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期保健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子《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言,做任何大事,都要從最原始、最基礎、最細小的事情做起,一步步積累,直至由量變而生質變。《荀子?勸學篇》中也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厚積而薄發”。
具體到養生,明代醫學家、養生大家萬全在《養生四要》中明確強調:“養生何必到老年,嬰兒養護應為先。”人生最基礎的時期就是從出生到十二歲的“少兒期”,若能在這一時期做好養生保健,則對人一生健康都有重要的影響,因而當重視養生。所以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上少小嬰孺方上》中說“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于小,卒不成大”,強調了“養小”對保持一生健康的重要意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來說,少兒養生有四大難:一難在于,少兒不明養生,不能主動認知養生重要性并施行之,因而完全依賴家庭、社會為之保養,可謂“被動養生”;二難在于,“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兒不僅不能認知養生,甚至對危險的認知也很不足,相較其他年齡段,更易遭受意外;三難在于,少兒生長發育迅速,生機蓬勃,古人稱為“變蒸”,這就易使家人產生“小孩不必養生”的誤解而專注于喂養、撫養,疏于保養、調養;四難在于,小兒畢竟身體嬌嫩,抵抗力較低,易感觸病邪,且發病后傳變迅速,故《溫病條辨?解兒難》說,小兒“臟腑薄,藩蘺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少兒又分三期,新生兒期、嬰幼兒期與兒童期,各有養生重點,這里僅以新生兒之養生為例。
新生兒期,即出生至滿月,以調適寒溫、合理喂養和預防感染為養生重點。新生兒之衣裹,最好用棉制品,保暖又透氣,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初生論》說:“兒才生出母腹中,急當舉之,便以棉絮包裹,抱大人懷溫暖。”但又不能保暖太過,以防產生內熱,新棉“濃暖”,所以提倡用舊的棉衣棉被做成襁褓裹之。老人有小孩要穿“百家衣”之俗,其理在此,倒不必真的去百家討衣。至于新生兒母乳喂養,自不待言。母乳是新生兒最佳的食品,它含有人工喂養不能替代的營養成分,對提高新生兒的抗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幼幼集成?初生護持》指出:“蓋兒初生,藉乳為命。”母乳喂養時,乳母的情志、飲食、起居均需謹慎調養,這時母親的養護,就是對新生兒最好的養護。同時,喂養也需饑飽得當,母親喂養過多的情況比較常見,容易導致小兒吐乳,反而不能很好吸收。《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乳母論》有“乳兒不可太飽,恐停滯不化”之言,當引以為戒。新生兒預防感染的重點是預防臍帶和皮膚感染。隨著現代產科護理的越加精細,這種情況已大幅度降低。不過,新生兒皮膚嬌嫩,容易感染,故新生兒的衣物應柔軟、舒適、透氣,應勤換尿片,保持皮膚干燥、清潔。
總之,正如金元醫家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人欲抗御早衰,盡終天年,應從小入手,茍能注重攝養,可收防微杜漸之功。”若人人皆明養生應從小做起之道理,則小兒就能贏在“起跑線”,成年人能減少病痛,常葆健康,此誠“生民之道”啊!
關鍵詞 5歲以下兒童死亡新生兒死亡產前篩查圍產期保健
準確了解統計報表資料,能為我縣提供準確評價婦幼保健工作質量的科學依據。掌握我縣兒童保健工作狀況,促進兒童保健事業發展,為掌握我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變化趨勢和死因構成,現將2002年~201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縣26個鄉所有行政村(居委會),對2002年11月~2011年9月包括常住人口及流動人產的5歲以下兒童進行收集其基本資料。
方法:資料收集按照《江蘇省婦女衛生年報暨“三網”監測工作規范》進行,按照村一鄉一縣逐級上報婦幼保健機構,經過人工審核、統計,匯總并進行統計分析。每季度再進行一次“三網”監測補漏調查和質量控制,以確保準確性。死因分類按照《江蘇省兒童死亡報告》中死因分類標準進行。
結果
沛縣2002~2001年5歲兒童死亡情況:新生兒死亡率占比例比較高,要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關鍵在于降低新生兒死亡,因此兒童保健工作重點應放在圍產期保健期和新生兒期。見表1。
5歲以下兒童死因順位及構成比:我縣2002年~2010年全縣嬰兒死亡前5位為早產、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出生窒息、意外死亡,1~4歲兒童主要以溺水、交通意外、有機磷中毒、肺炎、先天性心臟病為主。見表2。
表25歲以下兒童死因順位及構成比
序號死因例數構成比1早產15429.22%2肺炎9417.84%3先天性心臟病5610.63%4出生窒息529.87%5意外死亡377.02%6溺水1518.07%7交通意外89.64%8有機中毒78.43%9肺炎67.23%10先天性心臟病56.02%
討論
【關鍵詞】新生兒;意外;死亡
新生兒死亡是指妊娠28周后出生的活產兒,從出生到生后28天之內死亡人數。新生兒期是一個特殊時期,死亡率非常高,約占嬰兒死亡三分之二,因此,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對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影響非常大,固原市是貧困地區,意外死亡又是新生兒死亡的前幾位死因[1],加強新生兒意外死亡控制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文對2007 ―2011年固原市新生兒死亡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 2007年-201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數據和婦幼衛生年報數據。
1.2 方法:采用全國婦幼衛生監測辦公室統一規定的監測表、卡和監測方法,由婦幼衛生三級網絡質控后年報統計人員逐級上報,少數新生兒經死亡評審進一步明確死亡診斷,兒童死因分類依據國家疾病分類ICD-10進行匯總分析得出結論。
2 結果
2.1: 2007-2011年固原市嬰兒、新生兒及意外死亡變化情況。見表1。
由表1可見2007―2011年固原市新生兒死亡率由2007年的16.67‰下降至2011年的9.14‰,嬰兒死亡率由2007年的20.92%下降至2011年的12.71‰,死亡率亦呈逐年下降,總體5年來分別下降了7.53和8.21個千分點;新生兒意外死亡數由2007年的0.86‰下降至2011年的0.65‰,嬰兒意外死亡率由2007年的1.25%下降至2011年的1.02‰,死亡率亦呈逐年下降,總體5年來分別下降了0.21和0.23個千分點;五年來總意外死亡在新生兒和嬰兒死亡中分別占6.30%和7.26%,是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的主要死因。從圖例看出新生兒總死亡率下降幅度較大,新生兒意外死亡率下降比較平緩。
2.2: 2007和2011年固原市嬰兒、新生兒及意外死亡下降程度。見表2。
由表2可見2007―2011年固原市新生兒、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了45.17%和39.24%;意外死亡率分別下降了12.79%和5.60%,新生兒、嬰兒總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意外死亡率下降不如總死亡率下降明顯。充分說明控制意外傷害死亡是我們降低嬰兒死亡率的主要方面。
2.3:固原市2007―2011年82例新生兒意外死亡原因及死亡時間。見表3。
從表3看出:死亡原因中嗆咳致死占64.63%,其次是捂死的占32.93%;死亡時間集中在6天之內的占70.73%,其次是死于7―13天的占18.29%。
3 討論
3.1 在婚前醫學檢查時要以健康教育為先導,對準新婚夫婦進行保健知識宣教,減少唇腭裂等先天畸形的出生導致意外窒息對寶寶的危害性,早期樹立防范意識。
3.2 在懷孕后圍繞圍產期保健,要在村衛生室、鄉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及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廣泛開展孕婦學校,大力普及育兒知識及意外傷害防范知識,使孕婦在心中形成牢固的防范意識。
3.3 孕婦在住院分娩期間,接產機構要再一次強化育兒知識,有針對性的面對面向產婦及家屬進行新生兒意外傷害防范教育,特別是產后6天最常出現的幾種意外傷害要重點進行手把手指導,要教會家長防止新生兒溢奶嗆咳致死情況的發生,強調母嬰同室但不同床,預防被子包裹過緊遮蓋口鼻造成的意外傷害,做好新生兒日常護理和喂養技術的咨詢與指導[2],使產婦及家屬牢記在心,加強意外事故的預防控制。
3.4 各級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不斷完善急救設施,加大人員意外急救技能培訓,強化產科能力建設,普及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提高醫療保健機構搶救成功率,保障兒童安全,努力降低了新生兒及嬰兒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我們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與婦幼保健部門合作,對轄區內某一時段所有懷孕婦女進行建檔,追蹤調查,直到孩子出生滿1周歲為止。同時以常規的居民病傷死亡監測作為基礎對照,查漏補報。
1.1.1 調查對象:自2005年11月到2007年6月起登記的所有常住戶口孕婦。
1.1.2 調查內容:孕婦人口學特征、婚育史、疾病史、遺傳史、產前檢查、流產情況、死胎、死產、分娩等情況,配偶一般情況和健康狀況;新生兒性別、體重、身高、健康狀況、出生地點、出生時間;嬰兒生存情況。
1.2 資料收集方法
1.2.1 孕產婦追蹤調查。孕產婦的追蹤時間從懷孕3個月開始,對建立孕產婦保健登記的孕婦,通過定期產前檢查每2個月隨訪1次跟蹤至產后42天。對沒有參加保健登記的孕婦,則通過每2個月電話或入戶隨訪方式收集相關資料至產婦分娩42天。
1.2.2 對中途中止妊娠的婦女調查中止的原因。
1.2.3 對死產或死胎的要調查醫院產程記錄(是否存在活產跡象)、醫護接生情況。
1.2.4 嬰兒追蹤調查,采用電話或入戶調查方式,每半年調查一次嬰兒生存情況及健康狀況直至孩子滿1周歲。
1.2.5 參與調查的人員,經過統一培訓后,按照登記表填寫調查內容,完成后送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審核、錄入數據。
1.3 調查質量控制
1.3.1 成立項目領導小組,負責整個項目的協調和質量控制工作。
1.3.2 由質控人員定期抽查部分調查對象,再次核對,以估計調查的錯誤率。
1.3.3 EPidata3.0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采用2次錄入數據對比的方法進行錄入一致性檢驗,如果第2次錄入的數據與第1次錄人的結果不符合,則要求錄入人員對數據的正確性再進行一次糾正,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嬰兒死亡情況
在1953名新生兒中,共9名嬰兒在一年的隨訪時間內死亡,死亡率4.61‰,其中男性5.03‰,女性4.01‰,這些嬰兒全部在35天內死亡。
表1 嬰兒死亡日月齡年齡分組
2.2嬰兒死亡原因
9名嬰兒死亡原因主要為早產、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肺炎。
表2嬰兒死亡原因
2.3 對危險因素的分析
我們采用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對嬰兒死亡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
2.3.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可能對嬰兒死亡產生影響的因素及量化賦值,見下表。將26個指標逐個引入Cox回歸模型,得回歸參數B及相對危險度,有2項因素顯示對嬰兒的死亡有統計學意義(P
表3影響嬰兒死亡的單因素COX回歸分析
2.3.2多因素分析
Cox模型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2項因素引入Cox回歸模型分析,最終確定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出生畸形2項指標為影響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因素。
表4影響嬰兒死亡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3.1嬰兒死亡率不僅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婦幼衛生狀況和醫療服務水平,也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國際社會將其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嬰兒死亡率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間差異很大。據世界兒童基金會《世界兒童狀況》報告資料:2002年全世界嬰兒死亡率為56‰,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依次為5‰、62‰ 和99‰。衛生部監測資料顯示,2002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29.2‰[1],可見我國嬰兒死亡率水平雖低于最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控制和降低嬰兒死亡率既是我國改善和增進人民健康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人口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
3.2近十年來由于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寧波城區嬰兒死亡率逐年下降,近年來,根據居民病傷死亡原因監測資料顯示,嬰兒死亡率在10‰以下,處于全國較低水平。而在本次調查中的嬰兒死亡率水平4.61‰,已經達到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的水平,如瑞典、日本[2]。
3.3嬰兒死亡受家庭、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衛生保健等多種因素影響。根據本次項目調查顯示,嬰兒死亡全部為新生兒死亡和2個月以內嬰兒死亡,提示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半歲以下的小嬰兒是控制嬰兒死亡的重點人群;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早產和新生兒疾病,加強對這些疾病的防治是降低嬰兒死亡率的關鍵。社會家庭環境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生存條件改善和醫療保健服務的保障,這無疑對減少兒童疾病,降低嬰兒死亡有積極的意義[3]。
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職業與嬰兒死亡有關已被國內研究所證實[4],有文化的父母重視兒童健康,注重兒童保健,比較容易接受科學育兒新知識,能夠打破舊的生育觀和傳統陋習,能及時帶子女就醫而避免死亡,因此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已成為影響嬰兒生存的重要社會因素。但是在本次調查中,父母職業、文化程度和吸煙等情況與嬰兒死亡未顯示出統計學關系,這可能與死亡嬰兒例數較少有關。
衛生保健服務的提供、利用以及服務質量是直接影響嬰兒死亡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據目前衛生資源狀況,以產前檢查次數、孕期體檢異常、孕期合并癥、出生體重、出生畸形等指標來反映嬰兒衛生保健狀況,結果顯示:低出生體重、出生畸形嬰兒死亡RR值高。
3.4加強預防工作,降低嬰兒死亡率
加強婚前保健和圍產期保健是降低先天異常、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發生率的重點。在嬰兒死亡率低的國家,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異常[5],而本次調查嬰兒死亡的第1、2位死因為早產和新生兒窒息,提示我們要加強產科建設,提高產科質量,強化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和危重兒童的急救技術培訓,降低出生窒息和肺炎的死亡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低出生體重是嬰兒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而我區低出生體重的發生率是3.38%,高于文獻顯示的浙江省城市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2.29%[6]。今后要針對此,積極做好孕期的營養咨詢,改善孕婦的營養狀況,提高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對早產兒的預防、護理和救治水平,降低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發生和死亡率[7]。另外,也要加強產前篩查、產前診斷、遺傳咨詢等,并與出生缺陷監測相結合,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繼續推廣在孕早期婦女中口服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的工作,提高孕婦產前檢查質量,及早發現胎兒先天異常,降低先天異常的發生和死亡率。
3.5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據文獻報道,全球每年嬰兒死亡中2/3死于新生兒期,而產后7天內死亡占新生兒死亡的2/3。本次調查嬰兒死亡年齡分布與文獻相符,即新生兒死亡占嬰兒死亡的88.89%以上,年齡越小的兒童死亡所占的比例越高。因此,要重視圍產期保健,加強臨床產科與兒科的合作對降低嬰兒死亡率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UNICEF.State of the Wodd~Children.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4
[2] UNICEF.2003年世界兒童狀況.2003
[3] 楊琳琳,趙徐琴.廣東省1991年嬰兒死亡情況與經濟條件的關系.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1997,5(4):105―107.
[4] 翁學清,肖旬,秦金莉,等.北京市部分山區嬰兒死亡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9,7(2):95.97.
[5] Bemard G, Joyce A.Martin annual summry of vital Statistics 一1996.Eediatrice,1997,100:905~918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河南鄭州450053
[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高紅素血癥的臨床觀察。方法 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治療情況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新生兒高膽紅素的病因分別是圍產因素12例(40%),、感染因素9例(30%)、母乳性黃疸因素5例(16.7%)、新生兒溶血病因素4例(13.3%)。結論 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疾病的發病率,首先要對母乳的喂養進行正確的指導,提高圍生期的保健,嚴格預防新生兒感染情況的發生,及時對發病患兒進行治療,把預防和治療工作作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重點。
[
關鍵詞 ] 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觀察;感染因素;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722.1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7(b)-0160-02
近年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受到了醫學專家的廣泛重視。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非常之多,病情的輕重差距也比較大,如果救治不及時,膽紅素在大腦中大量沉積,就會使中樞神經系統收到損傷而引發膽紅素腦病,危及患兒生命[1]。為了探討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降低患兒后遺癥的發生率,現對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情況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均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30例,男17例,女13例,出生時間為1~29 d,其中足月兒22例,早產兒8例,出現黃疸的時間低于3 d的患兒為7例,3~7 d的患兒有13例,7~28 d的患兒有10例。
1.2診斷及納入標準
參照文獻的診斷及納入標準 [2]:血清膽紅素水平24 h>103 μmol/L、48 h>154 μmol/L、72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總血清膽紅素檢測采用重氮法,輕度高膽血清膽紅素低于257 μmol/L,中度高膽257~342 μmol/L,重度高膽高于342 μmol/L。在此診斷基礎上,排除存在遺傳代謝病及嚴重溶血病等危重并發癥的患兒。
1.3統計學處理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17.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方差±均數(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發病原因
高膽紅素血癥主要的發病原因是因為患兒酸中毒、窒息缺氧、顱內出血、透露血腫、胎便排出延遲、臍帶結扎過晚、早產;孕母患有妊高癥、糖尿病、生產前曾鎮靜劑或催產素等圍產因素,共12例患兒(40%)。其次因為腸炎、臍炎、肺炎、敗血癥、尿布皮炎、膿皰疹等感染因素導致,共9例患兒(30%)。另外因母乳性黃疸引發的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共5例(16.7%)。因新生兒溶血病導致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共4例(13.3%)。見表1。
2.2轉歸
所有的患兒通過對黃疸的程度、發病時間、病因等進行詳細的分析,根據病情給予肝酶活性誘導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白蛋白、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藍光照射、思密達、中藥茵梔黃、抗生素等治療。經過治療后,30例患兒中有25(83.3%)例痊愈,4例(13.3%)經過治療后并且逐步好轉,1例在出現敗血癥后,家屬強烈要求轉院治療。
3討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科的常見疾病,當患兒1~3 d內出現黃疸,如果發展非常的迅猛,同時患兒伴隨著有拒食、反應能力差等膽紅素血癥警告癥狀時,就有可能出現高膽紅素血癥,不僅會對患兒的肺、腎、肝、心等人體器官和免疫、血液系統造成損害[3],同時由于由于新生兒的血腦屏障尚未發育成熟,過高的膽紅素可進入腦脊液而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傷[4]。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常的病因較多,目前各地區報道有所差異。以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為首因。而本組資料顯示,由圍產因素一起的高膽紅素血癥位于第一位,占了12例(40%),其次才是感染因素,占了9例((30%)。迄今為止,醫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早產、低體質量、抗生素的濫用、侵人性操作過多有關[5]。筆者分析,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習慣和防病觀念的增強,產婦住院分娩率,醫院消毒條件的改善及國家對抗生素的應用和侵入性操作的規范,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發生的幾率并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進而變現為圍產因素超過了感染因素。因此,早期新生兒出現高膽紅素血癥首先要考慮圍產因素。但有文獻報道[6],母乳性黃疸是高膽發生的首位病因,占了納入病理的44.93%(62/138)。而本組患兒中,母乳性黃疸僅占了5例(16.7%),與前者比較具有較大的差異。其原因與除了兩地對母乳喂養基本知識的宣傳力度,產婦喂養的技巧不同有關外,也可能與有地區、種族、遺傳、家族及個體差異有關。另外,本組病例還出現因溶血導致高膽患兒2例,因攝入不足且胎糞排出延遲致病1例,原因不明性患兒1例,提醒早期觀察和預防時,也應同時注意這些因素。
在治療方面,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方法較多,常在清除病因的基礎上,采用光療、促進排泄等藥物、換血療法、高壓氧療及中醫藥輔助治療等[7-8]。本組根據病因采取不同的針對性療法,以提高痊愈率。對12例因圍產因素所致黃疸的患兒,在給予藍光及肝酶誘導劑治療7 d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 0.05),所有患兒治療12 d后全部治愈。對9例感染性黃疸患兒應用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輔以藍光治療,同時加強護理,治療7 d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 0.05),最長治療23 d后全部治愈,療效滿意。對5例母乳性黃疸首先暫停母乳喂養,多數采用光療,待癥狀和血清膽紅素明顯減輕后再恢復母乳喂養,同樣獲得滿意的療效。對新生兒進行藍光治療可以有效的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對于高危患兒可以使用預防性光療的方法進行干預治療。
通過對病因的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必須以預防為主。首先要加強圍產期的保健預防各種高危因素的發生。積極處理孕期疾病、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減少人為催產、加強高危妊娠及分娩的監測,及時喂養并及時處理窒息感染等新生兒期的疾病,同時作好遺傳咨詢、產前檢查診斷,可以有效地控制并減少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改善其預后,一旦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應立即進行治療。總而言之,做好孕期保健及圍產工作,加強抗感染,減少或避免孕期及產時并發癥的發生,對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羅海燕,鐘青,許歡. 探析階梯綜合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5):658-660.
[2]錢建青,凌萬里,周劍峰,等.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光照療法量效關系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4,20(5):10-12.
[3]李翠蓮,李楊芳,劉玲,等.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致心肌損害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4,6(2):176-177.
[4]程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0): 1232-1234.
[5]楊輔直,李偉生,蘇格析,等.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醫院感染特點及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7):1770-1772.
[6]徐艷輝.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38例臨床分析[J].首都醫藥,2011(2):29.
[7]戴月映,孫盛蘭,呂艷梅,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14,29(5):409-41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篩查對象為全市11個縣(市)、區所轄共74家助產機構2007—2011年出生的新生兒。
1.2 方法
新生兒出生72 h充分哺乳后,由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專門培訓的采血員采足跟血,滴血于專用濾紙上,置室溫下自然干燥后,填寫姓名、性別和地址等,保存于4℃冰箱,1周內送寧波市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檢測。
1.2.1 ch篩查 采用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delfia),測定被檢標本中促甲狀腺素(tsh)水平。tsh<9 miu/l為篩查陰性,tsh≥20 miu/l即為篩查陽性。對篩查陽性新生兒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中的tsh、t3、t4水平,結合臨床及其他輔助檢查確診。凡tsh≥9 miu/l且<20 miu/l者,召回進行第二次篩查,若tsh≥20 miu/l即作為篩查陽性處理,若tsh<9 miu/l則作為篩查陰性處理。
1.2.2 pku篩查 用化學熒光法測定被檢標本中苯丙氨酸(phe)水平。phe≥121 μmol/l為篩查陽性。
1.2.3 試劑與儀器 ch、pku測定試劑由美國pe公司生命科學部提供,檢測儀器采用victortm1420多標記免疫分析系統,測定嚴格按操作說明書進行。
2 結果
2.1 篩查基本情況
2007—2011年全市活產新生兒412 801人,篩查402 539人,篩查率為97.51%(表1)。
2.2 可疑陽性患兒召回情況
2007—2011年應召回ch和pku可疑患兒共5 442人,實際召回5 202人,召回率為95.59%(表2)。
2.3 ch和pku發病率
2007—2011年共確診ch患兒221人,發病率為1/1821;pku患兒17人,發病率為1/23679(表3)。
3 討論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提高人口素質、優生優育、減少缺陷兒發生的重大舉措,也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要求,做好兒童保健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寧波市依托健全的婦幼保健三級網絡,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和《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的管理要求和技術操作規范,開展ch和pku的篩查、診斷及治療工作。在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保健機構的支持與配合下,通過健康宣教、知情同意、標本采集、儲存、遞送、簽收、實驗室檢測、召回復查、診斷治療和康復評估等多個環節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篩查工作穩步發展,全市篩查率逐年上升,從2007年的94.99%上升至2011年的98.86%。未篩查原因有:家屬拒絕篩查、危重兒或新生兒畸形放棄篩查、早期新生兒死亡、新生兒采血前家屬攜帶新生兒私自離開醫院等。拒絕篩查和私自離開醫院的主要為外來流動人口,說明這些家長對新生兒疾病篩查還不夠重視,應加強宣教及醫務人員與家長的溝通能力,杜絕拒篩現象的發生。
篩查陽性新生兒是真正患兒的可能性大,對篩查出的可疑患兒應盡可能地全部召回,否則整個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將前功盡棄,故對可疑患兒追蹤是新生兒疾病篩查的重點工作之一。寧波市采用二級管理模式(市管縣、縣管鄉),強調召回工作的重要性,通過電話通知或上門服務等形式進行可疑患兒的召回,至2011年召回率達97.24%。未能召回的可疑患兒大多數為外來流動人口,近年來隨著流動人口出生數的增加,加上流動人口的居住地不固定、聯系方式不確切、缺乏新生兒疾病篩查知識等,使召回工作的難度增加,今后應進一步加強流動孕產婦的管理,使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ch是兒科內分泌常見病之一,俗稱“呆小癥”,由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對迅速生長中嬰兒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發育危害極大,甚至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經系統損害。據報道\[1-4\],ch的發病率全球為1/4000~1/3030(0.25‰ ~0.33‰),近15年我國主要城市地區ch平均發病
為1/3571(0.28‰) 。寧波市ch發病率較高(1/1821),提示ch的病因可能由多因素引起,也可能與當今檢測方法靈敏度提高、切值調整、漏診減少有關。對引起寧波市ch高發病率的相關因素,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pku是先天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大多數pku患兒為苯丙氨酸羥化酶(pah)缺乏所致,控制pah的基因位于第12染色體長臂2區4帶1亞帶\[5\]。pku的發病率世界各地不同,中國與中歐國家的發病率比較接近,為1/11000~1/16000(0.06‰~0.09 ‰)\[6\],近年其發病率各地報道不一,有增高趨勢\[7\],寧波市pku發病率較低(1/23679),這可能與地區差異性有關。
通過免費復查和免費治療及慈善補助等惠民措施,由寧波市篩查中心確診的患兒絕大多數在出生后4~6周內得到及時、規范的治療隨訪與定期評估,95%的患兒經過正規治療其體格發育及智能發育跟上正常兒童。寧波市對新生兒兩種先天性疾病的預防工作有成效,應繼續加強管理,從各環節努力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率、可疑患兒召回率及確診患兒治療率,進一步防止或減少智障殘疾兒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ds.aap section on endocrinology and committee on genetics,and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public health:newborn screening for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recommended guidelines\[j\].pediatrics,1993,91(6):1203-1209.
[2]ginger bh,phyllis d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j\].j perinat neonat nurs,1998,11(1):75-83.
[3]hanukoglu a,perlman k,shamis i,et al.relationship of etiology to treatment in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1):186-191.
[4]vanvliet g.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j\].lancet,2001,358(9276):86-87.
[5]scriver cr.the metabolic basis of inherited disease\[m\].6th ed.new york:mcgraw-hill,1989:495-533.
[6]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32-433.
此階段婦幼保健工作主要包括婦幼健康教育、初級孕產婦保健、危重癥孕產婦和兒童的急診轉送與急救、醫院產科保健、新生兒保健、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管理、兒童腹瀉病例管理、育齡婦女破傷風類毒素接種、母乳喂養和輔食添加、兒童計劃免疫(四苗接種)、碘缺乏控制、婦幼衛生扶貧服務。(1)婦女保健工作。1995年制定了我縣的初級孕產婦保健實施方案,加強孕產婦的系統管理工作;對孕期女性加強保健知識的宣傳,督促孕婦加強產前檢查,并對異常情況及時處理,提高了新生兒的質量。同時,利用“三.八”婦女節等特殊時間,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并將兩病管理、母乳喂養、婦幼衛生扶貧資金下發到每個村衛生所;對危急孕婦加強搶救工作,成立專門的危急孕婦搶救小組,并24小時值班,提高了母嬰的生命安全。(2)兒童保健工作。建立7歲以下兒童的系統化管理方案,加強對患病兒童的發現和診治力度,并實行村、鄉鎮以及縣分級管理方式。另外,對兒童常見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腹瀉病癥加強專門管理和防治;并加強對新生兒破傷風的控制,明顯降低了新生兒的死亡率;對于危重的患兒加強搶救,成立專門搶救小組,并實行24小時值班制。另外,加強對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的監測,保證調查的全面性,并組織專家對所有死亡兒童的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
婦幼保健院全面加強相關工作
(1)加強設備的配置和完善。對縣、鄉、村三級醫院分別配置全面的硬件設備,包括醫療設施設備以及基本的辦公設備和用品等,以利于婦幼保健工作的高效開展。(2)建設三級網絡。
96年開始,縣、鄉、村統一按省級的管理模式開展工作,并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為醫療工作質量的提高發揮了明顯作用。(3)加強信息統計。1995年,縣婦幼保健院設立了信息統計科,并設專職信息統計人員,利于婦幼保健工作相關信息數據真實、可靠、無誤、無漏上報。(4)加強對婦幼保健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按照不同科室以及縣、鄉、村三級分別加強崗位知識的培訓力度,對婦幼工作的科學開展作用明顯。(5)設立扶貧基金。通過設立此項基金,加強貧困孕產婦和兒童的救治,并加強硬件設施的進一步配置等,對婦幼保健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1.2.1.42000年衛Ⅵ項目結束時各項服務指標明顯上升,兩個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新法接生率85.35%,住院分娩率48.86%,孕產婦保健覆蓋率36.65%,孕產婦死亡率84.34/十萬。新生兒死亡率22.4‰,嬰兒死亡率32.89‰,兒童系統理率76.82%。
降消項目———衛Ⅵ項目成果鞏固階段:
2000年至2010年:2000年5月,武定縣“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降消”項目啟動實施,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為總目標。項目內容包括人員培訓、設備配置、健康教育、項目活動、扶貧救助、轉診機制、基礎調查、統一臺帳八個方面。在衛Ⅵ項目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鞏固力度,加強孕產婦保健及兒童保健工作,對早孕提高檢查力度,并每年對7歲以下兒童進行體檢;對危急孕產婦進一步加強搶救力度,對危急搶救小組的工作人員加強培訓力度,并公開急救電話,街道電話保證30分鐘內出診;繼續開展健康教育,2005年開始要求每個鄉鎮開展一個村委會的健康教育試點工作;并開展各種健康教育講座,加強對健康知識的全面講解;繼續加強兩個死亡監測,通過強化試點等方式,加強對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控制。同時,進一步加強三級網絡建設,并完善設備配置,加大對婦幼保健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加大貧困救助力度,并對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進行補助;同時加強信息統計和管理,并對相關數據加強抽查力度,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另外,新開展以下幾項工作:降消項目駐鄉專家工作,托幼機構管理,出生缺陷監測工作,以及鄉鎮衛生院產科質量建設及村衛生所規范工作,從各個方面加強對婦幼保健工作開展的保障;在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中,在上述兩個項目的支持下,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顯著,農民的意識由要我保健轉變為我要保健;我縣2010年新法接生率99.15%,住院分娩率93.50%,孕產婦保健覆蓋率94.80%,孕產婦死亡率為零。新生兒死亡率8.5‰,嬰兒死亡率13.73‰,兒童系統理率86.89%。各項工作都取得可喜的成績,并得到上級的青睞和重視。
對未來婦幼保健工作的展望
分析現執行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在《兒科護理》的定位,這章學時比例小,理論知識大多以熟悉、了解為主;實踐學時比例少,學生操作技能薄弱,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個兒科護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兒童保健”是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問題,而“疾病兒童護理”是個別孩子遇到的特殊性問題。目前學生的學習重點大多偏向于各類疾病兒童護理、住院兒童護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兒童保健護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分析
1.兒科護理工作的特點
兒科護理與成人護理相比,其護理內容復雜、工作緊迫、護患關系特殊。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人們對孩子的健康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結合醫療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及人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兒科護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這就要求護理學生更好地掌握對健康兒童日常護理與營養保健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各年齡期兒童保健護理的重要性
新生兒期護理的重要性:表現在對新生兒的喂養、保暖、指導家長護理新生兒的眼、鼻、口、耳、臍、臀等方法,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連接。嬰兒期護理的重要性:嬰兒生長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易出現消化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時的日常護理尤為重要。幼兒期護理的重要性:幼兒的行走和語言能力逐漸增強,但危險識別能力差,易發生意外傷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訓練、睡眠時間的養成護理等極其重要。學齡期護理的重要性:這個時期兒童的認知和心理發展迅速,對其飲食營養搭配、生活自理能力、體格鍛煉、團體意識、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極其重要。青春期護理的重要性:這個時期是人生的過渡期,體格成長迅速,要注意兒童的營養、認知、心理、行為等的養成,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強青春期生理衛生等也尤為重要。
3.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的實用性
一是做好兒童保健能夠提高我國兒童綜合素質。用所學的兒童保健知識指導家長科學地對孩子實施日常保健護理,鍛煉孩子體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二是為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廣的前景。針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崗位和我國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學好兒童保健護理,除了可以在相關醫療單位尋求就業崗位之外,還可以開設嬰兒保健館、兒童保健知識培訓班、兒童健身館、兒童營養師、考取孕嬰證,等等。這就為學生開辟了更廣闊的就業渠道,提高了就業率。
三、“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在《兒科護理》中定位的幾點建議
1.加大“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學時比例
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人們對孩子的健康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更多家長重視兒童的日常保健預防護理。但根據對兒童家庭訪視結果顯示,大多數家庭家長對于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識還很缺乏,這就要求兒科護士在校期間能夠掌握更多更好的兒童保健知識,指導和提高家長對孩子的保健預防意識,這樣就能夠減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提高我國兒童的身體綜合素質。
2.提高學生“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的實踐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達到高職醫學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應把“應用型”、“專業型”、“能力型”作為《兒科護理》實驗教學目標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實效性的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實驗課程結構,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課時分配少的弊端,構建新的實驗課程結構。例如多增加嬰兒撫觸、嬰兒被動體操、幼兒體操、預防接種的方法和技巧練習,提高在校生兒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兒童健康與保健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考核方法
[關鍵詞]綜合護理管理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 R2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2(a)-0177-05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in fetuses and neonates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Methods 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a total of 164 neonates with digestive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with 82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postoperative routine nursing was used,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y were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of seamless connection of fetus and neonate with maternal and fetal specialties including pregnancy care,prenatalintervention,neonatal nursing during birth,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neonatal surgery,and follow-up visits.The surgical effect,average hospital stay,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ure rate and satisfaction by pediatric patient′s famili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in fetus and neonate;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Perioperative period
胎盒律兒醫學是醫學界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學科,它涵蓋范圍廣,沿著產科-圍生醫學-母胎醫學-胎兒醫學-新生兒醫學(新生兒外科)的路徑發展。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是胎兒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導致的發育缺陷[1],種類繁多,表現各異,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新生兒生存質量,對患兒家庭造成不容無視的心理負擔,一成不變的“引產”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當前的需求,外科手術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新生兒各個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病情嚴重程度與表現往往不統一[2-3],且手術耐受力低,嚴重影響手術的預后及恢復,因此,早期診斷、合理治療、做好胎兒新生兒圍術期綜合護理是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的關鍵[3]。本課題主要研究對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胎兒新生兒圍術期進行綜合護理管理,在分娩前進行綜合干預,在新生兒期進行外科干預,實施具有婦幼專科特色的無縫銜接的綜合護理與管理,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消化系統疾病的新生兒164例,符合《新生兒外科學》診斷標準,醫院倫理委員會經討論后同意開展此研究,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即將患兒依次編號為1、2、3......164號,奇數分到實驗組,偶數分到對照組中。實驗組患兒8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平均日齡(7.3±3.3)d;孕婦分娩時平均孕齡(37.0±2.3)周;身長(46.0±5.6)cm;平均體重(3212.99±218.87)g。對照組患兒8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9例;平均日齡(7.1±3.5)d;孕婦分娩時平均孕齡(38.0±1.5)周;身長(48.0±4.6)cm;平均體重(3224.67±204.85)g。兩組患兒胎齡、性別、身長、體重、病情、家長文化程度和家庭經濟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如保暖,加強營養、傷口護理、并發癥的觀察等。實驗組實施具有婦幼專科特色的胎兒-新生兒無縫隙銜接圍術期綜合護理管理,內容包括積極做好孕期管理、產前干預管理、產時新生兒護理、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出院隨訪與追蹤等一系列流程化的護理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孕期管理 按常規開展孕期檢查至分娩,行超聲檢查時詳細檢查胎兒全身發育情況及密切隨訪,重點監測腹圍和胎兒羊水情況,羊水增多是診斷胎兒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特征。胎兒消化道疾病約30%有遺傳學問題,必要時產前作相關遺傳學分析,排除染色體異常。
1.2.2產前干預管理 所有胎兒出現消化道梗阻情況時,都將會出現羊水增多,同時產生一系列胎兒宮內發育障礙的不良后果,因此積極診斷并治療胎兒宮內發育遲緩非常重要;若羊水多至孕婦自身難以承受時,可予抽羊水減壓緩解癥狀。
1.2.3產時護理管理 消化系統疾病新生兒出生時根據羊水增多情況采取積極地護理干預措施;在出生尚未呼吸和斷臍之前,將口腔和氣道內的羊水盡量吸凈,減少和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根據病情需要,適時行胃腸減壓。
1.2.4術前護理 ①常規準備:做好交叉配血、皮膚試驗、術前各項常規檢查、留置尿管、應特別注意手術區的皮膚準備、新生兒皮膚嬌嫩,應一絲不茍地做好皮膚護理,必要時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②術前禁食,既可避免患兒術中發生誤吸,也確保手術順利進行。③口腔護理:一般術前3 d予以生理鹽水清潔口腔,保持口腔衛生,預防“新生兒鵝口瘡”。④保暖:因新生兒皮下脂肪薄,且多為棕色脂肪,如保暖不夠易合并感染時而發生新生兒硬腫癥。將新生兒放置在輻射保暖操作臺,依據其體重、日齡動態調節床溫。⑤氣道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患兒病情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定時翻身拍背,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對有呼吸困難及呼吸衰竭者,應第一時間予以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4]。
1.2.5術后基礎護理 ①加強體溫管理,做好保暖:保暖是新生兒護理的重點之一。我院所有新生兒手術后都采用國產的暖箱,設置為皮膚溫度控制模式,將溫度傳感線貼于腹壁,設置皮膚溫度為36.5℃,且每日擦拭暖箱,水槽內的蒸餾水每日定時更換。患兒為便于觀察呼吸和循環情況。②生命體征的監護:術后給予心電監護和血氧飽和度監測,并合理設置監護儀的各項預警值,如有異常及時調整并記錄,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③嚴密細致的專人護理:因術后易發生嘔吐,有引起誤吸窒息的危險,術后未清醒前均由專人護理。術后更應加強口腔護理,以免黏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保持胃腸減壓通暢,在減壓過程中應詳細準確記錄出入量,以便報告醫生及時調整治療補液方案[5]。
1.2.6 麻醉恢復期護理 ①患兒在轉回病房過程中有發生呼吸道阻塞的危險,手術室護士應協同麻醉醫生嚴密觀察患兒,應取側臥位轉送,轉運途中給予吸氧和心電監護[6]。患兒安全返病房后,給予吸氧,注意給氧的濃度及流量,進行血氧飽和度監護,避免發生氧中毒。蘇醒期給予患兒頭部側臥位,預防嘔吐、舌后墜引起窒息;并在床旁備吸引器、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包以備急用。②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氣管插管者易滑脫,應妥善固定好,插管的深度做好標記。如有黏痰時,選擇粗細適宜的吸痰管輕柔的旋轉式吸痰,掌握好插入深度和吸痰壓力,避免損傷黏膜,減輕患兒的痛苦。③病室內每日兩次通風,利用空氣消毒機定期消毒空氣,注意設置好消毒時間[7]。④胸部物理治療:術后2~4 h翻身1次、叩背,用空心拳輕叩,自腰部開始由下往上,由外到內,稍有震動感為宜。痰液黏稠者遵醫囑每日兩次霧化吸人。⑤新生兒呼吸窘迫征(RDS)的觀察及處理:個別新生兒術后如出現、呼吸困難、面色發紺,并進行性加重,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變。立即氣管插管注入豬肺磷脂注射液180 mg,并行復蘇囊加壓通氣,固爾蘇使用結束后拔出氣管導管,行無創輔助通氣5 d后改為鼻導管吸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PS)時首先要將藥物預熱至37℃,注入藥物可用針管從導管壁扎入一邊緩慢向氣管內注入PS,一邊復蘇囊通氣,有效地防止藥物噴出。⑥呼吸暫停的觀察及護理:當出現呼吸暫停時給與物理刺激,如托背及彈足底,若癥狀未見好轉,氣囊加壓通氣,壓力為1.5~2.0 kPa為宜。按醫囑使用枸櫞酸咖啡因,臨床效果較好,注意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呼吸暫停嚴重時可用無創輔助通氣及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8-9]。
1.2.7 嚴密細致的病情觀察 觀察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保持胃腸減壓,確保胃管通暢,記錄胃液的顏色、量及性質;觀察有無腹脹和嘔吐,記錄排氣排便的時間,以便及時拔出胃管,進食進水[10]。
1.2.8 加強傷口護理,防止傷口感染 ①新生兒手術后,應根據具體手術方式采取不同的舒適,如手術后一般采用截石位。“主張輕柔護理”減輕疼痛。我科統一使用“鳥巢”式護理,用全棉的兒童大浴巾對折一次,滾筒式卷好做成長條狀,四周用膠布貼緊將新生兒環繞成圈,形似讓其舒適的躺臥,頭頸部自然伸展,避免頭低位,在暖箱外使用遮光布,建立一個類似子宮的環境,促進安全感,對患兒給予溫柔的觸摸,減少啼哭。室內光線適宜,可降低視網膜病變的機會;減少噪音、器械操作音,避免突發高頻聲音,對各種儀器設備報警聲應及時關掉快速理;避免在室內放音樂,這對急性期患兒不利,因可增加顱內壓,使SaO2下降,刺激屏氣發生不利于康復。②保持傷口清潔,及時更換傷口敷料,因新生兒自控能力弱,敷料可用橡皮膏封閉固定,外加繃帶包扎或于敷料外面包裹一層塑料薄膜,也可用約束帶固定手腳,可防患兒自行將敷料撕脫或被大小便污染。觀察傷口有無化膿、紅腫等情況,預防傷口感染等情況。若敷料一旦被污染,應及時更換;傷口如有異常及時處理,防止感染,傷口疼痛劇烈影響患兒休息時,應增加撫觸,安撫患兒情緒,必要時給予藥物鎮靜[11-12]。
1.2.9各種引流管的護理 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壓,防止滑脫,必要時將患兒雙手約束。注意觀察各種引流液的量、性狀、顏色等,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處理。
1.2.10營養支持與管理 術后患兒極易發生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等。應采用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給予營養支持。早期以靜脈途徑為主,但腸外營養液也不可少。如靜脈給藥則使用微量輸液泵勻速輸入,輸注營養液時,一般需20 h>時間≥16 h[13-14]。
1.2.11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的維護 新生兒術后由于靜脈輸入營養時間長,我科多采用PICC置管,既方便又安全。但需細致護理:①因新生兒使用的PICC導管管腔小,嚴禁輸血及血液制品。②置管后第1個24 h更換敷料,卷邊、松脫情況下要及時更換,其它情況可1周更換1次。肝素帽每周更換1次。③PICC導管每8小時脈沖式正壓封管1次,且不能回抽回血。④靜脈營養液需肝素化,每100毫升液體加肝素50 U,能有效的防止堵管。⑤注意泵入速度,不能
1.2.12皮膚護理 新生兒因皮膚嬌嫩,應給予細致的皮膚護理,操作中做到“有愛心、耐心、細心和精心”,尤要做好臀部護理,避免紅臀。對于手術后患兒,主張不包尿布,將其打開墊于臀部下,患兒每次大便后,先予鹽水沖洗,后給予安多福消毒,并給予紅外線照射15 min/次。
1.2.13院感控制 新生兒外科病房醫療護理相關感染發生率較高,應加強病房環境消毒隔離,做好院感防護,醫護人員和操作的器械應重點防控,尤要重視洗手和無菌操作,消毒洗手液和聽診器均專人專用,采用特制工作服,以便有效降低感染率,降低新生兒病死率[16]。
1.2.14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做好肺炎、術后腹脹、切口裂開等并發癥的觀察和對癥護理。對新生兒食道閉鎖患兒因術后易并發吻合口瘺及胸腔漏氣等,術后認真觀察并記錄胸腔閉式引流液和呼吸音的情況,若引流出鮮紅色黏稠液體、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及發紺等癥狀,則警惕出現并發癥,及時報告醫生做好對癥處理。
1.2.15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應密切觀察患兒,監測膽紅素值,早期撫觸對預防新生兒黃疸效果明顯。若出現黃疸應積極治療,預防并發癥。
1.2.16出院宣教和隨訪管理 我院小兒外科將患兒信息納入高危兒管理系統,為患兒建立個人檔案,并建立電話隨訪制度。患兒出院前,由護士指導家長日常生活護理及早期干預方法;出院后由專人負責定期電話跟蹤隨訪及督促回院檢耍一般患兒出院后隨母親42 d回院復查,以后每月回訪1次,6個月以后改為每2個月回訪1次,至患兒滿1周歲或各項發育指標達正常為止。對肛腸畸形的患兒術后回訪尤為重要,因大部門需第二次成形或人工等手術。個別疾病需要長期的隨訪。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手術療效、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住院費用及家屬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實驗組治愈率為90.24%,平均住院時間為(23.05±0.92)d,平均住院費用為(10 690±826)元,家屬滿意度為95.12%,各項指標數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無縫隙綜合護理管理模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此種綜合護理管理模式在國外已逐漸成熟,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胎兒醫學多中心團隊、歐洲的Nicoladis等開展了成熟的該學科研究[17],但國內此方面的研究較晚,目前尚未規范、完善,它需要多學科配合和護理循證論證。首先孕期B超檢查時要能對合并消化系統疾病的胎兒進行篩查;其次孕期每次產檢時需要密切監護羊水及胎兒發育情況,能早期正確診斷、治療胎兒發育遲緩等,必要時作相關遺傳學分析,排除染色體異常;再者分娩時給予及時護理干預,如吸凈羊水、及早禁食、胃腸減壓等;最后充分的術前準備、最佳手術時間的選擇和圍術期綜合護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我院是肇慶市唯一一所三級婦幼保健院,產科年門診人次10萬,年分娩量近5000人次,并與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合作開展此項目,對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胎兒新生兒實施綜合護理管理,實現了胎兒―新生兒無縫隙銜接,是獨具婦幼保健專科特色的創新性護理管理模式。
3.2綜合護理管理在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應用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高齡孕產婦居多,妊娠及分娩的風險增加,各種先天性出生缺陷的風險也相應增加,對各種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采用綜合護理管理可以積極做好出生缺陷防控任務,降低嚴重消化系統疾病新生兒的出生率,減少不必要的引產,從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3.3綜合護理管理在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治愈率、提升家屬滿意度
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無縫隙綜合護理管理可提高治愈,確保手術成功及改善預后,縮短平均住院天數,降低住院費用,減輕家屬負擔,提升家屬滿意度具有重要的意義。綜合護理管理在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應用可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致殘率、從而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綜合護理管理在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術期的應用可促進產科、新生兒科、小兒外科護理發展及學術交流[18]。
綜合護理管理模式可促進護理人員對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護理理念的轉變,實施規范化綜合護理管理護理,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從整體上提高產科、新生兒科、小兒外科護理水平,確保新生兒術后恢復,從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達到患兒家屬滿意、社會滿意的雙贏局面;并對全市規范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護理管理有廣闊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胎兒新生兒圍術期實施無縫隙綜合護理管理,是獨具婦幼保健特色的創新性護理管理模式,可促進產科、新生兒科、小兒外科護理發展及學術交流。在目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積極做好出生缺陷防控任務,減少不必要的引產,提高消化系統疾病新生旱拇婊盥剩減少并發癥,降低住院費用,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新生兒生存質量,從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達到患兒家屬滿意、社會滿意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俞鋼.臨床胎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34-244.
[2]高麗麗,李娜,劉旭明,等.新生兒腸造口的護理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世界,2016,5(3):171-173.
[3]馬紅彩. 新生兒先天性肥厚型幽門狹窄的圍手術期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2):2039-2040.
[4]高潔.新生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6,10(28):185-186.
[5]劉笑容,腹腔鏡下治療新生兒十二指腸梗阻的圍手術期護理[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10):110-111.
[6]鄭麗麗,諸紀華,鐘菊紅,新生兒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10例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5,14(1):38-40.
[7]陳菊英.新生兒全麻術后蘇醒期的監護[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11):105-106.
[8]楊春霞,孫麗榮.新生兒全麻術后蘇醒期的觀察與護理[J].大家健康雜志,2012,6(1):27.
[9]張紅艷,任志東,馬小香,等.30例新生兒小腸閉鎖的術后護理[J].全科護理,2016,9(14):926-927.
[10]唐緒容,唐梅.新生兒先天性食道閉鎖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8):1441-1443.
[11]李素芳.新生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圍手術期護理[J].淮海醫藥,2002,20(3):232-233.
[12]陳少春,唐吉榮.先天性腸閉鎖及腸狹窄的新生兒圍手術期的護理[J].現代護理雜志,2005,11(15):1209-1211.
[13]陳小蓮,黃西妹.新生兒胃腸穿孔圍手術期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1996,3(3):26-27.
[14]賈愛玲,賈翠玲,杜美春.新生兒PICC導管的臨床護理方法[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8):266-267.
[15]陽朋輝,劉小容.新生兒腸閉鎖的術前術后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16,(1):71-72.
[16]馮婕.新生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4):207-208.
[17]王靖燕,何秀云.新生兒外科無陪病房醫療護理相關感染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