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系統科學論范文

        系統科學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系統科學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系統科學論

        第1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摘要:金融危機根源的系統分析從四大層次循序漸進的剖析危機的根源。從個人層次企業層次國家層次全球歷史發展的層次來總體系統分析。

        關鍵詞:金融危機;系統科學;系統分析

        由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的思考。這次全球的金融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國內外學者紛紛做出各種解釋。本文則從系統科學的層次結構分析法來層層漸進地剖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1.從個人層次分析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點,在社會制約機制失控的情況下,貪婪的本性得到無限制的發揮。這次金融危機是貪婪再次刺激華爾街各種金融創新與衍生品的動力,次貸危機也正是在這種動力驅動下產生的。據1996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的被調查者都認為,華爾街的人們“如果相信他們自己能掙很多錢并能逃脫,他們會主觀地愿意違反法律”,調查者還認為,華爾街的這些人只關心“掙錢,對其他的事一律不管”。[1]這次金融危機是那些精明貪婪的華爾街銀行家和投機者發動的,他們以次貸的債權作為抵押,通過分割、整合,編織成了一系列證券化產品,在通過又一層的分割、整合,衍生出更多的虛擬金融產品。他們在全世界范圍內瘋狂的推銷和發行這些金融產品,從中大發橫財,牟取暴利。

        2.從企業層次分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2.1金融創新過度金融創新對這次金融危機爆發起著助推器作用,資產證券化,即以打包后的貸款抵押資產為標的物發行債券向投資者出售,它一方面起著促進了貸款機構將流動性較低的貸款資產以現金流的形式回收,另一方面又使投資者拓寬了投資渠道,但它本身卻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與漏洞。

        房地產金融機構為了迅速回籠資金以提供更多的抵押貸款,獲得更多的暴利,于是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實施資產證券化,將一部分住房抵押貸款債權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來,然后以這部分債權作為基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于是次級債產品被打包成金融投資產品銷售給投資者時,把與這部分債權相關的收益和風險全部都悄悄地轉嫁給了投資者,由于市場參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尤其MBS(以住房抵押貸款為支持發行的債券)發展出CDO(債務抵押證券)、CDO2(在CDO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新的債務抵押證券)、CDS(信用違約掉期)等等,產品結構越來越復雜,最終投資者與原始貸款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也越來越大,使投資人越來越難以準確理解和評估產品的價值及其所蘊涵的風險,債券投資者無法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一旦后者無力償還貸款,一旦有一個環節出現了虧損,就會引起前面環節一連串的虧損。潛在的危機就產生了。

        2.2企業信托責任喪失,失去了自我約束信托責任就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以及對我們所在公司的股東———也就是中小股民,要存有一份責任感,也就是你的良心。

        [2]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貸款機構為了追求利益,盲目向次級信用購房者發放抵押貸款,投資銀行又將次貸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導致使杠桿率不斷疊加,風險不斷地日益膨脹。隨著各金融中介對消費信貸業務的激烈競爭,一些劣質的貸款機構便濫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盡可能地降低融資的成本,采用低息策略與優質的金融機構進行惡性競爭,結果使整個市場的定價機制受到扭曲,信用風險積聚增加。這次金融危機中的一些評級機構就很受非議,因為他們只對個別投資者負責,而不對整個經濟運行負責任。

        2.3金融系統的內在脆弱性金融體系的內在脆弱性,主要由金融機構的內在脆弱性與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組成的。

        金融機構的運行機制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如,短借長貸造成的流動性缺陷、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資產質量缺陷和過度依賴公眾信心造成的經營基礎缺陷等,這些都是造成金融體系內在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美國貸款機構盲目地向次級信用購房者發放抵押貸款,投資銀行又將次貸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致使杠桿率不斷疊加,風險日益膨脹。金融系統復雜程度增大,特別由于時間滯后引起系統更加的復雜,不穩定性增大。美國金融危機發生是很多金融機構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發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這樣便須承受巨大的風險。

        3.從國家層次分析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3.1美國政府對金融企業監管不到位美國監管機構一直都是追崇“最少的監管就是最好的監管”存在著過于放任自流的弊端,它使金融機構有機會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的信息不對稱來欺詐和誤導客戶,最終造成金融風暴。2001年期間美聯儲連續不斷的降息政策使美國房地產業成為美國新一輪增長周期的重要支撐,美國當局過于注重支持經濟增長、從而忽視了次貸風險,由于金融監管機構對房地產金融業采取了短期內支持和縱容的態度,導致使房貸泡沫形成。當覺察到進行補救時,已經為時已晚了。此外,政府還把對次級房貸債券這種金融衍生品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給這些機構留下太多操作空間,放縱他們,對這次危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3.2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虛擬經濟是美國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

        其實馬克思早就在《資本論》中指出,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的無差別勞動,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中。美國的問題在于,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美國本土成為貿易、金融等服務業中心。美國的產業結構,在20多年內,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物質生產向發展中國家大搬家,金融市場錢買錢、錢生錢的貨幣經濟橫空出世,從而極大地扭曲了美國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美國金融危機正是背離了金融產品的真正價值基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最終形成泡沫經濟。[3]

        3.3美國的政治體制結構使美國難以轉變經濟結構的失衡問題次貸危機的爆發與美國政治體制結構有一定的關系。

        次級貸款政策的漏洞以及監管不嚴格都是政府的有意行為,其目的就是為了討好選民。為了競選就要制造經濟繁榮的假象,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保持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讓廣大民眾投資消費,這使得沒有固定收入和償還能力的人也可以貸款購買房產,最后實在還不上銀行的貸款,就抵押房子,這樣還能獲取一部分額外的利潤。金融資本家明知次貸存在高度風險,仍執意放貸,其主要用意就是想繼續尋求高額增值。當然,不排除美當局想通過改善中低收入人群住房條件來標榜自由資本主義的“優越”。

        3.4新經濟破產及美聯儲的政策埋下隱患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首先應歸因于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

        2000年前后美國的網絡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這一輪降息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讓聯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推進了房地產泡沫持續的膨脹。

        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貨膨脹壓力的增大,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啟動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時間內17次加息,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25%漲到5%。借款人在加息后貸款利息負擔大大加重,特別是次級貸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況下無力還款,房貸違約率上升。正是信貸的驟松驟緊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4

        3.5新自由主義市場模式造成政府監管不到位美國對于新自由形式的資本主義的過渡自信。

        西方一些大國把自己的自由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視為最優越,欲將自己的制度打造成千年不變的資本帝國將統治世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優越感逐日提高,導致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原來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形式。

        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特征是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反對微觀和宏觀層次的政府調控,鼓吹市場萬能性,斷言只要靠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就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反對和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

        “自由化”是新自由主義“三化”主張(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中的一化。主張一切由看不見的手來指揮,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與管制。這種觀點人們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5]這次金融危機就是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對自由市場經濟過于自信,認為只要政府放手不管市場就完美了。這就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過度競爭的產生,而過度競爭使得很多機構降低了風險標準,并且政府也沒有及時予以糾正。[6]金融危機的實質就是缺乏社會化的管理程度,國際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純粹的國家干預主義和純粹的經濟自由主義都無助于國家財富的增長。

        3.6美元處于金融霸權的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使歐洲經濟復蘇,同時,布雷頓體系確立了美元全球儲蓄貨幣地位,美元成為全球貿易和商品市場的主要結算貨幣,“一幣獨大”。

        因此,美國擁有強大的消費特權,美國進口全世界的商品只需要支付美元。對于美國人來說,這種鈔票是可以無限制造的。只要美國愿意,美國就可以為所欲為地印刷美元,在國際市場購買任何它需要的資源和產品。

        長期以來,世界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其商品出口嚴重依賴美國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這些國家拿到美國支付的美元貸款之后,必須進行保值增值的投資,于是又都拿去買了美國的國債、企業債和公司股票等。這意味著,其他國家是在借錢給美國,而美國拿這些錢再購買這些國家出口的商品。

        這種格局造成作為國際中心貨幣的美元越來越多地為外國所擁有。但是,由于以美元計價的投資和貿易最終的清算主要通過美國金融機構,表面看美國對外投資或擴大進口使大量美元外流,但實際上全球的美元頭寸仍基本保留在美國金融機構,只是在金融機構內部由本國的企業存款轉化為外國銀行存款而已。這次的金融危機從另外一個意義說,美國人利用了中心貨幣的特殊地位把風險轉嫁給了世界人民。

        3.7美國公民自私的過度消費的意識形態“借債過日子”在美國是普遍的現象。

        官方統計的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的儲蓄率首次出現負數,2006年達到-1%。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在美國人2007年的可支配收入中,儲蓄僅占0.4%。累計個人負債已達到13.8%萬億美元,其中個人信用負債透支高達9000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美國人必須借款才能維持生活。[7]在過度消費的經濟增長的模式下,美國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美國人大量地發行貨幣、大量地借債,大量地消費。大量地投資,從而刺激全世界的生產能力不斷地擴張,生產能力的擴張又促進對美出口。這種循環最終導致:美國外債的雪球越滾越大,全世界的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大,當美國人終于無法承受債務的壓力時,全世界將出現巨大的生產過剩。

        4.從全球歷史發展的層次來分析本次金融危機的根源

        4.1馬克思的《資本論》的理論解釋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生息資本的公式是G—G’。

        “金融創新”使G—G’成了買空賣空的連鎖交易,嚴重的脫離創造價值的實體運動,脫離價值決定價格的基礎,像在沙堆上蓋高樓大廈一樣。為了緩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美國采取降息借貸消費的生活方式,儲蓄率幾乎等于零,而且以債務形式表征了巨大負值,次貸危機便源于此。最終像恩格斯所論述的那樣“:在危機中,社會性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劇烈地爆發出來。商品流通暫時停頓下來;流通手段即貨幣成為流通的障礙;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規律都顛倒過來了。經濟的沖突達到了頂點: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方式,生產力起來反對已經被它超過的生產方式。”[8]

        4.2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危機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說到底,還是美國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費不足的結果。這仍然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所決定的。近百年來,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高度發展,隨著高新技術革命的推廣與深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從產業壟斷逐漸向金融壟斷發展。在空間上,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從國家壟斷向全球壟斷擴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在當今不但沒有消逝,且在新形勢下有了新變化。金融壟斷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下,不僅促進更大規模的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而且使生產資料和金融財富更大規模地向少數人和少數國家集中。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使窮國窮人越來越窮,富國富人越來越富,從而加劇資本家與勞動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

        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進到一個新的尖銳高度。這就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的矛盾使發達市場經濟畸形化結果,在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包裝中加劇無政府狀態,以虛擬經濟、泡沫經濟使少數壟斷資本巨頭大賺其錢,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

        總之,我們認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任何用單一因素或少數幾個因素來解釋此次金融危機的企圖,都難以令人信服。本文站在系統科學的視角,從四個層次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為解釋金融危機爆發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是分析引發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四個層次之間的互動,用復雜性理論審視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機理。

        參考文獻

        [1][美]波特賴特著.金融倫理學[M].靜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2]郎咸平.誰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16.

        [3]殷雄.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辯證思考[N].深圳特區報,2007-3-14.

        [4]于長富.美國金融危機成因分析[J].理論界,2009(4).

        [5]劉國光.關于新自由主義思潮與金融危機的對話[J].紅旗文稿,2009(4).

        [6]曾詩鴻.論西方金融體系脆弱性理論的邏輯聯系[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2):205-208.

        [7(]美)彼得·D·希夫,約翰·唐斯.美元大崩潰[M].陳召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5.

        第2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論文摘要: 本文從系統科學理論的角度探討學生學習型組織的建構,分析了學習型組織和系統科學之間的理論聯系,提出了從不斷學習激活個體超越自我,改變心智;在協調、修正中確立共同愿景,確保學習團隊建設;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把握系統思考這三個方面建構學習型組織。 

        由于學者們對團隊學習研究的深入,其運用的效果也逐漸表現出來。在目前的中小學教學中,教師們都經常使用成立學習小組、學習團隊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建立怎樣的學習團體能更好地發揮團體整體的智慧及作用呢?以下我從系統科學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型組織的建構。 

        一、學習型組織與系統科學理論 

        學習型組織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圣吉正式提出的。他將學習型組織描述為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的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維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圣吉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1] 

        系統科學理論是指“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和突變論)的總稱。“三論”以系統論為核心,“新三論”是系統論的新發展。系統科學成為了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指導著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發展。[2] 

        我在系統科學的理論基礎上,探討了如何建構學習型組織,以使學習型組織在現實的實施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1.自我超越中改變心智與耗散結構理論。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個不斷突破現有水準的自我實現,也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通過自我超越改變我們的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打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我。耗散結構理論告訴我們,系統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于:必須使系統開放,有信息交流。一個人是一個系統,一個組織是一個大系統,無論作為個體的人還是作為集體的組織都只有以開放交流為重要手段,才能走向進步,走向有序,實現超越。 

        2.共同愿景下的團隊學習與協同理論。 

        共同愿景是全體成員共同發自內心的愿望和意愿,是通過共同的意愿、價值觀、使命緊緊地將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組織成員個人能力成長的上限,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團隊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所謂團隊是指為了達成共同目標彼此分工協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隊成員相互配合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的學習活動及過程,突破了“單個人”學習的封閉狀態,組織成員互相協調、共同進步。 

        3.系統思考與系統論。 

        系統思考是以系統動力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思考方式,它要求人們樹立全局的觀念,形成整體的動態的搭配能力和思維模式,將問題置于系統中來思考,從動態發展的各種要素中尋求新的動態平衡。系統思考要求不孤立、片面地看學習型組織自身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聯系,把學習型組織活動的各個環節看成相互隔離的狀態,注意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系統論的本質在于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始終著重從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進行綜合的、精確的考察,以期達到處理問題的最優化。它的顯著特點就是整體性、綜合性、層次性、最佳性和目的性。 

        二、學習型組織的建構 

        1.不斷學習激活個體超越自我,改變心智。 

        學生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原有知識和觀念的有序狀態,遠離原有的平衡狀態,通過與外界的信息交換,達到新的有序的平衡狀態。 

        學生應該不斷地向經驗世界、語言文字世界和虛擬現實世界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校的教育和個人的學習方式帶來了重大的變革。在學習型組織內的學生要超越自我,應該利用好虛擬現實世界的橋梁作用,向這三個世界學習。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從小就應該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新的心智,從整體上理解知識,對知識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有進一步的了解,學會從知識網絡中理解新的問題。 

        在學習型組織內,小組內成員可以通過小組其他成員吸取知識和思想,互相支持超越自我。 

        (1)成員之間的感情投入。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使學習者有了一個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小環境,從一定意義上彌補了個別化學習的情感缺憾,使各成員處于一種友好積極的氛圍,形成一種突破自我的需要。 

        (2)營造學習氛圍。學習型組織的建立,營造出了學習者之間相互支持和影響的環境氛圍,學習過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環境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維持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 

        (3)知識的交流。學習小組的建立,使學生間相互解難答疑、知識的互通有無以及學習方法和心得相互取長補短成為可能,對教學過程的支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不斷地學習是超越自我,改變心智是基礎。不斷地學習既是學習型組織的本質特征,也是耗散結構理論的要求,必須不斷從外界吸取能量。主要含義:一是強調“終身學習”,二是強調“全員學習”,三是強調“全過程學習”,四是強調“團體學習”。 

        2.在協調、修正中確立共同愿景,確保學習團隊建設。 

        以協同理論為基礎,通過共同的愿景來凝聚學習的團隊。通過樹立共同目標,增加系統有序程度的參數,實現系統內部的協調,促進個人和團體遠離原來的平衡態達到新的平衡,實現新的突破和新的進展。 

        個體的學生也有自己的愿景,確立共同的愿景也是學生之間協同的過程。共同愿景是由個人愿景匯聚而成的,通過匯聚個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獲得能量。必須不斷地鼓勵成員發展自己的個人愿景,然后把擁有強烈目標感的成員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強大的綜合效果。 

        在學生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組織必須持續不斷地激勵成員發展自己的愿景,并為個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寬松和諧的環境,使學生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成為全體學生的共識。 

        在課堂學習中,協作學習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種,分別是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伙伴、設計和角色扮演。 

        3.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把握系統思考。 

        學習型組織建立以后,組織的一切行動都要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主要就是在于看清復雜事物背后結構的形態。 

        圣吉給出了它們的基本模型,稱為系統基模。不斷增強的反饋,反復調節的反饋,時間的滯延是系統基模的三個主要方面。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更有利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這四個方面的順利完成。 

        系統學科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從方法論上對學生給予了學習型組織建構的指導。通過學習型組織的建構也將會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第二版)[m].上海三聯書店,2002. 

        第3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關鍵詞:管理學;教學系統;系統論;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21-0233-02

        1 前言

        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管理的科學化與規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管理學這門傳統學科越來越彰顯其重要性,掌握管理學基本理論與技能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長。以重慶為例,2008年重慶市高校畢業生中管理類專業畢業生近2萬人,比上一年增長16%,占全市總畢業生的比重近20%,其中,研究生、本科生、專科(高職)的比重為4:52:44。本科生管理類的畢業生增長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長26%。此外,許多其他專業的院系都紛紛開設《管理學》課程或選修課,以適應復合性專業人才的需求。保守估計,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管理學》課程的學生至少在50%以上。同時,由于研究生的比重較少,做管理學術研究的學生數量有限,《管理學》課程的教學主要是以培養掌握實用管理理論與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事實上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還是培養實用管理技能,通過《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管理的實踐經驗,培養對管理的興趣,都是《管理學》課程學習的重要目標。本文將結合系統理論,探討以培養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問題。

        2 高校《管理學》課程教學子系統研究

        2.1 《管理學》課堂教學子系統

        《管理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與空間內,讓學生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架構和經典理論思想,為學生進入管理學世界打開一個通道。課題教學的優點是學生相對集中,便于老師集中講解重點與難點問題,同時還可以搞一些集體討論與交流。此外,面對面的課程教學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課題教學的缺點在于學生過多,水平又參差不齊,偏好也不盡相同,使得“因材施教”變得較為困難。同時由于從眾效應的存在,老師很難即時把握每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因為一些同學迫于群體的壓力,很難真實表達自己的意見。

        《管理學》課程課堂教學應注意不能守著一本教材“照本宣科”。管理學思想博大精深,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原來的經典理論會不斷補充與完善,即使是經典理論和思想,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會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綜合參考多個教材的理論體系,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講授體系,以講義為主,以教材作參考,這樣可以避免出現“教條主義”的問題。例如,對于經典教材――羅賓斯的《管理學》,其網絡型組織結構的理論分析,如果結合現代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核心競爭力理論及供應鏈管理理論,將會更具有說服力與現實意義。

        此外,為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并靈活運用管理學的基本理論,案例教學的方式應該進一步廣泛地運用。案例教學的起源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在哈佛商學院,所有課程都用到案例教學,學生兩年中要學習400-600個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大小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層次而定。根據作者的經驗,在管理學教學中小案例更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基本的原理,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莊子就非常善于用小故事來講解他的思想。例如溝通一章,可以通過寓言《秀才買柴》使枯燥的理論更生動、更易懂。大案例更適用于MBA的教學。除案例教學之外,情景模擬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做游戲、“請同學們出期末考試試卷”等情景模擬活動,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們通過“頭腦風暴”來探討班級管理、學校管理或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

        2.2 專題講座系統

        專題講座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的補充。課堂教學主要以傳授經典理論為主,并且時間有限,對一些問題不能深入展開。但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了解管理學的發展,了解當前各行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專題講座系統應該不斷完善。專題講座系統應該重點在以下管理學領域中進行:重要知識點領域,例如如何提升控制力的問題;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相關領域,例如當前某個行業暴露出的管理問題及原因分析;管理學前沿問題,例如當前及未來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等;國家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管理問題領域,例如對國有企業改革中涉及到的一些管理問題;學生感興趣的領域,例如時間管理專題等。在以上這些領域,請教師、專家學者進行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創造性思維。

        2.3 學生自學引導系統

        學生在課堂之外閱讀管理方面的期刊及書籍,是管理學學習的重要方面,也是擴大管理視野、了解管理實踐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管理類的期刊與書籍種類繁多,水平參差不齊,如果閱讀不當,既浪費時間,又可能失去閱讀興趣。因此,老師對學生自學的引導非常重要,但目前常常被傳統的教學方式所忽視。教師的引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師可以推薦期刊與書籍,或者將部分期刊與書籍的精典評論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與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外去進行更全面的閱讀。老師的引導也可以在課外進行,利用電子郵件或其他在線即時通訊系統,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與引導。

        2.4 學生校園活動指導系統

        當前,高校內部有許多學生社團,學生社團活動的熱情也較高。如果將學生所學的管理學知識融入到社團活動中,并且老師參與其中進行指導,將對管理學的教學與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生社團可以自發組織對學校住宿、食堂、戀愛問題等生活問題進行調研活動,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計劃的制定,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等。對于學生的創業方案比賽,老師可以參與輔導與評審。對于學生干部的學生活動方案策劃以及在學生活動中領導與控制方面出現的問題,可以在學生們集中討論的同時,請專業老師進行輔助,以幫助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

        2.5 學生社會實踐交流系統

        管理學不同于專業技術技能很強的工學或農學專業,管理學是一種“軟科學”,更多地涉及社會科學的領域。自然科學的學生對某一行業甚至某一崗位的針對性較強,而管理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多個行業或多個崗位工作,它更強調一種軟實力,包括確定發展目標與方向從而科學制定計劃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激勵、溝通、領導的能力,控制與執行能力等方面。具有這種綜合能力的管理人才與自然科學研究人才一樣,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由于社會各個主體之間的博弈的存在,社會科學規律比自然科學規律更具有變化性和抽象性,也很難同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來模擬現實,因此管理學的教學應該更注重社會實踐,才能真正使學生體會管理學理論所總結的規律,才能靈活運用管理理論,乃至在實踐中對原有理論進行創新。

        本文所指的學生社會實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利用周末、假期或其他課余時間在校外進行的短期的兼職、“三下鄉”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二是學生畢業前的頂崗實習或在實習基地進行的時間較長的實習。學生在社會實踐的積累中,往往對管理學產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思考與疑問,這時如果老師與同學們進行適時地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同學們對管理學的理論思想與實踐問題掌握更加透徹,而且可以收集管理案例素材,讓后來的同學進行分析與討論,讓《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在具體的交流方式中,針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社會實踐活動,老師可以將其安排為一種課后作業,然后通過課題討論的形式,同學將一段時期以來的社會實踐心得進行分享。同學們也可以主動將自己社會實踐的體會提出來,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教學的安排,在課題上單獨安排時間進行討論。而針對學生畢業前的頂崗實習或其他時間較長的實習,由于學生們實地地點比較分散,也不可能再組織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電子郵件或其他即時通訊技術等現代通訊技術,使同學們有機會與專業教師保持聯系,老師可以實現遠程的指導與討論。根據作者的經驗,許多同學在實習階段會產生很多新的管理問題與想法,希望也愿意與教師進行討論,希望得到一定的指導。目前,許多對《管理學》課程教學系統的理解是靜態的,一般都僅限于學生在校學習時期,事實上,本文認為《管理學》課程教學系統應該是一種動態的,對學生的教學不僅包括學生在校學習時期,而且應該延伸到學習畢業實習期間,甚至對于部分學生可以延伸到工作之后,盡管各個階段的教學方式會有所不同。這樣一種動態系統,可以使教師有更多的管理實踐問題與管理案例來為以后的學生們分析與探討,同時還可以讓一些已經工作的同學在工作之余回到管理學課堂上給新來的學生進行管理學方面的經驗分享,形成學生們之間的自我學習回路。

        3 《管理學》課程教學子系統的相互關系

        上述《管理學》課程教學中的五大子系統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課堂教學系統可以讓同學們對管理學的框架和經典理論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專題講座系統可以讓學生在某個專題上開拓視野,引發對管理學更多的興趣和創新性的思考。學生自學引導系統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更廣泛地閱讀管理學的理論與管理實踐的評論。學生校園活動指導系統與學生社會實踐交流系統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培養具有靈活運用能力的創新性的人才,同時也可以為課堂教學積累更多的案例素材,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總體而言,課堂教學處于一個更加基礎的位置,而專題講座系統、學生自學引導系統、學生校園活動指導系統與學生社會實踐交流系統圍繞其周圍,共同形成一個完善的相互促進的《管理學》課程教學體系,服務于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的培養。《管理學》課程教學系統如圖1所示。

        在這樣一個教學系統的運作過程中,應重點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傳統考試方式應所有改革,例如考試方式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卷面筆試,而學生的調研報告,或者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實踐所形成的管理案例報告,都可以作為期末考試成績的一個部分。第二個問題是在一個動態的《管理學》課程教學系統推進過程中,教師的工作不僅限于課堂之內,而且會延伸到課堂之外,相應的工作量也會大大增加,與之相關的教師考核與激勵機制也應相應改變。總之,一個全面的、動態的《管理學》課程教學系統的推進離不開一個全面的、動態的實踐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08年重慶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白皮書[R].2008.

        [2]錢學森.論系統工程(第二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第4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關鍵詞: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手段;實踐教學

        會計信息系統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會計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為培養適應企業信息化需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懂得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與實務的大專實用型人才服務的。但電大開放現行會計信息系統教學中仍存在著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輕視理論教學、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實踐教學未得到充分重視等問題。進行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研究,改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會計信息系統學科建設,而且有利于保證會計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促進該課程教學的發展職稱論文。

        1加以正確引導,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電大開放教育屬于學歷教育,學生生活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普遍心理急躁。多數成人教育對象由于自己基礎知識薄弱,沒有高文憑學歷,在客觀上存在一種強烈的追趕欲和提高知識水平的動機。隨著近年來在許多方面過于看重學歷,使一部分人在危機感沉重的情況下,不是從獲取真才實學、服務于社會和工作出發,而是為考試而學習、為文憑而學習。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在新生入學教育時,明確告訴學生電大開放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培養系統掌握會計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一開始就明確專業課程之間的連貫性、系統性、整體性;其次,教師應在該課程開課前將該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向學生講述清楚,讓學生拋棄應試學習的觀念,要讓學生明確考核合格并不代表他們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就能熟練操作會計軟件,進行業務處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會計信息系統學習目標,即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分數,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2以前沿理論為指導,加強基礎理論教學

        由于電大開放教育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考核方式為形成性考核,它是中央電大強化素質教育,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反饋學習信息,改進課程測評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其內容包括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和會計實務兩部分。但由于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內容占考核比例較小,所以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只是一帶而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也掉以輕心,以至于學生不能了解會計信息系統的全貌,很難進一步深入應用會計信息系統軟件,甚至于學生今后很難全面開展會計信息系統工作。

        筆者認為,教師在授課時除應系統地向學生講解會計信息系統的概念、會計信息化系統建設的總體規劃、軟件選型、會計信息系統平臺的建設、人才建設、軟件實施和運行管理和維護,全面分析財務軟件各個系統和模塊間的聯系與區別外,還應介紹一些前瞻性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可能發展和應用。如電子商務、網上會計信息與收集、網上銀行、網絡財務、網絡審計技術、企業價值增值會計、多維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技術、數據倉庫,信息系統技術在作業成本法等方面的應用方法等,從而使學生掌握企業建設會計信息系統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會計信息系統的可能發展方向和領域有一些超前的概念,擴展其視野和思路,提高其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在現在或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可以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實際中有可能出現的若干問題。

        3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3.1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課件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這一點更適合涉及面相當廣泛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宜采用電子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在制作課件時要合理選用教學內容,制作要突出中心,以圖文聲像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能夠使教學內容和形式生動活潑。學生從課件中可以獲取海量信息,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以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學員為例,目前多為在職人員,他們邊工作邊學習。以個體學習為主,與教師及其他學生的交流的及時性較差。學校和教師應認真研究成人學習的特點和存在的困難,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的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行在線學習。教師可將CAI課件、教學仿真軟件、在線實驗或離線實驗等教學軟件包及實踐教學導學資料等掛在網站上,供學生們下載、學習,并利用該網站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指導、答疑、布置和批改作業以及信息等。

        3.2開展討論式雙向課堂教學傳統教學方式一直以教師灌輸為主,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模式。討論式課堂教學是開展雙向教學,培養與訓練學生獨立分析與思考問題能力的一種較好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一般在前一次課就把課堂討論時間告訴學生,讓學生準備將要討論的問題,自已的學習體會等。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擴大和提高學生表達技能、知識運用技能、人際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術運用技能等綜合技能,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高。

        3.3因材施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個別性。要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個性化學習進行充分了解,要對不同素質、不同行業、不同特點的學生因人而異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指導。②針對性。要針對實踐訓練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指導;要根據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和學生本人的學習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③啟迪性。要激發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指導;鼓勵學生勤思考并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和思維訓練過程。

        4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會計軟件的能力

        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具有多學科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應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常采用的是驗證式的實驗教學。即教師按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演示一遍,學生按案例內容操作一遍。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完成實驗后對會計軟件的操作過程不夠清晰,多數學生概念模糊,更談不上將會計信息系統的各模塊有機聯系起來。因此完善實驗組織和實驗教學方法對實踐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1實驗組織實驗的組織應考慮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學生對實驗的知識點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以特定的角色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完成相應的實驗任務。在進行崗位模擬時,應根據案例內容和流程,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扮演不同職位上的會計角色并進行角色互換,完成一個完整的會計案例和全過程的操作。

        4.2驗證式實驗教學和探索式實驗教學并用的方法電大開放會計信息系統實驗教學方法,應突破傳統驗證式或模擬式實驗教學方法,在驗證式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采用探索式實驗教學法。如電大開放所使用的商品化會計軟件是用友通,學生按實驗教程從權限設置、建賬套開始,完成賬務處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采購與應付、銷售與應收、存貨管理等子系統的核算到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過程操作,可以對整個實驗的過程獲得一些感性的認識或體驗。這一階段的教學,因為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會計軟件,所以很可能會出現“教過就會,沒教過就不會”的情況。此時,教師的主要職責就在于點撥學生把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計算機操作技術整合起來,運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解釋會計軟件操作的一般步驟。探索式實驗教學,即按照教材內容,對學生不指定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課程要求和企業會計資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構造實驗內容,從而獲得某種所要求的實驗現象或實驗結果。最后,學生可在上述會計核算基礎上和相關的補充基礎資料上,利用會計軟件進行財務分析。這種形式的實驗對學生的分析問題及綜合能力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協調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有較好的把握,極大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對商品化會計軟件的通用操作方法進行書面總結和討論,則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保證其操作適應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是很有裨益的。當然由于開放教育的特點,使用探索式實驗教學法時學生完全使用課上學時較難完成相應內容的操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

        總之,會計信息系統既是一門理論課程也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講授理論、結合案例、學生參與,綜合實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適應企業信息化需要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懂得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與實務的大專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齊偉超.完善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4).

        [2]楊春華.試論高校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重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41.

        [3]徐淑靜.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基礎會計的整合[J].成功(教育).2008.(7)

        [4]蔡軍.會計專業信息系統實驗課程體系構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6).

        第5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1)統計學與統計學學科體系的初創階段

         

        我們將20世紀以前都劃歸為這一階段統計學在這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重?要史實:

         

        1.從17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威廉。配第等的“政治算術”以數量分析為特征,用數量比較的方法進行政治經濟分析,就其所使用的獨創的方法來看應當是統計學的起源

         

        2德國海爾門。康令等的“國勢學”,從理論上開始對國情調查和國情記錄問題進行探討,并為統計學這門學科起了一個沿用至今仍為公認的名稱一一“統計學”

         

        3.歷經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的拉普拉斯將概率論引入統計學,使統計理論與方法發生了重大飛躍比利時的阿德夫。凱特勒利用概率論原理分析人類各種知識中具有數量變化性的各種現象,概括出需要用統計學進行研究的有氣象、物理、化學、植物動物農業人類共七大類,實際上是明確提出了統計學是可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通用方法論科學,開拓了統計研究的新視野19世紀末,英國的卡爾。皮爾遜的“復相關和偏相關”理論、“矩估計”“X2檢驗”等一系列貢獻,將描述統計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使其有了較完整的體系。經過200年的發展,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的基本內容逐漸形成

         

        從統計學在這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

         

        第一,統計學起源于對社會現象的實質性研究,將概率論引入統計學后,統計學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統計學由實質性科學過渡到通用的方法論科學。

         

        第二,“政治算術”和“國勢學”對統計學的創立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在這一歷史階段占有學術優勢。

         

        第三,“政治算術”、“國勢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研究領域不同,但己開始出現了逐漸融合的趨勢。例如,由政治算術學派英國的格蘭特開創的人口統計學一開始就成為數理統計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i?;而凱特勒把統計學作為一門通用科學,除研究自然現象外,還廣泛研究各種社會經濟現象

         

        第四,統計學己由以收集數據資料為主轉變到初步的統計推斷,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基本內容正在形成,一些重要的統計思想和方法己初見端倪,但統計學仍主要在各縱向學科的層次上發展,統計學學科體系還不完整。

         

        二)統計學和統計學學科體系的發展階段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是統計學迅速發展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黃金時代從統計學初創階段起,各學派之間的學術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在本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統計學各學派在爭論中互相促進、互相融合,使統計學不斷得到發展

         

        1.德國恩格爾、梅爾到美國查多克和德國弗拉斯科波的社會統計學使社會統計學由實質科學向方法論科學過渡①,也標志著社會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在方法論上的結合2從20世紀初開始,英國戈賽特的“小樣本t分布”?,費希爾的“F分布”“極大似然估計”“方差分析”與“試驗設計”③,內曼與小皮爾遜的“置信區間估計”與“假設檢驗”?,英國杰費萊和意大利菲納特系統發展并形成的“貝葉斯統計”⑤,費希爾創立的“信念學派”⑥,美國沃爾德的“統計決策函數”⑦以及隨計算技術發展而出現的“多元統計分析”“探索性數據分析”“現代時間序列方法”等等,使得推斷統計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了全面發展

         

        3.19世紀后期開始,經濟統計學也進入了表現最豐富的時期,國民收入的測定、物價指數的編制時間數列分析經濟前景預測SNA的創立等等都促進了統計學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和發展

         

        4.在前蘇聯形成了社會經濟統計學,明確提出統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以大量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為研究對象,大量觀察法、分組法、指標法是它的基本方法,并以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作為其理論基礎,將統計學視為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社會科學。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統計學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考察統計學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狀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統計學成為多分科、多層次的學科,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的理論方法體系日臻完善同時,由于社會制度等原因,形成了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兩門統計學并存的局面;而數理統計學在這一階段占有優勢地位

         

        第二,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多年的爭論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為統計學向新階段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前提,做出了各自學科的貢獻再者,兩門統計學在爭論中相互滲透,在社會經濟統計的教科書和實踐中大量引入數理統計理論與方法,一些社會科學的思想方法也注入數理統計學的研究中。

         

        第三,統計學的應用在這一階段發生了巨大變化統計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寬廣,覆蓋了理、工、農、醫、文各個分科,己經很難提出一個不需要統計的領域統計應用的成果也越來越顯著。有人統計,在科學技術的重大進展中,自1900年以來有2/3來自定量研究和統計學的貢獻,1940年以來,定量研究和統計學占了5/逆。反過來,統計在各縱向學科中的應用研究又使得統計理論與方法向橫向學科發展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受計算機、信息論等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由現代科學技術引起的人類科學思想體系變革等各方面的影響,統計理論與方法一方面得到了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挑戰,在信息時代孕育著再一次變革(三)“大統計學”階段

         

        近年來,我國統計界提出了“大統計學”的設想,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也將統計學列為一級學科這對提高統計學的學科地位、推動統計學學科的發展、建設統計學學科體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甩

         

        “大統計學”是一個不嚴格的用語,對于“大統計學”的內涵,聶皖生博士概括為五個方面:研究對象的擴大、統計方法的拓展、應用研究范圍的延伸統計學科地位的上升、統計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融合②筆者以為,建設“大統計學”更重要的方面是統計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化在“大統計學”學科研究中,應進行系統的理論總結,提取和概括新的理論、方法和思想,而不是將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其他統計學科簡單地結合或合并。“大統計學”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不是“統計學是一門還是兩門”之爭的延續,而是統計學在現代社會中發展的產物,是統計學及其學科體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征兆

         

        一一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統計學的其它一些學科,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己趨于成熟,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有些是共通的,如一些基本的統計思想和統計分析方法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可說是殊途同歸;有些理論和方法是相互借鑒的,如社會經濟統計學中引入大量的數理統計學的理論和推斷方法,數理統計學和其它一些科學技術統計學在研究一些社會系統工程項目時,也得到了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理論支持;有些理論和方法則是互補的,例如,在建設“大統計學”過程中,可進一步完善統計認識理論、統計邏輯思想、統計指標理論等,在綜合的過程中填補學科的空白從分化到綜合,是統計科學自身發展的趨勢。

         

        一一現代化社會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逐漸打破數理統計學、社會經濟統計學以及其它統計學科之間的界限,時代呼喚著“大統計學”20世紀后半葉,人類社會和科學正在經歷著重大變革,幾百年來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受到嚴重的挑戰,社會、物理天文、生物、化學以至統計學中都發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如社會變遷、混沌現象、化學振蕩、耗散結構“測不準”原理等等,使得傳統科學思想體系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在這種困惑面前,不少學科轉向哲學統計學以尋求答案因果決定論也正逐漸轉向統計決定論。統計學這門具有探索性的科學,以獨特的研究思想探索未知、探索未來,用統計規律逼近物理規律、逼近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統計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基礎。但是統計學科縱向越分越細的分化、學科之間孤立分割的研究現狀,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挑戰,無法解決困擾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困惑。

         

        一一“大統計學”的提出,可能成為中國對統計學的貢獻“大統計學”是在我國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都對統計學提出了挑戰社會經濟統計學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數理統計學只有打破純理論和方法研究模式而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應用上下功夫,才能滿足改革開放的要求其次,社會經濟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在中國都得到舉世矚目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統計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投入產出研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測算統計調查制度的改革等諸多方面取得一批豐碩的成果而且,中國社會經濟統計還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有一支龐大的政府統計機構,有數百萬人的統計隊伍,有100多所大專院校設有社會經濟統計專業同時,我國的數理統計研究在國際上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①建立“大統計學”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再次,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有真誠合作的機遇嚴格講,多年來,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之間的爭論并不是兩門統計學之間的爭論,而是社會經濟統計學界內兩種觀點的爭論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并沒有開展過真正的學術爭論,這既是歷史的悲劇,也是現在合作的契機因此說,“大統計學”不是“大”在與西方統計的接軌上,而是可能成為中國對統計科學發展的貢獻

         

        按照“大統計學”思想建設統計學學科體系,需要對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重新思考總體而言,統計學是研究隨機現象大量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論科學,其目的是探索現象的數量規律性,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一)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大量隨機現象的數量表現

         

        統計學研究的量不等同于哲學意義上的量,而是與之相聯系的數據資料,統計學研究的是隨機現象的數量表現一句話,統計學研究的是客觀現象的隨機變量這些本是簡明而又不爭的事實,但目前仍有一些觀點以此對“大統計學”提出質疑問題的關鍵是,社會經濟現象是不是隨機現象目前,完全否認社會經濟現象具有隨機性的觀點己不多見,但仍有觀點認為,社會經濟領域中既有隨機性現象,又有確定性現象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不能理解為社會經濟現象中一部分是隨機的,一部分是確定的;而應解釋為一方面是隨機的,一方面是確定的。

         

        客觀現象為什么是隨機的,這是本體論的問題,本文不作探討。是不是隨機的,是認識論的問題,屬于統計學研究的范疇客觀現象的隨機性包括客體本身的不確定性和主體對客體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產生的不確定性,二者往往是相互交錯的。何謂隨機性呢?簡言之,是在給定的一組條件下,某現象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個且事先無法肯定。具有隨機性的現象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相同的條件下,它可以在大量觀察中反復發生,重復出現;二是它的結果有多種可能性;三是某一次觀察出現何種結果事先無法肯定這三個條件也是判斷客觀現象是否具有隨機性的標準。

         

        任何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其數量結果,都可以在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中,即主體控制的在一定時期內大體相同的條件下反復發生,重復出現每一次統計調查的結果,包括抽樣調查和其它調查方式取得的數據,都是可以反復發生的結果的一次實現而且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結果不論事先預測得多么準確、計劃得多么周密、控制得多么嚴格,也必定會有多種可能性計劃規定經濟増長率控制在,實際統計結果不多不少正好等于10%,這只能是一種巧合。正是由于一個現象有多種可能結果,所以某次統計調查出現哪一種結果事先無法肯定因而,社會經濟現象是典型的隨機現象,其數量表現為隨機變量。

         

        社會經濟現象雖然是隨機的,但并不是虛無飄渺、捉摸不定的,當試驗或觀察結果充分大時,隨機性就轉化為確定性,即呈現出統計規律丨性隨機性和確定性是客觀現象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一一客觀現象可能出現的結果會有多種且事先無法肯定,因而它是隨機的,但它的結果必定依一定的統計分布出現,必定表現為一定的統計規律,因而它又是確定的。

         

        一一客觀現象的某種結果在被觀察之前是否會出現也是不能準確預知的,因而它是隨機的;但它的結果在統計觀察后一旦出現,就轉化成一個實實在在的量,一個不會改變的原始數據,因而它又是確定的

        第6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辭源》對“科學”的定義:“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自然科學又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科學。”對“藝術”的定義:“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通常包括詩歌、音樂、繪畫、雕塑、書法、工藝、藝術設計等內容。有人認為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并且它們的研究手段也有所不同,怎么能夠進行二者的溝通?藝術與科學之間是有一條空間地帶,而實際上這條地帶還很寬廣,但是它們之間終究還是有很多的交叉點,而恰好正是這些交叉點使得藝術與科學之間是可以溝通的。

        1 藝術與科學的共通之處

        藝術與科學之間有共同性所以可以溝通。共通之處成為二者溝通的前提。藝術與科學最終的目的都是造福于人類的,普希金說過“科學家和作家的隊伍,不論其性質如何,總是處于教育沖鋒和文化進軍的前列。”由此可見,在人類文明的前進過程中,藝術家和科學家都起著重要作用。當然,每個藝術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都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完成使命的,但是他們的勞動成果是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共同努力中實現的,結果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科學家和藝術家不僅最終目標是一致的,而且他們掌握客觀世界的方法,創作過程本身以及反映世界的手段都是非常接近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藝術用創新的手法去喚醒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已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反映越普遍,藝術越優秀。科學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敘述越簡單、推測的結論越準確,應用越廣泛,科學創造就越深刻,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們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通過這些前人的論述可以看出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而這種緊密決定了二者之間是可以進行溝通的。

        藝術和科學都是追求真,善,美的。通常情況下,人們盡力在創造的事物中表現自己的思想本質和高度智慧,藝術和科學均是人類創造的,所以其中肯定包含了人類的高度智慧,而真善美就是其中的一項。愛因斯坦說“我雖然不能證明科學真理必須被看作是一種其正確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真理,但我毫不動搖地確信這一點。無論如何,只要有離開人而獨立存在的實在,那也就有同這個實在有關系的真理;而對前者的否定,同樣就要引起對后者的否定。”畢加索說“我們都知道藝術不是真理。藝術是一種讓我們明白真理的謊言,至少是能讓我們了解真理的謊言。藝術家必須知道讓別人相信他謊言中的真實性的手法。如果他在作品中只顯示出他找到的并一再尋找的掩飾謊言的方法,他就永遠成不了任何事情。”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畢加索是偉大的藝術家,他們分別指出了科學和藝術所追求的真理。科學追求真理并不難理解,但是對于藝術追求真理有些人會提出疑問,但是經過歷史的洗滌藝術確實也是追求真理的,席勒認為藝術不僅是一種把現代病態社會轉變為理想境界的手段,而且是一種能夠讓我們回想起幸福童年時光的東西,它開啟真理的道路。

        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是崇尚美追求美的,錢德拉塞卡寫道“人們如何按照文學或藝術批評的方式把科學理論當作藝術作品來評價。廣義相對論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這是一個美的理論。”由此可見他把廣義相對論看作是一種藝術作品,而且把它看作是一件美的藝術作品。數學家g·h·哈代說“數學家的模式,就像畫家和詩人的模式一樣,必須是優美的;這些思想,就像色彩或字句一樣,必須以和諧的方式統一起來。優美性是第一道檢驗標準:這個世界沒有為丑陋數學準備長久的地盤。”這些都有力的證明了科學理論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都是具有一種必然性的美。拉斐爾的《圣家族》這件藝術作品,畫面上的每個人的位置都恰到好處,都是不能更改的,一旦更改了就不在美了。同樣的道理,在某種程度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是如此。只要人們認識和掌握了愛因斯坦運用的一般物理學原理就會明白,愛因斯坦只能導出這樣一個引力理論,而不能導出另一個根本不同的引力結論。

        2 藝術和科學溝通關系的應用

        正是因為藝術和科學之間有共通性,所以二者是可以進行溝通的,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對其進行應用,進而造福人類社會。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生活。有很多人在心理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疾病,而在這個時候,有識之士引入了藝術治療。筆者認為藝術治療就是應用了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把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讓二者進行很好的溝通,并且把這種溝通運用到實踐中以讓人們走出困境。藝術治療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很完備的體系,而在我國卻剛剛起步。藝術治療需要有藝術學、心理學、醫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夠開展,在藝術治療中,以科學手段為基礎,藝術手段為依托開展治療,這樣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不至于走向唯心主義。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科與學科之間已突破了原有的界定,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滲透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藝術治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而出現這么一個學科并不是偶然的,自古以來人們就時刻關注著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正是因為二者的這種溝通關系,才出現了那么多交叉學科,而往往這些交叉學科更容易取得智慧的成果。

        第7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關鍵詞】 現代通信 教學方法 授課方式

        一、《現代通信概論》課程內容安排

        專業課程具有專業技術性,在內容編排上沒必要面面俱到,太多太雜反而讓學生產生心理負擔,學習壓抑,有時還舍本求末,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從基礎抓起,突出專業重點,理論性的東西不能介紹的太深,能清晰的分析出一般工作原理,讓學生既容易掌握又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努力為學生打造出一個既能輕松學習又能掌握知識技術的學習環境。

        根據以上要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信系統概述、電話通信、無線電通信、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和計算機網絡。首先對通信專業的理論進行介紹,讓學生心中對此有個初步概念,再通過日常生活常見的公共電話通信與GSM系統向學生介紹電話通信與移動通信的原理及實際運用,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學生也提起了學習的興趣,再由淺入深介紹無線電通信、光纖通信的技術知識。

        二、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跟不上實際運用的變化速度。當代社會的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通信專業技術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更新。《現代通信概論》在內容上多以多以基礎性的東西為主,概念性強,對于外界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不能做到同步更新,老師在教學時如果僅以書本知識來教導學生,會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術不能與實際通信技術完美的結合。

        2、實驗手段相對單一。很多學校由于教學設施沒有達到一定標準,在進行光電通信實驗時,并不能達到應有的要求,表現在實驗單元單一,不能系統的結合起來,現實驗證意義不強甚至有些關鍵實驗還不能開設,學生只能憑空想象,增加了學習難度與知識運用。

        3、教學模式單一。興趣是動力的源泉。任何人要想在某個專業方面有所建樹,首先就是對此專業產生興趣,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有無限的動力去學習鉆研。對于學習那些專業性強,理論知識枯燥的學術來說,興趣更顯得重要。而在現實很多教學課堂中,老師并沒有很好的利用這個動力優勢,在講解相關方面的知識時一刀切,沒有兼顧學生的學習需求,更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

        三、《現代通信概論》教學改進

        1、授課方式由易到難。老師在授課時,應先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讓學生從最簡單的最根本的知識入門,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對所學專業有系統的認知,夯實基礎,每一點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而不能囫圇吞棗。授課的時候,講解語言也要通俗易懂,盡量做到將抽象性的學習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風趣有感彩的生動語言,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上課的注意力,又能對所學知識深刻理解,有效掌握。

        2、課堂設置懸念。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多提出問題,而有些問題可以為學生解決,某些問題則不解決,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一來鞏固所學知識,二來增加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質量。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現代通信概論》的內容有很多是抽象的,需要靠想象去理解,我們在上課上可以通過多媒體將這些知識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這樣既容易理解,又能保持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

        4、優化、精簡授課內容。通信技術是包括通信與計算機兩方面的專業技術,專業性很強,沒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很難有效掌握。而且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大多不是來自通信與計算機專業,對通信專業的知識基礎掌握的不多,為了讓這些剛接觸該學科的學生能有所收獲,對教學內容一定要綜合考慮,精心選擇,做到既傳授專業知識,也能讓同學們有效掌握,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非凡的通信技術為我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人們對于通信專業知識的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增加學生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各大高校針對性的增加了通信專業的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為國家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術性人才。

        參 考 文 獻

        [1] 何修富. 現代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A]. 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2年論文集[C]. 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分會,2012:3

        第8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西南師范大學教科院 陽澤 劉電芝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學校課程已由單一的基礎型課程擴展為與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三者并存。隨著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等新型課程的興起,新型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并受到重視。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由師生共同參與,采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多種方式求得知識之根由與突破,以養成學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與策略。作為三種課程可共適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表現出一些明顯的共性,即重視認知過程的曲折性與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結合;重視鞏固知識與拓展知識的結合;重視理論學習與實踐摸索的結合。而在具體的課程形態里,探究學習又有它不同的任務和方法。

        一、探究學習與基礎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是指授給學生可再生長的基本知識和可再發展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它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體育、美術等。它有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礎學力。基礎型課程的傳統理念背景是理性主義課程現,其基本觀點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套適用于各種情景的基本的認知技能,因此課程選擇的內容是那些被認為是已成定論的知識和不可動搖的結論,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把這些知識或結論以經濟的方式傳給學生。在我們的知識結構中,保持一部分知識和信念的穩定及等重它們的權威性,對為更高難度的課程學習奠定基礎和避免懷疑主義所產生的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正是基礎型課程的任務。雖然基礎型課程最經常的學習方式是接受學習,但探究學習對它同樣具有明顯的適用性,只不過它更多的不是始于懷疑.而是為了更深刻的了解,“設疑”、“質疑”通常是作為促進知識理解的一種方法和技術來運用。也就是說,探究學習在基礎型課程里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求得知識的根由。

        所謂知識的根由就是知識的本義和知識發展的脈絡。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常,知識在基礎型課程里的呈現方式極其精簡,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個“惑”,尚需大量額外的推導才能知其究竟。這額外的推導包括以“變人”出現的精當的例子和從其他知識點出發的推導,“條條大路通羅馬”,通過對某知識的縱橫推導,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在這個過程中,諸如“后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問題教學”等都是它可以使用的技術。但必須注意,教師在這些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首先需要調動學生先期知識儲備,這是探究的基礎,也是有意義學習得以形成的重要條件。其次是教師的示范與引導,教師雖然對要學的知識已了然于心,但不宜以“先知”的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應扮作一個知道探究方向的求知者,仿佛他也沒走過這條“路”,現在是和學生在一起探索,而他比學生高明的是他知道方向,這正是他引導學生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動聲色地把自己推導的思路及為什么這樣推導的反思策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心悅誠服的接受中省悟探究其實并不難,而且獲得了科學的推理規則和良好的思維品質。再次是教師積極的反饋,學生了解了推理規則、萌發了探究之心之后,必然以一定的實踐活動來親自嘗試。由于探究學習本身是一個需要不斷的反饋、調節然后才會找到方向和突破口的過程,而學生在初次嘗試中其自身反饋的意識和經驗都有不足,難免“瞎碰亂闖”,而遭受挫折后又難免沮喪自餒、裹足不前,因此需要教師適時適當地給予反饋和點撥,使其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理解知識演化的歷史也是一種探究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理解了探究的艱辛,懂得了對探究之果——知識的尊重,懂得了現存的知識不過是先輩們傳到我們手中的火炬,將用它照亮我們未來的探究之路。了解知識發展的探究史的方式方法多樣,既可以是教師的課堂介紹,也可以是學生的課下閱讀:既可以是某一個領域的定理或規則的演變史,也可以是某一位科學家或研究者的探索歷程。學生只有了解了知識及其背景,才能說理解和掌握了知識,這時儲備在他們心中的不再僅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信念。

        二、探究學習與拓展型課程

        所謂拓展型課程,是指拓寬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它注重學生發展性學力的培養和廣泛知識基礎的形成。我們認為拓展型課程有兩個最重要的理念基礎:一個是經驗課程觀;另一個是校本課程開發觀。經驗課程觀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認為生活是豐富和鮮活的,課程存在于“經驗”和“經歷”中,它包含了兩個基本主張: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和發現創造了課程;知識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需要不斷地被修正,因此,經驗課程觀本身是鼓勵探究的。經驗型課程雖極大地豐富了部分學習內容和學習體驗,但它的探究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上,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經驗型課程觀既倡導了探究但又束縛了探究。

        校本課程是一種開放性的課程,校本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它的拓展性和探究性,它開發的主體具有多樣性,而且重視專家的指導,這即意味著校本課程有更多的知識來源和理性審視。學生以自己的經驗課程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中既可對他們的經驗課程進行一定程度的糾正,也可豐富和完善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生在有指導的條件下參與校本議程的開發過程即是探究學習,這種探究學習很好地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摸索結合了起來。

        在眾多的拓展型課程中,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選擇,明了將要學習的對象的價值和現實的適宜性后再作選擇。當面對眾多領域的豐富知識時,我們不能止于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應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以獲得必要的認識和體驗;同時,見識多了,知識的儲存豐富以后,應對知識進行必要的疏通和整理,在它們之間建立起合理的關系,以在頭腦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達到融會貫通。

        落實到具體的拓展型課程,探究學習又有一些特殊的表現。“博知”課程和“廣行”課程是兩種最重要的拓展型課程。其中,“博知”課程主要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在這種課程里,探究的目的就在于獲取豐富的信息和資料并加以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具體的學習技能將要使用到,如傾聽、觀察、記錄、發問、收集資料、調查等,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比較、概括、分類、評價等初步研究,以明確各類知識間的關系。“廣行”課程是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丁作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它也包括學生自己的生活和經歷。這種課程里的探究性質是“行動探究”或稱為“做中學”,它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學生獨立進行,如“發現學習”:另一種是有指導的,如“學徒制”學習。

        一般來說,在拓展型課程里我們倡導合作探究,因為就其“探”的廣度來說,合作帶來了更多的信息來源和更復雜的信息分布;而依“究”的深度而言,合作有利于積聚不同的思維加工和互搭認知“腳手架”,推進了認知深度。

        三、探究學習與研究型課程

        所謂研究型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和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種課程。與研究型課程相對應,人們提出了研究性學習,它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立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目前,有兩種趨勢值得注意:一是將研究型課程孤立化和表面化;另一種就是將探究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等同。前者表現為研究型課程而研究,輕視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作用,以為單靠研究型課程就可以培養出研究型人才。嚴格地說,研究型課程并不具備完全獨立的形態,因為這種課程自身并不提供研究所必需的扎實而寬廣的知識基礎,它必須依賴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這種將研究型課程孤立化的結果必然帶來實踐的表面化,即照搬一些研究模式,做形式上的工作。我們以為,從用詞的準確性來看,在研究型課程里,

        探究學習要比研究性學習更明晚和準確。我們可以把研究生的學習準確地稱為研究性學習,但對中小學生而言,它多少顯得勉強,探究學習從字源上更好地體現了研究型課程學習的模擬性和嘗試性。

        第9篇:系統科學論范文

        中圖分類號:G642

        摘要:網絡科學普及已成為現代科學傳播的主要方式,對傳統教育的影響日趨顯著。文章通過調查網絡科學普及的現狀,以目前蓬勃興起的視頻公開課為中心,介紹視頻公開課的發展歷程,分析此類課程所具有的社會性、共享性、開放性等特質,以及對社會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文中還闡述視頻公開課對傳統教育沖擊、宣傳及補充的3種基本作用形式,具體分析網絡科學普及與傳統教育的關系。

        關鍵詞:網絡科學普及;大學視頻公開課;傳統教育

        網絡具有豐富、多元、便捷等特征,它正在逐步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基于網絡的公眾科學普及已成為一種較為有效的科學普及手段。網絡科學普及常常與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等概念相互聯系。最近從國外引進的新名詞“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也成了網絡科普相關詞匯的新成員,并逐漸在青年人中流行開來,成為他們獲取新知識的途徑。視頻公開課于2001年誕生于美國的高校,2010年因中國的民間翻譯運動進入國人視野,2011年我國有了首批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2012年各大門戶網站相繼產生了公開課頻道。豐富的視頻拓展了大眾的視野,任何人都有機會通過大學視頻公開課提升文化修養或獲取專業知識。然而,視頻公開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并對傳統教育產生了一些影響。

        1 視頻公開課的歷史及現狀

        中國的視頻公開課發展較美國晚了幾年時間,誕生方式也與美國不同。美國的視頻公開課先萌生于大學,后風行于媒體;而中國的視頻公開課先出現于媒體,后推廣于大學。

        縱觀視頻公開課發展歷程,早期視頻公開課的萌芽始于美國。1984年,通過在線視頻進行科學普及的非營利性組織TED Talkst31(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科學、娛樂、設計)每年都會召開TED大會,召集眾多科學、設計、商業等領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們關于技術、社會與人的思考,每段視頻介紹一個演講,不超過20分鐘。該系列視頻傳遞了很多珍貴思想與工作成果,與時俱進,用多種角度看待宇宙、科學與社會,成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2000年左右,互聯網上關于公開課和開放授權的思想已經積聚了很多。2001年美國MIT大學啟動了OCW(OpenCourse Ware開放課件)項目,將大量課程及資料在學校的網站公開,而后發展為經過精心制作的視頻公開課,并在Youtube等國外視頻網站傳播。這種演講形式的公開課傳播,也被復制到了中國,2012年下半年剛創辦的組織YiXi,讓更多中國人站上了演講臺,成為了中國青年與世界交流思想的新平臺。

        美國這種開放教育資源的行為帶動了一場開放性學習的運動。移動終端、無線網絡的普及也成了這場熱潮的載體,讓大家相信學習是方便的、終身的、隨時隨地的。不僅在中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均有了自己的公開課。2008年,國際課件開放聯盟OCWCE61正式成立,全球的25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紛紛加入了這個行列。該組織在每年3月份舉行開放教育周和OCWC年會。到今天,MIT公開了所有33個系別,超過2000門課程的材料,而OCWC也一共開放了超過1.3萬門課程。

        中國在新千年后互聯網的發展較為迅速,有一批網友和字幕組參加了公開課的翻譯工作,為中國帶來了國外高校的視頻公開課。之后,教育部在2003年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計劃,并在愛課程網站上線,建成一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實現了課程資料的開放。2011年組織“985”高校申報首批視頻公開課,中國才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網絡開放性課程。至2012年底,第9批中國大學公開課上線,至此,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已有469門。

        在OCWC的成員里,有兩個來自中國,一個是中國開放教育資源聯合體CORE,屬于官方組織;另一個就是網易,于2011年1月加入OCWC,成為中國唯一的企業聯盟成員,而視頻公開課的傳播任務也自然由互聯網企業承擔起來。網易從OCWC得到視頻資源,并與譯言網、人人影視、TLF等字幕組合作,再與人人網、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站,迅雷、土豆、優酷等視頻下載網站合作,讓公開課在中國的互聯網上進行資源共享,而豆瓣、果殼等面向青年的網站中也有開放性課程學習的小組與討論區,在中國的大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場“淘課”熱。

        遠觀國外,門戶網站沒有成為傳播公開課的先驅。在開放教育資源的思潮下,誕生了一些新興企業,如Coursera、Udacity、KhanAcademy等。Coursera與Udacity與網易所做的工作比較相似,將大量課程集中起來供公眾學習。不同的是它們有清晰的課程體系,并與一些高校取得了良好的合作,為每個課程設計了課程大綱,并配有練習及資料,同時實時追蹤一個學生對某門課程的學習情況。良好的技術支持讓這兩個企業的網站脫穎而出。而KhanAcademy(可汗學院)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非營利性組織,它也通過網站進行公開課傳播。但該網站所播放視頻的內容主要由薩爾曼·可汗一個人來教授,涉及有關數學、歷史、金融、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科目的內容,每節課不超過20分鐘。教師幽默風趣,并利用了手寫板、視頻工具等現代手段。教學影片超過3500段。機構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齡學生的學習速度。可汗學院憑借內容上的絕對優勢,獲得了大量投資,也成為線上教育的絕對先驅,網易公開課也將可汗學院作為一個單獨的版塊。

        上述國內、國外的組織與公司,由開放教育資源的浪潮而起。國外的相關公司多來源于風投創業,而中國的公司多來源于門戶網站,它們都通過網絡向公眾傳遞知識、思想與技術。若將國內外公開課相關組織與公司在Google Trends進行對比,情況如圖1所示。Khan Academy處于風口浪尖,而網易公開課的搜索量仍無法與國外的組織相比,可見當前國內的公開課依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需要通過提升內容質量、提高技術支持水平、擴展涉及范圍、擴大公眾影響來向國外的公開課看齊。

        2 視頻公開課的優勢及帶來的問題

        視頻公開課具有3個基本屬性,即科學屬性、教育屬性、網絡屬性,這些屬性使其具有以下特質:

        (1)教學模式的社會性。它利用網絡讓公眾參與到前沿科學、社會問題、人生思考的討論中。多數網站也提供了討論的平臺,甚至可以與任課教師進行互動。新的師生關系通過新的課堂形式逐漸形成,全社會的學生都可以聆聽名校、名師的課程。

        (2)教育資源的共享性。它將世界上優秀的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完成了資源的均衡分配,即學生接入互聯網,便享有了獲取優等教育資源的權利。

        (3)科學認知的開放性。它不論學科、不論主題,只根據內容由公眾進行評判,讓教育、科學、思想通過媒體向公眾進行傳播,經過討論,在方方面面的問題上達成逐漸成熟、逐漸趨于科學的共識,同時也保持了不同觀點的獨立性,以及對同一問題看法的多元化。

        視頻公開課,具有社會性、共享性、開放性等特質,也擁有網絡資源獲取便捷的特點。移動終端、無線網絡的繁榮,也在促進其發展,實現了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觀看任何課程、獲取任何知識、做出任何評論。視頻公開課激發了公眾對于優秀教育資源的渴求,加快了公眾學習知識的速度,豐富了公眾的視野。具體而言,經常觀看技術類的公開課可以了解科技前沿,欣賞人文類的公開課可以提高文化修養,收看演講類的公開課可以開拓時政視野。

        公開課的產生與發展,對網絡文明的建設產生了積極作用,提升了網絡內容的質量。對在校學生、教師,以及走出校門的白領,都提供了獲取優質教學資源和繼續學習的平臺。大學生中形成了一股“淘課”熱,甚至不少學校的教師在課堂上播放公開課內容,補充沒有講好的內容。同時已經走工作崗位的人也可利用閑暇時間通過公開課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修養。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公開課為科學傳播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為社會和教育帶來了很多顯性或隱性的問題。

        2.1 對遠程教育產業的影響

        與視頻公開課較為相似的是在線教育(或稱為遠程教育),通常是由學校或公司組織,學員付一定的費用,在線訪問該機構提供的教育服務,有一對一的教學,也有一對多的教學,或是錄好的視頻及資料供學員觀看。當完成一定數量的課程后,學校或公司將為學員頒發學位或認證。當視頻公開課流行起來,需要獲取某種知識的人將會選擇公開課而不是在線教育,畢竟免費的、成熟的視頻課程會帶給人們更多便利。這樣一來,在線教育與遠程教育這個產業會有不小的客戶流失。如果沒有相當的資本產生足夠的競爭力,或是提供認可度更高的資質,那么從知識獲取的角度來說,在線教育與遠程教育無法與視頻公開課進行競爭。

        2.2 公眾看待教育與知識的觀念產生變化

        視頻公開課的產生,讓公眾獲取知識變得更容易。當視頻公開課足夠繁榮、足夠全面時,公眾將不認為知識是難以獲取與掌握的,會失去對知識的敬畏感,觀點的獨立性會減少,人們長時間的學習能力會降低,對無趣的內容學習意志會降低,更適應以碎片化的時間、隨意化的方式來學習,知識將被逐步量化為公開課觀看的時間。而對于網絡時代的人們,面對如此紛繁的公開課內容,會陷入選擇的迷惑,很多知識淺嘗輒止,難以取得自身專業化的發展。

        2.3 學生對課堂式教學的態度發生變化

        自古以來,學生一直延續著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在課下進行實踐的方式。每個學校擁有一部分教育資源,并以此為發展的資本和獨特性自居。但開放教育資源的運動或許將改變這種現狀,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同時可以聽到世界上很多優秀教師的課程,學生往往會選擇后者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目前中國的大學就發生著這樣的改變,首先,大學之間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很正常,與世界名校有較大差距,故學生會認為中國的大學無法給予更優質的教育,寧可逃課去聽公開課,而不愿從課堂上獲取知識。這對課程、教師、學校的發展很不利,尤其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并不算完善的狀況,或許是雪上加霜。

        2.4 網絡普及導致健康問題凸顯

        2012年12月6日,新浪教育盛典年度對話在京舉行,題目是“Education3.0—移動互聯時代的中國教育”。會中對移動互聯能否顛覆傳統教育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會議認為,兒童教育與成人教育要分開討論,兒童不應該過早接觸復雜的移動互聯網,一是從身體上,對視力、身體發育與手指靈活性有危害;二是從心理和行為上,兒童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將大量時間放入移動互聯的教育,會導致知識碎片化、思維簡單化、心理孤寂化。在兒童身上發現的問題,實際上也是現代人的“現代病”,若花很多時間在視頻的觀看上,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這是視頻公開課所不能擺脫的弊病。

        3 視頻公開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視頻公開課屬于網絡科學普及的范疇,是傳統教育在網絡時代的傳播形式,由社會媒體、互聯網公司將其發揚光大,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鏈。它源于傳統教育,是傳統教育的精品表達形式,必將促進傳統教育的進一步提升。視頻公開課目前僅擁有傳播、學習的作用,并不具備像遠程教育以及傳統教育有學位、資質的獲取作用。因此公開課在形式上暫時無法顛覆傳統教育,也基本沒有人只通過觀看視頻公開課來獲得職位或文憑。觀看公開課的動機,大多數并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獲取某類知識、獲取某項技能,以期能夠豐富自身內涵,或者達到更高層次的自我激勵、自我實現。公開課的流行,恰恰與科學普及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學習的本質吻合,以大量優質、開放的內容引領學生自主自愿地進入科學探究、投入人生思考。

        視頻公開課的流行,對傳統教育有3種作用:一種是沖擊,一種是宣傳,一種是補充,下面將逐一說明。

        3.1 對傳統教育的沖擊作用

        視頻公開課加入教育界后,由于處于初期階段,沒有文憑資質的發放,也沒有大量資本的注入,短時間并不會顛覆傳統教育,但會造成一定的動蕩,勢必加速教育界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教育壟斷逐步減少,適應性強的個體得以涌現,教育模式的多樣性會是傳統教育適應網絡時代的趨勢。

        沖擊作用不僅體現在學生對傳統教育看法的改變上,還體現在一部分傳統教育機構的資源開放帶來了大量的模仿,同時也帶來大量資本的消耗,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教師或學校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處理不當便會引起惡性循環,導致傳統教育向科普教育轉型,學校走向專業化而非綜合化,弱勢學科的發展會愈加被忽視。

        另一種沖擊來自社會選擇對內容的引導。視頻公開課在社會熱門專業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如計算機、電子,而冷門專業涉及較少,學生對熱門專業的趨之若鶩,也是對傳統教育多樣性的一種沖擊。

        3.2 對傳統教育的宣傳作用

        一段視頻公開課的流行,會讓授課者、授課學校、授課組織都受到全社會甚至全世界的關注,如Khan Academy,在經過社會媒體的放大,被更多人了解,獲得了較多投資,成為既能夠產生社會價值,也能自我發展的公司。因此一個教育機構是否有公開課,正成為一種衡量標準,一個教育機構的門面,也具有較好的宣傳效果。擁有優秀教學資源的高校也有義務公開優勢學科、稀缺學科,以滿足社會對優質知識的需求。例如,近兩年中國的“985”高校大多有兩三門視頻公開課上線,一般院校也試圖以申報成功一門視頻公開課來提升辦學的影響力。

        一個將步入大學的學生可以通過公開課來了解一個學校的師資水平、知識系統、熱門專業甚至硬件條件。優秀大學實驗室的負責人,可以通過公開課向社會公眾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能尋求更多合作,這也是科學走向公眾的重要途徑之一。重要的會議、講座將視頻公開,讓公眾了解目前前沿的思想、科技、政策,與公眾認知達成共識,形成良性討論。

        3.3 對傳統教育的補充作用

        視頻公開課對于在校的教師、學生,對于已經畢業的學生,甚至對于學校教育本身都是一條源頭活水。已經在高校中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師與學生,平時沒有太多時間去完善自己,需要利用零碎時間通過網絡資源來學習,視頻公開課則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目前從高校畢業的學生,普遍知識面不夠寬,專業性也不能滿足企業需求,與工作要求有一定的距離,視頻公開課或可以將這一短距離補齊,使學生畢業能獲得滿意的工作,這也是教育的目標之一。同時教師對同專業公開課的學習,也能夠發現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向一些優秀的課程、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更有效的教學法,提升教師個人魅力。高校通過錄制公開的過程,也能反省自身,哪些學科處于優勢地位,哪些學科不夠成熟無法公開,這對學校的學科建設也提出了一種新的檢驗手段。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看片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孕妇精品aⅴ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