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微生物分析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分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因素;質量控制;臨床

        【中圖分類號】R446.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124-01

        對微生物進行檢驗是臨床診斷與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只有對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各類因素進行控制,才能確保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有效率。為此,本文將結合對微生物檢驗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他聽你提高臨床檢驗質量的有效途徑和建議。

        1 對臨床微生物檢驗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依據生理學與形態學的生化反應,借助于現代儀器來對患者病情及用藥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檢驗方案設計。從當前實際檢驗實踐來看,對于影響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檢驗人員自身因素,如對檢驗過程中滿足檢驗需要的生化反應的判定能力,個人在檢驗學理論水平與實際操作技術不足,以及個人思想情緒方面的責任心不夠等;二是對于微生物標本質量控制因素,如在標本采集方法上、運送管理及處理微生物標本的規范要求等,如在采集尿液樣本時,對于中段尿的采集往往由患者自行收集,致使外尿道常居菌污染標本,再如對于痰液標本的采集,由于缺少必要的臨床指導,患者所提供的痰液標本中往往有氣管、及口腔常居菌的干擾,有時標本內沒有呼吸道的成分,也給檢驗工作帶來干擾,影響檢驗質量和效率;三是檢驗技術方案科學性,如在設計檢驗方案時,未能正確的選擇檢驗時間、對污染雜菌的處理是否干凈等,通常情況下對于標本的采集是在用藥之前,并且需要對標本接種于含有藥物中和劑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如對于發熱患者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采血時間應在體溫上升期,特別是對于間歇性菌血癥患者更應該把握好采樣時間,否則會直接影響檢驗質量。

        2 探討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途徑和建議

        2.1 檢驗前對標本進行質量管理

        對標本檢驗前各類影響因素的控制是達到檢驗目標的必要前提。從微生物檢驗項目的正確性出發,對臨床檢驗項目的多樣性來進行有效分類,明確不同的檢驗項目對應不同的檢驗控制質量,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在微生物標本的采集過程中,結合樣本采集質量要求,嚴格按照微生物樣本操作規范,保證無菌操作,避免各類雜菌對微生物標本的污染。如在血液樣本采集或對膿腫標本進行采集時,要進行嚴格的皮膚表面消毒,規避表皮菌群對微生物樣本的影響;在運送微生物標本時,通常情況下應確保在2小時內送檢,如果需要進行培養時結合保溫要求,對送檢的微生物進行密封或使其處于安全狀態,避免周圍環境對微生物標本帶來雜菌影響,如為了能夠抑制血清中的殺菌物質,需要對培養液添加聚茴香腦磺酸鈉,而聚茴香腦磺酸鈉對淋球菌具有毒性,如果患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敗血癥時,則不能采用聚茴香腦磺酸鈉來處理標本,又如對于腹瀉患者進行糞便培養時,對于腸桿菌科細菌通常采用伊紅美藍瓊脂和SS瓊脂平板來培養,而對于河弧菌等弧菌科細菌,由于其嗜鹽性則無法在這兩種培養基中生長,因此,需要對檢驗目標和分離要求進行科學設計,以免造成漏檢。

        2.2 在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措施

        對于微生物檢驗工作本身,為了確保檢驗質量,必須從強化檢驗工作標準化制度管理中,來落實檢驗人員的職責和操作方法,以確保檢驗過程中對各類儀器設備的規范使用,如對于檢驗環境溫度的控制、對檢驗試劑的選擇等方面來提高檢驗的準確性。如在臨床檢驗中對于檢驗步驟和要求的規定上,檢驗人員需要結合定性檢驗和主觀判斷來確保檢驗流程和檢驗結構的有效性,并從自身檢驗條件下來遵循相應的標準操作規范,嚴格執行。如對于生化試劑的控制,對菌株質量的控制、對藥敏試驗的控制、對實驗設備的控制,以及對實驗過程的監測與記錄等,從而提高微生物樣本檢驗的成功率。

        2.3 對檢驗后進行質量控制措施

        從微生物檢驗的臨床目標來看,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對于檢驗之后形成的檢驗報告,要及時報送給臨床主治醫師或相應科室。對于檢驗后檢驗人員與臨床科室之間的溝通,需要建立相應的交流機制,來促進檢驗工作于臨床交流,如對于檢驗中感染菌株、污染菌株,以及正常菌群的分析,對罕見菌株的說明等,都需要從檢驗后的交流機制中來推動檢驗工作對臨床實踐的合理化建議,以提高檢驗質量和檢驗報告的全面性。

        3 結語

        微生物檢驗是幫助臨床診治的有效參考依據,而加大對臨床檢驗質量的科學控制,從微生物標本方面、檢驗試劑及檢驗人員等方面來探討改進和提升檢驗質量的有效措施,從而為臨床科室獲得更有價值的診斷證據和有效信息,也是提高醫院臨床診療水平,為準確判斷預后提供科學、準確、完整分析報告的基本前提。

        參考文獻

        [1] 李小林.臨床血液標本采集的質量保證[J]. 吉林醫學. 2011(24)

        [2] 龔建武.血液標本采集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04)

        第2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馬弋,1977年12月生于浙江省金華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碩士。現任職于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檢所,湖北省衛生檢驗專業委員會秘書。研究方向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微生物學檢驗。曾在SCI及國內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參編著作1本,參與起草國家食品安全標準3個,獲湖北省及武漢市科技成果獎各1次。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出現給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不斷帶來風險和精神恐慌,食品安全現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200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了各級檢測機構在食品安全事件處理中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相關人員不僅必須具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能力,還應具應對各類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檢驗能力,為食品安全預警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與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方法相比,一些更加快速,準確的新方法正在逐步普及。特別是一些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儀器的使用,既節省了人力成本和時間,也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為了進一步的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實驗室檢測,我們邀請到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馬弋老師,請他與大家共同分享解決食源性致病菌檢測問題的成功經驗。

        記者: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檢測項目有哪些?請舉例說明一些常見食源性致病菌的特點及其致病機理?

        馬弋: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檢測項目主要分為定量檢測和定性檢測,定量檢測主要是針對一些衛生指標菌,它能反映出食品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的檢測;而定性檢測的致病菌一般都是在某一類食品中不得檢出的,不同的食品容易受到污染的致病菌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禽類食品容易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病原菌,全世界已發現的血清型有2500多種,不產生外毒素,有較強的內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襲力,個別菌還能產生腸毒素,其中傷寒沙門氏菌能夠引起腸熱癥為主的傷寒,副傷寒,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之一,而非傷寒沙門氏菌則會引起胃腸炎和敗血癥。與此同時,嬰幼兒奶粉及米粉中的阪崎腸桿菌的安全性問題,近年來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08版的國家標準GB/T4789《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就把它作為新增菌納入進去,它主要引起嬰兒患上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菌血癥和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此外,海產品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最為常見,該菌進入人體后會在消化道內迅速繁殖生長,產生大量的腸毒素。患者會出現劇烈腹痛、腹瀉,嘔吐和發熱,大多數患者會中度脫水,如果搶救不及時,患者會因為嚴重脫水而有生命危險。

        記者:結合您多年來微生物檢驗經驗您覺得微生物檢驗的難點及核心要素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弋:我個人覺得最大的難點及核心是對致病菌的定量檢測,因為致病菌長期與人類共存,大部分致病菌都是我們腸道內常見的菌群,大多都是條件致病菌,只有達到一定的量,超過了一定的發病閾值才引起發病,所以食物中檢出陽性致病菌并不一定發病,而且食物的一些加工過程也可以殺滅致病菌,所以定量的概念很重要。由于細菌的生長和環境密切相關,數量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所以最難的還是定量。再一個就是細菌的耐藥性,現在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臨床醫生很難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對病人進行救治,所以在監測致病菌的同時最好能對其耐藥譜進行一個檢測。如果只做定性檢測,難點在于檢測方法的靈敏度,這跟檢驗人員的經驗,培養基的質量,儀器設的使用等因素相關。

        記者:鑒于食源性致病菌的上述特性,其檢測技術也需要不斷更新以滿足檢測高要求,那么未來一段時間內,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馬弋:與傳統的檢測方法相比較,新型的微生物檢測技術正向快速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學技術,代謝技術、基因指紋圖譜技術,自動化儀器、生物傳感器等方向發展。

        記者:在此您能否介紹幾種新的檢測方法?

        馬弋:新型快速檢測技術:

        1、API手工生化鑒定系統:最常見的有用于革蘭氏陰性桿菌鑒定的API20E。

        2、以免疫學方法建立的快速檢測技術:免疫測定法的代表技術是ELISA技術,是抗原或抗體吸附到固相載體上作為一種試劑,來檢測標本中有無相應的抗體或抗原的一種方法。ELISA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幾乎所有可溶性的抗原抗體反應系統均可檢測。與免疫熒光技術相比,ELISA敏感性高,不需特殊設,結果觀察簡便。

        3、分子生物學方法鑒定系統:是從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別是核酸結構及其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眾多檢測技術中,核酸探針和聚合酶鏈反應,以其敏感,特異,簡便、快速的特點成為世人矚目的生物技術革命的新產物,除了可用于初篩檢測,由于其具有高特異性和敏感性,也可直接用于微生物的鑒定。

        4、自動化儀器。

        半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是由微量生化檢測系統發展而來。其原理是將各種不同的生化反應組成專一鑒定試劑條(或板)。經培養后用光電讀數器自動讀數,將數據自動傳送到計算機,由計算機分析處理,并打印結果分析報告。這一類的鑒定系統主要有:ATB(法國梅里埃公司),BIOLOG(美國BIOLOG)等,半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除了鑒定微生物外,也可進行藥敏試驗。

        Vitek全自動細菌鑒定系統:采用光電技術,電腦技術和細菌八進位制數碼鑒定相結合。對各反應孔底物進行光掃描,動態觀察反應變化,一旦試卡內終點指示孔到達臨界值,指示反應完成,系統將最后一次判讀的結果所得生物數碼與菌種庫標準菌生物模型相比較,經矩陣分析得出鑒定值和鑒定結果,并自動打印報告。

        第3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肺炎 支原體 兒童 呼吸系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27

        肺炎支原體(MP)是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肺炎支原體肺炎在兒童中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現將我院收治的112例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點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11月收治的肺炎支原體肺炎112例,根據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1]進行肺炎支原體檢查與診斷。其中男59例,女53例;年齡3個月~1歲6例(5.4%),2~3歲19例(17.0%),4~6歲37例(33.0%),7~14歲50例(44.6%)。

        癥狀和體征: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其中干咳61例(54.5%),有痰51例(45.5%),伴喘息26例(23.2%);發熱70例(62.5%)。聽診為雙肺呼吸音粗或低,伴明顯胸腔積液和肺不張的患兒呼吸音明顯減弱。48例(42.9%)聞及濕音,26例(23.2%)聞及干音。

        X線表現:所有患兒攝胸片均有明顯改變,一側絮狀陰影95例(84.8%),雙側絮狀陰影17例(15.2%);合并胸腔積液8例(7.1%),合并肺不張9例(8.0%)。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輕度升高12例(10.7%),外周血白細胞降低4例(3.6%),血沉增快52例(46.4%),Mp-IgM全部陽性。

        并發癥及肺外癥狀:消化系統受累26例(23.2%),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腹痛、肝大、ALT和(或)AST升高。心血管系統受累10例(9.0%),主要表現胸悶、心悸、心電圖異常、心肌酶譜增高。中樞神經系統受累6例(5.4%),表現為高熱驚厥、無菌性腦膜炎、支原體腦炎等。泌尿系統受累4例(3.6%),表現為鏡下血尿、蛋白尿、水腫、腎功能異常(BUN升高)。皮膚受累2例(1.8%),表現為多形性斑丘疹、蕁麻疹。

        治療與轉歸:所有病例確診后給予阿奇霉素10mg/(kg•日)靜滴,同時輔予解熱、止咳、祛痰、霧化等對癥支持治療。所有病例均于輸液停止后給予大環內酯類藥物口服。在治療3~6天后體溫下降,咳嗽減輕者89例(79.5%),治

        療7~10天后體溫平穩、咳嗽明顯減輕23例(20.5%)。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

        討 論

        肺炎支原體(MP)是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肺炎支原體肺炎在兒童中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國內其發病率約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0%~30%,國外文獻報道為50%,有逐年上升趨勢[2],已經成為兒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本病以學齡兒童多見,我們觀察的112例,4~6歲37例(33.0%),7~14歲50例(44.6%)。

        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表現主要為持續發熱及陣發性、刺激性干咳,我們觀察全部病例均有咳嗽、發熱70例,占62.5%,臨床和胸片表現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肺炎無顯著特異性。血清MP-IgM檢測為特異性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方法簡單,費用低,有助于MP感染早期快速診斷。我們觀察的病例MP-IgM抗體全部陽性,故血MP-IgM可作為早期快速診斷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可作為常規檢測。肺炎支原體是一種沒有細胞壁的微生物,蛋白質豐富,因此治療應選用選用干擾蛋白質合成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如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我們應用阿奇霉素治療,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04-1205.

        第4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依法規范推進動物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動物疫病發生規律,科學判斷動物疫病發生風險和流行趨勢,系統評估動物疫病流行狀況和防控效果,不斷提升重大動物疫病預測預警、風險防范、應急處置能力和防控水平,為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職責分工

        (一)縣畜牧水產局負責全縣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制定和全縣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并組織實施。

        (二)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全縣動物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確定專人負責,設立縣級動物流行病學調查組,承擔技術指導和現場調查,匯總全縣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數據,開展分析評估,組織起草流行病學調查評估報告。配合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我縣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三)各鄉鎮、開發區要依據本方案,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方案,同時要做好轄區內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和評估工作,定期報送流行病學調查信息。

        三、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我縣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要求,切實加強領導,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納入動物防疫和疫控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根據實際情況,落實必要的時間、車輛和工作經費,保障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協調動物衛生監督所和相關單位提供流行病學調查數據。

        2、協調指導,形成合力。縣畜牧水產局積極協調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動物衛生監督所提供畜牧業生產和檢疫監管數據,保障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順利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確保強化資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評估工作。

        3、加強培訓,提升能力。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的方式,廣泛宣傳流行病學調查在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請進來、派出去、辦班講課、以會代訓、模擬演練等方式,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重點培訓調查方法、技巧、信息報送等內容,切實提升鄉鎮、開發區流行病學調查工作隊的整體能力和業務水平。

        4、結合實際,狠抓落實。縣畜牧水產局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評估和工作報告機制,系統、科學、規范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結合當地畜牧業養殖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實際情況,具體細化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認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時準確報送信息,定期開展分析評估,為動物疫情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5、善于總結分析,及時反饋信息。流行病學調查后,組織實施機構人員要認真總結分析,做好分析評估,積累資料,及時反饋有關調查信息和檢測結果,交流有關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意見,指導被調查的養殖企業有效開展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工作。

        同時,按照上級要求,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10日前向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交半年度和年度動物流行病學總結與分析報告。

        四、調查方式

        依據不同調查目的和任務,設置緊急流行病學調查、常規流行病學調查、專項流行病學調查等調查方式。

        (一)緊急流行病學調查

        1.緊急情況

        懷疑或確認發生以下情況時,由縣畜牧水產局及時上報上級獸醫主管部門,并組織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會同市級流調專家根據本方案的要求啟動緊急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并及時填報緊急疫情調查表。

        1.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炭疽、狂犬病;

        1.2豬瘟、新城疫、布氏桿菌病、結核病、藍舌病等主要動物疫病發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現異常變化;

        1.3小反芻獸疫、瘋牛病、癢病、非洲豬瘟等外來動物疫病;

        1.4牛瘟、牛肺疫、馬鼻疽等已消滅或基本消滅的疫病再次發生;

        1.5較短時間內出現較大數量動物發病或死亡且蔓延較快的疫病,或懷疑為新發病的。

        2.目的任務

        2.1界定疫病發生情況,分析可能擴散范圍,提出控制措施建議,提高突發動物疫情應急處置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2.2探尋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疫情發展規律,預測疫病暴發或流行趨勢,評估控制措施效果,增強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動性、前瞻性。

        3.工作程序

        3.1各鄉鎮、開發區接到疑似緊急疫情報告后,應立即核實信息,快速趕赴現場進行初步調查并按規定報告疫情。縣畜牧水產局接到報告后,立即組織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趕赴現場開展全方位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并上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2現場調查人員進一步核實情況后,按照相應緊急流行病學調查表的要求,詳細、全面、準確收集相關信息,填寫調查表。

        3.3現場調查人員應根據調查獲取的信息,描述動物疫情現狀(空間、時間和群間分布等),分析疫病來源,判斷疫情發展趨勢,提出控制措施建議,形成調查評估報告。懷疑疫情擴散時,應在高風險地區開展追蹤調查。

        3.4縣動物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要對現場調查人員形成的調查評估報告及其結論進行審核,必要時,由市級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進行復核確認。

        4.工作要求

        4.1縣動物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要對現場調查人員形成的調查評估報告及結論進行審核,審核意見作為重大動物疫情封鎖與解除封鎖的重要依據。

        4.2疫情解除封鎖前,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將流行病學調查表、現場調查評估報告及縣級動物流行病學專家組的審核意見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3各鄉鎮、開發區要明確專人負責動物流行病學調查表的填報工作,并建立系統檔案封存。

        (二)常規流行病學調查

        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根據各地畜禽飼養情況分病種設立流行病學調查點,定期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主要禽病,口蹄疫、豬瘟、豬藍耳病等主要家畜疫病,布病、結核病等主要共患病調查,并結合本地畜牧業生產、動物免疫、屠宰加工和畜禽流通情況,分析轄區內疫情發展趨勢。

        1.主要禽病調查

        1.1調查目的。分析禽群主要疫病種類和經濟損失,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主要禽病感染發病情況,分析病毒遺傳演化趨勢,評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提出防控措施與建議。

        1.2調查范圍。綜合考慮家禽飼養數量與分布,選擇在雙墩、造甲等家禽(肉雞)飼養集中鄉鎮,作為縣級禽病調查地區,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主要禽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1.3調查方式。選擇2個鄉鎮作為流行病學調查點,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采樣檢測。

        1.4承擔和參與單位: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鄉鎮、開發區。分別于5月上旬和11月上旬根據需要開展一次調查,每次隨機選擇1個種禽場、1個商品代養禽場、2個行政村。在每個養禽場采集30只家禽的血清、拭子和羽髓樣品,20份新鮮家禽糞便樣品。在每個行政村選擇5個以上的家禽散養戶(家禽養殖數量少于100只)采集30只禽的血清、拭子和羽髓樣品,20份新鮮家禽糞便樣品。

        2.豬疫病調查

        2.1調查目的。掌握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2型等疫病流行動態、分析發病趨勢,評估防控效果。

        2.2調查范圍:選擇水湖、朱巷兩個生豬養殖密集鄉鎮作為重點調查點。根據工作需要,必要時調整增加其他鄉鎮作為調查點。

        2.3調查方式與時間。

        ⑴種豬場疫病流行動態調查。每季度開展1次種豬場疫病流行動態問卷調查,在部分種豬場采集血清樣品,了解種豬場豬瘟、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疫病流行態勢。

        ⑵豬群疫病監測。①臨床健康豬群監測。選擇1個屠宰場開展采樣檢測,采集15份組織樣品(淋巴結、肺臟、脾臟等)5月、9月各實施一次。②發病豬群監測。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平時要收集、冷凍保存發病豬組織病料(每年不少于10份),分別于4月底、10月底送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并同期報送豬群疫病流行病學調查表。

        (3)配合市中心做好家畜疫苗臨床應用效果調查。調查疫苗種類包括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活疫苗、經典毒株豬藍耳病疫苗、豬瘟脾淋苗、豬瘟原代細胞苗、豬瘟傳代細胞苗、亞洲I型-O型口蹄疫二價滅活疫苗、O型口蹄疫疫苗(包括滅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主要調查豬瘟脾淋苗中細胞苗摻加情況、其他細胞源活疫苗的支原體、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圓環病毒等外源微生物污染情況,以及招標疫苗的使用情況、副反應、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等。

        3.布病與結核病調查

        3.1目的:了解牛、羊和豬布病、牛結核病的感染和發病情況,分析流行特點和風險因素,指導“兩病”防控。

        3.2范圍:雙墩、造甲作為動物布病與結核病流行病學調點鄉鎮。每年選擇2個奶牛場、1個羊場和5個散養戶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采樣檢測,必要時調整增加其他鄉鎮作為調查點。

        3.3調查內容與方式: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將根據各鄉鎮牲畜飼養情況,有重點地開展調查工作。調查指標包括:牛場與羊場能繁母畜的流產率與空懷率、母牛胎衣不下率、個體抗體監測陽性率與場群陽性率,結核病畜陽性檢出率、病畜無害化處置情況、人間新病病例數。

        嚴格按照農業部“兩病”防治技術規范的要求,每年春秋兩季普遍開展牛布病與結核病檢疫監測工作,評估我縣“兩病”致病因子,提出風險防范措施。

        3.4調查時間:5月至11月間。

        3.5承擔和參與單位: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鄉鎮開發區組織人員實施。

        (三)專項流行病學調查

        針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中遇到的特定問題,啟動專項調查研究,為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指導動物疫病防控與宏觀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1.養殖場環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狀況調查

        1.1目的:了解環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狀況;開展分離菌株的耐藥性研究;分析環境微生物與動物疫病發生情況之間的關系。

        1.2范圍:我縣選擇規模養殖場、專業戶各2個,定期采集畜禽飲用水、飼料、土壤和空氣樣品,進行相關致病微生物檢測分析。

        1.3時間要求:養殖場環境致病微生物采樣檢測工作,可與疫病調查工作同步開展。

        1.4承擔和參與單位: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鄉鎮、開發區組織人員實施。

        2.仔豬腹瀉疫情專項流行病學調查

        2.1調查目的:了解仔豬腹瀉疫情的流行病學分布、各鄉鎮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分析主要致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學特點。

        2.2調查范圍。相關鄉鎮,以水湖、朱巷為主。必要時調整增加其他鄉鎮作為調查點。

        2.3調查內容和方式。采取養殖場免疫情況問卷調查、現場調查和采樣檢測相結合的方式調查:

        2.3.12010年以來的疫情流行現狀及特點;

        2.3.2當地在疫情發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及防控效果;

        2.3.3采集樣品進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相關病原分子生物學檢測,開展主要致病原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2.3.4調查時間。2012年3月、12月各進行一次。期間如發生此類疫情,應及時開展現場調查。

        第5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鮑曼不動桿菌;分離率;耐藥性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LIU HuaShan, HU LiJuan, CHEN ShuJua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Management Center of Chengxiang District,Putian 351100,C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situa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olated from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university in the three years,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cs.Methods The isolation rat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2008 to 2010.Results 628 strain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hich accounted for through the respiratory tract 90.76% were isolated in the three years.The resistant rat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to antimicrobial drugs was increased,and even had presented multiple antibacterial resistance.The lowest resistance rate was to Cefoperazone / sulbactam(16.24%),followed by Imipenem(42.83%).The reistance rates to Aminoglycosides, fluoroquinolones, cephalosporins were between 59.87% to 86.94%.Conclusion The isolation rat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re increased year by year.We should strengthen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s selection.

        【Key word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olation rat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鮑曼不動桿菌(以下簡稱Ab)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來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藥性日益嚴重,已引起臨床和微生物學者的高度關注。根據美國院內感染監測數據(NNIS)以及中國院內感染病原菌調查顯示,不動桿菌屬在醫院內感染中占第4位,成為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的又一個重要的非發酵菌。為了解Ab的分布特點及耐藥性,現將我院3年間Ab臨床分離情況及耐藥性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628株Ab源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該院臨床科室送檢的感染性標本。

        1.2 分離及鑒定 細菌培養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細菌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系統進行鑒定到種。

        1.3 藥敏試驗 采用瓊脂紙片擴散法(KB法),敏感性判定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CLSI/NCCLS)2008年制定

        作者單位:351100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劉華山);福建省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胡麗娟 陳淑娟)

        的標準執行。MuellerHinton瓊脂平板、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和巧克力色血瓊脂平板均購自鄭州安圖綠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藥物紙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亞胺培南購自英國Oxoid公司。

        1.4 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及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購自福建省臨床檢驗中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醫院細菌耐藥性監測軟件WHONET5處理。

        2 結果

        2.1 標本分布 經統計分析,各類標本中Ab分離率有所不同,具體見表1。

        2.2 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遷 從表2的統計數據得出該院Ab對15種抗菌藥物的總體耐藥率呈逐年升高趨勢。

        2.3 多重耐藥菌株的分離率 隨著抗菌素的廣泛應用,誘導了大量該菌屬耐藥株的產生,臨床上出現不同程度耐藥的Ab,現將以上7類常用抗生素的多重耐藥統計如下,見表3。

        3 討論

        Ab為條件致病菌,可引起身體各個部位的感染,但以呼吸道最為常見,主要分布在呼吸科和重癥監護室。從耐藥率變化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Ab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率快速上升,其耐藥機制可能為:①產生β內酰胺酶及氨基糖苷類鈍化酶。②青霉素結合蛋白(PBP)的改變和細胞外膜通透性改變,外膜微孔數量減少引起通透。③獲得性耐藥質粒及其傳播。其中,對復合酶抑制劑抗生素制劑的耐藥率最低(

        從表2中凡是對以上7類抗生素的其中任何一類抗生素產生耐藥的菌株視為一重耐藥,同時對兩類抗生素產生耐藥的菌株則視為二重耐藥,依此類推,三重及三重以上耐藥的菌株視為多重耐藥株。從表3結果顯示多重耐藥株占89.49%,其中四重耐藥和六重耐藥分別占17.68%和22.13%,主要集中在五重耐藥,占42.52%,其中1株對所有檢測的抗生素均耐藥。這表明該院Ab對檢測的抗菌素都表現了極高的耐藥率,特別是多重耐藥的感染率也在逐年增加,且耐藥性問題嚴重,耐藥譜廣, 這可能是抗生素廣泛應用,刺激了耐藥基因的改變和新的耐藥基因的產生有關。所以應及時對Ab的耐藥監測、統計分析,掌握其耐藥變遷,控制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只有根據藥敏結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才能有效控制和減緩細菌耐藥性的增長。

        參 考 文 獻

        第6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污水處理;處理方法;化驗分析;質量控制

        大量城市污水違規排放造成了環境污染、城市水體污染、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由此衍生的污水違規排放導致的水介傳染病、水體富營養化、城市生態系統破壞等問題不僅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飲用水安全,更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城市污水處理方法及污水處理化驗分析的質量控制相對落后的現狀制約了我國城市污水治理的進程,提高城市污水處理方法以及化驗分析質量對城市污水處理質量的提高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保護與生態環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現狀

        我國城市污水每年的排放量高達420億噸,而城市污水一級處理總量約140億噸,其中二級處理總量僅70億噸左右。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總體實力的上升,但隨著而來的城市病問題也在全國范圍內城市中蔓延。其中水資源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統計我國城市污水排放問題已經十分嚴重。2007年全國城市環境整治評估報告中指出,在接受調查的六百余城市中,近二百個城市的污水排放不達標。我國城市污水的過渡排放對城市環境和資源造成了較大危害,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極其不利,因此提高城市污水處理效率是當前我國節能減排大趨勢下的重要課題。

        而當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不甚樂觀,無論從資金投入還是處理方法及化驗分析的質量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總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城市污水處理總投資平均約占GDP總量的萬分之二左右,不足發達國家的三十分之一。我國人均污水處理廠的占有率較低,美國平均萬人占有污水處理廠1座,法國和英國平均6500人占有污水處理廠1座,瑞典平均每5000人占有污水處理廠1座,中國平均每16萬人占有污水處理廠1座[1]。從數據可見我國污水處理廠及整個污水處理行業的投入資金十分之低,人均占有率十分之低。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比例約33%,新加坡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達到了城市污水處理率100%。

        2.城市污水處理方法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還存在行業總體發展落后,污水處理效率低,處理方法和工藝水平較低的現狀。西方發達國家污水處理廠自動控制水平很高,信息化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從污水原水進廠,到受納水體出廠整個過程都通過計算機智能化控制,整個污水處理過程甚至都不用人工參與。而我國污水處理廠目前絕大多數還處于人工經驗參數設定和人工、手動管理的模式。此外,我國污水處理的設備設施研究開發相對落后,污水處理檢測儀器儀表制造精度不高,污水處理化驗分析質量不高,污水處理成本較高等問題也制約著我國污水處理的發展與進步。

        2.1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方法

        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方法是目前在各國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處理污水的方法,它具備處理能力強,出水水質好等優勢。后行污泥污水處理方法主要工藝流程為污水通過曝氣池處理后至沉淀池至污泥回流池,在曝氣池中的污水與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氧化反應,是污水中的有機物與微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發生代謝反應,從而使污水中的混合液中的懸浮固體沉淀下來,從而與水分離,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最后經過沉淀池流出的是凈化水。

        2.2生物膜污水處理方法

        生物膜污水處理方法是除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方法外應用相對比較廣泛的另一種污水處理方法,在世界范圍內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方法和生物膜污水處理方法占據主要地位。生物膜污水處理方法的原理是通過生物膜過濾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形成生物膜是污水同生物膜接觸后被溶解為水、二氧化碳、氮氫化合物及微生物[2]。生物膜污水處理法具有處理效率高、場地限制較少、運行管理和維護方便等優點,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

        2.3氧化法污水處理法

        氧化法污水處理法目前的應用還不成熟,但氧化法是未來污水處理的主要方向,將成為未來城市污水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氧化法主要以氧化劑進行分類為化學氧化法、濕式氧化法、干式氧化法和光催氧化法等方法。氧化法處理工藝流程簡單,但在目前的處理技術下,污水處理效果還不是非常理想,且成本較高,因此尚未全面推廣。

        3.城市污水化驗分析質量控制

        污水化驗分析質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有空白試驗控制、繪圖控制等方法。在我國現行的污水處理化驗分析的實際中,通過環境標準水樣的對比對城市污水化驗分析質量控制是比較可行的方法。環境標準水樣的標準統一、精度和準確度較高,以環境標準水樣為基準,對化驗分析結果的質量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控制化驗分析的質量。污水處理廠的化驗室作為污水處理廠的質量檢驗部門,必須為工廠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指導,化驗分析報告直接關系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果和伸長指導。此外,通過環境標準水樣校準曲線控制化驗分析的質量。污水分析中,對一些關鍵元素的含量通過分光光度法進行準確校準[3]。校準曲線的準確與否對化驗分析結果有重要影響,因此應當通過斜率檢查、線性檢驗法等方式檢驗校準曲線的準確性。

        4.結語

        總之,城市用水關乎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各行各業的發展,面對我國城市人口密集和水資源稀缺的現狀,不斷提升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水平,開發高校的城市污水處理方法,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控制城市污水化驗分析質量控制,從而提升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水平,從保護水資源、保護環境的角度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茂成.小型污水處理站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6).

        第7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1監測對象與方法

        1.1監測對象

        每月隨機對不同環境工作的醫務人員手進行采樣監測,包括臨床醫生、臨床護士、醫技功能檢查人員,共對198名工作人員進行洗手后、操作前的采樣并做了手細菌培養。

        1.2采樣方法

        首先被檢人員按一般洗手后自然晾干,五指并攏,均用無菌棉拭子蘸取無菌生理鹽水,在右手指曲面,從指尖、甲溝至指跟處往返涂抹10次,并隨之轉動棉簽,然后去掉手接觸部分,將棉拭子放入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內,反復震蕩80次后,吸取1ml傾注營養瓊脂,37℃溫箱培養24小時后進行菌落計數。

        2結果(見表)

        3分析

        3.1由于護士及外科系列醫生經常進行無菌技術操作,無菌觀念強,自我保護意識強,對危險性具有一定的認識,充分了解自我保護及手衛生的重要性,防護措施基本到位。

        3.2內科系列醫生思想上麻痹,對洗手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手的醫院感染傳播途徑認識不足,無菌觀念差,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3.3醫技功能檢查人員手超標現象較為嚴重,本身處在環境污染嚴重的區域,職業防護意識差,對于醫院感染認識不足,忽視自我保護,對工作中可能存在著被污染的危險認識不足。

        4對策

        4.1加強全院醫務人員院內感染知識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從職業道德方面強化認識,從中認真學習相關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工作流程及規范,增強清潔、消毒、滅菌的基本概念。

        4.2將醫院感染現狀及時向全院分析通報,用事實說話,從思想上認識到醫院感染發生對自身和他人帶來的危害,充分認識手衛生的重要性。

        4.3根據CDC洗手指南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分期分批的理論講座及標準洗手示范表演指導。通過培訓使醫務人員從理論到實踐對洗手的基本知識均能掌握,提高了整體意識水平。

        第8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1 內黃縣基本概況

        內黃縣位于河南省北部,東界濮陽清豐縣,南臨鶴壁浚縣,西臨湯陰縣,北臨河北省魏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4°35′-114°,59′,北緯35°39′-36°09′,南北平均長55公里,東西平均寬21.1公里,總面積1161km2。目前內黃縣全縣人口70萬人,縣城人口12.7萬人 ,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總量約為5萬噸,已全部進入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

        2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危害

        內黃縣城在垃圾處理場未建成以前,垃圾堆放在縣城西南司楊莊村旁的大坑內,未設滲瀝液導排和甲烷收集導排設施,也未作任何的防滲處理,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主要有:(1)垃圾堆放侵占了大量農田;(2)垃圾露天堆放,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并釋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氣體,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嚴重污染了大氣和城市的生活環境;(3)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功能在堆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并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形成有機物質,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三為一體的污染源,雨水淋入產生的滲濾液必然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4)垃圾中有許多致病微生物,同時垃圾往往是蚊、蠅、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這些必然危害著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5)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災,造成重大損失。

        3 國內外垃圾處理方法

        3.1 垃圾處理方法概述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復雜,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氣候條件以及居民生活習慣有關,其處理方法沒有統一的模式。但不同的處理技術、處理方法最終都以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及資源化為目標。總的來說,國內外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普遍采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三種:衛生填埋法、堆肥處理法、焚燒法。這三種處理方法的適用條件和處理效果各有其特點。

        (1)衛生填埋法:在垃圾填埋場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別進行防滲漏處理,將垃圾污水收集后集中處理,并將填埋場產生的氣體進行收集處理。在填埋作業過程中,采用壓實消毒、覆土等措施,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避免產生二次污染。衛生填埋技術成熟,作業機械設備相對較簡單,一次性投資相對較小,處理成本相對較低,且處理量較大。

        (2)堆肥法:堆肥是對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其處理方法是在人工控制的厭氧或好氧條件下,利用自然中的各種微生物,對垃圾中的各種動物、植物性有機物進行分解,形成穩定的腐殖質,同時殺滅垃圾中的各種致病微生物,達到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目的。

        采用堆肥法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可通過前分選對垃圾中的有用成分進行分選回收,其堆肥產品可以作為土壤改良劑施用于農田,也可以進一步加工生產高效復合肥。但垃圾堆肥要求垃圾中有機物含量較高,一般不低于40%為宜。該方法投資相對較大,處理成本相對較高。

        (3)焚燒法:垃圾焚燒是利用高溫使垃圾中碳水化合物轉化成CO2和H2O,同時在高溫條件下殺滅垃圾中的細菌與病毒,并對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進行合理的利用,對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進行嚴格的處理。垃圾焚燒處理對垃圾的熱值要求較高,要求每千克垃圾低位熱值不宜低于800千卡。由于垃圾焚燒產生的煙氣中含有二惡英等多氯苯物質,會對大氣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必須對煙氣進行嚴格的處理后才能排放。該方法焚燒設備昂貴,一次性投資大,運行費用也很高。

        3.2 國內生活垃圾處理概況

        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中央國債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垃圾衛生填埋場技術規范經過2001年和2004年兩次修訂,2007年又增加了CJ113-2007《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防滲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已經在填埋場防滲、滲濾液處理、填埋氣體控制等方面達到國際上較高標準。“十一五”期間,一大批垃圾處理項目按照新標準開工建設并相繼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填埋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處理。在填埋處理中,有近80%的屬于簡易和受控填埋場。這些填埋場大多有以下特點:不能做到及時覆蓋;不具備完善的垃圾滲濾液收集、排導和處理設施;沒有完善的填埋氣體排導和處理設施。特別是填埋場的滲濾液,許多填埋場還未能達到達標排放。采用堆肥方式處理的生活垃圾占無害化處理總量的4%。堆肥處理可分為簡易堆肥、好氧高溫堆肥和厭氧消化三類。我國有約10%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焚燒處理。隨著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活垃圾低位熱值的提高,不少城市已將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提到了辦事日程,正在積極組織實施,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4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成分與處理技術、工藝

        分析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來自居民家庭、飲食服務行業、商業、公共場所、街道清掃和集貿市場等,其中不可回收垃圾中有機成分含量約占25.0%,無機成分含量約占65.0%。垃圾成分以不可回收無機物為主,占生活垃圾總成分的90.0%左右。

        根據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組成、自然條件與經濟條件分析,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采取焚燒工藝投資過高,財政難以承受。采用堆肥處理,目前的垃圾有機組分達不到堆肥要求。采用衛生填埋處理從投資和處理工藝上均比較符合內黃縣的實際情況,也符合我國縣級城市的實際情況。目前內黃縣的垃圾處理采用衛生填埋處理工藝,同時采用了人工防滲技術,對填埋庫區進行了防滲處理;對填埋氣體進行了集中燃燒處理。經監測滲濾液中BOD與COD比值大于0.45,對滲濾液采取的處理工藝為“一體化生化處理系統(包括混凝沉淀池+A/O+MBR膜反應器)+納濾+反滲透”污水處理裝置。在填埋過程中采取了及時覆土、灑水、消毒等措施 ,使填埋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該項垃圾處理工程目前已通過省市環保部門的驗收,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5 未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對策的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內黃城市垃圾產生的數量將會增加,垃圾填埋場的服務年限逐漸縮短(該處理場服務年限為11年)。由于垃圾填埋處理需占用大量土地,因此垃圾需要減量,要限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消費產生的生活垃圾,改變燃料結構,提高燃氣普及率和集中供熱率,減少煤灰垃圾產生量。再者積極開發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資源化的最有效途徑。通過分類收集,不僅可直接回收大量的廢舊原料,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而且可以減少垃圾運輸費用,大大簡化垃圾處理工藝,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有機物含量大于40%的垃圾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上進行高溫堆肥處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垃圾填埋標準越來越高,填埋比例逐步下降,垃圾焚燒將會穩步發展,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應盡量回收利用。

        參考文獻

        [1]鄭州大學.《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2007,2-6.

        [2]鄭州大學環境技術咨詢工程公司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工程滲濾液處理工藝變更分析報告》,2011,9.

        [3]楊魯豫.中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對策研究.中國城市環境衛生 ,2001,(4).P7-11.

        第9篇:微生物分析報告范文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通過系統和持續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及相關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和及時通報的活動[1]。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法定工作,對系統收集、分析和評價食品污染物數據,風險預警和政府監管及提高我國食品中污染物標準制定修訂的科學性具有重要意義,是目前疾控中心重要工作職責。所以質量管理工作在食品風險監測工作中尤為重要。

         

        1 從質量控制到質量管理的轉型

         

        1.1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的基本含義

         

        質量控制指為達到質量要求所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滿足質量要求。也就是為了通過監視質量形成過程,消除質量環上所有階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滿意效果的因素,以達到質量要求[2]。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涉及組織的各個方面。包括制定質量方針、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活動。

         

        沒有質量控制就沒有監測工作。實現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有效地開展各項質量管理活動,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質量控制是質量管理的一個具體的手段或措施[3]。

         

        1.2基本做法

         

        自2010年白城市疾控中心承擔食品風險監測工作以來,質量工作重點在于質量控制:針對采樣,送樣,檢驗,數據上報,審核每個過程;在這些過程中選擇關鍵點,確定質控方法和質控結果判斷規則,質量控制量化,制成質控圖譜,反映趨勢,質量控制關鍵點相對穩定的,做穩定性分析;每年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做好期間核查,做好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檢驗過程結果質量控制,采取了加標回收實驗,能力驗證或實驗室間比對;測量不確定度。

         

        根據《2014年吉林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實施方案》、《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中關于食品風險監測工作的相關要求,為科學發展、有效預防、及時控制、規范處置食品安全工作,有效保護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白城市疾控中心的食品風險監測質量工作納入了質量體系當中,從點到面,全過程質量管理。

         

        2 質量體系的建立

         

        2.1質量手冊

         

        將白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風險監測工作規范》、《食品風險監測工作制度》納入體系文件《質量手冊》。

         

        2.2程序文件

         

        將中心《食品風險監測工作程序》、《食品風險監測樣品流轉程序》和《食品風險監測質量控制程序》納入到《程序文件》。

         

        在《食品風險監測工作規范》中,明確了組織機構、主要領導、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衛生科、綜合管理科、微生物檢驗科、理化檢驗科、辦公室、后勤保障科等相關科室的科長成為領導小組成員;劃分了工作機構及工作職責、實施部門、質量管理部門。

         

        3質量體系的運行

         

        3.1人員培訓和管理

         

        組織相關人員參加省級和內部培訓,培訓人員有:采樣人、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數據報送、質量管理等人員。質量管理人員應相對固定,以保證工作具有一定的連續性。質量管理人員應掌握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質量體系文件要求,了解相關監督對象的情況,熟悉監督依據和評價標準。在質量監督過程中,須按照要求進行監督并記錄,應客觀、公正地評價監督對象和監督內容,發現影響監測數據的不符合規定行為,應及時制止并報告機構監測負責人。提供監測質量控制和質量監督記錄給數據管理人員,以便其能夠利用質量控制和質量監督結果審核監測數據,避免有質量問題的監測數據影響。

         

        3.2樣品采集

         

        衛生科負責監測方案的制定及實施。方案包括采樣依據、原則、方式、時間、地點、種類與數量、容器與包裝要求、人員與要求、運輸與保存條件;標識、記錄要求、允許偏離規定;質量控制要求、任務分工和采樣單位識別。

         

        受理要求:樣品唯一性編號、受理日期、樣品名稱、委托單位、商標、生產單位、生產批號、檢測類別、型號規格、檢測依據、樣品總量、樣品狀態。

         

        3.3內部質量控制

         

        綜合管理科依據《吉林省食品風險監測計劃》規定的白城市疾控中心檢驗的食品風險監測類別和檢驗指標及要求,制定內部的質量控制計劃。內部質量控制要覆蓋食品風險監測檢驗的食品類別和關鍵項目,利用科學合理的質量控制技術手段,必要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進行定量檢驗的人員和項目的控制,整個內部質量控制工作貫穿整個檢驗的實施。

         

        質控的基本方法包括:多人參加檢驗項目的人員比對;使用標準物質加標回收試驗精心核查;針對多臺設備進行同一實驗或對設備穩定性產生懷疑時,要進行設備比對,同時完成不確定度評定報告;利用能力驗證和實驗室間比對結果進行評定;在必要的時候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進行重復檢驗;使用穩定性較好的留樣樣品定期進行重復檢驗;每批樣品做平行樣檢驗及質量評價;進行質控圖、趨勢圖分析和判定;對檢驗結果有影響的設備和標準物質進行期間核查;在每次實驗過程中都帶有空白、陰性、陽性對照、標注菌株或質控樣品檢驗。

         

        3.4監測檢驗原始記錄和結果上報與控制

         

        受控管理所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關聯的內部、外部文件。均使用受控的原始記錄和檢驗報告。按照國家和衛計委要求及時上報監測數據和結果,同時提供定量檢驗項目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報告、內部質量控制與評價報告。每年7月12日前完成質量管理總結和分析報告,全面評價食品風險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為下階段和下半年度的質量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

         

        3.5食品風險監測項目納入資質認定

         

        在2014年4月24日白城市實驗室資質認定復評審工作中,將該中心承擔食品風險監測的檢驗項目納入計量認證。

         

        3.6食品風險監測內審工作

         

        通過對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符合性、有效性、適應性的對照審核,認為該中心質量管理體系基本符合《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的要求。食品風險監測內審工作程序規范、各種記錄齊全,不符合報告4項,事實清楚,定位準確。配置了與中心衛生檢驗監測相適應的組織機構、物資、人力、信息資源;中心關鍵崗位人員及全體職工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要求,全面踐行中心的質量方針,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和技術標準履行檢驗合同,完成衛生檢驗工作。按計劃完成儀器設備的檢定,理化檢驗科設備和標準物質進行了期間核查,設備的維護維修記錄齊全,保障了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處于正常狀態。微生物檢驗科完成培養基的驗收、驗證,標準菌毒種的期間核查、傳代確認和運輸、保存;實驗室科學合理處置了實驗室廢棄物,保障了環境和實驗室生物安全。

         

        3.7食品風險監測工作管理評審工作

         

        為了確保質量方針和目標的適宜性、合理性,程序文件的充分性、有效性。對近期內部審核、資質認定檢查自查中出現的不符合工作進行評價,對糾正措施可行性進行探討驗證。該年度的實驗室內審報告不符合項糾正措施合理,實施了糾正措施,并且對事實結果進行了驗證。實驗室間比對或能力驗證結果質量控制活動結果優秀、資源及人員培訓以及今后工作量和工作類型都得到了確定。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重要的基礎。這項工作質量的核心是檢驗數據,監測機構保證檢驗數據質量是監測質量的基礎和關鍵,所以要重視人員教育與培訓,組建人員隊伍,加強培養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人才隊伍,不斷提高監測質控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要加強相關工作的培訓、指導和督導;要適應監測工作的需要,認真履職、不斷學習、提高能力,為保證監測工作質量發揮積極作用。監測機構應將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貫穿到整個監測工作始終,嚴格規范操作程序,嚴格審核各個環節,做好自查自糾,保證監測工作的嚴肅性、檢測樣品的代表性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試行)》和國務院關于風險監測“四統一”的工作要求,加強部門溝通協作,逐步構建部門間協調統一的風險監測質量管理體系。要按照工作手冊和質量管理方案的具體要求,健全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責任落實到人,切實做好采樣、檢測、數據報送等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工作。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最新在线 | 亚洲va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性爱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一区二区 | 在线不卡视频V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