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

        第1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一、農村經濟組織與創新

        組織在農村部門的經濟行為研究中一直是熱點和具有分歧的話題。發展經濟學、新制度主義和農村組織經濟學是三個研究農村經濟組織的主流思路。發展經濟學實現了將組織研究從制度研究中剝離出來,作為影響農業發展的獨立變量,進而再到從結構研究為主向政策研究為主,重視農村個體在政策和體制下的行為方式的轉變。新制度經濟學則將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委托等概念引入到農地產權和農村發展的研究中。農村組織經濟學則在農村信貸市場、農地產權市場、農業稅收和農業技術利用等方面系統解釋了組織制度對于農村資源分配以及如何變動以適應變動環境。組織理論研究的結果表明,農村發展中的組織方式、結構、規模、政策適應性對農村的信貸、產權、技術合作等生產行為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從中國的實踐來看,農業的家庭經營制度與合作制度的結合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農業制度安排。在家庭經營長期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克服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局限性,有序地引導農戶和市場接軌,走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從而把家庭經營與合作經營的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中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關鍵在于:在保持目前家庭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如何將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變成集中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合作經濟組織。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組織創新與過去的合作化有本質的不同。它是遵循自愿平等、風險同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按照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分工,由其產業鏈條和內在的經濟利益所聯結起來的合作關系。

        二、城鄉一體化進程對農村組織創新的需求

        進入21世紀,我國農村發展目標逐步向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方向邁進。以農民的居住向城鎮集中、鄉鎮工業向園區集中和農業生產向規模經營集中為特點的農村新型發展模式,客觀上要求不斷創新能夠克服分散經營局限,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的農村經濟組織。農村經濟組織創新是推進城鄉一體的產業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因勢利導地發展培育農村經濟組織對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十分必要。一是農村改革中變化的利益關系需要農村新型經濟組織調節。城鄉一體化使改革由農村內部利益關系的調整,轉向工農、城鄉以及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利益格局的調整,涉及的利益關系更為復雜。農民權益的維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組織程度及參與決策程度。由于傳統的農村經濟組織在結構、規模、功能等方面已經無法滿足調節新的利益關系的要求,需要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強農民自身在市場經濟中的利益訴求能力和市場交易能力。二是提高農業技術貢獻率需要新型經濟組織實施。農村經濟組織在農業技術轉移和擴散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突出的農業技術貢獻率是建立在中介組織的技術推廣基礎上的,它能消除農民參與市場經濟的技術梗阻,降低農民使用新技術的風險。土地規?;洜I后,為提高農業技術貢獻率,必須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來提升各種農業要素的利用效率,確保農戶所需生產要素的供應和先進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三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新型經濟組織實現。將增長建立在通過對種子、化肥、農藥、能源等資源性消耗投入上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造成單位面積的過高能耗和不斷上揚的生產成本,而且造成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等諸多問題。通過規?;慕M織和生產,可以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將農業生產建立在現代化、大生產方式基礎上,剔除小農戶生產過程的隨意性和失控性。改變傳統農業分散、無序的生產流程和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思路,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走向集約、節能、環保的新型產業化道路上來。四是農業國際競爭需要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介入。面對規模化、組織化程度極高的農業跨國公司、合作社聯盟和國際性壟斷集團,我國現有的農村經濟組織競爭基礎十分薄弱。傳統的農業經濟組織不能完成農業與國外市場的對接。囿于產業組織缺陷無法通過資本與技術替代解決,農村經濟組織的未來之路必然是通過組織創新,形成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通過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和經營方式的變革,實現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組織的缺陷

        與城鄉一體化快速推進的實踐進程相比,農村經濟組織的成長明顯滯后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其根源在于組織化進程中的體制性缺陷。一是動力性缺陷。由于沒有很好解決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的主體性問題,在處理利益和風險、分配和積累、決策和責任等關系上缺乏適當的激勵約束制度支撐,導致農民自主發展和參與發展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經濟組織自主管理和自主增長能力較弱。農村發展缺少在自組織中變遷的動力,自組織能力嚴重弱化,自我發展動力與活力不足。二是結構性缺陷。突出表現在經濟組織結構的層級缺陷和同質化。前者表現為溝通政府和農戶之間的中間層級的缺失,導致經濟組織結構出現斷層。后者表現為農村中的經濟組織與農村中的政治組織同質化,村級事務管理服務職能與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職能混淆。對農村主要生產資料使用權和管理權的紊亂管理,阻礙了農村經濟組織相應功能的發揮。三是規模性缺陷。由于農戶人均資源較少帶來的組織成本的高昂、農村各種資源產權的模糊性、農村資本的稀缺以及地域封閉等影響,目前的農村經濟組織活動大多空間狹窄、內容單一。許多經濟組織由本地數量有限的農戶組成,活動空間和內容僅限于小范圍的技術和貿易服務,因此表現出規模小、影響力弱、帶動性差,缺乏適應和開拓市場能力的特點。大量組織長期徘徊在小范圍、低層次服務的水平上,很難對農戶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和獲得農戶認可。四是創新性缺陷。城鄉一體化的進展推動了部分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步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組織轉型。但在更多的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經濟卻不得不面對空殼化的狀況。傳統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組織不能及時重組改造,通過創新體制機制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供銷社、信用社的功能不斷萎縮,鄉鎮企業面臨體制和產業轉型的困苦。新興的由農民自發形成的新型私人合作組織,則由于政策法規配套、人力資源素質、資金規模等因素困擾,處于萌芽階段。農村經濟組織的創新性缺陷導致了農業產業化的組織需求缺口。

        四、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思路

        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核心是按市場規律使農村各種組織得到積極有效的發展,讓農民成為市場主體,培育農村市場經濟。一是以主體創新推動農村經濟組織的活力。農民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主體,應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和農民意愿,堅持進出自由,按照“民辦、民管、民享”的原則,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索,通過農民自辦、官民合辦、能人領辦、嫁接聯辦等多種形式建立新型經濟組織,幫助農民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契約關系,在法律上明確其財產關系和責任形式,發展培育現代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政府從稅收優惠、財政補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通過法律和政策扶持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二是以結構創新推動農村經濟組織的功能。從完善“政府―經濟組織―農戶”的農村三級經濟組織架構著手,改變傳統的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模式。充實政府和農戶之間的中介組織聯系紐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完善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組織架構,通過結構的組織化促進農村和農民的組織化和現代化。圍繞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生產方式的變化,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新型的專業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建立和發展專業合作型、技術協作型、企業經營型、中介服務型的各類經濟組織體系。對傳統的信用社、供銷社等經濟組織,也要注重功能改造,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組織資源,實現新老組織資源的對接。三是以規模創新推動農村經濟組織的效率。要破解阻礙農村經濟組織規模發展的各種障礙,通過加強農村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投資,降低農村中介組織規?;慕灰壮杀?通過改革農村資源制度體系,明確土地、林地等農村生產生活資料的“權”與“能”,奠定專業組織的規模發展產權基礎;通過建立有效的農村資源交易市場和信貸市場,為中介組織的規模發展減輕負擔;通過推進傳統經濟組織兼并聯合等規?;脑旌椭貥?改善現有組織的集中程度,從而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組織的規?;\營。四是以治理創新推動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育。經濟組織的創新離不開農村治理變革。要塑造農村經濟組織成長發育的治理空間。對鄉鎮政府主要職能進行調整,應該從直接參加生產經營的職能向經濟社會的規劃、協調和服務職能轉變,從傳統單一農業管理職能向城鄉統籌發展職能轉變,從事務性和技術性職能向公益事業發展職能轉變,從而使鄉鎮政府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分離村級事務管理服務職能與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職能。逐步推動村級事務管理向城鎮社區管理轉變。健全村級服務體系,制定服務標準,大力推進實施服務標準化工作。圍繞加強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促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目標,加大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力度。

        第2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關鍵詞;普惠金融;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濟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河北省小微企業集群融資增信機制及發展路徑研究”(2015040217),主持人:孟娜娜;2015年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經費項目:“普惠金融視角下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SZ151158),主持人:孟娜娜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論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金融支持問題――基于普惠金融視角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9日

        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專業化和合作化,調動農民創業與創新的積極性,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然而,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金融供求失衡問題卻使得其很難獲得充足、有效的金融動力支持。而普惠金融的本質則是讓所有的經濟主體可以平等地享受豐富、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讓所有經濟主體的合理金融服務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因此,通過普惠金融創新為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失衡問題,改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有效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并有效推動其實現穩健發展。

        一、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金融支持現狀分析

        在河北省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也在不斷擴張。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農村專業合作社依法注冊數量達到3.8萬家以上。但是金融支持不足成為影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壯大,提升競爭力實力的關鍵因素。

        (一)金融供給主體較少且單一。作為國民經濟領域的薄弱環節,“三農”問題很難依靠市場機制實現金融資源有效配置。主要表現在金融供給主體的相對缺乏。(1)政策性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盡管農業發展銀行業務經營范圍經過多次調整,但是還是以糧棉油的收購信貸業務為主,針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貸款規模非常?。唬?)商業性金融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國有控股四大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作為農村商業性金融的主要供給方,一直以來卻存在著嚴重的“虹吸效應”,導致其在農村地區吸收的儲蓄存款規模和發放的涉農貸款規模嚴重不平衡;(3)合作金融異化發展,很難滿足市場需求。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產生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由于合作性本質弱化,導致其很難滿足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金融需求。除此之外,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于監管體系不健全以及盲目商業化運營等原因造成違規行為頻發,為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帶來隱患。

        (二)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自身問題的制約。由于成立時間較短,且準入“零門檻”,導致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極不規范。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近年來其成立數量和發展規模迅速擴張,但具備規范組織結構和財務管理制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卻相對較少。(1)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金融需求差異較大。主要表現為不同個體、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地區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金融需求量差距較大;(2)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效抵押物匱乏。盡管“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的啟動以及《關于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的推出,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探索新型抵押擔保方式提供了可運作空間,但其在農村地區的普遍有效施行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

        (三)涉農金融服務、產品不足且缺乏創新。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營行為的多樣化特點帶來其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1)金融產品結構性不足。除存款、貸款、匯兌等基礎性金融產品需求之外,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銀行卡、電子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保險以及債券等個性化、差異化金融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強;(2)銀行網點功能性較差。涉農銀行網點主要提供基礎性金融產品和服務,很難滿足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功能性薄弱;(3)以需求為導向的金融服務匱乏。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金融需求體現為借款需求占主要位置、便利性需求不斷提高、保障性需求較為普遍以及投資類需求不斷增強等特征。

        (四)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優化配置以及資金的快速流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1)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信用環境較差。鑒于抵押物不足,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必須依賴其成員的資信評估。由于農戶自身經營的特殊性,導致其信用信息和信用檔案的特殊性,因此單純依賴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信用信息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資信評估很難滿足市場要求;(2)農村支付結算體系建設相對落后。盡管支付結算手段多樣化趨勢明顯,但是由于農村金融生態制約導致新支付結算方式的宣傳力度不足以及可接受群體規??傮w較小。除此之外,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部分機構網絡技術應用程度低,導致很難滿足農村地區的支付結算需求。

        (五)涉農擔保體系和涉農保險體系不健全

        1、當前農業擔保機構主要包括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商業性農業擔保機構、農業擔保合作社以及互助擔保組織等。但是由于農業生產的風險特性以及金融供給體制的局限性,農業擔保機構在支持涉農企業和農戶融資過程中,所發揮的風險分擔以及增信作用面臨一定局限性。2015年8月,農業部、銀監會和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財政支持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創新金融與財政協同支農機制,以省級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重點,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以破解制約農業發展的融資困境。

        2、農業保險有助于參保農戶和涉農企業防范農業風險,開展災害補償,并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商業性農業保險為輔的農業保險體系,但是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相對較小,推進程度也比較低,總體發展程度相對滯后。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逐步凸顯,從而制約了農業保險的有效推廣與發展。

        二、普惠金融支持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路徑

        由于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固有的內在缺陷導致其可獲得的金融服務遠遠低于其實際需求。如何彌補金融供求的缺口,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開展普惠金融,利用普惠金融的“普惠”特性為其提供長久、有效的金融動力支持。

        (一)加強涉農普惠型金融主體建設

        1、重視開發性金融在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開發性金融能夠通過有效的資金支持,將政府與市場連接,通過搭建新型涉農融資平臺,引入社會資本,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構建支撐“三農”發展的信用鏈和融資鏈,形成有序的政策性融資體系和長效的融資循環機制。

        2、提高商業銀行的農村普惠金融參與度。商業銀行是普惠金融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擁有資金總量龐大和資金來源多元化的顯著優勢。商業銀行能夠通過發展涉農小額貸款、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展信用合作、參與或者普惠金融項目基金等方式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

        3、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普惠金融建設的主體地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網點眾多,擁有人緣和地緣多重優勢,具備發展普惠金融的先決條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應該強化商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在商業化可持續性原則下,緊貼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金融需求,通過貸款聯動存款模式,積極總結“兩權”貸款試點經驗,創新普惠金融產品,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高質量和高層次的金融服務。

        4、支持社會資本多渠道進入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優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布局,逐步實現縣域鄉鎮金融機構全覆蓋。加強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網點信息化建設,在完善實體網點功能性建設的同時,積極拓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ATM等金融服務,進而促進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二)推動涉農普惠金融創新與發展

        1、強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制建設。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信用合作+專業合作”模式,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量身訂做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2、以手機客戶端為載體,互聯網為媒介,積極拓展移動金融。移動金融作為取代傳統銀行卡業務的有效手段,可以實現以移動支付為出發點,搭建農商平臺,創新農村普惠信貸模式,形成數字化信貸生態圈,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本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3、積極開發創新擔保貸款。隨著農民宅基地和耕地確權順利開展,“兩權”貸款將成為農村普惠金融貸款擔保創新的重點內容。“兩權”貸款將有效盤活農民“沉睡”資產,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融資提供可行性解決方案。除此之外,積極拓展“數據質押”貸款(例如納稅流水質押貸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等創新擔保方式貸款融資產品。

        (三)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

        1、加強金融生態建設,促進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首先,提高商業銀行參與農村征信的積極性,并依托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信用涉農合作經濟組織開辟綠色信貸通道,促進農村信用體系成果轉化;其次,積極培育和扶持農村信用中介機構發展,完善農戶和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評定和資產評估,以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征信成本。除此之外,加強農村信用法律法規建設,強化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的法制化建設。

        2、完善農村支付結算體系建設。首先,整合金融機構和金融管理部門資源,聯合組織開展農戶和涉農合作經濟組織多元化的,尤其是非現金(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銀行卡和票據等)支付結算的知識宣傳和普及;其次,增加助農取款點設置,豐富助農取款業務內涵,疊加跨行轉賬、公共事業繳費等功能性業務,完善助農取款點的準入與退出機制;第三,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完善信用社支付結算體系,拓展支付結算網絡的農村覆蓋范圍,暢通支付結算渠道。

        (四)構建多層次普惠涉農擔保體系和保險體系

        1、完善農業擔保體系建設,強化涉農金融風險分擔機制。第一,推動農業政策性擔保機構發展,并發揮其政策性導向,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長足有效的融資擔保服務,重點開展基于農業產業鏈的創新擔保業務形式;第二,積極推動商業性擔保機構發展,強調其規范化、商業化運作,在突出強調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對于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一系列融資擔保服務;第三,多部門合作,加強農業擔保機構監管,并建立包括地方政府、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擔保機構以及涉農企業(包括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參與主體的風險分擔機制。

        2、以政策性保險為主、商業性保險為輔推動農業保險發展,促進農業保險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首先,建立多元化主體的農業保險經營體系。既包括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又包括商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其次,根據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需求設計產量保險、價格保險、信貸保證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新型保險產品,通過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的同時,又能滿足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信貸融資需求。

        三、結論

        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專業化農業生產企業)適應了農村經濟轉型與發展的需要,成為河北省農村經濟微觀參與主體的發展趨勢。然而,嚴重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均導致的金融供求失衡嚴重制約了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活動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此后的十余年間,發展普惠金融成便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項重要金融實踐。在我國,普惠金融就是為城鄉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以提高全體成員的金融可獲性。因此,普惠金融能夠實現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一系列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以滿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提高其獲得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并低其獲得融資支持的成本。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學忠.國外金融支持農村合作組織的經驗與借鑒[J].農村金融研究,2009.10.

        [2]曹軍新.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功能的異化與綜合治理――基于農村金融整體改革視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4.

        第3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一、重大意義

        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是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如在國際貿易爭端中,代表農民進行談判的通常不是政府而是農民自己的組織。世貿組織規則規定,反傾銷訴訟的實施必須得到占國內同類產品總產量25%以上的生產者的支持。我國農民由于缺少自己的組織,國際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

        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幾乎所有農業發達國家都有各種各樣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而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小規模、分散化”的家庭經營導致農戶與市場、生產與技術、政府與農民之間缺乏有效聯系,制約了我國農業走上產業化、專業化和規?;贰L岣咿r民組織化水平是構建新型農村組織管理體制的需要。當前,現有的農村基層組織在協調政府管理職能和維護農民利益方面存在困難,是產生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能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優化農村組織結構和功能,提高村社會治理效率。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是引導、教育和服務農民的需能。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發展經濟、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提高。對此,應因勢利導,積極做好教育、引導和服務工作,加強對農民自發形成的合作經濟組織的規范和管理,使之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農民的橋梁與紐帶。

        二、目前現狀

        改革開放迄今,我國農村組織體系的實質性進展并不十分理想。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和自上而下延伸至農村的群團組織,其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難以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總體上發展滯后,其主要原因是:思想偏見的制約。有人認為,農民缺乏合作傳統,因而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持不屑一顧或消極無為的態度。也有人擔心,我國農民那么多,農村又面臨著緊迫的發展壓力,農民一旦組織起來可能會削弱基層政府的職能和權威,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而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持防范戒備心理。

        體制慣性的擠壓。我國“三農”管理體制是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現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分別掛靠在農業、畜牧、水產、農機、水利、林業、糧食等10多個系統,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實現跨地域、跨系統、跨所有制發展。

        法律支持的滯后。除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目前我國對其他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尚無法律規定。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影響了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政府干預的不當。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絕大多數是在政府直接或間接推動下組建的,與政府及相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行政力量前過多介入,扭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其實際控制權仍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有些專業協會的農民只是名義上的會員,實際上卻與協會無關。許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運轉十分困難。

        三、重要舉措

        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過去管得太寬、統得太死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組織控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創造性。轉變觀念。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群眾的探索和選擇,切實轉變“全能政府”、“大包大攬”的觀念,該管的一定管好,不該管的堅決放開;堅持用市場的、民主的、法制的辦法引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活動;摒棄放任自流的消極思想,在因勢利導中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第4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分析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即農民為了提高群體競爭力,自愿組成的以信息服務、行業自律、技術支持為發展手段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基層經濟組織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為農戶與市場進行溝通構建了橋梁,增強了農業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有利于農村優勢產業的發展。

        1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本特征

        在合作經濟運動發展的160多年歷程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種類眾多,其內部運行機制也千差萬別。但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經濟組織,無論是簡單的或復雜的、典型的或是變異的,其本質特征是相同的。

        合作社是以為成員提供服務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農民組建合作社是為了從合作中獲得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服務,滿足共同需求是合作社成立動因和宗旨。因此,在與內部成員的交易中,合作社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利益主體,而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組織。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為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謀求和維護自身利益,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等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處于弱勢地位的經濟主體的聯合,是勞動者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群眾性的經濟團體和特殊企業,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共同擁有、民主管理的組織原則,“歸成員所有并為成員服務”是其本質特征。

        實際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個外延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是在農業互助合作經濟運動中由農民組織的、直接為農業提供服務的各種經濟組織,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和追求經濟利益的合作目的。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一般指以下四類組織體系,即社區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和信用社這三類原有合作組織,以及改革開放后新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中前三類屬于傳統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后一種是新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2農民合作經濟的作用

        2.1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是以某一種特定的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而組建和發展起來的,都在從事以本地區內特色資源為基礎的特色產品的生產、加工或銷售活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本區域內該產品生產的集約化程度,并形成當地的主導產業,從而有效地帶動地區特色區域經濟的發展。

        除此,還為農戶提前、產后各種服務,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降低生產成本,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了農民討價還價的能力;通過農產品品牌效應,統一定價,統一品牌和質量標準,批量生產、規模經營;通過向農戶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2成為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紐帶

        專業合作組織一頭連接龍頭企業,一頭連接農戶,用合同、契約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既確保了企業原料或貨源的穩定性及質量,降低了與分散農戶交易的成本,又使農戶通過返利得到加工或流通領域的利潤,兩者相得益彰。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創辦自己的運銷、加工企業,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實現對流通、加工領域利益的分割,從根本上實現了合作社利益與農民利益的統一。這種經營模式使農民的經營范圍實現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擴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2.3在營銷渠道中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農產品競爭日趨激烈,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利用產品、價格、促銷策略獲取競爭優勢的同時,也深深認識到營銷渠道劣勢對組織帶來的危險?!胺N菜的不如賣菜的”反映出組織與中間商利潤分配不均,組織在利益分配中處于劣勢。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也讓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認識到,建立與培育自己營銷渠道的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中間商在營銷渠道上逐漸取得了控制權。營銷渠道控制權的轉換,也改變了產銷兩個部門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相互關系。農產品能否及時出售、售價高低等直接影響收益的因素無不被營銷渠道所左右。

        3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戰略

        3.1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

        當前,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國家農業政策優越,農民發展熱情高漲,農業發展機遇良好。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把握當前發展機遇,理清發展思路,以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人為目標,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組織抗風險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規?;?。

        政府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深人的今天,地方各級政府也應認清形勢,切實認識到個體農業生產與農業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增強發展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緊迫性。

        3.2加強農民培訓與教育

        在農村,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存在著不可否認的素質問題和見識面的局限性。加強教育和培訓可以縮短認知時滯,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進而改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速度。諾斯認為,經濟及其制度變遷的速度是學習速度的函數。

        具體而言,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提高其認知技能和分配能力,加深其對新制度的認識,促進制度變遷。同時,教育通過改變主體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改變其對回報率的預期,從而使更多的人選擇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3.3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

        第5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關鍵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新農村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組織形式也由過去單一意義上的合作社發展到今天新型的組織形式。同時,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也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思路,這就是十七大報告在論述統籌城鄉發展時指出的: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建設健全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模式對于提高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的經營效率和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和新發展,學術界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旨在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現有研究的共識和不足。

        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定義

        從現有文獻資料的總結來看,目前學界對于農村經濟組織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常用的有農村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中介組織等諸多稱謂。此外,對于名稱的內涵界定也有著不同的研究。

        首先,組織性質的分歧。有學者認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民自己聯合、民主管理、團結互助的非營利性的一種經濟形式。但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民聯合自助,約定共營的一個企業形式的法人經營共同體,各“合作人”是具有私人財產和分戶經營的單位。王禮力等則進一步認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民為增進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組織,存在著組織和農戶之間剩余利益的分配。而潘勁等則認為,當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介于社會團體和合作企業之間。

        其次,組織形式的區分。多數學者的研究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進行了區分?,F行《憲法》第8條第一款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由此可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有著本質上的區分,前者呈現出了農村區域一般特征,是以集體所有制經濟為基礎的;而后者是農民自愿加入,是私有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

        再次,關于組織范疇的維度。有學者通過區分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較系統地論述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概念,即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指有關農業以及農村二三產業中經濟關系和從事經濟活動的合作經濟組織,該組織采取自愿加入原則,實行民主管理,具有獨立財產權。目前,學術界廣泛研究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多集

        中于農業,還未涉及農村中的二三產業的合作經濟組織。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類型

        各地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和運行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組織類型和組織模式。按照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組建和運作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主體,張學鵬等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分為政府主導型、能人主導型、公司主導型和專業合作社四種形式;劉德春將其種類分為農民協會、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組織??偟膩碚f,通過不同學者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類型劃分,雖然有名稱和形式的差別,但是都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于加強農村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了肯定。

        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興趣,大部分學者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歸納為連接政府、市場和農民之間的橋梁。陳永平指出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具體含義:宗旨是為全體的組織成員服務,為組織成員謀取更大的利益;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效率,提高合作經濟組織在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組織規模的擴大,是為了使合作經濟組織更加富有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更加具有競爭優勢。也有學者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進行了多方面的歸納,張屹立等認為,非政府組織擔任了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社區以及農民之間的溝通和農村社區社會資本凝聚的作用。此外,徐頑強等認為,研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視角應從本質上出發,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角色定位應該是連接農業資源和市場的紐帶。

        四、農民合作組織目前存在的問題

        現實表明,盡管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具有若干鮮明的制度優勢,但在全國范圍內仍發展不足,存在不少的問題。目前,學者們主要從外部制度供給和內部自身結構兩方面對農村經濟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從外部制度供給來看,部分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導向作用,法律地位不明確。夏英指出,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外部環境,在兩方面存在較大局限性:一是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不完善;二是合作組織缺少法律法規的支撐。有學者從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方面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表現為明顯的行政主導態勢,行政色彩濃厚,合作屬性淡化,不能有效維護農民利益。張曉山則進一步指出了政府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消極因素所在,主要包括對合作資金的管理不規范;部門利益影響組織資源的整合;單純下指標,定任務,影響組織運行效率。從內部自身結構來看,當前大部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內部管理松散,發展機制不完善,缺乏嚴密的組織結構。同時,由于農民長期生活在“小農經濟”的習俗環境中,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思想和認識局限性,忽略了對財產的權利意識和參與管理的義務,缺乏人本理念。另外,一部分學者也指出,現行合作組織的服務、協調能力不強,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生產和進入市場的能力有限,且具備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難于適應市場資源配置的要求。

        由此看來,學術界從多方面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從外部環境而言,學者們主要從市場經濟、法律構建、政府角色等視角分析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面臨的問題所在。從內部結構來看,學術界主要關注的是組織的結構、成員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但是,從研究目標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還屬于政策性研究,僅僅是從政策制定層面展開對現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問題的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

        五、綜合評述

        綜上可見,學術界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以下方面初步達成共識,但現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研究的視角上,目前理論界大多從經濟學意義探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而從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法學等視角研究的成果較少,不利于人們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全面把握和了解;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規范分析為主,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第三,在研究內容上:一是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定義,嚴重影響了人們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本質特性的認識,制約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政策層面的研究;二是現有研究偏重對浙江、江蘇、山東等發達地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研究,欠發達地區及落后地區研究較少;三是關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和發展的研究大多從自身內部結構、外部環境等微觀層面展開,而沒有將其放到整個農村社會系統中考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足。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村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村其他社會要素相互關聯,所以我們必須將其放到整個村社會系統中去考察研究,理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村基層組織、鄉村政權組織等之間的影響關系;四是現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討某一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如農民協會組織、股份合作制組織等,個性研究未能有效上升為共性研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內在規律性的研究尚不深入。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發展農村作經濟組織,是構建一家一戶農民和市場聯接的橋梁,是建立農民利益保護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有效手段,是轉變政府職能、指導“三農”工作的重要措施。加快建立農村新型作經濟組織,也是供銷社系統發揮人才、網絡等傳統優勢,轉變職能,服務“三農”,加快發展的自身需要。近年來,農村各類作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有序進入市場,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新形勢下,加快我市農村作經濟組織建設,擴大農村經濟規模,對于增加全市經濟總量、順利推進“1346”行動計劃的實施,在全省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二、工作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自愿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原則;產權清晰、依法登記、規范管理、有償服務原則;積極、穩妥、務實、高效原則,成熟一個、發展一個,不搞一陣風、一刀切,形式靈活多樣原則。

        三、發展的形式和途徑

        (一)大力發展專業作社

        專業作社是農村作經濟組織體系中最重要的形式。要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靠主導產業、優勢產品和龍頭企業,采取引導農民自辦、農村能人領辦、與龍頭企業辦、依托鄉鎮農技站和基層供銷社主辦等方式,創辦種植、養殖、流通、加工等多種類型的專業作社。在經濟較發達的農村中心城鎮,可按照作制或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發展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專業作社、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人);在經濟欠發達的偏僻地區,可指導農民組建以開展服務為主的較為松散的農戶聯體(社團法人)等組織。要積極探索專業作社與縣、鄉(鎮)農技推廣組織的聯,與龍頭企業、批發交易市場的對接。

        (二)積極組建農產品流通行業協會

        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轉變政府職能,具有重要意義。市、縣(區)供銷社要加強同龍頭企業、專業作社、鄉鎮、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的聯與作,自下而上發展由農民專業作社、農民經紀人組織、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參加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再逐步加入全省、全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協會要積極為會員提供科技培訓、市場信息、物資供應、產品銷售、生活保險、法律咨詢等服務,保護入會會員的利益。今后,全市性的農產品流通類行業協會歸口市供銷作社會同市農委管理。

        (三)努力辦好村級(社區)綜服務社

        要在鄉鎮農技站、供銷社原有農村基層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對“雙代店”、莊稼醫院、村級服務站以及鄉鎮中的其它公益性、經營性實體進行整,辦成集思想教育、科技推廣、文化活動、信息服務、公共衛生和商品流通為一體的綜服務社,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服務,同時逐步開展農資、食品等的連鎖、總、總經銷等新型經營模式,推行“四自四統”,即:自出房屋、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統一辦證、統一稅費、統一牌子、統一管理。力爭在較大的行政村都能辦起綜服務社。

        (四)充分發揮供銷作社的“引領”作用

        供銷作社是農民作經濟組織建設的協調、服務、指導機構,其職能是為“三農”服務。供銷社本身作為作經濟組織,在網絡、經營方面具有傳統優勢。當前,各級供銷部門要及時轉變職能,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促進企、社聯,培育為農服務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專業作社(協會)+農戶(種植商品基地)”的產供銷一體的經營格局。積極組建化肥、農藥、種子、煙花爆竹、日用消費品的配送網絡,開設醫藥品連鎖店和專柜,建立農副產品進城,農業、農民所需商品下鄉到村、到戶的新型物流網絡。四、政策措施

        (一)財政每年在支農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扶持農村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獎勵農村作經濟組織、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改貸款的貼息,對參加農村作經濟組織的農民開展培訓,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與引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污染治理等的補助或獎勵。具體方案由市供銷社會同市財政局、市農委共同擬定后報市政府審批。各縣(區)也要視財力情況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扶持農村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二)鼓勵各類作經濟組織建立在中心集鎮,或配小城鎮改造建立網點。在農業園區、工業開發區,享受農業園區和工業開發區的有關政策,屬于鄉鎮企業的,享受鄉鎮企業有關政策。

        (三)農民作經濟組織成員參與農業開發,承包荒灘、荒坡、荒山的,享受農業開發、退耕還林的各項政策。對直接從事種植、養殖的專業作社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對專業作社技術、勞務、服務收入,經稅務部門批準后,一定期限內減征或免征所得稅。

        (四)金融部門要加大對農村作經濟組織的信貸扶持力度,積極開展信用等級評估,擴大農戶小額貸款、農戶聯戶擔保貸款和作經濟組織擔保貸款業務。

        (五)明確農村作經濟組織的地位,保障其法權益。農村專業作社、協會、綜服務社由市、縣(區)供銷社確認。農民專業作經濟組織在經營活動中,需要進行工商登記的,由工商部門依法進行登記;行業協會由民政部門依法進行社團登記。不得向各類農村作經濟組織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

        五、組織領導

        第7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九龍坡區經管站2006年工作計劃

          

        正在進入 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和全市農經工作會議對今年農經目標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我區財政預算安排情況,提出今年我區的農經工作計劃是: 一、開展村社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積極探索村社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模式,為創新村社集體資產民主管理提供新方法。在華巖鎮開展試點工作,組織考察并指導股權分配方案的制定。 二、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與規范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服務水平 按照渝農發〔2005〕310號文件以及九龍坡府發〔2005〕51號文件的要求,出臺相關文件,今年確定3個區級試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并抓好試點工作,在管理、技術指導、帶動引導等方面總結出經驗,對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制度建設、扶持措施等問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推動面上工作的開展。并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渝府發〔2005〕81號和九龍坡府發〔2005〕51號)文件精神出臺相關文件,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各鎮,納入年度考察內容。通過制定完善章程,規范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行為,保護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加快我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 三、完善村社財務委托和電算化管理規章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 (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村干部離任審計。各鄉鎮依托鎮“村社財務會計中心”,結合村干部換屆,負責開展本鎮范圍內的村干部離任審計工作。人員由鎮“村社財務會計中心”的農經干部兼任。審計內容包括集體資產的管理使用、財務收支、生產經營和建設項目的發包管理、集體經濟組織的債權債務等,以及群眾要求審計的其他事項。 (二)、實施村社集體資產定期核查制度。以鎮為單位,鎮“村社財務會計中心”組織實施,形成每年度核查制度,以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和村社資金被侵占、平調和挪用現象發生。核查內容包括:村社集體資產臺帳是否建立,帳面數與實際數是否吻合等。 (三)、補充完善會計委托制的規章制度,使村社財務管理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結合我區實際,修訂完善貨幣資金管理制度和集體資產臺帳制度。 四、2006年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運行管理 (一)、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建設是一項繁重而艱巨的工作,信息的缺實或錯誤可能導致決策的失誤。因此,它不僅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有較高要求,還要求工作人員有端正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客觀上要求我們既要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又要加強素質培訓。計劃今年對全區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工作人員進行一次系統培訓。 (二)、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工作與領導、與各單位、與農民群眾的聯系溝通。多給領導匯報勞動力資源系統工作,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加強農村勞務信息與各社會團體及農民群眾的聯系,讓龐大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能及時為培訓機構和中介組織服務;讓大量的培訓、就業信息及時向農村農民傳遞。 (三)、制定農村勞動力資源管理系統目標考核辦法。切實抓好勞動力資源系統建設工作,為農民增收服務。 2006年3月14日 ,

        第8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關鍵詞: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規律;政府引導;模式優化

        2011年江蘇省新增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9951家,新增登記成員254.1萬戶,成員總數達561.7萬戶,約占全國登記總數一半,農戶入社率達37.9%;社均登記成員125.5戶,是全國平均數的6倍;成員出資總額909.2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比例、登記成員數、社均成員數、出資額四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合作社日益成為發展江蘇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農民整體進入市場的有效組織形式,也是江蘇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

        1江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規律

        近幾年,在江蘇行政力量的扶持下,全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呈現出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運作機制逐步規范的良好發展態勢,實現了“一個首創、三個全覆蓋”的特點。筆者對江蘇省各地區選取一些比較規范的、有代表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典型調查分析,按照行業性質進行分類,對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歸納,以尋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可能途徑。

        1.1從發展原因看,依托行政力量的扶持引導

        1)“一個首創”。即在全國突破性地將農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等納入地方性法規調整范圍,賦予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地位。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結合江蘇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多形態發展的實際,2009年省人大出臺了《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創制性地將農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合作經濟組織寫入地方性法規,促進了合作社發展。

        (1)強化工商登記,推進合作社規范發展。近年來,江蘇省認真貫徹落實法律法規要求,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扎實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登記工作,把工商登記作為推進合作社依法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動合作社提升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截至2011年6月底,全省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9,725家,出資額687.8億元、成員人數386.7萬戶,社均97.3戶。登記條例出臺后,針對一些地方出現了基層工商部門登記嫌煩、農民登記畏難的現象,省農委及時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合作社的所有成員都應依法到工商部門進行登記,并將成員登記與出資作為規范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作為“四有”、“五好”示范社評定的重要依據。同時,還將合作社登記成員數與合作組織項目安排結合起來,將登記成員100人以上作為申報項目的基本條件,不斷增強合作社登記內生動力。省農委專門召開會議,對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推進合作社登記工作進行部署。各級農經部門迅速行動,對法律實施前設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指導其變更登記;對具備條件的農民協會,積極引導其登記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登記成員較少的合作社,督促其做好成員補登記工作。

        (2)建立合作社名錄,扶持要“有章可循”。2010年,江蘇省專門建立了合作社名錄,將符合依法登記、建立成員個人賬戶和依法進行盈余返還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列入政府優先扶持的行列,明確提出今后只有列入名錄的合作社,才能享受財政扶持。經過鄉鎮農經部門初審,縣、市農經部門復審公示,江蘇省農委匯總形成了首個政府優先扶持的合作社名錄庫,全省8,646家合作社入選,占登記總數的35.5%。2010年江蘇省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指南明確要求,申報項目的合作社必須列入名錄。省農業資源開發、高效設施農業等項目也都對列入名錄的合作社進行傾斜。合作社名錄的建立,發揮了鮮明的導向作用,促進了江蘇省農民專業合社的規范發展。

        2)“三個全覆蓋”。即以專業合作為主實現合作要素全覆蓋,以高效種養為主實現產業環節全覆蓋,以村為單位實現區域布局全覆蓋。合作要素上,分別以產品、資產、土地為主要合作要素的農村“三大合作”蓬勃發展,其中農民專業合作占85%,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占11%,農地股份合作占4%。同時,富民、勞務、資金互助等多種形式合作組織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產業環節上,由單一生產環節的合作向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和產加銷一體化合作發展,產加銷一體化類型合作組織占30%以上,高效種養業類型合作組織占80%以上。區域布局上,蘇北地區以農民專業合作為主,占全省總數的68%;蘇南地區以社區股份合作為主,占全省總數的87%;蘇中地區專業合作、農地股份合作齊頭并進,分別占全省總數的17%和31%。全省范圍內平均每個村建立了近2個合作社,整體呈現出“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多村一社”發展格局。

        1.2從發展途徑看,尋求多種類型的組織形式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多種分類方式,如果按照行業性質進行分類,江蘇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分為種植業類型、養殖業類型和加工業類型。

        1)種植業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典型代表有宜興市項珍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其成立于2006年1月,注冊資本200萬元,茶園2,000多畝,茶場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擁有標準化廠房、倉庫5,000平方米,加工機械設備先進、齊全,加工技術精湛,實現粗精制聯合,紅茶、綠茶并重,年加工能力達3,000噸以上,合作社現有職工350人,產業生產期用工2000余人。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茶場”的立案機制,現有入社成員1,810個,帶動農戶6,000戶,現有簽約茶園基地達35,000多畝、省商檢備案基地1,850畝,出口產品有綠茶、紅茶、名茶三大類幾十個品種規格,產品主銷歐美、香港等國家地區。泰興市溪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入股成員9人,現有社員412人,管理人員6人,聘用技術人員26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8人),帶動農戶1,857人。主要經營范圍為蔬菜種植與銷售、為成員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該合作組織主要產品為四季韭菜,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

        2)養殖業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典型代表有淮安市淮陰區君泰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前身是淮陰區劉老莊鄉家禽營銷協會,于2008年11月在淮陰市工商局領取營業執照。該組織在商品肉鴨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嚴格貫徹統一鴨苗、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用藥、統一屠宰的“五統一”生產管理體系。同時,合作社以揚州大學為技術支撐,采取民主參與、合作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權利平等機制,積極引導農民肉鴨養殖走上規模化、產業化之路,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儀征市義明生豬專業合作社,2006年該合作社被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截止2007年底,該合作社的生豬欄數2,873頭,豬舍1,000平方米。合作社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以“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為宗旨,制定了《合作社社務管理委員會議事規則》、《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合作社生豬生產質量管理細則》等規章制度。

        3)加工業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典型代表有泰州姜堰市白米鎮蘇鵬蛋禽購銷專業合作社,該社由該地區某禽蛋經營部與蛋禽養殖戶自愿組織起來的禽蛋飼養、禽蛋購銷生產加工專業合作組織。近年來,該合作社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榮獲江蘇省“四有”示范農民合作組織、“泰州市十佳農民合作社”、“泰州民間組織先進單位”、“江蘇省農產品營銷一百強”等多種榮譽。合作社嚴格按照《合作社章程》進行規范化運作,實行“五統兩分”管理?!拔褰y”即由合作社統一供應優質雞苗、統一指導培訓飼養技術、統一搞好防疫、統一供應專用飼料和獸藥,統一委托收購產品?!皟煞帧?,即由合作社生產的苗雞由社員分戶飼養,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龍頭企業為社員屠宰銷售的雞蛋采取分戶過磅、分戶驗收,并按優質優價的原則結算雞蛋款,從而達到生產、供應、加工、儲運、銷售等一體化經營,圖1顯示了合作社的運行流程。

        2江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一般模式

        雖然前述江蘇各種類型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各具特色,各自都具有自身的優勢,但這些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和形式,將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以達到農業生產規模化的目的。

        如果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模式上來考察,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模式分別可以是:農業技術協會+農戶,農村產供銷協會+農戶,農產品加工運輸企業+農戶,農產品經營經紀人+農戶,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戶,農村股份制經濟實體+農戶,契約型合作組織+農戶,會員制合作組織+農戶和聯合服務合作組織+農戶。把這幾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用一個一般形式來描述,就可以得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一般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如圖2)。

        3江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化模式

        江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帶有很大的自發性,許多合作組織都是農民為了適應農業市場的需要而自發組織的。農民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新的模式,并得到了實踐的檢驗。

        1)龍頭企業帶動型。依托龍頭企業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技術、較強的帶動能力等優勢,按照“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作,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常州市藝林花木專業合作社,主要以常州市某園林花木公司為依托,該公司是蘇南地區最大的科技示范園,同時也是觀賞植物造景研究基地、科普示范基地以及全國優秀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合作社與公司掛鉤,合作社為公司提供充足而穩定的貨源,以高于當地市場價5%-10%的價格收購,每年為當地農戶銷售花木近萬株。啟東市圓陀角小辣椒專業合作社,2006年獲南通“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稱號。合作社以兩個團體社員――啟東市宏利調味品有限公司和南通味思佳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從事辣椒的收購和銷售。

        2)大戶(能人)帶動型。由回鄉創業成功人士、農民企業家或具有一定實力的種養大戶、致富能手、農村經紀人等牽頭,按照“合作社+大戶(能人)+農戶”的模式,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代表合作社有宿遷市泗陽縣樂口福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該社是由合作社理事長以及幾個種植大戶于2006年牽頭組建,目前以雙孢菇為主、香菇為輔,食用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雙孢菇生產已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合作社從福建食用菌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等高等院所先后請來技術專家對種植戶進行培訓達2,000余次,發放培訓資料3,000份,為種植戶解決各類疑難問題近千個。徐州市沛縣盈龍鴨業專業合作社,于2007年11月由5位經紀人出資80萬元在工商部門依法注冊,現有省級認定規模100萬羽無公害肉鴨養殖基地一個,標準化鴨舍60棟,年可提供商品鴨苗1100萬羽,先后帶動沛縣龍河路沿線林鴨復合經營大鵬300余棟養殖戶,2,000多人脫貧致富。

        3)政府扶持型。按照“合作社+政府部門+農戶”的模式,由政府部門牽頭創辦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培訓、品種引進、產品供銷等一系列服務。典型代表合作社有句容市郭莊鎮赤湖水產專業合作社,該社的法人代表是句容市郭莊鎮人民政府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合作社講究市場誠信和經營道德,積極扶持勞弱資少的水產養殖戶,以合作社現有基本條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合作社的養殖生產,幫助其共同提高效益,在當地擁有良好的社會形象。江都市淥洋農林綜合開發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吸納社員2,600人,入股土地3,368.75畝,制定了章程,完善了各項制度,2008年實現產值1.6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0,984元。合作社自身擁有15名中高級科技人員,以揚州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和園藝與植保學院為依托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

        參考文獻:

        [1] 張兵,歐國平,姚敏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以江蘇省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 本刊評論員.農民合作社成為江蘇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J].江蘇農村經濟,2010(8).

        [3] 申玉娥,創新模式、強化服務,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健康發展[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8).

        [4] 各地合作社發展特點初現[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10).

        [5] 周林.江蘇:以強化工商登記推進合作社規范發展[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1(10).

        [6] 江蘇省2011年新增近萬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略 .2011-12-29.

        [7] 袁淑清.包忠明.論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優化模式[J].中國發展,2008(1).

        第9篇: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范文

        關鍵詞:農機服務組織;問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142-1

        1 農機服務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機服務組織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規模小、實力弱、服務項目單一,輻射帶動能力、開拓市場能力和抵抗風險能力較弱,農民組織化程度還很低。(2)管理不規范,連接農機戶緊密程度不夠,運行機制較為松散。缺乏規范管理和正確引導,發展的盲目性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較為突出。(3)合作組織普遍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確、注冊登記不規范、普惠政策缺失、貸款困難、獨立性不夠等問題。(4)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在財政、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尚未落實,作業組織啟動困難。(5)部分農機大戶、農機經營者素質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服務方式的能力有限。(6)服務功能不完善,農機作業市場拓展不廣,作業項目單一,農閑時間長,影響了自我發展的能力。(7)有些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規?;洜I的觀念滯后。

        2 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建議

        2.1 加強對農機服務組織的規范化引導

        逐步建立起管理規范有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產權關系清晰、運行機制合理、獨立財務核算、經營服務合法、工商注冊的農機服務實體,為農機化發展當好開路先鋒。

        2.2 增強對農機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

        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引導他們不斷拓展服務項目,拉長農機服務產業鏈,增加經營收入。引導農機戶、農機專業戶采取入股方式,實現民間資本、設備等資源的合作與協作,培植更多更大規模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引導農機維修、供應、生產等農機專業戶,通過服務合作等多種形式,整合現有農機資源,優化農機結構配置,建立更多的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在經營方式上,注重發揮農機中介機構的作用,充分發揮先進農業機械的作用,提高作業范圍,增加農機經營效益。積極推行農機社會化服務合同制,實現農機服務組織產業化經營。

        2.3 構筑新型農機社會化組織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斷加強農機協會建設,力爭在每個鄉鎮建立分會或工作站,將集體和個體農機經營服務組織、農機維修廠點、供應點、農機生產廠家發展為會員單位或會員,架起農機管理部門與基層農機服務組織的橋梁。通過建設農機分會、逐步建立起一個以農機協會為橋梁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機管理水平,推動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2.4 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部門有必要加大扶持力度,為農機合作組織提供良好環境。培育發展農機合作經濟組織,僅依靠農機部門和農民自發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強有力的支持。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知道當前發展農機服務組織是新形勢下規避市場與自然雙重風險的需要,是建設新農村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客觀要求與必然選擇。堅持“搭臺不唱戲、參與不干預、協辦不包辦、獻策不決策、推動不強迫”的原則,引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制定鼓勵發展政策,簡化注冊登記手續,加大資金引導力度,鼓勵各類人才參與興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村農機專業大戶自辦,鼓勵農村致富能人領辦,鼓勵農村龍頭企業興辦,鼓勵農村科技人才創辦,鼓勵農村同業人員聯辦。在管理、政策等方面提供便利,避免對農機合作經濟組織過問不多造成任其自生自滅的狀態或由于介入過深,行政干預色彩過濃,使其發展受到制約而過于形式化。在政策方面,要對農機合作經濟組織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使合作經濟這一群眾自助組織,在市場競爭中享受到比其他經濟成分更實際的優惠,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和生存發展能力。

        2.5 做好典型示范和示范引導工作

        樹立的典型要具有一定數量的機具,能夠開展一定規模的作業服務,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僅要在搶收搶種、抗災救災、推進先進適用農機具的普及、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發揮作用,更要在農民增收、機手增收方面發揮作用。選擇一批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工作有一定基礎、不同類型的農機服務組織進行試點,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試點相結合,培育典型,取得具體的經驗和成功的范例后,用以影響和帶動面上的工作。

        2.6 加強規范化管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丁香合缴情在线看视频免费 | 日韩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 亚洲国产婷婷影院 | 亚洲第一影院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视频韩国19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