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和交流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國際經(jīng)濟貿易 跨文化交流 加強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在國際經(jīng)濟貿易趨勢下,企業(yè)間的跨文化交流越加頻繁,同時一些阻礙企業(yè)間跨文化交流的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了出來。而企業(yè)想要加強跨文化交流,就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解決這些阻礙企業(yè)間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從而促進企業(y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加強。
1加強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在國際經(jīng)濟貿易的趨勢下,經(jīng)濟全球化使得整個人類世界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大市場,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多方面出現(xiàn)了全方位的接觸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跨文化交流時出現(xiàn)的沖突,成為了現(xiàn)代人必須要面臨的挑戰(zhàn)。在這個時代,空間距離已經(jīng)不再是阻礙不同地域人們進行貿易往來的原因,不同國家的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網(wǎng)絡等信息傳輸系統(tǒng)完成一筆貿易交易。然而,想要完成國際經(jīng)濟貿易往來,就必須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但是跨文化交流不僅僅是交際雙方語言上的交流,更是社會文化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上存在的障礙就成為了阻礙人們貿易往來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強企業(yè)間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幫助我國的公司和企業(yè)實現(xiàn)跨國經(jīng)營,從而促進中國企業(yè)走向世界,實現(xiàn)國際化的經(jīng)營。所以,加強企業(yè)間的跨文化交流,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2阻礙企業(yè)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
影響企業(yè)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時間觀念。在北美文化中,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在亞洲文化中,時間觀念比較寬松。所以,在來自中西兩方的人員進行經(jīng)濟活動時,同時也是文化交流時,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間觀念不同。西方人有較強的空間領域感,而中國人則喜歡和伙伴共享空間。美國人在與中國人談判時,常常會準備較為詳細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國人常常會覺得文件內容過于繁瑣。這是因為美國人主要從法律角度來看待自己與經(jīng)濟伙伴之間的關系,而中國人則從人情的角度來看待彼此間的關系。所以,這種差異很容易給中西文化交流帶來困難,從而妨礙不同文化的人員之間的溝通合作??傊?,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給跨文化交流帶來極大的困難。
3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
(1)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想要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須要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在國際經(jīng)濟貿易的趨勢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需要進行跨國貿易往來。因此,企業(yè)只有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才能在商務活動中,與其他跨國企業(yè)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為企業(yè)帶來更多的利益。
(2)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所以,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存有差異,但是卻沒有絕對的優(yōu)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強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不能因為別人的文化與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對別人的行為舉止表示不滿。從本質上來說,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從而促進人類的共同發(fā)展。所以,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克服狹隘的民族中心論,才能加強彼此間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隨著國際經(jīng)濟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跨國企業(yè)想要在他國發(fā)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從而加強企業(yè)間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業(yè)要做好當?shù)匚幕恼{查,從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jīng)營者的心理,順利進行跨文化的溝通,進而為企業(yè)間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不能一味地遷就他國文化,還要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文化,從而使本國文化在滲透到他國文化中,達成文化的融合。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梢粤私獠煌幕g的差異,然后利用這種差異來進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業(yè)間在進行文化交流時,可以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打造雙方都樂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續(xù)發(fā)展的企業(yè)特色文化。
4結語
在國際經(jīng)濟貿易的趨勢下,企業(yè)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并吸收他國文化中的精華,同時摒棄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從而完善企業(yè)的管理,進而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為了加強企業(yè)間的跨文化交流,企業(yè)要加強對企業(yè)員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訓,從而做好企業(yè)的跨文化管理,促進中國企業(yè)在走向世界過程中的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胡浩.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企業(yè)角色[J].中國金融,2011,21(01):16-18.
[2] 李永輝.公共外交與企業(yè)“走出去”[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1,08(01):15-17.
關鍵字:媽祖文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兩岸交流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1-0053-01
一、媽祖文化的介紹
媽祖文化這個題目,是1987年在莆田舉行的《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與會的專家、學者著重從媽祖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兩個層面作了初步的研討。二十多年來,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逐步的加深,總的趨向是擴大了專家、學者們的共識,縮小了大家的分歧。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種尋根文化、和平文化、愛國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傳承,已發(fā)展為波及海內外幾十萬個城鄉(xiāng)地方聚落的媽祖文化圈和文化層,轉化為廣大地區(qū)民眾的精神和物質力量,形成了普及萬方的中國媽祖文化版圖。構成了極其和諧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共享的重要樞紐,發(fā)揮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陸、港澳臺和全球中華兒女的同胞親情。
(一)尋根文化――構建兩岸文化交流的基礎。媽祖信仰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分靈, 其宮廟和信眾已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前往福建湄洲島祖廟進行謁祖進香活動, 已成為廣大港、澳、臺同胞信徒,和海外華人信眾的平生夙愿。媽祖不僅被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為海外赤子尋根懷祖、文化認同的精神載體。
(二)和平文化――發(fā)展兩岸關系的和平途徑。伴隨著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 信仰媽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媽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媽祖信仰與世界三大容易溝通、理解和融洽。媽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營造著海峽兩岸由文化認同而民族認同、進而走向國家認同的和平氛圍, 密切著海內外華夏后裔的精神紐帶。
(三)愛國文化――兩岸關系源起的歷史見證。媽祖精神顯著的特點是護國庇民。在中國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多次留下中國水師依恃媽祖庇護取得勝利的傳說。今天,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沖破“”勢力設置的重重障礙,越過海峽到湄洲島媽祖祖廟進香朝圣,尋根謁祖。
二、世遺下的媽祖文化對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產(chǎn)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進本源共識。媽祖文化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傳播,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了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移居臺灣的移民帶去的媽祖神靈是從大陸祖廟帶去的分神,而且他們看重家鄉(xiāng)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稱之為“桑梓神”。在臺灣各地的分廟建立之后,立即與大陸媽祖祖廟確立了源與流的特殊關系。為了增強和保持這種源與流的特殊關系,臺灣各分廟都會定期到媽祖祖廟去“乞火”、參加祖廟的祭奠等活動,俗稱“進香”。定期返回大陸祖廟進香是媽祖信仰最為獨特的地方,而進香活動也是臺灣媽祖信眾最重要的社會活動。1987年的“媽祖千年祭”活動吸引了近10萬名臺灣媽祖信眾前來參加,空前的朝拜熱情促使臺灣當局部分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謁祖。首屆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的成功舉辦,對恢復兩岸民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媽祖文化交流,提升了兩岸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顯現(xiàn)出臺灣與大陸原本一家的至親關系。
(二)增強民族認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文化以其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悲天憫人的精神鼓舞,構建了對媽祖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崇拜信奉。近年來,媽祖文化交流的新發(fā)展,越來越鮮明地顯示出媽祖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和諧內涵。媽祖文化既是一種廣泛的民間信仰,也是兩岸民眾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信仰上的源流關系,在兩岸關系上有著積極的因素。
(三)促進兩岸經(jīng)貿往來。媽祖文化是發(fā)展對臺經(jīng)貿的獨特優(yōu)勢。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閩商在福建投資興業(yè)、發(fā)展事業(yè)、壯大實力,為福建的繁榮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以莆田為例,莆田市運用媽祖文化的感召力和親和力,積極實施“以港興市,工業(yè)強市”和“民資、民智回歸工程”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在歷次招商引資活動中,媽祖文化是一張令人矚目的名片。市政府印制的招商手冊,是以媽祖女神的雕像為封面;眾多項目的可行性報告和建議書上,都提到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媽祖文化的多元服務功能提高了海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撬動著莆田經(jīng)濟板塊的抬升。同時,莆田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也積極帶動著媽祖文化走向全國、走向未來,為媽祖文化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的發(fā)展平臺。
在《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中,薛克翹先生洋洋40余萬言,把自先秦至2000年兩千多年的中印關系勾畫出來,不僅方法科學可信,資料空前豐富,而且具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和價值。薛克翹先生從經(jīng)濟、文化、政治三個層面及民間和政府兩個渠道探討了中印關系。該書說明,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印交流始終沒有中斷過,有時文化交流盛行,有時經(jīng)濟來往密切,有時民間交流多,有時政府來往密。相比起來,中印交流更多的時候是民間交流,民間人士如僧侶、商人等的來往占據(jù)整個中印交流的舞臺。民間交流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民間交流譜寫了中印兩千多年的友誼史話??梢哉f,中印(實際上是中國與南亞諸國)兩千多年的友誼史在中國對外關系中是獨一無二的和無與倫比的,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印度這樣與中國保持了這么長久的友好關系。這正是筆者品讀《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時悟到的。概而言之,中國與某些國家的所謂友好關系時而出現(xiàn)波折,起伏跌宕,與中印兩千多年的以民間交往為主導的友好關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梢哉f,中印兩千年的交往是中印兩個民族的交往,是真正的心的交往。一句話,中印交流,質在人心。這使筆者進一步聯(lián)想到,六七十年代中印關系最差的時候,印度也沒有拿做文章,一直堅持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一個中國政策。這與它在2008年的表現(xiàn)是一致的。除了以上啟示之外,《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還促使筆者在更深層面思考中印關系的今天和明天。
上面說過,中印交流史在中外交流史中是獨特的,是中國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的交流史所不可比擬的,一者因其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二者因其面廣層深,民間、政府兩條渠道,經(jīng)濟、文化、政治全面開花;三者因其涉及學科多,漢學、傳統(tǒng)印度學、佛學、藏學、蒙古學、敦煌學、吐魯番學、絲路學、現(xiàn)代南亞學等都與中印文化交流有關;四者因其影響深遠,抹去印度文化因素的中國文化(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和中國文化因素的印度文化都將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所以,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是中印學者面前的一個意義重大的學術課題,在世界全球化、多極化的今天,這一課題尤為重要。做好這一課題,不僅能使我們厘清中印友好史的來龍去脈,明白中國文化中的印度因素和印度文化中的中國因素,理解兩國文化的相似和相異之處,進而探究其影響,搞清雙方文化交流的規(guī)律;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類似本文開頭的現(xiàn)象,為中印關系在今天和明天的發(fā)展服務。
薛克翹先生曾就讀于北京大學印度語言文學專業(yè),師從劉國楞、季羨林、劉安武、金鼎漢等老一輩印度學前輩,具有印度語言文化的堅實基礎,同時具有深厚的中國語言文化功底,是我國研究這一課題的最為合適的人選之一。其實,薛克翹先生在撰寫此書之前已經(jīng)在這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除相關學術論文之外,他發(fā)表了四部著作:《佛教與中國文化》(1995)、《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1998)、《中印文化交流史話》(1998)和《中印文學比較研究》(2003)。這四部著作是作者多年來的極為厚實的相關學術積累,是《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的前期準備和必要基礎,更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證。
正如薛克翹先生在《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中所表明的,這一研究在中印兩國相關領域中一直是顯學,關注者甚多,研究成果頗豐。研究者中的佼佼者有梁啟超、向達、張星娘、許崇灝等前輩,有季羨林、金克木、常任俠等大家,也有改革開放后取得成就的劉安武、林承節(jié)、耿引曾等先生,還有更晚一些的王邦維、郁龍余等學者。薛克翹先生和王邦維、郁龍余等屬于一批,是中國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領域的“后起”之秀。當然,這里的“后起”是相較而言,實際上,他們現(xiàn)在都已屆花甲之年,在今天的印度學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前輩,是國內當今印度學界的支柱和基石型人物。諸前輩在中國的印度學領域著述甚豐,在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累累成果。同樣,印度的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不俗表現(xiàn)(參見《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第555~567頁),在相關領域同樣取得了可喜成績。
憑借自己深厚的語言及文化功底(古漢語、印地語及佛學等),薛克翹先生自然會收集研究相關成果,《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也自然受益于這些成果。但不止于此,前人沒有論及的時代同樣出現(xiàn)在該部著作中,其中的第七章和“后記”尤其值得提及,前者探討的是后至2002年前后中印交流的內容,后者則把這一內容一直延續(xù)到2007年年中。為此,作者搜集了相關材料,并科學整理,合理使用,為中印交流史增添了全新的一頁。《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的資料之全不言而喻,難能可貴。
《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的學術意義更為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雖然擁有眾多大家的研究成果,但薛克翹先生絕不人云亦云,多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在第三章中對中國僧人赴印求法的結論性總體觀點:“從微觀上講,他們(中國僧人)不遠萬里、不畏艱辛,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代價,體現(xiàn)了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種對信仰的虔誠;從宏觀上講,這也是兩種文化在撞擊一吸收一改造一融合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因為只有通過深入的了解、反復的切磋才能達到深層次的溝通,才能達到完美和諧的融合,而撞擊和改造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因此,從文化交流的意義上講,西行求法運動的掀起就不僅僅是宗教信徒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民族進取意識的顯現(xiàn);求法者的使命就不僅僅在于取回幾部‘真經(jīng)’,而且還在于民族文化的改造和發(fā)揚。”(《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第75頁)。由此出發(fā),作者在充分掌握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僧人赴印求法的事實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民族的進取意識以及中印文化的融合過程,指出了中華文化所具有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特點。與此相仿,作者在討論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影響的時候,充分肯定了中國僧俗人等的貢獻,認為他們有的在印度生活多年而后回國,有的干脆老死印度,對印度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只不過由于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及復雜性今人尚未總結出來罷了。這實際上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一個問題,即中印文化交流的單向性問題。許多人認為,在中印文化交流過程中,印度文化是單向流向中國的,中國文化是單純的吸收者。其實,尼赫魯、季羨林和阿馬蒂亞?森等不少中印有識之士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我們兩國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通過研讀《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讀者應該可以明確發(fā)現(xiàn)所謂單向流動的觀點的局限性。實際也如此,文化交流必定是雙向的,在中印文化兩千余年的交流過程中,印度文化影響了中國,反之中國文化也影響了印度,只不過有潛顯之別罷了。《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以無可辯駁而又異常豐富的史料證明了這一點,應當說這是該書的一大學術貢獻。
二、薛克翹先生的新著雖名為文化交流史,但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除了涉及上文提及的漢學、傳統(tǒng)印度學、佛學、藏學、蒙古學、敦煌學、吐魯番學、絲路學、現(xiàn)代南亞學等純學術純文化領域,還涉及政治、交通、經(jīng)濟等多方面,實際上是一部中印全面交流史,而非只局限于文化。從某種角度說,《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是撰寫和考察中印政治關系史、中印經(jīng)濟貿易史、中印交通史等的必備材料,其對中印政治、經(jīng)貿、交通的探討和論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這部著作中的以后的內容是全新的,是他人目前還沒有系統(tǒng)涉獵過的,因而是作者對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突破性貢獻。通常說來,我國的史類著作很少涉獵當代問題和事件,但薛克翹先生打破常規(guī),因而使該書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這不失為一大貢獻。
四、通讀薛克翹先生新著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以事實說話”,這甚至是該書最明顯的特點。作者不厭其煩,每每以例證所言。書中人有古今之分,古人有張騫、鳩摩羅什、法顯、玄奘等,今人有譚云山、師覺月、季羨林、金克木等;物有大小之別,大者有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印度的佛教,小者有棉花、海貝、糖,如此等等,給人以充實感和厚重感,令人感慨中印交流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從而使人能夠更加正確地對待和把握當今的中印關系。
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飽經(jīng)憂患而延綿不絕,中華民族歷經(jīng)苦難而生生不息,源于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強大凝聚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體。在大陸,過去60多年,大陸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文化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今天的大陸,中華文化處處生機勃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互融合,東方與西方彼此借鑒,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影響日益擴大。在臺灣,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枝繁葉茂。臺灣同胞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但無需諱言的是,2008年之前的10多年間,臺灣出現(xiàn)了一股“去中國化”的逆流。這種數(shù)典忘祖的行徑,理應遭到所有中華兒女的抵制和譴責。
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維系兩岸關系根基的重要紐帶。當前,經(jīng)過兩岸同胞不懈努力,兩岸關系終于進入和平發(fā)展的新階段,開啟了大交流、大合作的新篇章,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齊頭并進,蓬勃發(fā)展,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隨著兩岸民眾往來日益頻繁,“三通”之后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深化感情的交融。因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領域的交流都更為深刻,更為長久。只有不失時機地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兩岸關系的基礎才能更加牢固,兩岸關系的動力才能更加持久,兩岸關系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經(jīng)受風雨的考驗。
強調,當前,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兩岸同胞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中華文化積淀著我們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我們應當以禮敬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深刻認識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進而更積極地弘揚中華文化。
二是共同塑造中華文化的時代形象。和諧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今天,倡導和諧與合作,應當成為我們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時代形象。兩岸的專家學者可以共同研究,加強交流,爭取形成更多共識。
關鍵字:媽祖文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兩岸交流
一、媽祖文化的介紹
媽祖文化這個題目,是1987年在莆田舉行的《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與會的專家、學者著重從媽祖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兩個層面作了初步的研討。二十多年來,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逐步的加深,總的趨向是擴大了專家、學者們的共識,縮小了大家的分歧。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種尋根文化、和平文化、愛國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傳承,已發(fā)展為波及海內外幾十萬個城鄉(xiāng)地方聚落的媽祖文化圈和文化層,轉化為廣大地區(qū)民眾的精神和物質力量,形成了普及萬方的中國媽祖文化版圖。構成了極其和諧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共享的重要樞紐,發(fā)揮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陸、港澳臺和全球中華兒女的同胞親情。
(一)尋根文化——構建兩岸文化交流的基礎。媽祖信仰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分靈, 其宮廟和信眾已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前往福建湄洲島祖廟進行謁祖進香活動, 已成為廣大港、澳、臺同胞信徒,和海外華人信眾的平生夙愿。媽祖不僅被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為海外赤子尋根懷祖、文化認同的精神載體。
(二)和平文化——發(fā)展兩岸關系的和平途徑。伴隨著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 信仰媽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媽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媽祖信仰與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溝通、理解和融洽。媽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營造著海峽兩岸由文化認同而民族認同、進而走向國家認同的和平氛圍, 密切著海內外華夏后裔的精神紐帶。
(三)愛國文化——兩岸關系源起的歷史見證。媽祖精神顯著的特點是護國庇民。在中國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多次留下中國水師依恃媽祖庇護取得勝利的傳說。今天,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沖破“****”勢力設置的重重障礙,越過海峽到湄洲島媽祖祖廟進香朝圣,尋根謁祖。
二、世遺下的媽祖文化對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產(chǎn)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進本源共識。媽祖文化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傳播,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了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移居臺灣的移民帶去的媽祖神靈是從大陸祖廟帶去的分神,而且他們看重家鄉(xiāng)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稱之為“桑梓神”。在臺灣各地的分廟建立之后,立即與大陸媽祖祖廟確立了源與流的特殊關系。為了增強和保持這種源與流的特殊關系,臺灣各分廟都會定期到媽祖祖廟去“乞火”、參加祖廟的祭奠等活動,俗稱“進香”。定期返回大陸祖廟進香是媽祖信仰最為獨特的地方,而進香活動也是臺灣媽祖信眾最重要的社會活動。1987年的“媽祖千年祭”活動吸引了近10萬名臺灣媽祖信眾前來參加,空前的朝拜熱情促使臺灣當局部分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謁祖。首屆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的成功舉辦,對恢復兩岸民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媽祖文化交流,提升了兩岸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顯現(xiàn)出臺灣與大陸原本一家的至親關系。
關鍵詞:國際商務;跨文化;溝通途徑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變得越來越頻繁,使得國際商務活動明顯增多,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商務活動的主要溝通途徑。通過彼此國家之間的交流,了解彼此國家的習俗、地域風情等具有濃郁文化色彩的方式,來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思想與文化交流。因此,在眾多的國際商務活動中,進行跨文化溝通的途徑尤為重要。本文就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溝通存在的問題以及國際商務活動的跨文化溝通途徑進行了探究。
一、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溝通存在的問題
1.語言障礙
在現(xiàn)代商務活動中,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時最為明顯的就是存在語言障礙,語言是溝通的基本方式。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進行國際貿易活動,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消除彼此間的語言障礙。雖說有時可以通過肢體語言進行彼此之間的溝通,但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表達時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肢體動作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所以說利用語言進行直接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是進行國際商務活動的必要條件。存在語言障礙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溝通障礙,沒有達到最基本的交流條件,那促成國際商務活動順利進行的幾率會大大減小。
2.文化的差異觸及對方國家的禁忌
國際商務活動中,與對方進行交談時,很多情況下由于文化的差異,會觸及到對方國家的禁忌,這是最為嚴重的情況。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小心提及到對方國家的禁忌,就表明沒有對該國家的文化習俗、地域風情等方面進行足夠的了解,沒有做到尊重對方、理解對方,也會容易導致商務活動的失敗和合作的破裂[1]。
3.思維方式的差異而造成矛盾和沖突
國與國之間不僅存在著文化習俗上的差異,同樣也存在著思維方式的差異。在商務活動中,由于思維方式差異造成的矛盾也是屢見不鮮。如同我們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針對同樣的問題,不同國家的人會存在相應的分歧,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會容易引起沖突。
4.文化交流欠缺
對于對方國家的文化明知道存在差異,卻沒有做到及時有效的交流,不能夠清楚的了解彼此之間文化細節(jié)上的差異,文化交流欠缺,導致不能夠進行換位思考去體諒對方的處境,因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礙和誤解,導致國際商務活動和合作的失敗,甚至破裂。現(xiàn)在國際商務環(huán)境中,由于文化交流欠缺而導致的合作破裂不在少數(shù),所以說,文化交流欠缺是國際商務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二、國際商務活動中跨文化溝通的途徑
1.解決語言障礙問題,進行直接交流
進行國際商務活動之前,語言障礙是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尤其是一些不使用英語,而使用本土語言的一些國家,語言障礙問題更為嚴重。存在語言障礙問題,會使得商務活動不能切實有效的進行,彼此之間不能夠正常溝通,影響商務活動的效率。所以說解決語言障礙是重中之重,可以聘請翻譯人員進行隨身翻譯,以至于能夠進行直接的溝通與交流,增深彼此之間的了解,使國際商務活動的國際合作得以實現(xiàn)。另外,在聘請翻譯時,要選擇高級翻譯人員,為促成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商務合作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在解決語言障礙的基礎上,對該國家的文化、地域等方面進行了解、學習,最終實現(xiàn)國際之間商務的友好合作。
2.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視度
跨文化交流對國際商務活動的進行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主導著商務活動的方向,決定著商務活動的成功率,是進行國際商務活動的關鍵。針對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內容,首先要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視程度,如果團隊不能夠自行汲取文化知識,應當雇傭相應的專家、學者進行培訓授課,使團隊成員能夠直截了當?shù)牧私饪缥幕矫娴膬热?,可以充分的提高團隊對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認知度。經(jīng)過專家的授課培訓,了解對方的地域和風土人情,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以至于能夠做到縮小文化的差異。換位思考,轉變思維模式,對該國家的文化要始終保持高度尊重,以誠心換誠意,才能有利于促成商務活動的成功。加強對進行國際商務活動團隊的文化方面的培訓,是做好國際商務活動進行的有效方式之一。
3.利用網(wǎng)絡媒介進行學習與溝通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我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媒介對各國的文化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要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我們要利用網(wǎng)絡平臺、新聞媒體等傳播媒介區(qū)獲取有效信息,這是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網(wǎng)絡信息和新聞實事都是來自于全球的,信息容量之大,范圍之廣,對我們學習各國文化是綽綽有余。通過網(wǎng)絡資源獲取我們想要的信息,充分的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了解文化差異之后,對癥下藥,尋找適合的方法與對方進行友好的溝通,了解對方文化的屬性和習慣,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體諒、理解對方,這樣,更容易取得對方的信任,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商務活動的氛圍。通過一個簡單的網(wǎng)絡媒介,可以解決國際之間跨文化交流的障礙,促進國際商務活動的產(chǎn)生。
4.換位思考,減小文化差異
一個國家的文化風俗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國際文化交流,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要了解對方的風俗文化,避談對方國家的禁忌,換位思考,以對方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減小文化差異。出國之前做好功課,有利于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尊重對方國家的文化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是尊重一個國家的重要表現(xiàn)。每個國家都特有的的文化習俗、國家禁忌,要積極的進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縮小文化差異,避談禁忌。例如,法國和意大利擁有共同的禁忌就是避談“13”和“星期五”[2],因為他們認為它們代表著“厄兆”;加拿大人的食物禁忌是動物內臟和腳爪;法國人喜歡藍色、白色和紅色;意大利人見面時要行握手禮,交談中不要提美式橄欖球和政治;英國人最為喜歡的就是談及天氣[3]。所以說,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風俗,不觸犯他國禁忌,是進行跨文化溝通的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國際商務活動之前,文化差異是每個國家最為關注的內容。出國前,做好文化方面的了解工作是必要的。了解該國家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內容,對于適應該國的環(huán)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了解兩個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將本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尋找出國家文化之間的共同點和共同話題,從而可以有效的減小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可輔助談論本國的特色文化,加強溝通與了解,有利于國際商務活動的進一步擴展,讓對方充分的了解中國文化,放下心里設防,坦然的與我方對話,容易促進兩國的和平友誼,從而促成了國際商務談判、外交等國際商務活動。
5.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頻繁度
針對跨文化交流,我們應當本著始終堅持的原則,與對方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交流的頻繁度?,F(xiàn)在社會存在的現(xiàn)狀就是當兩國之間存在貿易或其他商務活動時交流頻繁,但是當貿易等活動一旦結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商務活動會明顯減少,使得跨文化交流的頻繁率逐漸降低,影響了兩國之間的溝通和友誼,這是不恰當?shù)?。那樣會讓對方覺得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會出現(xiàn)一些“叛逆”的心理。所以,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要保持時刻的新鮮度,給對方以高度的熱情,堅定不移的保持好彼此之間的關系,才能夠長久的的進行交流與合作,可使兩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牢固。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頻繁度是維持國際商務關系最為重要的紐帶,對待每一份國際關系,都要拿出高度的熱情給予充分的保護,促進國際商務活動持續(xù)有效的進行。
三、結束語
跨文化交流是現(xiàn)代商務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國際間商務活動,做好跨文化溝通與交流是關鍵。本文系統(tǒng)性的探析了進行國際間跨文化溝通途徑與策略來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加強國際商務活動的交流,促進國際之間關系的建立與發(fā)展。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帶動了國際間商務活動的發(fā)展,從而驅動了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快速發(fā)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合作,加快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步伐。
參考文獻:
[1]邵亞琦.淺談國際商務溝通中的文化差異問題[J].改革與開放.2013,11(22):91-92.
[2]李紹青,侯彥賓.文化移情與跨文化交際中的數(shù)字文化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2,12(28):87-88.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8-0026-01
隨著國與國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當今社會需要綜合性的人才,英語教育應當適應社會的需求成為全面的素質教育。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時所發(fā)生的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及碰撞,也指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人們在交流時會習慣的用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來跟對方交流,這樣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沖突和理解上的偏差。
二、語言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在語言、文化、交際三者的關系中,語言是一種符號表現(xiàn)方式,文化是語言的背景,而交際則是前兩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語言形式的具體應用,三者相互依存。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的功能是運用。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又包含在語言中,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在以一種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應遵守該語言的文化規(guī)則。當一種語言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被廣泛傳播到本土以外、為眾多其他地域的人們使用時,語言與文化之間會呈現(xiàn)出一種頗為復雜的關系,而在以該語言為媒介所進行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遵守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也可能會有所不同。
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這樣的誤解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學生們學習語言的能力,也要教授他們學習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大學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
英語課從小學開始就已經(jīng)被我國列為基礎課程之一,大學英語課也順其自然成為每位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雖然學生們學習了多年的英語,但是在口語交流上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歸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1.教學的目的被轉移
眾所周知,我們學習語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交流,可是由于口語實施困難,考試也只進行筆試,這樣就導致了我們把口語的重要性淡化了,一味的強調提高學生們的筆試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英語的目的也已經(jīng)在無形中被轉移了。這樣重視應試能力使很多的學生考試成績很高,可是他們口語能力差更無法跟外國人交流。
2.教學方式太過傳統(tǒng)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式就是教師按照教材給的內容教學生,按照考試的考點訓練學生。書上講什么,考試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學生們也就跟著學什么,但是這樣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及掌控能力。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只有知識不去運用那么等于沒有知識,所以現(xiàn)代英語教學的目標要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上。在語言教授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學習更多的背景知識,了解更多的不同民族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及思維方式,要使學生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從以前的應對考試轉變?yōu)榭缥幕浑H。
四、在口語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方法
一門語言運用的好與壞最直接的就是從口語中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要通過口語的訓練來幫助他們提高對語言的應用能力,然而僅僅提高口語的流利程度是不夠的,教師也應多給學生們灌輸一些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避免學生們在交流時犯不必要的錯誤。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多開口說,不要怕犯錯誤。
中國學生學英語的最大弊端就是害羞、怕出錯。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們多說??梢酝ㄟ^課堂上的報告、演講活動來幫助學生們開口,同時他們下去翻閱的各種資料也可以使他們更加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這樣就可以在提高對英語口語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2.調整教學方式,調動學生開流的積極性。
教師可以定期的播放英文原聲電影,鼓勵學生們多聽、多學、多說,組織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模擬表演。還可以組織學生們聽一些報告,請歸國的留學生來介紹一些海外的學習、生活情況來開闊學生眼界,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結束語
各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使得英語成為當之不二的通用語言?,F(xiàn)代的英語教育如果只立足于文字的教育,那么中國勢必要被世界其他國家所不接受。提高學生們的口語水平迫在眉睫,為了提高交流的能力,保證其順利的進行,教師在訓練學生口語的同時也一定要介入一些必要的跨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 顧曰國.跨文化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關鍵詞:蒙漢翻譯 文化交流 作用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c)-0210-02
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民族發(fā)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過程中,對語言的理解將成為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國家間經(jīng)濟、政治等活動的日趨頻繁,不同民族與國家的文化滲透與交流得益于翻譯。翻譯作為不同語言相互轉換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與國家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語習慣的不同,要求翻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在翻譯中,對于文化差異的正確理解和認知將決定翻譯的水準。蒙漢翻譯同樣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實現(xiàn)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1 蒙漢翻譯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風以及民情,構成了一個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穩(wěn)固的生活區(qū)域之前,與歷史演變相攜。伴隨著民族與國家的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日趨完善,為了互通有無,形成了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語言的不通促使翻譯的出現(xiàn)。在跨文化翻譯中,注重民族文化特點,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對于文化交流以及經(jīng)濟、政治等社會活動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我國的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故事講述了一個偷盜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門上的鈴鐺,想將它偷取過來,可鈴鐺在碰觸下會發(fā)出聲音,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這個偷盜的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會聽到聲音了,可想而知,偷盜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這個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夠深入,那么,很難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漢翻譯中,譯者對于兩個不同民族的歷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習慣等的了解,將決定著譯文的欣賞性和研究價值。
2 蒙漢跨文化翻譯的意義
蒙漢跨文化翻譯在解決語言障礙的同時,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在人類語言形成之初,語言就與文化相互依存,這意味著語言的流通也將促使文化的交流。對于不同語言的翻譯,在增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間產(chǎn)生的碰撞,這種碰撞容易激發(fā)人們對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發(fā)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在蒙漢文化交流中,翻譯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從文化交流的意義上看,翻譯對不同語言的構成以及使用條件有了一個全面的闡述,在思維層次上向人們揭示了文化的差異性,同時內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們闡釋了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以及深遠的民族文化,從而實現(xiàn)了文化的互通。
在蒙漢翻譯中,對于語義的表述以及語法構成的研究,將決定譯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1]。例如:對于語法,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譯者要從主語和主題兩個方面考慮譯文的組合。漢語對于動作的發(fā)出者或實施者賦予了決定的權利,所以,具有強烈的主導作用,因此,在蒙漢翻譯中,確定主語或主題,對于有效完成譯文翻譯具有重要的作用。
對于翻譯的文化意義,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考慮。宏觀可從文化層次上進行分析,而微觀則是通過句子的構成來探究。在對語言的微觀意義研究上,可從通過四種方式表現(xiàn),即象形、映射、折射和暗示。我國對文字的運用手法極為豐富,人們在抒感、描寫事物以及闡述觀點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寫作的目的,通常會借助修辭手法加強表現(xiàn)效果,因此,在蒙漢翻譯中,對語言修辭手法的解讀將加強翻譯的感染力,從而使譯文更為生動。
3 蒙漢翻譯的文化傳播功能
在各民族與國家交往中,語言上的交流讓人們了解了彼此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等,從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蒙漢兩個民族很久以來就建立了友好的往來,在蒙漢交流的過程中,兩個民族語言上的互通對于社會活動的友好進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蒙古廣闊的草原賦予了那里的人們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生態(tài)倫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漢族則以農(nóng)耕為主,他們在耕作中收獲希望和幸福,對賦予他們生命的土地極其熱愛。在漢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讓人們懂得了順應農(nóng)節(jié)耕作,才能有所收獲,這也體現(xiàn)出了順應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在蒙漢翻譯的過程中,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發(fā)生了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民族間的交流更為順暢,為建立良好的民族關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2]。蒙漢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上的交流,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對于文化差異的認知,將決定翻譯的好壞,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傳真”的原則,以構建良好的文化傳播橋梁,使蒙漢文化能夠相互影響,共同為民族發(fā)展貢獻力量。
3.1 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傳播主旨,通過對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間形成了和諧的發(fā)展氛圍,對維護民族穩(wěn)定以及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民族間文化的傳播,使得文化不斷吸納新的事物,實現(xiàn)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豐富,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將推動文化傳播向著更為深遠的方向發(fā)展。從某種角度上看,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相互轉換,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傳真”,所以說,翻譯也是文化翻譯,也只有這樣,翻譯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漢兩個不同民族在社會發(fā)展與人類進步的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關系,在社會活動交往過程中,翻譯有效地避免了兩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審美以及理解上的誤區(qū),進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頸,使社會活動更為活躍。蒙漢翻譯將文化交流變得順暢,實現(xiàn)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譯的凝聚功能對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發(fā)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3.2 文化教化功能
文化傳播的受眾者在對文化的感知中逐漸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內容,從而自覺遵守該文化的要求,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3]。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譯的目的不僅是讓人們理解彼此的語言表述,同時也要讓人們對彼此的文化能夠認同,進而能夠自覺地將該文化帶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圍中影響他人,從而使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這也是翻譯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在蒙漢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關注受眾者的感知情況,并盡量讓其接受文化熏陶,從而達到影響的目的。一般來說,譯者要有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文化差異,才能發(fā)揮出蒙漢兩種文化的教化功能。
4 結語
蒙漢翻譯作為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對文化差異有足夠的認知,這不僅能使翻譯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時也能促使兩個不同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從而使接受者能夠受其影響并能夠自覺接受這一文化的熏陶,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以推動不同的相互交流,為實現(xiàn)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進貢獻力量。蒙漢翻譯是凝聚蒙漢兩個民族的重要紐帶,為促進民族間的友好發(fā)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烏恩巴雅爾.淺談蒙漢翻譯工作[J].青年文學家,2015(20):140.
關鍵詞:一帶一路 公共外交 孟中印緬人文交流 現(xiàn)狀 對策
引言
主席于2013 年9 月和10 月出訪中亞及東南亞國家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為發(fā)展中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與印度、孟加拉和緬甸的人文交流事業(yè)提供了巨大的機遇。2013年5月和10月總理和曼莫漢?辛格總理互訪,把“構建孟中印緬經(jīng)濟走廊”寫進了《中印聯(lián)合聲明》,這表明各國政府高層日益重視孟中印緬(BCIM)地區(qū)的經(jīng)濟合作。在現(xiàn)代國際關系中,人文交流是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經(jīng)濟貿易合作之后推動國家間關系發(fā)展的第三動力。近年來,孟中印緬四國的交往不斷深入,高層及民間往來不斷增加,但就目前情況看,孟中印緬人文交流雖然有所發(fā)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我們需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這是構建我國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推動我國同周邊國家合作的戰(zhàn)略需要。
1 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研究意義
“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我國為順應當今世界經(jīng)濟、政治、外交格局的新變化而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將進一步拓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貿合作空間,也將為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文交流及友好往來開辟更加順暢的通道[1]。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它的有效開展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積極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對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現(xiàn)狀與問題進行全面研究,這是相對于孟中印緬經(jīng)濟走廊建設的另一重要領域,是對全面拓展孟中印緬合作的理論創(chuàng)新;加快發(fā)展需要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和外部條件,而保持良好的地區(qū)環(huán)境和周邊環(huán)境尤為重要,積極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是當前四國加強相互溝通、加深相互理解、增強互信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創(chuàng)造和平與發(fā)展的地區(qū)環(huán)境;孟中印緬人文交流是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一帶一路”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解決該地區(qū)存在的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增強中國在東南亞、南亞的影響力,推進四國共同繁榮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 國內外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現(xiàn)狀
自2000 年開始,我國便在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上有了新的突破。例如,中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建設成效顯著;中英、中歐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實現(xiàn)重大進展,目前我國正致力于不斷推動和完善中外人文交流的戰(zhàn)略布局。自1999年孟中印緬(BCIM)地區(qū)經(jīng)濟合作論壇創(chuàng)立以來,到2013年為止,已先后召開了 11 次會議,在多個領域達成了共識,先后通過了一系列促進合作的“倡議”或“聲明”,這反映了各方增強合作交流的強烈愿望,也為推動孟中印緬的經(jīng)濟和人文合作提供了內在動力。近年來,孟中印緬人文交流日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重視,國內專家普遍認為,“無論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jīng)濟合作為基礎和主軸,以人文交流為重要支撐,開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盵2]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國內對孟中印緬經(jīng)濟走廊建設的研究逐漸增多,但針對人文交流的研究相對欠缺。從國外研究來看,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亦受到國外學術界的重視。例如,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原部長蘇爾丹拉耶夫認為,沒有人文合作的發(fā)展,很難實現(xiàn)經(jīng)濟合作的進步,希望通過人文橋梁,促進絲綢之路國家間合作的復興。[3]希臘教育部原部長季亞曼托普魯?shù)忍嶙h設立“絲路文化之都”項目,每年由一個沿線國家組織文化活動,涵蓋文化、科技、展覽、經(jīng)濟合作,并進行定期評估,用標準化方式推行,市場化運作,建立人文交流長效機制。[4]印度尼赫魯大學的邵葆麗教授認為,中印文化交流已取得成果,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展示成果,探索和發(fā)展成功模式,以促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除了中印合作外,中國還可以與其他南亞國家進行合作,特別是孟中印緬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她認為孟中印緬地區(qū)是一個文明圈,有著悠久的經(jīng)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的歷史,存在許多相同的地方和共同的問題。加強該區(qū)域的人文交流將有利于解決共同問題。她認為應該探索一種合作模式和機制,以促進中國與南亞國家或孟中印緬地區(qū)的人文交流。[5]
3 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對策
鑒于國內尚缺乏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系統(tǒng)研究,我們應該抓住“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歷史機遇,以公共外交理論為支撐,進一步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事業(yè),以下是關于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建議與對策:
第一,優(yōu)化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的指導思想:積極促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讓其融入和服務于“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建設戰(zhàn)略,這是積極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核心指導思想。
第二,明確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梳理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歷史,準確把握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現(xiàn)狀和問題,以及推進孟中印緬人文交流面臨的主要障礙;其次,研究孟中印緬人文交流對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影響;再次,研究印、孟、緬三國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找到確實可行的路徑和合作平臺,不斷拓展合作空間,豐富合作內容(例如,輪流承辦科技年、文化交流年、宗教交流年、青年友誼年、語言年、智庫交流以及孟中印緬教育互聯(lián)互通項目等)。
第三,明晰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的重點:孟中印緬人文交流與“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關系,將是重點突破的理論問題;由于孟中印緬四國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各異,因此,突破各國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孟中印緬人文交流合作機制、服務體系和成果評估機制是研究重點之一,因為這是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工作正常有序發(fā)展的制度保障;“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主要立足點在于經(jīng)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并不涉及政治和國家安全等敏感領域,然而部分大國實施的力圖主導地區(qū)事務的戰(zhàn)略舉措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因此,外部大國制約因素對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影響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之一。
第四,拓展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研究的方法:采取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即分別研究中國――印度、中國――孟加拉、中國――緬甸的人文交流情況,然后把孟中印緬四國人文交流的整體情況進行綜合研究。具體研究方法如下:研究“一帶一路”和公共外交理論內涵,奠定理論基礎;收集我國關于發(fā)展對外人文交流事業(yè)的相關政策文件和經(jīng)驗報告,整合“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人文交流的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拓寬視野并且運用政治學、歷史學、地理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公共外交等學科知識,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實地調查法、文獻法、多學科交叉等方法展開研究;深入挖掘四國人文交流合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為發(fā)展孟中印緬人文交流事業(yè)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
[1]張軍.我國西南地區(qū)在“一帶一路”開放戰(zhàn)略中的優(yōu)勢及定位[J].經(jīng)濟縱橫,2014(11):93-96.
[2] [3] [4]蔣希蘅,程國強.“一帶一路”建設的若干建議[J].西部大開發(fā),2014(10):98-101.
[5]王靜,孫喜勤.中外學者談中國-南亞合作[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3(3):94-101.
[6]吳思科.“一帶一路”,中國外交的新思路[N].光明日報,2014-6-7(9).
[7]楊毅.軟實力視角下中國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J].理論與改革,2012(4):110-113.
[8]許利平.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J].新視野,2014(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