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學習總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結構主義;思想政治課;改革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一種西方教育思潮,曾對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課程改革產生過重大影響。
一、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產生背景和主要觀點
1.產生背景
結構主義課理程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蘇爭霸開始,美國極力想要改變教育質量低下的狀態。1959年底,全美科學院召開了各領域專家會議,布魯納擔任主席。布魯納在大會結束時做總結報告,該報告的中心問題是教育課程編制中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2.布魯納的主要觀點
(1)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布魯納認為,只有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即各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基本公式等理論知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門學科;只有把具體的事物放到知識結構中去,才容易記憶和運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識結構,才能舉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類似的事物。除此之外,這種課程編制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遷移,幫助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的溝通。
(2)螺旋式課程編制。在課程編制上,布魯納提出了螺旋式課程。螺旋式課程是把一門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年級重復安排,逐漸擴大范圍,循環加深程度。關于螺旋式課程編排,他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一是教材能適當地加以轉換;二是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特點;三是要采用適合于促進兒童智慧成長的教學方式。
(3)提倡發現學習法。發現學習是指人通過獨立思考、自己掌握原理原則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優點主要在于有利于學生自己掌握知識的體系和學習方法;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自主創新的思維和能力;四是有利于知識技能的鞏固和遷移。
二、當前我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狀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德育性質的課程。因此,高中政治課的定位也不能背離這一屬性。但是,作為高考文綜中的一門課程,它已完完全全變成一門智育性的課程。思想政治課已經變成了“洗腦”和“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學生學起來痛苦,教師教起來無奈。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也決定了這門課程的特殊地位,它不像其他科目那樣,界限清晰,屬性明朗。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課本為例,它分為必修一《經濟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四冊。在這四冊課本當中,似乎只有《政治生活》比較貼近課程的實質,而且不像數學由易到難的編排,也不像歷史以時間為軸編排。高中政治這四冊課本之間的關聯并不大,難以將它們有機串聯起來。因此,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比較迷茫,學習難度也會相應加大。
2007年課程改革之后,新加入的《文化生活》這冊課本原本以無時、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為切入點,為學生介紹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有趣的教學內容變成了死記硬背的考點,學生很難不產生厭煩情緒。
三、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對高中思政課改革的啟示
基于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理論,適時對高中思政課程設置加以變革,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1.打破現有的課程設置結構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還是傳統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按照布魯納的觀點,這種按照不同知識的性質劃分不同學科的做法有以下四個價值:一是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容易理解;二是有利于課本知識點的識記,特別有利于意義識記;三是能促進知識技能的遷移;四是可以溝通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或許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有這樣的價值,但是對于高中政治學科來說卻不一定。
筆者認為,與其將高中政治課分為這樣幾大板塊,倒不如按照課本特點,將其融入其他學科之中。例如,《經濟生活》這本書里面涉及許多生活當中的經濟常識,有時候還會涉及一系列的數學公式和演算。如果能將《經濟生活》融入數學教學中,既能更好講解這些經濟常識,又能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再比如《生活與哲學》可以融入語文教學當中,高中語文文言文在講解孔子、孟子、老莊的哲學思想時,完全可以將之與哲學乃至西方哲學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和碰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哲學的基本理論,辯證的取舍不同的哲學思想。《文化生活》完全可以融入歷史和地理學科當中,《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識來源于歷史和地理,專業的地理和歷史教師能更好地講解出其中的淵源。
除了將這樣幾門核心課程融入其他學科之外,思想政治課還可以做一個更大的調整,就是改變課程名稱和教學內容。按照布魯納的另一主要觀點,任何學科都能夠采用智育上正確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這個大膽假設往往被人誤解,然而它的實質是“使問題配合學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該問題的某方面以便做出這種配合”。它要求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與課程實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確的方式”。德育本就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應該由家庭、社會、學校共同完成。在學校環境中,德育也并不僅僅只是思政課教師或思政課這一門課的責任和義務,它需要各科教師以及各個崗位的教職工通力完成。按照布魯納的觀點,德育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與課程實施的方式加以配合,以一種正確合理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實現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的。
在這一點上,縱觀我們的思政課程設置,小學時期的思想品德,由于沒有考試的壓力,學生學起來是比較有趣的。在這一時期,思品課教師應更多結合當地實際,開發課程資源,研發校本課程。例如,湖北省孝感市的小學生都會學習《可愛的孝感》這樣的一門課程。學生表示,這門課有利于了解自己的家鄉文化,增強他們對優秀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依此,可以開發類似的《可愛的湖北》《可愛的中國》這樣的課程,增加思品課的趣味性。按照布魯納螺旋式課程理論,此類課程還可以在初高中思政課中重復安排,逐漸加深難度。
我國思政課程設置還可以借鑒美國的公民教育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們把思政課的屬性明確劃為德育的課程和教學生做合格公民的課程,淡化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性,增強其實用性。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對思政課的反感,提升思政課德育的教學效果。
2.推廣發現式教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主張“發現法”。所謂“發現法”,對學生是一種學習方法,叫發現學習;對教師則是一種教學方法,叫發現教學。他認為,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運用發現式教學法,鼓勵學生運用發現式學習法,自己去發現和探究思政課學習中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和思政課的特殊性質相互作用下,導致思政課教師經常運用“灌輸法”進行教學。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政課是一門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拿高分的應試課程。思政課教師在落實思政課教學目標時,把完成三維目標中的知識目標放在首位,甚至當作唯一的目標。過分地強調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忽略了思政課的德育本質。
“灌輸法”有利有弊,其最大弊端就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而發現式教學法剛好彌補了這一不足。發現式教學法最大的優點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擁有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以后,會主動去探索,去發現問題,這遠比思政課教師的灌輸法效果更好。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實現學習目標有重大意義,因此要幫助他們實現合適的自我需求,也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工作不是變得更輕松而是更加重要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關照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學生,采取鼓勵的方法,先易后難,讓他們逐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有進步時要及時表揚。長此以往,學生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就會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認真主動地去發現和探索學習中的問題。
3.思政課教師角色的轉變
布魯納的觀點,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當前社會上“重理輕文”的現狀,思想政治課本來就是不受重視的科目。長期不受重視,使得許多思政課教師安于現狀,一門心思當教書匠,認為只要落實好知識點,讓學生考高分就是完成教學目標。思政課教師的這種教學態度和心理是不利于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德育目標的實現的。
2016年2月23日,江蘇省宣布秋季新入學的高一新生從2018年開始取消文理分科,開啟“3+3”高考模式,也就是學生除了必考的三門基礎課語數外,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選取三門進行考試。作為未來高考的一種趨勢,它對思政課的要求變得更高了。如果思政課再不改變其“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常態,學生只會越加反感,不去選擇政治課作為高考科目,那么日常學習中就更加不會重視政治課,如此反復,惡性循環,思政課的地位只會一降再降。這個趨勢給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帶來更大的挑戰。
思政課的特殊性質決定了思政課教師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師。思政課教師除了要抓好教學常規以外,還要不斷改變教學方法,例如,布魯納所提倡的發現式教學法。
綜上所述,高中思政課改革可以借鑒布魯納的相關理論,但要綜合考量各方因素,積極穩妥地推進。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卷)?課程改革國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秀梅.結構主義課程的簡析[J].科技信息,2006(1).
關鍵詞:教師;金融;大學生;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3-007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20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標的要求,對在校大學生開展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大學生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并“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教育活動,是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教學計劃內的實踐環節,如專業實習、試驗、社會調查、畢業設計等。二是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如校園文化活動、勤工助學、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等。
在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學術報告會”上,聯合課題組向社會了針對全國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所做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高達52.14%的大學生將“缺乏社會經驗”視為最困擾大學生就業的因素。近年來,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選拔人才,大多提出了“有基層工作經驗”的要求,很多企業單位在招聘的時候也直接詢問是否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可見,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大學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金融業為基本方向,培養面向金融界,面向社會的應用型高等金融人才。金融專業畢業生必須適應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和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社會實踐活動是金融專業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金融專業知識,更好地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積極指導金融專業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金融專業理論知識,激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全面了解社會,了解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把握金融業的發展動向和脈絡,增強學生的金融實際應用能力。
一、教師加強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的必要性
當前,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金融業要求培養的學生知識面寬、基礎知識扎實、實際應用能力和適應能力強。但有些學校只注重金融專業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社會實踐活動;有些學校雖然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卻不重視教師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或者教師給予的指導不到位、不得力,社會實踐收到的實效不大。這樣導致學生畢業后眼高手低,實際工作能力差,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很不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應加強對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社會實踐在這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強調:“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抓好落實。要加強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預案,確保師生參加社會實踐安全……要把實踐教學的要求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要著重解決好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實驗教學資源、實習教學質量、畢業設計質量、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教師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組織高校干部教師參加、指導社會實踐。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要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專業教師參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要把干部、教師參加和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計入工作量,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調動干部、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要組織大學生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調研成果……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參與技術改造、工藝革新、先進適用技術傳播,為經濟社會發展獻技出力。”
加強教師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是師生受益、教學相長的。一方面,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由教師指導,提高了社會實踐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接觸金融行業企事業單位,了解經濟社會實際發展的動態,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實踐促進教學。教師可以結合經濟社會實際,開展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相關的科研課題研究,在指導學生的同時,教師在科研方面也有所體會和收獲,這樣,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與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有利于高素質金融人才的培養,有利于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目前,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教師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對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對大學生提高理論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金融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對金融人才的培養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教師在指導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不夠
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隊伍渙散,組織性不強,教師隊伍不穩定。有些高校社會實踐活動未納入教學大綱,在教學計劃上未安排第二課堂。有些高校主管部門、各院系監督檢查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不大,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關心程度不夠,致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弱化,社會實踐的效果不好。由于金融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專業性比較強,需要金融專業教師指導,但有些專業教師忙于自己的科研,不愿意擔任指導教師,就算勉為其難擔任了,也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重視,參與指導的積極性不高。
(二)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把握不夠
對于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教師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把握還不夠,大學生對社會實踐不夠重視。有些學校采取分散實習為主,有的學生認為這種實踐活動可有可無,往往應付了事;有的學生到相關單位拿總結報告以敷衍了事;有的學生在家上網搜索或找來報刊雜志將資料堆積、拼湊草草應付。這些錯誤的思想和做法導致社會實踐活動無實效。
(三)教師指導社會實踐與金融專業結合不夠
有些教師不注重加強社會實踐與專業的結合,社會實踐與金融行業結合不緊密,與學生的專業結合不緊密,致使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脫節,學生對社會實踐不感興趣。有的金融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出于經濟利益、保守秘密等原因,對于社會實踐團隊不能很好地提供便利條件,學生難以了解實際情況。有的單位把學生搞社會實踐看成包袱、負擔,不少學生只能通過個人關系達到社會實踐的目的,這些導致社會實踐不能很好地與金融行業結合。
(四)教師對社會實踐的具體指導不夠
教師對于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的具體指導不到位、不細致,致使社會實踐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有些教師對社會實踐的前期準備不充分,不注重對社會實踐各個環節的具體、動態指導,不注重實踐活動的階段性總結、全面總結,不注重社會實踐成果的推廣和轉化。
三、加強教師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的對策
(一)加強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
1.組建好指導教師隊伍。通過自愿報名、層層選拔,讓那些有意愿并熱心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金融理論基礎扎實、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的“雙師型”教師擔任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建立“社會實踐指導教師人才庫”。即選拔對學生思政工作經驗較豐富的輔導員、班主任等教師,也選拔那些特別熟悉金融業運作、金融專業應用技能等較為突出的專業教師,確保指導教師隊伍里既有善于組織管理學生的政工老師,也有善于專業指導的專業老師。將定位導師的優勢指導方向,1名導師主攻1個方向。讓學生在準備實踐方案的時候就能根據實踐的主題及專業需要,盡快地從導師庫中選擇合適的教師擔任指導工作。組織協調好導師與學生社會實踐團隊之間的雙向選擇,結合專業方向、個性、特長等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實踐團隊配備導師,可以安排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一名專業教師和一名善于管理的政工教師,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從而更好地實施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
2.調動教師指導的積極性。要調動教師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重要的一點是要將其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對其工作量的考評計算體系之中,把教師是否參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的成效如何作為其晉升職稱、評選優質課程和優秀教師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調動教師參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才能保障大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對指導教師進行必要的動員及培訓,使教師提前掌握指導金融專業學生實踐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認識到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在學科基礎理論方面比較扎實的教師,需要加強實際操作方面的學習和訓練。讓教師認識到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在金融行業開展社會實踐得到更多實際操作的鍛煉機會,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成長為理論知識扎實、金融應用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
(二)加強對大學生思想認識的指導
1.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動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實踐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發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的熱情。指導教師可以通過《社會調查方法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等課程的開設,使大學生明確實踐的目的意義、實踐方案的制定、實踐的方式方法、實踐的總結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較高的優勢,使金融專業大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消除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存在的種種錯誤的思想認識。可以通過講座、座談會等形式,讓大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活動對加速其社會化進程,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促進其實踐人生價值、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及信心都很有作用,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不僅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他們提高社會活動能力、就業競爭力等提供了鍛煉的平臺。
2.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會遇到一些問題,特別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可能會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加上他們的思想情緒容易波動,如不及時解決,勢必會影響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掌控并妥善解決。指導教師要及時與大學生溝通,幫助大學生澄清思想上的錯誤認識,提高明辨是非及抗干擾的能力。
(三)加強社會實踐與金融專業的結合指導
1.建立實踐基地,促進社會實踐與金融行業結合。有關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顯示:從事銀行業占金融畢業生總人數的34%,從事證基金業占21%,從事保險業占15%,從事企業財會類占22%[2]。關于金融行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調查顯示,金融類企業選擇有工作經驗的金融專業畢業生占總數的30.23%,可以看出,用人單位選擇有工作經驗的高素質金融專業畢業生占總數比例很大。因此,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應與金融類企事業單位聯合起來,與金融專業工作緊密結合。可以有針對性地在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單位建立實踐基地,加強校行、校企關系,通過給基地領導發聘書的方式,即聘任某些行長或廠長、經理來擔任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老師,讓在校大學生到金融單位進行社會實踐,使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樹立起現代金融觀念。要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選題上與合作單位的工作更緊密地契合,可以實施項目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合作單位的工作,培養學生運用金融工具、資料進行數據統計、觀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社會實踐的實效性;增強與金融業單位的聯系,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就業。
2.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規定學時學分,進一步加強以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教學,規定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和任務,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從制度上確保開展社會實踐的力度,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等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四)加強對實踐活動的動態具體指導
1.指導學生做好實踐準備工作。社會實踐活動應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由主管部門牽頭,以院系為單位,由高校專門安排指導教師帶領學生有針對性的參與社會實踐。教師要編制實踐指導大綱,幫助學生制訂實踐任務書,并使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加強安全教育,制定必要預防措施。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的人身安全無疑是放在首位的,指導教師應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防止意外傷害。
2.指導大學生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由于思想敏銳、思維活躍,很容易發現實踐單位在管理或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但由于自身知識能力的限制,常常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這時,就很需要指導教師利用自身專業特長等優勢,指導大學生們與實踐單位的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一起,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結合國內外前沿的理論和技術,有效解決單位在管理或技術中出現的問題,促進金融專業大學生把理論和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提高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3.指導總結交流,推廣和轉化實踐成果。實踐結束以后,指導教師應繼續指導學生利用假期完成社會實踐總結報告,整理實踐日記,及時上交。指導教師可根據實踐中學生的表現以及社會實踐總結報告完成的質量進行評比,按照比例推薦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匯報會,總結經驗,找出不足,為今后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做準備,同時推薦優秀實踐學生參加學校或上級的社會實踐先進評比活動。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推廣和轉化實踐成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
總之,加強教師對金融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極其必要、意義重大。要培養金融專業的大學生即要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解決金融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就必須要高度重視社會實踐,重視教師對社會實踐的指導。通過建設好指導教師隊伍,促進社會實踐與金融專業的結合,加強對大學生思想認識的指導,注重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態具體指導等,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更好更多的鍛煉,增長社會適應能力和金融實際操作技能,提高綜合素養,成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1這是改變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現狀的迫切需要。近些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視。對其評價,許多高校也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結了一些經驗。但從總體上看,這項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對評價重視不夠。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能不能客觀評價”及“怎樣評價”等問題認識不一,評價追求簡單化,認知上過于強調形式性。其次,評價目標指向狹窄,評價標準參差不齊。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主要針對活動結果的認知性評價,單純地以完成實踐任務及最終成果為評價標準,而對于活動過程中學生的非智力活動,特別是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和情意能力評價重視不夠。還有,評價主體較為單一,評價指標較為籠統,評價工作組織較為隨意,還遠未建立起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及工作機制。所有這些都已較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和健康發展。為此,我們需要轉變思路,開拓創新,努力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新標準和新機制。
1.2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必然選擇。開展社會實踐的目的,從總體上講,就是通過實踐提高大學生相應的能力、素質,使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對社會實踐進行評價,規范社會實踐,提升活動實效,推動其科學發展,從而就能更好地保障社會實踐目標的實現,最終使廣大學生從中受益。運用科學的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進行價值判斷,可以使學生通過評價不斷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促進其思想、行為等方面的進步,推動其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發展。評價能促使學生更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標準或要求去開展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地鍛煉自己,教育自己,有助于他們鞏固所學,增強其動手、溝通和創新等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可以說,社會實踐評價作用的充分發揮,能較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
2系統把握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內在因素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社會實踐是受實踐目標、主體、客體、條件、實施、考核評價等諸多因素影響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多要素構成的結構整體,也是一個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較全面把握各影響因素,深入揭示社會實踐實效性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有效開展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2.1實踐目標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前提。大學生社會實踐目標是對社會實踐所必須達到的規格、要求和質量的規定,是通過實踐過程對實踐者個人、學校、社會等方面所發生的預期變化。目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的起點、核心和歸宿,是調節、評估實踐活動的依據,也是實踐者努力的方向。它規定著實踐活動的方向和內容,制約著社會實踐的途徑和方法。目標設定的科學與否是決定實踐活動能否取得實效的前提。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形式,這些社會實踐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價值追求,有著各自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因此,在確定社會實踐目標時,必須做到有針對性、明確具體、切實可行。要結合具體實踐活動特點、學生實際和形勢發展需要,要有衡量是否達到的具體標準,以及目標實現的具體要求和約束條件,實踐者經過努力在預定時間內能夠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實踐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創造良好前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充分保障。
2.2實踐主體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體主要是指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和指導教師。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學生是教育對象,是客體;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學生又是主體,實踐活動的開展主要依靠學生去實施。因此,學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而學生的生活環境、社會經歷不同,身心發展水平、個性心理特征有差異,學生的所學、興趣愛好、思想品質、能力素養等方面也各有特點,所有這些差異性不同程度地會反映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中,會影響到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自主實踐、自覺鍛煉和自我教育,會影響著社會實踐的開展及其效果。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中起著組織、指導、監督、評價等作用,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指導教師影響著學生對實踐活動主題選擇、計劃制定和活動實施。特別是教師對實踐活動的全程指導與督查,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實踐活動開展的方向和實效。因此,指導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能力素養,也必然關系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否有效開展。
2.3運行系統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核心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系統主要是指社會實踐開展過程中相互關聯的若干環節。一般而言,主要包括社會實踐方案的制定、活動實施以及效果評估與反饋等環節。首先是制定實踐方案。實踐方案通常包括實踐目標、實踐內容、實踐方式方法、實踐步驟或程序、實踐活動的預期成果等。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是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實施的,方案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活動目標的實現和實踐活動的成效。因此,社會實踐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最優化。其次是方案的實施。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中心環節,是實踐者按照實踐方案,利用實踐條件,開展實踐活動,完成實踐任務,實現預期實踐目標的階段。這是一個實踐方案由預期變為現實的過程,是各種實踐要素對實踐對象真正發揮作用或產生影響的過程。實踐活動實施的如何,直接關系到實踐活動的效果。第三是效果評價與反饋環節。這是社會實踐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科學的評價不僅可以對社會實踐過程及其結果作出價值判斷,而且通過發揮其多種功能,直接推動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另外,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也非常重要。通過反饋,讓學生和組織者明確具體實踐活動中的成績、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以及整改的意見與建議,為以后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奠定基礎。
2.4保障條件是影響社會實踐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要取得預期效果,離不開必要的保障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高校提供的制度、組織、時間、經費、基地等方面的保障,以及實踐單位提供的必要保障。就高校而言,制度保障是根本。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的規范化、長效化、科學化都依賴于制度建設,要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其次是組織保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實踐育人的重要形式,學校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要組建一支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全面全程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三是時間和經費保障。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需要的時間要安排合理恰當,特別是要處理好與其他日常教學的關系。開展實踐活動還需要一些費用。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也會影響到實踐活動的開展。第四是基地保障。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對于保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相對穩定性、規范性和長期性乃至實效性,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五是實踐單位提供的必要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如果依托具體的實踐單位來開展,那么該單位需要提供開展這些實踐活動所必需的時間、場地、實施、指導人員等多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對于特定實踐活動有效開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3科學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指標體系
在系統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影響要素,并遵循一般評價與分類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等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構建起相對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是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的根本依托。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確立評價的主要內容和指標。
3.1注重準備環節。開展社會實踐必然要做好準備工作。準備環節可以從以下三個指標來評價。第一,實踐活動選擇。該指標可以從活動的公益度、貼近專業程度和復雜程度等觀測點來考核。活動公益度是考察所選實踐活動是否具有公益性質及其程度。要鼓勵學生選擇公益性鮮明的實踐活動,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貼近專業程度主要是指所選實踐活動一般應貼近學生所學專業。這樣有利于學生發揮所長,鞏固所學,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復雜程度主要考察學生所選實踐活動的難易程度。第二,實踐方案的制定。實踐方案是指圍繞實踐活動主題,為實現預期的實踐目標所設計的整個實踐活動計劃。它是實踐活動開展的藍本和依據。該指標可以從方案完整性、方案可行性兩個觀測點來評價。方案完整性主要是指學生所設計的實踐方案各要素相對齊全和詳實。方案可行性主要考察學生設計的實踐方案的合理性及其程度。第三,實踐條件的準備。該指標可以從人員組成及分工、時間安排、經費籌集、實踐對象或單位確定、指導教師確定及必要的實踐培訓等觀測點來評價。人員組成及分工主要考察團隊實踐中,團隊成員在人數及結構上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分工是否明確。其它方面主要是考察實踐所用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必要的經費是否有著落,指導教師、實踐活動的對象或單位是否確定,以及在開展活動之前有沒有接受必要的包括安全教育在內的實踐培訓等。條件準備越充分,以后實施就會越順利。
3.2著眼實施過程。大學生社會實踐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實施。社會實踐的實效性主要就是通過學生的具體實施來取得和展現的。實施環節可以從以下兩個指標來評價。第一,實踐方案執行情況。對實施環節的評價,首先要對實踐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整體上的考核評估。該指標可以從方案執行的全面性和規范性、條件利用情況等觀測點進行考核。前者主要是考察學生在實施過程中是否相對嚴格執行實踐方案。后者主要是考察學生在實施的過程中,合理、有效利用學校、社會等各方面提供的條件和資源,較好地完成實踐任務的情況。第二,實踐態度和能力。在社會實踐開展過程中,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社會實踐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該指標可以從學生的實踐態度和實踐能力兩個觀測點來評價。實踐態度主要考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是否具有誠信、團結、敬業和奉獻等品質和精神。作為一名實踐者,首先要誠實守信,應自覺承擔起自己在實踐活動中應承擔的責任,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應完成的任務。另外還要有團結協作、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態度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決心,影響著學生的精力投入與努力程度,進而影響實踐活動的效果。實踐能力主要考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溝通、動手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溝通能力是指學生與隊員、指導教師,以及其他人員的交流和交往等能力。動手能力主要是指學生按照實踐活動本身的規程和要求,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勞動、調查、服務、研發、條件利用和總結等多種能力。創新能力主要考察學生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是否具有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在遇到問題、挫折后創造性地克服困難、應對挫折的素質和能力。
3.3突出實踐成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最終都會產生一定的實踐成果。實踐成果可以從預期目標實現情況和物化實踐成果等指標來評價。第一,預期目標實現情況。評價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評價該活動的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該指標可以從對學生個人、學校、社會產生的意義,以及主要事跡或貢獻兩個觀測點來評價。前者主要考察學生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對自己、學校、社會等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和良好作用。后者則是考察學生在實踐活動開展中所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評價學生的主要事跡或貢獻,就能對實踐活動效果作出較客觀的認定。第二,物化的實踐成果。該指標可以從物化的主成果和其他物化成果等觀測點來評價。前者主要是指社會實踐結束時,學生需要撰寫并提交的實踐總結報告。對于社會調查而言,是調查報告;對科技發明來說,則是發明作品。實踐主成果的完成,要堅持求實性、創新性、規范性、有用性等原則,確保其質量。后者主要包括“隊員實踐日記、感悟”、“指導教師鑒定”、“實踐單位證明、鑒定”、“媒體報導情況”、“有關活動照片”等五個方面。這些材料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實際情況,在不同程度上也表現出社會實踐的效果。因此,這些方面也是社會實踐成果評價的重要內容。
4積極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