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體力學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兒童孤獨癥;流行病學分析;干預治療;心理護理
作者單位:130022 長春市中醫院
兒童孤獨癥又被人們稱為兒童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征的精神疾病。具體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不正常的行為方式、感知覺反應異常、智能障礙及其他損害,統稱兒童孤獨癥。作者從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對50例孤獨癥兒童進行了流行病學分析,并施以6個月的干預治療及心理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0例孤獨癥患者均符合DSM-Ⅳ自閉癥診斷標準[1]。其中男32名(64%),女18名(36%); 3~5歲17例(34%),6~12歲33例(66%),平均年齡7歲2個月。50例中24例曾作顱腦CT檢查,9例曾作MRI檢查,結果均除外其他顱腦疾病。各年齡組人數分布見表1。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學分析 對50例患兒的母親妊娠史、出生史、發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況)、家庭教育情況等做統計分析。
1.2.2 護理措施 采用干預治療及心理護理,包括行為干預、結構化教育、感覺統合訓練、語言訓練、音樂治療護理等,時間平均6個月,5 d/周,8 h/d。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分析結果(見表2) 通過流行病學分析發現,患兒母親有異常妊娠史者13例,占26%,包括先兆流產、孕期感冒、自主服藥、臍帶繞頸等;出生時新生兒窒息4例,占8%、早產1例,占2%、出生時 Apgar評分低于6分3例,占6%;7例兒童父親或母親患抑郁癥,占14%、2例兒童的母親為輕度智力障礙,占4%、其余患兒均否認有家族精神病史;22例患兒家長教育方式不正當,占44%,包括打罵、嚴厲等。
2.2 治療護理結果 本組患兒經心理護理干預,臨床觀察指標明顯改善(見表3),說明干預護理和特殊教育訓練等方法能夠有效治療兒童孤獨癥。
表1 各年齡組人數分布(例)
表2 流行病學分析結果(例)
表3 治療后臨床觀察指標變化(例,%)
從表2可以看出,臨床觀察指標總有效率在孤獨離群方面為90%,語言障礙方面為83.34%,運動協調方面為92%,情緒穩定方面為84%,注意力改善方面為85.34%。
3 討論
通過對50例兒童孤獨癥患兒的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妊娠史、出生史、發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況)、家庭教育情況等與孤獨癥的發病有密切關系。預防兒童孤獨癥要從妊娠期開始,預防重點是加強圍產期衛生保健,積極進行優生優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產、出生時窒息和剖宮產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特別是有家族遺傳傾向者,父母更要提高認識,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以期早期發現。
對于兒童孤獨癥,目前無特殊藥物治療,比較統一的觀點認為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通過行為干預護理和特殊教育訓練等方法,來提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認知、社會交往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3.1 行為干預護理 行為干預護理可以幫助患兒發展社交興趣和交往技能,阻止種種不快的行為,幫助他們發展正常的行為和語言的理解及表達能力,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孤獨癥兒童的訓練是隨時隨地的,貫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期待孩子不斷地做出正確反應時,作為訓練者就要時刻注意和遵循發指令的一些原則。
護理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患兒看電視時不讓別人干擾,還時常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語言,仿佛自己就是電視劇的人物,并能將電視節目中的故事情節背得滾瓜爛熟,由于處在孤獨之中,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虛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變態嚴重。為此我們制定了防治對策,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內容、并給孩子解釋,幫助孩子理解。
本組患兒經治療半年后,其孤獨離群、社會交往能力、語言發育障礙等癥狀均明顯好轉。
3.2 感覺統合訓練護理 孤獨癥兒童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調查發現[2]在患兒中感覺統合輕度及嚴重失調率分別為25.83%、13.25%。說明感覺統合訓練在孤獨癥治療中應用的可能性。我們設制了包括:滑板、滑梯、羊角球、袋鼠跳、隧道、蹦蹦床、圓筒、大籠球、獨角椅、搖搖船、網攬、拍球、跳繩等15項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訓練可以顯著減少負,增強各種機能。對50例孤獨癥兒童施以6個月的感覺統合訓練心里護理結果表明:50例孤獨癥兒童運動協調、情緒穩定、注意力改善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所以感覺統合訓練護理對改善孤獨癥兒童確實是有效的。
3.3 語言訓練護理 孤獨癥兒童的生活范圍狹窄,思維局限,開闊孤獨癥兒童的生活范圍,調動他們的思維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語言訓練,設計輕松的游戲,讓孤獨癥兒童在愉悅的、輕松的心態下接受護士的語言交往訓練。護士把握時機地進行引導,完成順理成章式的訓練,這種方法既利于孩子對這句話所對應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當,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輕松地接受訓練,游戲法除了給語言交往創造寬松環境和有利時機,同時,對孤獨癥兒童健康心態的培養也有促進作用。
3.4 音樂護理治療 音樂對淘冶孤獨癥兒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隨著輕柔的音樂,他們會拍手說兒歌、會對著鏡子跳舞、張開笑臉欣賞自己。在音樂陶冶下,他們的情緒也會穩定下來,性情慢慢開朗起來,從而間接地為進行語言交往奠定基礎。
3.5 其他 通過對人物表情、卡通圖片表情、創設不同情境推斷人物可能的情緒反應等訓練。結果訓練后50例患兒均能不同程度理解圖中處境所描寫的人物關系和其中人物蘊涵的情緒以及推斷人物的情緒反應及感受上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護理訓練是目前治療兒童孤獨癥的最主要的方法,只有全面綜合地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護理訓練,特別是對他們非言語交際行為、共同注意能力、社會情感溝通能力以及象征性游戲的訓練將有助于孤獨癥兒童獲得更好的康復,從而大大提高孤獨癥患兒的自理、認知、社會交往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 老年病人 護理 體會
靜脈留置針近年來作為新型的頭皮針替代品,具有操作簡單,套管柔軟,不易損害血管,保證輸液順利安全,同時又具有保護病人的血管減輕病人的痛苦等原因,尤其是在搶救危重病人時優點顯現發揮,越來越被醫護人員及病人的認可,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是在心血管科,夜晚急診如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等危重病人的搶救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穿刺的困難,病人置有留置針可以盡快的把藥物應用,為危重病人的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也減少了護士夜晚穿刺及穿刺的失敗率,同時在搶救病人時常常需要同時輸注幾種藥物及某種藥物需要連續幾天應用,應用留置針可以減少病人的再穿刺的痛苦,從而保證液體的順利進行。靜脈留置針和普通的靜脈針相比在選擇血管方面操作方法有著不同,同時也對護理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護士要有更熟練的穿刺技術和更精細的護理技巧。針對老年人的血管特點,如何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的護理,我們進行了護理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室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BD留置針,根據病人的血管情況選擇合適的留置針型號。選擇我科室2009年1月-2010年1月應用靜脈留置針的老年病人300例,男性病人140例,女性病人160例,年齡40-86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0例,急性左心衰50例,冠脈介入100例。
2 心理護理
在操作前向病人解釋應用留置針的目的及必要性。因為老年人血管細小,脆性大,彈性差,留置針的套管比頭皮針要粗,不能夠一針見血及套管在血管內一直保留是否對血管有損傷,操作失敗后費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病人的擔心。我們根據病人的病情,血管情況,用藥特點,向病人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取得他們的信任及配合。
3 操作步驟
3.1正確的皮膚消毒
常規消毒,消毒面積8x8cm。由于老年人皮膚老化而至皺褶增多,污垢容易沉淀在皺褶里,所以消毒的時候,要把皮膚繃緊后在消毒,消毒面積應比一般人大一些。 [1]
3.2選擇合適的血管
3.2.1對于水腫病人,先用拇指按血管的走向按壓血管上方,使組織水分被擠壓在血管兩側,從而使血管顯露出來。
3.2.2對于肥胖的病人,皮下脂肪多血管不易暴露,要根據解剖位置及血管走向選擇血管。
3.2.3對于糖尿病人,因為該病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選用粗直的血管,以免血管過細造成套管堵塞。
3.3操作方法
3.3.1穿刺前先將輸液器空氣排至過濾器,檢查并打開留置針,注意在連接的時候,先將針尖斜面肝素帽,使液體將肝素帽充滿后再將針頭完全插入,這樣做可以大大減少了空氣遺留在肝素帽內的機會。
3.3.2消毒穿刺部位皮膚,采取非握拳法穿刺法,扎止血帶,患者手背向上自然伸直,護士左手輕輕握住患者的手并用手指頂住患者的手心,使之手心呈握空杯狀,增大掌面的弧度,拇指向下繃緊手背皮膚,這樣不僅克服了病人握拳時指掌關節高于手背皮膚妨礙穿刺進針角度的缺點,又使血管充盈、顯露、易于固定的優點,更易于穿刺成功,同時,護士握住病人的手,可以減少病人的恐懼心理。也可采用增加輸液管道負壓法,既在穿刺時反折輸液器,通過增加輸液管道的負壓,使管道內的壓力明顯低于靜脈內的壓力,當留置針一旦進入血管,血液既迅速虹吸留置針套管內,標志穿刺入血管成功。[2]見回血后,調整針頭角度,由原來的15—30°調整到5—15°,并退針芯少許(約0.2mm),左手將套管送入血管內,要邊退針芯邊置入套管,這樣避免了針芯觸及血管壁,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3.3.3穿刺成功后用無菌透明敷貼將穿刺部位固定,并在無菌透明敷貼的右上角標明穿刺日期和時間。
3.4封管液的選擇及方法
3.4.1我們采取肝素鈉鹽水封管液。0.9%的氯化鈉250ml加肝素鈉1.25萬單位
3.4.2封管方法 輸液完畢,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鈉配制液3 ~5ml,常規消毒肝素帽,將注射器針頭刺入肝素帽內3mm~5mm,采取正壓脈沖式封管法,既推-停-推,這樣使封管液在套管管腔內產生漩渦,使藥液不會附著在管腔上,推藥速度易慢,在給藥壓力的同時,加閉小夾子卡住延長管的近心端,這樣可以減少回血的機會。注意不可將注射器針頭全部插入肝素帽內,以免針頭穿破延長管,造成留置針的廢棄。拔出針頭,完成封管,用膠布妥善固定小夾子,避免病人在睡覺或活動時小夾子脫落未夾住延長管,造成導管堵塞。
3.5留置針留置時間 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在我國尚未有統一時間,一般情況下留置時間3~7天,我科室個別患者留置15天,并未出現并發癥。
3.5.1在留置期間,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加強巡視,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避免潮濕。在輸注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前后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若發生靜脈炎,立即拔管,并給與及時的處理,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血管盡快恢復,可以在輸入有刺激性藥物時可用新鮮土豆片敷在穿刺部位上方,可以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3.5.2如穿刺部位出現滲血,應立即給予消毒,更換敷貼,如果套管內出現回血,應重新封管。
3.5.3如輸液啟用時必須先抽回血,見回血后才能接上液體,如不回血,不可強行用注射器用力將血凝塊推入血管內。
3.5.4在拔針后,采取用拇指順著血管的方向按壓穿刺點5~10分鐘,增大按壓面積,減少皮下淤血的發生。
3.6留置針的注意事項宣教
3.6.1在留置期間,告訴病人穿刺手臂不影響正常的活動,但應避免劇烈活動及過度用力,睡覺時,不要壓迫穿刺血管,以免出現導管內回血。
3.6.2在更換衣服時,注意不要把留置針勾出或拔出。穿衣服時,先穿帶有留置針的手臂,再穿健側。脫衣服時,應先脫健側,再脫帶有留置針的手臂。
4 護理小結
選擇合適的血管這是保證留置針穿刺成功的一個因素。一般選擇血管粗、直、彈性好、血流豐富避開關節及靜脈瓣的血管,同時也要根據病人的自身情況來選擇血管。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及操作程序,加強置管后期的護理,減少并發癥如靜脈炎、導管堵塞的發生,同時封管液的配置和正確的封管法也是留置針成功的關鍵,封管液濃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當可延長置管時間。在輸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細心、耐心的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另外,護士的心理素質對靜脈穿刺的成功率也很重要。特別是在緊張搶救病人時或旁邊有人參觀時,會造成心理壓力過大,導致情緒緊張,造成穿刺失敗,所以護士應保持良好的狀態,積極上進的態度,做到沉著冷靜,力爭“一針見血”,使病人滿意,提高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燃燒;歷史角度;精品課;教學改革
當前,結合國內外科技形勢的發展,如何培養高水平、創新性人才,實現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是各類學校尤其是培養本科生的各類高等院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能源與動力研究領域中,燃燒及燃燒室可以說是大學生在所有專業理論課中的高端課程,因為其先修課程包括大學數學、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傳熱學、發動機結構及原理等多種專業基礎課。而上述各門課程的學習都非常之不輕松,涉及很深奧的數學物理問題。因此,如何在進行“燃燒與燃燒室”課程教學過程中,把握大學生的學習方向、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研究問題。
教學改革的深化方法與途徑很多,比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開辟網絡教學、實施雙語教學等。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精品課程“燃燒與燃燒室”教學為例。試圖從燃燒學發展歷史的角度,初步探索如何從歷史的角度深化教學改革。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歷史是一個好老師。它能起到催人猛醒、引人深思的重要作用。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曲折、規律,既是我們極好的分析案例,也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工具。
下面,結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燃燒與燃燒室”課堂教學,舉例分析一下燃燒學中的歷史發展過程對課程教學的深化與促進作用。
一、以史為鑒,催人猛醒
常言說,前車之鑒,后世之師。歷史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可以為我們照耀未來的路,避免我們重蹈覆轍。巧合的是,燃燒學研究的發展過程,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面鏡子。
根據英國一家著名報刊《衛報》在2000年前后所作的一個評選活動,對人類在1000年至2000年這一千年之間所發生的事件進行篩選,從而評選出了所謂“十大干年之最”。不幸的是,根據這家報紙公布的結果,燃燒學研究歷史進程中曾經提出的古老學說――燃素說,被評選為“最大的科學錯誤”。
對于我們從事燃燒學研究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當頭棒喝,催人猛醒。
為什么當選?歷史曾經發生了什么?
根據該報刊的評選說明,之所以把“燃素說”評為千年來“最大的科學錯誤”,是因為這一學說雖然在現在看來錯誤明顯,但在1650-1750年這大約100年間,它曾風靡一時,很長時間被奉為毋庸置疑的經典理論。
其實,所謂“燃素說”,是指該學說認為,就像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各種元素一樣,火也是一種元素。只不過,當時門捷列夫還未誕生,元素周期表還未成形。燃素說認為,火是一種物質,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離方式存在,它彌散在大氣當中,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的微粒構成的元素稱為“燃素”。
按照燃素說的解釋,一切與燃燒有關的化學變化均可歸結為物質吸收與釋放燃素的過程。如煅燒金屬,認為燃素從中逸出,變成煅灰,即:
金屬-燃素=煅灰
而煅灰引起木炭燃燒,則認為煅灰從木炭中吸收燃素,使金屬重生,即:
煅灰+燃素=金屬
且燃素說認為,物體中含燃素越多,燃燒越旺。
該學說在1650-1750期間(約100年)曾經流行全球,直到法國科學家Lavoisier(拉瓦錫)于1777年發現氧元素后,該學說才宣告結束。
100年是個什么概念?香港從被強行租借到回歸,不過才100年。
每當在課堂上講到這些,同學們都回睜大眼睛,全神貫注地聽下去。偶爾會有個別同學發出疑問:為什么會這樣?難道這期間沒人反對嗎?
問得好哇!
在當初沒有發現氧元素之前,大家普遍認為天地五行(即所謂金、木、水、火、土)皆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火也就被認為是其中的一種元素。巧合的是,如果把火看成是一個元素,還真能解釋大部分燃燒現象,而其他理論則無法做到。這樣一來,更加深了對燃素說的信任。因此,這樣一種錯誤的學說流行了近百年。
不能說在這期間沒人反對,因為燃素說不能解釋另外一些燃燒現象。但反對者無法提出更合理的解釋,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從這個歷史故事,至少給我們兩個重要啟示:首先,作為燃燒科學研究工作者,我們雖然首先要有大膽假設的精神,但必須做到小心求證。一定要以燃素說為鑒,真正吸取教訓,避免在今后的研究中犯類似錯誤。其次,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犯錯誤也在所難免,一定不能盲目迷信現有理論或者專家,作為科研工作者,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敢于挑戰現有理論。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在燃燒教學過程中,以史為鑒,催人猛醒的教學效果。
二、縱觀歷史,引人深思
回顧燃燒理論及燃燒技術發展史,不難看出,當我們中華民族沉湎于吟詩作畫等精神層面的研究時,國外的科學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由此,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知名燃燒學者。比如200多年以前的Thompson(湯普遜),根據火焰淬熄理論發明了防止礦井內瓦斯爆炸的安全燈;1855年的Bunsen(本生),發明了測量火焰傳播速度的本生燈;1900年的Chapman(切普曼)和Jouguet(喬給特),聯合發現了常規燃燒(定義為緩燃)與爆震燃燒的區別,并計算了爆震波的速度,等等。
遺憾的是,仔細品味燃燒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的知名學者主要來自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挪威、匈牙利、俄羅斯等西方國家,而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學者幾乎沒有。
即便是在我們現在引以為傲的唐宋盛世,雖然不乏傳頌至今的偉大詩人,卻沒有涌現幾個國內外知名科學家。這說明什么?
我們在唐宋盛世主要發展的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的研究,即便也有陶瓷工藝之類的技術研究,也大多是服務于文化藝術的發展,而并非為了發展生產力。借用哲學觀點,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合理的社會發展布局,應當是在優先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等理工類研究的基礎上,再深入開展文化藝術等文科類研究。否則,唐宋盛世的虛假繁榮景象就會再現。
通過這些歷史回顧,在燃燒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燃燒歷史,學會思索未來如何為國爭光,還增強了對理工科知識學習的信心,為今后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三、回顧歷史,激發興趣
這里所說的回顧歷史,是指專屬燃燒學研究的各種國際大獎的獲獎史。
眾所周知,燃燒與燃燒室研究屬于傳統機械類學科。從諾貝爾獎的設立理念來看,再出色的燃燒研究學者也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那么,這是否說明,我們從事燃燒與燃燒室研究就
沒有前途、沒人重視了呢?
非也!
為了鼓勵國際燃燒學者進行創新研究,迄今,國際上專門為燃燒與燃燒室研究人員設立了三大獎項(也有人稱之為燃燒界的諾貝爾獎)。它們分別是1958年設立的Bemard Lewis獎、Alfred Egerton獎、以及1990年設立的Zeldovich獎,所有這些獎項都是每兩年評選一次。
為了加深對燃燒前沿問題研究進展的了解,結合課堂教學,我們還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把一些獲獎學者請到學校來,促成學生與大師的良性互動。迄今為止,來校交流過的國際燃燒大師包括美國加州大學Irvin分校的Sifignano院士、美國喬治理工大學的Zinn院士、澳大利亞的Bilger教授、美國卡內基一梅隆大學的Chigier教授等。結合這些學術活動的歷史回顧,起到了很好的促進課堂教學作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分析歷史,掌握方法
通過分析歷史進程,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比方說,在進行燃燒學中層流火焰傳播方程教學時,依據流體力學中的基本偏微分控制方程組――即所謂Navier-Stokes方程組,再補充微元體能量守恒方程,對一維平面火焰,可推導出層流火焰傳播方程如下:
ρ∞SLcp/dT/dx=d/dx(λ/dT/dx)+RfQ
式中各符號的物理意義見文獻。
推導出層流火焰傳播方程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從方程中求解出所謂層流火焰傳播速度(即方程中的物理量SL)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問題在于,上述常微分方程看似簡單,卻無法積分出結果。因為方程中有源項存在,而且源項的表達式非常復雜。
怎么辦?每到這時,我在課堂上總要向同學們提問:如果我們的前人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你來面對這個問題,你該如何處理?
在學生嘗試性的回答之后,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前人是如何處理的。這時,我會從前人的多種處理方法中,向同學們介紹其中物理意義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方說zeldovich等人提出的“分區近似法”。
所謂“分區近似法”,是指根據實際火焰中的各種物理量分布特點,把看似很薄的火焰面進一步細分成兩層,其中第一層的各種物理量的變化較慢,因而可以認為在這一層中源項很小,故可以忽略不計,則方程在這一層中可簡化為:
ρ∞SLcp/dT/dx=d/dx(λ/dT/dx)+RfQ
顯然,從該方程可以積分求解出這一層邊界上的溫度梯度。
而第二層的物理量變化很快,且其變化快的原因是源項突然增加所致。因此,我們可以忽略方程中的右邊那一項,從而將方程簡化為:
d/dx(λ/dT/dx)+RfQ=0
雖然源項仍然很復雜,但其在該層內的定積分具有很清楚的物理意義:火焰面內的平均燃燒放熱速度。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第二層邊界上的溫度梯度。
分別從兩個方程積分得到的邊界溫度梯度應該相等。這樣,我們就最終得到了層流火焰傳播速度的解析公式,換句話說,我們對看似難以求解的層流火焰傳播方程進行了近似積分求解。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將數學與物理緊密聯系起來的能力。對于今后可能遇到的難以求解的數學方程,完全可以結合其描述的物理問題,進行各種物理簡化,抓大放小,掌握本質規律,從而簡化數學方程,最終得到分析解。作為理工科大學生,培養科學的數學物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今后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五、歷史發展的量變到質變規律
中學時代我們就已經學過,事物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量變到質變。把這一規律應用到“燃燒與燃燒室”課程教學當中,對實際燃燒物理問題的分析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比方說,液體射流的斷裂破碎過程分析。
在實際燃燒室中,為了維持穩定燃燒,燃料噴射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很多動力裝置當中,都采用液體燃料通過小孔直接噴入燃燒室的設計方法。問題在于,燃料通過小孔形成的液體射流是如何逐步斷裂、破碎、并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液滴的呢?
鑒于這一過程對隨后的燃料燃燒特性,包括火焰長度、溫度分布、穩定燃燒范圍、燃燒污染等,具有極大的影響,分析清楚這一實際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事物發展的量變到質變規律,我們有理由認為,液體射流的破碎現象(看成是質變)不是突然發生的,在破碎之前必然有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如果認為斷裂是突然的,即射流直徑突然變為零,那么,斷裂之前射流直徑應該有一個波動變化。根據這一分析,我們的前輩們設計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試圖通過實驗觀測技術來發現液體射流破碎之前的細微變化。正是通過他們的艱苦努力,我們現在知道,射流在剛剛從噴孔噴射出來時,由于大自然無處不在的各種干擾,會在射流表面形成一些表面波。隨著射流的噴射運動,這些表面波中的絕大多數會逐步放大,即波的振幅越來越大,從而造成射流直徑在破碎之前有規律的收縮一放大現象。當這種收縮一放大現象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終將造成射流斷裂破碎。
根據這一觀測現象及基本分析,我們確信,要真正理解射流破碎這一質變過程,必須先掌握射流表面波變化這些漸變過程。
由此,我們的前輩們發展了穩定性理論,即認為表面波如果不放大,則射流系統是穩定的,否則,射流系統是不穩定的。將該問題轉化為在什么條件下射流會不穩定,且最不穩定的那些表面波將最終控制射流的破碎過程。這樣,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就比較容易地把學生帶到了相當深奧和復雜的穩定性理論分析當中。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特別是非定常問題)的能力,從歷史發展的過程入手,運用量變到質變規律,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六、歷史發展的螺旋前進規律
同樣,中學時代我們也學過,事物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規律是螺旋前進。對于許多前沿性的、難度很大的研究課題而言,理解并運用好這一基本規律是十分重要的。比方說,超音速燃燒問題。
其實,早在1965年前后,由于火箭發動機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可以研制出飛行速度極快(飛行速度約為音速的5~6倍)的導彈。但是,在火箭發動機中,燃料和氧化劑都需要自行攜帶。特別是氧化劑,以液氫一液氧發動機為例,每帶1噸液氫,就需要帶8噸液氧。既然空氣中有取之不盡的氧氣,為什么我們不能減少自帶氧氣,轉而從空氣中吸取氧氣呢?
問題在于,如果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由行速度極快,不可能像常規沖壓發動機那樣,先將氣流速度降
為低于音速,然后再燃燒加熱,最后膨脹排出,從而產生推動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因為在極快飛行速度下,如果先將氣流速度降為低于音速,則會導致氣流溫度大幅上升,以至于接近、甚至超過燃料燃燒溫度。這樣一來,燃燒熱就無法加入到氣流當中,也就無法產生推動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因此,如果想在極快飛行速度下從空氣中取氧燃燒,必須采用所謂超音速燃燒技術,即保持氣流速度大于音速,降低氣流溫度上升幅度,在超音速氣流中組織燃燒,從而使燃燒后的熱能能加入到氣流當中去。
這就是美國于1964年啟動超音速燃燒沖壓發動機(HRE)計劃的最初目的。
想法很好,實際研究結果如何呢?美國經過10年的艱苦研究,于1974年提交了HRE發動機。在極快飛行速度下,該發動機產生的凈推力為負值。換句話說,該發動機在極快飛行速度下根本就不可能產生推力。
這一下熱鬧了,美國國會討論吵翻了天。事實是否真像某些議員們所說:我們花費巨額經費研究,只換來了一句話:超燃沖壓發動機是不可行的。
美國正式停止了研究資助,全世界其他國家也跟風停止了相應研究。當然,出于保密原因,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不可能及時得到美國的研究情報,因此,相應的研究計劃以及停止研究時期與美國的計劃存在時間上的偏差。
不過,美國的科學家們不同意國會議員們的想法,他們相信事物發展的螺旋前進規律。盡管暫時遇到技術難關,但基本方向還是沒錯。因此,在小額研究資助下,還是不懈進行基礎技術研究,終于在10年之后有了突破,并成功說服國會繼續投資。
隨后的研究基本順利,并最終在2004年成功完成了極快飛行速度的兩次實驗飛行,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分別為音速的7倍和10倍。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確信大方向沒有錯,就不要被暫時的失敗或困難所嚇倒。相信事物發展的螺旋前進規律,堅忍不拔,刻苦努力,最終就一定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