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育在信息化的發展下開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快速普及的影響下,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方法上都在進行深刻的改革。可以說科學的教育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所以教材的變化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新的發展動力,對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由于信息技術不再是單純某一個學科,所以也就需要教師要運用好這一技術,輔助教學的開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這一技術手段,整合學科內容,確立出有效的教育目標,實現對教育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還要從教學優勢上入手,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理念進行創新,確保學生能夠從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以此來找出有效的資源。所以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運用上入手,找出存在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此來消除存在的不足。通過整合與解決好存在的問題,能夠促進農村學校數學教學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確保新課改能夠更好的落實,建立出適合的信息化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優質化的資源,從而滿足教育的發展目標。
二、理論依據
就目前的社會發展來說,只要提起信息技術人們往往會產生出熟悉的感受,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哪一個方面,信息技術都有著廣泛的運用。可以說信息技術其實就是計算機與人、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在交互運用中所涉及到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也是進行有效加工與處理的一種方法。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信息技術成為了一種比較有效的工具,能夠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出重要的影響。信息技術其實就是對信息進行獲取、傳遞以及加工等的基礎,所以說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的,在信息技術中心主要包含了網絡、人工智能等,同時也包含了一些傳統的信息技術。所以要從信息技術的工具性上入手,輔助學生學習好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幫助學生在不同的資源中通過查閱與學習等來實現學習的目標。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資源來解決存在的問題。所以進行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上的整合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如在開展課程內容教學中可以結合好課程目標與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為學生展示出信息資源,在有效信息技術的參與下,實現二者上的整合,幫助學生感受到課堂中的內容,以此來促使學生學習好數學知識。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個并不是單純從某個知識點上來進行的,而是在不同課程結合后所能夠展現的效果上來進行的。所以要做好整合與完善工作,從目標、內容等方面出發,運用有效的情境等來引入具體的方案,確保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實現對課程上的整合。通過對整合方式與方向等內容來說,要確保信息技術能夠輔助教育的開展,避免單純為學生展示出課程內容。將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整合在一起,其實就是從信息技術的工具性特點入手,構建出完善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信息教育環境。且在這種信息化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也能夠得到展現。通過租住探究合作等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要做好數學教學中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保證教學內容與設計等方面的合理性。首先,要做好教學環境的建設工作,以此來為下一階段的教學發展提供支持。其次,是要做好教學結構的完善工作,實現深層次的整個,教師也要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運用好信息技術,以此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掌握好數學知識。
三、研究目標和方法
對于研究目標來說就是要在數學課堂中運用好信息技術,結合好相關的理論內容,做好綜合化分析工作,形成有效的數學指導思想,結合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以及學生的反饋情況等來進行分析,確保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借助信息技術,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科學的利用好多媒體設計,將信息技術思維融入到課堂中,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從研究方法上來說,主要包含了以下幾種。第一,理論研究方法。通過查閱資料與文獻等,以此來掌握好教育理論。第二,行動研究法。通過實現理論與實踐上的結合,從而將所制定的教學內容落實到具體中,確保教學步驟的順利開展。所以要先確定出教學思路,保證教學設計的合理性。第三,經驗總結法。在探索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在分析的基礎上來形成能夠被借鑒的案例。
四、研究過程
(一)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能夠保持學生的積極性,那么也可以緩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疲勞感,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如學生在學習《圓的周長》這一知識時,由于學生是比較活躍的,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入手,為學生營造出活躍的學習環境。同時還要運用信息技術來將抽象的知識具體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好重點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好這一概念。
(二)突出教學的重點
一些知識雖然在成人理解上較為簡單,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想要理解卻是存在著較大難度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理解難度上入手,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好數學知識。如學生在學習《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造出問題情境,并借助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學生緩解理解上的難度,從而明確學習中的重點。
五、研究成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從教師的角度上出發的,這樣也就使得教學設計比較嚴謹,但是卻會讓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中。所以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要做好教學改革工作,從傳統的教學轉變成為研究,以此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所以也可以主動與學生進行合作,學生也可以轉變學習態度,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思考與動手研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來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運用前置學習提升學生的交流效果
前置學習與與預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其內容是多元化的,通過對知識進行后顧,以此來實現知識結構的構建,幫助學生掌握好知識與技能。所以在課前中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思考,展現出思考上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保持學生的疑問態度,以此來激發出學生交流的欲望,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障礙,提高互動與交流的效果。
(三)運用好多向交流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學生信息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1)10-115-01
所謂信息素養,就是指個體在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評價和利用信息的修養和技能,是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養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倫理。信息素養的核心是信息的處理能力。
小學階段開設的信息技術課就是以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主的,這個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應注重的小學生的信息興趣和意識、信息技能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等的基礎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了如下論述。
一、創設課堂的信息氛圍,培養小學生的信息意識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通過創設信息技術的氛圍,使小學生們在計算機前,充分感受到網絡的奇妙,在教師的引導下,讓他們置身于多姿多彩、包羅萬象的信息世界,通過上網,讓小學生們感受到計算機和網絡與現代生活的密不可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已成為一種能有效處理各種事務的工具,使學生們認識到計算機和網絡的實用性。
比如,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設計并制作了貼近學生生活的網頁,每次講課前,打開網頁,學生們就會點擊讀取“今日信息”、“上節課的疑問”、“老師信箱”等等欄目,學生通過對這些網頁的瀏覽,增加了學習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培養了學生對信息的探究意識,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生信息的分析和評價能力。
二、切實搞好信息的起點教育,提高小學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處理的基本技能是小學信息技術課教育的起點,小學生能熟練的掌握信息技術來進行所求信息的檢索,是小學生基本的信息素養要求之一,文字輸入、編輯和上網是處理信息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練掌握這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不僅能使小學生對計算機運用自如,也會更好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真實地體驗到信息技術給自己帶來的樂趣,這也是我們小學信息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所應該達到目標。小學生喜歡活潑、動手性強,具有一定的娛樂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比如,在教學“漢字的輸入練習”這節課時,結合學生喜歡玩游戲的特點,筆者引入了《金山打字通》軟件中的打字游戲,使小學生在玩中加強了指法的練習,文字的錄入能力也在玩中得到了提高;再如,在教學“復制”的內容時,筆者首先輸入了一個學生肖厚澤的名字,然后對同學說:“老師能把肖厚澤三個字變成很多很多個,你們相信嗎?”這激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他們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筆者經過幾次復制,屏幕上便出現了很多很多的“肖厚澤”,然后筆者問同學們:“這就是我們要講的‘復制’,復制的方法就是老師演示的這樣,大家要不要自己試試啊?”,學生們興趣霎時調動起來,在復制成功后,他們的心里產生了無比的快樂和成就感。
信息網絡的海洋博大浩瀚,小學生能在其中高效、準確地搜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的表現,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做好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對搜索、引擎、收藏等等運用自如,使學生在獲得信息的同時,體驗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極大方便和效率。比如,在學習利用搜索引擎的分類目錄、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這些課時的內容時,筆者安排學生在網上查找了“小學生必須知道的法律小常識“小學生應該知道的47個禮節”等等,學生通過在筆者引導下的查找,很快掌握了搜索、引擎等方法,通過引導他們瀏覽一些小學生的網站,他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的快樂,提高了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信息素養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信息綜合處理能力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學會課本中指定的收發電子郵件、申請免費電子郵箱、網上討論交流等內容,是使學生學會信息交流主要途徑,老師要通過運用綜合性的任務驅動,安排學生運用學過的信息技術開展多種活動。真正利用好信息技術來培養好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課程整合,信息素養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信息技術教育起步最早的國家,從1985年開始,美國對中小學的計算機教育給予更多的重視和關注,1989年發表歷經4年時間修訂完成的“2061計劃: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強調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信息技術三者結合的科學文化素質;注重教材改革和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及時了解新技術與新技術教育的發展,熟悉改革教材,設計、嘗試與評價新的教學方法。
在我國,1994年由何克抗、李克東教授等牽頭組織,著手研究教學模式改革。期間發表的《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再認識》一文此引發了國內對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課件的大討論和大反思。1998年,全國中小學計算機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課程整合”的概念。2000年,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引發了全國性“課程整合熱”。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產業己經歷了四次革命,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形成在寬廣的社會交互環境下的學習新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1月提出“用5至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各地搭建起了符合實際的數字化學校解決方案,研究集信息技術設施配置、軟件和資源和教師專業發展和應用為一體的信息技術環境,開展在新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與學方式的改革實踐,形成有特色的數字化學校教學模式,推進了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重點是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多樣化
在世界教育改革風浪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議題。《美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定義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對某一知識領域或多學科領域的學習,也指將信息技術融人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識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體。
我國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新課程中明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內容。其中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說法與定義很多。
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無論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還是在其他課程中都要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為學習對象、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統一起來,共同服務于對課程的各個方面的系統設計、處理和實施,從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的目的。
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是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體的過程或結果,產生聚集效應,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華南師范大學黃甫全認為: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雙向互動整合,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課程與教學組織方式的實現和以人的學習為主的新型課程與教學活動形式的發展,構建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課程新形態,進而使信息文化與人的現實生活整合而成為有機的連續體和統一體。
而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則認為:信息技術目前主要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研究和實踐符合當前發展趨勢的教學實踐層面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定義的多樣化反映了人們看待信息技術作用的不同視角,有助于信息技術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3.計算機輔助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我國計算機應用于教學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發展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觀念與實踐對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雖然完善和發展了傳統教育,但是并沒有突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遞式教學。。國內研究人員對多年來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教學軟件開發與推廣進行了反思和探討,認識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局限性,進而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臺灣學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實驗室柳棟都曾經系統地將二者進行比較:
在系統理念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強調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觀和系統觀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考慮整個課程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識點。。課程整合強調采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進行課程教學和設計,而計算機輔助教學則考慮通過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來強化課程的教與學。
在作用范疇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質上包含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計算機輔助教學基礎上發展起來,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疇擴大。。凡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活動都可認為是屬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習工具、環境構建工具。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范疇則較小,主要是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相比較,從計算機擴展為信息技術,從教學擴展到課程,從輔助擴展到整合。
4.重視培養 “信息素養”
在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課程核心目標更加關注如何培養人的基本素養――信息素養。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確立了課程人文引領、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核心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由此可知信息技術是一個不斷與社會互動的過程;是從“計算的工具”、“學習的工具”到“生存發展的環境”的技術發展過程。信息技術作為“生存發展的環境”,已然成為當今文化的重要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越來越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行為、思維習慣,形成了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目標演變的內在動因。課程核心目標的演變之路還將繼續延伸。而讓學生成為信息技術這一“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創生者,指引著我們更進一步的關注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延伸的,它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倡導一種觀念。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創新,正從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及“一節課”的整合向綜合考慮信息技術多學科課程“整合”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堅持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的全面創新,把“創新”理解為以信息技術為平臺全方位地“重構”現代課程的過程。這是教育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電化教育研究,2002.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中國電化教育2001.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兒童視角;核心價值;實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04-03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7/08-0044-04
所謂兒童視角,是指從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立場出發,用兒童內心的善美標準來衡量和觀察世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從產生到發展,一直被技術發展所推動,也一直被社會化的教育價值觀所左右。當“計算機程序”開始介入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學習程序設計便成為“計算機從娃娃抓起”的一種必然;當Windows操作系統以圖形化的界面為大多數人鋪設了電腦世界的捷徑,學習Office系列軟件的操作技能更成為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內容;當網絡興起,作為對未來生活的預備,學生們又開始學習收發電子郵件、登錄網絡論壇,等等。凡此種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一直停留在“學電腦”的思維層次,而未能成為一種具有獨特價值的教育。滲透于其中的功利追求,更是讓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脫離了“兒童的世界”,成為“軟件教程”或者“技術培訓”,讓兒童對信息技術課處于“學之無味,棄之不舍”的狀態之中。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這種價值標準的確定應該建立在怎樣的教育觀念之上?這是我們應該去認真思考與實踐的問題。筆者認為,作為面向兒童的課程,作為信息化時代送給孩子們的“教育禮物”,我們或許應該從兒童的成長需求、精神傾向和心靈特點來探析其中的價值意義。
信息技術課程要構建兒童的技術生活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課程的工具性是十分突出的,這種工具性必然要求技術技能的掌握。但在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技術的弱化,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傻瓜化”和“零門檻”。因此,信息技術的操作應漸漸淡出,更多地是將信息素養的培養來作為課程實施的價值目標。另一種傾向是技術的專業性追求,認為雖然隨著信息化設備的普及和生活化運用,表面上的技術運用是不斷簡化的,但深層的技術原理依然是有其復雜性和專業性的,而這就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立身之本。信息技術教育就應該加強這種技術深層原理的滲透和教學。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放棄技術而僅僅注重所謂信息素養,是把房屋建筑在沙灘上,缺乏技術因素支持的素養目標往往流于空泛;而一味地強化信息技術的專業性,則忽視了小學信息技術學習的學段特點,脫離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能力則讓課程實施曲高和寡,走入不可持續的境地。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應如何擺脫這種搖擺不定的價值追求,取得技術與素養的平衡,達成價值目標的真實和諧?我們的回答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創造兒童的技術生活。何謂兒童的技術生活?就是兒童在他的生活之中,運用技術來服務和創造他自己的生活。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要義。
(1)“兒童的技術生活”是兒童生活的特殊組成部分。課程要以兒童的生活作為技術教學的背景,把兒童的生活問題或者興趣方向作為技術訓練和運用的范圍。在兒童的生活中滲透和嵌入信息技術的因素,增強這種結合的有機性和自然感,讓兒童能在生活中無障礙地學習和運用。
(2)“兒童的技術生活”是體驗快樂與進步的過程。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在技術層面要注重“動手做”,這是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而伴隨“動手做”的則是“動腦思”,面向兒童生活中的興趣與問題展開創造與解決行動。快樂體驗和思維進步是“兒童技術生活”的追求。
(3)“兒童的技術生活”是信息技術運用的初步啟蒙。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有技術但不求深,有運用但不求專,其學習目標能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在形式上,要有適合兒童學習心理的載體,并給兒童對技術的運用指明路徑和方法。也就是說,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兒童屬性”要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可以說,創造“兒童的技術生活”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工具性價值尋找了一個恰當的定位,“兒童生活”就是這種工具性價值的定位之錨。
為了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活動中“創造兒童的技術生活”,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課程所確定的技術范疇,認真分析和觀察兒童生活與興趣傾向,從中找到兩者的結合點,為兒童尋找適合的信息技術,為技術尋找恰當的學習背景。
實現策略
我們看到,“創造兒童的技術生活”在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開始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和趨勢。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以推進和實踐。
1.改造陳舊的教學內容,使之更貼近兒童生活實際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日千里,但信息技術教育內容卻往往跟不上技術的發展,呈現出陳舊的面貌,與兒童的生活發生了脫節,無法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為此我們要改造既有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緊緊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內容,將之引入到兒童的技術學習范疇之中,比如“云計算”、“3D打印”技術,就應該向兒童做出介紹,以豐富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感性理解。
2.增強技術性知識內容的教學,讓“動手做”成為兒童信息技術學習的特征
雖然“動手做”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比較普遍地進行著,但這些“動手”往往停留于動作和知識的表象之上,沒有深入到技術的本質,兒童無法通過“動手做”在“指尖上”獲得智慧。我們要在目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大機器人以及Scratch創作的推廣力度,前者是基于程序和傳感的組合,完全需要通過動手實踐來感知程序邏輯和傳感元器件的組合的功能,實現啟迪智慧的價值目標;后者以創意設計為主,同伴間的“頭腦風暴”是實踐的最佳形式,能充分體現“兒童的技術生活”從技術思維到技術操作的一個流程。
以上策略的運用,會使信息技術的學習背景更多地出現生活化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技術的運用也逐漸地關注到了生活情境的創設,構建“兒童的技術生活”正在得到推動和發展。
信息技術課程要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
很久以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工具性掩蓋了信息技術所蘊涵的智能價值,信息技術“動手做”的學習特征掩蓋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推動效應。在一般的觀念中,“工具”只具備使用的價值,“動手做”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效用不大。但實際上,信息技術作為人類智慧發展的結晶,不管是其學習還是運用,都會對兒童的思維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力。小學階段,是兒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要遵循這樣的成長過程,在提升思維品質,尤其是在豐富和發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1.為“思維”而教:信息技術課程的生長點
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只有思維的樂趣才能真正持久地吸引他們。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不僅僅是“技術”的課程,更應該是“思維”的課程。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了“興趣意識”、“知識技能”、“信息素養”、“技術倫理”等課程目標,但對信息技術與思維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缺少闡述,更未提出對應的課程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內涵深度和教育價值,導致在實踐層面把課程窄化為對“知識技能”的刻板訓練和“信息素養”的泛化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缺少對學習者思維能力發展的實踐與研究,隨著課程中“技術”因素弱化的趨勢,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心化”,這很不利于課程的可持續發展。而事實上,信息技術課程在“知識與技能”的背后,充滿了思維張力和智慧游戲。例如,在程序設計中,所謂“算法結構”就是地地道道的“數學模型”,這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不言而喻的。再如,“超鏈接”的信息組織方式體現著非線性思維的特點;電子表格之中對數據的處理涉及函數、表達式、排序等數學思維等。即使是在簡單的“Windows畫圖”之中,空間與圖形的概念也能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豐富的載體。北京市的武健老師更是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提出了“生活算法”的概念,進一步明晰了課程在學生思維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可以說,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就像一條若隱若現的線索,貫穿著知識、技能、素養。挖掘這一條隱含的“思維鏈”,為“思維而教”,使之成為聯接信息技術課程各教學模塊的主線,就能在當前模糊的課程發展背景之下呈現新的目標圖景。以“思維”來組織、篩選課程內容,將使信息技術課程動態鮮活,具有無限生長的空間。甚至“思維導圖”等思維工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直接利用信息工具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為“創意”而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著力點
當我們的學生初次接觸信息技術課程,他們的內心充滿著期待。雖然電腦已經如此普及,但孩子們總是期待著“課程”的“大不同”。然而,我們的課程從實踐內容到達成目標都沒有超脫出“技能培訓”的窠臼,雖然提出了“信息素養”的概念,但缺少具體的指標加以顯性表達,也使得課程價值顯得模糊不清。結合兒童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天然期待以及教育者的思考,我們認為要把“創意”列為課程的價值目標之一。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以“信息化創新課程”的面目出現,讓學生們為“創意”而學,這才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最有魅力之處。
隨著學生對“技術”的學習難度大大降低,文檔編輯、PPT制作、郵箱使用等等都會成為一種日常的技能。在課程實踐中,教師要從亦步亦趨的技術操作轉向關注兒童頭腦中豐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創意上來。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中,硬件和軟件始終是一種動態變化的因素,但思維和創新是永恒的。把“技術”作為底層基礎,把思想能力置于“技術”之上來加以發展和引導,這是信息技術課程得以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近來,Scratch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風靡一時,這種既有程序設計思維,又有數字化創作空間,同時保持了“所見即所得”的直觀生動界面的程序設計語言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激發了廣大教師探究的熱情。其優越之處就在于它能以“程序設計技術”為基礎,為學生的創意活動提供直觀生動、便利簡易的平臺。當然,即使是類似“Windows畫圖”這樣普通的軟件,我們也能從中開啟學生的創意空間,更遑論數以千計的適合兒童使用的計算機軟件了。
實現策略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處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我們應該加以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1.凸顯信息技術之中的思維含量,把信息加工的思維過程顯性化
長期以來,我們受“會用”這一個功利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思維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操作流程的教學而忽視了操作過程中思維發展和訓練的功能價值,導致信息技術教學流于形式,價值干癟。要扭轉這種局面,就需要研究和推敲信息技術中包含的思維含量,重新審視已經習以為常的操作過程,把它看做是思維的過程而不是動作的組合,從而使之獲得新的教育價值和內涵。同時在教學中,我們也要讓信息加工中所包含的思維過程顯露出來,并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讓信息技術的學習始終貫穿著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超脫信息技術學習服務于日常事務的思維,轉向想象力實踐領域
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說是為了會使用電腦,這個回答包含了一個慣性的思維,似乎電腦僅僅是一個處理日常事務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創造的想象力工具。應該說,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思維誤區,并開始了轉向。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教師開始以“單元設計”或者說是“項目活動”的方式來檢驗和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評價方向上,也開始從作品中技術運用的水平、技巧轉移到創意、創新的能力方面。
信息技術課程要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以成長為特征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一切都是和精神聯系在一起的,精神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物質的呈現形式。成長的世界,精神思想不斷在運動變化著,兒童眼中的世界也在千變萬化著。因此,一門課程如果不和兒童的精神世界相連接,那是沒有生命力的,一門課程的內容如何不能動態發展,并與兒童的世界同步起來,那么這個課程就無法再為兒童的成長提供精神的動力,從而也就失去了兒童教育中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應該為豐富和發展兒童的精神世界提供管道和途徑。當課程立足于這樣的一種價值之上,它才會充滿生機,蓬勃發展,它才會為兒童所喜愛,才能真正助益于兒童的生活。把知識學習與思維發展聯系起來,把技術掌握和精神豐富溝通起來,課程才真正地“活”起來。課程的這種“活性”,有賴于我們對信息技術教育做深刻的理解,有賴于我們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大力變革。
1.信息技術是描畫現實世界的工具,它有助于兒童更清晰地認識世界
信息技術科學用簡單的0和1來模擬宇宙世界的基本規律,并通過規律的發展變化描畫現實世界。這種描畫既簡潔又深刻,既抽象又直觀。它的簡潔性符合兒童思維的單純和直覺的敏銳的特點;它的直觀性更符合兒童直接觀察世界的便利性和形象性。信息技術所呈現的信息充沛的網絡世界,信息技術所創造的想象力世界,都深深地吸引著兒童探究的目光,把一個生動的、形象的、豐富的世界帶到了兒童的面前,使他們比以往更清晰地開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之旅。
2.信息技術是通往虛擬世界的路徑,它有助于兒童想象力的發揮
信息技術的出現讓人們能夠創造一個個信息化形象,甚至構造一個個虛擬的世界。這種對虛擬世界的構造實際上根源于人類童年的想象力,也就是和兒童的想象力發展具有契合性。因此,信息技術教育中,只要運用恰當,就完全能夠使我們的課堂成為想象力培養的土壤。
實現策略
對兒童來說,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對想象世界的思索,構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全部元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辟途徑。
1.挖掘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化蘊涵
挖掘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化蘊涵,可以從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尋找一個個教育的節點,那些動人的故事,那些思想的過程,那些偉大的創造都可以引入到課程之中,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以涵蓋技術思想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兒童了解到“世界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創造”,而是一代代人的智慧在推動時代車輪的前進。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化內涵還可以通過其他學科內容的引入來加以凸顯。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具有綜合優勢的工具,完全可以將其他學科領域作為課程的素材,如把故事作為技術運用的載體,或者把音樂、美術學科的因素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材料等等。總之,對于兒童的成長而言,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不僅限于它的工具性,更體現在它的人文性。把信息技術課程做成“有溫度的、有同情心的課程”,這才是正確的一種價值定位。因為技術的背后往往閃耀著理念的光輝,理念的背后激蕩著人性的旋律。增強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化性,就能讓兒童在其中獲得理性和感性的經驗,得到完整的發展。
2.增加信息技術課程的兒童趣味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改變冷冰冰的面貌,體現其兒童性。我們要把理性的課程目標以兒童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把理性的技術運用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包裹起來,構建“兒童的”信息技術課程。為此,我們在選擇課程的模塊內容時候,就要考慮兒童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經驗,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也應該采用適應兒童趣味和審美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兒童應該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主動探究才是課程最佳的學習方式。如何給兒童搭建主動學習的環境,提供適應兒童學習經驗的支架,這是最值得廣大一線教師思考的問題,“兒童的趣味”應該引領我們的思考與實踐。信息技術的兒童化運用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這為課程的拓展創新提供了空間。
3.注重信息技術課程的生活背景
兒童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緊密相連的,豐富的生活才能創造豐富的精神。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更多的生活場景帶進課程之中,讓兒童感覺到“技術”的親切具體,更能領會到“技術”對生活的作用與價值。“技術的課程”與“生活的課程”相得益彰,“技術的學習”與“生活的體驗”同步進展,這對孩子們的精神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信息的獲取與加工、信息的交流與傳播、信息的篩選與評價,都需要在生活的需求和場景中來尋求真實的任務。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以“技術”和“生活”兩條線索貫穿起來,結合學習與應用兩個層面,從而獲得平衡的發展。此外,“技術”與“生活”的同步,也能使孩子們意識到“技術”運用中的潛在風險,從而合理地評估,辯證地看待信息技術的各個方面,這無疑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真實教育,是對孩子們精神世界健康成長的呵護與促進。
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利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跟上時展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真正通過有效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來切實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與效果。
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
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包含了信息意識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信息技術常識以及一定的信息應用能力等。但是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并不是很高,還有不少薄弱之處亟須改善,具體如下:①數學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他們的數學基礎知識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小學數學教師必備的基礎素質。然而,就我國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師來講,他們的基礎數學知識并不是很扎實,還有所欠缺,并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影響到他們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把握狀況,也無法真正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②數學認知較為淺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重視起數學思想與方法,這就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國不少小學數學教師對于這方面的認知仍然處于較為淺薄的階段,并沒有能夠向學生傳授數學思想與方法。③隱性的數學能力有所欠缺。我國小學數學教師的隱性數學能力總體上并不高,主要是說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歷史知識較為匱乏。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師的相關培訓工作做得不夠到位,缺乏專門的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標準,信息技術資源不足,從而造成了小學數學教師的一些隱性能力不夠高。
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途徑
鑒于以上的各種信息素養問題,我們必須盡快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具體的提升途徑闡述如下:①做好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顯然離不開對他們實施有計劃的培訓工作。有計劃且有針對性地對小學數學教師實施信息技術校本培訓工作,要讓他們接受合適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培訓與能力培養,理解信息來源與方法等,從而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可以獨立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種計算機軟件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②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素養提高氛圍。我們應該努力為小學數學教師創造有利條件來培養他們在網絡上的信息素養,可以開展以網絡作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滿足小學數學教師個人的信息素養發展需求。因此,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小學數學教師在網絡上進行相關閱讀,讓他們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教學與科研知識和方法,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應用成就感。③培養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必須做到與數學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否則將有可能讓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障礙。④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了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我們就應該鼓勵小學數學教師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各種計算機實踐教學活動當中去。這就要求我們創造多種機會讓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之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通過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教學實踐來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效能。⑤努力培養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思維與素養。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他們的數學思維與數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發展與鍛煉的過程,要求他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進行不斷的培養與積累。事實上,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處處有生活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地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和解決數學現象與數學問題,從而對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進行不斷的更新與充實,在培養自己扎實數學基本功的同時,逐步形成一個科學正確的數學觀,引導小學生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和學習數學。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2-0042-01
2000年10月25日,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工作會議上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提出在中小學要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小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實施“校校通”工程,全國各地教育部門以及各級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信息技術教育,并且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設校園網,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得到蓬勃發展。由于農村地區中小學校的地理位置和條件所限,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城市中小學校,在硬件建設、軟件應用和師資水平以及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上都有較大的差距。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卻不甚樂觀。
一、農村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現狀
(一)信息技術教師呈現邊緣化。農村地區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學歷水平較低,且大多并非“信息技術”或相近專業,而是其它專業畢業的,呈現出邊緣化現象,他們很少接受過專業的信息技術教育學習或培訓。
(二)信息技術水平較低。我國農村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一般分為這樣三個階段:首先是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技能;其次是初級的應用,最主要的是集中在演示型的課件制作上,而最多是也只能算是停留在用幻燈片制作文字講稿;第三階段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研究表明,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真正會操作計算機的人并不多,因此信息技術水平較低。
(三)信息技術教師自身定位難。農村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師所帶的信息技術課和文化課相比不是主干課程而不被學校領導重視,而自己在別人眼里往往又是機房管理員、設備操作員、維修工等這樣的角色,因此很難為自己準確定位。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現狀探析
(一)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教師數量少。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現象較明顯,主要是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很少愿意到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去任教,農村中小學缺乏專業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只能從現有的學科教師中抽調在計算機知識方面比別的教師懂得稍微多一點老師來擔任這一工作。
(二)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意識不強。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評價信息并創造新信息。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普遍還沒有養成這種意識,不能把自己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束縛中解說出來,信息意識不強,提不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
(三)信息技術教師的需求觀念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第十一條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并作了如下闡述:“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生方式、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但由于培訓時間少,缺乏培訓的系統性,培訓內容有時不是從自己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等因素,老師們心中渴望的知識卻學不到,自己的教學和學校的其他事務工作任務重,課時量大,抽不出太多的時間自覺。
三、提高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不僅需要教師自身的提高和調整,同時也需要社會、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相關支持、重視,更應該把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放在社會和教育體系這個大環境中進行。
(一)強化學習意識,提高自身素質。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自身要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要有一種壓力,要緊跟信息時展的步伐,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不斷學習新的理論、方法、技術,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
(二)以教學工作的開展促進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領導首先在從思想上重視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鼓勵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在學校起帶頭作用,多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進行授課,積極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氛圍。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多觀摩、多探索、多實踐,讓全體教師都參與到信息化教學環境中,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感染教師、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武裝教師、用多媒體教學環境吸引教師,挖掘教師的信息技術潛能,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應用的實際情況和業績考核相結合,充分調動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
(三)加大硬件設施投資力度,改善信息技術環境建設。農村地區中小學由于硬件設施缺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在學校的開展舉步維艱,學校要積極和上級教育部門或政府部門溝通,從多渠道爭取投資,改善學校的信息技術環境建設,以好環境吸引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科學素養;培養
一、科學素養的含義
什么是科學素養?科學素養是指對日常生活、社會事務以及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小學生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體驗科學實驗的神奇的重要時期。
二、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課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
1.任務驅動貫穿課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術課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
指導性、實用性,教學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學生親身體驗,具體操作,反復練習。只有學生真實地體驗了科學的力量與神奇,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求知
欲。比如,在《神奇的鍵盤》這一課中,因為是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信息技術課,對電腦的操作還是完全陌生的,為了讓學生學會熟練操作鍵盤,教師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這樣的游戲軟件,讓學生自己操作,完成擊打空中飄落的蘋果。這樣,學生就既能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又能體驗到電腦的神奇,然后教師再加以適當引導,讓學生想想電腦還有哪些奇特之處。
2.實物進“駐”課堂,培養學生了解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
人類社會的發展由野蠻走向文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的智慧的結晶,也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一規律對于小學生來說認識尚淺,也無需完全理解。但是教材里也用一些篇幅介紹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歷史。這就要求教師把這些淺顯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用小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既教給學生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又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比如,《認識電腦》一課,教師就可以把掃描儀等實物一一展示給學生,講授到主機,就可以打開主機箱讓學生一一觀察里面的構成,并用豐富的圖片和淺顯的文字,生動而具體地講解了電腦的發展,信息的傳遞、儲存、加工方式等的發展變化。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或以事件為主線,或以人物為主線來展現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既能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又能將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學生,為學生以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3.團結合作,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可見,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在高年級講授《PowerPoint應用》中,我以《愛在你我身邊》為題,要求完成一個PPT作品,那么這就需要以小組形式開始任務,一組學生搜索文字資料,一組學生搜索圖片資料,一組學生搜索音、視頻資料,最后一組學生進行資料整理、匯總。
4.應用多元評價,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形成具有自身學科特點的教學評價方面還顯得比較薄弱,因此認真探討并建立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應用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的多元評價,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健康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畫圖”軟件的使用時,對學生用畫圖軟件創作的作品,可以根據學生作品內容尋找恰當的評價主題,及時發現并肯定學生創作中的閃光點。在信息技術課中使用多元評價,其目的是讓學生的各種智能得到發展,同時還能優化學生的心境,愉悅學生情緒,還能使學生大膽提出心中的疑問,質問自己和同伴,甚至是敢于質問老師,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從小就養成一種主動創新的思維品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認真鉆研各種教學教法,應用合理的評價方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培養,教會學生思考及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未來的世界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重要地位,推動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使每一名學生在素質教育的歷史機遇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教學 信息技術 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性素質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因此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的創新力作為核心。而培養學生創新力的核心,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和學生認知能力的高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采取各種措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向著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
1.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創新意識。未來國際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在于創新型人才間的競爭。如何培養有著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創新意識的人才,是我們小學階段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特點便在于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與科技含量,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況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已然成為新世紀普通公民必備的生活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對于提升社會生活的整體質量意義深遠。
2.引入信息技術課程,可以培養小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小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而小學信息技術課本身的特點是操作性強,他們在不斷地操作、思考、探索的過程中,不但強化了自己在信息技術學科方面的素養與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整個小學階段知識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具體措施
1.創新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放眼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課堂,有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喜歡玩電腦,自然喜歡上信息技術課,不用費盡心思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信息教育課堂模式。殊不知,小學生好奇心強,如何將好奇心轉化為具體的學習動力、轉化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是需要我們積極創新課堂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的。譬如,分層教學是當前新課程背景下教育領域極力推崇的一種學習方式,就非常契合小學階段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學習。因為有些學生從小就對信息技術感興趣,入學之前便具備了相當的信息技術,而有些學生還沒有接觸過電腦,需要我們從輸入法、開關機等基本的學科技能開始教學。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合理分層,讓他們在青藍結對、相互幫助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2.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與問題意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首先需要從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開始,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與問題意識方面,筆者主張首先要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地會遇到“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生,對此,我們要耐心地向學生解釋。有些抽象性的理論知識,即使學生們現在聽不懂,但也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根植一個問號,促使他們不斷地努力學習,以解決心中的那個問號。
3.有效開展合作教學。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浩如煙海,深不可測,僅憑某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進行深入探究顯然是不現實的,它需要一個團隊來傾力合作、不斷研究。況且,未來國際上各個國家間綜合國力的競爭也將是團隊合作、民族凝聚力之間的一個競爭。從這些角度來看,在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活動中開展合作教學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門學科的教學活動,它在深入推動課程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影響。譬如,在學習“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相關內容時,我便設計了三人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讓他們利用“畫圖工具”各自畫出一定數量的作品,然后再保存到各自新建的文件夾中。在合作活動中,學生們不但深刻理解了文件、文件夾的概念,學會了有效管理文件和文件夾,還相互啟發、相互指正,提升了他們利用電腦畫圖的水平,提升了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技能。
4.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謹遵這一指導思想,借助于各種教育手段、方法、媒體,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與欲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譬如,筆者在講授“復制與粘貼”這一小節的知識時,想到學生們如果單純地反復練習復制粘貼肯定沒有興趣,便給學生出示了一個“五子棋”的小游戲,把學生課堂知識的練習融入到了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要端正教育態度,自覺樹立科學的學生觀;要精心策劃、巧妙設計適合教學和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方法,善于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多嘗試,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內容上不斷豐富、思想上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不斷磨擦出創新的火花,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麗珍 王連寶 臧海英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策略[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04)。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信息化浪潮對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信息化的趨勢,各國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其中加強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也成為各國的共識,各國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本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我國政府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教育部做出了“從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的決定,面對全世界和全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趨勢,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關系如何,這是教育技術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內容,我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和當前工作重點
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信息素養即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而必須具備的收集、分析、處理、交流和呈現信息的素質,-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圍繞這個中心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的終身有用的基礎能力,同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所以說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核心,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二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當前我國正在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同時注意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問題,二者同時前進。
按照教育部的總體規劃,當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
開設信息技術必須課程,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根據全國的總體規劃,為實現這個目標,教育部設定了各個層次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分層次、分步驟地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
在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積極努力地探索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思路與方法,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課程中去。
全面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的中小學能夠上網,教師學生能夠共享網上教育資源。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將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必將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使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環境、空間和氛圍,促進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教育技術工作者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事業。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硬件條件
在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必將帶動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建設,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努力,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必將得到一個跨越式發展,多媒體設備和網絡等設備必將走入教室,硬件設備的提高必將產生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需求,從而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意識準備。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硬件設備的建設,同時也促進了廣大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面對大量的信息技術媒體,如何應用就成為關鍵,這樣廣大教師必將學習教育技術理論,探索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建構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自主學習的學習情景,從而有利地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
3、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硬件建設,調動了廣大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緊迫感,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促使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迎接時代挑戰,轉變觀念,真正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而努力,從而使現代教育技術得到發展。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必將為現代教育技術提供各種條件,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必將有利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即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其正在影響著教育的各個領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技術正在顯示它的巨大生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必將促進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真正地實現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相關目標。
1、現代教育技術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開展的作用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必須體現這個原則,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必須是在基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環境中,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建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情景,如何建構這樣的學習情景,這就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以建構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強調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是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則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自主建構,基于建構主義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真正實現了對學生的學習的設計。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建構有效的學習環境,現代教學媒體都有其獨特之處,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計算機網絡特性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效地建構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現代教育技術對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的作用
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的重要層面,必須考慮在其他課程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革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各種能力與素質。但是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必須依靠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在當前形式下,課程整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但是若想真正實現課程整合,必須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因為課程整合不是機械地把信息技術強加在課程內容上,而是考慮課程的具體內容,考慮學生特點和媒體特性,以實現課程的最優化實施為最大目的,這些內容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領域與范疇,因此必須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成果來指導我們的課程整合,那樣我們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學習和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從而真正讓技術來支持學生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可以構建信息豐富的、反思性的學習環境和工具,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地有利于他們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和發展。
3、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