•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網絡技術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技術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技術研究

        第1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網絡通訊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之前的2G、3G到現在的4G,我國的移動通訊網絡技術得到快速的發展。4G全稱是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與2G、3G技術相比,4G技術的運行速度更快,具有超高速的數據傳輸能力,是我國未來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趨勢。筆者首先對移動4G通訊技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特點進行簡要說明,其次對于核心關鍵技術進行分析,最后指出移動4G通訊技術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

        移動4G;通訊技術;網絡

        1前言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平板等工具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網絡技術的要求更高,其中發展最快、受到人們關注度最高的就是移動4G通訊技術。我國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我國移動4G用戶已超過四億人,與使用3G網絡技術的用戶相比增長了75%,這主要是由于4G通訊技術的數據傳輸速度更快。與3G技術相比,4G通訊技術的下載速度與視頻清晰度更高,更能滿足人們對于網速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4G通訊技術雖然彌補了3G技術的部分不足,但其自身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技術人員不斷研發和完善。

        24G通訊技術

        2.14G通訊技術的發展現狀

        4G也就是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與2G、3G技術相比,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的通訊速度更快,而且擁有較強的靈活性與兼容性以及網絡頻譜極寬的特點,可以隨時隨地接入,方便用戶使用[1]。在移動3G通訊技術的基礎上,我國的移動4G通訊技術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與3G技術相比,4G技術的數據傳輸速度更快,用戶不僅可以使用3G的快速發送文字和進行視頻等功能,而且4G技術的下載速度與視頻清晰度更高,還可以進行多點控制,從而實現數據傳輸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就目前的技術環境而言,我國的移動4G通訊技術由于起步比較晚,用戶的使用面積比較廣,很難實現,全面覆蓋,因此我國應加大研發力度,在目前的移動4G通訊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針對不足之處如通訊的標準、網速穩定性以及IP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降低問題的出現概率[2]。

        2.24G技術的優劣勢

        其一,4G通信網絡技術的優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于網絡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如銀行業務等。為了滿足人們對于網速快速提高的需要,4G通信網絡技術應運而生。根據我國最大的網絡供應商的數據反饋可知,4G技術傳輸數據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00Mbps以上。除此之外,4G通信網絡技術的兼容度比較高。在3G網絡技術的使用中用戶發現,3G網絡技術的網速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標準、通信質量不佳,并且在一些信號較差的地區,根本無法使用。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4G通信網絡技術,成本要遠遠低于3G網絡技術,但是其中卻包含了許多尖端技術。4G通信網絡技術的出現解決了3G網絡技術的通信質量不佳等問題,同時采用切換技術、定位技術、軟件無線電技術等多種技術的4G通信技術的通信質量和通信頻率較第二代和第三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即使在多人同時使用的情況下,依然能保證下載速度和視頻的清晰度[3]。其二,4G通信網絡技術的劣勢。雖然4G網絡技術傳輸速度甚至可以達到100Mbps,但是由于使用用戶過多,網速的總體容量還是比較有限的。一旦當同一時間使用4G網絡的用戶過多,那么用戶的下載速度以及傳輸效率就會下降。從某種程度來說,4G網絡技術的優勢就在與其高速的傳輸速度,一旦這個優勢不再,4G網絡技術也就沒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從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到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更新速度極快,與此相對的是,使用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等工具更新換代的速度比較慢,這也就使得網絡通信落后于網絡建設。

        34G移動通訊網絡技術

        3.1核心技術

        3.1.1OFDM技術

        與其他移動4G通訊技術相比,OFDM技術的使用頻率比較高,也比較常見。OFDM技術實際上就是將高速的數據進行重新分配與變換,將其分配到速度比較低的通道內進行傳輸,從而降低碼的串擾程度,進而減少環境信道頻率衰弱的問題,同時將信號分割成多個子信號進行傳輸。雖然OFDM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比較方便,但是依舊存在功率不高、運行過程和運行系統比較復雜的情況。

        3.1.2智能天線技術

        智能天線技術是以天線原理為主要使用原則,采用數字化信號處理方式的新型技術,它可以將天線波束中的傳輸信號與用戶信號進行對接,從而降低由于信號擴充或者信號干擾而導致的信號問題,同時該通訊技術也可以擴大網絡運行系統的容量,改善信號干擾問題、擴大信號的發射范圍,并且降低信號發出時的能量損耗。同時,智能天線技術對于使用環境并沒有限制,即使使用或者傳播環境比較復雜,也能使用智能天線技術,因此在4G網絡通訊技術領域,該技術的使用范圍比較廣。

        3.1.3軟件無線電技術

        與智能天線技術不同的是,軟件無線電技術主要采用數字信號處理的方式。軟件無線電臺的功能定義過程主要是由編程進行設計定義的,通過采用新型的寬頻帶從而打破傳統窄頻帶的波段以及波區的限制,同時建立標準化的硬件通用平臺,從而實現信息的交互和分享,并且確保通訊過程的穩定與靈活。就目前的技術開況而言,軟件無線電技術是4G移動通訊網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主要是由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的開發風險比較低,并且該技術使用硅芯片的數量較之其他技術大大減少,因此在價格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便于運營商在其中的操作和運營。

        3.1.4寬帶無線接入技術

        由于4G移動通信技術具有比2G或3G移動通信系統更快的傳輸速度以及更好的服務品質,因此,4G移動通信技術行業已逐漸從通信語音服務行業朝著移動數據、多媒體化應用服務方向發展。這樣的發展趨勢也導致4G移動通信技術更加重視網絡連接方面,新型的產業生態體系與分工逐漸形成。WiMax技術又稱寬帶無線接入技術,是目前新型的網絡接連技術,與IEEE802.16d以及IEEE802.16e相比,其更加強調對于網絡運營商的服務,如WiMax論壇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不同廠商的產品進行相互交流,到目前為止,其所服務的對象還包括通訊設備制造商、零件供應商、移動通信服務運營商和系統整合廠商。

        3.1.5移動無線寬頻技術

        LTE也就是移動無線寬頻技術,是在傳統的WCDMA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新一代的移動無線寬頻技術,其目前已成為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中代替WCDM存在的新型無線標準技術,其可以使得網絡通信運營商獲得超越4G無線網絡效能的無線寬頻服務。與第一代相比,LTE技術改進了空中接入技術,采用OFDM和MIMO作為其無線網絡演進的標準。目前在20MHz頻譜頻寬下,基本上能夠提供50~100Mbit/s的運行速率,對于信號比較差的地區而言,能夠改善上網速度比較慢或者上網速度不穩定的問題,提高同一時間的網絡負載量,降低運行系統的閃頻概率。其中4G/LTE是目前世界各國使用的主流技術,已獲得多家運營商的支持。與WiMAax技術相比,LTE的商業化程度進程雖然比較緩慢,但是LTE具有比WiMAax技術更低的成本支出。目前,已有研究所開始致力于將WiMAax技術與LTE進行整合,在保持用戶目前的服務品質的同時,降低轉換成本。

        3.2抗干擾技術

        3.2.1SON服務器

        隨著4G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個前端基地臺所能檢測出來的信息畢竟有限,很容易導致網絡信號中斷。而SON服務器的主要使用方式是通過將前端無線存取技術所量測到的干擾信息進行收集與利用,從而進行信息的準確定位和資源保留。一旦出現上述信號中斷或者受到干擾的情況,可以在基地臺與移動裝置之間設置額外的驅動移動裝置,同時使用SON服務器可以對各個基地臺的負載量有一個動態的了解,從而能夠依據該變化進行調整,以免出現資源使用效率不高而資源消耗量過大的情況。其中SON服務器對于基地臺的資源保留進行動態調整的方式使用是Hybrid資源保留技術,這里說的資源保留主要是指保留時間維度上的資源,在Hybrid資源保留技術中,主要使用了協調式資源保留技術和非協調式資源保留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非協調式資源保留技術主要適用于獲得干擾源信息方面,通過對4G基地臺的掃描,從而獲得鄰近的基地臺的信息,因此,非協調式資源保留技術經常需要結合GPS定位信息來使用。這樣一是為了減少實際的受干擾情況,二是為進行資源保留提供參考依據。協調式資源保留技術主要負責后端服務器,使其能夠負責以及調節4G基地臺的子信息框架,從而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44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前景

        目前,全球使用移動通訊網絡技術的用戶已達到45億,中國使用4G網絡技術的用戶就已達到了4億,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繼續發展,移動網絡技術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人與人、人與手機之間的交流互動。4G移動網絡通信技術的出現在智能手機上網用戶中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4G移動網絡通信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情況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逐步加快,智能手機的功能越發強大,并且已出現代替電腦的趨勢。有專家預測,未來人類極有可能處于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相互融合的物聯網時代,一旦預想成為現實,4G移動通信所要發揮的功能更加強大。因此,4G網絡運營商必須抓住目前的發展機遇,在3G移動通信打下的良好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更新4G移動網絡通信技術,加強對于網絡設施的建設,積極引進各種安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移動手機市場所占份額越來越大的基礎上,促進4G移動通信技術與物聯網進行相互交融,推進我國移動通信行業更好更快發展。

        5結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4G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促進了我國通訊事業的發展。同時,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只有不斷擴大4G網絡通信技術的容量,才能更好促進我國移動通信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羿勛.4G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分析及應用探討[J].數字通信世界,2017(2).

        [2]林慰觀.微探4G移動通信技術與安全缺陷[J].通訊世界,2017(6).

        第2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網絡技術;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

        隨著我國科學力量的逐漸發展,網絡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現今社會中,計算機網絡的鏈接已經日趨普遍化,不僅與科研和生產具有相關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關。面對人們對計算機的使用需求日趨增強,計算機網絡如何能夠優化自身的軟硬件設施和資源,強化計算機性能是當前我國計算機和網絡工作者在技術創新和研發中所面臨的挑戰之一。目前,我國網絡技術已經實現了與計算機結合,形成計算機網絡資源共享,強化了資源鏈接的意義。為進一步明確網絡技術在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中的作用,本文中進一步深入對其進行分析。

        1網絡技術及資源共享化

        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軍事、國防的擴展和科研工作中,實現了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作為71個國家級網絡內加入互聯網中,實現了開放式中國公共互聯網網絡,實現了計算機與互聯網的結合[1]。因此,網絡技術也成了我國科研工作開展的一項關鍵技術。21世紀初期,我國網絡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并且被廣泛應用于計算機系統中,實現了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融合。網絡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從而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地進行網絡資源整合共享。計算機硬件系統主要是指輸出設備、輸入設備、運算設備和存儲設備,計算機的軟件系統主要是指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所適應的軟件,軟件系統具有無形性,但是在計算機運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硬件與軟件的結合,實現硬件軟件資源共享能夠充分地利用二者的作用,相輔相成地提升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整體性能。網絡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實現了計算機軟件與硬件的結合使用,將二者的資源信息共享,實現計算機整體操作和運行的流暢性,提升了計算機的性能。

        2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中網絡技術的作用

        2.1具有軟件許可證網絡化管理的作用

        軟件許可證是對軟件自身的一種保障,只有具有軟件許可證的用戶才能夠使用該軟件。傳統的軟件許可證采用的是人工管理的方式,定期關閉,定期開放。但是,當前我國計算機使用的過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全天開放的狀態,其網絡許可證的開放時間也形成了任意時間開放的狀態。任意時間開放會對計算機及軟件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保障計算機及軟件的使用壽命和性能,必須利用軟件許可證實現互聯網的管理。在計算機研發的過程中應用網絡技術后實現了軟件許可證網絡化管理。當在計算機中軟件的網絡許可證被釋放的時候,用戶可以對該軟件進行使用,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了軟件網絡通行證自動化管理模式,降低了人工操作,并且將固定的調度地點轉換成網上調度,形成了快速、系統的軟件許可證網絡化管理[2]。網絡通行證的實現進一步促進了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的實施。以常用軟件為例,在傳統的服務器上安裝,當用戶遇到大型數據處理時必須占用較多的CPU,如果在該過程中用戶需要進行其他服務器操作,就必須進行相對長時間的等待,嚴重影響計算機的性能。而利用網絡技術后的軟件許可證網絡化管理能及時地保存和釋放通行證,大大提高服務器處理速度,促進軟硬件資源共享,使計算機具有較高的網絡配置設備,實現了網絡許可證的遠程管理和控制,提升了計算機的性能。

        2.2具有強化軟件安裝的作用

        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中網絡技術強化軟件安裝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能夠使軟件安裝在服務器上,并且對安裝的軟件實現自動化挑選。軟件的安裝和實施一般是在軟件的所在方位進行處理。但是,計算機在運行軟件安裝的過程中也必須占用一定的內存,從而形成計算機硬件內存占用現象,制約著計算機的整體運行,影響其工作效率的提升[3]。而利用網絡技術后具有強化軟件安裝的作用,實現了軟件網絡化安裝管理,降低了對硬件資源的占用,有效地緩解了計算機硬件資源的壓力,提升了計算機的軟硬件性能。在其軟件安裝的過程中利用網絡技術能夠使軟件直接安裝在服務器上,這樣用戶在進行軟件安裝和調節的過程中,只要在網絡登錄系統上登錄就可以自動管理服務器,降低軟件和硬件資源的浪費。并且在此過程中硬件資源的節約利用有益于系統管理人員對用戶的數據庫和軟件數據庫進行備份管理,降低計算機系統的故障發生率,及時地保護用戶的數據資源信息,既提升了性能又保障了計算機資源的安全性。具有自動化軟件安裝選擇的作用主要是指用戶在進行計算機軟件安裝的過程中傳統的方式是用戶根據自身需求和計算機硬件資源的豐富程度進行安裝。但是,應用網絡技術實現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后,軟件的安裝不再需要用戶自己進行選擇,計算機可以利用網絡技術自主地分析軟件資源和硬件資源的豐富性,從而實現軟件的自動選擇和安裝。此外,受到資源共享方式使用范圍的影響,老計算機如果進行較大規模的數據圖形調度會產生占有內存的現象,嚴重影響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但是,網絡技術應用后實現了軟硬件資源共享,提高了計算機的穩定性,最大限度保障了軟硬件資源的合理性[4]。

        2.3具有內外資源共享,外化磁盤網絡管理的作用

        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的根據就是將計算機的軟件資源與應將資源結合,發揮二者的共同作用,從而提升計算機的根據性能。傳統的計算機中所使用的外部設備主要是利用單掛機運行產品的生命周期,對整個服務器的資源進行存儲和管理,其工作負擔較大,嚴重影響計算機的工作效率。但是,網絡技術實現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中,針對軟件的開發歷程進行了模型創建,起到了內外資源共享的作用。內外資源共享的實現進一步促進了軟硬件資源共享的設計和發展。例如,從最初的V模型發展到今天的時分雙工(TimeDivisionDuplexing,TDD),均是圍繞著內外資源共享進行研發的,研發者在軟件開發和完善的過程中將硬件服務器資源與軟件資源之間實現自動轉換,創建模型[5]。因此,網絡技術在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中具有內外資源共享的作用。網絡技術在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中能夠對外掛磁盤實施網絡化管理。當前我國計算機中主要的表現方面是第一位,系統管人員能夠直接地對用戶系統的資源進行管理,實現系統與用戶之間的資源共享。第二,磁盤具有自動掛接的形式,一旦用戶需要數據,計算機可以自動地進行數據查找和輸出,實現外化磁盤網絡管理。因此,網絡技術在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中不僅具有內外資源共享的作用,還具有外化磁盤網絡管理的作用。

        3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發展,當前我國在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的研究中應用了網絡技術,從而實現了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的目標。該目標的實現進一步提升了計算機的輸入、輸出、運行、處理的整體性能,具有重要的價值。針對計算機軟硬件實現資源共享中網絡技術的作用進行深入分析,得出其主要具有軟件許可證網絡化管理的作用、具有強化軟件安裝的作用、具有內外資源共享的作用。因此,未來計算機研發工作者在對軟硬件資源共享改進和完善中,可以進一步強化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計算機網絡化創新和建設。

        [參考文獻]

        [1]任軍,王子超.網絡技術應用下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的實現[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3):235-237.

        [2]宋曉鳴.使用網絡技術實現計算機軟硬件的資源共享[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2):26.

        [3]于童.網絡技術應用下的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探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6(1):75-76.

        [4]靳令征.論網絡技術應用下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的實現[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2(9):46-48.

        第3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從醫院管理效率方面考慮,由于醫療業務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而且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又有著不同的來源,所以需要根據不同的來源和不同的用途進行分別處理,這必然會對信息的管理工作帶來很多的麻煩,因此,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對數據實行統一的數字化采集、存儲、查詢以及統計分析等工作,能夠極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醫院的主體是病人,因此從患者的角度出發,醫院每天要接受大量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在醫院產生的就診、治療、藥品信息等都需要詳細記錄,電子病歷的建立,能夠為患者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這也是建立醫院管理信息化網絡的基礎。具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已經成為了衡量醫院診療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很多大中型的醫療設備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如何將這些設備產生的信息進行科學的處理與保存,并且有效的整合,也是當前醫院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很多大中型醫院有科研教學任務,而科研教學的素材來自于臨床的各個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存儲檢索的最佳方式也是電子信息化。

        2信息化網絡技術對醫院各個方面的提升作用

        2.1新領域的開拓,對病人全方位的服務

        利用信息化的技術以及相關的手段為病人進行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務,這也是醫院一直以來的工作重心。實施門診電子的化驗單以后,醫院已經對報告進行自助的打印以及開通查詢的系統。這樣病人就可以24h查詢、調取自已檢查的報告單并進行打印,這樣就不會出現一旦服務臺下班,病人就沒有辦法拿到報告單。

        2.2醫院內網交流的平臺

        醫院內網這個平臺屬于醫院推行管理的措施,是職工網上進行辦公的重要平臺,對于建設內網也由原來信息的逐漸轉化為內部的郵件、醫學文獻的查詢、業務查詢、績效的考核等各種功能他、集一身的辦公平臺。不斷的進行建設,使網站功能也在不斷的完善,網站訪問量已經達到40萬的人次,這樣的規模已相當是一個中型的網站[3]。打開電腦進入內網查詢消息、郵件成為了職工上班必須要做的事情,醫院最新的政策、管理的舉措完全可以通過內網、郵件傳進行達到,而醫學的文獻檢索以及FTP的資料已經成為職工最好的學習助理。

        2.3就醫環境優化

        以前在醫院就診的時間一般是2~3h左右,其中掛號和收費排隊所花費的時間最長,在檢查獲取報告單的時間上花費的時間卻相當的短。現在通過電子處方后,醫生只需要磁卡就可以了解病人所有的信息,醫生的診斷完并開完醫囑之后,病人結算、配藥和注射的時候全程都可以使用磁卡,這使得在看病的過程可以合理的利用資源共享性。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完善,病人和醫生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檢查的結果,不但為病人提供了便利的服務而且還提高了工作率。

        2.4科學管理

        信息化的建設使醫院運行的成本有所節省,醫院大規模的建立信息化的建設并進行實施,并科學合理的運用網絡存儲的全部數據以及信息的所有功能,把傳統手工環節中的處方、注射卡、門診日志等運用網絡的傳遞進行解決,信息化的建設對于日常的開支進行了節省。檢驗標本的出來屬于很科學的工作,以前醫生根據驗項的目開出很多的化驗單,在收費之后,檢驗人員則根據每張化驗單進行采集,一個化驗單就是一個試管的標本,最后在送上儀器進行檢驗。有很多的項目都是在同一臺儀器上進行的,所以只需要一個試管的血就可以了。傳統做法不但費時而且還浪費材料,通過LIS進而HIS接口,對同時、同臺儀器檢驗的標本進行計算,自動進行歸并檢驗,只需要一管的血,通過機器對項目進行檢驗。現在只需要采一管血標本就可以了,即對采血的工作量減少了,又對試管的成本減少了,自接口進行運行之后,檢驗科的試劑成本下降了20%。

        2.5業務行為的規范

        有一部分醫生的手寫病歷和處方的字相當的潦草,以至于病人和醫生都看不懂,而電子病歷是由計算機進行打印的,字跡清晰工整。有了信息化的網絡技術醫生必須根據規范的病歷書寫書寫病歷,那些不規范的病歷沒有辦法進行保存,有效的減少醫患間的糾紛。門診的處方因為醫生的書寫再加上工作的繁忙,有些醫生的處方很難辨認,錯認處方、取錯藥的事情屢見不鮮。實施電子處方之后醫生對藥品和診治的項目進行任意的查詢,通過對處方模板的調入,患者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電子處方的實施后,錯認處方、取錯藥的情況完全被杜絕了,電子處方的實施使配藥錯誤的發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3醫院管理與信息化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

        3.1銀聯一卡通的使用

        當前,在國內已經有個別的省市醫院開通了門自助掛號、自助繳費的功能,這也是現代醫院管理與信息化網絡技術相結合的一個主要趨勢。在這種系統模式下,不需要對某家銀行進行綁定,只要患者使用的統一的銀聯系統,便能夠在自助服務終端進行使用,不僅有效的節約了患者排隊掛號、繳費的時間,同時也使得銀行的轉賬等服務變得更為快捷。與此同時,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健康卡的辦理也正在同步的發展中,市民的健康狀況會錄入到卡內,進行就診時能夠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多關于患者的健康信息,提高了醫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4]。

        3.2區域醫療平臺的實現

        區域醫療指的是以當地最有影響力的一個醫院或者幾個醫院作為中心醫院,與下級區域內所有醫院進行連接。共同組成一個醫療共同體,達到醫療信息共享。通過區域醫療平臺的構建,能夠使上級醫院實現對下級醫院的遠程教學,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實現上級醫院的專家系統為下級醫院進行診療的效率。下級醫院可以講疑難病例上傳到上級醫院,請求上級醫院提供治療方案以及診療服務。患者在轉院時,也能夠通過區域醫療內的醫院平臺進行轉診,這樣病人則病例信息也能夠根據需要隨時進行調取,為醫療服務提供更多的便利[5]。

        4結語

        第4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線電視網絡同軸電纜混合網絡HFC雙向傳輸

        l有線電視系統技術發展的階段性

        中國有線電視開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今天,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廣播電視領域一支新興產業。中國有線電視技術從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系統技術水平發展很快。從VHF頻段、全頻道共用天線系統到750MHz、860MHz有線電視城域網系統,從同軸電纜傳輸到光纜、電纜、MMDS等多種傳輸技術的混合應用,從只傳輸模擬信號到模擬、數字信號的混合傳輸,從單向廣播網到雙向交互網絡。同時,先進的數據傳輸設備、數字傳輸系統以及計算機技術在有線電視系統中的成功運用,中國有線電視技術的發展日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今天已經確立了它在國家信息化結構框架“三網一平臺”的基礎網絡地位。有線電視技術先進,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我國有線電視的發展歷程,總體上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小型共用天線系統、大型共用天線系統和有線電視系統。

        1.1小型共用天線系統階段(1975—1985年)

        1、生長的自發性

        2、經費的自籌性

        3、企業的主動性

        4、系統的分散性

        5、節目源的局限性

        1.2大型共用天線系統階段(1985—1995年)

        1.3有線電視系統階段(1996-現在)

        有線電視系統的發展階段。充分借鑒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纖、電纜、MMDS微波等傳輸技術,在省、市、縣各行政區域范圍內建設有線電視網。目前.正朝著大容量、數字化、雙向多功能等方向發展。

        經過幾年的網絡實踐,一個以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為主的A平臺和一個以傳輸數據為主的B平臺已經取得成功。既保證了千家萬戶收看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目,又為數據通信和各種信息的傳輸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資費、安全可靠的傳輸手段。

        目前,我國大多數省市己開通采用數字技術的光纜干線,實現了全省、全市范圍內的聯網。同時,全國骨干網采用先進的數字傳輸技術,為開展數字、數據傳輸業務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平臺。我國有線電視進人了實現數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體信息網的實驗階段。

        2有線電視系統性能指標及相關標準

        2.1基本概念

        1、有線電視Cabletelevition(CATV):用射頻電纜、光纜、多路微波或其組合來傳輸、分配和交換聲音、圖像及數據信號的電視系統。

        2、付費電視Pay-TV:采用加、解擾技術,用戶需額外付費方可收看的電視節目。

        3、雙向有線電視Two-way:具有上、下行傳輸的有線電視系統

        4、前端Beadend:在有線電視系統中,用以處理需要傳輸的由天線接收的各種無線信號和自辦節目信號的設備。

        5、分前端hubheadend:系統輔助前端,通常設置在服務區中心。其向下傳輸模擬和數字電視信號,同時接收源于服務區內所有用戶上行傳輸的信號。

        6、干線系統Trunkfeedersystem:在有線電視廣播系統中,用于各類前端之間或前端與各分配點或各光節點之間傳輸信號的鏈路。

        7、光鏈路opticallink:利用光纖通信技術傳輸聲音、圖像和數據信號的鏈路。一般由光發送機(電/光轉換器)、光纖、光接收機(光/電轉換器)及其它必需的光器件(如光放大器、光連接器、光分路器和光衰減器等)組成。

        8、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HFqhybridfibercoaxial以光纖為干線、同軸電纜為分配網的接入網。

        9、光節點fibernode:為HFC網絡中完成光、電或電、光轉換的節點,以光纖與前端(分前端)相連,以同軸電纜與分配網絡相連。

        10、下行傳輸通道downstreamtransmiwssionpath:HFC網絡的一部分,其信號在下行方向從前端或任何其它中心節點分配到用戶的網絡部分。

        11、上行傳輸通道upstreamtransmissionpath:HFC網絡的一部分,其信號在上行方向從連接到網絡的用戶到前端或任何其它中心節點的網絡部分。

        12、系統輸出口Systemoutlet:連通用戶線和接收機引入線的接口裝置。

        13、雙向用戶端口two-waysubscriderport:用戶室內的可向下傳輸信號和向上傳輸信號的雙工接入端口。

        2.2性能定義

        1、圖象載波電平:在75Q終端上調制包絡峰處(同步頭)的圖像載波電壓的有效值,以dBuv表示。

        2、伴音載波電平:在75歐姆終端上無調制聲音載波電壓的有效值,以dBuv表示。

        3、載噪比(c/N):圖像載波電平有效值與規定帶寬內系統噪聲電平均方根值之比,用dB表示。

        4、交擾調制比(CM):在系統指定點,指定載波上有用調制信號峰一峰值對交擾調制成分峰一峰值之比,用dB表示。

        5、載波互調比:在系統指定點,載波電平對規定的互調產物的電平之比,用dB表示。

        6、載波復合二次差拍比(C/CSO):在系統指定點,圖像載波電平與在帶內成簇集聚的二次差拍產物的復合電平之比,用dB表示。

        7、載波復合三次差拍比(C/CTB):在系統指定點,圖像載波電平與圍繞在圖像載波中心附近群集的復合三次差拍產物的峰值電平之比(多簇產物時應取疊加功率),用dB表示。

        8、交流聲調制比(HM):基準調制與峰一峰值交流聲調制之比,用dB表示。

        9相互隔離:在待測系統的頻率范圍內,任意頻率上系統某個輸出口與另一個輸出口之間的衰減,對任何特定的設施,總是取其頻率范圍內所測得的最差值做為相互隔離,用dB表示。

        10、色度/亮度時延差:電視信號中色度和亮度分量通過被測系統之后,它們的延時不等稱為色度/亮度時延差,用m表示。

        11、回波值:在規定測試條件下,測得的系統中由于反射而產生的滯后于原信號并與原信號內容相同的干擾信號的值。

        12、上行匯集噪聲:源自于用戶端、電纜和無源傳輸設備引入的干擾,以及光纖和有源設備自身產生的噪聲在前端或分前端匯集形成的噪聲。

        13、上行最大過載電平:保證鏈路中上行光發射機和放大器不造成嚴重過載失真條件下,在用戶端可以注入的最大上行電平值。

        14、上行通道群延時:在規定頻段內不同頻率信號從用戶端到前端接收端產生的傳輸時間差。

        15、上行通道傳輸延時:信號從最遠路由用戶端至雙向通信設備上行射頻接收端傳輸的總延時。

        16、窄帶數據頻段:適應于傳輸窄帶低速數據的信道頻段

        17、寬帶數據頻段:適應于傳輸寬帶高速數據的信道頻段

        18、通道串擾抑制比:在雙向系統運營時,上行信號(滿負載時)對下行電視信號產生干擾導致傳輸技術指標劣化。下行圖象載頻電平與因此產生的寄生產物電平的比值。

        19、上行通道的載波/匯集噪聲比(C/N):用于在規定上行測量信號源電平值為標稱值條件下,對上行物理通道作廣義性的傳輸質量判別。C/N=上行信號電平(雙向通信設備上行射頻接收端口)一上行匯集噪聲電平(雙向通信設備上行射頻接收端口)

        20、用戶端口保護隔離能力:當某用戶端引入強干擾時,可能導致某信號頻段(信道)停止服務。系統對其引入干擾抑制的分貝值。

        21、用戶電視端口噪聲抑制能力:在同一用戶室內,規定其用戶電視端口(或電視傳輸物理通道)相對于該用戶的雙向數據端口(或數據物理通道)對上行傳輸公共通道具有的抑制(隔離)能力。

        22、上行電平:上行信號功率(P1)與基準功率(P0)比的分貝值,即101gPl/P0。通常用dBuv表示。以在75歐姆負載電阻上產生luv電壓的功率(0.0133uuW)為基準。

        23、上行傳輸增益:在雙向用戶端口注入電平為A1的信號,經過上行傳輸通道,在前端或分前端雙向通信設備上行射頻接收端口處測量到的電平為A2,上行傳輸增益G=A2-A1以dB值表示。

        2.3系統性能指標

        1、下行傳輸系統主要技術參數要求

        (1)系統輸出口電平(dBuv)60-80

        (2)載噪比(dB)≥43(B=5.75MHz)

        (3)載波互調比(dB)

        ≥57(對電視頻道的單頻干擾)

        ≥54(電視頻道內單頻互調干擾)

        (4)載波復合三次差拍比(dB)≥54

        (5)載波復合二次差拍比(dB)≥54

        (6)交擾調制比(dB)≥46+10Lg(N一1)(N為電視頻道數)

        (7)載波交流聲比(%)≤3

        (8)色亮度時延差(ns)100

        (9)回波值(%)≤7

        (10)微分增益(%)≤10

        (11)微分相位(度)≤10

        (12)系統輸出口相互隔離度(dB)330(VHF)≥22(其它)

        (13)特性阻抗75歐姆

        2、上行傳輸通道主要技術要求:

        (1)特性阻抗75歐姆

        (2)頻率范圍(MHz)5-65(基本信道)

        (3)標稱上行端口輸人電平(dB,V)100(設計標稱值)

        (4)上行傳輸路由增益差(dB)≤10(任意用戶端口上行)

        (5)上行通道頻率響應(dB)≤109.4—61.8MHz)≤1.5(32MHz范圍內)

        (6)上行最大過載電平(dBuv)≥112(三路載波輸人,當二次或三次非線性產物為-40dBc時測量)

        (7)載波/匯集噪聲比(dB)≥20(Ra波段)≥26(Rb、Rc波段)

        (電磁環境最惡劣時間段測量,一般為18點--22點,注入上行載波電平為l00dBuv,波段劃分見附表)

        (8)上行通道傳輸延時(us)≤800

        (9)回波值(%)≤10

        (10)上行通道群延時(回≤30(任意3.2MHz范圍內)

        (11)信號交流聲調制比㈤≤7

        (12)用戶電視端口噪聲抑制能力㈣≥40

        (13)通道串擾抑制比(dB)≥54

        2.4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1、GB/T6510-1996<電視和聲音信號的電纜分配系統>

        2、GY/T106-1999<有線電視廣播系統技術規范>

        3、GY/T121-1995<有線電視系統測量方法>

        4、GY/T131-1997<有線電視網中光鏈路系統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

        5、GY/T132-1998<多路微波分配系統技術要求>

        6、GY/T180-2001<HFC網絡上行傳輸物理通道技術規范>

        7、GY/T135-1998《有線電視系統物理發泡聚乙烯絕緣同軸電纜入網技術條件和測量方法>

        8、GY/T130-1998<有線電視用光纜入網技術條件>

        9、GB/T11318-1996<電視和聲音信號的電纜分配系統設備與部件>

        10、GB50200-1994<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11、GBJ42-81<工業企業通信設計規范>

        12、GBJ79-85<工業企業通信接地設計規范>

        13、GB57-83<建筑防雷設計規范>

        14、GBJl20-88<工業企業共用天線電視系統設計規范>

        15、GB7393-87<聲音和電視信號的電纜分配系統輸出口基本尺寸》

        16、SJ2708-86<聲音和電視信號的電纜分配系統圖形符號》

        3有線電視系統的組成

        有線電視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前端系統、傳輸系統和電纜分配系統。

        3.1前端

        位于信號源和傳輸系統之間,對傳輸信號進行各種技術處理的設備組合。它是系統信號處理的中樞。前端設備的性能,對整個系統的信號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2傳輸系統

        對于超大型或大型CATV系統而言,傳輸系統指遠距離傳輸的超干線或干線。它位于前端系統和電纜分配系統之間。對于干線系統的技術要求是將前端信號傳送到各個干線分配點所連接的電纜分配系統。同時必須達到載噪比和非線性失真指標要求。傳輸系統一般分別采用電纜、光纖或微波多路MMDS三種方式。

        3.3電纜分配系統

        位于傳輸系統和用戶終端設備之間,把前端經干線系統傳輸的信號進行放大和分配。將信號均勻地分配給各用戶,并使各用戶終端得到規定的電平。同時,各用戶終端之間具有良好的相互隔離作用互不干擾。對于雙向有線電視系統還必須符合反向回傳通道的技術要求。

        4有線電視系統傳輸技術

        4.1電纜傳輸技術

        1,電纜傳輸系統的構成

        電纜傳輸系統采用同軸電纜做傳輸線,構成CATV網的干線或超干線。電纜傳輸系統主要由同軸電纜和干線放大器間隔配置、級連構成,附屬設備有過電型分支器、分配器,用于干線分路。供電器和電源插入器用于干線放大器的電纜芯線供電。

        電纜傳輸干線示意圖

        2,電纜的傳輸特性及其補償

        (1)同軸電纜的結構:

        同軸電纜由內導體、外導體和中間的絕緣介質組成。常用的有:藕芯型、封閉竹節型和物理發泡型。

        (2)同軸電纜的傳輸特性:

        A、特性阻抗:75歐姆

        B、衰減特性:高頻衰減大于低頻衰減。細芯徑電纜衰減大于粗芯徑電纜衰減。衰減與電纜長度成正比。

        C、溫度特性:隨溫度的升高,電纜的衰減量增大。一般電纜的溫度系數約為0.2%/度。

        D、屏蔽特性:優質的電纜外導體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傳輸信號不受外界干擾,也不會向外幅射、干擾其它信號。同軸電纜的屏蔽特性用屏蔽衰減表示,單位為dB。

        E、機械特性:包括抗彎曲性能、防潮抗腐蝕性能和結構穩定性。

        (3)電纜傳輸特性的均衡和補償:

        由于同軸電纜的衰減與電纜的長度成正比,干線要遠距離傳輸,必須對電纜的傳輸特性進行補償。干線放大器用來補償電纜對信號電平的衰減,均衡電纜的頻率特性和溫度特性。干線放大器使用特性相同的放大器,各放大器的輸入和輸出電平值相同。采用“單位增益法”設計。

        3,對遠距離傳輸的限制

        同軸電纜傳輸系統采用干線放大器級聯的方法實現對電視信號的遠距離傳輸,傳輸距離越遠,需要放大器的級連N越大,系統指標下降越多。

        隨著區域性有線電視網絡建設的發展,干線傳輸系統的傳輸距離越來越大,而放大器級聯增多導致噪聲、頻率失真和非線性失真的積累,使得信號指標下降。而且電纜的溫度特性增加了系統設備的復雜度,遠距離傳輸時,可靠性差。系統的維護管理任務繁重,服務水平難以提高。

        4.2微波多路MMDS傳輸技術

        1,MMDS的技術特征

        (1)多路微波分配系統MMDS的定義:用微波頻率以一點發射,多點接收的方式把電視、聲音廣播及數據信號傳輸到各有線電視站、共用天線電視系統前端或直接到各用戶的微波系統。

        (2)頻率范圍:空間傳輸2500-2700MHz

        接收分配111-750MHz

        (3)傳輸方式:多路微波信號采用空間傳輸方式。發射與接收應在視距范圍內進行。

        2,MMDS傳輸系統的構成:由發射系統和接收系統組成,發射系統的設備包括發射機、合成器、饋纜和發射天線;接收系統的設備包括接收天線、下變頻器和供電器。

        3,受無線傳輸缺陷的局限性

        MMDS傳輸系統屬于無線傳輸,帶有無線傳輸的通用缺點,如信號怕遮擋、反射出重影、易受干擾。這種方式不適用于人口稠密、高層建筑林立的大中城市。

        4.3光纖傳輸技術

        1,光纖傳輸技術的特征

        (1)光纖傳輸損耗小,可實現電視信號的遠距離干線傳輸,保證電視信號的技術指標。

        CATV系統中用于干線的同軸電纜,即使很粗(例如美國MC750電纜),在750MHz的損耗,也要40dB/km左右。而采用波長1310nm的光信號,其損耗約為40dB/100km。光纖的損耗比同軸電纜降低100倍。顯然,用光纖替代每隔幾百米必須設置一臺放大器的同軸電纜干線,可以實現跨越幾十公里的直傳。徹底解決了干線放大器級聯造成傳輸信號技術指標下降的問題。

        (2)光纖頻帶寬,可以保證多路有線電視信號均衡地傳輸到各光節點。

        (3)光纖無中繼傳輸距離長,且抗干擾能力強,系統可靠性高。

        (4)光纖傳輸技術不僅僅局限于傳輸有線電視信號,它為開展寬帶綜合業務傳輸提供一個開放平臺,是寬帶綜合業務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光纖傳輸系統的構成

        最基本的光纖傳輸系統由電光變換器(E/o)、光纖和光電變換器(O/E)組成。也稱之為光鏈路。光纖傳輸系統具有很大的傳輸容量,在系統中實行著多工傳輸。

        (1)空分多工:(SDM)。(上下各一光纖)

        (2)時分多工:(TDM)。

        (3)波分多工:(WDM)。

        (4)副載波多工:(SCM)。

        3,為開展寬帶綜合業務傳輸提供開放平臺

        光纖有線電視網不僅僅局限于有線電視業務,它可以為開展寬帶綜合業務傳輸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是寬帶綜合業務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光纜構成廣域的包括電視業務在內的多媒體網絡具有廣闊的前景。

        4.4光纖同軸混合網--HFC寬帶接入網的拓撲結構

        HFC有線電視網由光纖作干線、同軸電纜作分配網,構成光纖同軸混合網。它充分發揮了光纖和電纜所具有的優良特性,有機地結合而完成了有線電視信號的高質量傳輸與分配。從而構成了這一獨特的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絡結構。HFC是一個以前端為中心、光纖延伸到小區并以光節點為終點的光纖星形布局,同時,以一個星樹型同軸電纜網絡從光節點延伸覆蓋用戶。因而,HFC有線電視網絡拓撲是一個星一樹形結構。

        在HFC寬帶接入網中,模擬電視和數字電視、綜合數據業務信號在前端或分前端進行綜合,合用一臺下行光發射機,將下行信號用一根光纖傳輸至相應的光節點。在光節點,將下行信號變換成射頻信號。每個光節點通過同軸電纜,以星樹形拓撲結構覆蓋用戶。從用戶來的上行信號在光節點變換為上行光信號,通過上行光發射機和上行回傳光纖傳回前端或分前端。上下行信號在光傳輸中采用的是空分復用,在電纜傳輸中采用的是頻分復用。

        HFC網采用頻分復用技術,將5-1000MHz的頻段分割為上行和下行通道。5-65MHz為上行通道,87-1000MHz為下行通道。上行通道為非廣播業務,主要傳輸包括狀態監控信號、視頻點播信號以及數據通信業務等。下行通道將87-550MHz為普通廣播電視業務,該頻段全部用于模擬電視廣播時,除調頻廣播業務外,可安排約54個頻道的模擬電視節目。550-750MHz為下行數字通信信道,用于傳輸數字廣播電視、VOD數字視頻以及數字電話下行信號和數據,上行數據一般利用5-65MHz頻段,為了提高抗干擾能力,采用QPSK(或16QAM)調制。

        有線電視HFC網上綜合多種數字業務是依靠電纜調制解調器Cablemodem和機頂盒Set-top-Box。Cablemodem系統由置于用戶端的Cablemodem(CM)和設置于前端的CMTS(電纜調制解調端接系統)組成。用戶端CM的基本功能是將上行的數字信號調制成RF信號,將下行的RF信號解調為數字信號。HFC接入網的主要優勢為:巨大的接入帶寬,可提供各種模擬和數字業務;Cablemodem系統的下行速率高是顯著的優勢,提高了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具有永久在線、無須撥號的優點。

        有線電視接入網絡的主要業務可分為兩大類,即廣播電視業務和交互業務。廣播電視業務包括目前的模擬電視節目的傳輸和正在逐步發展的數字廣播、數字電視等其它廣播業務。交互業務包括INTERNET接入、視頻點播VOD、可視電話、會議電視、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

        5有線電視電纜傳輸網絡

        有線電視電纜傳輸網絡,作為有線電視城域網的一部分,其規劃設計,從規劃思路、設計標準、技術指標、施工工藝規范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線電視電纜傳輸網絡已不再象以往那樣:每個小區都自成體系,具有接收電視信號的前端、傳輸外線和樓內分配網絡,屬于封閉的、小型獨立的共用天線系統。今天的電纜傳輸網絡不需要前端,要建成雙向傳輸寬帶網絡,它不但要符合達到相關的國家標準,還必須執行所在地域有線電視網的總體技術要求。

        5.1雙向傳輸的實現方式:

        在HFC接入網中,為了實現信號的雙向傳輸,同時采用了空分復用、頻分復用和時分復用技術。從光節點至前端(或骨干網的分前端)的光纖傳輸鏈路中,上下行信號采用空分復用:從光節點到用戶的電纜網中,上下行信號采用頻分復用,數據傳輸采用時分復用方式,

        5.2回傳通道的噪聲

        在HFC網絡中,反向通道的匯集噪聲是影響雙向數據傳輸的主要問題。由于反向噪聲大,數據傳輸鏈路的C/N大大降低。因此,解決反向回傳通道的噪聲問題,是Ⅲc網絡順利開展雙向業務的關鍵。

        上行通道中匯集的噪聲來源于多種形式。其中,影響上行信號傳輸的主要是信號的削波失真、網絡結構噪聲和侵入噪聲。

        (1)削波失真主要由系統中的反向回傳光發射機和雙向放大器等傳輸設備的非線性失真造成。

        (2)結構噪聲主要來源于系統中的有源設備的器件自身產生的基礎熱噪聲。同時,由于放大器的級聯以及各支路回傳信號的匯集,造成噪聲的功率疊加,形成“漏斗效應”。

        (3)侵入噪聲主要由外界電磁波的侵入造成。是一種隨機的、不規則的射頻干擾。它是HFC網絡開展雙向數據通信需要努力克服的技術難題。系統中的侵人噪聲主要有兩種,即:A窄帶短波信號的干擾:B沖擊脈沖干擾:主要包括雷電、電動機、發動機,以及家用電器設備產生的脈沖干擾。

        5.3電纜分配網絡的組成

        1、傳輸系統

        包括光節點中的正、反向RF放大模快、雙向延長放大器、線路分支器、分配器、供電器、同軸電纜等。光節點中的正向光接收機將下行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后,經置于光節點內的RF寬帶放大器放大至較高電平,再由延長線上的延長放大器、同軸電纜和線路分支、分配器,將信號下行信號分路傳送給各分配系統。來自分配,系統的反向回傳上行信號,從分配放大器的輸入端口沿著正向傳輸的途徑進行反向回轉,經同軸電纜、線路分支器、分配器、延長放大器,進入光節點,送人回傳激光器。

        2、分配系統

        包括雙向分配放大器(即樓頭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雙向用戶終端和同軸電纜等。

        延長線路將下行信號傳送到各分配放大器的輸入端。分配放大器將信號放大至所需電平后,經過同軸電纜、分配器、分支器,傳送給每個用戶終端。來自用戶的反向回傳上行信號,從用戶應用設備的回傳發射機,通過用戶電纜回送人用戶終端,經過分支器、分配器和同軸電纜,送到分配放大器的輸出端,經分配放大器放大到合適的電平,從分配放大器的輸入端送入傳輸系統。

        5.4電纜分配網絡的規劃與設計

        由于住宅小區的網絡規劃受土建規劃的制約,各種形式風格住宅小區的土建設計千差萬別,建筑物大小、高低、形狀各異。特別是各小區內建筑群體布局各不相同。因此,住宅小區的網絡規劃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只能因地制宜。

        1光節點的位置

        光節點應設置在服務區的中心建筑物內,以達到盡量減少延長線電纜傳輸的最遠距離,并減少延長放大器的級聯的目的。進而降低傳輸信號的噪聲和非線性失真。

        2光節點服務區的劃分

        應按照各建筑物內的用戶數量,將相近的建筑物組成500左右的服務區。由于不同結構的建筑物中的用戶數量差別較大,因此不宜按照建筑物數量劃分服務區。

        3、器材選用

        (1)同軸電纜的選用

        系統內所有電纜均選用物理發泡電纜。延長線的電纜,應選用外導體為鋁管結構的一12電纜。所有外線電纜均采用穩定的聚乙烯外護套。

        (2)延長放大器

        由于光接點服務區都不太大,采用手動增益控制放大器(MGC)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延長放大器按使用的模塊不同,有推挽放大器和功率倍增放大器延長放大器一般應選用雙模塊功率倍增放大器。

        4、雙向放大器上下行通道結構

        雙向放大器總體上由正向放大通道、反向放大通道、分波器、混合器、穩壓電源組成。

        正向放大通道由前置衰減器和均衡器、一級放大模塊、級間衰減器和均衡器、二級放大模塊組成。

        反向放大通道由反向放大模塊、衰減器和均衡器組成。

        5、設計計算公式

        (1)放大器輸出信號的載噪比與噪聲系數的關系:

        C/N=Si-NF-2.4

        式中:Si為放大器輸入電平

        NF為放大器的噪聲系數

        (2)放大器級聯后的載噪比(各級放大器工作狀態相同)

        (C/N)n=(C/N)1-10Lgn式中:n為級聯數

        (3)放大器的C/CTB取決于放大器的輸出

        電平,輸出電平增加ldB時,C/CTB下降2dB。

        (4)放大器級聯后的C/CTB(各級放大器工作狀態相同)

        (C/CTB)n=(C/CTB)1-20Lgn

        式中:n為級聯數

        5.5用戶分配網絡

        1住宅建筑(樓房)用戶分配網的組成作為住宅小區網中的分配系統,主要包括用戶分配放大器(即樓頭放大器)、同軸電纜、分支分配器、用戶終端。

        2用戶分配網使用的設備

        (1)雙向用戶分配放大器

        采用雙模塊功率倍增型或雙模塊推挽型。

        (2)分配器和分支器

        分配器和分支器都是無源網絡設備,其主要功能為既對下行信號進行功率分配,對上行信號進行匯集。

        分配器是將下行信號均勻分成幾路,在下行通道中起分路作用。常用的有二分配器(分兩路)、三分配器(分三路)、四分配器(分四路)、六分配器(分六路)。

        分支器是將下行信號不均勻分成幾路,輸出信號有主路輸出和分支輸出。主路輸出衰減小,可持續進行再分配。分支輸出有一系列的衰減量,供信號分配時選用。同時,將主路輸出端和分支輸出端的反向回傳信號進行匯集。常用的有一分支器、二分支器、三分支器、四分支器、六分支器。

        分配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A、分配衰減:指分配器的輸人端的輸入電平與輸出端的輸出電平的差值。分路越多的分配器,分配衰減越大。

        B、相互隔離:指分配器的各輸出端之間的隔離度。相互隔離表征了分配器各輸出端相互影響的程度。相互隔離數值越大,相互影響越小。

        C、端口阻抗與反射損耗

        有線電視系統中的所有設備均采用75歐姆端口阻抗。反射損耗是表征各種設備的端口阻抗匹配的程度。反射損耗的數值越大,表示阻抗匹配越好。

        分支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A、分支衰減:是指分支器的輸入端輸入電平與分支輸出端輸出電平的差值。

        B、反向隔離:是指分支器的分支輸出端與主輸出端之間的隔離度。反向隔離表征了分支器的分支輸出端與主輸出端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反向隔離越大,相互影響越小。

        C、插入損耗:是指分支器輸入端的輸人電平與主輸出端輸出電平的差值。分支器的分支衰減越小,其插入損耗越大。

        D、端口阻抗與反射損耗:同分配器。

        第5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字: 智能變電站; IEC61850; 網絡結構; 混合組網方案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4)06?0151?04

        0 引 言

        智能變電站的建設是國家推進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重要一環,也是堅強智能電網的重要節點,關系著整個電網的安全、可靠。當前,以太網通信網絡技術在智能變電站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確保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安全、可靠運行,通常會采用不同的網絡結構來提高其通信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前期的智能變電站試點建設中,積累了大量的科研資料和工程經驗,但是由于對變電站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沒有嚴格的、統一的規范和標準,造成在數字化系統中對于采用何種的網絡結構連接智能電子設備(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s,IED)存在比較多的類型和不同網絡結構性能好壞的爭論,這也成為了IEC61850標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碰到的突要問題。因此,在智能變電站試點建設前期有必要對已經在工程應用中存在的多種通信網絡結構進行簡單的剖析,以便對智能變電站通信系統將來更大規模的建設中的網絡結構的選取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

        1 IEC61850標準與智能變電站通信網絡

        作為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的通信網絡,其安全性、可靠性決定了智能變電站系統運行的適用性。本文著重從一下兩點分析IEC61850與通信網絡之間的關系:一是基于IEC61850標準的智能變電站通過哪種通信網絡結構進行信息傳輸與共享;二是采用IEC61850標準規定的哪種協議棧機制來滿足變電站內多種類型信息及時、可靠的傳輸。對IEC61850規約通信方式的研究在文獻[1]中有比較詳細的介紹:IEC61850標準借鑒了工業以太網標準通信模型定義,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網絡結構的雙重規定并且保證了網絡結構定義的一致性,但是給工程應用過程和解決通信冗余帶來了復雜多樣性。總體來說,智能變電站建設中通過引用工業以太網標準,使得IEC61850標準更好地保障了其可擴充性,以及對將來通信技術發展需求的適應性。由于國內的多種類型的數據信息對實時性和準確性的要求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協議棧機制來滿足需求,文獻[2]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IEC61850的映射機制如圖1所示[3]。

        2 網絡通信結構分析

        在IEC61850 標準中,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從邏輯上從上而下劃分為站控層、間隔層、過程層,并通過高速網絡通信實現各層之間及各層內部數據傳輸,各層電氣設備信息的共享與互動操作通過分層分布式實現[2]。結合國家電網公司頒布的關于智能變電站的技術導則規范以及前期試點工程應用實踐,當下智能變電站網絡通信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四種方案:

        (1) 采用光纖點對點與GOOSE網絡相結合的方式;

        (2) 采用光纖點對點、采樣值MSV網絡與 GOOSE網絡相結合的方式;

        (3) 采用過程總線方式;

        (4) 采用完全過程總線方式[4]。

        其中方案(2)與方案(3)在整體運行結構上基本相似,只是方案(2)采用國際流行的B碼對時,而方案(3)采用IEEE1588進行對時處理。

        2.1 采用光纖點對點與GOOSE網絡相結合的方式

        該網絡結構與傳統變電站的過程層網絡結構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用IEC61850規約替換了IEC60870規約。該方案中的過程層網絡采用光纖點對點與GOOSE網絡相結合的方式,即采樣點與合并單元采用點對點的方式把交流采樣的實時數據通過光纖介質傳輸到保護、測控、計量、錄波等裝置,而GOOSE網絡則傳輸由智能操作箱產生的跳合閘等開關量信息,兩者通過光纖統一鏈接,這樣既能保持采樣數據的獨立傳輸又能保證GOOSE信號及時傳輸;另外,必須按照雙網方式組建GOOSE網來保證信息傳輸的冗余,且雙網組建必然要采用同時工作于主機的方式來保證保護動作的可靠性。目前,100M工業以太網技術應用比較成熟,其采樣數據能保證獨立傳輸且能夠保證數據響應實時性,但是仍然需要敷設大量光纜來滿足點對點的傳輸,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

        優點:利于傳統變電站升級改造,采樣數據獨立傳輸且能保證響應實時。

        缺點:由于采樣信息傳輸是點對點方式,造成工程應用中需要鋪設大量光纜設備,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很大浪費。

        2.2 采用采樣值MSV網絡與GOOSE網絡相結合的方式

        該方案與方案一相似,其中采樣值到合并單元是通過光纖點對點連接,而保護、測控、電能表計量、故障錄波信息是通過獲取;該方案不需要配置網絡交換機,同時也不用擔心網絡上的數據流量對于其他設備信息傳輸的影響;該方案的MSV采樣值網絡與GOOSE網絡均是單獨組網,沒有形成共享網絡,所以只要選取能滿足數據傳送的帶寬、接收方CPU處理數據能力的光纖介質即可,具體網絡結構如圖3所示。

        優點:組網方式簡單可靠,具有開關量信息和采樣信息共享能力。

        缺點: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光纖組網連線工作繁雜,安裝方式不靈活且無法在標準范圍內實現跨間隔保護和信息共享。

        2.3 過程總線方式

        該方案的特點在于采樣值數據MSV網和開關量信號GOOSE網通過同一條過程總線組成二合一網,通過總線把采樣數據和開關信息傳輸給保護、測控、電能表計量、故障錄波等設備,有效的實現了數據信息的網絡化、共享化。該方案中引用多播報文技術有虛擬局域網(VLAN)技術將變電站系統網絡劃分為功能子網,對每個子網配置具有信息分級服務和優先傳輸機制的高性能網絡交換機,能有效地解決報文信息優先級及網絡延時問題。其具體結構如圖4所示。

        優點:采用虛擬局域網技術和用交換機分級服務,解決了網絡延時并提高了系統處理報文的能力;實現采樣值MSV網與GOOSE網信息共享。

        缺點:需要精確計算網絡上的數據傳輸流量,并需要采用報文過濾技術抑制廣播風暴,保證數據的安全、有序、高效傳輸。

        2.4 完全過程總線方式

        該方案實現了交流采樣MSV網、GOOSE網和IEEE 1588對時網通過一條過程總線共同組網,其中IEEE 1588網絡對時技術很好的解決了三網合一中的時間同步問題,并在理論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的共享網絡信息平臺,但該方案需要配置高性能網絡交換機。具體組網方案:采樣值采用IEC61850?9?2協議標準組成MSV網、開關信息量按照GOOSE通信協議組成GOOSE網 、對時信息采用IEEE1588標準網,這三個網絡共用一條過程總線傳輸數據到保護、測控、電能表計量、故障錄波等設備。具體結構如圖5所示。

        優點:實現了三網合一即GOOSE網、MSV網、IEEE 1588標準對時網共同組網,很好地實現了站內信息共享,其通信網絡結構層次清晰,鏈接方便,可以節省大量的光纜,便于設計、維護、施工,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

        缺點:共網傳輸中的精確對時難度較大,且對網絡交換機的處理能力要求太高,現階段該款交換機國產化較低且性能不穩定,在實際應用中其可靠性受到不少質疑。

        以上所述幾種網絡結構組網方案都是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分析其不同網絡結構之間的差異,但是在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實際應用中,根據工程可以采用靈活的組網方案把上述幾種方式進行有機的統一,以形成一種新型的混合組網方案。

        該方案具體組網方法:計量采樣為點對點方式、繼電保護與智能控制箱之間的開關量控制也是點對點方式、故障錄波、測控等通過組網方式實現;由于保護裝置采用點對點方式,所以要加強對保護裝置可靠性、安全性的檢測并選取可靠性高的保護裝置,防止因系統網絡信號錯誤造成系統保護功失效[4]。相比較前面介紹的4種方案,該方案中的智能控制箱、合并單元、母線合并單元和備自投保護設備等需要更多的光纖接口,其中智能控制箱與合并單元至少需要8個光纖接口來滿足點對點直連和組網需求[5]。

        該組網方案既能滿足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對信息數字化、通信協議標準化和信息傳輸網絡化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國家電網公司頒布的智能變電站相關技術標準。在實際應用中,該組網方案也更加安全、可靠、實用,必將成為智能變電站組網方式的首選。圖6所示為結構示意圖。

        3 結 語

        在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邏輯分層中,過程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現在,通信網絡在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扮演著中樞神經的角色,而過程層網絡又是總站網絡的基礎和支撐,承擔了一、二次設備繼電保護信號、跳閘開關信號和全站電壓電流等數據信息的采集傳輸工作[6],所以過程層網絡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整站自動化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

        總之,隨著國家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和智能變電站試點工作的持續展開,在實際應用中必須堅持以可靠、安全為主,經濟、實用為輔的原則,以滿足電力系統生產需求為出發點,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網絡結構。

        參考文獻

        [1] 胡道徐,李廣華.IEC61850通信冗余實施方案[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7,31(8):100?103.

        [2] 高翔.數字化變電站應用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3] 郭秋萍.計算機網絡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 樊陳,倪益民,竇仁輝,等.智能變電站過程層組網方案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35(18):67?71.

        [5] IEC. IEC61850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 [R]. [S.l.]: IEC, 2004.

        [6] 蘇麟,孫純軍,褚農.智能變電站過程層網絡構建方案研究[J].電力系統通信,2010,31(7):10?13.

        [7] 常夏勤,周余,王自強,等.新型數字化變電站長錄波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0,33(18):192?196.

        第6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網絡安全;現狀分析;改進措施

        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發展進步,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信息技術安全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不法分子甚至國外敵對勢力、國家也雇傭網絡黑客非法獲取我國相關經濟、社會乃至軍事等方面的秘密信息,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回顧我國當前的互聯網發展,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雖然也重視了網絡安全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但是受制于人才以及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安全防護工作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當前,互聯網技術與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病毒攻擊防不勝防,國內互聯網安全工作現狀不盡如人意。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常用的網絡攻擊技術以及網絡安全工作進行分析研究。

        1.目前常見網絡攻擊技術

        在網絡技術中,攻擊方式具有多樣化特征,并且網絡攻擊越來越自動化以及低技術門檻,下面簡要闡述常見的網絡攻擊技術。

        1.1 系統自身漏洞成為了攻擊薄弱環節。任何一種運用軟件以及操作系統,在邏輯設計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缺陷,這些系統自身存在的漏洞,極有可能成為間諜攻擊的切入口,對計算機實施遠程操控,將設備中存儲的重要信息非法竊走。運用這一漏洞進行攻擊的主要途徑就是對口令實施攻擊,破譯口令內容進入計算機,或者繞開口令的驗證程序直接進入計算機,控制計算機并竊取機密信息。為了彌補系統開發的漏洞,設計方通常會定期補丁程序對系統進行維護,提高安全系數,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部分用戶沒有能夠及時對補丁程序進行運用,導致計算機系統漏洞暴露出來,給一些不法人員有可控之機,當前的網絡掃描技術就能夠對針對的計算機以及相關軟件缺陷漏洞進行尋找。

        1.2 口令過于簡單易受攻擊。在用戶系統與網絡系統安全設置中,密碼是較為常用的方式之一,例如開機密碼、用戶名密碼以及郵箱密碼等,部分用戶在密碼設置上面沒有引起重視,在開機與系統密碼設置中未進行設置,一旦不法分子建立一個空連接,能夠很容易遠程侵入計算機,獲取相關信息資料,安全缺少了一道屏障。也有的用戶雖然設置了密碼,但是較為簡單,通常是由幾個數字構成,難度過低,破譯的可能性較大。研究顯示,字母混合數字構成的綜合性密碼能夠加大破解的難度,因此在密碼設置上面盡量避免單純的簡單數字,以提高密碼破解難度,提高系統與計算機安全系數。

        1.3 木馬程序里應外合竊取信息。木馬屬于一種遠程控制軟件,較為隱蔽,木馬程序一般由木馬和控守中心共同組成,通常還會增設跳板以對付安全人員的追蹤。不法人員通過跳板實現木馬與控守中心的聯系,實現對目標計算機的控制,輕松竊取計算機密碼、目錄路徑以及驅動器映射等,甚至個人通信信息也會被輕易竊取。對于裝設視頻和音頻設備的計算機而言,不法分子還能夠通過木馬程序輕松獲得相關語音和視頻信息內容,個人私密一覽無遺,各種機密信息如同曝光一般。部分使用者對于木馬程序危害性認識不足,其能夠借助于多種形式或者載體潛入計算機,網頁瀏覽、郵件收發等環節容易被木馬潛入。有的木馬會采取偽裝和隱藏的方式存在于計算機之中,這些運用隱藏技術的木馬就能夠這樣輕松通過防火墻和操守中心進行通信,將各種信息輕松竊取。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現在每年都有十幾萬臺境外計算機通過木馬程序對我國的計算機進行網絡攻擊,年受攻擊計算機達到百萬臺以上,大量信息被不法竊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危害國家安全。

        1.4 網絡嗅探設備竊取信息。網絡嗅探設備俗稱網絡監聽,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共享通訊途徑實施數據竊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不法目標,第一種方式就是在網絡連接設備以及其控制電腦上安裝偵聽工具軟件,例如路由器等,實現監聽目的;另一種是安設在個人電腦上對不安全的局域網實現偵聽。不法分子一旦竊取了主機管理員權限,就能夠輕松竊取全部局域網之內的相關數據,輕松入侵局域網內的各臺設備。網絡監聽額軟件的功能極其強大,賬戶密碼、儲存信息甚至聊天記錄等,都可以輕松竊取。

        1.5 “食肉動物”軟件竊取電子郵件信息。美國情報部門成功開發研制出一種名為“食肉動物”的軟件,其工作原理是在發件人發出郵件至收件人收到郵件之間的環節,進行郵件內容的竊取,是隱藏在郵件服務器中的一種極其強大的監視系統,對于經服務器收發的全部郵件進行監控,竊取其中的秘密信息或者有價值內容,是美國情報部門搜集電子郵件信息的重要途徑,危害性極大,一旦通過電子郵件進行相關秘密信息的傳送,泄密的幾率極大。

        1.6 “擺渡”病毒悄然竊取機密信息。“擺渡”病毒是美國情報部門與微軟公司勾結的產物,屬于一種系統的故意漏洞利用病毒,一般借助于移動存儲設備進行信息的竊取。一旦移動存儲設備感染這種病毒之后,與計算機進行連接時候,其自動按照設定的竊密程序將相關的秘密文件復制隱藏域移動存儲設備,同一個移動存儲設備一旦與上網計算機進行連接的時候,其藏的機密文件就能夠被“擺渡”病毒移到這臺計算機之中,不法分子能夠通過遠程操控的方式竊取該機密文件。

        1.7 通過無線互聯功能竊取秘密信息。現在無線上網功能的計算機以及級無線鼠標、鍵盤等設備,運用開放信號進行信息傳輸,保密性較差,能夠被具有相同功能的設備獲取器信息,加上了加密技術,一旦被破解之后,泄密也在所難免。例如現在許多計算機具有自動尋址與聯網的功能,不需要外加模塊就能夠與同功能的筆記本電腦實現無線互聯,一旦這臺筆記本極其處理相關的秘密信息,很容易被其他計算機竊取機密。這樣的設備一旦被作為終端接入網絡之中,整個網絡的信息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在被其他計算機聯通的狀態下,機密信息能夠被輕松獲取。

        2.網絡攻擊技術對網絡安全的影響

        在信息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完全杜絕因網絡攻擊泄密現象不太現實,唯有最大限度地采取防護措施,減少此類現象發生,最為重要的是對網絡攻擊技術進行分析研究,找準突破口,為網絡安全增加保險系數。

        2.1 網絡攻擊技術具有雙面性。互聯網具有開放與互聯的特點,不可避免地產生跨國攻擊獲取機密現象,在積極防御相關網絡攻擊的同時,促進了自身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只有不斷提升和改進現有的防護軟件與設備,才能夠在攻擊與反攻擊這場網絡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打贏,對于提高計算機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積極影響。

        2.2 網絡攻擊加速了技術發展。正式由于網絡攻擊行為與技術的存在,并且越來越厲害,才對計算機生產商以及網絡技術研究單位產生了強勁的動力,促使他們與時俱進地改進自己的產品,提高設備以及網絡的安全性能。網絡攻擊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反網絡攻擊技術的同步發展,造就了計算機安全產業,對于整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具有積極意義。不法分子借助于網絡攻擊技術尋找網絡與設備的薄弱環節進行攻擊,獲取機密信息,管理防御人員也可以從網絡攻擊行為中判定系統存在的漏洞環節,予以針對性升級改進,進一步提高網絡安全性能,在不斷的攻擊、防御和改進循環中提升網絡安全系數。

        2.3 網絡攻擊技術能夠服務國家安全。在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網絡安全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對于整個國家經濟與國防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在未來的信息戰之中,我國應當強化對網絡攻擊行為的防御力度,同時也要能夠研制和設計出反攻擊技術手段,提高預警、防衛以及反擊的能力,提高信息防御以及恢復能力。

        3.提高網絡攻擊防衛能力的措施

        3.1 加大軟件研發力度。針對當前出現的各種網絡攻擊行為,國家安全部門以及信息研發機構要強化軟件研發力度,變被動為主動,開發研制各種防御性軟件技術。同時,要立足于網絡攻擊的環節、特點,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工作,提高網絡防御研究的針對性,還要具有研究的前瞻性,針對可能出現攻擊的薄弱環節進行超前研究,防患于未然。

        3.2 完善網絡安全管理。要進一步完善計算機與網絡管理的制度,強化主動預防,凡是計算機均要嚴格按照物理隔絕以及網絡防御要求落實到位。凡是補丁程序要及時安裝,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防御水平,要借助于網絡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3 強化人員技術培訓。要對相關計算機操作使用崗位的人員進行防網絡攻擊專門業務培訓,對于不同類型、級別的計算機防網絡攻擊工作,實施相應的培訓,同時要開展防御知識普及工作,提高全民防網絡攻擊意識與能力水平。

        綜上所述,在當前信息化社會背景下,網絡攻擊行為不可避免,國內相關機構與群眾應當提高防御意識,掌握基本技術與手段,保護好信息安全,將因信息失密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黃慧,陳閎中.針對黑客攻擊的預防措施[J].計算機安全,2005(09).

        [2]王麗輝.網絡安全及相關技術[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5(02).

        [3]何萬敏.網絡信息安全與防范技術[J].甘肅農業,2005(01).

        [4]張先紅,編著.數字簽名原理及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第7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1計算機網絡安全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應用都非常廣泛,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歡采用計算機網絡來完成相關的工作和操作,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搜集相關的信息非常方便。計算機網絡有很強的便利性和開放性,人們不僅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工作,還可以利用其完成網絡購物和娛樂,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是與此同時,計算機網絡技術也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和風險。人們在使用計算機網絡時,常常需要留下自己的一些個人信息,如果這些信息沒有被保護好,一旦泄露出去將會對人們的財產安全和隱私安全造成重大的影響,例如存款被盜等。不僅如此,在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同時,如果收到計算機網絡病毒的入侵,就會破壞電腦程序,導致電腦系統癱瘓,不僅影響人們對計算機正常使用,甚至還會帶來很多麻煩。一些惡意的軟件也會導致計算機內部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計算機網絡存在著很多安全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的正常使用,帶來了很多的不良影響。

        2計算機安全漏洞掃描技術

        計算機安全漏洞掃描技術是計算機網絡的一種重要防護手段,可以對計算機網絡中的網絡設備和終端系統進行檢測,如果設備和系統中存在著一定的漏洞和安全問題,就可以及時找出來,此時管理人員就可以結合具體的漏洞類型和缺陷情況采取有效的方式來進行修復,避免系統漏洞造成嚴重的損害和威脅,從而實現計算機網絡的安全使用,提升其安全性能。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分為兩種,分別為被動式掃描技術和主動式掃描技術。其中被動式漏洞掃描技術可以使計算機網絡中的很多項內容都進行檢測和掃描,它是以服務器為基礎進行掃描和檢測的,并且檢測之后會形成檢測報告,網絡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對報告的分析和研究來了解計算機設備和系統存在的安全漏洞,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處理。主動式漏洞掃描技術體現在檢測的自動化,是一種更為先進的檢測技術,只要有網絡就可以實現自動化漏洞檢測,在自動檢測過程中,通過主機的響應來了解主機的操作系統、程序和服務器等是否存在著漏洞是需要修復的,從而實現對網絡漏洞的檢測。

        3計算機網絡安全漏洞掃描技術的運用

        3.1基于暴力的用戶口令破解法應用。基于暴力的用戶口令破解法也是計算機安全漏洞掃描的重要方法。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很多計算機網絡都會設置用戶名和登陸密碼,從而將網絡的操作權限分給不同的用戶,如果人們將用戶名破解,就可以獲得網絡的訪問權限,使網絡安全難以保障。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采用基于暴力的用戶口令破解法。例如采用POP3弱口令漏洞掃描,通過用戶名和密碼來發送和接收郵件。在掃描漏洞時,建立用戶標識和密碼文檔,在文檔中儲存登陸密碼和用戶標識,可以實現及時更新。在漏洞掃描時,將目標端口連接,判斷這個協議是否為認證狀態,如果由失敗或者錯誤的信息,就說明這個標識是不可用的,如果所有的結果都是有用信息,則說明身份認證通過。根據這個指令來做出判斷,從而保障系統安全。此外,FTP弱口令漏洞掃描也是一種基于暴力的用戶口令破解法,其是一種文件傳輸協議,其原理和POP3弱口令漏洞掃描非常相似,只是其是通過SOCKET連接來掃描漏洞的。3.2基于端口掃描的漏洞分析法的應用。基于端口掃描的漏洞分析法是一種常見的計算機網絡漏洞檢測方法,當網絡系統中出現一些安全入侵行為之后,就可以對目標主機的一些端口進行掃描,就可以將端口的安全漏洞檢測出來。因此,在實際使用基于端口掃描的漏洞分析法時,對漏洞進行掃描時需要向網絡通向目標主機的一些端口發送特定的信息,就可以獲得關于這些端口的信息。此時,還需要對目標主機中存在的漏洞進行分析和判斷,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來實現。例如,在實際的計算機網絡應用中,Finger服務和UNIX系統其允許入侵者獲得一些公共的信息,此時計算機網絡將會面臨著安全風險,利用基于端口掃描的漏洞分析法對服務和系統進行掃描,就可以判斷目標主機的Finger服務是開放還是關閉的,得出結果之后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對漏洞進行修復。

        4結語

        計算機網絡安全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為了保障計算機的網絡安全,可以通過安全漏洞掃描技術的應用來實現,在使用計算機網絡時通過基于端口掃描的漏洞分析法和基于暴力的用戶口令破解法的運用,就可以提升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能。

        作者:易永紅 單位:綿陽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參考文獻

        [1]王勇.關于計算機網絡安全與漏洞掃描技術的分析探討[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21(04):211-211.

        第8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配電設備 物聯網 中壓電力線載波

        中圖分類號:TP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063-02

        我國物聯網應用總體上還處于發展初期,在許多領域上積極開展了物聯網的應用探索與試點,但在應用水平上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已開展了一系列的試點和示范項目,在電網、交通、物流、智能家居、節能環保、工業自動控制、醫療衛生、精細農牧業、金融服務業、公共安全等領域取得了初步進展。在電網領域上,2009年國家電網公布了智能電網發展計劃、智能變電站、配網自動化、智能用電、智能調度、風光儲等示范工程先后啟動。

        1 物聯網技術在電力行業的應用現狀

        目前,物聯網中的射頻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全球定位技術等技術在電力系統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都有所應用,協助實現有效的電網感知,提高了電力規范化管理能力。在發電環節,物聯網技術已應用于環境監測、設備狀態監測、水情監測等場景;在輸電環節,物聯網技術已應用于線路狀態監測、線路環境監測、雷電定位、智能巡檢等場景;在變電環節,物聯網技術已應用于變電環境監測、設備狀態監測、變電站安全防護等場景;在配電環節,物聯網技術已應用于線路狀態監測、設備狀態監測、線路故障定位及報警等場景;在用電環節,物聯網技術已應用于用電信息采集、智能家居/小區、智能樓宇/園區等場景。

        2 應用技術

        2.1 物聯網感知層技術

        物聯網感知層一般包括數據采集和數據短距離傳輸兩部分,其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WSN)、RFID技術、二維碼技術、藍牙(Blueteeth)技術等。

        2.1.1 自組織組網技術

        在物聯網感知層中應用到了自組織組網技術,自組織組網技術的起源可追溯到1968年的ALOHA網絡和1973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資助研究的“無線分組數據網(PRNET)”。主要的特點是網絡拓撲結構動態變化,分布式控制方式,自組織性,多跳通信,節點的處理能力和能源受限,信道質量較差。在物聯網中主要是應用在一些企業中,它通過自組織組網技術,組織、創建了公司內部的網絡,在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特別是在物聯網的應用中需要了解這樣的組網技術,以便于其公司信息的采集。

        2.1.2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g

        (1)無線溫度傳感器:實現溫度、溫升和相間溫差的高可靠實時在線監測,實現設備運行溫度的自動管理,為設備的安全運行提供數據支持。

        (2)無線水浸傳感器:實時在線監測傳感器安裝位置(場所)是否浸(積)水,并實時地將水浸信息通過數據傳輸基站上傳到控制主機,以達到監控告警的目的。

        (3)無線桿塔傾斜傳感器:可以在線監測桿塔傾斜狀態,當傾斜角度達到閥值時,向監控主機發送告警信號。

        (4)無線故障電流傳感器:主要實現現場的電流取樣及分析,判斷出當前的電流是否為故障電流,并采集周邊其他無線傳感器發送的數據,通過無線傳感網把電流、諧波等數據傳輸出去。后臺軟件結合GIS進行故障點的定位,從而通知檢修人員到現場進行故障排除。

        (5)無線門磁傳感器:安裝在柜門上,與永磁鐵或電磁線圈等器件配合使用,能夠實時在線監測柜門的開、關狀態以及開關次數。不影響柜門的正常使用。

        (6)無線溫濕度傳感器:實時、準確地測量環境溫度和環境相對濕度。可以實現現場環境遠程數據采集和監測。

        (7)配變綜測骨干節點:采用無線組網協議來實現節點之間的通信,同時具有線路電流、電壓、諧波等線路參數的在線測量功能,支持有線485通信和以太網通信,同時內部集成標準101和104通信協議。

        2.1.3 RFID技術

        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種簡單的無線系統,只有兩個基本器件,該系統用于控制、檢測和跟蹤物體。

        2.2 物聯網網絡層技術

        2.2.1 中壓電力線載波

        中壓電力線通信是指綜合運用多種調制解調技術、信道編碼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模擬前端技術以及耦合結合技術,實現以中壓配電網為傳輸介質的通信。

        國內外相關企業一直致力于中壓配電線路的載波通信領域研究,在載波調制和組網技術研究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在傳輸速率、可靠性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

        BPLC依托電力線,可部署在變電站、環網柜直至用戶建筑內,構成可靠的配用電網信息的傳輸網絡,傳輸距離超過500 m。提供配電信息等寬帶接入,同時兼顧原有設備低速業務(RS-232/ RS-485)數據的接入。

        2.2.2 線通信技術

        無線通信技術可根據使用者類型分為無線公網和無線專網。對于無線專網來說,需要自身架設整套通信網絡,包括基站、終端和網管等,而無線公網僅僅租用運營商的現有網絡通道,由運營商負責運維即可。

        相比較光網來說,架設無線鏈路則無需架線挖溝,線路開通速度快;無線擴頻能隨時架設,隨時增加鏈路,安裝、擴容方便;無線通信覆蓋范圍大,幾乎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缺點是采用邏輯隔離,相比有線網絡的物理隔離,安全性較差;無線傳輸速率最高不超過幾百兆每秒,相比光網絡傳輸速率較低。

        2.2.3 xPON無源光網絡

        以太網無源光網絡是一種特殊光纖以太網組網模式,采用點到多點(P2MP)結構的單纖雙向光接入網絡,是常采用IEEE802.3以太網幀來承載業務的PON系統。PON技術經歷了APON、BPON、EPON、GPON等階段。其中的EPON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產品已開始規模商業應用。

        3 實現方案

        傳感器采集配電設備的運行環境數據和運行狀態數據,然后通過自身的無線通信模塊傳輸到就近的短距離無線傳輸骨干節點,通過多個骨干節點組成的自組織網絡傳輸到數據傳輸基站,然后通過配電自動化系統配套光通信ONU將配網設備狀態信息接入變電站,在變電站經數據匯聚控制器進入電力安全III區送至主站數據采集服務器。傳感器和骨干節點的傳輸頻率采用2.4 GHz,傳感器網路采用了WSN(無線自組織網絡)。骨干節點之間可以直接通信,采用MESH網絡。

        現場作業終端采集的RFID設備標識信息,采用GPRS無線公網通信方式,通過安全接入平臺,訪問系統主站,獲取設備臺賬信息、監測信息和運行信息;并可將現場收集的設備狀態信息、設備評價信息及時傳回主站系統。

        其中感知層實現各環節數據統一感知與表達,建立統一信息模型,規范感知層的數據接入,是對SG-ERP架構的補充和完善。網絡層將不同的通信技術屏蔽,按照規范化的統一通信規約實現對數據的傳送,則豐富了SG-ERP架構。應用層完全遵循SG-ERP的體系架構,將多種數據信息統一管理并向外提供統一數據服務,支撐各類業務應用,基于統一應用平臺,開發各類電力物聯網應用服務,供其他業務系統調用。

        感知層主要利用各種傳感識別設備實現信息的采集、識別和匯集。其重點是實現統一的信息模型,具體包括對統一標識、統一語義、統一數據表達格式等方面。

        網絡層主要負責由感知層獲取信息的傳輸和承載。網絡層旨在多種融合通信技術的引入,豐富通信方式。應用中傳感器與匯聚節點間多通過微功率無線通信等技術互聯,解決信息采集覆蓋及靈活性問題,匯聚節點與接入網關之間通過光網絡、PLC、無線寬帶等技術互聯,解決信息遠距離傳輸及可靠性問題。

        用層基于國網SG-ERP架構,研究電力物聯網的統一數據模型,實現統一的數據服務并封裝系統功能,為現有業務系統提供各類的統一應用服務,也可以為其他業務系統提供更高等級的服務功能。

        4 結語

        通過物聯網技術的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將會在電網建設、安全生產管理、運行維護、信息采集、安全監控、計量應用、用戶交互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可以全方位地提高智能電網各個環節信息感知的深度和廣度,為實現電力系統的智能化以及“信息流、業務流、電力流的高度融合”提供基礎數據支持。通過針對物聯網WSN(無線傳感器網絡)組網技術的研究,能夠實現智能電網通訊網絡的快速和智能組網,從而增強智能電網狀態監測和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可靠性,可以方便快捷地增加網絡節點和監控測點,加快智能電網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任偉.物聯網安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第9篇:網絡技術研究范文

         

        計算機有著它獨特的功能,能夠滿足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享受信息資源的愿望,信息技術已經普遍進入人們的生活圈子,與人們的生活不可分割,網絡安全的問題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解決網絡安全迫在眉睫。

         

        1.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現狀

         

        計算機網絡已經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現在掌握的相關信息安全技術已經遙遙領先,為我國各項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能夠提供給用戶使用的信息安全技術軟件也是層出不窮,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大部分地位。

         

        1.1 國家網絡信息

         

        我國國家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技術部門擁有諸多信息技術人才,這些科技人才組成了很多的科研部門,諸如中國科學研究院,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中國科學院數據與通信保護研究中心,這些科研部門具備科學安全技術應有的技術,并且對科學安全技術進行了改善和創新,保障了國家計算機信息安全技術。

         

        1.2 企業網絡信息

         

        各大企業事業單位,為了有限的進行,就必須科學的運用計算機安全技術,各大企業單位都采用了網絡信息安全技術,也出現了很多諸如此類的管理軟件,這樣的方法很明顯對于企業管理非常方便,也加強了網絡信息安全技術。

         

        1.3 用戶網絡信息

         

        相對于企業,國家等單位,個人用戶網絡更易受到非法攻擊,私人計算機的安全問題也很重要,自從出現了金山毒霸,360安全衛士,等等的殺毒軟件,對私人用戶計算機的網絡信息進行了有效保護,私人用戶網絡信息也有了一定保障。

         

        2.網絡信息安全的特點

         

        2.1 完整性

         

        完整性是計算機網絡信息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完整性的意思就是說,數據在進過輸入,處理,交換,傳輸等一系列過程后,數據仍然是完整的,是沒有被破壞或者損失的,保存下來的完整程度高,這就是它的優勢,可以依照原樣保留下來,這就是所謂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完整性特征。

         

        2.2 可控性

         

        計算機網絡信息的控制性實質則貫穿了信息傳遞的全過程,可控性也就是說要對信息的整個內容和存儲進行控制,控制的方法中,你可以采用將控制對象作為傳播內容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將信息進行加密的方式,之后將加密之后的信息托管給第三者進行保護和控制。

         

        2.3 保密性

         

        保密性顧名思義就是要對信息進行周全的加密形式,不能講信息泄露出去,保密性是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一大重要特性,要求你只能將要求的信息傳送給指定對象,這是為了確保信息的安全性,所有實現信息的保密性是非常之重要的,實現保密性就要對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并且加密效果不能被攻破,要完全的確信。

         

        2.4 可用性

         

        可用性,也就是可使用性,使用當然是對于使用者,對于用戶而言,具有可用性,通俗來講就是網絡用戶能夠通過使用計算機網絡來獲得正常,通暢的信息,來進行正常的使用,就算是遇見了非正常情況下的問題,也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恢復其的正常運行,進行正常的網絡使用獲得,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保證其可用性。

         

        3.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要面臨的問題

         

        盡管現如今的科學及計算機技術已經到了如此強大先進的地步,但是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仍然是不容小覷的,而且愈演愈烈,接下來就對現如今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所要面臨的問題進行一個總結。

         

        3.1 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按專業術語來講就是研究性危害,通俗來講就是說,一批計算機網絡技術瘋狂的愛好者,因為太喜愛,就熱衷于研究高難度技術,繼而就出現了一批批擁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組織或者個人,編制出計算機病毒,通過網頁捆綁及惡意攻擊對等方式進行傳播,對用戶的有關信息進行破壞,竊取。并且由于計算機病毒隱蔽性極好,且能潛伏很長很長時間,但是一旦被不小心碰觸到,激發了它的破壞性,那么被攻擊的系統就會出現系統運行緩慢,文件丟失或者系統徹底崩潰或癱瘓的大問題。

         

        3.2 黑客攻擊

         

        這是不法分子為了一己私利對別人造成困擾的問題,黑客攻擊案件對計算機網絡也存在很大的威脅,他們一般運用多變高深的技術來騙別人,破壞性非常之大,對各個組織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這些缺乏道德修養的不法分子是通過植入木馬來獲取或破壞用戶信息的手法,這一問題依舊非常嚴峻。

         

        3.3 系統漏洞

         

        因為本來就沒有完美不犯錯誤的事情,所以也沒有完全不存在漏洞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系統,這也是計算機網絡安全隱患之一,如果這樣的漏洞多了,就有了漏網之魚,若是被黑客利用,威脅也就大大變得強悍,非法訪問就會變得頻繁,若是進入數據庫對數據進行修改或破壞,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4.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及防護

         

        4.1 智能防火墻技術

         

        今年來各種網絡安全技術手段不斷涌現,但是智能防火墻技術一直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防護技術,實質在電腦和內部網絡之間建立一個防火墻,從而提升個體的防護功能,但是傳統的防火墻技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專家潛心研究推出了智能防火墻防護技術,這個技術是運用將數據庫進行不定性的,模糊的形式來實現,可以通過對網絡行為的分析來確定對行為性質的確定,智能防火墻技術包括防騙技術,防盜竊技術和入侵防御技術,能夠及時,迅速的對不正當或有威脅性的信息進行攔截,達到防護信息,保證安全的目的。

         

        4.2 加密技術

         

        加密技術,前文提到的一樣,加密技術就是要對所要傳輸的機密信息進行加密,在用戶使用計算機的時候對所要使用的信息在傳輸過程進行機密技術,提高數據的機密性,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遭到竊取,篡改,或者損壞的情況出現,所以在網絡的安全過程中,加密鑰匙,是保證網絡安全的一把王牌,是最最重要的點之一。

         

        4.3 防病毒技術

         

        針對計算機病毒入侵的問題,主要原因就在于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缺乏有效的,實用的殺毒軟件,若是一個電腦網絡系統沒有了完善的殺毒系統,沒有安裝殺毒軟件,那么在計算機使用過程中,就一定會遭到計算機病毒的破壞和瓦解,影響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行,再加上計算機病毒潛伏時間長和破壞性大,對于計算機的影響就更加大,計算機殺毒軟件是專門針對計算機病毒設計的,用來防止病毒對計算機網絡的入侵,在計算機網絡中安裝殺毒軟件,進行有效預防,并且對于殺毒軟件要盡量選擇正版軟件,要在使用之后有其效果,另外還有及時的更新病毒庫,要對其進行及時查殺,還有,如果收到不明郵件或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輕心,不要使其中毒。

         

        4.4 漏洞掃描技術

         

        漏洞掃描技術是通過對攻擊行為的模擬,對網絡漏洞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對漏洞進行精確分析,對其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對攻擊行為的模擬,可以提前對系統進行檢查,看是否出現過相似行為,這樣就可以將其確定為系統漏洞問題,通過掃描,使漏洞全部暴漏,這樣就可以做到降低計算機安全風險,以此來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能。

         

        5.結束語

         

        計算機安全技術作為計算機系統的安全保障技術,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應用計算機技術的過程中,做好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是的,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深入,保障安全的問題被越來越多的提起,影響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技術因素有很多,一定要認真應對安全隱患,為人們創造一個更加安定,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洲国产伦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一区二区免费福利麻豆 | 亚洲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 一级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青娱乐极品视觉一区二区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