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環境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地規劃;社會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 X820.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的土地規劃自1986 年開始實施以來,作為一種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手段,是國家對社會和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對土地資源超前利用的合理安排與分配的綜合措施。人均土地資源相對貧乏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而且目前我國又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環境問題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現行的土地規劃利用是以土地總體規劃為主體的一個多層次的規劃體系,但由于土地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實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和不完善等原因,加劇了我國的社會環境問題。
1 土地規劃在社會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土地的特征包括多功能性、位置的固定性和數量的有限性等,一旦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更有甚者危及人類的生存。我國在土地利用規劃在社會環境影響評價上與國外相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相對滯后,其發展的基礎是國外經驗和我國實際國情。它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完善的過程,因此還存在著不少亟待改進和完善的缺陷與問題。
1.1 區域不平衡發展
目前我國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大問題。引起這個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區域內土地規劃的不合理導致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協調,土地的利用結構及用地布局與國民經濟發展存在問題。沒有站在全局的立場來考慮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對土地的利用、開發、整治和保護都不利。區域不協調發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國的土地規劃大多以行政單位為基礎。不同區域的行政單位之間,由于土地規劃都相對獨立于本行政區域范圍內,難以實現行政區間的資源環境協調。
1.2 三農問題日益突出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平穩快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更新改進,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然而相對之下,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農業用地大量流失,土地浪費現象日益加重,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導致城鄉差異也在不斷擴大,使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難題。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十分蕭條,市場發育嚴重滯后,農產品率極其低下,產供銷體系沒有建立,資源配置無法優化;農村人口眾多,勞動力嚴重過剩;城鄉居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上兩極分化嚴重,形成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三農問題”躍然紙上。沒有充分發揮土地規劃的作用是造成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
2 提高我國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議
為了有效地避免和緩解上述問題,提高我國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必須編制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我們應從全局和長遠利益出發,合理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優化土地資源在時空上的配置,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確保規劃付諸實施。
2.1 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規劃
針對上述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們應該借助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中合理、高效和永續地利用土地資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規劃,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更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提高了我國經濟抗風險的能力。
2.2 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社會環境評價的方法研究
目前,在土地利用規劃的社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上仍不夠完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其評價方法的研究。提倡社會環境評價,在決策過程早期提出,評價的目的是預防,只有在決策的開始階段就提出社會環境的問題,才可能減少社會環境問題;注重社會環境評價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社會環境評價報告是土地利用規劃對社會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性成果,一旦得以執行,便具有了社會指導性和法律等效性,因而社會環評要以現實條件為基礎,要處理好科學性與針對性、前瞻性與實用性之間的關系;社會環境評價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社會環境評價的方式方法、指導思想只有不斷發展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要求,社會環境評價既要注重自身成果的總結和積累,又要從各種先進的決策思想中吸取養分,結合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特點的評價方法仍然需要不斷探索。
3 總結
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對社會環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平衡區域發展,統籌城鄉協調、社會環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通過土地規劃在社會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三農”問題日益突出等問題,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規劃、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社會環境評價方法研究等措施。政府和學術界已經開始高度關注土地規劃對社會環境影響的評價。因為土地規劃的應用與發展在我國開始得較晚,目前相關理論還不是很完備,在實際運作中土地規劃的應用還相對較少,因此應聯合土地規劃的各個部門加強對土地規劃的合理布局。
參考文獻
[1] William B Honachefsky. Ecologically-based Municipal LandUse Planning [M]. New York: New York, CRC Press, 2001.1-2.
[3] 葛志華.為中國三農問題求解[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16-171.
關鍵詞:社會嵌入;創業;創業過程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 2010年的統計結果,在59個GEM成員國中,中國早期創業活動指數(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TEA)位居第15位。2013年,GEM(2002-2012)報告中調查數據顯示,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創業排名已提升為第二名,其創業活動的活躍程度可見一斑。然而,高建指出,雖然中國創業率很高,但創業成功率還相對較低,創業整體質量不高。本文從社會嵌入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描繪如何才能取得創業企業的成功[1]。
一、社會嵌入
嵌入(Embeddedness)概念,最早是由經濟史學家Polanyi于1944年提出的,他認為,應當將經濟問題嵌入到更為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加以研究。1957年,Polanyi使用這一概念來描述現企業的社會結構問題(Uzzi, 1997) [2]。1985年,Granovetter進一步拓展了“社會嵌入(Social Embeddedness)”的概念,認為,經濟組織及其經濟行為總是嵌入于它們所存在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并且被其所塑造和制約[3]。
Halinen和Tornroos(1998)將“社會嵌入”定義為企業與各種社會網絡所建立的聯系,及其對社會網絡的依賴[4]。企業是嵌入于社會的一類經濟實體,是企業內部要素與外部社會環境要素的關系集合,因此,嵌入存在于企業產生、生存和成長的各個階段。
社會嵌入,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人或企業與社會環境相聯系的深度和廣度(Jack & Anderson, 2002),近期被學者們用來作為評價一般業務流程的元素(Whittington, 1992; Uzzi, 1997; Wang & Altinay, 2012)。嵌入是企業家成為當地社會結構一部分的一種機制,使得企業家能夠借鑒和使用資源,事實上,被嵌入到一個社會結構中,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二、創業過程的本質
Garud & Giuliani(2013)認為探索不同策略、不同因素對創業過程的影響是創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Young(1998)認為創業者的經濟活動不是發生在一個真空中的,而是在一個正在建設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執行的,這一觀點強調了社會環境對經濟結果的影響,得到了大量學者的支持。
Shane(2012)糾正了創業的定義,認為創業是一個過程概念,在新企業產生的背景下,很多工作是通過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檢測創業過程。作為一個過程,創業是較為復雜的,它是一個環境事件和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Gartner, 1988)。將創業看作一個過程,則呈現了個人與環境的動態性,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就會出現不同的情境和對個人產生影響的各種各樣的社會變量(Cooper & Dunkelberg, 1981),也增加了創業過程研究的難度。
創業過程中,要求創業團隊與社會的強烈互動。創業者發現和創造一個商業猜想和創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創業機會(Eckhardt & Shane, 2013)。Alvarez & Shane(2013)拓展了創業過程的內涵,認為創業之旅是動態性的過程,需要參與者在社會背景下的不斷協調。
三、社會嵌入對創業過程的影響
Jack & Anderson(2002)采用Giddens的結構理論重新構建了創業的定義,即創業就是企業嵌入到經濟社會的一個過程。通過定性檢測農村創業者的行動發現,社會嵌入在塑造和維持業務上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嵌入能夠使得企業家充分利用社會環境的力量,通過機會的發現和創建來組織企業的產生和正常運行。
社會嵌入與創業的相關性體現在,它能幫助創業者識別社會資源,這是建立組織的十分關鍵的一步(Hansen, 1995)。另外,被嵌入到一個社會環境中,意味著在創業過程中,不僅僅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而且增加了創業活動的可能性。社會嵌入伴隨著創業的全過程,其作用機制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據Larson(1992)整理
第一階段,屬于創業前的狀態,包括創業者的個人聲譽、先前的社會關系、以及創業的愿景,這些因素要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相匹配,要能被社會所認可,這也是創業企業社會嵌入的先決條件。
第二階段,屬于初嵌入狀態,在這一階段,若要企業更好地嵌入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去,就要能夠在創造自身利益的同時,造福于所處的社會環境,這也是所謂的創造共享價值(Porter, 2011);社會嵌入并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所以企業會經歷一定的試用階段,體驗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真正能嵌入到社會中去。
第三階段,也就是整合與控制階段,因為創業過程是動態的,與社會的互動也是動態性的,這就要求不斷的整合和控制,包括業務整合、戰略整合,企業經濟活動會對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影響程度的高低和優劣是需要社會監督和控制的,這也是嵌入過程中的畢經之路。
四、結論
通過對社會嵌入與創業過程相關文獻的總結和分析,發現了社會嵌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創業過程。創業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試錯,從失敗中不斷學習的過程;創業團隊唯有創建更多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的機會,加速企業的社會嵌入,挖掘潛在的社會資源,供創業者使用,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產生、生存和成長。
社會嵌入加深了我們對創業過程的認識,我國學者和實踐者都應充分看清國內創業形式,正如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2002-2012)中指出,十年間中國創業活動的活躍程度,在趨勢上表現為日益活躍,但是創業整體水平還較差。因此,創業企業更應順應社會的需要,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更好地嵌入到社會經濟環境中去,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作者單位:中南大學)
參考文獻:
[1]Shane, S., &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2]Uzzi, B. Social St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1): 35-67.
一 、設計離不開生態環境
設計離不開生態環境這一觀念,應當成為綠色設計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作為人類一種重要創造活動的設計行為,總是在特定的外在環境中進行和展開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時代歷史社會環境中,才能產生出某種設計的需要和創作內驅力,產生出設計主題,產生出設計創意和設計方案。進入21世紀,消費者更加理性,消費理念更加科學,越來越多的主流消費人群更加關心購買產品的環保性能,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費者往往把環保指標作為購買決策的第一標準,更加關心產品的生產過程是否環保,甚至更加關注生產企業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貢獻。這些已經成為未來的消費主流趨勢,從此也奠定了綠色設計的應用而生。
我們所說的設計行為所必需的材料、技術、信息,都來自相應的環境,體現出環境所達到的水平。經濟代價超越環境水平的設計不會被公眾認同,只能導致失敗。而社會審美時尚,這種環境的美學標志,不能不成為設計所要依據的一種精神要求。事實的確是這樣:“要是我們脫離環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設計活動,也不可能產生正確的觀念和思想。正確的設計也就不可能創造。”設計產品總會成為特定環境的一個構成部分。無論是一件家具、一只花瓶、一幅招貼畫、一件服飾,還是一座建筑物、一所園林、一個裝飾完畢的房間,都可以看作是大環境中的小環境或存在物,大空間中的小空間或實體。一件設計產品會與它周圍的日用品、陳設工藝品、房間、庭院、綠化帶、建筑群乃至山林原野產生某種聯系,共同構成一種具有特定內涵和豐富性的生態環境。
二、生態環境對設計的影響
生態學本來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方式與其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間的交互關系,以及生物彼此間交互關系的一門學科。“生態學”一詞“Ecology”源于希臘文,由“Oikos”(意為“住所”、“住宅”、“環境”)和“logos”(意為“話”、“言語”)組成,合起來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這門學科原本就是側重于環境的作用的。實際上,生態學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類生態學的誕生是順理成章的事。—般地說,設計的生態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圍繞著設計主體并對其設計行為發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設計生態自然環境。設計生態社會環境情況較為復雜,它是指影響設計主體及其設計行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與之相結合的那部分相互聯系的人們的總體。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體現為紛繁復雜的多種形態,諸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倫理關系、家庭關系、文化關系等等。這種種關系也可以稱為設計生態社會環境諸因素。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們對設計發生著不同的作用。現代設計生態環境構成了一個有機建構的框架,現代設計的種種展示、表演、動作、嬗變,都在這個框架中實現和完成。這個設計生態環境框架有著許許多多變動的結合點,例如生態平衡、人類生存空間、人類關系網、醫學與保健、戰爭與和平等等,它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和制約現代設計。
三、自然環境與因地制宜
自然環境成了一些設計師的靈感之源,當代有建筑師在構想未來的理想建筑時,把目光轉向了人類從那里誕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態建筑”或者稱“仿生城市”的設想。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樣式木構建筑的成型和發展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有些學者曾經指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在黃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帶,當地盛產的木材,就成為構筑房屋的主要材料。這樣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就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中國建筑的主流。”關于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的全面認識,現在學術界還在探討,自然環境對木構建筑形制的制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豐富的木材資源,寬闊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宮室寺觀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鮮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環境因素,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裝飾華麗和飛檐翹角等。
綠色設計,生態先行。近年來,可持續性設計理念在全球建筑行業逐漸普及。發達國家在規劃城市與建筑的時候都是生態先行,提出戰略性環境總評估。例如:日本的設計都是路讓河,而不是河讓路,不會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蓋樓的地方,就空出來種樹或者建花園,海邊的建筑一般都會留出出風口,讓海風可以吹進城市,使城市不會太悶熱,此外在海邊還會建設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閑場地。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問題”,設計一定要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講究美學,達到美與和諧統一。
四、社會環境中的設計
當下,社會環境隨之變化,人們往往在設計的過程中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人工制品所包圍著,被自己的同類的群體所包圍著,沉浸、糾纏在種種社會關系之中,所以社會環境被人們更加直接地感覺到,經濟、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風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對設計發生作用。設計生態社會,設計要從外部環境,主要是從社會環境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動力以及原料、技術和手段,例如物資、人力、知識、信息等,而這些東西并不是超時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時代歷史社會環境里的現實的存在。農業社會環境里生活的人沒有可能設計航天飛機,偏遠山區的人不會去設計信息密集型工業產品,電腦設計技術只會出現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里,和平環境里的設計師們不可能以主體力量投入軍用品的設計。人們總是在特定時代的社會環境所限定的條件下從事文化活動,設計師也總是在有關設計的諸種社會環境因素所構成的限定條件下行動。設計師不能隨心所欲,他對社會環境的某種偏離有時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從社會環境的制約這一基礎之上著手設計的。所以說設計師應當遵從社會環境發展規律,切實進行設計活動。
五、總結
從綠色設計生態環境的各個方面來看,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往往協同對設計發生作用。這在上面的分析中實際上已經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設計正是認識到設計的力量和效應與環境的關系,自覺地與環境相聯系而完成的。一個有典型價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貝內通”( 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廣告設計。這些服裝廣告設計并不著眼于服飾展示,而是關注當代人類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環境污染,艾滋病,民主與和平,戰爭,自然災害,種族平等與和睦,難民問題,等等。設計師從特殊的視角選擇內容并給以特殊的攝影藝術處理,比如充塞畫面的無數個大小、形狀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膚色的三個小女孩快樂地向觀眾吐舌頭……別出心裁的創意,統一的圖式原則,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持久的思維穿透力,使這些關注全球熱點的廣告受到世界范圍的關注,從而達到促銷貝內通品牌服裝的目的。
最后,環境一直都是對人類行為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力,環境也對現代設計中發生過和正在發生著的事情影響著,設計師們同時也受環境的滲透、喚醒、激發,會在自己的所有設計中自覺不自覺地打上生態環境的印記,而且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間接的表達生態問題,來傳達自己對生態環境的感知和理解。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差異;社區養老;社會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8-0060-03
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帶來了嚴峻挑戰,挑戰之一就是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社區作為居家養老模式的主要載體,對于滿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建設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生活的社區養老的社會環境,是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然而現有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社區養老模式的內容,其推行的重要性,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政策建議上,忽視了對社區養老環境的營造。本文就是基于實地調查,用城鄉差異的視角分析社區養老社會環境建設的現狀。
1概念界定
社區養老社會環境一個抽象的概念。從宏觀方面來看,社區養老是一個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不斷推進的事業。從微觀方面來看,社區養老需要社區、機構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們共同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養老環境才稱得上積極的社區養老社會環境。本文在對社區養老社會環境進行操作化的時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它的現狀進行測量:
11組織機構
社區養老服務的組織機構,包括社區內部管理社區老齡事務的工作機構和社區為老服務組織,是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核心,一切服務的實施,都需要它們去領導實行。
12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區落實各級部門有關老齡工作的情況,以及本社區為開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它們是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靈魂,一切服務都是以它們為指導原則展開的。
13人員關系
這里是指與社區養老有關的各類人員之間的關系。包括社區從事老年工作的專業人員與老年人之間的關系;社區內老年人之間的關系;社區里老年人與其他人群的關系等。這是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關鍵,只有各種人員關系和諧,才能夠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
14文化氛圍
文化氛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區為宣傳老齡工作而營造的尊老、愛老、敬老的氛圍;二是社區成員之間形成的一種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社區文化環境。這是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升華,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才能夠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樂地生活。
15活動空間
活動空間既指為增加老年人交往、娛樂而提供的活動場地及器材等設施;也包括為增加老年人互動、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而開展的各項為老活動。它們是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載體,沒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一切社區養老服務都無從進行。
2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現狀
為了明晰城鄉社區養老社會環境的現狀,仍需從社區養老社會環境建設的五個方面加以描述:
21在組織機構取得一定成績,但在覆蓋率上仍有城鄉差異城市社區所調查老年人(825人)中認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關事務的機構”的有265人,Mean=03212。農村社區所調查老年人(615人)中相應有127人,Mean=02065。獨立樣本T檢驗:Sig(2-tailed)=000(
22在制度政策上,養老政策因種類不同既有城鄉差異也無城鄉差異以“孤寡老人的照顧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為“制度政策”的測量指標。城市社區所調查老年人(825人)中認為“村居里無兒無女的老人是有國家或集體負責養老”的有277人,Mean=03358。農村社區所調查老年人(615人)中相應有252人,Mean=04098。獨立樣本T檢驗:Sig(2-tailed)=0004(
然而,在城市社區調查老年中認為“村居里生活困難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Mean=06739。農村社區所調查老年人中相應有390人,Mean=06341。獨立樣本T檢驗:Sig(2-tailed)=0117(>α值005),不顯著。由此可見,城鄉社區在這一問題上沒有差異。
雖然,城鄉社區在養老社會環境建設時都重視制度的建設,注重落實和制定有關老齡工作的方針政策,比如“低保”政策落實就較好,沒有城鄉差異。然而目前的效果還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從“量”上來說,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體供養”時,城鄉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數近兩倍于回答“是”的人數,因此必須提高為老政策的落實程度。此外在“量”發展的同時,還需要“質”的飛躍,雖然城鄉生活困難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在保障水平上還有高低之分,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農村社區也近兩倍。
23在人員關系上城鄉社區沒有差異,但對老年人缺少精神關懷對所調查城鄉社區老年人認為的“村(居)領導比較關心老年人”“村(居)成員比較關心老年人”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Sig(2-tailed)=0315(>α值005),不顯著;Sig(2-tailed)=0351(>α值005),不顯著。由此可見,在村居成員關心老年人這一問題上,城鄉社區沒有差異。然而,對比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認為社區領導比較關心他們的老年人有280%,認為社區成員比較關心他們的老年人有412%,可見社區領導的關心度相對于社區其他成員對老年人的關心度,老年人更加滿意于社區成員。作為養老服務機構的組織領導者,出現這樣的情況值得反思。
24在文化氛圍上城鄉社區有差異,類型單一
城市社區所調查老年人(825人)中認為“村(居)里重視尊老敬老宣傳,注意營造尊老敬老社會氛圍”的有217人,Mean=02630。農村社區所調查老年人(615人)中相應有126人,Mean=02049。獨立樣本T檢驗:Sig(2-tailed)=0009(
雖然社區正大力加強為老服務的文化氛圍建設,且城市社區相對于農村社區而言比較重視助老服務的文化氛圍建設。但還可以看出,城市社區的助老內容雖然廣闊,但還不足以滿足各類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社區只考慮到了困難老年人的生活,而沒有全面考慮其他老年人的生活,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務內容。農村社區跟城市社區相比,服務內容首先必須擴大,在擴大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夠像城市社區一樣深化內容、提高質量。
25在活動空間上問題較為嚴重,現有空間難以滿足老年人需求在養老社會環境建設中,活動空間的建設是載體,是其建設情況的直接反映。然而城鄉社區在老年人活動空間建設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問題,現有的活動場地、活動器材、運動設施以及活動內容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體育鍛煉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動團體”、“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動場所”、“村(居)里有老年人體育鍛煉的設備”,對城鄉社區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都是:Sig(2-tailed)=0000(
3總結與反思
31社區養老的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況
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責任明確,那社區到底怎么養老?政府給出的答案是:社區居家養老。從養老類型的劃分來看,社區居家養老是將“養老地點”與“養老服務供給”兩個維度劃分出來的“居家養老”與“社會服務”的一種交叉組合形式。[1]劃分養老類型有三個維度,除了“養老地點”和“養老服務供給”之外,還有就是“養老資金的來源”,直白地說,如果養老資金足夠充裕,當前我們所遇到的養老問題許多都會迎刃而解。養老資金不充裕,政府埋單力度不夠,社區如何提供養老服務?
一靠社區志愿者?中國不僅缺乏長期志愿服務的文化傳統,更沒有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當前我們的志愿服務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婦和大學生組成的臨時群體身上,他們所體現出來的臨時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說明他們所提供的志愿性養老服務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雖然有地區要求各級政府投資新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并且提出一些軟硬件的要求。事實上,要求每個社區單獨建立一個機構,已經成為多數社區無法承受之重。它們所提供的硬件多數只能應付檢查,所提供的軟件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數量與質量的落后使多數老年人無法從中獲益。三靠撫養協議?相關法律對于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義務有明確的規定,法律已經對于子女的贍養義務有了明確規定,為什么還需要并不具有嚴格法律效應的撫養協議,法律靠不住,協議就更不可靠了。
調查顯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養老服務實質上是徒有其表,實質低效的居家養老。村居層面僅僅滿足于應付上級的檢查與考核。實際情況是,這些考核指標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層面。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顯然是低質量的,是不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廣泛需求的。
32社區養老中的政府與市場
雖然市場性居家養老服務需要被提供服務者個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場上購買,且隨著老齡化加劇,此市場必然廣闊。但福利性居家養老服務卻屬于政府基本責任范疇,政府應主要通過財政補貼或直接購買服務來履行責任。但當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養老服務中的表現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管理部門,其職責是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法規,確立整體發展規劃和分步推進計劃,做好經費預算與資金撥付,社區服務組織培育、綜合協調及有關的監管工作。雖然國家相關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資金已經出臺并一定程度上落實,但是可以發現,現實中因為資金缺乏所導致的低質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普遍存在。調查發現的大量為老服務基礎設施的落后,不得不說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現。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才能夠建立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33社區養老的城鄉差異如何縮小
城鄉因生產方式、生活形態不同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動,在養老方面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異所導致的養老服務內容和質量的巨大差異卻應該被消除。當然,農村老人與城市老人的經濟支付能力、思想觀念等的差異在推行居家養老服務的時候需要考慮。現行的按照城市的標準在農村建設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顯然不合適,相對于城市老人而言,農村老人需要的應該更多的是福利性的養老服務而非市場性的養老服務。因此,城鄉建設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硬件標準可以不同,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務安排等軟件支持方面,城鄉應該消除差別。對于農村社區養老,應該根據農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與城市老年人的差異,創新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在這一點上反倒不應該城鄉一體,農村地區應依托鄉鎮敬老院服務平臺,開展為老服務項目。除此之外,農村地區最應該進行的是為老人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此基礎上才是社區養老的社會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4):51-59
[2]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08(1):42-48
[3]錢雪飛論建設社區積極的養老社會環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6(1):29-31
[4]宋君,張國平對南通市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的思考[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6,20(3):12-16
一、創造環境,實地觀察
如果僅憑課本的文字敘述和插畫,學生很難理解其內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進行實地觀察,先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再進一步分析事物的內部特征。例如學習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概念時,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楊樹、梧桐樹、柳樹等,并與植物園中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進行比較,發現前三種植物冬季落葉,夏季常綠,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四季常綠。讓學生根據比較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總結出兩種植物的特點,使學生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質含義和課外拓展知識。例如在學習宇宙的時候,我們不能只依靠想象來學習,應帶領學生來到天文館,全面了解宇宙相關知識。
二、抓關鍵詞,化繁為簡
最能表達和概括地理概念內涵的往往只有幾個關鍵詞語而已,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出關鍵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化繁為簡,消除學生厭煩情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短時間內掌握地理概念。例如對“土壤”這一概念的理解,土壤是“在陸地表面具有肥力并且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從中我們可以提取兩個關鍵詞就是,“具有肥力”和“能夠生長植物”。通過此種方法我們不但掌握了“土壤”的概念,而且進一步了解了“土地”和“土壤”之間的關系,土壤一定是土地,但是土地不一定是土壤。抓住關鍵詞對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剛開始的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出關鍵詞,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己找關鍵詞的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并且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效率。
三、類比記憶,區別理解
在進行地理概念的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地理知識,而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地理知識的自學能力。高中地理概念特別多,并且不乏有意思相近的,因此學校除了掌握單個地理概念的含義之外,還要了解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1.近似概念
有些地理概念特別相似,很容易造成記憶混亂,例如:國土與國土資源、水力資源與水利資源、降雨與降水等。只有從本質上出發進行分析,找出異同點,從而確定相似地理概念的分界線。例如:降雨與降水,都是水汽凝結降落到地面的現象,不同的是,降水是指水汽從云霧中降落,遇冷凝結成液態水和固態水的現象,而降雨是指水汽從云中降落,遇冷凝結成滴狀的液態水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降雨僅是降水其中的一部分,指的是液態水部分。所以在運用的時候要進行區分,在形容氣候的特征時,一般會用到“降水量”這種詞眼,如溫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是400-800mm;而河流的補給形式就包括降雨,因此對二者進行區分,不可混淆。
2.矛盾概念
矛盾概念又稱為相反的概念,例如: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理解,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長河中,仍會重新出現的自然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長河中,不會重新出現的自然資源。區別這一對矛盾概念的“矛盾點”是:“在人類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長河中,是否會重新出現”。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礦藏為不可再生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都是可再生的資源,所以我們要保護好礦藏資源,節約使用礦藏資源。
3.包含關系
我們生存的環境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包括: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城市環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理環境;而社會環境是人在地理環境的基礎之上經過長時間的有意識活動改造形成的;城市環境的特點具有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特點,是人類對自然干預最多,地理環境的外延是最大的,其次是社會環境,最后是城市環境。
很多考生覺得作用題的答案要點太過煩瑣,其實考生只要學會認真梳理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彼此依存即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之間息息相關,你突出我,我表現你;指向一致即小說寫作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小說的主題思想,所以人物的設置、情節的安排、環境的烘托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小說的主題。
一、人物的作用
小說中的人物簡單可以分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要以篇幅的長短或自己的主觀臆想來判斷主次人物,而要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來判斷。主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點、推動情節的發展、表現主題思想等,而次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點、襯托主要人物、推動情節的發展、烘托氣氛以及更好地表現主題思想等。
【例1】2015年浙江卷《撿爛紙的老頭》你認為作者刻畫“撿爛紙的老頭”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①作者刻畫這個“老頭”,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賤、遭人輕視的小人物,也有著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和自己的尊嚴。(主要人物)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關懷呼吁人們關注那些處于生活底層和社會邊緣的小人物,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主題)
【例2】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玻璃》“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講述故事:小說故事是由“我”講述出來的,真實可信。(第一人稱)
②推進情節:“我”是事件的參與者,由于“我”的提議,情節得以發展變化。(情節)
③襯托人物:小說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鮮明。 (次要人物)
【例3】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 “看報紙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①從情節發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農民夫婦對“我”身份的誤會,從而推動情節的發展。 (情節)
②從人物關系的角度看,他是一個穿針引線式的人物,把“我”與農民夫婦、未婚妻聯系起來。
(次要人物)
老師有話說:人物的作用和情節、環境、主題息息相關,考生在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礎上聯系情節、環境、主題,即可得出關子人物作用的完整答案。特別要提醒考生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查內容。
二、情節的作用
因情節處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故作用也會有所不同。
1.與其他情節的關系(視情節所處的位置而定):
(1)首段或首句:總括全文,點明題旨,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情感,開啟或引出下文,為下鋪墊,推動情節的發展,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興趣,為人物提供活動的場所,渲染氣氛,營造意境。(環境)
(2)中間段:承上啟下,或承上,或啟下。(兼顧承接上文的什么內容,或開啟下文的什么內容)
(3)末尾段: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與前文照應,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發人深省,強化作者的情感。
2.表現人物性格的情節(情節內容+性格內容):
(1)情節安排的效果: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設置懸念,引發興趣等。
(2)對人物性格及主題起作用的兩個方面:交代前文某情節的內容,與其他情節進行對比,表現人物的某種性格。
3.情節在表現主題方面所起的作用:
點明主題,突顯主題,深化主題。
【例4】2012年江西卷《報復》小說開頭彭恩打電話的情節,有哪些作用?
答案: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②點明彭恩的身份。(人物)
③表現彭恩的性格特征。 (人物)
④為下鋪墊。 (開頭情節,引起下文)
【例5】2016年山東卷《琴聲何來》小說寫吳秋明講述“絨布媽媽”實驗,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突出文章的主題,表明孩子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資助,更需要情感上的關懷,需要親情和愛。
(主題)
②承接上文,解釋吳秋明穿藍色小碎花薄棉衣的原因,為下文吳秋明在兒童村的表現做鋪墊,突出吳秋明對孩子們的愛。(中間情節,承上啟下)
【例6】2014年遼寧卷《數學家的愛情》小說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數學家算錯了賬,這樣處理有何作用?結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
①使故事情節平中見奇,形成。
(最后情節,總結升華)
②使女老板和數學家的形象更加豐滿。(人物)
③進一步體現人際交往中情商十分重要的主題。
(主題)
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讓人回味。
老師有話說:只要考生找準情節的位置,就可以推出情節在結構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分析情節展示的內容,并聯系人物或主題思想,就可以推出情節在內容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將前面的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答出關于小說情節作用的完整要點。
三、環境描寫的作用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等,社會環境描寫主要包括反映時代特征的建筑、風俗等。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包括交代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預示人物的命運、揭示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成長的歷史背景)等,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包括點明時令、點明地點、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心情、表現人物之間的關系、表現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
【例7】2013年山東卷《活著》請簡要分析小說最后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答案:
①點出了老人的鄉間生活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點明地點)
②透露出鄉間的生活都順應著自然規律。
③深化了主題,增添了小說的意味。(主題)
④與開頭的環境描寫相呼應,使文章的結構完整。
(情節)
【例8】2014年重慶卷《東壇井的陳皮匠》文中第2段的環境描寫突出了古城怎樣的特點?這對塑造陳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
①突出了古城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和豐厚的歷史底蘊。(主題)
關鍵詞:因素;生活環境;社會環境
目前太極拳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以其健身養性、經濟實用、老少皆宜的特點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雖然太極拳運動起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說法;官方考證太極拳為陳王庭所創。而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張三豐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又是楊露禪。但是當今社會流傳著太極拳五大流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它們分別是: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由此可見,太極拳并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然而太極拳五大流派是怎樣形成的,五大流派創始人成長為名家的過程又有著怎樣的關系,下面就太極拳五大流派創始人成長的關系進行簡要分析。
一、家庭、生活環境因素
縱觀太極名家的成長,他們大都是小時候家庭清貧,生活困難或出生在戰亂環境中。例如,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于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干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比如孫祿堂,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兩年后,李魁元又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云深繼續深造。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雖出身地主家庭,生活自然算不上清貧,但是明末時期正值多事之秋,據史料記載:他也曾在山東掃蕩群匪。吳鑒泉自幼就目睹其父全佐南征北戰,生活在戰爭的環境中。所以說這兩位自然也算是家庭、生活環境惡劣。
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環境造就了各大流派創始人具備常人不具備的堅毅、勇敢、吃苦和拼搏的品質,也印證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前輩的影響
太極拳五大流派名家大都是自幼習武,而從小時的這種習武愛好無不是受到了前輩的影響。有的生活在武術世家,從小受到武術的洗禮甚至可以說是太極拳的熏陶,而除此就是被師傅看中其武學天賦并傾力培養。總之都受到了高人和前輩的指點和影響。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受其父輩祖輩影響學武,后自己又在前人基礎上博眾家之所長創編了太極拳自不必多言。
吳鑒泉自幼喜練武功,善于騎射。在父親全佐的教導下,對太極拳苦心鉆磨,又進行增益修訂,其造詣日益精深。他的父親本人就是一個太極拳高手,曾先跟楊露禪學太極拳后又拜楊露禪的兒子為師學習太極拳。全佐對太極的熱愛和鉆研深深影響了吳鑒泉的研習太極拳之路。
而對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河清,有史料記載: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號廉泉,清代直隸廣平府人。禹襄曾祖靜遠以武癢生授衛千總職;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長兄澄清,舉人,官河南舞陽縣知縣;次兄汝清,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習武。由此可見,他和兄長都受了前輩影響開始習武。史料對后來他學習太極拳也有記載:里人楊露禪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十有余年,備極精巧。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后赴溫縣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太極拳,精妙始得。
楊露禪與孫祿堂的學武經歷有些相似,他們都屬于自小熱愛武術。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尚武練武的環境和好的老師,并受到了恩師器重全力培養。楊露禪幼年時在河南焦作陳家溝做工,其間借機偷學陳長興師徒練拳,后被發現。陳長興見他是可造之材,不但沒有責怪,反而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收他為徒悉心傳授。
孫祿堂九歲開始跟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時間雖短但其勤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后又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兩年后,他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云深繼續深造。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10kV 配電 故障 防范
10kV配電線路,對于我國的電力事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其存在承擔著將電力輸送到其消費的各個環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輸電線路和電力消費環境之間的重要銜接,是整個供電體系的重要承啟環節。
1 10kV配電線路常見故障成因分析
10kV配電線路的工作環境相對而言比較復雜,一方面其自身地位相對于高壓輸電網絡而言更為貼近電力消費環境;另一個方面當前電力輸配送網絡日漸發達,依然延伸到整個社會環境的角角落落,這種狀況必然會導致其自身的維護力量不足,從一個側面加劇了故障發生的可能性。
依據最近幾年對于10kV配電線路故障發生的成因看,自然災害以及外力破壞是最為突出的兩個主要方面,占據了所有故障的大約七成比重,剩下的三成多主要包括用戶端設備故障以及二次系統故障兩個方面。
對于自然災害的影響而言,在整個故障因素中居于首位,不同環境下的自然災害會占據略微不同的比重,其中主要影響來源于雷電和風災。雷擊在10kV配電線路環境中的影響尤其大,這主要是因為10kV配電線路中架空線路相對較多并且路徑較長,加上其沿線走廊地形比較空曠,因此在雷雨季節相對容易遭受雷擊。尤其是對于某些環境,防雷設施本身不完善或者未能得到足夠有效的維護工作,因此時常會在遭受雷擊時造成了絕緣子擊穿爆裂、斷線、避雷器爆裂、配變、開關燒毀等設備損壞故障。
而對于外力造成的配電線路故障而言,可以分為來源于自然因素以及來源于人類社會的因素兩個方面。自然方面的因素相對單一,大多都是小動物對于配電系統工作環境的非法入侵造成故障;而對于人類社會環境而言,具體則相對復雜。首先是交通路網會隨著城市的興起以及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呈現出日趨成熟的特征,而必然會造成交通路網建設與配電網建設的矛盾,大部分線路桿塔隨著路網的建設,處于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引發的車輛碰撞10kV桿塔、電纜分支箱等事故事件越來越多。并且城市的發展,造成人類社會環境中的建設工作越來越多,也是對配網形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最后,農業生產環境也會與風災共同形成對于配電線路的重要影響,在農用地膜未能實現良好管理的環境下,被風吹起的地膜如果掛在架高線路上,其必然會十分易于造成故障。
除此以外,用戶設備以及供電二次系統的設備故障,基本源于設備本身的老化或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維護等原因。
2 10kV配電線路的故障防范
考慮到10kV配電線路本身對于我國供電服務實現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有必要針對當前存在于配電環境中的常見故障展開對應的防范措施。依據上文中分析提及的集中主要故障成因,可以重點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防雷體系建設
從主動防雷工作的角度看,應當積極選擇適合的地點加裝或更換防雷設施。推廣應用雷電定位系統,分析雷電活動規律,確定雷電多發區,有針對性地增加防雷設施。而從被動地相對傳統的角度看,引入包括過電壓保護器、穿刺式避雷器、跌落式避雷器等先進防雷保護技術和措施,有效提升防雷體系可靠性。除此以外,還應當注重對于現有防雷體系的維護,在雷電多發季節到來之前應當展開徹底的檢修,確保整個防雷體系能夠正常展開工作。
2.2 配電線路保護
考慮到外力因素是10kV配電線路環境中常見的故障成因,最為有效的防范措施應當屬加強對于整個配電線路的保護工作。在外力因素中,對于來源于自然界的因素,諸如小動物等,除了應當在變電站環境中予以防范以外,更為重要的因素即來源于人類活動的外力因素是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當前電力建設體系日趨復雜,并且與社會環境之間也有更多交叉環境,這些狀況都決定了人類行為必然會對配電線路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應當加大對《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的宣傳力度。沿線路環境加強對于電力線路的保護宣傳,并且在桿塔、設備上懸掛警示牌、標示牌,都是有效提升配電線路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
2.3 數據體系的建設
對于10kV配電線路體系而言,在當前的信息環境之下,想要進一步加強對于故障的防范,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就在于通過既往的歷史數據獲取到配電環境中的工作行為特征,并且總結出相應的規律用以指導未來行為。這種工作方式從客觀上要求更為寬泛的數據采集體系存在,并且通過專有數據庫的有效支持,形成合力的仿真模擬模型,尤其是對于配電系統中相關設備的工作狀態信息獲取,更是此種數據環境中的重要方面。建立起良好的數據結構,并且加以深入分析,必然能夠對配電網絡的故障防范發揮積極價值。
3 結論
10kV配網是電力系統與用戶直接相關的關鍵銜接點,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于供電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必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配網自身的健康水平比如予以關注。實際工作中應當積極引入先進技術,不斷加強數據體系建設,有效提升經驗總結水平,通過多個層面的額共同努力實現對于10kV配電網絡故障的防范。
參考文獻
[1]黃仕玉.如何提高當前配電網供電可靠性[J].科技創新導報,2009(21).
[2]鐘瑛.淺議配電線路雷擊跳閘與防治[J].四川電力技術,2008(S2).
一、工程活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毫無疑問工程活動是構成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因為人是工程的締造者,人是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影響的,進行工程的設計,不能僅僅從工程的角度去考慮,其實工程設計的過程就是所受社會因素影響的過程,因為工程活動中往往是社會性要素起到了主導作用,技術反而是輔助的。工程的每一個步驟都能見到社會因素影響的身影,工程絕對不是局限在科學和技術中,只有存在相應的社會環境,工程才有基礎開展。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科學和技術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忽視了社會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事實情況是社會因素在另一個側面促進了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發展絕不是單一只靠自身的演變,可以說社會因素決定了技術發展的方向和步伐。技術應社會需求而生,更依賴于社會的發展,在沒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支撐,技術是難以創新發展的,所以技術的發展就必然要受到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不是技術決定社會,也不是社會決定技術,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完成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二、群體選擇對工程技術進步的影響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因素的影響,技術發展的方向主要受相關利益群體的選擇影響。當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產生了新的需求,在滿足這個需求的過程中,很多新的技術應運而生,這些技術產生的原因是人們為了滿足需求而集中資源進行的技術攻克,當眾多群體選擇心向一處時,就決定了技術發展的方向,而社會因素往往影響了人的選擇行為。
在我國而言,發生在60年代的三門峽水輪機工程就很好說明了這一點。當時我國在經濟條件相當落后的情況下,集中了眾多技術人員和龐大的社會資源,硬是攻破了當時在我國不可能實現的技術難題,從而成功完成了整個工程。這是一個典型的群體選擇對工程技術進步的影響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定情況下群體選擇對工程技術的進步有可能是跨時代的,由此我們不得不考慮社會因素對工程技術進步的重大影響。
三、社會價值對工程技術進步的影響
技術的發展是科學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促進的結果,技術不可能孤立于社會之外發展。對社會環境影響最大的是人們的主流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甚至在整個社會環境的發展中起統治作用,社會價值觀主導了社會環境的變革,對各種社會因素產生了深遠影響。間接地,社會價值觀必然會影響各種技術的發展,尤其其中最重要的工程技術發展。就社會價值觀對建筑風格的發展影響來說,從最早的哥特式、巴洛克到現在分門別類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社會價值觀的變革促進了建筑風格的變化,從而促進了相應工程技術的進步。社會價值觀決定了社會因素的導向,社會因素的導向會直接影響各種技術的發展,社會需求也是受社會價值直接決定的,社會需求的變化代表了社會人群行為方向,在工程領域,社會需求會改變各項工程活動的變革,相應的工程技術就會得到長遠的發展,總的來說社會價值對工程技術的影響是起到決定作用的,現在很多重大的工程技術的突飛猛進都是社會價值影響的結果,尤其在我國這樣的影響更加明顯,上面說的三門峽水輪機工程各種技術難題的突破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很多技術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水平,尤其是工程技術,社會價值的導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看待工程技術的進步,局限在單一的技術領域是不對的,社會因素對技術進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四、學校教育對工程技術進步的影響
在新時代從事工程技術的人員全部受到過高校教育,他們是技術研發、突破的直接參與人,在他們工作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習慣,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生時代不斷進行實習研究養成的,由此來看高校的教育對工程技術能力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工程技術人員真正開始親自著手工作前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學校的教育和培養,他們的技術能力基礎是在學校不斷的磨練和學習造就的,所以學校的教育培養情況直接決定了學生在真正成為工程技術人員時候的工作行為習慣,這對工程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影響。技術人員在學校得到足夠的理論知識,以此為指導,再用過不斷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積累,使技術人員養成了基本的對待技術問題的專研理念,也養成了習慣性的思?S方法。從這方面考慮,現在學校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學生實踐中的鍛煉,培養學生的上手能力,使理論是實際有效結合,這樣的人才具備過硬的工程相關的技術能力,在工程的進行中,深厚的基礎使他們能夠很快的滿足工程隊技術上的要求。學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之后這一批人對工程技術進步的貢獻,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是在懵懂無知的時候經過學校的教育,而逐漸掌握專業技術能力,并將之運用到實際工程上,在其后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他們用學校培養出來的方式去處理各種技術問題,這就是學校教育對工程技術進步影響的全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