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線上教學策略與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工科;石油工程;專業人才;線上培養;質量
一、石油工程專業教學的現狀分析
石油工程專業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石油工程專業知識,且能夠從事采油工程、油氣鉆井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應用設計與研究工作的高級技工人才。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涉及地質學、力學、化學、物理學、數學、工程學以及其他與石油工程相關的基本知識與內容,學生通過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訓練,逐漸具備設計、管理、施工、研究與開發油氣田鉆井、采油及油氣開發工程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當前,由于教學思路、方法與模式的局限與落后,石油工程專業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學的質量也沒有得到更好地提升。
1.教學思路與觀念的局限與狹窄。當前,在開展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思路的局限、理念的單一,在石油工程專業教學方案的規劃與制定方面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教師沒有更好地結合時代的發展特點以及信息化時展的特色來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使得石油工程教學方案的制定更加單一化,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積極性的激發與調動非常不利,從而對于石油工程專業學生更好地參與專業教學活動也是非常不利,影響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2.教學方法與模式的落后與傳統。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屬于理科,學生在學習與掌握知識與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與困難,一些技術知識過于抽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容易受到打擊,長而久之,影響石油工程專業的更好教學。與此同時,一些石油工程專業相關教師在開展石油工程專業教學活動時,過分重視填鴨式或者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缺乏實踐與理論教學的有機融合,長期在這樣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易于被激發,主動新與創造性也不易于被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的能力也不易于培養與提高,最終會對影響石油工程專業的教學質量。此外,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很多互聯網教學模式被廣發應用開來,但是由于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思維的局限與禁錮,沒有更好地結合線上教學模式來豐富與拓展教學,從整體上來講,不利于提升石油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與效果[1]。
3.石油工程教學的內容較為單一。在當前的石油工程教學內容中,很多教師過分依賴教材來展開教學,教學的形式較為單一,教學的內容也比較死板,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同時一些教師沒有重視互聯網教學資源的挖掘,使得教學的內容并不豐富、靈活與高效,很多學生缺乏一定的積極性、能動性來學習石油工程相關知識,不利于石油工程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與進行,不利于提升石油工程專業教學的效果與水平。
4.課程設置與安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很多微課、慕課等線上教學模式逐漸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設置與安排石油工程課程時,對于線上課程的安排比較少,過分重視線下課程的教學,導致下上課程教學的效果與水平不高,不利于線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新工科背景下石油工程專業人才線上培養質量提升的方略探究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活動組織與開展愈發頻繁,重視線上育人效果與水平的提升對于提高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下面對新工科背景下石油工程專業人才線上培養質量提升的策略與方法進行研究與分析。
1.重視線上教育平臺的構建與優化。在構建與優化石油工程專業線上教育平臺時,學校要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充分運用區塊鏈、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智能科學與技術等與工科專業相關的互聯網科技來豐富與優化教育石油工程線上教學平臺,并對平臺的整體教學進行優化、改造與升級,將最新的線上教育技術與方法融入進來,為石油工程專業人才線上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臺保障與教育基礎[2]。
2.重視石油工程專業教學思路與觀念的轉變與革新。在培養石油工程專業人才時,教師要想通過線上教育來拓展與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就必須要轉變當前傳統的教學思路,積極的學習與靈活的運用互聯網信息線上教學技術,將最新、最有效的線上教學理念與觀念融入到當前的石油工程專業線上教學實踐形式中,并制定更加豐富、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案,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使得學生在良好線上教學計劃或者方案下能夠更好地學習與掌握石油工程專業知識,提升石油工程人才培養效率與水平。
3.強化線上教學的多樣化、多元化創新。目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性、廣泛性發展,互聯網線上教學的模式與方法也應用的更加普遍和廣泛。在石油工程線上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線上培養人才的質量,必須要強化線上教學方法與形式的多樣化與多元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來轉變教學策略,可以結合實際案例教學來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更加自主學習與探究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的空間和機會,擴大師生、生生之間的在線交流,對于石油工程中相關的技術要點與難點進行深入的探究與討論,加深學生對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得學生學習力與創新力都能夠得到更好的鍛造與提升。與此同時,教師在線上教學也不要一味地運用一種或者兩種教學模式,要重視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多元化創新,以學生為核心,結合學生學習的現狀與特點來優化線上教學策略、創新線上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線上教學氛圍,拓展學生良好的工科思維,對于石油工程專業學生更好地成長與成才非常有利,對于石油工程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非常有效。
4.重視線上教學內容與形式的豐富與創新。石油工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而在開展石油工程線上教學活動時,就不要一味的拘泥于課本或者教材,要開闊自身的眼界、打破局限思維的禁錮,不斷挖掘與利用互聯網中豐富的石油工程專業教學資源與素材,使得石油工程專業線上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與科學性,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與工科思維,又能夠推動石油工程線上教學活動的更好組織與進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線上教學課堂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與應用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的能力,不斷培養出素質高、業務強、技能高的綜合型技工人才。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數學 立體幾何 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接受與掌握能力,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要求采取相應教學策略。
一、大力培養學生立體幾何的空間立體感
高中數學立體幾何部分知識點的難度雖然不像導數那么高,但是同樣給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因為學生從小接觸到的幾何知識大部分都是在同一份平面內的,如線段、直線、角度及封閉圖形等。但是高中數學立體幾何與它們不同,這是一門專門研究三維空間中圖形的學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沒有良好的空間立體感,感到學習壓力較大。教師在實際的高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過程中首要的教學任務即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立體幾何空間立體感。這種教學策略一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的癥結,幫助他們不斷提高學習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良好的空間立體感可以為今后更高層次的旋轉變化、鏤空設計等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立體幾何的空間立體感,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觀看空間立體圖形并畫出其三視圖做起,如長方體與正方體。學生在不斷的觀察與畫圖之中,逐漸提高空間立體感。
二、重視基礎立體幾何公理與定理教學
實際高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感,可以從觀看簡單立體幾何三視圖入手。為了提高學生立體幾何知識的運用水平,教師還要重視基礎立體幾何公理與定理教學。這種新式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清每一個公理與定理之間的關系,達到有效提高立體幾何知識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這種重視基礎的教學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對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與掌握,從而完善基礎立體幾何知識體系。如教師教授學生公理三(判定若干點共面的依據):經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當學生對此公理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地教授他們相關定理推論:(1)經過一個直線與不在這條直線上的任意一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2)經過兩條相交直線,有且只有一個平面。教師通過使用“點在線上,線在面內”的推論思想,幫助學生理清公理三與其推論定理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完善自身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知識體系的目的。
三、開展平面幾何到空間立體幾何的引導教學
高中階段立體幾何教學不僅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空間立體感,還要求他們理清繁多且復雜的公理與定理之間的關系,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立體幾何學習能力的目的。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知識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開展平面幾何到空間立體幾何的引導教學。因為學生通過小學與初中平面幾何數學知識的學習,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平面幾何與空間立體幾何之間存在較強的聯系性,可以很好地通過類比推理學習,以此幫助學生接受相關的空間立體幾何知識。這種新式的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類比推理學習方法有效降低了空間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難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相關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使用的平面幾何知識還能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如學習“空間中平面與平面之間的平行傳遞定理”的時候,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立體幾何知識點,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內直線與直線之間的平行傳遞定理”:已知平面內存在一組平行線,如果現有一線直線平行于這組平行線中的任意一條直線,那么相應的這條直線一定平行于另外一條直線。然后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推理類比學習相關面面平行傳遞性:已知空間內存在一組平行平面,如果現有一個平面平行于這組平行平面中的任意一個平面,那么相應的這個平面一定平行于另外一個平面。教師采用的類比推理學習方法不僅有效降低空間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難度,而且達到鞏固與復習學生原有數學幾何知識點的目的。
四、解題過程中空間幾何向量的熟練使用
高中數學立體幾何題目一直都是歷年高考的必考題目之一,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教授學生基本解題技巧。空間幾何向量同傳統解題方法相比更具便捷性,所以空間幾何向量的熟練使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并快速解答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解題效率的目的。空間幾何向量的使用還使得學生的解題過程變得規范化,便于閱卷教師快速找到該題的得分點,最終對他們高中數學考試成績的提高奠定扎實的基礎。以下為一道具體的高中數學立體幾何解題過程,可供教師進行教學參考:
教師在實際高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一部分重點數學知識,可以采用培養空間立體幾何感、重視基礎公理與定理教學、類比推理學習空間幾何知識及空間向量的實際使用等多種具體教學方法達到目的。學生通過教師全方位的立體幾何教學,最終達到完善自身立體幾何知識體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明旺.新課改高中立體幾何教學研究[J].高中數理化,2014(08).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實施;研究
時代在發展、理念在更新、標準在提高。改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最強主旋律,成為推進社會進步發展的最大源動力。課堂教育教學這一領域,自然也隨著人們教育觀念的提升和教學要求的變化以及學習理念的變遷,而與之發生了根本性的傳承和變革。新課程改革作為其必然發展趨勢,已成為當前學科教育教學的“熱詞”。眾所周知,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學科實踐的最根本、最本質的追求。但筆者發現,課堂教學實效的內涵和要求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而發生深刻的豐富和變化。但學生主體地位展現、學習技能提升、學習情操配塑,始終是有效教學的根本要義。這就要求,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師所實施的教學策略必須遵循和按照“有效”一詞深刻內涵,予以科學實施和有序開展。本人現就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程中,教學策略的實施這一方面予以簡單闡述。
一、抓住學教雙邊特點,實施互動式教學
教育實踐學認為,教學活動進程中,教師和學生必須在整個活動體系中運動起來、交流起來,進行深入細致的雙邊實踐活動,以此充分展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其本質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實踐的過程,教師組織和開展師與生的雙邊互動活動,從而實現教師教學目標要求的實現和學生學習能力素養的提升。但筆者發現,少數初中數學教師在貫徹落實新課改要求的實踐進程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時學生實踐探知活動充斥整個教學進程,而教師的指導引導活動幾乎沒有,嚴重違背了教學的雙邊特性和互動特性。因此,教師應該將課堂變成學生和教師進行有效互動、深入合作、生生協作的實踐舞臺,開展具有雙邊特性的師生交流、談話、生生探討、協作等互動式學習活動,圍繞某一教學知識點或學習任務,進行談話、交流、討論等雙邊實踐活動,以此推動教學要求的有效滲透,學生學習主體的有效展現,促進師生之間的共同發展和進步。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知識點環節中,教師通過對教師講解式和師生互動式兩種教學模式的前后對比,發展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推動學生學習進程方面具有顯著的促進和積極功效。因此,教師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組織和開展了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雙邊實踐活動,其過程如下所示:
師:來研究能不能用較少的幾個條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師: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幾種?
生:SAS、ASA(AAS)、SSS、HL。
師: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對應角相等”及“對應邊相等”的語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應如何說?
生:“對應角相等”不變,“對應邊相等”說成“對應邊成比例”。
師:我們知道,一條邊是寫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出一個關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題呢?
生: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師:予以啟發、引導、糾正。
上述師生互動、生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的展現了教師的主導指導功效和學生的主體協作特性,通過教師的有序有效“引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配合”,從而讓初中生在教師有效引導中實現知識點內涵的有效認知,學習活動效果的提升。
二、緊扣典型教學案例,實施案例式教學
數學學科的豐富知識架構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特點,決定了學習認知者探知掌握時必須設置和緊緊握住有效抓手予以實施。而這一抓手就是數學案例。一定程度上說,案例已成為數學學科的“代言”,成為教師數學講解的“載體”以及學生學習實踐的“平臺”。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必須切實做好數學案例講解實踐活動,利用數學案例自身所具有的內涵豐富性、前后聯系性、深刻實踐性等等特性,開展案例式數學教學活動,組織設計緊扣教材知識點內涵的數學案例,組織和實施數學教學活動,引導和指導初中生圍繞解題要求和學習任務,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和實踐活動,以此鍛煉和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探究分析、思維創新等數學學習技能和素養,從而達到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能力培養第一要務”的目標要求。
問題:已知點M(3a-8,a-1),分別根據下列條件求出點M的坐標。(1)點M在x軸上;(2)點M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線上;(3)點M在第二象限,且a為整數;(4)點N坐標為(1,6),并且直線MN∥y軸。
生:探知題意,認為該問題題意涉及到坐標與圖形性質內容。
師:根據圖像的坐標內容,一般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解答?
生:解析,(1)根據x軸上點的縱坐標為0列式計算即可得解;(2)根據第二四象限平分線上點的橫坐標與縱坐標互為相反數列式計算即可得解;(3)根據第二象限點的橫坐標是負數,縱坐標是正數列式求出a的取值范圍,然后確定出a的值即可;(4)根據平行于y軸的直線上點的橫坐標相同列式求出a的值,然后解答即可。
師生進行總結,指出:本題考查了坐標與圖形性質,主要利用了x軸上的點的坐標特征,二四象限平分線上點的坐標特征,第二象限內點的坐標特征,平行于y軸的直線的上點的坐標特征。
在上述問題解答過程中,學生通過問
題的題意分析、解題思路的研析等活動,數
學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動手操作能力
得到顯著增強。
【關鍵詞】高職數學 課堂教學 支架式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82-02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數學教學的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除了專業技能外的能夠適應社會的關鍵能力。而數學學習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空間想象、抽象思維、準確運算等綜合能力。因此,為了能夠順應時展的需求,在數學課堂中引入支架式教學策略,能夠幫助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與學生的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形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支架式教學概述
支架式教學的概念,是指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供一種概念性的框架,是基于最近發展區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基礎上,在一定的教學體系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有步驟、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主動認知,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教學形式。
二、支架式教學中支架的搭建策略
數學課堂支架式教學中支架的搭建是最重要的環節,在支架搭建過程中,作為教師,首先必須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突出其與即將所構建的新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然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已有經驗,將之與新知識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支架,從而促進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水平向新知識所需水平發展。最后,能夠成功地讓學生自己進行體驗,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理念。
(一)搭建適合學生的認知支架
數學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數學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延伸的過程。由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缺乏以及認知結構的不完備。因此,在支架搭建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數學知識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補充。當學生無法獨自完成新知識的構建時,教師可以構建背景支架,幫助學生在已有認知與最近發展區之間構建一座橋梁。
例如,學習映射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學生與學生證號”“圖書館圖書與圖書號”“居民與身份證號”等生活認識來引導、幫助學生構建支架,并且在支架式教學的幫助下,讓學生原本認為很難的最近發展區變為簡單,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體系。
(二)創設情境搭建情感支架
由于支架式教學具有情境性,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因此它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激發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探索,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
例如,學習數學歸納法時,由于內容高度抽象,使得學生普遍對其不甚了解,導致在解題過程中只會單純地模仿解題三步驟,只知道如何運用公式,卻不知道其基本理論。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多米諾骨牌這個現實情境,來引導學生接受新知識,從而喚醒學生的求職欲望。
(三)搭建元認知支架
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思維主要是由監控、目標、操作、材料和產品五個系統組成。其中,監控的核心思想就是元認知,它是指學生對認知的自動調控,它對其他的四個系統起協調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搭建元認知支架,引導學生思考。
例如,在學生對某個問題或是題目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法時,教師可以提問,你是怎么想到的呢?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元認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解題中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反思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反思自己在解題中能夠想到哪些關聯的問題,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思數學題目中結合了哪些數學問題與數學思想,等等。通過這樣回顧、復習解題的過程,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解題思路與解題方法,也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導出淼摹7此加欣于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及時地查漏補缺,有利于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
三、支架搭建須注意的問題
(一)要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個人體驗來搭建支架
教師要想通過構建數學知識支架,幫助學生順利跨越最近發展區,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體驗,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構建。
例如,學習體積幾何的內容時,由于立體圖形復雜多變,導致學生難以跨過最近發展區。為此,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制作長方體、正方體、椎體等實物,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領會幾何圖形的特點,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體的實物,從而提升學生抽象思維和識圖辨圖的能力。這種支架式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不同的數學知識應搭建不同的支架
對于不同知識點的教學,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在正確把握數學知識點的特殊性與一般性的前提下,搭建不同的支架。根據支架的特殊性,通過具有特殊意義的方式方法,能夠讓學生獲得學習新知識的普通方法;根據支架的一般性,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哪些數學基礎知識是必須掌握的,這樣就能避免浪費課堂時間。
例如,學習曲線上任一點的斜率時,對函數凹凸點的判斷有很多種,可用函數曲線位于內切線的上下方來判斷,也可以用函數的導數在定義域內的增減性來判斷,等等。考慮支架的特殊性,用適當的方法構建知識支架。
綜上所述,支架式教學策略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就是通過搭建認知支架,以知識為載體,巧妙地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去感知數學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在認知策略的引導下,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品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進一步促進數學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源源.淺談支架式教學策略在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讀書文摘,2016(15)
[2]趙曄文.高職數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的搭建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9)
[3]吳葉民.“最近發展區”理論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
一、目標分等,逐步遞進
實行等級教學,首先要把學習目標分等,在《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總目標的基礎上,合理制定不同的目標讓不同的學生完成。簡單來說,就是把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性目標、能力性目標與拓展性目標。基礎性目標是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的,而能力性目標與拓展性目標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以滿足不同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需求。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厘清哪些學生可以完成哪一等級的目標,也可以在教學設計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明確一個學習目標,以便學生圍繞著目標展開學習。這也防止了部分學生因為信息技術不是考試科目而放棄向更高的目標奮進。這樣,通過層層遞進的目標引領,就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當中來。
比如在教學中,我也把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基礎性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啟動與退出EXCEL,會簡單地進行數據輸入與修改,學會簡單的工作表的編輯與美化,會使用求和等簡單的函數,學會按一定的條件來排序;而能力性目標就是要求學生能夠自定義EXCEL窗口界面,可以在多個工作表中進行數據編輯、單元格的屬性操作,能夠用平均數、函數;拓展性目標是如何自定義菜單選項,會自動套用格式以及一些復雜的函數操作,比如COUNT,MAX,MIN等,并能夠直接在公式選項板中輸入函數進行計算,學會各種篩選的方法等一些復雜菜單鍵的使用技巧。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確保完成第一層次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如果還有能力或者有興趣的話,再向第二層目標進軍,讓學生的學習有目標、有盼頭,并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有選擇地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二、策略分等,指導到位
在教學時,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教學。因為學生的基礎不一樣,他們所需要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如果對所有學生都用同一種教學策略來教學,那么就會讓有的學生沒興趣,甚至不能夠做到認真聽講,而有的學生由于自己的基礎過差,卻不一定能夠適應這些教學策略。比如自主學習。對于信息技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完全可以讓他們自主去探索學習,而對于沒有基礎的學生,我們就要通過示范、講解來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所以,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分等級的方法展開信息技術教學,就要把教學策略也分等,以便更好地指導好后進生,讓他們能夠跟得上全班的學習進度。
在教學中,我先對學生掌握電子表格操作技能情況作了一個調查,然后在學習之前把學生分成三個等級。對于已經對制作電子表格非常熟悉,經常使用電子表格處理一些文檔的學生,我就只給他們一個學習目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與交流來完成這些學習目標;對于使用過卻不太熟悉的學生,我就讓他們也自己探索,如果實在完成不了教學目標,我再前去幫忙;而對于從來沒有用過電子表格的學生,我會來到他們面前,從如何打開與關閉開始,一點點地手把手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還可以讓已經掌握了電子表格使用技能的學生來幫助其他沒有掌握的學生。這樣一來,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就可以讓所有學生都能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練習分等,享受成功
讓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技術作業,可以讓學生享受到作業帶給自己的快樂。如果讓不同的學生完成相同的作業,那么就會讓一部分學生感覺到太簡單而產生馬虎的心理,而另外一部分信息技術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會因為不會做而在那抓耳撓腮,不知所措。所以,在等級教學中,我們的作業也要分等,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水平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讓所有學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吃”,都能夠享受到成功帶給自己的喜悅。
關鍵詞:語感 培養 問題情景
小學生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
一、小學生語感教學策略的類別
(一)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詠、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詠,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而產生的。作為教師,必須創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
(二)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象,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系。培養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培養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小學生語感培養的幾種方法
(一)創設情景,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學中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設最佳條件。如:《草原》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
(二)引導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
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散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豐碑》中有這樣一段話:“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豐碑”是什么?為何說雪覆蓋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里的“豐碑”是指什么?通過想象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情感,感悟到軍需處長的偉大。
(三)釋義悟情、讓學生深刻領悟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 一些詞語比較生辟,又帶有一定的專業性,可用直觀演示的形式來釋義。《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詞,教師直接打開投影儀,一束光線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鏡放到投影儀上,光線發生了變化,告訴學生這就叫“折射”。一些詞語擬人化程度很強,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加以理解。 一些詞語的運用精當、準確、具體,但學生體會起來也會有難度,可用刪換比較或填空的形式進行理解。
(四)巧加提示,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適時適當的提示語,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學習記事、寫人的文章時對話內容較多,對于人物語言及其內心世界的把握是個難點。如:《馬背上的小》里,小鬼說:“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學生對人物內心很難揣摩,所以朗讀起來比較平淡。老師巧妙地加上提示語“小鬼不假思索地說”或“小鬼毫不猶豫地說”,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裝出來滿不在乎的樣子。學生朗讀的語調也由原來的理直氣壯變得沒有了底氣。教師的巧妙提示,使培養學生語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句式練習,鞏固學生的語感基礎
關鍵詞:高職教育 課堂教學 網絡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061-02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1],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如何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行業的最新技術,有必要對傳統課堂進行改造,結合網絡技術的發展,把網絡課程引入到傳統課堂中,即課堂情境下的網絡課程教學,學科教師首要的任務是設計開發以課堂應用為主的網絡課程。
1 課堂應用情景下網絡課程設計模型(ATSSET模型)
以課堂應用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開發中,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從學習目標(Aims)、以學習理論(Theories)支撐的教學策略(Strategies)、學習資源(Sources)、學習評價(Evaluation)以及網絡課程平臺(Tools)出發,可以構成課堂應用為主的網絡課程快速實現ATSSET模型(如圖1),學科教師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快速地實現一門以課堂應用為主的網絡課程。
在ATSSET模型中,以學習目標(Aims)為導向,以學習理論(Theories)為支撐的教學策略(Strategies)為設計理念,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平臺(Tools)和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源(Sources)來實現網絡課程,根據學習評價(Evaluation),對網絡課程進一步地改善和提高。
2 課堂應用情景下網絡課程設計過程
分析學習目標,識別學習目標的類型,選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學習評價和網絡課程平臺來設計實現網絡課程。
2.1學習目標(Aims)
按照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學習目標可以分為五類:言語信息學習、智力技能學習、認知策略學習、動作技能學習、態度學習。網絡課程設計是目標導向的[2],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組合網絡課程平臺的媒體元素,來呈現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和具有良好信度的課程評價系統。
2.1.1言語信息學習網絡課程設計
言語信息學習指的是學習需要用言語(語言)表達的知識,比如漢字學習、英語單詞學習等。言語信息的學習一般需要學習者對言語信息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然后編碼記憶,所以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行為主義的教學策略相對更為有效,采取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結構主義課程觀和行為目標導向的課程分析方法,建立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技能遷移的課程。
在以言語信息的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中,應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Anytime/Anywhere/Anyway;隨時/隨地/不限方式),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
對于言語信息為主的學習內容,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可以用以呈現教學內容的媒體元素有靜態網頁中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為了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化教學提供支持,教學內容的呈現應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風格,采用以學生的學習風格相適應的內容呈現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并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引導其學習,適應性地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
2.1.2以智力技能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
智力技能指的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智力技能的學習要求學生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能應用技能,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問題解決能力,因此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為指導的課程觀會更為有效。
以智力技能為主的網絡課程中,應考慮智力技能形成的階段(①活動的定向階段;②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③有聲的外部言語階段;④無聲的外部言語階段;⑤內部言語階段,采取多種教學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比如采用層級分析法,來分析為達到智力技能要求的需要學習者掌握的一系列相關“觀念”,采用小步子教學,由淺到深地安排學生的學習,從而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2.1.3以動作技能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
加涅認為,動作技能實際上有兩個成分:一是描述如何進行動作的規則,即動作程序;二是因練習與反饋而逐漸變得精確和連貫的實際肌肉運動。比如武術套路、舞蹈等的學習。
以動作技能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中,采用視頻、動畫等媒體元素來形象直觀地把理論教學和技術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結合起來,來改善和提高教學。
2.1.4認知策略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
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用以監控和指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技能。認知策略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中,要從培養學生的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入手來提高學生的認知策略。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提供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詳細的問題解決過程和具有層次性和良好結構化的知識網絡等。
2.1.5以態度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
態度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體對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等。
以態度學習為主的網絡課程設計,應重視情境學習理論的指導,學習是一個參與情境的過程,并提供有利于學習發生的情境――真實的社會情境、實踐情境和文化情境[3],知識與情境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的過程。采取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人本主義課程觀,這種課程觀視課程為經驗,強調活動在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性,強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課程設計的核心,強調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相統一。
采取多樣的媒體形式,例如優秀影片、紀錄片展播等。利用博客、微博、論壇、貼吧等web 2.0新媒體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設計能夠交互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基于情境學習。利用網絡課程,采取線下和線上教學相結合等教學方式。
2.2學習資源(Sources)
網絡課程中,學習資源的媒體表現形式有文本、視頻、動畫、圖片等。對網絡課程中學習資源的開發應注意以下幾點:(1)優化學習資源,根據學習目標,選擇最適合的資源形式。(2)確保學習資源的邏輯性、系統性。(3)對學習資源進行“碎片化”分解,適應網絡新技術和新的學習方式的需要。(4)學習資源的開發應借鑒最新的學習理論,比如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即連接的建立和網絡的形成,學習者通過學習發展個人知識網絡,知識網絡的發展有利于保持知識的時代性。網絡節點聚合形成學習結構, 學習是不斷發展的過程[4]。
為了更有效地支持學生的學習,在學習資源的設計過程中,把學習資源當作變化的主體,通過前期準備――彈性預設、過程形成――動態生成以及后期完善――自主進化[5],來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2.3教學策略(Strategies)
教學策略旨在解決如何利用網絡課程來教學。網絡課程除了和一般課程共有的教學策略(教學組織策略、管理策略)外,還有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策略:助學策略和特殊策略。利用網絡課程提供的學習情境,學科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
2.4學習評價(Evaluation)
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是指以學習目標為依據,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學習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
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應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網絡評價和課堂評價相結合、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形成性評價可以采用電子檔案袋、評價量表等形式,總結性評價可以采用評價量表評判或者用實踐考試來檢驗。可以對網絡評價和課堂評價按教學的要求設置不同的權重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的評價。
在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設計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手段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在學習評價的設計實現中,可以參照學習評價任務類型(如圖2)來實現[6]:
3 結語
本文對高職學科教師如何來設計適用于高職課堂教學的網絡課程做了一些探討,網絡課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更有效地利用,需要進一步地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Z].2012-
6.
[2]武法提.目標導向網絡課程設計的原理[J].中國電化教育,
2006-01-10.
[3]崔允t,王中男.學習如何發生:情境學習理論的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07-10.
[4]王志軍,陳麗.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最新進展[J].開放教育研究,2014-10-05.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探究式學習;思維能力;應用意識
新課程標準提倡“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探究式學習模式,注重提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重視發展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標教學理念為指導,刻苦鉆研,大膽實踐,以進一步改進教學策略,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水平。筆者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材內容,結合中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獲得了一些有益的教學經驗和可喜的教學成績,現闡述如下,與同行共斟酌。
一、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側重于對于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這種舊有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培養,也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傳遞給學生的應該不止是教材上的數學知識,還應該有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的共同合作、交流和討探,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點到直線的距離》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動態地呈現出色彩斑斕的圖片,圖片中是一片校園,校園內有些學生正準備去食堂,去食堂的路有好幾條,有的路線的形狀是彎曲的曲線,有的路線的形狀是曲折的線段,還有的路線與食堂的連線是筆直的,其中有一條筆直的路線與食堂門口的路是相垂直的。教師問:“同學們,這些同學怎么走才是到食堂之間的最短的距離?”當學生回答出“順著與食堂門口的路相垂直的路走時距離最短”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這位同學正好站在與食堂最近的路徑上。假設這位同學所站的點的坐標是p(-1,2),食堂門口的直線L的方程式是2x+y-10=0,請同學們算一算過p到直線L的距離……如果已知點p的坐標,并已知直線L的方程式是Ax+By+C=0,那么,怎樣用點的坐標和直線方程式求出表示點p到直線L的距離呢?……”教師通過提問,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思路,讓學生先考慮“特殊情況”,再考慮“一般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推導出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了機械的灌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僅使學生對于學習內容加深了理解和認識,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狀態,并形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態度,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平面的基本性質》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話,那么,勢必使學生感覺學習過程枯燥無味,對于學習內容失去興趣,一定程度地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如果教師能夠改變教學策略,利用步步設疑的教學手段,那么,將成功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促進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例如,對于“直線AB、BC、CA兩兩相交,交點分別是A、B、C,證明這三條直線共面。”這樣一道題,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系列的誘導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提問:這道例題中所提及的“兩兩相交”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三條線中的每兩條直線都是相交的。
教師提問:這道題的任務是讓同學們證明三條直線是“共面”的,但同學們目前所學過的數學公理和推論中沒有證明三條直線“共面”,怎么辦呢?
學生回答:先由兩條直線確定一個平面,再進一步證明第三條直線也在這個平面內。
教師提問:同學們說得很好,但如何證明第三條直線也在這個平面內呢?
學生回答:只要證明第三條直線上有兩個點在這個平面內就可以了。
教師提問:非常正確,現在開始證明……
教師通過循循善誘,向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通過“層層剝繭”的方法得出最終結論,在有效開發了學生思維的同時,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發展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一、情感激發,提升高中生課堂參與度
良好學習情感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思想保證”。高中生課堂參與度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內在積極情感未能得到有效激發。同時,高中生在積極學習情感的驅使和促動下,能夠保持主動、能動的參與情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豐富、多樣的情感激發資源,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教材中生動真實的教學案例,教學中所運用的先進教學器材等,都是培養和激發高中生課堂參與情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能“俯視”學生,訓斥學生,與學生保持緊張關系。其次,要善于營造生動濃烈的教學氛圍,利用數學學科生活性、趣味性、應用性、歷史性等豐富教學資源,營造引發學生情感的教學氛圍,促發學生主動參與情感。如在新知導入教學中,教師為做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情感“鋪墊”,經常利用該節課教學內容生活性特點,設置現實案例進行呈現,讓學生認識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重要性,從而產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情感。
二、引導探究,提升高中生課堂參與度
正確高效的數學學習技能,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又一重要保證。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高中生由于未能掌握分析、解答問題的方法策略,而對問題案例經常“無從下手”“手足無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學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探究活動,親身實踐,掌握“第一手”學習資料,才能更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因此,教者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動手探析,提供給學生探究、分析的時機,強化學生動手實踐過程的指導,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形成良好學習技能,從而在數學技能保證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問題:在平面坐標系xOy中,若曲線y=ax2+b/x(a、b為常數)過點P(2,-5),且該曲線在點P處的切線與直線7x+2y+3=0平行,試求出a+b的值。
學生探析問題條件,教師指導補充,學生得出解題思路:“要利用導數研究曲線上某點切線方程知識點,由曲線y=ax2+b/x(a、b為常數)過點P(2,-5),且該曲線在點P處的切線與直線7x+2y+3=0平行,進而得出a+b的值為-3”。
學生解答問題,過程略。
師生共同歸納、概括解題策略:利用導數研究曲線上某點切線方程試題,解答的關鍵是根據已知得到規律,再按照規律進行計算。
三、合作學習,提升高中生課堂參與度
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其過程是個體獨立活動和集體互助活動的綜合體。合作學習是新課改下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合作學習能夠對學生個體學習過程“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形成更為良好的學習技能和方法。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為了“追求”有限教學時間效率“最大化”,忽視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應在教學關鍵點、認知疑惑處或解題卡殼處,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共同討論。借鑒參考,學以致用,解決問題,推進活動進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活動進程中,不能“甩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應該“實時點撥”“科學指點”,使學生能夠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按照既定方向前進發展。
四、積極評價,提升高中生課堂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