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災害與防治部分的高考試題,一般會選擇具體的事件作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發事件的成因設計問題,命題特色明顯。解題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標,是什么自然災害?然后回憶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測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對試題所給信息的準確分析,找出試題中災害的分布特征、推測其產生的自然與人為原因,說明其可能產生的危害與相應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災害與防治”類試題,要有正確的分析思路。要把具體的災害放到中國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會導致答題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問題,需要與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狀況相聯系;城市內澇問題,需要與我國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城市容量相對降低聯系;地面塌陷,需要與工程建設不當相聯系;煤礦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聯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聯系目前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類解答
近幾年“自然災害與防治”類的高考地理題常見的設問主要有三種類型:成因(自然、人為)、影響(正面、負面)、措施(生物、工程、技術),其中關于自然災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災害就高頻考點而言,以下兩種題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質災害事件為切入點,考查“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頻考點。這類考題要從題目給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結合具體地區的實際情況,由問題找對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質災害問題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2)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級大,破壞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淺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⑥震區交通不便;⑦誘發其他災害等。
(3)減輕災害的措施:①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②建立災害監測和預報體系;③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⑤加強國際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組成山體的巖石是一些古老的巖系,如千枚巖、片麻巖等,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破碎嚴重,容易發生滑坡。
(2)巖層的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會造成順巖層滑坡的現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濕坡面物質,使其軟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區和地下水豐富的地區容易發生滑坡。
此外,風化作用、人為因素和地震等也會促使滑坡發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條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層和風化物質覆蓋,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
(2)陡峻的地形,溝谷上游有一定的匯水面積,下游窄小,溝床縱剖面坡度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區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潰決等形成補給水源。
此外,強烈的地震、植被的嚴重破壞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發。
例1(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圖1所示區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圖示區域發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后圖示區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圖示區域(地處斷裂帶)巖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巖體松動、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泥石流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圖示地區發生地震,導致巖層破碎,土層疏松;地震后出現了多次降雨,加上該地區地勢起伏大,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二)主要水文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國危害最大的兩種水文災害有洪澇災害和風暴潮災害,其中洪澇災害是造成我國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答題要牢牢把握洪澇災害的答題思路,即從“天、地、人”三個角度綜合分析:我國東部地區處在季風氣候區,降水變率大,而西高東低的地形地勢特點又決定了我國河流自西向東流的水文特點,因此東部季風區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洪澇災害嚴重,而東部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區,亂砍濫伐,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圍湖造田,使湖泊對干流的調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越來越嚴重。我國東部海岸地帶同時還受臺風帶來的風暴潮的影響,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又加大了災情的嚴重性。以下是洪澇災害的成因與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澇災害發生原因的分析
(1)來水量大。影響因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蓋率低。
(2)排水不暢。影響因素: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河道淤積;占用河道。
(3)調洪蓄洪能力差。影響因素: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2.洪澇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思考,具體要求是: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對黃河的洪澇治理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的洪澇治理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
例2(2012年高考山東文綜卷)圖2為我國某區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的月份,并分析其氣候原因。
(2)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采取的不同措施。
【參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風影響,進入梅雨季節,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樹造林;修建水庫。B地:退耕還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題思路】第(1)題,首先根據圖中經緯網判斷該地位于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于長江流域,再結合我國雨帶移動規律判斷其氣候成因。第(2)題,結合A、B兩地的地形、地勢特征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湖泊的影響等方面,從造成洪澇災害的原因差異方面進行分析,可總結得出措施。
三、能力測試
不同區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種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地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②災害強度的差異③自然災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層環境中④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且防抗災能力強,關于其災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A.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低
C.損失數量大,影響程度小
D.很難確定
讀“自然災害與中國奶牛業發展示意圖”(圖3)。據此回答3~4題。
3.關于草場自然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原雪災、火災直接損毀草場資源,對奶牛業的發展沒有影響
B.草原雪災、旱災直接影響奶牛業的發展,對草場資源沒有影響
C.草原鼠害、蟲害通過破壞草場資源,間接影響奶牛業的發展
D.草原病害、酸雨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的發展沒有直接影響
4.關于我國奶牛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過度放牧,使奶牛數量增多,促進奶牛業的發展②亂采、亂挖,導致鼠害猖獗,制約奶牛業的發展③奶牛業的過度發展,會加劇草原人為災害的破壞④影響奶牛業發展的因素有草原災害、社會化程度、奶牛品質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讀長江流域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際變化圖(圖4)。據此回答5~6題。
5.從圖中看,長江流域1950-1990年間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長江流域成為水文災害多發地區的人為原因是()
①濫伐森林②圍湖造田③位于我國經濟核心地帶④位于季風氣候區⑤東部臨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類型的地理空間信息儲存在不同的圖層上。疊加不同的圖層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據此回答7~8題。
7.洪水前的某湖泊圖層與洪災期的圖層相疊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災害的成因
B.預測洪災期結束時間
C.了解洪水淹沒范圍
D.計算洪災損失
8.在發生地震災害時,利用GIS可以進行()
A.預測地震災害發生的時間
B.了解災情狀況
C.分析地震危害
D.計算災害損失
9.圖5為中國部分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區域中,水土流失地區的分布規律是什么?
(2)分別說明A、B兩地區地質災害類型及其成因;C地區為什么多洪澇災害?
10.圖6示意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分析圖中P區域冷凍災害高發的原因。
(2)簡述該區域農業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題,災情是由致災因子強度、受災體特性共同決定的。災害強度越高,導致的災情越大。第2題,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則損失絕對數大,對減災防災投入大則抗災能力強,從而大大降低災害影響程度。
3.C4.C
第3題,草場自然災害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的發展均有影響。第4題,過度放牧會損毀草場資源,從而影響奶牛業的發展;亂采亂挖破壞草場,制約奶牛業的發展。
5.C6.A
第5題,結合圖示可知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題,結合選項可知屬于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人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題,洪災期湖泊面積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積,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沒范圍。第8題,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間數據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計算災害損失并非是GIS空間數據分析的范疇。
9.(1)多分布于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最嚴重的地區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
(2)A地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質疏松,降水季節變化大。B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殼活動強烈,巖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區因黃河從緯度較低處流向緯度較高處,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勢低平,河道淤積。
關鍵詞:城市防洪;人水和諧;減災對策
Abstract: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Shandong Peninsula, the Weihe River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erritory, through the city centre and tributaries help of import, Three Mile reservoir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upstream, prone to floods, therefore, the city of city flood control work is very important, the task is formidab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city of city flood control problems, put forward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overall plann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construction and city flood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city flood control;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disaster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 TU9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諸城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全市總面積2168.3km2,總人口108.2萬,其中城區面積38.3km2,總人口21.1萬人。濰河縱貫全境,穿過諸城市城區中心并有支流扶淇河匯入,三里莊水庫座落城區上游,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因此,諸城市的城市防洪工作十分重要,任務艱巨。
1基本情況
諸城市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高中間低,呈簸箕狀。地面海拔在19679m。南部是綿延起伏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間有若干谷狀盆地,面積298.6 km2,占總面積的13.7%。南部是綿延起伏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間有若干谷狀盆地,面積298.6 km2,占總面積的13.7%。中部向北濰、渠河沿岸,多為波狀河谷平原和少量洼地,中有殘丘分布,面積1138.9 km2,占總面積的52.8%。其余為丘陵間平原地帶,面積731.1 km2,占總面積的33.5%。全市有較大河流21條,其中濰河最大,縱貫全市,自成一系,除東南、東北少數部分地區屬吉利河、膠河流域外,其余地區均為濰河流域。現有6座大中型水庫, 110座小型水庫,1411座塘壩,311座攔河閘。
2洪澇災害
2.1歷史災害
1914年春無雨,到5月連續降雨四十多天。7月19日發大水,莊稼全部澇死,房屋倒塌,濰河兩岸一片。1938年7月上旬,澇災。大部村莊蕭條冷落,滿目凄涼,群眾離鄉背井,逃荒要飯餓死者不計其數。
其中,諸城市近現代歷史上發生的最嚴重最典型的洪澇災害有兩次:
1974年8月13日,全縣(諸城市于1985年7月1日撤縣建市)突降特大暴雨,平均降雨250mm,最大降雨498mm,全縣水庫全部溢洪,三里莊水庫流量420m3/s,濰河最大流量5100 m3/s,城區大部分被淹沒。
1999年8月12日,全市突降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351.8mm,暴雨中心的三里水庫點雨量高達720.5 mm,三里莊水庫在10小時內攔截洪量2000萬m3,由于水位急劇上升,三里莊水庫5000m西副壩,有3000m出現大小不等的裂縫,有5處管涌,29 處塌陷和滑坡。為保住大壩,使城區免受滅頂之災,三里莊水庫閘門全開,向扶淇河泄洪,與此同時,濰河洪峰到達城區,城內的積水無法排出,城區幾乎全部受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4億元。
2.2成因及防洪特點
諸城市洪澇災害的成因主要是暴雨洪水。城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濰河由西至東穿過城區,扶淇河由南至北并在城區匯入濰河,坐落在于扶淇河上的三里莊水庫距市中心僅1.5km,是一座典型的頭頂水庫。在雨季,濰河和扶淇河的洪峰往往同時到達城區,對城區造成極大的威脅。
3防洪減災精品工程
經過多年的建設,以濰河、扶淇河、鐵溝河為主的城區排水系統基本上形成網絡,并發揮很好的作用。
濰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于2001年底動工,治理河道20公里。濰河城區段大堤由原來的5m拓寬到10m,防洪標準由原來的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一般河寬350m-400m,最寬處達1000m,最深處達5m。擴大水域面積421畝,形成5600畝水域和2250畝綠地,蓄水總量達2000萬方,相當于兩座中型水庫。風景區內觀光平臺、音樂廣場、自然堆石、游艇帆船、休閑廣場、兒童樂園等景觀相映成趣,喬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春夏秋冬景色各異,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檔次。目前,城區水域面積已發展到1.72萬畝,占城區總面積的31.8%,真正發揮出“城市之腎”作用,貫穿“以人為本、人水和諧”治水理念,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4城市防洪存在的問題
4.1排水系統設計建設無水文依據
居民區、廠礦等在建設中未進行防洪核算,無各種頻率下的暴雨設計洪水位、匯流過程和洪水總量,排水系統的設計和建設缺乏依據。
4.2城市規劃建設忽視防洪排澇
市內低洼地和水塘被開發利用,減少了滯澇水容量。墨水河被建筑物棚蓋堵塞,洪水下泄困難,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市內多條街道在硬化時未建設排水系統,造成馬路行洪。
5城市防洪減災對策
5.1城市的防洪設施要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不斷提高防洪標準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物質積累不斷增多,同樣強度的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對防洪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的防洪設施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以適當的幅度前進,以達到不斷提高防災標準的目的。
5.2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應有科學全面的規劃
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應該認真考慮城市的防洪與排水問題。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應高度重視預防洪澇災害,應盡可能保留城區一些天然小湖泊、小水塘,不要將其填平造地,以免降低防洪排澇標準,擴大災情。
5.3加強防洪預警及防御系統建設,完善防洪預案
對未按防洪標準建設的防洪排水系統,或建設項目未達到防洪標準的,應加強防洪預警及防御系統的建設,編制防御不同標準暴雨洪水的防洪預案。
關鍵詞:臨武 暴雨洪澇 風險 區劃 評估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a)-0059-06
臨武縣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南嶺山脈之中,是珠江流域與湘江流域的分水嶺,也是北江流域一級支流武水河的發源地,境內水系的70%為珠江水系。全境面積1 375 km2,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1960―2010年平均降水量1 415.8 mm。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湖南省山洪災害的高發區,尤其是近些年來,山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受災程度都呈明顯的增長趨勢,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湖南抗洪救災的前沿陣地。為此,文章依據氣象觀測資料和氣象災情資料,應用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探討臨武縣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及成因,以期為今后山洪災害的防治提供現實參考。
1 資料來源和統計方法
文章使用的資料來源于臨武縣氣象觀測資料、臨武縣自然災害史料、臨武縣志等。臨武縣氣象局氣象觀測始于1959年3月,所以基本氣象觀測資料采自1961―2010年,并采取相應的數學統計方法,進行相應的資料處理,由此得出年、季、月降水量的相應序列和變化趨勢。
四季劃分:冬季(上年12月至當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2 臨武地理
臨武縣因依武水河畔(北江一級支流)而得名。武水河發源于臨武縣西瑤鄉境內的分水嶺,從西向東穿過臨武大部分地區,經宜章、韶關匯入珠江一級支流――北江。臨武縣位于湖南省南部,屬南嶺山脈中段,全縣國土面積1 375.24 km2。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丘崗起伏。總體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山丘地貌。其基本特點是:西部是連綿的西山,最高峰天頭嶺海拔1 711.8 m;北部是東山山脈(香花嶺),最高峰通天廟海拔1 594 m;東北部為南嶺山脈的騎田嶺;東南部為丘崗山地;中部是山間小盆地。全縣總的地勢是由北方向東南傾斜。臨武縣境最低點位于武水河出境處(臨武縣水東鄉的五塘沖河床)海撥203 m,縣氣象局拔海高度292 m。
3 臨武縣的降水特征
3.1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臨武縣是湖南省雨水比較充沛的地區之一。1960―2010年的51年間平均年降水量為1 415.8 mm;從圖1可以看出,臨武縣年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2002年降水量多達2 074.7 mm,而少雨的2004年只有942.1 mm,兩者相差1 132.6 mm。半個世紀以來,臨武縣出現兩個多雨時段和3個少雨時段,兩個多雨時段分別是1968―1977年和1992―2002年;3個少雨時段分別是1962―1967年、1986―1991年和2002―2009年。
3.2 降水量的四季變化
臨武縣降水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春季(3~5月)最多,平均降水量為523.6 mm,占全年雨量的37%;夏季(6~8月)次之,平均降水量為506.5 mm,占全年雨量36%;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為201.8 mm,占全年雨量的 14%;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少,平均降水量為183.6 mm,占全年雨量的13%。冬季平均降水量只有春季平均降水量的35%(見圖2)。
3.3 降水量的月際變化
臨武縣各月降水量月季變化非常明顯,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平均為636.0 mm,占年雨量的45%,其中6月份平均降水量最多,平均達240.3 mm。12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41.7 mm。各月最多、最少降水量的變化與各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基本一致(見圖3)。
4 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
暴雨洪澇是臨武縣最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暴雨或局地強降水往往引發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水土流失嚴重,并導致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史料中就有“大水,漂流房舍無數,溺死者不可勝計”“大雨傾盆,山洪暴發,沿河盡成澤國,淹死百人”等記載。在1961―2010年的50年當中,共出現≥50 mm暴雨179次,平均每年3.58次,最多的2002年達11天之多。出現≥100 mm大暴雨31次,平均每年0.62次。一日最大降水量 211.9 mm,出現在1994年6月16日。特別嚴重的是1968年、1994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1968年6月15~24日連降暴雨~大暴雨,10天雨量達511.1 mm,其中6月24日一天的雨量達161.0 mm,由于降水量多且強度大,使得還未完全竣工的長河水庫出現重大險情。1994年6月13~17日連續5天暴雨到大暴雨,總雨量達454.6 mm,其中6月16日達211.9 mm,為臨武有雨量記載以來的最大日降水量。由于連日暴雨,河水暴漲,武水橋頭水深近1 m,沿河兩岸盡成澤國,倒塌房屋5 000多間,8 000多人無家可歸,因災死亡和失蹤27人。2002年8月7日,全縣普降暴雨,其中金江一帶大暴雨,導致山洪暴發、山體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蹤人數達34人的重大自然災害。另外,局地性的大暴雨也往往發生山洪暴發,并導致泥石流發生。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嶺地區的三十六灣地區降水量達161 mm,山洪暴發導致泥石流,許多個體小礦的廠棚被夷為平地,造成死亡和失蹤30人的重大災難。
4.1 暴雨的年際變化
臨武縣暴雨出現次數具有較明顯的年際變化。1961―1985年之間,每年暴雨次數在1~6次之間波動,年際變化相對比較平和。1986年以后每年暴雨次數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最多的2002年達11次之多,而1986年全年無暴雨。
臨武縣暴雨出現次數也具有較明顯的年代變化。≥50 mm暴雨20世紀90年代最多,達47次,平均每年4.7次,而20世紀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2.7次,即90年代比80年代平均每年多2.0次。≥100 mm大暴雨20世紀60年代最多,平均每年1.0次,而20世紀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0.2次(見表1)。
4.2 暴雨的季節性強
臨武縣在1961―2010年50年間的每個月都出現過暴雨,但主要發生在4~8月。4~8月的暴雨發生次數占總數的82.68%。6月份是發生暴雨最多的月份,占全年總數的29.61%(見表2)。
同樣臨武縣大暴雨主要出現在4~8月,6月份最多,50年間共出現13次,占全年的42%。所以6月份也是臨武出現洪澇災害最多、災害損失最大的月份。
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頻次與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是相吻合的,4~8月既是臨武縣的雨水集中期和強降水頻發的季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最多的季節。尤其是春夏之交的6月,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次數之多占全年的近30%。
從表3可知,臨武縣1960―2010年的51年間共發生46次山洪災害,其中有43次發生在4~8月,這表明洪澇災害在年內發生的時段性較強。另外,臨武縣山洪災害發生時間早,結束時間晚。從4月初到10月底均可發生。從人員傷亡情況分析,發生重大人員傷亡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和8月,這也驗證了造成臨武暴雨洪澇災害的天氣系統具有明顯的季節性,5~6月是受西風帶系統影響,8月多受熱帶系統(如臺風)影響。
4.3 暴雨洪澇災害有一定的周期性
從圖4可以看出,臨武縣年降水量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按每5年平均降水量劃分,臨武縣在20世紀7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現峰值;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現低谷。在1960―2010年的51年當中,1992―1997年的年降水量達到最多,5年平均值達1 674.2 mm。
按每10年平均降水量劃分,臨武縣降水量也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20世紀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10年平均為1 578.9 mm,其次是20世紀50年代。而20世紀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10年平均為1 441.1 mm,次少是20世紀60年代。(見圖5)
據查詢統計(見表4),臨武縣自西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50年的2 129年間,有記載的山洪災害有162次,大約13年一遇。1951―2010年的60年間,出現48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災害,平均每年0.8次。其中1981―2010年的30年間,出現35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災害,平均每年1.17次。尤其是2002年一年就發生4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澇災害,另有4年每年發生3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澇災害。
4.4 暴雨洪澇災害地域性強
臨武縣暴雨洪澇災害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山區(尤其是礦區)是山洪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區域,由于采礦造成地表疏松,礦石廢料亂堆,一遇暴雨,常常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泥石流沿著山沖(山溝)一路沖刷,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件。如2002年8月7日,金江一帶(煤礦區)大暴雨,山洪暴發、引發山體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蹤人數達34人。又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嶺地區的三十六灣一帶(有色金屬礦區)日雨量達161 mm,山洪暴發導致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蹤30人的災難。河谷低洼地帶也是臨武縣暴雨洪澇災害的多發區之一,如1994年“6.16”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洪水造成土地鄉古城村等地27人遇難。
5 人類活動與洪澇災害
(1)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全球氣候變暖,最終將影響到洪澇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相同洪澇程度的條件下,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大。
(2)毀林開荒的后果:陡坡山地過度開墾,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土地對水的涵養能力不斷下降,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有的地方甚至發生泥石流。近些年來,有些地方對山地掠奪性的開發嚴重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得巖溶地區的石漠化現象凸顯,極易出現旱澇急轉。
(3)亂采濫挖的后果:臨武縣盛產煤炭和有色金屬礦,前些年無序的礦產開發,山體千瘡百孔,廢礦尾礦堆積如山。一遇強降水,洪水裹挾著廢渣尾礦順山坡山沖滾滾而下,形成泥石流或廢礦尾沙流,從而造成嚴重的災害損失或人員財產損失。
6 暴雨洪澇災害損失大
臨武縣是暴雨洪澇災害的重災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較多的區域之一,其原因除與強降水有直接聯系外,還與其特殊的山地地形、松散的地表、礦渣的亂堆有一定的關聯。一旦發生強降水或持續性大雨,往往容易誘發山體塌方或泥石流,造成重大洪澇和地質災害,甚至發生人員群死群傷的重大災害。1994年“6.16”特大洪澇死亡失蹤27人;2002年“8.7”金江地區洪澇、塌方造成34人死亡失蹤;2003年“5.13”臨武三十六灣地區局地大暴雨引發泥石流造成死亡失蹤30人和2006年“7.15”碧利斯臺風造成重大災害(死亡7人)就是如此。
從表5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的46次暴雨洪澇災害中有15次出現了人員死亡(失蹤),共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159人,平均每年3.18人,平均每次洪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10.6人。其中一次性洪澇災害死亡和失蹤人員在1~3人的次數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蹤4~9人的次數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蹤10~29人的次數3次,占20%。一次性洪澇災害造成死亡和失蹤30人及以上的特大災情2次,占13.3%。
從表6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澇災害共造成人員死亡159人,平均每年3.18人。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死亡3人占2%,70年代死亡10人占6%,80年代死亡12人占8%,90年代死亡30人占19%。進入21世紀以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的重特大災害猛增,10年間死亡104人占65%,且重特大事件也明顯增多,如2002年“8.7” 洪災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30人,2003年“5.13”,洪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人數34人。
臨武縣耕地面積13 760 hm2。從表7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澇災害共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91 529 hm2,平均每年1 830.6 hm2,相當于每年有13.3%的面積的農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暴雨洪澇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受災面積1 524 hm2占1.7%,70年代受災面積4 318 hm2占4.7%,80年代受災面積3 395 hm2占3.9%,90年代受災面積27 196 hm2占29.7%。進入21世紀以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猛增,10年間受災面積55 096 hm2占60.2%。
從表8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間,洪澇災害共造成倒塌房屋9 270間,平均每年倒塌185.4間,相當于50年間每一百人口因洪澇災害倒塌房屋2.8間(2010年第六次全縣人口普查,臨武人口數331 871人,人口密度為240人/km2)。暴雨洪澇災害造成房屋倒塌也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居民房屋倒塌明顯增加,1991―2010年的20年間,共造成倒塌房屋8 792間,占所有倒塌房屋的95%,平均每年倒塌439.6間。其中1994年“6.16”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一次就造成倒塌房屋5 000余間,占所有倒塌房屋的54%。
從表9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澇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4 548萬元,平均每年損失3 691萬元。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進入21世紀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猛增,2001―2010年的10年間,共造成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3 741萬元,占所以損失的83%,平均每年損失15 374萬元。最為嚴重的是2002年“8.7”洪澇災害,造成全縣死亡和失蹤34人,倒塌房屋229間,造成農作物成災面積達7 063 hm2,該次災害造成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達41 000萬元。
7 暴雨洪澇災害區劃評估
根據歷年洪澇地質災害發生地點、人員傷亡情況,考慮地形地貌、植被、人為因素(采礦)等,進行綜合分析,對臨武縣洪澇災害進行風險區劃如下。
Ⅰ類:高山礦區:臨武素有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的美譽,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北有香花嶺及周邊的有色金屬礦區,東北部是金江、水東等煤炭礦區。該區域山勢陡峻,由于采挖嚴重,使得地表非常松散,且礦渣尾砂堆積。每遇暴雨極易發生山洪,甚至發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極易造成人員群死群傷。是臨武縣暴雨山洪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Ⅱ類:河谷地帶:人類習慣于擇水而居,河流兩岸多為沖積平地,土地平坦肥沃,該地區耕地較多、人口稠密,是人類繁養生息和生活的首選之地。武水河兩岸的地勢低洼地區,包括城關、武水、花塘、南強、土地、汾市和金江、水東的大部分地區。該區域處于武水河及其支流兩岸,地勢低洼,每遇暴雨就容易出現洪澇,輕則沖毀河堤、淹沒農田,重則淹沒村莊,沖毀房屋,造成人員傷亡。所以河谷地帶是臨武縣暴雨漬澇災害重災區。
Ⅲ類:山區:該地區包括西瑤、武源、大沖、鎮南、接龍等鄉鎮及萬水、雙溪等鄉鎮的部分山區。該區域山高坡陡,遇暴雨后,洪水暴漲暴跌,洪水沖擊力大,是山洪災害的重點防范區。
Ⅳ類:丘陵區:該地區包括除Ⅰ、Ⅱ、Ⅲ類的其他鄉鎮,該區域多丘崗平地,地勢較低,耕地面積大,人口稠密,比較容易發生洪澇災害,但造成人員傷亡事件較少。
8 暴雨洪澇災害防御措施及建議
洪澇災害是由暴雨或持續性強降水引發的,洪澇災害危害的大小,暴雨是直接因素,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在隨之增加。為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減少暴雨洪澇可能帶來的危害,建議如下。
(1)加速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提高暴雨預報準確率和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聯防聯動,提高防汛抗洪信息的科學綜合能力。
(2)合理規劃,合理避險,加大全民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的知識教育,不要在河道和行洪區建房、建廠,對在河道、行洪區及易發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村莊實行有計劃的移民。
(3)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實施綜合治理,嚴禁亂采亂挖亂墾,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施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增加植被覆蓋率,恢復森林水庫功能。促進生態環境的根本性好轉。
(4)加強水利建設,維護保養好山塘水庫等水利設施,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提高水庫山塘攔洪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保持排水暢通,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澇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秦大河,彭廣,劉立成,等.洪澇(全球變化熱門話題叢書)[M].氣象出版社,2006.
關鍵詞:城市洪澇;成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16803
1引言
2016年的夏天,對全國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夏天。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城市多次受強降雨襲擊,局部地區洪澇多發,長江水位一度超過同期水位,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農田損毀、山體塌方等,經濟損失慘重。
2016年6月1日至7月25日期間,多輪強降雨導致武漢城市洪澇災害發生。其中6月30日晚到7月2日20時,武漢市近兩天累計降雨量達到315.8 mm,按武漢市國土面積8494 km2計算,相當于下了22.5個東湖的水量(東湖最大容量為1.2億m3),超過武漢全年雨量的1/3。強降雨不僅導致武漢市數百處路段出現不同程度漬水,還造成長江武漢關水位快速上漲。長江武漢關水位自7月5~25日超警戒水位27.3 m,持續21 d,最高峰達28.37 m,超過1937年的最高水位,在武漢歷史上排名第五位。2016年武漢遭受洪澇災害,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解決城市洪澇問題迫在眉睫。
2城市內澇與洪水災害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排水系統排除能力致使城市道路及低洼區產生一定程度積水,影響城市交通和產生其他災害的現象。
洪水災害是由于江、河、湖、庫水位猛漲,堤壩漫溢或潰決,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災害。洪水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最常見的洪水是河流洪水。
從名詞解釋的角度分析,城市內澇與河流洪水災害成因的相同點均為強降水,不過城市內澇的形成機制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從而導致降雨不能及時通過自然下滲、地表徑流、地下管網系統或者排澇泵站排走,造成路面低洼地段積水,影響區域一般為單個城市內部;而河流洪水災害的形成機制主要是流域內長時間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發的堤壩決口,影響范圍一般為流域周邊城市等大面積區域,對城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生態環境等均造成嚴重危害,洪水災害的成因與影響范圍均大于城市內澇。
單個城市內澇可能是由于城市排澇系統建設不到位而造成的,而多個城市同時內澇則可能說明廣大區域均遭受強降雨襲擊,不僅降雨范圍大,而且降雨強度超過多個城市的排澇能力。當長江中下游水位超過城市設防水位時,引發洪水災害的可能性較大,不僅對城市正常排澇造成不利,易造成城市內澇,而且對城市各堤壩的安全構成威脅。
3武漢城市內澇成因
一般而言,城市內澇成因眾多,除了與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現等自然環境有關外,還與各城市地勢特征、發展狀況、排水設計標準與系統建設以及維護管理等有關。
3.1武漢地形地勢因素
武漢,別稱江城,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下游,除少數山丘和湖塘外,武漢市區一般地面標高在20~24 m,部分地區地勢低于長江多年平均洪水位23.87 m。在梅雨季節,長江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增多,長江中下游水位迅速上漲,武漢城區雨水主要通過排澇泵站抽排出江。2016年汛期連續強降雨不僅使武漢遭受城市內澇的重創,還飽受洪災威脅,可謂“內憂外患”。2016年長江武漢關水位上漲至最高水位28.37 m,遠超過城區地面平均高程;汛期排澇泵站超負荷運作,加上泵站規模不足等因素,武漢城市內澇十分嚴重。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勢較低等先天排澇條件不足是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之一。
3.2城市天然海綿設施逐漸減少
湖泊、河流、綠地等是城市的天然海綿,在暴雨降臨時可起到自然蓄水、自然滲透、調洪錯峰的功能。
武漢原有“百湖之城”的美譽,1949年武漢城區湖泊有127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湖泊被填滿,2005年湖泊數只有38個。建國以來,武漢城區近90個湖泊消失。圍湖造田、填湖造城等導致城市內湖泊、溝渠、濕地等自然蓄水容積銳減,調蓄分流能力大大折扣,取而代之的排水管網能力卻無法彌補。2016年多雨使得武漢市多個湖泊調蓄容量飽和,湯遜湖、南湖、巡司河、夾套河、南太子湖等主要調蓄河湖水位幾乎與路面持平,各湖泊水位嚴重失控,武漢市共187處路段出現不同程度漬水,部分地勢低洼處因湖水倒灌導致低強度降雨下發生了嚴重漬水,交通嚴重受阻。
武漢城市大開發大建設過程中路面硬化率迅速上升,導致自然土壤逐步被不透水路面取代,雨水下滲途徑和滲透量逐漸減少,不僅造成路面雨水只能通過城市排水管網等灰色設施排走,縮短了雨水匯流時間,易形成高峰流量,而且增大了地表徑流量和徑流系數,從而增加了城市內澇風險。
3.3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偏低
1970~2014年,武漢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暴雨設計重現期為1年,相當于每小時降雨強度為34 mm。2014年排水設計標準才提高至3年,相當于每小時降雨強度為48 mm。由于地理、氣候等先天因素,武漢每年遇到的暴雨強度不定而且有日益偏大的趨勢。據武漢市江夏雨量站數據顯示,2016年6月30日20時至7月6日10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累計一周降雨量達696.7 mm,超過50年一遇;最大單日累計降水量為240.1 mm,接近20年一遇;最大一小時降雨量為61.3 mm,超過10年一遇,已建成的排水管網輸水能力無法滿足強降水量,超標徑流雨水只能通過路面R流至低洼處,導致地勢低洼處積水。
3.4排水系統建設不夠完善
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排水管網作為一個地下輸水系統,管道之間需要連通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武漢新城區,為避免道路的重復開挖,市政排水管網往往作為新建道路的配套一并形成,但往往由于建設分散且未按規劃統一實施,下游排水管網尚未完全形成或已形成的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偏低,上游來水因無排水出路或因下游排水管網過流能力不足而出現積水。
排澇泵站等建設速度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也是城市內澇的原因之一。2016年汛期,作為武漢市武昌區、洪水區、東湖高新區、江夏區主要的調蓄水系之一,湯遜湖水位最高水位達到21.33 m,超過規劃最高控制水位(18.65 m)約2.68 m,湯遜湖水系水位失控,而最主要的排江通道,湯遜湖泵站連續11 d滿負荷工作,抽排量超過1.2億m3,相當于一個東湖。面對周降雨量超過50年一遇的暴雨,湯遜湖泵站抽排能力仍顯得不足,而第二排江通道正在建設中,區域排水系統建設尚不完善。
3.5維護管理措施不完善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擴大,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統也隨之形成。但因維護管理意識薄弱,路邊垃圾、施工渣土隨意丟棄,經清掃進入雨水口等排水設施后直接排入到排水系統中,易造成管道堵塞。此外,許多現狀排水管網自投入使用后,久未進行清淤疏浚,造成排水效能下降。武漢市目前處于大發展大建設時期,武漢在建工地數已超1萬個,因缺乏對排水設施進行保護意識,部分工程施工中常常對現狀雨水口造成損壞,卻又未及時就近新建恢復,導致降雨時路面雨水無法排入到現狀管涵中,造成地面積水。
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新城區部分雨、污水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接、錯接,如雨水通過篦子排入污水管、污水錯接入雨水管涵中,造成暴雨時污水井蓋翻水、雨水管涵因污水管或初期雨水帶入大量污物,沉積下來后形成淤塞,又因常年未清淤疏浚,不僅使排水管溝過水斷面減小,還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為減少,導致排水不暢。
4城市內澇防治對策
4.1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的確定與建設提供基本依據,涉及到多個部門,具體到區域用地性質劃分、路網與排水系統的形成、建設資金的籌集等均受城市規劃統一指導和綜合部署影響。作為系統性指導方針,武漢市城市規劃應從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等不同角度,Y合各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考慮城市防澇策略,比如明確城市排水系統規劃,綜合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合理劃分排水設施用地,優化用地豎向控制等。通過系統合理的規劃,從源頭上降低漬水風險,充分發揮排水規劃的龍頭作用。
4.2合理提高排水設計標準
我國大多城市在建設初期采用的是前蘇聯的城市建設理念,前蘇聯降雨較少,排水管道標準較低,而我國城市在建設排水管網時由于受資金、技術等因素限制,加之當時城市規模較小、人口密度偏低,導致排水管網的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到未來城市發展,也缺乏科學發展的超前意識。隨著近幾年城市內澇的頻繁發生,該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于2014~2016年進行了修訂,設計暴雨重現期有所提高。武漢市在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城市自身特點,在重要地區、地鐵站、下沉式立交橋、地勢低洼地等排澇不利區,可因地制宜地提高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合理布局排水設施,在新建與改造項目中逐步優化城市排水設施,減少引發城市內澇的隱患。
4.3完善海綿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海綿城市,提倡將以排為主的傳統排澇方式轉變為以“滲、滯、蓄、凈、排”等多技術途徑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實現城市水文良性循環。2015年4月,武漢正式成為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武漢市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開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區試點工作,此外洪山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各區在市政建設中逐漸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設置透水路面、透水廣場、下凹式綠地、池塘、濕地等綠色海綿設施,讓雨水降落后率先通過透水地面滲入地下,或通過生態調蓄池進行蓄水滯水收集,延遲徑流洪峰峰值形成時間,增加超標徑流雨水排水出路,減輕城市排水管網排澇壓力。 為深化、 細化國家相關規范和技術指南的要
求,指導和促進武漢市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武漢市結合區域特點,分別編制了《武漢市海綿城市規劃導則》和《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圖集》。
作為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海綿城市建設與工程技術還不夠成熟,武漢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完善海綿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有利于提高城市抗澇能力。
4.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與公眾參與度
除了過去“重地表、輕地下”偏見性建設發展方向外,很多人對城市排水設施重要性的認識也比較薄弱。無論是工程施工隊伍,還是街道清掃員,對現有排水管網、雨水篦子等缺乏保護意識,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圖方便,造成排水管涵局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或將垃圾、灰塵直接掃入雨水口,無意間造成雨水口的堵塞,從而影響排水管網的正常排水功能。武漢市相關部門可通過廣播、書籍、講座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排水設備重要性的認知,讓廣大人民群眾加入到自覺維護公共設施的行列。
4.5加強排水智慧城市與應急預案的建設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化產品、信息化管理逐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國家“十二五”期間,寧波擬投資407億元,在五年內把寧波建設成為國家示范性智慧城市,其中包括采用全自動智能化操控,城市管理者可在監控中心24小時監測城市的排水狀況。為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影響,武漢市相關部門應借鑒寧波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對排水智慧城市進行研發建設,并相應編制高效的應急預案,比如除了監控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分區、分時排放外,還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加降雨前對暴雨強度進行前期掌握與及時預報,對漬水高風險地段進行智能化定位并對漬水深度提出明確警示,建立排水系統GIS數據庫,當受到漬水災害時,應能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采取措施,安排人員組織救援等,以將損害降到最低。
5結語
城市內澇現象是伴隨著城市發展而出現的,其成因眾多,防治城市內澇的發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多部門配合、多技術結合,科學規劃,提高建設標準,加強排水系統建設與維護,鼓勵公眾參與,開發排水智慧城市,策劃高效的應急預案,逐漸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參考文獻:
[1]
項久華,王亮.湖北武漢市應對城市內澇災害探討[J].中國防汛抗旱,2013,23(1):24~27.
[2]鄒林,洪林,彭才喜.武漢城市暴雨內澇成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3):1~3.
[3]葉斌,盛代林,門小瑜.城市內澇的成因及其對策[J].水利經濟,2010,28(4):62~65.
[4]古文山.城市內澇成因與防治對策淺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0).
[5]陳旭,張博.關于城市內澇的國內外實踐經驗淺析與對策探討[J].卷宗,2013(10):232~233.
一、旱災及其特點
(一)歷史上的旱災
上蔡縣屬于重旱區,歷史上十年久旱,據史料記載,從西漢漢高后呂氏三年至清朝宣宗道光十三年間,共發生特大洪澇災害37年,特大旱災13年;從清朝統治九年至民國三十一年間(公元1870年―1942年),共發生洪澇災害7年,特大旱災6年。從1949年以來,共發生純澇災27年,純旱災23年,水旱同災21年。近幾年旱災發生極為頻繁,并有越來越嚴重的發展趨勢。
(二)旱災的成因及特點
1.氣候條件因素
上蔡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具有明顯的季風性氣候特點,雨量充沛,但年際、年內變化大,常形成豐水和枯水。一年四季之中,冬春季節,雨水最少,秋季次之,夏季降雨最多。夏季降雨量也往往集中在“七上八下”,如果連續多日不雨,就會出現旱象。造成本地區干旱的另一個原因是降雨小,蒸發量大。
2.地形和土壤條件因素
上蔡縣西部崗嶺區由于植被差,土壤薄,涵養水分的能力小,蓄水工程和提水灌溉條件基礎薄弱,大部分還是“靠天收”,生產水平很低,人畜吃水困難。東部土壤劣質,黑土和砂礓黑土面積大,漏水嚴重,易發生干旱現象。
3.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受降雨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上蔡縣水資源有“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別不均,地區分布不平衡”的特點,供需水矛盾比較突出,加之水資源缺乏和需水量逐年增加,更加劇了供需矛盾。由于水資源缺乏,加之長期以來過量開采地下水,又缺乏引水補源工程,地下水長期得不到補充,漏斗區逐年擴大,取水抗旱難度就越來越大。
4.水資源的污染與浪費
上蔡縣除楊崗河外,其余8條河流均受到嚴重污染,生態環境惡化,并已波及地下水,使有限的可用水量減少,增加了旱情。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農業用水占用水量的70%以上,而節水灌溉面積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10%,大水量漫灌現象嚴重,城鎮工業、居民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的現象也很嚴重。此外,境內無大型攔蓄工程和灌溉工程,也是造成旱災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水災成因;減災措施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129-01
在自然災害頻發之際,如何將暴雨、大潮等自然現象造成的災害降到最低程度,又一次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因此,文章對水災成因做了一些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水利發展的實踐,對減災措施進行了探索。
一、我國水災成因分析
(一)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
我國幅員遼闊,河流眾多,降水在季節分布上,很不均勻。我國大部地區夏秋多雨、多洪澇。全年的降水量大部集中在夏季濕潤高溫的時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所以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二)河流出現嚴重的不通暢現象
在我國近幾十年的迅速發展中,一些主要江河由于各種人類活動,其自然功能正在或已經退化。很多河流失去有關通航方面的治理,進而引發了嚴重的河流不通暢問題。在很多的城區,一些防水工程已經有部分老化,其抵御洪水的能力幾乎為零,一旦連連暴雨,洪水淹城則不可避免。
(三)防洪澇潮能力弱
我國多數城市防洪工程還在建設之中,許多城鎮防洪標準還很低,且病險水庫不斷出現,如遇到臺風暴雨,險象環生,很難發揮其防洪作用。由于城市化建設,滲水性能良好的土地大大減少,加上城市排水系統還不夠不完善,地面徑流增加,積水難以排放,容易積澇成災。此外測報和預警還不能完全達到及時、準確的要求,在防災減災中往往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四)我國天然湖泊及濕地面積迅速減少
資料顯示,中國現存濕地總面積雖然居亞洲首位,占到國土面積的3.77%,但這個數據遠遠低于全球濕地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6%的平均水平。眾所周知,天然湖泊對江河的水位具有調節能力,濕地有很強的蓄水防旱等能力。現在湖泊和濕地面積的迅速減少,嚴重的降低了江河抵抗洪水的能力。
二、減災措施探索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國水災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完全消除水的災害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以最大的努力把水災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
我國從1949年建國以來,就一直很注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對大江大河的治理,但從近兩三年洪水爆發的集中點看,我國對中小河流的治理還有不足,水利設施陳舊,防洪標準偏低。因此,要進一步加強中小河流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病險水庫等科學選擇工程加固方案,適時對一些消除了病情險情的水庫進行加高加固擴容,增強蓄防洪能力,并每年定期進行檢查,特別要汛前排查,防范于未然。
(二)逐步完善防洪減災體系
針對河流所在的地區應采取不同的措施,逐步完善防洪體系。例如,在具有山區特點的河流,以工程措施為主,采取修建中小水庫、淤地壩、堤防護坡等多種形式,但要防止盲目修建堤防,以免抬高洪水位,加重水災;由山區進入丘陵平原區的河流,宜采取以生物措施為主的治理方式,退耕還林,植樹種草,穩定河道,保護兩岸土地資源;處于平原區的河流,可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河道治理方針。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以便盡可能地降低洪災損失。
(三)在流域內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盡管我國近幾十年植樹造林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總體來說,水土流失現象仍然很嚴重。在流域內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增加淺層土壤的蓄水能力,可以延緩地面徑流,減輕水土流失,削減河道洪峰洪量和含沙量。該措施對減緩中等強度洪水的作用非常顯著,對于高強度的暴雨洪水,雖作用減弱,但仍有削峰滯洪作用。
(四)恢復湖泊對洪水的調節能力和濕地的蓄水能力
內陸湖泊具有調節江河流量的作用,有利于生態平衡。因此,要以維護湖泊生命健康和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以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相結合,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湖泊資源,嚴格規范和約束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遏制湖泊萎縮和退化趨勢,全面改善湖泊生態系統,讓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同時加強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遏制其迅速減少勢頭。
關鍵詞:水利 堤防 防洪 建設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b)-0052-02
1 水利工程堤身堤基現狀的安全論證
堤身堤基現狀的安全論證是指堤身在設計并施工完成后,對防洪能力的檢驗,特別是在發生特大暴雨水位急漲的情況下的應急能力。研究表明,河道洪澇災害的發生主要是在降雨量比較集中的幾個季節,降雨量的90%以上都發生在雨季,因此,雨季的堤防建設檢查工作尤為重要。在堤岸驗收的工作中一定要對堤防的防洪能力做一個比較準確的估計和考核,很多洪水的發生都是由于在最初對堤防的防洪能力估計過高引起的。例如:1998年長江水災的發生就是過高地估計了長江堤防的防洪能力。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充分保障岸坡的安全可靠。在進行岸坡規劃防護時,需充分考慮岸基的地質情況,以及當地的具體環境,乃至氣候或者天氣情況,從而為岸坡的安全提供充分保障。
2 水利工程堤防建設設計應該考慮的因素
2.1 堤防建設中的作水因素
堤防建設設計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作用水頭,在防洪工作中存在一個誤區,大部分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對最高水位的防護上,其實工作的中心應該放在作用水頭上面來。在堤防建設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堤防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載,所以堤防在設計高度和厚度時不僅要考慮到最高水位,最大負載量也是堤防高度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例如:在地層土地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堤防的厚度和作用水頭成正相關關系。此外,水位下降時對堤防的作用也會受到作水不同的影響。
2.2 歷史、地理因素
在已建堤防的歷史性、應急性和群眾性方面,例如:有的堤防的材料屬于就地取材,那么在建設該堤防時就要考慮堤防所用的附近的這種材料的穩定性和耐用性,如果某種水泥的有效期限是10年,而這次堤防建設的時間已經接近這個時間點,那么在堤防建設時就應該考慮對該堤防進行整體性加厚建設。比如:有些地方的堤防質量雖然比較好,但是在應急方面做得不夠充分,甚至沒有應急方案,這種情況在堤防建設時要把應急方案考慮進去。在我國一些地方,例如:武漢、南京某些地段,由于受到高溫影響,混凝土容易出現裂縫現象,如果不定期進行檢查維修就會很有可能引起大面積坍塌。
2.3 對材料的考慮
在堤防工程汛期運行要求方面,由于堤防建設一般是在汛期發生以前進行的,所以,堤防建設完成后會立馬投入使用,因此,在建設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各種材料在遇水后的反應,例如:填土在未完全凝固時是否能滿足防水性的要求。
堵口復堤的要求。堵口復堤是指如何有效地把被洪水沖壞了的堤防進行修補復原,這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使修補后的地方與原來的地方在穩定性上趨于一致,以免造成二次破壞。一方面要把原來堤防的建筑建材、施工方式考慮進來,盡量使修補的地方的材料和施工方式與原來的相同。另一方面在施工工序上也要盡量與之前的施工順序保持相同。
3 邊坡穩定性分析
3.1 水利工程堤坡失穩破壞的成因和類型
堤坡在受到雨水沖刷、陽光暴曬、動物筑洞等因素影響時,都有可能導致穩定性的破壞,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滲流原因。滲流作用是指在水位上漲時,坡堤承受的壓力過大,堤坡在受到強大的壓力時會發生形變,嚴重時會導致崩塌現象。不光是在漲水時,如果退水的速度過快其堤坡所受的壓力突然變小,也會導致形變的發生。
(2)水流沖刷原因。水流沖刷包括河流的沖刷和雨水的沖刷,相對來說雨水的沖刷影響比較小,主要還是河流對堤坡的沖刷。特別是在堤坡的彎曲路段,這種沖刷的破壞力會幾倍地增加。
(3)堤基原因。由于堤基原因造成的穩定性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堤基的強度不夠;二是因為堤基下面的黏土過于松軟,導致堤基穩定性下降。
(4)其他原因。其他因素包括人為的故意破壞、地震的發生、設計要求未達標等等。
3.2 不同工況計算方法下的堤坡強度
最常見的計算方法包括有效應力法、總應力法兩種方法。涉及到的指標主要包括土類指標、使用儀器指標、強度指標、式樣初始狀態4個方面。其中,土類指標分為無粘黏土和粘黏土,粘黏土的強度大于90%為優秀,位于60%~90%為良好,位于60%以下為差;使用儀器包括直剪儀和三軸儀;式樣初始狀態是指在相同的水量和填土的使用下堤防的初始狀態。
3.3 堤防穩定性勘探的方法
(1)F象勘探法。現場勘探法是指勘探人員帶著工具到堤防現場進行實地勘探,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把所有的地方都勘探一遍,而是重點勘探那些容易發生破壞的地方,例如: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和彎曲路段等。
(2)穩定分析法。穩定分析法是指在固定的距離較近的3個點分別進行檢測,最上面的點稱為上口,最下面的點被稱為下口,通過對上口和下口的檢測就可以計算中中間的穩定性。這種方法一般是用于中間點實地勘探起來比較困難的情況。
4 水利堤防建設方案的確立
在分析完堤防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和設計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以后,就要對堤防的建設方案進行確立。堤防建設設計的總體思路是“上堵下排”,既通過提高堤防的高度來應對水位的漲高,通過下面的過濾作用把水過濾掉,把泥土留下來。在上堵方面,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選擇那些粘性比較高的土和防水性比較好的泥土。另外,堤身的斜度也是設計的重要目標,斜度過大會導致用料過多,斜度過小容易導致結實程度不夠,最常用的角度是10°~15°的傾斜角;在“下排”方面,常用的滲透措施是減壓溝,減壓溝的作用就是過濾掉水的同時留住河道的泥土,如加厚加高操作、排水工作、增加密度工作都是具體的建設方案。
首先要對滑坡的類型進行確定,根據滑坡的分類標準滑坡可以分為上口裂縫滑坡、下口解封滑坡、中間裂縫滑坡以及隆起滑坡,滑坡類型的確定是堤防建設工作基礎中的基礎。具體的施工方案包括局部建設和整體建設,建設的步驟依次是挖出滑動體、填筑還坡、地基建設、深層建設。
參考文獻
[1] 孫繼昌.強化監督科學管理扎實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工作[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6(4):8-16.
[2] 謝春全.淺談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科學之友,2015(5):101-103.
[3] 張成艷,.由觀念機制影響引發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考[J].中國水月刊,2016(6):120-121.
[4] 王書鋒.論影響堤防工程質量的因素[J].土木建筑學術文庫,2016,13(1):667-668.
[5] 王栓柱.淺談水利工程堤防工程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J].中華民居,2015(3):305-306.
關鍵詞: 3S;瀾滄江防洪;決策會商
中圖分類號: TP27
1 引言
瀾滄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河段融雪也有一定影響,年最大洪水出現在6~10月,其中7~8月出現次數最多,洪水歷時較長,一般15~20天。瀾滄江流域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中下游的云南地區,根據50~80年代近30年的資料統計,洪澇災害平均3~5年出現一次。全流域洪水以1905年、1924年及1966年洪水最大。1905年瀾滄江下游和鄰近的金沙江中下游和長江上游發生大水災,瀾滄江下游允景洪調查洪峰流量達17100m3/s,下游受災嚴重。1924年瀾滄江、金沙江和雅礱江發生大洪水,瀾滄江下游允景洪站調查洪峰15000m3/s,云南36個州縣受災嚴重,金沙江下游淹死人畜數千。
2 建立瀾滄江洪水預警系統
將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流域管理和水資源管理,通俗地講,就是把瀾滄江裝進計算機,即數字水利。數字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1)條件:先進的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關系型數據庫;(2)關鍵:掌握現代化數值技術的人(特別是具有水利、環境綜合知識背景的專門人材)是實現數字水利的根本保證;(3)核心:一系列的管理軟件和數值模擬,決策的程序包(數學模型)。由系統對流域洪水頻率的評估,了解防洪建筑物的現狀,進行一系列預案分析,洪水風險和損失分析,制定合理的規劃與措施,建立包括洪水預報在內的決策支持系統。
3 3S在防洪決策會商中的應用
將3S技術應用于防洪救災的各階段,能夠實現瀾滄江防洪的數字化,構筑確保瀾滄江安瀾的現代化屏障,是“數字瀾滄江”建設的首要任務。從抗洪救災的整個流程來看,3S在防洪決策會商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數據準備、汛前預測、汛期搶險和汛后評估四個環節。
其中,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服務提供“原型瀾滄江”的真實數據,為“數字瀾滄江”建設提供基礎數據;瀾滄江數字模擬將瀾滄江裝進計算機,形象、立體、直觀地展示瀾滄江流域地形地貌、工程體系,有利于提高防洪決策的科學化、快速化水平;汛前預測、汛情監測幫助預測和監測洪水;遠程防汛會商、搶險救災方案制定實現異地專家的遠程討論協商,從而制定及時、有效的防災措施;防洪搶險是根據救災方案,迅速反應應對洪災;汛后評估是災后工作,為救災物資投放和災區重建提供輔助決策。
3.1 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服務
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是觀察、了解、認識瀾滄江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基礎,是瀾滄江治理開發各項工作(包括防洪減災、水量調度、水環境監測、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規劃等)必不可少的數據支持。隨著“數字瀾滄江”工程及瀾滄江信息化的深入開展,相關業務部門及應用系統對地理信息的依賴愈加明顯,對現勢性、動態性及空間精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3S技術是目前對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獲取、存儲管理、更新、分析和應用的三大支撐技術,為瀾滄江的防洪決策提供了基礎的數據支持。其中,RS憑借其多分辨率、多時相、多傳感器的特性,為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和更新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GPS以其高精度、快速、實時定位的特性,廣泛應用于瀾滄江遙感影像的地面控制點測量;GIS為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的存儲、管理、分析、應用提供了有效工具。
瀾滄江數字模擬指根據采集到的“原型瀾滄江”數據,在計算機中建立現實瀾滄江的虛擬對照體,將瀾滄江的流域概貌、工程信息等以數字的形式展示給用戶。利用這條虛擬的河流,我們能夠更加方便的模擬、分析、研究瀾滄江的自然現象,探索其內在規律,為瀾滄江的治理、開發和管理提供更方便、準確、快捷的決策支持,這是采集瀾滄江基礎地理信息的目的之一,也是“數字瀾滄江”工程這一高瞻遠矚的治河理念的具體體現。
綜合利用3S、網絡、數據庫等高新技術,建立三維數字瀾滄江,以圖、文、表等多種方式動態形象地展示流域場景,實現在三維環境下的洪水災情信息顯示、查詢,在瀾滄江的防汛指揮、工情險情會商中作用巨大。它不僅能實現防洪決策的科學化、快速化,將瀾滄江防洪推向更高、更新臺階;而且,還能服務于氣象水文、水土保持、水量調度、水資源保護等領域,為瀾滄江的治理規劃提供基礎的數字化平臺。
3.2 汛前預測
汛前預測包括根據歷史數據和實時水雨情的預測及基于真實地形的洪水演進模擬預測。
(1)根據歷史數據和實時水雨情的預測。
利用RS技術,對易發生險情區域的實時水雨情進行監測,獲得這些區域的動態監測數據。利用GIS和數據庫管理技術,將險情區域的歷史數據(包括洪峰流量、水利工程信息、蓄滯洪區、洪水淹沒信息、水雨情信息)和實時的水雨情等專題信息采集、入庫,進行有效的存儲管理,建立區域歷史及現狀專題信息數據庫。根據GIS的查詢統計功能,推算出瀾滄江各險情區域水雨情信息與發生洪災可能的經濟損失;可能的受災人口(涉及社會因素);遷安能力(人數、道路、車輛調度);重點保護區(交通大動脈、重要工業基地、軍事要地); 搶險物資儲運,提前做好防汛救災準備。
(2)基于真實地形的洪水演進模擬預測。
基于真實地形的洪水演進模擬即在三維環境下真實、形象地表現出水流演進過程和河道泥沙沖淤變化情況。利用GIS強大的模型計算和空間分析功能,將二維水沙數學模型計算結果與瀾滄江下游河道工程聯系在一起,可以為瀾滄江下游防汛提供有效的支持。每年汛前利用RS和GPS等先進的測繪技術,對瀾滄江下游河道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修正數字虛擬平臺的數字高程模型,然后在該虛擬三維平臺上對不同級別、成因和工程條件下的洪水過程進行模擬演進。依據洪水演進結果,制訂不同級別洪水條件下下游灘區人員撤退方案或其它有效的避險措施;對可能出現險情的工程,確定需要在多長時間內做好物料、人員、機械設備等搶險準備工作。
3.3 汛期搶險
(1) 汛情監測。
洪水來臨,可能造成大量地塊被淹,形成交通堵塞、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另外,由于洪水蔓延速度快、淹沒范圍廣,僅憑人力無法對洪水的淹沒范圍和行進情況有個宏觀、直接地了解,但是,RS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極其有效的工具。經處理過的遙感影像地形特征明顯、地物特征清晰,可為防汛指揮提供靜態的背景數據和瞬時的動態數據。
另外,GPS與GIS和移動通信技術集成,可生產出一種手持式防汛巡堤查險報警系統,防汛巡查員能夠快速地將發生險情的地點和險情相關信息發送到指揮中心的監控系統,及時做出反應。GPS技術同樣可用于野外數據(如墑情數據、水質數據、大壩變形情況等)的采集;實現監測過程自動化,無需專人監守,降低了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可實現全天時、全天候觀測,為防汛指揮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
(2) 遠程防汛會商。
瀾滄江下游防汛指揮機構由各級防汛指揮部構成,沿江各縣、鄉成立相應的防汛指揮部,負責所轄河段的防汛工作。隨著汛情的發展,可能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會商。在有關人員難以及時到達會場的情況下,就需要進行異地會商。根據會商的級別和規模,會商決策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的省、市甚至國家,在地域上具有分布性。
(3)搶險救災方案的制定。
確定災情及發展趨勢;救災物數量與運輸路線;為后繼洪水調度方案決策提供依據;遷安人員的安置;災后重建的準備。
在三維平臺上,使用成熟的評估模型及己定的參數,對每一個調度預案進行空間模擬、計算水流方向、淹沒范圍、各點水深、俺沒歷時等等;再結合社會經濟數據庫,估算保護范圍內減少的洪澇災害損失和淹沒區加大的洪澇災害,用以評定各預案的優劣,找出最佳預案,迅速反應,把災害損失降到最小。
(4)防洪搶險。
在洪水威脅地區迅速組織群眾轉移撤退,是防汛決策者的重要職責。利用GIS的緩沖區分析功能,確定洪水可能淹沒的區域,使這些區域的人員、物資得到及時的轉移。利用GIS的網絡分析和疊加功能來計算道路長度,分析每一路段、橋梁的通行能力,確定最佳路徑,實現搶險隊伍的最佳調配和防汛物資的快速調撥。另外,在搶險過程中,工程險情的發展、搶險人員的分布、搶險物資的變動等情況也需要用GIS管理。
在防汛搶險期間,安裝GPS車輛監控系統的運輸車輛或船只可以實時地處于防汛指揮調度人員的監控之下,有利于搶險車輛的隨時調配。
3.4 汛后評估
災后家園重建是災后的重要工作,基于遙感影像地圖和大比例尺的地圖數據,在地圖上選取待規劃區域,綜合考慮周圍地形、經濟等因素,利用GIS的空間分析技術,對各規劃區域進行詳細的評選,確定一個可靠、實用的重建地,及時恢復災區的規劃生產。
4 結語
瀾滄江洪水蔓延區域廣泛,決策會商涉及人員眾多。如何在短時間內把握洪水的瞬時變化及演變趨勢、聚集各級防汛部門快速做出防洪決策,是有效控制洪水的首要問題。3S技術以幫助獲取原型瀾滄江實時信息,構建三維數字瀾滄江,模擬洪水演進和泥沙沖淤變化趨勢,延長了洪水預見期;幫助實現各級防洪部門的遠程決策會商,快速制定救災方案,有效縮短了抗洪救災時間,為防洪部門掌握全局、科學指揮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為防洪部門掌握全局、科學指揮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為防洪工作科學化、信息化、現代化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參考文獻
[1] 喬瑞波,李仁杰,郭風華.RS、GIS在防汛指揮決策中的應用[J].邢臺學院學報,2006,21(4),8385.
1.特征問題: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農業生產特征(區位特征、結構特征等)、工業生產特征、交通特征(運輸形式,交通線網的疏密)等。
2.地理成因問題: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如地形成因、氣候類型成因、氣溫成因、土壤成因分析等。
3.自然災害類:包括天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氣候災害、水文災害、生物災害。
4.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類:包括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等。
二、常見的幾種問題類型及應對策略。
1.評價問題。問題常常表述為“作用”“意義”“影響”等。答題思路(三套答題系統):①從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益統一入手;②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辯證闡述;③從不同對象的角度來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對不同對象影響不同)。例如:遷出地和遷入地(人口遷移)、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輸出地和輸入地(天然氣、電力)。
2.比較問題。特征比較、區位比較、成因比較、分布比較、結構比較等。
3.措施問題。回答思路:①對癥下藥(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現象成因,然后逐一對照找出對策);②(技術)工程措施,生態措施,管理措施;③開源節流(對資源類而言)。常見問題例如:①河流洪澇災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環境污染治理措施;③生態破壞治理措施;④自然災害治理措施。
4.規律問題。①地理點:如地帶性、非地帶性;②等值線分布特征:數值變化規律、極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閉合;③面:形狀、大小;④變化規律。
三、明確問題類型,有效答題。
1.特征問題:一要明確是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二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
①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②地表環境特征主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③氣候特征主要從氣溫(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方面概括。④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從流量的大小、水位的變化(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寬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長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⑤農業生產特征主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占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⑥工業生產特征主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⑦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從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規律)和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兩方面概括。
2.成因問題。
[JP3]成因問題在高考地理試卷中出現很多,作答時一定要注意題目問的是自然原因還是社會經濟原因,或兩方面都要答。自然原因一般從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礦產、洋流、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類各種活動、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戰爭)、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時應該抓住主要原因。如果是農業區位因素方面應該立足于四大自然要素和相應的社會經濟要素。
3.評價問題。回答此類問題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二要從生態(自然方面)、社會、經濟三方面綜合分析判斷,得出結論。
技巧一:審題慎重,注重信息獲取。
試題信息可分為:題目文字信息、圖像圖標信息、問題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試題信息的呈現方式,快速獲取、準確解讀試題信息,明確出題者考查意圖是解題的關鍵。
技巧二:注意比較,甄別篩選最優答案。
在客觀題的答案設置中,往往按照思維定式、答題細節、主要地理知識誤區、主干知識設置考查內容和選項,一些試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兩個答案之間差別不大。因此,在做客觀題時,要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思路盡量開闊一些,思考問題時辯證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較中選擇正確的答案。
技巧三:準確空間定位。
地理試題以地圖為載體,定位是據圖解題的關鍵。掌握正確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題意,進一步解題。常見的定位方法有:經緯網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典型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記定位法等,關鍵是靈活使用。
技巧四:訓練思維能力,實現問題歸類。
地理客觀題強調對知識理解層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地理主觀題更能體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
近幾年高考命題的設問大體分為以下幾類。①就圖填空:在區域定位基礎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認,主要從圖或材料中獲取信息;②原因類問題: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回答;③區位因素分析類問題: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分析;④環境問題分析: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角度考慮;⑤措施類問題:主要從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個方面并結合實際考慮。
技巧五:答題列要點,體現層次和主次。
列出要點,體現層次和主次是針對具體答題而言的,是要落實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題者將自己的思維表現在規定空間內。我們答題時必須按要點體現在卷面上,分出層次,而且要將重要的觀點寫在最前面,在書寫時還要注意字間距和行間距,語言表述要準確、簡約、到位。
技巧六:適當研究分值,確定答案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