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病理學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病理學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病理學的重要性

        第1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近幾年來延邊大學醫學院病理學課題組利用多媒體技術講授理論課與實習課,教學效果有了提高.課件需要不斷更新改進,在改進的過程中通過集體備課把各教師課件中的精彩的內容互相分享,互相介紹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經驗,取長補短,即省時省力,又能提高病理學教學的整體多媒體課件的水平.

        在這個信息快速發展的年代,網絡上不斷涌現新的教育教學資料,如國內外知名教授、專家的教學視頻、各種病理圖片、病理過程的動畫等等,其他途徑得到的資料也可借鑒,這是資源共享的理念,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如今,在這醫學信息爆炸性地增長的時代,在醫學教育中可廣泛采用互聯網上的學習資源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通過集體備課,把好的互聯網上的學習資源在教師間共享,上課時把相關網站及資料介紹給所有學生,這是信息化時代教學改革的趨勢.年輕教師在應用互聯網搜集各種資源、巧妙應用等方面有所優勢,通過集體備課進行教學相關技術的更新方面的交流是有必要的.

        集體備課的形式及其改進

        1集體備課的定位

        參加集體備課的人員主要是任課教師及研究生.集體備課的形式不是單一固定的,它的效果不在于它的時間地點是否固定、內容記錄是否詳實,而在于它的研討氛圍濃厚與否,教師是否共同商榷、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和完善,甚至互相爭論.實際上往往爭論越熱烈,觀點碰撞越激烈,教師得到的提升就越大,集體備課效果就越好[4].

        2集體備課的形式

        1)把集體備課制度化,每周1次,固定時間及地點,實行簽到制度,教學秘書記錄備課過程.2)先由授課的教師把上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每位老師各抒己見,一起討論,并拿出最佳解決方案,同時把好的經驗及解決方法提練出來,整理成文檔.3)由教研室主任根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專業把下周教學內容中需要掌握的內容、熟悉的內容、了解的內容劃分出來,并把學生自學的內容范圍劃分出來.4)由1名年輕教師把教學內容中的病理變化及機制等重點、難點內容拿出來預講一遍,由其他教師提出指導意見及不足之處.5)各位教師把自己的課件拿出來互相分享,由1名教師負責放映課件,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放映完后互相取長補短,有不足之處及時改正.6)年輕教師及研究生搜集網上的相關學習材料及資源,把搜集到的相關學習資源,如動畫、講課視頻、教學論文等提供給教師們,共同研究價值,把有價值的資源直接用在多媒體課件或提供給學生,供學生自學.7)切片的閱讀是青年教師的弱項,老教師們應給予年輕教師詳細的閱片指導.8)由教學秘書把每次集體備課的內容整理成電子文檔,發給每位教師及研究生,并整理成冊,存檔.

        3集體備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

        1)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集體備課時間與學校其他日程安排或個人的日程安排相沖突的情況出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改變集體備課的形式,即試著進行了網上集體備課.網上集體備課就是由教學秘書把需要交流的問題與信息進行匯總,分發給每位教師.網上集體備課僅缺少預講及討論的部分,其余所有的內容都可在網上完成,避免了因日程安排的差異,集體備課出現中斷的情況.利用其他時間瀏覽集體備課的文檔及附加文件,并把意見發給其他教師.2)以往的集體備課是以一個年輕教師預講一節課為主,其他教師聽完之后對其預講進行討論,指出優缺點,這種形式難以激發教師們對集體備課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現在的集體備課在保留預講形式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信息的交流,包括各種專業教學內容的調整信息、各種網絡上搜索到的新教學資源的信息、優質多媒體課件的共享交流等.這種改進不僅增強了集體備課的實用性,而且有效發揮了集體備課優勢互補的作用.

        實踐集體備課的體會

        第2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缺血性腦血管病;中藥藥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6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488-01

        1 引 言

        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中中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這類疾病通過中醫藥進行治療的時候比較復雜,雖說中藥對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其獨特的治療效果,而重要制劑的提純這一過程的困難導致現在醫學界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不能夠被大家所認同。隨著近些年中藥藥理學研究的進展,在本文中將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中藥藥理學研究的最近進展進行分析。

        2 中藥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保護的藥理學機制

        通常的腦缺血的在灌注損傷都是非常復雜的過程,有很多原因與其有關,例如細胞內的鈣失穩定、自由基的生長等對于腦缺血的在灌注損傷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所有的參與環節彼此之間互相影響,這就在患者身上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嚴重的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根據中藥學的相關研究已經發現有很多中藥試劑能夠對腦缺血的在關注損傷起到保護作用,根據不同的工作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

        2.1 保持細胞中鈣的平衡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腦缺血在灌注損傷之后,患者的神經元以及患者的神經功能都受到嚴重的損壞,從表面表現可以看出主要為神經缺失癥,患者的腦部病理主要表現在患者的神經元以及腦部的膠質細胞發生病變,烯醇化酶從患者的神經元向外部泄露進入到患者的血液中,使得患者的鈣平衡受到影響,患者的細胞漿中所有利的鈣離子含量就會明顯的提高,就會出現鈣超載的現象。根據王斌的研究可以看出清腦宣竅滴丸能夠有效地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烯醇化酶的外漏,通過服用這種藥物對于鈣超載癥狀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

        2.2 腦缺血損失的保護 根據動物實驗可以看出腦康注射液這種中藥制劑能夠使得患有腦缺血大鼠體內的丙二醛的含量明顯的降低,還能夠使得腦缺血大鼠體內的歧化酶的活性,通過檢查發現其大腦中的含水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藥成分葛根素以及川芎嗪在抗炎以及抗氧自由基的治療過程中是相互協作的,通過這兩種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加快神經功能缺損這一癥狀的恢復過程,使得腦缺血體制中大腦的歧化酶活性被明顯的提高,丙二醛的含量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清中的L-1B也能夠明顯的降低,可以說對于腦缺血損失的保護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3 能夠促進神經的再生

        根據相關的科學研究顯示,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有保護因子,通過這種神經生長因子能夠幫助神經功能恢復,在藥物的干預作用下能夠促進這類因子的表達,這樣就能夠使得更多的神經元能夠存活下來,有效的保護人體大腦的完整性。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地黃這味中藥中的成分梓醇能夠促進NGF以及mRAN這些基因的表達,這對于加快人體神經元的再生和修復具有顯著的效果。根據呂中等的調查研究表明通過黃芪和血府逐瘀湯的搭配能夠有效的提高實驗鼠腦組織中的NGF以及mRAN自身的轉錄能力,而且通常都能夠維持很長的時間,這樣就能夠有效的加快腦缺血之后大腦中神經元的后期恢復。參麥這種中藥制劑的注射液能夠有效地加快大腦中缺血部位神經元軸突的生長,促進其恢復功能。

        4 能夠有效的降低血脂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發病期間一般都有脂代謝紊亂的癥狀。對此進行研究的劉東立通過動物實驗以及臨床實驗對偏癱康復顆粒這種中藥試劑進行了相關實驗。在他的實驗中發現偏癱康復顆粒對于患者血脂水平的調整有著明顯的作用,根據患者的臨床實驗中的調查可以發現通過服用偏癱康復顆粒這一中藥試劑使得患者的血漿比粘度明顯的降低,而且對降低患者的紅細胞積壓也十分有效果。史濰華的研究則表明醒腦平玄湯這一中藥制劑對于質量循環缺血性眩暈的患者有明顯的效果,患者服用這種藥物之后體內的血清膽固醇明顯的降低,而且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也被降低,由此可見醒腦平玄湯對于治療循環缺血性眩暈、調節患者的血脂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

        5 降低全血粘度

        在血液流變學中主要包括血液粘度以及紅細胞的變形指數等方面,血液流變學對于血流阻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人體血液的粘度過高就會導致人體的血小板發生聚集,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人血管中形成血栓。通過中藥藥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很多中藥成分對此都有影響。血栓心脈寧片這一中藥制劑在動物實驗中可以看出這種藥物能夠有效地降低血漿粘度以及紅細胞比容等。活血通絡顆粒這種中藥制劑對于降低全血粘度值方面也有著明顯的效果。在花期的山楂中可以提取出山楂葉總黃酮,主要為抗自由基組分以及山楂納酰、葒草素、含黃酮苷類等。根據相關的科學實驗證明山楂葉總黃酮對于降低血壓和血脂、擴張人體冠狀動脈等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張曉丹通過動物實驗對于山楂葉總黃酮進行了相關的動物實驗,并發現山楂葉總黃酮能夠有效地降低全血粘度。以上這些實驗表明山楂葉總黃酮對于改變血液流變學具有很大的影響,這以中藥成分能夠有效的降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這對于減少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腦組織損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 結束語

        在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中中腰藥理學的研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對重要成分的提取,只有能夠對中藥成分進行有效提純之后才能夠保證其精確度。現階段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中通過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的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科技,只有加強對中藥成分的提取工作才能夠進行根深一步的研究,為了使得我國對于此類課題的研究能夠跟上國際社會的發展腳步,運用現代科技區隊這些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3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藥疹; 低鉀血癥;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58.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9-0107-02

        藥疹是指藥物通過注射、口服、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內后,引起皮膚、黏膜的炎性反應。常由解熱鎮痛藥、磺胺類、安眠鎮靜藥、抗生素引起[1]。重型藥疹主要包括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重癥多形紅斑型、剝脫性皮炎型等;臨床特點為發病急驟、發展快,皮損初為大片或廣泛紅斑,以后迅速發生水皰、大皰、表皮大面積脫落等癥狀;常伴有內臟受累及全身中毒癥狀,易出現感染、肺炎、腎衰、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其死亡率高。本文中筆者將本院皮膚科住院部收治的52例重型藥疹患者合并低鉀血癥的原因及護理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皮膚科住院部于2011年1月-2012年10月共收治的52例重型藥疹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6~85歲,平均57.7歲。52例患者均在發病前有用藥史,其中26例使用解熱鎮痛藥,7例使用抗生素,6例使用磺胺類,3例使用鎮靜催眠藥,10例使用中藥等其他藥物引起;臨床表現:皮膚猩紅樣丘疹,先后出現水皰、大皰、表皮脫落、糜爛、滲出、癢痛等并迅速發展波及全身;患病期間,52例患者均先后出現不同程度低鉀血癥。

        1.2 研究方法

        以該組52例重型藥疹住院患者做為研究對象。通過臨床資料的收集、歸納;回顧性分析、總結,將其類型、例數及所占百分率做比較,見表1。

        表1 52例患者疾病類型比較

        類型 例數(例) 百分率(%)

        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 35 67

        重癥多形紅斑型 12 23

        剝脫性皮炎型 5 10

        1.3 重型藥疹引發低鉀血癥的原因分析

        患者由于口腔出現水皰、糜爛、咽喉腫痛等癥狀,造成進食困難,不能攝入正常的需要量;又因全身泛發水皰、創面大量滲出或皮膚大片脫落,部分患者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從而丟失大量鉀離子;重型藥疹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降低血清鉀,也是造成低鉀血癥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護理措施

        1.4.1 一般護理 首先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藥物;鼓勵多飲水,以加速體內過敏物質排出。安排通風、安靜病房,限制探視人員及時間,避免交叉感染;床單、被服等物品嚴格消毒并每天更換;每日病房內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60分鐘。做好皮膚、黏膜護理。

        1.4.2 心理護理 藥疹發病多較為突然、病情較重,大部分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缺乏了解,難以接受;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治療、護理方法和注意事項;告知補鉀的重要性,運用溝通技巧,耐心傾聽患者的陳述,理解、同情、關心患者,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減輕不適,增強治病信心。

        1.4.3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多種維生素食物。飲食補鉀是最安全的補鉀方法,指導患者進食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豆類、牛奶、瘦肉、海帶等;大量出汗后應適量飲用果汁或淡鹽水,防止血鉀過低。輕度低鉀者鼓勵口服進食氯化鉀,由于口服氯化鉀對胃刺激性較大,且口感不佳,可將10%氯化鉀注射液稀釋于果汁或牛奶中,分多次服完。當患者口腔出現潰瘍、糜爛、腫痛等癥狀造成進食困難時,可給予流質或半流飲食、少食多餐。

        1.4.4 對合并低鉀血癥患者的觀察及護理

        1.4.4.1 心電監護觀察心血管系統的變化 低鉀血癥最嚴重的影響是可出現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甚至發生心搏驟停。心電圖對于低鉀診斷有較特異價值,對于嚴重低鉀患者筆者實行持續24 h心電監護,密切觀察低鉀引發的心電圖變化。當血清鉀濃度

        1.4.4.2 觀察患者低血鉀的臨床表現 低鉀血癥可出現肌無力,以四肢肌肉最為突出,如活動困難、站立不穩、腱反射遲鈍或消失等;當出現精神抑郁、疲倦、神志淡漠、嗜睡時應予警惕低鉀血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表現;觀察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變化如食欲不振、惡心、腹脹、便秘,腎功能障礙等。針對腹脹、便秘等癥狀,可予腹部按摩、熱敷以促進腸蠕動。

        1.4.4.3 嚴密觀察血鉀的動態變化,定期檢測電解質,并保證標本的采集及化驗結果的準確性。采血時,止血帶結扎時間不宜過長,避免拍打采血部位;注意患者取平臥位,因直立、握拳過緊都可使血清鉀濃度偏高;保證及時送檢,送檢過程中忌震蕩,以免影響檢驗結果。

        1.4.4.4 靜脈補鉀引起局部疼痛的護理 氯化鉀注射液是一種高滲性藥物,pH值在5.0~7.0之間,鉀離子又是一種致痛因子,進入組織后會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感受器,令其去極化,從而引起疼痛。鉀離子對血管壁有強烈的刺激性,在持續的靜脈補鉀過程中可引起局部疼痛。為減輕患者痛感,筆者通常使用下面幾種方法。(1)靜脈補鉀時,選擇較粗大的周圍靜脈或深靜脈置管,以減少局部刺激,避免在同一靜脈或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減少對血管的機械性刺激,防止靜脈炎的發生。保持靜脈的通暢,防止外漏。(2)常規靜脈穿刺針尖斜面向上,藥物直接刺激血管上壁,血管上壁痛覺神經末梢分布較下壁豐富,易引起痛感;可將針柄翻轉至對側后固定,使針頭斜面向下,減輕痛感。靜脈補鉀疼痛程度與滴注速度呈正比,選用5.5號針頭最快輸液速度為60滴/min;因此,選用小號針頭可以減少高濃度鉀離子對血管的刺激性,減輕疼痛[3]。(3)采用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作為補鉀溶劑,可顯著減少疼痛的發生[4]。由于重型藥疹的患者每天輸液量較大,但輸入大量生理鹽水可導致血容量擴張導致稀釋性低血鉀,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筆者所在科在一般情況下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作為補鉀溶劑首選。(4)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輕心理壓力,在靜脈輸液過程中,可讓患者聽音樂、看電視等轉移其注意力,使患者精神放松,降低對疼痛的感受強度。嚴格控制氯化鉀輸入濃度、速度和總量。

        2 結果

        經過臨床積極對癥處理及補鉀等治療與護理后,全部患者低鉀血癥均予糾正,除2例合并內科疾病轉院外,余均康復出院。

        3 討論

        低鉀血癥是重型藥疹病程中常見的繼發性變化,引起低鉀血癥原因有多種,臨床表現各不相同。本研究發現,該組重型藥疹患者治療期間均繼發不同程度低鉀血癥[5]。通過臨床密切觀察及定期檢測電解質,嚴密觀察血鉀的動態變化,可及早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為治療爭取時間,是發現與治療低鉀血癥的關鍵。預防和控制低鉀血癥對重型藥疹的治療和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在密切監測血鉀情況下積極補鉀,采取個性化的優質護理,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趙辯.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20.

        [2]葉任搞,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0-851.

        [3]范作升,孫麗榮.糾正靜脈補鉀疼痛的臨床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2):1-2.

        [4]陳明慧,顧云,李久君,等.靜脈補鉀局部疼痛緩解方法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174-175.

        第4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非布司他;高尿酸血癥;慢性腎病;藥代動力學習;藥效

        高尿酸血癥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尿酸產物的增加、排泄的減少而引起的以無尿、少尿、尿毒癥為臨床癥狀的綜合 征[1],高尿酸血癥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患者血清尿酸不斷增高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厭食、乏力、血尿、無尿、腰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且高尿酸血癥極易導致痛風的出現我院針對收治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采用非布司他進行治療,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45例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作為本次觀察對象,收治時間為2014年1月~2015年5月,將45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1、2、3組,1組15例患者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5例,年齡均在36~62歲,患者年齡均值為(49.56±3.54)歲;2組15例患者中男患者9例,女患者6例,年齡均在35~60歲,患者年齡均值為(49.12±3.20)歲;3組15例患者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4例,年齡均在37~61歲,年齡均值為(49.32±3.52)歲。本次觀察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未接受過降尿酸藥物的治療;②患者經診斷均確診為無尿癥或少尿癥患者;③患者血尿酸水平均>8 mg/dL;④患者接受治療前1個月,均未長期使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本次觀察均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采用空腹口服40 mg非布司他治療,2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采用空腹口服80 mg非布司他治療,3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采用空腹口服120 mg非布司他治療,2組患者在單次給藥后,繼續空腹口服80 mg非布司他進行治療,1次/d,連續服藥1個月。3組患者在服藥前后30 min、1 h、3 h、5 h、8 h、12 h、18 h、24 h取5 ml上肢靜脈血,3 ml用肝素抗凝管收集,進行離心操作,在零下80℃下冷凍,用于非布司他血藥濃度的檢測;2 ml靜脈血用于血尿酸水平的檢測。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取100 uL待測血漿加入10 uL內標溶液中混合均勻,加入300 uL乙腈,渦旋混合2 min,離心時間5 min(1300 r/min),取10 uL上清液進行檢測。

        1.3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血漿中非布司他藥物的濃度,檢驗患者的血清尿酸值。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以數據上下浮動5%作為可信區間。計數資料的表示使用例數(%),對比方法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示使用均數±標準差(x±s),對比方法使用t檢驗。P0.05表示三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之間對比的觀察指標不存在差異,統計學無意義。

        2 結果

        3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服用非布司他治療1個月后,8例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其中6例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處于6 mg/dL范圍。3組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單次及連續服用非布司他的藥代動力學參數,見表1。

        3 討論

        高尿酸血癥是導致痛風的直接性因素,當患者體內血尿酸的濃度>6.8 mg/dL水平時,患者關節部位將會出現尿酸結晶,最終導致痛風石的出現。且高尿酸血癥與慢性腎病或(及)高血壓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非布司他是一種新型非嘌呤類黃嘌呤氧化酶高效選擇性抑制劑[2],主要成分為非布佐司他,適用于具有痛風癥狀的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長期治療中,非布司他主要通過人體肝代謝排出體外,因此,針對腎功能缺損患者用藥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藥物劑量調整至低水平范圍內。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空腹單次服用40~120 mg非布司他呈線性藥代動力學特征。連續服用藥物1個月后[3],非布司他在患者體內的吸收速度及吸收程度并無明顯改變,無在體內蓄積的現象。本次觀察45例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中,8例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其中6例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處于6 mg/dL水平。在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45例患者均未出現血尿酸水平上升及痛風發作等現象,但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治療前期過程中,其血尿酸水平并未出現立即下降至正常水平的現象,這可能由于沉積的尿酸鹽被動員且釋放至患者血液中所引起的[4-5]。

        結果可知,采用不同劑量非布司他治療高尿酸血癥伴慢性腎病,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

        參考文獻:

        [1]陶小軍,金星,陶沙,等.不同劑量非布司他對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效果及對內皮素-1水平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170-172.

        [2]張玉秋.治療高尿酸血癥致慢性痛風的新藥非布司他[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12):1406-1407.

        [3]劉林林,曾彩雯,何芳,等.非布司他的藥理作用、藥代動力學及臨床研究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8):88-91.

        第5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病理學 教學 效果

        病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是各門臨床課程的基礎課。醫學生對于疾病病變知識的第一認識即來源于病理學課程。因此,病理學在現代醫學的教育中處于重要的地位。病理學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今后臨床課程的學習。由于在病理學講授中有大量的形態描述,內容枯燥、復雜、不容易記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現象。本文擬就從幾個角度對如何引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提高病理學課堂教學效果,為今后學習臨床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行具體的探討。

        一、精心慎重選擇教學病例,激發病理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由于病理課內容多,抽象概念及復雜的機制多,不易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如何提高病理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臨床與病理聯系是病理學授課中一部分重要內容,為講好臨床病理聯系這部分內容,要求上課教師平時注意收集一些典型的臨床病例,同時還必須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相關臨床學科的知識,在授課過程中,有選擇地穿插到講課當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的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在講解病例的同時傳授了病理知識,加深了對疾病的理解。

        此外,教師可以不時的將病理理論與實際臨床工作具體情況相聯系。例如,當講授因膀胱腫瘤導致患者出現血尿時,可以讓同學們思考,膀胱癌和其它一些膀胱良性腫瘤均可導致血尿的出現,一般泌尿外科醫師在做膀胱鏡時,通常可以根據所學的病理知識肉眼觀察就基本能判斷這是一個膀胱癌還是良性病變。此外,要選擇正確的取材部位才能獲得病理診斷。所以必須要掌握扎實的病理學基礎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通過這種講述,使同學們意識到病理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注重結合臨床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橫向和縱向比較

        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善于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解釋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講授時適當結合臨床實際,積極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病理學知識進行分析。例如,引起血尿有腎小球腎炎、腎癌、膀胱癌以及腎盂結石等多種原因,但這些病變的臨床表現以及病理改變有明顯的差異,通過比較加深同學對這些疾病的印象。再如,腸腫瘤、腸結核、腸血吸蟲病、腸阿米巴病等均可導致腸腔狹窄、阻塞,可讓學生總結有哪些疾病可導致腸腔狹窄、阻塞,及各自的病變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分析,在不斷總結中掌握規律,無疑是培養會思考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優秀人才的有效方法,從而使學生明白在臨床工作中同一種癥狀可由不同的病理改變所引起,針對疾病的病理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的治療是一個好的醫務工作者所具備的素質。

        三、模擬臨床病例討論形式,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模擬臨床病例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病理知識與臨床醫學結合起來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討論形式要求學生基礎扎實、知識全面,學生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獨立思考及綜合分析形成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完整的理解,并訓練和培養了思考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的能力。根據教學的目的和講授的內容,選擇一些較完整的、能結合學生所學的病理知識的死亡病例。臨床病例討論之前,先將所選擇病例的病史、體檢以及實驗室檢查等臨床資料印發給學生閱讀,讓他們根據學過的病理學知識對涉及到的內容進行討論分析,教師可根據發言提綱提出一些問題供同學參考爭論。然后輔以大體、鏡下標本的觀察,以病理尸檢的結果加以驗證。最后,老師可根據同學發言進行概括、分析、綜合、總結,使同學們對該病例有全面正確的認識。這樣的輔導課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了學生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四、結合臨床病理檢驗工作,強調病理檢驗工作的重要性

        在多年的臨床病理診斷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學完病理學進入到臨床實習甚至工作后,對病理檢查的具體工作流程并不十分的了解,有的學生不懂如何對標本正確取材,病理診斷報告讀不懂等非常實際的現象,而這部分內容,在病理學教科書中并未涉及。因此,我們在病理學理論課和實習課的講解過程中,有意識的向同學們灌輸,雖然一些先進的檢查技術,如B超和CT等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病理檢驗在臨床診斷工作中仍不可替代。例如:在講解腫瘤章節時可以介紹手術中的冰凍對判斷術中腫瘤的良惡性重要意義。此外,為使學生能看懂、講清病理報告,我們也對病理報告格式及診斷的一些術語作些簡單介紹。又如:胃鏡病理報告為:胃竇黏膜中度慢性萎縮性炎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表明除有慢性萎縮性炎外,還有癌前病變,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需要密切注意。

        總之,在病理教學中,結合臨床重視病例教學,就可以增加課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同學們學習病理的熱情,對教學質量方面的提高起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蘇金玲,姜希娟,馬東明,等.案例式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91-92

        [3]劉起勝.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J].中醫藥導報,2006,12(4):98―99

        [4]劉小花.病例教學法對病理學教學質量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9):62-63

        第6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循證醫學 病理學 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教高函[2009]19號-152)。

        【中圖分類號】R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52-02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實行規范性、階段式教育,實行基礎、臨床、實習三階段式,我們仍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忽略了臨床醫學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不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過分依賴教師的講授,沒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因此,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循證醫學的出現和發展為臨床醫學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病理學(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鄄gy)、發病機制(Pathogenesis)、病理變化(Pathologicalchange)、結局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也是介于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之間的橋梁學科。病理學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對上述內容的了解來認識和掌握疾病本質和發生發展的規律,為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提供理論基礎。在臨床醫療實踐中,病理學又是許多疾病的診斷并為其治療提供依據最可靠的方法,因此病理學也是臨床醫學的重要學科之一[1]。可以說病理學肩挑兩擔,是聯系基礎和臨床的橋梁學科。尤其是病理學的實驗課教學,類似于臨床課程的實習過程。因此,在病理學的實驗課教學中實施循證醫學理念更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1.循證醫學的概述

        循證醫學(evidence?鄄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David L Sackett教授于1922年正式提出的[2]。它的哲學思想起源于19世紀中葉,將其定義為“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同時結合醫師個人專業知識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和愿望,將上述因素完美結合擬定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最佳的臨床研究證據是針對臨床研究文獻,應用臨床流行病學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有關質量評價的標準,經過認真分析與評價,獲得最新、最真實、可靠且有臨床應用價值的研究證據,并應用這些證據指導臨床醫療實踐,從而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2.循證醫學與傳統醫學的區別

        循證醫學及其思維方式不同于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它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一整套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現有最好證據,評價和綜合分析證據及正確應用結果以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的理論和方法,有助于培養醫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醫學觀,為規范其今后的臨床實踐行為打下基礎,而這也正是醫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傳統的教育方式在醫學觀察、評價方法和臨床實踐過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盲目性, 其評價和實踐所得結論尚缺乏嚴格的科學證明。在醫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 醫學教育不完善的一面所帶來的問題日顯突出。

        3.病理學專業教育現狀

        病理學的迅速發展以及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醫療環境對病理學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有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也要求有強烈的責任心和關愛生命的理念。以往的教學理念中存在“重能力輕醫德、重視理論輕實踐”的思想以及教學體系設置中的缺陷,使我們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了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實踐教學在引導學生成長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優秀病理醫師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嚴重影響了病理學專業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得我國的病理醫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遠不及西方國家。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病理專業技術不斷更新,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病理學發展的需要,這使我們現有的知識和臨床技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過時。所以,如何使一個醫學生在校期間學會主動更新過時的知識,成為一名終身的自我教育者,急需改變傳統的灌輸式醫學教育模式,實現向“以教材與參考資料并重、教師與學生互動并重,課堂講授與課外學習并重”的啟發引導式教育模式轉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會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與途徑,使學生從現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主動參與者。

        4.用循證醫學理念指導病理學教育

        學生進入醫學高等院校以后,雖然接觸了大學的課程,但是基本上都是基礎理論課,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還沒有從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轉變過來,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了解更是寥寥無幾。在病理學這個“橋梁”學科中,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改革和轉變,既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挑戰。當然,如果能夠使學生成功轉型為臨床型的循證思維,對今后臨床課程乃至一生的臨床實踐都是受益匪淺的。這就更需要學生主動地接受循證思維并改造自己。這些學生雖然學習醫學,然而沒有任何的臨床專業知識,可能看過病例后無法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助。病理學教師已經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貫徹循證醫學的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外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掌握最新的知識體系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這對很多臨床病理科和理論教學分開的院校來講,實在是很難克服。綜上所述,循證醫學是對傳統醫學的補充和完善,能夠更好地為醫學這一特殊領域培養實踐型實用人才。循證醫學在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學中的應用,將會是病理學實驗課和理論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過程。

        總之,循證醫學對病理學最重要的影響在于其促使病理學重新審視自身的科學證據基礎。隨著對“循證”觀念的普遍認同,循證病理學必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之一,其實施對提高病理診斷和科研水平、增強病理診斷對臨床的指導性等具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1-2

        [2]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1992, 268(17); 2420-2425

        第7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中職病理學;教學效果;提高方法

        中圖分類號:R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2-0056-01

        中職病理學包含著形態學和機能學,因此在醫學中也是一門基本學科。它是一門直接可以將臨床疾病有效診斷出來,并確定最終的治療方式,科學的判定了疾病。中職病理學是一門理性科目,所以在中職教學中。采用什么教學措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老師應該探究的。

        一、培養學生學習病理學的興趣, 激發求知欲

        為了提升中職病理學的教學效果,首要工作就應該去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因為只有學生有興趣去探索知識的時候,才可以有效的掌握知識,學習興趣也可以激發求知的欲望,帶著探索的心里去學習,人的思維也是活躍的,沒有興趣,則沒有思維,就無法掌握,最后的學習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提高對學生學習病理學的重視程度,老師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由于病理學和臨床醫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所以,中職院校的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舉實際的案例進行講解,借助這些實際案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例如,這樣一個例子,某個患者,男性,咳嗽的時候帶有白色泡沫情況,并且還有咳喘癥狀,這次發病時間已經快三個月了,并且還加重了病情,平躺不舒服,所以前來檢查。根據以前病例分析得,每年在冬季初始發作,這種案例是我在講解慢性支氣管炎時候引進得案例,經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了解這種病癥的主要癥狀,就是咳嗽,咳痰,這些癥狀的病因就是由于支氣管壁出現了病理變化所造成的。經過對病例的分析,指導學生掌握這種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以及病理改變等等所有的臨床癥狀,加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使用,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

        二、顯示學生在中職病理課堂上的主導地位

        在中職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轉換師生的課堂角色,要將學生定位為課堂的主導,同時也不降低老師在課堂中的位置,我國以前的教學模式是老師是課堂的主人,在中職課堂上還是只看重老師,課堂上只是老師一味的講,學生被動式的接收,學習方式很單一,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師教授的辛苦,學生學的枯燥無味,所以,在我國中職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效的展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學來源于思, 思起始于疑。”學生的學習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講述腫瘤這節課的時候,我先給學生時間去閱讀課本,然后學生之間開展討論,提出有疑問的地方,經過自學、討論,帶著疑問的學生就會想“什么是腫瘤,和正常組織的區別是什么,腫瘤的特點是什么?和我們日常說的癌癥是否相同,良性和惡性腫瘤的不同點是什么?”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指導學生學習,不但可以豐富課堂,學生也掌握了知識,還培養了解析問題的技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學習之后會感到學有所成。

        三、采用電化教學設備,提升病理學的教學質量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讓電化教學設備也被逐漸引進教學活動中來,將呆板的顯微圖片展示在屏幕上,增強了知識的動態性,更有助于學生學習,全方位的調動了學生的眼動、口動、腦動,讓學生充分的進入到學習當中。創建具有促進學習的課堂情景,對于中職學生學習病理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一般都采用幻燈、電視、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尤其是借助計算機多媒體幫助教學課件教學, 全面使用現代信息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這種教學方式不但涵蓋了病理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在重點和核心內容上進行形象而具體的解釋,這種直觀、動態、形象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了,教學也不再那么呆板了。

        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因為醫學是一門一生都學習的學科,所以我們從中職病理學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自我學習的能力。只有學生自己意識到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才會更有效果,學生堅持主動學習,老師采用不通的教學方式、途徑以及辦法來指導和激勵學生主動的參加教學活動,使得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選擇、參加、學習的能力,例如:設置一些系統性的思考題,借助衛生知識宣傳報的辦法,使得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深刻理解,并融會貫通,更有效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老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將有效的學習方式講給學生,指引學生更有效的學習,一個學生自學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學生日后的學習,也是評價一個學生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志。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職病理學教學過程中,每一種教學措施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探究和實驗總結出來的,要不斷地完善教學方式,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在中職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 ,要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才可以將教學效果提升到最高。

        參考文獻:

        第8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護理專業 組織學 病理學 綜合教學

        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基礎醫學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起點和重要階段。如何優化基礎醫學課程設置和結構,改革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我校目前教學模式是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即以各門學科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雖有嚴謹、系統、完整等優點,但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在學習某門課程時,由于無法理解和認識所學知識“有何用”,而激發不起學習激情,只能被動地學習;由于各門課程的教學獨立進行,學生無法充分感受和掌握各門課程之間密切的內在聯系,因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縱、橫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綜合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基于這種狀況,淡化學科界限,整合課程內容,建立課程綜合化,以強調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學科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是醫學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目前,課程的綜合化在我國許多醫學院校正在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組織學是研究正常機體的組織結構,病理學則是研究疾病時機體的各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該兩門課程密切相關,組織學為病理學的學習打基礎。根據我校護理專業的教學計劃,本項目在2006級護理專業將組織學與病理解剖學進行融合教學,以提高教的效果和學的效率,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既減輕學習負擔,又增強教學效果,并培養學生縱、橫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綜合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并為課程的綜合化提供一個鋪墊。

        一、研究與實踐

        1.教學實踐方法

        整群抽取2006級護理專業(公辦)為研究對象,教師按照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進行教學。首先,根據組織學和病理學的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然后根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日歷的編排,即先講授組織學中的四大組織結構,然后講授病理學的基本病變;在各系統中,先講授每個系統的組織結構,緊接著其后教學該系統好發疾病的病變,如消化系統,先講消化系統的組織學內容,接著講授消化系統疾病的病理變化,如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等。以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組織學和病理學有各自教研室的教師講授。在期末,分別進行組織學和病理學考試,并對病理學考試成績進行分析,與2005級護理專業學生進行比較、分析。

        2.組織問卷調查

        為了了解學生對現行的綜合教學模式的評估意見,在教學計劃即將完成之前組織了無記名問卷調查,就7個方面的問題,即“你認為,這種教學模式――

        Q1,是否符合學習人體形態結構從正常到病變逐漸深入的規律?

        Q2,是否有助于組織學為病理學的學習真正發揮打基礎的作用?

        Q3,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強對病理學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Q4,是否有助于提高病理學知識的學習效率?

        Q5,是否有助于增強對組織學知識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Q6,是否有助于對組織學知識的復習和記憶?

        Q7,是否值得推廣應用?”

        每題以3個供選答案,即“A.是;B.否;C.難說”,供學生選答。采用無記名方式以保證學生選答的公正性;同時,為保證學生選答的準確性,將問卷發給學生帶回去,經過一周時間認真仔細評估后再選答。

        二、結果

        1.病理學期末考試成績

        2005級學生人數94,2006級學生人數72。病理學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者所占百分率,2005級對照班為10.6%,2006級實驗班為9.7%,2006級比2005級低0.9個百分點;期末考試成績優良率(85分以上)者,2005級對照班為13.8%,實驗班為15.3%,實驗班比對照班高1.5個百分點。

        2.問卷調查結果

        總共收回答卷48份。調查結果顯示,對每道問題持肯定意見(A)的占絕大多數(68.7%以上),最高達91. 7%,其中最為突出的是,Q1和Q3,你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習人體形態結構從正常到病變逐漸深入的規律?”和“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強對病理學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吸收?”持肯定意見A的分別達91.7%和87.5%,而對每道問題持否定意見B的只占極少數8.3%以下,最低僅2.1%。但對于Q5,你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否有助于增強對組織學知識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持否定及難說的意見卻占了8.3%和22.9%,這個比例似乎顯得比較高了一些。

        三、討論

        當今,醫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是課程結構綜合化,要充分利用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優勢,充分發揮醫學科學研究協同協作的長處,為課程搭建科學研究與學科基礎平臺,構建綜合化的課程體系。

        目前,課程綜合化在許多醫學院校試行,有的學校實行得比較好,但是有些學校實行的不是很好,又重新回到原來的教研室設置。因此,如何將課程優化綜合是一個關鍵。

        我校課程目前的教學模式是按照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雖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缺乏課程間和知識間的有機聯系,不利于培養學生縱、橫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綜合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根據我校護理專業的教學計劃,本研究將密切相關的兩門課程即組織學與病理學進行優化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并對期末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進行分析,初步實施的結果表明該模式是可行的,既不影響教學秩序,又減少學科間不必要的重復,增強課程間和知識間的有機聯系,并認為本教學模式可以推廣應用。

        對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和評估發現,綜合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確有所幫助。與2005級學生相比,2006級學生不及格率降低了0.9個百分點,而優良率卻提高了1.5個百分點。這些差異雖然沒有顯著性,但顯然還是有意義的;另外,通過無記名問卷調查,從學生對本教學模式的評估上看,也可以表明這一點。近87.5%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病理學知識的學習效率。其原因可能是因為72.9%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組織學為病理學的學習真正發揮打基礎的作用和更好地加強對病理學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可以初步認為,本教學模式是可行的,77.1%的學生肯定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認為可以推廣應用這種教學模式。

        第9篇:病理學的重要性范文

        近日,記者來到總參謀部總醫院(309醫院)病理科采訪了李寧主任,揭開了病理學科的神秘面紗,也了解了病理科醫生鮮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人才培養:打好基礎,與時俱進

        20世紀初,著名臨床學家和診斷學家William Osler指出“As is our pathology, so is our medicine(病理為醫學之本)”,而病理學科的發展有賴于“病理人”的不懈努力,故人才培養是學科發展的首要工作。

        據近年資料統計,美國每10萬人口擁有病理科醫生67人,日本為13人;而在相同人口參照基數下,我國按照2007年衛生統計年鑒中提供的數據折算后僅為0.5人,這一數據與美國、日本相去甚遠。我國病理醫師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均存在較大差距,所以,病理人才的培養是病理學科發展迫在眉睫的任務。

        李寧主任曾多次獲得全軍醫學科技成果獎和醫療成果獎。作為一名優秀的病理科醫生,他說,病理學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要做一名好的病理科醫生,既需要有扎實的基礎醫學功底,又要有臨床醫學各學科的豐富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做好知識儲備。

        他同時指出,“病理學既是醫學基礎學科,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因此,病理科醫生除了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和掌握好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更需要在醫療臨床實踐中不斷學習,增強和完善整體應用和綜合能力。由此看來,一名院校醫學生成功轉變為一名臨床病理科醫生,必然要經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與磨練,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李寧主任還結合自己的從醫生涯說:“一名臨床病理科醫生要在日常工作中時刻保持學習狀態,及時提高自己的病理學知識水平和技能,緊跟醫學前進的步伐。”

        學科發展:不斷創新,任重而道遠

        自西方傳教士16世紀進入中國以來,西方的臨床醫學便開始傳入中國。然而,國內的病理學科是在20世紀20年代才由中國病理界前輩從西方引進和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國病理學科的成長相對緩慢滯后。然而,我國一代代“病理人”憑借開拓進取、勇于突破的精神,逐步開創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病理學方法和技術發展之路。

        李寧主任說,病理學的發展與自然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有著密切聯系。當人們還只能依賴肉眼和簡單的放大鏡觀察時,只能產生器官病理學;只有在顯微鏡和細胞學問世之后,才有可能誕生細胞和組織病理學。

        就病理學領域的技術發展而言,20世紀50年代,我國規范了尸體解剖操作程序;在病理組織學方面引入了組織化學和酶組織化學,開始發展以早期診斷癌為中心的臨床細胞學。60年代,超薄組織切片和染色實現了標準化,使電子顯微鏡下的結構觀察獲得共識,使病理診斷和基礎研究從結構層面深入到亞細胞水平。70年代以來,單克隆抗體和多克隆抗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地進入病理學領域,它們極其有助于在蛋白或多肽水平上揭示細胞表面及內部某種物質的特殊存在;特異抗體可以識別細胞特異標志物,使原形態學難于區分的一大類功能各異的細胞進一步亞型化。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分子病理學的出現使醫務工作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了基因水平上。

        李寧主任說,20多年來,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環境醫學、現代免疫學、現代遺傳學等一系列新興學科及其分支的迅速興起和發展,對病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使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新興學科促使病理學已不僅僅局限于細胞和亞細胞水平,而是深入到分子水平、人類遺傳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等方面去認識疾病的起因和發病機制。這些進展和發現,為許多疾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前景。

        職業使命:生死抉擇的壓力,也是積極進取的動力

        據李寧主任介紹,病理醫生的常規工作是用“活體病理檢查”方法及時準確地對疾病作出定性診斷,特別是對于性質不明的腫瘤,確定腫瘤的良、惡性是病理科日常工作的重點,這對于患者的臨床治療決策和預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采訪中,通過李寧主任的講述,記者深深地理解了病理科醫生所面臨的工作壓力,其職業使命要求其必須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嚴謹性。病理科醫生對于惡性腫瘤的病理診斷,如同“宣判”患者生存期的長短,這種生死抉擇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借助于先進的現代醫學手段,并非所有的癌癥都是絕癥,但是患者一旦被確診為惡性腫瘤時,其除了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外,還要面對手術、化療、放療等創傷性治療,帶給患者巨大的身心折磨。病理診斷一旦出現失誤,就會導致臨床醫師誤治或耽擱疾病的治療時機,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就像法官對犯罪嫌疑人的審判一樣,病理科醫生需要對人體的腫瘤做出權威、嚴謹的“審判”,他們的“宣判”結果直接影響著臨床醫生的治療選擇和患者的命運,所以,病理科醫生在工作中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然而,也正是這種壓力,促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在病理診斷中努力做到準確無誤,無懈可擊。李寧主任說,病理科醫生就好像行走在獨木橋上,必須小心翼翼地走過去,不得有絲毫偏差,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比如在手術中,外科醫師為了盡快決定手術方式、切除范圍,需要病理科提供快速冰凍切片診斷,以作出決斷。外科醫生在手術臺上切取病人體內的一小塊病變組織送檢,病理科須在30分鐘內快速制片并染色觀察,準確提供“冰凍病理診斷結果”。這對病理科醫生的經驗、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快速冰凍病理診斷結果就決定了臨床外科醫生是否需要切下患者肢體、器官或組織,以及切除范圍的大小,而且這一重大醫療責任是由病理醫師承擔的。這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種考驗,卻是一名普通病理科醫生的日常工作。

        從李寧主任的談話中記者了解到,在工作實踐中,對從事臨床病理工作的人員要求很高。醫學生本科畢業后大多需要經過病理學碩士或博士繼續深造,若要從事臨床病理工作,還需經過5~7年的臨床病理診斷實踐才能獨立開展工作,而對于復雜病例和快速冰凍切片,則需要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副主任及以上職稱的醫師才可以獨自出診斷報告。這是因為病理科醫生肩負著重大的醫療安全責任。

        “臨床病理學工作的壓力也是我們積極進取的動力,它要求我們不可以有絲毫懈怠,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李寧主任說,“除了利用病理學傳統檢查手段外,病理學工作者還需要不斷地采用現代新技術、新方法,使臨床病理學檢查不斷地發展和提高。現代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的應用對病理學研究和臨床診斷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年來,我科免疫組化檢查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2009年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舉辦的免疫組織化學質控比賽中,我科兩次獲得一等獎。另外,我科還開展了最新個體化靶向藥物基因檢查等項目,如Her-2、EGFR、KIT、CD117、c-kit、PDGFRA等基因檢測或測序,從而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及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

        通過和李寧主任的深入交談,記者深刻體會到病理科醫生“幕后”工作的不易和默默承受的巨大壓力,而這一切,卻很少被患者獲知并理解。病理科醫生就像一個威嚴而公正的法官,尤其是在人類對付“癌魔”的審判中,發揮著近似“一斷生死”的作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牛牛 |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永久免费A∨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曰韩欧美亚洲美日更新在线 | 亚洲天堂网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