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中外建筑特點對比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外建筑特點對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外建筑特點對比

        第1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關鍵詞:建筑工程;沉降觀測技術;施測工程流程;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建筑技術的進步,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長,建筑用地與人口增長的矛盾日益加劇。城市建筑向高層和超高層的方向發展。為了保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安全性,建筑物沉降觀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顯,它不僅關系到建筑質量,更關系到建筑物的安全。

        1規范要求

        在沉降觀測技術的國家規范中,要求對工業或民用建筑、構筑物、施工場地、地基、水壩等必須做相關的變形測量,且在建筑工程設計過程中必須安排變形測量事項,待施工開展時同時進行變形測量工作。變形測量包括:垂直位移測量和水平位移測量。其中,垂直位移測量也就是常說的高層建筑物沉降觀測。國家規范要求中,對變形測量的等級劃分和精度的規定,如表1;其中垂直位移測量,也就是沉降觀測,國家規范中對其也提出了技術方面的要求,如表2。

        表1變形測量的等級劃分和精度要求

        表2垂直位移監測網的主要技術要求

        2沉降觀測技術的相關基本要求

        2.1儀器設備的選擇

        沉降觀測對測量精度要求很高,在建筑物不斷加荷情況下,為了準確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情況,要求測量的誤差小于變形值的10%~20%,一般沉降觀測等級為二級,因此,沉降觀測要求選用精密水準儀,而水準尺也要求選用高精度鋁合金水準尺,因為其受環境和溫差變化影響較小。

        2.2測量人員的素質要求

        沉降觀測的人員要求通過專業的技能培訓,熟悉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和測量理論,能針對各類建筑工程的不同特點和情況,以不同的觀測方法和程序實施和分析解決觀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運用誤差理論進行平差核算,能精確、按時完成每一次的觀測任務。

        2.3沉降觀測時間的要求

        建筑物沉降觀測對時間有限制條件并且相當嚴格,特別是首次觀測,其觀測時間必須按時進行,否則沉降觀測就不能獲取原始數據,會導致整個觀測達不到完整的觀測意義。正常情況下,高層建筑物的沉降觀測周期的方式:

        (1)按一定時間段為一個觀測周期,如30天∕次;

        (2)按建筑物的加荷情況每升高一層或多層為一個觀測周期。任意一種方式都必須按照施測方案中規定的觀測周期進行準時觀測。

        2.4觀測點的埋設要求

        為能準確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況,應選擇最能反映沉降特點和觀測方便的位置進行沉降觀測點的埋設。建筑物上布設的沉降觀測點一般縱橫方向要求對稱,相鄰兩個觀測點的距離應為15~30m之間,并在建筑物的周圍均勻地分布。

        2.5施測方法要求

        熟悉儀器設備的操作與觀測程序,在首次觀測前要先檢測并校正好所用儀器設備的各項指標,必要時可以通過計量單位進行鑒定。所用儀器設備在連續使用3~6個月后,應重新對其檢測校正。

        3施測工作的具體流程

        3.1水準控制網的建立

        測量施測方案需根據建筑工程的特點、布局以及現場施工環境進行制訂,在建設單位提供了水準控制點后,結合制訂的測量施測方案及布網原則的要求進而建立水準控制網,相關要求:

        (1)高層應至少布設三個水準點,其間距小于100m;

        (2)建筑物的周圍任意位置架設儀器至少要后視到兩個水準點.且架設范圍內各水準點組成閉合圖形,以便閉合檢校。

        (3)在建筑物開挖、地面沉降和震動區范圍外設置各水準點,其埋深要大于15m,即達到二等水準測量的標準。建立適合工程特點的水準控制網,與基準點聯測進及行平差核算,計算各水準點的高程。

        3.2固定觀測路線的建立

        沉降觀測點的設置,根據建筑工程的沉降觀測點的埋設要求或者圖紙設計的沉降觀測點布點圖進行確定。固定的觀測路線建立在沉降觀測點及控制點之間。而且應在布設儀器設備的站點以及轉點處進行標記樁處理,確保每一次觀測都能沿統一路線進行。

        3.3沉降觀測工作開展

        工程施測方案制訂及觀測周期確定后進行首次觀測,首次觀測應在觀測點穩固后及時進行。大多數高層建筑物都有一層地下結構或多層地下結構,首次觀測應從建筑物的基礎開始,在其基礎的縱橫方向軸線上,按設計選定好的位置進行臨時的沉降觀測點埋設,當臨時的沉降觀測點固定后,及時進行首次沉降觀測。首次進行的沉降觀測點的觀測,其高程值作為后期每次觀測對比的基礎暑假,因此,對其觀測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測時通常使用精密水準儀,并且嚴謹要求每個觀測點的首次高程要在同期觀測兩次后方可決定。隨著高層建筑物結構每升高一層.臨時觀測點就上移一層并進行觀測,直到符合±0.00時再按規定埋設永久觀測點。為了方便觀測可以將永久觀測點設于+50cm,然后在施工過程中每施工一層進行一次復測,直至工程竣工完畢。

        3.4觀測點的周期

        沉降觀測點應根據荷載或建筑層數增加的情況,以及工程施工的進度、沉降量的大小來確定其觀測周期。在跟蹤觀測時當證實建筑物沉降趨于穩定條件,可以停止觀測;否則,該應繼續進行建筑物沉降監測,直到沉降趨于穩定為止。基準點也要求每隔三個月進行一次復測,以確保監視基準點的穩定性。

        3.5各觀測點的沉降匯總

        (1)對各觀測周期通過平差核算計算出沉降量,編制列入統計表,并進行匯總。

        (2)進行各觀測點的下沉曲線繪制。第一步,先建立下沉曲線的橫縱坐標,其中:橫坐標為時間坐標,縱坐標的上半部為荷載值,下半部為各沉降觀測周期的沉降量。第二步,把統計表中各觀測點對應的觀測周期所測的沉降量值、相應的荷載值均對應畫于坐標中,然后連線,便能得出對應于荷載值的沉降曲線圖。

        (3)通過沉降量統計表以及沉降曲線圖的顯示情況,可以預測高層建筑物的沉降趨勢,把反映出的高層建筑物的沉降情況及時反饋給相關主管部門,并進行正確的施工指導。特別應針對在沉降性較大的地基上的重要建筑物,應對其不均勻沉降的觀測引起重視。

        4沉降觀測中的注意事項

        高層建筑沉降觀測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有:

        (1)嚴格按照國家測量規范的標準要求進行施測;

        (2)盡量用同一水平尺進行前后視觀測;

        (3)嚴格按照固定的觀測路線進行每次的沉降觀測;

        (4)沉降觀測時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各觀測環境條件保持基本一致;

        (5)讀數時確保成像清晰及其穩定性;

        (6)觀測以及檢核計算同步進行;

        (7)遇上雨季氣候時要前后聯測,并檢查水準點的標高是否發生改變;

        (8)各次所觀測的沉降情況,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當高層建筑物每天(24小時)連續沉降量超過0.1cm時,應該停止施工,并結合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必須重視高層建筑的沉降觀測工作,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規范要求來開展觀測工作直至竣工。保證沉降觀測的精度。加強對高層建筑物的沉降觀測,既能保證高層建筑物的結構安全,也能確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壽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規范建筑施工企業沉降觀測建立有效的沉降觀測和預警機制,通過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規范,施工企業自行監督的有效手段,完善當前高層建筑沉降觀測存在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周根成.高層建筑沉降觀測方法分析探討[J].中外建筑,2008,(08).

        [2]徐純標.對高層建筑沉降觀測中“反彈”現象的分析與思考[J].建筑施工,2007,(03).

        第2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關鍵詞:建筑營造法 龍慶忠 學術 思想 特色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8537(2008)09-0170-07

        背景

        龍慶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他提出了建立在歷史研究和實踐應用基礎上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建筑研究生培養中付諸實踐。龍先生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包括防災、保護和設計營造法三大方面。由于龍先生年事已高,在其最后的學術生涯中,主要培養了防災方面的研究生,同時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建筑防災研究室;在保護方面,龍先生也培養了研究生,并親自指導了廣州南海神廟等嶺南重要歷史建筑的復原設計。長期以來,以龍先生的助手或學生為主的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建筑歷史方向的學者,為華南地區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做出了重要貢獻。相對上述兩個方向而言,龍先生在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的學術探索和成就不太為學術界所了解和注意,這筆學術遺產需要進一步發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散見于其手稿和部分中,也見諸其建筑教育和言論中,影響了其學生和同仁。在本文看來,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不僅是一種設計法則和設計規律的分析,同時也是對歷史建筑營造實踐中設計思想和設計理論的探索。龍先生在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與其對建筑防災,建筑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提出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其研究方法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可為今日研究所學習、借鑒。由于此前這一課題未曾得到系統的總結論述,本文僅僅是一種嘗試性的初步解讀。在解讀過程中,本文將重點對部分與古建筑設計法則(主要表現為數理關系和尺度規律)直接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結合龍先生的其它文獻,探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特色。

        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論,主要采用了工匠世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專論建筑的傳世文獻極少,地方性的、民間的建筑做法更是缺乏文獻資料。現存的古代文獻如宋代的《營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都反映了當時的官式建筑做法。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表現為以上述兩種文獻為主,結合實例的分析研究。例如梁思成先生對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的研究……等。在他們的基礎上,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對中古以來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不斷有新的進展。

        目前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暫不考慮建筑實例稀少的唐代以前各時期,就唐代至清代這一時期而言,仍存在一些難點,例如下列課題

        ①宋《營造法式》提及的“材”模數制在唐至元時期實例中的應用程度和表現;

        ②清《工程做法則例》、《營造算例》、《營造法原》和實例的對比研究,我國古建筑實例少有大量精確測繪,公開發表更少,受限于此,這方面研究進展不多;

        ③模數營造法則從宋《營造法式》到清《工程做法則例》的演變過程,包括元、明時期的斷代專題研究等。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進展,但受限于上述①和②兩方面的成果,仍有待進一步深入。

        ④地方性傳統建筑的營造法則。近年來,部分建筑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工匠經驗等領域的研究。這一轉向,是對傳統建筑史學以官式建筑營造法則為主流研究方向的拓展,是對近二十幾年來對民間建筑(主要是傳統民居)研究的深化,也是對近十幾年來在建筑史學理論研究的反思后更為貼近歷史主體、歷史事件和歷史實踐的方法論轉移。

        龍慶忠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概況

        1 成果文獻

        龍先生對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大量的研究手稿中,目前其手稿僅整理出一部分,以《中國建筑與中華民族》為題于1989年出版為論文集。其中收入的下列5篇論文屬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下文文獻名后括號內為本文編號、文稿完成日期、文集頁碼)

        《中國塔之數理設計手法及建筑理論》(文獻Ⅰ:1987年6月;P16)、《營舍之法》(文獻Ⅱ;完成時間不詳:P87)、《論石券橋之設計思想》(文獻III;1982年;P104)、《中國木構(梁枋柱桁椽等)由廳堂中間柱梁依次折減的計算方法》(文獻Ⅳ:1986年3月P110)、《中國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文獻V;1982年之前;P246)。占論文集收入18篇論文的近三分之一,具有相當份量。在論文集所收的其它各篇中,有部分內容也涉及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此外,龍先生1986年1月完成的論文稿《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及營造工程》(文獻VI)也是一重要文獻,1995年發表于《華中建筑》。

        2 研究周期

        在《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及營造工程》序言中,可以發現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關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956年、1965年、1978年,

        1985年均分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論文中相應的表格實際上也已經在上述各個年代完成。這三十年(實際上應考慮更早時期的探索)的研究過程,同時也正是中國建筑史學界對宋代《營造法式》及其反映的營造法則的進行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時期,其中比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1)梁思成先生主持的《營造法式》注釋研究工作。這一工作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因而中斷,1983年出版了研究成果(僅有上卷)。

        (2)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探索研究。這一工作源于其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山西應縣木塔的研究,到1981年出版《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一古建筑“營造法式”的持續研究,正如其同時代的建筑史學者們一樣,是對主流課題的關注。

        3 研究條件、研究資源

        如同那個時代的所有其他學者一樣,龍先生是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工作。現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的調查研究,研究者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對建筑營造法則、尤其是尺度設計法則的研究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到目前為止,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很多研究文獻仍集中關注于《營造法式》等歷史文獻的文本闡釋,大量進行實例數據驗證的文獻仍顯不足。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龍先生的文稿中比較多的引用了實例的

        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探索,并參證以日本的資料例,如文獻Ⅰ對日本古塔資料的引證、文獻Ⅳ對日本中世紀建筑資料的引證等。這種中、日對比研究,在當代的中國建筑史學研究中仍顯不足。此外,大量引證經史文獻闡釋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同時代的建筑史學研究者的共同特征。

        由于時代的限制,當時尚不可能展開對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工匠經驗的深入研究,以及將地方和官式做法進行比較研究。但是龍先生在其學術歷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地方民間營造的經驗,并進行歷史的分析。如在1930年表的《穴居雜考》一文(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一期),應屬最早關注民居建筑的論文。

        4 學術史影響

        現發表的龍先生文章由于主要是由后人據其手稿編撰而成,其中有不少編輯上的不足,文字缺漏錯亂也有;在表達上,文章具有明顯的手稿特點,包括大量的參考文獻內容的摘抄引用和計算,大量符號的使用等,同時由于時代的限制,龍先生的文稿在表達上很多時候無法滿足今天所謂學術規范的要求,另外,文稿也有強烈的研究者個人特色,包括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微言大義式的一些表述。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今日將這些文章作為純粹的建筑設計法則研究文章進行研讀,對這些文章在學術史上發揮影響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龍先生在1980年代進行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培養了建筑(包括城市)防災方面的研究生。龍先生教育特點是在其自身多年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繼續探索,其成果往往是在龍先生手稿基礎上的擴展和深化。可以想見,如果天假以年,龍先生是可以在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的。今天我們對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方面的文稿,應加以重視,以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主要文獻評述

        前述的6篇主要文獻(文獻Ⅰ~Ⅵ)可以分為四類。

        1 文獻Ⅰ

        文獻Ⅰ針對古塔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其思路源于《營造法原》中外塔盤外階沿之周圍總數和塔總高相等的制度,由此得到了豎向尺度和水平尺度的基本關系。再通過各種實例數據的驗證和分析,探索古塔各層高度、邊寬的相互關系以及層間遞變規律。由于古塔作為具有強烈儀式象征作用的多層建筑,其尺度一般具有較規律性的取值,這種傾向數理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論文初步提出以下基本觀點

        (1)多邊形樓閣式塔的公式是基本關系式,總高H=底邊周長C=n×底邊邊長a(n為邊數);

        (2)以(1)式為基礎,對密檐塔提出了參考關系式,總高H:塔底層之邊長a=4~4.8,以4為多;

        (3)各層塔身寬w:塔身高H=1/3~2/5。以1/3為古制,并提出以此取值代表古塔的臺殿式傳統;作為對比,部分密檐式塔首層為光平無柱的高塔身,是為闕榭式傳統,其首層塔身寬與塔身高之比可達到1.2。尺度規律的探索聯系形態和制度,并互為促進,這是古建筑營造法則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傳統,在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4)對于密檐式塔,結合磚皮數分析尺度,這就擺脫了純粹的數字分析而聯系到工程實踐的可行性,是一可貴的研究思想。

        2、文獻Ⅲ

        文獻Ⅲ是對官式石拱橋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此研究源于王壁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橋做法》(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62~114頁)。這篇文稿相較于文獻I,更典型地體現了龍先生探索古建筑數理設計手法的分析手段。不同于西方文化對幾何作圖法則的重視,這種以數字比例為主的見解也見于陳明達、莫宗江等學者的理念中。

        3、文獻Ⅴ

        文獻Ⅴ是對《營造法式》所提到的“以材為祖”制度的歷史考證。龍先生在文中對“材”、“章”等作了辨析,并對八等材的數列規律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龍先生指出7寸材的特殊性。文中引《說文通訓定聲》“材,木挺也,從木才聲。才方三尺五寸為章。唐人言一檀,章雙聲,故言木之盛曰千章。”又引《類編》“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作者還引用其它古代文獻,指出:“材是條直橫長有一定尺寸的木挺。章是這種材的計量單位。”并據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月梁剖面為7:5,以及《營造法原》對界擱柵用7寸×5寸,提出“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撞。”中“方”為立方之義,方三尺五寸為一根標準方桁的體積,表示為0.7尺×0.5尺×10尺=3.5立方尺。故7寸×5寸可能是唐代的一種標準用材,這一見解后來也出現在其它研究者的文章中。材的概念源于基本構件,因此中國古代建筑“以材為祖”的思想,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數學模數,這一點在評價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思想上也需加以重視。

        4 文獻Ⅱ、文獻Ⅳ和文獻Ⅵ

        它們是關于古代官式木構建筑營造法則三篇重要文獻。其內容各有側重而互有補充。

        (1)文獻Ⅱ借用《夢溪筆談》關于北宋俞皓《木經》的論述中“營舍之法”及其上中下三分的思想,意在對房屋整體設計作一通盤論述。其中“上分”的屋頂部分論述甚簡略,“下分”分析臺基以及欄桿的制度的論述則甚為細致亦少見他人研究。“中分”部分包括中分與上分的木構件在設計上的聯系是全文的重點。其主要思路是綜合比較《營造法式》、清式做法和《營造法原》中基本木構件的尺度關系,辨異求同。文獻Ⅱ似乎成文較早,并未系統提出尺度設計的法則性結論,不過,文獻Ⅳ和文獻Ⅵ的基本思路和部分前導性觀點此文中已經形成(文獻Ⅱ中有關柱徑與桁檁徑關系討論的小段文字再現于文獻Ⅵ中)。

        (2)文獻Ⅳ則是綜合比較清式做法、《營造法原》和日本中世紀(引自關口欣也的著作)三種對于房屋主要木構件尺度的計算方法,并概括為一個一致的傳統法則;在一座建筑中設定一個主屋(即明間、正間等),決定其主要構件尺度后,向上和四周遞減尺寸。這里最先決定的主要構件在《營造法原》中是大梁圍;清式和日本中世紀則是用柱徑。文獻Ⅳ未涉及宋式的討論,其主要用意不在于法則的推演,而是張揚此種技術傳統的實用和經濟價值,以之為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

        (3)文獻Ⅵ似可作為龍先生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代表。前文已提到,該文稿歷經三十年始成,1986年成稿后始終未發表,10年后才發表時龍先生已經離世一年。恐怕不能作為定稿看待。文稿分為三部分,大體對應于3個時期的探索,并對應于文章中的3個附表。

        ①表一成于1956年,顯示出對于數列規律的重視,類同于文獻Ⅰ、文獻Ⅲ:同時也關注各間遞變規律,即文獻Ⅳ的研究內容。總的來看,表一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數列體系。

        ②表二成于1965年。按文中序言,這部分工作是從《營造法原》、《清式

        營造算例》、《營造法式》三書制度比較中取得它們在建筑種類、用材、椽平、闌額高、桁徑、柱徑等關系,分為八項。這里的八項是按照《營造法式》八等材劃分的,實際上這部分研究的主要貢獻也在于為《營造法式》原文未明確的部分制度性內容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徑和觀點。其探索途徑的關鍵是利用《營造法原》的制度來推算《營造法式》的開間取值,本文嘗試將原文中推演過程簡化改述如下:

        按《營造法原》,有下列關系式(圍徑比按3計算):

        a 桁圍=正間面闊×(1.5/10~2/10),有:開間=(15~20)×桁徑(圍徑比按3計算)

        b 柱圍=正間面闊×2/10,有:開間=15×柱徑(圍徑比按3計算)

        c 大梁圍=內四界深×2/10,有:椽架平長-4×梁高(梁圍比梁高按10/3計算)

        d 正間面闊×0.8=次間面闊

        e 闌額高=柱高×0.1

        根據《營造法式》,桁徑取1材~2材(這里取桁徑而不是取柱徑進行推算,是由于宋式柱徑相對較大)、四椽袱取2材~3材、次間面闊按2倍橡架平長、闌額高取2材,各項代入上面關系式,并相互復核,可以得到

        f 正間面闊=20~30材

        g 次間面闊=16~24材

        h 椽架平長=8~12材

        i 柱高=20材

        上面是本文根據按原文思路推算的結果,可作為參考。如按原文表二,則較多直接采用了尺寸值,并以等差數列方式給出。

        ③表三成于1978年,增補了磚、瓦等項目,并把建筑類型調整為7大類,以當心間方的取值劃分。

        在本文作者看來,文獻Ⅵ的最重要成果是在表2的部分。根據表2的內容完全可以在當時(1965年)就提出一個《營造法式》材分制度下各項建筑指標取值的解釋系統;如果龍先生在1980年代前后更多傾心于此,那么我們今天將會讀到兩種關于《營造法式》制度研究的經典:龍先生的和陳明達先生的。這將對《營造法式》的研究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體現了其學術思想。本文嘗試概括為:

        1 基于道德感與實踐感的規范性研究取向

        相對于純粹的實證性研究,以歷史文獻為主的營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的都具有規范性研究取向的特點。身處現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的開創期和建立系統中國建筑理論的動力,無疑會加強研究者的這一傾向;而在當時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的背景下這一研究取向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營造則例》和陳明達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這兩份經典文獻中均可發現這種規范性研究的特點。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規范性研究取向,并非出于一種對建立宏觀統一理論的純粹學術偏好,而是在其強烈的歷史感和道德感支持下的實踐方向。生于農村、長于動亂的舊中國,長期關注底層民眾的營造實踐,都促成了龍先生獨特的學術關懷。在《序言》中,龍先生指出,“學習、研究、編寫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實際上是在‘知生’。因為人死了的東西不僅包含著它生的時候那種活潑生氣,而且會影響和推動人們去再生產。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這反映了龍先生歷史研究的學術思想。

        2 面向民間的經驗性研究取向

        龍先生的文稿中多處綜合比較《營造法式》、《營造法原》和《清式營造算例》的制度,用共時性的方法嘗試建立一個系統的尺度規律。這種研究方法固然也是屬于規范性的研究,但卻另有值得考辯之處,而且也是不見于同時代其他學者的獨特視角。這種從設計角度出發的研究方法論,其背后的根據是中國民間傳統營造經驗的穩定性,對木構件材料力學性能認識的穩定性。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忽略宋代和清代的系統差異、甚至官式和民間的系統差異,根據常用尺度的比例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構件的高跨比、細長比之類),探索歷史文獻未能明確的某些營造法則。在文獻Ⅵ中,這一方法的運用最為突出。

        3 面向社會的系統研究取向

        第3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關鍵詞】傳統思想;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生態保護

        Learning from history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thinking urban planning

        Yang Huajun, Guo Xin, Gao Xiang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e have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a lot of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inevitably resulted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This will b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to make a simple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learn how the ancients from the social, natural, philosophy, etc. to think and to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from history, combined with modern technology, sustainable, scientific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thin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飛速加快。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在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也面臨了許多問題。比如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城市及其周圍的水體和綠地被蠶食、水質遭污染、大氣蒙煙塵、城市小氣候日趨惡化。所以面對腳步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設,我們更是應該從古人的城市規劃理念與實踐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從社會、哲學、經濟等角度去思考城市發展的本質,并挖掘城市發展的本源。

        中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城市大約出現在周代,以周公時期興建的洛邑城為代表。而后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變革中,各諸侯國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筑城運動,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在這時形成了。同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關于城市規劃與發展的理論與思想。如《考工記》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它不僅提出一些早期城市規劃布局的理念,還包含了大量的科技信息,內容涉及先秦時代的兵器、禮器、鐘磬、練染、建筑、水利等技術,還包含天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在城市規劃理念方面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門”“經涂九軌,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這些理論一直影響著這一時期中國城市的建設。而齊國管仲的《管子》也是我們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發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著作,其意義是打破了城市單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管子》主張從實際出發,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為封建禮制制度所約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同時,在城市與山川環境的關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立政篇》)。在隨后的幾千年里,各種規劃,城建的理論都體現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這些理論對現代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展成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脈。觀點是以天、地、人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大系統,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城市規劃的最高原則就是達到:“本體現象不二,道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動靜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識不二,成己成物不二。”(熊十力,《原儒•緒言》)。

        2.根據自然條件與環境特點來分布城市

        由于把天地人宇宙萬物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大系統,《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系辭》也提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中國“制器尚象”的傳統,即按照天地的形象來制造器具、建造房屋,城市規劃。管子在城市規劃理論中也非常重視環境特點對城市布局的影響。他提出要根據區域土地狀況安排城市,控制城市密度。《管子•乘馬》指出:“上地方八十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即根據土地等級安排城市。土地肥沃,耕地產量高,可供養較多的城市人口,故城市分布密度大;反之,則城市分布密度小。《管子》重視城市環境的容量與大小,強調城市與農村的配合關系,因之產生了這種按土地等級與城市人口比例關系來分布城市的理論,而現今我國提出城鄉統籌發展,與城鄉和諧發展實際上就體現了管子這一原則與思想。

        3.保護城市生態環鏡的歷史經驗與借鑒

        3.1 城市規劃因地制宜

        在著作《國語•周語下》提到:“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鐘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歸物于下。疏為川谷,以導其氣;陂塘污庫,以鐘其美。”書中闡述了保護原有山、川、藪(無水低地)、依地貌,不毀山填低地、湖池、以保持其自然生態的平衡。自然環境條件和城市的規劃建設關系密切,它不僅影響城市的布局形式、結構,而且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在《管子》中,管仲主張建設城市要注意自然條件。應因地制宜。“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乘馬》)即認為建城宜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澇之害,并節省開渠引水和筑堤防澇的費用,強調充分利用天然資源,憑借地勢地利。這是古代極其重要的歷史經驗。而在現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經常為了經濟利益進行不科學不嚴謹的 “拍腦袋”思考,對保護城區原有地形地貌視而不見,進行無序的挖山體,填低地,植被毀壞,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有發生。對照古人的做法,我們是否對此弊病的產生有所思考呢?

        3.2 保護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城市主城與郊區的比例關系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土地怎樣利用和保護,規劃怎么進行。這些在古代的理論中也有闡述,如《商君書•算地》云。“故為國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惡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山林藪澤溪谷足以供其利,藪澤堤防足以畜”。在這兒,城邑占地1/10,郊野占地9/10,這種比例可以保證城市的糧食供給以及維持整個區域的正常的生態環境。其土地資源按性質而劃分,得到充分利用,可謂“物盡其用,地盡其利。”接下來我們來對照一下現今的一些城市村鎮規劃,有許多市鎮不理會這城區和郊野的比例,也不管當地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資源條件等因素,一味只想把城區規劃得大大的,一些規模非常小的村鎮動輒效仿大城鎮,將城區規劃為數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毀壞了近郊大片良田,破壞了生態環境,既無正確理論指導,又不按科學原則辦事,較之古人,應感羞愧。

        3.3 合理保護自然資源和開發度

        自然界不是人類所獨有的,我們對自然界的索取要有所節制,需要順時取物,不可殺雞取卵,巧取豪奪。《淮南子•主術訓》中有古訓:“春代枯槁,夏取果瓜,秋畜蔬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我們多向自然索取一點,自然就會更大的報復我們,如過多的伐木,開墾而形成了沙漠化,水土流失。建設材料與能源的過度開采,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而引起了溫室效應并引起全球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管子》在這一問題上提出了“禁侈崇儉”的樸素主義思想,實際上簡明扼要的指出了對于自然資源和開發度的問題。《管子》還認為城市的建筑量應與實際所需相當,并把這作為是衡量一個國家“侈”與“儉”的尺度。如果為人所居的建筑大大超于居民實際所需求,這就是奢侈浪費。“室屋眾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侈國之俗”(《管子•八觀》)。在城市建設方面,《管子》認為:“臺榭廣,則賦斂厚矣。輕用眾,使民勞,則民力竭矣”(《管子•權修》)。所以,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和開發時,要注意一個度,既能滿足城市現今和未來的發展,又要做到可持續性, “奢侈”開發只能導致后世的資源匱乏與沒落。

        4.小結

        在科技與城市建設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回頭總結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對比古代規劃思想的精髓,不難發現以史為鑒我們將更能看清前路與方向,更好的發展和完善城市規劃理論。采取有力的措施,搞好城市生態環境規劃,使現代城市真正融入大自然并做到可持續發展,重現鳥語花香 、“鷹擊長空,魚翔潛底”的美好景象。

        參考文獻

        [1] 龍彬.管仲城市營建思想及其歷史貢獻探析.[J]城市規劃匯刊,1998.4

        [2] 楊富強.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邁向中國可持續能源的未來.能源基金會項目報告,2002

        [3] 邁克•詹克斯〔英〕等著.周玉鵬等譯.緊縮城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 張慧、張錦秋.《管子》中的城市生態規劃思想.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7

        [5] 吳慶洲.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城規劃[J].建筑學報,1995.8

        第4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3)03-0023-02

        現行高中歷史課程必修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歷程,涉及中外歷史上重要的思想理論成果。這一模塊中的一些教學內容,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偏深偏難的,如先秦諸子的思想、宋明理學、希臘智者學派、宗教改革等。教師要講清楚并不容易,學生要真正理解也不是輕松的事。對于高中歷史教師來說,搞好思想史的教學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必須要攻破的難關。

        說思想史的教學是難關,主要是指如何闡釋清楚有關思想理論成果的內涵,這是教師最為關注的,也是教師在備課或教學設計時用力最多之處。與此相關的,是某一思想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包括對學術思想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意義。然而,如果我們只是把關注點集中在思想理論本身,實際的教學過程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要么是教師在概述宏觀的歷史背景后,重點對某些思想觀點進行闡釋;要么是教師出示思想家的言論,與學生共同討論、歸納這些言論中的微言大義;要么干脆是列出表格,把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填進去,讓學生記住。

        凡此種種教法,都會有兩個問題,一是歷史課上得像是理論課,只是就理論講理論、學理論,以至失去了歷史課的歷史味;二是忽略了學生的認識邏輯,導致學生只是暫時明白或記住了思想理論的觀點,而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其中的內涵及意義。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講思想史未能注意到將思想理論的提出放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認識,尤其是未能認識到要講好思想史中有關人事。錢穆先生曾經指出:“歷史講人事,人事該以人為主,事為副。非有人生,何來人事?”“思想要有事實表現,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沒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論都是空的,靠不住的。”錢穆先生的這番話,實是道出了講好歷史尤其是思想史的真諦。

        那么,如何在思想史的教學中講出人事呢?我覺得丁丁老師所教的《挑戰教皇的權威》這節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案例。丁老師在分析教材和學情時,認識到宗教改革的內容是比較難教的,與學生的現有認識有著一定的距離。如何拉近學生與所學的這段歷史內容之間的距離,如何深入淺出地將宗教改革前后西歐社會的變化講清楚,尤其是如何對宗教改革中提出的“因信稱義”等主張進行具體分析,是這節課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教學問題,丁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書籍,在搞清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對本課教學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其中,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以形象的方式展開當時的歷史畫卷,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的情境,從而使學生感受并進而理解那些抽象的教義、社會矛盾等。這節課是從學生家鄉的宗教場所入手,在學生識別出不同教派的教堂建筑之間的區別后,引出本課的主題。然后又運用教皇徽和教皇皇冠的圖片,引出教皇的權威,進而敘述羅馬教會對社會各階層的盤剝,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矛盾。這樣的設計,好像是繞了一個不小的彎子,但能夠有效地拉近學生與歷史、宗教等方面的距離,將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具體地勾畫出來,使學生感受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癥結所在,宗教改革運動也就呼之欲出了。同樣,在講述加爾文的改革時,丁老師從一幅漫畫入手,通過形象的方式揭示出新教與羅馬教會的不同主張,進而引出加爾文的“先定論”。

        二是重點講述了馬丁·路德這個歷史人物,尤其是他的心路歷程。這就是上面說到的講思想史要注重人事,尤其是思想家的經歷和思想變化。教師先是介紹了路德是一個非常虔誠的神職人員,嚴格遵循教義,并深入研究經典;進而說出路德的困惑與質疑,并說明路德為什么會試圖擺脫羅馬教會的權威理論,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正是這樣的介紹,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路德在思想上的轉變,理解他為什么要進行自己的宗教理論探索。而這就為宗教改革的發端做了清晰的鋪墊,能夠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路德會對教皇提出挑戰。這樣,接下來本課的教學重點,即路德反對贖罪券、提出“因信稱義”的主張,就比較容易使學生理解了。在具體講述路德的思想時,教師也是采用“以人帶事”的方法,通過路德與教皇代表的辯論、與羅馬教會的決裂、翻譯并解釋《圣經》、沖破羅馬教會的束縛等史事,講出了路德的主張,以及新的教會與羅馬教會的不同。丁老師的這種設計,使得思想史教學建立在突出人物的經歷和思想變化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錢穆先生所說的“思想要有事實表現,事背后要有人主持”,使得教學的過程和教學的內容擺脫了枯燥無味、干癟抽象的情況,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感知和理解。這正是本課最突出的亮點。其實,中國的傳統史學是非常注重對歷史人物的記述的,很多的史書是以人物的經歷為敘史的基本結構,如紀傳體史書。現在我們講歷史,要注意避免將歷史人物淡化出歷史的進程,或是將歷史人物抽象化、概念化、臉譜化。從重要的歷史人物的活動入手,是有利于把歷史尤其是思想史講“活”的。

        三是使學生認識宗教改革的社會意義。這應該說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之一,因為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這一專題的教學中,使學生理解智者學派、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主張和啟蒙思想家的觀點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還是相對比較容易做到的。但若要學生認識到宗教改革也是人文精神的彰顯、也推動了人文主義的傳播,這就有一定難度了。對此,丁老師的做法一是揭示了宗教改革運動所具有的社會性和廣泛的影響力;二是將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綜合放在大的歷史進程中進行評述,使學生認識到正是這些歷史的]進推動著歐洲由黑暗的中世紀走向近代的步伐。她在這方面的講述雖然著墨不多,但畫龍點睛,較為到位。當然,若能在這兩點上再加強一些則更好。

        第5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一、幼兒園美術園本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隨著園本課程的興起,很多園所都開發了有著園本特色的美術課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幼兒園美術園本課程在載體上表現為教材化,不能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和需要進行課程生成;在課程實施上表現為技能化,過于強化幼兒美術技能訓練,偏離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本真價值;在課程內容上表現為雷同化,不能結合本土資源、本土文化進行富有特色的幼兒園美術園本課程開發與利用。特別是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課程內容雷同化現象的存在,降低了該課程的內在價值,不能夠體現幼兒園教師工作的專業性特點。上述問題的成因是:

        (一)教師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價值理解有誤區

        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當前的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一直深深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美術教育活動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傳統中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目標、教學方法影響,片面地追求技能、技法,過分注重結果,忽視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本真價值。包括涂鴉在內的繪畫是所有人、包括兒童的天性。因為繪畫具有經驗建構、表達自我、情感宣泄、非文本語言交流等多種功能和價值。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價值不在于技法、構圖、主題、色彩等作為美術工作者的要求或為未來成為美術工作者打下基礎這一點上,而在于讓幼兒通過主體性地參與美術教育活動去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以及進行經驗建構、人際交流、情感表達,為使幼兒在將來成為一個有一定美術修養的人奠定基礎。

        (二)教師對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園本課程理念把握不準確

        按照杜威的觀點,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園本課程,在本質上屬于活動課程,即幼兒美術活動過程、涂鴉活動過程就是課程。這種觀念的課程在于通過基于園本的幼兒美術活動去實現幼兒認知世界、積累經驗、人際交往等發展的目的。所謂 園本 就是基于幼兒園、在幼兒園中、為了幼兒園,也就是將幼兒園的發展目標、辦園理念、課程觀、教學觀等融入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從而使本園的園本課程具有實實在在的本園特色,別的園學不去、拿不走,與本園共生、共在、共發展。但在實際中,園本美術課程的開發等同于美術教材的編制,等同于園本特色課程建設等。這樣的美術課程開發不利于把美術的教學和幼兒園的實際以及孩子的經驗結合,要么淪為模式化教學的工具,要么流于形式化的存在。

        (三)缺乏開發美術園本課程的技術與方法

        美術園本課程的開發對老師有很高的要求,當前一些貧困地區幼兒園的辦園水平還處在較低水平階段,老師的專業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首先,教師沒有真正意識到幼兒園美術教育開發利用本土資源的重要意義,使得開發利用本土資源難以推行;其次,幼兒園及教師對本地各類文化資源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不能把握本地文化內在的底蘊。第三,對課程的本質、功能、價值及內容體系不清楚。另外,對園本課程編制的方法運用不夠熟練。因缺乏相應的技術和方法以及條件,幼兒園園本美術課程的實施也就只能空談,流于表面形式。例如,對于傳統民俗節日的美術教學,只是取其典型的標志進行繪畫,沒有能夠很好地挖掘民俗節日或者其它本土資源的真正內涵和教育價值所在。

        二、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園本課程內容取材的基本原則

        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大內容。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園本課程內容應堅持什么原則呢?

        (一)確定科學的目標是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園

        本課程內容取材的前提在園本課程建設中,首先,要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把握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即確立本課程的總目標,引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使幼兒從中享受到審美情趣,為培養幼兒良好情操打下基礎。其次,把握幼兒美術活動的特點分解目標,確定各年齡段具體目標和部分教育內容。

        (二)充分利用本地社區資源取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聯系,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與教具。美術園本課程的開發自然也要以本土資源為依托,加以開發和利用。

        (1)風景名勝。如我園所在的商洛市,地處秦嶺山地,這里既有著秀美的山川、大河,又有著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是陜西一大旅游勝地。木王國家森林公園、天竺山七十二峰等都是美麗的山河風光;漫川古鎮、商山四皓等都是有著豐厚歷史底蘊的人文景觀,每個季節孩子們都會感受到不同的美麗:春天的鳥語花香,夏天的綠樹成蔭,秋天的落葉繽紛,冬天的銀裝素裹,時刻都可以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時還可以在父母陪同下,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

        (2)本地農作物。商洛地處秦嶺南麓,地貌復雜,氣候多樣,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主糧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雜糧作物有黃豆、綠豆、紅豆、豌豆、土豆、紅薯等。在不同的季節帶領幼兒真正走出去,來到田間地頭,觀察農作物的外形特征(隨著季節會發生變化),了解農作物的生活習性以及生長過程,從中感受農民伯伯的辛苦以及農作物豐收所帶來的喜悅之情。只有讓幼兒真正地了解了當地的農作物,幼兒才會將這些豐富的經驗和感情投入到美術的創作之中,真正地讓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

        (3)民風民俗。商洛地處秦頭楚尾,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刻古之風,雖大有變更,然先民遺教,卻未盡失,節日活動與全國大致相同。春節、清明、端陽節、中秋節等仍從農歷,但習俗不同于外地。商洛民俗內容豐富,可使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從中提取美術教學的素材,容易引發幼兒的共鳴,激發幼兒的興趣。

        (三)積極通過家園合作取材

        園本課程的發展是幼兒園、家長、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家長資源是我們幼兒園教育的一大資源寶庫,需要教師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到幼兒美術教育當中。

        (1)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可以邀請有著傳統技藝的家長為孩子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民間剪紙,簡單逼真的剪紙深受幼兒的喜愛;捏泥人,了解泥土的特性,體驗捏泥人的樂趣;還有花饃的制作,同樣適合幼兒。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能將家長充分調動起來,又能豐富幼兒園美術教育內容,同時也能讓幼兒在體驗的過程中感知本土的風俗人情。

        (2)現代工藝制圖。美術的表現已經不局限于涂涂畫畫,可以使用先進的電子技術來制作,通過邀請有技藝的家長為孩子開展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如何用電腦,打印機等設備來制圖,感受現代科技對藝術的影響。

        (3)廚房的藝術。對孩子有最大吸引力的莫過于美食,而那些有著精湛技藝的廚師制作出來的菜品,完全是一種美食藝術。通過用水果蔬菜來進行創意美術,菜雕更能激發孩子的創作欲望,這些材料生活中隨處都有,在豐富美術資源的同是也讓幼兒了解了蔬菜的特點。

        (四)科學開展園本課程內容取材評價

        園本課程評價是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幼兒園開發或實施的園本課程進行評估、判斷,以確定課程的適宜性、有效性,進而調整、完善課程,促進幼兒發展和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一種活動。園本課程評價有利于課程的開發、完善與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幼兒的發展和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高。從評價的內容上來講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著眼粗淺的知識技能評價,即著重于構圖、色彩、造型等美術技能的發展,這一點對于教師來說要把握好幼兒的水平和特點;二是著眼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即著重幼兒的興趣、積極主動性和自信心的培養,針對活動中幼兒是熱情主動還是遲疑不前或是東張西望進行評價;三是著眼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評價,即著重于幼兒對活動表現中想象力、創造性的評價。

        在評價課程、評價幼兒、評價作品時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評價要有發展性。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考慮兒童的過去,重視兒童的現在,更應著眼于兒童的未來。通過評價,不僅要達到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更要發揮幼兒的潛能和特長,幫助幼兒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快樂全面地成長。二是要樹立科學教育價值觀。幼兒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智力和創造才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能力、個性諸方面的有效發展。因此,評價重點以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為出發點,把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的判斷指標。三是課程評價多元化。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旨在打破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管理方式,旨在賦權于幼兒園、賦權于教師、賦權于幼兒,旨在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多元化的價值追求意味著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因此,園本課程的評價取向強調多元化、彈性化,注重從兩維視角出發將科學與人文、質性與量化相結合,兼重背景、實質與總結的融會。

        三、美術園本課程內容取材的基本方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園本課程可以體現出辦園的宗旨、經營理念等方面,更有利于形成園本特色,在整個園本課程管理過程中,我們要有別出心裁獨樹一幟的理念。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地理環境又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色的課程資源。舉例來說,江南古鎮--沙溪幼兒園在主題活動《我們的小鎮》中,組織幼兒游覽家鄉的橄欖島、明清街、一線天胡同、古石橋、吳曉邦故居、陸進士住宅等,使幼兒親身感受家鄉悠久的歷史鄉土文化;參觀新建的農民別墅小區、大型超市,感受家鄉不斷發展的現代文明。幼兒對自己的家鄉有了全面的認識,更激起了他們建設家鄉的愿望,他們用各種各樣的廢舊紙盒制作再現了家鄉的街道、住宅小區。廣西省梧州市第一幼兒園在有關實驗課題的引領下,以竹子為資源加工、制作各種教、玩具,創造性地設計各種竹類游戲,并結合到課程教學之中,實現了幼兒教育的個性化、多樣化。既避免了再生塑料玩具含鉛量超標,又能促進幼兒思維、想象和創造力的發展。該園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竹資源制作各種教、玩具,既安全衛生、經濟實用,又環保。在深入挖掘竹資源的游戲價值并運用到各課程教學的同時,開發富有園本特色的課程以充實區編教材,使該園的幼兒教育更具個性化、多樣化。

        1.自然風貌取材(以仙娥湖為例)

        商洛市地處陜西東南部,具有兼溫婉粗獷于一身的自然風貌,仙娥湖區有仙娥峭壁、湖心島、四龍戲珠等景點,沿途青山依依,綠水盈盈,規格各異的農家樂也相間分布。這個美麗的素材可以編制出如下課程。

        (1)美術欣賞:教師可以拍攝出仙娥湖一年四季、一天內從明到暗、不同天氣狀況下的景色變化,動態視頻和靜態圖片綜合利用,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同一地點的不同美,幼兒也獲得豐富了的生活經驗。此外,可以從構圖方面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情趣。拍攝的照片可以分為成功的取景構圖,失誤的取景構圖,讓幼兒了解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怎樣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有有九宮格構圖(此類構圖畫面豐富有活力)、十字形構圖(此類構圖給人安全感和莊重感)、三角形構圖(適合全景)、A 字形構圖(具有強烈的視覺引導力)等,再讓幼兒觀察失敗的取景構圖,分析一下失敗原因,構圖失敗的原因有主體不夠突出,背景太雜,水平線傾斜,物體邊緣太接近等。

        (2)簡筆畫創作。在欣賞過美景后,可以用簡筆畫將美景留在紙上。簡筆畫造型上以線為主,有寫實概括、夸張變形、想象造型、臆造形態等方法,其共同特點是造型簡潔,帶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在觀察過不同的照片后,幼兒對于簡筆畫的上色不會拘泥于同個季節同個天氣乃至同個時間段,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裝飾自己的作品,給人帶來不同的美感。

        (3)粘貼畫、撕貼畫制作。學生可以用樹葉、花朵、毛線、彩紙、種子等不同的材料將仙娥湖的群山、綠水、小鳥、花卉、道路、雞鴨制作出來。粘貼畫可以是全粘貼,也可以是半畫半粘貼。撕貼畫材料隨手可得,它可以鍛煉孩子對顏色、形狀、大小的辨識與應用,要求板塊交接處顏色對比鮮明。

        (4)紙雕(又稱紙浮雕):紙雕是一種3D藝術,畫面更具層次性和立體性,紙雕的制作要求孩子熟練地運用切、剪、折、卷、疊、粘等手法。比如用紙雕制作仙娥湖的山水時,山的遠近、薄厚、高低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層巒疊嶂的山峰上可以增加樹木,水邊的巖石可以增加絨絨的苔蘚,山花的花瓣可以設置成不同的顏色、大小、卷曲程度增加立體效果。

        (5)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意境優美,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自然風光很適合用水墨畫表達,在學前期培養孩子對水墨畫的興趣,也有利于古典文化的傳承。

        (6)水粉畫,水粉畫容易創造出亮麗豐富的色彩,了解色彩的規律性對于幼兒畫好水粉畫至關重要。幼兒園里,幼兒主要學習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間色,也可以有幾種復色,如棕色、紫紅色及無彩色,進而學習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飽和度。對色彩的辨別認識有助于兒童更有意識對色彩加以使用。如果說水墨畫中的仙娥湖意境優美、古典雅致,那么水粉畫里的仙娥湖則是明媚照人,秀麗多彩。(7)石頭畫:幼兒可以根據石頭的形狀進行大膽的想象,他們可以在圓形的石頭上畫出湖水和小魚,可以在三角形的石頭上畫出山巒和樹木,可以在偏長的石頭上畫出山路。以上是取材于仙娥湖這一自然風景區所創設的美術課程,商洛市的美景還有金絲峽景區、柞水溶洞、天竺山森林公園等,都可以通過以上形式創作出豐富多彩并且有地域特色的作品。

        2.人文民俗取材

        (1)建筑實物欣賞:ABA式建筑物鐘樓、大唐芙蓉園、開元商城等給人以宏偉莊重的感覺,半圓形的窯洞有利于了解陜北的地貌特征,關中民居古樸雅致而且磚雕木雕十分精美。西安市有諸多少數民族,可以欣賞清真寺等宗教建筑。除了古典建筑,迅速發展的現代化建筑也可以納入欣賞范圍,比如電視塔,會展中心

        (2)服飾欣賞:可以欣賞古代服飾變遷、漢族服飾、少數民族服飾,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人們穿的服飾。

        (3)文物欣賞:陜西歷史博物館里有豐富的歷史文物,比如赤金盆、唐三彩,欣賞這些文物可以讓幼兒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

        (4)民間藝術:戶縣農民畫、秦腔、皮影戲、安塞剪紙、安塞腰鼓、陜北秧歌、民間刺繡,大荔面花等。

        (5)近代名家作品:如黃旭川的書法,李從良的書畫,劉原生的畫作。

        (6)繪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物,讓幼兒作畫。比如古典風格鐘樓、大雁塔、城墻,現代風格的小寨步行街,也可以是陜西美食,陜西民居

        (7)剪紙折紙:將安塞剪紙的圖案做簡單化設計,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不管是剪紙外形的表現,還是鏤空花紋的設計,都帶有幼兒自己的一些創作想法。在制作過程中,折紙、對折剪、鏤空剪等技能也可以得到發展,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給小朋友們講解各種造型的寓意和來歷,增強兒童對陜西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知。對于創作成功的喜悅,幼兒的成品也可以用來布置教室。

        (8)泥塑上色:陜西鳳翔彩繪泥塑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美術品,造型優美、色彩艷麗,享譽中外。我們可以設計泥塑課,讓家長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泥土,并和老師一起塑形、上色,老師可以給小朋友講泥塑形象中的神話民俗,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幼兒觀賞瓷器的塑造過程。

        (二)關注生活,選擇適合的主題內容

        生活化幼兒美術教育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體驗美感。福祿貝爾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例如,結合母親節的到來,我們及時創編我愛我的媽媽這一美術特色主題。這些都是孩子們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的一些作品。讓孩子給自己的母親畫肖像畫,既增強了孩子的觀察力與繪畫能力,讓孩子把作品帶回去送給媽媽。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自行設計一套感謝媽媽的賀卡,孩子能力得到發展,情感得以表達,同時促進了家園共育。

        第6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關鍵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河南;基地;旅游業

        一、概念界定

        (一)鄉村旅游的定義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在《地方旅游規劃指南》的界定,鄉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

        (二)鄉村旅游的特點

        1.活動對象的獨特性

        鄉村旅游活動對象具有獨特性特點,具體表現為:古樸的村莊作坊、原始的勞作形態、真實的民風民俗、土生的農副產品等。這種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鎮無可比擬的貼近自然的優勢,為游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提供了優越條件。

        2.時空結構的分散性

        鄉村旅游資源大多以自然風貌、勞作形態、農家生活和傳統習俗為主,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較大;而且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鄉村旅游資源也受到地域的影響。因此鄉村旅游時間的可變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滿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動的參與性

        鄉村旅游不僅指單一的觀光游覽項目和活動,還包括娛樂、康療、民俗、科考、訪祖等在內的多功能、復合型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復合型導致游客在主體行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參與性。鄉村旅游能夠讓游客體驗鄉村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在勞動的歡快之余,購買滿意的農副產品和民間工藝品。

        4.文化層次的高品位性

        鄉村文化屬于民間文化,鄉村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致使鄉村旅游在文化層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點。鄉村的各種民俗節慶、工藝美術、民間建筑、民間文藝、婚俗禁忌、趣事傳說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由于鄉村社區的這種“濃厚的區域本位主義和家鄉觀念特色的非規范性”,使民間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樸性和詭秘性,對于城市游客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河南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1.農業資源豐富,民俗風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形大致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類型。復雜的地形條件、明顯的過渡性氣候,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經,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類型及景觀區域組合。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盛產蘋果、梨、桃、棗、葡萄、櫻桃等多種溫帶水果和各種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種生產示范基地。河南農業文化不僅地域特色明顯,風格各異,而且鄉土氣息濃厚,民俗風情多姿多彩。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習俗,對城市旅游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2.鄉村旅游客源市場空間廣闊

        鄉村旅游具有鄰近城市,回歸自然,交通便利,費用較低等特點,已成為城鎮居民周末和節假日休閑度假的首選項目。據從1994年開始的國內旅游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城鎮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短期出游已超過55%,他們出游的目的是到周邊景區和鄉村觀光休閑。近年來河南經濟發展保持了高于全國水平的增長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總人口9717萬人。生產總值8815.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071.82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在第19位。

        鄉村旅游的客源目標市場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個,2004年河南省城鎮人口2809萬人,占總人口的28.9%;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294.2元。由此可見,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備良好的出游條件。這為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鄉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場。

        3.區位優勢明顯,陸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國中東部,連南貫北、承東啟西,是中國內陸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全省鐵路通車里程3428公里,京廣、隴海、京九等鐵路干線縱橫交錯,從中國江蘇連云港至荷蘭鹿特丹港的亞歐大陸橋橫穿全省。公路四通八達,通車里程達5.5萬公里,實現了鄉鄉通公路。北京至珠海、連云港至霍爾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內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現有飛行航線46條,鄭州、洛陽、南陽3個機場每周有400多個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40多個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飛香港、澳門,經澳門可直達臺北。經濟的發展、私家車數量的增加及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為人們進行鄉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河南鄉村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缺乏整體規劃控制

        許多鄉村旅游區缺乏總體規劃,尤其是“農家樂”的發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復建設、低層次開發、環境破壞現象嚴重。不僅造成資源、財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而且由于沒有進行統一規劃,鄉村旅游景區地域上分布較廣,組織線路的難度較大,鄉村旅游與傳統旅游景點之間也缺乏有機聯系,共生性差,從而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

        2.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不盡完善

        設施設備的不完善導致了客源的可進入性、安全、供水、農家衛生等方面的問題。有些“農家樂”缺少必要的消防設施,―定區域范圍內缺少必要的醫療點和醫療設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時,自來水龍頭的數量明顯不夠。廚房、廁所的衛生條件與預期標準相差甚遠。村里對蒼蠅、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點靠近豬圈,給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響。

        3.產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夠

        目前河南鄉村旅游產品單一,深度開發不夠。主要以農家樂和小景點休閑為主,鄉村旅游產品普遍缺乏文化內涵,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缺乏文化品位,許多鄉村旅游活動只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在發掘當地的民俗風情、提高活動的娛樂性和游客的參與性等深層次開發方面還做得不夠,難以讓游客感受和體驗鄉村旅游地的形象,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銷售不成體系

        農戶的自我銷售意識不強,在宣傳方面過多依賴村上的委員會。而村上的銷售方式陳舊無新意,難以引起人們特別留意。沒有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預定和銷售系統,沒有橫向和縱向的網絡體系,與當地或周邊大城市的旅行社聯系不密切,沒有形成整體營銷。

        三、河南省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導,科學規劃和管理

        為促進全省鄉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發展,既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扶植,又離不開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投入。因此,第一,鄉村旅游區政府職能部門要把鄉村旅游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責任。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要強化、協調、管理、服務職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務機制。其次,鄉村旅游區政府職能部門做好整體規劃。要立足產業發展,把鄉村旅游擺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權衡,切實做到布局合理、規劃科學、體現其整體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對鄉村旅游業給予長期的經濟、技術和政策支持,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這樣才能為我省的鄉村旅游創立品牌。第三,鄉村旅游區政府職能部門要制定出鄉村旅游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旅游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可成立鄉村旅游協會,制定有關章程,對鄉村旅游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第四,積極幫助引導居民參與旅游。鄉村旅游區政府職能部門,一方面要對制定相應優惠政策、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各種宣傳發動渠道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旅游,使其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主體;另一方面,對于直接進行鄉村旅游經營和服務的農民或農戶還要進行規范性培訓,使其盡快熟悉管理和服務業務,了解行為規范,遵守法紀法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二)科學規劃,文化興旅

        1.科學合理規劃

        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對旅游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揉進民風民俗的中國文化原本,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開發。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開發具有區域特色、與鄉村環境相協調、具有品牌效應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這需要要構建一種符合自然的農業景觀,使其真正充滿生機、原汁原味,而所體現的鄉村文化也應根植于本土,而不是憑空捏造。同時,開發過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傾向,保持景區青山綠水、空氣清新。

        2.開發系列產品

        全方位開發各種鄉村旅游項目,將鄉村的自然風光、農村生活體驗、趣味勞動、文娛節目相結合,發展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如“在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的鄉村旅游活動項目中把各種鄉村民間娛樂藝術如舞獅、龍燈、民歌對唱及各種民俗表演納入鄉村旅游產品中,形成系列和規模,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同時也可針對不同的對象設計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生團體增加農村生活常識、農業科技知識等教育性節目,并且對活動內容堅持低收費策略。

        3.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特色是旅游產品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原則之一。鄉村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本是有別于城市景觀的最突出特征,也是鄉村旅游得以興旺發達的根基。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過程中必須認真分析旅游鄉村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中探尋鄉村發展的文脈、生活習慣的演變、民俗風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現形式,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鄉村旅游產品,使農村天然、樸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天趣、閑趣、野趣融合一體的鄉村旅游產品更具有獨特的魅力。鄉村旅游不能流于淺層次的觀光游覽,不能局限于旅游資源的表面現象,而應注重觀念和感情的溝通與體驗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蘊的體驗。

        4.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水電、餐飲、住宿、通訊等行業與鄉村旅游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因此,規劃設計時,要加大對設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強鄉村旅游區公共設施與食宿設施的建設。要解決好交通、通信、廁所等問題。應與交通部門合作,開辟旅游專線,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設施建設上,要注意旅游環境和接待設施的衛生標準。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原則下,滿足旅游者的多層次需求,設計專門的、與當地環境協調的旅店、娛樂場、購物場所等,使游客進得來、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興。

        (三)加強管理,服務指導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需要現代的管理知識。旅游業作為服務行業,有其特殊性,服務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新世紀旅游行業的競爭,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主要表現為人才的競爭。是否擁有高素質人才是旅游業發展的關鍵。首先,保證人才的投入,招攬高級人才,加大現代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注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鄉村旅游的經營者應具備獨特的眼光、清醒的商業頭腦、豐富的農業知識、管理經驗和環保意識,只有這樣的經營者才能發展好鄉村旅游,才能使得其發展能趕超國際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組織他們外出學習、考察,學習旅游政策、市場動態、經營和操作程序、環境教育等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一方面擴大他們的視野,提高欣賞水平,另一方面培養服務人員的好客度、服務意識和水平,以加強軟環境建設,使他們能夠真正承擔開展鄉村旅游的各項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對全體農民的旅游教育和環境意識,營造和諧親善的旅游環境,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加強衛生和安全工作。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衛生習慣上還存在一些差異,在鄉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礎衛生條件還比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強衛生工作勢在必行。服務人員應注意對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農戶家的廚房、餐具、臥室、浴室、廁所、用水及公共娛樂場所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問題外,由于鄉村旅游參與性強,所以還要在這方面加以督導,以保證游客參與活動項目的安全。

        (四)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鄉村景觀資源及其自然生態、文化環境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前提,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和活動空間,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壞,又容易受到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破壞,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加強環境保護,包括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環境,這就要求鄉村旅游開發中一定要加強對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價值的宣傳,要提高當地居民的素質,激發其對所在社區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愛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對游客要加強尊重接待地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宣傳教育,以保持鄉村旅游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和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提高鄉村旅游開發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環保意識,是實現鄉村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促銷,充分利用農村各種節慶活動,組織觀光旅游、舉辦展覽會、科普培訓等活動,大力宣傳鄉村旅游產品。此外,加強與周遍旅游景區(點)的結合,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提高鄉村旅游景點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擴大鄉村旅游的市場。

        參考文獻:

        [1]李左人.試論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J].天府新論,2000,(6).

        [2]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

        [3]王宏星,崔鳳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及其影響研究[J].大學學報,2005,(1).

        [4]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

        [5]王云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J].旅游學刊,2006,(4).

        [6]盧云亭.兩類鄉村旅游地的分類模式及發展趨勢[J].旅游學刊,2006,(4).

        [7]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華.開發我國鄉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2004,(5).

        第7篇:中外建筑特點對比范文

        關鍵詞 圖書館焦慮 測量 圖書館焦慮量表 修訂 北京地區 高校圖書館

        1 引言

        焦慮是潛伏在我們所觀察到的行為背后的一種潛在構念,是個體對某種預期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潛在威脅的情境所產生不安、憂慮、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狀態。圖書館焦慮是讀者在使用圖書館時產生的上述不愉快情緒。比如:現代圖書館在提供了高端大氣的學習空間、設計布局的同時也會給一些讀者帶來找不著北無所適從的感覺,先進的自助服務設備在提供便捷的同時也讓一些人擔心出錯而不敢使用,不斷改進的檢索方式讓不少讀者都有過不知所措的經歷……這些會讓一些內向、羞于詢問的讀者感到為難和困惑,當讀者在圖書館遭遇了不順利、尷尬、沒能達到預期目的的經歷后,將會對圖書館逐漸失去興趣、信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導致圖書館讀者的流失。究竟哪些讀者是因為圖書館的服務不足產生焦慮從而降低了利用圖書館的能力?用什么方式來衡量評估焦慮?這些是圖書館改進服務需要研究的問題。

        1986年,美國圖書館學家康斯坦斯?麥侖首次提出了圖書館焦慮的概念,將讀者在使用圖書館時產生的心理障礙稱為圖書館焦慮(Library Anxie-ty,LA),開啟了LA定性研究階段。

        1992年,美國研究者申農?波絲蒂克將LA定義為讀者使用圖書館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和不舒服的感覺。他在康斯坦斯?麥侖抽象、定性的研究基礎上,創建了LA定量研究工具:圖書館焦慮量表(Li―brary Anxiety Scale,LAS),用于定量分析LA的程度。這開創了LA定量研究的先河,為以后LA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礎。

        LAS是一組能反映焦慮潛在變量(潛在構念)水平的項目,這些項目也被稱作測量變量(或觀察變量、指標變量、顯性變量)。由于LAS是LA研究者針對一定的圖書館背景與環境提出的,有其自身的適用范圍,自1992年申農?波絲蒂克創建了5維度43項度LAS以來,先后有眾多學者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國家和種族圖書館環境與特點或自己的研究方向,重新建立或修訂了適合自身的LAS。

        2001年,以色列研究者斯納利斯?肖哈門與戴安娜?米茲拉齊對以色列本科生的LA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將申農?波絲蒂克的LAS翻譯成希伯來語,同時結合本民族特點對LAS進行了改進,將量表中的5大因素增加到7大因素。2003年,美國圣里奧大學多麗絲?范坎彭博士,在申農?波絲蒂克的LAS基礎上,根據卡羅爾?庫爾梭的信息檢索模型,編制了6個維度54個項目圖書館焦慮多維量表,來測量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學位論文寫作階段使用圖書館過程而產生的LA程度。2004年科威特大學圖書館與情報學系的安瓦爾等三人沿用申農?波絲蒂克的英文版量表,并作了必要的修訂,將申農?波絲蒂克量表維度由5個減至4個,項目由43條減至34條。2009年,波蘭奧爾什丁瓦爾密亞瑪祖里大學的馬儒則納?斯維哥根據波蘭的國情,參照已有的LAS,建立了6個維度的適合本土研究的波蘭LAS。

        今天,更多的研究方法被運用到LA研究中,比如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概念的提出,以及SPSS、LISREL、AMOS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成熟,使SEM的理念和技術轉化為研究者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為LA研究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量化研究范式。更多國家的研究者加入到LA研究行列,比如加拿大、伊朗、馬來西來、土耳其、中國。2006年,吉林大學圖書館賀偉根據當時我國的國情將申農?波絲蒂克LAS進行了中文修訂及信效度檢驗,量表分為5個維度,共計63個項目。2011年,南開大學商學院宋志強等人在已有LAS的基礎上,通過調研構建了符合當時圖書館環境的包括7維度40條目的LAS。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數字資源的迅猛發展、讀者需求的不斷變化,圖書館的服務與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革,這些變革會使已有的LAS出現測量變量不足以反映其潛在變量的問題,同時也會有新的潛在變量產生或舊的潛在變量失效的可能,這也是我們修訂量表的原因所在。在分析方法上,適合于高校的中文LAS(如吉林大學圖書館賀偉修訂量表和南開大學商學院宋志強修訂量表)都進行了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檢驗。我們此次修訂將采用SEM分析方法,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驗證性因素分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 Analysis,CFA)得出測量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潛在變量間因果關系的結構模型,并運用群組分析求證量表的穩定性和跨群組效度。在樣本數據的獲取上,為便于實地進行問卷調查確保樣本數據的真實可信度,我們選擇了北京地區六所不同層次的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985”學校)、北京工業大學(“211”學校)、首都師范大學(一本學校)、北京聯合大學(二本學校)、耿丹學院(民辦三本學校)、北工大實驗學院(二級獨立學院)。

        2 圖書館焦慮量表的第一次修訂

        我們此次對LAS的修訂是在申農?波絲蒂克的LAS、吉林大學圖書館賀偉修訂量表、南開大學商學院宋志強修訂量表等基礎上進行的。

        2.1編制預試問卷及施測

        編制一個高信度、效度的量表是要以初始項目(測量變量)冗余為基礎的,初始項目(測量變量)的冗余給量表的修訂提供更多的對比和選擇的機會,通常初始設計的項目應為量表項目的3-4倍,比如一個10項目的量表,需要有一個40個項目的項目池。因此,重新設計、編制預試問卷,就要盡可能全面地提出有可能使讀者產生焦慮的所有方面(潛在變量)、所有問題(測量變量)。為使預試問卷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和專家效度,此次編制預試問卷,筆者的具體作法為:1.在上述三個量表基礎上篩選、增補初始項目;2.向上述六所學校的圖書館老師征求意見;3.召開讀者座談會,直接傾聽來自讀者的意見;4.與圖書館助管學生進行討論。我們在經過上述環節后,結合圖書館實際工作經驗反復推敲,最終從讀者、館員、服務、資源、舒適度、管理等六個方面(潛在變量),設計了一份包含56個問題(測量變量)、采用利克特五點計分制的預試問卷。

        在問卷調查中,為了使抽樣的樣本性質能確實反映出總體的屬性,學者斯蒂文斯(2002)對于因素分析程序的樣本大小與因素可靠性間的關系提出以下看法;樣本大小視分析變量數目而定,一般的標準是每個變量(題項)所需的樣本數要介于2位至20位之間,但使用者要獲得可靠的因素結構,每個變量最少的樣本觀察值要有5位,因而一份有四十題的量表(不是問卷,一份問卷可能包含數種量表),要進行因素分析時,其樣本數最小的需求要有40x5=200位。我們編制的預試問卷有56題項,以每個變量不少于5位樣本觀察值計算,需要樣本數應不少于280個。

        2013年10月我們統一印制了紙制問卷,在上述六所學校以120份/學校、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了第一次抽樣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老師又自行復印問卷增加發放了40份問卷,相當于實際發放問卷760份。對收回問卷依據測謊題(內容正好相反二道問題)、以及答案出現明顯規律的(比如全部題目選A)予以剔除,得到實際有效問卷為712份(詳見表1、表2)。全部樣本按奇、偶數分為EFA分析樣本356個、CFA分析樣本356個,二個樣本測量題項均采用序列均值方法置換缺失值。

        2.2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檢驗編制量表(預測問卷)個別題項(測量變量)的適切性或可靠性。項目分析的檢驗是通過探究高低分的受試者在每個題項的差異,以及題項間同質性檢驗等方法來決定個別題項的保留與否。筆者采取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求得的t值作為極端組決斷值比較,以個別題項與總分的相關度、校正題項與總分的相關度、個別題項刪除后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值、共同性、因素負荷量等項的檢驗作為個別題項的篩選指標,項目分析的判別標準見表3。經檢驗,最終刪除了26題項(測量變量),保留了30題項(測量變量)。

        2.3 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測量變量的背后究竟具有幾個潛在變量?雖然在量表修訂時我們已參考現有量表提出了六個因素構念,但實際數據是否能與我們事先確立的構念相吻合,需要通過因素分析來檢驗。因素分析的目的即在找出量表潛在的結構,減少題項的數目,使之變為一組較少而彼此相關較大的變量。

        因素分析的關鍵在于保留多少共同因素(潛在變量)。在EFA中,我們將經項目分析保留的30題項全部納入因素分析變量范圍,運用SPSS18.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Kaiser>l、直交轉軸的最大變異法提取共同因素,共抽取7個主成分,可以解釋的總變異量為56.054%。碎石圖(見圖1)的檢驗可以幫助我們決定因素的數目,其判斷準則是取坡線突然劇升的因素,刪除坡線平坦的因素。從圖1看,可以確定抽取三個因素較為適宜。

        以特征值大于1為判別基準時,有時所抽取的因素過多,或某些因素所包含題項不夠適切,不易給因素命名,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受到受試者填答、量表編制過程的嚴謹性等因素影響,部分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常未能完全符合研究者當初編制的層面因素,所以研究者需要刪除題項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因素分析,一直不斷探索,直到符合理論基礎或架構,或達到簡單結構目的。經轉軸后的成分矩陣分析,筆者保留測量題項較多的構面,刪除非歸屬于原構面中因素負荷量最大的測量題項。經過12次刪除題項后,最終抽取“檢索困惑”、“環境不適”、“服務不足”三個潛在變量共18個測量變量,三個因素構念可以解釋所有觀察變量的總變異量的47.848%。在行為及社會科學領域,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聯合解釋變異量若能達到60%以上,表示萃取后保留的因素相當理想,如果50%以上,萃取的因素也可以接受。筆者萃取的結果接近50%,不是很理想。

        2.4 測量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CFA)

        測量模型驗證檢測的是測量變量的因素結構與測量誤差。在CFA分析中,筆者采用偶數樣本(EFA分析采用奇數樣本)運用AMOS17.0進行驗證,三個潛在構念均為反映性測量模型,測量模型標準化估計值模型圖見圖2。

        在圖2測量模型中參數個數總共有60個,其中固定參數21個,自由參數39個。CFA樣本數為356,模型估計樣本數為自由參數的9.1倍。SEM參數估計的穩定性和樣本大小有關,一般最少的樣本需求為200位以上,多數學者觀察認為樣本大小至少應為假設模型中待估計自由參數的10倍以上。正態性評估偏度系數介于0.007至1.041之間,其絕對值小于2,峰度系數介于0.184至一1.212之間,其絕對值小于2,表示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假定,因而采用最大似然法對模型各參數統計量進行估計。

        CFA假設模型路徑圖的估計結果為:模型可以辨識收斂,非標準化估計值模型誤差項或殘差項方差均為正數,表示模型參數估計值沒有出現不適當解值。標準化估計值模型,沒有出現絕對值大于1的標準化回歸系數,表示沒有違反模型辨認規則。整體模型的自由度為132,模型適配度的卡方值為380.OOO(p=0.0000.900適配標準),AGFI值為0.861(未符合>0.900適配標準),CN值為150(未符合>200理想標準)。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適配不佳。

        對于適配不佳的假設模型要進行修正。當測量變量的因素負荷量小于0.5時,就不能有效反映因素構念,就不能作為因素構念的有效測量變量。因素負荷量等于測量變量路徑系數的平方,因此當路徑系數小于0.70時應考慮刪除。筆者以路徑系數0.900適配標準),CN值=174(未符合>200理想標準)。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尚可適配。

        修正后模型有2個維度只有2個測量變量。測量模型的評價目標在于測量變量是否足以反映其相對應的潛在變量,并有一定的信、效度支持。“一般最少的準則為一個潛在構念的指標變量(測量題項)至少要有三題以上,若測量指標題項少于三題,指標變量反映的潛在特質效度不足。”

        焦慮量表第一次修訂,經項目分析刪除26題;經EFA分析刪除12題,萃取三個共同因素18個項目;經CFA分析刪除路徑系數低于0.65(約等于0.70)的10個項目,獲得量表包括“檢索困惑”、“環境不適”、“服務不足”3個維度共8個項目。量表第一次修訂因刪除題項過多造成一些潛在變量測量題目不足、抽取共同因素與最初設計差異較大,量表效度需要再重新建構。因此,我們在第一次修訂的基礎上,圍繞“檢索困惑”、“環境不適”、“服務不足”三個維度進行了題項的增補和修改。增補重點為測量變量不足的維度;修改重點為對有一定測量價值但可能因提法使人不愿意承認或讀者不易正確理解的測量變量進行了修改或刪除,題項數量控制在大多數讀者在忍耐限度內能夠完成為宜。修改后,筆者編制了25題項的測試問卷并進行了第二次測試。

        3 圖書館焦慮量表的第二次修訂

        2014年3月我們在上述六所學校進行了第二次測試。第二次測試抽樣數按各學校在校生規模的十分之一并考慮可能產生無效問卷的比例確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各為260份,耿丹學院、北工大實驗學院各為110份。六所學校共發放問卷1260份,收回問卷1211份(詳見表4、表5)。

        問卷調查的基本信息包括學校、身份、性別、學科、文檢課選修情況、去圖書館情況、利用電子資源情況,以便我們針對不同群體讀者的焦慮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剔除不合格問卷后全部樣本按奇、偶數分為二部份,奇數樣本作為EFA分析樣本,以序列均值替代題項缺失值,樣本數為595;偶數樣本作為CFA分析樣本,直接刪除有題項缺失值記錄,樣本數為562。

        3.1

        EFA分析

        第二次測試,經項目分析刪除5題、保留20題。EFA分析采取主成份分析法,以特征值kaiser>l、直交轉軸最大變異法抽取主成分,共抽取三個共同因素,經轉軸后成分矩陣分析刪除2題項后,解釋的總變異量為52.871%(見表6)。因原設計為“服務不足”的題項經刪除后保留題項更適合命名為“情感障礙”,EFA分析最終保留“環境不適”、“檢索困惑”、“情感障礙”3個因素18題項。

        3.2 測量模型CFA分析

        經EFA分析萃取的三個潛在構念均為反映性測量模型,分別包括6個效果指標變量。CFA分析樣本數為562,參數個數總共有60個,其中固定參數21個,自由參數39個,模型估計樣本數為自由參數的14.4倍。假設模型估計結果模型可以識別收斂,模型評估結果的參數沒有不適當解值。以測量變量路徑系數不低于0.65為刪除標準,刪除不能足以反映潛在構念的測量變量,修正后測量模型見圖3。為了保證每個潛在構念有三個測量變量,我們保留了路徑系數為0.62的變量qg16,qg16測量變量還有待改進。

        3.3 結構模型的驗證

        完整的結構方程模型(SEM)包含測量模型與結構模型。結構模型表示的是因素構念間的關系,結構模型檢驗的重點在于界定模型中變量的因果關系效度,也就是因果結構效度的檢驗。假設模型中所有變量的因果關系都必須根據理論、實證研究、或合理性經驗法則來界定。我們保留的“檢索困惑”、“環境不適”、“情感障礙”三個潛在構念,從合理性經驗判斷,“檢索困惑”與“環境不適”應該是引起“情感障礙”的外因,這種因果關系的假設模型見圖4。經CFA驗證,“檢索困惑”與“環境不適”對內因潛在變量“情感障礙”影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33、0.57,聯合解釋變異量為57%。其整體適配度統計量檢驗結果摘要見表7,16個指標有14個指標達到標準,其中6個指標達到良好標準,只有2個指標未達標準,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契合度良好,表示假設模型可以獲得支持,這樣的假設模型理論上是可以接受的。

        3.4模型的聚斂效度與區別效度檢驗

        若結構模型的整體適配度分析顯示,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可以適配,表示根據觀察數據推導的整體協方差矩陣∑與依據模型推導的隱含總群體協方差矩陣∑(θ)相等:∑=∑(θ),進一步要驗證的是量表的聚斂效度與區別效度。

        CFA模型的聚斂效度可從因素負荷量、潛在構念信度、平均方差抽取量等方面加以檢核。一個因素構念對測量變量具有高的負荷量,表示這些測量變量可以有效反映一個共同因素。因素負荷量的評鑒內容為因素負荷量路徑系數均達顯著(一般應達0.70以上)、因素負荷量數值要高于0.50。其中:θ為觀察變量的誤差方差。潛在構念信度又稱組合信度,是模型內在質量的判別準則之一。平均方差抽取量是潛在變量可以解釋其指標變量變異量的比值,其數值愈大表示測量指標愈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構念的潛在特質。經驗證三個因素的構念組合信度分別為0.783、0.782、0.723,均大于0.600適配標準,表示測量變量反映的潛在特質同構性較高,模型內在質量良好。平均方差抽取量分別為0.547、0.474、0.467,四舍五入后均達到0.500適配標準,其中“檢索障礙”的測量變量比較理想,“環境不適”、“情感障礙”的測量變量還有待改進。

        AMOS 一般采用卡方差異檢驗法來判別量表是否具有區別效度,具體通過比較構面間的協方差為自由估計參數和構面間的協方差限制為1兩個模型的卡方值差異量是否達到顯著水平來判斷。卡方值差異量愈大且達到顯著水平表示兩個因素構念間的關系不是完全相關,說明兩個因素構念是有區別的。經驗證的結構模型區別效度摘要詳見表8,均達到0.001顯著水平,說明三個因素間有良好的區別效度。

        4 修訂模型跨學校穩定性分析

        當我們得到的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可以契合,可以進一步探究假設模型是否同時適配于此樣本中不同學校、學科、性別、身份……的樣本組別,比較結構模型中“檢索困惑”、“環境不適”與“情感障礙”之間的路徑關系對于不同的樣本組別是否存在差異。其目的在于檢驗相似模型在不同群組受試者間的差異,以驗證模型穩定效度與跨群組效度。

        在群組分析中,我們進行了學科群組與學校群組的檢驗。關于SEM分析的樣本數,“Gorsuch(1983)認為,因素分析中樣本量至少應該達到100。Boomsma(1985)也建議,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時,樣本量最少應該大于100,被試多于200個更好。”在學科群組分析中,學科分組樣本數分別為工科472、文科400、理科281,樣本數均在200以上,學科群組分析指標均達到適配標準,說明假設模型具有跨學科穩定性。學校群組分析,由于第二次測試六個參測學校樣本數是按在校生比例確定的,耿丹學院有效問卷僅為97,北工大實驗學院有效問卷僅為100,因此,學校群組分析中這兩個學校的分析指標適配數據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以學校群組分析為例,六個學校初始模型與群組初始模型的估計結果均為模型可以辨識收斂,模型評估結果的參數沒有不適當解值。六個學校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耿丹學院、北工大實驗學院的初始模型卡方自由度比值分別為1.970、2.409、1.671、1.877、1.690、1.474,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達到

        六個學校初始假設模型與多群組初始模型的絕對適配度指標,除耿丹學院RMSEA=0.087、AGFI=0. 833、北工大實驗學院AGFI=0.857未達標外,其他學校初始模型與群組初始模型均達到RMSEAO.90、AGFI>O.90適配標準。

        六個學校初始假設模型與多群組初始模型的增值適配度統計量見表9,其中:IFI、TLI、CFI均達到模型適配標準。NFI四舍五人后均能達到標準,RFI除耿丹學院、北工大實驗學院外其它學校四舍五人后均能達到標準。群組初始模型五個增值適配統計量四舍五人后均達到標準。

        六個學校初始假設模型與多群組初始模型的簡約適配度指數PGFI、PNFI、PCFI均達到>0.50適配標準。

        “如果模型擬合指標中部分達到了較高的顯著性,而其余指標沒有,此時需要研究者仔細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特別是針對那些不顯著的指標、考察其實質含義,分析為什么它們不顯著。只要有一定的邏輯和原因,這種情況也是可以接受的。”學校初始模型少數學校適配指標不達標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樣本數≤100造成的。因此,考慮到分學校樣本數量的關系,上述適配指標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說結構模型在不同學校群組具有一定的穩定效度,即具有跨群組效度。

        只有通過EFA分析、CFA驗證,確認經觀察數據推導的整體協方差矩陣∑與依據模型推導的隱含總群體協方差矩陣∑(θ)相等,并經群組分析假設模型具有跨群組穩定效度的LAS,定量分析的數據才能體現LA真實狀況。經過本地區驗證數據擬合良好的LAS,用于其他地區LA分析仍然需要數據分析與驗證,如果經觀察數據推導的整體協方差矩陣∑與依據模型推導的隱含總群體協方差矩陣∑(θ)不相等,仍然需要重新修訂假設模型。

        5 對參測六所學校讀者圖書館焦慮的測量比較

        我們根據理論假設架構編制的預試問卷,經二次測試修訂后得到一個包含“檢索困惑”、“環境不適”、“情感障礙”3個潛在變量10個測量變量的焦慮量表,并通過多群組分析驗證具有跨學校群組穩定效度。于是,我們應用此量表對參加項目的六所學校讀者LA狀況進行統計分析。量表共有10道題,采用利克特五點計分制,全部問題采用反向題(為避免讀者在正、反向題選擇答案時容易造成混亂、同為反向題數據分析時不需再進行反向轉換),如:“當我遇到問題時,館員不能給予有效解決”、“使用圖書館查找資料時,檢索過程令我不知所措”,按5分為“同意”、4分為“基本同意”、3分為“不置可否”、2分為“基本不同意”、1分為“不同意”,30分以下者為“不同意”、“基本不同意”或“不置可否”,31分以上者為“基本同意”或“同意”為有LA者。為確保統計的準確性參測人數為刪除了有題項缺失值記錄的數字,統計結果按有LA讀者比例由低至高排列詳見表10。

        測量結果顯示六所學校都存在有LA的讀者,有LA的讀者占參測讀者的比例從10.8%到40.9%。LA占比最低的為民辦三本院校耿丹學院。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一,其在校生5700人,圖書館面積13000m2,圖書館生均面積2.28米/生,圖書館硬件條件能很好滿足讀者需求;第二,其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相對其他學校存在一定差距。

        “985”學校、211學校有LA者相對人數較少,說明“985”學校、211學校的圖書館建設、規模與學校整體發展需要相適應,能較好滿足讀者需求。

        在校生人數較多、圖書館面積不足的學校情況相對嚴重。以LA占比最高的北京聯合大學為例,其校本部館舍面積8000O,本部在校生1.3萬人,圖書館生均面積0.615O(普通高校圖書館生均面積標準為2.0O/生)。在抽樣調查時,北京聯合大學讀者在“建議留言”一欄反映問題較為突出的有:學生占座、圖書館太吵、冬天室溫低、館員聲音大、書車噪音大等等。分析其原因,與圖書館面積不足,采用室內天井式建筑結構,閱覽座位密集,借還服務區與閱覽區距離過近,動、靜區不能有效間隔等因素有關,說明圖書館硬件不足、環境舒適度不高是北京聯合大學讀者產生圖書館焦慮的主要原因。其結果與我們通過SEM方法獲得的結構模型是一致的,結構模型顯示“環境不適”路徑系數為0.57,“檢索困惑”路徑系數為0.33,“環境不適”相對于“檢索困惑”對讀者產生圖書館焦慮影響更大。另據了解,現北京聯合大學圖書館新館正在建設之中,2015年將投入使用。

        實際測量結果顯示,受試者所得LA分數統計與實際情況吻合并能合理解釋受試者的心理特質,說明修正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6 結語

        LA測試與分析結果表明,導致讀者產生焦慮除個人因素“情感障礙”內因外,“環境不適”與“檢索困惑”是主要外因。其中,測量變量hj5“讀者違反規定現象普遍”的路徑系數為0.73、因素負荷量為0.53。當圖書館資源處于緊缺時維持公平秩序至關重要,例如當圖書館閱覽座位嚴重不足而讀者占座現象嚴重時,管理人員的不作為或管理不力會讓承載巨大考試壓力和課業負擔的學生倍感焦慮,這也是hj5成為“環境不適”潛在因素最適切測量變量的原因。“檢索困惑”潛在因素因素負荷量最高的測量變量為jsl0“檢索到圖書索書號后,我不知道如何按照索書號找書”,其路徑系數為0.80、因素負荷量為0.64,一般圖書館的索書號由分類號和種次號組成,各圖書館采取的分類法和種次排序法也不盡相同,大多數讀者對此都是一頭霧水,正是這些圖書館服務細節的瑕疵引起了讀者的困惑,查找過程中的不順利經歷會讓讀者感覺使用圖書館并不容易,久而久之會失去信心不自覺地回避圖書館。LAS的結構模型和所有測量變量將成為圖書館改進服務的重要參考。圖書館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像面積嚴重不足問題要靠學校層面的重視與支持外,工作重點應放在環境建設、檢索服務、管理方式等方面上。

        環境建設方面,應改變過去閱覽室大一統的單一、密集模式,采取動、靜分區,建立分安靜等級的閱覽區;同時,也要注重滿足現代讀者除學習之外的交流、休閑、娛樂等多種需求,建立規模不一的研討間、多媒體視聽室、舒適的休閑區等;營造多樣化、人性化的人文環境和藝術氛圍,讓讀者到圖書館有如到家一樣,能放松心情、滿足不同需求。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线码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观看 | 亚洲se777中文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视频 | 亚洲开心五月在线 | 亚噜噜狠久久香蕉人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