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

        第1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課程思政;手工與印染設計;教學研究

        1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

        課程思政是基于各類課程,如專業(yè)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實踐類課程,并將課程知識、技能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內容相結合,形成協(xié)同合作的效應。將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熱愛黨熱愛祖國,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塑造學生在道德情操、人格及人文素養(yǎng)、智力思維方面的品格,以及對專業(yè)倫理方面的職業(yè)道德、行為、精神等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2《手工印染設計》課程概述

        《手工印染設計》是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專業(yè)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該課程既具備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專業(yè)知識及技能特點,同時融合了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的家國情懷、實踐勞動的素質養(yǎng)成。

        3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設計》課程教育意義

        《手工印染設計》課程在知識技能目標、文化情懷目標以及素質目標上一方面強化文化基因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化職業(yè)素質養(yǎng)成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強化大學生創(chuàng)新探索精神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將“課程思政”與專業(yè)知識、實踐實訓無縫對接。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設計》課程教學,教師首先梳理知識點及實訓點所對應的思政元素,以點連線,以“隱身”的方式貫穿整個課程內容、項目訓練等環(huán)節(jié)之中。通過課程教學設計,深化學生對傳統(tǒng)非遺文化的理解,從而促發(fā)學生進行更好地創(chuàng)新及表達,提高人文情懷及民族精神,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待職業(yè)、專業(yè)的匠心精神。

        4《手工印染設計》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和融入路徑

        4.1從“知識點”中發(fā)掘思政元素

        知識點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本單元,也是課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承載點,要通過知識點的連接,合理拓展專業(yè)課程內容的廣度、深度與溫度。《手工印染設計》可分為手工印染藝術理論部分與染色技術實訓部分。在理論部分的知識點主要體現(xiàn)了如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美學精神等思政內容;在技術實訓部分的知識點主要體現(xiàn)了如創(chuàng)新思維、行為規(guī)范、職業(yè)素養(yǎng)、匠人精神等思政內容。

        4.2結合具體知識點建設思政案例庫

        在授課過程中,單純地對知識點進行理論性、機械性表述,會使課程內容呈現(xiàn)呆板、無生機的狀況,同時將會導致學生學習單調且無興趣。若在課程知識點授課過程中將主要知識點結合故事、圖片、視頻等來呈現(xiàn),會使得整個課程內容豐富、具有趣味性且充滿生機,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及知識吸收度。案例形式上可以以圖片、視頻、故事講述等為主;內容上可以以學術發(fā)展史、大師、民間匠人、教師個人經歷和感悟為主。課程思政的重點要通過挖掘其案例背后的意義,呈現(xiàn)和升華出內在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較為豐富、具有思政導向的案例庫。案例的類型不但有正面示范案例,也要有失敗案例,從失敗的教訓中提煉警示性問題。《手工印染設計》課程的案例庫主要以圖片、工藝美術大師故事、民間匠人故事為主。分別體現(xiàn)出中國美學精神、文化自信、匠心精神、職業(yè)責任、創(chuàng)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潤物無聲的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如圖2)。

        4.3堅持正反示范性實踐內容引發(fā)思政思考

        《手工印染設計》課程的實踐部分主要集中于工藝的印與染的環(huán)節(jié)中。以手工扎染為例,首先教師要以規(guī)范與不規(guī)范兩種示范操作來引導學生對“扎”的規(guī)則進行梳理與總結,讓學生認識到規(guī)則在實踐操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師以認真與不認真兩種示范操作來引導學生對做事態(tài)度的認知,讓學生們認識到態(tài)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完整及不完整兩種操作來引導學生對工作責任的認識,讓學生們體會到責任心在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4.4與課程知識理論關聯(lián)的社會熱點與國家戰(zhàn)略拓展

        《手工印染設計》課程與國家環(huán)境保護、節(jié)能減排、文化強國戰(zhàn)略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在染色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綠色環(huán)保植物染色。在非遺文化學習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5總語

        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手工印染設計》教學涵蓋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職業(yè)規(guī)范為基礎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和以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目標的創(chuàng)新教育。本課程為學生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知素質、情感素質、職業(yè)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的全人教育。通過對本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和融入路徑的研究,使學生具備專業(yè)能力的同時也完善了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第2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 陌生化 大學英語教學 教學互補

        1.引言

        “陌生化”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增加感受難度,延長感受時間,來強化審美,在文學、翻譯、美術設計等領域被廣泛運用。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陌生化”理論的研究卻很少。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思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陌生化”,借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促進教師多創(chuàng)新,從而保持教學的“陌生感”、“新鮮感”。

        2.關于“陌生化”

        在西方文藝美學史上,亞里士多德、馬佐尼、黑格爾分別提出了各自對“陌生化”的認識。亞里士多德最早強調賦予平常事物于不平常,給觀眾新奇感。意大利16世紀美學家馬佐尼在此基礎上提出詩學理論觀,強調詩應采用令人驚奇的題材,給讀者超乎尋常的沖擊和震撼,進而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感受。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古典美學家黑格爾進一步發(fā)展“陌生化”的詩學理論,認為驚奇感有助于藝術的起源并推動它的發(fā)展,文學領域只有更新慣常使用的、失去新鮮感的抽象表現(xiàn),才能產生具體的生動。在此基礎上,俄國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一文中提出了“陌生化”,認為“陌生化的實質是在于不斷更新對世界的陳舊感覺,把人們從那種狹隘的實用、認知、交流等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常化的制約,擺脫無意識性的機械化、自動化的各種控制,使人們即使是面臨熟視無睹的事物時也不斷地有新的發(fā)現(xiàn),不斷地推陳出新,從而感受到事物的異乎尋常,非同一般,為之震顫,為之激奮,重新回到觀察世界的原始感受之中”(胡經之、王岳川:224)。另外,布萊希特1936年在《中國戲曲藝術的陌生化》中也提出了與傳統(tǒng)戲劇理論對立的“陌生化”,就是將眾所周知的對象表現(xiàn)為陌生的對象,還要通過作品布局和人物塑造,以及演員表演、背景設置及音樂等的陌生化來制造陌生的效果。總之,戲劇要做到使觀眾吃驚,必須依靠對熟悉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

        不難看出,“陌生化”理論的實質就是把熟悉的東西通過加工變得不熟悉,使讀者感到陌生、新鮮、奇特,從而對它發(fā)生興趣,產生去仔細觀察了解的強烈愿望。如果把這一理念應用到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否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促進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從而保持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新鮮感呢?

        3.“陌生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現(xiàn)在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越來越功利。或迫于考試,或迫于就業(yè),為四級證書而學,為學位證書而學,相當多的學生上課心不在焉,有的干脆逃課,寄希望于各種輔導班來通過考試,覺得英語課枯燥、沒用。

        保羅?弗雷勒說,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體驗,需要圍繞理解與溝通展開,而大學英語教學更需要有引導、啟發(fā)和尊重。因此,教師改變自身慣常思維,根據學生需求和實際學習水平來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將陌生化的視角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探討激發(fā)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教師創(chuàng)新這一問題。

        3.1教師自身思維的“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談到:“當感知變成習慣性的動作時,它就是機械的了。”(拉曼、賽爾登:290)對于熟悉的事物,我們的感覺趨于麻木。教師是所要教授課程的主體接受者,對于這些知識再熟悉不過。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與這種感知的機械性作斗爭,首先要清空自己大腦中的熟知的知識,把它們陌生化,以擺脫習以為常的自動化。只有這樣,才會有獨特的、新的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入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努力感受學生剛接觸這個新知識時的感覺,才能在課堂上想學生之所想,以最佳的方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師生之間的思想才容易溝通,達到師生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而教師在經歷了這樣一個陌生化過程后,對所傳授的知識也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和提高,在課堂上適當?shù)匾耄蛯W生一起分享,比起單純的外在輸入,更有效果。而做到這一點,要求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開闊的視野。

        3.2教學內容的陌生化

        現(xiàn)在市面上,教材自配光盤、配套參考書,比比皆是,網絡學習資源也很豐富。單純就知識點而言,學生均有據可循。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繼續(xù)照本宣科,無非是參考資料的重復,教師重復早已爛熟于心的句法、句義,味同嚼蠟;學生面對刻板的英文單詞、枯燥的句法,興趣索然。英語課堂因此沒有生機,缺乏活力。長此以往,不僅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教師也會喪失教學熱情,有再強的責任感也會力不從心。英語教師需要將零零散散的知識點普遍聯(lián)系,靈活串講,有效整合,實現(xiàn)課本知識“陌生化”,避免學生“見木不見林”。

        課本知識離不開我們生活的世界,需要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教材光盤、參考書再豐富,還遠遠不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有責任向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應時、應景的材料,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體驗。通過對時事新聞的關注、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欣賞、為人處世之道的分享等,英語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學習、鞏固語言點,學生則可以帶著濃厚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原本枯燥的知識點,慢慢學會聯(lián)系自己的積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激發(fā)了他們內心探索相關學科的愿望,變有限的“死”知識為無限的“活”資料。其實,基本內容沒變,通過盡可能全面地廣泛聯(lián)系,改變了它所呈現(xiàn)的形式,增加了學生對英語教學材料感受的難度,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迫不得已”到“自覺”、樂意地學英語,這就是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陌生化”。

        3.3教學方式的陌生化

        英語教師固然需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但幫助他們消化、吸收相關內容更重要。如果教師提供的信息不能為學生吸收并轉變?yōu)閷W生的積累,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那種只灌輸知識點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結果造成,學生背了不少單詞、短語,就是不知道如何用來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閱讀的文章不少,卻就是懶得動腦做進一步思考,形成英語學習中的“淺閱讀”狀態(tài)。

        為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除了穿插基本閱讀技巧、基礎知識的傳授,保證學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意思外,英語教師還需要通過圖表、提問等方式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并展開討論。這樣,學生在理解文章謀篇布局、領會作者寫作目的的同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或說或寫,自如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能融會貫通,自己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其中,問題的設置,必須是貼近現(xiàn)實的、真實的。所提問題越真實,與生活的聯(lián)系越緊密,就越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就越容易作出積極反應。回答問題,沒有完全的對錯之分,只要學生認真思考過,就給予足夠肯定,培養(yǎng)起他們養(yǎng)成遇事積極思考的習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將單純的“傳輸――接受”模式變?yōu)椤敖邮?歸納總結+思考”的方式,使學生學會思考,成為信息再生產的主體,而不只作為信息傳輸?shù)氖谑苷摺_@就是教學方式的“陌生化”。

        另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也有助于教學情境“陌生化”。德國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從戲劇角度談陌生化理論,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和周圍的事物、人物在我們的眼里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對它已習以為常,對它們陌生化就意味著把它們放在一段距離之外”(范方俊:125)。將學生熟悉的書面文字的形式,通過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它換成動漫或圖片演繹的形式,以這種形式的陌生使主體和客體之間產生距離感,也有利于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

        4.結束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進程中隨時出現(xiàn)的靈感,并及時反思、總結,植根于學生的求知欲望來安排自身的學習和教學工作。另外,教師還要勇于承認自身不足,給學生一定展示才華、拓展興趣的空間,這么做,有利于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形成有效互動,以“教”促“學”。就是說,學生愿意學習英語,愿意參與英語教學中來,對老師是一種無形的促動,促其改進教學方法,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更具技巧,以“學”促“教”。原本的“教師教+學生學”模式變成了“教師盡全力促進學生有興趣學+學生樂意學促進教師更出色地教”模式,原本教、學雙方缺激情、少動力變成了教師、學生相互促進,這就是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陌生化”和教學方式“陌生化”要創(chuàng)造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胡經之,王岳川.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224.

        [2]布萊希特.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66.

        [3]保羅,弗雷勒.十封信――寫給膽敢教書的人.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34.

        [4]拉曼?塞爾登著.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90.

        [5]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68.

        [6]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從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萊希一特[J].中國比較文學,1998:125.

        [7]李開復.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8]段建軍.西方文論選讀[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201.

        [9]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三聯(lián)出版社,1989.

        [10]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1]滕守堯著.藝術社會學描述.南京出版社,2006.

        [12]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3]張世君.文學史精品課程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14]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第3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工業(yè)設計;培養(yǎng)模式;知識群模塊;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182-01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的發(fā)展,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3G電子信息時代,高校教育教學也面臨著新形勢下的新挑戰(zhàn)。可以說,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及其相伴而產生的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增加了教學信息傳遞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也極大地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并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中多媒體軟件應用已成為輔助教學的主要利器,然而,軟體的應用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是最終目的。不能為了使用軟體技術而技術,為此,筆者試從工業(yè)設計史課程教學這個角度,在AESP集成教學模塊系統(tǒng)中,談談多媒體技術在理論教學中的兩大作用。

        AESP集成教學模塊分為:文化藝術及美學知識群是對審美能力及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工學基礎知識群是產品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工具及綜合知識群和實踐群是對設計輔助工具的使用能力培養(yǎng)。工業(yè)設計史是文化藝術及美學知識群的課程,它在教學模塊中起到基礎作用,它是其他模塊的平臺,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其平臺化的作用。

        一、虛擬教學環(huán)境,提高感知效果,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視覺平臺

        書面語言的不足就在于它基本上是平面的、靜態(tài)的,而對于設計史中的設計流派理論和設計思想是更加抽象且難于理解的。要通過閱讀抽象的文字概念及有限的靜態(tài)畫面,從語表層深入到意蘊層,實現(xiàn)書面語言向內部言語的轉化,困難很大。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則能根據學生容易感知形象事物的這一特點,通過運用多媒體的聲音、圖像、動化等效果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變平面的、靜態(tài)的書面語言為立體的、動態(tài)的書面語言,直觀、形象地再現(xiàn)事物的存在及其變化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

        這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理解不同時期各個設計流派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是學習工業(yè)設計史課程需要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本課程教學的難點;而如何使抽象的設計概念具體化,則是讓學生理解設計理論和設計風格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設計流派的設計思想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設計風格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其內涵。如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美學的奠基人之一柯布西耶曾經有一句名言,“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它是從機器美學的角度闡述房屋的設計也應像工業(yè)產品的設計那樣,先從滿足房屋的實用功能出發(fā)而外觀裝飾應該服從于功能,也就是功能第一形式第二。首先這句名言就是個極為抽象的類比,那么借助多媒體手段我們可以對房屋圖片素材進行PS處理來增加其“機器”特性,從而使其代表作“新精神館”的五大特點所體現(xiàn)出的功能性更加明了直觀;并且我們可以編輯FLASH互動性場景文件,它可以通過鼠標移動到場景不同位置產生相應的觸動效果,這可以生動的展示房屋各方面的功能性與形式美之間的抽象關系。

        2.使靜態(tài)的畫面動態(tài)化首先,靜態(tài)畫面的連續(xù)播放會引起視覺的疲勞。我們可以改變畫面的進入與退出的效果使其具有變化感,并通過短暫的動態(tài)過程使視覺放松,從而更好的注意下一知識內容。

        其次,靜態(tài)畫面的視覺層次感很有限,不利于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和內容的先后關系。動態(tài)內容相較靜態(tài)內容是更能引起關注的,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使要講述的內容按照先后順序產生動態(tài)效果,這樣會使畫面更具秩序感且使學生的注意力被更好的引導。

        再次,靜態(tài)畫面不利于體現(xiàn)工業(yè)設計產品的全三維特性。工業(yè)設計史中代表性產品的講解是很重要的,單張靜態(tài)平面化的圖形或各角度的組圖都缺乏真實感和身臨其境的體會。我們通過3D虛擬技術可以將產品三維化并渲染成動畫形式插入到多媒體中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真實的體會產品外觀特點和功能特性。

        另外,靜態(tài)畫面在講述歷史事件的過程時缺乏更好的連續(xù)性、生動性。隨著教學資源的豐富,很多歷史事件,及產品的設計制作過程都被還原為動態(tài)的視頻資料如:電影、科教資料等。我們的教學過程也不能停留在靜態(tài)畫面上,通過向多媒體中插入視頻資料可以使知識點更真實、全面、直觀的展現(xiàn),這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3.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在普通教學中為了解決知識的枯燥感經常會加入設問、反問等語句,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進入到學習環(huán)境中來。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可以在一個幻燈片中閃現(xiàn)設問及反問讓學生回答,在學生回答之后使問題動態(tài)消失并呈現(xiàn)總結后的知識點,這樣既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且使整個講述過程更為連貫。

        刺激學生對知識點產生聯(lián)想也能很好的加強趣味性。在工業(yè)設計史中時間的記憶是比較枯燥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來標示時間的大概范圍,學生可以通過聯(lián)想這些標志性事件來進行知識點的記憶。

        另外對于經典產品的外觀、設計者及重要影響等知識的記憶,運用過程聯(lián)想法也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舊石器時代的代表作品非洲坦桑尼亞出土的石器,從他的粗陋的外觀上很難想到他的重要性,但是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現(xiàn)他的產生過程就能很清晰的體現(xiàn)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對于多媒體的視覺符號的設計也是增加趣味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述古希臘設計作品時,媒體符號(背景、知識點空間分割)以希臘的神廟、柱子等有代表性的形式呈現(xiàn)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另外,通過調整背景音樂的節(jié)奏,加入旁白的聲音都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講述變得有張有弛。

        二、多維立體的教學信息,實時互動的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

        1.提供背景資料,為學生預習課程提供條件。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及地點的局限性,學生往往不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課程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及三維虛擬技術就可以使授課時間擴展到學生的課下時間,并通過三維虛擬界面生動的理解授課知識。

        2.擴大閱讀容量,提供課程關聯(lián)性資料內容從而實現(xiàn)課本知識的拓展性。

        第4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20世紀60年代英國教育學家東尼?博贊創(chuàng)造了思維導圖,它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是一個思維過程,它的特點是改變人們傳統(tǒng)的單向、顯性思維,變?yōu)槎嗑S、發(fā)散的思維模式。近半個世紀以來,思維導圖被廣泛應用于記憶、學習和思考等方面。[1]

        思維導圖是用觀點和圖片,從中心概念發(fā)散出的綱要形式。它的特點如下:首先是圖形的使用。因為與詞語相比,大腦更易于接受圖形。其次是關鍵詞的使用。思維導圖每一個分支上是一個簡單的關鍵詞,關鍵詞的使用將某個觀點簡化為所要表現(xiàn)的核心。最后是不同色彩的使用。一般思維導圖一個主要的分支使用同一種顏色,應用色彩的變化來表現(xiàn)不同的類別也在增強有效的關聯(lián)。[2]

        1 相關理論

        1.1 格式塔心理學

        在電大開放教育的教學工作中,可以考慮引入思維導圖,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以一張圖把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都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支持整體的學習風格。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Theory),又被成為完形心理學,是由德國的科學家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在1910年提出的。該學派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整體學習有助于對知識的完整理解。換句話說:“格式塔整體論強調的是各部分之間的有機配合,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以及從中突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性。”[3]

        1.2 ?覺學習理論

        在現(xiàn)如今的數(shù)字化時代,學習者每天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接收到大量的關于圖片、視頻等信息。在平時的開放教育面授教學中,教師也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每當PPT文檔里出現(xiàn)了圖片、視頻等信息,學習者會比較感興趣看一看;如果教師大篇幅的講文字材料,有的學習者就埋下頭去玩手機了。

        美國美學家魯?shù)婪蛟浾f過:“視覺乃是思維的一種最基本的工具”。學習風格的信息加工理論將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三種。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 (Treicher)在1967年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過視覺。因此,視覺型學習者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他們對視覺材料很敏感,通常用眼睛學習。[4]通常認為視覺學習是從文本、圖片、圖表、電影、電視、計算機等視覺載體中獲取知識的方式。視覺學習強調視覺化學習材料和學習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習者的認知和讀寫方面的能力。[5]

        1.3 信息交流效果理論

        心理學家曼哈比認為:信息交流的總效果=7%詞句+38%有聲語言+55%的無聲語言。其中無聲語言包括各種具體的非語言傳播形式,例如肢體語言、圖片展示等。

        在日常的開放教育面授課教學中,學習者由于工學矛盾突出,常常出現(xiàn)遲到早退的情形。如果教師一味采用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學習者沒有及時得到老師的聲音信息的話,就難以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點。思維導圖可以較好地彌補這個缺憾,它以整體的圖示出現(xiàn),讓學習者無論何時都可以了解到教師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高面授課上的知識傳播效率。

        2 思維導圖在《國家公務員制度》教學中的應用

        2.1 授課前準備階段

        制作思維導圖有兩種方法:手寫和使用計算機軟件畫圖。手寫方法的優(yōu)點是靈活,容易修改,有了創(chuàng)新點能馬上寫下來;最大的缺點是要在課堂上實現(xiàn)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話,必須畫一張比較大的圖。在當今時代,很多先進的計算機軟件已經可以實現(xiàn)較好的演示效果。本課程就使用了mindmaster這一款軟件。

        以《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公務員考核制度》這一章內容為例,教師利用mindmaster軟件制作了一張示意圖。方法是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先將授課內容進行分析和梳理,例如《公務員考核制度》這章有五節(jié)內容,教師將這一章的知識點概括為八個知識點,特別是每個知識點都簡要地列出主干內容,例如:公務員考核的等次可分為優(yōu)秀、稱職、基本稱職和不稱職等。讓學習者可以一目了然知道這一講的主要知識點。

        2.2 授課中階段

        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填鴨式”教育容易讓學習者覺得煩膩,特別是電大的學習者都是成人在職學習。白天工作一天已經很辛苦,晚上的面授課環(huán)節(jié)中,如果教師的課程設計不夠精彩和吸引人,學習者很容易分心。

        在課堂上利用思維導圖可以較好地達到吸引學習者注意力的作用,在講解公務員考核制度一章內容時,教師把之前制作好的示意圖展示給學習者,讓學習者第一眼就直觀地知道這一章內容的重點知識,以及各知識之間的關系。mindmaster軟件設計了注釋、評論、標簽、超鏈接等,可以極大地豐富知識點的內涵。例如在講解公務員考核等次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設計了《公務員考核規(guī)定》的超鏈接,在這個網頁里對于公務員考核四個等次有具體詳細的解釋,并且對于考核結果的使用也有說明。

        為了加深學習者對于知識點的進一步理解,教師還插入了一個案例的討論:“王某大學畢業(yè)后,經過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為某市財政局一名公務員。王某在日常工作中踏實肯干,正直熱心,但與某位領導關系有些緊張。在2015年的年度考核中,王某被考核為‘不稱職’。根據公務員法的規(guī)定,王某可以通過什么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在課堂上教師給十分鐘時間把作為附件的關于公務員法的文檔調出來給學習者看,然后先讓學習者援引公務員法的規(guī)定回答這個問題。然后教師進行總結,并最終解答這個問題。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讓學習者勤于思考,調動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也強化了學習者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2.3 授課結束階段

        mindmaster軟件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各個分支知識點可以單獨柃出來講,避免知識點之間的互串。在把所有知識點講解完以后,教師把以上的這張圖又呈現(xiàn)出來,帶領學習者把本講內容進行一個總結和整體回顧,避免學習者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部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教學習內容,還有教學習方法。一旦學習者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教師還把mindmaster的軟件安裝和使用方法教給學習者,學習者紛紛反映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科知識的,也有利于工作的開展,例如制作風險管理圖、擬定培訓計劃、進行產品問題分析、制定籌辦會議計劃、進行SWOT分析和案例研究等。

        3 總結:基于思維導圖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反思

        3.1 有利于教師提煉教學內容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雖然也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注重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僅僅是把教材上的內容搬到PPT文檔上,實現(xiàn)了教材上的文字內容電子化。學習者一開始還是看教師演示的PPT文檔,后來發(fā)現(xiàn)PPT內容和教材一模一樣,便埋頭看教材了,

        這樣難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

        使用思維導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案設計中文字照搬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為鑒于圖表上呈現(xiàn)的文字有限,教師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必然要對講授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分類,只把重難點知識繪制進入思維導圖中。而且為了避免學習者長時間看一幅圖會有疲倦感,mindmaster軟件中還有大量的注釋、評論、標簽、超鏈接等,教師可以把與知識點有關的圖片、視頻、案例討論等放進思維導圖,達到既講解了重難點知識,又使課堂授課方式豐富多彩的目的。

        3.2 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者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

        成人學習動機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指的是源自學習者個體需要而產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成人學習者希望通過電大的學習增長知識、獲取文憑、提升??人的社會地位、結交朋友等。而外部動機則來自于外部的一些誘因,例如很喜歡教師的授課方式、希望通過認真學習可以獲得優(yōu)秀學習者、優(yōu)秀學習者干部、優(yōu)秀畢業(yè)生、獎學金等獎勵。

        作為電大教師而言,需要呵護并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精心設計每次面授課,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思維導圖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因為圖形中會有一些區(qū)別的顏色、分支等幫助學習者歸納和記憶相關知識。

        3.3 提高學習者的歸納總結能力

        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天都

        要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如果只是一味地學,沒有去反思,那么學習的效率不高,只能

        是邊學就邊忘記了。要提高學習效率,其中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要學會及時歸納和總結,使新學到的知識可以與以前已經掌握的知識融匯貫通,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歸納和總結也要講究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提綱挈領,抓住重難點知識。可以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加入一些自己對于知識點的思考,這也構成了創(chuàng)新的源泉,提升了學習者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

        思維導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習者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學習者在繪制思維導圖的時候必須要首先找出重難點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最后把這些知識點呈現(xiàn)在一張方便學習者記憶的圖上。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對所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在教師隨后對學習者的跟蹤了解中得知有的學習者已經開始使用mindmaster軟件展開對于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學習者表示利用繪制的思維導圖來學習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記憶。

        3.4 思維導圖還可以將知識的整體架構呈現(xiàn)出來,有助于評價與反思

        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fā)現(xiàn)的,它顯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

        以我校為例,每學期每門課平均安排3―4次面授課,教師通常在每次面授課中講解教材4章左右的內容,知識信息量比較大。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以PPT為例,通常教師是沿著順序一頁頁地講解。等教師把準備的PPT課件講完,一次課的授課任務就結束了,如果教師及時做一個回顧和總結,學習者還能從整體上把握老師所講的全部內容。如果教師忘記了總結,講完所有內容就下課,那么學習者可能只重點記住了教師在課堂后半部分講的內容。而且學習者都是在職工作人員,下班后急匆匆趕到教室,有時還遲到,已經錯過了教師前面講的內容。

        思維導圖就能較為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無論學習者是否能夠及時趕到教室,呈現(xiàn)在黑板上都有一張清晰完整的知識圖,學習者一看這張圖再聽教師的講解,可以及時跟上教師的進度。思維導圖呈現(xiàn)出來的知識完整架構有助于學習者從整體上把握一次面授課的全部知識點。

        第5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從理解的角度設計問題

        從理解的角度出發(fā),問題可以設計成以下的提問。

        (1)計劃階段提問(理解和分析題目時)。“老師講解的內容聽明白了嗎?對于每一項操作我都掌握了嗎?”(自我提問)“你的影視制作策略是什么?你的整體規(guī)劃是什么?結構清晰合理嗎?”(互問)

        (2)監(jiān)控階段提問(在拍攝或者編制過程中)。“你的策劃執(zhí)行得怎么樣?你需要修改你的計劃嗎?”(互問)“我現(xiàn)在做的內容是否是我預期設想的?有什么偏差?我要不要改呢?”(自問)

        (3)評價階段提問(課后階段)。“今天的課結束后我學到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自問)“哪些拍攝和剪輯技巧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在實踐中積累的?”(互問)

        過程性教學設計

        (1)經常動手操作,夯實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影視欣賞與制作課的教學活動要以基礎影視知識為基礎,通過對畫面、聲音和字幕的配合,表達一種人文的意境和情懷。這門課的學習應該將書本中的知識積極主動地用于實踐,深刻理解每一個拍攝和編輯技巧,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這樣做的原理是什么,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上講,這樣做會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在實踐的過程真正體會到哪些知識我是真的懂了,哪些知識是陳舊的,沒有創(chuàng)新的,在拍攝的過程中被遺忘的。在具體的實踐中理解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

        (2)欣賞優(yōu)秀作品,加強影視美學素養(yǎng)。在影視欣賞與制作課中,很多教師會給學生播放一些優(yōu)秀的、經典的影視作品,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臥虎藏龍》等,在扣人心弦的劇情中,分析畫面的構圖、顏色、角度等設計,讓學生領略大師的風范,大師的拍攝和剪輯技巧。很多學生尤其是男生,拍攝和剪輯的技巧和方法都掌握得很好,但是缺乏美感,自己感覺很滿意,但是拿給其他同學看卻得不到太多的認可,這都影響個人影視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多欣賞、多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反思性教學設計

        反思就是對所經歷過的活動進行回憶和思考,通過這個過程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一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意義,達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在理解性教學的實施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使學生明白什么東西需要反思,怎樣進行反思。

        (1)引導學生反思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lián)系。在新知識的學習和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很多時候會涉及舊知識,那么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回憶呢?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教師應當循循善誘,正確引導,讓學生習慣思考與聯(lián)系。當然回憶舊知識是一方面,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更加重要,注重引導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意識到知識不是孤立的,是有聯(lián)系的。

        (2)引導學生反思不同畫面的不同感彩。在影視鑒賞課上,教師會讓學生觀看很多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那么畫面的不同相對應的感彩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反思,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強調思考的過程,如“為什么要用這樣的顏色、為什么要這樣的布局、留白的意義是什么、不同的燈光效果有哪些作用”。

        (3)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在網站上布置作業(yè),同學們也可以在網站上溝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將同一個要展現(xiàn)的主題用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將每個同學的作品進行對比,實行自評和他評,在評價的過程中吸取精華,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學習。例如,“和其他同學的作品相比我的作品的亮點是什么、相比之下我的作品還有哪些不足”(自問)、“為什么你要這樣設計、你的靈感來源于哪里”(互問)。

        技術性教學設計

        理解性教學的思想已經提出了很長時間,但是能真正做到長期的理解性教學的教師還是很有限的,教師應該將理解性教學的思想和策略應用到常態(tài)課中,將理解性教學的成效惠及每一位學生。將理解性教學融入日常課,而不是一種理論,一句口號,一項課題,將理解性教學的精髓逐步滲透給學生。教師還要創(chuàng)新理解性教學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工具,除了日常學習的課堂以外,還可以結合網絡平臺、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來進行移動學習。網絡平臺大部分可以實現(xiàn)課程的回顧、知識點總結、提交作業(yè)、在線交流等學習活動,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更加注重泛在學習的學習思想,目前我們經常用到的移動設備應用多為圖片的處理,對于視頻的剪輯和制作比較少,這一塊是有待開發(fā)的,我們可以制作一些移動應用軟件,在課程的學習之余可以使用這類軟件實現(xiàn)移動學習、視頻分享、作品互評等活動。就目前的移動終端視頻剪輯應用中,可以實現(xiàn)的功能有很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掌握這些應用,在小組作業(yè)或者課外作業(yè)中完成作品,進行班級內的和評比等功能。

        《影視后期特效制作》一課教學案例

        1.教學活動一:觀看《千與千尋》《冰河世紀》影片片段

        (1)學習目標。①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體會影視片段有哪些亮點,制作者采用了哪些影視特效,學生自主尋找知識點,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②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的習慣,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將發(fā)現(xiàn)學習轉化為一種思維習慣,將理解生活化。

        (2)學習任務。①小組討論,你認為好的影片都含有什么特質?在觀看影片之前先小組討論,回憶你看過的影片,談一談你認為一部好的電影應該具有哪些特質,并記錄下來。等待一會兒一起討論是否正確,可否歸類。②觀看《千與千尋》和《冰河世紀》影片片段。在觀看影片片段的過程中,記錄下來你認為優(yōu)秀的場景片段。③小組討論并總結影片的制作效果好在哪里。小組互相討論交換意見,說出你認為好的片段好在哪里,有哪些藝術效果,為什么不能去掉。

        (3)教學評價。傳統(tǒng)的課程知識點都是教師講述,然后直接傳授給學生,而基于深度理解的影視課程教學設計是將知識點放在影片中,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去體會,踐行建構主義理論,實現(xiàn)具有逆向教學本質的理解性教學環(huán)節(jié)。

        2.教學活動二:講授鏡頭的定義、分類、蒙太奇和運動鏡頭

        教師分析學生總結出的優(yōu)秀分鏡頭片段,講授對應的分鏡頭和蒙太奇知識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師:同學們剛才說的都很有道理!尤其是××同學說的這種藝術效果,在影視制作角度上講叫作蒙太奇。那什么是蒙太奇呢?蒙太奇是……

        生:是不是任何視頻片段都可以進行重新組合?

        師: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不同的場景相組合,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三個不同的場景分別是人、手槍、醫(yī)院,我們就能猜到劇情是什么呢?

        生:這個人自殺或他殺了,然后送進醫(yī)院了。

        師:嗯,這是非常符合邏輯的猜想,蒙太奇手法的神奇之處就是它不用展示每一個鏡頭卻可以把故事情節(jié)講述清楚,同時它還可以控制整個電影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節(jié)奏。

        3.教學活動三:提供不相干的幾組視頻片段,學生自行編輯視頻

        (1)學習目標。①通過對視頻片段的選擇,發(fā)揮想象力,制作有特色和創(chuàng)意的影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著眼素質教育。②將剛剛講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去,及時動手操作,鞏固知識技能。

        (2)學習任務。①讓學生自行選擇要剪輯的影片片段,設計合理的劇情,編輯屬于自己的影視作品,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深入貫徹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將理解性教學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能力。②在重新組合影片順序的同時,運用剛剛講過的蒙太奇手法對影片素材進行編輯,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特效和字幕,這方面不做硬性要求。

        第6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案例庫;審美文化;TRIZ;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1-0111-02

        審美文化是人文社科類教學計劃中的一門主干專業(yè)基礎課,是學習美學和從事審美文化研究的必備基礎。審美文化對后續(xù)的相關專業(yè)和研究方向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審美文化與其他先修課程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實踐性強,其中的大部分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因此,審美文化的教學需要結合眾多現(xiàn)實案例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利用生活實際,如常見的影視文化、消費經濟、現(xiàn)代科技、商品符號等,作為講解審美文化的素材來源。通過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分析、討論和延伸,輔助老師的總結,達到學生牢固掌握相關內容的目的。案例教學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度,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講述教學內容,打破了常規(guī)的“滿堂灌”和“一言堂”模式,構建學生與老師共同參與、合作、探索的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對比,案例教學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直觀性、典型性和放射性。

        二、案例教學設計

        隨著信息大爆炸和消費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審美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內容和涵義出現(xiàn)井噴效應,常規(guī)的案例無法滿足需求,常常出現(xiàn)窺一斑難見一豹的結果。選擇合適的案例教學流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經典案例的選擇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TRIZ理論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TRIZ是前蘇聯(lián)發(fā)明家阿利赫舒列爾(G. S. Altshuller)構建的一套創(chuàng)新設計理論。TRIZ經過分析各種信息發(fā)展的規(guī)律模式,提出了一整套解決矛盾的創(chuàng)新原理和法則,并由此給出了許多具體的方法、算法和理論體系,諸如進化理論、沖突舉證、76個標準解法、ARIZ分析、AFD分析、物質-場分析、ISQ演化模型、40個創(chuàng)新原理,等等。TRIZ可以從輸入和輸出的關系出發(fā),明晰問題內部的構成、沖突和進化模式,從而為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1]

        與傳統(tǒng)的案例設計方式相比,TRIZ既可以提出滿足各方面要求的案例標準,便于后續(xù)的案例選擇,又可以指出這些案例未來的走勢,從而在理論上給出了諸多審美文化的發(fā)展動因,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審美文化的內核。

        這里以“現(xiàn)代穴居人”案例為參考,分析如何設計一個滿足教學要求的案例講解流程。

        “現(xiàn)代穴居人”是一個當代審美文化現(xiàn)象,它的產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背景,包括政治、經濟、宗教、道德、文化等。“現(xiàn)代穴居人”是與遠古時期的“穴居人”相對比,其前導知識點包括穴居人、都市人、城市病、孤獨、幽閉和偏執(zhí)等,后繼知識點包括精神寄托、救贖、娛樂化皈依、英雄神話、愛情神話等。其中,知識點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甚至是同屬前導或后繼的知識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耦合關系。不同的講解順序,采用的知識點不同,產生的教學效果存在差異。[2]

        這里采用TRIZ中的進化理論,對“現(xiàn)代穴居人”的教學脈絡進行整理。

        流程1:英雄神話愛情神話救贖精神皈依孤獨幽閉都市人穴居人現(xiàn)代穴居人。

        流程2:現(xiàn)代穴居人孤獨幽閉精神寄托英雄神話愛情神話娛樂化皈依穴居人。

        流程3: 穴居人孤獨幽閉都市人城市病孤獨幽閉現(xiàn)代穴居人娛樂化皈依精神寄托救贖英雄神話愛情神話。

        在流程1的演化趨勢中,強調現(xiàn)代都市的英雄神話和愛情故事帶來的皈依,給予大眾精神上的平和,同時也造成大眾孤獨幽閉的性格。此流程能夠很快地產生教學共鳴,但是會用到許多后繼知識點的內容,容易造成教學進度的失控,不予選擇。

        在流程2的演化趨勢中,強調都市人感到孤獨和幽閉,主動需求精神皈依,進而產生消費市場,造就了英雄神話和愛情神話,但是神話演繹后自己依舊孤獨和幽閉,穴居人的本質沒有改變。此流程的邏輯比流程1更加清晰,但是存在后繼知識點前移的同時,還存在兩種穴居人特征的比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講授和論證,也不予選擇。

        在流程3的演化趨勢中,從穴居人的孤獨和幽閉出發(fā),對應于都市人的孤獨和幽閉,進而提出現(xiàn)代穴居人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現(xiàn)代穴居人希望通過娛樂方式實現(xiàn)皈依,進而產生了英雄神話和愛情神話。此流程將前導知識點和后繼知識點嚴格分開,邏輯脈絡清晰,且為后繼知識點的提出埋下伏筆,是案例講解的良好脈絡,予以采用。

        三、案例庫評價體系設計

        學生的認知過程需要特定的情景,通常包括:設定主題、營造教學場景、信息資源組織、打造自主學習、構建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效果評估六個方面。案例庫的構建和使用可以很好地對上述場景提供支撐,并提出了相應的設計需求,即設計問題、提供案例、信息資源整合、建立認知工具、設計協(xié)作會話機制、規(guī)范教學評估手段等。

        根據審美文化學科的特點,案例庫設計了相應的權重分析表。

        四、案例庫需求分析

        審美文化案例庫的用戶群主要是高校師生、科研院所以及相應學科的愛好者等。案例庫用于日常教學和科研項目,可以提升教學水平,完善項目報告。案例庫內容參考通用的審美文化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以網絡的形式,對外呈現(xiàn)內容。用戶可以通過常規(guī)的電腦終端進行訪問,如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以教學大綱為藍本,案例庫以目錄樹的方式管理和呈現(xiàn)相關案例信息。

        案例的選型標準:現(xiàn)實案例與當前國內外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相吻合,且具有指導性;傳統(tǒng)案例需要有相應的歷史文獻證明或印證;案例的篇幅大小適中,與案例承載的理論深度對應,且可以根據知識點的側重進行適當刪減;選用常見案例,拒絕孤例,強化案例之間的知識關聯(lián);案例準確性的判斷標準主要是權威信息來源,如官方公開發(fā)行的文獻、典籍和規(guī)范等等,且案例需要補充完整的參考信息,如作者、時間、信息源等。[4,5]

        五、案例庫設計

        總體設計。審美文化案例庫包括基礎教學案例庫和項目支撐案例庫。其中基礎教學案例庫包括兩個子庫,即當代審美文化和經典審美文化,主要面向高校教師、科研院所和愛好者。項目支撐案例庫包括三個子庫,即項目支撐方案、文化產業(yè)企劃、書籍撰寫方案,主要面向項目申報者和科研院所。[6]審美文化案例庫的主體框架。

        其中,當代審美文化包括現(xiàn)代科技、消費經濟媒介文化、微觀政治、式微宗教、后現(xiàn)代藝術等模塊。經典審美文化包括精英政治、崇高宗教、經典藝術、歷史典故、語言特征等模塊。

        搜索模塊設計。案例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案例搜索,如標題、作者、關鍵詞、全文、語句等。同時,搜索功能還具有模糊選項。當搜索功能開啟模糊選項時,搜索可以將輸入的關鍵詞按照包括部分關鍵詞的方式進行聯(lián)想搜索,否則將使用精確搜索模式,即以包括全部關鍵詞為搜索目標。默認狀態(tài)是精確搜索。

        針對搜索結果,提供四種記錄管理模式,即時間范圍、相關度、文獻來源、日期。時間范圍是指顯示在指定時間范圍內的案例記錄,相關度是指案例與關鍵詞的耦合程度,文獻來源是指來源渠道,排序方式是指案例記錄的排序方式(當前主要有兩種,時間升/降序和點擊率)。

        六、案例庫的應用

        案例教學中的討論根據參與者的人數(shù)、輸出內容和老師參與度等可以劃分為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兩個階段。[7]

        小組討論是將學生劃分為指定小組或興趣小組等模式,小組成員盡可能多元化,具備不同的知識層面、男女比例和目標訴求等。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意見進行論證,對案例本身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在小組討論階段,以學生為中心,老師不參與,僅對案例本身和結論輸出格式進行說明。

        班級討論是小組為單位,老師作為討論的協(xié)調員和裁判員的角色出現(xiàn)。班級討論是案例教學的核心。討論按照下述幾個步驟進行:分析問題,總結原因,給出現(xiàn)實例證,歸納結論。小組間的辯論以代表形式進行,代表人數(shù)為1~2人為宜。

        各小組陳訴后,進行小組間辯論。辯論中的論點是小組自己的結論,論據是案例涉及到的現(xiàn)實信息,而理論來源是課程內容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和信息脈絡。

        (3)得出結論和撰寫報告。小組討論的過程和結論由老師來判定。老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理論的認知和對案例本身的理解,分別對各小組的分析和結論給予判定,并指出相應的優(yōu)缺點信息。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撰寫案例討論報告,內容包括:案例分析、思路、分析步驟和結論等四個部分。

        七、結語

        教學實踐表明,審美文化案例庫的構建有效縮短了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的差距,既提升了教學效果,也減少了教師備課時間。學生方面,他們獲得了統(tǒng)一的、體系化和生活化的案例,在快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了生產實踐的能力,在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教師方面,老師的勞動量得到極大降低,在教學和科研之間構建了直通道路,從而構建一條貫穿教學、項目和個人提升的螺旋形上升曲線,達到雙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燕,邵云飛.TRIZ方法在構建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11(3):1-3.

        [2]丁筑蘭.審美文化作為“新宗教”的代言性質[J].求是學刊,2009,

        (2):103-105.

        [3]段慶華,黃蕾軍.基于CLE模型的遠程教育財經類案例庫構建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0):128-129.

        [4]李澤林.課堂研究方法:基本范式與路徑嬗變[J].教育研究,

        2013,(11):99-103.

        [5]劉宣文,張英萍.我國媒介識讀教育的發(fā)展與面臨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3,(6):93-100.

        第7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1)摒棄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采用啟發(fā)式教育,用討論、提問、問答或引而不發(fā)等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金屬材料的性能時,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我們身邊那些產品是用金屬制作的?為什么要選用金屬?用金屬制作成該產品有什么優(yōu)缺點?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為什么?通過對一些熟悉產品材質的探討以及教師的總結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相應材料的性能,并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2)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以案列分析為主線講解材料的性能,以動畫或視頻的方式講解加工工藝。在所制作的PPT講稿中引入了了大量的相關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案例,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材料和產品形態(tài)之間的聯(lián)系,體會優(yōu)秀的設計是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性與表現(xiàn)力進行造型設計的。而對于具體的加工工藝,如果僅靠文字敘述和圖片的展示,不能使學生對于具體的工藝原理或工藝過程有比較深刻的記憶,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將各種材料的加工工藝制作成小動畫,小視頻給學生觀看,并給學生欣賞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影片,比如講到陶瓷的性能及加工工藝時,給學生播放《陶瓷之謎》;講解金屬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藝時,給學生播放影片《法拉利制造全過程》。通過文字、圖片、音頻等不同方式的結合講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了學到了相關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并加深了印象。這樣的教學手段實現(xiàn)了圖、文、聲、像并茂的視聽一體化教學,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在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果。

        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學習該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靈活的、正確的選用相關材料使創(chuàng)意得到實現(xiàn),而不是死記硬背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在布置作業(yè)時也堅持了這個原則,比如講到綠色設計時,讓學生利用身邊常見的或者廢棄的材料制作一件小產品;講解塑料的特性及加工工藝時讓學生找出15個用塑料制作的優(yōu)秀產品案例制作成PPT,并作簡單的說明。講解木材的特性時,讓學生到家具市場進行調查,了解木材的不同種類,實木與板材的區(qū)別,不同種類木材的視覺特性及價格的區(qū)別等。另外,可以帶領學生去工廠參觀實習,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完善課程考核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的方式,必然會使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講只在考試前死記硬背知識點,考完后也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學習該門課程,不能很好的將材料與工藝的相關要素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為了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作業(yè)質量,使學生真正的掌握課程的精髓并能學有所用,將該課程的考核方式改為平時作業(yè)+閉卷考試+設計大作業(yè)的方法:閉卷考試可以讓學生有意識的去記憶一些材料的特點與相應的工藝方法;而設計大作業(yè)是讓學生自主設計一款產品,要求選用合理的材料及加工工藝,并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學生所學的相關知識如市場調查、計算機軟件應用、產品設計、人機工程學和美學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串聯(lián),為設計大賽及畢業(yè)設計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通過這種方式的考核,既提高了學生平時作業(yè)的質量,也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點,又加強了其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結語

        第8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生物學審美教育內容

        充分了解和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這是實施審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美學因素不僅存在于其研究對象生物之中,還滲透于其理論體系的構思與表達之中。因此,生物學審美教育內容即生物學美,至少應包括自然美、科學美和人格美等。

        1.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態(tài)往往是由線條、形體、色彩、聲音、運動等美學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學法則構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種自然的整體美。如同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都基本相同,體現(xiàn)了整體一律的美學法則;植物的葉子和哺乳動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現(xiàn)為左右均衡對稱的美學法則;生物體的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在質量和數(shù)量、時間及空間等方面可以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如動物的警戒色、大樹與小草、紅花與綠葉,給人以振奮、醒目和顯豁的感覺,而這些美學因素也可形成調和,如動物的保護色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給人以融和協(xié)調的感覺,這則是對比與調和的美學法則的體現(xiàn);生物體的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與局部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又體現(xiàn)了比例的美學法則;心跳、呼吸運動、細胞分裂、個體發(fā)育以及動植物隨著季節(jié)轉換而發(fā)生的變化等生命現(xiàn)象則體現(xiàn)了美學的節(jié)律性法則;生物的各種器官和系統(tǒng)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與相互協(xié)調、形態(tài)各異的脊椎動物有著驚人相似的骨胳系統(tǒng)、綠色植物的輸導組織與高等動物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結構與功能上存在著微妙的相似、形形的生物與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之間有著奇妙的適應,這一切則都是多樣性統(tǒng)一與和諧的美學法則的體現(xiàn)。

        2.科學美

        科學美是人類在探索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種觀念形態(tài)的美。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實驗美。它指的是實驗的設計、方法和步驟所包含的美學因素、如儀器與裝置美、實驗操作美、實驗現(xiàn)象美、實驗結果的表達與分析的邏輯美等。

        (2)公式美。科學美還在于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和諧和簡單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達出來。如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遺傳中心法則圖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極其簡單的形式表達了非常復雜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它們都顯示了簡潔、和諧的公式美。

        (3)理論美。理論美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水平,它是真與美的統(tǒng)一體。就其本質來說,一種理論越是能反映客觀實際,它的美學價值也越大。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美學價值就比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的美學價值大。而就其表達形式來看,理論還體現(xiàn)出邏輯美和結構美。邏輯美指的是生物學理論體系的構思與表達都嚴格遵循邏輯思維的法則;結構美則指的是生物學理論體系的結構都體現(xiàn)著某些美學法則,如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這兩個概念體現(xiàn)了對稱的法則,而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則體現(xiàn)了對應的法則。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靈美或精神美,是社會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幾十位著名的生物學家,盡管他們的國籍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各人的經歷不同,但在他們探索生物界的奧秘的動人事跡中都閃爍著人格美的光輝。如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不計個人名利的高尚品格;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以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美好情操等,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

        根據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教育原則的要求,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大致可分以下三個層次:

        1.初級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充分感知生物學美的能力。對生物學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審美主體通過審美感官(眼、耳等)對生物學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它是獲得美的感性直觀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審美活動得以進行和展示的前提。審美教育初級目標的具體要求是:通過生物教學活動使學生克服對生物學美的無視、無聞、無覺的美盲狀態(tài),逐步形成對生物學美的敏銳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提高其審美的比較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區(qū)別“真善美”與“假惡丑”,識別生物學美的性質、類型、程度;另外,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學知識的形象性。轉貼于

        2.中級目標

        使學生獲得正確鑒別和善于欣賞生物學美的知識與能力。這是指通過生物教學活動,在學生感知生物學美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內容以及思想意義進行整體把握和審美評價的能力,形成他們對生物科學美的愛好。為了提高學生鑒賞生物學美的修養(yǎng),就要讓他們掌握較多的科學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審美觀;還要讓學生分析和評價各種形態(tài)的生物學美,這樣既增進了美的鑒賞能力,又培養(yǎng)了對生物美的情感。

        3.高級目標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生物學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興趣。對生物學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審美主體在感知和鑒賞生物學美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按照美的規(guī)律直接創(chuàng)造生物學美的能力。中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與興趣主要是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得到發(fā)展的。對學生來說,生物學的學習和實踐過程體現(xiàn)著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這是因為學生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要付出體力、智力和情感,要克服種種困難,作出很大努力,這種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必然能促進自身創(chuàng)造生物美的能力與興趣。因此,為了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高級目標,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學習、實踐和創(chuàng)造。

        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的實施

        人的心理結構是由認知結構、審美結構和意志結構三部分組成的。在教學活動中,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認知、情感、意識心理活動的統(tǒng)一,這是實施審美教育目標的心理基矗中學生物教材中充盈著豐富的美。因此,只要教師能夠正確地運用美育規(guī)律,精心操作與審美有關的教學變量來調控學生的審美感受,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

        充分估計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從審美的角度鉆研和領悟教材,組織好教學內容;選擇直觀、形象而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創(chuàng)造熱烈輕松而又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重視教態(tài)美的設計,使其更好地發(fā)揮表情達意的美感效應;板書設計科學、美觀;講課要生動,富有真情實感,通過積極、振作、飽滿的情感狀態(tài)感染學生;借助掛圖、標本、模型和儀器等創(chuàng)設洋溢著生物學美的情境,能夠有效地調控學生的審美感受。

        根據中學生生物學美感形式的特點,教學中應特別注意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挖掘美學因素,感知美的形象

        審美教育是從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開始的。除生物自然美外,生物學美并不像藝術美那樣外顯和鮮明,而審美教育又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過各種事物具體的、可感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形象來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從生物學知識中發(fā)掘和提煉美學因素,努力把它上升為美的形態(tài),從而創(chuàng)設美的意境,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學美。如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規(guī)律時,教師結合根據當?shù)厍闆r繪制的“能量金字塔”進行講解,使學生感受到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一種和諧統(tǒng)一和均衡對稱的生物學美。再如,在“綠色植物代謝”的綜合復習課上,通過引導學生編制“水分代謝”“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關系的網絡圖,學生除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間內在的聯(lián)系外,還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結構美與動態(tài)美。另外,在生物學問題的理解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假設、實驗、數(shù)據、符號、圖解、標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學知識獨特的結構和聯(lián)系,把學生帶進生物學美的意境,這樣能使學生從邏輯和形象兩個方面認識事物,既深化了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完成美的感知與積累,實現(xiàn)“真中顯美”和“以美啟真”的相互促進。

        2.注意情感體驗,深化美的感受

        教學實踐表明,審美認識是在情感的參與下完成的,僅憑借對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還必須在感知美的過程中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通過對各種生物形態(tài)美的品評、鑒賞和體驗,才能深化對美的形象的認識與感受。生物學美特有的若干內容比較內在含蓄,需要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做到“入境動情”,設身處地地體會教材中美的內涵,得其用心、意蘊和境界,設計好教學中對美的情感體驗活動。如教師在備“環(huán)境保護”這節(jié)課時,通過查閱有關野生動植物資料,詳細了解它們的生態(tài)功能,對人類的貢獻以及瀕危的現(xiàn)狀,自己產生了對野生動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講課時就能將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在完成知識傳授不斷從感性向理性升華的同時,師生之間也必然迸發(fā)強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鳴,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體驗。再如,學習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后,引導學生運用該學說的觀點來解釋若干種生物的保護色、擬態(tài)、警戒色等適應現(xiàn)象的形成,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自然選擇學說”內在邏輯美的體驗,而且還能使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從不同的角度透過生存斗爭殘酷無情的現(xiàn)象,全面地、深刻地領略生存斗爭美的內涵: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展示了令人驚嘆的、至臻完善的和諧統(tǒng)一美。以美衍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美感體驗,又必然激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更大的興趣。

        3.鼓勵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指導美的創(chuàng)造

        第9篇:設計美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 備課 高效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的確,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將知識有效轉化為能力的內化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探索、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可見,優(yōu)化課堂教學,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是何等重要。而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在優(yōu)化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結構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方法上下工夫。

        教師不能將教材內容原封不動地硬“塞”給學生,而是要具備現(xiàn)代教材觀,學習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調動自己知識的積累,以自己的文化積淀,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優(yōu)化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內涵,使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學等都得以充分表現(xiàn),并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智慧。故注重分析教材、處理教材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

        教師都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文化水平,也都或多或少地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但這只是教師教好課的可能條件。只具備這些可能條件,即使對一個已經熟悉教材和教參的老師來說,備課的有效性也是不確定的。而且從備課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時候,備課的過程是一種消極的抄錄教案以備領導檢查的過程。由于對備課缺乏思維高度的認知和消極備課產生的備課的無效性,讓老師對備課產生應付心理。也就是說即使一個教師的水平再高,如果不備課,也不能提高實際教學能力,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能使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用一個比喻來說,在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下,老師就是一個熟練的壘“積木”和設計“積木”排序高手,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沒有變化的表演。因此,不像某些論調強調的那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重心從備課向課堂轉移。我們無法從量的角度來衡量備課和教學哪個更重要,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此,而在于我們是如何看待備課和課堂教學的。如果缺乏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備課的過程就會成為準備課堂講授知識的過程。但事實上,教師備課的過程是教師把可能的教學能力轉化為現(xiàn)實的教學能力的過程。

        備課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過程,亦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教師通過一次次地搜集資料,一遍遍地處理教材、確定教法,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設計能力必然會得到提高。所以,教師的備課過程是一種艱苦的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知識的發(fā)展、教育對象的變化、教學效益要求的提高,對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的備課的要求是沒有止境的,一種最佳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選擇,往往是難以完全使人滿意的。因此,我們既要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備課的艱苦性。因而從理論上梳理和檢討我們傳統(tǒng)的備課思維就顯得很有必要。我們必須明白問題出在哪里,我們有什么新的途徑去解決這些問題。下面談談我在信息技術學科備課過程中的體會。

        要以“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實踐、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改變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改變教育教學觀念,要做到這些,首要的問題就在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備課。

        一要注意備課分為理論課、上機課、課外實踐三種課型進行設計。對于理論課的內容一定要側重于理論理解方面的知識,而且要保證課堂上有內容可講,學生有內容去理解、去記憶。不要一節(jié)課從頭講到尾都是新名詞、新術語,這樣學生會受不了,課堂氣氛也會非常沉悶,甚至課堂秩序難以維持,從而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而對于上機課,你得事先為學生的操作準備好素材,否則,什么插入圖片、聲音試聽和動畫效果之類的東西都無從談起。即使是當時學生心不甘情不愿地勉強接受了,心中沒有那種實際效果的真實顯現(xiàn),也會在幾天甚至是幾個小時之后就把那浮在記憶淺層的一點東西還給老師了。這樣的課雖然是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但其他的工作卻隨之變?yōu)橥絼诹恕6n外實踐,更應該要求體現(xiàn)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優(yōu)勢,教師的教學思想貫穿始終,而學生的思維可以圍繞教師的思想主題任意發(fā)揮。

        二要注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是以動手操作為主體。每節(jié)課的內容不宜過多,而且在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簡潔準確的講解之后,必定要結合一些典型的比較有意義的實例進行分析,這樣既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又能使學生有很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要在學習了一個章節(jié)或是一個連貫的知識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加以鞏固,并且應該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一些綜合性的作品,各個小知識點盡量都能用上,具體內容由著學生自由發(fā)揮。最后具體分析學生的作品,找出每幅作品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fā)散思維,發(fā)揮各自的潛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 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 | 偷自视频区在线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亚洲欧美在线电影 | 亚洲亚洲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