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

        第1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一、 基本情況

        作為縣一級氣象部門來說,公共氣象服務的重點是“三農”。各縣局對此都作了積極探索。從三個縣局情況看:

        (一)為農業服務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視。從領導到一般職工加強為農業的服務意識比較強。三個縣局均把為“三農”服務作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面向農村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包括電臺、電視臺、網站、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等渠道。

        (二)為農業服務緊密結合當地實際。不是局限于大眾農業泛泛服務,而是緊扣當地農業生產實際,不斷調整為農業服務的思路和做法。如__市氣象局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中,為滿足__現代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始終堅持“公眾服務專業化、專業服務精細化”的服務理念,以提高設施農業、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為重心,加強監測能力為手段,使農業氣象服務更加貼近農業和農民。

        (三)為農業服務講究特色。__市鹽業發達,縣局針對鹽業生產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與__鹽務局合作,開通了鹽業氣象服務短信平臺,此平臺具有信息內容豐富、專業性強、時效性新等特點,服務內容包括了最新氣象預報、臨近和短時的氣象預報、降水的定時和定量預報、蒸發量預報和實況等。該平臺自運行以來,廣大鹽業生產用戶嘗到了氣象信息的甜頭,受到了鹽業用戶的青睞。

        (四)基層臺站為全省“四個特色氣象服務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樣打造為果品蔬菜的特色氣象服務品牌,__局進行了有益探索。為進一步掌握大棚內外影響蔬菜生長的氣象要素的差異性,及時根據天氣預報情況對棚內小氣候做出準確地判斷,__縣局選擇在蔬菜科技示范園的大棚內建立了四要素自動氣象站。觀測項目為:氣溫、地溫、濕度、輻射。并將觀測氣象信息在中國__蔬菜網和__農業信息網向公眾。

        (五)為農業服務講究貼心農民。__針對果品的服務、__針對沿海養殖的服務、__針對蔬菜的服務,都做到了貼心貼近農民,深受農民的歡迎。特別是__局依托“__蔬菜氣象災害自動預警系統”收集的溫、壓、濕、光照等氣象要素數據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災害性天氣預報,通過__氣象網站及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向菜農提供服務,受到菜農好評。壽局在全省率先開展了預報到每個鄉鎮的精細化電視天氣預報,增加了一周天氣趨勢預報、農事與建議等內容,使預報更加貼近百姓生活。

        (六)為農業服務科技含量增加。__與無錫大氣科研所、濰坊市氣象局聯合開發 “__蔬菜氣象災害自動預警系統”,在蔬菜大棚安裝自動氣象站,獲取蔬菜大棚的溫度、濕度、地溫、日輻射等氣象要素資料,對該資料進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環境氣象條件對溫室氣象條件的影響規律,建立外部環境氣象條件與棚內氣象條件的聯系。同時建立蔬菜生長條件數據庫。收集不同蔬菜品種在不同時期的生長條件資料,包括蔬菜種類、蔬菜不同發育時期及不同發育時期所需要的光照、溫度、濕度等條件。利用大棚內外氣象條件的聯系,輸入最新的天氣預報結論,得出大棚內氣象要素的預報信息,通過12121、手機短信等渠道為菜農及時提供服務。

        (七)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仍是傳播氣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個縣局都建立了延伸到農村的手機信息庫,通過短信氣象預警信息。__建立的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除氣象信息外,還多次為市委、市政府政務信息,先后為紀委、宣傳部、綠博會組委會、公安、工商、民政、物價、消防等部門,及時信息,業已成為推介__氣象的一張重要名片。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縣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一)人才不能適應現代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存在著人才匱乏,人才老化的現象,人員隊伍素質還需加強,特別是既善管理又懂業務的人才匱乏。特別是既懂大氣科學又懂氣象服務的人才幾乎沒有。

        (二)預報預測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別是災害性天氣的準確率不高,不能滿足社會對氣象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氣象信息的渠道不夠暢通,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服務手段不先進,信息傳輸主要靠電話、手機短信等。怎么樣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是個大事。

        (四)單位存在著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防雷審批、技術服務、防雷市場沒有徹底分開的現象,縣級氣象部門只有防雷技術機構,但是沒有具有獨立法人和獨立銀行賬戶,審批收入有的是氣象主管機構收取,有的是所屬企業收取,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許多地方紀律檢查部門對此質疑,給單位的安全運行帶來很大的隱患。

        (五)職工收入和福利不規范。主要表現在許多單位的事業人員在企業里領取勞動報酬,部門制定的績效工資不規范,沒有強硬的執行依據,況且全省內部差距很大,存在著相互攀比現象。今年各級地方政府規范津貼補貼,氣象部門暫緩執行,對離退人員收入影響最大,直接影響的了的穩定。

        (六)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各地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氣象局地理位置已經被周圍建筑物包圍,地方對城市建設十分重視,地方黨委政府為了地方利益,建議氣象部門遷站,而氣象部門難以抗 拒。對此應研究對策。

        (七)氣象部門實行雙重財務體制,但地方對氣象事業的投入不及時,不準確,并且科技服務收入不穩定,因此,造成執行預算、決算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上半年沒有錢辦事,下半年花錢困難。

        (八)精細化預報水平達不到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從而制約了氣象服務的能力。設施農業氣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農業氣象的理論體系,因而缺乏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氣象預報服務人員對農業、農村工作不了解,預報產品和服務缺乏更好的針對性。

        (九)基層臺站人員編制少,但業務工作量越來越大,不得不編制外用工。而編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隱患。氣象部門干部職工政治、經濟待遇與地方部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規定一線科級干部主要負責人在基層工作每滿5年,按非領導職務晉升兩級工資,并享受相應的醫療、住房等相關待遇;職工從事氣象工作幾十年,技術職務仍然還是初級職稱,不利于調動一線干部職工的積極性。

        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建議省局有專門人員和機構研究公共氣象服務問題,特別要重點有針對性的研究縣局為農業的公共氣象服務相關問題,比如:加強設施農業的氣象條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現代農業氣象理論體系,從而確保指導現代農業生產的準確性;還要重視氣象部門到底能給農民什么樣的預報產品。山東是農業大省,如果認真重視,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氣力研究解決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怎么樣在第一時間傳遞到農民手中。省局列的課題一定要面向基層,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不要單求“大和洋”,更不能為了發表文章和評職稱。

        (三)加強對下指導,尤其要加強實實在在的指導。省局業務管理人員水平高,但對基層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議多派業務人員,特別是研究人員深入到縣局,幫助工作。縣局非常歡迎這樣的人員。

        (四)建議建立省臺、市臺預報員下鄉制度,讓預報員真正了解農業和農民需要,這樣做出的預報才有針對性。現在的預報員都缺這一課。

        第2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探討

        引言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各類氣象災害對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了解當前農村氣象服務狀況,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里通過分析當前農村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1. 當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氣象服務產品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氣象服務產品單一,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等等在農村均還得不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時得到;農民要求低溫凍害、高溫干旱、臺風暴雨等各種氣象預測預報產品要更及時、更準確、時效性要更長,并盡可能的定點、定時、定量。

        1.2氣象服務信息的快速傳輸渠道還沒建立。目前農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廣播電視、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互聯網等。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主動從這些媒體獲取氣象信息仍然是少數,氣象知識在農村普及率極其低。更是農民舍不得花錢撥打氣象聲訊電話和定制手機氣象短信。農民喜愛的原始的有線廣播大喇叭在農村已消失,受經濟問題和文化問題制約因特網在農村普及,除電視外其他音頻視頻媒體在農村也沒有。目前許多地方在鄉鎮配了兼職氣象協理員,在村里配了兼職氣象信息員,這些人只是兼職的,待遇和地位問題未得到合理的解決,更主要是對這些人員的氣象應用培訓管理也沒到位,而且畢竟人少還撐不起氣象信息傳播的重擔。特別是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還是到各級政府層層傳遞到農村,灌輸到農村,但很難迅速到底到邊。更遭的是雷電、冰雹、局地突發性暴雨的發生發展往往只有幾分鐘幾小時,這些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就不可在幾分鐘內傳遞給每位村民了。

        1.3宣傳教育缺位,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一方面氣象科學知識沒有納入到農民培訓的范疇,氣象主管機構因為管理體系和人力財力的關系,也沒有深入到農村搞宣傳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去,還有經濟條件好的能人,不斷遷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還有從事氣象工作的人員平時到農村調查研究少,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不了解得農村的客觀需要,在氣象服務信息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1.4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裝置幾乎空白。在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遠影響,農民常把雷電解釋為“天公發怒”,把受雷擊理解成是天意,沒有基本的防雷知識,在雷雨來臨時,往往跑到沒防雷裝置的涼亭、簡易棚、大樹下等最易受雷擊的地方躲雨,而遭雷擊傷亡。在農村農民建房為了節省投入,也沒意識裝設防雷裝置了。農村防雷減災的管理工作還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財力有限,建設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部門還深入不到農村的防雷管理,規范的防雷技術服務還未延伸到農村。

        2.針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2.1氣象部門要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氣象部門要改變傳統預報產品,提供適合農村需求的預報產品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涉及到氣象部門現行的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氣象業務服務機構職責分工、內部人員結構等很多方面,需要對整個氣象運行系統進行改革和調整。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培養和引進相關人才努力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2.2 建立與完善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加快農村加密自動氣象站網建設,以實現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及局地小氣候的監測預警。增加與農村關系密切的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雷電等觀測項目,提高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村氣象監測的應用水平,為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制定針對特色農業進行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建設或完善雷電監測網并加強雷電監測預警的科學研究。

        利用多種氣象科技手段,建立鄉鎮短時、短期和中期氣象預報業務系統,以鄉鎮預報業務帶動和完善農村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發展包含天氣、氣候、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內容的農村預報預測系統。通過完善與發展農村氣象氣象服務系統,制作更多的符合“三農”氣象服務需求種、養業各個環節的氣象保障預報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等產品,構建現代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2.3 采取多種手段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地方廣播電視部門要建立重要天氣信息綠色通道。像以往抗臺氣象信息一樣,及時插播農村種養業的關鍵期預報、突發性的強對流大風、暴雨、雷電等預報。同時氣象部門積極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發流程,實現重要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到達農村,有效指導農業生產及防御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影響。

        在農村建設氣象預警專用系統,可采用手機短信、氣象警報接收機和無線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相結合的方式,布設24小時待機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頻播出設備,確保信息的及時和接收。

        利用手機短信和固定電話來傳播氣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務面是最廣的。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手機短信訂制用戶和固定電話包月用戶,同時相關信息產業部門也要適當降低收費標準,讓更多農民能用得起這些信息。

        2.4建立農村氣象科普教育體系。氣象主管部門要進行多方調研,編寫適合農村特點的、通俗易懂的氣象預報運用、氣候資源利用、種養業氣象服務指標、避雷防雷技術等鄉土教材。

        啟動氣象信息“進村入(下轉215頁)(上接214頁)戶”工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專題資料、墻報、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現場咨詢活動等手段不斷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在有關涉農培訓基地開設氣象科技知識課程,定期地舉辦農村氣象技術培訓班,傳授經濟實用的農村適用技術,培養鄉土氣象專家,從而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科學利用氣象信息的水平。

        把氣象知識編寫到中小學校地方教材中,給學生發送氣象科普知識,組織氣象專家到學校作科普講座,組織學生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參觀氣象部門,做到科普宣傳從娃娃抓起。

        2.5加大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力度。做好農村科學防雷宣傳教育工作外,把農村防雷減災納入到規范管理中,在農房建設許可中把好防雷設計關和施工關,建立農村建設項目的防雷設計審核和施工監督制度。對農村的防雷狀況進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結果。特別是對農村企業、公共建筑、學校的防雷隱患,要分類指導,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從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級政府要完善管理機制,支持氣象部門為農村服務而進行的業務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現代化裝備建設,協調氣象、建設、信息產業、廣播電視等部門,規范農村防災減災防工作。制定農村氣象防災應急預案,投入資金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氣象觀測網建設,投入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場所的防雷措施和規范農村防雷減災管理。

        各級政府要重視氣候資源的應用開發,推廣太陽能的利用,進行風能資源、光溫資源等的調查,做好特色農業氣候區劃評價和成果推廣、落實氣象科普宣傳、對農民進行氣象科技知識培訓等工作。

        要落實各鄉鎮氣象分管領導,真正落實專職兼職氣象協理員,建立農村兼職氣象服務隊伍。確實解決這些人兼職人員的待遇地位問題。

        3.結語

        加強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是一項社會綜合工程,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做好這項工作,取決于廣大農民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自覺程度,取決于氣象部門科研開發和服務的主動性,取決于相關部門的相互配合,取決于各級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第3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摘 要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農業的基礎性和弱質性,實行財政支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分析,發現其存在著支出總量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以及支農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加大財政支農總量、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和改革財政支農體制等建議。

        關鍵詞 農業 財政支農 增長機制 對策研究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目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弱質特征決定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從長遠和戰略高度,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即為“財政支農支出”,主要包括支援農村生產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各種補貼與補助等。本文通過對我國近年來財政支農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國財政支農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財政支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

        雖然中國的財政支農支出的絕對規模擴張了,但其相對規模卻沒有明顯改善,與中國農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要求相比,政府對農業的支持總量仍是低水平的。

        首先,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在財政支出中占份額逐年下降,從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5年的7.22%,下降了6.21個百分點,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每年也表現出較強的周期性波動,反映出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缺乏持續性。其次,我國農業財政支出占當年農業總產值水平為7%-10%,按照相同的口徑,發達國家的支持水平約為30%-70%,巴基斯坦、泰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約為10-20%,存在明顯差距。在WTO規則允許的12中“綠箱”政策措施中,我國僅使用了6種(政府的一般服務支出、實務安全儲備、國內食物援助、自然災害救助、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發展援助)。“黃箱”支出也有較大提升空間。最后,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的增長速度,大多數年份里都低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速度,不能實現《農業法》規定的增長要求。

        (二)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

        1.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少,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支出增長過快

        支援農業支出包括小型農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補助費,支援農村合作生產組織資金,農村草場和畜禽保持補助費,農村林木和水產補助費等。農村各項事業費主要指農村各項事業單位人員機構經費和農業事業專項經費。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支出居高不下,增長速度明顯;且該項事業費中用于人員供養及行政開支的部分比重偏高,目前基本維持70%左右,而用于支援農業生產支出比重很小。

        2.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其中用于帶有社會性的大型水利和生態建設比重較大,直接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項目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較小。

        3.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比重小且增長緩慢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但目前我國科技投入不足且占農業財政投入比例逐年下降,約占農業總產值的0.49%(2005年),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升值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啊的水平。據測算,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只有48%,而發達國家在70%左右的水平。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科技進步在農業生產中發的貢獻率較低,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農業生產還有很大的潛力。

        (三)財政支農資金運作機制存在缺陷

        財政農業支出實行分塊管理,部門分割嚴重,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較多,農業財政支出分部門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是,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向、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重復和交叉,但由于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條塊分割、相互之間協調不夠、重復投入等問題。這種體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多頭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統一監督、管理和協調,不能形成合力。

        二、完善財政支農支出的政策建議

        (一)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總量的穩定增長

        解決農業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考慮到目前中國財力規模的實際情況,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進行大規模的財政支農,但我國財政支農力度至少要符合中國《農業法》規定的“國家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高于經常收入的增長幅度、從預算外籌集資金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水利建設基金等專項基金”。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國債和新增財政資金的使用,要重點向‘三農’傾斜”的政策,促進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

        (二)優化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

        1.精簡農業行政機構,減少農業事業費支出

        精簡農林水利氣象部門的行政機構,降低農業部門事業費支出在財政農業總支出中所的比重。目前,我國農林水利氣象等各部門的事業費支出過多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各農業部門了人員和機構的膨脹,許多部門出現人員編制嚴重超標,機構重復。各地政府應建立控制人員增長的約束機制,各部門不得違反人員和機構數量的有關規定。對于已有的超標人員,各地政府應做好分流工作。

        2.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加上近年來對農業基礎設施支持力度不夠,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相對于農業發展來說依然薄弱。要實現農業的發展,就要加大支農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條件,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政府進行財政支農時應重點保障,特別是要重點支持與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的領域,如節水灌溉、草場圍欄、農村水電等小型基礎設施建設。

        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把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增加對農業科技三項的投入,提高其在財政農業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加速農業科研成果與技術的創新、轉化和推廣應用,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直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提高農業競爭力。政府支持農業科技進步的重點應是:(1)對各種農業科研機構的支持。走產研、農科教結合的路子,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民營企業以多種形式聯合進行農業科技開發。(2)對承擔公益性職能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支持。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是實現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環節。興辦和補助農業職業技術學校,加大對農民的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

        (三)提高財政支農資金運作機制的效率

        改革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建立一個適應市場經濟和政府公共支出的、“統一、效能、協調”的管理體制。應對現有農業項目、資金進行整合,相對集中。對于目前按不同渠道管理的農業投入,尤其是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防止項目重復投資和投資過于分散,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能夠歸并的支出事項建議有一個職能部門統一負責。對個分管部門的職能和分工加以明確,以確保農業財政資金的有效配置。

        參考文獻:

        [1]王勝.財政支農的文獻綜述及引申.改革.2009(1).

        [2]葉翠青.國財政支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財政研究.2008(4).

        第4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旅游業逐漸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其中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類型,在各個地區都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整體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本文主要針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通過走訪、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實際情況,根據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對策,為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存在問題;建議對策

        近幾年來,安徽省逐漸加強對旅游扶貧的重視,并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進程中,還需要加強促進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發展,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時效性、準確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概述

        1.1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通過分析安徽省鄉村旅游的發展情況,可以將其劃分為探索、起步、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其中探索階段指的是政府沒有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和主導,主要是一部分農戶自行建立“農家樂”,形式和內容都相對簡單;起步階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會資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門也開始對本地的旅游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快速發展階段指的是政府部門已經對鄉村旅游經濟帶進行統一規劃,投入的社會資源更多,各旅游景點已經成為綜合性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集體觀光于一體[1]。

        1.2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現狀

        1.2.1服務內容

        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本地常規的天氣預報向服務對象提供;二是將日照、氣壓、濕度、降水、溫度等專業的氣象要素預報提供給重點服務對象;三是對前兩方面的資料進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數、洗車指數、穿衣指數等指數預報;四是向服務對象提供應急氣象預警信號,如冰雹、大風、暴雨等對流天氣應急預警,人體舒適指數、48~72小時趨勢預報等指數預報,節假日旅游天氣預報、重大旅游活動氣象保障服務,交通天氣預報等內容[2]。

        1.2.2技術支撐

        氣象服務中的技術支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收集、制作、氣象數據以及服務產品的設備;二是氣象預報平臺和技術。當前在安徽省的各個市(區)及鄉(鎮)地區,都分布有自動山洪地質災害氣象觀測站,以及大氣電場儀、負氧離子監測站、空氣氣溶膠監測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不同類型的專業氣象監測儀器,在整個地域內構建出統一的氣象監測網絡[3],并通過不斷完善監測預報預測業務體系,提高其精細化程度,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已經能夠全面開展。

        1.2.3主要服務產品、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鄉村氣象旅游服務的產品可以劃分為氣象資料服務和旅游氣象預報服務兩種類型。氣象資料服務類產品包括鄉村旅游保險氣象、景點實時氣象要素、氣象特征景觀條件分析、種養殖業氣象條件分析論證、旅游氣候資源開發評價論證、歷史氣象資料分析等;旅游氣象預報服務類產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動專題保障預報,高溫、大霧、雷電、暴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或影響天氣預警,人體舒適度指數預報,交通干線(高速公路等)氣象預報,旅游景點短臨預報滾動,旅游景點、城鎮、鄉鎮精細化24小時天氣預報,中長期(周、月、季、年)天氣預報等。方式和渠道比較依賴常規的渠道和模式,較為傳統、落后[4]。一般采用傳統媒體、現代媒體以及新媒體渠道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以現代媒體和新媒體為主。

        2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分析

        2.1調查對象

        為了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業氣象服務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還需要對各個部門進行走訪調查,收集在鄉村旅游中氣象服務的實際情況以及總結出還需要改進的方面,其中將度假旅游區、人民政府、市旅游局、市氣象局作為重點調查對象。

        2.2調查方法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主要是采用發放調查問卷、查詢資料、走訪談話等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調查問卷發放的對象主要以游客、從業者、管理者為主,保證所收集到的鄉村氣象服務需求資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2.3調查結果

        通過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調查資料,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工作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起步比較晚,導致服務品種單一,與當前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發展需求之間不相適應;二是具有較大的需求,發展速度比較慢;三是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都比較大,通過改進和優化渠道、產品、裝備、技術,其服務工作的提升空間還比較大。

        3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投入資金不足

        由于發展起步比較晚,當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發展整體狀況不佳,沒有產生較多的經濟效益,導致財政壓力增加,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鄉村旅游氣象服務中日常運行維護、產品制作、技術開發、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費用,主要是依靠氣象部門自身籌措。

        3.2服務內容單一

        目前,在氣象部門中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僅包括應急氣象預警、應急氣象服務、部分氣象指數預報服務初步開發、實施監測常規氣象要素服務等幾個方面。而且根據當前的發展現狀和規劃來說,這些服務內容都過于寬泛,并沒有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產品,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服務對象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常規氣象服務與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之間差異很難區分,進而導致其社會認可度比較低[5]。

        3.3服務方式被動

        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方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受眾不具體,常常與一般服務使用者之間混淆;二是潛在服務需求者獲取和甄別專業服務產品的難度比較大,即使利用多種渠道,也只能夠獲得一般化的應急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正是由于服務產品缺少專業性,導致服務投放受眾不明確,專業化服務渠道較少,導致整體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3.4缺少專業化的服務人才

        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鄉村旅游從業者、相關社會商業機構及服務機構的人員共同組成鄉村旅游服務隊伍,雖然以氣象部門人才隊伍作為主力,但服務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比較低,難以為人們提供專業的服務[6]。

        3.5服務效果不明顯

        在服務提供主體中,對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總體服務質量偏低。雖然各類氣象服務品種類型比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統一,服務產品的專業性比較差。服務人員沒有全面了解和觀察鄉村旅游的游客以及從業者需求,導致服務產品與使用者需求之間不匹配,實用性不強[7]。另外,服務產品的可讀性和通俗性都比較低,甚至有時更加重視分析和描述天氣過程、成因,且專業術語的使用也比較多,導致用戶難以很好的理解產品內容。

        4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的有效建議及對策

        4.1理清政策關系

        為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當地政府必須加強政策支持,這也是鄉村旅游得以有序發展的基礎保障。如果在發展進程中缺少宏觀指導,就會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門在發展鄉村旅游時,不僅要考慮鄉村旅游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夠實現氣象服務的有效發展。一是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明確自身的職責、職能。在規劃鄉村旅游發展方案的時候,政府部門需要綜合考慮相應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內容,并加強與當地氣象部門、鄉村旅游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保證鄉村旅游與氣象服務內容之間的一致性。而且氣象部門自身也應該主動配合,加快開發和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拓寬服務渠道,提高氣象服務內容質量[8];二是需要將政府購買、提供公共服務理念進一步的強化。氣象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產品,是鄉村旅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門及相關人員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認識。為了保證需求者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就需要積極的應用政府直接購買、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

        4.2加大資金投入

        明確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門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就必須注重服務質量的提高。通過上述分析,資金投入較少是限制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資金投入體系,保證各個方面都有足夠的資金支撐[9]。

        4.3加強人才隊伍培養

        如果想從根本上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水平和質量,就要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盡快建立起集技術、管理為一體的專業服務團隊,保證各項服務需求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

        4.4全面提高基礎氣象業務技術支撐能力

        當前主要以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為主,在發展進程中,仍然需要以此為基礎,為鄉村旅游提供氣象服務。就硬件方面來說,需要對區域自動氣象站綜合布點進行重新優化,確保在滿足氣象行業格點距離標準和站點距離密度的基礎上,對景點集中地區的站點進行重新設置,全面提升氣象要素采集質量;就軟件方面來說,需要促進數值預報產品本地化模式的進一步優化,提高預報準確率和天氣預報網格的精細化程度,提高對成片鄉村旅游景區的關注,加強監測預警強對流天氣[10]。

        4.5增強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通過提高基礎氣象業務技術支撐能力,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提高服務產品針對性和時效性的重視。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鄉村旅游發展類型和模式種類比較多,導致對氣象服務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產品,在服務內容上也有所側重,保證服務效果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對服務成效的檢驗。在共性需求產品中,常規要素預報需注重時效性、準確性的提高;各類旅游指數預報,需要優化支出公式,并加強對戶外探險、漂流、自駕車等新型指數的開發;應急氣象服務則需要注重準確性的提高,并根據不同景區的實際情況,優化重點防御指南的內容;農業氣象服務中需要提高對農時、節氣的重視,強化其指導作用。在非共性需求產品中,休閑觀光型氣象服務對準確性的要求比較高,并且還需要優化駕車、防曬、溫度要素預報、晴雨預報等指數;戶外運動型服務對天氣預報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重點優化濕度、風、溫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預報方面;山地型服務中對短臨預報準確率的要求比較高,需要重點優化濕度、風、溫度、降水概率等藥物預報,并加強對局部強對流天氣的關注,保證局部地區冰雹、大風、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能夠及時進行預警,并提供次生災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效果評估體系,保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為了全面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質量,就必須加強對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效果評估體系的構建,確保能夠對當地氣象服務具體收益做出真實反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和優化措施。

        5結語

        當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發展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氣象服務體系不成熟,整體發展水平偏低,相關部門也沒有充分的重視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因此還需要改進和優化。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并增加資金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林,陳孟瓊,譚磊.“互聯網+”時代精細化旅游氣象服務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7,(08):216+218.

        [2]劉耀龍,崔方南,栗繼祖,張華明.旅游氣象服務評價與旅游風險感知調查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6,18(02):80-86.

        [3]陳筱涵,楊開甲,陳偉.永泰縣旅游氣象服務平臺設計思路[J].南方農業,2016,10(06):207-208.

        [4]樊瑋.山西省旅游氣象服務系統的建設[J].山西電子技術,2016,(01):60-61+67.

        [5]丁國香,劉安平,劉承曉,張亞,陳浩,楊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區旅游氣象服務業務系統[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韓笑,李婷婷.旅游氣象服務網站設計與實現[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11):180+182.

        [7]張悅,田富,賈風春.農牧區做好氣象服務工作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科技風,2015,(05):73.

        [8]姜鎮濘,王華昕.伊春市旅游氣候資源的人性化調查與評價[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顧小麗,錢燕珍,鮑岳建,鄔方平.寧波市負氧離子濃度分布與預測模型及其在旅游氣象中的應用[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3,29(06):128-133.

        第5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 農村信息化;現狀;問題;建議;寧夏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331-02

        農村信息化建設就是在農村實施以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的普及及應用為依托,大力推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不斷進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1-3]。近年來,寧夏地區緊緊抓住信息化大發展的歷史機遇,特別是2007年以來,自治區將信息助農納入每年民生計劃和為民辦實事內容,采取政府支持、公益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法,強化信息資源開發整合利用、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科技服務模式、拓展信息服務領域,率先在全國實現了電話、電視、網絡“三網融合”,使信息化技術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1 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

        1.1 信息資源建設

        按照功能來分,可以將支撐信息發展的網絡資源分為3類,即電信網、廣電網和計算機網。其中,前兩者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后者為現代媒體的代表。兩者綜合起來構成現代農業信息傳播的主要通道。目前,電信網和廣電網已基本覆蓋全區各個行政村。農村地區的電視普及率已達到93%以上,農村固定電話用戶31萬戶,占農戶總數的27%,全區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27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2.25部,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以上。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率先在全國建設起“鄉鄉通寬帶、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標,經過各方共同努力,用僅僅1年以上的時間,建成了2 802個覆蓋所有行政村的新農村信息服務站,其中:75%的行政村通過光纖和天線寬帶方式實現上網、25%的行政村采取“45M數據天線接入系統+新一代衛星天線接受系統”方式實現上網。

        1.2 信息開發及資源庫建設

        為推進農村信息化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申報和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西部民族地區電子農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開發建立了10大類42個自治區級中心數據庫,推廣應用農村科技等各類服務系統和數據庫98套,覆蓋了全區優質糧食、枸杞、清真牛羊肉等20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其中在農業產業生產管理上開發并推廣了27個信息服務系統,包括農作物栽培管理系統16個(枸杞、釀酒葡萄、馬鈴薯、壓砂瓜等)、農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系統1個、養殖業管理決策系統5個(清真肉牛、肉羊養殖,屠宰場管理等)、動物疫病診斷系統1個、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2個(種植業、養殖業質量溯源)、數據采集系統2個(市場數據采集、奶牛數據采集)。

        1.3 信息網絡的構建

        建立了寧夏農業信息網、寧夏農村綜合信息網、寧夏氣象信息網、西部電子農務網和寧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網站等為核心的自治區級農業信息網站。各涉農部門、龍頭企業和農村產業協會信息網,主要提供政府宏觀管理、監管業務、公共服務提供各個層面的信息支持。

        寧夏農業信息網(http://)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主辦,主要有農業新聞、政務公開、農業信息化、廳長信箱、法律法規、規劃計劃、農業科技、人事信息、新農村建設、農業標準、熱點焦點、審批事項、農業產業化、農業論壇、視頻在線、惠農政策、農業數據庫、招商引資、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欄目。

        寧夏農村綜合信息網(http://)即寧夏“三農”呼叫中心,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唯一指定專業網站,設有培訓公告、重要信息、專家視頻、黨員教育、廣播講座、專家文稿、短信平臺、新村風貌、專家庫、中心簡訊、農業新技術、農業科普知識、“三農”咨詢、氣象服務、數字農家書屋等欄目。

        寧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網站(http://)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 寧夏農業科技服務110自治區指揮中心主辦,主要包括12396動態、供求信息、政策法規、實用技術、農業科技項目、科技成果轉化、產品展廳、致富信息、市縣科技110、農業專家數據庫、農業企業數據庫、農業成果數據庫、寧夏優勢特色產業信息管理系統、新農村、科技減災、民生科技、實用技術等欄目。

        2 信息化服務體系及隊伍建設

        通過研發和整合利用各類涉農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了寧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網站、開通了寧夏12396農業科技“110”咨詢服務熱線電話和寧夏農業12396短信息服務平臺,健全了寧夏農業科技“110”服務網絡體系,建立了合作組織信息站點、龍頭企業信息站點、科技特派員信息站點、園區基地信息站點、集鎮信息站點、生態移民信息站點、農民網絡技術學校等多種服務模式的信息服務站點逾600個,每個站點配備了電腦、投影儀等網絡服務終端設備,建立了由 “三支一扶”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及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文化程度高、懂技術的人員擔任信息科技特派員,并且每年開展農村信息員服務技術培訓,增強信息員服務能力,確保了信息服務站資源配置和人才隊伍建設,保障了信息服務工作。

        服務體系頂層為西部電子農務網共享平臺,二級為自治區涉農部門、龍頭企業和農村產業協會信息網,三級為種養大戶、生產基地和自然村的信息資源三級聯動系統。信息服務系統的推廣應用,為農村建設和基層服務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帶動提高了全區農村信息服務水平,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3 信息化應用現狀

        寧夏自治區科技廳依托農村信息化成果,推進科技園區智能化管理,建立了中衛市沙漠設施農業日光溫室自動檢測監控,賀蘭縣魚塘遠程監控,平羅縣寧夏金福來肉羊養殖全程自動化管理,永寧縣小任果業機械電動卷簾、水肥一體化灌溉、病蟲害監測預報、高低溫自動報警,同心圓棗節水灌溉、精準施肥、規范化栽培自動控制,靈武大泉林場紅棗遠程視頻診斷和自動化控制等農業物聯網典型示范區,使物聯網在紅棗、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設施園藝等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中推廣應用,加速了當地高端、高效的精品現代農業發展。

        4 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4.1 農民缺少信息化應用設備

        寧夏自治區位于西部內陸不發達地區,也是老少邊窮地區,寧夏北部素有“塞上江南”的贊譽,南部卻是“貧瘠甲天下”的貧困地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與漢族、發達與不發達的混合地區。中南部地區仍有35萬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文化素質和經濟實力低下,他們沒有多余的資金來購買奢侈的電腦等農村信息服務設備和高額網費。加之,農民信息意識淡薄,一些具備購買和使用能力的農民不愿投資購買和使用信息化應用設備。這是制約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

        4.2 農民缺乏信息化應用技術

        寧夏南部山區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能力不強,尤其是絕大多數中老年人不僅缺乏網絡應用基礎能力,而且接觸和學習電腦的機會少,電腦基本操作能力低,只能通過手機、電視、廣播等獲取相關信息,不具備依靠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

        5 建議

        5.1 降低農村信息技術應用成本

        針對寧夏農村農民收入低的現實情況,各級政府要協調通信運營企業逐步降低農村地區電話、移動電話和寬帶等通訊費,讓利農民,刺激農民的通信消費欲望,提升應用技能,以增加農戶量和消費量,實現規模和效益效應。同時,設計簡易好用的電腦或手機終端產品,方便農民使用,使農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信息服務[5]。

        5.2 加強農村信息化宣傳和技術培訓

        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的宣傳力度,增強他們的信息化意識,引導他們主動了解市場信息、信息技術,讓他們嘗到信息化的甜頭[6-7]。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信息員和農民信息應用技術的培訓,使農村信息員既掌握計算機技術,又懂得農業技術和信息服務技術,提高他們采集、分析、整理、信息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使大部分農民學會網上查詢信息。

        6 參考文獻

        [1] 陳良玉,陳愛峰.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67-71.

        [2] 張少明,李習文,梁春陽.寧夏新農村信息化實踐與理論探索[M].賀蘭: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3] 惠芳.寧夏農業信息網構建及應用[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6.

        [4] 田建文.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探索[J].中國農村科技,2010(7):44-47.

        [5] 余蕾,雷體南.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8):200-202.

        第6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大中農場;發展方式;做法;存在問題;對策

        大中農場發揮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優勢,用足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業配置,著力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努力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率先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1大中農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做法

        1.1效益優先,推進農業“三化”建設

        一是產業化。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擴大雜交制種稻面積逾133.33 hm2,適度種植玉米和蔬菜,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完善《種子管理辦法》,出臺種子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努力將種子公司打造成能夠引領農業提質增效的龍頭企業[1]。積極實施“低檔米做盤子,中檔米做利潤,高檔米做品牌”的經營戰略,優化水稻品種結構,保證優質稻種植面積,做大做強稻米加工業,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二是工業化。探建農業生產工業化標準體系,用工業技術手段管理農業,徹底改變農業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科學制訂階段任務和質量標準,規范過程管理。積極制訂水稻生產技術規范管理辦法,為農業生產工業化探路指航。三是生態化。穩步發展林業,優化林網、林帶布局,擴大優質林木比例,提高活立木蓄積量,構筑牢固的生態安全屏障;保持年出欄生豬萬頭的養殖規模,在充分利用下腳糧的同時,將有機肥料回饋種植業,建立生態化的良性循環。減少化肥施用,控制農藥使用[2-3],切實履行糧食安全的社會責任,逐步擴大有機稻面積,穩步發展有機農業。

        1.2科技興農,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一是不斷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計劃投入80萬元,引進徐稻5號等多個高產新品種,促進高產高效。深化秸稈全量還田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四字技術”和大小麥栽培“八字技術”,提高無紡布秧池隔離覆蓋基質培育壯秧推廣力度,示范推廣雜交制種水稻機插稻高產栽培技術,實現降本增效。積極應用生物降解劑、生物菌肥、活力素等有效改善水稻品質[4],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積極開展科技攻關。注重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公司確定和實際生產密切相關的11個應用性科研課題,由各學科學術帶頭人領銜攻關,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和完善符合本地自然資源稟賦特點的農業技術體系。年內計劃投入258萬元,為各類科技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將《科技進步獎勵辦法》轉化成為科技興業的催化劑。三是努力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發展農業產學研聯盟,爭取科研院所、高校的技術支持,在生產關鍵環節聘請專家做針對性指導,給技術人員講課。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爭取將農業科技中心打造成示范單位,進入省科研院所名錄。認真調查研究病蟲草害發生和發展規律,有效指導防治防除;提高中長期氣象預報水平,搞好土壤肥水的監測,為生產科學決策及時提供可靠依據。

        1.3強基固本,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抓好中心烘干線建設。積極實施“糧食不落地工程”,在已有3條糧食(種子)烘干線的基礎上,精心組織,穩步推進投資1 100余萬元的中心烘干線建設,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確保“三夏”順利投入運行,切實提高農業應對日益頻發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做好河道整治和泵站改造。計劃投資1 013.5萬元,用2~3年時間,對一級提水的3座泵站全面大修,對14座二級提水的泵站拆除重建,以提高裝機效率,節約能源,保證泵站安全運行,滿足水稻生產需要。投資1 504萬元,疏浚河道10條,開挖土方總量106.4萬m3,恢復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三是加快更新農業機械。投資800余萬元,購置約翰迪爾3 518收割機5臺、久保田八行插秧機17臺、東方紅1 204拖拉機6臺、挖掘機1臺以及配套農具,通過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減少生產過程人工投入,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不夠解放,觀點比較落后;二是考核機制不太完善,農業投入不足,激勵不力;三是競爭性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管理機制傳統。

        3對策

        一是切實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思想先行。組織不同層面的管理人員開闊視野,理清發展思路,轉變發展理念。二是創新發展動力機制。在農業單位實施規范的職工管理人員競聘上崗,逐步營造能者上、庸者讓的用人機制。對管理不力、實績末位解聘。三是完善農業績效考核辦法。以單產提升不快的水稻生產為突破口,對單位面積投入用工、作業期限、質量要求制訂剛性標準,通過完善的績效考核提高各項管理措施的到位率,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精細化管理水平。

        4參考文獻

        [1] 吳向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制約因素與實現機制[J].商業時代,2008(30):4-5.

        [2] 馬麗榮,王生林.加快轉變甘肅農業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J].湖南農業科學,2009(7):157-160.

        第7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林毅夫(2008)提出技術變遷是農業增長所依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表明,技術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福建省農業科技進步面臨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與農業科技創新需求較大的矛盾,無法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現狀。為全面推進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必須不斷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引導與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著力解決農民增收緩慢、農藥殘留濃度高、優勢特色農業整體效益不高、農業標準化建設滯后、農業面源污染較重、農業生產低碳化轉型不力等現實問題。同時,切實提升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不僅包含硬技術創新和軟技術創新,同時還包括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多次應用。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受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創新資金和創新團隊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雖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平臺不斷趨向完善,企業主體作用日益凸顯,但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和障礙。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不足。由于農業科技投入帶有開放系統的許多明顯特征,農業科技投入的內涵和外延差異性較大,導致統計口徑具有較大區別。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鑒(2011)統計的統計數據,2010年福建省R&D經費內部支出總計為1708982萬元,按行業來分,其中農林牧漁業為5357萬元,占總數的比例僅為0.3%;在農林牧漁業中基礎研究支出為45萬元,應用研究支出為807萬元,試驗發展支出為4505萬元。數據表明,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僅總量較低,且存在資金投入結構的問題,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或試驗發展經費投入比例失調等問題。由此,福建省在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局限,仍需加強和完善,同時在全省范圍內也尚未能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民(民:指農民及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和農業技術供需問題凸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較大矛盾,一方面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和結構存在問題。主要是由于農業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能夠顯著增產、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種類成果比技術類成果多、生產類成果比加工類成果多、糧食作物類成果比經濟作物類成果多、農作物成果比畜牧業成果多以及農民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不高等則是結構問題的主要表現。另一方面,農業技術提供的質量和結構也存在問題。由此導致農民(企業)無法獲得生產中迫切需要的技術與服務,存在著產前愁信息、愁資金、愁種苗;產中愁技術、愁服務;產后愁加工、愁運輸、愁銷路等問題。農業科技成果中試示范仍是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中試示范環節的不足。在當前的科研推廣體系中,科研與推廣由兩個系統來完成,而成果的中試熟化卻沒有專門的部門來承擔。盡管農業科研部門通過艱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當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試熟化的條件,在生產應用中效果不顯著,加之農作物品種與栽培技術不配套,且處于不同類型生態區,新品種產量潛力發揮的配套栽培技術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農作物新品種在大面積生產上僅能發揮其產量潛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改革,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農業科技體制機制。1、加強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系。在實踐中,基于充分調研的前提下,合理統籌和配置區域、產業間的技術難題和創新資源,以確保農業科研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規范的農業科研項目審批和立項制度,使科研與生產能夠順利對接,從而形成科學、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機制。2、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力度。農業科技研發機構是農業科技研發的重要載體,農業領域基礎性研究以及相關共性技術的研發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為保障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實施,彌補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在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究方面資金不足等現象,在政府財政支持的同時,以委托企業承擔科研任務等形式和方式來拓寬投入渠道。3、充分發揮各級農科教協調領導小組的作用。按照農業科技管理統一規劃、地方和部門共同實施的原則,完善由科技、教育、農業、計劃、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政府主導、市場多元的農業科技協商機制,切實加強農科教、產學研結合。

        (二)完善條件,建設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復雜、連續動態過程,且成果具有公共產品特性。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呈現創新參與主體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體諸如政府、高校、農業科研機構、推廣機構、中介組織、農戶以及涉農企業等眾多創新主體各自承擔著特有的創新功能,并相互產生合力來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和成效。1、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信息資源作為基礎,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有利于優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以及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議以省農科院、農林大學、省林科院等省級科研機構為依托,構建具備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中介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堅持以“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產業導向”為平臺的工作導向及原則,重點突破一批具有區域優勢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2、建設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實踐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同時通過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項目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學前沿勇攀高峰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型人才,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普通中專、農民中專、中央農廣校和高等農職校資源以及縣、鄉科技人員,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推廣服務型人才和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技術人才;以企業為主體,依托高校、院所資源優勢,尤其是高等農林院校,培養和打造一批精研發、懂市場、懂生產的企業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王安國等(2003)認為,農業科技投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每年用于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總支出。吳文元等(2006)認為,應該對農業科研投入機制進行創新,以鼓勵和引導企業對農業科研進行投資。在目前農業科技創新產出高效的前提下,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明確以政府引導全社會投入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農企農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機制,以保障可持續的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1、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級科技、農業等涉農部門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現有的各項建設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傾斜,加強銜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農業科技特點和規律的支持機制。調整農業投入結構,加大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同時,更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中試熟化的投入,建議對農業綜合開發、防護林建設、“菜籃子”工程等重大農業建設項目經費,提取5%~8%用于解決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科技難題和相應的技術進步與開發工作,使科技創新、轉化和推廣都得到有效支持。3、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貸款扶持。協調好各類性質的銀行機構的職能,改革完善農村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業務種類,合理分工。同時,通過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鼓勵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提高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貸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創新型農業科技企業的扶持機制。企業是農村科技創新主體與成果應用重要載體,政府可以適當的增加由企業承擔科研項目的形式來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如委托農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鼓勵農業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等;同時在落實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的同時對涉農企業給予較大幅度的優惠額度。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不僅能促進政府引導農業企業對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意義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從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在全省范圍加快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建立企業研究中心或內部科研機構,增加企業在科技創新的投入,并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和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

        (四)開展合作,加速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進程從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運行現狀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在產學研合作以及省際、國際之間的合作程度均呈現比較滯緩的趨勢,既無法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全面共享,也還難以達到與世界接軌的水平。1、強化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福建與臺灣地理、氣候、土壤等相近,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技術相同,開展農業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合作的基礎上,加強閩臺農業信息、科技、教育、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運銷體系建設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主的農業合作示范區和出口生產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不斷拓展合作的內涵。福建省應積極爭取中央有關部門對福建省閩臺農業合作項目的資金支持,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為閩臺農業合作項目提供優質高效服務。2、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與支持農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通過成果轉讓、委托開發、聯合開發等方式,開展技術項目合作,通過提供研發所需部分資金、聯合攻關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單位的應用研究,取得知識產權和成果優先轉化權,促進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目標的實現;鼓勵與支持產學研共建技術研發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技術研發中心,包括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和博士后流動站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機構,以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3、設立福建省農業技術引進與合作專項資金。專門用于農業育種新材料、新品種、先進技術和設備等的引進、創新;鼓勵企業、社會力量投資農業技術引進工作,用于引進技術的費用可全額計入生產成本;鼓勵省內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科技創新合作、實驗與應用開發合作、推廣產業化合作。

        (五)提供決策參考,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管理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還存在農業技術供需脫節,農業企業創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合作程度低等問題;同時,學術界對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約束背景下,農業企業或農戶低碳生產技術、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等應用程度的研究結論不夠廣泛,無法為政府推廣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提供有效決策參考。因此,為了準確把握福建省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了解農業企業或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和低碳技術的應用意愿,需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管理領域的軟科學研究,加強對農業企業或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和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等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側重點和落腳點,提出有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政策,提升福建省的農業科技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約束背景對農業生產提出的新挑戰。

        第8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 山歌;氣象科普;宣傳模式;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0-0026-03

        0 引言

        氣象科普宣傳模式的創新是促進氣象科普工作發展的助推濟和推動力之一。多年來,河池市氣象科普宣傳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方式開展:一是在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期間圍繞主題舉行氣象科普宣傳活動。內容包括在城區中心廣場擺設氣象科普板報、對外開放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氣象臺、氣象探測中心)、舉辦氣象科普報告會、在地方媒體刊發氣象科普文章及錄制播放氣象科普專題片;二是在每年10月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開展氣象科技下鄉活動;三是不定期舉辦氣象工作座談會;四是在日常業務工作中通過手機氣象短信和氣象電子顯示屏進行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如何推進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與發展,讓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在推動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提高氣象服務效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河池市氣象局以山歌為載體開展氣象科普宣傳的工作實踐和做法值得參考與借鑒。

        1建立以山歌為載體的氣象科普宣傳新模式

        在河池乃至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山歌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記憶等獨特的魅力深得公眾的喜愛。廣西河池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在民間素有以山歌來歌頌日常生產生活的習俗與傳統。因此,2010年以來,河池市氣象局緊密結合具有本地特色的山歌文化,用山歌這一獨特的宣傳方式開展氣象科學普及工作。

        1.1氣象山歌隊伍建設

        2010年起,河池市氣象局通過對本部門20多位氣象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山歌文化藝術的集中培訓,組建了一支氣象知識山歌傳唱隊伍。他們既是氣象科普工作的主力軍,也是氣象山歌傳唱的領頭羊。此外,為激發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還從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召集了近20位熱愛山歌藝術的山歌手,對他們進行比較系統的氣象科學知識培訓,并從中壯大氣象山歌傳唱隊伍。

        1.2 舉辦氣象山歌會,把深奧的氣象科學知識通俗易懂地傳播到河池社會民眾之中

        2010年5月11日晚,由河池市氣象局、河池市科協及宜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氣象科學知識進農村山歌會”在宜州市北牙鄉網山屯舉行。山歌會以當地農民山歌手與氣象山歌手對唱的方式進行。“自古農民住鄉村,犁田播種五谷生;懂得耕耘就算了,還學氣象做哪門?”,“農民辛苦種糧棉,風調雨順得豐年;若是旱澇就減產,氣象農業兩相連” ……。在一問一答的氣象山歌聲中,贏得了臺下近千名觀眾陣陣掌聲的同時,讓農民朋友領悟了氣象與農業的關系與基本原理。一場“氣象知識進社區山歌演唱會”于2011年3月22日晚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民族廣場舉行。“近些年來好古怪,老天好像瘋起來;天旱裂斷大田坎,落雨水泡到陽臺。”“人類活動太夸張,污水廢氣難收場;天上云層受影響,所以氣候就反常。”……。通過當地社區山歌手與氣象山歌手的擂臺賽歌方式,向在場觀眾詮釋了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及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1.3 政府扶持、企業贊助,山歌助力普及氣象科學知識。

        “巴馬縣城擺歌臺,望見歌友站一排;好比打牌先摸底,問你是從哪里來?”,“我們幾個住河池,單位就是氣象局;科普宣傳到巴馬,防災減災是主題。” 一場“氣象知識進機關演唱會” 于2011年8月23日晚在巴馬縣壽鄉廣場拉開序幕。山歌音繞的壽鄉廣場歌臺下前來觀看的群眾絡繹不絕、人頭攢動。其中穿插的氣象知識問答,更掀起了晚會的。本臺山歌會,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給予2萬元的活動補助經費,巴馬長壽老酒等三家企業為活動冠名贊助10萬元。開辟了我市氣象科普活動與當地政府扶持和市場投入有機結合的先例,為我市氣象科普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9月27日晚,“河池市十月科普大行動啟動儀式暨氣象知識進企業山歌賽”在河池市文化廣場舉行。這是氣象山歌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交融,給廣大群眾帶來一場氣象科普知識的視聽盛宴,進一步營造了山歌宣傳氣象科普的濃厚氛圍。本次山歌賽吸引了眾多商家和企業的積極贊助參與,再一次欣開了社會各界投入氣象科普工作的熱潮。

        1.4氣象山歌促進氣象科普的互動性和傳播力度

        采用山歌這種群眾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作氣象科普宣傳活動,一改過去從事氣象科普宣傳所采取的由高到低的單向傳輸方式,不注重社會公眾的參與,導致社會公眾對于傳播的氣象知識只能被動接受,缺乏主動選擇和判斷能力的缺點,激發了社會公眾的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探索的熱情,極大地提高了氣象科普的針對性、實效性。目前,所錄制的數千張氣象山歌會DVD視頻歌碟,正在承載著氣象科普宣傳使命于河池社會民眾中唱響。以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山歌這種獨特的方式進行氣象科普宣傳是氣象科普宣傳形式的重要補充和良好途經。

        1.5氣象科普知識山歌的收集、整理和編寫

        在開展氣象知識山歌“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的科普實踐活動中,不但增強了氣象科技工作者自身鉆研氣象業務科學知識,而且提高自身對氣象科普的技能和認知能力。同時激發了社會各階層對氣象山歌文化藝術的熱愛和積極參與熱情。培養出一支氣象山歌編創隊伍,通過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最終收集、整理、編寫出較為系統的、具有針對性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氣象科普山歌作品。《中國氣象山歌》的出版發行,是以山歌為載體開展氣象科普宣傳系列活動的碩果。

        2 河池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2.1氣象科普隊伍依然薄弱

        一方面從事氣象科普宣傳的人員都是日常業務崗位上的氣象科技工作者,導致他們投入氣象科普工作的精力非常有限,部分人員對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從事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的人員都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科普知識普及方面的教育培訓,導致科普宣傳的作用和效果明顯不足。

        2.2氣象科普活動平臺建設不夠完善

        河池市氣象臺自2004年成為“廣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來,已然成為每年一次接待在校中小學生接受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和認知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尚沒有建立專用的氣象科普場館,同學們每次前來參觀學習只能聽、看,無法提供給學生一個親自實踐和體驗的操作平臺(比如氣溫、降水量的觀測等)。此外,通過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其他手段和方式進行氣象科普宣傳活動的平臺都沒有得以建立和完善,嚴重制約氣象科普工作的常態化開展。

        2.3氣象科普的社會參與度不高

        氣象科普的對象涵蓋社會各行業,但多年來我市的氣象科普活動與各有關單位、各部門之間的聯系互動不足,大多處于單干的被動局面,致使氣象科普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都陷入了“瓶頸”問題。

        2.4氣象科普的經費支撐不足

        河池氣象科普工作尚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氣象部門內部還是各級政府的投入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氣象科普工作的推進與發展。

        2.5氣象科普的互動性不高

        河池氣象科普宣傳由高到低的單向傳輸方式依然無法得到改觀,導致了社會公眾對于傳播的氣象知識只能被動接受,缺乏主動選擇和判斷的能力,不能激發社會公眾的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探索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氣象科普的實效性。

        3 對策與建議

        3.1強化氣象科普隊伍建設

        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氣象科普隊伍,一是從在職氣象科技人員中篩選,按照個人自愿與組織確認相結合的辦法,將那些有專長、有熱情、有志向的氣象科技人員,特別是青年氣象科技人員,充實到氣象科普隊伍中來;二是有計劃地對從事氣象科普工作的人員選派到相關高等學校或培訓機構進行科普教育技能培訓;三是從已退休的氣象專家中挑選,把一些曾經為氣象科普工作做出貢獻的老專家充實到氣象科普隊伍中來,既發揮出他們的余熱,又能壯大氣象科普隊伍。

        3.2建立和完善氣象科普平臺

        河池市氣象臺繼2004年6月成為“廣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之后。2012年10月被中國氣象局命名為“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前不久申報的廣西自治區科技廳項目《河池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已獲得立項支持。因此,首先應以此為契機,力爭在河池市氣象探測中心建立起氣象科普場館,進一步完善基地建設,為廣大青少年搭建一個功能較為齊全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二是要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現有的《電視天氣預報》欄目、氣象信息網站、氣象電子顯示屏作為氣象科普宣傳的補充平臺;三是要聯合地方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部門,開辟氣象科普專題節目、專版,借助于部門力量搭建氣象科普宣傳平臺;四是在目前的各鄉鎮氣象信息站周邊搭建氣象科普宣傳長廊、墻報或展板,讓氣象科普宣傳能夠走村入戶。

        3.3強化政府引導、部門聯合開展氣象科普工作

        加強與地方科協的聯系,通過地方科協牽頭,達成與其他部門學會、協會的溝通與合作,采取聯動的方式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如:分別與河池市醫學會、河池市林學會、河池市水產畜牧學會等聯合開展相關的氣象科普宣傳活動,通過部門之間的合作參與,提高氣象科普向社會各階層的滲透力。

        3.4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確保氣象科普經費投入

        首先,氣象科普具有公益性特點,需要各級政府在經費上給予扶持,以確保公益性氣象科普活動的正常開展;其次是吸收社會公益基金,根據“費用分擔”原則,鼓勵項目執行機構從企業、民間基金會等其他社會渠道籌集經費,建立起企業、民間基金會出資贊助的氣象科普運行機制;另外,應推進氣象科普的產業化發展,其中包括氣象科普投資多元化、所有制結構多層次、氣象科普管理體系企業化、氣象科普經費模式市場化。努力實現政府的財政投入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不斷推進氣象科普事業的發展。

        3.5 增強氣象科普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氣象科普的目的是為使人適應氣候變化等帶來的各種災害性天氣的頻繁發生,趨利避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氣象科普的過程是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程,氣象科普關系到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公民既是氣象科普的受益者又是氣象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因此,氣象科普工作只有改由原來的單向傳輸方式轉變為雙向交流的互動方式來進行,才能提高其工作的時效性。

        4 結論

        1)氣象科普工作的主角是氣象科技人員,調動廣大氣象工作者積極投身于氣象科普事業,加強氣象科普自身隊伍組織建設,是氣象科普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氣象科普的對象涵蓋全社會,鼓勵社會各階層的志愿者熱衷參與氣象科普工作,加強部門之間的聯動與合作,是氣象科普工作得以向社會化擴展的保證;

        2)氣象科普工作須要關注經濟社會的發展,并緊跟時代和氣象事業的發展步伐,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和公眾對氣象科學知識的現實需求。無論是氣象科普的內容、宣傳方式、方法、途徑和手段都需要不斷地加以實踐和創新,這是氣象科普工作與時俱進、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3)科普的社會化、科普的市場化和科普的現代化是科學普及的三個明顯特征。氣象科普工作也不例外,只要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的特征來開展工作,就一定能夠使氣象科普工作走上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王建剛.西部邊遠地區發展氣象科普工作的方法與途徑[J].氣象軟科學,2006(2):87-91.

        [2]吳云榮.氣象科普社會化若干問題的研究.江蘇公眾科技網,2010.

        [3]李成芳.我國科普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碩士), 2003,3.

        第9篇:農業氣象服務存在問題和建議范文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經濟一直持續高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居民的收入差距卻在被不斷地拉大。本文以重慶為實踐,析其城鄉收入差距,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財政支出;城鄉收入差距;城鄉統籌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2

        1相關文獻綜述

        (1)城鄉收入差距文獻綜述。陳宗勝、周云波從產業結構轉換角度考慮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別。劉文勇認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趨于擴大,其原因:一是非均衡發展戰略慣性的推動;二是政府對農副產品價格的控制;三是農村居民承受不合理的稅費負擔;四是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封閉。

        (2)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文獻綜述。陶然,劉明興認為中國地方財政體系有著嚴重的城市傾向,而且地方財政行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地方財政的獨立程度。陳安平、杜金沛認為目前政府的財政投入不足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正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是一個重要方面因素。采用實證說明:傾向于農業投入以及科教文衛支出增加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才能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2財政收入調節城鄉收入差距的理論機制

        (1)庇古的收入轉移理論。庇古所著《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提出“收入均等化理論”。理論認為:一是經濟福利的大小取決于國民收入的多少及分配;二是把收入從相對富裕的人轉給相對貧窮而具有同樣性格的人,一定能增加滿足的總量;三是收入轉移需要用自愿轉移和強制轉移;四是收入轉移即富人收入的減少和窮人收入的增多應與國民收入的增加相一致。

        (2)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研究中發現,促使美國農業產量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勞力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與知識的提高。

        (3)凱恩斯的財政支出理論。凱恩斯認為財政政策的責任在于保證經濟社會處于持續增長的、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狀態。

        3重慶現狀分析

        從數據可獲得性與完整性出發,本文選取城鄉收入比與恩格爾系數作為城鄉收入比的測度指標。

        (1)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鄉收入比是由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是一個正向指標,即比值越大,反應城鄉收入差距在擴大。

        (2)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1985—2012年期間,城市與農村恩格爾系數總體上產線下降趨勢,說明在此期間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都在增長。城市與農村恩格爾系數之差,這說明農村食物支出占總金額支出這一比例要比城鎮大得多,說明仍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且近幾年有縮小趨勢。

        4重慶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理論與實證

        4.1支農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

        財政支農是指國家財政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是國家財政支持農業、農村、農民的主要手段,其主要表現形式為資金投入優惠政策和制度建設。

        為了驗證財政支農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本文選擇1998—2012年的數據,建立模型。

        模型檢驗:財政教育支出解釋了城鄉收入差距變動的97.3%,模型整體對數據的擬合程度較好;模型說明當財政支農支出每增長1億元,平均說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總額將增長2.2億元。

        經過上述實證,可知財政支農支出,對于農村居民純收入的提高有著顯著地正向存進作用。同時財政支農支出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響不明顯或者存在直接聯系,所以增加財政支農支出,一定程度上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4.2教育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

        財政教育支出是政府通過財政收入對教育事業的支持,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均等化為目標,優化配置教育資源。

        為了驗證財政教育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本文選擇1998—2012年的數據,其中被解釋變量為Y,即重慶城鄉收入差額。解釋變量為X,即財政教育支出總額。并建立Y對X的回歸模型。

        模型檢驗,說明教育支出解釋了城鄉收入差距的97.1%,模型整體對數據的擬合程度較好。

        通過實證可知,城鄉收入差距與財政教育支出存在正相關性。反映了隨著財政教育支出的增加,會使得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這與上述理論分析不符合。這并不代表財政教育支出越少越好,應該從財政支出結構、教育資源分布、教育投資回報率等方面來考慮提高教育支出效率,而不能僅從教育支出總量加以限制。

        4.3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

        為了驗證財政教育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本文選擇1998—2012年的數據,建立模型回歸。

        社會保障支出解釋了城鄉收入差距的79.34%。通過實證研究表明,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存在正相關性,即從模型結論上看隨著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會進一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理論層面上,社會保障支出是救濟社會特殊群體,縮小城鄉差距。但實際上由于存在二元經濟中,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差異,將會進一步有失公平,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所以仍需要社會保障支出縮小差距,但應該更需實現城鄉社會保障救濟無差異。

        5重慶財政支出問題及相關措施

        5.1重慶財政支出所存在問題

        (1)財政支農支出比重過低。(2)城鄉財政教育支出回報率差異過大。(3)社會保障支付體系不完善。

        5.2對策建議

        (1)提高財政支農支出比重。加大財政支出度,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業綜合開發支出、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政策性補貼支出等。促進重慶農業現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2)縮小城鄉教育支出回報率差異。一方面通過教育支出加大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擴大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優化教育環境,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3)完善社會保障支付體系。優化重慶社會保障支付結構,增加對農村支付比例。同時還應以戶籍制度改革作為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突破口。戶籍制度的改革將伴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保障等一系列配套制度重新建立或者完善,真正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參考文獻:

        [1]陳宗勝,周云波.城鎮居民收入差別及制約其變動的某些因素——就天津市城鎮居民家戶特征的影響進行的一些討論[J].經濟學(季刊),2002(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素人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 婷婷综合缴情6月份 |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剧情 |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