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育生物學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 寫作問題 語法錯誤
英語寫作是一項能夠客觀反映學生思維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技能,也是一種很難習得的技能。寫作遠比聽、說、讀困難許多,從根本上看,寫作起碼要協調兩種本身就已經很不容易的技能――想明白和寫清楚。寫清楚不僅要具備詞匯、語法、修辭等知識,還要有組織語篇的能力。本文將對寫作中常見語法錯誤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一、語法錯誤的主要類型
1.主謂不一致。
主謂一致指“人稱”和“數”方面的一致關系。學生往往在復雜的結構和長主語的干擾之下,寫謂語的時候主語就很容易被忽視而造成主謂不一致的現象。
首先,這里指的復雜結構是指幾個會將主謂隔開的特殊結構。例如:插入成分,定語從句,同位語或同位語從句。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每每遇到以上幾種情況的時候,回頭重新找主語是必需的工作。例如:Thomas Edison,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is a brilliant inventor.這里在寫完第二個逗號的時候,就應該回過頭來看看原始主語,而不能入成分中的scientists所蒙蔽。所以,每當遇到謂語時,重新審視主語是很重要的。
其次,能夠對主謂一致產生阻礙的長主語主要是指以下兩種:
(1)主語后帶“of/in介詞短語修飾”。Of的出現就會導致謂語遇到的最近的一個名詞不是of之前真正的主語。例如:The most favorable food of those boring people is stake.這里,謂語is是food而不是of之后的people所決定的are.
(2)主語后帶定語從句。定語從句出現在主語修飾語中一方面造成了主語和謂語間隔距離太遠,另一方面使得主語既長又復雜。如此,雙管齊下謂語要想和主語一致就難上加難了。例如:The idea which used to solve many emergent cases has been proved to be impractical nowadays.顯然,has之前的定語從句對謂語的選擇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2.時態錯誤。
中文里沒有時態的區分,而英語的動詞有十六種時態的變換。動詞時態的錯誤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動詞時態錯誤,比如:He catch a cold last week.其中catch就是時態錯誤。第二類是動詞時態形式的錯誤,比如:He catched a cold last week.其中catched就是動詞形式的錯誤。catch的正確過去式為caught。
3.非謂語動詞使用的錯誤。
由于學生對非謂語動詞的概念不清楚,對不定式、分詞、動名詞的用法不明白,對句子的結構分析不正確,常把非謂語動詞誤用作謂語動詞。學生不知道在句子中謂語動詞只能有一個,如果另外一個動詞出現,這個動詞就有三種情況;一是并列謂語,但是這時候必須有連詞,如and,but等;二是出現在從句里面;三是以分詞形式出現,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還有不定式。現在分詞有主動語態和進行時的含義,而過去分詞有被動語態和完成時的含義,不定式有將來時態的意義。例如:In the museum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look at.此句已有謂語動詞there are,用來修飾things,缺的是后置定語,所以應該改為to look at。再如,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Look forward to是一個固定短語,后接動名詞。
4.名詞單復數錯誤。
英語的名詞復數除單復數一致的名詞外,其余名詞復數形態都會有所變化。而漢語里只有“們”算得上是復數后綴,但它一般只能跟在人稱代詞你、我、他、它和人稱名詞(如學生們)之后,使用范圍較小,不像英語里的復數后綴s或者es可與大多數可數名詞搭配。因此,英語初學者常會造出像We are student.這樣的句子。因為漢語里“我們是學生”中“學生”未發生形態變化。再如英語人稱代詞有主賓格之分,he是主格,賓格是him,而漢語人稱代詞主賓格一樣,這也使得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時常常主賓不分。
5.連詞的錯誤。
連詞主要有兩種,即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考查點主要是并列連詞(分遞進式,轉折式,選擇式和因果式)之間的誤用(主要是but與so,and之間的誤用),從屬連詞之間的誤用,以及并列連詞與從屬連詞之間的誤用等。
例如,He had little to eat and a large house to live in.這里表示的轉折關系,應該使用but。
He had no sooner arrived when he fell in.從屬連詞搭配使用錯誤,when應該改為than。
二、相應的教學策略
1.增加學生語言輸入,擴大學生閱讀量。
學生語言信息輸出的根本前提是語言信息的大量輸入和高質量輸入。只有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或思想感受,掌握了準確的語法結構和詞匯,見過很多地道的英語語言現象之后,才能進行有效的寫作。擴大學生閱讀量,在閱讀訓練中,學生可以得到詞、句、段、篇的訓練,逐步積累反映客觀事物的詞語,認識遣詞造句,句子表達思想感情的種種方式,了解文字怎樣確定中心,怎么連句成段。積累語言素材,優美的語句表達,吸取有用的語言和較多的英語習慣用法,等等。
2.加強詞匯語法的強化訓練。
語法是寫作的靈魂。英語五大基本句型的詳細講解,在此基礎上進行主從復合句的練習。從句的寫法在英語寫作中極其重要,教師必須加強從句的講解,才能讓學生在運用時減少句式結構上的錯誤。
3.合理利用范文,根據模板大量仿寫。
閱讀是寫作最好的抓手。認真模仿和仿寫閱讀文章中的詞句用法,然后是整體句子和段落的結構,最后是文章的思維模式。一種模式必須反復驗證、嘗試和練習,才能變成屬于你的思維模式,有變化的模式,可以讓學生減少整個過程的繁瑣和枯燥。如Of all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during the past quarter-century,perhaps the most far-reaching has been the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cope and seriousness of their arts coverage.在這個閱讀句子中,簡單的理解就是“在所以××的范圍內,最××的是××”,只是這個句子加上了明顯的定語從句,時間狀語,還有限制范圍的狀語而已。側重思維訓練時,由這個句子的模式,可以想到Of all the elements,the most nerve-cracking has been the inexorable decline in the sense of security about the food quality.
總之,英語寫作教學要增加學生語言輸入,加強詞匯語法強化訓練,并合理利用范文。
參考文獻:
關鍵詞:錯誤 轉變觀念 巧思妙用
我們的課堂呼喚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隨大量差錯的生成,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對待差錯。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把學生的差錯看成是難得的資源,并且加以運用,我們課堂也會因差錯而變得有意義,有活力;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把把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引領和應用,就一定能充分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認真觀察,發現錯誤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的過程。在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錯誤的學情信息,教師要獨具慧眼,敏銳洞察,及時捕捉那些有價值的、稍縱即逝的錯誤。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利用錯誤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先出示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求它的面積,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生:5×4=20(平方厘米),我是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想出來的。
師:你能想到相關的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這一點很好!那么,這個想法對不對呢?請大家繼續看。
(教師拉動平行四邊形的對角,使平行四邊形越來越扃,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面積越來越小,得出的結論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用兩條相鄰的邊相乘來計算)
師:在拉動的過程中,相鄰兩邊的長度沒有變,面積為什么會越來越小呢?(經過觀察討論,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關)
師:它們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請大家拿出平行四邊形紙測量出它的底和高,再聯想有關的舊知識,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合理成分——聯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在該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發生錯誤時,教師及時捕捉到了對課堂有用的信息。雖然該學生的說法是錯誤的,但是對平行四邊形的教學非常有用。教師利用這一錯誤信息,不僅讓學生學會區別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不同,而且對此巧妙地加以引領,引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探究。
二、細心指導,善用錯誤
數學的價值不在模仿而在于創新,數學的本質不是技能而是思想。學生需要的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去建構自己的數學。因此,對待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應采取糾錯措施,給予反思機會,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認真的回顧和分析,讓學生存反思過程中明白為何出錯,使學生避免重蹈覆轍。
如在教學中學習習題“把一塊木條鋸成5段,每鋸一段用4分鐘,求多少分鐘可以鋸完?”時,一開始學生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說:“20分鐘”。顯然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并沒有立即否定,而是把問題再次“踢”給學生:為什么是20分鐘呢,誰能想方法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學生自己驗證,結果有的拿紙條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畫圖分析,還有的列表,通過各種形式探究活動,尋找錯誤原因,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匯聚在一起發揮,智慧匯攏到一處碰撞。
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就因為有了這樣那樣錯誤,才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能體現真實性。因為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還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三、巧妙引領,解決錯誤
學生學習過程本就是不斷發生錯誤和糾正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問題和信息,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體能動性,巧妙地引領,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辨析,并加以梳理、疏通,讓學生能豁然開朗,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感覺。
摘 要 斜坡跑是提高短跑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被廣泛運用到提高短跑成績的訓練中,本文基于生物力學原理對斜坡跑訓練方法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和探討。研究表明:影響速度的因素很多,就斜坡跑訓練方法而言,對跑速產生影響的直接因素步長和步頻這兩個參數的變化上影響效果明顯,科學合理的運用斜坡跑訓練方法對提高短跑速度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斜坡跑 訓練方法 步長 步頻
一、前言
斜坡跑是提高短跑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被廣泛運用到提高短跑成績的訓練中。國內外對斜坡跑進行廣泛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斜坡跑對提高短跑速度有比較明顯的作用;斜坡跑除了能提高速度耐力、力量和心肌功能外,還能讓運動員體驗超過自己速度能力的動作感受,改善運動員的加速疾跑能力,從而增大步幅和縮短支撐階段時間,幫助運動員掌握加速跑的技術。
二、斜坡跑訓練方法的運動生物力學原理
斜坡跑包括上坡跑和下坡跑,上坡跑是一種抗阻力性速度力量練習,在阻力增加的情況下增加訓練強度,獲得無氧練習的效果,從而改善心血管的機能。上坡跑加強了股四頭肌、臀大肌等下肢肌群的力量,有利于提高步長。下坡跑是一種神經系統適應性訓練,下坡跑是人們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根據勢能與動能轉換的原理進行訓練,有利于提高步頻。
影響步長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腿部的肌力,腿部的肌力越大,產生的后蹬反作用力相對越大,跑的步幅則越大;二是腿長和髖關節的靈活性與柔韌性,下肢越長、髖關節的靈活性與柔韌性越好,跑的步幅則越大;三是后瞪的角度與擺動腿擺動的方向,從理論上講,擺動腿與后蹬腿的角度與方向直接影響步幅越大小。對于跑的步頻而言,其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肌肉中快肌纖維百分比和肥大程度。二是神經過程的靈活性,大腦皮層運動中樞興奮與擬制的轉換速度是影響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另外,跑動時兩腿擺動情況和騰空時與支撐時的相對時間(比值)對步長和步頻也有影響。
三、成果研究現狀
近年來大量文獻資料和研究報道表明,有關短跑技術和速度訓練方法的研究選題,多集中在短跑運動員步長、步頻訓練方法與運動員的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的改善及其專項肌肉力量的訓練手段方面。對于斜坡跑的原理和訓練方法雖然,前人曾做過一些表述和研究,但大多文獻報道僅限于對斜坡跑手段應用方式的定性分析與斜坡跑的坡度問題。盡管國內外大多學者均十分肯定斜坡跑訓練對提高絕對速度的作用,且認為斜坡跑對改進運動員的步頻與步長技術具有積極效果。其相關的論述與見解多散見于各類短跑和速度方面的文獻資料和研究報道之中。
(一)關于斜坡跑與步長步頻的訓練問題
閆春華在《百米速度結構分析及有關技術訓練手段研究》(博士論文,2004)一文中提出:斜坡跑作為一種超速訓練的方法被廣泛使用,超速訓練的目的是通過強迫運動員完成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練習,來增加步頻和步長。在經過4-8周的超速訓練后,被試者的步頻和步長都得到了提高。這說明斜坡跑作為一種訓練方法對步頻、步長和短跑跑速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
下坡跑時,當運動員動作速率發揮到最高值時,控制并穩定速度是很困難的。這是由于下坡重力所產生的慣量。這種慣量隨距離的延長而增大,這種逼迫速率的加快運動現象,也正是下坡跑能提高頻率的所在。如果在練習中不對運動員的跑動動作提出任何技術要求,或讓運動員在一定距離范圍內堅持正確的動作要求,斜坡跑的練習效果會受到影響[2-4]。還有研究表明,下坡跑步頻沒有任何增加,只有步幅加大。步幅的增長意味著展髖的幅度加大和髖部轉動角速度加快,同時對髖部的伸髖速度和力量起積極作用;上坡跑對改善或提高運動員的快速力量、速度耐力和增大步長是非常有效的訓練手段(昆茲、考夫曼1997)。
(二)關于斜坡跑與神經―肌肉控制機理的研究
美國學者弗拉基米爾M?扎齊奧爾斯基在其主編的《運動生物力學》(2004)一書中指出:步長和步頻的可變性表明,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活性(CNS)在控制這些參數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高速度跑是人體調動各種能力,并使其充分發揮的集中體現,他對人體能量的消耗以及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擬制的轉換頻率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在最高速度之后,肌體實現第二次調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第一次調節具有同等的意義[5]。有作者還提出,構成跑速的兩個主要因素――步長、步頻是互為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對于步長和步頻兩個變量的作用來說,提高或改進其中任何一個變量都可提高跑速,同時這兩個變量之間又呈現一定函數關系[6]。步長和步頻的可變性表明,中樞神經系統(CNS)在靈活控制這些參數方面必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7]。伊托等人的研究(1983)表明,助力訓練能進一步發展神經肌肉系統對肌肉拉長――收縮周期運動的控制能力,提高短跑運動員支撐階段的動作效果,從而提高跑速。
有作者在《現代100米跑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及放松技術再探析》一文中認為,步頻的發展取決于大腦皮質運動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斜坡跑獲得的助力作用可以使運動員感受放松速跑的肌肉用力情況、體驗“放松快跑”的方法和好處。上坡跑要求運動員著力體會以髖為軸的大腿前擺和髖關節的積極前送與踝關節及腳的快速趴地,不要刻意后蹬,這種跑法既符合現今短跑技術的要求,又有利于下肢肌肉用力的放松與控制。通過上坡跑還能切實有效地實現短跑所需的“快速力量”訓練。就是說上坡跑不僅可以改進、掌握正確的跑的技術,還可以同時發展短跑所需的專門力量。由于步長和步頻相對獨立,表明步長和步頻受兩種不同的神經系統控制方式調節――步頻的頻數調節和步長的幅度調節(羅新建2003)。Bonnard和Pailhous(1993)認為,神經系統對步長和步頻控制的方式不同。步頻的改變與擺動階段下肢的整體剛性有關,與支撐階段無關。這表明改變擺動期間下肢肌肉的緊張性可以改變頻率。大部分或整個腿部肌肉緊張性的改變,都將改變下肢繞髖關節擺動的相對頻率。Bonnard和Pailhous進一步指出,步長的短暫變化與腿部肌肉的相位活動有關。Patla等(1989)研究表明,步長的短暫增加,實際上是一些肌肉的活動相位增加,而另一些肌肉的活動相位減少造成的。在無約束的走路或跑步時,雖然步長和步頻可相對固定,但如果需要的話,中樞神經系統有能力分離步長和步頻。Hogan(1984)提出了這種分離的生理機制。當關節周圍對抗肌同時活動時,凈關節力矩與對抗肌的肌力之間差異有關,關節的剛性則與所有肌力的總和有關。如果中樞神經系統積極調節對抗肌的協同作用,那么步長和步頻能在有限的范圍內各自獨立變化。
在各種提高跑速的訓練手段中,斜坡跑以其獨特的方法和顯著效用,引起了專業和非專業運動隊的普遍重視,斜坡跑正在被廣泛運用到提高短跑成績的訓練中。有學者對斜坡跑對短跑速度的影響進行廣泛的研究,這些作者共同認為:斜坡跑對提高短跑速度有比較明顯的作用;斜坡跑除了能提高速度耐力、力量和心肌功能外,還能幫助運動員掌握加速跑的技術動作,改善運動員的加速疾跑能力;斜坡跑能讓運動員體驗超過自己能力的速度,可以是步幅增大和縮短支撐階段時間[6-7]。斜坡跑包括上坡跑和下坡跑,上坡跑是一種抗阻力性速度力量練習,是跑動阻力增加的情況下獲得無氧效果,從而改善心血管的機能,增強下肢股四頭肌、臀大肌這兩塊重要的肌群,同時提高步長;下坡跑是一種神經系統適應性的訓練,就是有意識地設置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根據勢能與動能轉換的原理進行訓練,同時提高步頻。
四、結論
(一)對于步長和步頻兩個變量的作用來說,步長和步頻的可變性表明,中樞神經系統(CNS)在靈活控制這些參數方面必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7]。助力訓練能進一步發展神經肌肉系統對肌肉拉長――收縮周期運動的控制能力,提高短跑運動員支撐階段的動作效果,從而提高跑速。
(二)斜坡跑道的坡型對練習進行組合,以控制斜坡跑的練習強度和負荷,從而改善跑的步長和步頻。
基金項目: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編號:11JK0464)。
參考文獻:
[1] 羅尼?利多爾,約夫?麥克爾.王學鋒編譯.100M跑的生理學、技能發展和運動知識分析[J].田徑.2004.8:54-56.
[2] [美]弗拉基米爾,扎齊奧爾斯基.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成績的提高與運動損傷的預防[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 周志雄,黃德春.透析100米跑步長和步頻研究的誤區[J].田徑.2002:24-27.
[4] 張沛林.現代100米跑技術的發展特征及其技術分派[J].體育科學.1995(1):27-29.
[5] 李佩清.坡度跑訓練對步頻、步長的影響[J].田徑科技信息.1995(50):1-4.
2.能理解生物學中常用圖、表等表達形式的意義,會用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一些生物學現象。
3.能通過分析與綜合,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部分與整體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4.能正確地解釋生物個體、環境和社會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5.能使用恰當的方法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并對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 6.能應用生物學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有關現實問題,能夠關注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
考試范圍
1.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細胞
(1)細胞的化學組成,構成細胞的化學元素,構成細胞的六種主要化合物及其作用。
(2)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及其功能,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3)細胞分裂,細胞周期,有絲分裂各時期核結構變化的特點,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有絲分裂的意義,無絲分裂。
2.生物體的功能
(1)營養
植物的水分代謝
吸脹作用,滲透吸水及原理,滲透作用的概念,質壁分離和復原,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植物的礦質代謝
大量和微量元素,交換吸附,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礦質元素的利用
人體小腸結構的特點
動物對食物的消化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2)細胞代謝
ATP
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呼吸作用的意義
光合作用
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反應,暗反應,光合作用的意義
動物的物質代謝
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
動物的能量代謝
動物的氣體交換,能量的釋放、轉換與利用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自養型和異養型,需氧型和厭氧型
(3)調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生長素的發現,生長素的作用及在實踐上的應用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激素,主要的內分泌腺,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部位及生理作用
昆蟲的激素調節
神經調節
(4)生殖和發育
生殖的種類
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意義,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受精作用
植物的個體發育
動物的個體發育
3.遺傳和進化
(1)遺傳的物質基礎 DNA
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DNA的結構和復制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中心法則和遺傳密碼
(2)遺傳的基本定律
分離定律
自由組合定律
遺傳基本定律在實踐上的應用
(3)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
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
伴性遺傳
(4)遺傳變異
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
遺傳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
(5)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
生命的起源 生物進化的證據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達爾文學說的評價
4.生物與環境
(1)生態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種群與群落
(3)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生態系統的類型
生態系統的成分
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競賽命題的主要依據
1.國際生物學競賽(IBO)的理論綱要(《生物學通報》,1994.10)。
2.《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生物學》(高信曾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和《中學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輔導》(吳相鈺、劉恩山等編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學大綱》供試驗用(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訂,人民教育出版)。
范圍和要求
理論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點是種子植物)和分類(20%)
一、種子植物形態解剖
(一)植物組織1.植物組織的概念和類型2.分生組織3.成熟組織4.組織系統5.維管組織和維管束
(二)種子和幼苗1.種子的結構和類型2.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形成
(三)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1.根的結構(內皮層)2.莖的結構(維管束)3.葉的結構與氣孔功能4.根、莖、葉的變態
(四)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1.花的結構2.種子和果實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謝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2.植物細胞滲透吸水原理(水勢)3.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4.外界條件對蒸騰作用的影響5.蒸騰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二)植物的礦質代謝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2.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3.植物根系吸收礦質元素的特點4.植物體內無機養料的同化5.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義2.光合作用的場所和光合色素3.光合作用的全過程(光系統Ⅰ和光系統Ⅱ)4.C[,3]和C[,4]植物的比較(光呼吸)5.綠色植物與光合細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較6.外界條件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飽和點、補償點)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類型和過程2.植物體各部分的呼吸強度比較3.外界條件對呼吸作用的影響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6.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七)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1.生長素類2.赤霉素類3.細胞分裂素類4.脫落酸5.乙烯
(八)植物開花的機理及其應用1.植物的花前成熟2.低溫和花誘導3.光周期和花誘導4.春化和光周期理論在生產中的應用5.其他條件對植物開花的影響
(九)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殖1.頂端分生組織和形成層2.無性生殖、有性生殖3.雙受精作用、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4.種子植物、蕨類植物和苔蘚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統分類(了解到科、目、綱、亞門和門)
(一)藻類植物1.藍藻門2.綠藻門3.紅藻門4.褐藻門
(二)菌類植物1.細菌門2.粘菌門3.真菌門
(三)地衣植物
(四)苔蘚植物1.概述2.苔綱3.蘚綱
(五)蕨類植物1.概述2.石松亞門3.木賊亞門4.真蕨亞門5.蕨類植物的起源與演化6.蕨類植物的經濟價值
(六)種子植物——裸子植物1.概述2.裸子植物分類3.蘇鐵綱4.銀杏綱5.松柏綱6.裸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七)種子植物——被子植物1.概述2.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10個重點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薔薇科、錦葵科、茄科、葫蘆科、蕓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圖式)3.被子植物的起源與系統發育
第二部分
動物分類、形態、解剖和生理(20%
)
一、動物分類、形態與解剖(重點是無脊椎動物)
(一)原生動物門1.主要特征2.草履蟲3.分類(鞭毛綱、肉足綱、孢子綱、纖毛綱)
(二)多孔動物門1.主要特征2.海綿
(三)腔腸動物門1.主要特征2.水螅3.分類(水螅綱、缽水母綱、珊瑚綱)
(四)扁形動物門1.主要特征2.分類(渦蟲綱、吸蟲綱、絳蟲綱)
(五)線形動物門1.主要特征2.分類(線蟲綱、輪蟲綱)
(六)環節動物門1.主要特征2.環毛蚓3.分類(多毛綱、寡毛綱、蛭綱)
(七)軟體動物門1.主要特征2.無齒蚌3.分類(雙神經綱、腹足綱、瓣鰓綱、頭足綱)
關鍵詞:生物學;課程標準;概念教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位置。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內容,以促進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對于概念教學,我們一線教師首先必須理解其含義。
一、什么是概念
說到概念,人們一般想到的是概念的名稱和定義光合作用,生態系統,生態因素……“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是概念嗎?“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是概念嗎?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概念的。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
二、什么是重要概念
談重要概念,實際上是強調核心概念。什么是重要概念:“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費德恩等人認為,核心概念是一種教師希望學生理解并能在忘記其非本質信息或周邊信息之后,仍然能應用的概念性知識。埃里克森認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學科中心,具有超越課堂之外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的關鍵性概念、原理或方法。這些核心概念具有廣闊的解釋空間,源于學科中的各種概念、理論、原理和解釋體系,為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深入的視角,還為學科之間提供了聯系。
三、如何認識課標中的50條重要概念
1.這50條重要概念是從課程內容中提煉出來的重要知識,其中有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有概念的名稱、內涵和外延),有的不是。課標中的“概念”比邏輯學、心理學意義上的“概念”要寬泛。不要糾結于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具體概念的區分。
2.要理清相關概念的關系,把握其內容邏輯聯系,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例如“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主題有六條重要概念。(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2)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以進行生命活動。(3)相比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的細胞結構,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4)細胞能進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種類的細胞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5)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組成。(6)多細胞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生物個體。其中(1)是統領本主題的上位概念。(2)和(3)兩個概念是說明細胞自身進行生命活動的結構。(4)說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等功能是通過細胞實現的。(5)和(6)兩個概念是說明在結構上細胞與生物體的關系。
3.還要區分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詞典中的概念與頭腦中的概念,前概念與科學概念,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事實性知識本身不能遷移,它是構建概念的基礎,只有形成概念后,才能遷移。如,工業污染區,深色的樺尺蛾越來越多,淺色的樺尺蛾越來越少(事實)。事實是可以觀察到的,可以被描述的。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形成概念。概念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概念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如,工業污染區,樺尺蛾的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概念)。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構接近于“詞典中的概念”的概念。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聯系生活;激趣;成才
生物學與人類息息相關,生物學的理論知識總可以在人類的生活當中找到一些實例,讓人們感受到生物學理論知識的魅力以及對人們生活實踐的指導意義,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和重要性。因此,生物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它在生活中的聯系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捕捉生活中的生物知識,用生物知識去解釋生物世界,讓生物知識滲透于生活,從而增強生物學課堂的趣味性、生活性,使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學課堂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讓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有機融合。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高效課堂應體現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生活內涵,聯系實際生活,達到教學的生活化水平,讓生物課堂貼近生活、走進生活。“理論聯系生活”中以生活為核心,以豐富多彩生活為背景,實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的教學目標。
筆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如何實現理論聯系生活,讓教學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享受讀書的樂趣,現與大家共勉。
一、課前預習,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走進大自然去細心觀察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奇特,帶著趣味和疑問走進課堂,進一步體會生活中生物的科學原理。充分的課前準備就是良好的開端,對一堂課的成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課前根據教材內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有意識安排學生課前結合生活實例進行預習、觀察生活現象,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將觀察的現象和存在的疑惑帶進課堂,讓學生在知識接受方面變被動為主動,為優質高效打下基礎。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讓學生通過生活調查和觀察:“所有的雙胞胎是否長得都非常像?有不大像的嗎?為什么?”等一系列生活問題,讓學生在識趣的前提下來主動探索、分析和鉆研教材內容,進而讓學生明確 “同卵生”和“異卵生”兩者的概念,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課堂激趣,趣味話題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自然科學。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起學生較多的無意注意為教學服務。例如,在講解“鳥類的繁殖和發育”時,我們在課前可以如此導入:“在生物界中,成千上萬的鳥類在不斷地進化和繁殖,其中在鳥類的繁殖中,有一種鳥稱之為不稱職的媽媽,因為它在生殖和發育的過程中既不筑巢也不育雛,而是將卵產到其他鳥類的巢中,讓這些鳥類為她扶鸞和育雛,自己卻一切置之度外,自由自在。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類鳥是什么鳥嗎?你還想了解更多的鳥類的繁殖和發育的特點嗎?”讓學生帶著趣味和奇妙走進課堂,主動探索,碰撞出學生學習、探究的火花。
三、動手實踐,身臨其境感受,還學以致用之情
理論知識作用于實踐,為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才能體現知識的價值。因此,教師盡可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學習生物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之所在。例如,學習植物激素的種類時,指導學生利用植物激素(生長劑)如50x10—6濃度的ABT6號生根粉浸泡5小時催根,加強葡萄生根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扦插的成活率和質量。講無性繁殖時引導學生對草莓等通過壓條等方法提高繁殖速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生物知識的樂趣,感受生物知識在經濟中帶來的巨大價值,從而讓學生增加學習生物知識的渴求和學以致用的愿望。
四、走進自然,細心觀察,養成用生物知識解釋現象的習慣
初中生物所涉及的內容比較簡單,但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仍可以通過簡單的生物知識去解釋。如前面提到的雙胞胎中并不是所有的雙胞胎都長得很像,其原因是雙胞胎有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而異卵雙胞胎中各自胎兒所含DNA差距很大,造成異卵雙胞胎長相大不一樣。夏天吃的過水面比煮好后不過水的面容易腐敗,原因是自來水中的微生物遇到適宜的生活環境而生長繁殖引起食品腐敗。真空包裝的食品出現“鼓袋”,說明該食品已經腐敗是因為一些厭氧菌在袋內食品中繁殖和生長,將食品內的有機物分解后產生了一些氣體等等,都可用生物學知識去解釋和說明。
關鍵詞:生物教學;知識體系;構建
生物高考復習教學中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將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復雜、抽象內容,簡單、形象化,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和學的效率,協助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知識遷移、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是高考復習教學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如下幾方面的體會:
一、回歸教材,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提升學習能力
高考要求考生具有靈活的思維方式與較快的思維切換,復習教學要尋找新的重組方式和切入角度,對原有知識信息進行再新編碼,將已學知識融入到個人的記憶和經驗體系中去,如從一個免疫學案例入手,探究該疾病的檢測方法、檢測原理、病理分析、疾病預防及治療等。對于主干知識復習要做到“加深理解――遷移綜合――聯系實際――綜合運用”,如細胞代謝的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遺傳變異與基因工程、動物調節與免疫、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內容。要把局部與整體加以聯系和聯想,將實際問題轉化為已學過的生物學問題和模型,把有關的術語、條件、場景轉化為生物學的概念、規律和原理,將遇到的新情景與學過的有關知識發生聯系,將隱藏在教材中的重要原理(如光合作用、生態系統穩定性、低溫誘導多倍體的形成、植物頂端優勢)、規律(如染色體、DNA、基因的行為,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變化、遺傳定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原則(如堿基互補配對、中心法則)、圖解信息及知識間的聯系整理出來,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和概念圖,使有關知識存儲有序化和網絡化。
二、注重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繁雜,知識點多,學生往往學到的知識是以部件的形式儲存在知識庫中,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限制,大多數學生很難自行找到各部件之間的橫向聯系,將其組裝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可通過比較、歸納,區別各知識點的異同,構建知識框架,提高復習效率。如復習細胞的增殖時,首先用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明確本講考什么?1.細胞周期概念;2.細胞周期各期染色體、染色單體及DNA的變化規律。然后復習細胞有絲分裂的概念、過程和分裂各期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變化規律以及坐標圖,并介紹考點內容及相關例析;復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可以繪出光合作用坐標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系圖,并總結出:橫坐標軸以上表示光合作用的凈積累量,橫坐標軸上表示光合作用的生成量與呼吸作用的消耗量相等,橫坐標軸以下表示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三、突破章節界限,使知識網絡化
基礎知識的掌握是生物專題復習的基礎。因此在開展復習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歸納整理、串聯引申生物課程的基礎知識,構建起全面、扎實的知識鏈與知識網。在知識體系的構建中,需要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復習情況進行引導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性記憶生物課程的重難點知識,通過歸納總結出知識的主線,更加有效的獲得和整理知識。就遺傳變異專題復習而言,與其他章節知識點的聯系較為密切,因此在構建本章知識網絡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跨章節的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綜合,如生物個體的生殖與發育,能夠與遺傳變異章節進行綜合,遺傳與變異需要生物個體的生殖發育來體現;對于營養生殖而言,是通過有絲分裂來產生子代的體細胞,因此子代的遺傳基因同親代一致,后代也就繼承和保持了親本個體的絕大多數性狀;對于有性生殖方式而言,生物個體在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會經歷基因重組的過程,因此能夠產生出多種不同的基因型,出現明顯的變異。可以說減數分裂是遺傳基本規律的細胞學理論基礎,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的遺傳基礎物質為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所攜帶的遺傳物質會對生物個體發育的主體方向及發育過程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生物個體的發育過程也可看作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過程。
四、設計“一圖多問”,實現知識的前后串聯
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以圖表方式呈現實驗結果,這是當今高考形式的重要特點。而實際上,高考卷中再新的圖表情境,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它們的“根”。因此,復習課上,應對教材插圖進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圖中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促進知識的綜合和深化。如在“神經調節”復習課上,問題設計如下:
(1)突觸由哪三部分構成?
(2)請分析,突觸前神經元含有的細胞器有哪些?為什么?
(3)遞質從產生到作用于后一個神經元,共穿過多少層膜?
(4)遞質從前一個神經元排出的方式是什么?這體現細胞膜的什么特性?
(5)在前一個神經元發生的信號變化是什么?在兩個神經元間發生的信號變化又是怎樣?
(6)為什么神經沖動在突觸間的傳遞是單向的?
(7)脂肪肝患者多食動物的神經組織有利于緩解病情,原因是什么?
(8)若抑制該細胞的呼吸作用,發現神經纖維在一次興奮后,其細胞膜不能再恢復到外正內負的狀態,這說明神經元在恢復到靜息狀態時,其帶電離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9)在前一個神經元中,二氧化碳濃度最高處在哪里?
(10)結合本圖思考,手術過程中,使用某種局部麻醉劑的作用機理是什么?
“一圖十問”,既充分挖掘了示意圖中所含的命題信息,又綜合串聯了與此緊密相關知識要點,有利于形成知識的整體性。
總之,在生物復習教學中,讓學生快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實現知識的遷移和綜合應用,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復習效率顯得至關重要。
考參文獻:
我國古今詩詞、諺語是我國文化藝術長廊中的一朵奇葩,是睿智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考察、思考、總結中創作的民族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一些古典詩詞藝術地、真實地反映了若干生物的生理現象和生理信息以及大量優美的自然景觀。而這些現象往往能見于文人墨客的筆端,供我們認識與欣賞。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詩詞閱讀,將詩詞諺語中所涉及的一些生物知識進行分析后做了簡單分類。
生態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植物的生長發育被多種環境因素所影響,非生物因素中的陽光、溫度、水分、養料、空氣,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五大要素,它們是植物的生命線,影響著植物的生活、生長、發育、繁殖以及分布。
“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萬物生長靠太陽”,光熱是植物生長發育的根本,對植物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植物都有趨光性。光幾乎影響植物所有的發育階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影響光合作用,為光合提供能量;二是調節生長發育。光調節的發育過程包括發芽、莖的生長、葉和根的發育、向光性、葉綠素的合成、分枝以及花的誘導等等。
(1)“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詩句大意是:春色是關不住的,盡管園門緊閉,但還是有一枝鮮紅濃艷的杏花,不受任何阻礙,沖破樊籬而伸出墻來。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是植物具有的向光性現象。植物為什么具有向光性?原來植物體內有一種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的生長。但生長素的分泌具有光的敏感性,因此靠近光源的地方光線強,生長速度快一些,看起來感覺是向著光的方向生長,這樣就導致“一枝紅杏出墻來”,實際上是這部分長得快的一個假象。
(2)“向日葵,花兒黃,朵朵花兒向太陽。”兒歌。這是小時候學過的一首小詩,知道向日葵是從這首詩開始的。
向日葵是俄羅斯的國花。這向往光明之花,給人帶來美好的希望。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那是植物生長素的原因,這植物生長素有兩個特點:一能夠促進細胞分裂,加快生長繁殖;二,生長素的分布會受光照影響。“朵朵葵花向太陽”,這是單側光照射下引起莖內生長素分布不均勻:背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多于向光一側。生長素在此濃度下,是促進生長的,這樣,背光的一面生長快,向光面反而生長慢。莖就朝向生長慢的一側彎曲,即朝向光源的一側彎曲,結果使整個花盤朝向太陽彎曲。隨著太陽的移動,植物生長素在莖里也不斷地背著陽光移動,這樣向日葵花盤就總跟著太陽轉。
(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宋,蘇麟:《斷句》。這兩句詩寫的是自然景色,它借自然景色來比喻因靠近某種事物而獲得優先的機會。詩人把想得到幫助的意愿寫得很含蓄,很藝術。
萬物生長靠太陽。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光照對植物生理的影響: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光照是所有生物能量的來源,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向著太陽的花草樹木,因為能夠優先得到陽光的照射或接受日照的時間長,獲取一定的熱量所需的時間短,因而發育較快,所以會提前吐芽開花,最先形成了春天的景象。說明光照對植物有直接的影響。
(4)“早稻要暖,晚稻要涼。” 這是廣為流傳的農諺。“晚稻要涼”,表面上看是溫度對水稻的影響,其實是光照。一個真實而痛心的故事:約10年前,一起震驚全國的假水稻種子案在廣西南寧地區發生,幾萬畝水稻絕收,給農民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原因是種子銷售商把晚稻種子賣給了農民當早稻播插。這是不法種子銷售商不懂科學知識,不懂生物生長規律,唯利是圖,害人了又害了己。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明明賣的是雜交好種子,怎么會變成假種子呢?原來早稻是感溫型植物,夏天來了,光照足了,有效積溫夠了,就揚花結穗。而晚稻是感光型植物,夏天光照長,它就是不抽穗,它要等,等到秋天來了,日照短了,才肯抽穗揚花。這是光照影響作物生長期的典型例子。
(5)“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這是民間的一句農諺。此諺語說明了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石榴原產于印度等中亞地區,屬陽性植物,喜陽光,整個生長季節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必然影響植株生長,進而影響孕花孕蕾,開花結果。春天是石榴樹的開花期。五月時,光照強,葉片光合能力日漸增強,花蕾日見明顯,中旬始花,下旬大量開花,頂花和側花相繼開放。缺了陽光的石榴就不會開花結果了。
李的果實不僅美麗、芳香、、酸甜適口,而且營養豐富,含有糖、酸、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是優良的鮮食水果,極有利于人體健康。李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果實著色好,品質優,口感鮮美。背陰李子則酸味較濃。是光照影響了李子果實的質量,影響了李子的生殖。
類似的還有“朝陽桃子、背陰梨”;“向陽荔枝,背陽龍眼”;“向陽油菜,背陰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