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熱學學習報告范文

        傳熱學學習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熱學學習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熱學學習報告

        第1篇:傳熱學學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傳熱強化與控制 課程建設 教學方法 考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98-02

        熱環境控制課程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一門專業課,也可作為航天、機械、電子、化工類相關專業的選修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本科學生在學習了大學傳熱學中的傳熱基本原理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掌握對相關工程技術中傳熱過程進行強化與控制的原理思路與技術方案,擴大知識面,培養根據基本原理進行技術研發、創新的能力。課程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適當的課堂討論。通過資料搜集、分析整理、評判,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擬定設計題目、進行論證與初步設計訓練,達到教學目的。

        熱環境控制課程的特點是屬于新開設課程、無合適教材、涉及面廣、無習題;接近研究生選修課、要求學習主動性;需查找文獻、大量閱讀,發揮主動性進行課程設計、撰寫論文;與一般專業課的課程設計訓練不同,主要考察主動性、創新性。本課程的教學正是圍繞培養能從事熱動系統設計、制造、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型技術人才展開的,結合我校本科教學要點“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為教師第一要務,重點推進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改革”,依照培養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以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為教學思想,為深化教學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從中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1 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教學思想

        熱環境控制的教學與科研是相對獨立又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項活動,在適宜的條件下,兩者可以得到強化,并相輔相成、互為促進。高校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基本思想基于建設具有地方工科特色的現代教育教學,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堅持側重工程和應用的研究型教學和科研思想,致力于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探索和實踐,使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服務教學。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教學思想在熱環境控制課程教學中體現為:通過理論的教學、科研活動和課程設計等,使學生適度地參與相關的科研項目中來,既可以鞏固學生的理論基礎,又可以加強本科生教育與實際課題的聯系。熱環境控制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都是按照這種教學思想進行。

        教學組主持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課題有973課題、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縱向課題,也有和航天院所、公司企業之間的橫向課題。這些課題涉及了強化換熱、計算傳熱及多相流動和相變換熱等各研究方向。通過科研活動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開拓了教師的知識面,同時為教學提供了第一手科學前沿資料,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水平。課堂教學時,授課教師注重聯系實際及本人的科研成果和他人的科研成果,使授課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如,圍繞863課題中近地空間飛行器熱控和熱防護研究,從課堂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多方面設計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把項目的內容(包括近地空間飛行器的工作原理、熱環境和特有熱控系統設計思路和方法)融入到導熱強化與控制原理、對流傳熱強化與控制原理、輻射換熱強化與控制原理、耦合換熱與傳熱過程的強化與控制、新技術領域中的傳熱強化與控制問題等章節中,同時利用部分課堂時間開設了幾個由淺入深的專題學術講座。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利用學生業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科研實驗平臺,通過一系列教學,學生不但理解了熱環境控制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真正把傳熱學理論知識拓展到實際應用中來。同時也了解了科研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將來參加社會工作或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多樣化教學方法

        多媒體技術教學,已在眾多課程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也存在一些弱點和缺陷。例如,多媒體教學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等,因此,本課程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像錄像、小黑板、多媒體、課程互動討論、學生上臺講等多種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課上主動性和課后思考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學的主要內容、授課教案等都可以在網站上瀏覽,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網上教學與答疑可以通過傳熱學精品課程網站(資源共享課)進行。為了增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解決學生對于該課程存在的一些疑問,并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本課程的反響,我們還開設了微信群和QQ群進行教學討論和答疑交流;另外網站設置了資源共享區,為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資源共享的渠道。

        講解課程時,積極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學習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計算方法。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基本知識,講解的例題都與實際生活和科研項目相聯系。比如講解緒論的時候,筆者在講課時問學生,人們在冬天一只手握鐵棒另一只手握木棒時,為什么感覺握鐵棒的手比握木棒的手更冰冷?為什么蔬菜大棚里的溫度比大棚外的溫度高?神舟飛船是如何克服大氣燒蝕返回地面的?于是學生就有了反應,開始思考。這樣一來,自然而然,老師就把學生引入下面要介紹的導熱強化、對流換熱強化和輻射換熱強化等基本原理和控制手段。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可以知道學習這門課以后,能夠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就不會盲目,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從傳熱學的角度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真正學會如何利用傳熱學知識去控制熱環境。

        3 N+1的考核手段

        考試方式改革如何客觀、公正、有效地考核學生,如何摒棄一張考卷定乾坤的現象,一直是廣大教師探討的問題。對于絕大多數大學課程來說,尤其是一些工科課程,我們所要考查的決不是學生記憶公式的能力,而是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怎樣通過考試來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傳熱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值得我們思考。為此,我們設計了N+1全方位多層次的考核辦法,辦法的內容如下:

        (1)課堂提問,考核學生學習情況、表達能力與課堂出勤情況,以提高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思考問題的獨立性。

        (2)平時小測驗,考核學生知識積累能力與平時的學習態度。

        (3)課程設計,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求:構思、提出一種熱環境控制技術方案,并進行基本的論證。沒有應用領域限制,充分發揮。最后經過老師評定較好的方案將有機會上臺展示并講述5~10分鐘。

        (4)課后資料查閱,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文獻了解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求:自擬題目,要求圖文并茂,按正規學術論文形式撰寫,必須有自己的觀點或認識。可選擇下列之一:①針對某一工程領域的熱環境控制技術,進行文獻資料綜述、評價、分析,每人至少查找20篇國內外較新的論文(近10年)、技術報告及應用介紹。②針對某一傳熱方式的熱環境控制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發展,進行文獻資料綜述、評價、分析,每人至少查找20篇國內外較新的論文(近10年)、技術報告及應用介紹。

        (5)期末考試采取閉卷形式,進行基本概念、原理考試,加深學生對傳熱學和傳熱強化與控制的理解。

        4 結論

        熱環境控制是一種改善傳熱性能的先進科學技術。通過對熱環境控制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如何改善提高熱傳遞的速率,以達到利用最經濟的設備來傳遞規定的熱量,或是用最經濟的冷卻來保護高溫部件安全,或是用最高的熱效率來實現能源合理利用。不僅為專業知識拓展提供有效的手段,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

        我們對“熱環境控制”課程教學方法的進行了探討,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掌握熱量傳遞的高效途徑和控制方法,為后繼的專業課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郭永輝,王子云.關于《傳熱學》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J].制冷與空調,2004(1):69-70.

        [2] 尹先清,李賡.化學反應工程教學方法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5):32-33.

        [3] 周繼軍,張敏,施偉,等.傳熱學課程建設實踐與教學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2.

        第2篇:傳熱學學習報告范文

        (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摘 要:為培養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在十幾年消防工程專業教學和實踐工作基礎上,結合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提出消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采用5+3模式。針對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實踐動手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提出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交互式教學,注重啟發學生思維。此外通過推行教授課程負責制,革新課程教學內容,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加強實習和進行針對性的畢業設計等實踐動手環節,構建完善的消防工程專業創新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關鍵詞 :消防工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創新;研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X9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4-11-14

        0 引言

        消防工程成為高等教育一門獨立的專業是在20世紀50年代。1956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第一個建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當年招收消防工程專業本科生。迄今為止,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荷蘭、比利時、韓國、巴西等國都在大學里開設消防工程專業課,有的大學還建立了專門的消防教育機構,提供正規化的學歷教育,可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我國高等院校從20世紀80代初開始培養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當時只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一家高校設置了消防工程專業。隨著社會對消防安全的逐漸重視,我國對培養高素質消防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教育部批準,中國礦業大學于2000年設立消防工程專業,2001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是國內地方高校設立的第一個消防工程專業,目前在全國本科專業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時被評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到目前為止,已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中國礦業大學、沈陽航空工業學院、中南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西南林學院、西南交通大學、河南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10余所院校開設了消防工程專業,且數量仍在增加。

        經過十幾年消防工程專業的教學和實踐工作,結合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目前該校消防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消防專業知識的掌握上基本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現場實踐動手能力較欠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為培養消防工程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有必要對現有的教學培養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重點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1 消防工程專業創新本科人才培養體系

        1.1 培養目標

        消防工程專業培養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掌握火災科學基本理論、消防安全技術,消防政策法規,具有消防安全技術研究、設計、監測、管理和火災安全評估、控制及火災事故調查分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

        1.2 培養方案

        消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采用5+3模式,即前5個學期進行學院內大安全專業的課程學習,淡化專業方向,后3個學期分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個方向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新生進入學校后只進入學院而不進入專業,在低年級學習基礎課程,高年級時進入學科領域學習專業課程。這種課程安排使學生入學后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避免學生因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知識面狹窄的弊端。

        1.3 課程體系

        1.3.1 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主要有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學等全校統一設置的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統計、大學英語、大學物理、大學化學、工程力學、工程圖學、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等課程。

        1.3.2 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分專業主干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主干必修課主要有燃燒學、火災動力學、建筑防火工程、水滅火工程、建筑防排煙工程、火災識別與聯動控制、建筑耐火結構。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有火災事故調查、電氣防火、消防法規、現代滅火技術、消防專業英語、化工企業火災防護、消防隊伍管理與滅火戰術、應急救援導論、火災數值模擬、火災風險評估、消防心理學、地下工程火災防護。

        1.3.3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是學生鞏固、理解課堂知識、提高動手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實驗課程安排了火災及煙氣蔓延、材料熱釋放速率的測定、火災時期煙霧特性的測定、滅火劑滅火、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火災自動滅火系統等。

        1.3.4 專業實習

        消防工程專業實習分為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認識實習采用大組參觀了解的方式。生產實習采用小組跟班學習的方式,直接參加消防系統的安裝施工和調試工作。畢業實習安排到武警消防支隊,參加消防系統的驗收工作,并收集畢業設計資料。

        1.3.5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包含一般部分、專題部分和翻譯部分。一般設計部分是在畢業實習期間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就業單位崗位需求,在建筑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建筑消防水滅火系統設計、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建筑氣體滅火系統設計、建筑防排煙工程設計中選擇1項內容完成設計。畢業設計專題由指導教師提供一些已經具備研究條件,切實可行,有研究和應用價值的題目,由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完成。專業文獻翻譯部分是將與消防有關的英文專業論文翻譯成中文。

        2 消防工程專業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消防工程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內容涉及多個學科。既有理論基礎方面內容,又涉及到各種法律規范和工程實踐等知識。學習內容十分繁雜,需要的基礎知識門類較多,如建筑、力學、電子與計算機技術、傳熱學、燃燒學等。因此該專業的教和學均存在一定的難度,必須進行教學改革。

        2.1 教材建設

        以課程教學團隊為依托,積極推行教授課程負責制,著力革新課程教學內容,規劃建設與新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專業教材體系。在新教材編寫上注意易教易學、深淺適度、理論聯系實際,加強“三基三新”(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內容,并在教材中設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討論題、分析和思考題。

        2.2 多媒體教學

        全部課程均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和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以下優點:重點突出;圖文并茂;節約時間、增大信息量;促進交互式教學;易于補充和提高。

        2.3 研討式教學

        開展研討式教學,以特色課程“建筑防火性能化設計”為例,該課程共計32課時,要求學生先經過“建筑防火工程”、“火災動力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32學時中,課堂教學12課時,主要由教師講授建筑防火性能化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介紹相關信息的獲取途徑;余下20課時,由教師提供若干實際建筑物,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設計小組進行設計,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首先分析這一建筑存在哪些消防問題,然后提出性能化設計指標和解決方案。在具體實施時,可利用學院提供的實驗室條件和計算機條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完成分工協作、查閱資料、設計實驗、上機計算、編寫報告和社會能力交流等。課程考核采用小組答辯方式進行。

        2.4 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實驗課教學效果,實驗課教學先由教師講解實驗系統的構造和基本原理、能夠進行的實驗內容、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學們提出實驗方案,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改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寫出實驗報告。

        2.5 加強實踐環節

        消防工程實習基地建在徐州、無錫、蘇州、杭州、廈門等城市。實習分為三個環節,即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實習環節與教學緊密結合,針對性強,與學生的就業聯系較緊,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實踐效果。

        2.6 有針對性的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選擇徐州國際飯店、徐州金鷹國際商廈、 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為藍本,進行建筑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建筑消防水滅火系統設計、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建筑氣體滅火系統設計、建筑防排煙工程設計。通過畢業設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3 加強消防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3.1 建設目標

        建設一支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能夠承擔消防工程本科教學相應基礎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能夠從事消防科學技術研究的師資隊伍。

        3.2 培養方式

        采用“下現場”、“上學歷”、“引進來”、“導師制”等多種途徑建設師資隊伍,為消防工程專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現有師資和擬引進師資我們擬采用“導師制”、“國內外進修”和“崗位培訓”等方式進行培養,以盡快適應本專業的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提高專業的整體水平。

        3.3 聘請兼職教授

        根據本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特點,中國礦業大學已聘請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學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員作兼職教授,定期來校作有關專題報告,開闊了廣大師生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

        4 結論

        針對目前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現場實踐動手能力較欠缺等問題,結合中國礦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10多年的教學實踐工作,必須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重點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本文得到的結論如下:

        (1)消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類招生,學生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再在院系范圍內自由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這種課程安排使學生入學后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

        (2)以課程教學團隊為依托,積極推行教授課程負責制,著力革新課程教學內容,規劃建設與新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專業教材體系。將燃燒學、火災動力學、建筑防火工程、水滅火工程、建筑防排煙工程、火災識別與聯動控制、建筑耐火結構作為消防工程專業主干必修課。

        (3)通過實驗課、專業實習和針對性的畢業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4)采用先進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交互式教學,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肖學鋒.中國消防工程及其21世紀的前景[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1)

        2 姜學鵬,徐志勝,李耀莊,等.我國消防工程專業學歷教育前景和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4)

        3 傅智敏,黃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與課程體系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4(12)

        4 傅智敏,黃金印.消防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回顧及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科體系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9)

        5 郭鐵男,傅智敏,黃金印.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發展現狀及學科體系構架[J].消防科學與技術, 2004(3)

        6 陳愛平,于春華,陳先斌.“消防工程”專業發展與定位的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3(6)

        7 陳發明.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7(4)

        第3篇:傳熱學學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106-02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是以建筑環境為學科基礎,培養學生能夠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環境技術領域的工作,使學生具有建筑設施的設計、相關設備的安裝、調試以及建筑自動化與能源管理應用能力。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建筑節能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一系列節能減排相關政策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面臨緊迫的專業建設任務。本學科帶實驗的專業課程有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建筑環境學、燃氣輸配等,通過實驗教學可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本科實驗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因而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的實驗教學,理應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專業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新教學大綱對專業實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舊的實驗教學模式亟待更新,實驗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基于多年的專業課教學及實驗教學的經驗,研究了專業實驗的教學改革方向。

        一、實驗教材和實驗內容

        在教材上,專業實驗的教材基本是沿用上世紀80年代的編寫模式,按部就班地從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流水賬一樣地進行羅列出,甚至于記錄試驗用的表格都已經設計好。一些實驗僅有內部編寫的講義,對實驗過程介紹也不詳細,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弄不清重點,對實驗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各專業課之間知識具有滲透性,因此以往的教材在實驗內容和原理上相似度大的地方可以相互合并。例如“供熱工程”課程的“熱網水力工況分析實驗”和“流體輸配管網”的“水泵特性曲線和流體水力工況測定實驗”就可以合并成一個實驗放在“流體輸配管網”課程下。部分實驗教材重復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流速、流量、壓差的測量,幾乎每個實驗都重復這些內容,使實驗顯得主次不明。因此可以將這些內容統一安排在某一典型實驗課中專門介紹,這樣既避免了瑣碎的重復,又節省了教學資源。

        在教材內容上,部分實驗課程設置不能涵蓋專業目錄的教學要求,沒有隨著理論課內容的改變而突出重點,例如,“建筑環境學”課程的實驗“對噴淋水室的噴水性能測試”就與“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課程的實驗比較雷同,而“建筑環境學”的側重點在室內外空氣環境和設備,原有的實驗課程設置滿足不了理論課程的教學要求。目前我校的建環專業課實驗將重復性內容經過了合并和精簡,并將實驗性質由原來的大多數演示性實驗向綜合性實驗轉變,收到了較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二、實驗硬件設備

        建環專業實驗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特別是對于專業主干課程如“暖通空調”等,開設的實驗多為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我校在原有的實驗設施基礎上,新建了“風機盤管測試實驗室”和“濕空氣焓差研究實驗室”將暖通空調、制冷系統、氣流組織等技術平臺綜合到一起,主要用于實踐教學和學生實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通過實驗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建環專業實驗由于涉及到有壓氣體和燃氣,實驗臺的設計如果不合理,勢必會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如工程熱力學課程中的“二氧化碳臨界狀態觀測及p-v-t關系測定”實驗裝置見圖1。在本實驗中,要用到壓力臺將二氧化碳氣體加壓到9.8MPa的高壓,如果承壓玻璃的質量不過關,或者承壓玻璃與水銀杯的連接出現質量問題,就會在加壓過程中因承壓玻璃承受不住壓力而爆裂破碎,水銀杯里的水銀也會噴濺到實驗臺上,將對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因此,這種實驗裝置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將承壓玻璃換成不銹鋼,在側面開條縫狀小口用鋼化玻璃密封以觀察二氧化碳的臨界狀態變化;傳遞壓力的物質也可將水銀改作其他的無毒介質。

        除此之外,“燃氣熱值測定實驗”所用氣源為家用液化石油氣罐,連接燒嘴和加濕器的管道為膠皮管。眾所周知,液化石油氣罐由于安全隱患而逐漸被天然氣管道代替,因此在此實驗臺中也應將液化氣罐和膠皮軟管更換成天然氣管道和金屬軟管并安裝燃氣報警裝置。總之,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應該在首先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

        三、實驗教學方法

        明確了專業實驗的內容后,及時地更新實驗教學手段對于能否保證實驗教學的質量,實現培養目標,完成實驗室功能的拓展等方面都有影響。新大綱中對于提高學生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的要求,也對專業實驗室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意識。采取開放型實驗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實驗主體,成為建環專業實驗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實驗報告的編寫也可由學生自由組織,對表格的設計、數據的處理都可以有=發揮很大的自由性。專業實驗的教學,應讓學生參與進來,盡可能地使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形成自己的想法。

        2.培養科研和創新能力。暖通實驗很多為開放性實驗,學生可根據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現有的實驗儀器,自己設計實驗項目和處理數據,而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既定的實驗項目。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展創新思維鍛煉都大有裨益。例如“強迫對流管族管外換熱系數測定”實驗,理論課上教師只講解用對流準則關聯式來求解強迫對流換熱系數,理論性很強,學生需要很長時間進行消化,并對工程上怎樣測算不同工況的傳熱系數比較迷茫。實驗時,教師可以只講解換熱系數的測試方法,而不必像實驗教材上指定實驗目的、實驗步驟等,學生可以制定出各種工況下的傳熱系數的測定如:(1)不帶翅片管外強迫對流的傳熱系數的測定;(2)帶翅片管外強迫對流換熱測定;(3)流體縱向外掠過管外時強迫對流換熱系數測定;(4)流體橫掠圓管對流換熱系數測定等一系列的工況,并通過計算機繪制不同工況下Sh數與其他準則數的函數關系,研究影響強迫對流換熱系數的因素,并給出具體工況下的對流換熱系數的表達式。通過這種實驗方式,可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動性和創新意識。

        3.引入數值分析教學。建環專業實驗系統不應是暖通原理的簡單演示和驗證,而實驗內容延伸到暖通空調系統的節能新技術、建筑熱工對暖通負荷及能耗的影響、建筑能耗模擬分析等。通過配置建筑能耗模擬分析的相關教學軟件,使學生通過實驗系統的軟件平臺掌握當前工程領域中采用的暖通能耗模擬分析及評價工具,切實感受到所學專業知識在工程環境中的應用實況,初步樹立能源效率意識和工程觀念。目前,本科教學中可視化程度和本科實用性兼顧的數值模擬軟件可選擇Airpak、Fluent等,通過對簡單物理模型的分析,加深對動量微分方程、能量方程、傳質微分方程等具體的應用。

        四、實驗考核方式

        一般情況下,專業課的實驗成績是計入到相應的理論課成績中的,所占比例也很小,這將導致學生和理論課教師對專業實驗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可以把專業課與專業實驗單獨考核,形成專門的實驗考核體制。另一方面,傳統的專業實驗考核方法是基于學生的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的完成情況和學生在試驗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考評,但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往往是若干個同學合并成一組做同一個實驗,對實驗結果的處理基本一致,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實驗課程的考核,要兼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實驗過程的相互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及實驗創新精神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綜上,傳統的專業實驗教學已跟不上暖通行業快速發展的腳步,對建環專業實驗課程的改革,不僅要著眼于實驗教材、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實驗設備以及考核方式,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使專業實驗教學從理論課教學中獨立出來,讓專業實驗教學也成為培養暖通人才的另一重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李銳,郭全,等.“暖通空調”課程設計性實驗教學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20),217-218.

        [2]陳志慧,宋光泉.提高化學實驗教學時效的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5),29-32.

        第4篇:傳熱學學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特色專業建設

        引言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和燃氣工程兩個專業合并、調整、拓寬組建而成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新專業建設既要考慮原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又要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拓展專業面。全國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培養方案作了大調整,主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特色原則。本專業核心基礎是建筑環境科學,代表課程是“建筑環境學”,它反映了本專業與熱能動力工程專業的根本區別。第二,學科原則。學科為主、兼顧專業的原則是本科培養方案“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具體體現。第三,共性原則。建立專業培養方案的總體框架,使之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將共有的基本理論、技術原理從專業課中提取出來,形成了一個專業技術基礎平臺,如建筑環境學、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1,2]。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全國各高校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辦學日趨成熟。本文結合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辦學實際情況,在凸顯特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

        一、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歷史演進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籌建于1992年,并在采礦工程和礦山通風與安全工程兩專業中組織部分學生開辦暖通專業課程輔修班,1994年在原礦山通風與安全工程專業設置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方向。1997年成功申報了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并正式招生。1998年,國家教委調整專業目錄,本專業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自1994年來,我校建環專業已招收學生17屆,為企業培養了10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2006年,我校獲得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并于200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8年,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成功申請為湖南省特色建設專業。

        二、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特色建設成效

        通過近五年的特色建設,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得到了加強。現在共有教師16人。職稱結構:教授4人,副教授3人,講師9人;學歷結構: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8人;學緣結構:分別畢業于10所高校,大部分有兩個專業以上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在課程和教材建設方面,老師們整合了課程內容,制訂了富有特色(礦業、新能源技術和應用型)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先后主編或參編了全國性專業教材7部,正在主編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的色教材《地下空間環境控制技術》和《建筑節能技術及工程》。在實踐教學方面,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用“三平臺雙路徑”實驗室建設模式[3]新建成了較完整的專業實驗室,結合特色,新建了地下空間環境控制實驗室。2006年“實驗室建設與科學研究互動培養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同時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習基地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實驗室;與湘潭平安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功地申報了“湖南省礦山通風除塵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參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和實驗室建設,專業建設與科學研究互動相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了加強,教師的科研項目質量和數量大幅提升,近年來教師獲得了一批具有地下空間特色的縱、橫向科研項目,繼而提升了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平臺,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專業面,提高了學生就業率,專業發展態勢良好。

        三、特色專業思路與原則

        3.1 用已所長,培育礦業特色

        各高校中各專業辦學的背景、條件、歷史不盡相同,只有深刻領會各地區各行業該專業的內涵和外延,才能培育出行業特色。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與許多高校不同,它隸屬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與礦業工程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就為本專業形成行業特色打下了基礎。

        從辦學歷史看,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前身為礦山通風與安全工程專業,該專業完全是為煤礦開采服務的,其主要目的是為煤礦開采提供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生產環境。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服務對象從過去的單純為礦業服務,轉變為同時為礦業與建筑兩大行業服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建環專業和原礦山通風與安全專業的基礎非常相近,均以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等為專業基礎課,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側重于為建筑空間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隨著礦山開采逐漸向深部深入,井下工作環境高溫、高濕愈來愈突出,工作面溫度超過35℃、相對濕度接近100%,工人中暑現象頻有發生,井下高溫已成為了礦山安全生產的災害。在這種情況下,為礦山井下空間創造舒適的氣候條件,將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拓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從專業教學內容看,我校建環專業具有地下工程特色[4,5]。建環專業主要是針對地面建筑的,為地面建筑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在強調為地面建筑服務的同時,強調為地下工程服務,要求學生將所學的建筑環境控制理論,靈活地、創造性地應用于地下空間的環境控制與維護。然而由于地下空間的特殊性,地面建筑的室內環境控制與地下空間的環境控制不盡相同,地下建筑工程有著更大的特殊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在教學中,在教授學生基本的室內環境控制理論的同時,突出強調普通的環境控制理論在應用于地下空間時的特殊性。在強調環境控制理論的地下應用時,要求學生不要將地下空間僅局限于礦山,城市地下空間和其它的地下空間利用(如地鐵、隧道、地下倉庫等)同樣是室內環境控制研究對象的范疇。正是在教學與科研過程中,同時兼顧了地面與地下,強調了建筑環境控制理論在地下空間的應用,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使得學生的就業更有了發展的空間,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專業的地下空間環境控制特色。#p#分頁標題#e#

        3.2 體現前瞻性,發展再生能源技術

        人才培養只有跟上時展的步伐,才會被社會接納。能源與環境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兩大主題,如何安全、高效地開采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合理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實現我國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所必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我校建環專業與能源產業聯系緊密。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建環專業具有濃厚礦業特色(地下空間環境控制),主要體現在該專業與能源開發的關系,促進煤礦安全、高效生產,更好地服務煤礦企業,是該專業目標之一。另一方面,建筑能源在國家的總能耗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約占30%左右),有效節約建筑能耗,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工作環境,更是該專業追求的目標,這體現了該專業與能源節約的關系。然而,無論如何節約,不可再生能源資源也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實現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途徑。如何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該專業下一步的追求目標。因此在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建筑節能方向選修課,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向學生灌輸能源的重要性,樹立學生節約能源的思想,開闊學生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視野。在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加強了能源節約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教學,更好地為我國經濟和社會朝著科學、可持續、協調的方向發展而服務。

        3.3 科學定位,突顯應用性

        我國高校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多數是為民用建筑服務,主要是從事民用建筑的通風、空調、采暖等相關工作。然而,從專業建設的開始,我校該專業就將其專業定位為“工業與民用相結合”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具有濃厚的工科背景,與煤炭工業有著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工業發展的勢頭和工業對環境與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工礦一線企業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這就為我們這類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機會。因此,在制訂培養方案和進行課程設置時,特別強調了專業的實際應用性、針對性、適應性。如加強了工業通風與除塵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地下空間的通風與除塵。近年來,電子、醫療、食品、精密機械等一些特殊行業發展迅速,這些行業往往需要高度潔凈的生產環境,急需要從事潔凈空調的設計、安裝與維護的專業人才。為了滿足這一需要,我們在國內較早地開設了《空氣潔凈技術》專業選修課,并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空氣潔凈技術》國家級規劃教材。

        四、特色專業建設實踐

        4.1 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堅持全面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及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精神,培養能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有創新意識和一定創新能力,掌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從事室內建筑環境設計和管理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為了實現以上人才培養目標,我校建環專業本著“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拓寬專業面為基礎;以礦業為特色;以工程實踐為根本;創造較好的工程實踐環境”的思想,制訂了富有特色的培養方案。為了大力加強實踐環節和工程訓練,我們先后在四家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并將工程能力培養貫徹到教學大綱、實驗大綱、設計大綱、實綱當中。

        在體制模式上,努力為學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環境和教育發展的空間,實行學年學分制,即按課程課時來計算學分,學分作為學籍處理和評優評獎的依據,保留按學年升留級和退學制度,采取主輔修制。在過程模式上,采取分段培養模式,即“2+2”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將教學全過程分為基礎學習和專業學習兩個階段,前階段注重基礎和人文知識的培養,后階段加強專業知識和工程能力的培養。

        4.2 調整課程體系

        從培養目標出發,按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能力的要求,結合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制定和調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立三個平臺的課程體系: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和專業方向平臺[6]。整個課程體系在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上,貫徹了寬基礎的原則。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涉及數學、物理、化學、機械、力學、電學、計算機應用、管理科學等學科,還包括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所必需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如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和建筑環境學等。

        在專業課設置上,強調了專業知識的全面融合,對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原有課程進行了徹底的刪、拆、并、增等處理,將供熱工程、通風工程、空氣調節課程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門新的課程《暖通空調》。在充分研究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對原專業課程進行全面的精煉和整合,建立新課程體系的框架,設置《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等課程,將原來的《鍋爐與鍋爐房設備》調整為《空調冷熱源工程》。率先開設專業選修課《空氣潔凈技術》,并編寫國內第一部《空氣潔凈技術》本科教材。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開設了《礦井通風與安全》、《地下空間環境控制》等相關專業課,將建筑室內環境延伸到“地下空間”,尤其是將地下空間降溫、通風除塵、噪聲治理等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學生能成為各大中城市所迫切需要的人才[7,8]。

        4.3 加強實驗室建設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卓有成效,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平臺雙路徑”實驗室建設模式。經過近20年的建設,現已逐步建立起通風、空調、制冷、供熱、傳熱傳質和熱工等六個專業實驗室,擁有粒子圖像測速儀、高速攝像儀、空調機組性能綜合實驗系統、風洞、色譜儀等大型儀器設備,以及常規的溫度、濕度、風速、流量、壓力、有害氣體濃度、粉塵粒徑和濃度等參數的測試儀器和儀表,完全滿足專業實驗的要求。另外,專業還設有數值仿真實驗室,擁有FLUENT、PHEONICS、ANSYS等數值仿真軟件。實驗教學用房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設備總值800余萬元。#p#分頁標題#e#

        4.4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改變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本專業在完善現有實驗的基礎上,開發設計型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自擬測試方案和實驗報告,掌握大型暖通空調設備性能的測試方法,并分析各設備性能的影響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動性,為開展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創造良好的實驗環境。

        改革課程設計模式。主要是改變設計選題,將課程設計進行深化和拓寬。改變過去由教師指定內容,由學生按一定要求、一定形式進行設計的模式,由教師提供基本設計條件,而具體設計方案由學生自由選擇,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設計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主動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了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將制冷課程設計與空氣調節課程設計結合起來,將空調設計對象作為制冷站的一個用戶,制冷站將為其提供冷源[9]。將供熱工程和流體輸配管網課程設計結合起來,將熱源、熱用戶、管網輸配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0]。

        改革實習模式。專業實習主要有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過去認識實習安排在專業課授課之前,生產實習一般安排在第三學年末。這種實習安排存在兩個不足,一方面,實習模式老化。現在的畢業生自主擇業,有相當大比例的學生畢業后只是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實習內容與學生今后的工作內容缺乏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實習經費短缺、實習場地有限。因此,我校建環專業積極進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選擇具有專業先進水平的企業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并于2009年我校建環專業的實習基地被列為湖南省優秀實習基地。校外優秀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了方便的工程現場和實習平臺,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主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4.5 強化科研,以科研促教學

        在實驗室建設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10年中,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近年來承擔了省級和校級教研教改課題10余項,制作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多媒體課件。在科研方面,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發改委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和優秀青年基金、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及橫向課題等共計80余項;其中利用實驗室完成了科研項目近20項,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5項;在實驗室實驗的基礎上發表的研究論文30多篇;科研為實驗室開發研制了實驗設備10臺。共申報專利6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項。在國際刊物、國內重要刊物上近200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40余篇。這些成果的獲得不僅提高了老師的科研興趣,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愿望;在科研中促進了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提高了科研水平,師生雙方都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4.6 彰顯辦學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在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140所高校設有該專業,年招生人數1萬余人,每年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很大。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雖然辦學歷史不長,但在以下兩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形成鮮明的行業特色:

        其一,我校原是礦業類高校,主要為礦山服務,為煤礦開采提供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生產環境是我校建環專業的任務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校及時調整了專業服務對象,從單純為礦業服務,轉變為同時為礦業與建筑兩大行業服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我校建環專業的專業基礎沒有發生根本轉變,都是為建筑空間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只是研究對象由原來的單純地下空間轉變為了同時研究地上、地下空間。因此,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是在原礦山通風與安全專業基礎上的拓寬,具有明顯的礦業特色(地下空間環境控制)。

        其二,我校原礦山通風與安全工程專業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具備礦業特色(地下空間環境控制)奠定了人才基礎。大部分老師具有采礦工程及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兩個專業的學習經歷,原礦山通風與安全專業的大部分儀器設備(如風洞、風網、粉塵、噪聲及有害氣體的檢測裝置、風壓、風速、流量等測量儀表等)和圖書資料都可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共享。此外,教師的許多科研項目涉及礦井瓦斯、粉塵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控制、礦井高溫、高濕環境的調節、噪聲的治理以及通風網絡分析與調節等,均與礦業工程相關,煤礦企業是我校建環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途徑之一,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

        五、結 語

        高校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辦學特色的競爭,只有重視和加強專業特色的建設,才能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經過十幾年的建設與發展,在辦學基本條件、師資隊伍、課程體系與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建設,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培養出了一大批寬口徑、強基礎、有特色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該專業的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 肖勇全.深入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暖通空調,2003,33(3):49-51.

        [2] 張振迎,劉勝君,陳艷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探討[J].制冷與空調,2009,23(4):119-120.

        [3] 鄒聲華,李孔清,成劍林,等.“三平臺雙途經”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5):99-102.

        [4] 郝小禮,王海橋,鄒聲華,等.論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辦學特色.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5):27-29.

        [5] 郝小禮,王海橋,鄒聲華,等.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地下空間特色的定位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40-44.#p#分頁標題#e#

        [6] 王 榮,梁才航,魏德強,等.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72-175.

        [7] 陳 光,錢付平,黃志甲.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4):116-118.

        [8] 楊吉民,李清清,張照輝.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8-2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性爱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 日韩精品在线网址 | 午夜福利在线性视频 | 日韩乳水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理论片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