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不動產登記資料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21年不動產登記工作在局黨組正確領導下,在局相關股室配合下,按照自然資源部、省廳及市局統一安排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聚焦群眾登記財產便利度,不斷完善基礎數據,優化辦證流程,壓縮辦結時限。結合全省開展的“轉作風優環境”活動年,牽頭登記財產指標材料報送,著力優化財產登記領域營商環境。全力推動登記領域“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化解登記領域歷史遺留問題,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房管、稅務等部門間數據互通共享,搭建“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實現了服務效能雙提升。回顧全年各項工作,現做簡要總結如下:
一、基礎工作開展情況
1、日常登記業務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共辦理各類不動產登記業務()件,其中辦理首次登記()件,一般轉移登記()件,變更登記()件,抵押登記()件,注銷抵押登記()件,更正登記 ()件,補換證登記()件,協助司法查解封登記()件。發放不動產權證書()本,不動產登記證明()張。為企業群眾開具各種不動產查詢證明2600份,接待公檢法紀檢委等部門查詢3000余次。
2、不動產登記資料管理工作有序開展。一年來,業務股室在辦理各類業務的過程中,共形成各類檔案資料9600余卷,已入庫保存8000余卷,對需要永久保管的不動產登記類檔案,已采取線裝方式裝訂成冊5630卷,5年保管期的抵押檔案編號入庫4769卷。至2021年11月,登記中心新增永久存檔資料63000卷,新增短期保存抵押登記資料35000余卷,房管部門移交90000余卷。農業承包經營權登記檔案資料移交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與縣農業農村局溝通對接,對移交前的各項工作準備充分。
3、登記財產領域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轉作風優環境”活動年開展以來,縣不動產登記中心不斷優化辦事流程、壓縮辦結時限、精簡申請材料。截止目前,我縣對各類不動產登記業務實行公開辦事流程、辦結時限及材料清單制度。不動產一般登記業務辦理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抵押登記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中心不斷創新服務舉措,在雙休日、法定節假日、工作日中午等非工作時間,通過延時服務、錯時服務等模式提供全時段“不打烊”服務,群眾企業辦事不再“選日子”。同時,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綠色通道、24小時自助查詢、“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平臺受理登記等多項舉措同向發力,企業群眾不動產登記獲得感、滿意感、幸福感逐步增強。
二、便民利民工作成效
1、實現抵押登記“不見面審批”和“一次都不跑”。2019年以來已與6家銀行簽訂合作協議,企業群眾辦理抵押登記可就近選擇銀行網點,不必跑不動產登記窗口。2020年線上“互聯網+抵押登記”業務共受理完成430件,發出電子證明430張,為企業、群眾辦理不動產抵押融資額達20548.7萬元。
2、推動“不動產電子證照”應用。2020年率先在進賢縣郵政銀行抵押網點中推廣使用不動產登記電子證明,權利人在該行直接辦理抵押登記,由銀行直接打印不動產電子證明,實現“一次不跑”,截止目前已有3家銀行推行抵押登記“不動產電子證照”應用。
3、推進“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工作。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2021年“轉作風優環境”活動年部署安排,切實提升辦事企業群眾對我縣不動產登記工作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縣不動產登記中心于2021年7月26日起正式上線“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企業群眾可以登錄平臺進行注冊、實名認證后實現不動產登記網上申請、網上辦理、網上查詢等。我縣“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平臺上線運行,標志著我縣“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正式落地運行。
4、推行“交房(地)即交證”服務模式。為推動該項工作,2020年12月縣自然資源局印發了《“交房(地)即交證”便民利民工作實施方案》。為落實交地即交證,不動產登記中心嚴格按照省自然資源廳關于不動產登記申請材料清單收件,不再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作為受理要件材料,只要企業交地后提供了材料清單規定的要件,便可以申請辦理不動產權證,6月初已經實現所有拿地企業交地即交證。為有效防范不動產登記領域風險,保護購房群眾權益,積極探索交房即交證新模式,目前已在山水田園小區開展試點,該小區已有35戶業主交房當天領取了不動產權證。
5、實現企業間不動產轉移登記繳稅后1小時辦結。為提升企業不動產轉移登記效率,實現繳稅后1小時辦結,縣自然資源局主要領導召開相關業務股室專題會議,安排部署該項工作。在深入探討研究原辦理流程及環節可壓縮空間后,決定取消土地二級市場交易備案,取消會議聯審。目前,企業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繳稅后即可直接申請轉移登記,全面實現繳稅后1小時辦結。
6、自助查詢服務24小時“不打烊”。在縣行政服務中心不動產登記辦事大廳設置24小時自助查詢服務區,實現不動產登記進度查詢、個人住房信息查詢“不打烊”,有效地解決了部分群眾在辦理不動產登記時“8小時之內沒空辦、8小時之外無處辦”的問題。
7、進一步壓縮辦證時限。2020年以來,按照省自然資源廳、市自然資源局統一部署,我縣各類不動產登記業務辦理大提速,實現了抵押登記1個工作日內辦結、一般登記3個工作日內辦結,查封登記、更正登記、注銷登記等業務即時辦結。
8、存量房不動產轉移登記與水電氣部門聯動,實現一站式辦理。目前已實現存量房不動產轉移登記業務中與水電氣部門聯動辦理,申請人在申請轉移登記時,可同時申請辦理水電氣過戶業務。群眾領取不動產證書的同時,直接在辦證大廳水電氣窗口一站式同步完成過戶,實現了不動產登記與水電氣過戶多項業務辦理只進一扇門。
9、加強部門間信息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島。經過省自然資源廳與省級相關部門協調,2020年12月25日前已完成縣不動產登記中心與公安、市場監管、編辦、銀保監、法院及民政等六部門實現“點對點”專線信息共享。為實現不動產登記、房管及稅務三部門信息共享,縣自然資源局于3月30日、5月19日分別組織三部門分管領導及相關技術人員溝通對接,就信息互通共享模式達成一致意見。不動產、房管及稅務三部門接口已開發成功,現已經實現不動產登記、稅務、房管三部門信息互通共享。
10、加強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成立縣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工作領導小組,同時,縣自然資源局印發了進一步規范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相關工作的文件,對不動產(含山林權、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權屬爭議調處解決機制重新明確規范。本次深化事業單位改革關于不動產登記中心“三定方案”中還新增了承擔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技術性、輔工作職責,將更有效保障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當前不動產登記領域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信息共享部門提供的電子信息不全面,因早期信息沒有經電子化處理,無法通過信息互通共享提取。公安部門的身份證信息及民政部門的結婚離婚登記信息與房產交易登記密切相關,目前不動產登記部門已經實現了與這兩個部門間的信息共享,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距實際工作要求還存在差距。如與公安共享的身份證信息,有小部分電子憑證無法調取共享;早期的結婚(離婚)登記信息,沒有經電子化數據處理,導致部分時間段的結婚、離婚電子憑證信息無法調取。這些群眾辦理不動產登記仍需要提供紙質證件,不能從信息互通共享中獲得便利。不動產登記中心將加強與信息共享單位緊密協作,盡可能擴大信息共享范圍,使企業群眾通過信息共享獲取最大的辦證便捷滿意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快推進“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以“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平臺上線為契機,實現不動產登記系統遷移到贛服通等政務外網運行,自助查詢登記檔案和登記信息,推廣不動產登記電子證照應用。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實現法人注冊登錄、個人辦理其他不動產登記申請業務,同步推進微信公眾號上線。加快推進各類登記業務“全程網辦”,零距離服務廣大企業群眾,不斷拓寬“不見面審批”和“一次都不跑”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一、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優點
1)節約成本。進行檔案信息化的建設有助于為單位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浪費。在計算機信息化檔案管理沒有成為主要的工作模式之前,檔案人員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紙張去進行檔案資料的編寫,在這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漏寫或是漏記的部分,而最后查找需要從頭到尾的查詢,浪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資料的管理可以快速查詢到所需的資料,在保存上相對簡單,不易丟失和缺損。2)提高工作效率。運用現代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的電腦技術進行現代化檔案的管理工作,以此作為從原有的紙質信息檔案管理到信息化檔案管理的一個過渡。運用成熟的電腦技術為檔案管理部門節約人力成本。比如說起初檔案管理整理紙質文件需要二至四個人來完成這份工作,運用電腦技術就只需要一個人很好的完成這份工作。這就為整個管理節約了人力成本,在此基礎之上也提高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二、信息化檔案管理的現狀
1)缺乏重視。對檔案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視,不僅僅體現在管理部門當中,還包括信息管理人員自身。主要體現在管理部門的管理者遵循陳舊的管理模式,不與時俱進,在快速發展的電腦信息技術面前,管理者還沒有跟上信息管理的步伐。另一方面檔案管理工作人員,長期以往的工作環境中,已經養成了一種工作習慣,要在讓他們重新接受另一種工作方法,一時之間心理上難以接受,甚至是抵觸不愿意做出改變。2)管理標準化不足。在進行檔案管理上,沒有完整齊全的管理制度和部門管理系統。比如,房產信息檔案的管理,它應該是擁有專門收集房產資料的人員,分化各級職責,如資料的收集整理人員,其次是立卷檢查人員以及檔案保管人員。而如今大多數還保持著兩三個人員管理信息檔案的工作模式,管理人員之間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到位。也沒有設置專門監督的責任機構和人員,造成檔案信息管理總體的不足。3)管理人員素質較低。檔案信息人員的素質較低表現在工作責任感不強,具體表現在有的檔案信息管理者道德素養不夠高,將檔案資料據為己有,甚至是私自存放或是拒絕歸檔保管。檔案信息人員素質低下還表現在服務水平不夠高。以房產檔案信息管理為例,房產所有者需要調動存檔的資料進行復印或是作為他用時,管理人員不給予調檔,甚至態度惡劣,給他人造成事務辦理上的諸多不便。
三、加強信息化檔案管理的措施
1)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化檔案管理的先決條件是完善應有的基礎設施,沒有這些必要的設備就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意義。建立現代信息化檔案管理首先所需要的設備,計算機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復印機,專業的軟件設備,打印機、掃描儀等等。而建立檔案信息系統是最關鍵和最主要的部分,擁有一項完整的系統可以更加快速的進行檔案的錄入,以及檔案的分類和檔案的查詢以及保管。2)重視檔案信息化的建設與傳統保管。檔案信息化的建設固然很重要,是往現代化信息檔案保管的一個重要過渡,它使得檔案信息形成一項完整的保管系統,也是現代電腦技術運用在檔案管理上的一次飛越。它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的工作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效益。但是傳統的檔案保管也不能完全的放棄,比如說房產資料文件的原件是作為房產擁有者所有權的一個證明文件,這些文件都是要作為紙質文件資料長期保存的。3)加強信息安全的管理。在建設現代信息化檔案管理的步伐之上,還必須得加強信息檔案的安全性管理。在電腦科技發展的同時,一些人利用網絡的便利性以及網絡的漏洞,使用病毒或是黑客軟件對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攻擊,造成信息檔案管理資料的流失與損壞。在沒有備份的情況下,這些流失與損壞的文件資料不能夠還原,給擁有者以及檔案資料管理部門增加損失。因此,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檔案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信息安全管理的預防與應對。4)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這里所說的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不僅僅包括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更加重要的是道德責任水平。首先是檔案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需要他們明確的知道檔案信息管理的具體內容以及保管措施以及自身職責的具體要求。其次是管理業務水平,我們知道一些檔案管理需要我們妥善的保管一些紙質資料,隨著時間的延長,紙質資料容易損壞或是陳舊,看不清楚具體內容,這就需要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修復能力。道德素養具體體現在自身的責任意識,強烈的職責使命感以及對自身的約束力。
四、結語
在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時代,印證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這種發達的電腦信息技術運用到檔案信息管理當中,完成從傳統的紙質管理信息系統到現代信息化檔案管理的一個重要過渡。在本文中研究了運用現代的信息化檔案管理模式,突出了它的作用,以及它在檔案管理當中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此同時提出在建立現代信息化檔案管理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為怎樣建立新型的現代化檔案管理模式提供了可供大家參考的建議。
作者:劉洋 單位:天津市市區不動產登記事務中心
參考文獻:
[1]陸貝貝.關于檔案信息化建設與檔案管理的探索[J].環球市場,2016,(20).
[2]戴永成.推進財務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卷宗,2014,(7).
[3]夏滿君,.淺談電子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J].卷宗,2014,(11).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市高原特色優勢產業,以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為目標,以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為基礎,以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保障,以開展“三權三證”抵(質)押融資工作為切入點,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精品農莊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著力點,積極探索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和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改進和提高“三農”金融服務水平,切實加大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支持,推動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農業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農戶等多方參與的機制,加強對接,搭建平臺,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工作開展。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發揮政策激勵作用,合理整合涉農獎補資金,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有效撬動信貸投入,激發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內在動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傾斜,更好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注重創新、風險可控。重點完善信貸管理體制,豐富抵押擔保方式,推動金融產品創新,靈活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索實踐,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堅持改善服務與風險防控相結合,完善農村金融的風險分散、轉移和共擔機制,確保收益有效覆蓋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以點帶面。按照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結合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實際需求,突出地方農業發展特色,選擇農業產業優勢突出的鄉、村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在全市鋪開,做到統籌規劃,穩妥推進。
(三)目標任務
力爭在2015年實現“兩個突破”。一是力爭在涉農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破解支農關鍵制約因素上實現突破,財政對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初步形成統籌利用財政獎勵、政策性擔保、風險補償、利息補貼等支持金融惠農機制;二是力爭在支農金融規模上實現突破,實現全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的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的“兩個高于”目標。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信貸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農村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實際、具有特色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支持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重點工作
(一)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信貸管理機制
1.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定位明確、覆蓋廣泛、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支農組織體系。一是進一步發揮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以深化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繼續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在傳統小額農貸、聯保貸款等基礎上,向“農信社+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二是加快推進農業政策性金融體制改革,發揮其在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認真落實財政部關于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業銀行“三農”事業部制,立足縣域經濟和“三農”,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和中介組織;四是積極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鄉鎮設立分支機構,創造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2.建立健全涉農信貸管理體制。各金融機構要正確處理好防范風險與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關系,克服“惜”貸、“怕”貸顧慮,樹立在支持經濟發展中實現金融安全的經營理念,把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調整信貸結構的一個切入點和提高銀行資產質量和效益的契合點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圍繞農產品加工、農業技術構成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資產特征、資金需求特點和生產周期,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授信管理流程,合理設置授信額度和期限,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優化績效考核機制,推行盡職免責制度,通過調動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內在積極性來緩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貸款需求壓力。
3.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各金融機構要和各涉農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密切業務協作,共同做好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工作。各級涉農部門應主動配合金融機構做好信貸服務工作,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政策導向等資料,為金融機構授信和放貸當好參謀。發揮主管部門的指導、扶持和服務作用,積極推進產業化組織規范化建設。金融機構應優先對經規范化認定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給予貸款支持。合理確定財政金融職能,加強財政金融溝通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先導,金融支農資金為主力,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實現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配合投入,共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土資源部門要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龍頭企業發展用地需求,按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優先安排、重點保障。農產品加工項目入駐工業園區,所需建設用地出讓價格可以低于園區內其他工業項目用地價格;涉及占用林地的,按最低標準收取植被恢復費。龍頭企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臨時性收購場所、農林種養殖的設施農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人民銀行要積極協調轄區各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適時指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投向、投量和金融服務方式,不斷提高金融支農效益和水平。
(二)突出金融支持重點環節
1.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各金融機構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按照“宜場則場、宜戶則戶、宜企則企、宜社則社”原則,加大對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特別對管理水平高、產品特色強、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要優先給予支持;加大對規模效益突出、示范帶動能力強、市場和效益穩定的種養殖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信貸支持;加大對股權結構清晰、內部運作規范、利益連接緊密、財務可持續的農民合作社的信貸支持。
2.積極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各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現有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建設,重點支持現有工業園區以“園中園”的形式,設立相對集中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引導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聚集區。
3.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各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在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的地區,全力支持以集聚性、展示性、示范性、效益性、規模性、生態性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
4.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建立。各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優先支持標準化生產、質量體系健全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及其生產基地發展,對缺乏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則提高信貸準入門檻,從而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標準體系的建立健全。
5.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各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把扶貧到戶貸款貼息工作與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支持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通過信貸扶貧與產業扶貧工作的有機結合,合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的良好局面,確保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扶貧開發目標任務。
(三)加快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
1.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政策文件精神,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實際,及時制定出臺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辦法》、《市農村房屋抵押貸款辦法》、《市林權抵押貸款辦法》等相關政策。各縣(區)和有關部門要及時出臺符合實際、操作性強、流程清晰的實施辦法和操作規程,穩步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有序開展。
2.加快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規范的原則,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和不損害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農村產權的確權頒證工作。一是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的思路和辦法,進一步提高林權確權頒證率,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的確權頒證工作,對需要辦理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的農戶優先確權頒證,不斷優化、規范農村產權確權頒證的業務辦理流程,明晰產權關系,以物權的形式規范和保護農民權益,實現有權必有證,有證可抵(質)押。二是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糾紛調解、仲裁機制,及時妥善處理農村承包土地、房產、宅基地、林權等矛盾糾紛,保障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加強檔案資料管理和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農村產權數據庫,實現檔案數字化,為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詢和共享渠道,為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順利開展夯實基礎。
3.建立健全農村產權市場服務體系。積極構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服務機構,促進農村產權規范、有序、公平交易和農村資源優化組合,逐步建立權屬清晰、主體到位、權責明確、保障嚴格、流程規范、監管有效的流轉管理機制。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及時設立和完善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服務中心,收集和各類產權流轉信息,開展政策咨詢、合同備案和抵(質)押登記等管理服務,組織產權流轉、招拍掛等交易活動,為貸款抵(質)押物處置、抵(質)押權利的實現提供平臺。積極培育市場化、競爭性的中介服務機構,在農村地區為貸款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登記、資信證明等方面發揮銜接作用,同時為農村產權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等服務,為農村產權流轉變現提供高效便捷的平臺。進一步完善農村資產評估體系,各縣(區)要積極組建成立農村承包土地、農村房屋(宅基地)和林權評估機構,滿足當地農村資產和權益的評估需求,并及時公布區域農村承包土地、集體建設用地、林地的基準價格,為農村產權的價值評估提供依據和標準。
(四)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1.創新貸款擔保方式。各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地農業發展情況和農村經濟特點,依照相關法律,進一步擴大農戶和農村企業申請貸款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積極規范和完善涉農擔保貸款業務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農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機制。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探索發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水域灘涂使用權等抵押貸款,規范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倉單、存單等權利質押貸款。原則上,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可用于貸款擔保的各類動產和不動產,都可以用于貸款擔保。
2.積極探索金融支農的新模式。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探索建立公司、農戶、信貸、專業組織、農業保險、財政撬動、種植基地等有機結合的多種信貸支持模式,有效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需求,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探索信貸支農與保險支農相結合的金融服務新產品。在進一步擴大轄區農業保險試點范圍的基礎上,鼓勵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村信貸擔保機構及相關中介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以訂單和保單等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
3.創新特色農業金融產品。各金融機構應根據各地農業產業發展特點,結合中藥材、特色林果和山地牧業等高原特色農產業實際,創新信貸產品,推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信貸模式。探索推廣“信用貸款”、“本草貸”、“林果貸”等信貸產品。根據各產業生產周期、資金周轉頻次和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和期限。
4.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金融產品營銷力度,采取流動和定點上門服務,擴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積極爭取上級行支持,合理擴大信貸管理權限,優化審貸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結合各縣(區)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通過推行手機銀行、惠農卡、惠商卡、信用村鎮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手段電子化、信息化和規范化,逐步普及農村金融產品的網絡化交易,發展基于現代信息科技的低成本的商業可持續模式。
(五)完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配套政策
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貸款與其他貸款相比,受自然條件、生產周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大,且貸款承載主體脆弱,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低。因此,各級政府要通過設立擔保基金、風險補償金以及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建立財政促進金融支農的長效機制。
1.設立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的涉農貸款擔保基金。市政府設立涉農貸款擔保基金,金融機構根據擔保金規模,按一定比例發放涉農貸款。同時,要積極探索設立以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生產企業等為會員的融資擔保機構,此類機構實行會員制管理,以民間資金為主,互助、微利為目的,實行民有民管。
2.建立涉農貸款貼息機制。市財政每年安排4000萬元專項用于涉農貸款貼息。涉農貸款貼息資金由市財政專用賬戶存儲,進行專項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市財政局牽頭,市直有關部門、金融機構配合,制定貼息辦法。
3.統籌發揮好涉農補貼資金的作用。各級各部門要科學整合歸并國家及地方補貼,創新支農機制,加強與銀行合作,更好地發揮支農資金作用,鼓勵銀行擴大信貸投放,發揮“小補貼撬動大資金”效應,合理彌補農村金融風險成本,有效調動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積極性。
(六)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1.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搭建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和產權交易平臺,著力培育“征信+信貸+服務”發展模式,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適時在全市推廣。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有信貸需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制度,確保信用體系建設全覆蓋。
2.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要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力量,綜合運用各類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對非法集資、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維護金融債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成立市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以市長為組長,分管金融、農業副市長為副組長,市委農辦、市政府金融辦、市政府法制辦、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住建局、市國土局、市扶貧辦、市人行、市銀監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協會等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金融辦,具體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二)明確工作責任
各縣(區)、相關部門要明確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層層落實責任。市委農辦負責研究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相關政策,提出促進工作開展的意見建議,加強與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協調聯系,指導和督促各縣(區)開展工作;市金融辦負責研究制定涉農貸款融資的相關政策措施和獎勵辦法,組織開展政策宣傳,引導和協調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設立由政府出資的融資擔保基金,并制定管理辦法,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農業、國土、住建、林業等部門負責研究制定涉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的確權頒證、流轉、評估、抵(質)押登記等方面政策并組織實施,建立和完善農村“三權”交易平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各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也要建立定期協作機制,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融資問題。各級農業部門要推動建設農業產業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名單、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各類農業產業化投資項目等信息的定期和通報制度,促進銀行與企業的信息溝通和項目對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主動將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向上級行推介,爭取納入上級行的項目庫。
(三)建立激勵機制
為確保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順利推進,激發和調動全市上下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市、縣(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獎勵辦法,配套獎勵資金,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