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空間安全的特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空間不是虛擬空間,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空間,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網絡生態治理。”6月1日下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省委書記、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夏寶龍出席會議時如此表示。
在會上,夏寶龍表示,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論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信事業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升華,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基本原理與我國互聯網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為網信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夏寶龍在會上提出,浙江全省上下要認真貫徹落實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網絡生態治理,增強網絡安全防御,大力發展信息經濟,強化互聯網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推動浙江網信事業更好發展。
夏寶龍認為,網絡空間不是虛擬空間,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空間,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網絡生態治理。要用法治方式治理網絡生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發揮好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網絡安全是網信事業的基石,要全力建設網絡安全防御體系,加強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的良好氛圍,推動浙江省網信事業健康發展。信息經濟在新常態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盡快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升級,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要加強互聯網人才隊伍建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斷提高網信管理隊伍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為浙江省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此前,4月28日下午,浙江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召開會議, 夏寶龍在會上要求,要認真學習領會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他還分析說,黨的十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統籌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進行了全面擘畫,明確了網信工作的方向目標、重點任務和基本遵循。要認真學習領會,特別是要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不斷深化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關鍵詞:網絡倫理 信息安全 網絡安全
網絡倫理理論和實踐規范體系的構建,有利于網絡倫理建設的科學化,可以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建立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實現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和諧發展,進而保證信息與網絡的安全,為企業信息化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信息網絡安全建設提供倫理學基礎。
1、網絡倫理對信息與網絡安全的影響
網絡倫理對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作為一種規范,網絡倫理可以引導和制約人們的信息行為;作為一種措施,網絡倫理對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措施和技術手段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
(1)網絡倫理可以規范人們的信息行為
網絡倫理在人們的信息行為實施之前,為將要實施的信息行為指明了方向,從而引導信息行為向合法的、道德的方向發展。這種規范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鼓勵合乎道德的信息行為的實施;另一方面限制不道德的信息行為。網絡倫理激勵有利于信息安全的行為,將不利于信息安全的行為控制在實施之前,這對維護信息網絡安全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網絡倫理道德可以制約人們的信息行為
網絡倫理作為網絡世界的道德規范,既能夠對人們的信息行為提供判斷的標準,又可以對人們的信息行為加以限制和約束。它對不利于信息網絡安全的行為形成一種外在和內在的壓力,以阻止這種行為的實施,并有可能迫使行為主體放棄或改變這種行為。
(3) 網絡倫理建設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進程
網絡倫理可以規范和制約人們的信息行為,但僅僅依靠網絡倫理不能解決信息網絡安全面臨的所有問題,信息網絡安全問題的解決最終離不開法律的支持。通過宣傳和教育,有利于形成一種人人了解信息網絡安全,自覺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的良好社會風尚,從而減少信息網絡安全立法的阻力。
(4) 網絡倫理建設有利于發揮信息安全技術的作用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技術都是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法律不健全、倫理道德不成熟、管理不得力的情況下,技術手段更成為維護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但單純的技術手段是脆弱的,因為信息安全的破壞者手中同樣掌握著先進的技術武器。而技術方面的諸多問題是不能通過技術本身來解決的,必須通過技術以外的因素來解決。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對于更好地發揮信息安全技術的力量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策略和途徑
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將有助于信息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中國要想在21世紀跟上世界發展潮流,必須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隨著網絡社會不斷發展,法制和倫理規范的健全,網絡社會教育的日益合理,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就一定能夠建立起來。
(1)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策略
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建設既需要網絡本身的技術因素的防范,也需要經濟杠桿的調節,還有政策、法律法規等社會因素的引導。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應當從網絡倫理環境建設、制度建設、技術完善和網絡道德建設四方面入手。
①網絡倫理環境建設
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就必須加強與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相適應的倫理文化環境建設。首先,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計算機網絡倫理委員會,加強對計算機網絡行為的引導與監督。其次,強化輿論監督,加強對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和大學生的計算機網絡倫理教育,將網絡倫理教育引進課堂。特別要重視對網絡熱點問題的引導,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弘揚社會正氣,鞭撻不良行為。
②網絡制度建設
網絡行為控制既需要自律,也離不開他律,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約束網絡行為者的行為,規范網絡世界的秩序,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必須依靠各種規章制度,特別是法律法規的外在約束和他律。加快網絡立法步伐,減少網絡世界存在的法律真空,積極使用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網上行為,倡導文明上網,合理使用網絡信息資源,使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受到應有的懲處,盡可能地抑制網絡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
③網絡技術的完善
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就要完善和改進當前的網絡技術,研究新的技術手段,積極跟蹤、研究網絡安全防范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技術標準,建立多路由的物理承載保護網絡,加快開發防止病毒、黑客攻擊的信息安全技術,進一步加大網絡安全方面的技術研發、網絡升級改造力度,提高安全保障技術應用水平,對那些新技術的網上違法行為提供有效的預防。
(2)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途徑
我國的網絡倫理建設已成為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只有加快網絡法制建設,完善網絡倫理規范,加強網絡社會教育,提高網絡主體的倫理意識,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體系才能夠建立起來。
①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在世界范圍內,有關網絡倫理問題的研究歷史還不是很長,許多具體的倫理規范還沒有得到系統的整理,但其取得的成果和進展還是可以作為我們進行網絡倫理問題研究可借鑒的資料。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行業自律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 傳統隱私權不斷向網絡領域延伸, 并增加了新的實體內容。網絡隱私權并非一種完全新型的隱私權,而是傳統隱私權在網絡領域的延伸,但因其在產生原因和表現形態上均有所差異,目前為止尚沒有明確的網絡隱私權的概念。一般認為,網絡隱私權是指在網絡交流過程中公民所享有的一種人格權,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利用或公開。而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經營者, 往往對公民的個人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應用于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中, 侵犯了消費者對于其個人隱私所享有的隱瞞、支配、維護及利用權。種種違法現象, 亟待法律予以規范。
一、我國目前對于網絡隱私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對隱私權及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缺失
與國外相比, 我國的隱私權法律保護制度起步較晚,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和法律生活逐步走上正軌, 隱私權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權利開始規定于我國的憲法和其他法律部門中。然而,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仍沒有將隱私權作為公民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加以保護,在隱私權的保護方面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 僅在司法實踐上確認將隱私權歸于名譽權中加以保護, 或作為一般人格利益的內容之一。
在隱私權保護法律基礎與社會環境都還相當薄弱的中國, 更談不上對網絡空間的個人隱私權進行完善的法律保護。同時, 由于網絡本身的開放性、全球性、不完善性, 以及人們隱私權法律意識的淡薄, 加之對隱私權侵權案件的偵查、、取證、審判等方面都存在困難, 使公民個人的網絡隱私權無法得到基本的法律保護。就我國的現狀而言, 網上消費者既無專門的網絡隱私保護的規定可供適用, 也無法求助于傳統隱私權的保護手段進行救濟。
雖然,為了規范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的發展, 有關部門曾相繼出臺了一些規定, 其中也涉及到網絡空間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但是這些規定都是原則性的, 太過于籠統, 不便于實際操作, 根本無法為網絡隱私權提供充分的保護。
(二)我國對網絡隱私權保護行業自律標準的缺失
行業自律是美國的一貫主張, 該模式最具特色也是最普遍的形式是網絡隱私認證計劃。如著名的TRUSTe組織,各網站均可加入該計劃,并遵守其所要求的網絡隱私保護的基本規則,換得的是在自己的網站上粘貼TRUSTe的認證標志,從而向消費者表明自己是對消費者網絡隱私負責的網站。
而目前就我國整個互聯網行業而言, 通過對《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和《中國電子商務誠信公約》兩大公約中有關網絡隱私權保護具體規定的分析, 我們不難看出, 這些內容十分粗略, 并沒有對網絡隱私權進行詳細的界定, 也缺少網絡隱私權和網絡隱私侵權及網絡消費者信息和資料的具體內容等。另外, 兩大公約也沒有規定對侵害網絡隱私權的網站進行何種懲處,操作性不強, 很難真正確保網站能夠保護網民的網絡隱私權。
對單個網站而言, 對網絡隱私的保護僅僅限于國內一些網站形同虛設的隱私保護聲明, 但這些隱私政策公告大多內容簡單, 且不涉及對個人資料的使用說明及相關的安全保證, 相反, 還附上了許多免責條款, 其目的是保護網站而非網民, 其效果可想而知。網絡運營者應該如何規范自己和他人的網絡行為, 防止侵權的發生, 如何保護他人的基本權利, 這些都需要網絡運營者在法律規范相對滯后的情況下, 建立網絡行業的自律標準。
二、健全我國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制度構想
(一)建立和完善網絡隱私權相關立法。法律是網絡隱私權保護必不可少的手段。立法保護隱私權必須分步驟地進行。首先,在法律上明確隱私權的地位。應在《憲法》中明確個人隱私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獨立的人身權;在《民法通則》或將來的民法法典中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其次,制定專門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應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具體規定網絡隱私權的范圍、侵權行為的構成和侵權主體的確定等。該法具體內容應包括對個人資料數據的權利、收集和持有、使用、披露和公開、侵權救濟等相關規定。
(二)健全網絡隱私權保護行業自律標準。美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在行業自律方面的做法已比較成熟,足以借鑒。美國業界的做法可以歸納為一個流程:行業指引———網上隱私權認證計劃———技術保護,先有權威行業組織制定行為指引,然后由中介組織依此行業指引對自愿加入的網站進行認證(實際是對網絡執行隱私權保護政策的檢查監督評價),最后各網站及網民采取技術手段保護個人隱私。
國防科技大學的計算機事業起步于上個世紀50年代,人才培養隨著科研型號項目的推進而逐漸形成規模和體系。當時計算機還是個稀罕物,計算機人才極為緊缺。老一輩銀河擎旗人慈云桂先生高瞻遠矚,在科研工作十分忙碌的情況下,組成了一支精干力量的教學團隊,自編教材,邊干科研邊搞教學。教學的舞臺甚至就在科研實驗室,科研儀器設備經過加工改造成為最合適的實驗器材。我國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魚雷指揮儀)研制成功不久就安裝到教學實驗室,開創全國用整機開設計算機實驗課的先河,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優良傳統一直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斗轉星移,一代又一代的棟梁之才培養出來了,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建立和完善并凝聚成了“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促進計算機學科建設”教學成果。1989年,該項成果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縱觀半個世紀的銀河事業,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國家的需要具體化為學院一項項重大科研工程,正是科研工程的需要牽引教學與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正是科研和教學的緊密結合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相長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寓人才的培養于科研一線,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磨礪和提升教師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斷選拔在工程研制中涌現出的經驗豐富的優秀骨干充實到教學第一線,以解決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在數十年的奮斗歷程中,崇尚實踐,崇尚創新成為一代又一代銀河人的共同信念。面向計算機、微電子、軟件工程、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交叉融合的局面,實踐教學的理念與手段亦需有創新。可喜的是,計算機實踐教學團隊也在不斷進步,圍繞教書育人、實踐育人又有了新的貢獻和創造。近些年來,在國家和軍隊重點建設計劃的支持下,我校計算機實踐教學條件有了長足的進步。計算機教學實驗室在用房、設備、人員等方面獲得了很大的補充,持續推進的實踐教學改革成果豐碩:建成了國家級計算機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先后有7門課程進入國家級精品課程行列;研發和推廣了一批實驗教學系統和實驗平臺工具;與全國同行一道,編撰《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規范》等指導性文件,以教育部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名義出版,在全國高校推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特色與發展
2.1創建新的計算機實踐教學體系
著眼未來國家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我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始終強調“堅持把重實踐作為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發展的重要理念,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著力點,作為統籌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抓手”,著力塑造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實踐貫穿全程的教學特色。與之相呼應,計算機學院提出并實踐了“4433”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將計算機實踐教學與能力培養貫穿于課程實驗、實習/實訓、課外實踐和畢業設計等四個環節;進一步將課程實驗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課內綜合性實驗、綜合課程設計和自主科研創新活動四個層次;全方位培養學生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與安全三個方面的工程實踐能力;并通過不斷建設和完善教學團隊、實踐教學環境和實踐教學管理三個支撐條件使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得以有效運轉。特別是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銀河之光”文化節開展系列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通過與地方單位和部隊建立實習和實訓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應用問題;通過開展學科和軍事特色濃厚的專題式畢業設計組訓方式改革,90%的畢業設計選題與科研課題、工程項目或者部隊實際系統有關,強化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與服務部隊意識的養成。
2.2拓展計算機實踐教學內涵改革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年來,信息技術仍處在高速發展的態勢,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更加豐富,如何因應發展態勢,優化學科特色,拓展為軍服務能力成為我校計算機實踐教學內涵改革的重要內容。
2.2.1突出系統級訓練,形成以硬件能力見長的特色與優勢
長期以來,國內計算機人才培養普遍都存在重軟件輕硬件的現象。一方面,由于軟件人才需求量相對較大,在資金投入、技術積累、實踐條件要求等多方面相對較低;另一方面,隨著EDA設計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硬件系統設計的軟件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很多高校輕視學生硬件實踐能力培養。長此以往,將會造成宏觀上人才結構不合理,微觀上人才的發展空間受限。隨著社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系統級(軟、硬結合)實踐能力的缺失將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以“銀河”、“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銀河玉衡”核心路由器、“銀河飛騰”系列芯片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科研課題不斷擴展,使得計算機教學實驗室在硬件以及系統級能力訓練上提供了國內一流的實踐條件,教師團隊有意識強化學生的硬件實踐能力培養并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硬件系列課程在課程體系框架中的獨特地位,開出了一組高水平的硬件系列課程及相應的配套實驗課。以“計算機原理課程設計”實驗課程為例,20多年的教學歷程總結起來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初),學生在面包板實驗箱上以VLSI芯片(74LS181、74LS138、74LS00等),配以成組的導線設計并實現各種類型的CPU。多輪實踐下來,學生普遍反映對CPU基本工作原理與特點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二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后期),學生使用可編程邏輯器件在實驗箱上實現CPU。第三個階段(2000年以后),我們依靠多年技術積累和技術革新,先后研發了“六合一”計算機系統實驗平臺、“天河陽光”硬件綜合實驗平臺。該平臺采用“ARM+FPGA”架構,可開展從元件、部件到系統各層面的實踐教學,針對不同的課程可以采用原理圖輸入、提供構件設計以及基于HDL語言的設計方法,實現了硬件課程實驗平臺的統一,使得硬件課程實驗內容可以一體化設計。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先進的實驗平臺設計驗證CPU多級流水、Cache、多核等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創新實踐。更進一步,通過升級可以將操作系統、編譯環境移植到該平臺上,實現一個軟硬皆可實驗的綜合實驗平臺,有效地鍛煉學生全系統設計實踐能力。此外,當今的硬件設備呈現微型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趨勢,以Google眼鏡、iWatch、3D打印機、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設備與新裝置層出不窮。針對發展趨勢,實驗室積極引進新設備,更新實踐教學計劃,整合軟、硬件開發能力訓練。例如,批量采購Lego、NAO等多款智能機器人,引入Android智能終端、無人機等平臺,更新和優化“程序設計”、“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統”等課程實驗內容,同時大量設置創新實踐題目,鼓勵由學生自擬題目,自組團隊申請各級創新實踐計劃。可以說,實踐條件的改善,自由競爭氛圍的建立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對于實現從實驗驗證到綜合創新的跨越,突出學生硬、軟件一體化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因應網絡空間發展形勢,積極規劃網絡應用與網絡安全能力培養
計算機網絡迄今已在全社會廣泛普及,沒有網絡,現代社會將無法運轉。與此同時,互聯網上病毒感染、木馬植入、私密信息泄漏等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也讓人們意識到網絡空間安全的嚴峻形勢。加強學生網絡信息安全的實踐能力已成為計算機人才培養關注的新焦點,這不僅僅是信息技術學科乃至工科大學生專業素質與能力訓練與時俱進的需要,更是建設信息化軍隊的需要。2012年,信息安全專業納入軍隊招生計劃,標志著我校網絡信息安全人才培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專業建設上,實驗室對照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專業能力的定位,構建了綜合化的網絡安全實驗平臺涵蓋網絡預警、安全態勢感知、入侵檢測到災難恢復與評估等方面,并推出相應的實驗大綱與講義。面對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和網絡應用的蓬勃發展,學院繼續貫徹網絡硬件、軟件并重的人才培養理念。在網絡工程科研平臺上進行拓展、充實和改造,多層次開展本科生網絡與信息安全方向實驗教學。例如,在開展下一代互聯網關鍵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制了可編程實驗平臺—NetMagic。該平臺通過自定義網絡功能單元、接口和通信協議,可使學生全面了解和熟悉網絡核心設備硬件、軟件的設計,首先滿足網絡協議設計和驗證等實驗,進一步可支持對網絡擁塞控制、服務質量等關鍵網絡機制的創新實踐活動。該平臺在ACMSIGCOMM’11國際會議上獲得了大會主席A.Chesnais教授的高度評價并已推廣到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針對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實驗室正在以微型化的天河機為服務器搭建一個云計算平臺,以“天河陽光”硬件綜合實驗平臺為終端、配置各種傳感器使學生通過網絡在天河機上開展物聯網實驗。隨著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時代,同時在線人數達到百萬甚至千萬級,管理上百TB數據的網絡集群系統開始浮出水面,應該看到高校暫時還不具備相應的實驗條件,但可以通過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的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學生深入內容分發網絡、負載均衡、海量數據挖掘等一線開展實驗與創新實踐,在工程實戰中鍛煉學生的能力,進而滿足社會對人才能力的需要。
3先進的條件環境是實踐能力培養的物質基礎
3.1引入先進IT技術,加快實驗室的現代化建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首先需要建設一流的實踐教學環境。
(1)必須使實驗室設備能夠得到及時更新。近些年來,國家和軍隊對教育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而IT設備器材的價格一直呈現快速下降通道,為實驗環境的更新換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積極推行瘦客戶機/服務器的實驗模式。實驗室過去多采用的網絡同傳、硬盤還原方式進行日常維護與管理。當一臺計算機上安裝的軟件越來越多,軟件運行時所占用的系統資源越來越大時,整個實驗環境性能急劇下降的問題便突顯出來。相比之下,瘦客戶機/服務器模式更廉價、更安全、更易于管理。每一臺終端機使用的軟件和數據均保存在服務器上,學生通過瘦客戶機遠程運行軟件、數據訪問,較好地解決軟硬件升級、軟件許可等困擾實驗室發展與設施更新多年的問題,可最大限度地節省各種費用。
(3)在實驗室管理方面,若管理工作停留在簡單的數據表格填寫處理,不能充分利用網絡化的強大能力、提供具有翔實而有說服力的統計數據,那么實驗室服務能力是令人置疑的。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教師們應該充分意識到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給實驗室管理帶來的新氣象。這些年來,學院實驗室管理系統從簡單的信息化過渡到網絡化、智能化的管理平臺,開始實現嘗試無人值守實驗及實驗室管理的云服務技術。智能化的云服務不僅僅是體現在實踐教學本身,同時也是實驗室管理能力螺旋上升的必然趨勢,基于實驗室運行數據挖掘下的決策與管理代表著未來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方向。
3.2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優良的科技創新實踐環境
IT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計算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優良的科技創新實踐條件,可有效支撐從理論設計到實際驗證的跨越,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條件。計算機學院將優勢科研資源與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一方面可以共享使用科研環境中各類性能先進、種類齊全的精密儀器設備;另一方面,通過將科研成果部署在教學實驗室中,化為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快速接觸和學習前沿技術。同時,為了找準人才需求定位,通過與部隊及地方單位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實現辦學資源的整合、優勢互補。更重要的是通過現場與工程師的交談,通過應用需求的親身了解,注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強化實踐能力的導向性,熟悉項目規劃與決策。創造條件讓學生投入到社會化的實踐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學生明白作為“社會人”所應具備的道德與職責,學會與別人相處,學會被領導和領導。
4專業化的教師團隊是高水平實踐教學的保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培養學生是高校中心工作,也是教師最根本的任務。在實踐環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師團隊對于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作用同樣十分重要。在教學團隊中,我們很早就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教學實驗保障的小組,以后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逐漸引入研究生充當助教。回顧我們的歷程,科研工程經驗豐富的教師轉入教學一線,很快便能贏得學生的喜歡,因為他們的授課充滿了活生生的科研案例,在實驗課題設計與評估中往往能給予學生非常中肯的意見與獨到的見解。除了課程實驗的充實和優化,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領域便是課外創新實踐活動,這也是學院發揮學科整體優勢,培養創新人才的著力之處。計算機學院也明確研究所同時應肩負有人才培養的任務,并制定明確的目標,從業績評價與職稱晉升中予以明確。本科生一般從大二開始便在教師帶領下,組成各種興趣小組,包括信息安全、程序設計、超級計算、數模競賽等興趣小組,參加的學員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指導教師一部分來自教學系,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研究所以及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小組選擇課題,申請各級創新實踐基金或創新實踐項目,參加學校級、省級、國家級乃至國際上的學科競賽。以競賽活動融會貫通所學知識,熟悉和掌握科研實踐的方法、手段,體會到科研實踐的艱辛和成功的快樂。近些年,學生們獲得了數十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數十隊次獲得國際級、國家級競賽一等獎,充分證明了學生的才華和創新潛力。實際上,教師率領學生組隊赴國內外參加競賽本身也鍛煉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與團隊協作、語言和文字表達、溝通與社交乃至外語運用等素質和能力,這些素質和能力恰恰也是實踐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國家教育部質量工程的推動下,實踐教學的地位有明顯改變。對于國家和軍隊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言,學校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作為管理機構,應鼓勵高水平教師參與到實驗教學中去。
(1)從政策上要改變原有實驗教師低人一等的局面,使高水平教師安心實驗教學。近年來,學校為吸引和鼓勵更多高水平人才全身心參與實驗教學,制定了多項傾斜政策。對實驗隊伍實行兩個單列的政策,即技術職務評聘數量和條件單列,教學崗位聘任數量和條件單列;鼓勵開展實驗教改研究,在申報教改課題時對實驗教學人員傾斜,對取得的教學研究成果在參加教學成果獎評選時予以支持。
(2)在人才交流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安排實驗室教學骨干出國深造、參加國內外教學研討會,開闊視野。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先鋒,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持續推動校企合作,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展工程項目等方式,增強教師們對于前沿信息技術的掌握。
5結語
關鍵詞:網絡虛擬財產;物權屬性;物格;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
一、網絡虛擬財產概念的產生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虛擬的網絡世界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游戲、電子信箱、QQ、論壇、博客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例如,網絡游戲是互聯網中最吸引網民的一個項目,千百萬人參加到這個如真似幻的娛樂中來,而虛擬財產無疑是這個虛擬世界中的關鍵詞,幾乎一切的游戲活動都圍繞著虛擬財產來展開。但是,在目前我國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乃至《物權法》中,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仍是一片空白。關于網絡虛擬財產,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那么,應當如何認識網絡虛擬財產,其物權屬性如何,我國的立法現狀又怎樣?本文基于物權的視角,對我國目前網絡虛擬財產保護之物權屬性及保護現狀進行淺顯的分析,并對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法律重構提出一些觀點。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
“虛擬”對應為英語中的“virtual”,根據《牛津詞典》的英文解釋,“virtual”也有兩層意思:其一,雖然不是真的;其二,但因表現或效果如同真的而可視為(或可充當)真的。前一層是從屬的,后一層才是主要的,故可以將此概念理解為網絡中如真實生活中一樣的財產。狹義的網絡虛擬財產是指存在于網絡游戲中,屬于游戲玩家控制的游戲資源,包括游戲賬號、游戲角色以及游戲過程中積累的虛擬貨幣、虛擬裝備、虛擬道具等虛擬物品。而廣義的網絡虛擬財產是指,凡是存在于網絡空間中的能夠被人們控制和支配并具有一定價值的虛擬物品都可以被稱為網絡虛擬財產,包括ID號、收費的與免費的郵箱、虛擬貨幣、虛擬裝備、QQ號碼、網絡實名,等等。本文討論的為狹義的網絡虛擬財產。網絡虛擬財產作為一種網絡數字化的新型財產,具有無形性、價值性、可轉讓性、限制性、合法性等特點。
三、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物的概念已不限于有體物、無體物,凡是具有法律上排他的支配可能性或者管理可能性者,都可以依法成為物。因此,可以看出物的支配和管理的可能性,即其具有的財產價值性,才使其納入法律保護的范疇。而英美法系無“物”的概念,與“物”相對應的是“財產”的概念,英美財產法是從權利角度去理解財產,財產是一種法律制度,而“物”包括有形物和無形物,只是理解財產的具體性質和內涵的工具而已。可見,無論是大陸法系的物權法還是英美法系的財產法都以財產權界定物質利益,可見財產與物是接近的概念。
在對物的法律保護的研究中,學者們借鑒人格概念的發展軌跡,提出了物格的概念,并把網絡虛擬財產歸入了物格中的抽象格。就像人有人格一樣,物也有物格。法律規定物分為不同的物格,根據物的不同物格來確定其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確定人對其不同的支配力,從而確定不同的法律保護方式。建立物格制度,就是將所有的民法上的物,分為三個格:第一格為生命物格,包括人體器官、組織,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和寵物,植物尤其是珍稀植物;第二格為抽象物格,包括網絡空間和貨幣、有價證券、航道、頻道等;第三格為一般物格,包括其他一般物。網絡虛擬財產被歸入物格的第二格即抽象物格,這樣一種新型的物的分類方法,較好地解決了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客體定位,同時準確地反映了網絡虛擬財產的特征。筆者較為贊同該學者的看法。
四、保護對策
信息社會來臨,人們對于虛擬財產逐漸重視,自全國首例網絡游戲虛擬財產案(即李紅晨訴“紅月”游戲運營商財產糾紛案)以來,虛擬財產的侵害事件頻繁發生。虛擬財產糾紛的多樣與復雜,糾紛解決的不統一與不完善,提出了虛擬財產的法律思考。物權方面的立法剛剛起步,有關虛擬財產的實踐經驗以及法律思考不夠豐富和完備。但其物權法方面的思考,對于信息社會有著深遠的意義。虛擬財產能否用物權法規制,如何規制,用物權法規制的好處均需要我們思考。有學者主張以下幾種方法:
(一)計算機安全法保護。根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一款:“未經允許進入計算機信息網絡或使用計算機信息網絡資源的”和第二十條規定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個人可以并處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雖然這是在目前情況下對利益受到侵害的玩家而言比較可行的救濟方法,但是這種救濟方法的范圍還是非常窄的,對于其他種糾紛往往難以適用。
(二)合同方式保護。虛擬財產的糾紛可以采取合同方式解決,但也有局限性。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直接,操作起來相對簡單,但缺陷比較多。由于沒有法律對運營商的義務作出規定,很可能產生不利于玩家的格式合同,讓玩家喪失更多的權益。
(三)知識產權客體保護法。在現有財產法體系內,把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知識產權客體,對其進行保護;對這種看法,筆者不敢茍同。首先,很顯然,網絡虛擬財產不是一種工商業標記,不屬于商標權的范疇;其次,網絡虛擬財產既非作品也非專利。同時,總體上看,網絡虛擬財產不是一種智力成果,也不是一種標記。網絡虛擬財產不具有知識產權所特有的國家授予性、專有性、地域性、實踐性等特征。
(四)新型物權保護法。認同該方法的學者主張突破現有財產法體系,把網絡虛擬財產定義為一種新型的財產類型,按照物權法的規則對其加以規制;筆者認為,首先,這種說法夸大了網絡虛擬財產的獨特性。雖然網絡虛擬財產與現實財產有區別,但沒有達到割裂的程度。其次,要確立網絡虛擬財產為一種新型的財產類型,在理論和立法上都需要制定一套完整而周全的保護機制,這樣無疑增加網絡虛擬財產相關立法的難度。
(五)物權保護法。即在現有財產法體系內,把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并對其采取保護。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較為妥當。網絡虛擬財產的性質應當是一種特殊的物,同時有其獨特的經濟價值,而其存在是以一定空間為基礎。本文第三部分關于網絡虛擬財產之物權屬性分析,也同樣印證了物權保護法的合理性。
基于以上論述,筆者對我國的立法工作提出幾點建議:(1)建議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一個關于《民法通則》第75條的擴大解釋,把網絡虛擬財產涵蓋在“其他合法財產”中。(2)盡快制定《物權法》的實施細則,對第六十四條、六十五條、六十六條進行司法解釋,明確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的地位。(3)需要制定一些懲罰性的具體條例,更好地保護玩家的利益。
以上僅為筆者淺顯的觀點,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仍需不斷實踐總結,歸納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方法。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郭新璞,論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及法律保護,河北大學,2008.2.
論文摘要:在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今天,開展網站的個性化服務是讓我國電子商務騰飛的前提。主要介紹電子商務網站個性化服務的內涵,并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從而探索出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途徑,最后給出綜合的結論與意見。
1個性化的服務內容
(1)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因為中國的傳統商業、服務業不發達,也不是很規范,所以電子商務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或者說寬容度,這就是國情的差異。所以要想增加網站的流量,就必須多開展一些高質量的服務,我們可以至少在短期內可以嘗試將更多的服務搬進網站。
(2)一個有價值的網站的內容通常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要求服務具有新穎性,更需要有實在價值。提供什么樣的內容,就體現出什么樣價值,一個有價值的網站,首先其內容就必須是有價值的。免費電子郵件有沒有價值,毫無疑問,免費郵箱服務已經超越了免費的概念,它的免費服務已經給它帶來了許多更有價值的東西。“怎樣去判斷一個網站的內容有沒有價值,那就要看它在相關領域的比較優勢,有優勢,就是有價值的。”
(3)對原有產品和服務內容的重新組合和優化。看看“美國在線”,它細心地研究用戶的習慣,每天大量的內容不是隨便堆砌上去的,內容與位置的搭配都是經過細致的研究與揣摩。這種對網站內容與位置搭配的細致研究,使得消費者能夠很快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這樣的網站比起其它網站自然就更具競爭力。
此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市場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消費者手里,而消費者的需求又是在不斷變動的。商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就必須緊貼消費者的需求,有能力者甚至可以引導消費者,這樣的網站才能始終充滿生命力。
2個性化的服務策略
談到網站個性化的服務策略,它的影響因素很多,前文已經提到,總的來講這些因素可分為三個方面,即符合電子商務特點的因素,符合中國電子商務行情的因素,符合中國消費者特點的因素。
(1)在考慮到定制網站服務策略時應該注意到它與傳統商務的服務策略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它能充分地體現電子商務高效、便捷、低成本及直面客戶等特點。因此,有學者提出了4C策略,即消費者策略(consumer-oriented)、成本策略(Cost)、方便性策略(Convenience)和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2)從中國網絡企業的行業狀況來看,目前中國企業上網的不少,但真正形成電子商務,并能開展其個性化服務的就不多了,有的也與發達國家的知名網站差了一個檔次,整體上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我認為我國的網絡企業有必要開展網站間的合作(包括行業內的橫向聯盟和整個商務流程的縱向聯盟),建立一個較大的網站聯盟和監管機制,這樣不僅可以形成、規范出一個良好的網絡空間,更有利于促進網站間的相互學習與合理競爭。
3個性化的功能和技術
盡管我們看到Amazon面臨嚴重的困難,但它還是有很多值得的我們學習的地方的。它擁有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和高質量的綜合數據庫,為用戶提供了巨大的商品選擇,甚至能提供傳統書店里所找不到的書;周到詳細的書評更是形成了一大特色;“憑著其品牌和在線銷售進行多元化的商品擴張,使得從圖書到音像制品、游戲、軟硬件、玩具、服裝和旅行服務等都在他的構想范圍內”;大規模的折扣,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和及時的配送,自然能吸引大量客戶的心。當然它還可以記錄客戶每次購書的情況,以便下次直接向客戶推薦同類書籍。
當Amazon將應用技術軟件的開發這一沉重的包袱外包給微軟后,使得它更能專注于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這也就是Amazon總保持著其獨有的魅力原因。
Dell的成功除了采用網上直銷模式外,其最大關鍵在于它對顧客需求的快速反映和根據PC機的新需求相應的調整發展策略。它靈活的使用它的PowerEdge硬件和微軟產品來處理顧客的信息請求,購買請求和發貨請求,進行站點內容的開發和。在前端,分布著許多Dell的部門級的PowerEdge服務器,它們負責管理整個網站。同時,Dell公司通過在網站上提品信息,方便客戶獲取所需的資料;設立在線客戶反饋,方便客戶及時尋求幫助;編制客戶郵件列表,方便客戶了解產品的最新動態和注意問題,來與顧客在技術開發上建立一對一的直接關系,為顧客帶來更多好處。這樣一來,不僅使其計算機系統配置強大而豐富,性能表現絕對是物超所值,還使得Dell自己能以更富競爭力的價格推出最新的相關技術。
4其他方面的個性化
(1)目前.com似乎成為了時代標簽,不過,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放棄著條獨木橋,開始使用非.com的域名。畢竟,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域名中,有許多是非常適合商業用途的。現在大多數的商業網站都用的是.com的域名,命名專家相信如果網站能在有一個精煉上口的個性化的域名將對上網者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如,“dotTV花5000萬從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那里買來了其國家域名.tv的使用權,結果證明,對全球所有與電視相關而又沒有.com域名的公司來說,.tv的誘惑力真的很強。”
(2)“網站的建設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網絡競爭的趨向已不僅是科技的競爭、營銷的競爭,同時也是藝術的競爭。每個網絡企業不僅應制訂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整合營銷戰略和高科技應用技術,而且應以嶄新的藝術思維去極力營造網絡親和力。充滿審美情趣、注重人性化的網頁設計風格,會讓消費者在藝術化的享受中感受現代網絡的無窮魅力。仔細琢磨消費者心理,揉進藝術和娛樂基因,尊重消費習慣的設計思想和內容,定會潛移默化地感消費者,形成彌漫在網絡中的親和力。如何講究主題與顏色的配合,背景顏色、文本顏色和鏈接顏色如何藝術性的融合,文化背景與企業形象如何有效地表現等等,均應該注重人性的消費心理,迎合人性的欣賞方法。
(3)只有永遠不變的贏利目標,而沒有一成不變的企業模式。為了拓展網絡企業的發展范圍,同時給投資者和股市提供有力的利潤回報,許多網絡企業開始探索新的互聯網企業模式。
5網站個性化服務還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用戶對個性化服務的需求是有限的,對大量用戶資料的分析、管理和應用由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而并不是什么樣的個性化服務都有價值。在個性化服務的開展時,應始終以消費者真正需求為中心,以能為消費帶來方便和具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服務本身對消費者和商家的實際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不應只強調推出個性化服務這種表面工作,盲目提出個性化服務勢必會成不必要的投入和浪費。
(2)為開展個性化的服務,企業在構筑自己電子商務平臺的過程中還應以自身情況為基礎。盲目地模仿別人的構筑方法,必將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無果而終,甚至最后還可能被各種繁重的壓力拖垮。所以,網站一定要做好前期定位、策劃工作,充分考慮其自身的條件和發展規劃,量體裁衣,度身定制適用的電子商務平臺和個性化服務。
參考文獻
[1]趙乃真.電子商務網站建設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
[2]張春菊.網絡經濟的個性化趨勢[J].學習時報,2003,(12).
http:///
歐盟啟動“終身學習
點亮歐洲”項目
“終身學習點亮歐洲”項目是歐洲聯盟委員會第七科技框架計劃(FP7)的一部分。該項目由九個歐洲與國際研究機構共同合作,也獲得國際經合組織和歐洲職業培訓開發中心(Cedefop)的支持,項目從2012年1月開始直至2016年9月正式結束。歐洲調查結果顯示,要想在勞動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高等教育是必要基礎,終身學習是持續就業的關鍵,終身學習對企業來說也十分重要。發達國家中企業員工日趨老齡化,加之人才競爭加劇與員工流行性增加,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決定了公司是否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鑒于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個人、公司和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開始加大終身學習投入,尤其是在非正規和非正式終身學習方面。歐洲聯盟委員會啟動“終身學習點亮歐洲”項目,為期4年,25位研究者將調查以下緊迫問題:成功企業如何積極地實施終身學習以保持其競爭優勢?什么樣的公共政策環境便于企業和企業家實施終身學習?在企業層面終身學習如何相互作用和促進創新?歐洲成年人已具備哪些技能及其儲備量?成人生活中什么樣的學習機制引導他們獲得這些技能?這些技能對成長、競爭力和社會凝聚力的因果作用是什么?項目將采用新的、創新的方法來測量人力資本。傳統人力資本測量包括教育年限、識數和讀寫能力、早期階段通過正規教育獲得技能,以及略微關注在日常與生活中人力資源的適用性。通過這些測量將做出一點有意義的預測,即個人如何通過終身學習創造和保持人力資本,尤其是在工作中,人力資本對社會與經濟的影響是什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項目使用復雜問題解決技能(CPS)作為人力資本測量方法。CPS 是指個人解決復雜和迅速變化問題的能力。為了更好地理解成人復雜問題解決技能,把握如何通過終身學習發展這些技能,項目著手開展一系列的CPS評估。在項目期間,將對4,150人的CPS技能重新編碼。其中,3,850人來自50家知名公司,樣本跨越15個歐盟國家和4個歐盟競爭對手,余下300人是來自整個歐盟國家的企業家。項目所有的結果與建議都將在網站上,包括1個綜合報告、21個政策報告、7個專題報告,以及相關視頻,預計時間是 2015 年 6 月。
http://elearningeuropa.info
http:///
2011年度UNESCO哈馬德國王獎頒獎儀式在巴黎總部舉行
2012年11月2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行了2011年度哈馬德國王獎頒獎儀式。哈馬德國王獎授予在提升學習、教學和整體教育質量過程中創造性使用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個人、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項目和活動。來自39個國家的51個項目參與角逐,獲獎者由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從國際評審推薦中選出。本次哈馬德國王獎以“教育年輕人成為有責任的全球數字公民”為主題,旨在提高年輕人在網絡空間中的網絡安全防范,及保護個人權利的意識,如隱私、網絡欺凌和騷擾等。教科文組織總干事Irina Bokova將2011年度UNESCO哈馬德國王獎授予德國的網絡基礎知識項目(Internet ABC Project)、韓國的InfollutionZERO共同創始人和首席執行長官Yuhyun Park,他們將分享5萬美元的年度獎金。網絡基礎知識項目旨在促進孩子和成人的技術應用,通過超過100萬頁的免費廣告內容,為5至12歲的孩子設計有吸引力和引人入勝的動畫來強化他們的網絡安全使用知識。網站也開設一個互動討論和意見平臺來幫助用戶發展網絡責任意識,建構知識和內容。此外網絡基礎知識項目提供高質量教育材料,也應用到其他國家。InfollutionZero項目為兒童、年輕人、家長引入數字公民意識。InfollutionZero強調“infollution”的挑戰,不安全的數字“污染物”的破壞作用,包括網絡空間的大鱷、惡霸、粗言穢語、癮科技的不利影響。該項目的特色是:一個基于游戲的、采用敘事手法的虛構故事線,通過模擬角色來幫助孩子學習網絡風險相關知識;舉辦展覽以增加“infollution”的意識;虛擬暴力的原創性研究增加孩子對“infollution”的理解,并提供方法用來抵擋它的負面影響。
http://
新書推薦:《開放世界中的
學習設計》
2012年9月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出版了英國開放大學格蘭尼?科諾爾教授的《開放世界中的學習設計》一書。格蘭尼?科諾爾教授指出在當今技術富裕的背景下,大家需要重新思考學習活動和學習內容的設計方法。《開放世界中的學習設計》一書提出新的、創新的學習途徑,作者所提出的新方法和途徑促使讀者重新思考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使得教師和學生考慮當前現代教育背景下的混合學習情境和規范。格蘭尼?科諾爾教授介紹了“開放設計”的概念,強調教學設計過程應更加明確和共享,讓教師為學生建構更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得預期設計更明確,能與其他教師和學生分享,并幫助學習者感知教育服務的意義。本書分為概述、理論觀點、設計描述與工具、社會與參與媒體、結論。作者分享了系列“開放設計”例證,從學習設計研究中的理論與方法論,到支持能力、設計描述,再到使用開放、社會和參與媒體。之后她引出學習設計領域、教學模式和開放教育資源研究來探究學與教思想與設計。
http:///
http://elearningeuropa.info
2013UNED-ICDE國際會議
將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
UNED-ICDE(西班牙全國遠程教育大學-開放與遠程教育協會)國際會議將于2013年4月7日至9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會議的目的是為了促使高等教育機構、遠程教育機構、傳統的面授教育機構應用基于開放和遠程教育技術的方法論,此外也為學者、教師、研究人員、官員、社會和經濟參與者創造一個合作空間,討論如何生成和遷移知識,以適應所構建的包容、成功和智能化的社會,期望所有參與者能通過商討在研究、咨詢和評估方面達成合作協議。本次會議強調優先考慮當前國際機構的項目,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民教育”,OEI(伊比利亞-美洲國家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2021教育計劃”和歐盟的“地平線2020計劃”,這些項目都試圖通過創新實現智能、安全和包容的社會。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利用遠程教育實現社會公正與創新”,也即,調動遠程教育的方方面面,建構與遷移知識,旨在實現對社會有價值的目標,捍衛創新和社會公正。會議論文將體現以下幾個子主題:社會系統,國家福利與教育政策;社會公正和遠程教育;高等教育中的變化及其成功經驗;促進教育和社會公正的公共政策;社會公正與創新的教育模式中高等教育機構及其老師的角色。
http://62.204.192.148/uned-icde2013/
http://
這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教育強市決策的重大舉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一次重要會議。剛才,祥明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建新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報告,請同志們認真貫徹落實。祁東縣教育局、市八中、市十六中分別作了信息化經驗介紹,他們的做法、經驗和體會,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請同志們認真學習吸收。下面,我再講三點意見。
一、對教育信息化認識要高
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時指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上述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個“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業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國對當今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在關于教育的論述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滲透,己經引發了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帶給人們在教育改革與變革方面許多有益的啟示,使人們在教育機會與教育平等、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學校正規教育與社會終生教育、未來教師的角色以及新型教與學關系等思想觀念和認識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前以互聯網技術應用為特征的各種類型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如遠程教育、網絡大學、協作型互動學習、探究型自主學習等,對傳統的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在擴大教育受益面的同時,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多樣性,也正是當前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既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大優化,全面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有力手段,也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共享與傳播的平臺。
二、抓教育信息化關鍵在用
教育信息化建設關鍵在應用,價值體現也在應用。近年來,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建立了校園網,接入了教育寬帶網、遠程教育網,筆記本電腦、投影設備直接進入課堂。但是,這些先進的設備還有相當一部分或一部分學校沒有充分利用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充分利用好現有信息化設備,在應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效益。
首先,要加快教育電子政務系統的應用。一方面要依托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一條溝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與社會公眾的橋梁,推動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改革和發展。要通過教育門戶網站及時準確地教育信息,公開工作職能和職責、辦事程序、辦事規則,自覺將政務和業務行為置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增強教育政策和舉措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現政務全面公開。另一方面,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各種政務和業務活動,通過使用網絡辦公、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網上招生等多種應用,促進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變和創新,提高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信息處理與服務能力,提高教育行政質量和工作效率,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與能力。
其次,要抓好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各學校要克服重硬輕軟的思想,加大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深入挖掘本校各學科資源信息,建立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課程,并逐步形成校校之間互通、互動、互補的信息資源平臺,實現網絡資源共享。在這方面,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要統籌協調,分工合作,逐步完善中小學各學科教育資源信息庫,為全市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為教師進行網上教研、網上觀摩、網上論壇等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同時,還要通過廣泛開展優秀信息技術課評選、電腦作品大賽、機器人大賽、優秀教育網站評選等活動,鼓勵廣大教師積極研究、開發和創新教育信息資源,不斷豐富和優化教育資源庫。
第三,要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當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仍舊是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的主要渠道。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按照課程要求配齊配強信息技術教師,開足信息技術課程。要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設,不但要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強調信息化道德教育,還要開設專門的網絡道德教育課程,培植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思想和良好的網絡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規范學生上網行為。教育、文化、公安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加大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監督與管理,為青少年學生營建一個干凈、清潔的網絡空間。
三、督教育信息化措施要硬
關鍵詞:智慧教育;粵教云;珠海實驗區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7-0070-03
一、背景和意義
1.背景
(1)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教育信息化應用發展迅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逐步到位,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體系、教師建設體系、課題研究和競賽建設體系初步形成,為加快發展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發展仍有很多問題需要切實加以解決。其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尚不能適應技術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育教學資源的質和量都還無法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師生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還有待加強。
(2)珠海市承擔了“粵教云”計劃的區域應用試點工作
“粵教云”計劃是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我省云計算發展的意見》(粵府辦[2012]84號)確定的七大重點示范應用項目之一,也是《廣東省教育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粵教電[2012]1號)確定的五大行動計劃之一。“粵教云”計劃依托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云計算若干關鍵技術及產業化與“粵教云”工程》(粵科規劃字[2012]99號),按照“應用引領、技術驅動、科教結合、協同創新”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促進云計算服務創新和關鍵技術產業化,實現云計算重大應用落地,構建云、端結合的多模式教學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教育信息化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轉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按照“粵教云”示范工程總體部署和省重大科技專項的任務安排,結合廣東省和珠海市的實際情況,廣東省教育廳立項將珠海市整體納入“粵教云”計劃實驗區,進行規模化區域試點。
2.意義
云計算技術的彈、資源池化、按需服務和泛在接入,在以區域為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第一,珠海市將打造區域教育云設施,減少硬件設備的投入,節約成本,提升服務的可持續和可擴展能力,進而帶來敏捷教育服務的能力,采用“粵教云”提出的教育云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市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與“粵教云”平臺對接,搭建珠海教育公共服務云平臺。為滿足海量教育資源存儲共享、流媒體點播、大規模群組交互在線學習等服務,本市將完善硬件購置,改造教育核心網,采用先進高效的實時流媒體技術解決方案和安全可靠的云存儲技術,建成一個覆蓋全市,開放的,面向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的數字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切實提高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能力。
第二,使用云服務,可以為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數據存儲。市教育局、區教育局和學校將對試點學校進行基礎條件的改造和云端教學環境硬件設施的部署,為試點實施提供基礎和保障。內容保障是學科教改實驗的重要基礎,本市將引入人教社數字化教材來支撐實驗開展。數字化教材將作為珠海市教育云服務平臺提供的一項重要的公共服務,供全市相應年級師生使用,以此為基礎,積極鼓勵和推動市內更多的學校應用該數字內容進行教改實踐和探索。
第三,云平臺實現跨區域的教育資源整合,顯著提升區域范圍內廣大群體的大范圍協作。師生將利用“粵教云”平臺提供的優質資源及區域特色教育資源,開展云服務環境下的教學創新應用。實驗立足主課堂、面向主課程,研究基于數字教材、數字內容超市和云學習平臺的應用模式和服務機制,推進學生云學習空間“人人通”,逐步形成規模化、常態化應用。同時,還要探索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創新,改進課堂教學結構和流程,轉變教與學方式,形成云環境下的教學創新應用模式。
第四,云計算有助于構建學校教學、群體學習、學生個人自主學習等環境。應用云計算,有助于解決珠海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利用“粵教云”平臺提供的大規模在線流媒體直播、交互、點播服務,以名師課堂形式讓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延伸到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區域試點將開發和引進系列化的名師課堂和特色數字教育資源,學校會建設一批特色校本網絡課程,并通過“粵教云”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共建共享。
二、項目內容
本項目以“粵教云”應用示范為契機,從高起點推進珠海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全面提高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普及和創新水平,通過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建成全國教育信息化示范城市和國家云計算創新服務試點城市。項目組成員從環境搭建、內容保障和教育教學探索等三個方面來探討相關建設方案和“粵教云”支持下的區域教育信息化應用策略。
1.構建云、端結合的多模式教學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
(1)“粵教云”環境的構建
未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非常復雜,學習資源也越來越廣泛。云計算有助于解決高原期的困惑,比如消除信息孤島,實現系統互聯、資源共享以及應用互通等。因此,信息化教育需要走上云服務平臺。[1]伴隨教育云而發展起來的智慧學習環境也受到了普遍關注。作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高端形態,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是教育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2]
云計算的特點決定了“粵教云”環境必須適應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因為云環境下的學習強調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學習者只需要接入互聯網,便可以享受來自云端的信息服務,在這種理念下,學習者無論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都可以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因此,本項目將透過“粵教云”提供終端、內容和服務一體化的教育云解決方案,構建云、端結合的多模式教學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集成數字出版資源、名校名師資源、各類學科工具以及教學管理與評價等云服務,為師生提供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為開展課程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泛在學習等應用提供支撐,創新教育信息化服務模式。圖1所示為珠海市即將開展的探索新教學策略的云環境框架設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①云環境必須明確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
②促進一體化、開放性的云學習環境的建設與發展。
③提供多樣化學習資源與個性化支持服務。
④建設支持多終端接入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適用于多種學習方式。
(2)“粵教云”對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的支撐
新課程改革的觀念顛覆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觀念,教師不再是獨占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懷揣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直接與客觀世界進行對話、收獲經驗的學習主體。師生共同探究知識,構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3]“粵教云”環境是支撐開展多教學模式探索的核心部分,包括學習終端、平臺環境、學習工具、海量優質資源庫,實現海量資源云端存儲和管理。“粵教云”為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環境及溝通工具,通過統一登錄認證的云平臺,整合了數字教材、名師課堂、口語測評系統等資源。云學習環境支持多用戶訪問、多環境融合接入及多終端訪問,支持非正式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等學習方式,互動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的所有學習、教學、管理等活動都在云環境中完成。同時,云環境支持在辦公室、家庭、公共場所等不同環境下的學習,支持移動終端等各種終端的接入,支持同一賬號在不同地點、不同設備之間的斷點續學,支持師師、師生和生生的協作交流與實時互動,為學習者創造一體化、個性化、系統化的學習環境,針對云環境下互動教學模式,本項目設計的教學流程了如表1所示。
云學習環境中知識“群組協作、隨用隨取、無縫銜接”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為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為新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撐。
2.探索數字教材整合于互動教學的應用模式和服務機制
中小學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數字化學習內容作為云端學習環境的核心要素,是開展學科教改實驗的重要基礎。數字化學習內容的核心是數字教材,具有立體化、互動化、智能化的特點,以原版紙質教材為介面,實現了豐富的教學和學習功能,拓展立體化資源,延伸了教材內容,提供教學設計、評價和管理功能,豐富的資源和功能滲透到教材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隨著教與學的需要而便捷地與云平臺整合應用。
因此,珠海市開展數字教材進課堂,開展常態化的教學應用實驗,并基于“粵教云”數字教育資源的云服務,研究數字教材整合于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應用模式和服務。本項目的試點內容是教育信息化“三通”目標中“優質資源班班通”的最好范例,既可促進優質資源共享,也提高已有教育信息化裝備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本市還建設了全市教育視頻網,同“粵教云”數字教育資源、廣東省教育視頻網等相連接,讓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延伸到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3.技術支持的高效互動教學模式
本項目共設計了三類課堂,分別是云服務課堂、云互動課堂和云協同課堂。云服務課堂是以云服務的方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推進教學資源應用的普及化和常態化。云互動課堂是在人手一臺學習終端的環境下,融合云服務、數字教材、學科教學工具等構建新型教學環境,探索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方法。云協同課堂則是以云平臺匯聚資源與服務,為師生提供云端多媒體移動課堂教學服務與師生互動服務,將名師/名校課程通過云服務延伸到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
項目組在全市范圍內選擇了15所基礎環境建設和信息化教學應用效果較好的學校作為試點,其中有位于中心城區的市直屬學校、香洲區屬學校,也有位于相對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學校。實驗方案根據學校各自的特點進行定制與調整,例如西部落后地區利用遠程協作學習的方式來獲取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珠海市四中以微課程平臺為基礎,借助翻轉課堂的理念,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所有的實驗學校都即將建設能夠隨時隨地開展云端一體化教學的智慧云課室,在人手一臺學習終端的環境下,研究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學科教學工具的應用場景和使用模式,研究融合數字教材、學科教學工具和云服務等構建新型教學環境的方法與模式。
此外,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搭建“研培用”一體化教師專業發展平臺,組織教師建設“人人通”網絡空間,開展跨區域網絡協作教研,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教師培訓課程,引進系列名師課堂和特色數字教育資源,建設一批特色校本網絡課程,并實現共建共享。
參考文獻:
[1]張進寶,黃榮懷,張連剛.智慧教育云服務:教育信息化服務新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 2012,18(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