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習俗英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要點:
1.第一次見面,如何打招呼;
2.餐桌禮儀,注意事項;
3.拜訪親友時,常見的禮節(jié)….
注意:
1.詞數(shù)80–100;
2.可適當增加細節(jié),以使行文連貫;
3.文中不能出現(xiàn)與本人相關的信息;
4.開頭已寫好,不計人總詞數(shù)。
Customs in China范文一: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stoms. In China…
Customs in China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stoms. In China, as you can imagine, there are many special customs as well.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the costums in China.
First of all,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when you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kiss, and I think there was no reason to kiss, ha ha! Next, there is difficult to learn how to behave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eat food at table,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tick your chopsticks into the food, and it’s impolite to point at anyone with your chopsticks. Also, you are not expected to start eating first if there are older people at the table. What is more, it’s rude to show up at someone’s hous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empty hands, you should always bring a small gift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And there are so many customs in China. But I think they are worth learning.
As the old saying goe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Do you think so?
Customs in China范文二: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stoms. In China, we have our own customs as well.
萬圣節(jié)起源于邪惡的精神與慶祝。騎著掃帚的女巫、幽靈,小妖精和骷髏都是萬圣節(jié)的標志物。蝙蝠,貓頭鷹和其他夜間活動的動物也是萬圣節(jié)的普遍標志。他們原本擔心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動物能和死者的靈魂進行交流。
Black cats are also symbols of Halloween and have religious origins as well. Black ca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reincarnated beings with the ability to divine the futur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t was believed that witches could turn themselves into black cats. Thus when such a cat was seen,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a witch in disguise. All these are popular trick-or-treat costumes and decorations for greeting cards and windows.
黑貓也是萬圣節(jié)的標志物,并且也有一定的宗教起源。人們認為黑貓轉世的人與神的未來的能力。在中世紀,人們相信女巫可以變成黑貓。因此,當看到這樣的貓,它被認為是一種變相的女巫。這些都是流行trick-or-treat服飾和裝飾品賀卡和窗口。
Blac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s, probably because Halloween festivals and traditions took place at night.
黑色是傳統(tǒng)的萬圣節(jié)顏色,這可能是因為萬圣節(jié)前夜的傳統(tǒng)發(fā)生在夜間。
Pumpkins are also a symbol of Halloween. The pumpkin is an orange-colored squash, and orange has become the other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 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also dating back to Ireland. A legend grew up about a man named Jack who was so stingy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into heaven when he died, because he was a miser. He couldn't enter hell either because he had played jokes on the devil. As a result, Jack had to walk on the earth with his lantern until Judgement Day. So Jack and his lantern became the symbol of a lost or damned soul. To scare these souls away on Halloween, the Irish people carved scary faces out of turnips, beets or potatoes representing "Jack of the Lantern," or Jack-o-lantern. When the Irish brought their custom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y carved faces on pumpkins because in the autumn they were more plentiful than turnips. Today jack-o-lanterns in the windows of a house on Halloween night let costumed children know that there are goodies waiting if they knock and say "Trick or Treat!"
本文從思維與語言的關系入手,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東西方思維、文化、習俗和語言差異等社會因素對英語寫作的影響,提出了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對策,一是克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排除母語干擾;二是加強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
英語寫作;社會文化因素;影響;對策
一 、引言
隨著英特網(wǎng)的普及和世界全球化的發(fā)展,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更多地通過發(fā)E-mail,短信和網(wǎng)上聊天進行,這就是簡單意義上的寫作。求職者必須準備一份簡歷介紹自己,這也是寫作。網(wǎng)絡學習時老師和同學間的交流互動也必須通過書面寫作進行。日常生活中處處遇到寫作,如寫申請書,求職信,邀請函,計劃書,工作匯報等。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達到與他人交流的目的,這就是寫作。英語學習通常包括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培養(yǎng),其中英語寫作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人們通常過分強調閱讀和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寫作,致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較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統(tǒng)計資料表明,英語作文平均成績長期徘徊在6分左右,距及格仍有一定差距,所以英語寫作仍是學生掌握語言技能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
二、影響英語寫作的社會文化因素
1、英漢文化差異的影響
文化是通過語言這個載體進行傳播的,文化的發(fā)展是包含在語言的發(fā)展中,關系密不可分。如果文化離開了語言則不會發(fā)展傳播,如果語言離開了文化則就失去了需要表達的內容及意義。語言和文化所存在的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現(xiàn)不同。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應遵循第二語言在本族人群中使用的社會準則,不能照搬學習者習以為常的本民族社會與文化知識。因此,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第一與第二語言文化知識的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尤其是差異,只有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
2、漢語母語干擾
寫作是思維模式的集中表現(xiàn),母語干擾是英語寫作的一大障礙。因為任何新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都會受到已有知識或技能的干擾。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這種影響則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主要是表現(xiàn)在母語對第二語言產(chǎn)生的積極促進作用和抑制作用,積極地作用是促進語言的正遷移,消極的是負遷移。寫作是思維模式的集中表現(xiàn),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手段。寫作是一個過程,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始于探索,止于發(fā)現(xiàn)。只有經(jīng)過思考,質疑,深思和將思想條理化才能實現(xiàn)寫作,所以寫作能力是認識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的綜合反映,多寫,勤寫能促進認識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高。用英語寫作能促進用英語進行思維能力的提高。
思維對人類的語言形式和修辭具有重要的影響。英語寫作既是語言活動,也是思維活動,思維模式影響著修辭方法、謀篇布局的基本規(guī)律。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失誤主要是由于漢語思維對英語的支配作用造成的。中國學生用英語寫作是從漢語的思維和文化模式向英語的思維和文化模式過渡。這種深層的思維和文化的轉換在語言層面上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詞匯、句法和篇章結構。能否成功地從這三個層次實現(xiàn)轉換是寫好英語作文的關鍵,由于東西方民族的思維差異、語言差異、文化習俗差異以及寫作角度、方法、用詞等的不同,在轉換過程中,無論是在詞匯層次,句法層次還是篇章結構層次,無一不受到漢語母語的干擾,從而在寫作中大量出現(xiàn)漢語負遷移的痕跡,以致轉換不能順利實現(xiàn),寫出具有“英語的肉、漢語的骨”的文章。
三、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策略
1、克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
要想寫出地道的英語文章,一方面應了解英漢社會差異,文化差異及語言差異對英語作文的影響,排除母語干擾,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熟知英語寫作規(guī)律,學會運用英語思維組織材料,展開論述或描寫。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反映了使用該語言的地域特征、經(jīng)濟發(fā)展、風土人情和社會風俗,語言反映文化,文化決定語言。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的這種“社會性”說明,語言系統(tǒng)不可能是一種存在于真空,獨立發(fā)展,自生自立的系統(tǒng)。人們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無時不受存在于語言之外的社會文化要素的制約。學習一種語言的過程,就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只有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
2、課堂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英語寫作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它不僅包括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通過對東西方思維差異,文化差異,習俗差異和語言差異的比較分析,從遣詞、造句、段落寫作和語篇構建等方面熟知英語寫作規(guī)律和漢英語言與文化差異,其中包括英漢文化差異對作文中觀點和語篇結構的影響等方面,力求排除母語干擾,培養(yǎng)英語思維能力,避免英語寫作中的失誤。同時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大量的寫作實踐和英語寫作技能的教授,以達到幫助大部分同學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目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英語寫作教學應做到語言教學、文化教學和學生跨文化寫作能力培養(yǎng)并舉,了解英漢語言在思維、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培養(yǎng)英語思維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如下差異,如(1)漢語是綜合思維,英語是分析思維。(2)漢語是具象思維,英語是抽象思維。(3)漢語思維重視“統(tǒng)一”,英語思維注重“對立”。(4)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5)在語篇結構上漢語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型”的,英語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型”的。同時幫助學生有目的地去克服漢語思維對英語寫作的負遷移,提高寫作能力,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劉重德. 漢英比較與翻譯[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善芬.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廖國強,嚴俊.基礎英語寫作指南[M]. 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
[5]廖為應.論思維差異與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負遷移[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4(3) .
關鍵詞: 少數(shù)民族學生 英語學習 影響因素 解決對策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關注。掌握英語語言技能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對他們今后的就業(yè)大有裨益。西北民族大學作為一所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人才的民族院校,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始終受英語教師的重視。學好英語,提高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的目標。然而,實際教學中仍存在的一些因素,給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分析、歸納這些阻礙英語學習的因素,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
在語言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包括師生雙方。
1.學生方面的影響因素。
(1)心理因素。相當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自于偏遠、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農牧區(qū)。由于他們小學甚至中學階段,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日常生活中又很少有使用英語的機會,導致他們的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學習缺乏信心。進入大學以后,隨著英語學習難度的不斷加深,很多少數(shù)民族學生開始害怕學習英語,不愿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擔心出錯,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不如別的同學,產(chǎn)生自卑感。面對考試的壓力,他們不免產(chǎn)生焦慮心理。
(2)本民族語言、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作為一所民族院校,西北民族大學里的大多數(shù)學生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他們的英語學習受到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母語和漢語在一定程度上干擾著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三種語言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過程、認知規(guī)律、語言轉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復雜性,一些學生由于不同語言的混淆而產(chǎn)生學習困難。
2.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1)課堂上的教師話語。Nunan(1991:189)曾指出,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可理解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以及課堂教學的管理者,其話語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英語學習至關重要。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對二語習得過程和相關理論缺乏了解,未能注意到自身教學過程中話語里存在的問題,影響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很多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所占課堂學時高達70%到80%;教師提問多以展示性問題為主,而參考性問題較少,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輸出;課堂中師生互動不足,學生缺少意義協(xié)商的機會;教師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反饋不足等。
(2)教師對學生養(yǎng)成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導不足。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對于語言學習更是如此,要學好英語,僅靠課堂上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要注重平時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大學學習不同于小學、中學階段的學習,除課堂教學時間外,學生有了更多自己學習的時間。因此,掌握學習英語的正確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正確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和指導。
(3)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介紹較少,教學形式單一。在大學英語課堂上,一些教師對英語詞匯、句法、語法及課文內容講解得很詳細,但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介紹較少。這就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多元化,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此外,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課堂學習失去興趣,影響到學習效果。
(4)教師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了解不夠。由于受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一些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英語學生上存在困難。這就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幫助學生克服母語和漢語給英語學習帶來的干擾。但是,一些教師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了解較少,在促進不同文化溝通方面,未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幫助。
二、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障礙的解決對策
1.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
面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差而產(chǎn)生的自卑感和焦慮心理,英語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多給予少數(shù)民族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消除焦慮心理。
2.幫助學生克服母語、漢語對英語學習帶來的影響。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受到本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影響。對此,教師平時要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文化的了解,課上課下多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由于語言文化不同帶來的困難,并針對這些困難,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如語言表達方式中語序的問題,教師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材料,課堂上多用英語交流,克服其母語習慣對英語表達的影響。此外,教師還應強調英語學習在國際交流和大學生就業(yè)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要認真耐心地指導,幫助他們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
3.創(chuàng)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輕松、友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大學英語教師應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間的情感交流,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4.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質量。
課堂教師話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話語既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工具,又起著目的語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話語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促進他們的語言習得,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師話語的質量。教師應多閱讀、學語習得理論,并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做到:減少課堂講解的時間,組織學生參與小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在課堂上,多用參考性問題,給學生更多用英語表達自己意見想法的機會,盡可能地讓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注重課堂上的意義協(xié)商,多采用理解核實和澄清請求,少使用確認核實;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除給予簡單的贊揚外,還應加以評價。此外,教師應多使用輕松、幽默的語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5.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做到:在課堂講解中,適時地加入關于英語語言國家文化、經(jīng)濟、習俗的介紹,也可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根據(jù)教學內容變換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6.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應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課后復習;注重平時積累,多聽、多讀、多寫等;指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學習情況,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7.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以滿足學生的要求。為此,除了教師自己要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以外,學校還應為教師提供崗前培訓和深造的機會。
三、結語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受心理、民族語言、文化及教師話語等因素的影響,對此教師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課堂語言,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促進他們的英語學習,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2]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李佩.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2(4).
2、方法要靈活多樣。一種方式學厭了,可以變換其他的方式,以便學而不厭。
3、上下相連,從不孤立。記憶英語要結合上下文,不要孤立的記單詞和短語,要把握句中的用法。
4、熟記常用語,確保準確無誤。把常用的交際用語背熟,俗能生巧。
5、盡量用第一人稱來記習慣用語和句型,以便記憶牢固。
6、多方位多角度來學英語。要經(jīng)常讀報、聽廣播、看外語電影、聽外語講座、讀課本和別人交談等方式來學英語。
7、敢于開口說英語,不要怕犯錯誤。人人都會犯錯,這是在所難免的,只要敢說,就一定能學好。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達到語言的有效傳遞。
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tǒng)美德—謙虛,在西方則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xiàn)?歸根結底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人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Chinglish)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chǎn)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質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主要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xiàn)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如: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2.Give you a color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等等??梢?,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勢在必行。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tǒng),人們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0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屢屢出現(xiàn)歧義,誤解和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
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句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privacy )。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方面的特長時,中國常用‘`You are flatter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評價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哪里,哪里。)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和W.E.I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tǒng)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xiàn)象與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偶合 文化的偶合現(xiàn)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jīng)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在英漢語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
1.“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
2.“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
3.“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
4.“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5.“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xiàn)象不勝例舉。
文化的這種偶合現(xiàn)象,可以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英語。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環(huán)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jīng)歷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tài);不同的民族因其發(fā)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chǎn)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He is a wolf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很多,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理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由于迪斯尼先生創(chuàng)造了Mickey Mouse的卡通形象,使老鼠為大眾所喜愛,尤其在兒童心中,更是機敏、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 stubborn )”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樣之兆,如“貓頭鷹進宅,好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我們可以把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日常交際禁忌話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a。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 , A代表age , R代表religion , M代表mam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間”:不間對方收人,不間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間“去哪兒”,不問“吃了嗎”。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其重視禮節(jié)程度不亞于歐美任何一國。但由于中西風俗習慣有很大差異,如對此不了解,在與英美人交際時,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下面是英美人在問候、告辭和稱呼上的禮節(jié)習慣:
(一)Greetings問候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您上哪去?( 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見面時,上午則說:Good morning.下午則說:Good afternoon.傍晚就說;Good evening、如與熟人打招呼則說: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與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則說:Hello,或Hi。如果用中國人打招呼常說的‘`Have you eaten?”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誤解,因為在英語里這句話不是打招呼用語,而是“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美人時說:"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對英美人來說則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別人的私事?!?(二)Addressing People稱呼 中國學生常稱呼其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等,即便對外籍教師也是如此稱呼。其實這不符合英美人的習慣。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用于稱呼,只是一種職業(yè)。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教師為‘`Sir",女教師為“Miss",大學教師則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即“頭銜+姓氏”或者直接叫對方的名字。例如:Professor White,Dr. Green等等。另外,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長(Section Li)等等,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lián)用的。
英美人稱呼別人時一般分以下幾種形式:
l.Formal situation(正式場合):Title + surname(頭銜+姓氏)。如:Tom Smith可被稱為:Mr. Smith。
2.Ordinary situation(一般場合):Title+surname or given name(頭銜+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James Martin可被稱為Miss Martin或James。
3.Informal situation / Close relationship(在非正式場合或關系比較密切):Given name(直接叫對方的名字)。如:Clare Harkey可被稱為Clare。
(三)Parting告辭 到別人家做客,告辭時,英美人習慣說:"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辭時從不說:"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為在英語里,"I’ll go first.”的意思是:"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 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 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時間不早了,客人們該離開了。我先走給大家開了頭,其他客人也應該馬上離去?!?/p>
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樹立文化意識,教師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表揚后,教師應該立即對學生的稱贊表示感謝,讓學生感知西方人比東方人直接,其語言表達更實際,即: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張鳳娟(1984-),女,河南開封人,碩士,鄭州華信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
摘要:習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漢語言學習中占據(jù)著一定的比重。本文對英漢語言中有關“狗”的習語進行了分類,并從其意義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進行了對比,從而指出在英漢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習語 差異 文化因素
漢英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漢英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學習的難點。
關于“狗”的定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哺育動物,種類很多,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毛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一種家畜,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有的用來幫助打獵、牧羊等?!边@是對“狗”的一種公正評價。英語中的解釋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來,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在對“狗”的一般性認識上是相同的。然而,在習俗方面,對“狗”的態(tài)度上存在著典型的差異。本文試圖通過對比,揭示出漢英兩種語言中關于狗的習語的意義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漢英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1 漢語中關于含“狗”習語的意義分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過書籍、報刊、民間、網(wǎng)絡等途徑共搜集到包含“狗”的習語409條,其中“貶狗”類習語347條,占包含“狗”的習語總量的84.8%。通過逐條分析,對“貶狗”類習語中所包含的意義和感彩進行分類統(tǒng)計,大致分為三類。
1.1 利用狗愛吃的特點。如:狗吃桐油――吃的沒有吐的多;狗舔熱油鍋――舔怕燙,不舔舍不得。天落饅頭――狗造化;街頭的狗――誰有吃的跟誰走
狗做為一種雜食性動物,很多東西都能入得其口。在舊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人的溫飽問題尚難解決,這也決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須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飽肚子的東西來吃, “熱油鍋”當然舔不得,但狗又經(jīng)不住香味的誘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饅頭,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這些都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出了狗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黃鼠狼――連撲帶咬;狗生氣咬豬腿――拿別人出氣;過路人打狗――邊打邊走;裁縫師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從《說文解字.犬部》:“獨,犬想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币舱捎诠泛枚?、兇殘的性格使得人們對狗產(chǎn)生了條件反射的恐怖和厭惡,見到狗后自然而然的會產(chǎn)生一種防備心理,于是便有了“過路人打狗――邊打邊走”。
人們馴養(yǎng)狗而不是其他動物來幫助人打獵獲取食物,看家護院等這類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兇殘的性格。古代地主為了鎮(zhèn)壓不服從于他的農民,往往會養(yǎng)幾條惡狗,平時供它們好吃好喝,以備關鍵時候能出來幫助他們來鎮(zhèn)壓平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惡,不分對象的。這也和它重利忘義、趨炎附勢的性格有關,因為狗只有討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們就通過狗的這些習性來比喻生活中具有這類品質的人,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點。如:文盲寫信――狗屁不通;狗碰木頭樁――無事自忙;掛羊頭賣狗肉――不是真貨;狗戴禮帽――假裝文明人
由于當初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沒有很好的娛樂條件,于是便把狗當成了玩弄的對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著炸,狗嚇得亂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點點下降了。人與狗的地位的懸殊導致人們在看狗時不自覺的就帶上了有色眼鏡,其實就是古代殊途觀念的影響。
總的來說, 漢語中的“貶狗”現(xiàn)象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也即農耕民族的一種文化以及中國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殊途觀念的影響;第三就是語言本身的特點。語言是一個民族心理的產(chǎn)物,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肮贰弊怨乓詠矶际且粋€典型的文化語詞?!肮贰北旧硭奈幕瘍热萦斜梢?、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習語中,“貶狗”現(xiàn)象也較為常見了。
2 英語中關于含“狗”習語的意義分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甚至把它作為家庭的成員。冷幽默的英國人甚至敢用他們萬能的上帝來開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過來寫,不就是dog狗么?愛狗也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人們會告訴你love me, love my dog,愛我?先愛我的狗,有點像中國的“愛屋及烏”。
因此,這種愛狗的心態(tài)使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類似于漢語中說的“你真是走了狗運”,但人家是褒義的,而我們則多少帶點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be top dog(處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關狗的習語:這些習語都是抓住狗的各種性格和特征來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難像漢語的習語那樣進行分類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點。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無聲之狗會咬人,實際是說平靜之水會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說者自說,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費心機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愛吃的特點。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惡習難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讓貪婪的人看管錢財。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應該得到好骨頭)有功者受賞。
2.3 利用狗被寵的特點。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詩人品達羅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頌》(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這樣一句詩: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終有得意時,晨時歡笑夜中悲)。從中可以看出,詩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賤的人”he。但是這詩句就這樣斷章取義地流傳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風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去不遠。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墻。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謀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讓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驚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一般都是通過狗的一些性格特點來比喻人的一些行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義色彩,雖然少數(shù)也含有點貶義色彩,但從語氣來看,也沒有中國有關“狗”的貶義語那么強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語言是一個民族心理的產(chǎn)物,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
3 小結
從以上漢語習語中的“貶狗”現(xiàn)象及其與英語習語的差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意義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約的。一個詞的詞義究竟是沿著褒義方向引申還是沿著貶義方向發(fā)展,往往與民族對該詞的情感、心理的好惡有密切關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這種“制約信息”的文化規(guī)約,不了解其他民族語言與本民族語言的相異部分,交際行為所傳達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時還會引起誤解。雖然這些習語在書面表達上不像其他詞匯用的那么頻繁,但是它概括了人們的認識成果,充實了詞匯的寶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英漢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明白這些習語背后的文化差異,切忌望文生義,從而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關鍵詞】英語語言教學 文化 分析
一、文化與語言的聯(lián)系
我們的生活處處體現(xiàn)文化,文化無處不在。文化包羅萬象,千變萬化,有歷史文化,如歷史建筑和歷史人物等;有社會文化,如風俗習慣;還有學術文化,如各學科知識、音樂、美術等。文化可以概括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語言就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語言承載著文化、反映著文化,文化體現(xiàn)著語言、影響著語言,兩者相互作用。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了解文化的過程,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可以分為語用文化、語義文化、語構文化三個主要內容,要學好語言就要了解語言文化,語言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從中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內容,還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交際文化,顯示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在英語語言中,語言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和法律道德等內容上,英語語言的學科文化構成了英語語言教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了解英語語言文化的必要性
英語語言學科從根本上來看屬于語言類的學科,具有語言學科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實踐中產(chǎn)生的一門學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英語在學科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我們漫長的學習之路中一直開設著英語的學習課程。隨著英語重要性的提高,英語學習的成效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重視知識文化的教學而忽視交際文化教學,沒有深入了解英語語言學科的文化內涵,缺乏英語語言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影響了學生進行言語交際的能力。為了學好英語,許多學生從小就不遺余力地學,五花八門的英語輔導班都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都用上,但盡管從小到大學習英語十幾年,學習的效果卻不盡人意。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學習起來費時較多,收效不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下降,教師的教學熱情也在逐漸減退,只在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英語教育逐漸向應試教育發(fā)展,出現(xiàn)了“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狀況,學了十幾年英語卻不能運用自如,失去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實際意義,以致在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沖突,導致交際失誤,影響了交際的效果。如“Thank you”這句話是中、英文常用的話語,用來表示感謝。但是如何準確地使用這句話,中英之間是有差別的。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內斂深沉,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盛意難卻,接受以后一般也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流露出喜歡或厭惡的情緒,就可能影響到個人的素質。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禮物,并且稱贊一番,欣然地向對方道謝。因此在英語語言教學中要有意識融入文化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了解英語語言文化,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理解世界上的各種事物也有利于人們相互之間表達思想和情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新生的詞匯出現(xiàn)在英語語言中,面對新文化的融入,英語語言教學要突破原有的英語語言教學對于詞語的束縛,從新生的英語詞匯中透視出英語語言文化的內涵;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學好英語,以英語語言為依托,能更好地促進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因此,英語語言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基礎上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奠定文化基礎,從而提高英語語言教學的效果。
三、發(fā)揮文化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應該發(fā)揮其實用價值,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標,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母語文化與目標文化的差異,并了解和研究這種差異,無論是在英語教學上還是在英語學習上,都要運用多種方法去了解社會文化因素,掌握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學習。
1.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文化內涵。目前許多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都缺乏有關英語文化方面的系統(tǒng)知識,對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高,受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和教學方式的影響,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教學方式簡單、陳舊、程式化,評價方式單一。學習新課時,先教單詞,再學重點常用的句型,然后在課文中逐句逐段進行講解翻譯??梢娫谡n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了教授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結合文化知識來講授語言的交際法則,也就不能通過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的有機地結合,從而形成運用自如的語言交際能力。此外,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評價往往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只重分數(shù)和做題,沒有拓展相關的文化知識,不利于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要加強英語文化因素的學習,首先在英語教學上就要做出轉變,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文化滲透,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識。
(1)以教材為本,開展對話交際形式。英語課程的教材種類繁多,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依據(jù),也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內容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出現(xiàn)的對話常常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對話教學時不僅要注意語言知識點,還要注重文化內涵的教學。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教師可以事先講述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圖片、錄音或者影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文化背景,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工作。教師也可以預先布置學生通過查找有關資料,自己去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背景資料呈現(xiàn)出來,教師再加以指導。在學習課文內容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在教學設計中穿插講述有關的文化知識,或者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設計各種情景對話,鼓勵學生主動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各種練習活動。
(2)以閱讀為途徑,深入了解英語文化。閱讀是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的同時,可以對學生補充輔的閱讀,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英語讀物,給學生提供一些英語書刊的名稱,或者直接把學生帶到學校圖書館去,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愛的英語讀物。閱讀材料包括短篇小說、童話故事、戲劇等,都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以指導。如有些英語讀物會以注解的形式介紹人物的背景,能幫助我們了解文章的內容,需要提醒學生注意閱讀。通過閱讀大量的英語讀物,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人物、風俗習慣和政治文化等內容,大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3)以現(xiàn)代科技為手段,強化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能僅依靠講述,還應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xiàn)代科技手段來強化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具有學習意義的英文電影,讓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多留意一下電影畫面中出現(xiàn)的細節(jié),就好像在很多西方電影中為什么會有人戴著假發(fā)出席各種重要場合,假發(fā)對于西方人來講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得出結論,認識到假發(fā)是英語國家中地位與權力的象征,繼而加深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此外,還可以通過播放電視新聞和英文歌曲等形式反映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使到表達的內容也更為豐富深刻,加強學生的切身感受,使得如同置身于英語國家當中。
2.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無論教師如何向學生灌輸文化背景知識,關鍵還得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吸收、消化,因此除了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外,學生也要適當轉變學習方式。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學習方式單調,學習任務重,只關注考點知識,而容易忽略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意識淡薄,課后也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查找相關資料,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述,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從而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發(fā)揮文化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1)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常常會采用較為靈活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如分組討論、問題設置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學習單位,自由討論,充分發(fā)散自主思維。這時學生應盡量開動腦筋,避免機械應付式地回答老師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與其他同學的積極討論、合作來尋找答案,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就各種英語文化現(xiàn)象發(fā)表意見,相互評價,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能切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提高學生了解英語文化的興趣。只有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主探究學習所帶來的滿足感。
(2)重視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因素,從根本上轉變文化態(tài)度。很多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不夠重視,常常忽略文化因素對英語學習的作用,或者因為文化價值觀的不同甚至抵觸英語文化。在學習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中外文化的認識,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由于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學生可以通過發(fā)掘英語文化的有趣之處,增強對英語文化學習的興趣。在課后,主動利用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擴展英語文化,把英語學習向更深更廣處延伸,既能做到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并重,又能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從根本上轉變對英語文化的態(tài)度,實現(xiàn)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目標。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英語作為文化的載體也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英語和文化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只有將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學好英語。因此,學習英語,就必須了解其所承載的文化,必須將語言教學體現(xiàn)在相應的文化背景之中,促使學生主動去深入了解、感受和思考,認識到文化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重視英語文化的學習,要從教學目標質量上認識文化因素的重要意義,從英語與文化關系上揭示文化因素的主要內涵,注意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斷積累英語文化知識,促進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讓英語教學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常晨光.文化因素與英語強化教學[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1998(03).
[2]林小峰.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素質的滲透[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4(05).
[3]馬龍輝.英語文化因素教學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4]梁文君.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6(01).
[5]何淑梅.深入把握語言文化內涵 切實提高應用外語能力――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思考[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6]房朝建,付余民.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 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2).
[7]馬曉梅.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大眾文藝(理論).2008(08)
[8]劉文現(xiàn).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5).
論文關鍵詞: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制約因素 改進策略
論文摘 要: 文章根據(jù)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xiàn)在,分析了制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因素,并提出了改進口語教學和提升學生口語能力的相關策略和方法。
聽、說、讀、寫作為英語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對于英語教育格外重要,而聽說仍然成為制約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主要方面。較以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考試模式影響下的偏重閱讀方面的訓練而言,在新形勢的驅動下,口語方面的訓練顯得日趨重要。本文針對大學生普遍口語薄弱的主要問題,從語音基礎、口語教材、語言環(huán)境、教師素質等多方面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進行了分析,并對口語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和對策分析。
1.制約因素
1.1語音基礎
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地方口音及英語基礎都對英語口語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很多學生的語法閱讀能力很強,但是由于缺乏英語口語方面的鍛煉和訓練,導致在課堂上不愿意開口。在進行口語練習時,很多學生怕出錯,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更不愿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導致大部分學生直到大學畢業(yè)仍然操著一口中國式英語,甚至是“啞巴英語”。
1.2口語教材
根據(jù)教材大綱編寫的需要,很多口語教材缺乏實際豐富的教學內容。因為四、六級考試大部分的側重點在閱讀上,因此大學大部分的課時安排都傾向于安排閱讀課,而口語課只是穿插其中,作為點綴。導致很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口語練習。而且口語訓練沒有像閱讀訓練那樣的系統(tǒng)完善的練習,沒有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因此很多學生無法達到應有的口語水平。
1.3語言環(huán)境
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帕默和洪貝等提出了情景教學的理論。認為語音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自然的語音學習情景,使學生自然“習得”語音。但是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是除了上英語課能接觸到口語,其他時候幾乎都不會開口說英語。而英語課的課時安排很少會專門涉及口語課,由于上述原因,導致了缺乏日常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使得大學生很難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1.4教師素質
中國有句古話:“名師出高徒?!笨梢妰?yōu)秀的教師隊伍對于口語教學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在口語教學中一方面有外教擔任教學,但是外教不了解中國學生的特點,也不夠了解中國的文化,容易盲目采取外國教學的模式,使得學生失去興趣。另一方面由中國本土教師擔任教學,雖然大部分教師英語基礎較好,但是由于缺乏出國培訓深造的機會,缺乏對外國文化的深刻理解,無法很好地帶動學生進入英語語境的學習。
1.5文化交際
我國的英語口語教學忽視了對英美國家文化的教育,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缺乏洞察力、識辨力和敏感性。語言的交流離不開文化的背景,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學習語言必須注重文化的差異。文化因素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外語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語言,提高用外語交際的能力。但是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在口語學習中不求甚解,不理解英美國家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際方面處于被動的一方。
2.改進對策
2.1糾正語音語調
口語能力的提高,語音是基礎。一個人英語說得地道與否,往往通過他的語音語調就能體現(xiàn)出來。標準的發(fā)音是一個人口語素質的基本體現(xiàn)。因此要鼓勵學生彼此糾正、互相監(jiān)督。因為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都不愿開口說英語,因此教師就要幫助他們克服緊張的情緒,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突破由英語發(fā)音造成的心理障礙。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多用眼神、手勢進行鼓勵幫助,并用課文中的詞匯和固定句型來減少口語中的錯誤,逐步加大難度,循序漸進。
2.2革新選擇教材
對于目前的教材,大多針對英語專業(yè),而針對大學英語的卻鳳毛麟角,就連像樣的大學英語口語教材都難找到。教材的選擇應該符合“以人為本,貼合時代”的要求、“以交際為目的,追求真實”的發(fā)展趨勢。當選擇了優(yōu)秀的教材后,教師更應該深入研究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適合自己學生的口語教學活動。
2.3創(chuàng)造真實語境
要讓學生能真正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還需要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境。只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去聽去讀,讓他們大量的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刺激,當聽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夠轉換為說的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看些純正的英語閱讀材料、英語影片,以及收聽VOA,BBC這樣的英語廣播電臺,也可以在課間播放一些英語歌曲,平常開展一些英語角活動及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演唱比賽等。通過以上手段真正激發(fā)學生練習口語的興趣。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必然能夠提升口語。
2.4提升教師水平
教師水平的高度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效果。而口語授課教師除具備標準的語音語調、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規(guī)范的英語、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除掌握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以外,還應具備教研、科研能力。因此,口語教師一方面應該多收聽英語廣播,收看英語類節(jié)目,閱讀最新英語報刊雜志;另一方面,應該多利用各方面資源,把握機會,不斷總結英語口語教學規(guī)律和方法。
2.5注重文化交際
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多把西方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納入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語言教材中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材料,用各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深化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講授發(fā)音時,通過分析各民族的特征,來區(qū)分美式英語、英式英語及澳洲英語的發(fā)音差異。通過多媒體資源,播放一些奧斯卡影片,組織學生進行主題討論等,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鑒,李珊.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相關因素與教學模式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