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時代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教育環境的變革
信息時代是一個快捷的時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學環境的變革是信息有效共享與集成,它建立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數字化的信息獲取、存儲、傳輸及處理技術,來控制和操縱整個專業系統的教學和管理事務,對教育教學過程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數字化技術有利于藝術設計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學互動、資源共享,計算機實現了設計數據的儲存及再利用,各種設計素材、設計草圖、效果圖、制圖、圖形藝術、模型等資料都可以用數據來儲存,并且可以隨時方便地進行檢索。專業考試與成績管理系統中可以做到課程設置,試題編輯,自動出卷,試題庫整理,成績錄入與查詢等多項功能。數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學生自主培養自己的協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識,獲得知識的能力。此外,多媒體課件的開發、網絡技術和遠程教育給學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識,通過局域網或Internet網,可實現院、校之間的網上教學,一些知名的專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國藝術設計教育機構。網絡也拓展了藝術設計存在的空間,使藝術設計走向了更廣泛的數字化,讓受教育者輕易地接觸大量藝術設計資訊,有利于學生形成開闊的、前瞻性的視野。
2、教學方式的變革
目前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已經廣泛采用現代數字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并由此引發的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學模式和教育結構的改革已成為共識。這樣一來,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課堂教學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無形的擴展,使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條件,選擇最適合于自己的發展途徑,使因材施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課堂教學可以達到更加多元化及協作化的學習模式,進一步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豐富的教育資源面前,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學生的個性得以覺醒,創新精神得以彰顯。所有這一切,都將最終導致教育理念的轉變甚至教育理論的創新。在數字化教育平臺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學服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把教學、試驗、科研有效結合起來。如網絡教學平臺中可將教師的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后輔導,乃至個別化學習,在線學習、電子郵件、遠程教學等各個部分包容進來,形成大容量,開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新的教學形式。更有價值的是,因為每個教學內容的數據都儲存在服務器上,數據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被調用,教學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學環節更容易整合。
3、教學管理的豐富
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可以還原本真課堂,通過數字監控進行公開課的課堂教學觀摩,給予課堂上的教師、學生盡可能少的影響。我們可以實現教師自我教學水平的提升。很多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教師的個人發展,不僅是聽專家報告、參加教研活動,更在于自身的針對性的實踐和思考。數字化設備可以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師自動記錄著真實的課堂,無需外人幫助,需要的只是上課后在網絡上靜心點擊和自我對課堂的感悟。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欣喜地積累著優秀的教學資源。很多好的教學課案如果不及時地記錄下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丟失。借助數字化設備,一些優秀的課堂實錄、設計過程等將被忠實地記錄下來,不僅使寶貴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后便于知識管理,為學校積累具有本校特色的優秀教學資源,也為每一位成長中的教師保留著一份寶貴的財富,一段成長的足跡。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還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將教學實況直接變為網絡上可以實時播放的視頻流和音頻流。這種技術手段的改進,為遠程專家實時點評、課后專家遠程診斷、教師互評、學生學習、自我反思、網絡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實感性的第一手資料。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可以實現更多的人性化教學管理,提供更貼心的教學服務,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深化改革,持續創新,使學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穩步邁進。
4、設計專業的新增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藝術在與計算機技術、工業、建筑、管理等學科的不斷交叉中,衍生出許多新專業,如廣告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目前,在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動漫制作、游戲策劃、游戲設計等數字化專業亦成為了熱門。不過,就其歸屬而言,數字化藝術設計還是藝術學的分支。它雖然以計算機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術問題,但始終以藝術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在題材、技巧、觀念等方面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當數字化藝術設計的作品數量還不是很多,影響還不是很大時,數字化設計只是藝術設計學科的課程之一,隨著數字化藝術設計的日益普及,創意經濟、文化產業、數字影像、體驗時代,成為當下使用最為頻繁的關鍵詞。DV、Flash、電子雜志、動畫、網絡游戲日益成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設計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正在以新產業主體的形象迅速涌入我們的視野,數字化藝術設計已成為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之一。
【關鍵詞】建筑設計 趨勢 數字化 非功利化 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34-02
1.前言
希臘羅馬神話之Janus的神,傳說中長了前后兩個面孔:既可以看到前面也可以看到后面,既能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同時也象征回顧過去,吸取曾經的教訓,瞻望未來,憧憬無限美好明天。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建筑師的角色也在變遷,社會對他們的要求之高,時代變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然而回顧建筑教育的過去,在近30年,數字化在技術、文化等多方面影響著建筑設計的發展。并給建筑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而建筑教育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這種情況勢必會導致我們的建筑教育與當今時代要求的脫節,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產生諸多的弊病而亟待改進。建筑教育的主流傳統,來自現代主義建筑那種重技務實和革故鼎新的理性精神。
2.數字時代的建筑設計的趨勢
20世紀80年代,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腦的普及,網絡的擴展,人們迎來了“數字時代”,社會是一個“基于提供服務和非功利產品的社會”,數字化、非功利化、虛擬化是這一社會的顯著特征。
(一)建筑設計的數字化趨勢: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以“數字化生存”為特點的新型行為方式已經深入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實體空間向虛擬空間的轉變,同時引起建筑出現了向虛擬空間發展的趨向。人的生存空間有了極大的拓展,在原有的實體空間之外,出現幾乎是無限度的數字空間,給人、建筑、城市帶來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同時也會使建筑、城市等實體發生不同程度的“解構重組”。
數字化設計,可以分成“數字化”和“設計”兩部分。建筑設計的定義是指合理的組織視覺元素:功能、形體、色彩、色調、質感、光線、空間和結構造型等。這好像更加接近我們平常所能感覺到的設計(當然兩種定義是從不同的范圍和角度出發,之間并沒有矛盾)。建筑設計其創造的過程是遵循實用美學法則的,是特殊的藝術,建筑設計的技術特性,表明了它總是受到新技術發展的影響。
(二)數字時代建筑設計的非功利化趨勢:數字化的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發展也為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的語境,它的介入改變了原先傳統的設計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現在設計內容的非功利性。這樣的背景下,藝術的本質體現為自由的創造,非功利設計的發展使得過去功能性較強的建筑設計特質中藝術的成分越來越多,設計內容變得越來越藝術化。建筑藝術的重心已經不僅是某種有形的物質產品,而是逐漸脫離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靠攏。
(三)設計的虛擬化趨勢:數字化浪潮對建筑設計影響最為明顯的是設計手段的虛擬化。這種情況下,形狀、構圖、色彩、線條和質地等設計要素數字化后也變成了虛擬的數字信息,建筑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對數字信息的進行虛擬處理,模擬出設計構思的仿真結果,人們的一切藝術想象幾乎都可變為現實,現在數字技術具備了輔助設計思考的能力,電腦可以作為重要的設計思考媒體,那么源自幾百年以來的建筑設計理論和現實生活環境都將會產生質的變化。
3.建筑設計教育變革
高等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作為一種生產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動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
由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科技的進步,現在培養的建筑設計的學生未來在社會中會遇上無法想象的情況和要求,這些新情況是傳統建筑設計教育所不曾面對的,建筑設計教育是終身教育,建筑設計教育應圍繞“人”而不是問題來組織教學。教育內容分為:人文素質的培養,實踐能力培養等教學模塊。
4.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人文精神修養:在后現代的社會中,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功利最大值。而作為產業教育的自然是重視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成為經濟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忽視了人作為主體存在,訓練出來的學生充其量是膚淺的“技術人”。
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在于它有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建筑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鼓勵形成技術和人文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第一次為建筑系的學生講演時,就向學生提出“住者有其房”的社會理想,為社會服務的思想不僅是做建筑師,也是做人最根本的。以世界的憂慮為自己的憂慮,以人類的前途為自己的前途。
將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強調美德育。當前建筑系學生普遍有著較好的理科基礎,而在感性方面則有待進一步提高,這要求在教學中強化感性方面的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感覺去思考。建筑系的美術課在這一方面可以有很大作為。當前有一種趨勢,將美術課由傳統的技法造型訓練衍生到美學培養,由于中國學生的特點,美術課還必須對學生進行美學的教育,培養學生對藝術品的鑒賞力,同時,在廣義的范疇內強調技術美學、社會美學是美學的發展。只有真正地熱愛美,理解美,才能真正地進行建筑創造。
(二)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電腦及其網絡技術使得人們可以在瞬間接觸到浩瀚如海的知識,使得“博聞強記”對于建筑師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變得更為緊迫和重要。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們在面臨各種問題時,所表現出來正確的辨別能力和方法,并通過解決問題而提升自己的設計水平。相比之下,沒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表現出:對自稱掌握知識的權威不敢提出反問和懷疑;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想充滿成見和偏見。
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由于長期以來建筑教育是以灌輸式為主,教條化、簡單化,學生對教師和書本唯唯諾諾漸漸弱化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豐富的想象力,個性也漸漸暗淡。最可怕的是慢慢失去了對建筑的直覺和興趣。造成這種情況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學體系也有責任。在教學工作中,首先要認識到學生能夠也應當去主動地學習,教師則主要起一個引導的作用,對于學術問題應與學生進行探討或組織學生探討,而不能進行包辦。另外,對學生不成熟的創造性構思不輕易做出否定,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境去獨立地發展,即使不成熟也不要求全責備,要科學地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特長去創造。這就不只是使學生做一些形式的游戲和模仿立面造型那樣簡單粗淺的方式,而是一種開放,深入的結合個性的教育方式。
(三)專業基礎修養:建筑設計包括專業學科到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以至泛專業,建筑設計人應具有較廣泛的藝術歷史與理論、工藝技術和文科方面的知識,同時涵蓋城市規劃、建筑技術、建筑物理到室內設計等專業技能,以便他們能夠解決多種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
建筑設計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修養,在建筑設計訓練的基礎階段,應讓學生徒手的、筆繪的、模型的和電腦的表現能力都得到均衡合理的培養。一些理論課的內容也增加了生動直觀的環節。如認識建筑參觀,對中國建筑史中提到的一些建筑進行實地考察等。選擇所喜歡的知名建筑和建筑大師的作品制作模型,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對建筑理解力。隨著空間想象力的不斷發掘和設計軟件的運用,學生們的電腦表達水平在提高,借助于工具的模型訓練也要逐步加強。在建筑設計中,圖像思維表達最快捷的途徑之一是手與腦的配合,學生在圖面表達(包括徒手)方面的這一傳統“強項”,也應將之作為一個選項保留在教學的環節之中。譬如徒手表達能力的教學訓練,只要表達設計意圖的目的明確,就非但不應弱化或取消,反而應當保留并增強。
5.實踐能力培養
實踐:建筑教育的沃土。設計是一種致用之學,這決定了建筑教育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首先,建筑教育應實行學生自主選擇課程作業題目和指導教師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每個課程作業題目的設置都應明確訓練意圖和教學關鍵點。
其次,重視數字技術給建筑設計帶來了巨大變革。第三,全面培養創造力,當前對建筑創造有一種較為模糊的認識,認為有了新的形式就萬事大吉了,而根本不問形式是如何產生的。
創造力的培養是教育的重點,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創造力,要給其營造好創新的環境氣氛,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滿足這種人的最天然的本性,在教學方法上多用采用誘導、對話、討論、講評的方式去鼓勵學生。若能組織一些學生們之間的討論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現在的建筑系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記,設計課則是老師一個挨一個地改圖,要培養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發展、提升的氣氛,要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自發組織活動。比如將學生組織起來,提倡學生廣泛參加國內、國際建筑設計競賽,與一流建筑設計院校的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比拼,這樣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培養學生間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學生其實有很大的創造力,只要稍加引導就能很好地發揮。
最后,我們認為寬松的學術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大有好處,打破學科建制,增加跨學科教學,培養T型通識人才;應強化創業意識教育,設置創業輔修課程,鼓勵學生嘗試創業,甚至允許他們失敗,鼓勵“從錯誤中學習”,“把挫折當朋友”。在現代社會的建筑設計中,建筑師扮演了不同行業總協調人的角色,必須將社會整體作為最高的業主,承擔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6.結語
科學技術越是發展就越要體現人類自身存在的價值,把人的權利和自由從束縛中釋放出來,對人性的關懷、對生存環境的關注,把人培養成充滿愛心和對社會有高度的責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質,具有獨立完善人格,教育應為培養這種人才創造適宜的環境。建筑教育要頌揚人本精神,我們應該變革舊的、單一封閉的建筑教育模式,建筑教育變革不應該簡單地視為僅在舊的教育體系中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應該將其看作新因素和舊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從根本上改變原有舊系統。要鼓勵學生們形成開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結合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隋杰禮,王少伶. 探究引起當前中國建筑教育思想變革的因素.《新建筑》2001年04期
一、面向數字化時代高校藝術教育使用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就是指在教學或者教學的活動上面表現出來的一定認識的體現,其也指人們對于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態度,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信念。高校藝術教育一般情況下分成專業性的藝術教育和普通性的藝術教育。專業性的主要的任務是培養藝術方向的人才,其授課的主要內容是藝術的理論知識以及一些專業性的手法;普通性的主要針對的是非專業性的學生,其主要讓學生欣賞或者理解一些普遍所知的藝術知識,重點是培養學生欣賞力度和藝術活動。通常情況下,這種藝術的教育存在的機制是非常的合理的,這也為我國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現在的高校藝術教育機制還遠遠無法滿足時展的需求,其主要體現在藝術和人的素質,以及民族的文化沒有相結合起來。在專業性的藝術教育中,過重的強調手法而忽視藝術和人文的價值。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都是被動的接收新的知識,這種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無法跟上數字化時展的需求。現代化藝術教育工作,應當注重現代化發展教育所處的環境,應該積極的尋找藝術教育的資源,比方說,注重大腦的開發、主體的轉移、創造性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現代化的藝術教育,才能完成高效技術教育的正常轉型。
二、面向數字化時代高校藝術教育的教學力量
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活動,教學力量涵蓋了所有可以提供教學資源的事務,比方說物質上面的、精神上面的、校園內部和外部的,以及有形和無形的等。數字化的教學方式就是講這些資源轉換成數字的形式,在用多媒體或者計算機網絡展現出來。在現代藝術教育中主要使用的有:有聲音的設備,比方說錄音機、擴音機等;還有一些影像設備,比防火鎖攝影機、錄像機等;還有一些電視媒體和光學投影設備等。這些現代化的設備有效的結合了現代化教學的理論,特別是多媒體的使用,集聲音、影響、文字以及演奏等為一體,是很好的藝術教學力量。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為藝術的課堂增加了很多的豐富元素,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形象化,也將虛擬的事物轉換成可被理解的事物,可以說將復雜的課堂轉變的更加簡單易懂,也是將枯燥的知識轉變的更加生動有趣,所以,新科技技術的運用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思維,這種思維的開發,在一定的程度上面促進了創新能力的發展,是傳統的教學無法完成的任務。
三、面向數字化時代高校藝術教育老師的水平
藝術教育可以說是高等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元素,也是促進素質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說,藝術教育為更多的學生創造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但是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教師水平,也是無法完成這項任務的。數字化教學的環境在不斷的變化,給高校藝術教育增添了很多的機遇,但是同時也面臨著挑戰,特別是在教師的素質水平上面。高校藝術教學的教師首先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更快的掌握新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充分了解數字化教學設備的使用,以便更好的展示藝術作品和開展教學活動。數字化的時代,需要教師有一下幾點素質:為年輕人工作的思想;自身就具有創造精神的藝術家;掌握所有新科學技術的技能;有計劃的開展教學,并且有一定的變革意識;對藝術和人文藝術比較敏感;有一定建筑學上面的知識;最好是地方藝術或者博物館的會員;了解傳統藝術和現在藝術;知道如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熱愛生活等。
【關鍵詞】 泛廣告 原生廣告 改革 廣告傳播
2004年開始,全國新開辦廣告專業增量開始放緩,廣告人才趨于飽和。在互聯網快速增長的同時,網絡營銷人才卻全線告急。2012年企業對網絡營銷人才需求量約為116萬,求職者數量為50-60萬左右,整體缺口達到55-65萬,未來三年網絡營銷崗位需求會以30%的幅度增長,目前有超過76%的中小企業表示迫切需要網絡營銷人才的加入。隨著消費需求的碎片化和個性化發展,媒介形態日益復雜,以往提供綜合廣告業務(稱為全案公司)的廣告公司已經滿足不了廣告主的新需求,除了新媒體廣告投放外,廣告主迫切需要廣告公司能提供整合營銷傳播策略,如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出現。一些專業數字營銷服務公司開始直接向廣告主銷售策略和方案,分流了部分綜合公司的業務和客戶,發展潛力巨大。
1傳播模式由“中心擴散”到“多點互動”
傳統受傳模式得到突破,新媒體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傳播方式,造就了受眾新的信息接觸行為與信息接觸習慣,即人們在信息獲取與傳播過程中根據自身的需求與喜好不斷發生分化,從而造成“大眾媒體”地位的衰落,和“小眾媒體”和“個性化媒體”地位的提升。新媒體傳播是一種高度復雜的傳播形式,是一個全新的融合的平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找到自己的空間。
2 廣告營銷模式定位精準營銷
新媒體的核心價值就是精確營銷,通過細分受眾,找到廣告主最想要的人群,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廣告主的廣告費用。新媒體這種細分受眾的屬性也受到了廣告主的歡迎,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品開始嘗試新媒體的投放。如寶潔CEO Robert McDonald表示寶潔將減少傳統媒體的投放。 新媒體的“精準”,使得它可以大膽地宣布“按效果”收取廣告費用,如網絡媒體的CPA(cost per action)、CPC(cost per click)等收費方式。
3 廣告受眾消費心理改變
新媒體環境下,消費者正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尤其在體驗式經濟的今天,消費者的媒介選擇行為和購買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不再是為了產品的功能屬性,而是為了體驗,為了產品和服務背后的文化價值。隨著Facebook、人人網、開心網等社交型網站,以及各大門戶網站推廣的博客+微博應用的普及,網民在網站獲取信息的行為將不斷被改造,并最終形成以我為中心、以好友推薦為主要傳播方式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
4 傳播終端“便攜為王”
現代人沉浸在“幸福”的“電子三屏”生活圖景之中,閱讀變成了E讀,讀書變成了讀屏。這“三屏”包圍著人們的視覺,其未來的趨勢是小屏通吃。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AR(Augmented Reality)技術的正在被廣泛使用,在原先多媒體信息交換的基礎上,又導入了地理位置這個維度,并且實現現實和虛擬的疊加,形成廣義的互聯網。
5 廣告傳播方式更為隱蔽和“軟性”
新媒體的發展使病毒營銷、社區營銷、數據庫營銷、反向溝通、互動體驗、口碑傳播、精準營銷、焦點滲透、事件營銷、植入廣告等各種新的廣告形式和營銷方法不斷出現。各種營銷方式的宗旨都是讓廣告更加“軟性化”,讓廣告變得越來越不像廣告。
新媒介技術改變了廣告的生存環境,影響廣告營銷策略,如低成本的互動精準營銷成為驅動,而廣告營銷格局的變化進步影響技術營銷,如開放格局下增強技術營銷的精準力、社會化網絡驅動技術營銷精細化、人格化等。帶來營銷思維和策略的巨大轉變,展示出豐富的實踐案例。如鳳凰衛視的“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 打破傳統的做法,廣告所傳播的價值不是單一基于品牌需要,而是媒體內容。內容更加融入媒體環境,更注重價值內容的提供。樂視網在世界杯前夕提出的“泛娛樂”營銷概念。樂視5×5的世界杯戰略即有兩個關鍵詞:眾籌和娛樂。旨在希望通過眾籌的玩法和娛樂DNA的布局玩轉世界杯營銷。通過內容的營銷、明星營銷、跨屏營銷、互動營銷,和事件營銷推動“泛娛樂”營銷方式。
“寶馬公開課”的“知識營銷”模式,從話題設置、客座教授挑選、活動地域范圍都有全新的嘗試。寶馬中國認識到了與公眾互動交流的重要性,從而創建了‘公開課’的溝通平臺。央視在今年首次引進專注于互聯網廣告大數據的第三方廣告技術公司“秒針系統”,在原有電視直播的基礎上,增加網絡同步直播收視監測,并首次啟用“全媒體收視率”這一全新指標,對春晚全媒體收視傳播效果進行監測評估。
中國廣告教育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鄭蘇暉等2010年發表在《現代傳播》中提出“廣告教育存在消費者研究不足”、“廣告主關注不足”和“新媒體跟蹤不足”,幾年過去了,新媒體時代轟轟烈烈到來,數據時代的廣告教育又迎來新的問題。“專業教師匱乏、課程體系陳舊、教育觀念滯后、教學方式落伍是中國目前新媒體營銷教育開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初廣志)。數據時代的廣告教育不僅僅需要轉變,更多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維創新改革。
(1)課程設置上的改革。國際上,很多大學開始逐步擴大“廣告學”專業內涵,專業設置和人才就業目標放寬,如伊里諾伊斯大學打破專業邊界,采取‘去邊’(cutting edge)的寬基礎教育方式,“這種‘去邊’(cutting edge)的方法能借助如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和哲學等大量不同的學科,去實現教育和研究的目的。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融合、信息交流的需求, 廣告與宣傳、營銷、公共關系等其他形式和手段的界限逐漸模糊。如學界普遍提出的“大廣告”或“泛廣告”的概念。
新媒體營銷類課程中,涉及到社會化媒體營銷、微博微信營銷、手機終端營銷、APP設計制作等課程,這些課程涉及營銷學、傳播學、設計學、數據庫等計算機技術,而數據時代對于廣告教育的要求還有,數據挖掘和監測技術。如sohu2014暑期實習職位中,精準廣告研發中心產品經理職位就要求“進行日產數據監控和分析,關注與分析行業內外相關產品”。
(2)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現階段的中國廣告教育基本采用教師講授的方式,輔助課外作業和校外業界專家進校園的形式。特別是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形式比較有限。就目前而言,最常見的是“課堂上實時鏈接互聯網絡”、“建立QQ 群互動”,其他新媒體授課方式,如“建立微博的‘微群’互動”的教學方式采用率則并不高(2013,初廣志,中國傳媒大學)。當高校管理者將重心放在手機弊端的時候,不妨充分利用這一終端,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共同構建課堂和諧氣氛。比如對于即興想到的話題,或者學生的提問,當教師腦力儲存還不能夠更深刻解答的時候,不妨發動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來搜索相關內容,從諾大的信息數據庫中尋找最新最權威解釋,教師再提問,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沒有削弱教師的權威,更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帶動起來,所謂“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
(3)實踐環節的改革。“以賽代教、以賽代練”的實踐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大部分高校廣告學專業的認同。數據時代人才培養依然可以沿用這一策略。當然在廣告賽事的選擇上,更多培養學生的新媒體技能。如歷時10年之久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與藝術大賽”優秀作品中,歷屆新媒體互動類廣告越來越多,flash技術、3D技術結合傳統廣告的創意和整合營銷,廣告作品日益精彩。學生在參賽過程中,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發揮。通過比賽,實現了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和新環境適應力三種能力的創新、內化和整合。
數據時代來臨,廣告的生產與運作、廣告公司的形態的發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此帶來廣告學科的發展的思考和全新的廣告教育模式的建構思路。數字傳播對傳統廣告的生存發展,對廣告的整體運作,對廣告教育,沖擊和挑戰是全方位的,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將越來越深入,必將改變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金定海)。
參考文獻:
[1]陳培愛.《數字化時代中國廣告教育改革的思考》.《廣告大觀(理論版)》,2011年第8期,第32頁.
[2]初廣志,李晨宇.《中國的新媒體營銷教育: 挑戰及對策―――基于廣告學專業教師的調查》.《現代傳播》,2013 年第 3 期,第140-141頁.
[3]倪寧,金韶.《大數據時代的精準廣告及其傳播策略―――基于場域理論視角》.《現代傳播》,2014 年第 2 期,第103頁.
1、數字時代與藝術設計教育的關系
藝術設計教育是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通過培養人們的藝術修養和情操來提高審美水平,是對情感的豐富和個性的培養的一個系統化的教育。然而,藝術與設計教育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單體,它們的發展受到當前時代下的諸多因素的制約,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等都對藝術設計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數字時代對藝術教育的影響
藝術教育通常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傳統的藝術類院校,例如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和戲劇學院等專業藝術院校對于藝術教育制定詳細周密的周期性教育計劃。通過完善系統的理論課程和專業的實踐練習,來提高學生對于藝術能力的把控和藝術修養的理解。廣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各類各級藝術院校或組織機構以及以家庭為單位所開展的廣泛的藝術教育活動。從藝術的功能性來看,它有著認識、審美和自我的教育意義,首先人們通過藝術賞析活動來更加深刻的認識物質和意識。其次,人們通過藝術審美活動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高具有與生俱來的教育意義。從藝術的發展上看,藝術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隨著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的發展而發展,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藝術結構和形態都有著不同的主題、風格、表現方式以及情感寄托,體現著歌謠文理,與世推移的規律。其次,由于人是群居動物,社會結構和人文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正是由于社會人文的這種不確定性,才使藝術的發展規律變得復雜起來,它從一定程度上制約甚至是決定了藝術的發展方向。而信息化時代下,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能夠快速的獲取圖像、文字、信息的傳播,正因為如此,藝術教育才更加依賴于數字化的智能傳輸對象,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準確的獲取社會經濟意識形態變化的信息,和教育資源的快速準確傳播。同時,藝術教育基于藝術的發展進行探索,而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的革新,革新就包含著新的表現手法、新的主題以及新的時代精神,這具有典型的時效性,而智能傳輸設備如多媒體、互聯網等即時性信息傳輸媒介能很快的進行圖像、文字、視頻的數字化傳導,對藝術教育的發展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同,沒有科學發明就沒有現代攝影、舞蹈、電影甚至音樂藝術。然而,隨著現代科學飛速發展,藝術傳播的媒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數字時代對設計教育的影響
設計是人們把自己的計劃或想法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而設計教育是學校或某種社會團體、組織機構通過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培訓,對人的設計方法進行指導的行為過程。然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悄然改變,設計也同樣在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變革。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設計創新研究首席教授Ken Friedman 說過在早期的工業設計中,主要工作重點在有形的產品上。然而今天,設計師也處理組織結構和社會問題,從事交互、服務和體驗設計。許多問題牽涉到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所以,設計師已經成為應用行為學家。因此,現在的設計師不僅要通過設計來為人類生活提供更加高效可行的行為方式,同時要為社會商業提供必要的價值。對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設計教育注重技能或實踐訓練,而現代設計教育相比實踐訓練而言,對于主觀的設計思維和必要的知識結構也同樣重視。正因為設計是由設計師通過某種特定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從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已經轉變為一個整體系統的設計,它是包含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政治特點、傳統習慣等內的一個系統的整體。
二、當今世界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
1、中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國內藝術教育呈現出一種全民藝術的虛假繁榮景象,使原本不受關注的藝術教育受到廣泛的注目,然而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的藝術教育卻難以受到市場經濟的把控,充分的生源導致藝術院校找到了擴大招生的理由。但這就導致藝術教育的發展水平顯得十分令人擔憂,例如師資力量的分配不均、資源配置缺失、教育理念的不合理等。這不僅沒有促進藝術教育的發展,反而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藝術的整體質量。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發展方式會導致中國藝術的未來永遠停留在表面,而無法具有深度的藝術內涵。而西方藝術發達的國家,如意大利或法國都有著深遠的藝術傳承,因此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缺失是我國藝術教育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過去幾年中,中國的迅速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進步并確立了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宏偉目標,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設計創新對于打造國家的可持續化戰略發展和以人為本的新型社會中所體現的重要作用。2016 年在國內專利申請方面,國家電網和中國石化以6111 件和4372 件分居企業專利申請的前兩位,在民營企業方面,歐珀、小米以及奇虎科技的專利申請量也分別達到了3338 件、3183 件和2777 件。專利數量固然是衡量國家設計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數量并不等同于質量,更加不等同于設計競爭力。蘋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據美國2015 年的專利統計表中,排名前三的依然是IBM、三星電子和佳能公司。因此中國的轉型之路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制造走向創造的過程中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而一個國家的設計水平又與設計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設計教育始終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設計發展方向。
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到德國包豪斯到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的建立,對中國藝術設計教育都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但不幸的是教育卻始終沒有被當做一個引領一個時代藝術設計水平的重要活動來看。今天的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各地高校都紛紛開展藝術設計教育相關課程,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許多急功近利的院校缺乏系統的教育理念、教學師資、教育設施和前衛的資訊,比起社會經濟的的突飛猛進,藝術設計教育卻顯得營養不良。
2、發達國家的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德國是世界著名的設計大國,無論是包豪斯還是烏爾姆學院都孕育了一大批專業的設計人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是藝術與技術統一,奠定了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工業生產相適應的發展模式。法國作為一個浪漫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藝術設計教育歷史和渾厚的藝術氣息,首都巴黎成為藝術之都,法國的教育理念重視以人為本的同時鼓勵學生將優秀的成果加以利用,幫助學生讓自己的創意理念實現增值。美國藝術設計學院十分注重高層次教師人才的引進,并且鼓勵教師進行特色教學,為國家的藝術設計__發展提供軟實力,同時倡導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和市場狀況進行緊密結合。
三、資源配置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水平,教育資源建設問題又顯得尤為突出。目前,國內高校對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投入非常大,有超過百所高校都開展了相關課程。盡管如此,仍然有多數高校在基于傳統技能培訓來發展藝術設計教育,其水平有待提高發展方式也有待商榷。提高教育資源覆蓋和利用率是發展藝術設計教育最為直接的方式,但藝術設計教育資源是一個系統而整體的因素,它包含著圖書、影像、視頻資料、網絡、多媒體甚至教育工作者等全方位的教育體系。此外,當今的設計教育和上世紀相比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在于無論哪個范疇的設計師,都需要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它不僅包含著藝術和技術還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科,設計已然變成一個復雜的綜合體。而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產業中,完善和整合教育資源又是發展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環,落后的教育體系才是一個國家設計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從硬件水平上,我國的設計教育條件依舊落后于部分發達國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于發展設計教育的高校中對于教育設備的完善意識不夠充分,部分教育設施與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不夠融入,使信息爆炸的時代特點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信息沒有得到合理的反饋,而這一切都依賴于設計教育的資源建設。
四、我國設計教育的未來之路
關鍵詞:數字媒體;廣告教育;開放式;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1-0223-01
一、廣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現狀
廣告實踐教學普遍存在著:實踐目標與內容過于寬泛、空洞;許多廣告實踐項目是由教師憑空編導,教學內容與廣告活動實踐存在差距;教學方法不夠生動活潑,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等等。另一方面,學生學習了經典的廣告理論、方法,卻缺乏運用這些理論方法的機會和能力,造成對知識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碰到實際問題往往束手無策。相對封閉單一的實踐教學模式與快速發展的行業環境之間的矛盾難以協調,常常導致學生所學非所用,工作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越來越差, 在行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弱。這些矛盾在面臨數字時代的沖擊時顯得尤為突出。
二、改進實踐教學模式的方式
(一)提倡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專業實踐能力
關于廣告教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大多為案例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實踐教學不流于形式,案例的選擇十分重要。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 引進較新的真實案例,通過典型案例教學和案例分析, 展開開放式課堂討論, 激發學生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提出策劃、設計方案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然后與真實廣告創作和實際效果對比,找出差距和優勢,改進不足,逐步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
(二)加強專業工作室建設,以此推動實踐教學
成立配套的實踐教學工作室能加強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聯系與銜接,在相關廣告課程中開展實驗教學項目或在專業工作室模擬公司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為學生營造更接近真實的行業環境, 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求知欲,使學生在現實與理論的互動中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整合教學資源,發揮團隊作用,共同完成項目課題
加強廣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還能從隊伍建設入手,高校可以聘請行業精英作為客座教授,開設階段性課程或綜合性項目實踐課程,引進一些結合數字媒體的真實項目及科研課題,以學生團隊為中心,由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學科帶頭人并指導學生團隊共同完成項目課題。
(四)開展廣告主題講座,拓展專業視野,達到自我完善
使廣告教育了解廣告行業變化的方式多種多樣,最直接的就是開展主題講座。通過以反映廣告學科前沿的專題講座,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互動,把廣告行業最前沿的理念、知識和技術傳達給學生,及時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同時還能豐富校園文化。
(五)專業實習與企業直接掛鉤,走產、學、研道路
高校可以建立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通過企業開設學生實踐渠道,定期安排學生參與企業項目,例如廣告設計、廣告運作、廣告營銷等,使學生深入廣告行業市場;或者實習基地的企業在日常運作過程中,把參與比稿、投標、廣告創作等部分任務布置給學生,內部評比擇優推薦給廣告主、廣告公司,及時反饋學生的實踐成果,這樣一方面學生能將所學的廣告理論應用于真實的廣告活動中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這類的活動,培訓和考核學生,為企業自身儲備人才。
(六)參與社會廣告比賽,展示廣告成果,提高學生競爭意識
在廣告教育實踐環節中,高校可以鼓勵和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廣告大賽,在競賽獎勵的基礎上,設置院校獎勵機制,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專業領域內前瞻性研究,促進學生與廣告行業的交流。
(七)建立資源共享網絡,加強學術交流
為了保證廣告教育緊跟時代步伐,高校與高校之間可以建設網絡共享式的實踐教學資源庫,共享案例資源、教師資源、實習基地資源等。目前許多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資源不足、配置不合理或者資源浪費的情況,因此,探索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模式,加強各高校之間的合作具有實際意義。
數字媒體時代是一個高科技融合時代,廣告實踐教學體系應主動接受新思想完善自我,充分認識到模式更新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全面整合實踐教學模式是數字媒體時代廣告教育的必然選擇。通過建設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保證中國廣告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以上是拋磚引玉,希望廣大教師探索可行之路,不斷改進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使我國廣告教育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化 大學語文
一、數字化時代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大學語文研究的繁榮主要體現在局部領域的研究,如教學方法的銳意改革,教學手段的數字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說明大學語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個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
(一)教學目的模糊化。這些年來,不僅僅是大學語文,包括中小學語文在內的整個語文學科均為社會詬病。出現這種狀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模糊,如人文素養、審美素養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及工具性的強化都加諸其上;僅對“語文”的理解就很難統一,或曰“語言文字”,或曰“語言文化”,或曰“語言文學”,或曰“語言文章”。無論是長期研究語文的專家,還是扎根一線的教師都難明究竟。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千差萬別,因此形成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混亂的局面。
(二)教學內容娛樂化與教材編寫的經典化。隨著數字化時代到來,大學生作為時代急先鋒對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這種變化,國內很多高校做了積極有益的嘗試。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學語文講周杰倫;北大教授孔慶東開設了“金庸武俠小說系列講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講魯迅不如講張愛玲受歡迎。
(三)教學手段電子化。數字化時代的一個標志是以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與當代城市娛樂文化、產業文化相結合,這為大學語文教學走向多媒體教學、網絡數字化教學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學語文教學中,如果不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會被視為落伍,當前沒有進行網上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共享的學校越來越少,似乎以信息技術與復制為手段的傳播方式與大學語文教學有無結合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學校大學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現代傳媒技術為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確實帶來了很多實惠,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對動畫、聲音、圖像等資料的重組,使教材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直觀,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大了教學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原因分析
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帶來了很大弊端:視覺形象過于泛濫,課堂教學喧賓奪主,教學安排缺乏彈性。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黑板、粉筆、朗讀相比,它又有與語文學科相悖的地方。語文學科主張情感的體驗與交流,這種情感體驗與交流不僅僅需要營造氛圍,同樣更需要教師以自己的情緒體驗來感染學生,課堂上更需要師生之間的眼神言語交流,朗朗的讀書聲對于大學語文課堂而言幾近絕跡,這是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最適合中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方式,卻被我們以多媒體朗讀代替,體悟體驗被視聽覺刺激取代。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長和充盈。”教師富有激情的話語、精心的板書設計、抑揚頓挫的朗讀被現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機對話代替。過度依賴現代高科技手段,忽視人腦不可替代的創造力,將為我們塑造一代又一代只會復制的學生,思想和感悟是無法通過快捷手段來復制的。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高科技帶來的數字化教學方式各有利弊,當前大學語文教育注重了與時代、與世界接軌,卻忽視了自身傳統教學資源的繼承研究和開發利用。
教學方法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更多地來源于中學語文,目前大學語文教學中興起的互動教學法就是數字化時代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然而這種教學方法從理論到實踐基本都是從國外輸入,從建構主義理論到本體論的主體間性,從探討交流到互動生成,沒有多少是我們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自列強以武力打開我國大門,國人對本民族的東西就喪失了自信。20世紀90年代后,國人對外國理論外國文化的崇尚,說明在深層文化心理上我們依然對自己沒有自信。一個國家的母語教育與研究沿用他國的理論與方法,甚至全盤照抄顯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現,是民族語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在未來一個階段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上,畢竟這些是經過兩三千年實踐總結的經驗結晶,更適合國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決策略
數字化時代的大學語文研究雖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發展還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一)加強語文學科的整體性理論建構。這是當前大學語文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果沒有系統化的整體性理論建構,大學語文的改革將很難走遠,繼而影響到大學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當前大學語文局部研究紅紅火火地展開了,但在關涉整個學科的根本性問題上卻還存在太多爭議,沒有統一思想認識,這從根本上阻礙了大學語文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二)加強中國傳統語文教育資源研究。包括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處理好繼承傳統與融合現代的關系,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有效融合,提升母語研究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母語教學研究的本土化。
(三)巧妙融合經典與非經典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遴選既要避免盲目排斥非經典,又要防止出現唯經典是從、非經典一律打倒、固守傳統經典的一邊倒做法。兩者兼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比例如何把握?經典和非經典又以什么樣的面貌呈現給學生?如果經典以可憎的面目出現,學生自然就會遠離經典;如果過多選取大眾流行文化,一味迎合學生口味、嘩眾取寵,可能使上課熱熱鬧鬧,下課腦中空空。這就需要巧妙融合經典與非經典的教學內容。
(四)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師不僅要具有淵博的知識,還需具備課堂協調能力、熟練的多媒體制作技術,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心理,明白其興趣,并了解社會要求,緊扣時代脈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成像技術;教學
伴隨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的逐步實現,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對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學影像學技術人才的培養應突出“高起點、高要求、高標準”的目標,為醫學影像學學科培養高素質的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專業人才。因此,如何盡快適應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1 突出影像學技術專業學科特點
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物理學、工程學、醫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結果,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核心是為臨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圖像,協助臨床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1]。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精通專業知識,保證醫療設備正常運轉,全面發揮設備的功能。
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來說,影像學技術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教學大綱要求占一定比例,這體現了醫學影像學多學科交叉和涉及知識面廣的特點。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診斷課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對后期的臨床實習有直接的影響。
2 影像學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主要問題為教材滯后、內容陳舊,臨床上普遍應用的新技術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沒有使用價值的技術教材未刪減。從教材內容看,仍以介紹常規X線攝影和中小型X線設備為主,數字化設備和技術所占比例很少,很難適應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要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
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影像學技術教師多為兼職,大多缺乏教學經驗和基本素質,而且很多教學醫院中,掌握先進影像設備和技術的專業教師為數不多,這就影響了影像學技術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3 教學思路
3.1 專業課內容的擴充與刪減
醫學影像學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模型、掛圖、幻燈等教具,并結合多媒體教學,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強對所學知識理解和記憶教學過程中應強調科學性和系統性,注重與有關學科的聯系,如工程學、解剖學、診斷學等,但要盡量減少重復。課堂講授把教材內容分為詳細講解、重點講解和一般介紹3部分,實驗和見習課要緊跟課堂進度,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使其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給學生講解分析圖像、評價圖像的順序和方法。針對上節課講授的內容,準備幾份典型照片,利用課堂前幾分鐘,讓學生獨立閱片、分析講解,老師進行總結。學生會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很快進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強。接下來的課堂效果會非常好,學生收獲會更大。這就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判斷能力,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該學科的嚴肅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培養其認真、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方法。 轉貼于
隨著專業技術的進展,教學內容和方法需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如多媒體軟件的開發,為醫學影像學技術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專業特點的需要,教學計劃中需增加斷層面的解剖、X線解剖等內容。
如今計算機在醫學影像學領域廣泛應用,各類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更新,特別是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進程迅速,教材嚴重滯后,這就要求我們專業人員有前瞻性,知識面要寬,制定教學計劃時有一定的超前意識[2]。教學過程中隨時增加一些相關的新技術內容,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接受新技術,適應影像學技術發展的要求。
高新技術在影像學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醫學影像學技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由普通X線攝影技術逐步進入影像學數字化時代,如CT、MR、CR、DR、PACS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術已失去了使用價值,如熒光攝影、體層攝影、記波攝影、氣管造影、傳統的血管造影技術等,在教學中將這些知識只作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強化“三基”訓練,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需要有扎實的理工基礎和廣泛的醫學基礎。按大綱要求,加強“三基”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大見習課的比重,畢業實習也應兼顧臨床醫學和專業課的比例,通過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臨床實習,豐富學生的臨床醫學知識,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為今后結合病史、癥狀、實驗室檢查等做出正確的影像學診斷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專業課的實習,一方面要熟練操作使用現代化影像學設備,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能學到更多的臨床知識,為將來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注重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求實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應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影像學技術教學學時少、內容多,一直是困擾教學的難題。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影像學技術界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教學多采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指導、學生看的模式,這樣教出的學生理論課考分可能比較高,但實際操作和圖像分析成績不理想,尤其是進入臨床后,學生在較長時間內不能獨立操作設備和分析評價照片,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3]。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從多方面努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掛圖等,結合理論講解,并通過見習、閱片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采取誘導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老師講、學生想,不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和學生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使課堂變得輕松活潑,所講內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圖片教學。醫學影像學技術離不開圖片,但真實圖像又比較復雜,初學者較難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簡潔清晰特點的簡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對實際照片或多媒體進行分析,教學效果會很好。
醫學影像學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的提高,特別在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如何發揮設備的最大功能,發揮最大效益,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應用是非常關鍵的。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改進與實施,收到明顯教學效果,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總之,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對我們是一項新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大綱的內容,使其更適應時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數字化成像技術、影像學存儲與傳輸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相關技術的教學課時比例,增加見習、實習教學的課時數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出適應醫學影像學學數字化時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昆成. PACS在臨床及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 醫療設備信息, 2005,2:14.
摘要:圖書館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資訊時代多元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通過資源配置、創新服務、館員素養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建設,發揮圖書館潛在的教育力來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3)01-0021-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為了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高校“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1]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所強調指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意義。”[2]筆者從圖書館學角度,在資訊時代多元媒體環境下,利用新技術來提升大學圖書館教育力,讓潛在教育力充分發揮出來,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求異思維、動手、合作能力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從而提高大學的文化軟實力。
1資訊時代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泛指學校的整體文化,是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和風氣以及傳統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等共同構成的一種文化,其包括校園環境文化、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環境文化,指校園的總體規劃設計、綠化美化、教學辦公設施、行政后勤服務裝備、文體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學習生活管理制度、行為規范條例等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校園文化活動指教學、科研、學術交流、社會實踐、講座報告、文體活動等為實現學校的各種職能和自身發展而開展的一切學術性、娛樂性的活動,是校園文化的具體表現。校園精神文化指師生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與信念等以校園主人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凝聚、發展而形成的共同理想和價值取向,是學校精神風貌、社會魅力的高度表現,是學校的靈魂。不管百年老校,還是成立時間較短的新校,都有其自身的校園文化,體現其各自的特色。校園文化一方面體現社會文化的“歷史積淀”的傳統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與社會文化相適應的特征;另一方面反映著大學校園其特殊社區的面貌、個性的特征。因此,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完善是通過一個學校長期教育、培養、實踐而創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高校圖書館是學術、教育、文化功能的集合體,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場所,是校園文化的窗口,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象征和精神之源,必須責無旁貸地為校園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資訊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的發展,使得電子媒介層出不窮,如:電子書刊、博客文章、網絡小說、手機書等,信息的載體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目前,人們利用信息資源的方式和渠道日趨多樣化,這給圖書館建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圖書館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2.1圖書館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書館信息浩如煙海,不僅擁有大量紙質資源,還有數字資源,以書刊、設備、建筑物等作為物質文化的載體,通過館員學術水平和工作責任心服務每一位讀者,構成大學校園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在資訊時代,影響讀者利用信息資源的社會因素、技術因素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單從傳統圖書館服務角度去探討“讀者如何利用資源”,自然難于掌握讀者的實際需求。網絡環境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復雜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從積極的一面來看,通過網絡,學生可以接觸豐富的信息,這些多元化的、便捷的信息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眼界,改變了學生原有的認知。校園文化也從相對封閉的狀態變為開放的狀態,學生的思維方式從單向、趨同向辯證、發散以及崇尚獨立思考轉化。通過網絡,人們占有信息的數量和獲取信息的機會變得均等,發表個人觀點的自由度增大,這使得校園文化的環境呈現出平等、自由的氛圍,使得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寬松、舒適。從消極面來看,網絡信息“雜”、“亂”無序,信息獲得的“易”和信息來源的“廣”,使得網絡信息真偽難辨,良莠不分;有造謠謾罵,欺詐誹謗,在互聯網傳播,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都可能造成危害,如“末日現象”荒誕之說背后,是網絡推手的所為。“作為圖書館有責任和能力培養師生利用信息的技能,讓他們高效、準確地獲取網絡信息,拓展知識面,而不沉迷在網絡“無為”的環境中。利用圖書館恬靜優雅和諧的閱覽環境、豐富的信息資源、人性化的服務,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氣質、知識、行為等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可見,高校圖書館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價值導向、教育促進和精神陶冶等作用,是校園文化的縮影,是校園文化集中體現的重要場所。
2.2圖書館文化的價值取向
價值觀念普遍滲透于校園的各個方面,既影響著整個校園活動的指導思想、管理原則,又制約調節著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圖書館作為保障學生文化權利的設施之一,保存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并通過主動研究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規律,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創造高品質的校園文化作出貢獻。同時,圖書館能以信息資源為凝聚劑,將具有共同需求和興趣愛好的讀者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如: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學生的學習和知識拓展、學校的學術交流等,都是以圖書館作為空間場所和存儲紐帶展開的,因此,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毫不例外地帶有價值觀的痕跡,若是丟掉了價值觀念,校園文化和圖書館文化都將毫無意義。現代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資源優勢,與時俱進,采取新的措施、開拓新的領域,將傳統的圖書館導讀服務工作延伸到網上,拓展定題服務、專題信息檢索服務內涵,創新網絡導讀、咨詢服務工作,發揮服務育人的功能。
2.3校園文化與圖書館文化的互動發展
高校圖書館是校園里的一個重要文化群體,與學校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很多大學圖書館都是學校標志性建筑,并發揮自己的功能和效用。不僅館舍設計、館藏建設、信息資源的開發,以及圖書館隊伍的建設、學術活動的開展、圖書館環境的美化等諸多方面,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圖書館文化既受到學校大環境的影響,又能通過優化育人環境影響校園文化的正確走向。如圖書館建筑風格、館藏布局的設計與人性化服務,在采光、照明、書桌的設計、合理的藏書布局、色彩基調的運用、花草樹木的種植、標識指引等方面,為讀者營造一個文化氛圍濃厚、寧靜舒適和賞心悅目的圖書館人文環境,來體現一種人文關懷與溫情。
3圖書館在校園文化構建中的教育力
3.1有效配置資源
在資訊時代,根據用戶的需求及使用文獻的趨勢,圖書館要適時調整優化館藏結構,兼顧紙本資源和電子資源互補建設,重點保障師范院校特色館藏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目前,圖書館建設的重頭戲是數字化資源建設:①加快館藏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進程,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數字化閱讀資源。②建設特色資源數據庫,如華南師范大學的“教育與發展心理學數據庫”、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的“民族民俗庫”。③以共同出資、資源共享為原則,組成圖書館聯盟,加強數字資源的采購工作。除購置傳統數字資源,如中國知識資源庫、超星數字圖書館等電子書刊,還應積極與手機書的數字經營商(如中文在線、方正阿帕比公司、移動夢網公司等)接洽,聯合采購手機書,為用戶提供手機書的下載、閱讀服務,滿足資訊時代用戶的移動閱讀需求。總之,師范院校圖書館要密切注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關注教育改革動態信息,經常保持與學校有關部門聯系。隨時掌握學校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基礎教育的新變化,在館藏資源結構上進行合理配置,使資源購置經費合理,避免采購中的隨意性、盲目性。根據學校的性質和任務系統收集有關專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重點入藏與學校學科建設有關的文獻資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師范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前瞻性地對圖書館資源建設工作做出適當調整,從而使館藏資源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
3.2強化服務內容
3.2.1分層次服務
圖書館服務對象類型多樣、讀者需求不一,有必要同時開展分層次的服務。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制作圖文并茂、聲像一體的圖書館宣傳教育視頻;對入館須知、規章制度、部門職能等介紹資料做配音講解;對圖書館概況、館藏分布、操作規范、服務介紹等內容進行實物錄制和現場演示錄制,以獲得生動直觀的播放效果。為方便讀者學習,把它們刻錄成多媒體光盤發放到班級,由班級安排觀看學習。同時,可把這種宣傳資料放在校園網上,利用網絡的傳播優勢,讓學生隨時鞏固學習。這種靈活的教學手段,既避免館員為每個班講解同樣內容的重復勞動,又能方便讀者隨時學習,從而提高宣傳圖書館功能的教育效果。另外,與相關部門合作開展各種培訓活動,如由讀者提出主題的講座、畢業論文寫作資料收集培訓、教案撰寫培訓、課件制作培訓、實習資料查找培訓、就業指導培訓、數據庫使用培訓等,還可舉辦與圖書館資源利用相關的有獎活動,我院圖書館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圖書館文化活動周” ,目的在于介紹資源和鼓勵使用資源的同時,引導學生熟悉和掌握利用信息資源的方法,學會如何獨立地檢索和獲取信息資源,促進學生利用圖書館豐富文獻資源,增進溝通、了解、建立感情,從而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3.2.2互動式服務
館員在為讀者提供學科服務時,不要懼怕服務對象的高職務、高學歷、深資歷,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如書刊訂購、數據庫資源、館際互借、網絡資源導航等豐富的文獻保障和熟練的檢索技能。同時要與服務對象保持經常聯絡,不能坐等用戶上門或是盲目推介資料信息、閉門造車,要隨時了解、跟蹤服務對象的信息需求和科研動態,推薦題錄、摘要、全文資料等最新信息,做到推薦的信息有用而不被擱置或遺棄,真正達到個性化、交互式服務。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或專業特征主動分析和跟蹤其文獻需求,利用數據挖掘、知識發現等技術對文獻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利用智能等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個性化推薦及個性化知識決策服務,滿足用戶用于決策支持、智能查詢、科學研究、解決問題的信息需求[4]。如以電子郵件、計算機系統定制手機信息等方式主動將資源庫中最新信息在設定的時間內通知用戶;及時收集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議的材料,了解相關專業前沿及最新動態,主動提供教學文獻需求和科研項目查新、定題等服務。加強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訪問方法及其運用的培訓,提高讀者對信息技術工具、在線交互工具、工具、文字處理工具以及其他常用工具的操作水平,通過與用戶建立新的合作互動關系,嘗試各種新方法為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真正發揮出圖書館服務的主動性、指導性、針對性,力求實現知識挖掘和信息導航,開創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新格局。
3.3完善隊伍結構
資訊時代,圖書館能否做好讀者服務工作和學術研究工作,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適應當今資源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服務“一體化”發展需要的整體素質高、人員結構合理、具“為學、為師、為人”理念的和諧隊伍。一流大學除了一流的文獻基礎、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服務之外,必須擁有一流的員工隊伍[5]。
3.3.1加強交流,提高服務效率
為適應技術發展需要,館員的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需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提高。當前,圖書館的人員結構不再是局限于圖書情報專業,吸收了很多計算機、管理、經濟和英語專業人才,年輕人接受新事物快,頭腦靈活,他們是圖書館提升學習力的主力軍,他們可以為圖書館的改革發展和服務創新提供思路,為學習交流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通過開展館內業務培訓及館外業務合作,了解行業發展的動態;實行崗位輪換制度,綜合服務崗位定期輪換,業務技能強如技術部、編目部等可另行考慮,以增加館員對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感性和理性的認知程度;利用培訓、交流、合作,提升自身專業文化素養,拓展服務內涵,提高服務層次。文輔相先生在《素質﹒方法﹒創新》一文明確指出:“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提高素質,讓人們能駕馭知識,把握機遇,具備發展自己的功底和基礎;需要掌握方法,讓人們更快地獲取知識,擴大知識面,具備靈活應對的能力。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創新,進而促進中華民族的創新”[5]。館員通過提高自我教育力來提升服務技能和文化素養,才能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才能培養讀者的信息素養。
3.3.2完善人性管理,提高核心競爭能力
在圖書館各項工作中,以尊重獨立人格和個人尊嚴為前提,激發主人翁責任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使被管理者產生健康的情緒、奮發的熱情和自覺的行動。要關注圖書館員工的個人發展,使其能主動將個人發展與圖書館的發展結合起來。營造一個有信任感、能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創建一個誠摯相待、和睦相處、團結創新的和諧團隊,就能留住人才,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對于任何工作目標的實現,靠的都是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也不例外[6],和諧的圖書館隊伍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動力。由于社會分工愈專門化、學科的分化也越來越精細,從事信息服務人員需要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讀者的知識信息需求往往涉及到諸多學科領域,信息來源渠道廣、數量大、分布散等特點,無論個人閱歷多豐富,都難以有效地面對讀者不同層次需求。而團隊精神不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本性,它需要社會環境尤其是系統教育制度的后天教育和認真培養[7],因此,建立一個能夠有利于孕育團隊協作精神的教育環境是能否進行集體精神教育的關鍵。
4結語
圖書館提供的服務,開展的活動日益豐富,而且越來越多元化,給師生們教學科研搭建了很好的互動交流平臺,為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但當前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存在問題,如缺乏科學管理和創新意識,有些工作開展不深入、效果不到位,導致活動流于形式,師生參加興趣不濃厚的問題,這將直接影響校園文化的發展。新技術的發展,網絡環境的變化,數字圖書館的崛起,信息市場的形成和信息咨詢的興起,使高校圖書館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資訊時代,要以人為本,從方便讀者、引導讀者,以讀者為中心來改革和建設適合時代要求和讀者滿意的新型圖書館,促進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
[2]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2011-01-20].http://.
[3][7]金子元久. 大學教育力[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饒坤英. 以大學文明的標高衡量高校圖書館員的素質[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2):72-75.
[5]文輔相. 素質﹒方法﹒創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