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探究學習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生物教育 初中生物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72
0引言
初中生物是對初中生進行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的教學,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教學進入了微觀化的階段,生命科學知識的基本原理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受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的限制,學生對生物科學的微觀原理與宏觀表現之間的聯系理解并不深刻;另外,生物教學對學生個人素質教育表現在環境意識、探索精神等方面,而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學習狀態,這些教育結果展現的也并不完全。因此,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從學科理念建構的角度入手探討細節性的教學策略應用,成為目前初中生物教學發展的方向之一。
1 生物教育理念概述
1.1 尊重生物科學發展的基本原理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體產生和發展的學科,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教育理念建立于對生物科學發展的基本原理上,即對自然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產生疑問,通過科學的、客觀的方式去研究、探索并解答疑問,得到生命產生和發展的因果關系,尋找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并形成科學的事物認知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以生物教育理念為基礎,就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和科學的認知方法培養。
1.2 尊重自然和生命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類的生命與其他物種的生命對自然界來說并無根本區別,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必須立足于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這不僅是正確的生命理念,也是自然的客觀規律。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必須對學生的生命觀念、個人修養以及公德心進行培養教育。
2 生物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
2.1 指導自學培養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識
自學能力的產生和發展是現代教育對學生培養的重點,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的自學能夠直接實現學生對自然的主動認識和探索,對生命形成理解并構成基本的生命意識。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導下,初中生物教師應對學生的自學進行指導和引導。例如,進行“蚯蚓”相關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蚯蚓,然后將蚯蚓抓回家。抓蚯蚓的過程一定要親自動手,抓回家之后進行飼養,然后將尋找、飼養以及抓蚯蚓的整個過程感受體驗都記錄下來。課堂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將自己飼養的蚯蚓帶來,邊觀察邊進行學習。這樣一來不用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很輕松的將實驗中的問題一一解決掉。因為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尋找、抓回、飼養便很輕松的了解到蚯蚓的生活習性,通過親自動手抓蚯蚓,學生能夠感受到蚯蚓身上的粘滑,以及蚯蚓蠕動的情況。這樣比以往觀察蚯蚓試驗中,將蚯蚓裝在解剖盤內,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教學效果更好。在尋找蚯蚓的過程中,學生挖掘土壤,發現其他動物和植物;在飼養的過程中,學生觀察蚯蚓的食物和活動規律,他們自然而然對蚯蚓與人類生活不同,但生命狀態保持一致這個觀點形成認同,生命平等并值得尊重的意識也逐漸形成。
生物科學的整體發展來源于對生物界的探索、質疑和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這種研究理念要體現在教學過程里,要使學生勇于、樂于、善于對生物現象進行探究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能夠幫助教師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例如講解“傳染病和免疫”這一章時,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請學生先搜集一些關于天花的資料,并引導學生朝著中國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請學生就收集到的材料提出問題,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將不能理解的問題帶回到課堂上。在課堂上,讓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分享給其他同學。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分享和解決問題,并整理成研究報告作為學習作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使學生通過搜索,建立基本的關于傳染病和人體免疫的認識,課堂的討論能夠使這一認知得到全方位的深化,探討問題的過程以及形成學習報告的過程,實際上模擬了生物科學研究的產生過程。這一教學策略的使用,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還能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識探究方法。
2.3 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物課程的精神教育價值
生物理念指導下的初中生物教學應該體現出對學生的精神教育價值,不僅在于通過生物教學使學生產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理解生命平等、自然平衡的意義,還包括通過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生物的屬性,去體會自然賦予這些生物的精神,通過了解和研究生物現象,生物的精神也會被學生感悟到。但是日常教學并不能夠使學生全面地了解生物,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奇妙的大自然,揭示不同生物的生命精神。例如,在學習“生物圈中其他生物”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到網絡上下載三文魚洄游的視頻或紀錄片為學生進行播放。三文魚洄游屬于正常的生物現象,但洄游過程卻非常勵志。通過對視頻紀錄片的觀看,使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啟發學生珍愛生命,在有限的生命時間里努力學習,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不懈奮斗。
2.4 以任務教學法的應用提升學生的環境意識
生物教育理念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就是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發展和生物平衡的任,在城市生活中,能夠突出體現這種責任性的活動是環境保護工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行培養。環境意識的形成是通過社會生活實踐點滴積累起來的,課堂說教效果不大,教師可以使用任務教學法達成這一目標。例如,在周末或者期末作業的布置方面,設定這樣一個任務活動:了解自己家鄉的生態環境有沒有什么污染情況發生,污染對于人們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之后做一個可靠的家鄉環境情況調查表,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通過這一形式的實踐性作業,使學生真正走入了大自然,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了解到了保護環境的實際意義,使他們明白,保護環境并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切切實實能夠影響到很多人的活動,所有的人都應該停止對環境的傷害,每一個人都應該擔負起建設家鄉、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責任。
3 生物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1 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良好的學習方法及習慣是高效學習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習慣,使學生能夠積極的發現、認識和構建新的知識。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及審視,應做到心中有數,自我激勵;應積極的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的方法,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學習過程中應積極的投入情感,注重內驅力的作用,從而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保持長期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堂上構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積極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在學習任務達成之后應積極的給予學生鼓勵贊揚;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其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學生感X所學知識枯燥乏味時,教師應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感到學習的挑戰性;教師應積極的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連系,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可用性及深刻體會學習知識的意義;使學生富有成效感,同時也富有成就感。
3.2 提供充足的生物教學資源
生物理念教學策略的實施需要有充足的教學資源為基礎,而教學資源缺乏也正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最明顯的問題。學校能夠為學生和教師提供的資源多屬于微觀方面,例如顯微鏡、細胞實驗器皿等,但是,站在宏觀的角度,學生需要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生物觀察和實踐,這意味著,生物教師和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資源。學校可以利用現有的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一部分生物教學資源,例如,在學校中開辟一小塊地作為生物實驗園,允許學生進行各種養殖和種植性的生物實驗,這既滿足學生探究學習應用的需要,又能夠為生物教學提供方便;另外,中學也可以尋求當地博物館、動物園的幫助,為學生開辟專門的參觀游園觀察日,這樣可以使學生實地了解生物科學知識,接觸自然,進行直觀的觀察學習。
4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學應該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從教學策略方面進行改進,以突出生物教學對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培養、人文精神發展培養和社會公德培養價值。在應用這些教學策略的同時,應該重視從教學技巧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以使生物教學的學科價值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宋玲麗.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完善思考[J].科學中國人,2016(10):125-126.
[2] 嚴孝芳.淺析初中生物有效教學實施策略[J].中華少年,2016(10):113-114.
[3] 張晨.初中生物教學中遞進式生命教育實踐研究[J].讀書文摘,2016(10):123-124.
[4] 徐靖.關于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120-121.
[5] 李文送.基于教育常識的中學生物教學觀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10):147-148.
[6] 吳曉燕.初中生物的探究式活動教學[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10):114-115.
[7] 楊曉春.淺談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J].好家長,2016(9):128-129.
[8] 夏婭萍.生命教育視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6(8):118-119.
關鍵詞:實驗教學法;初中生物;運用
在初中階段,生物不是主修課程,很多學生對于生物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較低。但為了學生能夠為將來生物學科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教師必須注重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1]。如果教師采用純理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更加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多學校中,初中生物教師運用實驗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筆者從自己的工作經驗出發,并結合相關文獻內容,對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技巧探討和總結,并對實驗教學法的運用優勢進行闡述。
一、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技巧
1、以分組的形式展開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師在進行實驗時,可以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很多實驗過程比較復雜,需要進行的操作比較多,單人完成任務的難度比較大。采用分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讓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能夠保證實驗任務較好地完成,同時,還能培養學生之間團結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但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還是應當充分發揮其主導地位,組織整個活動的開展,并能夠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從而提高實驗的有效性。例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一課的試驗中,學生可以分為幾個小組來展開實驗。小組內成員有的收集材料,有的負責樹葉的切割,有的進行藥品標記,有的對相關數據進行記錄,有的負責相關資料的查閱等,小組內可以選一個小組長對于組內的工作進行安排與管理,保證小組任務能夠順利的開展。當實驗結束之后,小組內成員即可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相互交流心得,最后進行總結,填寫實驗報告等。
2、以探究的形式展開實驗,讓實驗充滿樂趣
初中生思維較為活躍,在進行實驗時,如果實驗內容枯燥無味,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能夠讓實驗內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會激起學生進行實驗的欲望[2]。生活中很多生物現象都是充滿樂趣的,例如,向日葵總是向著太陽轉,有些植物被風吹倒之后會重新朝著太陽生長,在一顆植物中,長在下面的枝杈會比上面一節的長等。這些現象都充滿了樂趣,也充滿了神秘感。教師在設置實驗時,可以先由這些現象引出生長素的知識點,再提出相關的問題:植物為什么具有向光性?如果將一直立生長的幼苗橫向放置,過幾天后,植物會像哪個方向生長?如果對一株植物采用單側光進行照射,過幾天后,植物會朝哪個方向發展?這些事物現象本身就充滿樂趣,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后,學生便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實驗。學生可以采用實物進行實驗觀察,也可以采用瓊脂塊、云母片以及生長素等進行實驗室內的實驗。
3、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實驗更具有吸引力
當教師講述到與人類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內容時,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來對實驗進行設計,讓學生更加積極加入到實驗中來。學生總是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才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來將實驗教學法運用到初中生物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內容會讓學生覺得很接地氣,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讓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3]。同時,由于實驗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關,因此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現實中的生活經驗相關的知識進行遷移,有助于學生對實現現象的理解。以《人體對事物的消化與吸收》一刻為例。人類每一天都在進食,但是大部分人在進食時都沒有想過實物消化和吸收的原理。教師在設計與之相關的實驗時,可讓學生先進行思考,為什么食物在我們人體內能夠消化和吸收?然后引出唾液淀粉酶的概念,讓學生對于其原理有一個理論上的了解[4]。當進行實驗時,學生就會帶著極大的興趣去觀察,并能夠主動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從而對唾液淀粉酶以及消化酶等進行更加深度的探究。
二、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1、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教學模式中,純理論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煩躁的心理,上課時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時,課堂氣氛較為沉悶,教學效率較低。采用實驗教學法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增添課堂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降低生物課程的學習難度
生物課程中一些內容比較難以理解,如果光靠理論知識的傳輸,很難讓學生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實驗教學法來進行教學,學生就可以直觀地觀察到一些生物現象。例如葉片的內部結構,如果教師光采用理論或者畫圖來進行教學,這些內容就會顯得比較抽象。但是如果能夠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的結構,學生便可以直觀地看到葉片內的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等結構,使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難度降低,教學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5]。
3、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
教師采用實驗教學法展開教學時,會增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同時,在進行實驗時,教師作為指導者的身份加入實驗活動中,無形中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其學習效率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三、結語
近年來,實驗教學法已經被很多教師應用到初中生物課堂上,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學方法能夠使拖堂脫離枯燥的純理論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氣氛較為活躍,能夠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實驗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知識的探究能力等,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學習方法。
作者:徐媛 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第七中學
參考文獻:
[1]李燦洪.實驗教學法用于初中生物教學的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16,64:143.
[2]陸海春.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6,23:77.
[3]劉敏.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6,08:58.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
初中生物教學主要是探尋生命活動規律和生物現象的一門學科,如果能學好初中生物,就能為學生今后學習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但生物學科知識的來源多從自然和生活這兩方面著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學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從情境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這幾個方面入手,細致的探尋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學途徑。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
初中學生在初中階段首次接觸生物學科,因而在學習中需要熟悉整個學習過程,為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生物這門課程,教師需在教學中給學生導入熟悉的事物,讓學生能進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內,這是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場景的必要前提。為讓學生對生物學科有良好認知,教師要求學生將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就能從生活情境逐步過渡到生物學習,這不但有利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類事物,也會增強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生處于生活化的情境學習中,要將生活中的發展規律、現象和生物學科知識進行密切聯系,這將有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有良好認知。與此同時,通過學習生物知識,解釋生物現象,學生對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對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的時,教師為讓學生對生物遺傳和變異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學初期引入中國的一句俗語: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遺傳現象,比如兩只白貓能生出兩只黑貓,兩個父母皮膚比較白,但是卻能生出一個黑皮膚的孩子,讓學生了解這些現象都是受到生物學知識的影響,也是生物基因變異的一種類型。教師在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引用較為常見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釋生物學的各類知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場景,使學生運用現實的形象理解知識的抽象,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適度的添加相生物現象讓生物課程更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現象,讓教學內容更為貼近實際生活,滿足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學生在學習中能感悟、領悟和經歷生物教學的過程,是學生體驗生物知識的過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識解釋現實生活的種種現象,學生看到知識學生的實用性,就會對知識有深入的認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識本質,更能進一步探尋自然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不同之處。如,我們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這課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人們為何喜歡在大樹下面乘涼,并能利用生物學知識給學生詳細的解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散發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霧化影響,就會不斷的吸收周邊熱量,所以夏天在樹下納涼會感覺很涼爽,學生通過這個知識點了解到夏天在樹下納涼涼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樹枝遮住陽光,另外一方面是樹本身會吸收周邊熱量。教師為讓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提升,就要運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但學生在學習初期不知道應從哪個方面思考問題。因而,初中生物教師應需重視生物課外活動,盡量讓課外活動趨向生活化,更要引導學生將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知識融合在一起,做好融匯貫通,這樣生物知識就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使教學活動更為科學。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展開實際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應用相關的生物知識。比如,教師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拓展學習層面,尋找生活中能運用生物的知識點和知識內容,如學生將食品保存看成是學習的內容,教師在上課之初讓學生先進行預習,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過程中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翻閱資料,也可以詢問父母搜尋保存方法,對于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父母一到共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掌握觀察現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課之前,教師可借助自由發言的方式讓學生將自己搜尋處出來的結果分享給其他同學,并引導學生用現有的生物知識解釋提出的問題。課堂以外,生物教師也需利用現有知識引導學生做食品保鮮的相關實驗。借助于課外實踐,學生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存儲方法對同一類食物進程存儲,也可以通過觀察各類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選擇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設不但能拉近生物學科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布置生活化練習和作業
給初中學生布置練習和作業是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點,也是通過練習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探究轉化過程中的遺漏部分,然后進行二次鞏固,達到強化知識點的目的。為讓學生喜愛練習和作業,也可以在此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實際生活內容,讓初中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滿足學習實踐要求。通過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練習和作業,能將學生從枯燥的書面知識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更多的參與生活實踐,進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和動手能力,并讓學生對學習有更多的嘗試,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敢于實踐,并培養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困境,力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們在學習課文《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這課內容的時候,可以先給學生布置有關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類相關題目,可以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實際考察,將各個小組不同的研究成果綜合在一起,全班同學統一討論,然后形成完整的調查后提交報告。
四、結語
總之,生物知識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極為密切,初中生物教師不但要重視生活化生物教學方式的運用模式,更要通過各類方式讓學生合理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都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生產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過生物知識與人們生活的聯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能引導當代初中學生樹立健康的生物學習理念。
作者:唐素萍 單位:廣西賀州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現狀 問題 措施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新課程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臺,在注重學習結果的同時,更重視學習過程和知識技能的掌握。倡導科學探究能力和實事求是科學精神的培養。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上課紀律差,缺乏耐心
學生進入實驗室,總是很難很快地安靜下來,不是這邊摸一下就是那里碰一下,有些學生會聚在一起高聲討論,大聲喧嘩,甚至有些學生還會趁老師不注意時偷吃東西,缺少良好的課堂紀律。即便是一些平時很“聽話”的學生,在實驗教室也會表現得很興奮,給老師得講解、示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實驗過程中,許多學生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例如,在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和還原實驗中,經常會看到有些學生因為操作不當,很難撕取到合適的洋蔥表皮,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還沒成功,當看到有些學生已經看到實驗現象后,就放棄了努力,不能有始有終的完成這個實驗。[1]
2.行為習慣不良,操作力差
實驗的過程沒有條理,一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動作不規范,操作出現失誤,例如,學生在進行顯微鏡操作的時候,常會受到習慣動作的影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將視野中圖像向左移動時,常會直接將載玻片往左移動;蓋蓋玻片時直接用手握蓋玻片而不用鑷子夾取……而實驗結束后即便實驗老師再三叮囑,也會出現幾張實驗桌很狼藉,不是多余的實驗材料沒放整齊,就是一些儀器沒有放到指定的位置,甚至一些學生還沒有清洗儀器就已經離開實驗室。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不但給實驗老師帶來很大的麻煩,更給后面班級學生參加實驗造成了不良影響,特別是一些試劑的殘留可能直接導致實驗的失敗。
3.依賴心強、動手能力弱
實驗是依靠動手來獲取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學生進入實驗室后總是在觀望,看著別人怎么做,尤其是一些女生在試劑面前縮手縮腳。如某些觀察解剖的實驗,很多女生總是躲得遠遠的,更有甚者尖叫不已,缺乏實驗精神,讓實驗很難開展下去。
4.實驗現象失真,實驗報告不如實填寫
實驗是一項非常精確的事情,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藥品的劑量等都會造成實驗的失敗,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實驗老師也會經常出現實驗失敗的結果,奇怪的是學生卻很少出現失敗,他們的實驗報告總是成功者居多。例如在做顯微鏡實驗時,通常會要求學生將自己視野中的圖像畫出來,但到最后交上來的實驗報告很多學生的圖都是一模一樣的,有些甚至和書本上出現的圖片一樣。那是因為有些學生由于害怕實驗不成功受批評遲遲不肯填寫實驗報告,不是等待別人的實驗結果就是僅憑書本知識去應付,這就使實驗失去應有的教學效能。要知道,實驗失敗本身就是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沒有失敗的實驗是根本不存在的。
學生生物實驗一般放在實驗室進行。有一個理想的實驗環境,如果條件具備,準備充分,安排得當,理應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實驗課只占生物課的一小部分,教師一提上實驗課,學生往往熱情高漲,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一旦進入實驗室,由于好奇,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實驗材料上,許多學生急于觀察、擺弄材料,甚至動手操作,弱化了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和介紹實驗器材的效果,導致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示范,學生在實驗桌旁“議論紛紛”、“搬弄器材”,學生接受的視聽信息相互影響,
二、利用探究性實驗,實施教學改革
1.利用電化教育設備優化實驗教學
傳統實驗培養出來的學生操作技能是有限的。我們應重視教師的操作示范作用,把實驗中的正確操作流程通過電腦播放出來,組織學生觀看,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我們還應用數碼相機拍攝學生的一些典型錯誤操作,通過電腦播放讓學生查找,使學生領悟到錯誤所在。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實驗時的正確率大大提高。
2.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探究
教育家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因為實驗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學中必須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創造性的潛在能力。每個問題的提出及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是再現式思維和創造思維有機結合,盡可能的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模式,著力營造“情感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流暢,創造精神涌動”的最佳意境。
傳統的學生實驗大多數是驗證性實驗,學生是被動地參與實驗,實驗改革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假設,然后為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行實驗。學生應自己找出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討論實驗方案并選擇實驗儀器。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經歷與科學家相似的探究過程,親自參加了生物問題的提出、假設、實驗及問題的驗證解決等活動過程。[2]
3.拓展實驗教學時空
實驗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當中體現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只利用實驗課時間進行實驗教學難以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實驗分析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可以在非實驗課上進行。生物課外實驗是中學生物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課外實驗也就成為生物教材的重要內容。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
誠然,基礎教育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落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遠,作為初中生物學教師理應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以創新的勇氣和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實驗教學改革的洪流中,為中學生物基礎教育獻策獻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技能
一、首先要培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初中生對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每當進到實驗室,許多學生都興奮異常,東摸西看,自覺性與自制力很差。因此,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是上好實驗課的保證。如果教師忽略了課前實驗規范的教育,實驗過程中就常常會出現一片混亂的景象,學生的實驗效果明顯降低。為了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實驗順利進行,必須向初中生強調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的重要性。并要向他們講清道理,反復教育,使學生明白并自覺遵守,保證實驗室內環境安靜,以免干擾到其他小組的實驗操作。如本人實驗完畢或有事要離開,須報告實驗教師。總之,要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良好實驗習慣。
此外,在第一次做實驗前,教師應編好實驗小組。根據學生情況,選好實驗小組長,讓他們在實驗中起到引導和管理的作用。在實驗進行中,教師在巡堂中應適時表揚紀律良好、操作正確的實驗組,喚起學生的遵守紀律的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并且注意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管理好自己的組員,對表現欠佳的組員進行提醒,通過集體的力量來促使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進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培養,學生就會逐漸養成了規范的實驗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實驗作風。
二、預習好實驗內容,明確實驗過程。
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了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和每個實驗的全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入實驗室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同時對于難度較大的實驗,教師要事先進行實驗難點和要點的講解,以使學生掌握要領,使實驗達到預期目的。如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練習使用顯微鏡實驗中,對初中一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顯微鏡使用不當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實驗。初一新生對第一次接觸到的顯微鏡,有著濃厚的興趣,總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樣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之能夠盡快地學會熟練使用顯微鏡呢?要想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實驗過程。教師可利用活動時間提前培養好實驗小組長,再由這些骨干學生去輔導帶動其他同學做好實驗。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運用掛圖和實物這兩種直觀教具,帶領學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順序逐一對各結構進行辨認和識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對實驗過程及方法步驟做到心中有數,為下節實驗課作好準備。學生預習得好,將來做實驗就能減少操作時的困難,大大縮短操作時間。
三、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并在思維的參與下進行的。初一新生在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控制適當。使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觀察。
生物學為觀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觀察條件,如標本、模型、掛圖等等,特別是活生生的實物,以此來加強直觀教學,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就被培養了觀察能力。
觀察結束后,還要指導學生整理好當天的觀察記錄,完成實驗報告,師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實驗的結果,以及實驗成敗的原因,讓學生逐步懂得如何改進以后的觀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四、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初中《生物》新舊教材明顯區別之一,它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學生走進實驗室,是培養探究能力的前提;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引導學生認識探究學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培養探究能力的關鍵。在實驗教學中加強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實現生物新教材課程目標的關鍵之一。
生物實驗教學中包含了豐富的技能訓練,這不單單是指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或重復實驗,量的檢測,數據的整理、分析及表達方式,以及書寫實驗報告等。
五、學生實驗力求“個個精彩,人人熟練”。
關鍵詞:初中語文;先學后教;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教學過程的變化是:‘學習過程現在正趨向于代替教學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R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初中教育階段展開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時展的需要。先學后教是指在初中生已經完成學習的前提下,教師根據他們的學習成果,為幫助初中生解難答惑而開展的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活動。下面,筆者從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問題的指導作用、幫助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個方面,討論在初中語文中開展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一、提高初中生的自學能力
“先學后教”,顧名思義,要先讓學生學習,教師再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希冀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在每次上課之前,教師應該先讓學生預習,讓學生自學語文新知識。這種教學活動能夠改變現在語文課堂的低效問題,使得初中生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初中教育階段短暫受益,還可以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受益終身。然而,很多初中生并沒有很好的自學能力。通常情況下,教師布置完自學任務之后,很多學生只是單純地瀏覽課文,并不知道自學的重點是什么,也無法認清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是哪些。這些問題使得很多初中生的自學活動是無效的。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自學之前,可以先寫出一個預綱,學生只需要按照這個大綱的要求與方向展開自學活動即可。另外,教師也可以將本節語文課需要掌握的知識是什么簡單告訴學生,或為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自習找到答案,使他們的自學有明確的目標。在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師便可讓學生自主擬定自學大綱。每次教學活動開始前,我都會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在課堂開始之初,為他們的自學預留5-10分鐘的時間。比如,在《我的信念》一課中,由于七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所以在指導他們展開自學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為他們展示了本課自學大綱。在這個大綱中,我將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預習任務等都明確列出,讓學生先按照這個大綱自學。教學目標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知識目標為積累生字詞、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能力目標為掌握搜集、分析、總結資料的技能,學會使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將居里夫人的信念進行整理;情感目標是學生要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培養自己的品質,思考自己的人生。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主要是學生是否能夠深刻理解文章情感,是否能夠與文本建立良好的對話。預習任務為學生需要通過利用朗讀、細讀等方式,學會生字詞,并在課前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收集一些與居里夫人有關的信息,對居里夫人這位偉人的生平與人格有更深的了解。
二、充分發揮問題的指導作用
在語文課堂上,提問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的有效手段。在提問的時候,不管學生是否希望教師會選擇自己回答問題,都會讓學生緊張起來,因此,如果利用不當,很可能會讓某些學生害怕提問。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因人而異,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實現分層提問。分層提問的主要依據是“最近發展區”,即問題難度既要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但不可難度過大,要讓學生通過探究與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可以“跳一跳,夠得著”,發現思考的樂趣。在提問簡單、基礎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語文學困生作答;在提問復雜問題時,教師可以考慮中等生與尖子生的認知水平,先讓中等生回答,再讓尖子生補充與完善。在《我的信念》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提問“請問,你們知道居里夫人的故事嗎”時,由于這個問題的主要依據是他們在課前收集的資料,思考性不強,所以我讓班級里的學困生回答。還有一些關于生字詞等問題,我也讓學困生回答。一旦學生能夠回答,我就會鼓勵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再接再厲。這主要是為了讓這些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學生,能夠重新燃起學習的欲望。只有有了學習動機,他們才會自愿參與教學。在提問“請問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等問題的時候,我主要是讓中等生回答,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以及對課文的預習,總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個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我再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與總結。這個教學活動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在課堂中主動學習。教師便可根據他們的答案,從中判定學生通過自學掌握的知識是哪些,沒有學會的知識是哪些,從而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真正實現“先學后教”。
三、幫助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很多初中生都忽視了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師的不重視下,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使得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甚至是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闖亂串,這常常使得初中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到疲憊,降低學習效率。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因此,教師應該要有意識地培養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積累、學會討論、學會思考、學會動手操作等。在《我的信念》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將他們認為意境深遠的句子進行積累,將其摘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中,為后續的寫作積累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幫助他們學會提問、學會質疑,并讓他們學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尋求同學的幫助,虛心學習,樹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識等。另外,我還指導初中生定期整理課堂筆記,認真復習。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語文,我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制訂學習計劃。另外,在發現我們班的很多同學經常熬夜學習之后,我指導他們學會放松,使其科學安排自己的時間,避免疲勞過度,要懂得勞逸結合。只有在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作用下,初中生才會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對語文學習更有興趣。
總而言之,“先學后教”強調的是將語文課堂變成初中生真正所需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與初中生要一起努力,以學生的“學”代替教師的“教”,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散發出獨特的光彩!教師要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自學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方向,提高自學效率,優化自學質量;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對學生的指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并為了獲得問題答案,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幫助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積累、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科學教育 思維 探索能力 培養
2015年杭州市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數據報告出爐,數據表明杭州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比例為10.04%,這一比例相對過去已經增長許多,但是在比較中就遠遠落后。早在1995年,美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就達到了12%。這無疑說明了當前我國科學教育上的不足,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人人具有科學素養”是當前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科學教育中就必須加強實踐培養,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具備自主探索科學自然規律的能力。初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在科學能力的培養中自然也應承擔起重任,而對初中生的探索能力的培養,是初中科學教育的重點。
1初中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
1.1善于提出科學問題
科學規律的探索是基于科學問題的發現,科學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引導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提出科學問題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自主的去探索,以問題為導向,最終得到解答,會發現很多科學原理也并不是深不可測的。但也要注意,科學問題的提出必須符合初中生的發展水平。
1.2善于動手解決問題
科學課是實證科學,不同于知識主導型的教育,在科學探究學習中,需要通過實證資料的總結,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和分析,解釋這一科學現象。例如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來探究,通過動手實驗和公式推導,得到現象結論。
1.3善于解釋科學問題
科學探究,需要找到科學規律的因果關系和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掌握歸類、分析、推論、預測等邏輯方法,將科學規律和實驗結果結合起來,形成認知的飛躍。例如學習酸雨,掌握其原因是由于SO2引起,那么進一步深入探究,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從根源提出解決措施。可以通過技術開發,降低SO2排放,或經過工藝處理將工業廢氣凈化后排放。這樣,通過對學生的科學培養中引入實際的問題,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對初中生的科學實踐和創新有一定的提高。
2培養初中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思路
2.1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動手習慣
科學課是動手的學科,需要在不斷的動手實踐中積累科學經驗,形成科學素養,建構科學探究能力。科學實驗是獲得科學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這就需要重視科學實驗,以實驗為載體,設計富有探究性、創造性的實驗課題。
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實驗問題,指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提醒學生注意科學實驗的規范性。
其次,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培養科學洞察力。對科學實驗中的一些現象進行觀察,引導學生去探索科學實驗的現象,讓學生來探討和總結。
最后,科學實驗進行總結,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總結經驗,找出不足。
2.2聯系科學史實,提高探究意識
科學探索是一部人類的血淚史,是無數科學家用自己的畢生心血付出換來的科學知識規律,蘭克林研究雷電差點犧牲生命,布魯諾宣揚哥白尼的學說而受火刑,伽利略為了堅持科學信仰而長期蒙受冤屈,人類的科學探索歷史是艱辛的。人們在回顧科學發展史時總會感慨萬千。因此,引入這些科學歷史,突出科學規律的探究歷程,對于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的知識脈絡,讓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索價值,提升科學意識,感受科學探究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為學生動手和開闊思路以及加深對科學的理解提供基礎,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和自主新的科學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2.3運用科學探索方法,培養探索能力
科學知識是無窮盡的,人類對自然的認知也遠遠不夠,還有大量的科學規律需要去他說和發現,因此培養科學的探索方法和能力,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科學體系,實現“授人以漁”、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方法,學會運用一定的分析工具概括總結。教師以科學方法為線索,組織科學方法的學習,引導學生培養分析處理的能力,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在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技能。
2.4創設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通過營造探究式學習情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探究欲望。現代科學教育能夠在實現圖、文、聲、像的結合,使得科學知識的呈現日漸多樣化,一次你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一種新穎別致的探究情境,去探索科學的奧妙。例如風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利用視頻資料,3D資料去引導深層的自然現象的原因,思考其中有著怎樣的規律,從而提高他們對于科學認知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 吳佳玲.試析初中科學教育實踐--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6(5):200.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科學品質 科學探究精神 科學能力 科學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提倡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和加強生物教學過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本文從三個方面談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一、緊扣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品質的教育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應把重點放在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即課堂教學上。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并從教材中提煉出科學的觀點、方法和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觀點,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科學品質的教育。
教材選取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如在學習形形的植物和動物時,教材沒有按照傳統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安排學習內容,而是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樹、觀賞植物、食用藻類等,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要使學生明白:學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結構、生理,以及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就能夠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造福社會。在講環境保護時,教材中介紹了環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護環境,要求學生親自調查學校周圍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并提出保護環境的書面建議。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識與實踐技能,可以提高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探索熱情,培養學生的環保知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材還提供了豐富的科學審美教育的內容。生物界有許多美不勝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動、植物因長期進化而形成的適應環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鳥類身體與飛行相適應的結構之美;DAN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簡明、和諧、流暢和對稱之美;遺傳規律的邏輯美;“虎毒不食子”和“烏鴉反哺”等動物的行為之美;孟德爾、袁隆平等科學家的思維之美和頑強精神之美,等等。它為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美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可通過讓學生欣賞生物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與學生一起領悟生命的奧秘,找尋探索未知領域的科學之路,提高學生的科學品質,從而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傳統的實驗教學把實驗課僅作為驗證理論的課程,所有的實驗都是按教材預習,對照教材做實驗,依據教材寫實驗報告。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在新形勢下,這種教學模式顯得陳舊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設計綜合性的、生活化實驗題目,把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置于實驗教學活動中,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訓練和培養。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么他離開學校后,對生物學所形成的印象可能會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及教科書都有一些給定選題的探究實驗,這些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了解科學探究的性質。在參與探究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更重要的過程而不完全是結果。學生進行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而且要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解決問題,并漸漸形成探究的態度和思維品質。學生一旦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其學習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實驗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敢于探究的科學精神。科學探究的精神是科學研究的助推器。因為只有在青少年時期就具有科學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嶇艱險的科學道路上堅持忘我探索,才能成為祖國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三、創新教學方法,加強科學能力的培養
科學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核心。科學能力是指進行科學探究、探索新科學知識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形成了各種能力后,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新問題或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學而言,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要突出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素質教育要求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模式——實驗探索式教學法,以知識探索為主干,以素質培養為核心,通過“發現問題—猜想—實驗探究—發現規律—應用”等系列程序,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引導學生觀察教學樓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樹木的落葉情況,發現南面的法桐長勢好、落葉晚。為什么呢?組織學生討論,后來得出了初步結論:南面避風,陽光充足,溫度高,所以長勢好、落葉晚,這種結論對不對呢?我又引導學生觀察其他花草樹木,結果一樣。學生終于得出了科學的結論。我補充說:“光照不僅影響植物長勢、落葉,還影響植物的開花和結果呢。”在這種充滿創新,和諧而歡樂的氣氛中,學生感到收獲頗豐,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從點點滴滴做起,切實把新課標的理念貫徹于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強化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真正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新課標;創新
初中生物課程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開設初中生物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其生物知識,促使他們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但是受到教學觀念和教學條件的制約,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并沒有很好地幫助生物課堂實現其目標。本文提出生物課堂教學創新方法,使初中生物課堂更加滿足新課標的要求。
一、初中生物教學現狀
初中生物教學存在觀念陳舊的嚴重問題,對于學生實驗教學和活動教學沒有足夠的認識。傳統的生物屬于應試教育,這一傳統對生物學科影響很深,因此雖然新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很多實驗內容,也強調生物實驗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實驗成了完成教學安排的應付,學生很少有機會親手操作實驗,大部分實驗中,教師通過自己的講解和演示讓學生去被動地接受一個既有的實驗結果或實驗現象,教師是操作者,學生只是旁觀者,學生只要記住操作過程和實驗結果即可,而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能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
同時,受到教學資源有限性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師常常向學生強調實驗設備的珍貴,使得學生對實驗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不敢做實驗,不敢動手,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生物現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非常不利于生物教學的。
傳統的滿堂灌式的生物教學方法是封閉的,教師將生物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其創造力無處體現和發揮。而且,生物教學也不注重分層教學,不注意因材施教,影響了不少學生學習潛質的挖掘和發揮。
二、初中生物課堂創新思路
1.革新教學思路,提高教學的開放性
生物學科是一項不斷更新發展的學科,隨著人們的不斷探索和發現,教材上的內容可能會過時或出現偏差,因此,需要以開放的理念來對待生物學科,創設開放式生物教學課堂,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空間的開放性。教師不要拘泥于課堂,要經常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物,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時,就可以把學生帶到郊外或田野,讓學生親自觀察不同的綠色植物,并寫成觀察報告。教師要對學生的觀察加以引導,可以試著提出關鍵性的問題,例如讓學生觀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間的異同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有目的性地去觀察自然,印象也會更加深刻。同時,作業形式也可以是開放性的,生物教師除了要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之外,也應該讓學生完成一些開放性的考察性作業。例如,筆者在環境污染與保護課程中,就要求學生在回家途中觀察有哪些設施和場所是對環境有污染的,并思考可以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將問題和措施整理出來。這就把生物作業開放化,也讓學生的生物學習思路更加廣闊了。
新課標要求生物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初中生正處于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重要階段,開放的生物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他們的探索精神,對于真正實現初中生物學科價值和目標有重要作用。
2.結合學生實際,推行分層教學方法
教學中雖然講究公平,但并不意味著要對所有學生采取同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學生來自不同的環境,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分層教學,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定制合理的教學方法,有側重有目標地位學生布置作業。要根據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水平,把學生分成幾組,在課堂提問或課堂練習中,不同的小組在難易度、題量上要有一定的差異,課后的作業布置也同樣要結合不同組別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學其所缺。例如,筆者就把班里的學生按照生物考試成績分成一、二、三、四四個級別,在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課后作業、考核評價等方面都分層進行。
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的差距是必須要承認的,有些教師擔心學生的分層教育會傷害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這種擔心雖然有必要,但是卻是可以解決的。對于學生分層中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要曉之以理,告知他們,他們并不是差,而是要采用這種方法讓他們更加優秀。這種學生分層要經常進行,不要“一分定終身”,要通過經常性的分層,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進步,并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退步,這樣非但不會讓學生喪失信心,反而會讓他們時刻警醒自己,不斷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學習。
3.重視生物實驗,加快實驗創新步伐
新課標要求實現學生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生物學科正是可以鍛煉學生這些能力的重要科目。生物教學中有大量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實驗,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行探究是新課改環境下初中生物發展的必由之路。
針對目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必須采取一定的改進和創新措施。首先,要更新觀念,重視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生物教師要認識到,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符合生物學科和初中學生的特點,良好的生物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給你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探究發現知識和自然奧秘。實驗不僅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僅能夠親自動手,更能夠不斷發現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真正實現探究性學習,從實驗中獲得益處。
其次,生物實驗的創新也是必要的。生物教學實驗創新要做到材料選擇創新、實驗方式創新。生物實驗選擇的材料關系到實驗的成敗,在實驗中要引導學生不斷發現新的實用的實驗材料。例如在觀察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時,鑒于水蚤體積較小,心臟觀測復雜,因此筆者就選擇利用小金魚進行實驗,小金魚的心跳比較明顯,實驗效果也更加顯著。很多教師在給帶領學生進行實驗之前,都會先在課堂上進行理論講解,然后再帶學生在實驗中驗證,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有效指導學生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但是也使得學生在實驗之前就對實驗過程和結果了然于心,無法充分調動其探索欲和創新欲。所以教師可以對實驗方式稍加調整,在課前主要講解注意事項和簡單步驟,讓學生給你了解實驗目的,并自己做好實驗預習工作,讓學生主要在實驗過程中去進行探索和學習,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操作、觀察和記錄,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教師在實驗中要盡量為學生給你創造獨立實驗的條件,減少直接干預,有重點地進行指導,這種方法對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養成獨立實驗意識和完整實驗意識有重要促進作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創新和改革刻不容緩,初中生物教師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拓寬思路,不斷創新生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真正地認識新事物、探索新領域。要真正確保生物的“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和拓展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汪忠,劉恩山:生物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周智健:在初中科學課堂中實施開放式教學[J].科學文匯,201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