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不僅與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穩定息息相關,更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近年來,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電力行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做好供應鏈管理對電力行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電力行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電力行業;供應鏈管理;物流;信息化
引言
電力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電力的發明與應用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是人們日常生產和消耗的主要能源,不論是城市或農村,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電。電力工業已經成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其產生主要有火力發電(煤等可燃燒物)、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方式。目前,我國電力行業正面臨著深層次調整的壓力,電力物流也正逐步面向市場進行競爭。為了緩解電力行業的成本壓力,各發電集團都紛紛加大了對煤礦的占有率,并積極應用現代物流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戰略指導電力煤炭的采購和配送,以達到節約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一、電力行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供應鏈是一個網鏈結構,是集成包括信息采購、運輸、倉儲、生產、分銷等物流要素的網絡。對電力企業而言,電力供應鏈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目前在國家電網和各主要電廠中都有應用。電力產品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是無法儲存性,但是其發電量和消耗量又必須是一致的,發電量不足或過高都會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其次是無形性,電能屬于無形產品,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發生損耗又是必然的。因此,在電力行業供應鏈管理中如何盡可能降低電能的損耗十分重要。我國從2000年開始的進行電力體制改革,主要任務是推進“廠網分離”,即將電力傳輸、配電等業務從原來的國家電力公司中剝離,組建新的電網公司運行相關業務,形成大唐、中電投、國電、華電、華能五大發電集團,仍屬于國家管控的壟斷性行業。由于電力行業的經營業務中,既包括電力輸送和買賣,又包括電網建設和維護,因此供應鏈結構復雜,主要環節為上游的發電集團制造電能,中游的電網集團傳輸電能,末端外部客戶使用電能。電網集團的省公司和分公司的業務活動是電網集團公司的主營利潤來源,省公司主要業務是從發電公司購電,而下級分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面對外部客戶售電。基于電力的公共性,受國家政策管控較多,電力供應鏈管理采用拉動模式,主要由電力市場的消費者來驅動供應鏈運作,以消費者滿意為核心,主要管理對象一般集中在購電和售點價格決策上。2015年9月,中國電力網供應鏈平臺上線試運營,該平臺與供應鏈商務平臺相互依存,資源共享。能夠實現降低物資采購成本,促進電力行業設備采購,形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健康發展態勢。
二、電力行業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物流專業人才匱乏。電力行業長期以來都是由國有大型企業壟斷經營,以計劃經濟為主,一直都是把社會經濟效益放在最首要的地位,對供應鏈管理尤其是物流管理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很多電力企業都習慣于傳統的物流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理念與實踐起步較晚,意識薄弱,從業人員無論從知識水平、綜合素質等各個方面都低于整個電力行業的相關水平,物流專業人才匱乏,供應鏈管理權責不清,戰略目標模糊。這些都是導致企業之間關系松散,員工工作效率低下,進而影響電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信息化程度低。電力行業供應鏈中除了物資和產品流動,更重要的是信息流動。21世紀作為信息時代,信息是現代社會重要的資源,任何物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信息。長期以來,電力企業供應鏈管理中都沒有設置專門的物流信息管理部門,對電力企業信息相關的軟硬件設施設備投入和專業人員培訓也不夠。企業普遍信息系統不完善,庫存信息不清晰,特別是還有一些單位還存在以手工賬的方式來記錄相關的信息,這樣就不利于及時對庫存信息進行匯總分析,不利于電力企業相關的采購決策。在信息共享方面,由于各電力公司沒有統一的網絡信息平臺,因此各公司的信息都是孤立的,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無法在管理經驗、物資儲存、產品資源等方面進行信息共享。
(三)環境污染嚴重。發電是將原始能源轉換為電能的生產過程。當前我國以火力發電(燃煤、天然氣)為主,約占總發電量的70%,輔以水力、核電、風力、太陽能發電等多種形式。電力生產和物流在組織形式上比較分散,各種物流方式互不關聯,重復建設和運輸的現象十分嚴重。在電力的生產和物流過程中,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火力發電廠排放的氣體主要有粉塵、硫化物、氮氧化物、水蒸氣以及一些重金屬等。由于電力物流系統的不完善,導致電力物流在交通運輸的過程中倒運現象頻頻發生,不僅由于汽車尾氣的排放進一步加大了環境的污染,尾氣中細小的粉塵吸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屬造成PM2.5含量上升,并且導致空氣中粉塵致病,也使煤炭在運輸過程中物流成本較高,不僅對電力企業自身發展不利,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樣不利。
(四)生產安全堪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生產中對電的需求越來越大,新的電力工程也不斷涌現。在電力生產中,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安全生產不但關乎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還關乎企業的發展前景,是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目前的電力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安全上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整個電力系統供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如一些電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過分的追求經濟利益,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強行增加供電量,從而導致大面積停電。或電力設備老化,卻不及時物流采購更新設備,導致電力在生產的過程中漏點。種種危害生產安全的行為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后果十分嚴重。
三、電力行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建議
(一)加速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電力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是典型的網絡式結構,核心企業主要包括電網企業、生產供應商發電廠、零售供應商電力公司、以及終端電力客戶,其中電網企業是網絡供應鏈的核心節點。對于電力企業管理者而言,人才是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因素。由于電力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意識方面的滯后,導致既熟悉企業的生產工藝技術和企業管理知識、又懂得計算機知識和物流實務操作的人才在企業中極為缺乏。這就要求電力企業必須加快物流人才隊伍的建設,采用引進來培養、送出去進修、加強對在職員工的培訓等方式,形成一支理論與實踐并重,全面掌握生產、管理、物流、計算機等相關知識和能力的人才隊伍,以滿足企業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需求。提高供應鏈管理意識和能力能還使電力企業的員工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不僅可以明確自身的供應鏈管理工作范圍,而且在相互合作中促進員工之間的和諧。專業物流人才的培養,對解決電力企業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有著重要的幫助。
(二)加快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當今社會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大型電力企業的建設管理和經營方式。企業應該順勢而行,積極掌握信息、運用信息,使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前電力企業信息化總體建設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應該在企業計劃、預算、財務等方面加強投資控制,降低財務成本,有效地控制資金,加大對合同執行的監控力度,合理地進行設備及材料的采購和倉儲管理;其次、應該做好工程質量管理和工程安全管理;實現動態實時信息查詢;最后、針對一些獨立物流業務采用傳統的信息記錄方式。電力企業應當從大局出發,統籌規劃供應鏈發展模式,將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有機整合,在管理模式、基礎建設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與管理系統、政策支撐系統和安全支持系統的一體化發展。在信息化的大環境下,電力企業應將創新精神應用到電力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各個方面,鼓勵創新,利用硬件配置的基礎,開發軟件,建設完善科學高效的信息化體系,增強電力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
(三)減少環境污染,發展綠色供應鏈。隨著電力需求回升,我國電力產能擴張和生產明顯提速,電力行業污染治理的壓力急劇上升。面對當前火力發電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可以通過發展綠色供應鏈的方式來解決。首先、由于煤炭的燃燒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高污染,電力企業應盡量開發清潔能源來代替高污染的煤炭,同時加快潔凈煤生產技術的推廣,加大潔凈煤的生產規模,增加潔凈煤的產量和用量,控制或嚴禁污染煤種的生產和使用,減少煤炭污染。其次、開展聯合運輸,減少環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我國的電力企業應改變高污染、高損耗、低效率的傳統物流運營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煤炭在運輸、中轉和配送過程中產生的嚴重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煤質下降等問題,在煤炭運輸的過程中盡力減少二次倒運,提高生產、運輸及消費環節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環境污染對社會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嚴重影響。建議電力物流企業采用聯合運輸或多種交通工具聯合使用的方法,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復運輸,重復裝卸搬運和二次倒運,減少了物流成本,對環境污染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四)注重安全生產管理。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1月至6月,我國火電發電量約為總發電量的75%,水電約為17%,風能發電為4%,核能發電為3%,太陽能發電為1%。火力發電是現代電力生產的主力軍,但火力發電生產過程中卻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除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抗力只能在引發一系列的事故過后采取措施將損失降到最小化之外,還應積極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加強火力發電的安全管理應該從設備安全控制著手。首先、應該做到嚴格控制電力設備的采購工作,采購的設備有好壞之分,設備的好壞決定著安全隱患狀況。應制定嚴格的設備采購制度,監督采購人員的行為,杜絕違規采購。設備采購結束后,技術人員要對設備進行及時的驗收,確保購買的設備符合企業規定,并且需要完善設備運行環境,為火力發電的運行打下良好基礎。
四、結語
電力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以往的電力企業和電力物流企業在提供服務時往往都缺乏供應鏈管理意識,忽略人才的培育,管理信息系統沒有得到完善,對環境和安全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對電力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良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力行業需要從增強供應鏈管理意識,加速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以及保護環境,增強安全意識等方面入手,不斷創新與發展,將現代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觀念和思維充分融入到電力企業的日常運作之中,構建現代化供應鏈管理體系。這不僅有利于節能環保,對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利益,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服務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杰.中國電力物流供應鏈管理述評[J].物流技術,2014,(21).
[2]陳曉朋.電力行業中物流供應鏈的應用管理與發展[J].信息系統工程,2012(10):53-53.
[3]李遠景,李卓彥.基于現代物流供應鏈的電網物資管理體系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33(11):144-147.
[4]吳勇.淺談電力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J].經濟視角旬刊,2011(1):63-63.
本文主要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及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如何更好的生存發展尋找商機,需要轉變觀念,更好的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意識和理念,同時不斷優化發展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及水平,提升自己適應新環境的綜合實力及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核心競爭力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
我國中小企業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中小企業產業結構的不平衡;
2.中小企業經濟政策欠缺;
3.中小企業缺少配套設施;
4.簡單的加工型企業屬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品牌意識及品牌建設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處于缺乏狀態,中小企業在產業鏈的結構中處于被動地位,對于外界環境及經濟動態方面適應能力非常薄弱,反應非常遲鈍;
5.外部環境的金融危機促使企業家千方百計優化企業管理,更好把握新環境下的商機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給予。
二、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難題
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
1.中小企業對外貿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如下幾方面:
(1)中小企業面臨的出口環境大變,變得更加嚴峻惡劣。
(2)中小企業面臨停產,倒閉的狀態。
(3)中小企業的貿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場競爭力大大減弱了。
(4)中小企業在資金鏈方面面臨更大的風險。
2.中小企業的成本壓力加大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很多中小企業開始面向國內消費市場,使得企業伙伴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生存環境非常惡劣。
3.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了貸款的審核力度。
三、金融危機下的策略
金融危機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的質量,主要表現在品牌意識及品牌建設上。
2.中小企業還應以市場為導向,全面關注市場變化。
3.中小企業加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現在:利用兩個市場環境、利用兩種資源價值、引進高端管理策略技術及引進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業發展方向:需求良好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幫助、盡最大努力實現產品升級、具備不斷超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凸顯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戰略性發展。
四、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之一:供應鏈管理隨著全球經濟貿易往來的中小企業及其經營者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中小企業如何在競爭合作并存并加強的大環境下很好的度過難關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時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超越自己,就必須把如何應用供應鏈管理這種新興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斷在自己企業不斷發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對供應鏈管理,對自己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體非同尋凡的意義。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決策體現:
(1)中小企業不斷加強急提升樹立供應鏈管理的意識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供應鏈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業建立誠信經營的理念,樹立合作共贏的觀念,積極融入到供應鏈管理的大環境當中,與自己的產業結構中的上下游企業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
(3)中小企業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為導向,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爭取最大努力活動精準市場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經營市場風險。
(4)中小企業不斷深化加強樹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識,不斷完善和實現加強信息化建設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實行更高級更優化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資源,發揮自己最擅長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第二:加強人才引進制度,培養適合于高新技術需求及發展的高端人才,進而實現推廣供應鏈管理的經驗優勢。
2.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之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策略:
(1)快速反應中小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采取QR策略。QR主要是面對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主要有三各不同層次:第一,實現QR所必須進行的信息技術EDI對中小企業的產品條碼標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術進行條碼標志的基礎上,在中小企業內部業務處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術傳輸更多的信息,如報文;第三,中小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建立密切友好合作關系,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做到快速反應,實現中小企業整體供應鏈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戶反應ECR是供應鏈管理的一種策略,對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同時體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ECR是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實現為客戶服務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時具有中小企業降低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成本的重要功能。中小企業實施“有效客戶反應”這一供應鏈管理戰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中上下游相關企業的業務流程優化管理,實現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成本。這樣中小企業通過采取供應鏈管理策略,實行快速反應和有效客戶反應,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及信息的需求為目標,向客戶提供最準確最及時的信息,向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和產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電子訂購系統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應用電子訂購系統,更好地協調供應鏈鏈條上零售商與批發商之間的關系,即EOS系統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終端利用條碼閱讀器獲取準備采購的商品條碼,并在終端機上輸入訂貨材料,利用電話線通過調制解調器傳到批發商的計算機中;批發商開出提貨傳票,并根據傳票同時開出揀貨單,實施揀發,然后依據送貨傳票進行商品發貨;送貨傳票上的資料便成為零售商的應付賬款資料及批發商的應收賬款資料,并接到應收賬款的系統中去;進而更好地實現促使整個供應鏈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業間網絡式供應鏈系統第一,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相關企業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中小企業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特點,認識到協調鏈條上各企業間商務活動的必要性,及怎樣才能很好地滿足客戶對產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可以選擇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業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組織結構,不斷協調、利用和管理與鏈條上上下游伙伴企業之間的關系。第二,中小企業如何進行供應鏈管理整合,促進中小企業物流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實現信息分享作為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整合的基礎。這樣中小企業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信息技術與信息流作為基礎,利用更有效的客戶對產品及信息的需求預測方法及技術,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高效率的貨物流動獲得客戶需求的真實信息。第三,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實現信息化,需要引進中高級人才,這些人才具備一定的才智:懂得企業供應鏈管理,具備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的經營理念,熟練及掌握供應鏈管理的最新理論,并愿意付諸于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實踐,能熟練掌握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術基礎,同時尤為關鍵的是能做到與供應鏈鏈條上的各合作伙伴企業友好合作。
五、結語
總起來說,中小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這種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業如何改變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應用管理信息資源,從而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進而提升中小企業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中小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能夠實現供應鏈管理中降低風險如庫存積壓,送貨不及時等等的風險;進而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在企業內部集成各供應鏈流程管理體系,降低整體供應鏈成本,增加中小企業的效益;在中小企業外部,通過利用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技術策略,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實現信息共享,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及信息需求為目標,提高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對客戶需求的反應速度,更好地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與發展之本。
參考文獻:
[1]周榮輔.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中小企業發展戰略探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02).
[2]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戰略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4.
[4]陳根.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與培育途徑[J].生產力研究,2009(04).
現代物流隨著通信技術和運輸技術的發展獲得了迅速的成長。物流理念的推陳出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產品物流、原材料物流、物流整合直至供應鏈管理,物流理念的每一次更新,都意味著物流理論在企業應用實踐與創新上的又一次提升。供應鏈管理是迄今為止企業物流發展的最高級形式。雖然供應鏈管理非常復雜,且動態、多變,但眾多企業已經在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顯著的成效。
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實踐需要有關理論的指導,而如何培養高層次、高起點的供應鏈管理人才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中國物資出版社社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組織院校與企業物流專家根據我國國情和企業廠情,積極策劃出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供應鏈管理叢書,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多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同時也為我國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參。
經過新聞出版總署專家委員會的評審和論證,該套叢書被列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同時也是中國物資出版社重點開發的品牌圖書。
該套叢書整合了我國50多所高校的教授和企業專家在供應鏈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供應鏈管理基礎》(沈小靜、劉永勝等主編)、《供應鏈協調理論與方法研究》(劉永勝著)、《供應鏈違約風險識別與對策》(王燕著)、《供應鏈設計與管理》(廖巍等)、《供應鏈逆向物流》(龔英等)、《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系統》(霍紅等)、《企業供應鏈管理》(王國華等)、《循環供應鏈》(王長瓊等)、《供應鏈風險管理》(趙林度等)、《全球供應鏈管理》(張良衛等)、《供應鏈與第三方物流》(張永娟等)、《供應鏈物流學》(劉志學等)、《供應鏈管理技術》(秦明森等)、《信息時代的供應鏈管理:設計與優化》(傅燁等)、《供應鏈管理理論與實踐》(王玲、劉秉鐮等)、《供應鏈規劃與設計》(黃中鼎、周艷軍等)、《閉環供應鏈下的配送與庫存理論及應用》(計國君著)、《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王國華等)、《供應鏈復雜性理論與方法》(王海燕、吳廣謀等)、《需求鏈管理理論與方法》(高峻峻著),共20本圖書,具有體系完整、理論前沿、實踐性強等特點。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和重視供應鏈管理并投資于供應鏈業務。用供應鏈的思想改造理念并指導運作,已經為各類企業所重視。
1 供應鏈管理概述
1.1 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將產品生產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連成一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在這個網絡中,每個貿易伙伴既是其客戶的供應商,又是其供應商的客戶。供應鏈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以及貿易伙伴關系等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的管理過程。供應鏈的管理思想要求企業從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自身內部的生產流程到下游的倉庫配送商、承運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環節的全過程整體規劃,目的是使企業整體流程達到最優,而不是局部的優化而導致整體成本的增加。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
1.2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區別供應鏈管理強調和依賴戰略管理,它影響和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市場占有份額。供應鏈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標,通過協調合作關系達到高水平的服務,其關鍵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應用系統的觀點,而不是節點企業資源的簡單連接。相反它把所有節點企業看作一個整體,涵蓋整個物流過程,包括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采購、制造、分銷、零售等職能領域。傳統的物流體制是以“效率化”為支柱的。比如說傳統的物流注重提高保管效率、裝載效率、作業效率等,也就是說物流本身處在只滿足于生產、采購、營銷等活動結果所連帶的派生的位置。處于這種位置的物流是以企業內部其他活動的結果所連帶的業務活動為前提的,所以說能夠做到的也只有設法提高效率。這就是傳統物流的實際狀況。不言而喻,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講,最大的愿望并非使經營活動效率化,最好是不讓這些活動發生,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讓成本發生。這就是供應鏈管理所追求的目標。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思想,強調通過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間的合作與協調,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將企業內部的供應鏈與外部的供應鏈有機地集成起來進行管理,達到全局動態最優目標,最終實現“雙贏”或“多贏”的目的。
2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物流
2.1 企業物流的概念及現行模式企業物流是集現代運輸、倉儲、保管、搬運、包裝、產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體的綜合性管理,是溝通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廠商、批發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終用戶滿意的橋梁,更是實現商品從生產到消費各個流通環節的有機結合。以汽車企業為例,汽車物流包括生產計劃制定、采購定單下放及跟蹤、物料清單維護、運輸管理、貨物驗收、倉儲管理、在制品的管理、生產線的物料管理、整車的發運等。我國現行的企業物流是銷一體化的自營物流,即產品原材料、零部件及輔助材料的采購物流、產品的制造物流與分銷物流等物流活動全部由產品制造企業完成。制造企業既是產品生產活動的組織者、實施操作者、又是企業物流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在這種模式下,制造商對供應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銷物流擁有完全的控制權,能夠掌握第一手客戶信息,有利于改善客戶服務和對整個物流進行協調與控制。但是隨著物流業務的不斷擴大,供應全球化以及由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對產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柔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加強大的物流實力,不斷加大對物流的投入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這些變化對自營物流而言,會加大制造商的資金負擔,降低企業的整體物流效率,不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2 供應鏈管理下的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擯棄“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思想,與供應商和經銷商建立“合作—競爭”的戰略伙伴關系,實行優勢互補;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以物流或產品為紐帶構建供應鏈系統。同時,根據供應鏈管理的需要,與戰略合作伙伴一起,以滿足顧客需要為宗旨,不斷修正和設計供應鏈的內外結構及業務流程,組合資源要素,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以汽車行業為例,供應鏈管理要求汽車企業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整合,通過汽車的功能整合、過程整合和資源整合來全面整合汽車供應鏈。汽車物流是以汽車制造商為中心,即以產品的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為主線,以相關信息流來協助供應商和客戶行為的協作型競爭體系,體現了汽車企業與顧客和供應商相聯系的能力。利用物流管理,可以使產品在有效的供應鏈內迅速移動,使供應鏈節點企業受益。核心制造企業通過與物流公司、供應商、經銷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了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完成整個過程的各種資源計劃與控制。
3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物流創新
3.1 面向客戶,流程重組在供應鏈管理模式發展過程中,強調跨企業的資源整合,使客戶關系的維持和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客戶需求成為企業物流的原動力,物流也從單純的物的處理提升到物的增值方案管理,為企業度身定制,提供物的可行。企業應從顧客需求出發,按整個價值流確定供應、生產和配送產品中所有必須的物流供應鏈,并創建無中斷、無繞道、無等待和無回流的增值物流供應鏈。
3.2 誠信合作,發展核心競爭力現在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供應鏈的競爭,而國內的多數企業還在沿襲傳統的模式,沒有科學的物流規劃和生產管理。企業如果一味強調自己本身的利益,犧牲合作伙伴的利益去追求“零庫存”,長久下去必然會使整個供應鏈失去競爭優勢。供應鏈管理通過產品物流將企業內部各部門及供應鏈各節點企業聯合起來,改變交易雙方利益對立的傳統觀念,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協作伙伴關系,通過聯合、規劃和運作,優化企業內部資源和社會資源,形成高度整合的供應鏈物流網絡體系,是提高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 功能協同 策略整合
供應鏈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多樣的管理體系,系統中各類主體的管理功能不盡相同。因此,如何正確對待各環節功能之間的有效協同,便成為了企業尤其是供應鏈主導企業關注的重要問題。而正確分析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功能協調,應當從正確認識供應鏈管理中的功能協同類型來入手。
一、供應鏈管理的功能協同類型
供應鏈系統的功能協同運作主要是指供應鏈各企業間的功能協同運作與實現各節點企業內部功能間的高效運作。供應鏈系統本身就是由具備各類不同職能的企業在供應鏈主導企業影響力控制下的功能積聚的企業群體。因此如何協調企業間的功能運作就成為供應鏈管理功能協同運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在企業之間功能有效協調的同時,還要注重企業內部各項功能之間的有效協同,否則,企業內部的功能協調運作處于紊亂狀態,那么整個供應鏈的功能協同也就無從談起。
二、供應鏈管理功能協同運作
1.協調企業間運作
供應鏈系統在形成之初,就要面臨著供應鏈系統中各個節點企業之間的功能協作問題。如何對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業務進行有效連接以達到同步化操作,是供應鏈系統運行決策者在協調節點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時的難點之一。
協調企業間的運作,也就是如何與不同的節點企業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或者說是如何維持與合作伙伴的業務聯系。因此,通過建立供應鏈企業合作伙伴關系來協調供應鏈各企業間的經營行為,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2.企業內部的高效運作
作為一個企業,當其成為供應鏈系統中的節點企業時,首先就要從為整個供應鏈服務的角度去,其次才是從企業自身出發來協調內部的各種運作。
(1)供應鏈管理內外職能運作的同步性。在供應鏈管理當中,供應鏈執行管理體系的一個重點就在于對供應鏈中不同節點企業需要相互銜接的職能進行有效串聯。例如供應鏈中以及供應商與下游生產商之間需要將供應商的配送與生產商的接貨密切結合起來,同樣,生產商的備貨發貨工作需要與銷售商的倉儲密切結合起來。這些職能上的鏈接涉及到供應鏈中不同層級上的節點企業,因此如何將其有效串聯將是供應鏈管理能夠發揮高績效水平的核心所在。
將供應鏈中上下兩個層級的企業進行功能串聯,重點是在于如何提高彼此發揮關聯的兩項職能的服務效能,其次是如何降低職能協調運作的成本。
①提高關聯職能的服務效能。提高關聯職能的服務效能,關鍵就在于上游企業對于下游企業的服務態度。在不同節點企業之間的供應鏈配合中,上游企業對于下游企業的服務質量是決定下游流通渠道是否順暢的關鍵。有的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對于那些規模較小的銷售商的合作態度較差,有時就會使得這些客戶資源在不確定的時刻流失,這就使企業蒙受了一定損失,長期如此,就會在較大的范圍內喪失掉很大一部分的客戶源。
②降低職能協調運作的成本。很多企業在執行供應鏈管理職能的過程中,只關注于功能串聯后的實施效果,而忽略了職能協調運作的成本問題。企業間的不同職能相互銜接之后,需要進一步解決職能在有效運作條件下降低銜接環節的運作成本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如何降低功能協調運作的成本就需要涉及到的節點企業之間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在合作中,雙方利用某一個平臺充分闡述各自的意見,實現內外功能銜接的低成本運作。
(2)供應鏈管理內部職能同步性運作
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職能的有效設置不只體現在不同層級的兩個企業之間,同時也必須涉及到一個企業內部的不同職能的設置規劃。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外部職能的有效銜接,而忽視了企業內部職能的同步性運作,就會出現“外緊內松”的局面,使得企業與外界的功能接觸顯得非常緊湊,而企業內部的職能效力卻相對較低。
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家企業在傳統的管理制度下,習慣了各自為政的運作方式,都在追求各自的內部運作高效化,其對外的職能銜接也都顯得十分獨立。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在供應鏈環境下要求各個企業首先要以整個供應鏈的利益為重的條件下,各個企業原有的內部職能布局就顯得與供應鏈管理的要求不相符了。這就要求各節點企業應依照供應鏈的要求進行職能改進與完善,此時各節點企業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等原因就會保持原有的企業內部運作體系,這就產生了與外界接觸的企業職能符合供應鏈管理的要求,而企業內部的功能運作卻無法與供應鏈管理要求相契合。盡管如此,要想達到供應鏈執行管理體系的高效運作,就必須要讓企業內外功能運作同時達到同步性的要求。
三、由外而內的功能整合策略實施
基于以上問題,供應鏈執行管理人員應如何解決由于企業內部功能運作的非同步性問題呢?筆者個人認為,應當采取由外而內、由簡入難的功能整合策略。也就是說,先從企業外部的功能銜接開始整合,當企業能夠按照供應鏈的要求進行有效的上下連接后,再開始將供應鏈的影響力逐步的深入到企業內部各功能運作上去。通過外部功能以及內外功能的有效協調,可以使供應鏈績效達到一個整體最優狀態,在此基礎上,對供應鏈內部功能的有效整合便可以在總體平衡的狀態下實現內部運作優化。這樣對于供應鏈功能協同整合的操作便可以不違背“效益背反”規律了,實現總體優化前提下的內部運作的優化。
因此,作為供應鏈執行管理人員,必須要在企業原有職能結構的基礎上,按照整個供應鏈管理的要求,在保持外部職能有效銜接的條件下,逐步重新理順企業內部各職能間的有效銜接,保持內部各職能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的同步性運作。
參考文獻:
據介紹,戴爾供應鏈研究院將致力于探尋供應鏈管理的先進理論和行業新概念,關注在全球化市場變化下包括制造、服務、能源等企業以及政府、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各類組織所涉及的與供應鏈相關的挑戰,研究探討高效可行的供應鏈管理方法,并與客戶分享戴爾供應鏈管理最佳實踐,助力客戶打造全方位透明價值鏈,進而促進國內供應鏈的整體發展。戴爾(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全球供應鏈運營總監張耀華,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相關領導也出席當天的儀式。
戴爾“三流合一”成經典
據容永康介紹,戴爾一共有44個呼叫中心,每季度處理35億頁面服務,自有8000個不同的產品,每年發運68萬噸貨物,管理著31萬個第三方產品,在全球支持超過5000套工廠設備和600個制造生產線,并擁有1300萬用戶,17家工廠。到2011年1月底,戴爾供應鏈的年采購額達到380億美元,業務覆蓋全球180個國家。戴爾已經成功地將銷售庫存天數從55天降到9天,現金流轉周期從 60天降低到33天,產品銷售預測準確率提高24%。最近,戴爾在由權威機構Gartner評選出的2011年全球頂級供應鏈管理公司名單中位列第二。
“戴爾在過去這20多年,戴爾從一家小的公司到今天,一直致力于把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整合在一起,戴爾整體效率不斷提高。”容永康認為戴爾一直在做IT供應鏈的整合工作,“我們這次也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戴爾供應鏈研究院)與客戶分享。”
容永康表示,戴爾成立供應鏈研究院主要有三方面的資源,首先是戴爾服務的企業用戶達80%,而企業客戶的要求和需求遠遠超過個人消費產品的要求,有強大的客戶群體,研究院可以和客戶做更多的交流和了解。二是戴爾在27年里,從一個小小的公司到今天在美國的500強里排41位,累積大量的供應鏈管理經驗。三是收購了畢博管理咨詢等一些知名咨詢公司,具備較強的IT管理咨詢團隊,戴爾有能力也有信心能夠給政府機關、服務、能源、金融、教育等各行各業提供從業務流程、應用到基礎建設,從采購、物流、制造到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經驗。“基于這樣的背景,戴爾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兩所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把經驗上升成理論層面,形成一種知識,傳遞給其他企業,以使大家共同提高,創造更好的生態供應鏈環境。”
據張耀華介紹,戴爾以直接銷售、按單定制,成了很多MBA教學的熱門話題。“這個模式也使戴爾公司得以成功,戴爾是不斷創新的企業,除了原有的供應鏈優勢,戴爾在過去幾年又進行了整個供應鏈的變革,實現了端對端供應鏈的整合。”在溝通方面,戴爾希望把這些東西上升成理論,然后和學校學術機構交流,把他作為一種知識,能夠傳遞給其他的企業,大家共同提高,創造更好的生態供應鏈。這就是戴爾成立供應鏈研究院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幫助整個國家,整個運營環境,使企業不僅在中國具有競爭力,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六成供應鏈管理在中國
張耀華認為,傳統意義上的供應鏈過程是一個物流的過程,即一個物品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流動;嚴格意義上講,在信息技術發展以后,完全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勢,使供應鏈得到大量的優化,甚至模擬,能取得較好的發展成果。在不同的行業里面,信息化這個模型對供應鏈的影響程度。“研究院本身要結合供應鏈管理的策略和企業戰略,不希望企業戰略和供應鏈戰略分割。”
據了解,戴爾供應鏈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包括:供應鏈管理策略以及企業戰略研究,信息系統模型在供應鏈管理的應用,整體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關系,變革管理及風險控制。“戴爾二十幾年有很多國際國內經驗,戴爾在中國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占全球65%以上的業務量。”張耀華表示,伴隨著大量的合作關系出現,大量的供應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客戶、不同的制造企業、代工企業、ODM、OEM,出現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在不同的合作關系之間,一個企業如何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轉換成為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是戴爾研究的內容之一。另外,企業不斷的在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最大的一個風險是如何在變化中獲得優勢,而不是為企業帶來傷害,企業在壯大過程中除了變革以外,甚至也有一些兼并,收購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風險。這是研究院重點研究的初期方向。
IT商業和服務價值
戴爾供應鏈研究院將采取定期舉辦高端供應鏈管理研修班,由戴爾供應鏈管理資深專家與大學供應鏈管理著名教授講授經戴爾驗證的先進供應鏈管理方法,分享可行的端對端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課程包含案例分析、實地參觀、試驗模擬以及座談討論。
該研究院課程計劃在2012年為中國企業推出六七個課程,3、4月份主要是對政府推薦的重點企業進行定點研修,5月份以后會開放給國內大部分的企業,招生對象面向與供應鏈相關的各類組織的戰略決策人員。“研修班打破了以往很多供應鏈的課程,注重實際操作,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會開放戴爾整個運營環境給研修班的學生們,不僅僅是工廠部分,希望做一個端對端,從最早客戶信息的獲取,到計劃、采購、生成、交付,整個端對端的過程。第一部分主要供應鏈核心模塊的課程,第二是戴爾運營環境的實地考察。戴爾提供一個仿真模擬的狀態,在面對外界變化情況下,對供應鏈進行布局。”張耀華分析戴爾供應鏈研究院與其他的校企合辦研究院的不同。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4;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隨著人們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意識的增強,企業供應鏈上的諸多問題逐漸顯現。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綠色供應鏈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興的企業戰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實務界和理論界得以高度重視[1]。
當今社會,工業迅猛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取得經濟和環境的雙贏,提高企業活動與環境之間的相容性成為企業和社會共同研究的熱點問題。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整個供應鏈管理中綜合考慮環境與資源效率的一種現代管理模式。企業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體,為有效測評和引導企業的管理行為,在其實施過程中必須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進行及時全面的評價。但是,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僅限于比較狹窄的范圍 并沒有進行全面、廣泛深入研究。
一、綠色供應鏈及其績效評價的理論分析
(一)綠色供應鏈的內涵
綠色供應鏈的研究開始于1996年,當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有關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應鏈中環境影響因素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保護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的管理模式,它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與供應、生產、營銷,到最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條供應鏈管理進行綠色設計,通過供應鏈中各企業內部部門和各企業之間緊密綠色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方面實現和諧統一,達到系統社會、經濟、生態最優化 [2,3]。
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其概念界定還不健全和完善,還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1,4,5]。
(二)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
所謂績效評價,即運用數量統計學和運籌學等科學方法對評價系統提取相關的指標因子,對照標準的評價體系按照相應的程序,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對特定組織或系統主體在一定的時期內完成的效益和業績給出客觀、準確和公正的度量和評判。
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的著眼點應服務于綠色供應鏈的總體目標,它包括綠色供應鏈內部各環節的成員,并涉及供應鏈的整體經營狀況和運營關系的各種指標。從空間來看,應該涉及供應鏈系統的內部績效、外部績效和供應鏈整體績效。從時間來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確定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本思路。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相對于“供應鏈管理”,我國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更為陌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就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來講,國際上研究較早,國內的研究大多數是跟蹤研究和經驗性的總結。
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進行了研究。目前國內學者的主要觀點是,綠色供應鏈績效是指綠色供應鏈的運作過程和運作效果;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指圍繞供應鏈的目標,對供應鏈各環節運作進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評價。
(一)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建立真實、客觀、全面的同時具有可操作性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化提供了衡量標準,為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必要約束和激勵機制。
劉源認為可將指標體系按生命周期分為形成階段指標、發展階段指標、成熟階段指標、衰退整合階段指標等四個階段性指標。
馬飛、陳宏軍、楊華基于DEMATEL方法,給出了從流程、客戶服務、財務、環保、信息以及知識層面對綠色供應鏈評價指標的方法。
張培、趙濤、張華倫等根據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專家的意見,主要從核心企業業績水平、供應鏈管理水平和供應鏈綠色水平等方面指標進行評價[1]。
溫宏博、王富華、黃燕等人從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指標構建的視角,為已有的指標體系做出了補充和完善。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在具體的設計中不應該僅僅注重財務指標,也應該注重非財務指標領域的量化指標。
(二)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國內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
張安霞、張紅巖、陳彥召、陳煥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其研究結果可用于評價綠色供應鏈的績效及分析綠色供應鏈的運作過程。
韓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視角進行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評價,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出發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使用價值。
李靜芳、余送、黃芳利用多層次灰色關聯度模型進行了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并以實例驗證了該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確性。
曹慶奎、趙斐基于隸屬度轉換算法,改進了綠色供應鏈中的不足,提高了績效水平。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績效進行校驗,是繆朝煒和伍曉奕提出的,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供應鏈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并證明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對績效產生積極的作用。
、張勇基于突變級數法視角進行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這種方法汲取了層次分析法語模糊評價法的優點,按指標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標分析決策時制定各因素權重的主觀性,并且計算量小、簡單易行、便于掌握,特別是在綠色供應鏈這種復雜系統的績效評價決策時更能體現迅速及時的優越性。
根據平衡積分法的思想,從財務、運營、環境、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建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云理論與物元方法相結合,是唐秋生、趙勝男和呂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張于賢、王立甫、葉冰冰還提出了基于增強型BSC模型;李劍虹提出了基于屬性方法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該方法使得評價指標更具定量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論據理論的模型,通過案例分析,說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績效評價,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張志偉與陳銘、周曉輝、馮艷飛與蔡璐分別從模糊數學理論、模型方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三種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進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討了模糊方法在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面的具體運用[4]。
陳梅與畢曉航、柳鍵與葉影霞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結合實例對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進行了評價。
2.國外在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同時附有大量的調研問卷和統計分析等。
國外學者Scott D.Johnson 認為,環境績效的改善能夠促進績效的改善,最終實現經濟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計分卡原則識別并選擇了環境績效指標。另一學者J.Sarkis 利用網絡分析法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進行了評估。
三、發展趨勢
綠色供應鏈所研究的內容極為廣泛,是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這就使得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具有復雜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綠色供應鏈理論產生的時間比較短,在實踐中的應用也不是很廣泛,造成對企業案例的搜集比較困難。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進一步深入到企業的內部,調查盡可能多的綠色供應鏈的實例。同時,要總結行業的異同點,根據行業的特點建立既有側重點又有通用性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2.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盡量避免由于主觀因素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造成影響。因此,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價值。
3.綠色供應鏈在績效評價上,如果能與計算機相結合,不僅可以設計出更為完整、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還可以更好的檢驗綠色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效果。所以建立一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信息平臺,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結語
綠色供應鏈是生態環保、綠色制造理論、供應鏈管理等學科的交叉,國內外對它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企業改善環境績效、提高綜合競爭力,最終達到企業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等方面協調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的戰略模式。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業在環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還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培.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商界,2010,(7):221-222.
[2] 張艷麗.淺析綠色供應鏈[J].物流科技,2011,(9):67-69.
[3] 方灝.淺談綠色供應鏈及其評價指標[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9):94-95.
關鍵詞:ERP 云計算 供應鏈管理 業務流程再造
ERP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
(一)ERP的基本概念
ERP即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以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羅延舉等,2004)。ERP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計劃和控制,達到優化企業資源,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網絡集成化管理的目的。
ERP由美國的加特納公司在1990年提出,認為ERP是“打破企業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圍擴大到企業的上下游,管理整個供需鏈,實現供需鏈制造”。目前ERP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主要涵蓋ERP管理思想、ERP軟件、ERP管理系統三個層面。
(二)ERP的主要內容
企業組織的管理活動主要集中在生產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和風險管理六部分,ERP將其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全面一體化的系統信息管理,主要集成生產控制管理模塊(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需求計劃、車間控制、制造標準)、財務管理模塊(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和物流管理(分銷管理、庫存管理、采購管理)模塊(周三多等,2010)。
ERP 擴展了MRPⅡ的應用范圍,綜合應用了客戶機/服務器體系、關系數據庫結構、圖形用戶界面、第四代語言(4GL)、網絡通信等技術,發展成為面向供應鏈的集成體(見圖1)(王東迪,2002)。
成熟度模型下ERP在供應鏈管理(SCM)中的應用
(一)供應鏈管理(SCM)發展現狀概述
供應鏈一詞最早來源于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鏈”,后經邁克爾·波特發展為“價值鏈”,最后演變為“供應鏈”(郭立宏,2006)。供應鏈是指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和活動的上游及下游企業組織所構成的網絡(馬丁·克里斯多夫,2009)(見圖2)。馬丁·克里斯多夫主張“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何明珂(2004)認為“盡管供應商關系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企業對供應管理的投入在不斷加大,但是總體上說,中國目前的企業供應管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二)ERP在供應鏈管理(SCM)中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1.ERP在供應鏈管理(SCM)中的應用現狀。ERP的核心思想即是供應鏈管理。目前國際著名的ERP軟件商有Oracle(甲骨文)公司、用友公司、德國SAP公司、香港金蝶公司等。ERP軟件商針對中國企業的特點開發了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很多企業諸如海爾、蘇寧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節約成本、提高決策水平及協作能力方面效果斐然。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制造資源計劃MRPⅡ至今,ERP的推廣和應用并不樂觀,《計算機世界》提到MRP、ERP從誕生到現在已經20多年,實施成功率極低,美國大概40%,中國大概10%。現在還有很多企業不敢采用ERP供應鏈管理系統,而在實施ERP的企業中也是較多地采用財務管理模塊。
2.ERP在供應鏈管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首先,供應鏈管理信息化配套設施落后。在推廣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利用計算機、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手段完成物流全過程的協調、控制和管理,是離不開相關基礎配套設施的。硬件諸如電腦、網絡,軟件諸如EOS(電子自動訂貨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諸如BAR CODE(條形碼)、EDI(電子數據交換)在中國很多地區并不完善、普及,制約了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進程。其次,企業對信息化管理經費投入不足。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實有企業數量1374.88萬戶,中小企業占到了企業總數的99%,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等問題。在ERP的實施過程中,前期因為ERP軟硬件收費不菲,中期需要軟件維護、咨詢服務,后期軟件進行系統升級,都需要花費高昂的費用。企業外部面臨競爭壓力,內部進行生產運營,資金短缺,即使實施ERP,效果也大打折扣。再次,從業人員信息管理觀念淡薄。企業從業人員對ERP應用認識并不全面。誤區一混淆了“ERP軟件”和“ERP系統”,誤認為只要購買計算機和安裝軟件就萬事大吉;誤區二將ERP看作信息化建設,實施ERP是IT部門的事,缺少管理人員的參與;誤區三認為ERP是靈丹妙藥,可以解決企業的所有管理問題,未明確ERP首先是管理思想,而后才是計算機應用;誤區四不重視基礎數據的采集、錄入、分析和利用,部分人員被動參與甚至IT抵制,對ERP實施需要“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熟視無睹。最后,ERP在供應鏈管理的適用性有待提高。現階段的ERP還不能很好地集成、優化企業的各種資源,全面實現與電子數據交換、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關系管理。軟件開發商方面,存在ERP廠商把國外軟件和中國產品簡單嫁接,僅將軟件的界面和報表漢化,敷衍了事;實施企業方面,一部分企業沒有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需求分析、正確規劃建設、業務流程重組及實施效果評價;另一部分企業在進行服務商和產品選擇時,盲目追求“大而全”,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3.ERP成熟度模型簡介。ERP成熟度階段劃分:根據項目生命周期和COBIT標準,模型分為規劃、實施、交付、運行、更新準備五個階段。本文主要研究規劃階段和實施階段。ERP成熟度各階段級別確定:汪小梅、袁薇(2007)結合SW-CMM和技術-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了“企業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將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為初始級、基本級、集成級、戰略級、優化級五個等級。關鍵狀態指標:即要達到某個成熟度等級需要滿足的條件。ERP供應鏈實施主要涉及四類關鍵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頂層管理者的支持、項目經理的能力、中層部門經理的支持、項目組的工作能力、員工的素質、員工對信息化(ERP)的認識。二是內部管理與環境的因素,包括基礎數據的完整性、業務流程的規范性、人員與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模式、項目資金支持、企業文化、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三是外部環境因素,包括大客戶或競爭者的影響、國家政策的影響。四是技術支持因素,包括軟件供應商的支持、第三方咨詢機構的支持(董得敏,2010)。規劃階段和實施階段各等級對應的關鍵狀態如圖3所示。
基于云計算構建ERP在供應鏈管理中應用的集成體系
ERP作為供應鏈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建設的出發點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為企業組織的生產運營提供優質的數字化資源和服務(周蕊等,2013)。故此,進行業務流程再造、采用云計算技術、實施績效評價體系是ERP在供應鏈管理應用中的三項重點任務。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將BPR與ERP完美結合;通過云計算,對企業內外部資源進行有效協調和整合;通過績效評價,最大地滿足市場需求。
(一)基于業務流程再造,實施ERP供應鏈協同管理應用系統
“業務流程再造(BPR)”是邁克爾·哈默與詹姆斯·錢皮首次提出的,是指針對企業業務流程的基本問題進行反思,并對它進行徹底的重新設計,以便在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當前衡量企業業績的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顯著的進展。
梅紹祖指出BRP和ERP幾乎是對方取得成功的互為成功的條件。一方面,ERP的先進系統要發揮作用,產生效益,企業必須進行BPR;另一方面,若企業組織從觀念重建、流程重建、組織重建三個層次成功實施BPR,則有效地保證ERP應用成功并達到預期效果。故此,BRP是ERP實施的前提條件,ERP是BPR的保障(李映輝,2006)。面向ERP供應鏈的企業業務流程再造(BPR)實施步驟為:第一,識別現有業務流程;第二,進行企業流程分析;第三,結合ERP的實施設計新的業務流程;第四,制定文化變革計劃;第五,流程再造實施及改進階段。通過ERP+BPR的有機結合,能夠實現系統運行集成化、業務流程合理化、績效監控動態化和管理改善持續化。
(二)應用云計算技術,實現數據有效存儲、共享和使用
云計算(云服務)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美國的咨詢公司加特納估計,2013年全球的云服務的消費水平將達到1500億美元。
云處理是ERP的技術基礎與延伸,應用在ERP供應鏈管理的數據存儲管理工作中,具體體現在:第一,“云”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無限擴展的,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按實際付費,即使一家中小企業也能接受云的價格。第二,“云處理”技術可以減少噪音,在供應鏈內簡化、加快數據交換,企業能從云服務中尋求最大利益。例如云服務商能提供80%全球供應商的數據庫,企業能在更佳的時間,以更便宜的成本和更好的質量進入市場。第三,在“云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中,云服務提供了有效、靈活管理供應商的能力,組織優化供應鏈更加容易。第四,云基礎的供應鏈服務還可以增加組織邊界的能見度。能見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驗證供應商訂單進度報告的真實性;二是獲得第三層供應鏈的能見度。云服務提供商可以收集有關運輸、庫存、質量保證等點對點的信息,并將之形成數據分析報告(姚晨輝,2011)。
(三)加強ERP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滿足顧客需求
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的目的在于評價供應鏈的運行效果、評價各成員的貢獻以及激勵員工。驗證供應鏈是否有效的依據在于最終客戶的滿意水平。Christine Harland(1995)提出:不同節點的企業對用戶的需求以及各自的工作業績的評價是不同的,下游企業更加注重顧客導向,顧客對交貨期最為關心,逆供應鏈而上,顧客不滿增加。“你評價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建立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郭立宏,2006):突出重點,對關鍵績效指標進行重點分析;采用能反映整個供應鏈業務流程的績效指標體系;評價指標能反映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情況,而不僅僅反映單個節點企業的運營情況;盡可能采用實時分析和評價方法,要把績效量度的范圍擴大到能反映供應鏈實時運營的信息上去;戰略層面上使用關鍵績效指標,戰術及操作層面使用具體績效指標為宜。
參考文獻
1.羅延舉,黎明等.ERP管理思想及我國ERP應用現狀[A].第六屆中國青年運籌與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C].秦皇島,2004
2.周三多,陳傳明.管理學(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東迪.ERP原理應用與實踐—East light ERP(第一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4.郭立宏.中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06
5.馬丁·克里斯多夫.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第二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6.何明珂.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管理調查報告[R].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物聯參閱,2004
7.種卿.工商總局:全國私營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近80%[EB/OL] .中國新聞網,2013-4-19
8.汪小梅,袁薇.企業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07(10)
9.董得敏.中小制造企業ERP應用成熟度模型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10(6)
10.周蕊,戚桂杰.數字民俗博物館的建設與推廣[J].民俗研究,2013(4)
11.李映輝.面向ERP實施的企業業務流程再造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06
關鍵詞:工程技術部供應鏈管理
1前言
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以及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經濟發展戰略初顯成效等因素將影響油氣行業的未來發展環境,特別是__在石油工業戰略接替地位的確立,以及提出的“1521”發展目標,對工程技術部的生存和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面臨的良好機遇主要有:一是國家能源需求為工程技術部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二是西部特別是__盆地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加大為工程技術部發展創造了難得的市場條件;三是油田的支持為工程技術部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四是公司實力的提升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一是生產保障壓力越來越大;二是技術和質量需求越來越高;三是經營管理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經營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術不成規模,市場競爭優勢不強,還有自身的思想觀念等因素。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通過調和總成本最低化,客戶服務最優化,總庫存最少化,總周期時間最短化以及物流質量最優化等目標之間的沖突,實現供應鏈績效最大化。在企業持續重組的情況下,工程技術部如何能得到持續優質高效的發展是面臨的一個課題。
2供應鏈管理基本理論
2.1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基本概念
所謂供應鏈,是指在向最終用戶提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由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顧客等相關實體的活動及相互關系的網絡。供應鏈管理是指在滿足顧客需要的同時,為了使供應鏈整體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對相關實體之間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的方法。供應鏈管理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優化所有與供應鏈相關的作業,實現顧客滿意度最大,供應鏈各成員效率和效益最優的目標。
據有關資料統計,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可以使企業總成本下降10,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按時交貨率提高15以上,訂貨到生產的周期時間縮短25-35,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生產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區別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區別可以從存貨管理的方式、貨物流、信息流、風險、計劃及組織方向的關系方面來討論。
從存貨管理與物流角度來看,在供應鏈管理中,存貨水平在供應鏈成員中協調,以使存化投資與成本最小。傳統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貨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結果是造成某個或某些節點企業存貨投資增大和成本增加,影響節點企業競爭力,從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從對成本管理的概念來看,在供應鏈管理中,是通過注重產品最終成本來優化供應鏈。傳統管理中節點企業一般只注重本公司發生的成本和競爭對手的生產成本,不太意識到它們與供應商的關系如何影響到最終產品的成本。
從風險的角度來看,供應鏈管理的思想需要風險共擔才能實現;從計劃的角度來看,供應鏈管理的計劃表現為上、下游節點企業在計劃中的參與性和協調性要明顯于傳統管理;從組織形式角度來看,供應鏈組織形式出現了戰略聯盟與合作。
2.3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內容
(1)目標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通過調和總成本最低化,客戶服務最優化,總庫存最少化,總周期時間最短化以及物流質量最優化等目標之間的沖突,實現供應鏈績效最大化。供應鏈成本包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應鏈物流的其它成本費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聯系的。因此,為了實現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必須將供應鏈各成員企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考慮,并使實體供應物流、制造裝配物流與實體分銷物流之間達到高度均衡。總成本最低化目標就是整個供應鏈運作與管理的所有成本的總和最低化。
總成本最小化目標不是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庫存的轉移,而是使整個社會庫存總量減少。這就需要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庫存水平與庫存變化的最優控制。運用集成化管理思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改進服務、縮短時間、提高品質與減少庫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實現供求的良好結合。供應鏈把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緊密聯結在一起,并對之進行協調、優化管理,使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相關關系,使產品、信息的流通渠道達到最短,從而可以使消費者需求信息沿供應鏈逆向準確地迅速地反饋到生產廠商。生產商據此對產品的增加、減少、改進、質量提高、原料的選擇等做出正確的決策,保證供求良好地結合。二是可促使企業采用現代化手段。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和動因要求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應采用先進技術與設備、科學的管理方法。生產、流通、銷售規模越大,則物流技術、信息技術、管理手段越需要現代化。三是可降低節點企業庫存成本和供應鏈的流通費用。產品和信息在網鏈間迅速流動,減少庫存量,減少了資金占用,從而降低庫存成本。供應鏈通過各企業的優化組合,成為最快速、最簡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縮短流通路線,有效降低流通費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資源共享。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企業擁有的信息資源是其在市場競爭的重要后盾。供應鏈管理大量采用現代科技方法,以最優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準確地傳遞,在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充分實現資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客戶的需求。在供應鏈管理中,一切均是圍繞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運作。供應鏈管理通過生產企業內部、外部及流通企業的整體協作,縮短產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從而將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滿足。快速高質量的服務,將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企業的信譽,提高消費者的滿意程度,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擴大客戶需求。三是實現多贏。供應鏈管理條件下,企業走出了自身的范圍來看待供應鏈網鏈上本是競爭對手的其他企業。供應鏈上的名企業形成了融會貫通的網絡整體,在這個網絡中,各企業仍保持著個體特性,但他們為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實現多贏的結果。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應包括供應商管理、采購管理、庫
存與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銷渠道管理、客戶服務管理,或歸結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與整合。
3工程技術部供應鏈管理現狀
在采購管理方面。工程技術部目前基本定位為油田生產保障型后勤生產服務單位,主要表現為投資審批周期長,采購運行環節多,供應廠商戰略聯盟體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時期內相同業務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運行一次,造成內部運行成本增加、外部廠商不確定性增加,不容易滿足供應鏈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運行。
在組織機構方面。工程技術部業務流程基本上處于工廠調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運作,還未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各用戶來工程技術部辦理業務單據,要到多個部門辦理一個項目的業務,客戶在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受制于資源狀況。在生產計劃與組織中,由于本部與前線服務點的生產能力未認真進行優化調配和設計,服務效率有待提高。當服務和產品在現場使用時,也沒有完整的技術標準和職能界定,易造成利益沖突。信息流在工程技術部與客戶之間不完整、不對稱,未形成融合的供應鏈利益共同體關系。
在標準化方面。對于產品的訂貨技術條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術規范或標準,但在該系列標準是否完全適應__深井、超深井鉆井工藝的要求,以及該系列標準是否做到了先進性與經濟性匹配等兩個方面未深入科學的進行研究。在推行環節中,基本實行了標準化管理,但對新工藝、新技術吸收消化方面還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現場使用環節中,鉆具業務、井控業務有一部分標準,但工具業務、泥漿技術服務業務未上升到標準層次;同時,已有的標準適用性不強,鉆具業務的相關標準就未得到有效執行。
在人才與觀念方面。供應鏈管理要獲得長足的發展,人才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首先,供應鏈管理理念在我國剛剛引入,缺乏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再次,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對人員觀念的影響,對開放式的供應鏈管理的觀念轉變還需要時間。其次,供應鏈管理是一種跨行業、跨部門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諸多領域的高新技術,需要許多綜合型人才,這些都需要準備。
在與供應廠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資管理和采購管理體制的影響,雖然公司主要產品有相對穩定的供應廠商,但在供應廠商的選擇、評估及合作的緊密度和合作的方式兩方面來看,都是在臨時性與純粹的商務層面進行,還未深入到合作聯盟等供應鏈體系要求的緊密關系。
4工程技術部供應鏈管理設想
4.1與供應廠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種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應商戰略聯盟體系,甲方承諾市場,乙方承諾服務,信息共亨,風險共擔,雙贏雙利。二是,以參股或控股某生產廠家,或購買某廠家的某產品生產線經營權等方式進行資本合作。三是,以期貨方式購買某產品進行貿易合作,該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內普遍存在投資決策同期長而市場變化快的情況,先以期貨擁有市場可能緊俏的某項或幾項產品,當其它油田有需求時便可出手,實現既可租賃也可銷售。工程技術部在該項目合作中擁有的優勢主要是對產品在現場應用的適宜性有第一手資料,只要加強與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導產品研發及生產的技術標準。“三類企業賣產品,二類企業賣專利,一類企業賣標準”。擁有標準在當今國際社會市場競爭中越來越重要。通過對市場需求的把握和對標準的掌握,運用緊密的合作方式,以長期分批的訂單確保要供應廠商及時生產,及時供應。
4.2區域內競爭對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__區域市場內,工程技術部可作為管材工具租賃業務板塊的領先者或領跑者的地位,應不斷強化這種地位,并要發揮這種優勢的經濟價值。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標準、維修檢測標準、服務標準等標準系列,不僅引導并滿足用戶的要求,而且提高進入者門檻值和已進入的成本消耗,通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選擇或淘汰競爭者中小規模競爭對手;另一方面,以“雙贏”思想為理念,以共同利益為礎,通過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組建區域性的服務公司或聯合體,快速做大做強管材工具租賃業務板塊。
4.3與油田用戶的新服務項目合作研究
在項目選擇上,要跟蹤世界前沿鉆井技術,結合__深井超深井鉆井工藝的技術難點進行篩選和推廣,并以解決鉆井工藝的難度、降低鉆井成本、給油田創造價值為原則,重點項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氣鉆井工藝及技術、打撈工藝及技術、泥漿技術等。在項目推廣時機上,要按照超前儲備的原則,準備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項目,要實現這種時機上策略,僅靠工程技術部現有隊伍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這個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研發機制,具體辦法是:聘請或聘用國內甚至國際的專家,組建專家隊伍體系;與西南石油學院、石油大學、西安管材研究所、華北鉆井研究院等簽訂年度合作或項目合作協議,組建技術研發支持體系;整合油田工程技術力量,組建技術研發的宏觀管理和組織體系。在項目運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術占有市場為主要策略,以國際有實力的公司進行技術合作為主要手段,以雇傭、租賃、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術隊伍為主要辦法,解決我們工程技術服務中施工隊伍、技術支持、日常運作、爭奪市場等環節的問題。
4.4實施隔合型服務提升供應鏈服務水平
1)改善供應鏈管理下的庫存管理和物資配送系統。第一,生產管理系統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制定工程技術部內部生產計劃。生產計劃以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的形式分別下達,監督各部門計劃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執行。通過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在不斷調整完好物資的庫存結構,使庫存能準時滿足用戶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資配送系統。一方面,完善物資配送系統的選址調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線三個支撐點之間確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庫爾勒基地以高技術含量、全面的生產服務能力為重點建設,輪南基地以小鉆桿修理、現場技術服務支撐為重點建設,庫車基地可以大鉆具修理、現場技術服務支撐為重點建設,塔中基地以應急保障和現場技術服務為重點建設。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計算機網絡為技術手段物資配送系統,把各點的配送計劃和需求有效地聯系起來,把各自配送的物資狀態處于有效監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單井服務檔案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蹤系統。以現場技術服務、物資配送為主要內容進行記錄,加強對配送在用物資的跟蹤,加強現場技術服務工作的計劃性、科學性、有
效性。2)創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變傳統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及時掌握用戶的意見,了解業務發展,采取預防性措施,加強質量過程控制,做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通過服務質量回訪、服務質量座談會、問題調查、與用戶技術座談、技術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不斷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預防性措施,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賃業務計算機管理、無損檢測數據網絡化管理、井控裝備和井下工具技術數據電子化統計等方式,變粗放型管理模式為集約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網絡化管理。
3)創新服務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務,現場解決客戶需求。一方面,制定《鉆具現場管理規定》、《井控現場服務工作細則》、《鉆具現場探傷周期》等現場服務辦法和規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線點服務功能,補充現場服務人員,實現租賃物資現場交接,開展巡回檢查服務和跟蹤技術服務。其次,推行精細的人性化服務。對井控裝備、工具在送井前都進行清洗、噴漆、做標記的工作,并隨設備配送使用說明書、試壓合格證、跟蹤卡,對送井鉆具配送資料包,便于用戶了解相關數據和歷史資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維護。于細微處見真誠,人性化服務贏得顧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發揮技術優勢,為顧客提供超值服務。主動跟蹤油田生產進度,及時收集用戶生產需求,主動聯絡、主動上門提供技術咨詢等相關服務,幫助用戶解決生產難題。
5結論
一、在運行機制、人員、組織機構、管理體系等4個方面做好準備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廣供應鏈管理。
二、在供應鏈采購管理中,以篩選、評估優秀供應廠商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戰略合作意義的供應商團隊。
三、在供應鏈庫存管理中,對流動資產以加強生產計劃和控制為主要手段,提高物資的周轉率和利用率;對零配件以代儲代銷、確定庫存臨界點為主要手段,降低庫存,提高資金周轉和使用效率;對固定資產,以合理分配生產能力為手段,調配好基地與前線站點的布局。
四、在供應鏈物資配送管理中,對現有的生產布局進行優化設計,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異化戰略為思路,以虛擬經營為主要組織形式,不斷形成新項目、新技術,提供新服務。
六、在供應鏈管理中,應重點研究4個要素,即價格、質量、技術和配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