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藝術教育核心素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教育核心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教育核心素養

        第1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摘 要】 語言素養與核心價值觀的共同提升,有助于藝術類大學生增強文化領悟力與傳播能力,改善就業難、表達弱的問題,為社會和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語言素養提升為切入點,探討了藝術類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及其途徑,以期實現個體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相統一,達到語言素養的自覺,為國家核心價值理念的國際化傳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關鍵詞】 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途徑

        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口語、書面語交際素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掘語言素養的現實意義,將“說出來”的價值觀轉換為“做出來”的價值觀;搭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平臺”,引導大學校園文化,為藝術類大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現實途徑;實現個體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相統一,達到語言素養的自覺,實現“入耳、入腦、入心”。進一步認清培養文明交流互鑒人才的重要性,為國家核心價值理念的國際化傳播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一、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現狀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要性

        1、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現狀

        當下藝術類大學生存在語言素養缺失的問題。通過本團隊調查和問卷收集的情況看(共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82份),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現狀主要有詞不達意(64人,占35.1%)、語用不規范(46人,25.3%)、缺乏溝通邏輯(46人,25.3%)、知識匱乏(18人,9.9%)等(如圖1)。同時,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難度也引起了本研究的高度關注(如圖2),其中價值觀缺失(59人,32.4%)成為影響語言素養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關于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的缺失及其與價值觀之間關系的研究成為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內容。在研究這部分內容時,本團隊基于現實因素,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2、藝術類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要性

        從藝術類大學生自身情況來看,藝術類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意識上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理想信念淡漠、價值取向功利化、社會責任感缺失、自我認知有偏差。

        從社會情況來看,市場經濟對藝術類大學生帶來了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使其更容易混淆個人價值,產生利己觀念。網絡時代魚龍混雜的信息使得藝術類大學生難以客觀準確地甄別。隨著藝術類專業的擴招,人才的過剩,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加之學費昂貴,學習成本較大,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視,學生們也更加注重對專業學習的實效性,⒋罅康氖奔溆刖力花費在專業學習上,從而忽視了文化課程的學習,造成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

        從國家層面,我國正處于思想文化多元、多變、交融、交鋒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大學生語言素養的缺失有礙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展示中國氣派。而對于具有創新、自信、年富力強的大學生來說如果不能提高語言素養,那么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是巨大損失。

        3、語言素養提升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語言素養包括四大要素:主體要素、主觀要素、核心要素、客觀要素。即言語交際活動的參與者、交際動機、主觀意圖、輔助手段、主觀環境和客觀環境等,都直接影響著一個人語言素養的培養及表現。語言素養的高低不僅反映在語言本身,也體現在知識的積累,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力,對價值是非曲直的鑒別。

        語言素養對人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意識領域。要提高言語交際水平,作為主體要素的人,必須加強修養、積累知識、開闊眼界。語言素養對于人的知識儲備、語商程度都有一定要求。同時,語言素養關乎的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還關乎到社會與國家構建安全的語言文化環境。關鍵語言人才的培養將決定國家未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踐行,決定“中國夢”的實現。

        二、以提升語言素養為切入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及實施平臺建設

        1、策略

        (1)注重母語文化積累,消解藝術類大學生多元價值觀沖突。學好母語是對每一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母語文化的積累是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實踐。通過與國學社合作,開展“國學伴我行”的教育活動,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語言交際中,母語文化的豐厚對于傳播母語本身的人文素養價值內涵有深刻意義。當前,世界意識領域空前活躍,面對他國強勢的價值輸入,加強母語文化積累,能夠有效抵制多元價值觀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提高語用能力,營造認同核心價值觀的輿論空間。在正式的交際場合中書面表達獨特而又文化內涵深厚,在人際交流中語言運用的技巧作用更為突出。由黨務中心在黨員、團員的黨課、團課培訓中強化語言素養的重要性。尤其在黨團日活動中,組織大家優先開展相關語言類活動。語言素養本身又蘊含著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書面語言與口語運用在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長過程的大學生開展并深化拓展個性化教育,有助于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形成良好的氛圍,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水平上的提升

        (3)誦讀人文經典作品,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藝術類大學生之所以不善表達,是因為大腦中存儲的信息量太少,因此藝術類大學生要提升語言素質就必須廣泛閱讀文化經典,包括人文學科,還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中所積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協會與校圖書館合作開展讀書月活動,鼓勵藝術類大學生走進圖書館參閱經典書刊。通過閱讀不僅可以增加文化知識,培養思維能力,還可以學習語言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透過文字的表相深入到思想的內核去攝取其中豐富的精神養分,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理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滲透。形成語言素養的同時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4)提升邏輯思維表達,發揮藝術類大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特點較為被動,做事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從學習實際來看,提高藝術類大學生表達意識,培養心理素質能夠從主體意識上使其掌握口語的基本要求、態勢語言應用的基本要求、邏輯的基本知識等。通過與辯論隊、校廣播臺、電視臺合作,鼓勵藝術類同學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思維的不斷沖擊碰撞中,提高語言邏輯表達能力。通過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具備主動表達解決某些問題的意識。將語言素養主動性實現的思想融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繼而為藝術類大學生主體實踐意識提供思想引領。

        (5)重視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訓練課程,加固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課堂。對于大學生而言,無論是日常學習、社會交際還是面試求職,良好的表達能力均不可或缺。作為擁有豐富教育資源的高校,應該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更加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課程,例如:普通話語言、口語表達藝術、溝通理論與技巧等,為健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實踐課堂。

        2、實施平臺建設――成立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協會

        協會管理由大學生語言交流中心――指導老師――學生工作處及其下設的秘書部、組織部、宣傳部、實踐部構成(如圖三),負責協會的日常事務與基本運作。旨在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協會定期舉行的相關活動及指導老師的專業培訓為藝術類大學生在語言素養提升上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法,在與其他校內平臺實踐互動中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深入實踐當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語言素養。

        三、擬解決問題

        1、調查分析語言素養缺失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問題

        研究團隊發現,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對核心價值觀不感興趣,語言素養的缺失更使其不能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普遍認為核心價值觀與藝術類大學生心理距離、現實距離很遠,往往用“假大空”形容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印象。同時藝術類大學生科學文化修養不足,在專業學習同文化教育不對等的情況下,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教育也與專業的相比中顯現實踐力弱化問題。這就突出了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阻力環境。也是核心價值觀落實不到位的根源之一。

        通過研究團隊前期問卷調查、文獻研究及走訪接觸,結果顯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缺失程度較高,主要集中在人際溝通存在障礙、口語表達模糊不清、書面寫作能力匱乏。這些具化的問題又影響到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求職就業。

        2、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的關鍵問題

        解決語言素養脫離專業學習的問題就要注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青年學生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綜合運用,增強語言素養教育的滲透性。我國不妨參照美國的做法,把語言素養教育滲透于歷史、社會、文學、思想政治課、藝術等顯性課程中滲透于校園文化與設施、校園與校外活動、管理、服務等隱性課程中,同樣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也不要僅僅依靠學校專門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的灌輸來達到青年學生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這樣,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性增強的同時,其有效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本課題通過實踐調研法對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現狀進行了策略分析,以期為藝術專業大學生專業素質與語言素養找到平衡點。

        研究團隊將成立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協會,把提升語言素養落實到藝術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運用調查法及觀察法,通過前期組織機制完善、以網絡宣傳為首,開展語言文化與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平臺推廣,組織藝術類大學生在平臺展示與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的藝術作品,協會給予參與者專業指導老師的建設性提議,使參與的同學能更好的同受眾描述自己的作品,無形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更在作品創作中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中期協會還將舉行各類交流活動,緊密聯系校內豐富的學生組織平臺,在社團聯誼中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語言素養,也為項目后期施行搭建長期有效的研究陣地。

        3、語言素養提升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階段性成果與長期可持續發展

        研究團隊將以五大策略作為項目研究階段的主要內容,以藝術類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實驗法、實證研究法為研究方法,通過藝術類大學生語言交流協會平臺的搭建、協會與學校各學生組織的合作,為藝術類大學生語言素養提升提供更多實踐平臺,以期取得階段性的提高。中期調查問卷發放后,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階段性問題,不斷更新策略,幫助策略科學化、系統化。通過后期調查問卷發放促使平臺運營更完善、提升策略更為科學、踐行價值觀的方法更榫呋。平臺組織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也為項目后期長遠性發展提供了有效機制;不斷跟蹤完善研究策略,為項目的長遠性實施提供了合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銳瑞.工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碩士論文,2013.05.

        [2] 耿美香.淺析高校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現狀及對策[J].才智,2013.07.

        【作者簡介】

        梁 敏(1979-)女,漢族,陜西咸陽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語言藝術.

        第2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 學校教育 核心素養 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一概念,并將其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業界也將其稱為我國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筆者通過對培養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演變等情況的分析,掌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趨向,結合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從而建設性的提出一定的建議,找出相應的發展策略,以便為后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供有益的參考。

        1核心素養體系的界定

        1.1國外核心素養的界定

        2002年美國制定核心素養框架,確定了三個方面的若干素養要求:三個方面為: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與技術技能和生活與職業技能。2006年12月,歐盟通過了關于核心素養的建議案,核心素養包括母語、數學、外語、信息素養、與科學技術素養、公民與社會素養、學習能力、藝術素養和創業精神共計八個領域,其核心理念是使全體歐盟公民具備終身學習能力。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七維度核心素養:身體健康、文化藝術、社會情緒、學習方法與認知、文字溝通、科學與技術和數字與數學。

        1.2國內核心素養的界定

        國內對核心素養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教育部還沒有出臺相關細則,但指導意見明確所謂“核心素養”,就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我們國家從方針目標到立德樹人的實際具體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定位,主要包括三大塊:一塊是面向社會的,即社會關愛、家國情懷;一塊是關于個人的,即個人修養、自主發展、創新實踐;還有一塊,即多年學習所獲得的科學、人文以及審美。這三大塊,就是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總之,國外的諸多核心素養并不相同,但他們的核心素養都反映了科技信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要求,強調創新信息素養、創造力、溝通與交流、國際視野、社會參與、團隊合作等,各國的核心素養的內容雖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技術變革和挑戰。

        1.3將課程目標定位在核心素養上,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將面臨的困惑

        首先,我國中小學教育長期以來都是只關注知識點的學習,無論雙基教學,還是三維目標的達成,一脈相承的都是以基本知識點的學習為主,忽然把課程目標定位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讓知識變成智慧,讓知識變成素養或力量。需要教育從業者的思想發生轉變,而這一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其次,從核心素養的界定上來看,我們目前所從事的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都有哪些根本上的區別,目前還比較模糊,目前基本素質的概念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弄清楚,素質教育實施這么多年,也總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其思想也并沒有得到普遍的切實貫徹,又抬出核心素養的說法,這樣舊的理論尚沒有有效指導實踐,以求得應有效果,又抬出新的理論將其取而代之,教育是否能扎扎實實的向前推進?如果企圖用核心素養來代替素質概念,以求融合各方意見,這實際將是事與愿違的,因為同樣會涉及先天后天作用的認識問題。過于拘泥于詞語之爭而不是把握問題的實質,是產生爭執的根源,不解決這點,只在提法上下功夫,于事無補。最后,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建立什么樣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又將是一大困惑,我們的社會、家長要的是成績,在升學面前,核心價值觀、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等等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如何引導?如何評價?如何改革才能使核心素養生根發芽也是我們將面臨的重大課題。

        2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建議

        2.1理清思路,優先培育教師的核心素養理念

        因為要落實核心素養,首先是落實教師問題,針對教師要有一套系統的師資培訓體系,教師的思路開闊了,對核心素養認識清晰了,只有自己的核心素養發展了,升華了,才能更好去實施課程,更好地開展個性化教學,更好地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2.2明確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甄別與素質教育的區別

        我們常說核心素養的題目很大,目標也不清晰,一要科學認識核心素養(個人整體的核心素養、階段成長的核心素養、學科教育的核心素養);二要理順培養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與方法;三要認識到切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保證是打造一支本身具有高水平核心素養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至于什么教育是合適的教育,這個問題倒應該沒有歧義,那就是適合每個孩子個性身心特點及社會健康發展需要的教育。同時,核心素養還要與素質教育區別開,不能混淆。要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對我國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系統分析,充分吸收和借鑒各國的成熟做法,明確我國學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素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之中,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和持續發展。

        2.3建立系統的學業綜合評價體系和多元錄取的考試模式

        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綜合評價、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如此,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目標才能有效達成。

        3結語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系統論述核心素養的內容,以切實了解提出這個概念的必要性和適切性,同時要充分論證和著手解決核心素養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做到普遍有效指導實踐,以求得應有效果。這樣,核心素養教育才能夠扎扎實實的向前推進。

        第3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音樂;創新發展

        音樂學科作為非主科教學的一種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在“培養全方面發展人才”的背景下音樂課堂的美育與德育功能是其他學科不能代替的。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學的意義所在,并在教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具備深刻內涵的音樂教學。初中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青春期,青春期不僅是個體發展的萌動期,更是個體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中采用適合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形成積極正向的發展觀念尤為必要,教師應為初中生打下良好發展的堅實基礎,使其平穩、安全地渡過人生的青春期。音樂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與多樣的藝術形式,通過音樂教學學生可以與多彩的音樂文化進行深入地交流,并從中汲取到積極的能量。因此,秉持正確的教學理念,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是完成一節高質量音樂課的必要條件,也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

        一、音樂核心素養的內容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元素,基于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育教學是區別于傳統的教育教學的關鍵所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對所教學科有一個深刻的體認,并且能夠通過教學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科素質,從而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音樂核心素養亦是如此,總得來說音樂核心素養分為三部分:

        (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

        使學生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是音樂教學的內在之義,也是音樂教學的基礎功能。教師應選取合適的教學材料并通過講解、示范、引導等手段使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聽覺特征、表現形式、表現手段等形成一定的認識。這種認識具備個體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它是不同的個體基于個體風格與感知能力形成的獨特的體驗,是個體內心世界的一種映像。教師應重視學生形成的不同的審美感知,但在尊重個體表達多樣性的同時注重對消極、危險的思想認識進行紓解與引導,發揮音樂教育的積極導向作用使學生形成健康、正向的審美感知與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是音樂教學的基礎目標之一,教師應充分將這一目標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在獲得良好學習體驗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音樂核心素養。

        (二)完善學生的藝術表現

        如果說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是理論與認知層面的內容,那么使學生形成一定水平的藝術表現則是實踐層面的內容。藝術表現考察了學生的綜合藝術水平,它要求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夠通過歌唱、演奏或者音樂創編等形式表達自身關于音樂的認知。藝術表現不僅具備了美感性與可觀賞性的內涵,同時也具備了考察性、實踐性、創新性的性質,它是音樂核心素養中的關鍵內容,決定著音樂學習者的能力與水平能夠達到的層次。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需要教師多為學生提供展現與發揮的平臺,這樣的平臺可以是小范圍內的,也可以是專業化、高級化的。教師應學會為學生預留一個發展與發揮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內容、所獲得的感悟多方面地展現出來。

        (三)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

        使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對音樂藝術背后的人文內涵以及思想情感進行深入的了解是核心素養中重要的部分。音樂是感性與美的表達,它產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音樂學習者應具備一定的觀察力與感知力,能夠透過音樂的表象看到其本質,能夠對一首歌曲或者曲目的產生之源有一定的認識與體悟。因此,教師應將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納入教學目標之中,并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的層次與等級,使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邏輯與體系進行建構,使學生能夠在教學目標完成的過程中實現持續化、系統化的發展。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

        (一)構建多元課堂,全方面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

        構建多元化的課堂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多元化的課堂與傳統的單一化、模式化的課堂有著巨大的區別,多元化的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的學生的發展需求,并且有助于生成趣味靈動的現代化課堂。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需要教師結合所教內容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導,構建多元化的課堂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音樂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與示范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直線下降還會使得課堂結構趨向單一化,從而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消磨殆盡。多元化的課堂不僅指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更是課堂結構的多元化,教師可以采取情景化教學、討論式課堂等手段豐富課堂的層次結構,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例如,在進行《渴望春天》這首歌曲的教學時,教師在歌曲演唱的示范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聆聽歌曲、感受歌曲。并在練習環節鼓勵學生就歌曲的內容進行討論與交流,使學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入感受音樂的美感。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描繪不同季節的歌曲,使學生近一步提升對樂曲的鑒賞力與感知力。

        多元化課堂要求教師賦予音樂課堂活力與生命力,通過創設不同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的感知。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材料供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唯有視野不斷開闊,審美與感知才能不斷提升。

        (二)拓展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與表達的平臺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創新力不僅是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核心素養的內在之義。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對音樂活動的設計與表現上,創新不僅包含了思維的新奇同時也暗含了對所學知識的實踐與應用。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進行創新的平臺,使學生的音樂執行能力得到良好發展。

        課外活動是供學生表達與展示的重要舞臺,通過課外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新力,還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提升與成長。因此,睿智的教師應懂得為學生搭建一片藝術創作的空間,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在這片空間中得以發展。例如,在進行《歌劇之夜》這單元內容的教學時,由于該單元內容十分生動有趣,且具備著一定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該單元中的內容進行設計,以開展活動的方式使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舉辦一場“歌劇表演大賽”讓學生自行選取歌劇進行設計與表演,這樣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還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劇、學習歌劇。

        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定的平臺作為依托,倘若教師只按照傳統音樂課堂的示范-講解-練習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那么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意識就會被抹殺。教師應善于借助活動培養學生,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提升。

        (三)深入挖掘內涵,幫助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養

        音樂的背后隱藏的是豐富的文化與歷史,音樂是人文歷史的一種表達,人文歷史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礎。人文素養不僅是個體學習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進行創新創造的源頭,教師應使學生深入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近距離接觸人文歷史故事,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有效的積累。

        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沉淀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與教授。教師應善于挖掘歌曲或者曲目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并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習。例如,在進行《神州音韻(四)》這單元內容的教學時,教師應結合該單元中的曲目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風情的特點,并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與歌曲相關的背景與文化,使學生通過歌曲了解文化,并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加深對歌曲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講解與歌曲有關的故事和背景,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培植學生的人文情懷。

        唯有深厚的積淀才能產生偉大的創造,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以一定的人文素養與知識技能為前提的,教師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并鼓勵學生走近文化、感知文化、創新文化。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是學生進行有效音樂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評價學生是否進行了有效的音樂學習的標準,它要求教師關注音樂教學的不同的層次與角度,關注音樂教學目標的不同價值取向,并對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教師應將核心素養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相結合,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準確地分析,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同時,要以核心素養為核心,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輔助,使音樂課堂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第4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領

        高校藝術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而在這一教育過程中,在對大學生進行各種藝術門類熏陶的同時,以先進文化及其價值觀進行思想教育與精神感召,則是能夠使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政治合格的基本保證。正如2002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13號令《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中所說:“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高校藝術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一、藝術領域中各種文化碰撞的現狀,使高校藝術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十分必要

        藝術領域中的各種文化碰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多元文化激蕩。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流通越來越繁雜、快捷,在原有文化加快更新轉型的同時,新的文化層出不窮,于是,就有了復雜社會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在研究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提供著相應的價值觀和信仰基礎,這可能會在部分大學生群體中造成一種文化的“認同危機”。WWW.133229.cOm

        2.通俗文化流傳。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通俗文化涌進了高校并廣為流傳。通俗文化的藝術樣式一方面與青年群體有著天然的聯系,另一方面則因其過分強化和突出藝術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忽略了現代人文精神和民族優秀文化的底蘊,從而可能使接受者喪失對藝術的崇高感和對現實的責任感。

        3.西方文化滲透。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西方文化不斷滲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一些

        3.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藝術教育在育人實踐中,要用代表和反映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用藝術的感染力去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增強對祖國的熱愛。

        4. 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藝術教育中,要有意識地將藝術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風范的典型形象,塑造成為一種無形的推動和潛在的榜樣,使學生在藝術感染中更深刻理解“八榮八恥”的內涵,自覺堅持什么,反對什么,進而內化為一種美的境界,最終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華,實現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藝術教育能提高人們的思想素養,可以使人變得高尚起來”。

        三、正確處理高校藝術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堅持正確方向的基本保證

        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藝術教育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處理好如下關系:

        1.文化主旋律和藝術多樣化的關系。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藝術內容是藝術教育的主旋律,但同時必須提倡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在提升校園藝術文化建設水平和層次的同時,以各種藝術形式推出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藝術產品,推動廣大師生文化藝術素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不斷提高。

        2.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要把校園傳統藝術風格的保護作為發展和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同時要不斷進行創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會價值,不斷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文化市場。

        第5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審美修養;審美教育;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061-01

        一、音樂藝術審美含義及重要性

        音樂審美是研究音樂的本質及其自身內在規律,以音樂表演實踐為依托,對音樂表演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審美訓練是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包括審美觀的訓練、審美能力的訓練和審美人格的訓練,不僅是審美心理活動而且是一種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審美素質,并且在教學中根據這些特征準備合適的教學方案和授課方法,灌輸學生積極正確的審美觀念。

        以往教學中常常忽視了審美教育,而側重藝術能力和表演技巧方面的練習。而藝術追求的是向外傳達個人情感體驗,音樂不僅是聽覺藝術更是表演藝術,因此審美教育成為音樂藝術的核心與靈魂所在,在音樂教育中必須注重審美教育,從而達到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教師審美修養必要性和方法簡析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并具備高雅審美觀的學生,就需要教師自身有極高的審美素養,教師審美修養作用于學生的審美品位,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創造高質量的教育。教師教育觀念的積極轉變,知識結構隨著時代要求的不斷調整,掌握前沿教育方法和教學技術,這些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成功與否。

        提升教師的音樂審美修養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善于發現和研究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在分析和處理音樂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把握音樂教學的情感性、體驗性、愉悅性和形象性。教師的言行舉止應富有感染力,語言表達豐富,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創造課堂輕松愉悅的積極氛圍,是音樂課堂不僅僅是普通教學,更是一場精彩的審美體驗過程。

        其次,提高音樂教師的職業素養。音樂教師作為美的傳遞者,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播音樂文化,更要以身作則塑造學生完美音樂人格。良好的音樂職業素養是培養學生形成健康審美心理的核心因素,同時,身處于具有表率特征的教師行業必須能對社會現狀等做出理性積極正確的判斷。

        第三,藝術修養包括藝術感知、作品理解、分析鑒賞等審美心理特征,是個人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的結合體,藝術修養是衡量審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音樂藝術與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作為一名高素質的音樂教師,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的同時,也需要精通文學和美學知識。

        三、加強學生音樂審美教育措施

        培養學生對音樂文化的了解,主要從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方面著手,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音樂審美教育:

        第一,樹立積極審美觀念。在音樂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將審美觀念與多元化音樂意識相結合補充,使學生形成正確審美觀念和積極審美情趣,鼓勵在音樂事業中積極做貢獻。

        第二,通過創設情趣進入審美情境。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氛圍,制造特定情境,是學生自覺聯想,理解作品,以達到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創造有利的審美情境,使學生全情投入,是培養學生審美觀,提高審美素質,發現并創造美至關重要的一步。

        第三,在親身體驗探究過程中激發審美激情。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情境,再現以往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歷,并加以運用展現。這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應生動形象、多樣創新,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引導學生自覺參加體驗式探究。通過學生獲得自我體驗學習探究的機會,可以迅速參與實踐活動,激發創造美的激情。

        第四,充分發揮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教師應擅長運用材料,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想象力,培養創造精神。

        第五,拓展課外活動,拓寬美的視角。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各樣的音樂課外活動,可以根據學生個人愛好和興趣,組織各種藝術學習社團,讓其自由參加來培養學生藝術審美、提高興趣才能和欣賞力與創造力。

        總之,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必須以提升教師審美修養為本,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劉德明.大學生音樂素質現狀及對策[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

        [2]劉成付.視覺文化傳播:從現代性到后現代性[J].現代傳播,2005.

        [3]劉承華.樂器神韻與歷史氛圍──對中國樂器的演進軌跡及其機制的考察[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6.

        第6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粵彩”課程體系;核心素養;學校發展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大南路小學面對國內教育發展趨勢,基于對國家全面素質發展教育觀和中國優秀文化傳承文件精神的理解,基于對越秀區“廣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內涵的踐行,從學生的成長出發,提煉“粵彩”教育理念,通過特色課程的構建讓學生在“廣府文化”的浸潤中呈現自信的光彩。

        一、“粵彩”課程體系的構建

        1.“粵彩”課程理念:讓學生的學習多姿多彩

        “粵彩”課程像彩虹一樣絢麗多彩――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個個“多彩”、活動“精彩”、人人“出彩”。“多彩”“精彩”是“出彩”的方法與手段,“出彩”是“多彩”“精彩”的過程與結果,最終實現“給每一位學生燃亮自信成功之光彩;讓每一位學生具有廣府印記之神采”的教育愿景。

        (1)課程即繽紛多彩的生命歷程。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和唯一的,“粵彩”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獨特的生命綻放不一樣的精彩,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彩虹上那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具有個性化印記。

        (2)課程即個性張揚的學習、感悟過程。“粵彩教育”特色課程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培養創設情景,為其拓展、提供更廣闊的學習活動時空與機會,讓學生的個性發展成為可能。

        (3)課程即文化的親密相遇。學校置身于廣府悠久的人文歷史之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學校充分發掘這些資源“活化”課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粵彩”課程文化。

        (4)課程即靈動的多元組合。“粵彩”課程除了常規的國家課程以外,還有聯動校外社團開設的“粵彩”學堂,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的活動課程、菜單課程。通過結構重組體現資源及課程的多元價值,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資源擷取、選擇、重組能力的培養,完善認知機構。

        (5)課程即個體的參與分享。“粵彩”課程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實踐與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其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強的獲得感和體驗成功的愉悅。廣府廟會、大南廟會、跨學科的融合課程、特色課程等,都少不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及個性化展示。

        2.“粵彩”課程實施:基礎課程與特色課程

        新時期的教育正在逐步打破傳統的“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學校通過特色課程的開展、校內外聯動的主題學習、社區服務等,開展更為廣闊的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差異教育。“粵彩”辦學理念統率下的課程理念,以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培育具有“大南文化”認同、“廣府情懷”的新一代“廣府人”。

        學校“七彩”課程是以社區、校園環境的隱形課程為底色,以國家課程為原色,分別與拓展性課程、發展性課程、實踐性課程、資源性課程等“多色課程”發生關聯,產生反應,構成多姿多彩的“七彩”校本課程體系(見圖1)。其要義在于:“七彩”課程猶如彩虹,師生都可以在彩虹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亮色。這三類課程互為補充、強化,成為“粵彩”教育課程體系,蘊含了“學會選擇、體驗成功、交流分享、文化培育”等核心課程要素,充分體現了對學生成長特性的尊重與理解,對學生學習權利的呵護與滿足,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平等、開放和互動的學習環境。

        (1)特色課程的架構。特色課程可以彌補分科課程所帶來的學科階段性知識的人為割裂,為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特色發展打下基礎。大南路小學“粵彩”特色課程由拓展性課程、發展性課程、實踐性課程、資源性課程及節日典禮性課程五部分組成。

        (2)特色課程的實施。學校特色課程的實施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實現的。

        第一,特色課程的實施路徑。一是主題儀式化。學校大量的校園節日活動濃郁了課程文化氛圍。每年春季開學之際,學校都要圍繞廣府廟會精心設計“大南廟會”開學禮活動,以“喜慶、歡樂、參與”為主題設置傳統文化體驗、傳統文化創意設計和個性化展示等平臺。如2017年,“祥云比肩 粵彩翩翩”大南廟會聯動“粵彩學堂”“粵彩聯盟”社團共同開展活動,通過集體、個人活動的分步實施,全員參與,大家積極互動,感受廣府廟會的熱鬧、豐富多彩。二是空間學習化。課程應善于發現空間的“意義結構”,以活躍的空間文化布局詮釋“空間即課程”的深刻內涵。學校有廣府建筑特色的粵彩園、粵韻廊;走廊過道的書畫作品成為課程展示的靈動平臺;由學生們參與設計的卡通“南娃娃”童真童趣十足;不同款式的服裝表達了不同的意思,為學生們所喜愛。還有每天更新的“粵彩大南”公眾號活動信息的推送、廣府文化的傳播,以及每年一期的校刊《大雅南風》……校園雖小,但所有的墻面都是課程平臺,所有的空間都是課程場景,所有的媒介都可以實現課程資源內容的傳送,成為詮釋“空間即課程”的載體。

        第二,特色資源的關聯整合。未來的課程是多維聯結與互動的課程。通過對粵劇面譜、傳統云肩的主題式學習,打通與品德、綜合實踐、音樂、美術等課程的通道,給學生以更豐富的課程體驗。同時,對地域歷史、人脈、特色資源、場地進行整合,開發“粵彩”系列校本教材。例如,挖掘學校周邊歷史名勝古跡開發的《粵跡精彩》,挖掘先賢歷史人物編寫的《粵賢精彩》,根據特色藝術項目通草畫、剪紙為內容編寫的《粵藝精彩》等校本教材,均采用開放式教材設計理念,使不同學科的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擇適合的內容進行整合,為“粵彩”課程的實施提供保障。校內外課程、資源、活動的三位一體,發揮了“跨學科統整”“學科、活動統整”“校內外統整”的強大作用,為學生的交流素養、人文素養、文化認同的習得打下了更允檔幕礎,提供了更完善的保障。

        第三,特色活動的文化創融。“粵彩”特色理念一直離不開傳承與創新,但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接受之間往往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必須尋找一條可以使二者融合的路徑,而“創新性融合”就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學校尤其注重疏通文化傳承與學習之間的聯通渠道,通過將廣府廟會這一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動融入課程,實現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學習。學校通^“樂游”廟會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慶氣氛,“樂玩”“樂品”廟會讓學生參與非遺藝術體驗,“樂創”“樂展”將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制作展示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環境資源拓展、豐富特色課程活動。學校將特色課程理念轉變為看得見的課程、受歡迎的活動,讓時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和發展需要,推進學校課程深度變革及有效實施。

        二、基于“粵彩”課程實施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1.“粵彩”課程核心素養的構成及其關系

        “粵彩”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身心素養、人文素養、交往素養的新時代人才及具有文化認同、廣府情懷的“大南學子”。身心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構成的實施基礎,人文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交往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保障,文化認同是核心素養培育的價值追求(見圖2)。

        2.通過“粵彩”課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學校以課程的整合性實施、創造性實施為契機,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得人文素養、身心素養的發展;以廣府文化傳承為方向,培養具有傳統文化認同及廣府情懷的“大南學子”。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創設情境投入――核心素養培養的切入點;倡導探究實踐――核心素養培養的著力點;關注成功體驗――核心素養培養的立足點;構建多元評價――核心素養培養的支撐點。

        第7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摘 要:在當前的素質教育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而要培養初中學生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首先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學科核心素養。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在教授非本專業的內容時,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這嚴重制約了教師自身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也影響了學生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教學;結合教學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我們歷史與社會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學科核心素養。結合個人的體會,我覺得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應該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核心素養:

        一、專深――精深足量學通史

        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材,從內容編排看,七年級以地理知識為主,八、九年級基本以歷史為主。而在這短短的三個學期多一點的時間里,我們會接觸到幾百萬年來的中外歷史。內容的時空跨度非常大,導致許多的歷史知識被孤立地呈現給學生。但是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會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不把他們加以聯系,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會加大許多。因此,我們歷史與社會教師只有通讀歷史,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才能不被教材所局限、所左右,才能盡可能地將真實的歷史還原給學生。除了自己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之外,許多史學大家所著的通史都是值得我們閱讀學習的:(1)錢穆先生所著的被譽為最具傳統文人色彩的通史――《國史大綱》;(2)先生所著的《中國史綱要》;(3)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史通史》等。還有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外國歷史等,都是我們在教學之余應該加以閱讀的。只有詳細了解了各種歷史知識之后,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把更豐富、更全面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廣博――學科綜合適多元

        當今社會日益多元化,體現在我們的教材中則是學科知識的日益多元化,初中的歷史與社會就綜合了原來的地理、歷史知識以及社會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必須廣泛地獵取其他專業的知識。這樣才能適應日益多元化的教材。比如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一對比早期區域文明之間的異同》這課中,就需要用到相關的地理知識。在講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三 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為例》這課時,在介紹南非的區域人文特色就需要相關的歷史知識。再如,在講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璀璨的科技與藝術》時,就同樣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科技知識以及文學、宗教、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知識。這樣,歷史課才會變得生動、豐富、精彩。我們可以給學生分析王羲之《蘭亭序》的書法特色,可以給學生分析顧愷之《洛神賦圖》的藝術成就,也可以給學生分析云岡石窟大佛的藝術特點。學生也就會更加喜歡我們的課程。

        《中庸?第二十章》就闡述了做學問應該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第一位就是“博學”。因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除了要鉆研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之外,還要盡可能廣泛地了解文學、科學、藝術等非專業知識,不斷使自己的知識多層化、多元化。這樣才能在平時的授課中使不同專業的知識相互支撐、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滲透、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才能在教學中具有更廣闊的胸襟和更長遠的目光,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學生的專業學科核心素養。

        三、日新――與時俱進求發展

        社會在不斷進步、變化,考古也在不斷推進,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作為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師,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積極關心、了解歷史與社會學術的發展。《歷史教學》總編輯任世江先生曾經感嘆現今的初中歷史教師“由于考試等各種制度的束縛,使中學歷史教師視課本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習,中學教師多數不關心學術發展”。這樣會使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傳授一些過時、失實的知識,不利于學生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因此,我們要不斷學習,了解、關注國家、社會的發展。比如,我們應該多關注考古的發展。在講述我國原始人類遺址時,就可以介紹我國2016年的考古成就:云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木制品。在講述河姆渡遺址時也可以順便介紹余杭良渚遺址近年發現的我國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距今約5000年,比大禹治水還要早。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師要傳學生以學科核心素養之道、授學生以真實歷史之業、解學生以人生成長之惑。就應該精深地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廣博地學習非專業的知識、時常了解W術的發展情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科核心素養。

        第8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關鍵詞:微課;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當前,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改變整個社會生態,甚至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學習方式。“微課”以視頻為主要d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打破時空限制,提供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新的教育資源,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它有助于培養“核心素養”。有專家認為:核心素養是要在很長時間的教育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教育事件,然后在一個孩子身上積淀下來的這種持久發生作用的品格和能力。這個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是影響孩子一生,并使其成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人的素養。

        微課建設的成敗關鍵在教師,只有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行為,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微課建設這項工作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學校在微課建設的過程中,應圍繞培養“核心素養”的主旨,創新體制機制,用心做好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自2015年啟動微課建設以來,江蘇省錫山中等專業學校以教師論壇為平臺,以校本教研為手段,構建教師團隊,積極探索和創新校本教研機制,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構建學習型學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

        一、創新體制機制,轉變教師專業發展理念

        微課建設對于學校而言是一項涉及面廣的復雜系統工程,包括基礎設施、數字化資源、硬件及軟件的運營維護、教師培訓、教育教學改革等多個環節,與學校信息化程度密切相關。我們必須從培養核心素養的高度,以改革創新精神建立健全新的體制機制,促進微課資源建設與課程建設健康持續發展。只有擺脫了機制束縛,提高了教師素養,才能激發生長的活力,從而真正提升師生的“核心素養”。

        名師指路:2015年10月27日,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開展微課培訓。無錫市電教館主任支渝應邀前來作了《職業院校微課創作介紹》的專題講座。培訓圍繞微課的結構組成、特點重點、模式、制作過程等方面內容進行,還展示了往年獲獎作品并進行點評。崇拜名師是教師的一種心理反應,渴望成功是教師的一種心理需求。要把這種心理需求變成教師的心理追求,需要學校對教師思想的激發和引導。

        統籌協同:2016年2月20日,學校舉行全校會議,會議重點談了微課資源庫和課程資源庫建設,強調各部門要加強系統內部的整合,凝聚校內力量,減少內部阻力,將微課建設與“智慧校園”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力和水平,科學規范推進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和運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全校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

        試點引路:2015年11月,學校選派10位選手參加市級優秀微課資源評選,專家和選手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和研討,對參賽作品腳本一一點評并作了針對性指導,在大家的努力下,選手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學校積極探索,培育典型,挖掘經驗,面上推廣,于2016年3月21日組織以“微課的制作和應用”為主題的全員培訓。

        主題沙龍:2016年6月2日,學校開展“微課資源建設與課程建設”主題沙龍研討活動。全校教學骨干教師參加活動,與會人員各自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實際操作經驗,圍繞微課資源建設與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及功效、微課制作中內容的選取、微課制作的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內容進行了交流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微課建設應充分考慮“十分鐘注意力”,精心設計,始終堅持“服務對象是學生”的原則,依托微課資源建設與課程建設的平臺,走“不會做―學會做―做好―做優”的發展之路,有效促進全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

        二、成立研究團隊,搭建教師教育實踐之梯

        俗話說,“一個人可能走得很遠,但是一群人一起走會走得更遠”。只有發揮團隊的作用,才能提高各項工作的運行效率。

        微課建設是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進行追問、思考、發現、變革,從傳統的教師演變為一個學習者,最終與其他成員一起變為開發者和創造者,在簡單、有趣、好玩中享受其中的樂趣。

        在“主題沙龍”交流發言中,筆者將微課建設比喻成旅行。旅行的樂趣有時不是在于你找到了什么東西,而是在于你路過了怎樣的風景,遇見了怎樣的人,體驗了怎樣的生活。同樣,在微課建設中,我們可能更多關注微課的選題、微課教學設計和制作以及微課的應用,但我們不應忽視在這個過程中同伴的互助、資源的積累、硬件和軟件的運用、細節的追問。

        一次微課的建設就是一場人生的修行,你用眼睛看外界的五彩繽紛,也用心去回味你人生的絢爛多姿。你與你自以為的傳統教育漸行漸遠,且行且享受,回味、憧憬,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學習、實踐、反思、交流,傾聽不同的故事,經歷不同的人生,成就不同的新故事。

        微課建設,不僅要追求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創新,更重要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聚焦學生的發展。微課不是為了適應課改而改變,而是為了師生的共同發展而改變,我們關注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同時應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三、追尋管理藝術,引領教師自覺建設之路

        曾記得有記者問艾森豪威爾將軍領導千軍萬馬的訣竅是什么。這位五星上將從口袋里摸出一根舊絨線放在辦公桌上,然后用手捏起線頭,沿著桌面慢慢拉動。“你看,如果我拉它,這根線就會跟我走遍天涯海角。”接著,艾森豪威爾改用手指推線頭,絨線立刻蜷成雜亂無章的一堆。“可如果我推它,則只能越推越亂,整根絨線哪兒也去不了。這就是領導的藝術!”這個案例一方面傳遞了被領導者在“主動”與“被動”狀態下的不同結果,另一方面說明了領導的藝術在于“示范引領”而不是“強迫命令”。

        微課建設也是這樣,成功的關鍵是引導教師自覺參與建設。制作微課程就是一個微研究的過程,讓教師從身邊小問題開始,想辦法梳理、解決問題,并制成微課程。微課建設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不斷的反思中,教師能夠不斷地成長,教師間可以通過微課相互學習好的經驗方法。教育不僅是“解惑”,更應是“解放”,知識不僅需要“學會”,更需要“會學”,教師和學生一樣,他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要被點燃的“火把”。

        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絡教研將大有作為,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成為一種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平臺。

        為此,學校頒布《江蘇省錫山中等專業學校微課建設方案》,制訂3~5年微課培訓規劃,后期再安排一系列的微課培訓項目,讓教師在微課學習、設計與制作、競賽的過程中得到專業成長。

        四、聚焦課堂教學,開啟培養核心素養之門

        培養核心素養的重點是要通過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將其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因此課堂上應主要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給學生尋找適合的教育,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從而培養出有素養、個性化的學生。

        例如,我們可以將制作的微課通過“錫山中等專業學校網站”和“錫山終身教育平臺”,與教師或學生遠程學習結合在一起,鼓勵教師和學生自己利用零碎時間學習;在全校會議和例會上,我們通過教師論壇等形式播放微視頻,引起教師思考;在教研活動中,微課又可以作為主題研修材料,組織教研組或課題活動;在家長會、班會課等場合播放制作的微課,讓家長和學生更直觀地領會主題。

        微課程是教育教學思考與教育技術的結合體。所以,想要制作出給人以啟迪的微課程,必須思考自己教學的得失;要使微課程真正發揮作用,展現其魅力,就要挖掘現象背后的原因,尋找問題解決的關鍵;要使微課程震撼心靈,就必須研究教育教學規律,研究學生以及教師的身心發展規律。這樣做恰恰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經驗的一種總結、提升、完善。

        在聚焦課堂教學時,我們分享骨干教師基于豐富的教學實踐研究和深厚理論積淀形成的素養,也分享年輕教師精美微課帶來的清新;分享微課對課程重點、難點的突破,也分享微課中的合作創新。當然,更讓我們欣喜的是部分教師和學生團隊已把微課加工成微電影,呈現動態思維,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解釋抽象的知識,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氣氛,使學科知識生活化、形象化。

        雖然有的微課案例并不完美,但它能激發師生的思考,引爆內部智慧,讓他人看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選擇,它能引發更多的思考,帶來的啟發層出不窮,可以自主解決許多問題。

        今后,在微課建設的道路上,我們將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正確認識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價值觀,進一步優化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方式,躬身前行、潛心研究,用心探索教師專業發展之路。微課也終將體現在日常的、具體的“課程”中,落實在平常的、廣大教師所實施的“課堂”上。

        【參考文獻】

        第9篇:藝術教育核心素養范文

        這一規定的出臺,是國家為提高幼兒教師素質所采取的強制措施,但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卻是不小的沖擊。長期以來,那種憑借學校開設的《幼兒教育學》和《幼兒心理學》課程考試并在省級普通話考試中成績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就可以持畢業證及相關考試成績單直接申請認定幼兒教師資格的寬松準入制度將從此打破。作為客觀存在的中等幼兒師范學校,為了持續發展,將不得不挑戰新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難度和高度。由此,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調整,做到課證融合。

        一、對××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原有課程設置的反思

        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大塊。基礎課分為綜合基礎、文化基礎、通識基礎。在專業課中,分為專業核心課、專業技能課、專業實踐課。由于目前中等幼兒師范學校生源質量下降,同時因為之前幼兒教師的準入制度比較寬松,學校過去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夠全面,在課時分配方面也出現偏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視語數英等文化基礎課,忽視了通識文化素養課

        懷著為“升入高職”學生打好語英數基礎的思想,學校在每個學期語數英的課時分配方面一直有所側重。而對于幼師專業所需要的通識文化素養,一方面“升入高職”的學生并不急需,另一方面幼兒園從“就業”學生中選拔教師時也不考核此方面的相關知識,因此幼師專業的通識文化素養課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二)偏重藝術技能課,專業理論課相對薄弱

        目前,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學生主要來源于一群“中考失利者”,這群幼師生在學習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詞―邏輯思維能力不足,這也使他們逃避專業理論課的學習,而比較喜歡生動活潑的藝術技能課。在藝術技能課上,他們往往容易找到自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學校也順應學生的這個特點,開設了較多的藝術技能課。而對專業理論課的設置相對粗略,除了《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衛生學》,還有就是一門綜合五大領域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課,總體相對薄弱。

        (三)專業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能力培養不全面

        學生學習的專業理論基本是宏觀的,雖然每個學期有到幼兒園見習的機會,但都集中在1~2周的時間內,缺少結合專業理論課的日常見習,這必然造成理論和實踐脫節。在集中見習的時間,由于沒有相關課程老師的跟蹤指導,學生依舊不善于運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長期以來,社會甚至是在職幼兒教師,將專業能力等同于藝術技能,認為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能力就是“彈、唱、跳、畫”,這一狹義理解使學生對專業能力的學習產生偏差,平日在藝術技能方面耗費了大量時間。加上幼兒園在面試招聘考核上,也主要通過唱歌、跳舞、繪畫等技能水平去選拔,所以種種原因致使學生的專業能力發展不足。

        二、新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價值取向分析

        (一)突出綜合素質取向,體現系統性

        新教師資格考試包括《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和《幼兒園教師面試》三個科目,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考核單獨列為一個科目,突出了國家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要求的取向。

        從考試的目標來看,《綜合素質》科目主要考查申請教師資格人員是否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高尚的職業道德、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法律意識、閱讀理解、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信息處理等基本能力”。從《綜合素質》科目考試的內容來看,它包含五大模塊的內容。以2015年的國家考試大綱為例,各模塊所占的比重如下: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考試的科目、考試的內容還是考試的形式來看,新教師資格考試對應試者的考核都突出了考察綜合素質的取向,這就指導幼師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設置課程和實施課程評價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突出專業能力取向,體現專業性

        具備保育和教育的專業能力是從事幼教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新教師資格考試從考試的形式、內容和要求等各方面都對專業能力進行了考核。

        從《保教知識與能力》科目的考試目標來看,主要考察應試者“學前兒童發展知識和了解幼兒的能力、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幼兒生活指導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知識與能力、游戲指導與組織實施教育活動的知識和能力、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等六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從《保教知識與能力》科目的考試內容和要求來看,考試內容主要涵蓋以下七個模塊。

        考核的這七個模塊內容完全符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如何通過課程設置來實現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目標,是一項系統的建構工程。

        (三)突出情境應用取向,體現實踐性

        實踐能力的考核是新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核心內容。新教師資格考試目標中明確提出:從業者要掌握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教學實踐中正確運用。

        對近兩年(2014 ―2015 年)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試題《保教知識與能力》試卷進行的分析發現:一般教學設計占30%的比重;案例分析占40%的比重。

        教學設計試題中給出一定的教學材料,要求應試者設計教學活動名稱、目標、過程和活動延伸的教學活動。如果沒有經過實踐訓練的應試者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設計,沒有辦法解決實際問題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新教師資格考試的情境應用取向促使學校將教育見習和實習落到實處,使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

        三、新教師資格證考試背景下對三年制中職幼師課程設置的調整

        建立新型教師資格準入制度,是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素質的必由之路,任何觀望和徘徊只能讓學校的發展陷入被動。所以中等幼師學校必須采取措施以適應新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導向性要求,依據新教師資格考試的價值取向,對學前教育課程進行調整。

        目前,新幼兒教師資格考試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兩次進行。依據××學校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實際,擬準備在下半年即每年的11月份左右組織幼師三年級的學生參加考試。實際上,學生從9月份進入三年級就不得不投入任務繁重的應試復習,所以在學生入校的頭兩年必須把所有“應知應會”的課程全部學完,這也迫使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周密安排,而且要充分利用選修課。調整后的課程設置如下表:

        (一)加強師德教育,充實通識基礎模塊中文化素養方面的學科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強調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教師理念。在學校以往的德育教學中,雖然每個學期都開設有德育課,但都沒有針對幼師學生的專業特點。而在新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明確提到師德教育、幼兒園教育法律法規、入職教育的講授與考核,必須將與之有關的課程放到專業必修的地位。正因如此,學校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德育課做了補充,在二年級三、四學期分別增設《幼兒園教育法律法規》《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兩門課。而在選修課中新設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幼兒教師禮儀》的課程。

        在《綜合素質》這一筆試科目中,除了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還提到了文化素養及教師信息處理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學生閱讀與寫作、藝術鑒賞及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的能力,強化通識課程模塊中文化素養方面的學科教育,與此相應的,增開了《閱讀理解》和《寫作》課,主要訓練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在通識基礎課中新增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課程。

        (二)在專業課程模塊中,加強幼兒教師崗位核心能力課程的比重

        新教師資格考試非常注重理論對幼兒園工作的指導作用,理論知識仍是新教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并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培養崗位核心能力。這次課程調整把藝術類課程相對進行了壓縮,主要是把《聲樂》課和《樂視練》合并為一門課《聲樂基礎》,二年級原來每學期開設的三節《舞蹈》縮減為兩個課時。以前學校在專業核心課模塊開設比較粗略,這次課程調整細化了《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課,將其分解為五大領域:《幼兒園語言活動指導》《幼兒園健康活動指導》《幼兒園科學活動指導》《幼兒園藝術活動指導》《幼兒園社會活動指導》共五門課程。一方面使教師在教學研究方面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盡可能讓學生精學細練,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專業核心課模塊,針對游戲能力的培養新增了《幼兒游戲與指導》。

        此外還充分利用選修課,利用每周三下午六七節開設了《幼兒園一日生活的組織和教育》《幼兒園環境創設與玩具制作》《幼兒園的溝通與合作》《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幼兒園班級管理》等課程,加強幼兒教師崗位核心能力課程的比重。學生可在一二年級的四個學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選修課。

        在選修課方面,學校擬邀請幼兒園經驗豐富的園長和骨干擔任教師,憑借幼兒園一線教師豐富生動的實踐經驗,強化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育效果,突出教師教育實踐取向

        新教師資格證考試重視實踐導向。無論是《保教知識與能力》中考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是《幼兒園教師面試》中考查申請人的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儀表儀態、言語表達、思維品質等教師基本素養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都清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中等幼兒師范的課程設置中一定要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質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Ⅴ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 | 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 免费人成在线视频不卡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妖 |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