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網絡與新媒體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技術日益普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要不斷適應發展變化著的外部育人環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網絡這個符合時代主題的新的教育領域中。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形成不是自然的,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價值也是如此,它是在一定的平臺基礎之上基于價值主體自身利益需要的訴求,在特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凝聚和衍生而成的。
一、網絡媒體與思想教育的價值
所謂價值,實質上是指在實踐過程中主體對客體需要與客體對主體效應的辯證統一。主體的合理需要――合規律的需要與客體的優化效應的統一是正價值,主體的不合理需要與客體的劣化效應的統一是負價值。
認為,主體是人。對于教育者和接受教育的主體的人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獲得信息、運用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將根本不能在網絡信息時代生存和發展。信息是維持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因素,從根本上講,人類社會交往的歷史就是信息交流的歷史過程,尤其是網絡信息容量之大、傳播速度之快、覆蓋范圍之廣,以及其本身兼具的高度開放性和交互性,使其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舉。憑借網絡信息的這些優勢,能夠使得人們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全面的交流信息,獲取信息資源,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量的需求,由此可見,人是主體,網絡時代信息的收集和運用都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核心展開的,其目的也是為了主體的人的生存和發展,從而使得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對于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價值。
當然,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教育,它主要借助于網絡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各方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方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最終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網絡信息技術平臺帶來的不再是一種強勢的教育方式,而是平等的交流與溝通,是可以不分社會地位的主體參與,是更加鮮活的教育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缺失了網絡信息技術平臺這個基礎,網絡信息的這些優勢就無法得到真正體現,也就沒有所謂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了。[1]只有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才變得更加便捷、直接,它能夠滿足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網絡信息技術平臺既是構成網絡時代的一個核心要素,同時又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人們通過它來交流思想、相互學習、共同合作,去獲取自己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思想。
由此可見,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活動,在其本質上講是主體的人圍繞信息資源而展開的實踐活動。在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中,教育者不僅與受教育者之間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平臺建立起一定的社會關系,同時也構建著人與對象之間的價值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的合理需要(合規律的需要)與客體的優化效應的統一構成了價值的本質,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在生成方面,價值是人的本質力量或主體性的對象化;在功能方面,價值是客體對于增強人的本質力量和提高人的主體性、人的自由的作用和意義?!盵2]因此,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價值,其本質就是網絡信息資源來滿足人的需要的效用性。
二、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生成
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對象是人,它所關注的是具體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因而,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的生成,就是圍繞著滿足人的思想需要這一實踐活動而展開。
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生成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人與客體的對象之間的媒介――網絡信息技術平臺,沒有這個平臺媒介,其價值就不可能產生。在網絡廣泛普及的現代社會里,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多元化趨勢日趨明顯,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新的思想的產生,同時多元化也使得社會思想難以統一,這就構成了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貫穿于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過程的始終,決定了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生成的特殊性。從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整個活動過程來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是其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按照社會發展要求,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平臺這個教育中介與受教育者進行交流溝通,并逐步對其施加一定的影響,不斷地縮小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與社會發展規范要求之間的差距以及存在的矛盾問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朝著符合社會要求的方向變化和發展。由此可見,這三個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實踐活動過程,就是不斷解決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基本矛盾的過程,而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價值,就是在這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得以生成和發展的。
人們的精神需要和追求自身利益是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生成的內驅力。人類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基于人的需要和自身利益這一本性。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3]恩格斯也指出:“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盵4]這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是由思想引導和支配著,而人的思想又是由價值引導的,價值則與人的利益需要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引導著人們的精神走向,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實現與社會發展的價值統一。
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人的具體實踐活動為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必要性,同時也為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在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活動過程中,每一個人必須符合其自身情況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在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積極地進行交往、溝通等實踐活動,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探求恰當、正確的途徑以實現自身的合理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交往各方的利益需要,特別是保證其利益獲得的公平性與正義性,進而引領、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念,形成整個社會的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與軟實力。在這里,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是否具有實效性以及具有多大的實效性,就在于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提供滿足人們自身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滿足人的精神性需要和精神方面的利益訴求等功能的發揮程度,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才能夠不斷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和利益訴求,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實效性。換言之,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生成的關鍵所在,就是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
三、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的實現
如前所述,價值存在產生于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關系中,是主體對客體的選擇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價值的實現就是指客體的潛在價值轉化為主體現實存在的價值,并且對主體產生了積極的效用。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具有促進社會和人的思想道德發展的功能屬性,但并不表示它就是一個應然的生成過程,而是思想教育價值生成、展開、確立的過程,是整合、統領、引導社會思潮的歷時性過程。
這一過程的核心在于主體的人通過對于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的價值認同最終形成共識。所謂認同,就是指主體的人與他人或群體在心理認識上趨于一致或接近的同一性的過程,即社會成員在認識和感情上的同化過程。一個國家、社會要作為統一的整體存在下去,需要該社會成員對其有一種“共識”,即對存在事物的正誤、真善美與假惡丑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認識,或者說需要全體社會成員要認同國家和社會所提倡的制度規范、倫理風俗等,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判斷和行動才會有共同的基礎,社會生活才能實現協調。
理解是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價值認同的前提基礎。人們“只有在理解了某種道德的觀點和道德方式之后,才能進一步接受一系列更為具體的規則和美德并作為應用或實現基本理想的手段,并按這種方式繼續下去直至成為一個道德上好的人或一個完全自主的道德主體?!盵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中,相互交往的價值主體并不是單一的、孤立的、抽象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差異性和現實性。由于個體對社會倫理規范、規章制度等思想教育內容的認知程度的差異以及所處的外部社會環境氛圍影響的不同等,人們對網絡虛擬生活以及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思想價值理念、行為的認識、情感也不盡相同。因此,對網絡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不能單一強調理解某種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需要在富有差異的、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情感中,通過對話、溝通的交往實踐活動促進相互理解,也只有做到真正理解了,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穩定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進而促成整個社會群體對這一價值理念或價值體系的理解和認同。
【關鍵詞】網絡環境;小學語文教學;新課堂
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象地了解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同時借助多媒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文中的難點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網絡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自學,學生可以借助網絡了解許多知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也需要網絡技術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網絡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小學語文由于小學生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特殊性,網絡技術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網絡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有哪些呢?
(一)情景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導入過程十分重要,導入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導入的設計需要教師充分考慮課文的特點,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队^潮》這篇課文主要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壯麗山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結合這篇課文描寫的內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現錢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文的導入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錢塘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錢塘江的壯麗?!巴瑢W們有沒有見過錢塘江來潮時的景象?”每一年農歷的八月是把這一天,錢塘江就會涌現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參觀錢塘江的大潮,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壯麗?!坝袥]有同學見過呢?同學們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著老師通過多媒體放一段錄像,學生靜靜地感受。通過視頻的播放和錢塘江大潮聲音的震撼,學生一下子就會被錢塘江大潮的其實所吸引,所震撼。通過多媒體視頻的導入,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學習課文,更好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問題
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疑問,但是學生只能根據語文科文中的語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過語言來了解文章所描寫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形象的描繪,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在《觀潮》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主要是要學生理解文章描寫“潮來時”的句子,感悟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這篇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學生需要反復閱讀來理解和想象潮來時的場面。錢塘江大潮的雄壯其實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想象,但是僅僅通過課文中的語言來理解,學生難免會完全理解,這是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對學生提高視頻和音頻資料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通過使學生感受錢塘江來潮時的磅礴氣勢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本文關于錢塘江的描寫。作者通過由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了潮水的變化,作者又按照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描寫了潮水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如此壯觀雄偉的奇觀。
(三)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力對于語文的學習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通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更好地使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中人物的形象。對于《觀潮》這一課來說,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魅力,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對于文章中對于錢塘江大潮的描寫“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學生會通過發揮想象力來想象錢塘江大潮的畫面,但是如果加上聲音和圖片的輔助,學生對于錢塘江大潮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氣勢磅礴。在學生閱讀課文中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句子之后放一段大潮來臨時的聲音激發學生的靈感,增加學生的想象力。
在《觀潮》這篇課文將要結束的時候放一段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讓學生再次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使學生產生一種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技術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是人們的生活更加現代化。網絡技術也可以應用與教學領域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方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備課
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可以很好的輔助教師備課,網絡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綜合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為自己所用。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上的優秀公開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加教學經驗。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教案的編寫和優化,為學生提高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
(二)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
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同時制作精細的教學課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語言和情景,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
(三)學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網絡技術除了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提高幫助之外,還可以為學生的自學提高豐富的資料。小學語文中一些知識需要學生自己通過自學來掌握,學生在自學的時候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查找資料更好地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增加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網絡多媒體;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工業的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 將網絡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這一趨勢正在越來越普及, 也正在影響、改變教育和學習方式。目前,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空前的優越條件,網絡多媒體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正在不斷增加。如何利用多媒體發展和傳播語言文化知識,培養出新世紀合格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 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是指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體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法論。近年來, 隨著認知學習理論(cognitive theory) 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theory) 的發展, 教學的中心由“教”轉移到“學”, 教學過程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作用。首先,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認為,學習是一種相互作用的積極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語言的積極接受者,更是學習的主體,是積極的創造者。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學生應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其次,建構主義是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最新教學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建構過程,是一種活動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語言輸入實際上是學習者的主動建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輸入,而是通過原有語言知識系統與新的語言輸入間的相互作用建構他的語言能力。實行多媒體環境下的大學外語教學,正是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實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 以“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采集、加工的主體, 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因此,多媒體網絡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于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可以為學生創造建構知識的真實性的“情境” ,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建構主義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它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學習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二、 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1、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首先,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多媒體教學通過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一體化加大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學變得形象化、立體化、生動化,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樣,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 改善教學環境, 優化了教學結構。其次,多媒體網絡教學能夠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領域,為學習者創造了一個開放式的、多元文化的、真實的外語學習環境。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 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此外,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網絡,學生不僅可以欣賞到優秀的英語電影和電視節目,還可以利用MSN和E- mail與native speakers用英語進行口頭或文字交流,這可以說是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藥。
2、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诙嗝襟w網絡技術環境下的人機結合新模式,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教學模式不同。該模式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我們要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輔助作用的關系。多媒體網絡技術功能再強大,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只能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選擇,但它不能喧賓奪主。對它過分的依賴,反而會失去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多媒體教學方式,始終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顯然不能替代全部教學模式。唯有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加強教學設計,合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才能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其次,我們可以運用網絡多媒體課件輔助的課堂教學。以多媒體課件為基礎的課堂教學就是在多媒體環境的教室里,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 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課堂”和“課本”的概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和延伸。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將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利用power point演示出來,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從而優化教學過程。第三,可以建立網絡技術的課后自主學習環境。雖然課堂學習環節很重要, 但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 課后學習也應是教學活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我們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聊天室,EMAIL, BBS等實現與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同時,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相關網址和參考書目供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自由選擇,努力為學生創造第二課堂。
3、多媒體網絡技術實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英語教學項目無論是在理念上, 還是方法上、技術上都對校園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首先,網絡輔助教學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目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還沒有被廣大教師所采用。有的教師因為教學工作繁重,如采用多媒體網絡教學,還要重新備課,所以不想運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有的教師因為沒有計算機基礎,對學習運用多媒體教學有一定的心理負擔,當然更不想使用這種模式。然而,我們要知道,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減輕工作負擔,而且也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廣大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及時的轉變思想觀念,盡早的推行新模式。其次,就硬件設施而言, 各高校多媒體語言教室建設及網絡建設滿足不了教學要求, 需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同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需借助于一個成熟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成熟的系統不僅有高質量、豐富的課件供學生點播,還應引入各種英語精品課程,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三、多媒體技術對大學外語教學的作用
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和交互式語言的環境??梢月牭礁哔|量的語言輸人信息、看到清晰的動感畫面,還可在教師的指導及組織下,開展較真實語境的交流活動。
1、多媒體教學可以調動課堂氣氛,讓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來比較枯燥的語法講解,如果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成有聲有圖、形象生動的電子課件,學生就容易關注并容易理解很多。雖然制作多媒體課件對老師來說,備課量會增加很多,但是比起傳統的粉筆加黑板,一節課傳遞給學生的信息量卻是傳統教學的一倍甚至更多,所以運用多媒體教學也能夠讓教學節奏更加緊湊,教學過程流暢,加深學生的印象。
2、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視野。多媒體不但能為課堂創設情景,使學習生動有趣,而且還以它無法比擬的知識容量吸引著學生。把書房搬到課堂,已成為可以實現的夢想。所以說,多媒體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它可以通過跨越時空限制,再現事物及其運動變化過程,幫助我們教師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給英語課堂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促進了我們大學外語教學。
3、多媒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難點,加快學生對復雜英語詞匯、句子的理解和記憶。我們在不改變原有文字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使用多媒體技術。例如,精讀課中的難點、語言點等重要知識內容可用Power Point 展示出來,加入聲音、圖像、視頻等, 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的表現力,更好地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和深入理解英語詞匯的用法、句子的結構等,迅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縮短學生對復雜詞匯、句子理解和記憶的時間,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應朝著以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多媒體網絡為技術支持的混合型教學模式的方向發展。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是采用了多媒體技術而引起的教學手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教學理念的一場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協作學習能力;著重強調教學相長、師生互動,努力營造民主化的課堂氛圍,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當然,如何有效地把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高校外語教學之中,使之為教學服務,還有待于更多的外語教育工作者進行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 大學英語精讀課多媒體教學研究[J].外語界,2002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技術;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多媒體技術的便利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字、聲音、圖像的融合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它不僅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更可以使原本抽象而難以理解的概念更加具體形象,便于學生的理解。隨著多媒體的網絡技術更多的融入到各專業的教學當中,與網絡關聯最為密切的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也將發生深刻的變革。
1.多媒體技術將為高校計算機教學帶來什么
1.1 提供了更新、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各大高校在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中常常發現,課程的更新速度無法追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成果日新月異,而教學材料的更新速度要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平行幾乎是不可能,而且是不現實的,多媒體網絡技術恰好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由于網絡對于信息的傳播速度快,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一臺電腦就可以實時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資訊,將這些資訊作為輔助教材的一部分,用以彌補目前計算機專業教材無法實時更新的缺陷。
隨著國際間技術交流的深入,很多國外的著名高校通過網絡推出了很多在線的公開課,這一舉措使得世界各地的學生都能夠通過網絡共享名校的教學資源,例如美國的斯坦福大學,針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推出了“programming paradigms”(編程范式)課程,為學生講授C、C++、Python、C#等語言概論,于此同時,還推出了偏重于應用的”Developing Mobile Apps with Web Technologies”(網頁技術開發手機應用)課程和”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minar”(人與計算機的互動)等課程,其中涉及了時下較熱門的手機應用、語音識別、電玩、機器人的相關知識。借助網絡的優勢條件,為計算機專業提供更為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的眼界與思路更加開闊,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及職業發展提供助力。
1.2 保證了更好的教學質量
計算機技術在使用者面前展現的是多元化、極富趣味性的,然而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計算機專業的很多課程是抽象而枯燥的,許多的理論較難理解,而在引入網絡多媒體教學后,很多抽象理論將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相結合的模式展現。傳統的計算機專業教育模式中,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途徑主要是對書本的理解和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然而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網絡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原本抽象的問題“活”起來,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僅是停留在聽覺和記憶層面,更多的是通過直觀手段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感知、理解,在親自動手操作之后,對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這對未來學生在實際中應用所學知識其重要作用。
利用網絡的特性及電腦在學生中的普及,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為學生構建靈活的學習環境,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讓教師以參與者及引導者的身份進入課堂。借助網絡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特點,將課堂搬進網絡,讓學生隨時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利用網絡互連在同學間進行課題的探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思維創新的學習習慣,從根本上改善高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質量。
1.3 促進師資的優化
將多媒體網絡技術引入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不僅使高校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同時也推動高校優化師資,幫助高校教師素質提升。多媒體網絡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過去,教師僅憑一張嘴、一塊黑板就可以完成整個課程,而多媒體網絡教學則需要教師利用多種技術制作課件,而這樣的過程正是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模式轉變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對教師自身也是一種考驗。在教師的實踐教學中,不斷的對舊有的教學理念、業務水平、教學技術提出挑戰,以實踐、思考、修正、再實踐的完善過程,逐步將“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方式改造成采用全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的現代教學方式,這樣的改造過程也讓教師從中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跟隨學生一同成長。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網絡多媒體技術進入高校計算機專業將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對于高校、教師、學生的成長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樣的趨勢下,各高校應當積極推動教學改革,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幫助計算機專業教學盡快“轉型”。
2.網絡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1 搭建網上數據資料庫,為學生提供更多教學資源
學校要隨時關注行業的最新動態,盡可能的取得更多、更新的相關專業資料,在校內專屬網絡中搭建起數據資料庫,方便學生在課余利用網絡獲取前沿資訊,讓教學資料得得到最大程度的擴充。在網絡中很多關鍵資料并不對全網開放,僅針對一些特定人群提供一些特殊權限,或者是需要付費獲得,因此各高校應在關鍵數據資料的取得上多一些財力、物力的投入,為學生們提供最大的便利,使一些關鍵的研究資料為學生的學習與研究提供幫助。
不同于其他一些理工專業,計算機專業更偏重于應用,所以,網絡數據平臺中的資料不僅應當包括一些經典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應當是與應用相關,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對社會需求有所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大致的規劃,避免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才開始意識到需要思考進入計算機領域的哪個具體行業,令畢業生躲開“畢業即失業”的怪圈,從邁出學校時就開始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跳過多數學生都要經歷的就業“迷茫期”。
2.2 構建網絡學習平臺
計算機專業顧名思義,是以計算機為載體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知識,因此對計算機的認識也是學生們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習的條件之一,然而高校的生源來自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直接導致了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起點不同在同樣的條件下,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也必定是不同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這一現象并沒有更好的辦法,而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卻可以通過構建多媒體網絡學習平臺來解決這個問題。
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學??梢酝ㄟ^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基礎的計算機專業課程,置于網絡平臺上,對于基礎不好的學生,可以在業余時間通過對基礎課程的學習,加深對計算機的認識,夯實基礎,更好的消化吸收當前所授課程,同時也增強學生對于專業課的學習信心,讓學習過程漸入佳境。
學生的學習是否具有主動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教學模式轉型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關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所以我們建議在網絡平臺中開設虛擬課堂,讓課堂的主體回歸學生,教師僅在虛擬課堂上提出一些研究性的課題,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思考、互相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
虛擬課堂還可以承擔部分考核的任務。每位學生可以在虛擬課堂注冊賬號,由于計算機專業很多課程的考核需要通過上機的方式進行實踐操作的考核,因此可以在虛擬課堂開設考核板塊,學生通過賬號登陸,在考核系統中進行考核并對每次考核的情況進行記錄。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是在學期末安排一次統一的考試,很多學生因此只在考試的前幾天突擊學習,在應付過期末考試后,短暫記憶的一些知識就會被淡忘,這也是高校教學質量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虛擬課堂上將考核“化整為零”,隨堂或定期對學生的考試情況進行考核,記錄考試成績,在學期末,教學反饋信息不僅要包括期末考試的成績,更需要綜合其日常考核的情況,這樣不僅能夠杜絕學生“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情況出現,更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
2.3 教師隊伍的培養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并不是忽略教師的地位,相反的,卻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接觸到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對這種方法非常熟悉,因此應用起來也非常的得心應手,然而現代教育方式卻是對原來教學方式的徹底顛覆,這就要求各位教師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培訓,培訓主要應包括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幫助教師完成角色的轉換。讓教師從高高在上的課堂權威地位上走下來,走進學生中,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們共同研究探討課題,改變過去教師的“教導”作用,讓“教導”成為“引導”;第二,加強教師的專業學習。由于高校的計算機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因此需要教師能夠運用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相關知識,相關的培訓必不可少。另外,為了保證知識的先進性,高校應該定期安排教師參加各種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交流會議,獲取更多新鮮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為未來的教學內容不斷的輸入新內容,與計算機產業發展同步。
綜上所述,多媒體網絡教學融入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既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反過來也推動著學科的發展。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先天優勢,改善教學質量,為社會提供基本功扎實、有創新能力、善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合格計算機專業人才,將是未來各高校在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核心工作。
參考文獻
[1]趙佩佩.談高校計算機網絡教學[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廣告營銷人員帶來極佳的機會。其中企業對消費者在網際網路中進行交易的購物網站有著蓬勃發展,并產生各式各樣的廣告形式。如何設計購物網站廣告內容,對消費者產生最佳溝通效果,便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關鍵詞:超媒體消費者信息處理、虛擬社群、在線購物、
中圖分類號:J5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物流業務的成熟,使得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有了實現的基礎;加上消費者對于在線購物消費態度的接受與改變,致使電子商務蓬勃發展,Hoffman and Novak提出超媒體計算機環境媒介的概念說明企業與消費者透過網絡媒體進行互動的方式,并將之定義為:“一個動態的分散網絡,可能具有全球性規模,以及可存取網絡的軟硬件,使顧客或企業得以互動的方式存取超媒體內容,并透過超媒體進行雙向的溝通”。此模式證明了消費者與超媒體環境互動存在的事實,因此消費者在進行在線購物時主要的環境來源為整個購物網站所營造的環境,是以企業試圖將營銷廣告的信息融入媒體環境中,以刺激消費者,并進一步引起消費或其它企業目的。由于全球信息網是目前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中最普遍應用的媒介之一,因此許多企業均選擇在這樣的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上進行廣告宣傳與交易。很明顯,此種計算機媒介環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同時,由于其扮演信息傳送者與信息接收者間的橋梁,所以對于信息接收者而言,將影響其后續的信息處理方式。然而,在考慮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所提供的廣告對消費者的影響時,也不能忽視消費者的真實情境,因為他們接觸各種不同的信息,因此,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中產生的產品信息量對廣告效果影響是巨大的。
綜上,本論文即以企業的觀點,探討在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的購物網站廣告情境中如何產生好的廣告效果?調查消費者本身產品認知的高低是否會對廣告效果具有影響?針對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中的廣告效果進行探討。針對上述議題,不僅有助于了解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中的廣告效果,亦有助于實務界的廣告主或購物網站經營者制定廣告策略與經營模式,會有更好的經營成效。
一、超媒體的營銷意義
在一般的計算機媒介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是透過媒體達成的,超媒體,而媒體則為分布式計算機網絡。此模式最主要的差別在于人們不僅可透過媒體與人們進行互動,尚可直接對媒體進行互動,如微薄、微信等網絡工具。在超媒體的傳播過程中,消費者使用媒體時將注意力放在計算機屏幕上,形成焦點性注意力,經由消費者內在與外在的動機作用,將提高消費者涉入的程度,涉入程度不同亦將對廣告效果有所影響。
因此,在不同媒介之間,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是網絡媒體,最大的差異在于其動靜態程度的差異與人機互動性的有無。具有高度互動性的新興媒體,在提供動靜態訊息及具有大眾傳播、面對面溝通的媒介特性下,對于傳播者而言將有更多元的整合與應用機會,例如電視廣播一般作為短期密集曝光的媒體,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認知,而為了提供更詳細的產品訊息,又必須透過平面印刷媒體,以作為長期持續曝光的媒介;如今超媒體傳播模式將創造出更多應用可能,高度互動性的新興媒體,在提供動靜態訊息下,應能同時發揮長短期曝光的營銷目的。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媒體特性中互動程度高,將可影響廣告效果的發生。
二、超媒體時代的廣告訴求與消費類型
首先傳播者必須要思索超媒體時代對目標閱聽眾傳遞出什么樣的訊息,才能得到預期的響應。而在設計超媒體時代傳播訊息內容時,依據超媒體時代營銷的進程可將訊息種類依序分為理性訴求、感性訴求、道德訴求。其中感性訴求又特別分為恐懼訴求、性訴求及幽默訴求三種。超媒體時代對于產品而言,所產生的關心程度,對某產品高涉入度代表了該產品對于消費者是重要的、攸關的、珍貴的,反之,若為產品低涉入度,則代表該產品對于消費者是較不重要的、意義較不重大的、較無趣的。
根據以上兩面向所劃分出的超媒體時代消費者行為共有四種類型,分別是信息型、情感型、習慣養成型、自我滿足型。信息型的消費者行為通常發生在購買汽車、房屋、家具、或新產品時,因此是屬于高涉入-理性思考型。情感型的消費行為則發生在購買珠寶、化妝品、流行時尚商品、或摩托車時,此為高涉入-感性思考型。習慣養成型的消費行為則是發生在購買食物、家用雜貨時,是屬于低涉入-理性思考型。最后一種則是自我滿足型的消費行為,通常發生在購買煙、酒、糖果等商品時,屬于低涉入-感性思考型。超媒體計算機環境對于消費者的影響,以購物網站信息內容對于顧客所產生的作用,達到吸引顧客上網的目的,或是消費者本身特性而產生不同的信息反饋行為。
超媒體溝通環境不僅改變了現有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與慣用方式,超媒體本身更是許多新技術的創意來源,因此超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溝通環境可能在廣告效果上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現在高動態程度與高人機互動性的媒介特性下,若搭配感性訴求的廣告設計,將導向更佳的廣告效果發生。以超媒體網絡營銷為目前一大趨勢,因此了解網絡廣告與平面媒體之間廣告效果的差異,顯得更有其必要。在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中,消費者除接受超媒體電腦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外,同時也與信息來源互動。因此在線廣告的呈現方式對消費者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影響。此外,由于不同的消費者會有差異的信息處理行為,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消費者對于信息處理的能力未必相同。顯然廣告商須針對消費者特性對廣告策略進行調整。
三、超媒體環境下的虛擬社群廣告傳播形式
虛擬社群為一群具有共同想法的人,透過電子媒介進行溝通與分享,而形成社群關系;同時,該社群具有成長性與專屬的運作規則,并能創造出該社群專屬的社會與文化。虛擬社群為基于超媒體時代下,由各種網絡活動所進行的一種溝通行為;久而久之由于興趣、需求、互動的結果產生了一股凝結力,而形成一種信息分享、社會互動、信任、需求、情感的虛擬社群專屬文化與資產的社會現象。
虛擬社群的劃分主要可以由三種劃分,分別是:消費者性質與商業性質、需求性質;
(一)消費者性質與商業性質
由消費者屬性以及商業屬性可以把虛擬社群分成兩種類型:
1、消費者性質
(1)人口結構型社群
是由特定的性別、年齡或其它的人口統計所組成的社群對象。如女性、中年人或嬰兒潮人口為對象的社群。
(2)地域型社群
圍繞在同一個真實的地區而成立,由共同的興趣所組成,社群上所提供的消息多與該地區有關,主要以此維系該地區成員的情感以及互動行為。
(3)主題型社群
此種社群主要是以興趣聯系為主。如以嗜好與業余消遣為焦點的。
2.商業性質:為滿足某一類別公司的需求,如小型企業或中型企業,而該團體不屬于任何產業,參加社群的成員有共同的信息需求,并希望在互動中獲益,在于促進商業活動的進行。
3、需求性質:除了前述的2種區分法外,若以需求的觀點將社群的類別按照人的基本四大需求區分成關系型社群、興趣型社群以及交易型社群等類別。
綜上所述:虛擬社群在網絡媒體上出現的類別雖無固定,但相同的是虛擬社群以各種形式之電子網絡論壇或經營網絡互動版塊的方式來交換意見。大家在進行購物決策前,尤其在購買不太熟悉或價值較高的產品時,希望能在獲得完全的信息前提下做出明智的選擇,就會去往自己的虛擬社群進行討論。那么,如果虛擬社群消費者得到的信息越豐富,則其購買態度也會越直接,相對也越容易產生實際的購買行為。如果如果賣方對消費者嗜好的資訊廣告的無法適當得知,那么市場就會變得很沒有廣告效應。
另外,消費者購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電子購物系統—OTO(線上線下)是否能夠如實體商店一樣提供相同的信息環境。超媒體時代下網站必須提供消費者足夠的個人化信息需求,這些需求包括產品咨詢服務、技術支持服務等提供消費者關于產品的搜索功能、以及提供聊天室等,讓消費者與其它使用者交換心得及信息的交流性資料。 超媒體時代訊息的呈現方式越豐富,其廣告溝通效果越好。另外產品型態與不同訊息呈現方式搭配的效果,并不會導致較佳的網絡營銷廣告效果。消費者得到越多的信息則將有較高的購買意向,以及較佳的整體態度。
四、超媒體對消費者的影響
本論文以基于超媒體計算機媒介溝通環境下的電子商務購物網站之網頁廣告作為研究對象,但目前網絡環境下應用的廣告工具并不單以網頁廣告,如彈跳窗口、flash 廣告等。
同時,由于超媒體計算機媒介環境的特性,未來網絡媒體廣告的呈現方式將有可能是由許多不同的網絡的廣告工具組成一個廣告群組,用來提供消費者廣告信息,超媒體時代的消費者對于廣告營銷信息的理解程度較高,這將會影響其廣告態度,據此,本研究對廣告認知-理解的定義為消費者在接受購物網站提供的產品資訊后,在其內心會產生的主觀理解。
1、消費者在超媒體中對產品屬性了解變強。
2、消費者在超媒體中對產品體驗的結果:在獲得該產品時,功能性還是心理滿足。如,在看到數碼像機后可以拍出照片或是可以留下記憶的滿足感。
3、消費者在超媒體中產品價值獲得產品的結果:消費者在大量的超媒體廣告信息中,對外心理態度的變化,例如,消費者獲得數碼相機后,可能會吸引周遭朋友羨慕的眼光。
因此,消費者因購物網站提供的產品信息量而對廣告理解與廣告效果的影響結果,取決于購物網站提供的產品信息量是否足夠。當購物網站提供的產品信息量是足夠的情況下,消費者較容易對廣告產品產生正面的態度;另外購物網站若提供與該商品相關的虛擬社群參考
信息者,則更可提升消費者對廣告的理解與對產生更好的廣告效果。
另外,針對超媒體的廣告理解與廣告效果的主要效果分析,無論是專業背景或是一般使用者背景的虛擬社群心得,對于提升消費者的廣告理解或廣告態度與品牌態度,都可獲得不錯的效果。在設計超媒體網站廣告內容時,可忽略消費者是否懂廣告產品,并應增加虛擬社群對該產品的討論和炒作的內容,重視與善用虛擬社群信息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馬艷. 我國網絡廣告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J]. 今傳媒, 2009,(02)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 任賢良
網絡的力量在集合,集合的基礎是信任,可信才是互聯網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和前提??尚呕ヂ摼W建設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可信是網絡共生關系建立的基礎,樂人之樂,人以樂其樂,網絡主體多元,利益多樣,共存方能共生,信賴才能塑造認同,只有在可信的網絡上人與人、國與國才能達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可信是網絡共享機制運作的保障,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共享讓網絡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吸引人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可信是網絡共治格局塑造的抓手,網絡空間的多方共治需要凝聚共識,一國的內部要共畫同心圓,外部要以可信為治理目標,各方共同合作,推動互聯網健康發展。
傳播效率與傳播失真的矛盾,意見表達和觀點激化的矛盾,情感傳遞和情緒泛化的矛盾,這三個矛盾已成為影響互聯網正常傳播秩序的深層次問題,因此,主流媒體要成為虛假消息的過濾器、偏激觀點的矯正法、社會心態的壓艙石。因為,傳播的秩序、傳播的質量、傳播的品質決定著新媒體的未來,新媒體的發展需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和生態,其根本途徑便是共同建設可信的網絡空間。
北京大學副校長 王杰
互聯網的價值由全世界網民共同創造,互聯網帶來的利益當然應該由全球人類共享。網絡空間里人類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我們都應該在充分尊重各個國家發展階段的差異、利益訴求不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謀求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對待目前網絡空間的種種問題。
津巴布韋媒體、新聞與傳播服務部長克里斯多夫?馬紹威
新媒體希望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了解,使人們對多樣性有更深刻的認識。但同時新媒體也帶來了很多挑戰,這些挑戰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更為明顯??偟恼f來,在新媒體環境中,技術的沖擊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界限不復存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和文化上的交流,使得各國群體之間得以迅速和便捷地交流,也使得經商往來更加方便。
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鳳凰衛視有限公司運營總裁 劉爽
我們要特別警惕那種算法驅動的信息流,基于人性的弱點以純點擊率驅動對稀缺注意力不計成本、不顧媒體責任的掠奪性開采,從而形成一種毒癮式的、垃圾式的體驗。
上海報業集團社長 裘新
當下傳播環境加速演變,越是在這種時候,就越要求我們保持定力,堅持主流媒體長期積淀形成的新聞專業理念,無論是三十六變還是七十二變,真實性和公信力始終是媒體必須秉承的品質。人人都有麥克風,主流媒體要做那支音量最大的金話筒,確立價值的主心骨和坐標系。
構建可信的互聯網有兩個常識,首先是內容真實,無論技術如何變革,內容真實是一切的根本。技術改變的只是渠道,改變的是速度、時效和傳播方法,但是真實的生命線永遠不能改變。第二個常識是筑牢堤壩,也即社會責任,如何筑牢堤壩,怎樣抵制短期利益的誘惑,不用猛料博取眼球,仍然是可信互聯網的最基本常識。
波士頓大學教授 杰姆斯?卡茨
人類從古代就開始尋求正確的答案和真實的新聞。通過對認知科學、社會交互進一步的研究,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媒體,理解新聞。我們可以使用一些新的工具,在如今的成就上再接再厲,從而保證公眾的福祉,并且讓個體追求更好的事業。希望我們能望向未來,去尋找一個不斷發展的社會。
為什么會出現網絡空間不誠信現象?就是我們成長得太快,發展得太快,野蠻生長。所以,要加強對游戲規則和制度的建設,讓誠信充滿在網絡空間。
聲音
主持人 北大新媒體研究院 田麗:
在建立可信的互聯網過程中,請用一句話總結一下什么才是可信互聯網建設的關鍵?
知乎執行總裁 周源:
首先要尊重用戶,尊重常識,同時把平臺和產品的技術力量都用到去改善這個可信的土壤和環境中去。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 王曉暉:
各負其責,把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做到極致。
光明網總裁 楊谷:
希望通過媒體融合的建設,讓資深的老編輯們,幫助網絡小編們練就火眼金睛。
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名師平臺 科學素養
1選題背景
在互聯網崛起、繁榮、充分發揮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的新媒體時代,現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這一背景下,也對大學生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在大學生所具備的各項能力和素養中,科學素養舉足輕重,是重要地培養他們掌握和應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更是培養他們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僅有利于培養造就高水平的領軍人才,更能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而促進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此外,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動著經濟、社會、生活快速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最活躍的因素,網絡對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推動不容小覷。“網絡名師平臺”是近年來興起的依托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教育平臺,具有廣義新媒體和校園新媒體的共同特征,具有即時、多元、便利的特點,基于網絡名師平臺開展科學素養教育相對傳統媒體具有很好的優勢。
因此,本課題圍繞大學生“科學素養”和高?!熬W絡名師平臺”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當今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挖掘該群體對于網絡名師平臺的看法和認識,探索科學素養提升與網絡名師平臺的關系,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提供支撐,為高校針對性地建設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科學素養教育體系提供借鑒。
2研究方法
美國學者米勒將科學素養定義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是指具有足夠的可以閱讀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匯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關于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能力”,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層面:(1)科學概念及科學知識;(2)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3)科學能力和技術能力。本研究根據對科學素養內涵的解讀,制作調查問卷,完成對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共計200名覆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等學科門類本科生及研究生各100名的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176份,對收集的問卷結進行詳細整理及分析獲得以下信息:(1)大學生現有科學素養現狀;(2)大學生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了解程度。問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并當場回收,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3基于網絡名師平臺的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分析
3.1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分析
3.1.1基礎學科知識理解程度分析
調查問卷中包括10道基礎學科知識題,大部分大學生(72%)能夠保證答題正確率在7成以上,說明當今大學生基礎學科知識比較扎實,對常見的、基礎性的科學知識了解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對于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延伸和拓展掌握程度比較好。如表1所示。
3.1.2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如表2所示,問卷中包括5道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知識題,只有略高于35%的大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65%的大學生缺乏利用基礎性知識去解釋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1.3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理解程度分析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推動者,應該弘揚和發展科學技術,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表3),絕大部分大學生(97%)能夠正確地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并且深刻認識到科技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自己更應該關注科技與研究科技創新;只有極少數大學生(3%)認為科學技術和自身的發展關系不大,不能理解科技改變生活的真正含義。
3.2大學生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了解程度分析
3.2.1獲取科學信息來源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表4),大學生獲取科技信息主要來源,排名前五的途徑分別是網絡(73%)、導師(61%)、電視(57%)、圖書(46%)、講座(38%)。網絡已經超越例如期刊/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如何利用網絡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顯得尤其重要。
3.2.2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使用情況分析網絡名師平臺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在互聯網平臺上構建的,通過新媒體形式呈現的,能較好地為學生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全方位指導服務的專業網絡平臺,名師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都是常見的網絡名師平臺。根據被調查大學生的情況顯示,經常、偶爾和從不瀏覽網絡名師平臺的大學生群體數量接近,基本呈現1/3等分的趨勢,但是其中主動關注網絡名師不足3成,并且主動關注率比瀏覽率低,反映出大部分大學生只是被動地瀏覽。如表5所示。
3.2.3對網絡名師平臺的需求情況分析
如表6所示,絕大多數大學生(89%)認為網絡名師平臺的推廣還是非常有意義,需要高校為其提供更多的網絡名師平臺,并且在調查問卷的“想法及建議”一欄中,同學們普遍反映網絡名師平臺主題突出,內容新穎而豐富、科學性強,能讓自己受益匪淺,如果自己喜愛的老師通過網絡網文,會非常愿意關注。只有少數同學認為自己對網絡名師平臺的需求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對網絡名師平臺的認識匱乏。
3.2.4網絡名師平臺最受歡迎版塊分析
根據表7,大學生對網絡名師平臺最感興趣的5大板塊:科技、時評、教育、文化、情感,同學們普遍認為網絡名師平臺對自身科學素養的養成有積極地意義,也希望通^網絡名師平臺提升科學素養,同時網絡名師平臺也是少有的、在課堂以外的更了解教師內心世界的途徑,同學們普遍認可網絡名師平臺是一個拉近師生關系的、有積極意義的交流渠道。
3.3小結
綜合以上調查問卷結果,當前大學生的科學素養表現出以下特點:(1)基礎學科知識比較扎實;(2)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掌握程度不高;(3)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理解比較正確。反映出大學生在長久的學習和積累過程中,對多學科的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尚可,但是當需要利用這些常識性問題去解決學習與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力就比較欠缺,但好在同學們對于科學技術的認識比較積極和正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可以加強對大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引導。
網絡名師平臺是一個比較受到大學生認可的科學素養培育平臺:一方面,網絡是當前大學生獲取科學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同學們認可網絡名師平臺的內容對其科研素養養成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同學們對網絡名師平臺的使用情況尚可,同學們期望通過網絡名師平臺拉近與教師的關系。所以,高校積極構建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名師平臺,發揮互聯網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在大學生科學素養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全媒體的傳播能力
為了更有效地配置媒介資源,媒介融合使得媒介內容的跨平臺流動變得常規化,新聞素材的跨媒介采集將一次性完成,而新聞產品的加工方式與渠道卻是多元化的,新聞信息資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開發。這就迫切需要負責內容生產的媒介從業人員具備跨媒介的采寫編能力。那些傳統媒體專門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攝像記者等從業人員將被精通多種媒介技能的跨平臺的全媒體人才所取代。這就要求記者在具備較高新聞理論素養和采寫技能的基礎上,熟悉各種媒介技術,如攝影、攝像、移動媒介的使用、網絡技術等,并能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采集到適應該媒介的新聞素材。
2.全媒體的信息整合能力
全媒體傳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信息量大大超過需求。媒體從業人員的核心競爭力從新聞事件的第一時刻的報道,轉換為對新聞事件合理篩選和深度解讀。②所謂合理篩選,就是精確把握受眾的信息需求,為用戶定制媒介信息的量和形式,避免受眾被信息的所淹沒。傳媒人生產的內容要實現跨媒介平臺的流動,同一內容既有適合報紙的圖文版,又有適合電視的視頻版、還有適合IPTV的互動版,多渠道多平臺的,給從業人員的跨媒介整合傳播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容制作人員需具備全媒體的視野和思維方式。當新聞發生的時候,記者要能根據新聞的要素,選擇合適的媒介平臺和展現形式,并通過互動平臺及時評估新聞報道的效果,調整后續報道的方向。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實施媒介聯動,參與的媒介從業人員要熟悉各種媒介形式的運作規律,深諳不同媒介傳播的利弊取長補短,整合和配置不同媒介的資源,發揮資源最大化,獲得最優的傳播效果。
傳統網絡新聞實務課程對媒介融合能力構建的不足
網絡新聞實務是一門近幾年來在全國新聞學專業廣泛開設的文理結合的實務類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網絡新聞業務素質,在筆者所在學院一直將該課程作為網絡傳播方向核心專業課程來打造。該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設,在學習該課程前一般學生已學習過平面設計、網站開發、網站動畫設計、新聞采訪與寫作、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新聞攝影等專業前置課程。學生應通過網絡新聞實務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完成全媒體業務采寫編評的綜合訓練,加深對不同媒介形態的理解,完成融媒介能力的蛻變,但從傳統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來看并不是很理想。
1.教材建設滯后,實驗案例不足
由于國內和國外新聞傳播課程體系上的差異,加之網絡新聞實務是一本相對較新的課程,在國外引進契合該課程的教材少之又少。國外教材以克雷格的《網絡新聞學:新媒體的報道、寫作與編輯》為代表,但該教材僅僅涉及網絡新聞的采寫,對其它媒體形式少有談及。在國內高校相關教材較為常見,其中以彭蘭的《網絡新聞編輯教程》、詹新惠的《網絡新聞寫作與編輯實務》、李凌凌的《網絡傳播與實務》、張鵬的《網絡傳播技術與實務》,這些教材的作者高屋建瓴,從理論和實踐的高度對網絡傳播現象做一番獨特審視,對網絡傳播給傳統傳播學理論帶來的挑戰與問題,選擇重要的對象進行研究。像彭蘭老師的《網絡新聞編輯教程》以網絡新聞的選擇、加工、整合與延展這四個層面為基本框架,系統梳理了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原理及具體操作方法,涉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新聞信息的編輯,以及新聞專題組織、論壇管理、受眾調查、博客運用、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等,對網絡新聞編輯的新工作領域進行了前瞻性思考。③這些教材都很優秀,但普遍都存在一個時效性的問題,絕大多數教材是在2010年前出版的,互聯網發展很快,新的應用和服務形式層出不窮,教材建設嚴重滯后。同時教材的編寫人員大都在教材中體現了教學案例,但這些案例不具備實驗室上機動手操作訓練的可執行性,很難轉換為學生實驗室實驗的指導。
2.教學實踐平臺缺乏,實驗師資不足
囿于新聞傳播教育傳統的文科理念,國內很多高校新聞學院都存在實驗室建設緩慢,教學實踐平臺缺乏的問題。像網絡新聞實務這門課程仍沿襲傳統教學法,采用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單一形式,課堂知識的信息傳遞總體上呈現單向路徑。學生缺乏實踐與應用環節,所接受的刺激不能與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具體就網絡新聞實務這門課程而言,教學實踐平臺的缺乏會直接導致學生對不同媒體形式缺乏直接的感受,而學生全媒體素養和不同媒介信息整合能力的提升恰恰是要以這種直接感受為基礎,再通過媒介融合試驗中心的媒介融合來塑造。遺憾的是很多高校的新聞學院跨媒介的教學實踐平臺是缺乏的。同時很多高校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都是文科背景,技術類的實驗師資嚴重不足。網絡新聞實務實驗教學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不同媒介形式內容的采寫和媒介內容的轉化,都要輔助于適合的計算機軟件。大型媒介融合實驗室軟硬件環境需要具備跨學科專業基礎扎實的師資來拓展和完善,并編寫試驗案例,指導學生的試驗過程。復合學科背景師資的嚴重不足,是影響高校新聞傳播全媒介教學實踐水平的一個瓶頸。
依托媒介融合實驗室網絡新聞實務教學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實驗室在國內并無明確的概念,很多高校都在積極地探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高鋼教授認為,媒介融合實驗室應具備多功能、可擴展、融合性的特點。多功能是指該實驗室能承擔過去多個類型實驗室才能承擔的教學工作;可擴展是指該實驗室能根據未來的需求進行修改、更新,增加新的功能;融合性指的是該實驗室不僅是一個小型的媒體信息的采集中心,還是各類信息的加工中心和中心。④以此概念為參考,筆者所在高校也在積極進行媒介融合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嘗試,四川外語學院融媒介實驗室由四部分組成:印刷媒體實驗室、視覺傳播實驗室、新媒體實驗室和跨媒介實驗室。建成了集采、寫、編、排于一體,不僅能輸出報紙的大樣,而且能夠完整地制作數字報,還具有平面廣告制作、網頁制作、圖片處理與管理、數據調查分析等多種功能的媒介融合實驗室。網絡新聞與實務課程依托媒介融合實驗室多種媒介的實踐課,在仿真或真實的媒體環境中進行,不但可以讓學生試驗將不同的新聞內容選擇合適的媒介形式并創作出媒介產品在融媒介平臺上,而且可以通過融合新聞的制作,讓學生體驗對多種媒介資源的創造性復合,實現學生由技術復合到內容復合、創意復合、經營策劃復合的能力再造。
1.設計媒介融合案例,編寫實驗指導教材
融媒介實訓案例的不足,一直是當下網絡新聞實務教學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總結現有市面上的教材,對其中案例加以分解和深入,與業界應用結合,從主流網絡媒體獲取一些最新案例,從案例的策劃、實施到效果測評等多個環節加以梳理,編寫實驗指導教材是推動網絡新聞實務教改走向深入的關鍵。融媒介案例實訓是網絡新聞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任課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重大新聞實踐中融合新聞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再現其內容生產的過程,從策劃、素材采集、編輯制作到內容各個環節設計實驗過程,讓學生去完成各個環節的實驗。實驗完成后根據實驗結果,教師從不同的媒介視角進行分析解讀和點評。此外,當前在業界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產品并無定型,媒介內容生產機構都在積極探索融合新聞的制作。通過網絡新聞實務課程構建學生的融媒介技能是該課程的高端定位,課程中的實訓案例的編寫也嘗試在融媒介產品研發上做出探索,結合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嘗試進行融媒介新聞的創作,讓學生參與主導研發的過程,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和輔導,根據不同媒介的特性為內容制作選擇合適的媒介形式,對其中創意新穎的融媒介新聞產品,通過融媒介實驗室綜合平臺推薦給業界,形成媒介產業價值的良性互動,推動媒體行業的整體發展,以行業需求拉動媒介融合實驗室自身建設。
2.模擬教學仿真媒介環境,提升媒介融合理解力
所謂模擬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充當各種角色,根據所提供的背景資料,進行模擬性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在網絡新聞實務教改中使用模擬教學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基于媒介融合實驗室,為學生創造一個模擬多媒介平臺,基于整合方正鼎新數字報刊解決方案、開源CMS和電視錄播系統,讓學生在實驗室熟悉有多種媒體采、寫、編、評的全部流程,并掌握基本技巧與方法。實際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全媒體報道小組,模擬實驗目標設定為對重大熱點事件的全媒體報道,學生在小組內部的角色可以進行輪換以體驗不同的業務流程。學生模擬實驗不限時間,穿插在一學期授課過程中,不限地點課下同學仍可以通過管理員分發的賬號通過校園網繼續自己的實驗,最終實驗成果為實際對用戶的媒介融合報道作品?;谛旅襟w的互動性,在模擬教學實驗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根據受眾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傳播技巧,完善自己的實驗作品。學生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傳播媒介和內容表現形式造成傳播效果的差異,有助于深入理解跨媒介傳播的原理,加強技巧與方法的使用。
3.改善實驗師資隊伍,創新授課形式和內容
關鍵詞:網絡; 多媒體技術; 本科院校; 英語; 跨文化教學
引言
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與普及的背景下,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教育領域網絡表現出了強大的促進力量。為了更好地提升高等院校本科英語教學的效果,促進英語學習者與英語國家的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提升本科院校英語人才培養的質量,需要高校不斷創新英語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等手段,發展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學習等能力。
1 網絡視域下本科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優勢
英語語言的社會文化觀,指的是將英語這一語言,認定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構建的一種社會文化生活的資源形態,是由一定社會文化集團的人,在長期的使用與總結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標志性的文化結構形式。網絡視域下的本科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網絡上面豐富、有趣的英語學習資源,能夠有效、全面的激發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英語和探索西方文化的興趣。并且通過網絡的英語,提升了英語專業大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程度。
其次,教師借助網絡這個平臺,能夠創設更多有效的學習情境、課堂學習任務,提升了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大學生語言輸出的練習機會,對于發展學生的聽、讀、寫、說等英語跨文化應用與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把英語知識的學習與西方國家文化的學習融合到網絡自主學習中,對于充分利用現有的英語網絡資源,提升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人機交互式的英語口語訓練給學生創造了實時的練習環境,提升了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和互動性。
2網絡視域下本科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2.1 注重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和介紹
在進行英語語篇學習之前,通過使用網絡進行跨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與學習,能夠有效的激發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對于促進大學生英語學習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國語言學家kelarm-sige曾經指出:語言教學是文化教學的重要形式。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不能夠很好的引領學生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等開展有效學習,而網絡環境下,則能夠通過網絡資源的獲得、教學多媒體的使用、信息處理技術等手段,給大學生創造更為有效的英語文化學習的氛圍。同時,網絡環境下信息的數字化處理與存儲,可以提高教學素材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多重刺激,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的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環境,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2.2培養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與形式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傳統的白紙黑字的普通書本教科書,向著集視覺、聽覺、口語交流于一體的新型英語教材,這對于促進大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和應用能力有著深刻的意義。英語這門語言學習作為學生與社會共建共同使用的語言資源的實踐提升過程,優勢英語社會文化不斷轉化的一個過程。英語語言學習將參與社會活動所獲取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個人能力。網絡自主學習指的是大學生在電腦機房等,通過上機來自學為主的學習過程,由于網絡英語學習資源的豐富性、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便捷性等優勢,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得比教材內容更豐富、更多彩的學習素材。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教材、網絡上的學習資源,進行英語學習資源的合理占有與使用,進而提升大學生通過網絡來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2.3 重視大學生英語學習理解與想象力的培養
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給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帶來無限幫助的同時,也需要引起我們對“讀圖弊端”的思考。由于人們更喜歡通過印象與圖片對事物進行了解,這就使得在面對一些抽象理論的時候缺乏足夠的思考。在網絡視域下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網絡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這種了解基本上都是建立在音頻、視頻、圖片等素材上,這就使得這種了解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與分析,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的學習,將不利于大學生理解與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對跨文化交際中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進行分析。因此,在本科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多媒體網絡資源等向學生進行直觀的英語教學,對于深層次的理論等也要進行及時的組織講解與思考,以此來發展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與應用的思辨能力和認知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本科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作為提升大學生英語知識水平、發展大學生英語認知、理解、交流等應用能力的載體。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以系統的觀點來認知大學生英語跨文化學習的實踐落實,這就要求高校在優化師資配置的基礎上,提升網絡多媒體設施的使用效率,以此來促進本科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龐海才. 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導入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 2007(07).
[2] 資蕓. 多媒體網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7).
[3] 李俊. 多媒體網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