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

        第1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 我國中部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評估研究(下) 生態學視角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 我國中部地區農業信息化發展探析 新課改背景下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研究 物聯網環境下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 關于XBRL下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的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研究 次貸危機下我國長三角地區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新形勢下的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之我見 “互聯網+”下農業高職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研究 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 藏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綜述 地平線研究項目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若干啟示 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策略研究之我見 歐債危機背景下的我國中部產業國際化發展問題研究 淺論信息化背景下的職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師的自我提升 新加坡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啟示 經濟轉型背景下中部地區高職金融教育改革與發展 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背景下的滁州發展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下研究生輔導員工作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3-8-28.

        [2]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2013-8-28.

        [3]規劃編制專家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4]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5]何克抗,余勝泉,吳娟等.運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大幅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2):5-18.

        [6]王珠珠,劉雍潛,黃榮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下)[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9-30.

        [7]方子春.關于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個案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07(8):58-62.

        [8]冉新義,楊改學.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5(11):60-63.

        [9]易佳,盛健.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要用數據說話――以上海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0):4-9.

        [10]張屹,范福蘭,楊宗凱,周平紅.我國中學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測評與預測[J].電化教育研究,2012(7):5-10.

        [11]李葆萍.我國義務教育信息化建設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3):37-42.

        [12]Shyamal. Majumdar.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 [Working Draft] [M].UNESCO, Bangkok:2005,37.

        [13]把握機遇 加快推進開創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 2013-08-29.

        [14]UNESCO. (2011).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15]Advancing Digital Age Learning [EB/OL]. http:///standards/nets-for-students,2013-8-28.

        [16]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06,(8):5-11.

        第2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中圖分類號】 G5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18―02

        一、世界范圍的教育信息化背景

        總體上,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由于受到本國教育、經濟、文化、技術、體制等因素的制約,仍然呈現階段性參差不齊的水平;最發達的北美地區與邊緣化最深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差異巨大,這無疑對全民教育目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01年和2006年兩次強調信息通信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提倡培養具有數字涵養的青少年人才。2003年世界銀行指出教育信息化能夠增加受教育機會,增加獲取平等教育資源的可能性。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信息社會全球峰會上提出了其在發展中國家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中的巨大潛能。

        這些國際組織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與通訊技術推動落后地區的教育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教育公平,召開成員國地區會議,提供策略和方法;各國政府也普遍意識到了教育技術的潛力以及對各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進作用,而起草或制定了相應的國家范圍內的政策,并提供專項資金;作為基礎設施與服務的相關IT企業也逐漸成立了專門的教育市場部、開發教育類別的設備和軟件應用,甚至一些大型企業如微軟公司已經開始著眼于教師培訓。

        即使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都已基本步入綜合協調發展的軌道。在教育信息化進程相對成熟的北美和歐洲,以及個別亞洲國家中,教育技術的發展路線卻存在很大差異。例如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強調以強大的技術來推動教育發展,從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法國和德國則側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以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雙向發展;韓國高度重視優質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英國則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技術綜合于學科教學的國家。對于這些在教育技術中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他們現階段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了“以人為本,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而對于亞太、拉美、以及中東地區,在尚未完全洞悉教育信息化的驅動本質的前提下,如果冒昧地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洪流中,跟風發達國家,是無法有效地將ICT的潛能轉化為教育效能的。例如,泰國忽視了自身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教育和技術的整合性,盲目借鑒新加坡“隨時隨地學習”的第三階段規劃,提前部署一對一的學習環境,而沒有完善的評估系統,也沒有長期的實踐所積累的經驗,勢必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他們更疲于去解決教育的最基本的需求問題,而無暇他顧。

        總的來說,中國的信息化教育發展趨勢相對平穩,但仍然存在嚴重的地區差異,同時,在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時,我們所缺乏的是具有本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缺乏亮點。在現階段看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必須要細化目標,合理配置資源,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舍本逐末。我們應該在“生機比”等這些數據的背后,到達更深的層面。合理規劃國家教育信息化進程,靈活配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現有優質數字資源的利用率,注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構建有效的成果評估體系。

        二、學習模型轉變學習方式

        近年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在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撐下發生了革新,具有更高自主性、靈活性和可持續性的學習模型已經日趨成熟。在普及型的信息技術驅動下,公眾通過非正式學習渠道獲取知識,已經成為了新的潮流,例如慕課、Coursera、知乎等。在技術對教育的反作用力下,原有的教育體系已經無法全面支持和推進教育信息化,而到了必須變革固有形態來順應信息化發展、培養具有數字涵養的新時代人才的時候。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必須更加精確地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內在結合點,不能罔顧這一反作用力。從教育目標來看,新的模式更為接近UNESCO早年提出的 “Learning to become”這一目標,這絕不意味著要摒棄傳統的正規教育,而是仍然以此為基礎,提升自主學習的空間。2014年6月UNESCO曼谷辦事處前任理事Mr. Sheldon Shaeffer在東南亞地區會議上指出,我們所需要的學生,是不僅會回答問題,更會提出問題的學生。以現在國內盛行的Coursera為例,人們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工作需求,不受限制地自主選擇課程學習來解決自身在求知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免費的優質課程的提供者通常為知名的大學和國際組織,同時還可以獲取相關認證證書。 從教育的提供途徑來看,我國的中小學增設興趣班、普通大學以及職業學校提供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增設老年大學和開放性大學等都是明證。從教學方式上看,信息技術已經開始逐步整合應用于其他學科以及整體的教學活動中。

        三、對于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啟示

        2008年,中央教科所的專項資金項目研究成果《中國教育競爭力國際比較研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提升我國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根據《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我國現階段缺乏有效的“戰略規劃-行動計劃-評估與建議”的機制。UNESCO總部ICT主任苗逢春教授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說道:“我比較推崇教育信息化案例是新加坡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共同的特點恰恰是我國信息化欠缺的。”他明確提出了在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其“15年一貫,5年一期”的系統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尋求漸進式發展路線。其次,政策的制定應該以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不僅要注重政策的頂層設計,更要重視底層實施。這就意味著,內涵式的教育信息化,必須更注重以學校為單位的全員教師ICT能力提升。所以,只有國家頂層政策的合理的連續性多元化設計,才能取得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成果。

        由于中國仍處于發展階段,教育信息化發展起步較晚,相較于亞洲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文部省五次制定教育信息化實施計劃。縱觀日本2001年、2004年和2009年的三次國家信息化戰略,不難看出日本不僅從未停止基礎設施和數字資源的建設,而且已經步入ICT高度化應用時期,開始部署全民的數字化社會。日本有一處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是它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上實行的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參與合作,公費和私費并舉,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所以,政策的實施要以政府為主流,社會其他機構企業多元化投入,滲透到最小單位。

        在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上,我國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缺乏一套建設標準,而現階段應該更側重于現有優質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拓展,而并非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成本去開發全新的數字教育資源。

        為了有效利用數字資源,教師的ICT能力至關重要。除了韓國和美國,新加坡的ICT綜合導師計劃值得一提。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ICT專業發展框架,并且已經將教師能力提升作為重點之一放到了教育信息化第三期發展規劃中。新加坡ICT導師計劃更具有靈活性,更適合我國教育現狀發展不均的特點,比起現有的通過一些在線課程進行教師職內培訓更具有實際效果。ICT導師計劃的目的是讓教師能夠將運用ICT整合于各個學科,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由國家培養專業的ICT導師,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流動式教師培訓,并且協助教師整合ICT于其他學科課程。

        政策的頂層設計到細微末節的政策實施,再反饋到政策制定者,進行下一輪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定,必須依賴于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評估機制。中國香港有著官民機構“雙管齊下”的評估系統,即香港考試及評估局和香港教育局,這也是值得借鑒的地方。其次,智利自2011年開展的全國性學生ICT技能水平測試,有效地對學生現有ICT能力進行分級和評估,也值得我國學習。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我國教育信息化現階段的發展狀況,對其他國家的成果經驗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跟風,而要緊密結合自身發展而進行篩選和借鑒。中國現階段應將工作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資源利用率這兩方面,形成高效的評估機制,制定可持續性的政策,拉近教育信息化與亞太地區領先國家的差距。中國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競爭力,就必須在推動信息化戰略時,積極地應對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周南照 2008《中國教育競爭力國際比較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進寶,張曉英,趙建華,吳砥 2014 《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吳砥,楊浩,尉小榮,朱莎 2014 《國際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4-201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3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 我國農業信息化現狀與發展建設探討 我國數字動漫與信息化水平的典型相關分析 當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問題探討 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探析 芻議我國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 我國農村信息化電子商務的發展研究 我國農村財務信息化問題探析 我國農村信息化現狀與改進建議 探討我國船舶工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措施 我國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探討與思考 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我國區域經濟信息化發展階段與路徑 淺析我國機械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 淺談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 我國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與思考 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現狀與對策 我國農業信息化面臨的新機遇與發展建議 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與發展措施 我國物流信息化的創新發展與整合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4]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R],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

        [3]農業部.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國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3):63.

        [6]彭超.實現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國農業信息化現狀和發展趨勢調查報告[N].人民郵電報,2006-03-17.

        [7]楊玲玲.需求品味提升 實用要求更高――我國農民信息需求現狀及趨勢調查報告[N].人民郵電報,2006-03-17.

        第4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區域教育;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3-0067-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成為共識,但由于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區域、校際差異,各個地區的成本總量、成本結構以及效益的表現各不相同。如果建立一套能夠普遍適應而忽略區域、學校個性差異的評估體系,既不能真實、客觀地評估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狀況,也不能發現影響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深層次原因,更不能提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個性化建設策略與方案,效益評估也就沒有了意義。[1]

        本文在充分調研寧夏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際狀況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與指標體系,建立符合寧夏實際的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體系,從而使該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走以效益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現狀

        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評估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基于經濟學的量化評估,也有基于教學變革的質性評估;既有側重信息化環境建設的評估,也有側重信息化資源應用的評估,同時也有側重實際效果的評估。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與歸納,可將目前國內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概括為四類:第一為“STaR類”,即美國STa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評估模型,其基本方法是從財務、內部業務、變革與學習、客戶以及其他視角(方面)進行,從不同的視角(方面)提出對應的評估指標。同時,把學校按照信息化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級,將學校等級與相應的評估指標對應進行描述性評估。第二類為“模糊綜合類”,其基本方法是建立指標,確定權重,構造模糊評判矩陣,運算。第三為“績效類”,這類評估的基本方法是確定績效評價指標,確定權重,確定評價標準,績效評估。第四為“其他類”,這一類有的從設備(裝備)的角度分析信息化效益,有的從風險管理角度評價教育信息化效益,有的以時間衡量信息化效益,也有教育信息化效益“說得清、算不明”的論述。總之,這一類從不同的側面與角度來分析、評估教育信息化的效益。[2] [3][4][5][6][7][8][9][10]

        通過文獻分析,目前國內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評估模型與指標體系結構復雜、名詞概念多,評估體系大多停留在深奧的理論層面。第二,誰來評估、評估誰,主體不夠明確。第三,放大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將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等同于教育效益,忽略了當前國家、區域教育信息化目標與建設任務,忽略了教育信息化的實際水平與區域差異。第四,將教育信息化效益基本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水平,效益評估實為水平評估。第五,注重投入與收益分析,忽略了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過程的分析。因為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取決于建設與應用過程。

        三、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體系

        筆者在充分調研寧夏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的基礎上,借鑒上述評估模型與指標體系的優點,構建寧夏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以期對該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改善各環節中的不足,推動區域教育信息化向效益最大化方向發展。

        1.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及內涵

        教育信息化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沒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就沒有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同理,沒有教育信息化的產出,效益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說,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是指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使教育增加的那部分效益。[11]結合具體的區域教育信息化實際水平,可以將教育信息化效益理解為“教育信息化目標實現的程度”。[12]其內涵是“教育信息化實踐活動所產生的、與信息化投入有對比關系的對人們有益的結果”。[8]祝智庭教授將教育信息化定義為“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13]這可以理解為教育信息化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教育的變革。由此可以借鑒生產領域通過改變工藝或者流程來計算效益的辦法解釋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公式如下:

        效益=變革后總產出/變革后總投入-變革前總產出/變革前總投入

        2.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原則

        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要回答兩個問題,即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如何得到應有的回報。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效益評估要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評估過程科學規范,評估結果客觀。其次,評估對象與主體明確,評估方法簡單易于操作。第三,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不是終極結論,而是一個動態過程,通過評估發現問題,從而確定未來區域教育信息化新的起點,即所謂“去此生彼,不斷輪回”,使教育信息化向著效益最大化方向發展。

        3.教育信息化評估的主體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推動者、經費的主要投入者是政府,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推動者、經費的投入者是地方政府(國家的經費投入通過地方政府進行分配、國家的規劃通過地方政府實施),學校也能通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來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教師、學生為了工作與學習的便利也會投入一定的資金。同時,教師、學生在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花費了很多時間,即為心智與機會的投入。由此可見,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體為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學生。

        通過信息化建設,對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教育信息化體系得到完善,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地方基礎教育改革快速發展;通過信息化建設,學校信息化基礎環境得以改善,信息化教育資源得以豐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通過信息化建設,教師的信息能力、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學方式得以改變;通過信息化建設,學生的信息素養得以提高,學習方式得以改變,學習效率得以提高。由此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學生是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即為利益主體。

        當然,基礎教育信息化也有其他社會投入者和其他社會效益。但現今各行各業高度交織,如果把每個行業、每個社會成員都算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者和受益者的話,教育信息化效益只能成為一個說不明、算不清的抽象概念。郭莉博士認為“如果沒有潛在或預期的教育利益,就不可能有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力量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社會成本收益率,而是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利益主體的成本收益率, 除非這種社會成本收益率是預期中利益主體的成本收益率的先導”。[14]可見,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主體應落腳于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和學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體關系如圖1所示。

        4.教育信息化投入與效益結構

        投入是指教育信息化的總成本,包括教育信息化主體投入的資金成本和心智與機會成本。產出是指通過教育信息化使其主體(學生、教師、學校、地方政府)得到利益回報。同時,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環節――建設與應用過程,過程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建設與應用過程既有投入(心智與機會投入)也有產出(建設經驗、管理經驗、應用經驗等)。并且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建設與應用過程可以提高效益。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與效益結構如圖2所示。

        5.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

        綜合上所述,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可用圖3表示。

        本模型由投入主體、利益主體、建設與應用過程組成的一個動態三維模型,通過模型可以看出,投入的改變會影響到建設與應用過程以及效益的改變,建設與應用過程的改變既能影響到效益的改變,也可以通過反饋使投入改變(主要體現在投入結構的改變),效益的改變可以使投入以及建設與應用過程改變。同時,模型體現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目的,既能回答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得到回報的問題,也能回答如何提高效益的問題,即通過評估效益,改變投入方向與渠道,改進建設與應用方式,從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6.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要從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和教育信息化各主體利益兩個角度來考察”。[15]在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不同水平階段建設目標不同,效益的表現形式也有差異。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要與當前教育信息化水平相結合,要與教育信息化目標與建設任務相結合,其評估指標也應緊扣目標與任務。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發展、建設目標與建設任務的改變,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表現形式也會發生變化,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指標也應隨之改變。

        2012年3月,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的總體要求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并在專欄一中提出了“2020年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16]

        2013年6月,寧夏出臺了《寧夏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3-2017年)》,對寧夏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與發展任務做了明確的要求。[17]

        2011年9月,寧夏了《寧夏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規定。[18]

        對以上相關文件中同義詞、近義詞進行合并后歸納總結,針對各主體提出了相應的評估指標,在進一步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了54個細化指標(不同主體指標下細化指標可能相同,如主體1和主體2的經費數額、經費方向下的有些細化指標相同)。主體指標的建立,可通過“投入―收益”對比分析的辦法評估每個主體在一定的投入下,實際收益達到理想收益的程度。用“一對一分析”和“整體分析”相結合的辦法使每個主體將教育信息化視為以效益為導向的主體行為。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指標如表1所示,鑒于篇幅限制,細化指標在此省略。

        7.指標分析模型

        由于涉及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相關指標絕大多數難以量化,特別是效益指標更難量化,同時也不宜量化,所以本評估體系主要采用對比描述的辦法分析。

        主體的投入用i表示:

        主體1的投入i1=i1.1.1.1+ i1.1.1.2+…+ i1.1.4.n

        ……

        主體4的投入i4=i4.1.1.1+ i4.1.1.2+…+ i4.1.4.n

        總體投入i=i1+ i2+ i3+ i4

        主體的收益用e表示:

        主體1的收益e1=e1.2.1.1.1+ e1.2.1.1.2+…+ e1.2.4.n

        ……

        主體4的收益e4=e4.2.1.1.1+ e4.2.1.2+…+ e4.2.4.n

        整體收益e=e1+ e2+ e3+ e4

        通過i1與e1的對比分析,可知主體1的效益情況,依次類推。通過i與e的對比分析可知整體效益情況。這樣既能對每個主體按照投入與收益的“一對一” 分析,也能對整個投入與收益進行整體分析。

        在此前,我們運用這一評估體系對寧夏固原市的中小學校進行了效益評估,分別對市電教中心(代表地方政府)、中小學校領導(代表學校)、一線教師、學生分別進行投入與效益的對比分析評估,在此基礎上對固原市教育信息化效益做了整體對比分析評估。針對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對個別的細化指標做了相應的調整,以期能對寧夏吳忠地區的中小學校進行評估,最終實現對寧夏全區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進行評估。

        四、結束語

        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可以借鑒經濟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思路,但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難以量化并且也不宜量化,對相關評估指標的對比描述分析是現階段較為可行、簡單實用的評估方法。同時,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不能一味地由上而下,更不便以專家代勞,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的理想狀態是每個主體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根據需要適時開展工作,以便通過調整思路、改變方法來提高效益,但這畢竟需要一個過程。就現階段對寧夏回族自治區來講,至少在地方政府、學校層面能自主適時開展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永賢,羅瑞.國內外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述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1):14-16.

        [2]汪瓊,陳瑞江,劉娜,李文超.STaR評估與教育信息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3]戴錫瑩,王以寧.柯氏成效評估模式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評估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55-57.

        [4]顧小清,林陽,祝智庭.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7(5):23-27.

        [5]王珠珠,劉雍潛,黃榮懷,趙國棟,李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25-31.

        [6]王珠珠,劉雍潛,黃榮懷,趙國棟,李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下)[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9-29.

        [7]焦寶聰,趙意煥,董黎明.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7(4):38-42.

        [8]郭莉,許逵.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框架與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06(6):18-22.

        [9]左明章,易凌云.基礎教育信息化投資――效益評判模型的構建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6(6):14-17.

        [10]李普聰,鐘元生.基于WGCA與DE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資效益評價[J].現代教育技術,2009(5):76-78.

        [11]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5(6):15-18.

        [12]郭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效益與影響因素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8(18):3-5.

        [1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1(2):55-56.

        [14]張喜艷,解月光,魏俊杰,王海.教育信息化績效特征結構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8):24-27.

        [15]郭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討[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系,2005.

        第5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政策;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070-03

        一、引言

        MOOC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對傳統的教學理念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進而各國開始紛紛調整高等教育相關政策,強調高等教育與信息化相融合的高等教育政策陸續出臺。2012年3月20日,教育部正式《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從國家層面對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為下一階段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

        二、國內部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家越發重視教育事業的建設,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推廣以減輕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在2012年3月20日,教育部推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教育事業建設的革命性作用,同時教育技術也被視為一個大學有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根據學者焦建利、賈義敏等人的觀點,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基礎設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首要內容。[1]因此,劉鮮、王瑛等學者認為要積極借鑒國際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注重多種終端設施的普及、持續增強寬帶網絡的接入,以此來加強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進而給出了“自下而上”的建設模式、注重企業參與、鼓勵自帶設備等建議。[2]學者張小紅、熊秋娥對照研讀《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也認為高校發展教育信息化應該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遵循有限目標;二是面向未來需求;三是推進融合創新;四是強調可持續發展。[3]目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有較大程度的改善,總體上已經從實驗試點進入到推廣普及的階段,但仍有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例如,不同地域之間的信息化發展的差異性已成為我們推廣教育信息化的瓶頸。因此劉成新、徐宣清在《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的區域性差異研究:以山東省“十五”期間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為例》一文中點明:我國地域差異顯著,為保證基礎教育信息化更加均衡與全面地發展,必須探索不同區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途徑,實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針對上述現象學者胡小勇在分析了我國各區域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和影響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因素的基礎上給出了相應的策略:發揮宏觀政策的導向作用,構建區域發展愿景、立足區域初始條件,注重科學規劃,突出自身特色、整合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建立伙伴多贏關系、優化區域投入結構和整合配置效益,放大局部優勢、構建以實用為導向的環境,鼓勵新技術、新方法的實踐創新和示范效應、優化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協調機制與績效評價體系、關注教育信息化相關人才的培養途徑與考核機制。[4]所以,對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我們不僅要加強基礎建設,更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領域,也成為教育信息化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所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為一體,利用信息技術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5]學者劉和海、李起斌曾經針對我國現有的中國化MOOC平臺進行問卷調查,所得的結果指出當前學習者對中文MOOC平臺滿意度水平較低的結論,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包括:教師支持、內容設計和技術支持問題。[6]那么如何將不斷發展的先進的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現代教育當中?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點觀點。首先,學者王保中認為這種整合有三個基本點分別是:(1)要在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2)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3)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7]學者瞿振元認為MOOC平臺作為一種新模式通過網絡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而且還通過信息技術改進了高校的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變革了傳統的教學形態和組織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進而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8]付巖、張建勛則根據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深度融合”理念其本質上是實現學校內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創新教與學的方式、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9]而趙慧臣、張華等人則在哲學的角度上對該問題進行了剖析,并說明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中技術使用的實質是實現信息技術和使用者之間的協調發展,蘊含在信息技術與使用者雙向構建的過程中。[10]

        三、國外部分

        (一)美國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都把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作為促進教育變革、提升綜合競爭力的前瞻性選擇。美國教育部自1996年起,平均每五年制定一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是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美國會根據國家教育數據中心的調查數據對上一階段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根據前一個教育技術規劃的實施情況和教育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出下一階段的規劃。[11]

        從美國遠程教育的政策上來看,美國在其遠程教育政策原則別強調和注重持續性地對遠程教育的資格做出鑒定和質量評估。除在開辦遠程教育時對開辦機構進行資格評定外,還定時地對這些機構的辦學質量進行評估,以防止遠程教育進行過程中那些經過了資格鑒定的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發生變化。[12]在網絡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美國政府修改和頒布了一系列法案保障與監督網絡教育的發展。從1999年開始,美國教育部把涉及遠程教育的認證機構列入定期深度考核的名單;2008年出臺的《高等教育機會法案》對提供遠程教育的機構和教師提出更明確的資質要求。在認證方面,政府對教育認證機構進行認證,教育認證機構對開辦網絡教育的機構進行認證,網絡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區域性認證、全國性認證、專業性認證三種形式的機構認證。在財政支持方面,美國政府在2006年廢除了對遠程教育財政援助的大部分限制,網絡注冊學生和傳統學生一樣可以申請同等的助學貸款。[13]

        美國知名的斯隆聯盟在2013年的第十份年度報告《改變課程:對美國在線教育的十年追蹤》表明:在接受調查的2800所美國大學和學院中,只有2.6%的高等教育機構正在實施MOOCs,9.4%正在計劃實施,55.4%仍沒有決定是否要實施,32.6%并沒有實施的打算。[14]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MOOC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是有很多有待考證的方面,甚至是缺陷和不足。《美國公共圖書館MOOC服務實踐及啟示》一文也指出MOOC作為一種新型的在線教育模式,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如完成率低、沒有清晰的營利模式、課程質量保障問題等),這也使得其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15]甚至有學者悲觀地認為:MOOCs對高等教育的改變微乎其微。針對MOOC上述的種種不足,更多的學者圍繞MOOC現有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觀點。《Learning in a Small,TaskCOriented,Connectivist MOOC:Pedagogic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一文指出,小型任務導向的MOOCs課程對于開放型學術實踐的專業化發展是十分有利的。福克斯教授進而提出了SPOC模型,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簡稱。SPOC更加強調賦予學生完整、深入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有利于提高課程的完成率。[16]

        (二)日本、德國和法國

        日本在MOOC發展上的成果十分顯著,高校推進教學改革,要求教師使用外語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適應了MOOC的信息傳遞語言模式,從而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政府對MOOC的支持力度加大,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并于2013年10月成立JMOOC(Japa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日本開放在線教育推進協會提供平臺運營、翻轉學習和國際合作等服務。[17]日本政府重視社會教育,于2008年提出,“開拓新時代的生涯學習(即終身學習)的振興方針上努力構建知識循環型社會”,產學官三界合力支援“生涯學習推進體制”,構筑“生涯學習平臺”。[18]生涯學習在教育領域實際上是更加注重開放教育資源的應用,利用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和社會化教育資源建立一系列的在線開放學習平臺,對促進社會教育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德國擁有國立遠程大學,也是德國唯一的一所遠距離大學――哈根遠距離大學。德國的遠程教育培養目標與別國不同,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而我國的遠程教育學員更加重視文憑,所以在培養目標上,德國對于我們是一個不錯的借鑒。德國遠程教育擁有資深的優勢,首先,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每年撥付大量經費進行支撐。[19]雖然政府對遠距離教育給予經費支持,但是在德國,以哈根大學為首的遠距離大學卻不受制于國家的意志,完全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培養目標、考試方式,為了保證遠距離大學的自主性,德國政府制定了《聯邦遠距離教育保護法》和《各州遠距離教育事業的國家協議》,并設立“國家遠距離教育中心”來負責對學校和機構的監督。[20]

        法國遠程教育政策方面,主要頒布了兩個重要的遠程教育法規:1971年7月12日實施的N°71-556法案及1972年12月22日實施的N°72-1218法案,這兩個法案側重于遠程教育辦學者的素質要求以提高遠程教育辦學質量。法國在遠程教育的開辦資格方面要求相當嚴格,私人辦學組織必須提前遞交申請并獲得認可通過。另外,其中,N°72-1219法案涉及到教育類廣告的問題,不可夸大其實以誤導學生。[21]我國在教育類廣告的真實性方面政策性保障較少,這一點值得我國借鑒。

        四、總結

        本文對MOOC政策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在MOOC范圍內的文章數量增長速度很快,但是關于政策方面的文章相對有限。目前為止查閱到的文獻大都是對國內外相應MOOC政策的介紹和分析,以及MOOC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方面的內容。我們對比了國內外相應的政策,對我國遠程教育和MOOC發展做出一定的借鑒性分析。

        未來MOOC發展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借鑒國外MOOC優勢特點進行完善的同時,還應該認真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當前的大量MOOC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這實際上為大量的人員設置了語言壁壘,雖然近幾年來多語課程逐漸增多,但是仍無法滿足學習者需求。在我國,應該設置專業的語言翻譯團隊,以保證知識傳遞的準確性。在學分認證方面,應該有政策的保障,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能動性。未來MOOC發展趨勢應該是朝著個性化、社會化、移動化方向發展。個性化主要是更加支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應用學習分析軟件的輔助作用,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社會化指的是伙伴效應,學習者不再是獨立的,而是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達到同伴互動;移動化側重于移動設備和終端的應用。借鑒國外的經驗,還應該在政策上鼓勵社會企業的參與,MOOC與社會互動,達到最優效應。

        參考文獻:

        [1]焦建利,賈義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觀政策與戰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01):25-32.

        [2]劉鮮,王瑛,汪曉東,任改梅,焦建利.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基礎設施的發展戰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05):24-33.

        [3]張小紅,熊秋娥.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關系[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43-49.

        [4]胡小勇.路徑依賴視角下的區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11):1-5.

        [5]魏宇清,付長青,曹麗君.加快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方向[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1):20.

        [6]劉和海,李起斌.“中國式MOOC”概念探討及平臺優化策略研究――基于中文MOOC平臺的調查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05):81-87.

        [7]王保中.課程教學――藝術與技術的“合璧之魅”――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哲學意義再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3,(05):15-18+86.

        [8]瞿振元.以MOOC發展為契機 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14,(06):1-4+22.

        [9]付巖,張建勛.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4,(04):9-11+18.

        [10]趙慧臣,張華,文潔.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中技術使用問題的哲學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4,(12):60-65.

        [11]朱莎,張屹,楊浩,吳砥.中、美、新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02):34-45.

        [12]王正東.美國遠程教育政策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7,(11):82-85.

        [13]李亮.MOOC發展的國家政策支持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5):65-72.

        [14]李艷,張慕華.國內外代表性MOOCs項目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03):53-62.

        [15]楊杰,袁永翠.美國公共圖書館MOOC服務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5,(01):97-100.

        [16]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1):85-93.

        [17]李哲,前迫孝憲,孫帙,張成,張海.日本大學外語教育中e-learning與JMOOC的實踐和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1):99-102.

        [18]李哲,孫帙,張海.日本面向地域的城市市民MOOC:互聯網市民塾[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7):105-107.

        [19]田正享,蘇錚,蘇兵民,萬慎忠,尹幼君,鐘德寶.德國遠距離高等教育特色及啟示[J].中國電大教育,1996,(02):56-58.

        第6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現狀 對策 教師素質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已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都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更具深遠的意義。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反思

        1 成就與感受

        教育信息化硬件、軟件、資源建設超常規發展,新型學習與教學模式探索如雨后春筍。最大的成就:新一代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艱難而迅速成長。

        2 瓶頸與誤區

        瓶頸:傳統教育觀念與現行教育評價――管理體制的束縛。

        誤區:從上到下政策導向中的誤區,投資體制、管理體制、教師培訓體制的誤區。學校之間互不通氣,資源難以共享,網站和資源的建設大而全,優秀教師疲于奔命。

        教育理論上也存在著不少誤導,比如建構主義滿天飛。建構主義恐怕是在教育技術界乃至中小學教育技術工作人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中小學教師在信息技術相關的文章中幾乎言必稱“建構主義”,這是專家大力提倡的結果。在專家的大力提倡下,建構主義創造了一個理論的“神話”:建構主義是最完美的教育理論。

        大衛?依斯曼,英國著名的獨立師資培訓專家和作家,專門從事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工作。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超過30個國家作過“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主題的講座和培訓。著作包括:《互聯網:教師的教學資源庫》、《互聯網和英語教學》等,他在考察廣東教育時撰寫的報告主要內容:

        1)硬件的配備相當出色,上網快速可靠,學校具備大量的軟件;2)學生和教師充分利用技術的熱情和意愿值得肯定;3)教師都接受過IT培訓,但僅集中于技術而非教學,大部分的培訓似乎是技術導向的,就像進行“Word培訓”而非進行“運用Word創造與學生互動工作表”一樣;4)許多學校過分關注互聯網的非安全因素,轉而紛紛開發內部互聯網,仿照英國某些機構的“圍墻花園”模式。

        他的報告比較中肯地反映了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現狀。我認為目前在四個方面存在問題:1)軟件:所用軟件不少,但缺乏一個歸納出來的標準,僅僅是現存教科書的多媒體化的版本;2)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幾乎沒有。資源的共享并沒有作為優先考慮的因素,從而導致重復性的工作;3)很多人知道互聯網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就互聯網而言,多數人被教導進行廣義“搜索”,而非通過與學科教學有關的門戶站點或目錄進行搜索。4)相當多的教師,雖然專業能力很強,卻面臨著方法論和教學法的難題。例如:如何在滿足學生興趣和達到考試要求之間找到平衡?

        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對策與出路

        在當前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中,已經開始把教育信息化程度作為衡量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但究竟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其主要標志又有哪些?教育信息化絕不能變成游離于現行教育教學過程之外的一種投資行為和硬件、設施建設(這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普遍存在的誤區,并導致十分緊缺的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必須能夠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行教育系統進行全方位改造,從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了從宏觀教育規劃、戰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觀學習環境、學習模式、課程、教學、評價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統的所有環節。

        當前迫切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可操作、可檢測教育信息化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我認為,其內在結構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實現教育目標體系信息化。將信息素養納入學校教育的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作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2)實現教育決策管理信息化。從上到下建立一個智能化的教育管理網絡數據庫系統,實現教育系統的無紙化辦公,提高教育決策管理科學化水平與效率。

        3)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環境信息化。

        4)實現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教育信息資源體系,并培養出一批專兼職結合、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教育網絡資源建設隊伍。

        5)實現學習與課程、教學模式信息化。創造網絡化的教育學習環境,把現代教育技術的立足點牢牢扎根于師生的學習活動之中。

        6)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評價、管理信息化。構建出一整套網絡化、個性化、智能化、遠程化的教育評價與管理新模式,把提高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突破口和立足點。

        7)實現師資培訓信息化。從教育改革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一套既先進又切實可行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并建立能夠自我更新的競爭機制。

        8)實現教研科研信息化。

        以上這八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教育信息化的具體工作目標和基本任務。當前,學校教育信息化新的競爭序幕已經拉開,這場競爭的重點從根本上改變著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標――評價體系和競賽規則:1)從資金和硬件投入的競爭轉向投資效益的競爭;2)從教師做課件的個體行為提升為新一代優秀教師跨學校、跨學科共同創建教學網站和教學資源的群體行為;3)從教師閉門設計教學提升為師生共同探索創造新型學習模式;4)從學校各自為政的封閉競爭轉向以區域為基礎的校際聯盟。

        這些變化導致教育信息化投資、管理、師資培訓乃至區域教育體制、機制的一系列相應變革。在教育信息化的變革中,體制創新比設施建設更重要,也更困難。

        三、創造高水平高績效的教師學習與發展新模式

        1 數字化環境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

        隨著信息時代的降臨,在人才培育的目標模式中,一個新概念: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v),正在引起世界各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并逐漸加入從小學到大學和繼續教育的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信息素養的內在結構與目標體系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高效獲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評價、選擇信息的能力;有序化地歸納、存儲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和網絡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層次: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能力。

        第三層次:培養和提高信息化新環境中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

        2 培養信息時代的學習能力是教師教育的必修課

        第7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信息化管理;人才隊伍;成人教育

        2010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根據這個規劃綱要,教育部于2012年3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制定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2]。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在高等學校中已經形成共識。

        一、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現狀

        “十二五”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很快。為了適應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國內絕大多數高校都成立了專門的信息化管理部門:網絡中心、信息中心、信息網絡中心、網絡與信息管理中心、信息化辦公室、圖書信息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信息化管理部門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中承擔重要的責任:信息化的引領者和設計者、信息化的支撐者和保障者、信息化的指導者和管理者[3]。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對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大多數高校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信息化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遠遠落后于學校教師隊伍、科研隊伍和管理隊伍的建設。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的人才隊伍,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1.信息化管理部門的組織地位不高

        在大多數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是作為學校的教育輔助部門存在的。既不是教學、科研部門,也不是管理部門,在學校處于“被邊沿化”的尷尬位置,以致有專家認為,信息化管理部門已經成為了高校中的“弱勢群體”。這種性質決定了信息化管理部門負責人缺少組織協調和配置相關資源的權限,其組織地位和權責與工作開展很不適應,在組織內部決策影響力有限;專業技術人才由于其“教輔”的身份限制也不容易進行職位交流。

        2.人員配備不足,高學歷、高學位、高職稱人員占比低

        據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編委會對全國239所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的調查統計[5]:人員配備不足,多數不足20人,一般全日制高校中只有50%左右的學校超過16人,人均服務師生數在1000以上的占多數;高學歷、高學位、高職稱人員占比低,絕大多數學校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具有正高職稱的人數均在2人以下。

        3.年齡結構不合理

        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管理部門,對于信息化開展得早的學校,基本上是在學校原來的“電教中心”、“計算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的,在人才隊伍中要么是年齡偏大,要么是年齡偏小,有一種青黃不接的感覺。對于信息化開展比較晚的學校,是全新建立起來的,在人才隊伍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年輕人,缺乏運維和管理經驗。

        4.結構化人員短缺

        所謂結構化短缺,不是絕對人員少,而是一種相對的短缺。主要反映在需要的缺乏、不需要的又很多:比如技術類人才缺乏,非技術類人員冗余;技術人員不缺,但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很缺;單一型的人才不少,但綜合型的人才不足等。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這種現狀,是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學校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缺乏人才的流動性機制、缺乏相應的人才績效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人才培訓機制、缺乏有特色的信息化專業人才薪酬制度等[4]。另外,信息化管理部門組織地位不高,崗位任務重壓力大,服務性工作多且經常得不到理解,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教輔”的身份限制也不容易進行職位交流,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職業前景感到感到迷茫。信息化管理部門很難難留得住骨干人才,往往成了其他部門或其他單位的“人才培訓中心”,結果導致人才隊伍高學歷、高學位、高職稱人員占比低,年齡結構不合理,而這種狀況又會使信息化管理部門在學校的組織地位更加得不到重視,形成惡性循環。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針對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現狀,不少專家學者從學校層面、從機制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研究探討,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3][4]。保持隊伍的相對穩定,形成隊伍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當然從學校層面的體制機制保證是最關鍵的,但是發揮部門的主動積極性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從發揮信息化管理部門主動積極性的角度,從完善人才培訓培養方面提出加強隊伍建設的思路。

        二、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建設的內容

        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建設好四支隊伍。

        1.領導隊伍是關鍵

        在任何單位、任何部門,領導都是關鍵。與教學、行政部門相比,信息化管理部門的領導綜合素質要求更高:首先必須掌握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信息化部門的領導除了必須具備扎實的信息技術基礎外,還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只有不斷跟蹤信息化發展的最前沿技術和動態,才能更好的履行信息化建設規劃制定和實施的職能,帶領整個部門成為教育信息化的引領者。其次,必須熟悉業務。信息化是以信息、流程、人與組織、設備設施等多方面構成的一個系統,它必然會影響和改變原有的業務流程系統。作為信息化部門的領導,雖然不可能對教學、科研、管理等各種業務樣樣精通,必須對學校的主流業務有相當的了解和熟悉,才可能在滿足業務需求、提升業務效能上使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復合,實現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目標。第三,必須具備綜合協調、組織和管控能力。教育信息化涉及到學校各個部門和全體師生。信息化管理部門與其它部門之間、其它部門與其它部門之間、信息系統與原有業務流程系統之間、信息化隊伍與師生員工之間、信息化部門內部各屬下部門之間,都需要協調。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和實施,需要組織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由于組織地位的原因,信息化部門的領導與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相比,組織、協調工作往往更難做,必須具備更強的綜合協調、組織和管控能力。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建設一支兼具技術和管理能力的領導隊伍是關鍵。

        2.技術管理隊伍是核心

        信息技術是一種高技術,專業技術對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不言而喻。事實上,信息化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不管什么崗位實際上從事的都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管理工作:信息基礎設施管理。如子網的劃分和管理、路由策略的配置和管理、IP地址的分配和管理、操作系統的版本和補丁管理、負載均衡管理、虛擬化資源分配和管理、流量控制和管理等。信息安全管理。如對信息安全設備(防火墻、入侵防御系統、反病毒系統等)的安全策略配置和管理、用戶及其權限管理、數據備份和恢復管理等。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從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編碼實現、系統調試測試到系統運行維護的整個生命周期,實際上主要就是一個管理過程。有人說信息化是三分管理、七分技術,也有人說是七分管理、三分技術。無論哪種說些,對于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來說都離不開管理。所以我們說,信息化管理部門要建設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術隊伍,而是專業技術管理隊伍。專業技術管理隊伍建設是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的核心。

        3.服務隊伍是目的

        信息化管理部門,不管其組織性質是教育輔助部門還是管理部門,其實質都是為教學、科研,為師生員工提供優質的服務的。所以,對于信息化部門來說,不只是屬下的用戶服務部(或用戶中心、客服中心、維護中心等)是服務隊伍,整個部門的所有人員,首先都是服務員,然后才是領導、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各種管理員等。把整個信息化管理部門建設成為一支服務觀念強、服務水平高的服務隊伍,是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的目的。

        三、創新繼續教育機制促進隊伍的建設

        信息化部門傳統的人才隊伍的建設,繼續教育是重要的手段。傳統的繼續教育,基本上都基于這么幾種繼續教育的方式:(1)學歷教育(碩士、博士送培等);(2)各種短期性的培訓(職業素養培訓、管理技能培訓、系統工程師培訓、網絡工程師培訓、信息安全工程師培訓、維護技能培訓等);(3)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CERNET學術年會、信息化學會、教育技術學會、各個IT廠家、兄弟院校之間等的交流)。誠然,這些繼續教育的方式,對信息化管理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信息化部門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是簡單的通過提高學歷、學位和參加一些培訓課程就可以實現,要實現信息化任務隊伍建設的目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創新人才的繼續教育機制。

        1.合理設置內設機構

        前面說過,信息化管理部門作為“教輔”性質的部門,在學校處于“被邊沿化”的尷尬位置。但這種性質也有一個好處,就是部門內部內設機構(科室、部門等)不受學校機構設置的限制,可以根據工作、人員的實際自主合理的設置。信息化管理隊伍中大多數人都是專業技術出身,管理知識和經驗相對不足。在盡量不影響部門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加部門內設機構,使更多的人能有機會擔任內設機構領導(部門中層),一方面可以使他們能從時間中學習和積累管理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們提升自我價值感。

        2.跨部門兼職

        在學校層面缺乏人才的流動性機制的情況下,信息化管理部門內部的職位交流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信息化管理部門畢竟是技術性要求很強的,不可能象行政管理部門那樣頻繁的交流崗位。在合理設置工作崗位和完善工作職責的基礎上,按照“輪崗交叉、專業互補、技能搭配”的原則,在一般管理崗位、技術管理崗位、用戶服務崗位之間采取崗位兼職工作制度即跨部門兼職(如網絡管理員兼職用戶服務部副主任,系統管理員兼職培訓部附主任等),既有利于員工拓寬視野、鍛煉能力、盤活人才資源、激發員工隊伍活力,同時解決信息化管理部門結構性人員短缺和培養復合性人才。

        3.全員大輪值

        如果說信息化管理部門是高校的“弱勢群體”,那么部門內部直接面向用戶的機構———用戶服務部(或用戶中心、客服中心、維護中心等)無疑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工作環境相對惡劣、工作強度大、直面用戶的壓力大等,很多正式職工部不愿選擇這種崗位,不少學校只能采用臨時外聘人員。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采用部門大輪值的制度。所謂的大輪值,指的是信息化管理部門中各個崗位的人員都參與用戶服務部的輪流值班,根據各個崗位的工作任務和性質,可以是每周值一天或每兩周值一天。這種全員大輪值,一方面可以解決用戶服務部人手不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員都有直接面對用戶的機會,能進一步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強化服務意識,對實現建設一支服務觀念強、服務水平高的服務隊伍的目的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3.

        [2]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3.

        [3]雒樹靜,盛曉光,施家元.淺談加強高校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和管理.中國現代教育技術裝備,2010,NO3:16-18.

        [4]李志博.高校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科技信息,2010.NO6:396.

        第8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一、信息──知識經濟的燃料

        現代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為特征的經濟正在逐漸喪失其昔日的榮耀,一種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顯現,并且表現出其巨大的發展潛力。這就是知識經濟。物質(材料)、能量、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資源成為人類生存的首要資源,?quot;知識價值社會"里,"知識與智慧的價值"在物質的價值構成中普遍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知識與智慧的價值"的創造成為生產價值的主要內容,產品中的物質含量與信息含量的比例關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世紀初,有人將石油比喻為工業經濟發動機的燃料。而現在正如楊福家教授所說的那樣,信息是知識經濟發動機的燃料,而且我們已初步具備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數據庫。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了一份《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這份報告以文件的形式首次正式使用"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Economy)這個概念,指出知識經濟正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使用之上的經濟。

        1980年,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書中,第一次將信息化觀念傳遍全世界。他從縱的、時間、歷史線條上,將人類文明分為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三個浪潮,提出"今天,在我們的第三次浪潮中建設新的信息領域"。

        我們正在步入信息社會,信息經濟在一點一點地侵蝕工業經濟的地盤,社會在慢慢地醞釀著巨變。信息經濟的高級形式就是知識經濟,從信息與知識的區別中也能揣摩出來。信息主要是指事實和數據的某種集合,信息是不能像知識那樣去反映這些事實和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知識在概念上比信息要寬泛。信息主要包括知道是什么的知識(know-what)和為什么的知識(know-why),知識是從信息中提煉出來的。知識經濟的概念注解了知識對于信息社會的意義,兩者的融合使雙方都改變了面貌。知識的功能和內涵在不斷強化,已成為經濟和社會運轉的核心要素。

        二、教育信息化:面向知識經濟的戰略抉擇

        面對知識經濟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迎接信息化對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成為教育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加快教育信息化成為共識,就如桑新民教授所說的那樣:"盡快在教育系統中確立和傳播信息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念,并據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來社會所必須的品格、能力、思維與行為方式,加速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實現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騰飛。"

        1.教育信息化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面對21世紀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國都在加強教育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加快發展教育信息化。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視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他說:"為了將信息時代的威力帶進我們的全部學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間教師和圖書館連通因特網;確保每一個兒童能夠使用上現代多媒體計算機;給所有教師以培訓,要求他們能夠象使用白板那樣自如地使用計算機;并且增加高質量教育內容的享用。"

        歐盟政府也了一個題為"信息社會的學習:歐洲教育創議行動規劃"旨在加速學校的信息化進程,同時推出了多項有關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開發計劃。英國政府于1995年推出了一個題為"教育高速公路:前進之路"的動議,將400家教育機構首批聯網,并為23個試驗課題撥款1200萬個歐洲貨幣單位,瑞典政府也提出相應的政府政策。

        在亞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自己的政策和措施。日本在其最新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實施計劃中明確地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所有公立學校與因特網的連接,并且為公立學校的每個教師配備一臺計算機。新加坡在其教育信息化方面可以說是一步登天,于1996年推出全國教育信息化計劃,擬投資20億美元使全國每個家庭和每間教師連通因特網,做到每二位學生一臺計算機,每位教師一臺筆記本電腦。

        2.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變革

        以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IT)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必將帶來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革新,教育信息化將成為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信息化具有下列的特征:(1)資源全球化:網絡的普及帶來資源的全球共享;(2)教學個性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帶來教學的個性化;(3)學習自主化: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將成為發展趨勢;(4)任務合作化: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5)環境虛擬化:教育環境虛擬化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時間的限制,這是電子網絡化教育的重要特征。(6)管理自動化:利用電子學檔可以支持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面向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將是一個革新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追求信息化社會教育變革的過程,它更加強調了過程性,即在研究和實踐探索中發展,目標是信息化教育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將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將帶來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學模式的革新與豐富,將極大地豐富教學方法。面向教育的變革,教育信息化將帶來人們教育觀念的變革,人們更加明確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確立了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觀念,革新的傳統的課程內容,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列入到課程體系之中。同時帶來教學模式的革新和豐富,遠距離協作式學習成為整個教學模式的熱點,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建構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協作式和自主式教學模式建構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教育的春天,給傳統的教育帶來新的革命,邁向新世紀的教育,必將是革新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教育的革新。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終身教育體系。要讓每一個受教育者能夠適應信息時代新的生存方式,不斷提高信息意識和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

        3.教育信息化的定義與構成

        當前教育信息化的定義很多,都比較側重于全面地描述教育信息化的功能,例如華中師范大學的傅德榮教授是這樣定義的:"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要素,在教育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將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于教育的各個方面,用以完善教育的信息環境、培養教師和學生的信息能力,促進學校在信息環境下的教育和教學改革,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

        "而華東師范大學的祝智庭教授則將教育信息化定義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運用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變革,使之適應于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標,不是單單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而是要促進教育和教學的全面變革。

        教育信息化的構成,筆者覺得從具體實施角度上來說,可以分為四個方面: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信息資源開發、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

        從具體實施內容上看來,教育信息化的實施包含以上的幾個部分,但是其組成部分并非簡單的并行排列,而是有層次的。筆者認為信息基礎設施是整個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保證,沒有信息基礎的建設,就沒有整個教育信息化開展的物質基礎,但是信息資源建設屬于軟件建設的范疇,光有道路,沒有路上跑動的馬車,那也是根本不是教育信息化,所以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是當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但是信息技術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都屬于硬環境的范疇,光有好的設備和資源,但是教師不具備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與意識,那也根本就不能起到革新教育教學的目的,所以教師信息技術教育有將成為整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的信息技術教育是從信息技術輔助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的,而中小學信息技術則是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輔助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所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可以成為是與教師信息技術并行,并且有所交叉的部分,也是整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教育

        人類走向知識經濟時代,也在走向信息化社會,信息浪潮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化給人類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傳統的教育結構有所變動,加強信息教育成為世界的共同呼聲。

        信息化浪潮帶了信息的泛濫,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人的信息素養成為共識,信息素養成為人的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的內容,加強信息教育成為世界課程改革的熱點。

        1.信息教育成為各國課程改革的熱點

        面對信息化社會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信息教育成為各國政府備加關注的熱點,信息教育成為各國政府迎接信息化挑戰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在1998年12月的的新的小學、初中學習指導要領(2002年4月開始實施)中規定,小學階段的信息教育融合在"綜合學習時間"中;初中階段的信息教育的內容設置于必修課程"技術家庭"中,并明確地提出了學習時數、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在1999年3月的新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2002年4月開始實施)中規定,高中階段開始必修課?quot;信息"(分A、B、C三個科目),明確地規定了課程的學分、課時、目標、內容等。英國政府在90年代就開設相應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1998年將信息技術課程從原來的選修課程改為必須課程,2000年開始實施的新的國家課程中,將原來的信息技術課程改為信息通信技術課程。此外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都在加強中小學生的信息教育,努力培養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

        2.信息素養的定義和內涵

        信息素養概念是從圖書檢索技能演變發展而來。

        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下設的"信息素養總統委員會"在其研究的終結報告中給信息素養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要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就必須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具有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提出了學生學習的9大標準,這一標準包含了信息技能、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三方面內容,樹立了新的信息素養的內涵與外延,重新地確定傳統的信息素養的理念。信息素養當前已經廣為社會的各個層次接受,并已經進入到教育領域,成為教育領域的新的研究課題。

        信息素養并不是單獨的計算機的使用技能,它是一個涵蓋各個方面和領域的概念的綜合體,從具體涵蓋的內容上看來,它主要包含的是技能與概念兩個部分。

        3.我國的中小學信息教育

        我國自1982年開始進行中學計算機教育實驗開始,現在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技術教育體系。2000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成為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新的起點。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會上宣布?quot;從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它標志著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一個新的起點。

        4.中小學信息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本人結合其他專家的意見認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滿足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學生的素質的全面發展。

        (2)滿足終身學習理念,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3)加強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與認知發展水平。

        (5)加強學生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第9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

        2014年年末,蘇州市教育局組織全大市范圍的所有學科教研員參加了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此次培訓路程之遠、人數之多、時間之久、力度之大、內容之豐,充分體現了教育局領導的良苦用心。顧月華局長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發自肺腑的講話扣動著每一根心弦,她向我們傳達了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新一輪發展的信息,深刻認識信息化為教育服務的本質要求,正確處理好應用與建設的關系,重視互聯網資源的運用與共享,建立可持續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成為蘇州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目標和要求。這也給培訓者提出了幾點思考:當前教學如何去轉型?教研員如何向現代化教育轉型?“融合”“曬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名詞在為期一周的學習中頻頻出現,讓我們撥開了教育信息化的云霧,也引起了我們對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深深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專家的《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創新與變革——教育信息化演進趨勢》《“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解讀》《教師工作坊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實踐與探索》等精彩講座,未來教室和云端一體化學習環境的實踐培訓,給我們傳遞了更多的信息,豐富了信息化教育的理論,加深了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與學習之本質的理解與認知。作為蘇州教育團隊中的音樂學科的領頭人,我們帶著領導的囑托,承載著教育現代化的重任,懷揣著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愿景,沒有理由躲避退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必須站在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引領學科教師轉變觀念,落實行動,轉換模式,創新教學,提升能力,在信息化推動的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十字路口,我們必須勇往直前!

        二、信息時代教育變革的十字路口,我們踏歌前行

        1.思“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摘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專家在報告中談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六個趨勢:一是電子書包、電子課本、交互白板、交互終端、網絡服務、云端資源;二是融合;三是云化;四是量化;五是重塑;六是顛覆。他對六大趨勢的講解和梳理,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的發展及運用的意義,再一次引起深深思考:信息環境下的教育理論創新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教師的主體角色將面臨怎樣的轉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狀態將面臨怎樣的變革?本次培訓最大的感觸莫過于文字表述的改變。一字之別顯臺階,“信息技術整合課”已被“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所覆蓋,“整合”與“融合”僅一字之差,卻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信息技術不再是多媒體的簡單應用,而是基于多媒體與網絡信息融于學科教學的綜合體現。“整合”較多體現在技術層面,粗淺的理解為計算機輔助教學,而“融合”則體現在應用、優化、改變到創新的教學與技術的雙向融合,表現在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指向未來的學科知識的綜合,“融合”讓人更深地體驗到和諧、精致與完美,如同咖啡遇上伴侶時的醇香、味美,回味無窮。我想,深度融合的音樂學科教學大致也應是如此。我的頭腦中浮現出這樣幾種課堂教學場景,場景一:學生帶著iPad、移動設備走進課堂,根據主題自由地創作音樂片段;場景二:學生通過某終端設備,依靠云計算訪問和共享信息,掃一掃二維碼對學生課堂學習做出及時的反饋;場景三: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分析過程用“大數據分析”完全地呈現出來。互聯網的時代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教學觀念,將我們原本認為的不可能的設想,真正變成了:不,可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系列日本系列精品 | 五月天在线播放综合网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田咏美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在线看天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