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

        第1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的教學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歸還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改變一直以來教師提問,學生被動應答的局面,教師如何應對全新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采用新的教學方式,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課程價值,從關注知識為本的教學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發生根本變革,如何在老師指導下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我們老師和學生都要思考的點;對于課堂就目前而言,物理學科屬于全新教材,教師應用新的思路進行課堂教學,課堂不能僅僅局限課本教學,要將物理走向社會,生活走向物理,將學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窗外”是一個更大更寬的“課堂”。

        而面對農村教學,每個班都有1/3左右的學生父母一年只回來1-2次,和爺爺奶奶在家,沒有家長的監督;留在家的父母有2/3以上的家長不懂知識,忙于勞務,沒有能力輔導學生學習;有不到1/3的家長雖然識字,可以監督孩子學習,可是專業的物理知識幾乎一點都不懂。老師就要花心思給孩子安排作業,怎樣才能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就是關鍵,因此,結合學生家庭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作業設計走“輕負高效”之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任務,優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就給我們白云學校的老師帶來了難題。面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提高學習興趣,一是如何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進行分層次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了教師思考的問題;二是如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練習選擇,這樣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要設計很多符合自己學生預習案,大大占據了教師的休息時間;三是如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課后輔導學習,面對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初中物理教師一致認為采取分層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們。經過對學生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得到了一下幾個有價值的數據:

        1. 如何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進行分層次問題中,根據考試成績分層占50.5%,根據上課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分層占26.4%,根據同學的性格分層占20%,其他占3.1%。

        2. 如何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練習選擇問題中,根據學習能力分層占85%,根據教師要求分層占10%,根據同學們自愿選擇分層占5%。

        第2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探究

        一、引言

        我們通常所說“歷史”,實際上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加以界定,其一為真實存在的客觀歷史,亦即在現在時間節點之前所出現的各類人物、事件等項內容,其依靠文獻、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歷史研究的客體;其二則為學習者主觀印象中的歷史,即依靠對客體進行研究所形成思維印象。對于高中生來講,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建立于兩個歷史界定方面的無限接近過程之中,將這兩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就越成功,其導向功能的發揮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

        高中階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養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特定表現與吸納形式,此類素養同歷史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密切相關,是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相應思維品質及能力,其中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技能、歷史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蘊是非常深遠的,如歷史時空觀念、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問題解釋、家國情懷感觸等,皆屬歷史核心素養的構成部分。其中,歷史唯物主義觀念屬于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理論指導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學過程中內化為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這種觀念闡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以之為參考,對人類發展歷程加以了解,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再者,歷史是處在不斷變化和流徙過程中的,出于把握人與事物衍生變化特征的考慮,便應當構建一個時間框架,且使時間框架歸屬于特定的空間范圍,由此造成了學習時所需要的時空概念,這亦應當認同為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性要素,如果能夠將時間同空間進行合理結合,才能繼而做到融古今為一脈,達體用為一爐,產生科學的認知效果。另外,我們可以認為史料證實屬于必要的歷史學習方法,屬于歷史核心素養取得過程中的環節保障,學生借助對史料的感知、分析、評價等,從中找到為我所用的信息內容,產生對于歷史的基本客觀認知,在此基礎上的歷史解釋,以及由此形成的歷史情感、價值觀念,特別是家國情懷等,均可謂之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三、教師達到核心素養導向教學效果的準備

        (一)轉變關注點

        為了更好地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核心素養導向教學,教師首先需要對自身關注點進行積極轉變,使思維方向產生更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養習得與培養,也就是要在教學之前,乃至教學之中及之后,把關注點真正落實到如何養成核心素養上面去,由原來的致力于探討教什么,轉變為致力于探討學生學會了什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真正讓歷史教育滲透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中去,使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均能得到呈現,一方面為學生奠定堅實有效的知識儲備、技能基礎,另一方面也應當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得到培養,帶動學生更接近于核心素養的要求。與此同時,在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之中,高中歷史教師還應當對課程觀念進行調整,思考怎么樣把知識培養變化為素養培養,亦即認識到,只有可以成為素養的知識,才真正值得向學生傳輸,并因而掌握這種素養類知識的傳輸方法。事實證明,只有歷史教師這樣想,且這樣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養的認知,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改革,彰顯教師的個性化特點,保證學生在每一次課上都能有真正的收獲。

        (二)認清目標點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進取的過程,它既要關注學生對核心素養的習得,也要關注核心素養導向下課堂的實效性,為了保證這兩種效果的實現,教師應當明確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做好相應的教學調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養”概念的基本認知,再參考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我們可以認為歷史核心素養包括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情感及價值觀念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合理化滲透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需要歷史教師能夠于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化滲透,也就是說,要讓核心素養同具體教育過程統一起來,以起實現歷史核心素養教育的真實化,而非僅停留于空洞的理論探討。從這個意義上說,具體的教學過程一定要保證核心素養的統攝功能,教師在此統攝功能下,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時可以從多個環節著手,比如對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對合作探究的有效組織、對情境問題的積極創設、對情感體驗的促進增強、對多元評價的理性構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為了滿足上述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目標,且讓教師準備工作真正得到落實,在講授具體歷史內容時,可以從下述幾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調整。

        (一)以核心素養引導評析歷史事件

        人們在對某個具體歷史事件進行評析時,很容易帶有主觀色彩,以自身背景對事件的合理性、影響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觀歷史與客觀歷史的疏離。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當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相關歷史事件過程中,應當積極避免自身感彩的過多介入,從而保證不會因自身主觀情緒影響學生的正確判斷。比如在講解到明清之際君主專制強化問題時,教師即需要以客觀的立場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在圖片中讓學生看到漢朝、宋朝、明清等幾個不同時期,皇帝與朝臣在議事時候的狀態,讓大家分析幾張圖片中存在的差異。學生很容易能夠發現大臣從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來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謂越來越謙卑低下了。接下來,教師以明清時期歷史為大背景,帶領學生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接下來教師則要求學生回到現實環境中來,重新審視我國古代君主制度強化的影響。這種利用圖片進入真實情境,再還原到現實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養引導評析歷史事件的合理途經,有助于幫助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進步,且可以使之將歷史思維應用到平時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養引導開展史實教學

        教師在給學生提供歷史事實時,一定要保證知識傳播的真實無誤,這是因為史料對于學生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具有基礎性作用。為此,教師一定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每一項知識點都加以認真核對,用負責任的態度,幫助學生接觸這些內容。舉例來說,當講解到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有關內容時,其中會涉及君主制度演變知識,在講解這些知識時,教師要按照時間軸的變化,向學生提供各個時期君主制度的史實,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漢中央集權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權制度演變等,使學生在真實史料的帶動下,自主總結歷史演變規律,且進一步分析這種規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在此過程中,教師亦需要以史料為基礎,幫助學生分析其間的關鍵點,以保證學習效果即核心素養導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養引導歷史觀念進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事實正是這樣,人們借助對歷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產生有益于自我發展的人生啟示,這也是歷史學習于現實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養中的關鍵性引導作用。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歷史觀念引導,讓學生在正確價值觀念的帶動下產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維觀念。比如在接觸到中國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內容時,既要讓學生了解到從1840年開始,各國列強的侵略同我國人民頑強不屈的反抗斗爭事實,也要讓學生同時意識到我國人民所處境遇及反抗的決心,即史實與情感兩者兼顧,以帶動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與鞏固。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在學習、、等項知識內容時,真正理解我國革命變化及發展的總趨勢,了解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并在潛意識里產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總而言之,教師利用把歷史知識和相關精神內涵結合起來的辦法,會讓學生主動挖掘歷史史實所附著的思想內容,且使學生能夠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對這些思想內容進行有選擇的吸收,成為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總結

        對于當代高中生而言,歷史學科中的知識內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時空距離的,因為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其對歷史的深度體驗變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時,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實踐經驗的不完善,課堂與學生也同樣有著相互阻隔的問題。這兩種阻隔的破除要求,給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若是教師可以用核心素養為導向,依靠其對學生的學科專業要求,從事件教學、史實教學、核心價值觀教學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改進,以抽絲剝繭般的耐心,和學生一道投入到身臨其境式的歷史現場中去,將有可能讓學生以更積極的心態思考歷史人物、歷史背景,增強其批判與反思的能力,向著理想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狀態前進。

        參考文獻:

        [1]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以時間觀念為例分析[J].新課程(下),2015(13).

        [3]朱能.改變學生“簡陋思維”的歷史解釋教學[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蓮.選用“間接史料”需理解“中間人手”的時空與觀念[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

        [6]欒永強.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7):190-191.

        第3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高中歷史學科基地建設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全面提高我市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課堂教學的研究為重點,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市中學歷史教學資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歷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強團隊建設

        1、建立核心團隊:初步形成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的團隊運行機制。

        2、注重校際聯合:基地將聯合株洲各學校,取其所長,補已所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3、確立個人專業成長目標,培育學科骨干:多讀書以增知;堅持常寫長智。在此基礎上爭取3—5年內在基地培養出一名特級老師,以更好引領學科基地建設。

        (二)完善運行機制

        1、基于樹立課程觀的課程建設研究制度:加強對必修與選修模塊的教材與課程標準研究,同時把研究性學習與校本課程開發系統化、整合化。

        2、基于建構高效課堂的系列教學研究制度:以任務驅動為宗旨、學案導學為策略、自主學習為形式,以集體備課作為研究的形式,建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3、基于促進教師業務素養提升的學習培訓研究制度:加強基地成員的專業成長學習培訓制度。同時承擔株洲地區校本培訓的課堂示范、專題講座和教學指導任務。鼓勵基地培養對象參加高層次的培訓和展示。指導培訓學員參加各項教學大比武活動。聘請省內外名師來我基地進行教學展示和指導,不定期講學。

        4、采取項目分工制,結合本基地團隊成員專長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確定四個研究項目,即有效課堂研究、高考學考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網站建設等四個項目。

        (三)構建良好平臺

        1、聚焦課堂,定期舉辦教學研討與專題講座。專家講學,比武交流,理論研究,科研任務的分工與合作,推動株洲市歷史課堂改革。

        2、提供教研平臺。舉辦1-2次市級學科研討活動,力爭承辦省級及以上學術交流活動;

        3、搭建青年教師成長的平臺。組建株洲市歷史青年教師協會,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沙龍、教學競賽,推出若干“未來名師”。

        4、建立全市歷史學習型、研究型組織。成立學考、高考研究10人型核心組織,聘請2-3名全省著名教育專家、教授加盟,使株洲市歷史教學在全省產生較大影響力。

        5、完成歷史學科基地網建設。擬分為“教師備課”“沖刺高考”“學考專線” “名師風采” “論文之窗” “讀書交流”“校本之窗”“研究動態”“學生反饋”“特色欄目”等幾個板塊,成為全省知名教育網站。

        6、積極開展校際合作。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高考會考研究,讓全市的師生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第4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所謂的歷史通感是指歷史知識的貫通、歷史素養的通達、歷史與現實的融通。歷史通感教學是歷史新課標的精髓,是由歷史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學科特質、學科價值所決定的,是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培育的抓手,是歷史教學的核心,是歷史課程的核心價值體現。因此,必須充分重視通感教學的意義,積極探索通感教學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完成歷史學科教育教學使命。

        近年來,江蘇武進教研室以“創新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動機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作為理論支撐的“中學歷本文由收集整理史三史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在史實建構求通覽、史識理解提素養、史感激發顯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開啟了歷史通感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通感教學是歷史新課標的精髓

        為推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育部于2011年底頒布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在課程性質定位、課程基本理念闡述、課程設計思路說明、課程目標確立、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實施建議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修改與發展完善。新課標的頒布,對我國初中學段歷史教育教學將起到引領性、指導性作用。為此,了解新課標的主要變化,把握其變化的精神實質,積極踐行新課標理念,自然就成為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和責無旁貸的責任與使命。

        對比新舊歷史課程標準,二者固然有許多變化,但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沒變,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核心的改革目標沒變,課程目標關注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整合也沒有變。因此,學習、踐行新課標的關鍵,不在于過多關注課程內容的增刪,而在于深刻把握新課標的核心,即以培養和提高初中生人文素養、歷史素養為宗旨,全面推進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新發展。我認為,進行歷史通感教學是必然選擇。

        (一)通感教學是歷史課程性質的本質要求

        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它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四大特性。這是在國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對初中歷史課程性質進行了概述,有助于我們理解初中歷史課程的“育人為本、發展為要、科學與人文并重,知識與素養兼顧”的定位、屬性和特點,從而清晰了學科特質所決定的歷史教學任務包括道德認同(思想性)、學科素養培育(基礎性)、人文素養提高(人文性)、方法習得與運用(綜合性)等,因此,認同課程性質的歷史教學必須實施通感教學。

        (二)通感教學是歷史課程理念的集中體現

        歷史課程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方法論體系,還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歷史學習過程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和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創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喜怒哀樂等情感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課程標準更加強調了“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明確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2]的育人目標,指出了“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3]等實現路徑,為歷史教學指明了方向。因此,踐行課程理念必須實施通感教學。

        (三)通感教學是課程設計思路的必然反映

        課程標準的突出特點和最大變化在于課程設計思路方面強調歷史學科的時序性、系統性特征。在課程學習板塊內容的設計上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點”是具體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通過“點”與“點”的聯系來理解“線”。如此設計,突出了歷史進程的時序性,凸顯了歷史發展的主線,使學習內容依據歷史的發展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便于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因此,適應課程設計思路調整的歷史教學必須進行通感教學。

        (四)通感教學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效路徑

        歷史學習必須包括人、事、理、情。課程標準從縱橫兩個角度闡述了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目標。從縱向看,包括三個層次:“前言”部分總論中提出的宏觀課程總體目標;“課程目標”總論部分基于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提出的縱觀課程具體目標;“課程內容”部分的微觀目標(微觀目標包括六大學習板塊導言最后一段的板塊三維目標及具體內容目標。)。從橫向看,它把課程目標分解成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歷史課程目標其實就是歷史蘊含的課程價值及其實施要求,為了切實實現歷史課程的縱橫目標,使學生形成優良品德、完善思維品質、學會學習方法、客觀認識現實,歷史教師應考慮歷史教學的系統運作問題,將三維目標的落實貫穿于所有歷史教學的活動過程中。因此,實現課程目標的歷史教學必須進行通感教學。

        (五)通感教學是凸顯課程價值的重要載體

        超越知識的教養,才是教育的根本。某種意義上講,人文性和鑒今性是歷史課程與其他基礎教育課程不同的最主要特質,因此,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進行通感教學,既有利于“知識形態的歷史課程”向“生命形態的歷史課程”的轉變,又能更加彰顯歷史學科鑒古知今的特有功能和價值。

        二、“三史法”是通感教學的有益探索

        (一)“三史法”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三史法”課堂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史實”——知識梳理,內容整合,體系構建。學生根據學習目標提示,通讀教材,了解主干知識;根據教材子目,宏觀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老師的指導下,個人或與同學合作完成某學習內容的知識建構。

        2.“史識”——設疑誘思,論從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認識。在學生對知識有了大致概覽的基礎上,基于學習目標,老師針對重難點,提供材料鋪墊,設計漸進系列問題。師生采取多種形式,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以培養學生學科基本思維習慣與方法。

        3.“史感”——將歷史與現實聯系,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結合,走進歷史,感悟歷史,體驗歷史。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及學情,選擇適當的素材,設計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豐富歷史認識,催生歷史感悟。該學習板塊設計是“三史法”教學模式的亮點之一,意圖是凸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和“鑒古知今”的社會價值。

        (二)“三史法”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策略

        1.準確目標定位是“三史法”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總要求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準確的目標定位,可以幫助學生減少記憶負擔,突出重點、主干知識的學習,建構符合學科特質的知識體系;可以引導學生對重點學習內容加強認識與理解;可以對學習主題和內涵“史感”教育價值進行挖掘。因此,準確目標定位是“三史法”教學的前提。

        歷史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基于課標要求,針對學生實際,滿足學生需要,體現整體性(把學生當做完整的人看待,把學生的發展看做是認知、能力、情感、德行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全面性(體現“三維”要求)、層次性(重視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設計不同水平層次的教學目標)、具體可操作性(具體明了,可操作、可評價、可反饋、可修改)等原則。

        2.良好知識體系的建構是“三史法”教學的基礎。一般而言,學生歷史學習的困難之一就是史實的記憶。指導幫助學生基于目標、教材和學科特質構建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宏觀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起到扎實“史實”的作用。同時又能反映歷史發展趨勢,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也是歷史思維方法方式實現的重要途徑。

        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我們采取了老師示范——指導建構——學生獨立建構——學生合作建構——師生交流、完善結構的運作策略,體現由淺入深、由形式到實質的建構軌跡。

        3.強化“史識”的情境設計是“三史法”教學的關鍵。“史識”的實現對于中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它既有方法的要求,又要感悟、體會與總結。而具體、形象、針對、有趣的情境創設,無疑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橋梁”與“舞臺”。

        歷史情境包括直觀場景、虛擬場景、活動場景、材料情境、問題情境等。根據學科特點與教學實際,我們的探索更側重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實踐中,我們采取了這樣一些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如運用實物、圖片、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運用文獻史料創設、從審美的視角對歷史事實、社會現象、文化藝術作品進行鑒別、比較,從多元價值和視角來創設,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假設和對假設的檢驗,引發思考,激化矛盾來創設,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發現矛盾,利用不同人物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而產生的矛盾創設和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創設等。問題情境的創設,既是教學方法,又是教學技巧和教學智慧,只有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適時、適量、適度地處理好問題材料,使學生進入適宜的思維狀態,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4.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激發“史感”是“三史法”教學的突破口。所謂“史感”是“一種在傳統歷史知識及歷史文化積累的基礎上,適應人文科學發展規律要求的對歷史大局及細枝末節都有體現的自我個體感知力和洞察力的結合。”[4]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感”,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歷史的現實感”和體會“現實的歷史感”,使歷史與現實在相互碰撞中彼此呼應、回蕩,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地利用時事熱點導入或材料鋪墊,注意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促成學生的“歷史的現實感”和“現實的歷史感”的相互碰撞,提升學生基于歷史的內涵挖掘和深刻關照現實及基于現實借鑒歷史進行深入分析的學科特征的思維能力。

        5.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是“三史法”教學的保證。魏書生曾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發揮作用。”沒有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其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展現,師生的智慧、靈感就很難生成。在教學探索和實踐研究中,我們致力于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的創設,努力打造“靈動”的課堂。“三史法”課堂學生的“動”是“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自我診斷”和“自我激勵”相結合、“指導引領”和“個性實施”相結合的“動”,是“有積極情緒參與、內驅的‘動’,有明確目標任務指向針對性的‘動’,有思

        維含量有意義的‘動’,能觸類旁通提升方法能力的‘靈動’”。我們注重引導,培養意識,激發“想動”的欲望、營造氛圍“助動”、創新活動,提供“能動”的機會、指導方法“會動”、創新評價,積極鼓勵,增強“敢動”的信心。幾年的實踐,使我們相信:只有讓學生動起來,課程改革才有可能深入推進,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只有讓學生動起來,課堂的活躍氛圍才會經久不衰,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實現課堂的“減負增效”的目標;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靈性和活力,打造“生命課堂”、“陽光課堂”、“智慧課堂”和“低碳課堂”。

        另外,我們還圍繞著現代技術手段和“學案”的科學輔助運用、“三史法”模式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三)“三史法”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反思

        我們認為,“三史法”的探索與實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握課標為前提、教材整合為條件、資源開發為補充、問題探究為主線、師生互動為形式、現代技術為輔助、目標實現為歸宿”,學生課堂內外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使多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愉悅。在課堂氣氛波瀾起伏、迭起、激烈、和諧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有所了解,歷史學習及歷史思維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得到培養及提升,更激發了學生的歷史意識,自然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的實現。

        第5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關鍵詞:培養;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雖然新課改后教師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做出了很多改變,但是一些學校的初中歷史教學依舊沒有起色。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很多學生開始出現偏科現象,九門功課同步進行更容易讓學生偏向于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選擇心理,根據目前的學科特點來說,很多學生會偏向理科,覺得文科特別是初中歷史枯燥無味,沒有意識到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有必要對培養學生初中歷史核心素養進行探討。

        一、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意義

        新課改以后,我國各學科的學習難度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為了順應這種變化,教師開始進行科目式教育改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并加強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并根據學科特點找到合適的具有一定特點,吸人眼球的教學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達到學生課堂效率提升的目的。初中階段安排歷史教學是基于我國國情和對學生個人三觀培養的基礎上的。通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我國的歷史,對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在課堂中融入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培養就尤為重要。

        (一)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我們都知道,很多學生之所以成為國家的未來的棟梁,是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是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他們有著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作為基礎。但是,這種個人價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而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初中歷史的改革教育就是在學生最容易接受知識熏陶的時候,給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今后的個人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對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要初中階段正是懂事又懵懂的階段,很容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從而產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在課程繁多、任務量重的初中階段,初中歷史這種具有感情及故事情節的學科就很容易打開學生心目中的世界,能夠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國家發展歷程的不易,從而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會開始萌芽。

        二、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存在問題

        (一)太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學校甚至教師將考試成績看做教學考核的唯一標準,將成績至上作為辦學教學的原則。國家推進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培養是要從根本上讓學生愛國,提高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單單只是為了文字知識的死記硬背。而這種傳統的唯成績論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初中歷史教育的初衷。

        (二)教學形式保守且僵硬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傳統的寓教于學已經達不到教學要求的深度,教師不再僅僅傳播知識、講解知識。傳統的學習生活是十分枯燥的,不僅學生的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教師也會覺得心力交瘁。所以教學生活化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初中歷史這樣貼近生活的學科,更需要注入生活的血液。但是,在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課堂節奏紊亂、教學進度慢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三)學生對初中歷史不能引起足夠重視初中雖然不及高中緊張充實,但在這個階段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語數外等主要科目所占比例居多,而相較于物理、化學、生物這種理論性學科,初中歷史又顯得過于簡單,所以學生不能對初中歷史這一學科產生正確的認識,很容易導致偏科現象的出現。

        三、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學校改變學科考核策略針對初中歷史這一學科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下,現階段一些教師的教育形式使學生關心的并不是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收獲什么,學到什么,而是期末考試得了多少分。可以說,這種教育形式使分數成了學生更加重視的方面。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和教師可以采取改變考核策略的方法,讓學生重新了解初中歷史,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一起制作一部情景劇,或者制作訪談節目來批判諷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某一事件或者還原某一事件的原型,教師通過學生的表演形式、表演過程及產生的現實意義,現場打分并一一點評,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考核過程中的優點或不足。此外,學生在準備劇本以及排練的過程中也能夠親身感受到我國發展歷程的不易。

        (二)教師要不斷摸索創新型教育方式,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既然知道傳統教育模式帶來的弊端和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教師就應該身先士卒,積極查找應對策略,摸索新的教學模式。比如,人教版教材中關于一些具有豐富含義的語句學生不容易理解,也不能體會到我國先驅者面臨的艱難處境。這時教師可以提前備課,將一些不易區分的戰爭分模塊總結,然后運用多媒體立體化或者剪輯相關視頻供學生觀看,這樣一來,就能快速地把學生代入當時的情境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以及對我國發展歷程的含義,還能加深學生的記憶深度。此外,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很多事件發生的時間及目的等,并且這些時間點及目的是很多考試中的必考內容。所以,在這一方面學生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高低就顯得尤為明顯。關于這些歷史事件的時間等細小、繁多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的歷史圖片進行展示,還可以將這些圖片配以適時的背景音樂,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被帶入到事件氛圍中,也能夠在自己的記憶基礎上加深對每一個事件發生的知識點的記憶,其時空觀念自然會得到提高,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也能夠得到培養。

        (三)尊重學生主導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討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社會,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在心智發展不成熟、對社會環境不了解、價值觀人生觀未完全穩定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輿論帶跑,對學生的心智發展造成影響。作為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一定要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要及時掌握時事熱點,關注熱點新聞,并觀察事態走向,引導學生對事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至于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觀產生誤解,在引領學生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初中歷史課程的理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要思維定式,特別是像歷史這種有些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課程,運用思維定式的教學方式是行不通的。不僅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不到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很容易產生一定的挫敗感。所以活躍課堂氛圍對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在講解時基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對某一種做法進行提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討。例如,教師在講解第一次時,可以提出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足夠強大,會不會造成之后的性質有所變化。如果教師覺得自己的問題在探討過程中得不到一個準確的答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該問題展開歷史辯論賽,辯論的正反方由不同小組的學生組成,其他學生作為評審,給出最終的評判結果。這樣的授課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也能夠使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在此過程中得到提高,同時這樣的做法也使得學生占據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對于建立良好的歷史學習觀念和認知理念有積極作用。

        (四)學生要加強對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認識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學校是不可離分的整體。在學校和教師都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做出改變的同時,學生也應該對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可以是主動轉型也可以是外力推動。主動轉型即學生自己試著了解初中歷史這一課程,通過自己查閱課外資料、觀看視頻、課本預習等方式,提前了解下一節課程的所學內容;外力推動即學校通過開展主題講座、游園、參觀等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初中歷史并對其加深了解。當然,這樣的方式相對于教師授課來說很簡單,有些教師可能會覺得其占用時間長,只有正常的課堂授課才能夠加強學生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建設。其實恰恰相反,這樣的方式反而讓學生以親身行動、親身經歷的方式更快地清楚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白為什么國家會如此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對我國國際歷史和本國歷史發展的認識有什么影響。

        第6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

        中國歷史悠久,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教育傳承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歷史學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著自然的聯系,利用中學歷史教育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僅可以推動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同時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也非常有利。

        1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1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創新歷史學習方式,將教材和生活充分聯系起來,完成“教師里學”到“生活中學”的轉變。在歷史教學中往往需要利用多種學習方式來了解非物質文化異常,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等方法當前使用比較廣泛。

        1.2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為了獲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往往需要深入實地進行考察,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以磨練利用資源的技能和方法,引導教師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教學服務。

        1.3有利于促進歷史和其他學科配合

        中學階段每門學科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一些聯系,因此加強歷史學科與其他各學科的聯系,不僅可以豐富歷史教學,同時還能使歷史學習效果得到優化。

        2中學歷史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

        2.1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目標

        教育目標是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對教育活動的展開起到了導向及約束性作用,歷史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目標主要分成歷史教學目標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目標。其中歷史教學目標主要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對相關資源進行挖掘以后了解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知識,以提升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加深對歷史發展的理解,學會利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熱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目標是指廣大師生應正確認識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認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2.2大力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開發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問題,從開發的視角來看,可以利用收集的方式獲得大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與歷史教育教學規律相適合的內容體系。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還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大量學習資源。從運用的視角來看,主要可以利用專題式和融合式兩種方式,其中專題式不需要改變原有的教材結構,只需要設計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系列專題,將歷史文化事件融合進去即可。融合式需要深入理解每個章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融入到教材中,使其成為教材的一部分,拓展和延伸歷史內容。

        2.3提升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育能力

        要想達成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首先需要提升歷史教師的傳承引導能力。首先,應對師范專業歷史教育專業學生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他們必須注意自身對各民族文化藝術的態度,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懂得利用多元化方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了解和掌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課程教學相融合的能力。其次,組織中學歷史教師進行在崗培訓,提升教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素養,保證培訓的科學化。最后,加強教師和民間藝術表演者、民間藝人之間的合作,使教師和這些人員共同實施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以提升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與創新的能力與素養。

        結語:

        眾所周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豐富鄉土歷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民族自尊心的提升,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清楚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中學歷史教育這種手段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促進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傳承并創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宮敏燕.城市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保護層面的理念建構[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7):161-163.

        第7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關鍵詞: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

        G652

        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各師范院校的歷史專業都紛紛推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以期適應時展需要。隨著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展開,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后,歷史專業的教學效果怎樣?是否可以與基礎教育改革要求相適應?筆者針對這些問題針對一些釋放院校教授歷史專業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當前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多數和歷史教學論課程相關,下面我們針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

        一、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滿足素質教育發展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傳統“應試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素質教育的理念開始從這時傳達出來。對于各學科來說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傳統歷史教學的目標并不全面,各項具體目標之間都存在尖銳的矛盾,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存在這種情況,對歷史教學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從20實際80年代素質教育實施提出以來,中小學開始了行動,展開大幅改革,@對于師范歷史教學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師范歷史教學改革更加迫切。

        2.歷史學科面臨的困境

        從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歷史教學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一個國家對于歷史教學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該國家國民的文化水平高低以及道德品質素養,直接關系到是否可以利用科學的歷史經驗為自己的行動及決策提供指導,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但是要想提升國民的道德水平與決策能力,還需要經過漫長的形成過程,歷史學科與數理化等工具性學科不同,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歷史教學改革的過程是無比漫長的,需要很久才能讓人看到它的價值。

        3.師范歷史教學的弊端

        當前師范院校的教學內容為兩門通史,其教學內容重復,根本無法適應時展的需求,采用的教材觀點也非常落后,例如《世界近代史》使用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矛盾、殖民半殖民地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線索進行歷史學習,利用這種觀點編出的教材根本不能將世界近代史全貌反映出來。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和比較簡單的教學手段,教學課堂中很少窺見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

        1.堅持與時俱進,適應新課改需要

        在歷史教師培養過程中歷史教學論課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在歷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所以,必須緊緊把握歷史教學改革的脈搏,時刻關注歷史教育改革的發展動態,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向學生傳遞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相關信息,并針對歷史改革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效把握歷史課改的具體內容,把握住新課改的發展方向,與歷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相適應。

        2.把握時代脈搏,應用新媒體技術

        在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手段革新是重要的突破口。隨著近年來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教學媒體技術開始應用于歷史教學中,目前教學手段開始逐漸朝著多媒體、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歷史教學內容生動的展現給學生,有效的活躍了歷史課堂的氣氛,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從看書、教師講授變得更加直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很多歷史問題的了解。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可以將教學時間、空間打破,使資源共享得到實現,從而進一步加快更新教學內容的步伐。

        3.注重培養學生教學研究能力

        在師范院校歷史教學中喚起學生教學研究的意識非常重要。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育網站、教育類期刊閱讀與歷史教學研究相關的論文,綜合了解當前的教育理論及相關熱點問題;其次,指導學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出一些綜合性文章來,鍛煉自己寫作的能力;最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將歷史教學中的某個問題作為自己的學年論文或畢業論文,以此為核心進行資料搜集及文章寫作的相關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更好的為以后教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4.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首先,應更新傳統教育觀念。長期以來形成的“知識質量觀”、“專才教育觀”單純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必須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將開發學生智力與常規教學相結合,不斷的將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到教學之中;其次,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必須擁有非常扎實的歷史功底,同時還要時刻關注歷史研究領域的新成績,在教學過程中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對于學生視野的拓展非常有利;第三,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衡量教師的綜合水平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教師是否能夠跟上時展的步伐,只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師范院校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同時加快對學科體系的建設,積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這樣才能為歷史教學領域輸送更多優秀的歷史教師。本文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雖然當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相信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師范院校教師一定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進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王傳奇. 論師范院校歷史專業學術型人才培養與教學體系改革[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2:113-115.

        [2]袁亞麗. 地方師范院校歷史專業師范生專業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6,04:67-72+27.

        第8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 歷史觀 培養方法

        《增廣》賢文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誠然,歷史已經消逝的過去,但研究和學習歷史卻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敘述的對象是歷史的,讀史的感悟卻是現代的。為此,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當代人的感知審視歷史、記敘歷史、詮釋歷史、總結歷史,從而汲取富有時代意義的歷史智慧。為此,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觀。

        1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觀的重要意義

        初中的歷史課涉及到了一些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變遷,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對應這個時期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的背景,學習歷史知識不通過事物發生的本來面貌去了解,學習就成為了形式,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都有起主導因素的歷史推動力和破壞力,從哲學上說,歷史觀本身也是對立而統一的,歷史事件發生過程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狀況,由這種狀況所形成的價值觀決定了歷史觀的形成,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就是要通過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從而分析出這種歷史背景下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歷史事件。歷史教學中注重歷史觀就是注重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義,表面文章。而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又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自然學生更能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觀的形成的條件和意義,從學習思維上說,這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學往往能喚醒學生對于歷史的好感,對于歷史人物的評論,不管這種評論對與錯,都與學生本身的世界觀形成了對照和沖突,把歷史還原為歷史,把文化還原為文化,把歷史文化與學生自我的世界觀相互作用,就能發現,歷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歷史,從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哲學觀來看,過去的歷史對學生的世界觀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初中學生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的形成,他們通過知識的學習,通過知識的積累,更通過思維和訓練和歷史觀的培養來達到對自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完善,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教學除了授知也要授智,這個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2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觀存在問題分析

        初中開展歷史教學是符合現代教學發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過歷史課的學習來開闊眼界,歷史不是陳舊的,特別是要明白這一點,許多學生認為歷史是陳舊的,從而覺得學習過去的東西有用嗎?筆者從諷研中發現,歷史知識學習好的學習都是對人生特別有規劃的,因為這些學生明白,對于今天來說昨天就是歷史了,所以學習要規劃,人生更要規劃,從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歷史教師缺乏歷史觀的教學意識

        許多歷史教師,非常認真的進行備課,很用心的在課堂上講課,把歷史知識傳播給學生,但是并沒有意識到在傳播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歷史觀并培養歷史觀,這與我國教育方式有關,我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播,目的是為了考試過關,缺乏通過歷史課的學習來達到和滿足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歷史觀的深入了解,什么樣的歷史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歷史觀,物質決定意識,歷史觀也是世界觀的一部分,歷史教師的這種缺乏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深度不感,更無從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許多成年人可能會有這種體會,當我們今天再回顧歷史知識時,或者我們看到某部由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時,我們會記得這個人,這個事件,但是很少有人會說出這個事件和人物的歷史觀,這就是我們教學的不足和遺憾。

        2.2 歷史觀并不是歷史事件的起因

        許多歷史老師也會講到歷史事件時去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講到為什么會引起這個事件,這就是歷史事件起因說,把起因說定義為歷史觀是狹隘的,歷史起因可以說是歷史觀的一個變因,但并不是成熟的歷史觀,成熟的歷史觀是由真實不可逆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社會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哲學的、社會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諸多因素對立和統一形成。那么教師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歷史觀,從歷史觀形成的條件人手;去尋找和發現當時社會的歷史觀,從歷史觀進行深入解剖,深入淺出,讓學生掌握這些歷史觀對當時社會所形成的沖擊以及由這些沖擊決定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終結。

        3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觀的方法

        3.1 讓學生扮演歷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讓學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在扮演前要掌握這個歷史人物的特點以及由這種特點決定的,思維和語言的習慣,特別是要對學生扮演人物角色進行人物解讀,包括人物的心理動態、人物的社會地位決定的社會價值,以及人物對過去和未來的判斷,這種判斷是基于什么樣的歷史觀,所以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展現人物的歷史觀對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對于扮演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知識并從中明白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歷史觀。

        3.2 初中歷史教學“三七理論”

        第9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范文

        關鍵詞:高考歷史試題;特點;教學應對策略

        一、高考歷史試題的新特點

        (一)以主干知識為中心,突出能力立意

        知識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識的運作。離開知識,能力是空洞和沒有意義的。目前高考閱卷普遍是采點不采意的辦法,高考試題無論如何選材,落腳點還是教材主干知識。教材主干知識掌握不好,即使審題準確,也難得高分。“能力立意”是永恒不變的高考原則。新課程歷史高考主要考查四項基本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讀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遷移辨別;“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闡述歷史;“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論證問題。

        (二)轉變史學觀念,充滿時代氣息

        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題,主要體現了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踐是檢驗歷史、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特色。最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則體現了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和社會史觀。高考命題從來不回避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具有長久價值的熱點問題,通過試題內涵領悟來反映社會熱點問題,體現了時代性原則,試卷充滿時代氣息。歷史學科的本質功能有兩個,一是資政,二是修身。歷史要發揮史鑒的社會功能,它總是要考查社會熱點,新課改尤其如此。

        (三)滲透人文價值觀,凸顯地域特色

        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主要從六個方面考查。逐步加重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了解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引導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同時增加了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認識,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地域色彩不斷凸顯,題目要確定符合本省教育發展水平的命題指導思想,命制的試題具有較強的指向性。能夠根據本省教育、教學和考生實際以及當年招生計劃結構和生源結構情況,把握適當的難度和必要的區分度。針對本省教育、教學的特點,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查.在試題的內容和選材上能體現出當地歷史、地理、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

        (四)淡化題型特點,引入研究性學習

        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問答題與材料解析題的界限已經消失。材料式選擇題已經成為命題的主導趨勢。本質突出歷史學科特點,重視史料作用,考查學生對史料進行多方面的、真實的解讀能力,發展趨勢是讓歷史教學、歷史學習回歸史料。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二、歷史教學應對策略探討

        針對高考歷史試題的新特點,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必須堅持以下總體策略:落實好課標和考綱的區別與聯系;貫穿好新的史學觀念教學與練習;認真研究新高考材料與時政;按規律進行教學創新,注重實效性。

        (一)調整歷史復習方法,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

        1,“基于教材、立足考綱”教學法

        教學要緊扣課標和考綱,根據教材順序,通過知識落實和能力培養,達到課標和考綱要求。堅持“全面、系統、扎實、靈活、規范”方針,全面落實單元基礎知識,系統掌握單元線索和階段特征。根據考綱要求,把必修內容按時序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現代史包括現代世界和現代中國。既要著眼于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對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調節學生考前心理。

        2,“基于考綱,重整教材”教學法

        建立基于考綱和課標的整體搬家式的通史復習架構。即按考綱的內容時序體系,將按課程標準所設專題編寫的教材知識整體分配到這一復習體系中,不作大的改動,保證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學生能夠有一些通史感。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標和考綱進行全面復習、扎扎實實、逐專題逐課地復習;知識求面、求廣暫不求深;求基礎暫不求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綜合;線索求大暫不求細;同時注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基本能力的培養。

        (二)更新觀念迎接新試題,注重對能力培養

        用新的史學觀念統籌復習內容,比把歷史內容分為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和社會史觀。同時要用全新的學習觀念貫穿整個歷史復習過程,改變以教師為核心的模式,以學生為本為宗旨;爭取從課本單調的內容中解脫出來,從新整理屬于自己的課本;把握細節內容,杜絕浮于表面;最后要積極關注熱點,注重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能力的培養。針對歷史新課程高考要求,必須培養學生四項基本能力。獲取和發現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將有效信息提煉成完整、準確、合理的觀點。其次是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辨別”哪些是歷史現象和事實。提高描述和闡釋事物能力,全面、客觀、清晰地敘述歷史事物、現象的能力。培養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批判地、獨立地表達自己觀點、自己看法的能力。

        (三)反思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它是教學系統的深層次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估三個基本環節以及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技術等多個影響因素。改革必須堅持觀念的不斷更新,發揮教學內容優化的核心作用,正確推動教學評估的導向和監督作用。

        教學觀念的轉變,必須樹立一種“好奇與求知是人的本能,學習是人的天性”的理念,只要教學方法有吸引力,所有學生都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其次,教師要富有創新性思維和批判精神,不能迷信于傳統和權威教學方法,要始終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最后,要堅持具體學生具體對待的方法,由于學生的個性和資質以及學習習慣不同,改變“填鴨式”、“一刀切”等傳統教學方式,不是學生適應老師,而是老師能夠適應每一個學生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結語: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歷史試題呈現出新的特點,為了那學生從死記硬背和題海中擺脫出來,必須不斷革新歷史教學方法,探索試題規律,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更新觀念迎接新試題,注重對能力培養;反思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要求,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

        參考文獻:

        [1] 朱繼軍.中學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大杳蕉一本v视频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六月在线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亚洲精品网站 | 久久精品久久tok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