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

        第1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園林規劃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顯著擴張,城市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化過程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如城市自然景觀被切割得支離破碎、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在消失、環境污染問題愈加突出等。這些不僅影響到城市的社會形象和區域生態質量,還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與建設中不得不更加重視景觀生態的規劃問題。現今,景觀生態學理論是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的重要社會研究課題,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城市園林規劃設計,可以減輕城市化造成的負面影響,改善城市生態,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思路。

        1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原理

        1.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一詞首次由1937年德國地理學卡爾特羅提出,是研究景觀結構、功能和變化的一門科學。我國部分研究者認為: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以及動態變化的生態學新分支。并認為只有將地理景觀學和生態景觀學兩者結合起來綜合研究考慮,才能解決大尺度地理區域中生物群落之間、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各種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問題。

        1.2 景觀生態學的原理

        景觀生態學的核心在于重視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它的提出與運用,使得維護生態環境與經濟或資源的合理開發不再相違背。從區域范圍角度看, 城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人工干擾斑塊;從較小尺度上,城市作為一個景觀單元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為主的三要素構成。其中各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流動產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上構成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態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劉茂松、張明娟認為: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原理、生態流聚集與擴散原理、尺度效應與等級結構理論、空間異質性與景觀過程原理、景觀生物多樣性原理、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景觀變化與穩定性原理等7條基本原理貫穿于景觀生態學的各個發展方向。

        2景觀生態學對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有借鑒作用的主要原理

        2.1 自然優先原理

        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過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有它的演變和更新規律,同時具有很強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生態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動性使其維持自我更新,減少人類對自然影響的同時,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因此,一切園林規劃與設計都應以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為利用和改造自然先決條件。

        2.2 整體優化原理

        景觀由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因此,園林規劃設計應從整體的高度上把景觀作為一個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對組成景觀的各要素的構成、數量、分布等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

        2.3 多樣性原理

        景觀生態學中景觀異質性原理決定了景觀的多樣性的存在,而多樣性的存在對確保景觀的穩定,緩沖生態旅游活動即人類活動對景觀的干擾,提高觀賞性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園林的規劃設計應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間的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共生。

        2.4景觀個性原理

        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它景觀不同的個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是地域分配客觀規律的要求。每個景觀作為一個單獨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體現,所以在園林規劃設計中應高度重視景觀的個性。

        2.5 生態關系協調性原理

        生態關系協調,是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與自然及生態與生態間的協調。

        2.6 景觀異質性原理

        景觀異質性越大,景觀類型也越多,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就越強,生態系統因而就更加穩定。故景觀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城市園林綠地中,利用立地條件即環境資源景觀要素空間異質性,可創造城市園林中異質而多樣的景觀。

        3 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3.1樹立景觀生態規劃的理念

        城市景觀的規劃是合理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過程,是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的規劃設計形式,這意味著在進行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尊重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城市景觀的平衡。將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合理的規劃城市景觀空間結構,實現自然與文化、規劃環境與生命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解決出現的新問題,超越現有的景觀設計。首先,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應能與自然和諧共存,并維護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破壞自然來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其次,應能協調當前與未來世展要求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設計規劃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第三,要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使景觀空間格局和生態特性及其內部的社會文化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達到景觀優化利用。

        3.2 重視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的應用

        該模式是描述城市空間格局的一個基本模式。在進行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時,應按照“環、楔、廊、園”的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布置,保證綠地景觀的完整性。可以利用生態廊道將綠地斑塊有機地聯結起來,通過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將城市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有機結合等方式構成一個綠地生態網絡,真正融入城市內部,充分發揮綠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3.3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學性、藝術性相結合

        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或現有景觀的形成往往經過了較長時間,形成了穩固的生態系統。在景觀改造設計時,應進行科學的調查分析,本著充分保護利用的原則,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根據生態平衡原理,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規劃設計中。園林規劃設計應以人為本,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要加強科學性、藝術性的結合,體現出景觀個體與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早欣賞時產生的意境美。在實際創作中,只有將四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第2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owever the city as a people to survive the space, the ecological maintenanc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ecological park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us to make urban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社會建設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經常性的休閑健身活動來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態的環境,懂得養生和保持健康的體魄。建設生態城市已經為世人認可并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途徑,因此重新審視之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市公園的定義及分類

        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的生活領域,同時兼具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城市基礎設施[1]。行業標準CJJ/T 91-2002 J 217-2002園林基本術語標準定義公園:“公園是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戶外科普、文體及健身等活動,向全社會開放,有較完善的設施及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2]。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按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和內容,將其分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和街旁綠地5類。

        二、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的相關理論

        2.1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觀系統的整體性和景觀要素的異質性;2)景觀研究的尺度性;3)景觀結構的鑲嵌性;4)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5)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6)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7)景觀價值的多重性[3]。

        2.2園林美學理論

        園林美學是將美學的研究成果及原理運用到園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園林美學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現。中國園林不僅形式優美,而且富有神韻,有特殊的意境,強調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與統一。

        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應以園林美學作為景觀營造的基本理論和依據。科學合理組織各種景觀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觀體系,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園景觀環境。

        2.3人本主義理論

        服務于人們休閑的公園綠地景觀規劃就好比服裝設計一樣,必須根據使用者的特點來進行。它直接從人本身出發,研究人的本質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的地位、作用及價值的學說。

        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需要納入廣大人們群眾的力量來參與規劃、監督規劃,才能使規劃真正體現民眾的意圖,真正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本著以人為本、為人們服務的規劃宗旨,科學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園景觀空間,這也是實現公園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2.4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發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證適度的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又要保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優化,從而做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相協調,實現持續共進和有序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的實質是指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讓公園景觀能自我延續,持續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當前于城市公園景觀研究的最大問題。文中研究的具體對象———城市公園不單只是城市景觀的生態載體,同時也是社會構成的一部分。

        三、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的原則

        3.1地方性原則

        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這些自然過程包括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將這些因素結合到設計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運行。設計應就地取材,當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樹種適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低,因此應盡量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地方性原則也是一種適應性原理,自然景觀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人為地設計必須適合其原有狀態,使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帶來的負作用最小,以保證整體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

        3.2整體性原則

        城市公園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應當注重保持其發展的整體性,景觀規劃要從城市的整體出發,以城市的空間目標與生態目標為依據,考慮公園建設在什么位置、建設成什么性質和多大的規模,采用適宜的景觀規劃方式,從宏觀上真正發揮城市公園景觀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塑造城市形象、優化城市空間的作用。

        3.3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創造公園景觀,應充分認識到人在公園中的主體地位和人與環境的雙向互動關系,體現“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思想,保證人與自然的健康發展和人與環境景觀的融合協調,強調人在公園的主體地位。人是公園空間的主體,任何景觀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營造優美的環境。

        四、我國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存在的若干問題與建議

        4.1片面強調景觀美學,忽視人的行為活動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導下的公園建設,強調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園從城市中分割開來,城市公園綠地真正意義上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休憩、活動、交流的場所。經常在公園內看到寫著請勿踐踏草坪的標志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對人的行為的忽視。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規劃設計方案將大塊草坪分割成為若干小塊,在某一時段內只對游人開放其中的一塊或幾塊,這既養護草坪的生物機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觸性,同時也緩解了公園內人流組織的壓力。

        4.2忽視殘障群體、老齡群體的行為活動需求

        城市公園使用者構成包括老年人、兒童、女性、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園中較少有體現滿足這些特殊社會群體行為活動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適宜的活動場所和相關的體育設施。輕視無障礙設計,缺乏必要便利殘疾人的游覽設施,如殘疾人坡道、導盲設施等,如一些公園中只有部分地段考慮了無障礙設計,另外的許多地方殘障人士輪椅都難以進入。城市公園應當更加細致地考慮不同類型游人的需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公園應繼續深化對老年人的關懷。公園規劃中要考慮老年人集體活動的場所,以及方便老年人與兒童活動的場地設施。公園景觀規劃中也要考慮殘障人士的需要。殘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卻是最需要關心與社會理解的群體,在擁擠的城市中,他們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觸自然。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專門設有殘疾人公園,在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還缺乏這一方面的設施,應當為殘障人士設置無障礙系統、專門的殘疾人景區和場地。

        4.3以人為本原則的迷失

        城市公園景觀要求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充分考慮人們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活動特征,使公眾參與到公園景觀規劃和建造過程當中,而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則卻在漸漸地迷失。現在許多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忽視了公眾的行為活動需求,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強調視覺上的審美效果。如現在一些公園在入口處布置廣場,宏偉氣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壇邊緣閑聊與交流。

        4.4公園景觀規劃不夠深入

        公園景觀規劃者往往注重運用一些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法,如軸線、對景、框景等,而忽視了公園的本地文化內涵,導致公園景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公園配套設施不足也是另外一個方面。游客在公園中常見的問題是公廁布置過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電話亭等配套服務設施形式陳舊,數量不夠,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藝術性。

        五、結束語

        城市是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是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極易受到人為的和環境條件的干擾。因此,城市公園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不單從生態、綠地建設方面考慮而且涉及面更廣,更應發掘城市的內在景觀、人文淵源等元素,對城市在生態、社會人文、經濟、旅游等方面的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充分展現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特色。

        參考文獻:

        [1]CJJ/T 85-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

        [2]CJJ/T 91-2002,園林基本術語標準[S].

        第3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摘要: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主要研究人類聚居環境中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通過生態學理論基礎和原則的闡述,對生態理念下園林景觀規劃構成要素進行梳理整合,力求達到使人居環境在兼具審美價值、使用功能的同時,真正實現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人為本,保證人居環境的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本文主要針對在生態理念支持下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

        關鍵詞: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園林景觀規劃

        1當前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問題

        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西蒙茲曾說過,“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自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人與生物圈計劃”開始,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過,力求實現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永續的發展目標。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是較為新興的行業,其產生背景是在古老傳統的造園學和西方現代景觀專業的沖擊下形成的,特點是起步晚而發展迅速。由于技術、經驗、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許多城市戶外空間的休閑廣場,園林景觀成為藝術品擺設;草坪多半不允許進入;樹蔭少、座椅少的現象屢見不鮮;交通圍合成的廣場其可達性幾乎為零等問題,這些都讓戶外空間環境失去了親切感和舒適感。此外,還有些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過于沉迷各種意向圖片,將自己或別人已有的設計成果重組成為新的設計成果,這些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得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和本土生態環境、地方文脈缺乏聯系,同時也背離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

        2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

        2.1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源于希臘文“Oikos”,原意為房子、住所、家務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為生物生存環境科學。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環境的生態結構、相互作用關系,是多學科交叉的科學。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指以整個園林景觀規劃為對象,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方法,所營造的園林綠地系統。主要研究景觀規劃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觀地域審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護環境資源等內容。

        2.2生態園林景觀規劃基本原則

        (1)可持續性原則。自然優先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重要原則之一,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關鍵。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生物的多樣性等要素構成園林景觀的寶貴資源,要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目的,必須樹立可持續性設計的價值觀。(2)地方性原則。通過對基地以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實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尊重并強化當地自然景觀特征和生態功能特征。不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與創造,而且從更高層次提出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2.3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構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決定了某個區域的自然、經濟、文化屬性,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規劃設計訴求。高山、平原、溝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達出環境特征,也體現其美學價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優勢,因地制宜,并通過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規劃出最適宜的空間結構。(2)氣候。通過設計的選址和場地的規劃設計,來創造適宜的氣候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對氣候的營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幾點原則:提供直接的庇護構筑物以抵抗太陽輻射、降雨、颶風、寒冷;在區域內引入水體,通過水分蒸發形成制冷的微氣候效果;植被具有氣候調節的用途,如林蔭樹和吸收熱量的植被。盡量保護現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運用。(3)水體。自然水體不僅給人各種感官的享受,同時也往往是區域內景觀設計的精華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親水性”使得濱水空間成為極具人氣的景觀。因此,應加強關注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如河流水體堤岸的生態功能設計,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維系好水體與陸地之間的物種連續性;盡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導地表面徑流;利用生態方法設計濕地凈水系統,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等。力求達到水環境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審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從景觀生態的角度出發,強調植物要素,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通過加強園林生態系統的綠色基質,充分考慮植物系統的豐富多樣化,可形成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穩性、獨特性和維持投入低成本的特點。同時,植物要素多樣性也是生物多樣性得以保持和延續的基礎。

        3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構想

        3.1尊重自然,協調物種關系

        從尊重自然演化過程的角度進行設計實踐,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核心內容。如對區域地形地貌格局的連續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復原;發揮水體沿岸帶的過濾、攔截的作用,并種植對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來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強調鄉土樹種和植被的合理運用,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

        3.2以人為本,關注人文生態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家Eckbo認為:“人”作為園林景觀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觀規劃設計都應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生態規劃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方面,面對自然生態的外部世界,運用生態手段,來滿足人在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態系統,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層面。各種社會文化要素間是相互作用、不斷流變的動態復合系統。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人文生態能有效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打造區域文化內涵,提高經濟效益、凸顯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術支持,科學造景

        運用新技術,循環使用能源,努力做到節能環保。綜合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簡稱“3S”技術,運用前景廣闊。通過客觀數據的量化和比對分析,能為傳統的規劃方法提供更科學的依據。通過技術手段,把人類生存環境真正變成一種開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間。

        4結語

        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人類聚居環境,要求我們從生態、永續的角度出發,以滿足人類生活、經濟發展、環境健康、資源可循環為目標,將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設計理念為人類創造出穩定、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金長明,基于園林景觀設計在生態規劃理念下的相關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2,8(5).

        [2] 黃莉群.生態園林[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3] 魏興琥.景觀規劃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態景觀設計要素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7).

        [5] 約翰?O?西蒙茲.景觀規劃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Z].2000.

        第4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關鍵詞:生態景觀;可持續發展;園林設計

        Abstract: how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This paper aims to the modern new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clarify and consistency of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ecolog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garden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是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極易受到人為的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干擾。伴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在一些城市地區,污染已相當嚴重,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

        現代城市最大特點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開放式的,主要體現在需要其它生態系統的支持(如農業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需要人為的輸入大量的能源與物質,同時,城市中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廢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還需要其他 生態系統(如農田、海洋等)中處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間,卻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設施,并生產破壞城市環境的污染物質,改變了原來的生態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環境的變化,如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土壤板結等。城市生態系統中,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不斷影響著人類自身,他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形態,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同時,其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引發公害。

        二、城市景觀與空間設計的特點

        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質構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統,是人類活動的物質載體。城市景觀與空間形態是人們的主觀意愿的物化表現,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觀空間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影響:人的主觀意愿引導著城市景觀與空間的建成,并對已存環境施加影響力;城市景觀與空間向人們傳遞著無限的信息,支持人們的活動,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

        城市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城市景觀與空間形態的演化受到“空間”和“時間”兩個向度的影響,即在任何一個時間片段,人們都可以獲得創造城市景觀與空間的各種物質要素;同樣,任何一個正在營造的城市景觀環境又不得不考慮時間的意義:“過去時”的歷史延續,“現在時”的應用意義和“未來時”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觀的本質是人們主觀意愿的一種物質表達,反映了人們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正確合理的城市景觀設計規劃理念本質上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并不矛盾,反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三、現代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關系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題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的交叉。它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已經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與社會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包括生命系統、環境系統,具有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可以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活動與城市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城市環境規劃作為宏觀指導和協調部門利益、優化城市土地資源配置、合理組織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戰略部署,必須要具備生態觀。只有具備了生態觀,才能指導城市在今后的各項建設中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建立高效、和諧的人居環境。近年來,景觀規劃在城市景觀特色保護與城市環境設計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其目標在于創造人類與他們的環境之間協調和諧的氣氛,建立起土地開發利用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和諧的關系

        1.景觀設計以生態效果為目的

        景觀作為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這種多重性價值判斷是景觀規劃和管理的基礎。其生態價值主要體現為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功能等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變化,人工景觀的創造是工業社會強大生產力的體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樓如林、車聲嘈雜、空氣污染的城市之后,人們又企盼著親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樸歸真成為時尚。如城市景觀規劃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間格局,相對集中開敞空間,建筑空間要疏密相間;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景觀的視覺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和推進綠色空間體系建設。

        2.生態規劃設計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生態規劃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作用和相協調的方式。生態規劃設計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的設計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如果我們把景觀規劃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而景觀規劃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那么,景觀規劃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土地和戶外空間的生態規劃設計,生態原理是景觀設計學的核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景觀規劃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所創造的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

        第5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在我國房地產行業日益興旺的今天,園林景觀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定要將環保、生態、低碳等新時期的生活理念要求作為設計考慮的基礎,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現代化綠色生態的觀念,實現“生態規劃”的功能性,進而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二、生態規劃的概念

        生態規劃是在協調社會環境、人口分布、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通過對某一定區域進行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劃,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為該區域的人群提供一個和諧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生態規劃是在宏觀的范圍內進行的長期規劃,規劃的相關依據主要是生態學的相關原理,規劃人員在充分了解人口、自然、社會等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做出保護生態環境且適合該區域發展的規劃計劃。

        三、生態規劃理念的應用現狀

        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生態思想就被規劃框架所引用;但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能量流和物質流,而景觀規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空架結構,生態規劃和景觀規劃之間缺乏連接的共同點,所以目前而言,要想在園林景觀規劃中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念是十分困難的。此外,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條件十分不足,不僅自然資源嚴重匱乏,而且科學技術的發展較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十分落后,所以我國目前的條件很難給生態規劃提供更好的支持。生態設計還不能完全取代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段,傳統規劃設計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依據進行的,在功能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等多重原則的前提下,進而滿足人們的各項生活需求。生態規劃設計與傳統規劃理念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態規劃設計在滿足當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時,還不損壞后代人的生活資源;而傳統的規劃設計則很少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以,生態規劃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彌補了傳統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欠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改良主義手法,即在滿足近期城市發展需要的前提下,通過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手法相結合,進而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綜上所述,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生態規劃的理念將會逐漸得到重視,但是生態理念的引用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

        四、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一)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合理結合科學、藝術、社會三個方面的要求

        應該把生態設計思想當做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把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在生態設計過程中要保證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協調的協調性,遵循生態循環的規律,進而大大減小對環境的破壞性。

        (二)要保證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有效結合

        在進行實際的生態景觀設計中,重點不應該是單一的設計或者自然,而應該是設計和生態的結合體。所以,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該注重對自然提供潛力的應用,而且在遵循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的前提下來實現對園林的整體規劃。例如設計者在進行園林的整體規劃時應該盡可能的采用可再生的生產原料,實現原料的循環使用,而且盡可能的減小生產運營過程中的各種能源、原料的消耗。

        (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還應該處理好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

        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從外表看,多數的景觀設計都體現出了綠色生態的需求,但是許多綠色工程進行的背后還有許多能源的浪費,這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而且在實際的園林設計中在綠化過程中,應該多加選用鄉土植物,這是因為與人為的植被相比,自然群落不僅富含活力,而且更加健康;此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因為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經濟上,人類的活動都會對整個景觀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充分考慮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要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五、結語

        第6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河流;濱河景觀;生態文明營建

        1 概 述

        在建設城市,經營城市中,各沿江城市都在加速濱河景觀的營建,尤其是注重對水的依戀,濱河景觀都是各城市的重心和亮點。

        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城鎮密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氣候宜人,山水秀麗,人杰地靈,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區位優越。尤其是水資源最為豐富,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之省”。如長江、金沙江、雅礱江、泯江、嘉陵江、沱江等。各城市沿河而建,因水而興。

        沱江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長和空氣質量好的特點。沱江河道在內江主城

        區內蜿蜒曲折而行,上起鄧家壩,下止樂賢大自然景園,全長18公里,是是城市休閑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核心地帶。

        有河流的城市不僅交通運輸方便,而且能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過去由于環境讓位于城市經濟發展,在河道治理時,只考慮其水力技術要求,沒有考慮河流的其它功能,更無暇顧及生態景觀功能。邊坡巖石的,植被的破壞,兩岸濕地的消失,自然景觀被人工化取代,這些問題帶來的后果,則是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生態用地不足,水系破壞,城市生態系統凈化空氣、水體等生態服務功能下降,城市熱島效應顯現等問題,進而威脅到城市健康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2 內江城區河道生態景觀的現狀

        內江從2003年全面建成大洲廣場后又從2010年起,投資10多億元,大力進行湖堤景觀和湖岸文化景觀建設,分段、分梯次的進行景觀打造,不斷提升優化環境,將其打造成為集親水、休閑、娛樂、生活和商業開發于一體的城市發展軸。如今的甜城湖,水域面積7000多畝,湖面波光蕩漾,兩岸風景如畫(見圖1),已經成為了內江重要的一張“城市名片”。

        甜城湖兩岸景觀打造突出了景觀性、休閑性、親水性和生態性,在設計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體現“大千故里、文化內江”的深厚底蘊,成為城市的景觀軸、生態軸、休閑走廊和水上娛樂勝地。(見圖2)。

        3 內江城區河道生態景觀的現狀分析

        3.1 營建生態河畔是城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

        城區河道景觀,就是藍道和綠道的營建。藍道就是文化廊道,在內江城區河段上,在建和已建的大千園、大洲廣場、東興古鎮、圣水寺、三元塔、大千博物館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綠道就是生態廊道,水是萬物生命之源。而河流就是城市中生態系統中的綠色生命線,是城市生態景觀的重要因素。內江城區河道生態景觀的營建能為城區提供優質的水資源,提供良好的綠色休息空間,提升城市形象。也為市民創造更多的文體娛樂和親近自然的空間環境。

        3.2 沱江河與內江城的生存與發展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句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倘若你設身于西林古寺之上,俯瞰沱江,看著那滾滾沱江水繞城而過。如果沒有沱江,內江城將會怎樣?從2004年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川化集團違法直接向沱江河大量排放高濃度氨氮廢水,造成沱江流域發生特大水污染事故,使沱江沿岸上百萬群眾因水被污而停水半個多月,生產生活用水十分困難。讓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同時也給當地人們帶來上巨大的經濟損失,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由此可見內江城的興衰是和沱江河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內江城市濱河景觀建設也應注重水源保護,在生態維系,提高水自身凈化功能上加大力度。

        3.3 營建生態河畔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九曲十一彎”的沱江在內江得天獨厚,大千文化底蘊深厚。加速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才能促進大城市建設,讓城市發展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因此營建內江城區河道生態景觀需要既要觀賞性,還需注重生態平衡。使城市濱河景觀合理、合法、可用。

        4 內江城區濱河生態景觀的啟示

        4.1 城區河道生態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

        我們建設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維系生態平衡同樣需重視。城區河道生態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就應當是生態理念,維護好城區沱江河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中最基礎的一步;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應以人的生物性為起點,以人的生命活動為主線,人是生物中的一份子,為了持續發展,為給子孫萬代留下生存空間,所以城市景觀營建也應考慮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間。

        我認為,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注重生態文明,所謂生態文明,就是指有生命的,適合生存的狀態,這種狀態既要適合人類的生存,也必須保持動物、植物的多樣性。人類與多種動物、植物互相依存,才可能呈現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而任何人造的生硬、呆板的環境,都不可能實現這種生物的多樣性,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根據這些思想,我們必須對那些已變成臭水溝、垃圾場、排水渠的城市河道進行第二次改造,使其回歸自然,重新發揮其在城市總體生態環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城市污水治理步伐不斷加快,也為生態治河的實踐提供了基本保證。

        4.2 濱河城市景觀、要注重生態系統甕中保護水環境

        我認為,對于河流治理來說,建設生態文明應該提供這樣一種生態環境,首先其水流必須是清潔的,這是保證動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其次河道治理同樣應尊循自然規律,如河流有流向、彎曲,灘涂、流水的枯榮有其自然規律,其流勢必須是自然的,蜿蜒曲折,既有淺灘,也有深潭,時快時慢,時動時靜;第三河中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創造保持空氣、水分流通、交換的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第四這種多生物形態的河道必須能夠抵御洪水的沖刷,完全沒有防護功能的天然河道亦不能滿足要求。大自然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敬畏自然,順其自然,要了解河流本來面目,河道渠化,導致城市景觀、生態系統水環境的破壞,單一硬化的河堤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凈化的問題。自然的河道是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存在,能有效地降解部份污染物的作用。另外植物還可以向水里補充氧氣,吸收和分解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而被硬質材料覆蓋之后,阻隔了水與土壤之間的關系,使水系與土地及其生物環境相分離,有些生態功能就會隨之消失。失去了自凈能力的河道只會加劇水污染的程度,只會使能夠阻擋垃圾的植被被破壞,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質變差。長此以往。生態景觀不復存在,從而間接地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我們可以在河道景觀設計中從河水的流向和根據河道形成的地形的特點,來最大程度地模擬生態河道,應該是河道生景觀設計的宗旨。

        5 加速生態文明建設從規劃入手,營建生態景觀

        5.1 濱河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命脈,濱水帶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是對城市水空間的功能、空間、景觀、環境、設施等各方面所進行綜合性的設計,其目的在于創造生動、優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間形象。城市水空間與城市形象息息相關,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景觀塑造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5.2 構成河道空間與濱水區景觀的基本要素

        構成城市河道空間與濱水區景觀的基本要素及其工程景觀元素包括:河道與河灘,樹木、草坪及地被植物,濕地與水生植物;水面與水流――倒影、水質與動感美;湖泊、塘地、溪灘、瀑泉(磯坎、島、灣);水上構筑物――堤岸、護坡、閘壩等。自然生態鏈動物――鳥、魚、野生動物與兩棲動物及昆蟲等。

        在河流景觀中,最基本的自然景觀,是在自太古代以來的持續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無機條件和動植物繁衍的有機條件下,歷經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形成的,又經過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變遷而留存的。由此可見我認為,有樹、草、魚、鳥及水、土、石等自然物體的河流景觀,才能稱其為真正的河流景觀。

        5.3 城市河道與濱水區景觀設計

        城市河流與濱水區景觀設計上我們首先應注重整體性與環境綜合治理同步協調,進行河道景觀設計時,首先應該對河道(河流)的匯水范圍,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濱水區多呈現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帶狀空間布局。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將這一地區作為整體全面考慮。

        僅僅一條線的濱水綠帶,不會給城市帶來全面的美化,通向濱水地帶的“通道”應是濱水景觀帶的延伸。線性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及車行道等皆可構成水濱通往城市內部的聯系通道。在適當地點進行節點的重點處理,放大成廣場、公園,在重點地段設置城市地標或環境小品,將這些點線面結合,使綠帶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其他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

        在城市河道與濱水區景觀設計要注重以下幾點:

        (1)目標多元、統籌兼顧、資源共享

        城市河流治理不單純是解決一個防洪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河道可及性與親水性,增加娛樂游憩等功能,提高濱河地區土地利用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河道景觀設計應能為此提供多樣性的結構、功能組合,滿足現代城市社會生活多樣性的要求。

        (2)環境保護與生態設計共進

        從內江濱河景觀中我認為,要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3)沿線綠帶親水性、多樣性、共有性三位一體

        濱水區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視線清晰度高。在濱水區沿線應形成一條邊緣性的公共綠化地帶,在設計中應強調場所的公共性、功能內容的多樣性、水體的可接近性以及濱水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創作出市民及游客可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4)岸線、平臺的親水性

        親水是人的天性,留戀與水天之間,徜徉在水岸之畔無疑是心曠神怡的一大樂事。但很多城市的濱水區往往面臨潮水、洪水的威脅,設有防洪堤、防洪墻等防洪工程設施。這些設施可采用不同高度臨水臺地的做法。形式、功能的多樣性:濱水區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功能,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蔭休息場地、兒童娛樂區、觀景臺、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點線面相結合。線――連續不斷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點――在這條綠化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筑、重點環境藝術小品、古樹;面――在這條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這些室外空間可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建筑相配合。

        (5)城市帶形綠廊道規劃

        城市帶形綠廊道是構成城市綠色網絡的帶狀聯網要素,是一種具有特殊形態和綜合功能的城市綠地形式,它協調了城市水、綠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內江在濱水區可強化帶形綠廊道:如森林綠帶廊道――生態環保廊道。林蔭綠路廊道――游憩觀光廊道。內江有內江甜城湖親水步道。當然還可以提高水準。

        (6)自然生態河道堤岸

        打造自然生態河道堤岸生態河堤,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我認為應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把河堤由過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為水體和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且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護坡,要滿足以下幾點;

        結合城市景觀規劃,以水造景,把水景觀融入城市景觀,充分考慮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動需求及環境感受,以“綠”和“水”作為空間基質,構成景觀開敞的親水性人文活動空間,為市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和富有情趣的濱水生態環境。

        城市河流景觀也要維系生態平衡,必須敬畏自然,最基本的一個想法就是維持陸地、水面及城市中的生物鏈的連續,不要被公路、堤壩等人工構筑物截然隔斷。盡量保留、創造生態濕地。有了生態濕地就有了微生物、鳥、蟲等,也就有了生氣。

        河流的植被恢復為實現河流的自然生態保護,最好是對河流流域中固有的植物或群體進行保護和恢復。尤其是河流的植被恢復要注重鄉土樹種的保護和利用。

        標本兼治,以水美城,控制河流污染;城市與河流要和諧相處,要切實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抓好水污染治理,要標本兼治,治本為主,更需要實行全流域共同治理,要在生態文明、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河流,要以城護河,以河美城,和諧共處。

        生態駁岸對于河流生物過程同樣起到重大作用。生態駁岸把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生態駁岸的坡腳護底具有高孔隙率、多魚類巢穴、多生物生長帶、多流速變化,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避難場所;生態河堤繁茂和綠樹草叢不僅為陸上昆蟲、鳥類等提供了覓食、繁衍的好場所,而且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還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提供了場所,形成一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6 結 語

        (1)在城市河流濱河景觀營建中,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人的生物性為起點,以人的生命活動為主線,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方針。

        (2)在濱河景觀設計中同樣需要敬畏自然,順其自然,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基礎上了解河流本來面目,盡力還原河流功能。

        (3)人工建筑要與自然和諧,為此我認為:城市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設要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把河堤、道路、景物、水體綜合考慮,打破以水論水,以河論河的傳統局限和束縛。通過截污、拆舊、布綠、建園等手段,做到水質凈化、河岸美化,把城市河流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城市項鏈,

        (4)水文化生態景觀的營建我認為就應該讓單純的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和景觀水利,要用一種新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保護生物多樣性,至少能為水生生物,鳥類提供一個棲息地,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道風景。

        參考文獻

        [1]湯振寧編著.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國建材出版社出版.

        [2]上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編著.濱水區域景觀規劃.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3]朱達金,趙建萍編著.園林生態.四川美術出版社.

        [4].水質簡報.內江市水利局2002(1).

        [5]趙建萍,朱達金編著.園林植物與植物景觀設計.四川美術出版社.

        [6]倫納德奧托蘭諾.環境管理與影響評價.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95~98.

        第7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規劃;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自然做功;格局;自然過程;自然界面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05605

        1引言

        無論是景觀規劃還是景觀設計,生態都是現在工作中規劃設計對象的重要特征,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環境中的有機構成,也是達到可持續景觀以及規劃設計途徑的創新。而風景園林與自然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都發生這密切的聯系。從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問世以來,生態主義的浪潮使得人們開始站在科學的角度上來看待景觀生態規劃行業。自然有其自有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自然過程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自然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都是任何人為力量無法比擬的,而通過自然過程所形成的景觀系統與人工構建的景觀系統相比較而言,自然做功所形成的景觀系統更為健康和更為具有活力。一些敏銳的風景園林師和生態規劃師認識到了這點,他們往往通過在場地建立框架,使其發揮自然系統的能動性,并且形成一種與遼闊的自然聯系更加緊致的風景園林[1]。

        2讓自然做功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2.1自然格局的整體性規劃設計

        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基礎是自然景觀格局的整體性,而自然景觀格局也是景觀生態規劃中最基本的宏觀把控。其自然景觀格局的整體性主要包括了地域連續性、物種多樣性、生物組成的協調性、環境條件的匹配性等。景觀連續性是基于生態系統連續性,是生態系統存在和長久維持的重要條件。島嶼生態系統是不連續的、脆弱的以及不穩定的;物種多樣性的自然形成是環境和長期的生物學作用;動物之間、植物之間和動物與植物之間長期形成的組分協調性,是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維護系統整體穩定性的重要條件;景觀可以直接反映環境的土壤、水分等自然環境特征。

        自然景觀格局的整體性是景觀的本質特征。在景觀生態格局整體性規劃時應該堅持以下幾條原則:生態系統整體性與空間整體性統一;完整性與異質性的統一,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具體體現,也是適度景觀干擾與景觀完整性的統一;景觀過程與景觀格局的高度統一。

        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所涉及區域較廣,具有高度綜合性,這意味景觀規劃設計不再是將工廠、住宅、農田、道路等這些單一景觀元素作為其規劃設計的對象,而是將組成景觀的所有元素以整體的形式來考慮,將其作為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變量和目的來進行研究,使得最終達到景觀系統功能和結構的整體優化,促使景觀穩定、持續的發展。景觀規劃的最終目標是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不會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力求改變人與自然相對抗的局面。延續和繼承便是景觀格局的整體性。整體性規劃基于原有景觀格局的基礎上,根據自然格局和自然過程的特點,合理地規劃相應景觀空間,確定景觀類型、位置、規模、結構以及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

        自然景觀格局的整體性規劃需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設計作為最初基礎。生態景觀的整體性是在特定的景觀空間中多樣化的生境相互的鑲嵌形成的具有內在性的整體的生態景觀。生態上的依存性以及空間上的連續性是自然格局整體性規劃的主要體現。在自然格局的整體性規劃設計中相鄰地域空間的基本格局和規劃區的基本格局的連續性是整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2.2自然過程的完整性規劃設計

        自然過程強調過程、現象或發生發展的動態特征。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作為現代風景園林中的一種思想,主動且意識地將風景園林作為動態的發展過程,最終形成不斷發生變化的景觀。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將風景園林視為個處于動態變化中的生命系統,推崇的是一種處于自然發展狀態中的美學。在規劃設計中注重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其目的在于能夠更自覺地建立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凝固景觀。通過對自然過程的完整性規劃設計有助于規劃設計師在理解、規劃和管理景觀變化,以及為預期空間規劃方案的生態后果提供了線索。

        景觀結構、景觀格局以及景觀尺度三者都與景觀生態過程有著密切聯系。景觀結構決定景觀的生態過程,而景觀生態過程又反作用于景觀結構。兩者之間隨時間而變化,其相互關系及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核心問題。而景觀格局在生態過程進行規劃還沒形成可行的理論與方法。從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層面上來看,在規劃生態過程體系時,影響地帶性主導生態過程、以及區域性主導生態過程和場地性主導生態過程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2.3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規劃設計

        自然界面生態理解是“生態交錯帶”,又稱生態脆弱帶和生態過度帶。在生態交錯帶的地方容易形成邊緣效,同時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交錯帶分為水―陸、陸地、海洋以及海―陸生態交錯帶四類。中小尺度的規劃設計中通常涉及到河岸規劃設計、海岸規劃設計、湖岸帶與湖岸生態交錯帶的規劃設計、森林―森林交錯帶的生態規劃、以及濕地生態較多帶和高山樹線的規劃設計[2]。

        3引導與引入自然的原則與方法

        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的設計方法首先是通過對場地自然過程的分析,選擇可以其可以利用的自然過程。在深入研究自然過程的同時,科學地引入自然過程的方法。盡可能的使少量人介入,引導自然過程按照預期發揮作用,從而影響景觀生態規劃的形態與發展,使其向更好方向發展。

        3.1影響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基本自然過程

        影響景觀的自然過程可以分為生物過程與非生物過程兩大類。生物過程是由植物、微生物和動物等各自生命形態綜合作用而形成。非生物過程是由如水、陽光、風、電與火、重力、氧化、結晶以及其他物質的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等各種自然界有形或無形力形成。這種自然過程的影響力是無處不在的,自始至終都貫徹園林的發展,時時刻刻都影響著景觀的形態和發展。景觀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自然不停的運動,園林就隨時都在接受自然界所帶來的影響。而正是因為自然界所帶來的內在影響才使得持續發展和相對穩定的自然界得以形成。此外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則體現了自然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發展。

        在景觀生態規劃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時,自然的豐富性、能動性以及自然自我設計能力等往往被規劃設計師們所忽略。自然系統包含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物種、生態系統和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3]。人類曾試圖建立一套人工系統―生物圈2號來模擬自然的豐富性,然而結果卻是大多數植物無法正常的生長或繁殖,其滅絕的速度遠遠超過預期的速度。最終生物圈2號宣布失敗,其證明了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系統并保持其健康的發展。證明地球是人類目前唯一可以信賴與依賴的維生系統。自然往往是通過土壤的自凈與肥力補充,水體通過自然流動、過濾沉淀等自凈,空氣通過森林、濕地等凈化,洪澇災害通過灘地、植被和水生植物等自然元素的共同作用來減緩,蟲害通過食物鏈之間的復雜關系來得以控制,以及種子巧借自然的力量傳播和調節局部氣候來體現其能動性的。自然具有自我設計能力[4]。開啟自然的自我設計過程或自組織,發揮自然的能力,更加有利于景觀生態的健康發展。

        3.2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的原則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需要克服固有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的束縛,通過最少的人為介入,讓自然的力量發揮其應有的效力[5]。除此之外,要注意場地特征的延續,并且用藝術化的方法來提高其景觀生態規劃的感染力。

        3.2.1過程意識與過程之美

        首先應該肯定的基本價值觀,即景觀是具有生命的,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改變,因此景觀生態應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很少改變甚至一成不變的景觀已成為落后的觀念。在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主動建立這種發展的過程。在設計中主動地追求變化與過程,就形成了一種景觀生態規劃的過程意識:不再追求持久與穩定,而是建立因時間的變化景觀也隨之變化的一個過程,例如季相變化的景觀。在引導和引入自然過程產生作用,使得風景隨著自然過程的影響而發生持續的改變。規劃設計師們應該意識到,景觀作品都是不斷變化的,而變化的這個過程也是一種美,是一種豐富的動態之美,一種蘊含生命的暫時性和自然轉化可能性之美。這種審美觀是探求消逝與變化,而不是追求永恒的價值[6]。

        3.2.2突破傳統審美的限制

        正視未經修飾的自然之美。在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時,突破人工痕跡過重的審美觀點,對未經修飾的大自然之美重新審視,在景觀生態規劃中,要尊重場所原有的自然過程,發揚和保護原有自然資源,建立真實而非矯揉造作的景觀環境。直面消逝與侵蝕之美。人們往往傾向于對新生的渴望與期待,而總是忽視原本事物的消逝與腐朽,但沒有消逝就沒有新生,改變之前原有的觀點,重新對消逝與侵蝕這一過程重新審視,其實這個過程也是一種美。

        3.2.3讓自然做功

        麥克哈格的“設計遵從自然”的規劃理論和設計實踐,其尊重并依從自然過程的規劃設計方法和理念被國際風景園林界普遍接受和應用。善于利用自然的力量,通過合理的途徑讓其力量發揮出來,是當今景觀規劃設計所發展的趨勢。在自然做功的過程中,自然的力量得到了有效的發揮,人的目標得以實現,園林景觀形成了發展的動態過程,其自然的規律也在景觀生態中得以最好的體現。

        3.2.4最少干預

        滿足人需求的基礎,達到最少的人為干預。面對自然的場地,尊重其場地上的生物和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盡量不去改造它,或最少地改造與介入。最少干預就是更加簡約,這簡約不是形式上的極簡而是在生態意義上的極簡,做到基本不破壞。

        3.2.5保持場地的延續性

        設計往往根植于所在的場所。場所的各種特質,包括場所自然過程,景觀特征、生物多樣性以及材料等都是需要在設計中延續的對象。

        3.2.6藝術的再現

        設計在注重生態原則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強調景觀中的藝術性。藝術的再現通過從場地自然過程和景觀特征中尋找藝術的景觀形式,以及景觀的形式借鑒藝術的語言。

        3.3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的方法

        (1)發現場地中的自然過程。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的基本前提便是要發現場地之中的自然過程。自然過程往往是和場地緊密地聯系一起的。不同環境不同條件的自然過程往往不同,因此在介入場地的時候,應該首先挖掘場地自然過程的特質性。場地上的自然過程根據其可見性,可分為潛在的自然過程與明顯的自然過程。潛在的自然過程如沙洲和河漫灘的形成,植被群落的演替,以及河岸改道等往往其作用緩慢而不容易被人們發現。而如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明顯的自然過程往往都是容易被人們觀察到的一些自然過程。

        (2)分析自然。從景觀實際情況分析,依據可以被引入與引導的自然過程情況分為三類即是可利用、可恢復以及可被@現的自然過程。

        (3)制定引導機制。在引導機制時,分為引導自然做功以回顧自然過程的運作。前者首先要分析可利用的動力性自然過程的運作機制,科學的引導自然過程發揮效力的基礎。然后確定自然過程引導的基本目標。最后制定希望達成的目標并且在規劃設計時所運用方法和措施從而使自然過程的發展按照其預定的方式進行。而在奠基恢復自然過程的運作時,往往首先要了解受收干擾之前的這些自然過程的運作情況,尤其是要了解自然過程發生和發展的基礎性要素。然后現有的狀況分析這些自然過程之所以被破壞的原因。由此制定相對應的對策。而在制定顯露―顯示自然過程的運作機制是方法也與以上的兩種情況類似。

        4無錫太湖生態博覽園概念規劃項目分析

        第8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人居環境質量亦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把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環境。對于人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高校新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著重運用景觀規劃設計原理到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中,探索能夠適應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的思想,指導學校走“以人為本”的環境生態化,符合學校建設百年大計的新型景觀型校園之路。

        1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綜述

        21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隨著城市的進步,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與城市地域不斷擴張,加劇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如大氣、河川污染及熱島效應等不良現象接踵而來,人居環境矛盾突顯。城市漸漸成為了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人們渴望綠地、渴望森林、渴望回歸自然,城市景觀生態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校園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同樣重視景觀生態建設,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已成為今后校園規劃設計發展方向。

        1.1校園規劃設計的特點

        校園是育人的環境,它應是積極向上、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室外大課堂。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1]。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2]。它們對學生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根據校園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并發揮各自的作用,為師生服務。

        1.2景觀型校園特點

        通過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規劃布局,營造出生態環境優越的綠色網絡體系,更適合師生的工作與學習。

        (1)校園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

        (2)校園道路系統完善,便捷,步行空間與非步行空間關系處理得當。

        (3)建筑物盡量選用新型環保、節能無公害材料。

        (4)校園內部綠化自成網絡系統,具備自我調節、發展、循環的功能;綠化植物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達到以點帶面的綠化效果。同時多采用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5)生活服務娛樂設施齊全,方便師生購物與休閑。

        (6)整個校園具備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7)校園采取先進技術和嚴格、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校園內的空氣、噪聲污染、垃圾處理、污水排放等進行監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質的收集與處理符合國標。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學習、生活環境[3]。

        2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規劃設計思想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型校園[4],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景觀場所。

        2.2規劃設計原則

        (1)體現園林景觀與生態保健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利用具有生態保健功能的植物來提高環境質量,殺菌和凈化空氣,以利師生身心健康。

        (2)體現景觀型學校的原則。在布局上增設建筑和園林小品,強化校園的園林氛圍;在綠化上以常綠樹為主基調,適當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樹木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優良的植物總體和局部效果,真正達到綠化、美化、凈化、亮化、香化和靜化,從而產生一種安靜優雅的綠化格調[5]。

        (3)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作指導,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4)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的原則。做好平面綠化和景觀并進行垂直綠化和布景,同時在一些建筑天臺布置空中花園,組成一些立體圖案,形成立體景觀。

        (5)以人為本的原則。生態景觀規劃上考慮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①空間組織與規劃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的活動空間。②為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各種空間中設施的設置、材料質感的應用,景觀的創造充分考慮人們鐘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關注人的審美習慣,以園林山水布置景觀,并賦予文化內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選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種消除疲勞的芳香植物[6]。

        2.3規劃理念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有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藝術式校園,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生態景觀場所。

        根據功能定位,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確定為:環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態;綠化布置上追求大綠化;藝術構思上追求大景觀。基本定位:“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大學不僅提供用于傳授知識的課堂,還必須提供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啟發智力的場所[7]。隨著知識經濟與網絡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已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大學的職能已有了新的內涵:綜合教育治學場所;科技研發中心和綜合發展實驗室;社會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藝術展示中心。

        3校園景觀設計決定因素

        3.1氣候

        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量,風速風向和日照時間,日照強度。氣候是影響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

        3.2規劃

        規劃有助于設計形式區別化的調查。中心區要求景觀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紀念性意義。而學生宿舍區以寧靜,安全,社區形象為特征,運動場和娛樂場按游戲和競賽規則設定其大小布局,停車場可以按規定標出管理區和便利區。

        3.3環境適應性

        環境適應性同樣重要,因此也是一個設計決定因素。設計樹木和草坪都要考慮生態問題。草坪就是校園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單一樹種,苗圃盡量多樣化。

        3.4校園的面積,布局與周圍環境

        比例,周圍環境,面積,布局是重要的校園景觀設計因素。校園景觀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園所在地的面積,布局及周圍環境的特征是決定校園景觀的要素。

        3.5風格

        無論是校園整體景觀還是局部景觀,風格的選擇是設計的一個決定因素。從風格上講很少有校園是單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觀表達形式各不相同,風格上的多樣性也許具有教育價值。

        3.6植被

        氣候影響植物的選擇和利用,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獨特的形狀,外觀,顏色和質地。研究它們的特性,把設計理念與實際的視覺效果結合起來。樹和草是校園景觀中必不可少的。樹木是“健體強身,放松神經和刺激靈感的工具”。綠色植被在校園景觀設計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樹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徑,界限的位置與方向。如果恰當選取樹木,校園路線會更加明晰。在校園周圍種植的樹也許會像綠化帶一樣的密度,但樹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懸浮粒子過濾器一樣提高空氣質量。樹木能加強建筑群的整體結構感,無論是按傳統還是現代的觀點,校園樹木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4結束語

        校園環境要求完整性、穩定性和統一性,要求一種具有嚴格理性和有意義的設計。校園環境應是恬靜和充滿文化氣息的空間,它的設計應創造一個戶外學習、休息、思考、交流和集會等適應學生要求的活動場所。現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為本,注重功能、技術和使用特點,打破對人發展的禁錮,解放人的個性,由重“教”轉到重“學”上。校園規劃設計應本著人本主義原則、生態優化原則、創新開放原則及地方性原則等理念,為學生提供表達情感、啟發智力、培養興趣、提高素質的場所。

        〔參考文獻〕

        [1]理查德P多貝爾.校園景觀———功能•形式•實例[M].北京世紀英聞翻譯有限公司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李學忠.景觀設計[M].臺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張國強.風景園林設計———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作品集粹[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5]楊志疆.當代藝術視野中的景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6]《校園景觀與綠化設計》編委會.校園景觀與綠化設計[M].長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學校建筑規劃與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第9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范文

        關鍵詞:生態景觀;城市規劃;設計與構想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工作是當前我國國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態城市的建設對城市建設更是具有極其關鍵的意義。而評判一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是否合理科學從微觀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綠化系統營造與建筑節能的措施是否高效,從宏觀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態是否平衡,是否切實落實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總之,對生態景觀城市規劃的設計與構想這一問題進行相關研究對當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1、目前我國的城市生態環境現狀

        當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我國的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來說還是在惡化,環境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的程度,生態的赤字在逐漸擴大[1]。具體表現有:沙漠化在迅速發展,水土流失的狀況嚴重,草原的退化現象加劇,大氣和水體的污染嚴重,廢渣等垃圾的存放量過大等。城市的這些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不但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財富流失和經濟損失。總之,當前大面積的城市建設已經帶來了很多的環境問題。

        2、生態城市規劃的設計與構想要點

        2.1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規則,因此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生態基礎,尤其是位于我國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當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必須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態基礎。城市生態建設對自然生態基礎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表現:

        ①保護。保護是充分利用的基礎,城市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一種人工生態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城市規劃與建設必須要采取相關的有效措施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護基礎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相關的工程技術措施來維護與提高城市的生態效益和生態資源的共享性[3]。

        總之,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態基礎來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當前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來看,城市建設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態的基礎,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

        2.2 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的規劃是城市建設總綱,編制科學的城市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提和基礎[4]。總體來說,生態城市的規劃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生態經濟的發展、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編制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經濟、環境和社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的指標體系,以更好地指導生態城市建設中經濟、環境和社會各方面的精心設計。

        城市規劃的社會發展指標首先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人居的環境為中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以使城市的載體功能和城市發展相適應。同時,城市規劃中的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生態保護性開發和環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設一個城鄉一體化的生態循環系統,不斷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最終促進城市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3 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精心的生態城市設計需要體現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風格特色。主要設計領域包括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的住宅區設計和城市的產業設計三個方面[5]。

        ①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由各類自然生態景觀和由建筑、園林為主的人文景觀構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城市園林設計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兩岸林帶和城市廣場、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在這些設計中融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現代生活理念和歷史傳統于一體,來提高城市建設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與共享性。建筑景觀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設計與規劃,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觀設計,在做好高層與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也要適當布置好低層的生態建筑。總之,各類自然生態景觀設計的重點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的生態功能,最終提高城市的生態效應和景觀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區設計。

        要結合生態建筑的原理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以形成由生態建筑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的設計原則有:

        ( 一)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

        現代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自然環境, 因地制宜, 盡可能避免大開大挖, 這應成為當今開發商和設計師的共識。尊重環境不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 植被、 水體、 氣候等自然環境, 還應重視包括地域文化、 遺址、 歷史名勝、 民俗風情在內的人文環境。

        ( 二) 堅持以人為本

        現代住宅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時應體現 “以人為本” 的設計原則, 且在設計布局和具體景觀表現手法上一定要得體和適宜,一定要利于實現人和山水的親和, 人們對回歸自然的渴望; 一定要利于人居環境由于自然生態景觀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態美;一定要滿足人居或人的各種戶外活動以及氣候環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將自然生態園林景觀類型和諧、 得體地應用于現代住宅小區中,尚需要園林景觀設計師從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上做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

        ( 三) 園林綠化是基礎

        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強, 居民日益渴望回歸自然, 對綠色環境渴望之極。而住宅小區園林化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將來綠色人居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 “園林” 是指宏觀的大尺度的, 正向大地景觀, 郊野景觀和生態景觀等方向發展。任何小區的園林化設計都要有一條明確的主景軸線或中心花園,并由此軸線或中心來組織整個小區的景觀設計, 貫穿整個小區的始終。

        3、結語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態景觀城市規劃的設計與構想對當前我國城市的生態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能清楚認識到當前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現狀,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態作為建設的基礎,切實做好生態城市的精心設計和生態城市規劃的科學編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態景觀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工作,進而推動我國城市建設的良好、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雅靜. 規劃生態城市發展城市建筑[J]. 山西建筑,2009(02).

        [2]秦馬付. 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J]. 山西建筑,2009(25).

        [3]張明. 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態建設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 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0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乱码亚州无线码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视频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不卡 | 亚洲精品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