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普知識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多元智能;足球普修;教學設計;實驗研究
0.前言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根據神經生物學及多年臨床研究,以及各種科學與藝術研究,尤其是生物學與人類學方面的研究為依據,于1983年在其專著《智能結構》一書中首先提出,認為智能應是“個體用以解 決或生產出為一種或多種文化或環境所珍視的問題和產品的能力”[1],并在后來的研究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認為人的智能由八種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著的一組智力組成,他們互相聯系卻又各自獨立,即語言文字智能、數理一邏輯智能、視覺一空間智能、音樂一節奏智能、身體一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的教育帶來很多啟示,將有助于轉變大家的教育觀,豐富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有助于廣大教師形成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改進過去的學生觀和形成多元化的評價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大學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有必要借鑒多元智能理論來提高我們高校的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就業率。在我國,地方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的足球普修課程基本上還是沿用過去的那種以足球基本技戰術傳授、體能訓練為中心以教師為核心的單一課程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情感體驗很少涉及,從而導致學生多種能力缺失,特別是教學實踐能力,不能很好適用社會的需要。本研究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特點,結合足球普修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采用教學實驗法,力圖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與具體的足球普修教學中,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更好的培養出一專多能的復合性人才。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地方高師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課教學。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多元智能理論與足球普修教學設計研究有關的論著和文獻資料;訪問互聯網,登陸中國期刊網、與高校足球普修教學設計研究相關的網站,圍繞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校足球普修教學設計應用研究查閱相關資料。
1.2.2專家訪談法
以電話、郵件、走訪的形式對地方高師具有豐富的足球普修教學經驗的8位專家、教師進行咨詢,聽取各位專家的建議,并進行歸納和總結。
1.2.3問卷調查法
設計了教師和學生兩套問卷。教師問卷發放對象主要是從事足球普修教學的老教師,主要是了解目前足球普修教學的一些基本情況。學生問卷發放對象主要是選擇足球普修學習的學生。問卷采取當面發放和郵寄兩種形式,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檢驗性剔除。
1.2.4教學實驗法
(1)實驗對象。隨機抽取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系2009級體育教育專業足球普修班兩個男生教學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組,另一個班為對照組,人數均為 20 人。
(2)實驗時間與地點。2011 年 9月-2012年1月在衡陽師范學院足球場進行實驗。
(3)實驗教學設計。首先從多個方面、多個渠道了解學生的足球基礎和個體智能情況,確定學生的多樣化特征,其次是根據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足球普修教材緊密聯系多元智能理論,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效果檢查評估五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
為了提高本實驗的效度和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式教學對學生各項學習指標的影響,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基礎水平前測。測試指標涉及兩個組學生的身體形態及素質以及對足球的態度(具體見表1與表2)。
(4)教學實驗控制。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教學都由同一教師擔任,采用單盲法進行教學實驗;兩班除教學實施因素不同之外,在教學內容、教學時數、教學場地、器材等各方面都基本一致。
(5)實驗實施過程。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組采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見表3)。
1.2.5數理統計法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T檢驗法,對教學實驗數據進行差異的顯著性檢驗。采用 SPSS12.0 for windows 軟件統計對實驗數據進行定量處理與分析。
1.2.6邏輯分析法
對實驗結果、實驗中數據出現的問題展開科學分析和討論,在比較基礎上得出結論,使實驗效果更客觀和可靠。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學生運動技能
足球術科教學的一個主要教學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足球運動的技術,因此關于技術的掌握的評價是本實驗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在經過4個多月的教學后對學生的足球術科進行測試,結果見表4。
由表3可以看出P
2.2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學生講解能力
講解能力是一名體育教師最基本的技能,而做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以后主要從事的職業也很可能是教師行業,因此講解能力也是對他們的一項基本能力要求,因此本研究將講解能力也納入了試驗后的測試范圍。結果見表5。
從表5中我們發現實驗班的分數分布比較集中在79-93之間,而對照班的分數大多集中在68-85之間且P
2.3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學生教學組織能力
教學組織能力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是確保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因此著重培養學生的課堂組織能力,對于學生將來控制教學節奏,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組織能力是本研究的所選指標之一,結果見(表6)。
從表6中我們發現實驗班的分數分布比較集中在78-94之間,對照班的分數大多集中在67-83之間。從表13可以看出P
2.4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解決問題能力
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是是所有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所不可能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傳統的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更關注的事學生的運動技術,而對其觀察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重視度不是很高。而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課程設計則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進行培養。因此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把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測試內容之一。(見表7)
從表7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經過四個月的不同教學設計下的教學后,實驗班的學生在觀察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版(P
3.結論
多元智能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在實施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解,并促使學生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練習,有助于學生技戰術水平、講解能力、教學組織能力、以及觀察分析和解決事情的能力方面的發展與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促進了學生多項智能能力的發展,證明了多元智能理論在地方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的足球普修教學中運用具有可實施性。 [科]
【參考文獻】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前景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09,(09):17-26.
[2]蘇蕊,崔麗.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再探學校體育教學改革[J].內蒙古體育科技, 2006,(01):107-108.
[3]張補君,新課標下“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山西體育科技,2006,(01):77-79.
[4]余江大,王慧娜.多元智能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5):92-93.
[5]郭戈.多元智能理論與高校體育教學[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3):107-108.
[6]王存良.體育課堂中小團體合作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時代,2006,(10):78-95.
[7]吳愛軍,王渺一.立足體育課堂科學進行課時教學設計[J].中國學校體育, 2010,(05):38-39.
關鍵字:科普教育;互動性;互動型展項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6-0063-01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的精彩、成功。世博園不僅展現了大量的高新技術,更讓世博游客享受到了新技術的便利和震撼。從中國國家館極具震撼力的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到沙特館如夢如幻的巨幕高清投影;從德國館巨大的LED“互動球”,到“城市最佳實踐區”蒙特利爾案例呈現的720塊活動面上的動態影像;不管是日本館的“生活墻”,還是比利時館的互動電視,似乎都預示著一種新方向——展覽展示模式逐漸向多媒體、互動方向發展。[1][2][3]
一、上海科技館互動型展項的管理的實例
互動展項擺脫了傳統展示灌輸式的展陳手段,增強了展示內容與參觀游客之間的雙向互動,提升了數字展廳的參與性,吸引游客眼球與參與度的展陳效果成為各大展館追逐的數字展廳必備展項。互動型展項在我館被越來越多地采用, 它是一種新形式的科普教育展示方式,因其具有參與性強、可使游客近距離進行切身體驗而深受喜愛。那么如何才能夠把講互動型展項管理好、講解好呢?
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在管理互動型展項時會出現諸多的問題。由于互動型展項參與及排隊人數眾多,實際操作中“長篇大論”式講解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只能簡要講解一下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游客還未清楚明白整個參與的目的與適用的科學原理時就“匆匆上馬”,事后亦無法將科普教育的需要表達的展示目的、科學原理準確傳達給游客。如果需要同時對眾多游客進行同時講解時,又無法將展示原理傳輸給每位在座的游客。這就是參觀人數眾多時的科普展項管理與科普知識傳輸之間存在的一對矛盾。
如何更好得解決這一問題呢?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我認為根據互動型展項單次可接待游客的批次、人數,可大致分為兩類:單體互動型和群體互動型。在上海科技館,單體互動型典型展項主要有:人與健康展區的“足球”、機器人世界展區的“與機器人比射箭”等等。群體互動型主要典型的展項有:人與健康展區的“食物的旅行”、信息時代展區的“網絡傳輸”等。
針對不同類型的互動展項,其管理與講解方式也應有差異對待。單體互動型按其可采用的講解方式又可大致分為兩類:“疑問式”講解與“示范式”講解。“疑問式”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展項提出問題,激發游客的好奇心、探索欲,使游客的帶著問題參與展項互動,再給予解答的講解。例如宇航天地“月球行走訓練器”,就可以問‘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會感覺很輕松呢’?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而“示范式”講解就是展區管理員實際演示展項操作步驟,通過整個示范講解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將一些科普知識、操作要領等灌輸給游客。典型的展項有:宇航天地“星球稱重”等。單體互動型展項特點在于參與不同形式的展項體驗,靈活運用各種方式能將科普知識傳遞給游客,從而達到科普教育地目的,而不僅僅局限在玩、如何玩的范疇。
群體互動型展項,比較適合于“點到式”管理與講解。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無法與游客一一陪同講解,故幾句具有前瞻性的表述或許就能將整個展項展示的目的、原理及其方法等要素呈現在游客眼前,比單單照本宣書似的管理要生動形象地多。舉個典型的例子,在人與健康的“食物的旅行”展項,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自己成為“食物”被吞入口腔,在體內被消化的整個過程。從中可以告知游客的如下科普知識:從口腔到整個消化過程;3D立體投影演示的原理;四維動態效果的展示等科普知識點。通過對于群體互動型展項的“點到式”講解,方便管理了展項,又使游客了解了相關的科學知識。
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可以對互動型展項進行更加深一層次的講解:即“剖析式”的講解方式,讓游客可以帶著問題回家。當然,這對我們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展區管理員對于大多展項包含的科普原理要深諳于心,可以通過對系統原理的剖析,告訴游客展項的工作的原理,滿足大多游客對于展項的技術原理的求知欲。
優化互動型展項的管理方式多種多樣,在展項管理的時,可以采用過程講解為主要出發點,原理剖析講解為輔,安全要素兼管的三位一體管理方式。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游客參與互動展項后進行的回訪改進,通過了解游客對于展項管理與講解的滿意度,以作進一步優化改進;組織員工參觀國內外先進科技館交流講解經驗等多種不同方式不斷提高互動型展項的管理能力,力爭在新一輪的工作中“提速、提質、提效”,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科普文化需求。
二、未來科普教育之互動性的發展趨勢
本人從事科普教育展示管理工作多年,發現目前我國科普教育在傳播方式、手段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科普知識展示方式難以吸引大眾,很多地方還是用傳統的掛圖或者是黑板報的方式進行科普教育。如何以受眾易于理解、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適當的載體讓游客接受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不斷優化科普教育手段,解決傳統科普形式單一的弊端,增加展示展品時充分考慮不能只重視形式,而沒有內容,必須選擇能更適合展示內容的展示方式,合理增加互動性,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更好地促進科普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4][5]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普網 kepu.省略.
[2]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網省略.cn..
[3]北京科普之窗 bjkp.省略.
贈書儀式(周萍 攝)
氣象防雷科普館探秘
在氣象科普館的展區,氣象知識的探秘最能吸引市民尤其是孩子的興趣。看似安靜的展區和普通的富蘭克林雕像,在啟動按鈕后,突然周圍光線急速暗淡,上空出現烏云滾滾、電閃雷鳴的景象,原來,這里模擬的是富蘭克林引雷實驗,當富蘭克林引雷成功后,參觀者觸摸他手中鑰匙時還能感受到電擊的感覺,驚險又刺激。“太好玩了”、“太刺激了”,不少孩子驚喜的歡呼。“好玩”的游戲可不止這個,利用了聲、光、電的現代科技手段,工作人員為市民和孩子還安排了“閃電離你有多遠”、“避雷游戲”、“怒發沖冠”等游戲,觀看“雷電災害劇場”、“人工引雷劇場”等,通過場景營造、模擬體驗、觸摸互動等方式讓市民和孩子們感受到了氣象科普知識的魅力和神奇。
走進氣象觀測場
在氣象觀測場,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參觀百葉箱、能見度儀、風向儀、蒸發器、地溫表、雨量器等氣象儀器,并為參觀者講解觀測方法和氣象儀器設備的工作原理,市民和學生對這些氣象觀測儀器產生濃厚的興趣,或駐足傾聽或用手機拍攝記錄。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大家也不斷提出自己的關心的問題,不少人還親自上去讀儀器數據,感受一下當測報員的感覺。
學做天氣預報員
來到氣象臺預報中心,云圖、雷達圖、天氣圖、自動氣象監測網絡、氣象生態監測系統等展示在大屏幕上,預報員向大家講解天氣、氣候的關系、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明天的天氣怎么樣,如何預報出來呢?”“今年夏天熱不熱?”大家紛紛向值班預報員提問,預報員耐心地做了解答。面對大量氣象資料、數值預報產品和預報方法,市民和學生興致很高,為了一探究竟,大家把氣象儀器圍個水泄不通。
而與上述活動同時舉辦的“氣象科普知識進社區”系列活動在清水港社區正同步進行。在宣傳現場,社區居民熱情高漲,有主動要氣象科普宣傳冊的,有積極參與“氣象科普知識”有獎問答的,有咨詢近期天氣情況的,也有駐足觀看氣象科普展板的。不少居民反映:“像這樣資料送到手,現場解答問題的活動非常好,我們非常歡迎,這是對老百姓最實在的關心和幫助。”
3月19日,舒蘭市白旗鎮農貿市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舒蘭市“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的重頭戲――農業科普大集活動在這里拉開序幕。作為舒蘭市的農業技術包保單位,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專門從站內主要業務科室、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市植保站、吉林市園藝特產站和舒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25家單位邀請近50名科技工作者,為農民送去豐富可口的“科技大餐”,受到當地農民群眾的歡迎。
此次活動以“送科技下鄉、緊鑼密鼓備春耕”為主題,共分專家咨詢區、科普光碟放映區、技術資料發放區、科普知識競賽區、新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展示區五個板塊。專家咨詢區由省、市、縣三級具有較高的農村政策理論水平、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推廣、植保、土肥、園藝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設吉林省級專家咨詢臺、吉林市級專家咨詢臺和12582信息專家平臺,主要是現場為農民答疑解惑,解決農民群眾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科普光碟放映區利用多媒體放映超級稻栽培技術、玉米需肥特性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實用技術光碟,增加農民學習的趣味性;技術資料發放區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011年精心編印的“農業實用技術手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手冊”、“測土配方施肥掛圖”“國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用的農藥名單”、“農藥安全使用常識”等技術資料,共發放30000余冊份;科普知識競賽區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精心篩選的農業常用知識,有獎問答發放獎品,只見競賽區人頭攢動,爭先恐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新型植保機械展示區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現場為農民介紹新型植保機械的應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這次科普大集更加關注農業生產和農民的需求,將傳統說教式的技術培訓與群眾互動式科普交流活動相結合,更加貼近農村生產生活,貼近農民實際需求。通過活動開展充分調動了每名技術干部的服務意識和農民學習農業技術的積極性,這次活動辦出了特色、體現出了水平、取得了實效。(舒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供稿)
關鍵詞:科普教育;校外教育;實施
科普作為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很多國家通過政策、立法、組織、資金等手段,積極推動本國科普事業的發展。
由于應試教育觀念和就業考試導向等諸多原因,科普教育工作在縣級各類小學的開展并不理想,科學課程的實施僅以文本宣講為主要模式,缺少科學實驗和科普體驗環節。成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在科普教育的實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經驗。
一、依托校外活動中心平臺實施科普教育
成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堅持藝術、體育、科普三大類專業同步建設的教學目標,在中心成立時就開設了科普專業,免費進行科普知識培訓。師資上,面向全縣范圍選聘科普教師,特聘了酷愛科普創新、有豐富科普社團工作經驗、勤于發明創造、多次在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并有國家級科技發明專利的教師來中心工作,積極推薦相關教師參與各級各類專項科技培訓、參加科技創新大賽并培訓基層學校科普輔導員。硬件上,建有120平方米的專用科普實驗室,配置了大量科普儀器,主要的科普演示儀器有:光電星象儀、天文望遠鏡、日月地運行儀、共振鼓、排簫、錐體上滾、電影的原理、電流曲線、雅各布天梯、無弦琴、龍卷風、旋渦、駐波、輝光球、離心力、汽車模擬駕駛儀、人體模型等,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教育。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又添置了3D打印機、樂高機器人、數控機床、顯微鏡等,使學生開闊眼界,近距離了解及學習前沿性科技知識。
校外活動中心的辦學特點是以校外興趣教育為主,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授課,一年招收四期,春秋季利用雙休日上30節課,寒暑假連續上20節課,授課時間較短。每期培訓班學生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生源不穩定,同一班級孩子年齡和知識結構差距較大,不同于中小學那樣便于管理和授課。但是,活動中心克服各種困難,開班授課,自開班招生以來,已有將近兩千人次學員在這里接受了科普知識的培訓。
二、科普教育內容豐富多彩
成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科普教學內容豐富,分別開設了手工制作、航模、機器人、生活常識等課程。活動中心授課教師根據學員情況做了認真的準備工作,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使每一位學員都學到一定的科學知識,并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教師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教孩子們了解天文、地理、物理、航天、生物、信息技術等科學基礎知識。
航模設計制作活動符合少年兒童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征,活潑新穎,又富有時代氣息,對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通過航模制作活動,將使少年兒童接觸廣闊的知識領域:從空氣動力到材料結構等有關知識;從加工工藝到調整試飛等有關技能;從現實飛機到新型飛機的創造構思。航模活動動手又動腦的特性,將帶來很多可貴的特殊教育效果。少年兒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或通過自己的發現而享受創造的喜悅,或在克服困難獲得成功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并獲得滿足感,這些無疑有利于培養少年兒童自主、自立、自信、自強、自律等優秀品格。
機器人課程通過搭建精細的樂高套件增強了孩子的動手及左右手協調能力,開發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鍛煉孩子們的學習專注度,在幫助孩子塑造細節觀察能力的同時,學習機械構造和基礎的機械理論知識。通過搭建仿生類和工程機械類模型,掌握制作模型的基本順序和原理,了解并靈活應用各種機械零件,完成具有基本功能的創意模型;搭建過程中將學習發動機工作原理、各種動力傳遞裝置及相關物理知識,培養孩子超常的工程思維與創新思維。
三、科普教育成果累累
成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科普教育工作成績斐然,效果@著。中心科普教師邢旭康發明的《防盜鎖鎖槍的改進》申請了國家專利。學員張媛發明的《輸液報警器》參加2016年全省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二等獎,其他學員也有創新的思想和新奇的點子,在他們中間可能會從小就播種下學習科學知識的種子,將來會成長為國家需要的科技人才。
關鍵詞: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科學素養;教學效果
初中科學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最直接的途徑,面對現在初中學生科普知識嚴重缺乏的現象,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是教學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從教師的素養、教學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出發,全面進行教學的改革創新。
一、加強教育科研,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只有具備過高的科學能力與極強的科學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探究科學的奧秘,引導學生發現科學世界的神奇。加強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通過科學研究,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斷思考、探索與實踐中教師的水平會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同的科研項目還有助于科學教師了解其他課程的知識,從而在教學中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初中科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要改革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注重以人為本,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由于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雖然習以為常,卻很少思考其中的科學原理。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比如冰糕為什么會冒氣?向日葵為什么總是向著太陽?蜜蜂怎樣釀蜜?學生對這些事物并不陌生,對這樣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很少思考其中的道理。通過教師的設疑、引導、點撥,他們就會將科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聯系起來,并逐漸養成運用科學知識解釋實際現象的意識與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認識。
其次,增加演示實驗教學,創新設計實驗形式。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學知識的抽象性使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困難,而實驗的直觀性特點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光的折射實驗,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筷子插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奧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設計幾個可行的實驗來探究光的折射現象,像利用激光筆射入水中觀察光點的位置等,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最后,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與探究能力。科學知識是通過大部分實驗與探究而得出結論的,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例如,在教學《神經調節》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神經傳遞的過程表演出來,將神經元、突起、軸突與樹突之間的關系正確地表示出來。在學生一邊摸索一邊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探究出信息的處理途徑,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開展綜合實踐,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
實踐出真知,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進行科學實踐的基礎。課外的綜合實踐活動,既改變了課堂教學中的沉悶乏味,又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并且在實踐中,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開展科普知識講座。在開展科普知識講座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經驗進行,而不能空談科學知識、科技發展等,要從實際出發,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來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感性的理解與認識,豐富學生的見識。
其次,學校可以舉辦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學生應用科學知識進行創新,在創新中鞏固并加強對科學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科技展覽,激發學生內心對知識的渴望與求知欲,從而讓學生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更加投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科學素養。
最后,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進行學習與探究。初中生在學習時還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一起克服科學實踐中的困難,并對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肯定,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逐步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初中科學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秘、解析不同現象的本質與原理正是他們感興趣的部分。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科學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科學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將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激發出來,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知識,進而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很多朋友都推薦我到上海科技館去看看,說是可以修身養性、陶冶身心、增長知識……抱著好奇的心態,想一睹它的風采,我早就想看看,這里和其他的展覽館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上海科技館位于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區,西鄰世紀廣場,南鄰世紀公園。一日,一個人搭乘著可以直達的地鐵,穿過世紀廣場,到了科技館的大門,我仰頭看著這個大大的建筑,很像是一個大球,有意思的大球里面還套一個小球,或許這就是寓意“微型的小宇宙”吧。
從售票處買了票后隨著游人的方向走進了科技館的大廳。說實話,諾大的科技館寬敞、明亮,整個大廳的風格非常大氣、壯觀,各個角度觀察起來都有別致的美感,令人感到極大的震撼,站在大廳人群中間的我,瞬間覺得自己渺小了起來,讓方向感不強的我感到迷茫,據說總面積達到了9.8萬平方米。通過大廳的指示牌,可以看到有五個主要的展館,分別是天地館、生命館、智慧館、創造館、未來館,僅僅看這些展館的名字,就知道這里被稱為上海的科普教育基地一點也不為過,它在為四方游客生動地演繹著“自然、人、科技”的永恒話題。
方向感真的不太好,于是決定,逛到哪兒就看到哪兒。走著走著,就被一些動物的叫聲給鎮住了,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一個非洲動物展區,整個展區還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地面濕濕的,低頭能從地面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臉,空氣清新,滿目春色,遠遠望去,還真以為自己是來到了非洲,有種身臨其境的奇妙感受。旁邊游人帶著的孩子嚷著要去看機器人,路盲的我如抓住一個救命稻草般,跟著他們的方向一起想魔方機器人展項走去,這個展項應該是小男孩最愛來的地方。
到了魔方機器人專展項,只見圍觀的觀眾在紛紛鼓掌,湊近一看,魔方機器人用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將魔方復原了。有的觀眾還試圖將魔方旋轉很多次,圍觀的人都覺得很難復原,但是這些在機器人手里全不是問題。機器人會花10秒時間來觀察魔方,然后笑瞇瞇地,不慌不忙,將魔方扭幾個,就可以了。原來這是一個體驗式的學習方法,讓觀眾通過與機器人的互動,參與進來,引起好奇心,并能主動地找到魔方復原的捷徑和方法。在這個過程當中,機器人還會有一些非常幽默的段子迸出來,魔方從手里掉落下來,它會說:“不好意思,手打滑了”;圍觀的人們都會很感到很好玩,并且都覺得很有趣味。
工作人員介紹說,魔方機器人展項的設計源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腦相長歌”的說法,卡通人物形象的魔方機器人與觀眾互動,一起玩起魔方游戲。剛開始只是和圍觀群眾一起看熱鬧了,后來仔細一看,魔方機器人的視頻是能夠變換的,里面循環地放映著一些科普知識,比如魔方的起源、科學原理等等,游客在玩游戲的過程還能學習。將多媒體與科技展品融合在一起,既增強了與游客的互動,又加強了科普知識的學習的效果,提升了人們的科普知識水平,真的是一舉兩得。
下一個參觀的地方是地殼探險,和其他游客一起坐進模擬的時光隧道,工作人員告訴大家,我們會下降到一個地下50000米的地方,可以體驗真實的震感。我使勁一跳,立刻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波,有一種地震歷險記的感覺,驚險、刺激又有種震撼。在上升的過程中,隧道開始出現劇烈的晃動,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發生了地震,讓大家別驚慌,被石頭擋住的出口已經不能通過,大家需要從小門穿過,不要擁擠,注意保持秩序。穿過小門,眼前是一片震后的廢墟,大地還在繼續搖晃,余震還在繼續。盡管這次地震是體驗式的,但是地震帶給人們的恐懼真的是太強大了。
鑒于目前電視節目的傳播環境的變化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如何充分發揮氣象科普節目的優勢,如何創作更適合不同傳播渠道的氣象節目,讓更多的公眾能夠比較容易獲得和了解氣象科普知識,成為節目策劃和創作的重要課題。
市場經濟中科普片創作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市場化、國際化。就氣象科普片而言,媒體市場更看重可視性和科普性兼顧的節目形態。過去,科普片比較重視科學性、嚴謹性等。而在今天這樣的形勢下,氣象科普片也應該綜合各方面的環境來適應渠道和市場的需求。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經濟杠桿來帶動市場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濟的杠桿,說白了就是產生利益,無論是物質利益還是精神利益。以往,氣象科普節目大多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許多氣象科普片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所以,很多氣象科普節目存在著“重科普、輕效果”的不正常現象。很多氣象科普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出來,卻沒有達到很廣泛、深入的傳播效果。很多節目并不能適應中國科普節目市場的需求,因此造成了有市無價的不良現象。這些節目往往在內容上單調乏味,在形式上是板著一副老面孔說教,在發行上是依靠行政命令強買強賣或僅僅局限于內部收看等。
一、了解科普節目的制作環境。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氣象科普片的創作應該了解科普節目的市場環境,看看網絡、電視臺等媒體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節目、視頻。在吃透市場的內容和把握市場規律之后,再針對性制作一些氣象科普節目進行推廣和宣傳。只有本著這樣的原則,實時更新市場信息和規律,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更好地制作氣象科普節目。比如,現在的科普節目市場,比較青睞科普和娛樂相結合的節目形態,比較青睞故事化的敘事手法,筆者在制作《風云紀錄》等節目時,就策劃了節目的故事點和懸念點,寓教于樂。因此,《風云紀錄》被幾家省級電視臺購買播放權,大大擴大了減災防災的科普范圍和程度。
二、根據不同傳播渠道開發節目的不同版本。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節目樣式、節目時長等方面的要求差別很大,因此在做氣象科普片的時候,應該考慮傳播媒介的特性。比如,網絡、手機等媒體,它們要求節目短小、精悍,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的時長和深度不同。那么,在制作同一節目時,應該針對不同傳播渠道制作相應的版本,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了解公眾訴求,有針對性的調整節目編排。針對不同的受眾編排播放相應的科普片也是科普宣傳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重點。例如,在進行科普活動中,過去播放科普片是“一刀切”,不管參加活動的人群是怎樣的情況,都播放一類的科普節目,沒有對參加者的年齡、職業、興趣點進行區分。這樣的科普活動顯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科普效果。
在此前開展的一個“氣象科普片的受眾需求與傳播效益研究”項目中,項目組對中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中小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看動畫片,如果在活動現場播放科普動畫片顯然會收到更好的成效。
當然,科普電視片在適應市場環境,適應傳播渠道的同時,也要注意尺度的問題。適應市場、適應受眾,并不代表一味地迎合市場、迎合觀眾。氣象科普節目不僅需要普及科學知識,也要有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表現方式。不能過于夸張,過于“搞怪”、“獵奇”,偏離氣象科普的初衷。
如何創作大眾傳播的科普片
據第八次科學素質調查顯示,我國公眾獲得科技信息渠道居前的分別是電視、報紙、與人交談、網絡等,其中前兩者達到87.53%、59.12%。這表明,大眾傳播媒體是公眾獲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氣象科普本身就是一種大眾傳播行為,氣象科普片的創作應該遵循大眾傳播的規律。但是目前在大眾傳媒中氣象科普節目不僅量少,而且受眾對這些節目的關心程度也遠遠不如時政體育類的節目。這種現象的產生也在某種程度證明氣象科普片與接收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從而影響到了氣象科普傳播的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按照大眾傳播原理進行氣象科普片的制作,在科普中只注意了技術一個方面而沒有考慮到完整地進行科普,只照顧了特定人群而忽視了大眾的需求有關。
一、注重受眾調查,增加節目的實用性。在氣象科普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要進行受眾調查、市場調研。氣象科普就是向大眾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增進公眾對氣象的了解。對傳播者而言,首先需要人性地了解大眾對氣象有哪些科普需求;他們通常通過什么渠道來獲得氣象知識等等內容。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策劃、制作氣象科普節目的依據和基礎。只有根據這樣的要求去創作節目、欄目,才能在傳播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和普及,才能有影響力。
二、提高節目的親和力和緊密度。以往,氣象科普節目總是以一個全知的面目出現,居高臨下,我說你聽,缺乏親和力。從傳播的方式看,科普還是以灌輸為主,告訴你就這么辦不容置疑,不是以啟迪科學的思維為主。科普當然要把科學精神的核心部分普及給大眾,而不是僅僅把已有知識技術灌輸給受眾。
因此在進行氣象科普片創作的過程中,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增加節目的親和力。同時,要注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尋找與觀眾的認知較為接近的事件和知識。比如,在做臺風的科普片時,找一些大家都熟知的臺風事件作為事例,臺風會給帶來哪些影響,人們如何應對等,增加一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細節,就能夠增加受眾與傳播者的緊密性,能夠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增加節目可看性。氣象科普片主要以傳播氣象科學的內容,渲染科學精神為目的,讓公眾真正了解氣象知識,了解氣象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普知識本身是比較單調的,簡單灌輸很難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適度地引入“懸念”“故事情節”等娛樂化元素,增加節目的趣味性、活潑性、可看性,能夠讓普通大眾更容易接受氣象知識、氣象精神,達到較好的科普效果。
1.1經費的有限性
在我國,很多的科技館是靠國家的經費保障其長久運營的,而經費的來源具有單一性導致其經費處于匱乏和緊張的狀態,導致很多工作無法順利開展。正是由于經費出現緊張,科技館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則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1)如何利用這有限的財力,來為科技館增加新的展品,如何維護現有的展品;
(2)如何利用這部分經費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目前,很多的科技館已經開始實行免費對公眾開放的措施,那么此時經費的來源就需要依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撥款來支撐。在這種情況下,科技館就需要進一步研究觀眾的需求,以其為導向,增加科技館的觀眾數量,以此來爭取政府可以撥出更多的經費,實現自身新的發展。
1.2公共管理中“顧客導向”原則的存在
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最早是出現在公共管理的領域當中,早在20世紀70年代,在一些先進的西方國家中,管理者便將“顧客導向”的原則引入到了公共管理的領域。管理者在對政府日常工作進行改革的時候,更多地引入了企業的發展模式,和企業的生存理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政府同企業一樣,同樣需要為公眾提供一些“產品”,只是政府所提供的產品更多的是服務,服務是否能夠得到公眾的歡迎,則由政府的服務是否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來決定。這一項原則很快在世界廣泛傳播,目前美國、英國兩個國家的政府將這一原則落實的最為具體。可見,將“顧客導向”的原則引入到公共管理領域,有利于工作機構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科技館觀眾就是科技館的顧客,是科技館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科技館要以顧客為導向,更多地考慮公眾需求,注意顧客偏好,重視展教方式的趣味性、啟發性、互動性和科普教育營銷方式的創新化、多樣化。
2科技館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觀眾的支持是科技館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科技館的發展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觀眾的需求,要了解不同群體對科技的喜好,在展廳的布置,內容的設計方面都需要具有針對性。在展教方法的選擇上需要進一步的創新,使展教內容要能夠多種多樣,具有新穎性,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科技館。在科普活動的安排方面,需要事先做好調查研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年齡階段的人們對科普知識的了解,分別開展宣傳活動,提高科技館的知名度。具體有如下的一些做法。
2.1展品需要跟隨時代的潮流
展品是觀眾與科學技術接觸的最直接的平臺,它自身具有較強的互動性特征,能夠使觀眾通過參與體會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娛樂中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可以說,每一個科技館都離不開展品,展品是其重要的內容,因此保證展品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是順利向觀眾普及科技知識的前提,也是科技館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但是我國目前很多的科技館展品存在的老舊現象,展項設計無法跟上時展的潮流,大部分科技館的展品大致相同,缺乏創新性、趣味性,互動能力比較差,導致很多觀眾不愿意來科技館。究其原因,是由于專門開發的展品制作公司不了解科技館的觀眾需求,創新性不強,而多數科技館又缺少專門的研發人才和研發經費,導致了展品更新率較低,缺乏創新力。因此,科技館需要在展品的研發方面要加大創新力度,不斷完善,增強自身的展品研發水平,為觀眾提供最新的科技展品。
2.2創新展教內容的方式
科技館要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參觀體驗,就需要不定期地開展一些展教活動。但是,很多科技館的工作人員,對科學技術的了解不多,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因此無法起到向觀眾普及科學知識的作用,在展廳就是看看展品、做做觀眾引導員,觀眾只能靠展品旁邊的說明書來了解每一個產品,只能說是一知半解,很多觀眾就會對科技館失去興趣。上述現象在我國很多的科技館當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需要進行方式方法的創新。科技館可以根據各類展項,了解觀眾的需求,掌握他們最希望獲取哪一方面的知識,探索和創新展教方式。比如可以有針對性的專題,聘請專家來科技館,結合觀眾的日常生活會遇到的科技點,來解釋每一個展品的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運用。同時,也可以根據年齡的不同,將展廳分為幾個部分,讓觀眾能夠有針對性地去學習。
2.3校園科普活動的推行
用觀眾的視角來分析科技館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在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來合理設計科技館展品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擴大我們的觀眾范圍,將服務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創新,不斷研發一些新的項目來吸引更多的群體。科技館的存在主要是針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來普及一些科技知識,因此應當重點針對這一部分的觀眾來設計科技館的發展模式。在內容的設計方面,需要具有主題針對性,運用科技館內現有的各種資源,舉辦定期的展覽、科學知識的競賽、播放科學知識的視頻等等,結合青少年的心智,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法,來激發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在體驗過程中,增長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與此同時,科技館也應當加強與各個學校之間的相互合作,讓科普知識能夠進入到校園當中。比如在學校安置一個專門的科普展廳,結合學校科學課程開發展品,讓孩子在課余時間里能夠體驗這些展品,加深科學知識的學習;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科技知識校園行”活動,將科技館搬進學校中,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
2.4服務理念的轉變
科技館一般都是政府撥款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也是有事業編制的,還有一種“鐵飯碗”的思想,在工作中服務意識不強,對觀眾缺乏主動服務、熱情服務的精神。因此,科技館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工作人員在服務上的老觀念。科技館可以參照企業里的一些獎懲措施,根據工作人員對工作的熱情、服務的態度、服務的質量進行適當的獎勵和懲罰,激發工作人員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為觀眾服務的能力。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