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

        第1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摘 要:針對現在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古老的翻譯法受到了很多批評和冷落的現狀,本文提出了語法翻譯法的逆用的大膽設想,并且從語言功能的一致性、負遷移的變相利用以及語法翻譯法的逆用所具有的好處三個方面論證了其可行性。然后以語法點“一…就…”為例講了具體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可能存在的問題等等。

        關鍵詞:對外漢語;翻譯法;逆向運用;負遷移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教學中,不管是中國人學習其他語言還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翻譯法作為最古老的方法之一曾經備受推崇、廣為流傳,如今卻飽受爭議、日漸冷落。然而,通過我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特別是通過對學生平時病句偏誤的搜集和分析,我發現初級階段的學生犯的錯誤很多都是由于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強行翻譯所致,也就是所謂的“負遷移”。好多老師都竭力避免這種負遷移的影響,但是這其實是很難的。那既然不能消除,我們何不因勢利導、巧妙運用呢?語法翻譯法的逆用就是將翻譯法由原先的操練語法的手段變為講解語法的手段,讓學生在將英語譯為漢語的過程中學習漢語語法。下面就分別從成立的依據、具體實施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等三個方面來談一下語法翻譯法的逆向運用這個設想。

        一、語法翻譯法逆用的依據

        1、語言功能的一致性。全世界的語言不計其數,不同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更是迥然不同。但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卻是一定的,即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思維的工具。語言交際的實質就是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相同內容的實際需要。以此為基礎,我們就可以根據表達內容的對應來建立不同語言表達形式間的對應關系。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最基本的表達句型和語法結構,如果我們可以在兩種語言的最基本的表達句型和語法結構間建立對應關系,同時對于兩種語言間的一些特殊之處和細微差別再多加關注,那么學生對于漢語將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和更為深刻的把握,因為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始終都是在和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進行著有意或無意的比較,而能實現兩種語言表達形式對應關系的最好辦法莫過于翻譯法。

        2、負遷移也可以因勢利導,為我所用。很多人批評翻譯法的原因除了翻譯法對于聽說的部分練習不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怕母語的過多使用會對第二語言思維的形成造成阻礙,也就是所謂的負遷移的影響。因為翻譯法必然要使用學生的母語,這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所提倡的盡量少用或者不用學生母語也是矛盾的。誠然,負遷移對于學習第二語言是不利的,但是反過來這種負遷移對于我們教授或學習第二語言就沒有一點兒作用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當學生出現了由于受母語習慣思維影響而犯的錯誤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可以將學生的母語與漢語之間表達相同意思的句型結構進行翻譯比較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其中的不同,學生才知道自己為何犯錯以及應該如何改正,以后當他遇到類似的錯誤時,學生也就應該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糾錯能力。我們在教授一門語言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應該怎么說、不應該怎么說,而且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應該這樣說、為什么不應該這樣說,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而不是機械地隨著老師進行模仿和操練。語法翻譯法的逆用在對比翻譯的過程中可以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3、語法翻譯法如果使用得當,也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使用翻譯法,那么勢必就會或多或少地用一些學生的母語,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學生的焦慮情緒,特別是對于低水平的漢語初學者。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問類似這樣的問題:xxxxxxx用漢語怎么說?這其實就是兩種語言之間對相同內容的一個翻譯問題,只不過沒有上升到對句子結構進行對比分析的高度。通常當學生獲得了他們想要的答案后就會顯得特別高興。此外,語法翻譯法的逆用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學生對于這個語法點應該在什么樣的情景下使用會有較好地掌握,因為這個方法是以母語為基礎的,只要學生了解母語的使用語境,那么他也就知道在什么樣的語境下使用該漢語語法點。

        二、語法翻譯法逆用適用的類型及具體操作

        1,適用類型

        并不是任何一個語法點都適合或者可以通過語法翻譯法的逆用來教授,那么哪種語法點比較適合用這種方法呢?通過我的觀察和比較,我覺得在講授有關復句的關聯詞或者一些有固定含義和用法的常用短語或句子的時候最適合,特別是那些有現成的英語可以對應的關聯詞。比如“只要…就…”、“不但…而且…”,常用的短語或句子如“一般來說”、“據說…”等等。

        2,具體操作

        下面就講一下語法翻譯法的逆用具體應該怎么操作。

        一般我們講語法的過程是老師設計幾個不同情境下的漢語句子,讓學生去理解領會,然后老師講解其中應該注意的地方,最后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各種各樣的操練以便鞏固。比如有的老師在講授“一…就…”這個語法點的時候,經常會給學生這么幾個例子

        他一到教室就開始認真學習。

        她一起床就唱歌。

        她一寫漢字就感覺很煩。

        讓學生熟悉幾分鐘之后,老師有可能就會講“前邊的動作是后邊的動作的條件,并且兩個動作之間的時間間隔非常短,前邊的動作發生了后邊的動作馬上發生”等等語法要點,然后便是各種形式的操練,比如造句、分組對話、角色扮演等等。這種方法看似中規中矩,其實有不小的問題。首先,老師先給學生幾個例子,目的是想用歸納法讓學生自己明白這幾個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結構特點甚至是使用語境等,但是初級階段的學生因為漢語水平較低、漢語的語感較差,很有可能不明白句子的意思及關鍵之處,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去講解。這時新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老師如何用簡單明白、通俗易懂的漢語來向學生講解這個語法點?如果講得清楚還好,講不清楚,只是反復地重復什么“前邊是條件、后邊是結果”之類的話,學生必然會迷茫甚至憤怒,進而覺得這個老師不好,從而大大影響教學效果。也就是說,這種方法的成功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太牢固的基礎上的,那就是學生能自己領悟所要講授的語法點的特點,并且教師也能夠用簡單明白的語言使學生明白這個語法點的關鍵。但是有的時候現實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學生常常不明白老師覺得學生應該明白的語法點。

        語法翻譯法逆用的實質就是將上面的過程反過來,先給學生幾個英語句子,讓學生翻譯成中文。比如,在教授“一…就…”這個語法點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給學生這么幾個例句。

        He began to study as soon as he got into the classroom

        She sang as soon as she got up

        She felt bored as soon as she began to writ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因為這是學生母語的句子,所以句子意思和句子結構根本不用老師講解。剩下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用漢語來表達這些意思。因為所給的句子詞匯都比較簡單,所以大部分的詞匯學生都可以翻譯出來,唯一的障礙就是as soon as如何翻譯成漢語,而這也正是我們要教授的語法點,這樣學生的需求就和我們要講授的語法點完美契合了。下一步,我們就告訴學生as soon as在漢語中的意義和用法。在漢語中,as soon as是“一…就…”的意思,它的用法就是“he一got into the classroom就began to study”。這樣英漢句子中各個成分的對應位置就一目了然了,而“一…就…”的用法他們也很容易就掌握了,只要他們會用自己的母語表達類似的意思,那么他們就完全可以將其中的成分這樣套用進去,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熟能生巧,這個語法點就掌握了。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老師再去講“前邊條件、后邊結果”之類的語法,輕松又有效,何樂而不為呢?

        3、注意事項

        語法翻譯法在逆用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英語和漢語語序的不同,二是一些特殊詞的翻譯問題。語法翻譯法的逆用在使用時可以分為三步:譯、調、改。第一步是譯,就是把每一個詞或短語按照它們在句子中出現的順序直譯出來。第二步是調,就是按照漢語的習慣和規則調整順序,使之符合地道的漢語表達法。第三步是改,就是對于一些特殊的字詞要做特殊的翻譯處理。比如第一句話He began to study as soon as he got into the classroom.首先是第一步直譯:“他開始去學習一…就…他進入這個教室”。然后進行第二步調整順序:他一進入這個教室就開始去學習。第三步就是對一些特殊的字詞進行特殊的處理:在這一句中,漢語初級階段的學生常常根據母語思維把“to”翻譯為“去”,把“the”翻譯成“這個”,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告訴他們在把英語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動詞后邊的“to”是不用翻譯的,定冠詞the除了表示強調和特指外,也是不用翻譯的,所以最終的句子就應該是“他一進教室就開始學習”。通過這種方法的學習,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漢語句子和英語句子之間的差別,也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漢語和英語之間是如何轉化的。更重要的是不用老師絞盡腦汁去為學生設想使用的語境,只要學生明白了這種類型的表達相同意思的漢語句子和英語句子如何相互轉化,那他完全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語法翻譯法逆用存在的問題

        雖然語法翻譯法的逆用在某些語法點的講授上很有優勢,但是它本身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這種方法適用的學生限制比一般的方法要多。它適用學生的母語必須是一致的,或者是適用于一對一的輔導。但是現在很多班,特別是由到中國來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組成的班往往是國際班,大家的母語很有可能并不相同,這個時候語法翻譯法的逆用就太合適了。

        其次,語法翻譯法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老師不僅要對漢語有較好的把握,而且對學生的母語也要有很好的掌握,并且還要有在兩種語言間進行對比的能力。其實有的時候我在想,很多老師不愿意用翻譯法的真正原因是不是因為自身外語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使用而不是因為語法翻譯法本身不好?因為如果一個老師對于學生的母語有很好的掌握的話,那么對于他的漢語課堂教學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特別是對于初級階段的課堂,別的不說,單單就是師生感情的增進和課堂氣氛的活躍,就一定可以使之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雖然語法翻譯法在現在受到了很多批評和冷落,但是作為一種從17世紀就已經開始出現的第二語言的教學法,它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仍然有很大的幫助,誠然,它有很多缺點,但是我們也不可因噎廢食,只要我們應用得當,語法翻譯法還是我們進行第二漢語語法教學的有力武器。特別是語法翻譯法的逆用,我覺得大家也可以大膽嘗試一下,說不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建國主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

        [2]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77.4

        [3] 張季紅.翻譯——利用母語促進外語教學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譯.2005.1

        [4] 張美平.語法翻譯法的存在價值及其創新運用[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

        第2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摘 要:作為對外漢教個體而言,想要達到教學目的并進一步構建成熟的教育體系,需將透徹的前期準備工作和研究,與實際教學相融合。本文通過對教學法、教學內容等理論知識的分析,結合具體的教學手段、教師用語、文化傳播方式等實踐的闡述,嘗試對漢語國際教育中“知行合一”理念進行相關探索。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手段

        漢語國際教育作為教育活動中的重要類別,需將教學法中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情況轉化為可控操作,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知”與“行”相輔相成,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教學活動中的“知行合一”,實現優良的教學質量。

        一、關于知

        從字面上理解,“知”就是科學文化知識,教學的內容就是典型的“知”。教學法、教學過程等理論知識亦屬于此范疇。

        教學流程

        對外漢語教學自身存在一些特點,優勢如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動力和自制力強大,分析吸收能力強等,劣勢如如易偏誤,易化石化等。由此在實際教學中,常使用五步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單獨設課、成年學生目標明確的對外漢語教師而言,面面俱到的教學流程即沒有太多必要,難度也過高,重點更在于教學流程的實用性。

        五段教學法分為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這五個階段。個人愿將此法細分為:

        1、復習。即復習舊知識特別是與當日教學內容相關的舊知識,為的是使學生盡快進入漢語的學習氛圍。很多人認為這一步并無必要甚至有反面效果,但個人以為教學并非單獨一天或一周的活動,需用連貫性的眼光看待,經甄選復習內容后,此步驟可承上啟下;

        2、引入。即使用多重教學手段,小故事、提問等都可以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

        3、預習。即通讀課文,讓學生大致了解本堂課的內容并迅速定向學習重點;

        4、提示。即講解新課程,從語音到詞匯到語法進行講解,以達到能讀、能懂、能使用的目的;

        5、聯系比較。即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建立聯系或分辨差別。此步驟能將知識立體化、預防或解決偏誤的發生,因此在選擇對象和分析比較方法時,需要教師明確精準的指導;

        6、應用。即在教師講解完成后,引導學生對新詞匯新語法的運用;

        7、答疑。在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單個及時糾正,普遍性的問題則分析說明以解決;

        8、總結。即幫助學生進行概括,鞏固新知識點。

        以上共八點,其中提示、聯系比較、應用、答疑四點權重較高,需投入的教學時間、精力也就更多。

        教學內容

        與傳統的制度化教育相比較,對外漢語的教學內容更加靈活,國別化教學在近些年得到提倡,同時也就意味著要選擇相應的合適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國籍、年齡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

        個人認為這方面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的年齡相似,國籍相同,選擇教學內容就能標準化。另一種情況是學生的年紀相差較大、國籍不同、生活背景例如工作有差異,需要衡量后選擇平均水平的教學內容,盡量避免有分歧的文化、價值觀差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劉樂寧教授認為,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以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如三年級開設商務漢語,側重于在“用”中“學”,而四年級開設了法律漢語,則以案例教學為主,每班配一名中國律師以輔助教學。這種根據不同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需求和學習目的進行區分性選擇后的教學內容,方能實現、推進漢語國際教育的國別化教學。 [1]

        二、關于行

        “行”,眾所周知,就是行動、行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結合的活動,既是活動,則必然屬于“行”的范疇。

        教學手段

        隨著多媒體教學深入運用開來,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是不爭的事實。但對外漢語教師需要考慮,多媒體未必能廣泛運用于任何教學環境下。因此,有效利用例如生字卡、板書、情景模擬等傳統教學手段,能給學生留下立體的印象,方便記錄,調動課堂氣氛,將學生和教師融合進課堂教學。

        根據自有教學經驗,簡單說說對這些傳統教學手段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1、生字/詞卡,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更有價值。生字/詞卡直接展示

        了漢字的書寫方式,書寫和語音之間的關系,能吸引學生的集中關注,加快掌握。生字/詞卡的使用,一般是在預習和提示階段出現,可挨個展現讓學生認讀理解,再隨機抽取讓其練習,以加強印象。

        2、板書,出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了初學階段和中高級階段。

        它是教師引導的重要教學手段,規整的板書一旦形成規律,能讓學生快速找到重點,避免注意力短暫不集中帶來的壞處,方便學生課后復習。個人在教學活動中傾向于將板書按照新知識點(需了解)、課堂講解點(需理解)、重要知識點(需完全掌握)等幾個部分進行分區書寫,講解點可在講解完成后逐步擦拭,但其余兩項可以留下,當一節課快結束時,本堂課的新、重、難點一目了然,剩余時間長則帶領學生進行復習,時間短則要求學生在腦中通讀進行復習。板書同樣可以配以各種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比如抽取學生默寫,逐步擦拭以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等。

        3、情景模擬,是模擬教學內容發生的場景,比如學習買賣物品、餐

        館點餐等實用性較高的課文時。一般可由老師引導、抽取學生回答,或者學生分組模擬等多種方法,并可多種方法組合使用。情景模擬的好處顯而易見,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加牢印象。但此手段的運用需要嚴格控制尺度,氣氛可活躍但不松散,時間不易過長,對初學、年齡較小的學生更為有效。

        教師用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語包括了講解、提問、解釋、評價、組織教學等活動所使用的語言。

        最初階段,由于學生漢語水平較低,可根據實際情況穿插肢體語言或外語。在這個階段,教師用語要求清晰簡潔,伴以動作,必要時進行一定的重復。比如說“看X頁”,最開始可以邊說邊做打開書本的動作,并板書頁碼X。經過每天的重復,可逐步減去動作及板書。

        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循序漸進的將已學過的詞匯或語法帶進教師用語中,逐步提升漢語的比例以達到以漢語教漢語的水平。面對中高級的學生時,充分發揮教師用語在課堂上的作用,傳播更多的語言信息,以對話代練習,提高教學的效率。在此階段可適當重復,如將機械的重復更改為同義重復,比如“愉快就是快樂、適宜的心情,愉悅的心情就是快樂、適宜”。

        由此可見,對外漢語教師的指令是應該不斷變化以適應具體教學的。在備課時,就應該注意此點,尤其是新教師最好采用備詳案的方法,確定落實每一段教學活動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以保證教師用語精確、清晰、簡潔。

        文化傳播

        每一位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第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向學生傳播著中華傳統文化。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分門別類的進行教學。以詞匯的附屬意義進行分類教學為例說明,如解釋成語、熟語、社會習慣語的評價義時,直接明確的說明褒貶中性等感彩,避免實用中出現錯誤。又如通過增大閱讀量、反復練習來強調兼類詞的搭配義,某些詞匯可為動詞可為形容詞,但在一定的語法組合里產生了新意義,如“我在熱飯”中的“熱”做動詞時,含有使動的意味。 [2]再如詞匯中的文化義,一些成語如“刻舟求劍”,一些常用語如“推敲”等均有據可考,教師簡單的介紹故事,可以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

        另外,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輔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如輔助圖片、聯系對比、情景模擬等方法來介紹。以“龍”為例,龍在西方文化中僅是一種兇猛的動物,但在中華文化中則是高貴、吉祥的象征,中國古代帝王稱為“真龍天子”,故宮里布滿龍紋等皆是實例。結合實例進行對比,可以說明其文化差異。

        文化的傳播是潤雨細無聲的,在日常教學里穿插文化教學,才是對外漢語教師應有的態度。

        三、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學家王守仁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3]。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以教學內容、理論為知,以教學手段、語言等教學行為為行,知中有行,行中現知,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教學態度對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目的的實現有決定性意義,又完全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學態度更是知行合一密不可分的重要體現。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認真負責有上進心的教學態度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還應抱有一種欣賞贊揚的教學態度。這是由于學生多數為成年人,自尊心更強的特點所決定的。不同于義務化教育,對外漢教不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育高尚的理想,卻更要引導學生評估學習價值,啟發學習興趣。

        教學態度,體現在“知”里,既是教師需要了解以上所述,了解教學態度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在選擇教學理論、內容時認真負責,適度調整。比如說設計完整的教學流程,先學生之所想,用全局性的眼光看待長時間的教學任務,保證教學目的的實現。而在“行”方面,最簡單的體現,就是課堂上良好及時的反饋意識,規范的獎勵制度等。

        達到知行合一,從來就不是什么易事。甚至也很難從一樁行為中嚴格界定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然而正是這樣,才使人懂得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的不可操作,才詮釋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從知開始行,從行中體會知,以知指揮行,以行促進知,始終保持這種狀態,才能不斷優化教學態度,改良教學行為,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達到教學目的。(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國別化: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趨勢》鄭通濤、方環海、張涵《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第一期

        第3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國貿專業;教育國際化;內涵;現狀調查;實施方法;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178-03

        縱觀當達國家,有一個突出特點是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主要表現為知識的國際流動、科技人員的國際交流以及合作辦學、合作研究、合作開發、合作培養等國際合作形式越來越多。教育國際化是項長期重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完善的理論體系支撐其合理運行。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簡稱“國貿”)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實施教育國際化是對我國教育國際化理論的實證研究;國貿專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具有顯著國際化特征。因此,對國貿專業學生實施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新一輪教育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的不同國家教育思想、內容、方法、模式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其運作方式主要包括教育觀念、戰略、內容與對象以及手段的國際化,并充分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構建體現國際視野的校園文化等。因此,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應包括明確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設施、教學環境以及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以保證國際化教學的成功實施。一是明確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具備更廣闊的視野。通過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的胸懷、熟悉國際化慣例,為學生構建國際視野下的復合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站在國際視角,成為符合不同國家需求的國貿專業人才。二是實施國際化的培養目標。應按國際標準衡量和發展國貿專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培養目標。通過培養學生具備國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熟悉現代經濟與科技知識,使其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知識、國際視野,能進行國際溝通和國際競爭的高級專業人才。三是構建國際化的教學設施與教學環境。現代教育技術及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各種教學資源是學生開拓國際化視野的物質條件。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理論方法探索與實踐,為學生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增長學生的國際交往經驗和技能。四是建設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教師是學校的靈魂,學校要通過具備國際化教育背景的師資隊伍,在校內形成國際化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國際化背景和環境。

        二、來自實踐的現狀調查

        通過對國貿專業在校學生、已畢業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調查問卷100份,主要調查結論如下:

        1.調查對象國際化經歷信息。98%的調查對象沒有海外交流經歷,未參加海外交流項目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參加途徑、費用昂貴和語言水平;比較希望參加的交流項目形式有短期留學、海外志愿活動、海外實習,而選擇長期留學和參加國際會議的較少。

        2.調查對象專業學習信息。近90%的調查對象很少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籍,在專業和課程論文中有35%左右學生引用外國文獻,超過90%的學生認為自己閱讀、分析外國文獻的能力較差;半數以上學生表示關注國外時事,并有意識培養國際思維能力;95%的學生認為學校很少邀請國外學者到校演講或講學、很少為學生提供條件去國外參加國際流會議;超過70%的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有足夠的國貿專業外文資料,但不能鏈接國外著名學術網站,讓學生自行下載或不確定是否有這項服務;多數學生沒有或不確定在撰寫專業(課程)論文時有分析“國外研究現狀”的內容;87%的學生未通過大學六級考試;所上專業課程中,雙語或全英語教學課程(含英語類課程)所占比例約為0%~25%;87%的調查對象認為國貿專業雙語或全英語教學方式是利大于弊;認為教育國際化弊大于利的原因是學生語言障礙限制教師教學深度。

        3.對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解。調查對象主要通過網絡、他人介紹和報刊了解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信息,而通過中介和學術文章了解的極少;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國內開設的國際學校(或國際班)是出國留學的過渡、是在國內體驗國際教育的場所,能克服中學、大學教育的一些不足之處,如果經濟允許,愿意去國際學校(班)就讀。在對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內與國外的對比問題中,被調查對象多數認為,國外的學生學習目標比國內學生清楚明確,課堂氣氛比國內活躍自由,課堂學生參與度比國內高,學校管理比國內人性化,師生關系比國內更為平等,教育考試比國內更關注過程性,更為公平科學,教育方法比國內靈活,學生課余活動比國內學生豐富,學生學習主動性比國內學生強。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措施應包括支持擴大公派出國留學規模;引進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骨干教師海外研修培訓;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區域協作;開設雙語教程,培養外語人才,引進境外優秀教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建立國際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調查對象認為,本校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經費可獲得性低、相關項目較少和信息宣傳不足。

        此外,多數調查對象提出如果有機會且家庭條件允許,大學或研究生階段愿意出國留學或上國際學校,不僅可以獲得更多語言優勢,而且能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與見識,對以后工作有益。

        三、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施方法

        (一)教育制度國際化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在學制設置、學歷、學分等方面的國際確認與國際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給國際合作辦學、留學生交換派遣等帶來困難,阻礙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發展教育制度國際化,政府應轉變職能,放開并鼓勵高校自由、自主地參與國際競爭,支持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多種形式辦學,創新辦學制度,加強國與國之間學分、學制、學歷等的交流互認,提高彼此知名度,采取開放辦學模式。

        (二)課程設置國際化

        1.課程結構國際化。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貿專業的一些課程已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一些主干課程缺乏科學論證,教學內容間缺乏邏輯聯系,課程間溝通不足,使得教學活動存在內容重復、效率低下的問題;一些課程內容理論性太強,缺乏實踐操作指導意義,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應進行課程結構的國際化建設:通過進行專業建設研討和社會調研,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評估,去掉或改進那些不適應國際化教學要求、存在問題的課程;借鑒和推廣國外高水平大學的課程設置,結合本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改革,加強重點課程建設,圍繞重點課程進行教改研究,提高課程結構的科學合理性。

        2.課程內容國際化。目前,國貿專業采用的教材大部分為國內學者編寫,國際化視野不足,一些教材照搬或借鑒國外教材,脫離中國實際,在授課中又無法結合國外實際情況授課,實用性不強,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國際化創新:精選教學內容,適當提高外語教學、雙語教學比重;盡量扭轉教學中的應試教育傾向,強化和提高學生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教師要對所授課程中國際化的內容與中國實際實現更好的結合,不能生搬國外相關課程內容。

        (三)國際化教學實踐

        1.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國際化指在實踐教學中充分借鑒國外實踐教學方法,通過模擬實踐交易、案例教學等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理論。案例教學法關注社會現實,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環節中,教師應重視教學流程設計,學院應建立專業案例庫,讓學生真正理解并能運用于實踐。

        2.課程講座應用。國貿專業課程一般具有較強實踐性,應通過專家和工作人員的不定期講座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講座,深入淺出地給學生帶來實踐經驗和方法,改變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3.培養認知實踐。認知實踐是一種專業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重視。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學生認知實踐:暑期社會實踐是通過對一些企業和機構進行實地調研,以提高學生直觀認知能力,為以后進入社會打下實踐基礎;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產學研項目,給學生提供研究實踐機會,通過參與項目研究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與社會實踐能力。

        4.建設實習基地。國貿專業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社會實踐。相對于其他教學模式,崗位實習是最直接的實踐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較全面地了解單位運行機制,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力,進而使學生提高工作和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國貿專業應著力發展教學實踐,合理建設實習基地,增加校外合作。

        (四)師資隊伍國際化

        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教師的任務不再只是傳授專業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溝通和處理事務的能力;教師除具有本專業知識外,還要具有國際化的教學意識與教學理念,掌握最新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研究方法,培養出符合國際化發展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四、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效果評價

        1.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國際化教學的評價體系是學習國外先進的課程考核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實現課程的全面學習和評價。學生的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過程,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環節實現,主要包括課程大綱講解、課前預習、課上提問與討論、習題作業、各階段考試、社會實踐等,所以需要針對各環節構建全面的教學考核體系,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綜合考核,保證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學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水平,避免粗放式的教學考核。具體考核方式是將課程成績分解到平時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出勤、習題作業、課堂討論、文獻查閱、課程論文、期中考查、期末考試等,這樣可以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在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減少學生期末考試壓力,避免考試不能真實反映學生能力,失去考試意義。

        2.實踐教學效果評估。教育國際化必須重視學生實踐,并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國外實踐教學評價模式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教學以外,還應積極與實踐單位或機構進行有效溝通以及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以科學全面地評估學生實踐效果。應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安排專門人員客觀、全面、科學地對實踐教學進行評估。應明確評估的實質,評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評估中總結每種實踐教學模式的經驗與不足,并制定和完善實踐方案以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模式。

        3.教學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國貿專業需要一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教師教學活動和整體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應借鑒國外教學的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活動和學校教學體系進行不定期評估,并根據教學效果進行調整,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具體做法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并針對社會人才需求變動,每年對不同課程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與教學單位共同論證課程考核方面的教學規章制度、量化考核標準,并于課程教學及考核結束后進行課程教學總結,以保證國際化教學模式的質量。

        五、總結

        國貿專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體現在很多方面,應包括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設施和環境以及師資的國際化。我校國貿專業教育國際化的實踐關注點應包括:調查對象基本沒有海外交流經歷;學生語言障礙限制教育國際化活動實施水平;多數調查對象有意愿在大學或研究生階段出國留學或上國際學校。對國貿專業教育國際化的具體實施應從教育制度、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和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進行。對國貿專業教育國際化的效果評價應從課程教學、實踐教學、教學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幾方面展開。

        第4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課程實施的局限性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

        崔希亮曾指出,漢語國際教育指“在海外把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1]。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目標當中的“漢語國際推廣”不僅是本科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向,而且已經成為國家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目標決定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性很強,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須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因此,實踐課程是本專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許多高校進行了多種嘗試。有的高校以校內微格教學為主,由本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進行模擬教學;有的高校依托校內的國際學院,學生進入留學生課堂進行聽課甚至授課;不具備留學生資源的學校,與外校國際學院展開合作,使學生進入留學生課堂;還有一部分高校與海外學校取得聯系,派遣部分學生出國實習。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性質決定實踐課程與其他專業實踐教學有很大不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部分實踐課程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以漢語為外語的漢語學習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實踐課程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實踐教學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實踐教學注重結果評價缺乏過程培養、實習基地建設薄弱、國際化意識不強等。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課程存在極大的局限性,部分高校由于種種客觀原因,招收的留學生數量有限,學生很少有機會走進留學生課堂進行實踐,出國實習的流程繁復,資金投入很大,客觀上使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課程進行得更加困難。

        面對這樣的困境,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課程很有必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任何教學模式的運用,目的都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的結構中,教學目標處于核心地位,并且對教學模式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當教學目標的實現出現困難的時候,可更換教學模式、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目標——構建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實踐課程助學平臺。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課程中,將課內實踐內容與課外第二課堂相結合,尤其是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實踐教學,不斷搭建新型學生實踐訓練平臺。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設計該實踐課程助學系統,通過對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教學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系統契合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教學,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全面分析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構成和教學需求特點的基礎上,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實踐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對現階段使用的教學模式進行總結,選擇適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情況的教學模式,并提出多元發展和多樣化新型教學模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一平臺的建立不僅可以減少海外實習的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展實踐渠道,增加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教學實踐的機會,對提升學生的教學水平和文化傳播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助學平臺建設

        構建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實踐課程助學平臺(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系統),利用這一平臺,在漢語教學實踐中,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使留學生與漢語教師(本科生)之間順利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留學生還可以對漢語教師(本科生)進行評價,最終促進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統一管理系統、資源系統構建、儲存能力、網絡帶寬、高端數據庫等資源分布調配機制,研究應用之間的接口設計和系統實現,研究多身份單點登錄(Multi-role single Sign-on)系統,研究信息安全機制、訪問權限管理系統及平臺系統構建、應用容器(App Container)接口設計和系統實現等。進行系統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設計;設計檢索及導航系統;研究集成服務的實現機制,對數字技術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影響提出應對措施等。

        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實踐課程助學平臺的目的是構建一個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服務應用平臺,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課程在統一的平臺上真正實現服務的融合,拓寬實踐平臺,使學生最終獲得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務。

        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設計該平臺。通過對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的開放共享和智能服務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的助學平臺的應用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在建設過程中要考慮該平臺的整體環境,主要研究運行環境、仿真環境和開發環境。運行環境是真正向用戶提供服務的環境,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仿真環境是和運行環境完全一致的軟環境,但不一定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也不公開對外開放,它的配置(Configuration)與運行環境始終保持一致,用戶不能更改,這個環境用于應用的試運行;開發環境相當于每個應用開發用戶Sandbox,它由運行環境的一個快照產生,用戶可以根據需求改變配置,以便實現應用的開發和調試,這個環境不需要冗余和高可用性,在平臺建設完成之后,在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教學中,初步嘗試利用此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助學平臺,使用各種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新的嘗試,并注意觀察不同種類教學模式的使用效果。通過不同種類教學模式效果的表現進行分析和判斷,選擇最適合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并對不同種類的教學模式的優勢和劣勢進行比較分析。

        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課程助學平臺的成功,需要形成一個平臺的拉動應用,其應用將推動平臺良性循環。該平臺將提供一批通用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應用,對應用實行嚴格質量監督,保證應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三、教學實踐平臺建設的價值與意義

        該項目的實施將開啟漢語國際教育本科教育的重大轉型,推動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數字化發展,為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實踐提供新的增長點和創新思路。

        第5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 “一帶一路”面臨的認識糾偏 “一帶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帶一路”下如何建設港口 “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問題淺析 "一帶一路"戰略稅收問題研究 看!義烏在“一帶一路”淘金 淺析在“一帶一路”戰略中 “一帶一路”的國際態度 “一帶一路”上的兵團力量 “一帶一路”的冰與火 “一帶一路”的使命承托 “一帶一路”的PPP模式分析 “一帶一路”的中國智慧 的“一帶一路”足跡 “一帶一路”中的云南角色 “一帶一路”中的國際政治 “一帶一路”的時光華章 “一帶一路”釋放的中國機遇 “一帶一路”的真實含義 “美美與共”的“一帶一路”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03-03.

        [9]譚青欽.泰國高校漢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曼谷北部大學教學實際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4):13.

        [10]江傲霜,吳應輝,傅 康.泰國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情況對志愿者培訓的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1(5):86.

        [11]李志厚.為新世紀而學――泰國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J].外國教育研究,2002(2).

        [12]李 靜.教育人類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9).

        [13]楊紅嫻.赴泰國做漢語志愿者[J].世界文化,2009(6).

        [14]陳艷芝.泰國漢語師資現狀及對策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3(8):66.

        [15]丁 峰.中泰簽訂協議合作培養泰國本土漢語教師[EB/OL].,2015-03-10.

        第6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實踐教學 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以及與國外交流的日益密切,“對外漢語教學”也成了越來越熱門的話題。近幾年來,云南省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加入到了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行列,教學涵蓋了從培養對外漢語教師儲備力量到為不同需求的外國人打造漢語課程。隨著這樣的轉變,“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名稱就更顯得范圍狹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新的名稱隨之孕育而生——“漢語國際教育”。

        崔希亮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一文中,將這兩個名稱作了如下的區分:“今天我們通常用‘對外漢語教學’來指稱‘在國內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漢語教學’,用‘漢語國際教育’指稱‘在海外把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雖然這里用“國內”和“海外”的地域差別區分了兩者,但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漢語國際推廣作為國家大外交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把“國內”和“海外”融在了一起,我們能夠看出“對外漢語教學”正在日趨走向成熟的、帶著國際化標志的“漢語國際推廣”。在此期間,最需引起具有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注意的是,如何讓那些正在接受專業基礎知識教育的本科生“走出去”,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為用而學,學以致用,無疑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當前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

        1 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面臨的尷尬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漢語教育”,從學科發展的歷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海外語言教學活動,其學科基礎是語言教學。雖然后者的外在形式主要還是以漢語為目標語的外語學習,歸屬于漢語教育領域,但主要是進行以外語學習為語境的漢語教學。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漢語國際推廣具有承載國家外交戰略新思維的含義,是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對外漢語教學從比較單純的語言教學活動轉變為以國家外交戰略為依托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專業學科名稱的轉變實現了從專業教學活動向國家文化交流發展戰略的轉變。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集合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精英人才,擔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但作為一所高校來說,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們“走出去”卻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語言教學和語言應用能力偏低等。先從本科階段的學生專業知識水平來說,其知識體系正處于構建階段,自身的漢語知識和文化修養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去傾注,更需要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次從學生的教學力和語言運用看,在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學生面對的是國際化的環境,需要具備優秀的教學素質和語言能力,但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教學經驗的積累,是建立在教學理論知識基礎之上的實踐環節,絕不是坐在課堂里聽了課就能夠有成效的;而語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不斷的學習與應用。但在校本科學生的語言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督促與指導,而其對語言的教學應用又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實踐。因此,如果在學生漢語基礎不扎實,漢語言教學能力不理想,且還未具備一定的教學水平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走出去”,則往往會帶來既浪費了時間,又收獲不多的后果。面對這一現實,許多高校會選擇“3+1”或“2+2”的模式來兼顧教學與實踐兩個環節。這樣的設計有其優勢,可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弊端中首先受到質疑的就是學生的能力:一方面,他們是否能夠在沒有專業教師指導的情況下有序學習;另一方面,他們是否能夠在課堂里順利完成教學工作。其次,這樣的學習模式會受到學生經濟承受能力的制約。最后,建立在學生專業基礎還不牢靠前提下的匆忙“走出去”,是否會使大多數人淪于“自身學不到,別人教不了”的尷尬?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漢語國際教育面臨如下尷尬:第一,師資的尷尬。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與漢語國際教學要求差距甚大,造成一方面需要大量漢語教師,另一方面國內難以輸出大量的合格的漢語教師。第二,教學和實際操作的尷尬。學生所學知識無法應用到實際教學中。第三,語言尷尬。學生無法很好使用英語作為中介語達到教授漢語的目的。

        而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項國際教育計劃,在更廣闊的領域上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為更多想要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創造學習漢語的條件并提供學習機會。對外漢語教師們通過傳播中華文化,一方面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進了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針對高校面臨的實際問題和“走出去”戰略的落實,我們應該依照專業的自身特點來為這些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儲備人才的本科生們量身打造專業實踐途徑,讓他們既能夠在學習期間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夠在畢業后能在最短時間內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

        2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基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專業實踐方面“走出去”所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針對專業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摸索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應是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面臨的任務。對此,全國各高校都有不同方式的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鑒的經驗,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我們可以透過一些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方式窺其一斑。例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實踐教學分為三步。第一步,依托學校與廣西師大的合作,派遣本專業的學生去聽課。第二步,校內微格教學,讓學生模擬教學。第三步,利用本校與越南學校的合作派遣學生出國實習。與之相比,大理學院的實踐教學獨具特色,對外漢語境內教學實踐分為3個部分:課堂觀摩教學、個別教學輔導和文化交流活動。課堂觀摩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在教學技能強化訓練的基礎上,實習生聽講、準備教案、說課、試講、正式上課、評課、總結,每個環節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目前大理學院的境外實踐教學主要以對外漢語教學為主,輔以文化交流活動。他們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建立了5個漢語教學實踐基地,以實踐教學法基地為依托,進行漢語國際化教學。同樣,云南大學實踐教學方式則是以外派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實習期間學生主要教授綜合課、口語課等,同時撰寫論文、日志、教案、案例分析等。綜述以上各校所取的實踐教學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為境內實習加境外實習的模式。境內實習主要以模擬教學為主,較理論化,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而境外教學主要以學生的“走出去”實習為主,以專業實習的方式取代全部的實踐教學,而未能將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環節融貫于學生四年的教學全程中。同時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去境外實習。對此,筆者認為,實現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不能僅將眼光放在“走出去”上,而應該從基地建設、實踐教學模式建構,以及實踐教學的監控測評方式等方面入手,在學生本科四年學習中貫穿始終,從而實現以國內外實習環境為基地的包含著感知性實習、提高性實習和專業性實習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

        總之,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立足于“請進來”,“漢語國際教育”立足于“走出去”,這兩條路線同時推進,相得益彰,應是當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可供嘗試的教學改革思路。本文所述正基于個人的思考和幾年來對本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期待得到同行專家的指正與賜教。

        參考文獻:

        [1]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

        [2]李毅.漢語國際推廣與我國國際教育的發展[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12).

        [3]張如梅.對外漢語專業實踐教學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11).

        [4]吳應輝.國際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及漢語國際傳播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0,(8).

        [5]原新梅.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思考[J].語言教學研究,2007,(12).

        第7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文化專題;韓國高中;人民幣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2

        CPIK項目實施兩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志愿者教師以搭檔合作教學模式走進韓國高中課堂,幫助韓國學生進一步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專題教學將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有機整合,是語言主體教學的重要輔助,也逐漸為人重視。錢幣不僅具有流通之功效,還往往融合了本國文化精髓,是一張醒目的名片,成為當代國際交往中極具代表性的事物。訖今,我國業已發行了五套人民幣,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壯大與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加深,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日趨被關注。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深受儒學、佛學影響,又互為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兩國流通錢幣背后的文化既有區別又有關聯,亟待系統認識。選取韓國高中為研究對象,也是基于筆者教學實踐,以期為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助力。

        一、文化專題與對韓高中漢語教學

        搭檔合作教學源自歐美,要求兩名或兩名以上教師結合個人優勢為教學對象實施優質授課,分工與角色靈活多變。并非所有赴韓志愿者都能使用流利的韓語直接教學,因而在搭檔合作模式里,其分工也以會話指導為主,提供地道的發音和交際環境。但單純的會話指導難以充分發揮志愿者自身優勢,進而文化教學也成了多數人的常規任務。這是外國師生了解華夏文明,提高漢語學習興趣,增進同中國教師情誼的一大渠道。近年來,與國外漢語教學規模擴大相呼應,國別化研究呈現出井噴現象。諸如韓國中學教材文化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探討中可得知,即便大部分書本能夠注意文化導入,或依附課文,或補充注釋,或單列一章予以專題敘述,但教材設計畢竟多考慮整體布局,講求簡潔,關于文化部分常以識記內容為要,并是多數韓國學生已認識、通曉的內容,欠缺升華。漢語難學,作為韓國高中近年才出現的第二外語,求索之路漫長,目前仍以興趣培養為導向。中華文化精深博大,囊括萬千,富有滲透力,文化專題應用領域廣闊。

        就教學對象看,韓國高中生在本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影響下,相對中國學生較內斂的個性,其活潑、好動的性格以及寬廣的視界給志愿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滿堂灌的純語言教學為代表的傳統模式并不適應當前教學發展潮流,建立互動、多元、趣味性的課堂才真正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韓國高中可分為外國語高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不同類型的課堂其專題教學情況不盡相同。專題教學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對肩負語言教學與文化交流重擔的志愿者們而言意義非凡。它側重將具有關聯性,并能構成系統和層次的文化對象集于一爐,同時考慮學生身心特點,圍繞漢語國際教育的基本要求,避免單一、枯燥的方式方法。而從某角度來說,文化專題課堂原則上還存在一位隱性教學對象,即韓國漢語教師,與之良好的溝通交流勢必會提升其漢語水平與文化認知能力,完成志愿者本人的“第二教學任務”。在漢語國際推廣戰略中,漢語志愿者教師被親切地稱作“來自中國的天使”,其受歡迎度與善用專題教學不無關系。

        二、漢語教學視角中人民幣上的中國元素闡釋

        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視角中,并非全體文化對象都適用于專題形式。人民幣上文字、數字、圖案、花紋等符號,尺寸、厚度、質地以及現代防偽技術都能構成教學內容,人民幣的誕生、發展歷史又非三言兩語可陳清。實物如何被納入專題教學是由其自身所負載的文化功能來決定。

        當今流通的人民幣以第五套發行版為主,分紙幣、硬幣。從語言文字層面看,手寫隸書“中國人民銀行”簡化字樣居于正面,背面都借未標注聲調的“ZHONGGUO RENMIN YINHANG”拼音。紙幣正面面額還用漢字宋體如“壹佰圓”、“伍拾圓”等大寫表示,“”三字則出現在每一類面額紙幣中,飾以黑體。紙幣背面右上角羅列蒙、藏、維吾爾、壯文字樣。背面右下方還將黑體“年”字附在阿拉伯數字之后提示年份,與之相并列的還有篆章“行長之章”。我國三種硬幣,“YI YUAN”、“WU JIAO”、“YI JIAO”見之于正面,幣制單位則各用黑體“元”、“角”來醒目,年份直接以阿拉伯數字單獨出現,圓環面用“RMB”簡寫意味“REN MIN BI”。

        中國漢字史源遠流長,自甲骨文起,發展形成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形體,其文化品性孕育了一批金石墨客,一些書法作品具有重大史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堪稱東方之神采。在日常生活中,標注金額又分大小寫,大寫有利于避免阿拉伯數字標記易被篡改的缺憾。“圓”、“元”本是同音字,習慣上都能用于表示人民幣單位,其差異背后卻又蘊含歷史機緣。我國還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人民幣上的少數民族文字反映了中華文化多樣性和和諧的民族關系,顯現出我國國情。《漢語拼音方案》發端于當代,古時并非如此,《切韻》、《廣韻》、《中原音韻》等專著一起寫就了音韻學的輝煌。

        再如頭像,第五套版都選擇建國初期肖像,市場還流通的5角和1角紙幣,則選取苗、壯、滿、高山族等少數民族。梅花、、荷花、月季、水仙、蘭花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里負有不一般的象征含義,深受推崇和喜愛,分別綻放在不同面額的紙幣上。硬幣則分為一元、荷花五角、蘭花一角。圖案也務求精美,融合了精湛繪畫手法和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技術,典雅大氣。紙幣背面圖案篩選中華大地上富有代表性的名勝,一方面地跨東西南北,表現我國地域之廣博,另一方面也從政治、文化因素來衡量。仔細透光觀察某些紙幣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的局部圓圖案,可窺見二者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古錢幣,昭示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人民幣還道出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與民族精神追求。透光觀察出的古錢幣,正反兩面,一陰一陽,合為一體,鳴合《周易》理念。一個漢字可用不同的字體抒寫,一句意思可用不同的民族文字說明,正乃“和而不同”的內在追求。特殊號段的人民幣還具有較高的收藏潛力,如全同號“6666666”、“8888888”,因“6”、“8”在漢文化概念中屬吉祥數字,此類全同號又罕見,故彌足珍貴。紙幣顏色的取定也暗合中國人的心理喜好,百元紅色代表熱情、積極,五元紫色象征富貴。

        總之,我國目前流通貨幣的文化特點即為包羅眾多,凸出主流,傳統與現代交融,并蘊含國民價值觀和哲學追求。人民幣作為文化專題對象,立之為基點,并在相應范圍做知識拓展,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導入課堂,是適應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規律和要求的一次實踐。

        三、教學設計研究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注意教學內容的揚棄與教學原則設定。專題教學賦予了教師較大的發揮空間,漢語文化教學講求以弘揚主流,易于為外國人所接受的那部分文化,因此在漢語教學視角中對人民幣上的文化進行闡釋時應注重教學對象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和判斷能力,教師當以系統思維做依靠,通過語言文字分析、藝術欣賞等表層顯現逐步過渡到哲學思想和民族精神追求等內在的散發及拓展。同時盡量避免涉及有關敏感問題,但也該在心理層做些意外情況假定。避免文化專題陷入孤立、單調的泥淖,使其成為具有持續效應的教學形式,還應當注意融合類比分析。例如,比較紙幣文字,韓紙幣5000、1000面額的正面圖畫上還有繁體漢字,如“明堂”、“竹”、“室”,足見繁體漢字在韓國歷史上影響之深;面額10000、5000、1000的紙幣正面左上角和其背面在透光觀察下能組合成一個陰陽魚,而面額10000、5000的紙幣左下方還附著若隱若現的陰陽魚和“乾、坤、坎、離”四卦,都表明韓國人所注重的“易”文化觀念。中韓兩國文化聯系既如斯緊密,對韓師生展開文化教學時,既要考慮到兩國間的共性,也要分辨出差異。另外教師應認識到諸如人民幣文化專題教學該是知識性與趣味性共存,文化同語言結合,幫助學生將文化認知轉化為語言技能的過程。設計相應的語言教學,如發音練習、生詞學習和情景會話,使專題具有粘合性。

        其次,要求教學手段豐富多樣,具備開拓意識。據了解,志愿者教師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往往會吸納互動、游戲等方法活躍課堂氣氛,除卻傳統的板書,還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如PPT、視頻、電視、互聯網等輔助教學。有的教師考慮得更加周全,組織課外文化體驗或將中國元素以文化才藝學習帶入課堂,盡可能模擬創造真實的交際環境。

        再次,注意教學反饋與教學合作交流。志愿者隊伍中有相當一批成員還是教學新手,短期的崗位培訓與真實教學間畢竟存有差異,因此教學反饋與反思理當成為教師個人常態化的一項任務。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志愿者身份特殊,代表中國形象,其課堂內外言行舉止極易被關注,教學能力強弱和教學效果優劣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這是漢語志愿者教師所共鳴的現實。但挑戰即意味著機遇,成為一名合格的漢語志愿者,必然要有所為。與韓國教師的良好溝通、與志愿者同伴的經驗交流,與當地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建立合作機制,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中國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仍將繼續發酵,在韓高中文化專題教學方式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志愿者教師通過專題教學進一步梳理了中華文化,增強個人教學實踐能力,也從比照中獲得了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風土人情、文化觀念的認識,構筑出國與國交流的橋梁。逐步加強關于專題教學的研究,把握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規律,具有頗豐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08-01.

        第8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新高法執(1992)12號“關于人民法院在依法執行過程中變賣被執行人房產等財物應否交納稅收費用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人民法院依法執行過程中變賣被執行人房產,在辦理房產轉移手續時,被執行人是房產的出賣者,并非是房產的承受人即買者。根據政務院《契稅暫行條例》第三條“凡土地房屋之買賣、典當、贈與或交換,均應憑土地房屋所有證,并由當事人雙方訂立契約,由承受人依照本條例完納契稅”之規定,人民法院在依法執行過程中變賣、拍賣被執行人房屋時,不應由賣房人交納契稅。至于人民法院在依法執行過程中變賣被執行人房產以外的其他財產時應否交付稅收費用,則應區分不同情況按照有關法律規定來辦理。

        此復

        第9篇:漢語國際教育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跨文化交際;習俗

        一、跨文化交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指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員相互間進行的交往活動, 也指說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交際。有人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泛指所有在語言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上述定義告訴我們: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存在于有差異的語言文化背景中。關于文化背景, 霍爾曾在《無聲的語言》 一書中指出: “ 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 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來源于文化差異, 而文化差異又與參與交際的民族成員對異質隱蔽文化的無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就是說,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主要存在于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中, 其具體表現在語言文化、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上。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往往比語法使用不當或發音不準確造成的后果嚴重。在說目的語者看來,語法錯誤和語音錯誤往往是可以被原諒的,但由于語用或文化失誤造成的錯誤卻不一定能得到理解,有時甚至會上升到人格問題,被看成是一種故意的冒犯。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學習一門語言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跨文化交際案例的分析

        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很多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可以就簡單的案例來進行分析,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常會告訴學生告知學生某些事該怎么做,這通常是教師關心學生的體現,但學生常會很明確簡短的回答:“我知道。”就像一位漢語教師在很認真的給一名俄羅斯的學生講應該怎樣去銀行換錢,可還沒有講完俄羅斯學生就很直白的回答道:“我知道。”這多少會讓老師感到尷尬不自在。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習慣于直接清楚地表達,而中國人更習慣于委婉地表達,也更容易接受委婉地拒絕。同時學生直白的拒絕教師的關心幫助,會讓教師感到學生很不耐煩,也是學生對教師不禮貌不尊敬的一種體現。很多留學生都很奇怪為什么中國朋友見面總會問道:“你吃了么?”當他們很認真地回答“沒吃”時,中國朋友已經走了。這讓他們無法理解,有些學生還以為中國朋友要和他一起吃飯。想這些語義無法解釋的現象教師要多加注意,在教學中要對學生講清楚,這樣學生在實際交際中才不至于鬧笑話或是影響交際。

        由此可見,文化對交際行為的影響有多重要,語言教學的目的是進行有效的交際,很多時候語法或是字面的錯誤并不會影響意思的傳達和理解,并不會影響或者說致使交際失敗。交際失敗更多的是文化方面深層次因素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還有一個原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交際活動用四個字概括為“入鄉隨俗”最為貼切準確!遵照這一原則更能達到交際效果。就如,一個班級中的留學生大部分都是俄羅斯學生,只有少部分的韓國學生,而俄羅斯的男學生見面問好習慣于握手,這讓韓國學生有些不習慣,剛開始時也不知道如何與俄羅斯學生相處,知道他鼓起勇氣嘗試與俄羅斯學生握手問好后,才逐漸融入男學生當中。

        三、跨文化交際對對外漢語教學意義的思考

        無論我們是學習一種語言還是講授一種語言都應該考慮文化因素。要想達成交際目的就應該注重了解所用交際語言的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沖突和誤解,達成交際目的。完全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重視將語言教學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要適當的導入文化習俗與規約,這樣才能到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 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表層因素, 文化習俗是深層因素, 沃爾夫森(Wolfson) 說過,“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 對外國人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度; 相反, 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度無禮。”

        有一個留學生漢語說得挺標準, 但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女知識分子, 竟然稱之為“大媽”,使對方及其女兒很不高興。他不知道“大媽” 在城市里主要用于稱呼沒有工作的家庭婦女或在居委會干一些工作的婦女。可見, 如果不懂漢文化交際習俗與規則, 漢語說得越標準, 在交際中越容易造成文化沖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不卡精品 |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中文字幕免费无遮挡无删减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