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教學認知;教學設計
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領域的共同主題。課堂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基于核心素養優化教師的教學認知,促使教師轉變觀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從而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這是我們所面臨的重要且艱巨的任務。沒有教師對核心素養的深入理解并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談。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余年,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當前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是教師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經驗的影響,主要圍繞著“知識與技能”的一維目標進行教學。[1]教師的育人意識淡薄,育人能力缺失。[2]以教科書為中心,只想準確地把盡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旁觀者”,學生的熱情、主動性、懷疑能力在學習中不斷泯滅。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中學化學教師最大的挑戰就是——從“教書”轉向“育人”,也就是說不能再單純地從化學學科的角度來理解化學教學,而必須從人的素養提升的角度來理解。2012年2月,教育部頒發《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要求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全程育人、全員育人。這些都要求化學教師在觀念上、思維方式上和教學行為上都要發生重大改變。作為高中化學教師要承擔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使命,必須將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訴求,轉化為教師的教學理解并付諸實踐。在這種新形勢下,優化提升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認知尤為重要。
二、優化高中化學教師教學認知的流程——以“苯”的教學為例[3]
教學認知的建構和發展必須根植于教學實踐。因此,基于一定的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研究,是培育和發展高中化學教師教學認知的有效途徑。本研究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對PCK(學科教學知識)、PCKg(學科教學認知)構成要素研究[4]的基礎上,把對教師教學認知提升的重心放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上,提出了優化高中化學教師教學認知的流程(如圖1)。“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是進行化學教學的統領性觀念,它是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的基礎。首先,教師應該對核心素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有深入的理解。其次,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主旨,分析教學知識,包括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知識等。然后,選擇教學內容,準確制定教學目標。最后,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任務。課堂情境設計和學生學習活動設計是學習任務設計的關鍵。通過學生在化學學習中與教學情境持續互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充分理解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
核心素養是21世紀個人終生發展和適應社會變遷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對三維目標的傳承、整合、提升和發展。[5]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學科化、具體化、情境化,它關心的是一門學科究竟對一個人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樣的貢獻,而不只是本門學科的具體知識內容。不同的學科的核心素養有著不同的內容要求,但他們互相聯系滲透,共同支撐核心素養的發展。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是高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化學教育活動的總目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不是全盤否定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是清晰地認識到高中化學對于學生成長獨有的意義和獨特的價值。化學學科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習得,更重要的是化學基本觀念、思想方法、思維能力、價值觀和科學倫理觀念的形成。[6]
(二)全面分析化學學科教學知識
化學教學知識包括化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等。準確把握高中化學學科教學知識,是順利完成教學,實現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保證。1.挖掘整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認知的基礎。化學教師要認真學習新修訂的課程標準,融合課程理念,把握化學學科知識體系,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學觀。(1)追溯化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在化學知識的形成階段,充滿了化學家的智慧和科學精神,蘊藏著豐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飽含著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如“苯”的教學中向學生呈現苯的發現過程、凱庫勒苯環結構假說提出的過程,就是科學探索過程的再現。教師追溯化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領略創造者的思考,感受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讓學生逐步領悟自然科學的探究方法,體驗科學理論從“猜測、提出假說——證實或證偽——修正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研究物質的方法,對于培養科學精神品質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煉化學基本觀念和思想方法學科基本觀念是對學科知識更高層次的抽象和概括,在學生學習具體性知識時起統攝作用。教師在對具體化學知識的分析過程中,要注意提煉知識背后隱藏的化學學科的基本觀念、思想方法。如“苯”的教學中抓住苯環的微觀結構和宏觀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體現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也凸顯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推斷物質的結構的化學思想觀念。運用恰當的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感悟最本質的、最精髓的學科思想。(3)發展化學學科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在一切能力和核心素養中居統攝地位。在化學教學中應以化學知識為載體,幫助學生學會思考,進行思維訓練。如讓學生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學生不斷進行證實或證偽,感受形成科學結論所需要的證據和尋找證據的途徑。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證據推理”“模型認知”“實驗探究”等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7](4)揭示化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化學學科價值觀,是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的需要,也是化學學科的價值體現。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貼近社會,充分揭示化學知識的價值。如在“苯”的教學中聯系苯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以及苯的危害等,使學生感受化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環保意識和綠色化學觀念等。2.深入了解學生知識教師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扮演轉化者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是實現高效率的轉化的前提。如“苯”的教學,教師應該了解所面對的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一些特征反應,“苯”的教學要以此為基礎。但此時學生有機知識儲備并不多,教學中應注意不能隨意補充知識(如苯的磺化反應等),更不能將知識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等。教師應該觀察和深度研究學生,包括知識能力基礎、學習心理、認知方式、錯誤概念、學習困難以及學習效果等。[8]
(三)準確制定化學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核心素養和化學核心素養的本意,根據化學教學內容與特點和學生在某一階段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準確判斷教學內容在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如“苯”的學習目標如下: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質,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培養科學探究和化學實驗能力,強化對“結構—性質”關系的認識;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化學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培養科學品質和邏輯推理能力;了解苯的用途、苯的毒性,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綠色化學觀念。該學習目標涉及“宏觀辨識”“微觀探析”“證據推理”“科學探究”“創新意識”“科學精神”“社會責任”等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四)精心設計學習任務
精心設計學習任務,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化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選擇或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發展探索、交流合作的平臺,開展體驗式、探究式、建構式的學習,形成思維觀念和探究技能,感受化學學習的價值和魅力,發展化學核心素養。在“苯”的學習中,設計的學習任務,如表1。總之,利用某一教學主題對化學教師進行教學認知培育,讓教師掌握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不但能促進該主題教學的有效性,而且能充分提升教師的教學認知,提高其專業水平。化學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越深刻、對學生了解越深入,教學目標把握越準確,設計的學習任務越有針對性,越能發展學生的化學素養。
三、優化高中化學教師教學認知的關鍵
根據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對高中化學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現實高中化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的教學認知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必須超越化學學科知識理解化學教育的本質
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向學生核心素養本位轉型。化學教師無論是在教學內容設計還是教學方法設計方面都應該針對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從而真正實現為素養而教,讓學生獲取化學知識,形成化學基本觀念,提升化學思維能力。
(二)善于挖掘課程文本中的育人潛能
教材中呈現的只是靜態的知識的結果。教師除了要能夠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知識內容,分析知識的深廣度,還要挖掘知識的內涵價值,蘊藏的化學基本觀念、思想方法,所經歷的思維過程的價值,以及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情感態度的價值等,從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層面來構建教學。
(三)重視學生知識,關注學習活動組織
一定要改變學生無條件接受知識的現狀,從關注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度轉向關注學生學習的達成度。關注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能力、品格品性的實際變化。學生是在基本的化學活動中獲得經驗的,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知識生長、知識應用,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四)突出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教師要揭示化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強調知識的應用,把知識融入情境之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境設計要緊扣化學教學內容,指向要明確具體,避免徒有形式而無實質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心理發展規律;要有一定的思維負荷,引發學生的高階思維活動;要新穎多樣,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突破化學知識的重難點。化學教師還需在具體教學實施中觀察示范、支持鼓勵、啟發引導,進行互動和情感交流,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品格和科學精神。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學生,我們提出發展核心素養;對教師,我們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認知培育優化,鼓勵他們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落實到具體的教育中,進而真正實現育人功能是高中化學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們應該借助這一改革的契機,深化對高中化學教育的理解,發揮化學學科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喻平.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與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7(1):48-53.
[2]趙學昌.把核心素養內化于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2):51-53.
[3]朱鵬飛,徐惠.“苯”的教學設計[J].化學教學,2014(1):40-43.
[4]梁永平.論化學教師的PCK結構及其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5]吳星.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J].化學教學,2017(2):6-8.
[6]王云生.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及其確定[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7-9.
[7]徐賓.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61-63.
一、課程創新基地建設的基本情況
課程創新基地建設的基本情況主要從評審立項的結構布局以及項目建設的進展狀況來考察。
(一)課程創新基地的立項分布
1.按學科領域分類
本輪課程創新基地重點對學科領域進行建設,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的建設。在申報評審中,雖然堅持學科協調發展的原則,但學科分布存在較大差距,語文、數學、物理、外語、化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立項數量較多,而音樂、信息技術、政治、美術、通用技術等學科立項數量則較少。
2.按區域布局分類
課程創新基地評審在注重質量優先原則的基礎上,同時關注區域協調發展,但目前課程基地的區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58.44%;城市發展新區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19.48%;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16.88%;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5.19%。
3.按城鄉布局分類
課程創新基地建設是促進城鄉教育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學校特色內涵發展的有效載體,必須考慮項目的城鄉合理布局。目前,項目城鄉分布極不平衡,其中區縣城市高中學校立項數量占總立項數量的93.51%,鄉鎮高中學校立項數量占總立項數量的6.49%。
4.按學校類型分類
全市重點中學與非重點中學數量相當,但重點中學卻集聚著優質的辦學資源和條件,辦學水平與質量也明顯高于非重點中學。在申報評審中,雖然堅持校際之間均衡發展的原則,但重點中學立項數量占總立項數量的96%以上,非重點中學立項占比不足4%。
(二)課程創新基地的建設情況
兩年多來,重慶市課程創新基地建設工作已初見成效,體現了全市普通高中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新導向,創生了凸顯學科魅力的新課堂,開發了豐富多彩的新課程資源,促進了育人模式與教學方式的新轉變,拓展了學校特色建設的新空間,搭建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平臺,開創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新局面。
1.多數學校課程創新基地建設理念先進,能夠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
一是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課程創新基地,建設優秀文化。比如,重慶市求精中學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堅持以“百年樹人,精益求精”為理念追求,在課程創新基地建設中,挖掘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等區域文化,建設特色校園文化,創建辯論會、模擬聯合國等學科文化,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以核心素養落地培育為導向。在課程創新基地建設過程中,引導全市各基地項目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在創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環境、突出核心教學內容的模型建構、建設促進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開發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中心、形成學生實踐創新的有效路徑“六大建設內容”方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重慶市南開中學為有效地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基地建設構建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模型”和“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型”。
三是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導向。以名師支撐基地,以基地成長教師,以教師發展學生。全市在課程創新基地建設過程中,先后建成了“學科教研中心”“名師工作室(工作坊)”“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研修中心”等。教師線上、線下可以互動交流。搭建了“互聯網+學科教研”平臺,真正成了教師成長的搖籃。比如,重慶外國語學校構建“教師發展中心”,采取三組共建、各司其職的思路。專家顧問組:聘請知名專家為基地建設整體把脈,每年定期集中指導。行政領導組: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加強理科建設的整體規劃,為數學課程創新基地進行政策引導、資金協調、后勤保障、跨學科協調以及基地建設監管等工作。基地執行組:主要負責各項目目標的具體實施。依托基地建設項目引領、名師示范、教研制度的創新,建立促進教師發展的常態化機制。
2.多數學校在課程創新基地建設中貫穿融通性思維,能夠做到繼承與創新、校內與校外、硬件與軟件相結合
一是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所有申報成功的市級課程創新基地,都是項目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都是值得繼承的優良傳統。比如,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的外語課程創新基地,繼承了學校的傳統優勢外語學科,構建了以外語為特色、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為目標,整合國家基礎課程和國際優質教材資源,形成該校特有的“三級”分層多樣化的課程體系。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關于 “核心素養”的熱潮實質上是國際教育競爭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質量的升級運動。然而當前高中化學教師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經驗的影響,育人意識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師進入職場以后,其思維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來,當時展對老師提出更高要求時,許多教師消極應對或無能為力。因此,提升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其從“知識教學”轉向“素養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沒有教師對核心素養的深入理解并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談。
一、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
目前,學界認為勝任力是指在某一崗位中,可以把表現優異和表現普通者區分開的個體潛在的較為持久的行為特征。教師勝任力包括教師知識、能力、人格特點以及動機等,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它能將績效優秀的教師與一般教師區分開來。對于勝任力理論的系統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1968年,美國教育辦公室出錢資助了8個教育改革項目,用來研究探索教師的勝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國教育與就業部提交了一份“高績效教師模型”報告,報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師的5種勝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亞,國家教學委員會根據教師勝任力標準(1996)實施的全國教學質量項目中,為新教師開發設計了一個勝任力框架[1]。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中學化學教師最大的挑戰就是――從“教書”轉向“育人”,這要求化學教師要具備相應的教學勝任力,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認為,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主要包括“轉化的智慧”、“實驗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育理想”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 轉化的智慧
教學勝任力的提出,讓我們思考什么才是一個好的化學教師。優秀的化學學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學教師,知識的淵博并不意味著就有能力把知識傳遞給學生[2]。教師是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起著轉化的重要作用。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運用合適的化學教學方法和策略,將教師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這要求教師全面理解化學學科知識,包括化學內容知識、化學認識論知識等;充分了解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情況,包括原有水平、認知困難等;以教學法知識,包括教育學及心理學知識等作支撐。
2. 實驗教學能力
實驗教學能力是化學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對發展學生化學素養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無法代替的。科學探究實踐是以化學實驗為主的探究,強調用實驗方法學習和研究化學[3]。教師要明確實驗的重要性,深刻認識實驗的功能和價值。具備熟練的實驗能力,包括實驗操作技能、實驗教學能力、實驗研究能力等,并能夠開發高質量的實驗探究課題。
3. 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
核心素養導向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化學教育教學重點,思維教學的重要性遠大于知識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教師自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育藝術,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維品質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教給學生化學思維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化學問題,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靈活變通、遷移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高品質的化學思維能力。
4. 教學創新能力
教師要能夠開發化學課程和化學教學資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潛能,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對已有的教學模式、策略方法進行改進。在實驗教學中也要樹立創新意識,改進實驗。設計能夠促進學生認識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在教學設計中有自己的創意和特色。教學創新能力是化學教師較高層次的勝任力。
5. 教育理想
現實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問題、準備化學實驗要額外投入很多時間精力以及對工作的倦怠感等嚴重影響化學教師的教學熱情,他們只能做低層次的知識傳遞工作,這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格格不入的。化學教師要有對化學科學的熱愛、強烈的教育信念以及價值感,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教育事業目標,才能有激情構建高效教學。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可以使教師體會到成就感和信心,獲得教書育人的滿足感,在教學工作中實現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化學教師要確立堅定的職業信念,不斷追求新的更高的職業境界。
二、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勝任力提升的途徑
對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進行培育,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從而促使“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地,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學課程知識
教師對化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決于化學課程知識。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化學課程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必須認真研讀即將頒布的新修訂的新課程標準,研究化學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與性質、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建議和學業質量標準等,把握體現化學學科本質的特征的知識技能、基本觀念、化學學科思維能力和價值觀等。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資源。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前,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解讀。如知道特定課題教材的編排情況及編排意圖,知識的產生方式以及內容特點,可利用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據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必要時還要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
2. 提升實驗素養
現實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實驗教學弱化的程度相當嚴重,存在對實驗認識理解不透、不理解實驗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練等問題。提升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必須加強培育其實驗素養。加深對教材實驗的理解,分析該實驗對突破知識點的作用,透徹理解教材設計和選擇該實驗的意圖,挖掘課本實驗的內涵和價值[4]。還要從對課本實驗的理解轉移到培養實驗探究能力、提升創新意識這個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積累每次教學過程中的感受,認真撰寫教學反思或教學后記;觀摩教學、跟同行或專家交流討論,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學之后進行教學反思:學習任務設計的有效性如何?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積累的同時重視思考,達到對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的重新認識。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進行調整,才能提高教學勝任力。一開始,化學教師的教學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學問題、教學困惑點或興趣點,這樣的反思是較低層次的、零散的。通過與教學理論或有經驗的教師教學操作的驗證磨合,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再總結,使教學反思達到系統思維的高度,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化學教學實踐操作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4. 提升教學研究水平
相當一部分化學教師認為“教學與教學研究有沖突”、“沒有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找不到合適的研究題材”。教學理論水平停留在較低的層次,無法從“碎片化”的經驗層面上升為具有前瞻性的、成體系的教學實踐理論。化學教師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學理論對教學行為的指導作用。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教學與教學研究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當外在的化學教學理論被教師理解和內化,并結合教學實踐轉化為自己的觀點,便逐漸形成了化學教師的個人化學教學實踐理論,經過升華和重建,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研究力對其他勝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勝任力的作用將會大打折扣[5]。
5. 加強拓展性內容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學科文化;中學化學教學;育人功能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10–0010–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學科文化是在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知識體系、學科價值體系、語言系統與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總和,它在理想人格塑造、價值取向引導、思維方式養成與行為方式導向各維度上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影響力。承擔著學科文化傳承任務的相應課程,既是學科知識的載體,也是學科文化的載體。從學科文化視角研究和探索中學化學學科的育人功能,能夠豐富和發展中學化學課程的教育價值,更多地體現出對人的一種訓練和培養,使中學化學學科教育真正為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服務。
1 化學學科文化的構成
化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化學科學成果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標志。化學發展成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之一,經歷了古代化學時期、近代化學時期和現代化學時期3個階段。今天化學已發展到擁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化學工程學等幾大分支,并由此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交叉學科。
化學學科文化是指在化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化學學科理論體系,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所采用的語言符號、價值標準、科學和人文精神、文化產品,以及教學和行為習慣的總和[1]。而化學學科知識、價值、思維、語言、教學和行為習慣等是化學學科文化的核心要素[2~4]。
1.1 化學知識和價值觀點
化學學科知識與化學學科文化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化學學科知識的發展是化學學科文化產生的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并豐富了化學學科文化。如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道爾頓實心模型、湯姆遜糕棗模型、盧瑟福行星模型、玻爾模型和量子力學模型等,在其發展過程中不但發展了原子結構的知識和理論,其“依據事實-提出假設-抽象建模-實驗驗證”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也豐富了化學學科文化;人類對酸堿的認識經歷了樸素酸堿概念、酸堿電離理論、酸堿溶劑理論、酸堿質子理論、酸堿電子理論和軟硬酸堿理論等發展過程,豐富了“堅韌不拔、不斷求索”的化學學科精神。另一方面,化學學科文化是維系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基石,也是化學學科知識發展的內在動力。學科共同體成員堅信化學學科是造福人類的,追求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遵循化學學科研究的行為規范,以偉大的化學家為榜樣,不斷探索化學科學的真諦,使化學學科知識得以豐富和發展。如新元素的發現、稀有氣體化合物的合成等,正是化學科學方法得以科學應用所取得的成果。
從哲學意義上說,學科價值是指學科對人類的有用性。這種學科的有用性包括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有用性,個體與社會層面上的有用性等等,不同的學科有用性反映了不同的學科價值,形成學科之間區別的重要標志。化學是理論和實驗結合、基礎和創新并重的學科。化學學科的價值主要體現的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揭示客觀事物的變化運動規律而得到價值體現,二是通過創造和識別能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物質而得到價值體現的。
1.2 思維方法和語言系統
學科方法實際上是學科內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方式與途徑,不同的學科往往以不同的方法論指導學科內開展科學研究,形成了不同學科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學科方法(也可以說成是學科共同體成員的思維方式)是學科文化的內核,是學科共同體所有成員特有的研究和思維方式。
化學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科學實驗法、歸納法、數學方法、假說與模型等等。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習慣于根據實驗事實,進行歸納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維,習慣于從實物粒子的微觀結構視角揭示物質變化本質的思維;習慣于關注環境因素對體系狀態和性質影響的思維;習慣于提出假設、建構模型、實驗論證的思維。
化學實驗方法在化學學科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化學是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礎科學,即使是計算化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化學實驗依然是檢驗化學原理和計算結構的唯一標準。正如化學教育家傅鷹先生所說,只有實驗才是化學的最高法庭。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載體和現象,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與呈現形式,是學科文化的窗口。每一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獨特的語言方式或言語體系,學科共同體成員用這些專業言語體系進行學術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傳遞建立在學科知識和信仰體系之上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知識觀。
化學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和豐富了自身學科語言。化學語言主要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表語言等。普適、通用和簡捷的化學語言,能將眾多的物質結構、組成、變化和性質等化學事實表達出來(如化學符號CO,表達了一氧化碳分子的組成、共價鍵成鍵情況、孤對電子數目等信息)。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用化學語言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能及其變化規律,化學語言是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進行化學思維、學術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
1.3 化學研究和教學行為習慣
學科研究和學科教學是學科最主要的學術活動形式,學科研究習慣和學科教學行為不但是學科文化的重要要素,更是學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學科共同體成員的學科教學與研究習慣具有一致性,正是這種一致性保證了學科及其學科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學科共同體成員在長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過程中,學科知識和觀點逐漸內化成學科成員的學識和信仰,逐漸改變著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取和傳授,學科文化就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影響著所有學科共同體成員的思想、規范、行為和習慣等,并成為他們參加社會生活的重要經驗和手段。
化學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學生掌握系統的化學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能力,形成一定的學科素養和社會所期望的道德品質。化學教學行為體現了化學學科前輩們進行研究和教學的行為習慣,化學教學行為能夠內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
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價值觀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化學研究和教學行為習慣。化學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促使化學研究和教學關注化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化學研究著力解決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化學教學關注對學生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化學揭示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價值取向,要求化學研究應具有懷疑的、思辨的品質,促使化學教學教真實的化學、有用的化學,重視實驗探究在化學研究和教學中的作用;而“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這一學科特點也同樣決定了化學研究必須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手段,化學教學也應引導學生進行以化學實驗為主要方式的探究學習。
2 化學學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育既是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又是一個文化育人的過程。這就表明學科教育存在兩個維度,一是知識維度,即以知識為中心,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理論體系的完備性,把對事物的認識作為主要目的的教育。二是文化維度,即以文化為中心,在知識教育基礎上關注文化,使學科教育成為關注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學科文化是教育最主要的文化資源、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從文化視角研究和探索學科教育思想、方法,可以豐富、發展和完善當前的教育理論,有助于開闊教學的視野,優化師生的知識結構。
今天的化學教育已經不單純是化學知識的教育,通過化學課程的實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是化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作為中學課程結構中科學領域的一個科目的化學,既是一種科學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教育科目。這就決定了化學學科的知識體系,既必須符合科學知識本身的規律,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與認知規律,符合學校的教學規律。《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要求,要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化學課程體系,理解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在化學課程實施中,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現代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要通過化學課程的實施,讓學生養成務實求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因此,化學學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指化學學科文化主體、學科文化場域,以及包括知識理論體系、學科價值體系等在內的學科文化核心要素,對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價值觀念的形成、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施加影響的能力[5~7]。化學學科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語言系統等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規范作用。在中學化學課程實施中,在重視化學學科知識的教育意義的同時,關注化學學科知識背后潛藏的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的教育意義,既能引導學生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養成,又能培養他們形成認識世界的科學態度與高尚理想人格,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2.1 運用化學學科文化,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
人格是人的內在品質結構與外部行為方式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個性綜合特征。人格既是個人所獨有的特質,又是個人經社會化所獲得的整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代學生的理想人格應該包括“有理想、有信念,具有與時俱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勇于開拓創新,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學生人格的塑造事關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基礎教育承載著幫助學生建構既適應時代的需求又不失學生個性特色的理想人格的任務。
徐光憲先生曾經說“化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中心學科”。他認為科學可按照它的研究對象由簡單到復雜的程度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數學、物理學是上游,化學是中游,生命、材料、環境、能源等朝陽科學是下游。化學是中心科學,是從上游到下游的必經之地。盡管今天的化學看上去沒有那些學科炫耀和光彩,卻始終默默地發揮著本學科必不可少的作用。化學學科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從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產生的化學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烙印,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在化學學科中所進行的研究都是以服務于人類社會為終極目標的。化學學科不僅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密切相關,而且通過與相關學科的滲透、交叉與融合而產生了眾多新興的應用性更強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其成果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并造福了人類。化學學科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能夠有效地塑造學生報效社會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化學科學發展進程中,許多化學家為化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為科學而獻身的事跡是化學學科價值的核心內容。化學家們的事跡是我們進行學科文化教育,塑造學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資源,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居里夫婦對放射元素鐳的發現、候德榜制堿工藝的發明,無一不閃爍著為科學進步和為社會發展堅持信仰、勇于創新、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而化學學科所取得的每一進步,都體現著“在爭論中堅持追求、在合作中取得創新、在堅守中獲得成功”的特點,更能對學生進行理想人格的塑造。
2.2 運用化學學科文化,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
不同的學科中有著各自公認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衡量標準。學生通過學科學習,在耳濡目染中習得了該學科文化定的感知、思維和行為模式,即學會了本學科特有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形成了該學科特定的專業習性。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形成的學科習性不僅限于專業領域之內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的方式,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到學生觀察社會和世界的方式。
化學科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常運用的、具有化學學科特征的化學科學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素材。化學在研究客觀事物及其變化、創造和識別物質的過程中,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比較、假說、建模、概括、歸納和抽象演繹等科學方法,推動了化學科學的發展。例如,化學對物質結構認識所經歷的“歸納事實提出假設建構模型發現新的事實實驗驗證……”的發展模式,化學原理和理論發現(如酸堿理論的發展)經歷的“歸納實驗事實提出理論假設實踐檢驗……”的發展歷程,都是化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整套科學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使得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不斷內化形成看待問題的嚴謹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辨的實證精神。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形成和發展的科學思維方法,不僅有利于化學學習,而且更能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3 運用化學學科文化,規導學生的行為習慣
化學教學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化學課程的教學實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化學科學發展的線索,了解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演進變革的總輪廓,并透過歷史過程,認識它們的發展規律;通過化學課程的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具體地展示化學學科發展是如何依賴于化學實驗的進步,在實驗的推動下發展和更新理論,新的理論又如何反過來指導和開拓新實驗、新技術;通過化學課程學習,能讓學生明確化學發展的動力,認識化學發展同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通過化學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化學發展歷史上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見、不畏艱難、孜孜以求、勇于創新的化學家,在曲折崎嶇的科學征途上,為后人留下他們的業績,他們高尚的思想情操,大膽的創新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刻苦的治學道路,是永遠值得借鑒與學習的。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分子層次的實物粒子及其聚集體,實物粒子的客觀存在性決定了化學學科具有真實性的特征。教真實的化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講真話、做真人的行為準則。化學堅持將化學實驗作為衡量化學理論和原理的準繩,以實驗為基礎,讓事實說話。教實驗的化學,在做中學化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頑強執著的科學精神。化學學科產生于社會實踐,化學學科發展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可以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干精神。而實驗教學、情景教學、探究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合作學習等化學教學方式的應用,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良好的行為習慣。
傳承化學學科文化、促進學生發展的化學課程的實施,一定要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化學課程目標體系;一定要重視化學方法教育,重視化學實驗教學,重視化學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教育;一定要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學習;一定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定要理解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126.
[3]劉慧玲.試論學科文化在學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現代大學教育,2002,(2):72~74.
[4]高山,游玉佩,向應明.大學學科文化核心要素及其認知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08,(3):9~12.
[5]陳何芳.論大學的學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4):16~21.
“核心素養”這個概念從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養框架正式出臺,從三個方面、六個角度、十八個點詮釋了學生發展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學科教學。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們都耳熟能詳,我們認為核心素養不是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摒棄,而是進一步豐富內涵。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逐步過渡為英語學科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我們將它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語用與語感、理解與表達、文化與情感。語用與語感包括:豐富的語言體驗,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的思維方式;理解與表達包括:比較扎實的語言知識,較為熟練的語言技能;文化與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識,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科情感,良好的語言自覺。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思考
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我們經歷了“問題―思考―實踐―反思―提升”的過程。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英語這門課程應該發展怎樣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整合資源,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
“如何整合課程內容?”是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教學從“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轉向“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加深對學科本質和價值的認識,重視對語篇意義的解讀。在設計活動時,關注內在邏輯和關聯,注意提煉和整合內在的知識結構。因此,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是關鍵。
基于我校學生特點和知識水平,針對于高年級的教學內容,
我們也在嘗試做基于篇章的整體開發,應該說有比較豐富的實踐和探索。單元整體開發是以主題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g,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習技能,使學生能把所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語感,讓單元內容以語篇的形式整體呈現,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現。教材的有機重組和有效利用是教師利用教材和調試教材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設計后的教學內容堅持“基于實際學情”的原則,通過“數字環境下情境教學”與“個性發展”兩條線索雙螺旋發展的設計與開發原則,將語言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自身的生活實際中開展交際活動。
(二)探索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模式
要改變教學方式,教師需要:
1.認真研讀和分析文本,梳理語篇主題意義。
2.確保教學設計情境化、問題化、活動化,體現綜合性、實踐性和關聯性的學習過程。
3.在主題意義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整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展,體現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發展思維品質和語言學習能力。
4.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我校英語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通過翻轉課堂、生態課堂、智慧課堂、微課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思考,做到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使課堂成為培養英語學科良好學習策略的陣地,成為智慧課堂。
“翻轉課堂”能夠成為時下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原因是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學生課后完成作業這一過程進行“翻轉”,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多元的文化意識,通過學習與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學―疑―導―練”的整體操作框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可。我們更加認識到這是“生本課堂”的學習理念和“一對一個性化學習”理念的新型模式,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科情感、良好的語言基礎。借助數字化一對一平臺,讓課堂“生動”起來,教師從主動變為被動,從主導變為引導,改變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提高核心素養的發展能力,就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豐富語言體驗,創設語言氛圍,逐步形成英語學科必備的品格和特點。“一師一優課”評選中,我們組的英語教師就實現了這一重大轉
變。例如程欣老師的一節課,就是課堂改革的真實寫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師、張迎婕老師等也都進行了課堂改革,同時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展要求的體現,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讓“核心素養”理念在英語課堂上落地開花,才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才會構建高品質的課堂!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 核心素養 內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各學科教學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要積極踐行“核心素養”培養計劃,體現學科教育的價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
一個人的素養體現在素質與修養兩方面。具體到地理學科的素養,主要指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實地理知識基礎、積極的地理態度與地理情感、獨特的地理觀點與地理學習方法、提高地理綜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有自然學科特征也有社會學科特征,表現為思想性、區域性、生活性、實踐性與綜合性。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來看,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強化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地理人文素養,具體涵蓋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與人地關系4個方面。
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已成為推動中學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圍繞“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制定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綜合發展。
2 初中地理學科素養的基本特征
2.1 終身性
地理學科的四大關鍵指標如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與人地關系是經過人類持續發展總結而成。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四項指標已成為人們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必備素養,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時形成有利于終身發展的地理品質。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人們的地理素質,它既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需要。
2.2 漸進性
一個人具備成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質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考慮初中生的未來發展,他們處于不同階段,應具備的地理核心素養也有所區別,所以需要經過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深化。在漸進性培養核心素養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針對性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計劃。
3 構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積極轉變課堂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擺脫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除了傳授學生基本地理知識以外,更多關注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增長。以下將對初中地理課堂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幾點建議。
3.1 合理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地理技能
現有地理教材已根據教學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調整,主要信息呈現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和活動3個部分,其中活動內容是傳遞地理信息、培養地理技能的重要紐帶,進一步補充與拓展文字及圖片部分的內容。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實踐,更加直觀、系統、具體地接觸與運用地理知識,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學會如何識別地圖、如何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另外,教材中設置的活動內容主要考察范圍包括學生的識圖能力、讀圖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學生思維,讓他們形成“腦地圖”,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分析地理事物,總結地理規律,運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學習“中國政區”部分時,教師可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游戲教學方法,通過拼圖競賽形式考核學生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位置、輪廓等掌握情況。這種有趣的教學模式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積極地識圖、記圖、用圖,奠定了學習地理的基礎,掌握了技巧和竅門。另外,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也獲得了拓展思維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地理邏輯,系統性地把握地理知識。
3.2 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地理思維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到,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通過教學內容提取有價值的地理信息,給學生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性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況、總結等多樣化地理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初步形成空間意識與整體觀念。例如環境問題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內容,在學習有關“氣候變暖”的內容時,教師除了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掌握地球變暖帶來的影響以外,更要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從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方面分析全球變暖現象的原因,讓學生以地理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出遏制全球變暖現象的合理建議,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是通過這種點滴積累的方法,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此凸顯地理學科的價值。但是想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吸引學生并具備探究意義,只有開放性、趣味性、實用性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思考與討論熱情,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說,課堂提問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即合理提問。
3.3 構建地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鞏固知識
地理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教師應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樹形結構,以直觀、立體、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地理信息體系,這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非常有益。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水資源”的相關知識,以“水資源”為基礎,延伸水資源的分布、水資源的構成、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內容,在水資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間特點與時間特點;在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中再延伸具體的保護措施等,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學生逐漸從單一的知識體系轉為多元化的知識體系,牢固掌握了水資源的分布、構成、利用和保護,并且能運用相關知識處理問題,形成地理思維,鞏固地理概念,總結地理特征與規律,這與新課標中地理教學改革的目標相符合。可見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就是要從點狀思維逐漸拓展為線性思維或面狀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能客觀、準確地判斷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環境,解決地理問題,最終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養。
總之,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必經之路,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講究教學的方式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地理觀念及地理品質,將培養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重要任務。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制定差異性的教學方案,培養不同層面的核心素養,始終把握靈活性、實用性、有效性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每一個細節之處滲透與落實核心素養,只有在充滿活力的地理課堂中,才能最終達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實施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9-0262-02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主要是指知識、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內在品質。不同階段、不同環境會有不同的詮釋。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尊重人的需求、創造、情感之上的,它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突出的創造能力。當代的教育就要弘揚道德和審美價值,培養人格健全的人才,以人文精神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將通過人性化形式和方法進行教學活動,塑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化學學科與人文教育的關系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傳統學科,它能夠創造出物質;而人文教育是精神方面的教育,表面看來二者彼此不存在關系。但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內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其與人文教育并不是完全地脫離的。從化學史的發展來看,化學與人文科學是緊密相連的學科,化學中的人文精神包括多種方面。化學能解開生理平衡問題,人文則探索了心理平衡問題;化學可以創造物質使人獲得利益,人文則使人享受到理想的快樂;化學以實實在在的方式讓人感受得到,人文以超越的方式使人怡然自得。所以不僅僅是化學學科,所有的科學學科都能與人文相結合,任何一門科學研究成果都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它屬于全社會,屬于整個人類。
三、中學化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及重要性
1.中學化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中學化學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化學中的人文內涵,在化學教學中利用人文精神來激勵學生,從而培養出多方面發展的人才。通過對化學學科內容和方法的研究,運用合理的方法將人文教育滲透進化學教學中,是創新性教學思維。目的就是要培養中學生多元化生活,讓他們懂得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人文精神,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但是,現階段中學教學中的學科分工過于縝密,學校功利性過強,許多教師把化學教學單純地看作是傳授化學知識的學科,漠視人文教育在化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偏科、學習動力差等后果,不利于德智體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化學學科的教學。
2.化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教育家、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經說過,科技能給人類帶來創新,但也會帶來潛在的毀滅性危險。長期以來,教育中方法的不得當,價值觀的扭曲,情感的挫折等人文內涵,導致一些學生在社會、倫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嚴重匱乏。人類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如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就可能因此而變得越發危急。所以,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能培養出雙重素養的人才,這也是未來教育的必經之路。研究生物體,就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礎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而化學學科就是這么一門基礎性自然學科。作為一門探究真理的學科,化學在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使人們的認識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會缺少交流,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存在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這就是人文的魅力,也是人文教育在人類中的重要性。
四、將人文精神教育滲透進中學化學教育中的措施
1.加強教師自身修養,增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教師除了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過硬外,思想觀念也應該符合時代的需要,加強學習與修養,努力成為學者型教師。新時代的教師要求知識面不僅廣,品質上也應高尚,不僅能深層次地解決問題,而且還能結合學科特點將創新精神、人文素養、科學價值觀等滲透給學生。授課時不僅能傳授知識,還能有效地、正確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設計創新型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發學生們對人文的興趣。傳統的化學教材中,主要是本學科知識的堆積,自身缺乏豐富的人文知識,結構單一,很難將教學與人文相結合。經過多年的改革,如今的教材中加入大量的人文教育,教師在課堂可以著眼于引導學生去掌握科學知識,并挖掘豐富的人文素材教育學生,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紹放射性元素鈾時,教師可以介紹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給學生展現出她頑強的毅力和獻身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可以在化學學習中,感受到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所得成果的來之不易,明白科學的發展靠的是團體合作,并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
3.加強化學實驗中的人文教育。中學化學實驗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親自實踐,體驗科學的魅力。如何使人文教育很好地在實驗中起到作用?建議做到:(1)教師幫助學生拓展化學知識,并培養他們的實驗思維和設計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等方法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2)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實驗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實驗史教育等方法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3)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應從實驗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分析問題等方面進行評價,不要單一地只重視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應體現出人文關懷。
總之,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結合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學化學教師在授課時,應該以人文精神教育為重要內容,努力推進化學教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力求培養既有豐富科學知識、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現代化人才。
五、總結與展望
將人文教育滲透進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是當代教育的趨勢。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具體教學,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現有條件,使化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為一體,使中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但是,另一面我們也不能撇開應該學習的科學知識,而盲目地、孤立片面地推崇人文教育,這將會影響學生整體科學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構建現狀
1.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大部分學校在安排化學課程時普遍將其控制在一周2到3節課程,一節課40分鐘,教師一周的授課時間在80到120分鐘,同時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每節課前20分鐘是學生記憶力最集中的時間段,也就是說,學生集中學習化學知識的時間普遍在40到60分鐘,在較短的學習時間內學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具有較大困難。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擁有較廣泛的知識層面,這就對學生邏輯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還有大部分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并沒有進行知識點的梳理、深入剖析知識內涵,仍采用傳統機械式的填鴨式教學進行講解。這里的填鴨式主要是指在黑板、粉筆、有限化學器材的基礎上進行口頭講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記憶。
1.2學生動手能力欠缺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有很多化學知識點需要在實驗操作的支持下才能更快理解。但在實際化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用“自己操作、學生看”的方式進行實驗操作,在一節實驗課后學生對于器材名稱、需要注意的事項等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化學教師借口時間不足直接將化學反應結論告訴學生,不進行相關實驗操作。這現象不僅沒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越來越弱,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這一教學方式營造了一種緊張、沉悶的課堂氛圍,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受到一定阻礙。
1.3化學實驗設備不完善
化學課程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實驗教學相對較多,很多知識點都需要通過實驗操作進行講解,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脫離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通過有趣的化學反應強化對化學知識的認知,將抽象、不易理解的化學知識,通過實驗操作呈現出的化學反應轉變為更直觀、易懂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可是,部分學校并沒有意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化學實驗設備不完善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化學學習。實驗教學比起枯燥的理論課更容易滿足學生求知欲望,但實驗化學設備的不足抑制了學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學生可能會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1.4缺乏科學性的管理
保障化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高效課堂構建的基礎條件為科學化管理。對于初中生而言,科學管理更利于他們主動參與到化學學習中,可見化學科目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學校應對化學科目給予高度重視,為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學生教學計劃。但目前一些學校將更多的精力與資源投入到語、數、英等課程中,對于化學學科重視不足,科學管理也就無從談起。
2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2.1創建生動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課前要對講解的內容進行透徹了解,在課堂講解中要善于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融合,加強各知識點間的聯系。其次,在開設教學活動前就應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學習,通過發散性思維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因此,情境創設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操作:(1)引經據典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經典事件或名人故事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這一方式最常運用在語文教學中,但化學教學同樣適用,有利于推動化學教學的實施。古往今來有不少化學學者為深入研究化學知識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們在重重困難之下依舊堅持不懈的探索化學知識,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對學生起到啟示作用,激發學生化學興趣。例如,化學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科中的重要內容,在講解這一知識點前,教師可為學生講解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故事,不僅有利于了解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創作環境,同時有利于學生加強對這一知識的理解,為后續化學學習奠定基礎,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2)貼近生活很多化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化學現象,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入生活化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因此,化學教師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具備較強的洞察力以及觀察力,將化學知識盡可能聯系到學生實際生活中,以此創設情景,拉近學生與化學間的距離,形成情感共鳴。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排水法進行氧氣制取,讓學生直接將橡皮塞塞進試管口加熱,學生就會觀察到水槽中的水逐漸呈現出紅色,這時學生就會引發思考:水變成紅色的原因是什么?發生條件是什么?在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就會理解到水變成紅色的原因主要是在水中融入了少量高錳酸鉀粉末。通過生活化的情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較大成就感,樹立了自信心,對學生化學學習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2.2轉變教與學理念,明確教與學目標
“教學”主要包括兩大內容即“學生學”與“教師教”,可見“教”與“學”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一味的進行知識講解,形成一種“一言堂”的局面,也不應該任由學生進行無止境的自學形成“童樂園”的學習局面,教師只有將教與學進行有效結合,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高效初中化學課堂的構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意識到知識學習并不是唯一的化學學科素養,其內容豐富多樣。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對學生持續發展以及更高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教師而言要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對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進,善于運用引導性教學方法引發學生思考;對于學生而言要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參與性與主動性,轉變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主動進行知識探索與知識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構建兩道化學知識相同的應用題,一道簡單,一道復雜且應用點不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題目的解答,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在講授相關知識點,這一方式有利于學生強化知識理解,增強記憶,有效提高了課堂效果。
2.3精選內容,構建問題教學
問題教學是構建高效化學課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實際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問題構建,通過問題的引入使學生產生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自然界的水》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構建以下問題:(1)水的形態各式各樣,在生活中你們見到的水有哪些?都屬于純凈物嗎?(2)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我們該如何探究其中的組成成分;(3)水屬于氧化物還是單質化合物?生活中你們見到的單質化合物或者氧化物都有哪些?探索其中的規律;(4)蒸餾水屬于純凈物,混合物中包含了各種雜質,如小溪、大海、江水等中都有哪些雜質?我們該如何判斷?這些雜質是不可溶還是可溶?(5)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通過問題的構建學生會很快進入到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對有關水的知識進行思考探索,并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從中獲取答案。又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講解過程中,可以構建如下問題:(1)產生二氧化碳的渠道有哪些?(2)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存在哪些區別?(3)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哪些?等等,通過相關問題的思考學生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從中理解到一氧化碳作為有毒氣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較大危害,在現實生活中也會著重留意“煤炭中毒、煤氣中毒”等事件,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為教學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有效導入吸引學生興趣
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開展化學教學的關鍵條件,只有學生擁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應通過有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后續的知識講解奠定基礎。例如,在“溶解度”講解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進行有效導入,使學生產生思考,主動探索化學知識內涵。如:張三放學回家后媽媽為她做好了午飯,他吃了一口覺得飯菜有點淡,媽媽就加了一點鹽,結果還是淡,媽媽又加了一點鹽。鹽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幾乎每道飯菜都會用到食鹽。食鹽可以在水中進行溶解,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鹽是否可以無限制的進行溶解?這時就可引出本節課要講解的知識點,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就會產生熟悉感與親切感,從而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知識理解與掌握。通過有效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并投身于化學學習中,使教學效果達到預期,促進化學高效課堂的順利構建。
2.5開展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中的比例較大,也可以說實驗教學是化學學科的基礎,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積極開展化學實驗,通過有趣、多變的化學反應吸引學生參與化學實驗,進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很多都離不開生活經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那么教師在講解這類知識點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的同時學習化學知識,并得出相關實驗結論加深學生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跟小組成員或同伴進行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化學素養,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例如,在“常見的酸和堿”的教學過程中,PH試紙是最常用到的實驗工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氫化鈉溶液、稀鹽酸等進行酸堿度的檢測,一來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pH試紙的使用方式,二來有利于學生強化記憶,豐富知識積累。課堂時間相對有限,有些學生在有限的實驗教學中沒有得到滿足,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如牛奶、洗潔精、醋等進行酸堿度的檢測。通過教學實驗以及課外拓展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熱情,感受化學知識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對所學的化學知識有了更深刻透徹的理解。
2.6融合概念圖構建化學知識鏈
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模型認知以及證據推理,這也是初中生在學習化學時需具備的重要能力,而學生形成化學概念體系是模型認知能力以及正確推理能力培養的基礎前提。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概念性,學生想要培養模型認知能力,并對相關概念進行推理,只有打好基礎,對化學概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化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證實,由此可見,在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概念知識的學習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圖策略作為一種新型方式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對化學概念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因此,化學教師可以將概念圖策略融入到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過程中,將化學知識點進行整合梳理,使學生更方便,更快捷的進行化學知識學習,并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化學概念知識學習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思維能力、舉一反三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完成化學知識鏈的構建,以此推動學生進行模型認知引擎正確推理,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推動初中化學教學的穩定持續發展。
3結束語
一、運用化學學科思想方法的現實意義
學科思想方法是學科知識的靈魂。以學科思想方法為中心的教學是學科教學價值的本質回歸,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內涵。如果一個人具備了相應的學科思想,獲得了學科研究的方法,就會具備創新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動力。
可以深化化學課堂有效教學。化學學科思想方法是對化學學科內容的高度概括,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統率性、持久性、可遷移性,為學生提供了觀察周圍事物的一種心理范式和思維習慣,有助于提升學生從化學視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把化學最精髓的、最本質的思想通過教師的理解和設計讓學生來感悟,最終形成化學學科思想方法,應和了有效教學的內涵要求,是深化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舉措。
能夠促進化學教師專業成長。在化學思想方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廣大教師更多地著眼于在實踐層面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思想方法。這不僅需要教師對化學學科思想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還需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的知識為本的教學觀念的禁錮,建立以學科思想方法為本的新型課堂教學范式,更科學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在教研合一、以研促教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能獲得更多、更快的專業成長。
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著名化學家戴安邦教授曾說:“全面的化學教學要求既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質。”掌握了化學學科思想方法,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把化學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實現預期的目標。所以,加強化學學科方法的教育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克服過分依賴教師、書本、課堂的惰性,養成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化學學科思想方法的運用
化學究其發展而言,與數學、哲學、物理學、生物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蘊含著豐富的學科思想方法。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多種學科思想方法精心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守恒的思想方法。守恒思想是任何變化過程的永恒主題,它為我們利用“質量守恒、能量守恒、電子守恒”等諸多關系解決學習中一系列問題帶來了許多便利,若能把握“守恒”本質,則能避繁就簡,事半功倍。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守“原子(粒子)守恒、質量守恒、能量守恒、電荷守恒、電子得失守恒”等。
動態平衡的思想方法。該原理適用于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比如,化學平衡中,當V正=V逆≠0時;電離平衡中,當V電離=V結合≠0時;水解平衡中,當V水解=V中和≠0時;溶解平衡中,當V溶解=V結晶≠0時。上述幾種體系中,各成分的濃度將保持不變,此時體系就達到平衡狀態,在溫度一定時,各種平衡的常數(化學平衡常數、電離平衡常數、水解平衡常數、溶解平衡常數即溶度積)保持一定。如果改變影響平衡體系的一個條件(濃度、溫度、壓強等),使V正≠V逆,則平衡向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就是勒夏特列原理。
結構與性質聯系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各類元素、化合物的性質時,我們首先是分析其結構、組成,繼而加以科學推測,經歷無數次實驗驗證,最后得出結論。這一思想貫穿化學學習與研究過程的始終。根據這一思想,與之相關的思想方法還有“性質與用途”、“位置(周期表中的位置)與結構”、“位置與性質”以及“位置、結構與性質”等,在物質結構、性質與用途以及元素位置、結構與性質等相互之間的推斷中經常用到。
量變與質變的思想方法。這一思想不僅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體現,比如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或電子層數的遞增而發生有規律性的變化,而且在一些化學反應中也得到很好的體現,比如過量問題(量對反應產物的影響),物質性質(氧化性或還原性)與物質濃度的關系等。如硝酸濃度的改變,氧化性強弱發生變化,導致反應產物的變化;濃硫酸具有強的氧化性,而稀硫酸則不具有強氧化性;濃鹽酸有較強的還原性,稀鹽酸則弱得多(通常不體現)等等。
定性與定量的思想方法。這兩種方法從不同的深度和角度對事物進行研究:定性的思想方法,主要從是否存在某種屬性、存在程度的深淺或大小等角度進行初步確定;而定量的思想方法,則在定性的基礎上精確地對事物的屬性進行深度的、量化的表達。如對物質溶解性的描述和溶解度的描述,就是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來對事物進行研究的。
三、正確運用化學學科思想方法
化學學科思想方法是對化學概念、原理、規律等化學知識的本質認識和概括,是化學知識的靈魂與精髓,是化學知識升華的紐帶,并指導化學學習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要正確運用好學科思想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一,要實現學科知識與學科思想方法的有機融合。學科的思想方法蘊含在學科知識中,學科知識的獲得又需要運用一定的學科方法才能獲得,最后才能形成學科思想。脫離學科知識的思想與方法的教學常常處于“空轉”狀態,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學科思想,理解學科方法,從而實現學科思想方法的教學與學科知識教學的有機融合。
第二,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思想方法。學科思想方法的養成具有階段性,對較高的能力要求的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要分步實施、循序漸進。例如,守恒法是貫穿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學科思想方法。在高一年級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守恒意識和改變學生原有的思維方式,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一次提升。在高二年級繼續就守恒法的多個方面轉移——電子守恒、元素守恒、電荷守恒、能量守恒等,引導學生樹立守恒意識。在高三復習中利用探究問題的設置、探究內容的選擇等多次強化學生的守恒意識。實踐證明,分層次實施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的培養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較好地實現多種方法的融合。對比學習方法是高中化學一種重要的學科方法,如二氧化硫作為酸性氧化物的性質類似于二氧化碳,請學生回憶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進一步應用到二氧化硫的性質中去。所以學科的知識、方法、思想是構成一個學科的主要要素。而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各種學科方法也經歷了試用、運用、融合的過程,若在教學過程中能還原或者整合學科方法的教學,那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