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抓好閱讀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何做好閱讀教學呢?
一、抓好整體閱讀
不對課文進行肢解,運用朗讀、提問、討論等方法或手段,將學生深深地帶進全篇課文之中,讓他們反復咀嚼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就是整體閱讀教學。
通常用一個或多個問題為引子帶動全篇文章閱讀的整體教學早已取代了肢解課文、架空分析、教師獨占課堂的傳統教學方式,更能體現課文的完整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如下角度對教材進行處理,以實現對課文的整體閱讀。
1)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地進行整體的感知和理解。
2)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要閱讀的強烈愿望。
3)運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發揮,通過交流和爭辯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
4)因人制宜多層次地設置教學梯度,讓學生多角度地感知課文,賞析課文。
整體閱讀是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整體閱讀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敗。整體閱讀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整體閱讀與鑒賞的過程中,不斷品味文章內容與所要表達的內涵,從而完善自我人格,充實精神生活,進而提升學生與教師的人生境界,這也是閱讀教學總目標的靈魂。雖然整體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落實到具體的段落閱讀中,但整體閱讀事實上發揮著統領的作用,強調了閱讀教學的最高價值,也就是不斷優化人并提升人的過程。這種富有人文底蘊色彩的語文閱讀形式實質上體現了一種作為個體的理想主義激情。
另外語文整體閱讀還能充分培養并挖掘學生的判斷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自我分析的能力。其中判斷能力與分析能力基本類似,退去了學生個體直觀的色彩而更加重視理性的組成部分;而認知能力則更多的強調一種整體性,即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具體內容,概括出要點,并將思路整理清楚,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闡述的思想與觀點。
整體閱讀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單單起到基礎性的理解作用,還突出了文本的感彩,起到感情升華的作用。
二、抓好師生互動,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過程即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如何抓好師生的互動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嚴重擠兌了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極大程度地沖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束縛了學生思維的拓展,抹殺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充分發揚民主,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領學生親歷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放飛想象的翅膀,才能鍛煉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更富創造性。
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審美藝術與價值的再造過程,閱讀本身是優美的,某種程度上講,語文教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閱讀教學的存在而體現出來的。尤其是國家目前倡導素質教育,更加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意義與價值。語文閱讀教育是一種將自身感情與色彩體現在文本中的自我價值再現,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很好地進行情境預設,使學生不斷拋棄自我,將自我融入到閱讀內容中,體現閱讀內容的實質感情與精華。在這種引導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與教師很好地互動與交流,因此如何做好師生互動是十分關鍵的環節。目前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充分展現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摒棄“滿堂灌”或者教師將自我理解強加給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應該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引導學生自由想象,并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探索積極性,促進語文閱讀教學的藝術價值體現。
三、創設好課堂情境
教學情境的設置作為閱讀教學的輔助手段,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覷。根據不同體裁、不同環境、不同內容設置恰當的情境,營造恰當的氣氛也是一門教學藝術,這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同一課文情境的設置不同,達到的教學效果也會不同。總體來說:
1. 閱讀前的情境設置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要閱讀的強烈欲望。
2. 閱讀過程中的情境設置具有引水入渠之功效,有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
3. 閱讀后的情境設置能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閱讀后能生成自身的獨特情感體驗,并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甚至能有新的創造。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教材 表達技巧 角色 讀寫結合
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舊的語文教學方法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發展,只有認真研究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尤其在閱讀教學中狠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所以,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整體水平,教師必須從自身的業務素質抓起,同時要更新觀念,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以便研究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新的教學方法。下面簡單談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做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抓好課堂設計,提高閱讀教學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設計時,要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對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改變,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首先,在教學思想上,要把握住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協調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起到恰當作用。其次,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可創設情境進行探究閱讀,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真正落實三維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第三,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評價時,要避免只從分數看結果的評價方法,應采取多種評價方法,使學生能盡快提高。例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得積極向上、思維活躍、活潑可愛或者低沉冷漠、呆若木雞等,都可以看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標準。第四,加強閱讀訓練,提高課堂效率。初中語文閱讀課應加強閱讀訓練,“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載體”,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以閱讀訓練為重點,逐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二、抓好教材,注重實際
教師如何使用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引領作用,還需要教師認真把握,細致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的內容,有的放矢,發揮重大作用。有些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沒有認真研究,沒有有目的選擇,而是面面俱到,或者以單純傳授基礎知識為目的,沒有以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前提,讓學生按部就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很好地利用和開發教育資源,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很好地發揮。
三、加強語言品味,體會表達技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進行揣摩品味,提倡學生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主題,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學習《蘇州園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多讀、多品味的前提下,自然地找出中心句,然后指導學生細致品味重點詞語在文章中的作用,從而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具匠心,也能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教材,體會文章的表達技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轉變角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需要各位教師不斷探討。但是,總是有些教師改變不了以前那種“滿堂灌”的做法,總怕學生沒有掌握好,面面俱到,越俎代庖,教師非常疲勞,學生卻收效甚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自主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勤學善思的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自由朗讀,細細品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學生會深深感覺到讀書的樂趣,也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課堂氣氛也會變得非常活躍。因此,要多給學生留一些自由讀書的時間,千萬不能草草了事,這樣學生不但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讀書也會變成一種應付,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害怕讀書,理解力下降,也會對語文失去興趣。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問題 策略
一、當前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方法簡單化
教師閱讀教學方法簡單化,基本上是解答考試閱讀理解題,學生始終在被動閱讀,失去了思考的動力;或者教師把閱讀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語言知識點進行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語閱讀材料的應有功能。另外,教師設置的閱讀理解題多以考查細節內容或判斷有關內容的正誤為主,缺乏對學生推理和歸納能力的培養。
(二)閱讀教學材料單一化
高中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完全依附教材所提供的閱讀材料,閱讀訓練材料選擇單一化,教師依據自己的興趣、習慣、熟悉程度、便利程度等,選擇閱讀材料的現象。學生只是被動地完成教師交給的閱讀任務,不會自覺地閱讀一些課外資料,以此來擴大知識面。如何基于這些現實問題,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與實驗。
上述問題的存在,阻礙了新課標精神的貫徹執行,無法保證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筆者主張英語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積極開發有效的閱讀教學材料,拓展學生的閱讀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二、優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以課文教學為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培養取決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閱讀的調控和訓練。在教學中抓好教材里的課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徑。課文教學著重抓以下幾個方面: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教材內容,發現教材的疑難問題,帶著問題上課。這樣學生聽課的針對性更強,更能激發求知欲,教師也可以集中力量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圍繞中心,整體教學。課文教學,通常可以先從整體教學入手,讓學生通過預習,以及教師的引導來了解文章內容或大意,再通過相應的理解題來檢查預習效果。在分析句子時,強調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不僅注意句子的表層意義,還要注意句子的深層意義,注意句子同文章內容及主題的內在聯系。
(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語言學認為,內在動機是學生學習和取得優異成績的真正動力源泉,而內在動機是由興趣產生的,興趣是學好語言的關鍵。因此,除了抓好課堂教學外,給學生補充適量的課外閱讀很有必要。一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二來可以引導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首選途徑之一可以考慮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報刊。因為報刊信息量大,且內容豐富而新穎,能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世界,其廣泛的題材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和興趣愛好。閱讀英語報刊,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天下大事,學習和鞏固許多英語知識,而且可以接觸到大量鮮活的語言,提高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可以說英語報刊是當代豐富的英語語言資料庫。一些新詞、新短語經常最早在報紙上出現。因此,我認為把英語報刊作為學生的泛讀材料是一種很好的課程資源,對英語教學是一種相當好的延伸和補充,也能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加強素質教育起重要作用。途徑之二,可以發動學生從互聯網選擇下載自己喜歡且能讀懂的文章作為課后泛讀材料。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也拓寬了學習渠道。途徑之t of Norway.學生也許不明白Narvik的意思,但讀了逗號后的解釋,就可以知道它是挪威的一個地名。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文中的逗號、破折號、引號或括號里的內容。同位語可以是詞、短語或是從句,同位語前還常用or,similarly,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namely,or other,say,i.e.等副詞或短語出現。
(三)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方式。有的學生喜歡逐字逐句地指讀,也有的一目十行地讀,也有的反復閱讀。這些閱讀方式都是影響學生閱讀效果與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好的閱讀習慣。按意群閱讀。英語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遵循傳統的語法教學這樣做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也影響了他們的閱讀水平。因此,我必須教會學生能按意群閱讀,來改變往日逐字逐句地讀,指讀,心讀。這樣即便是很復雜的長句也可以兩三眼看到頭,很快理解文章的內容。根據上下文猜詞義。由于受到傳統的教法影響和受精讀教學的制約,學生經常在閱讀時遇到生詞就查字典,這樣即延誤閱讀速度,也打擾閱讀思路,所以教師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去猜生詞,根據上下文辨別詞義,根據詞性辨別詞義,根據語法猜詞義。懂語法,構詞法的知識,在閱讀時猜詞能力就會大大增加。
(四)開發閱讀教材資源,拓展學生閱讀體驗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在英語課程中,要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的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視學生的情況,適當從英語報刊、雜志、教學輔導資料和網站里摘錄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文章。這些文章應既適合學生水平,又能激發學習興趣,融知識性、趣味性與一體,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英語詞匯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在教學中通過閱讀生活故事、科普文章、傳記歷史、文學作品等不同體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報刊雜志、簡易世界名著等,有助于提高詞匯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對閱讀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一、抓好讀書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讀和默讀,既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又是提高小學生理解內容的一種手段。既然是能力,只有靠反復訓練才能形成,既然是理解內容的有效方法,老師就要經常運用指導朗讀、默讀的方法來理解課文。
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習語文的起始階段。要一點一點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默讀能力;要更多地通過聽讀體會和朗讀體驗來理解內容,而不是靠講解來理解內容。因此,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抓讀書這一環節。要使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讀書機會,要把朗讀、默讀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得每個學生依靠在課堂上“讀”的訓練把每篇課文讀熟,逐步培養和提高朗讀能力和默讀能力。正確地讀,就是要求學生能流利地讀和有感情地讀的基礎,也是低年級朗讀訓練的重點。所謂正確,要求學生讀每個字都要發音正確,特別是要讀準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話讀,要杜絕地方音;還要讀好輕聲、兒化等。二要做到能按句逗停頓地讀;三在讀長句子中和段落之間需要停頓的地方,會自然停頓。
二、抓好理解詞和句
低年級閱讀教學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詞、句訓練著重抓哪些?要抓較難理解的重點詞,如,古詩《靜夜思》中的“疑、舉頭、思”;古詩《草》中的“離離、歲、枯、榮、盡”;課文《小兔和樹的對話》中的“葉綠素、花青素、蒸發、保護膜”等。抓對于表達句子的意思起較大作用的關鍵詞,如,《藍樹葉》中的“小聲、吞吞吐吐、皺著眉頭、不由得”。抓用詞準確生動的好詞佳句,如,《秋天》中的“電報來了,催我們趕快到南方去呢!”《數星星的孩子》中的“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里。”抓對于表達課文內容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溫暖》中的“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吃墨水》中小說的話:“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呢!”。另外,在課堂上還要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注意句與句聯系的基礎上,學習讀懂一段話。
在閱讀教學中,除了理解詞、句,學習積累和運用詞和句,也是詞句訓練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結合講讀,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生字新詞,做到讀準字音、理解字(詞)義、記住字形、大部分能夠在口頭和書面語言中運用。懂得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成為積極詞匯,才能靈活運用。而反復運用又能加深對字詞的理解、促進對字詞的積累。其次,要重視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句子并學習運用書中的句子形式表達自己的意思。此外,熟讀和背誦有助于積累語言,有助于用規范的書面語言糾正不那么規范的口頭語言,以逐步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三、想方設法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機械的學習動機,正如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鋼強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比如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活靈活現的情境、開展有趣的競賽、巧設生動問題、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等。例如我在教學《蝌蚪找媽媽》一課,可從課題處設疑:
1.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呢?
2.小蝌蚪的媽媽究竟去了哪里呢?
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嗎?怎么找的?……這些新奇的問題容易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興趣。設疑還可在字詞處設疑、在句子上設疑、在插圖處設疑、在標點處設疑、在課文重點和難點處設疑,只要能找準設疑點,學生探究閱讀的興趣就會被激發。
一般說來,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課教學時,學生就會“熱”一下,過幾分鐘時間,又會“冷”下來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要經常性地提醒學生,或結合教材,開展讀書活動、演講比賽等。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目的教育,不能讓其松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效果。
四、努力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精心設計閱讀導入環節
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故事、問題、一段談話、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畫、一段音樂、一段錄像、實物等導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二、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
重點進行基本功訓練。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準。利用抒情性課文,訓練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三、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為目標,進行默讀、瀏覽訓練,重點通過速讀、感知、感悟文意及思想內涵
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和自主讀文的空間,以學生自讀自悟,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反復的速讀,感悟訓練。教師在活動中要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緊貼主題。
四、在讀準、讀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陶醉式朗讀和欣賞活動
可以自由讀,同桌互讀,聽老師范讀,聽同學讀,配樂朗讀,欣賞配樂朗讀。使閱讀水平升級,閱讀活動達到藝術升華。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書目,使閱讀更具實踐性。
要激活閱讀教學,就必須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閱讀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要合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能自己動口,動腦去閱讀、領悟。
關鍵詞: 語文教材 閱讀資源 閱讀素質
閱讀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抓好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內容雖然對浩瀚的文海來講只是滄海一粟,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經過幾代人努力,凝聚許多編者的血汗而成的,它能較好地反映人類優秀文化與先進思想。課外閱讀可以依托課本,抓住課文這條主線引導學生讀書,并不斷加以拓展,經過努力,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跨上一個新臺階。
一、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
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主題相仿、相反或相關的內容,往往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他從火里跑出來》前,指導學生讀有關介紹諾貝爾的書籍、文章,使他們對總理形成初步了解,并在課內提供機會,讓學生圍繞課外學到的知識進行交流、介紹。
教學科普類課文《我多大了》時,引導學生查找相關的科普知識資料。這樣,通過查找資料,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將課文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大閱讀量,增加知識的儲備量。久而久之,通過這樣系統的、有目的的查資料式的課外閱讀,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斷得以激發,知識不斷深化、系統化,形成了各種知識鏈條,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寫作能力。這樣,課文的許多疑難問題在課前得到了解決,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的能力,并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激起了他們更大的課外閱讀熱情。
二、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原著
引導學生把課內所學之法及時應用于課外閱讀中,以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小學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堪稱經典,學生非常喜歡。及時利用學生的這股熱情與興趣,結合課文介紹閱讀原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學完《草船借箭》,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佩服之至,這時老師乘機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請你看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又如教過《田忌賽馬》,建議學生閱讀《史記》,了解更多經典歷史故事。此時引導閱讀,學生的熱情高,而且以課文為階梯,化難為易,很容易在班級中形成閱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其他著作
歷代名家的文章自成體系,自成風格,而選入課文的均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學這些作品的同時,我們要因勢利導介紹作者背景、文章風格、其他作品的特點,引導他們讀課外書。如學了課文《桂林山水》后,老師推薦學生閱讀《西湖風光》、《漓江游記》,可以使學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來襯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樣是寫不完,道不盡,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寫法上與《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記》則可以讓學生對漓江兩岸美麗的風光有完整了解,激起學生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向往,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介紹安徒生及其他童話……小學課文中的作者涵蓋古今中外,如果以這條線索引導讀書,則非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祖國優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大有裨益。
四、發揮網絡閱讀資源的優勢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閱讀資源寶庫,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幫助很大;把網絡引入閱讀教學中,也是改進傳統閱讀模式的一種新嘗試。比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文時,先讓學生在網上搜集與該文有關的資料,并進行仔細閱讀,可大大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同樣,在教學《漓江游記》一文時,讓學生從網上搜索漓江的美麗圖景,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
結合課文讀書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應當立足于課內,著眼于課外,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以課內的“精”引出課外的“博”,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使學生的課外閱讀不斷擴展。
參考文獻:
[1]王秀紅,于東銘.初中化學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一、明白概念,樹立主體意識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只有概念清楚,才能較好地抓好實施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工作。概念不清楚,模糊,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起來就會亂了套,失去了應有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力。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實行“對話”教學,語文老師應該明白一個概念問題,那就是什么是“對話”閱讀?“對話”閱讀的過程中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對象?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操作起來就能得心應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學生閱讀文本是一種對話,教師實施語文閱讀教學,也是一種對話過程。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據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學生閱讀,其過程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這個過程是無聲的,但內心是有一股滾動著的激流,是一種思考、分析、判斷、感受的一種十分復雜的綜合的心智活動。而老師對于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是主體,客體是文本,教師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怎樣搭起溝通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呢?
一要樹立主體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即主體,這是不爭的事實。教學的組織者要是沒有這個意識,教學時就有可能本末倒置,沒有了主次。二要激發學生對于文本的一種熱情。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會主動積極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有了興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并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熱情。比如說,在《化石吟》這一科學抒情詩體裁的閱讀教學時,課堂教學剛開始,我用《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后由此導入。“石頭怎么會說話,它怎么說,說了什么”這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欲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也同樣可以起到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目的,帶著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閱讀探究課文。
二、借助“媒體”,營造對話氛圍
無論做什么事,講的就是一種氛圍。學生閱讀文本,雖然是一種個性化的獨立行為,但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也離不開“氛圍”這兩個字,特別是“對話理論”已經成為人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廣泛應用的共識之后,這一“氛圍”就顯得更為重要。筆者認為,對話閱讀的氛圍越濃,其閱讀效果就會更好。也就是說,只有營造良好的和諧的對話閱讀的氛圍,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文本的閱讀理解之中。反之,則要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對話閱讀文本的氛圍,落實對話閱讀。比如說,我們可以借助媒體,渲染氛圍。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恰當運用,為學生創設一個比較良好的對話閱讀情境,一則可以彌補學生一些知識的缺陷,二則可以再現課文所描述的情景,從而幫助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比如說,在教學《三峽》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一是借助多媒體課件,充分展示三峽那種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飛奔的船只和凄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從視覺和聽覺感官上對三峽來一次親歷,親歷課文意境;二是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三、借助問題,落實對話閱讀
一、理論背景
1.閱讀過程的三種模式
人們對閱讀過程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將閱讀看作是讀者對文字符號的被動解碼過程:從較小的語言單位(音素、詞素、單詞)到較大的意義單位(短語、句子),再到語篇(段落、篇章),自低級向高級發展,環環相扣。與之相反,自上而下模式認為閱讀主體――讀者在閱讀活動中是從高層次、概括性的認知向低層次、具體性的認知發展、過渡,從而實現對文本的理解或詮釋。交互作用模式則融合了上述兩種模式,采用折中的辦法試圖揭示閱讀過程的本質,強調閱讀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雙向作用。
閱讀過程中包含文本、讀者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對于相同的文本,不同讀者的理解未必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可能是來自文本本身的問題(比如表達含糊或有歧義),但大多時候是讀者個體的差異所引起的。閱讀理解的差異源于不同讀者所具有的跟語言學習、理解相關的圖式結構的差異。
2.圖式理論
(1)圖式的概念。圖式的概念最初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他認為概念本身獨立存在時不具有意義,只是當其與認知的事物發生聯系時,才具有意義。而且概念彼此交叉聯系,形成了反映客觀事物的認知圖式。后來,Pearson指出,當人們聽到或讀到某些信息時,在腦海中形成的聯想或景象就是圖式。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與人工智能專家魯姆哈特等人逐步發展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圖式理論。該理論認為圖式是以等級形式長期儲存于人們的記憶中且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單元)。
(2)圖式的分類。圖式一般可分為三種: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語言知識結構的總稱,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是閱讀的基礎和前提;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閱讀所涉及的與內容、主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形式圖式是指篇章結構、文體特征、修辭特點等方面的知識。這三種圖式相互聯系,交互作用,共同作用于閱讀過程,對閱讀理解的效果產生影響。
二、圖式與閱讀的關系
在閱讀過程中,雖然讀者具備了與文本匹配的對應圖式,但依然不能理解或理解產生偏差,說明相應的圖式沒有被激活;有時對文本材料理解困難,甚至根本無法理解,說明讀者缺乏與閱讀材料文本相對應的圖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不僅要考慮學生是否具備相關的圖式,還要考慮如何設計讀前活動,激活或創建相關圖式。
三、圖式理論在讀前活動中的應用
1.確定閱讀材料包含的圖式與學生已存圖式的匹配關系
對于閱讀教學,教師往往會較多地關注圍繞主題要求必須掌握的重要詞匯、語法和意念功能項目,進而圍繞這一目標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包括相關的操練活動或拓展性任務,而很少關注教學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修辭特征等與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關系。亦即教師主要關注的是語言圖式,忽視了內容圖式與形式圖式。實際上,在設計閱讀教學之前,首要的問題應該是確定閱讀材料中包含的圖式與學生已有經驗圖式的關系。一般說來,其相互關系可分為三種類型:學生圖式結構中存在與閱讀文本材料相關的知識結構,但不夠豐富;學生儲備與閱讀材料相關的圖式,且比較充足、完備;學生已存圖式中幾乎或完全沒有與閱讀材料相關的知識背景與結構,相關知識是全新的、陌生的。
2.已存圖式激活與操作途徑
對于上述學生已存圖式與材料所包含圖式的第一、第二種關系――部分匹配或完全匹配,在閱讀教學的初始階段(讀前解讀)可采取“主題引入―循線探究”的策略。可采用標題討論分析、頭腦風暴、關聯拓展等相關活動展開,其目的是激活學生知識經驗中與閱讀材料所包含圖式相關或對應處于“休眠”狀態的圖式,從而更好地與閱讀材料產生共振,為閱讀中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最后通過與閱讀后活動任務進一步鞏固、強化、拓展已存圖式,使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深化、豐富和發展。
例如在進行主題為“野生動物的保護”教學時,在學生的已存圖式與材料相關的圖式(主要是內容圖式)比較匹配的情況下,在閱讀前階段先分析標題,再圍繞該主題開展討論,比如你熟悉哪些野生動物?它們生存狀況如何?如何保護它們?學生的相關圖式被激活后,認知、理解就會沿著正確的軌道深入下去。
3.新圖式建構與操作途徑
對于學生已存圖式與材料所包含圖式失配(完全失配或大部分失配),閱讀前階段一般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狀況、理解與接受能力,一般可采取“話題呈現―關聯引導”的策略展開教學。引導材料呈現(包括圖片、視頻、故事等媒介手段)、相關信息鏈接(如拓展提問、熱點討論等)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創建信息溝,激起興趣,進而組織閱讀活動來填平信息溝,達到新圖式創建的目的;最后通過閱讀后活動的組織,鞏固并強化新建圖式。
例如教學“種族文化”主題時,考慮到學生對不同種族的社會、文化、地理、風貌基本沒有相關圖式,可以通過圖片展示或短片放映的方式,介紹一個或幾個典型的種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通過與本族人的生活習慣、人情風貌的對比,深入探討該種族的文化特征,幫助學生構建與之相關的新圖式。
四、圖式理論的啟示及教學建議
就實際英語閱讀教學來說,教師不但要有意識地運用圖式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同時也應從不同角度切入,多管齊下,不斷擴展學生的圖式結構,從而為流利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1.加強語言知識的教學
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詞匯、語法的積累,抓好基礎。豐富的語言圖式是閱讀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和保證。
2.鼓勵并引導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采用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式展開閱讀教學,鼓勵課外閱讀。為使課外自主閱讀更有實效,教師在初始時應從閱讀材料的題材、體裁方面具體引導,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再從課外引導到課內。可以組織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課堂討論分析,如閱讀匯報、話題辯論、結構與修辭分析、佳句賞析等形式,以作出示范。
3.重視閱讀策略與技巧的傳授與訓練
要重視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如跳讀、尋讀等;閱讀中還要培養學生進行主題預測、語境推斷、標記詞關聯的能力;要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具體的材料進行實戰訓練,從而使閱讀策略與技巧能真正解決實際閱讀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學用脫節。
關鍵詞:高效課堂;自主先學;合作學習;搭建舞臺;閱讀積累
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樣才能使閱讀教學走向高效?我認為以下幾條途徑頗為有效。
一、自主先學――高效課堂的前提
學生課前的自主先學(即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顛倒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跟著教師轉,不僅教學效益低下,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知道,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要依賴于教師引導下學生的主體實踐。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體、學生客體的局面,讓學生自主先學。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應當認真抓好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先行一步”,做到有準備地聽課,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更是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大前提。
二、合作學習――高效課堂的核心
學生的參與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在許多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呈現出單一化、封閉化。學生的參與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限于問答,是對教師的絕對服從,而沒有被理解為學生的存在方式。但是,合作學習改變了學生的參與狀態,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成為合作小組中的一員,要與學生保持著雙向的交流,同時也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這樣,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學習的活躍性和有效性。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小組間的合作學習,能夠顯著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每個小組都是整個班級的縮影,各小組之間力量均衡,便于對工作成效進行公平的比較和評價。同時,由于組內各成員在各個方面的差異,他們可以有效地開展互助與合作,最終促進組內每個成員在認知、情感、個性和社會交往各方面的提高。規范有序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能促進生生、師生間的多向交流,而且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如特級教師陳金才執教《泊船瓜洲》時,我們看到了以下一幕: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按照學習步驟認真開展合作學習,各組學習的形式不盡相同,但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比較充分,達到8分鐘。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同時,教師在各組間巡視,傾聽,指導。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進一步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得愉快學習體驗的過程。
評價機制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能否用好評價機制,是小組合作成效高低的關鍵。通過開展激勵性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體驗到參與成功的快樂。但要注意如下幾點:1.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要體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理念;2.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正視學生的客觀差異,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3.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活動的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小組匯報水平、合作學習效果等方面。
三、搭建舞臺――高效課堂的關鍵
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的舞臺上,主角將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積極為學生搭建了各種展示才華的舞臺,包括聽、看、說、讀、思、寫、演等,激揚了學生生命個體的潛能和活力,使課堂真正地“活”了起來。
四、閱讀積累――高效課堂的拓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是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使學生獲得知識底子、智力基礎,乃至情感、審美基礎。新標準明確規定:“中小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由此可見,閱讀積累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只有保證了學生的大量閱讀,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精彩,有了學生的精彩,才有高效的閱讀教學。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注重把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與課文有聯系的相關知識,擴大了學生的閱讀積累,也提高了閱讀課的教學效率。
總之,教師要真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就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課前,科學地指導他們進行有效的“自主先學”;課中,要敢于“把課堂還給學生”,落實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搭建舞臺”,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課后,加強“閱讀積累”,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知識的厚度、深度和廣度。只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奏響這美妙和諧的“四重奏”,就能構建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劉世斌主編.《名師講述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斌興主編.《名師講述最具活力的課堂愉快教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鄧濤主編.《名師高效課堂的引導藝術》.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岳乃紅.《大聲朗讀――推廣兒童閱讀的好形式》.揚州市維揚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