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術課核心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任友群: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教育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任教授您好,您能否談一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呢?
任友群:本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修訂是在2003版國家“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的基礎上,全面考慮技術變革、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的情況下開始的。課程標準修訂背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就是要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具備信息素養的公民。
其二,適應信息社會發展需要。信息技術變革加快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信息社會生態環境,重塑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這次課程標準修訂就是針對新技術環境下信息社會發展需要而進行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在信息社會的適應力與創造力,提高國家數字化競爭力,促進我國信息社會的發展。
其三,滿足全體高中學生發展的需求。信息技術作為中小學的一門新學科,其課程標準的研制和修訂總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質疑。本世紀初,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在研制時,就有人質疑新世紀未必能快速進入信息時代,沒有必要專門以一門課程的方式讓所有學生學習,然而事實證明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因此當時開設這門課是必要而及時的;本次課程標準修訂,也有專家質疑,伴隨數字化工具成長起來的“數字土著”,天生具備信息技術應用的優勢,既然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那么為什么還要專門以課程的方式開展呢?針對這種質疑,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從“數字土著”到“數字公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需要后天的教化和n程學習。“數字土著”一代盡管在日常生活和應用中能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缺少了針對性的教育,在數字化環境中也會表現出自我約束力弱、沉溺網絡游戲、不負責任地網絡信息等問題,而且單靠“土著”那種原生態式的自發摸索,也難以讓全體學生完成適應信息時代所必備的計算思維的養成。因此,本次課程標準修訂就是按照數字土著一代在信息社會中成長的需要,引導全體高中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理解人、信息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成為合格的信息社會公民。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與十年前相比,當前學生成長環境、學生個人需求以及國家對學生的發展期望都發生了變化。您能否介紹一下在這種情況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的過程是怎樣的?
任友群:本次課程標準修訂是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主要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前期調研和國際比較。課程標準組成員對我國24個地區、84所學校(抽樣學校71所,參與學校13所)的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完成《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2003實驗稿)實施現狀調研報告》(信息技術部分),梳理出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高中與初中內容重復率高,缺少合理銜接”“必修模塊的內容范圍廣、要求淺、課時過少”等問題。比較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最新信息技術教育標準,借鑒國際信息技術教育的前沿成果,概述出當前國際信息技術教育關注的“計算思維教育”“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安全與道德”等焦點內容。
第二階段,是學科核心素養和大概念的界定。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人與技術”“人、技術與問題解決”“人、技術與社會”等層面分析信息社會公民必備的信息素養,界定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要素: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按照高中生認知特征建立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指標體系。梳理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核心概念,按照信息技術課程特征和知識技能的邏輯體系明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大概念:數據、算法、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分析信息技術課程大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核心內涵,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信息技術課程概念體系。
第三階段,是課程結構設計和標準成文。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大概念,按照《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稿)》,建立高中信息技術必修、選修Ⅰ和選修Ⅱ三類課程。信息技術必修課程是全體學生修習的課程,是普通高中學生發展的共同基礎;選修Ⅰ課程是根據學生升學需要、個性化發展需要設計的,分為升學考試類課程和個性化發展類課程;選修Ⅱ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前沿性、應用性,學生可根據個人發展需要進行選學。在此基礎上確定每個模塊的內容標準、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完成學業質量標準和教學實施建議。
第四階段,是學科核心素養測試與課程標準完善。按照學科核心素養測試實施要求,組建“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測試命題與測試”團隊。設計完成6套三個等級的測試問卷,在廣東、浙江、安徽、陜西、四川等地的實驗學校,通過“紙筆測試”和“網絡測試”的方式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測試,分析測試數據,完成測試分析報告。其中,我們也通過座談會和調研問卷的方式征求了高校專家、學科教研員、基層教師的意見,針對測試結果和調研反饋進一步完善學科核心素養和內容標準,確保課程標準“好用、管用”。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本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修訂特征和突破點是什么?
任友群:本次信息技術課程修訂繼承前期課程標準合理內核,針對當前信息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在學科核心素養、課程結構體系、項目學習方式、學業質量標準等方面進行突破與創新。
一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統領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界定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建立核心素養分級體系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個突破點。在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將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到課程標準的各個組成部分中,用學科核心素養統領課程標準的建設。
二是,通過多元課程模塊加強課程的層次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結構與內容體系緊扣“數據、算法、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四個學科大概念,從學生學習的共同基礎、升學需要、個人興趣發展等方面出發,設計有必修、選修Ⅰ和選修Ⅱ三類課程。課程內容在保證每位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同時,使得課程模塊邏輯關系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三是,滲透項目學習設計,凸顯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應用特征。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性強、應用廣的技術工具,如何加強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怎樣通過信息技術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首先在內容標準陳述上,強調學習的實踐條件和實踐內容。在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也強調要通過項目教學法開展教學,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避免信息技術知識的機械接受。
四是,通過學業質量標準確保教、學、評的一致性。依據學科核心素養建立信息技術學業質量標準,以此規范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與等級性考試。信息技術學業質量標準設計有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水平,按照學科核心素養,對每級的學習結果進行了詳細描述,等級梯度按學習內容、認知程度逐級加深。同時,課程標準的修訂也對高校選拔人才的等級性測試進行了探索,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了相適應的模塊與內容,并給出了實施建議。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標準的必修部分是普通高中生發展的共同基礎,那么它是如何體現“基礎性”的呢?
任友群:在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借鑒國際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綜合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大概念,設計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確保共同基礎的學習。
第一,依據高中生在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精選符合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注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內容的有用性。例如,在必修模塊1中設計有“在運用數字化工具的學習活動中,理解數據、信息與知識的相互關系,認R到數據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發展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
第二,按照當代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學科發展的前沿特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與實踐,融入適合時展需要的信息技術。例如,在必修模塊2中設計有“通過分析物聯網應用實例,知道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聯接方式,了解常見的傳感與控制機制”,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生存能力。
這里我特別要強調的是,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既不是要讓學生掌握復雜的信息技術知識,也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信息技術專家”,而是希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像“信息技術專家”那樣去理解信息社會,能用信息技術學科思維去分析信息現象,提高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與創新,擔負起信息社會應負的責任,成為合格的信息社會公民。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改革關注學科間的聯系與整合,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結合。本次課程標準修訂是如何把握課程“綜合性”的呢?
任友群:在修訂過程中,也有專家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過于學科化、對課程綜合性重視不夠的質疑。事實上,課程標準修訂組始終認為“綜合性”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突出要點,按照課程綜合發展特征,課程標準在跨學科、學習經驗和活動形式等方面落實課程綜合的要求,把“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滲透其中。
首先,通過跨學科整合落實課程綜合的要求。例如,必修模塊1中的教學提示指出“借助數字化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體驗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活動,通過整合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字化工具表達思想、建構知識”。
其次,通過結合社會生活的內容落實課程綜合的要求。在課程標準必修模塊的每一則內容標準中,都強調“在一定的情境和任務中學習”。此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要通過項目活動的方式進行相應內容的學習,把信息技術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基本工具與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
在這次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標準和教學建議都強調了跨學科之間的學習,要求通過項目活動引導學生在綜合活動和實踐應用中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而不是“為學知識技能而學知識技能”。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要素,在課程標準中是如何體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呢?
任友群:為發展學生的數字化創新能力,課程標準在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標準、教學建議等方面都突出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
首先,學科核心素養明確提出“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要素,是要求每一位高中生能“根據不同學科的特征,有效運用相應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與工具,提高學習質量”。
其次,在內容標準中突出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要求。例如,必修模塊2中要求“通過分析常見的信息系統,理解軟件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借助軟件工具與平臺開發網絡應用軟件”的學習要求。
再次,課程標準中專門設計有與創新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在選修模塊1中設計有“三維設計與創意”“移動應用設計”“開源硬件項目設計”等創新課程。此外,教學建議中還突出強調信息技術實驗室建設,倡導通過動手實踐、實驗操作的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當前,我國還沒有國家層面的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那么如何避免高中課程標準成為“空中樓閣”呢?
任友群:確實如您所言,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主要還是依據2000年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顯然,這個“綱要”已很難滿足當前學生學習的需要。為了避免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脫節,本次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專門設計了“預備級”的素養達標要求,為指導學生學習高中信息技術做好準備。的確,由于缺少國家層面的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指導,高中課程標準的實施會受到“學段銜接”的影響,這里我們也呼吁要盡快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研制,實現高中和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一體化建設。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您認為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又有什么建議呢?
任友群:首先,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教師。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繼承了前期課程標準的實施成果,同時也融入了當代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學科發展的前沿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與經驗,按照時展的需要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調整和更新。例如,針對創新人才的社會需要,課程內容設計了“開源硬件項目設計”“移動應用設計”等學科綜合性模塊。新技能、新模塊的融入對當前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加強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力。
其次,本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也會影響到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本科專業的課程內容已較難滿足這樣的要求。因此,這就需要引起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重,盡快調整教育技術學本科的專業課程設置,較好地服務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標 信息技術 教師素養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77-01
一 教育觀念
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角色觀:教師不是“教書匠”,而是學生的引領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不只是教育教學的工作者,還應是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者。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行為觀:在師生關系上,強調民主和平等,尊重和贊賞;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強調對學生的幫助和引導;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常反思;在對待同行上,強調相互學習與合作。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承認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和責權的主體。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學是師生交往、情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二 職業道德
信息技術教師在職業道德上要嚴格要求自己,在道德行為上要遵守信息時代的倫理道德規范,尊重、熱愛學生,能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信息技術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來經營,立志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項事業中,甘于鋪墊、樂于奉獻,獻身信息技術教育事業。
三 專業知識
信息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組合,包含信息獲取的技術、信息傳輸的技術、信息處理的技術等,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全面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的要求。
信息技術教師應該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各種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中間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基本內容,及時吸取當代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教師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學的要求。
四 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質。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實際,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發展規律,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組織好教育教學活動,達到理想的效果。新課程注重人文精神的確立和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不同于以往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材,把各種現代信息理論和基本技術都作了介紹,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對相關內容進行歸納挑選,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了解作歸納總結。新課程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引導學生融入教材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要有科學研究的意識,學會發現問題,并能運用恰當的科學研究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把學科教育與科研結合起來,使信息技術課堂既是造就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又是教育科研的實驗中心。只有堅持教育科學研究,才能有創新,才能促進教學,才能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風格。
五 健康的心理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大量調查資料表明部分教師自私心理嚴重,合作精神較差。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從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調整自己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去影響學生。
六 現代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現代信息素養,永遠保持開放的學習心態。一方面要具有高效獲取、批判性吸收存儲、創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更新舊知識,以適應知識成倍增長對當代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具有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能力,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改變,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要想做一個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具備的素養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婁彥頂.新課改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的個人素質培養[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2)
[2]張龍革、羅秀梅、臧毅飛.試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及自我培養途徑[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55~57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學生;信息素養;信息技能
高中信息技術課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意識;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素養;增長學生信息技術的知識;加強學生信息技術的技能;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學會在社會和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獲取、傳輸、應用信息的能力。這段話說明,要想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要從三個方面做起,文化素養、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則包括:學生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和應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呢?
一、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為信息技術奠定基礎
基本技能是指深處信息時代的我們要會使用電子郵件、會打字、會上網,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例如,在《因特網信息的查找》一課中,是在培養學生查閱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上搜尋交通地圖,來提高學生自主上網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二、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增加學生的信息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信息技術課上,讓學生先了解信息技術,之后引導并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例如,在《圖形、圖像加工方法》一課中,可以讓學生事先帶來電子版的日常生活照片,通過美圖秀秀,對這些照片進行處理、美化、加工,一鍵就能選出學生喜歡的最美效果。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所以學生一接觸這節課后就引發出對美圖秀秀這一軟件的興趣。美圖秀秀和教材中ACDSee看圖軟件相比,更有實用性,會更加受歡迎。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
學生信息素養能否提高,是通過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的好壞表現出來的。擁有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從每一節課開始抓起,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例如,我們可以占用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教授知識,剩下的三分之一時間留給學生復習課堂知識,讓學生及時復習,并提醒學生回家要提前預習。讓學生養成提前預習,及時復習的好習慣。
四、激勵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運用到其他方面,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
將課堂知識運用到其他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對所學信息技術的知識進行應用的能力,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例如,在數學方面,有些數字有無限不循環、sin等無法人工計算時,可采用高級計算器來計算。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標;信息技術;實習教師;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17-02
對于師范生而言,教育實習是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高等師范院校和地方基礎教育學校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兩類學校的合作日益頻繁,對師范類實習生的培養問題,逐漸達成共識。目前,我校為阜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教育實習合作單位之一,共同承擔對信息技術實習生的培養,在其推行的“分層逐段推進式”教育實習模式中,我校目前參與第二和第四階段的教育實習模式的推進工作。新課標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對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提升信息技術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應從師范類院校培養的計算機專業在校實習生抓起,讓他們更早明確一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的技能和素養,為以后走向實際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本文從教育實習基地的角度,針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探討實習生應具備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素養,以更好地適應新課標的變化,與高等師范院校共同對信息技術實習生進行聯合培養。
一、應具備的相關知識結構
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知識更新極快,其中硬件設備、軟件環境、教學內容、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等,都需要不斷地更新。現代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多層復合的結構特征。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除了其他學科教師所具備的教學基本功,如:板書、教學設計、論文、現代教學手段應用及語言表達能力外,還必須具備必備的信息素養、專業功底、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1.扎實的教育理論素養。信息技術教師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用先進的思想作指導,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并富于創造性地工作。信息技術實習教師不但要具備一般教師的多方面的教育理論素養,如: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管理學等,而且還應具備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理論基礎,包括信息論基礎(教育傳播學)、學習理論基礎(行為主義與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技術哲學基礎(技術主義、人本主義)、視聽理論基礎(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心理學基礎(多元智能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理論,它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指導理論。
2.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素養。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對信息技術教師也是巨大的挑戰。信息技術實習教師要上好信息技術課,要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在廣度和深度上熟知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并達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才能將知識內化到學生的心中,轉化為學生所擁有的精神財富,賦予學生新的品質,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信息技術實習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其中專業理論知識,如: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遠程教育技術、信息資源管理等。專業技術知識,如:網絡教學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網絡課程開發、多媒體與網絡維護等。
二、應具備全面的信息素養
1.熟練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技術實習教師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評價和分析信息及開發與傳播信息的能力。具體概括為:一是熟練掌握信息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具有能在廣闊的信息資源中正確地判斷、估計、選擇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理解其含義的信息理解能力;三是具有能利用信息技術瀏覽與查找各種信息資源、收集必要的教學信息的信息獲取能力;四是具有能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進行分類、分析、加工、重組、存取的信息處理能力。五是具有能通過對諸多的信息歸納,抽象出新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得出新的結論并以他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表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進行有效傳播的信息表達能力。
2.敏銳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指信息技術實習教師在信息活動中對信息濃度的感知。首先,要意識到信息在信息化社會的重大作用,時刻感受到自己對信息的需求;其次,要善于發現并把握在教育教學中有價值的信息;最后,要具有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意識。
3.高尚的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倫理道德是指信息技術教師在信息的獲取、創造和傳播過程中應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危機,如信息污染、信息濫用、信息安全。信息技術實習教師作為學生品德形成的促進者和心理行為的指導者,應具備高尚的信息倫理道德,如:具有對社會和他人的高度責任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堅決抵制不良的信息,合理、科學地使用信息,具有較強的知識產權意識,既不危害別人的信息安全也要時刻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學生樹立信息倫理道德的典范。
三、應具備的其他技能
1.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應用能力。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設入,現在各類學校都購置了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如: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展臺等。大多數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管理者都是由信息技術教師擔當,因此信息技術實習教師必須掌握電腦等設備的操作,熟悉學生學習和教學等相關軟件的使用,如:文字處理、課件制作、網頁制作、音頻處理和視頻處理等。
2.語言表達、溝通能力。信息技術實習教師在沒有實習之前還是在校學生,語言交流的方式比較單一。但實習后,面對幾十位學生,必須能在課堂中言簡意賅地表達出自己所傳授的知識,能在課堂中有效地與學生進行溝通。
3.教學評價和反思能力。信息技術實習教師在認真組織自己的課堂教學同時,還應多聽其他優秀實習教師和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網絡優質課程教學視頻,從中揣摩深層的教學規律,進行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教育實習時間畢竟非常短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優異的實習效果,就需要師范院校和教育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發揮各自的特長共同合作指導。本文以教育實習基地指導教師的身份,論述了高中信息技術實習教師應該具備的技能和信息素養,以此為師范院校指導教師在指導在校實習生參考,明確新課標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的技能和素養,從而在教育培養過程,目標更加明確,以使實習生能更快適應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為新教師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鋼善,裘國永.計算機學科教育實習指南[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亞,李歡,楚亞蘊.計算機專業“分層逐段推進式”教育實習模式的探討[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1):99-102.
[3]李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在新課改的出路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7).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信息技術;能力素養
小學信息技術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從而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作為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教學要積極倡導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現階段,信息技術作為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提升教學能力,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學習的多方面需求。
一、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1.靈活處理信息,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學會靈活運用形象的動
畫、圖片,描述科學課程教學內容,要學會運用多窗口,隨時插入科學課程中教師和學生所需的文本、圖片和視聽信息,呈現教學重點,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課堂形式,達到教學任務目標。教師既要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避免“黑板搬家”“老師搬家”“課本搬家”。教師應當將科學課程的內容和信息技術的平臺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集合、界面的設置和交互。
2.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計算機操作能力是多媒體教學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要提高計算機的綜合操作能力,要對經常使用的多媒體軟件的用途、使用方法有所了解。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學習掌握可供使用的科學知識,授課前將課堂上需要使用的網上資源、課件事先裝入計算機中,下載所需要的軟件。
3.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能力
綜合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接受知識的認可度,要求小學教師需要用學生喜歡的、熟悉的視聽材料、圖片和文本資料引起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小學教師要處理好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述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以及布置課外作業等環節,運用好多媒體技術的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動力。并經常性地征求學生的反饋意見,改進教學方法,便于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的互動式發展。
二、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
1.扎實的教學能力素養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學者要具備良好的教學基礎,掌握本學科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并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通過設計、組織好科學教學活動,豐富課堂科學知識,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能夠多層次、多側面地思索問題,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科學探索。
2.承認自我不足、自我批判的素養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教師、學生都能通過各種平臺學到各種信息技術,如:網絡資源,學習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但是同時,小學教師也不再成為學生知識渠道獲得的唯一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一定處處都比學生強。可能在某一問題上,學生的理解力要優于教師。因此,教師應本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對不了解的問題,承認自己的不足,向學生學習請教,體現教師“不恥下問”的優秀師德。
三、如何提高課程整合中小學科學老師能力
1.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隨著信息知識的大爆炸,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新技術、新工具的出現,使得任課老師必須不斷學習,跟上技術跟理論發展的腳步。需要教師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別人的意見與建議,甚至可采用合作學習或伙伴學習的方式,不斷探求真知,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素養。
2.強化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的行動力
在課程整中,小學教師需要將傳統的教學內容與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這需要小學教師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通過親自動手,提高自身素質,滿足教學需求。
3.學校組織不定期的培訓
一、淡化學科性,加強綜合性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目標應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特別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和主動高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必須讓學生在具體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得到實踐與鍛煉。這一過程應是與學生各科學習內容相關的綜合過程。然而,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遠沒有做到這一點。似乎計算機課程只能講授計算機“學科”內容,這樣強調計算機的所謂“學科性”,就束縛了創新思路。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出路之一就是“淡化”學科界限,適當開設綜合課。現代教育技術引入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這為實施綜合課程提供了技術支撐。現在,學校適當開設一些計算機作文課、計算機算術課、計算機美術課、計算機音樂課等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信息技術是涉及眾多學科的邊緣學科。但實際上,信息技術教師囿于“學科”界限,不愿開這樣的綜合課,而其他學科教師也難以實施這種綜合課,這就造成了學校資源的浪費。小學信息技術不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性,我們既要看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化性,又要重視它的工具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還可以把它視為各科教學服務的工具課。針對目前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狀況,我們應該淡化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性”,強調它的綜合性。同時,應淡化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管理之間的界限。
二、強調基礎性,重視發展性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使學生終生受益,無論學生今后從事何種職業,他們在小學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都應該是有用的。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突出“基礎性”原則,應該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角度出發,選取信息技術中的部分基礎知識與技能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學生只有不斷地使用計算機,如用計算機寫字、用計算機繪圖,才能在計算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養。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十分迅速,若干年后學生面對的硬件和軟件系統會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具體的知識肯定會過時。所以,今天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基本的、可遷移的。
另外,在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中,更應重視能力的培養。因為知識會過時,但能力一旦形成,將時時處處有用。因此,可以把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許多教學內容看作是“教學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實用,也無須死記硬背其中的細枝末節,教師應重視的是通過學習“模型”,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提高其信息素養。也就是說,在重視基礎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它的發展性。
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信息技術教學,最終要求學生具備的素養是較高的。如“吸收、處理、創造信息和組織、利用、規劃資源的能力”,“善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和開拓、進取的應變能力”,“既講競爭又善合作、協調共進的組織能力”。但無論哪一種能力,都要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能力的提高、素養的形成不是靠簡單的說教就能奏效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親身體驗與實踐的過程。以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為核心建構起來的能力培養架構,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在1974年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其將信息素養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這里的信息素養還只是停留在技術的層面。其后,隨著對信息素養的進一步探索與研究,其內涵得以不斷擴充。1992年道爾(Doyle)將信息素養重新描述為:“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精確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決策的基礎,確定對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檢索方案,從多種信息中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并用于實際的應用,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從技術到人文,信息素養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而是拓展為人的發展,成為適應信息時代的必備能力、終身學習的基本技能。
綜上所述,我們把信息素養界定為個體對所具有的信息進行識別、分析、加工、利用、評價、創新、管理的知識、能力與情感等各方面基本品質的總和。信息素養至少包括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四個相互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
二、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到來,家庭電腦、平板、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且很多應用軟件的使用門檻比較低。以初中學生為例:90%以上的學生都具備上網查資料、使用QQ、微信等聊天軟件、玩網絡游戲、聽網絡歌曲、看網絡電影等以娛樂為主的信息技術能力。這些技能的獲得大部分通過無師自通或與伙伴互學,少量通過課堂學習和家長指導。有關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多媒體制作、動畫設計、主題網站制作、程序設計等較為專業的技術能力主要通過學校信息技術課獲得。
《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13年修訂)》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在于使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得到協調的提升,認識信息技術的價值并初步形成積極而健康的態度。其中還規定初中學生必須完成68學時的基礎模塊和34學時的拓展模塊,即七、八、九三個年級每周一課時。但初中階段信息技術是非考試科目,一般學校七八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基本可以正常開設,而九年級則不再開設。這樣有關物聯網、機器人、程序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就被精減了,最多是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傳授。對學生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培養嚴重不足,學生的信息素養也只是停留在較低層次,離“創客時代”的要求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三、信息素養培養的途徑
1.扎根課程教學,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當代社會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信息素養最有效的途徑。由于 “互聯網+”時代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知識來源,再加上信息時代的知識與信息的時效性日益突出,課程的內容也需要不斷調整與更新。一方面結合學情對學習內容做必要的加減法,減去學生通過課外平臺已經習得的內容,將這部分知識只作適當延伸,加上云技術、編程、3D打印、機器人、物聯網設計、創客工坊等內容,將前沿的信息技術知識引入課堂中;另一方面著力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信息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對信息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與內化。如介紹一些軟件知識時,不必將具體軟件的所有功能介紹得面面俱到,只需以此為媒介,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軟件的特點,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針對不同學段起點不一的現狀,可以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引導、主題活動、分層作業、異質分組等多樣化形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融合的學習情境中,主動、積極地建構信息素養,發展個性,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將教學內容情境化、任務化,形成一串循序漸進的任務鏈,學生便能夠踏著任務的階梯去構建知識體系。
2.加強學科課程整合,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加強學科課程整合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補充。“互聯網+”教育時代,信息技術教育早已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助推了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了適合信息時代特點的學習環境和教W模式。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作為認知工具,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實現教學從單一學科知識轉向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可以充實、完善和補充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課程整合讓學生能夠利用教學資源、網站、搜索引擎等搜索學習資源,并對信息進行篩選、重組和加工,對數字化資源所呈現的自然、人文等情境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的學習。
3.創設信息應用情境,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實驗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術課程目前面臨兩個困境:一是基礎薄弱地區開課不夠、缺乏足夠的師資和設備,二是經濟發達地區開課不足,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教學內容,課時被擠占和壓縮。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嚴峻,因為如果發達地區不再開設信息技術課,相對薄弱的地區的課程目標又在哪里?因此,許多研究者一方面在不斷地研發信息技術課新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課程中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出現了互動媒體、新興程序設計軟件、智能機器人普及教學、數字文化創作課程等多個和而不同的方向。這些方向的提出,豐富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信息技術實驗也將會是一個新的方向。信息技術實驗研究的目的,第一是為了尋找適合幫助學生理解信息技術核心概念的可以定量研究的內容,第二是提出一些信息技術作為核心內容的跨學科問題研究的案例。前一個領域為的是提升信息技術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落實一些信息技術實驗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后一個領域是通過跨學科的研習,通過綜合情境下的應用落實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綜合地解決跨學科問題的能力。前者注重基礎性和穩定性,后者注重豐富性和變化性。
信息技術實驗的定義
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很難在一開始就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定義提出的一般方法是歸納,因此從我和我身邊的其他研究者的實踐出發,我將目前的相關案例做一個共性的描述。建立概念的目的是對已有工作的總結,更主要的是期待能夠利用概念,演繹新的案例,通過實踐不斷地修正信息技術實驗的概念本身。信息技術實驗是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研究信息技術領域內的核心概念或重要過程,以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研究其他領域中的問題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的集合。這一領域,尤其是歷史發展的脈絡,在大學生計算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很多大學的程序課都有“上機實驗”的專門的課時,可見很早人們就潛意識地將計算機上的一些規律的發現、一些代碼的研習稱之為“實驗”。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不再是奢侈品和少數人的專利,在各大院校供學生們上機的“計算機實驗室”漸漸沒落了,但是這并不是說實驗這種方法不重要,而是“實驗”的內容和實驗伴隨的隱性知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在中小學,很多教師已經注意到讓學生拆裝和動手的重要性,傳統的機器人項目姑且不論,在近期全國的公開課展評活動中就曾經出現“組裝電腦”、“Scratch傳感器板”等涉及硬件的教學設計,越來越多對信息技術學科發展懷有使命感和自覺性的老師開始意識到在教學中加入硬件的成分,特別是溫州中學的謝作如老師開發的“互動媒體技術”系列課程更是代表著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新的方向。此外,北京師范大學項華教授提出了數據素養的概念,認為數據的獲取、存儲、分析、表達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通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應該成為信息素養的有效抓手。因此,適時將實驗的方法引入到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應該是一件可以討論和研究的事情。
信息技術實驗的核心概念:數據、穩定的對應關系
信息技術實驗中有兩個核心概念,沿著這些概念有利于我們確定哪些內容是信息技術實驗的核心內容。
數據:數據分成定性和定量兩種,一般情況下,能夠定量的數據就不要定性,即使定性的數據也需要盡量的定量化。數據按照定量的程度可以分為:①分類量:作為分類的標簽,如蘋果、梨這些名稱。②二值量:只有是和否兩種可能性,如開關的狀態。③層級量:用于比較優劣,如客戶評價中的十分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④可分量:存在著連續的可以逐級分解的單位,如長度,米之上有千米,之下有厘米。⑤可加量:數值a和b,存在c,代表a和b的和,如體積,可加量常常都是可減量。⑥密度量:表示可加量增長速度的快慢,如質量隨體積增加,增加的速度就稱為密度。上面的六種數據類型,是向下兼容的,高層級可以向低層級的降格。它們一般用于描述確定的事件,對于不確定事件還需要統計和概率的方式來定量描述。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勞動資源的重要任務,面對參差不齊的生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課培養、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從而促進其人生發展,促進社會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從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意識,改變信息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推進信息技術學科整合出發,概述了中等職業信息技術課信息素養的培養策略。
1.引言
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中人的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勞動資源的重要任務,面對參差不齊的生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課培養、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從而促進其人生發展,促進社會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可以說,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不是單純地培養機器的操作者,更應講求策略,重視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全方位培養,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究者”和“運用者”。
2.信息技術課信息素養培養策略
2.1 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意識,信息素養培養前提
2.1.1 提高教師自身信息素養
教師的信息素養是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就中等職業學校而言,教師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職業人才的需要。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的信息素養一直被忽視,然而信息時代的教師作為信息知識的傳授者,必須要強化信息意識和信息觀念,加強信息素質培養,具備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要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熟練的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
2.1.2 創設信息素養培養環境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信息素養培養環境,首先要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盡管中等職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學習基礎,但教師在教學中,還是盡量將一些抽象的知識變成學生的感性認識,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一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其次教師還應在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大膽提出設想,開展各種嘗試。如利用校園網絡環境,組織網上研究,學生討論等,讓學生在交流、合作的環境中逐步提升信息素養意識。
2.2 改變信息課堂教學模式,信息素養培養關鍵
2.2.1 轉變教師角色
信息技術課不能等同于計算機課,計算機只是學生的認知工具、課程學習工具。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同樣面臨改革,不能停留在過去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模式中,要轉變教師角色,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轉變教師模式,就要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教師由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發現探究者,教師的角色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又是學習活動的合作者、評價者,甚至自身也是學習者。
2.2.2 轉變教學模式
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若僅僅停留在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與網絡技能的目標上,都不能算是真正信息素養的培養,真正的信息素養教育應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利用,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而言,還應培養出一份社會責任感。因此,轉變教學模式是關鍵,而轉變的核心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的目的是加強學生自主、自覺運用信息的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即為學生設計合適的、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個人思考、同伴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諸如信息獲取、檢索、篩選、加工、表達、交流等信息素養。如軟件應用的教學,通過設計問題,調動學生從軟件自帶的幫助功能中去尋求題目的答案,學會通過搜索引擎查找更多的軟件應用信息,從而提高學習的信息素養。
2.3 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培養目標
2.3.1 培養獨立操作能力
比爾蓋茨在《未來時速》一書中寫道: “未來社會屬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能力的人。”作為實踐性很強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設計應用性強、實踐性強的任務,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以促進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2.3.2 培養信息運用能力
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就必須提高學生有效地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創新信息的能力,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適應信息時代所需要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運用能力,就應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及分析能力,如對信息的歸類、對數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等,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提出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問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檢索等多種渠道去尋求與之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歸類,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交流或實踐操作來解決問題。
2.4 推進信息技術學科整合,信息素養培養推進
中等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注重實用型人才培養,努力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為社會造就大批動手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這就需要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入各專業課的教學中去并加以整合,以各專業課的知識的學習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各專業課的教學中去,從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培養和提高中專生的信息素養。并引導學生從實際需求出發,使學生學到的信息技術在職業實踐、實驗中能得到鞏固和提高。
3.結語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忽視信息素養培養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應不斷探索,共同研究,努力創新,讓信息技術課能越來越好地培養職校生信息素養,并為社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