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移動支付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移動支付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移動支付的特征

        第1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6-0055-01

        一、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面臨的問題

        移動通信的手機用戶逐漸增多,手機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手機的移動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現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功能的發揮,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手機用戶消費習慣有待進一步培養,由于現金支付的習慣根深蒂固,很多人認為手機銀行支付具有風險,而現金支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譬如市場買菜、逛街買衣服等,都需要用到現金,而手機銀行的支付僅僅滿足用戶的部分生活需求,所以普及率不高。在商業模式上,創新力度不足,只有商業模式創新了,才能夠適合我國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的產業化發展,才能夠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

        (二)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需要為用戶帶來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操作,但這方面的功能仍然比較薄弱。在加上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的覆蓋范圍不廣,能夠為手機銀行提供移動支付的無線POS機或者售貨柜很少,影響了手機用戶普遍使用移動支付功能,從商家盈利增長點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移動支付的業務增長點和盈利方式,是該功能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之一。

        (三)目前手機用戶還沒有全面實行實名制,很多時候存在用戶惡意透支的風險性問題。在交易之前沒有辦法授權、識別和控制用戶,安全和易用之間存在諸多矛盾,譬如安全級別提高了,卻增加了操作的程序,讓用戶覺得操作復雜,而一旦簡化操作程序,則會降低安全級別,讓用戶覺得不夠安全。

        總是,3G時代的來臨,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面臨全新機遇的同時,又面臨全新的挑戰,帶來的新技術優勢和難題,無疑是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務須重點考慮和攻關的難點。

        二、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發展的建議

        (一)創新業務模式,培養用戶習慣。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具有較長的產業鏈,而且合作的方案非常復雜,協調產業之間的合作,往往需要較高的成本才能夠完成,因此商業模式方面,需要對業務模式進一步創新,以融合產業之間的合作協調關系,并通過檢驗和修訂,創設產業之間的共贏局面。

        筆者認為,商業業務模式的統一建立,是培養手機用戶移動支付習慣的關鍵所在,可以形成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并對移動支付市場進行規范,以良好的支付環境留住用戶。目前我國移動支付的產業發展以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為主導,運營商的產品創新和市場需求快速反應能夠迅速實現金融信息服務和中間業務的共享管理,因此運營商應該以此為優勢加大移動支付服務和信息安全的研究開發,提高商務運作的效率,以一對一的商務模式,創建移動支付產業商業化發展的局面。

        另外媒體行業、娛樂行業等新興服務行業,也要逐步參與到移動通信業和金融業的陣營當中,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通過合理的分工和緊密的合作,創建科學合理的業務合作模式,推動移動支付產業的穩健發展。

        (二)增廣移動支付面,提高支付便捷性。相比于傳統的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的優勢是電子物流和非面對面支付,體現出方便性的特征,這些優勢我們需要加以拓展,增加移動支付業務的突破口,將支付拓展到手機賬單繳費、手機票務交易、手機彩票購置等范圍。一方面,手機移動交易應該立足于現有的領域,逐步向四面擴散,開辟業務的增長點和盈利方式,譬如在商場、超市等裝配移動支付終端,將移動支付培養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積累移動支付產業的經驗和資源,極大業務的宣傳推廣,整個市場的資源優勢,逐步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

        目前3G技術的發展很快,移動電子商務和我們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何處理好移動商業模式和傳統商業模式的關系,將兩者相結合,利用生物測量的技術,解決卡號、賬號、登錄號等密碼記憶的紊亂問題,利用聲音、手印、指紋等作為個人訪問網絡的特征,解決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問題。

        (三)提高移動支付技術含量,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安全性問題是手機用戶所擔心的問題,由于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網絡系統屬于開放性的系統,除了網絡設備具有開放性,移動支付代碼也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帶給移動支付流程嚴峻的安全技術問題。因此,移動支付要在技術方面提高安全系數,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授權、鑒別和控制消費者,以便在交易的時候確保支付信息傳遞的可靠性、私密性,同時也能夠避免某些用戶惡意透支,降低交易的風險,另一方面是結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在確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簡化支付的操作程序,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間的關系,既不能為了提高系統安全系數而增加復雜的操作程序,加大用戶支付時的操作難度和時間,也不能夠片面追求用戶操作的快捷和方便,而對交易的安全基本要求視而不見。

        總之,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平臺的安全和易用是目前需要重點解決的技術難題之一,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加密認證算法、交易密度長度、代碼規模大小等,消除手機用戶在交易和支付時候的顧慮,讓用戶感受到移動支付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進移動支付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移動通信的手機用戶逐漸增多,手機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手機的移動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現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機銀行用戶消費習慣有待進一步培養,再加上手機銀行移動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存在問題,使得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難以大范圍推廣。因此,我們需要創新移動支付的業務模式,培養用戶的習慣,提高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從信息產業發展和價值收益的手段,創建科學合理的業務合作模式,推動移動支付產業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潘辛平.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的生力軍[J].中國金融電腦,2010,5:35-36.

        [2]郝文江,武捷.移動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術保障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1,9:19-22.

        [3]陸沂圃.銀行業如何應對移動支付[J].山東通信技術,2010,1:48-49.

        第2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移動支付的安全性直接影響著其業務的發展,隨著移動支付領域的進一步擴大和無可厚非的便捷性,移動支付不再僅僅支持小金額的購物消費,也開始服務于一些金額較大的轉賬業務。此時,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移動信息網絡的開放性日益增強,使得信息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日俱增,用戶的資金及信息安全每時每刻面臨被泄露的風險。移動支付是一個過程,涉及多個部門,任何一個步驟都可能是安全隱患點。用戶是請求的發起方,既要防止病毒入侵,又要防止偽基站電信詐騙,而近些年電信詐騙方式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手機支付系統既要保護信息不被外泄,又要抵御黑客的惡意攻擊,難免在安全系統和侵入程序的相互廝殺中承受損失;發卡銀行和繳費中心對用戶的身份進行識別時要提防惡意攻擊的干擾,還要對用戶信息進行保護以免泄露引發更大的損失。各個部門進行必要的安全驗證和安全保護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戶資產損失的風險。對移動支付安全的討論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

        劉冠群(2015)認為,保證移動支付安全性應從硬件防護身份驗證管理措施三個方面著手。袁娜(2015)針對移動支付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提高設備安全性、應用發行加強管理、鏈接可信任的網絡、加強安全防范意識等對策。黃麗云等(2013)認為,解決移動支付安全應從應用/服務層安全平臺層安全網絡層安全無線加密技術四個方面開展。綜觀學者們的觀點,大多數學者是從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兩個層面針對移動支付安全提出了建議。但是入侵技術和安全防護本就是攻守雙方,彼此在歷次交鋒中相互促進,通過技術層面很難達到完全的安全。這種防御和攻擊的行為注定是無法終止的,而安全系統的升級也往往是原系統抵御失敗后亡羊補牢的修復漏洞,而此前遭受的損失往往無法挽回。

        2 保險制度的內涵分析

        保險的產生和需求源自于兩點:一是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其內涵為風險無處不在和風險的復雜性;二是剩余產品的出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是保險產生的物質基礎和必要前提。而這兩點都是移動支付安全所存在的因素。保險是一種風險應對機制,其具有經濟補償、經濟給付、資金融通、防災防損和社會管理等功能,保險有助于企業在事故發生后能夠及時恢復生產經營,保障社會再生產活動的順暢運行;加強企業的經濟核算和風險管理能力;具有安定人民的生活,促進社會穩定的功能;保證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履行,以保障受害者的利益。根據轉移風險財務手段的學說,宋明哲認為:所謂保險,系指不可預期損失之轉移和重分配之一種財務手段。這種觀點是從企業風險管理的角度給保險規定的定義;根據經濟補償制度的學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被保險人遭受保險事故以后得到保險人給付的保險金,其本質為被保險人的經濟補償。保險的種類有很多,關于財產保險,它的特征有如下幾點。

        (1)保險標的的多樣性。廣義的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其有關的經濟利益和損害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按標的具體存在形態通常可劃分為有形財產、無形財產或有關利益;狹義財產保險的標的僅指有形財產中的一部分普通財產(如企業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家庭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機動車輛保險的保險標的等)。

        (2)保險金額的可估價性。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確定一般參照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或者根據投保人的實際需要參照最大可能損失、最大可預期損失確定其所購買的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確定保險金額的依據即為保險價值。保險人和投保人在保險價值限度以內,按照投保人對該保險標的存在的保險利益程度來確定保險金額,作為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最高限額。由于各種財產都可依據客觀存在的質量和數量來計算或估計其實際價值的大小,因此,在理論上,財產保險金額的確定具有客觀依據。

        (3)財產保險的補償性。不同于人身保險合同,財產保險合同屬于損失補償合同,保險人只有在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并造成被保險人的財產損失時才承擔經濟補償責任,而且補償的額度以被保險人在經濟利益上恢復到損失以前的狀況為限,絕不允許被保險人獲得額外利益。

        (4)財產保險的時限性。大部分財產保險的保險期限較短。通常,普通財產保險的保險期限為一年或者一年以內,并且保險期限就是保險人實際承擔保險責任的期限。

        3 保險介入移動支付風險預警的實現

        保險特征與移動支付并不沖突,而是具有很大的相容性。首先,財產保險標的的多樣性必然包括貨幣資金,而貨幣資金就是移動支付的對象;保險金額的可估價性是指標的的損失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移動支付的主要風險恰恰是資金安全,具有明確金額;財產保險的補償性是指保險并不能預防標的損失的發生,是一種損失發生后的補償性質,結合保險的可估價性,補償的賠償款恰好是客戶損失的標的物;財產保險的時限性是指保險公司在承保后規定時間內承擔對客戶的保險責任,換句話說,只要在保險規定時間內保險公司就對客戶的資金安全承擔責任。支付平臺為客戶提供支付安全保險服務,并不會增加太多的營運成本,而由此帶來的優勢卻十分明顯:第一,提高用戶滿意度,對拓展市場起到積極的作用;第二,分散自身意外損失風險,將損失風險大部分轉嫁給第三方,提高自身運營的穩定性;第三,給投資者信心,企業以積極肯定的姿態面對風險,向投資人表現出對系統安全的技術自信、品牌自信;第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社會責任是企業承擔的義務之一,能夠直面風險,做出敢賠承諾,是一種企業責任的體現;第五,投入成本低,將保險引入支付體系,并不會對原有體系造成不良影響,僅僅是在流程上做出細微調整,即可滿足要求。移動支付存在的風險主要是資金盜竊風險,對比參照較為成熟的機動車輛盜搶險。移動支付面臨的資金盜竊風險具有數額確定、時間確定、流程清晰、監管嚴密等特點,事后公安機關破案難度相對較低,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低。相比風險更高的機動車輛盜搶險已經成功投放市場,單單從風險角度分析,移動支付的相關保險更容易被保險公司所接受,也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

        第3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傳統互聯網支付;移動互聯網支付;信任轉移;TAM

        中圖分類號:F724,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6)05-0019-06

        一、引言

        電子商務在中國市場的突飛猛進,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自中國工商銀行推出國內第一張移動支付雙幣信用卡以來,移動支付市場逐步由萌芽期進入發展和成熟期,消費者新的購物支付渠道由此產生。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到2.05億。在擁有大量3G用戶的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購物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移動互聯網巨大的市場滲透力和強勁的發展潛力將推動全民移動支付的穩步實現。

        移動支付是由移動運營商、移動應用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機構提供的允許消費者使用手機、上網本、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進行商品或服務等賬務支付的一種移動增值服務。與傳統的PC支付相比,移動支付的便利性、及時性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然而,由于移動終端尤其是手機保存著大量的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認知和PC支付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并且受原有PC支付信任的影響。為了提升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認知,幫助企業更好地獲取潛在消費者,本文借鑒TAM理論、創新擴散理論等信息技術接受和使用模型,建立消費者支付渠道信任轉移的概念模型,嘗試性探究消費者原有的PC支付信任如何從傳統互聯網渠道轉至移動互聯網渠道的本質問題,以期對管理理論和實踐有所貢獻。

        二、文獻綜述

        (一)信任

        信任是對行為的預期[1],是信任一方在感知上愿意相信另一方將要采取的行為是善良并誠信的[2]。學者主要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研究信任。在動態方面,學者認為信任是一個過程,可以分為初始信任和持續信任兩種[3]。初始信任是指交易雙方尚未接觸,交易一方通過評價商家聲譽、網站安全、網站有用性、結構性保障等來判斷商家的可信度;持續信任是指消費者同商家接觸之后,通過評價商家的交易行為而形成的信任[3]。在靜態方面,學者主要將信任劃分為不同的維度進行研究。Mcallister將信任劃分為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兩個維度[4];Bhattacherjee、Mayer et al將信任劃分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和正直信任三個維度[1,5];Gffen et al、Tan et al基于社會呈現理論將信任分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忠誠信任和可靠性四個維度[2,6]。

        (二)信任轉移

        關于信任轉移,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相似,他們指出:持續信任可能在可信實體和未知實體之間、熟悉環境和陌生環境之間轉移,該轉移過程表明了信任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這種通過潛在的個人認知實現信任的建立過程稱為信任轉移[7-8]。信任轉移又可進一步分為渠道內信任轉移和渠道間信任轉移兩種。其中,渠道內信任轉移是指處在相同渠道中(如網下、網上或移動)的主體對不同客體之間的信任發生轉移[8]。學者Stewart、林家寶、金玉芳 等均對此有相關探討和研究[7-9]。渠道間信任轉移是指主體對同一客體的信任在網下至網上渠道、網上至移動渠道等不同渠道之間的轉移。國外學者Lee et al、Verhagen et al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網下轉至網上的信任轉移[10-11],國內學者林家寶以證券行業為例,驗證了信任轉移是建立消費者移動證券服務初始信任的有效途徑[8]。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有關消費者傳統互聯網支付渠道信任向移動支付渠道信任轉移的問題研究成果較少。因此,本文基于信任轉移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消費者傳統互聯網支付渠道信任到移動支付渠道使用意愿的形成機理。

        三、研究假設

        信任信號傳遞理論認為,消費者建立的已有信任會轉移到移動環境下,促使初始信任的構建。Lee et al在研究網絡銀行信任時發現,消費者對傳統實體銀行的信任能夠通過感知結構保障、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影響其對網上銀行的信任[10]。楊水清 等的研究表明,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初始信任會受到其傳統支付信任水平的影響[12]。在我國,許多商家把業務擴建到了移動互聯網平臺。傳統互聯網支付和移動互聯網支付在操作流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消費者在熟知前者操作流程的情況下,很可能認為移動支付較易使用;此外,移動終端設備使網絡交易可以隨時隨地實現,空間限制較低,消費者很可能認為移動支付有能力滿足其支付需求。這體現了消費者對移動支付服務能力的信任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感知有用性。

        H2: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感知易用性。

        H3: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TAM理論認為消費者對信息技術的接受態度會受到其對信息技術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影響,使用行為又直接受到接受態度的影響[13]。也有學者發現,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前因,且二者均與消費者使用意愿正相關[14-16]。魏守波 等的研究發現,消費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會影響移動支付信任和移動支付使用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4: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H5:移動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H6: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使用意愿。

        H7:移動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使用意愿。

        Zucker指出,結構性保障是基于制度信任的結構性變量[18],是影響消費者初始信任的重要指標[3]。McKnight、李召敏 等通過實證檢驗證明結構性保障是消費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19-20]。如果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是穩定且持續的,其認知就可能發生轉移,并認為移動支付的安全仍有保障,而消費者這種感知良好的結構性保障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其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8: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的結構性保障。

        H9:結構性保障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與傳統的互聯網支付相比,移動支付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無所不在性。消費者可以使用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方便地完成支付。而且,移動支付同一些移動APP提供商的合作正在逐步擴大移動支付的使用范圍,提高了消費者對移動支付服務能力的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0:便捷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創新擴散理論認為創新者和早期使用者都具有冒險精神,他們愿意嘗試新事物,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初期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移動支付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產物,興起的時間還不夠長,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加之涉及到財務風險、隱私風險,因此移動支付的使用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項創新。雷晶 等的研究表明,個人創新性可以通過影響消費者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來影響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使用態度[21],對消費者是否選擇移動支付有著決定性的影響[22]。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1:個人創新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H12:個人創新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

        以TAM理論為基礎,學者們對影響消費者網上銀行及手機網上銀行使用意愿的因素做了相關研究,發現信任對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16,23-24]。在移動支付使用中,如果消費者建立了對移動支付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他就會產生移動支付的使用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3:移動支付初始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使用意愿。

        基于以上假設,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研究設計

        本研究首先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借鑒學者們的量表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其次,本研究通過專家訪談,得到了預問卷的測試題項,預問卷共包含25個測試題項。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設計選項,從1到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選取68名大學生進行預問卷的填寫,根據預問卷的調查結果,修改完善問卷,形成本研究的正式問卷。問卷題項來源如表1所示。

        (一)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正式問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測試消費者有無移動支付使用經驗,有使用經驗的被測者直接跳過第二部分的題項,填寫第三部分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文相關變量的測試題項;第三部分是被測試者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本研究共在網上和網下發放問卷600份,剔除無效問卷153份,有效問卷為447份。之后,為了保證采集到的樣本均為熟悉傳統互聯網支付的消費者,再次剔除使用傳統支付一年以下的問卷,最終問卷數量為385份。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本研究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表明,樣本集中在16到35歲,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專以上,本科生居多,傳統支付使用一般比較熟練且無移動支付使用經歷。

        (二)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使用SPSS20.0對樣本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如表3所示,各個指標的Cronbach’s ?琢值均大于0.8,復合信度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均大于0.7,說明量表通過信度檢驗。關于量表的效度,主要從三方面來測試:首先,本量表根據國內外學者的成熟量表改編而來,因此,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其次,本問卷整體量表的KMO值為0.812,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Sig=0.000,說明樣本的構建效度良好;最后,各個潛變量的相關系數和AVE值平方根都達到標準,說明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具體見表3、表4,說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對概念模型進行了擬合度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大部分的擬合指標在標準范圍之內,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良好,適合做結構方程分析。之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對模型進行了檢驗。

        (三)假設驗證

        模型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可見本研究提出的13個假設當中,除了假設H5和假設H10沒有通過實證檢驗以外,其他假設均得到實證支持。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會轉移至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初始信任和結構性保障,假設H1、H2、H3和H8得到支持。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結構性保障和個人創新性是影響消費者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假設H4、H9、H11得到支持。消費者的個人創新性對感知有用性具有正效應,假設H12得到支持。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初始信任同消費者移動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假設H6、H7和H13得到實證的支持,其中初始信任對移動支付使用意愿的影響效果最大。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385個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如下具體結果:

        1. 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能夠轉移到移動互聯網支付初始信任上(0.15),這種轉移也是消費者建立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當消費者未使用過移動支付時,他們通常會根據已經熟悉的傳統互聯網支付來判斷移動支付的可靠性。

        2. 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會顯著影響其對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0.26)和感知易用性(0.19)。這表明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已經熟悉并且信任時,移動支付同傳統互聯網支付功能的相似性使消費者感受到了移動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但是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易用性感知對其移動支付初始信任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調研對象偏年輕化,移動支付的操作流程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大。

        3. 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顯著影響移動支付的結構性保障。這進一步驗證了前人關于初始信任前因變量的研究成果[3]。移動終端攜帶了消費者大量的隱私信息,支付環境的安全性對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至關重要。如果移動支付的安全性較低,消費者就不會產生對移動支付的信心。因此,移動服務提供商、運營商以及金融服務商應該加強移動支付的安全性。

        4. 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對消費者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假設沒有得到實證的支持。原因可能是,雖然移動設備便于攜帶,為隨時隨地使用移動支付提供了設備支持。但是,我國無線網絡建設不能充分滿足移動終端設備高網速、寬覆蓋的使用條件。而且,國內三大運營商在提供移動數據流量增值服務方面的費用比較高,限制了移動支付的使用。

        5. 個人創新性對消費者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影響十分顯著。具有創新性的消費者對移動支付充滿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目前移動支付在大型城市應用廣泛,但是在小型城市尤其是農村地區應用尚淺,移動支付提供商可以通過迎合創新人群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打開市場。

        (二)管理啟示

        在擁有大量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上,移動支付必將成為未來支付的關鍵渠道之一。第一,提供移動支付的金融機構可以建立同傳統支付相類似的支付頁面、鏈接環境,最小化支付系統的操作難度。第二,擴大移動支付的可支付商品范圍,讓消費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移動設備轉賬匯款、網絡購物等;開拓小額支付市場,為消費者提供隨時隨地更為方便快捷的服務。例如LBS訂餐、打車服務等,激勵這些消費者成為移動支付的忠實者,為移動支付做口碑宣傳者。第三,提高移動互聯網的服務質量和網絡的安全穩定性,消除消費者隱私、財產丟失的隱患。第四,探索潛在創新消費者,同移動服務和商品提供商合作,為這些消費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第五,為提升移動支付的使用量,移動運營商也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更方便的無線網絡接入環境,使移動支付真正實現便捷性。

        六、研究局限和未來方向

        首先,本研究的樣本主要是傳統互聯網支付使用經驗滿一年的消費者,樣本的代表性不夠高,未來可以在豐富樣本數量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研究;其次,本研究的模型主要涉及了幾個影響初始信任的變量,未來研究中可以考慮增加其他變量來擴展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設。

        參考文獻:

        [1]BHATTACHERJEE. Individual trust in online firms: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211-241.

        [2]GEFEN D, STRAUB D W.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experiments e-products and e-service[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18.

        [3]陳明亮,汪貴浦,鄧生宇,等.初始網絡信任和持續網絡信任形成與作用機制比較[J]. 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4]MCALLISTER D J. Affc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1(38),24-59.

        [5]MAYER R C,DAVIS J H,SE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TAN,FELIX B,SUTHERLAND P. 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7]STEWART K J. Trust-transfer on the world wide web[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5-17.

        [8]林家寶,盧耀斌,章淑婷.網上至移動環境下的信任轉移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3):80-89.

        [9]金玉芳,董大海,劉瑞明.消費者品牌信任機制建立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6,9(5):28-35.

        [10]LEE K C,KANG L,MCKNIGHT D H. Transfer from offline trust to key online perce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4):729-741.

        [11]VERHAGEN T,DOLEN W V.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a multi-channel store image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9,46(2),77-82.

        [12]楊水清,魯耀斌,曹玉枝. 基于跨渠道的消費者移動支付采納研究[J]. 科研管理,2011(10):79-88.

        [13]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4]邵兵家,史毅飛.對企業使用網上銀行的意愿調查[J].統計與決策,2006,2(9):87-90.

        [15]KOUFARIS M,WILLIAM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41):377-397.

        [16]SUH B.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3):247-263 .

        [17]魏守波,程巖. 移動支付中用戶信任的影響要素[J]. 系統工程,2010(11):9-15.

        [18]ZUCKER 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 Research in Organazi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9]MCKNIGHT D H,CHERVANY N L.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 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35-59

        [20]李召敏,宋光興.電子商務環境下構建信任的制度途徑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6,20(10):63-66.

        [21]雷晶,李霞. 基于擴展技術接受模型的移動支付使用意愿信度及效度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4(18):98-100.

        [22]李凱,孫旭麗,嚴建援. 移動支付系統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交換理論的實證研究[J]. 管理評論,2013(3):91-100.

        第4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移動支付業務;銀行卡業務;發展影響;研究

        一、移動支付業務與銀行卡業務分析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技術的發展也隨之加快,手機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基于網絡技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攜帶不便性,

        “手機銀行”應運而生。

        1.移動支付業務

        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也稱之為手機支付,是指交易雙方為了某種貨物或者服務,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為載體,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的商業交易。移動支付所使用的移動終端可以是手機、PDA、移動PC等。

        移動支付業務是由移動運營商、移動應用服務提供商(MASP)和金融機構共同推出的、構建在移動運營支撐系統上的一個移動數據增值業務應用。移動支付系統能夠為每個移動用戶建立一個與其手機號碼關聯的支付賬戶,其功能相當于電子錢包,為移動用戶提供了一個通過手機進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認證的途徑。用戶通過撥打電話、發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動支付系統,移動支付系統將此次交易的要求傳送給MASP,由MASP確定此次交易的金額,并通過移動支付系統通知用戶,在用戶確認后,付費方式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如直接轉入銀行、用戶電話賬單或者實時在專用預付賬戶上借記,這些都將由移動支付系統(或與用戶和MASP開戶銀行的主機系統協作)來完成。

        2.淺析銀行卡業務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銀行的屬性也越來越多,銀行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銀行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福利。銀行卡由銀行發行,由發卡市場、收單市場以及銀行卡公司共同組成,此業務不利于銀行業的良好發展。同時,持有銀行卡的消費者在消費時用銀行卡進行付賬,避免消費者在由銀行提現金后在付賬的繁瑣過程,不僅確保了自身的財務安全,更有效節省了持卡人的財力以及物力,容易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

        銀行卡業務促進傳統商業模式的改變和產業結構升級。銀行卡的不斷普及,特別是互聯網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銀行卡的推廣使用,在催生了各種新型商業模式的同時,也正在引起傳統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促進我國相關產業的升級。

        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作為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有機融合的銀行卡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并在促進消費、提高經濟透明度、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對銀行卡業務發展的聯系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扶持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且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與銀行卡業務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進行“手機銀行”時,消費者的手機需與相關銀行進行綁定。并且,從政策環境上來講,移動支付的監管部門涉及到銀監會,且由二者在移動支付業務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經濟消費上來講,實行移動支付業務可以使消費者得到快速服務,大大的減輕了銀行卡業務的工作負擔。然而,移動支付業務也對銀行卡業務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銀行卡市場仍處于社會初級發展階段,若實行移動支付業務勢必會增強借記卡、工資卡等銀行卡的數量,將導致活動卡占總卡量的比例偏低,給銀行卡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負擔;從技術環境上講,我國的移動支付業務對銀行業務之間的綁定技術仍不夠完善,切技術水平低下,操作失誤率較高,不利于移動公司以及銀行企業的發展。

        對比國外相比之下,我國各家商業銀行顯然已經落后一步,在移動支付領域并未出現其在手機銀行領域一樣的投入和關注,大部分銀行還在思索和觀望,特別是在近程支付領域,還未全面地推出銀行獨立主導的支付解決方案。

        而國外在商業銀行移動支付方面比較成熟,尤其是在應用環境方面。相比之后,我國移動支付業務有以下發展亟需解決以下問題:第一移動支付產業鏈協調問題。日韓主要采取移動運營商主導模式,歐美則主要采取第三方聯合運營模式。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移動支付產業鏈模式。第二信用制度問題。用戶在考慮是否使用移動支付業務時,首先考慮的是交易的安全性。因此,要普及移動支付,首先,需要金融機構分擔用戶風險,使用戶能夠放心使用。如美國聯邦政府在《消費者信用保護法》有相關問題的明確規定。其次,要繼續推廣手機實名制,建立手機用戶的信用賬戶,這樣才能有良好的信用保證。第三相關配套法規。與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缺乏相關的配套法規。

        二、新環境下移動支付業務對銀行的影響

        1.銀行發展領域的擴大

        銀行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必不可少的工具;銀行的發展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銀行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的發展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滲透到各個行業中,尤其在今天發展迅猛的房地產、建筑等行業。

        2.與移動運營商強強聯合的機會

        隨著銀行發展領域的擴大,人們對銀行業務需求種類增多,銀行也在不斷發展新的業務,尋找新的合作關系。我國手機民有7億多戶,手機移動通信也是發展迅猛,移動運營商和銀行的合作就出現了手機銀行這一電子銀行,這是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手機銀行可以實現移動支付服務,包括轉賬、提現、支付賬單等功能,而且還可以為自身預充手機話費,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3.促進網絡技術的發展

        由于手機銀行的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出現的安全隱患需要強大的技術來支持解決,這就需要不斷提高開發人員的技術水平,移動支付關系到銀行、手機制造商和移動運營商,但是它們三方是由網絡作為紐帶聯系起來的,所以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為移動支付的關鍵。從這個出發點來說也就促進了網絡技術的發展。

        4.加強商業銀行的國際化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外經濟的發展,銀行的服務范圍擴大至國際,加快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而隨著移動支付電子銀行的發展,人們在國際國內可以很方便地辦理存儲、支付、轉賬、貸款等業務,這也就促進了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實現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與網絡平臺相關聯,降低實體銀行各方面操作的成本

        移動支付電子銀行是離不開網絡平臺的,其網上操作比起去銀行網點辦理業務要方便快捷得多,不僅節省了去網點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實體銀行員工和設備等個方面操作的巨額成本,是銀行發展的趨勢。

        三、移動支付的安全策略探討

        1.法制法規方面:完善的法規制度是移動支付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移動支付的發展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其發展環境也表現出一個產業發展初期的特征。許多業務必須從移動支付業務準入、電子貨幣發行、業務監督管理等方面完善相關法規

        制度,明確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保障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為移動支付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2.中央銀行要加強服務和監管。移動支付大量使用電子貨幣,如果電子貨幣管理失控乃至泛濫,會直接放大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將會對國家的金融政策監管、經濟管理以及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產生影響。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進一步完善跨行支付清算系統,以適應移動支付的業務處理需要;要綜合市場協調發展等多種因素,研究向非銀行支付服務組織開放中央銀行的支付服務設施;要密切關注移動支付的發展,加強服務和對移動支付的監管,采取一些措施逐步規范和統一電子貨幣的發行,研究電子貨幣發展對傳統貨幣的影響,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的操作水平。

        3.技術措施。技術上我們可以采用WPKI(無線公開密鑰體系)技術方法,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性。WPKI(wirelessPKI)是有限PKI的一種擴展,它將互聯網電子商務中PKI的安全機制引入到移動電子商務中。WPKI采用公鑰基礎設施、證書管理策略、軟件和硬件等技術,有效地建立了安全和值得信賴的無線網絡通信環境。它是通過管理實體間關系、密鑰和證書來增強電子商務安全的,與WAP安全標準相比,WPKI所采用的EGG(Elliptic Curve Crytography,橢圓曲線密碼)密碼系統更適合在無線設備中使用。

        4.消費者自身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大多數消費者在移動支付中上當受騙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或者貪圖小便宜受害,因此,運營商不僅要規范自身問題,消費者更應該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

        信息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移動支付較傳統業務具有隨身、實時、快捷等強大優勢在支付行業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法律制度的健全、消費者安全意識的增強以及技術的提高等,也將很大程度地促進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很多網絡支付品牌進入移動支付領域,對移動支付造成一定的沖擊。移動支付的發展需要各參與機構的密切合作,也離不開相關管理機構的引導和扶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移動支付產業將取得更大、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建忠 繆爾寧: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與思考【J】,金融電子化,2010,(05)

        第5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移動支付;影響因素;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2-004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2.09

        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手機支付用戶規模達到1.25億,交易規模增長率為707%,遠高于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的增速[1];央行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我國2014年第一季度移動支付的業務金額將近4萬億元,2013年至2014年一季度移動支付業務發展迅猛,總額以同比200%的速度增長;CNNIC截至2014年6月,中國手機支付用戶為2.05億,僅為我國持有手機用戶總量的1/6。移動支付的發展如火如荼,國內的學者鮮有對移動支付使用人群進行劃分并針對性研究,尤其是對年輕上班族和學生的研究比較少,基于此,筆者展開中青年學生和上班族移動支付行為影響因素的統計分析[2]。

        一、問卷設計與數據獲取

        問卷共分為三部分:被調查者的個人信息;被調查者目前使用移動支付的情況;移動支付行為影響因素。筆者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法,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表示用戶對移動支付行為各種影響因素的同意程度。將調查問卷于專業問卷調查網站――問卷星上,采用匿名形式展開調查收回420份問卷,經過統計數據預處理,剔除無效問卷之后有406份,其中有34人沒有使用過移動支付業務(見表2),最終參與數據分析的有效問卷為37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8.57%。

        二、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基本信息

        受訪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樣本的受教育程度以大學本科為主,占78.23%;月收入/生活費數據顯示,35.22%的人在1000-2000元之間,1000元及以下受訪者的比例為29.84%,這兩類收入/生活費占總收入/生活費的65.06%,2000-3000元及以上的受訪者比例為34.94%;從調查問卷樣本的職業來看,受訪者基本以高校學生、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公司人員為主,分別占了65.32%和26.08%。

        (二)用戶行為分析

        使用過移動支付的受訪者占絕大多數,僅有8.37%的樣本沒有使用過移動支付業務,如表2所示。在兩種支付業務類型的使用情況中,有一半用戶使用過兩種移動支付方式;其次是第二種,即通過手機與銀行賬戶或信用卡綁定,采用短信支付、掃碼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多種方式來進行網上購物、生活繳費、航空鐵路訂票等;有17.2%的受訪者只使用過第一種,即通過手機或iPad等移動終端進行的繳費業務,費用從手機話費扣除。

        另外,34個沒有使用移動支付的樣本,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習慣了現金支付”,其次是“移動支付有風險不安全”、“對移動支付不了解”、“移動支付成本高”、“使用場合少沒必要使用”以及“支付流程復雜,不懂操作”,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受訪者生活消費觀念和習慣密切相關。

        由于受消費主體和消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日常消費仍以現金消費、刷卡消費等線下消費為主,線上消費雖在特定群體快速增長,但短期內仍然難以撼動線下消費的主導地位。對于安全性的擔憂也是被調查者沒有選擇移動支付的重要因素,移動支付是虛擬支付,消費者感受不到資金的流動性,難以對資金擁有掌控能力,這種不安心理容易導致消費者不愿意去嘗試使用。另外,許多知名商家不斷爆出用戶信息泄露的不光彩新聞,這讓消費者從心底感到恐懼,因而對移動支付望而卻步。

        三、影響因素識別

        基于相關文獻的研讀及以上數據統計與分析,筆者將影響移動支付行為的影響因素確定為個人因素、移動支付安全因素、移動設備APP因素、社會因素4個因素[3]。

        (一)個人因素

        消費者行為最先受自身因素的影響,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學歷等會影響用戶的支付決策。男性和女性的支付場景也會有很大差異,如香煙和酒類等商品購買的消費者多為男性,而女性消費者則偏愛于首飾、化妝品等。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也不相同,一個人的年齡、職業和學歷會影響他的支付方式。

        (二)移動支付安全因素

        移動支付能否迅速推廣的一個瓶頸是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也是與公眾利益最相關、最令人擔心的問題[4]。根據騰訊公布的數據,我國手機病毒的數量從2011年的2.5萬增長到2013年的79.3萬,3年間增加了31倍,電子商務類感染病毒的APP軟件數占39.69%,位居首位;百度手機衛士與易觀智庫聯合的《中國手機安全市場現狀研究報告》也顯示,2014年一季度跟移動金融相關的手機病毒樣本量就達到12萬,給用戶造成經濟損失高達7500萬元;艾瑞咨詢的研究調查,39.7%的手機用戶認為手機安全方面財產安全的保護最重要,有超六成的智能手機用戶表示在使用手機過程中最擔心手機的安全問題。

        (三)移動設備APP因素

        作為移動支付交易的平臺,移動設備客戶端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客戶端來說,有效性和易用性是客戶端生存和成功運營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客戶端不容易使用、不能清晰明了地展示商家的主要業務、客戶端的信息很繁瑣或者不能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等,用戶都會離開。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用戶不會花太多時間研究這個客戶端怎么使用,因為還有很多別的類似的軟件,離開是首選。因此,一目了然的界面、瀏覽及使用的便捷性和有用性也會影響用戶的決策,做好客戶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建設是用戶選擇移動支付的重要因素。

        (四)社會因素

        人是在社會中生活的,因而社會因素也會影響支付行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日常生活與工作單位、學校、家庭等發生各種聯系,父母、朋友、同事、同學等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群體,用戶在產生支付行為前,往往受到這些人對產品評價的影響。另外,商家的營銷手段等也會對用戶的支付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四、結果與分析

        (一)個人因素分析

        通過對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場景進行數據統計,中青年學生和上班族進行移動支付的場景具有多樣性,其中進行網上購物所占比例最大,達到了89.2%,其次是轉賬匯款、生活繳費及購買票務等。按照性別進行統計分組,場景群體的差異性分析如圖1所示。

        不同性別被調查者在使用移動支付場景方面差異性較大,如用移動終端網上購物中,70.59%是女性,說明女性在網上購物、生活中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均明顯高于男性;而男性使用移動設備購買票務和彩票的比例遠高于女性;金融理財服務方面,男女比例一樣,體現了現代女性的經濟獨立。

        (二)移動支付安全因素分析

        根據對中青年群體所做的數據分析,如表3所示,受訪者認為移動支付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對此可深入挖掘出用戶的各種需求,從而促進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5]。

        數據顯示,對于移動支付的改進,期望值仍以安全性居多,“提高交易安全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用戶合法權益”分別占了83.64%、75.31%的高比重,而表2中導致部分用戶沒有使用移動支付的最主要原因也為“移動支付有風險不安全”。消費者對自身利益的保護意識在不斷提高,他們對自身權益的關注遠高于對移動支付業務改進的期望,移動支付用戶的體驗過程中,移動終端的支付安全性已成為關鍵環節,而“降低手續費”、“簡化操作的流程”、“拓展應用業務范圍”和“完善標準,與國際移動支付接軌”這四方面期望的受訪者則分別占59.57%、45.68%、39.2%和37.35%。

        問卷調查中關于用戶對移動支付的風險認知如圖2所示(條形圓柱圖從上到下依次為“擔心由于手機遺失、交易密碼被盜等造成財產損失”、“擔心商家銀行采取非法手段搜集個人資料”、“擔心個人隱私被泄露”、“擔心支付存在安全漏洞,會被黑客攔截篡改交易內容”)。四種風險類型用戶的同意/非常同意程度都很高,比例均在73%以上,而第一項“擔心由于手機遺失等造成財產損失”的用戶認可程度比例竟達到了84.14%,且“非常同意”的人數是四類型中最多的,比例達到了47.85%,這同樣與表2中沒有使用移動支付的許多原因相吻合。

        (三)移動設備APP因素分析

        用戶對移動支付的有用性認知類型依次為“可免去攜帶現金銀行卡不便”、“可提高交易效率”、“可節省時間”,表4的統計數據顯示,三種類型用戶的同意/非常同意程度都很高,比例都共在77%以上,而最后一項認為移動支付“可節省時間”的用戶認可程度比例達到了84.95%。

        用戶對移動支付的易用性認知類型依次為“移動支付是容易操作和使用的”、“比網上支付更便捷”、“很容易能熟練使用移動支付”,表5的滿意度數據顯示,用戶對移動支付的易用性還算比較滿意,但尚未非常滿意,較移動支付的有用性相比而言,“非常同意”的人數均有所減少。

        2015年3月,12306網站的登錄驗證碼從之前的字符變成了圖形驗證碼,由于該訂票客戶端驗證碼的可視域并不是很大,圖片分辨率也比較低,加上圖片顯示的一些內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識別,于是遭到了廣大移動用戶的吐槽和不滿。筆者通過手機APP體驗后也感受到圖形驗證碼沒有之前的字符驗證碼方便快捷,選擇圖片所耗費的時間明顯變長,如果遇到票量緊張的情況還有可能影響用戶購票的成功率,進而會導致用戶不再使用此訂票APP進行移動購票,但這樣的設置也將搶票軟件拒之門外。

        作為軟件供應商往往只重視系統功能的完整性、流程的可控性、技術的先進性,卻忽略了系統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研究結果顯示,用戶使用移動支付與他們認為移動支付設備APP有用和易用呈相關關系[6]。

        (四)社會影響因素分析

        外界宣傳和他人對產品的評價會影響用戶的行為決策,問卷調查中關于社會影響因素的統計如圖3所示(圓柱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媒體宣傳啟發我使用移動支付”、“家人或老師會影響我使用移動”、“我使用移動支付受同學或同事的影響”)。用戶受同學/朋友、媒體的影響比較大,且同學/朋友對他們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些與用戶關系密切的相關群體,用戶在產生支付行為前往往會受到他們對產品評價的影響。此外,中青年學生和上班族,尤其是青年學生容易受外界宣傳影響。

        五、結論與建議

        (一)用戶移動支付行為與性別、學歷和職業有關,與收入無關

        男性用戶和女性用戶對于移動支付的場景有不同的側重點。女性用戶無論是網上購物還是生活購物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都大于男性,因此要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針對女性和男性用戶研究他們的需求特征,把營銷資源投入到消費者最關注的地方,進而實現良好的宣傳效果,提高營銷資源利用率。

        (二)移動支付的安全性是用戶最為擔心的因素

        這也是一些用戶沒有使用移動支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企業在移動支付產品的研究和開發中只一味追求產品的方便性和流暢性,不重視安全問題,這些安全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勢必影響企業本身的發展。隱私對于大眾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企業對用戶個人的信息隱私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商家在交易時也要注意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做到讓消費者放心、無顧慮支付。

        (三)移動設備APP的易用性、有用性也會影響用戶對移動支付的使用態度

        商家應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操作,提高消費者的易用性認知和有用性認知,避免由于支付手段過于繁瑣而導致的用戶對移動支付產生排斥。

        (四)同學/同事和媒體宣傳對用戶移動支付行為有一定影響

        在本次調查中,有27.08%的的中青年群體未使用移動支付業務的原因是“對移動支付業務不了解”,用戶的移動支付行為還會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移動支付運營商應當重視社會網絡、人際傳播對移動支付擴散的重要影響。同時周圍的同學、朋友、同事、老師的看法也對消費使用移動支付有影響,運營商要善于利用口碑效應,多方面、多渠道地推廣移動支付業務,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偉斌,姜桂萍,雷貴優.第三方支付發展對傳統銀行業影響及建議[J].海南金融,2015(7):62-65.

        [2]嚴安.百度搜索滿意度和忠誠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3(2):124-129.

        [3]文鵬,蔡瑞.微信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雜志,2014(6):156-161.

        [4]黨鵬程.用戶感知視角下的支付寶安全影響因素研究及對策建議[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5(4):74-81.

        第6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電子支付;網絡交易;電子支票;網上銀行;電子支付安全協議

        一、前言

        所謂電子支付,是指從事電子商務交易的當事人,包括消費者、廠商和金融機構,通過信息網絡,使用安全的信息傳輸手段,采用數字化方式進行的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電子支付的要求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電子支付形式主要由三大類組成。第一類是由五大商業銀行主宰的網關支付服務。第二類是依托大型B2C、C2C網站的支付工具。第三類是以快錢為代表的、具有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多種支付手段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作為目前電子支付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整個電子支付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方支付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中間平臺”,是在銀行監管下保障交易雙方利益的獨立機構。目前國內第三方網上支付的模式可分為支付網關模式和平臺賬戶模式兩種。

        二、電子支付工具

        電子現金(E-Cash)又稱為數字現金,是一種表示現金的加密序列數,它可以用來表示現實中各種金額的幣值,它是一種以數據形式流通的,通過網絡支付時使用的現金。電子現金具有貨幣價值、可交換性、可存儲性、不可重復性的屬性;電子現金具有協議性、對軟件依賴性、靈活性、可鑒別性的特點;電子現金存在的問題包括:目前的使用量小、成本較高、存在貨幣兌換問題。

        目前,基于銀行卡的支付有四種類型:無安全措施的銀行卡支付、簡單銀行卡加密、SET銀行卡方式、通過第三方人的支付。

        電子支票(ElectronicCheck)是一種借鑒紙張支票轉移支付的優點,利用數字傳遞將錢款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的電子付款形式。

        電子錢包((Ewallet)是電子商務活動中購物顧客常用的一種支付工具,是小額購物或購買小商品時常用的新式“錢包”。電子錢包就象生活中隨身攜帶的錢包一樣。持卡人將這種電子錢包安裝在自己的微機上,在進行網上安全電子交易時使用。

        三、電子支付安全協議

        SSL協議是一種保護WEB通訊的工業標準,是基于強公鑰加密技術以及RSA的專用密鑰序列密碼,能夠對信用卡和個人信息、電子商務提供較強的加密保護。SSL協議的整個概念可以被總結為:一個保證任何安裝了安全套接層的客戶和服務器間事務安全的協議,它涉及所有TCP/IP應用程序。目前我國開發的電子支付系統,無論是中國銀行的長城卡電子支付系統,還是上海長途電信局的網上支付系統,均沒有采用SSL協議。主要原因就是無法保證客戶資金的安全性。

        安全電子交易是基于因特網的卡基支付,是授權業務信息傳輸的安全標準,它采用RSA公開密鑰體系對通信雙方進行認證。利用DES、RC4或任何標準對稱加密方法進行信息的加密傳輸,并用HASH算法來鑒別消息真偽,有無篡改。

        四、網絡銀行

        網上銀行又稱網絡銀行、在線銀行,是指銀行利用INTERNET/WWW技術,通過建立自己的INTERNET站點和Web主頁,對客戶提供開/銷戶、查詢、跨行轉帳、信貸、對帳、行內轉帳、網上證券、投資理財等服務項目,使客戶可以安全便捷地管理活/定期存款、信用卡和個人投資、支票等。

        網上銀行最早起源于美國,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蓋的各個國家。網絡銀行的特點:全面實現無紙化交易。原來的紙幣被電子貨幣,即電子現金、電子錢包、電子信用卡所代替;以前使用的票據和單據大部分被電子支票、電子匯票和電子收據所代替;原來紙質文件的郵寄變為通過數據通訊網進行傳送;經營成本低廉;簡單易用,使用網上銀行的服務不需要特別的軟件,甚至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培訓;服務方便、快捷、高效、可靠。

        網絡銀行的基本業務,網上銀行可以在網上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實時服務,包括:商業銀行傳統服務、商業銀行新增業務、在線支付、新的業務領域等。網上銀行模式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指網上銀行的運行機制,另一個是指網上銀行的業務模式。根據網絡銀行的構成及運行方式,從技術和業務的角度分析,網絡銀行面臨的這些新的風險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業務風險。

        網絡銀行的監管,要有效控制網絡銀行帶來的新風險,必須針對各種風險的特征建立起國家、行業、企業三層次的網絡銀行監管系統,互相支持,互為補充,達到對風險強有力的預測、控制、化解的作用。

        五、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是一種在移動設備上進行商務活動的方式,是指參與交易的雙方為了得到所需的產品和服務,通過移動終端(手機、PDA等)和移動通信網絡實現交易的一種現代化手段。移動支付作為通信技術和金融服務結合的服務方式,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移動增值業務的新亮點。

        移動支付系統為每個手機用戶建立了一個與其手機號碼關聯的支付賬戶,用戶通過手機即可進行現金的劃轉和支付。移動支付處理中心是整個支付處理系統中的核心,它負責聯系系統中的其它實體,提供支付處理服務。同時,移動支付處理中心還維護用于認證的用戶信息及認證服務。

        移動支付應用――手機錢包:“手機錢包”是中國移動、中國銀聯聯合各大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共同推出的一項全新的移動電子支付通道服務。“手機錢包”通過把客戶的手機號碼與銀行卡等支付賬戶進行綁定,隨時隨地為擁有中國移動手機的客戶提供移動支付通道服務。“手機錢包”簽約商戶負責提供客戶購買的各項產品或服務,“手機錢包”移動支付平臺負責處理支付信息。

        本文首先介紹了電子支付的基本概念、特點,接著重點講述了電子支付工具――電子現金、電子錢包、信用卡、電子錢包,介紹了電子支付安全協議SET協議和SSL協議,對網絡銀行的概念、特點、基本業務類型和我國網絡銀行的發展狀況做以闡述。通過本文,讓客戶對電子支付和網絡銀行有了全面的認知。

        參考文獻:

        第7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移動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應用場景

        [DOI]10.13939/ki.zgsc.2017.09.217

        1 研究背景:移動支付行業發展現狀研究

        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呈現爆發式的增長,移動支付也獲得一個較好的發展時期。中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人。隨著網民規模的不斷增長,互聯網得以快速發展,我國移動支付已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中國,2012年,移動支付市場交易總規模只有0.14萬億元,2015年達到9.31萬億元,總共增長了60多倍。

        央行的2016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的數據顯示,移動支付業務共61.37億筆,同比增長168%。處理金額總共達到590.95萬億元,移動支付業務占29.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可以說,移動支付業務在支付體系中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而且還有逐步增長的可能性。

        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消費者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購買流程趨于簡單化,生活效率也在不斷地提高。對于商家而言,則擴大了顧客規模,簡化了收費程序,促進了商業效率提升。

        移動支付要能夠順利完成,需要移動運營商、金融機構、第三方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設備終端提供商和最終用戶共同配合。這就為移動支付平臺的崛起提供了契機。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牢牢占據前兩名。在2015年,支付寶市場份額就已達到47.5%,微信支付則占20%。

        雖然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是常見的支付工具,但在很多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性。筆者接下來便針對支付寶和微信的差異性做對比分析。

        2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初步對比分析

        從支付寶的界面設計來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支付。

        微信支付在2013年正式上線,依托于本身就已經有龐大用戶量的微信App。由于微信本身是社交軟件,用戶活躍度高,因而在用戶黏性上具有天然優勢。目前,很多網民通過微信和親戚、朋友保持著實時通信,而且具有較高的使用頻率。同樣地,微信支付的這些特征表現得也很明顯。

        下面本文將從背景、交易頻率等方面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進行初步的對比分析。

        從背景上來看,支付寶屬于阿里旗下,是一款第三方移動支付軟件。支付寶的核心競爭力是深耕于購物人群,從淘寶到天貓再到其他大的購物平臺,為實現從商品瀏覽到支付提供很好的便捷性和保障性,因此核心用戶的忠誠度和用戶黏性是支付寶最大的優勢。微信支付始于社交軟件。微信磧信喲蟮撓沒群,可以說是微信支付的最大優勢之一。

        從交易頻率上來看,微信的交易頻率比支付寶高得多。據經典網調查發現,微信的交易頻率是支付寶交易頻率的五倍。

        3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應用場景上的差異性

        基于不同的背景和功能設計,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應用場景上既有其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日常轉賬的應用場景中,支付寶更適用嚴肅正式的場合,微信則更適合熟人化和親密化的場景。

        支付寶本身作為一款支付軟件,功能自然以支付為主,自2004年上線至今,支付寶憑借淘寶和天貓兩大線上交易平臺,成為我國移動支付產業的龍頭。當涉及陌生人轉賬,以及網上購物時,人們總會通過支付寶進行大小額度不同的交易,不同于微信的紅包應用,直接明了的轉賬方式,更受人們青睞。每當涉及陌生人交易時,人們總是想最大限度地保密自己的個人信息,從而專用更正式的支付寶而不是微信。相比于微信支付而言,支付寶更像一種嚴肅的支付軟件,適合正式場合的轉賬。

        微信本身作為一款交際軟件,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人群,基于龐大的用戶數量,微信支付的發展,更加迅速,繼支付寶之后,逐漸成為了移動支付行業的第二龍頭。據對18~30歲的用戶調查發現,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應用場景上有較大的不同。當朋友親戚之間需要轉賬時,人們更傾向于打開微信,通過發紅包的方式來進行小金額轉賬,通過直接轉賬的方式進行大額度轉賬。原因是他們覺得打開微信要比打開支付寶快,而且通過聊天界面轉賬要方便得多。相比于支付寶而言,微信支付顯得更加親密化、熟人化。

        從本身屬性上來說,支付寶的支付屬性更強,而微信的社交屬性更強一些,這和它們本身的市場定位有關,反過來又在消費者心中造成了不同的品牌形象。由于支付寶天然支付屬性,因而消費者在嚴肅的線上支付、線上交易的場景中更喜歡使用支付寶。支付寶借助淘寶、天貓這兩個大平臺,憑借商品的多樣性吸引了大批顧客,所以嚴格說來,當消費者用支付寶進行消費支付時,他的身份是一名顧客。

        微信是從社交軟件起家的,微信支付一開始面對的也是微信用戶。調查發現,64%的微信支付是以發紅包的形式發出去的,只有36%來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種交易、購物。由此可見,微信支付更多的是娛樂用途,人們在用微信支付時,大多是作為一名娛樂者進行消費。

        在線上購物的應用場景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作為線上支付手段,分別和阿里系和京東購物達成了支付合作。一個交易平臺的廣泛與否直接影響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發展。由于阿里的線上平臺市場份額高于京東,因而支付寶在網購支付上顯然要強于微信支付。

        2014―2015年我國B2C購物網站市場份額變化情況

        4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基于在應用場合上的差異性帶來的深遠影響

        支付寶和微信都在力圖保持自己在支付業務上的優勢地位。為了搶奪用戶,二者勢必會推出更適用于消費者的營銷方式,開發最方便的功能。對于消費者來說,生活娛樂中可用微信支付發送紅包,小額度充值話費、流量、轉賬,在刷完朋友圈時,便可輕松地做一點小額度交易,而不需更換界面App,簡單又方便。每當想要網上購物時,打開淘寶線上交易平臺,憑借支付寶,便完成了自己所需要的交易。

        對商家而言,如今的商家完全可以通過支付寶的口碑界面來進行店面推廣,減少了廣告費用,而且在支付時要明顯地省時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有利于店面的發展。很多商家通過微信開展公眾號,進行活動推廣,從而吸引了大批顧客前來消費,支付寶與微信的存在使得商家以更小的投入獲取了更大的利益。

        對傳統銀行業來講,如今的線上交易使得人們從銀行卡轉向了移動支付,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時,銀行卻陷入了困境。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作為第三方移動支付軟件對傳統銀行的利益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如果阿里憑借支付寶就此建立阿里商行,許多商業銀行都會面臨極大的困境。同樣地,微信界面推出的理財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搶走一部分理財用戶。但是第三方移動支付和銀行業之間同在移動支付的產業鏈當中,雙方之間也存在較強的合作關系。如何在合作與競爭并存的環境中良好發展,是值得傳統銀行和第三方移動支付企業共同商討的事情。

        5 研究結論

        日常購物幾乎已經離不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基于不同的背景、市場定位和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支付寶的支付屬性更強,而微信支付的社交屬性更強。由于不同的屬性和市場定位,支付寶和微信在應用場景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支付寶更適用于與陌生人之間的轉賬場合,更嚴肅正式。微信支付更適用于熟人之間,更具有親密性和私人性。這樣的差異性可能會帶來二者的市場分化,各自在適合的場景中縱深發展;也有可能讓二者互相模仿,最終趨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趨向究竟如何,還需要做進一步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虞楚虹.第三方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與定價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6.

        第8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論文關鍵詞:移動支付;消費者意愿;科技接受模型;理理論;計劃行為理論

        手機除了通訊功能外,還有移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附加的應用服務。移動支付業務不僅可突破傳統支付服務的地域性及時間性限制.更能突破網絡銀行的移動性限制.將成為移動支付業者和商家獲利的策略性武器之一。然而,目前移動支付的使用率仍然偏低,因此,如何有效推動移動支付業務成為實務界與學術界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結合移動支付的特點對科技接受模型進行了改進.在此基礎上構造出整合科技接受模型:進一步使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影響消費者移動支付使用意愿的因素,以期為移動支付業者提供參考。

        1信息科技接受相關研究

        在信息管理領域,許多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探討了影響個人采用新興信息科技的因素。研究重點主要在于了解使用者采用信息系統的意圖,認為人的行為受意圖的影響,有意圖才有行為。使用者意圖理論的焦點在于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使用者的使用意圖。研究信息科技采用的理論視角主要包括:理理論(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以及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等。理理論由Fishbein及Ajzen(1975.1980,1985)共同發展出來,理理論主張:人是“理性”的個體,當行為本身是有意志的且自愿的.則該行為會受到態度與主觀規范的共同影。因此,在決定是否采用某項行為之前.理性人會先考慮它們的“行動”。

        計劃行為理論由Ajzen(1985)提出,是根據理理論發展而來的。理理論假設行為的發生都能由個人意志所控制,將理理論應用在不完全受到意志控制的行為時,其預測和解釋能力顯著降低。鑒于此,Ajzen(1985)以理理論為基礎,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形成計劃行為理論。根據Aizen的計劃行為理論,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由他的“行為意圖”來解釋.而“行為意圖”受到態度、主觀行為準則及知覺行為控制三個因素的共同影響。

        Davis(1986,1989)以TRA為基礎.探討認知情感與科技使用的關系.發展出科技接受模型。TAM主要用來了解外部因子對使用者內部的信念、態度與意圖的影響,進而了解影響科技使用的情形。該理論主張使用者接受信息科技是以使用者的知覺作為基礎,即使用某項科技的意愿主要受到知覺易用性及知覺有用性的影響。

        過去研究中,有關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圖與使用行為間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Adams等(1992)、Straub等(1995)提出TAM修正版,將行為意圖從TAM中刪除,并獲得研究結果的支持。

        2對科技接受模型的改進

        直接采用傳統的科技接受模型來解釋新興信息科技的使用可能要很小心,尤其在解釋移動支付的使用時。因為移動支付與傳統組織內信息系統在特性上有很大不同,而且移動支付的目標顧客群與傳統組織內信息系統的使用者在人口統計特征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傳統的科技接受模型變量(即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可能無法完全解釋消費者對于移動支付的使用意愿.有必要尋找更具解釋力的額外變量。

        移動支付在推廣時,必須備有完善的身份鑒別方式及交易安全控制措施.才能吸引用戶放心地使用移動電話來進行金融交易。由于移動支付是顧客利用無線通訊設備、無線通訊網絡與其它通訊網路的連結.以完成數據流通并實現支付功能的,開放性網絡環境安全上的脆弱性,再加上交易服務項目多屬于個人財物金錢上的往來,使得信息傳送過程中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基于此,在探討消費者對于移動支付的使用行為時.必須了解移動支付使用者的知覺風險對其使用行為的影響結果。

        知覺風險最早是由Bauer(1960)從心理學發展出來的,Bauer(1960)指出消費者行為可以視為一種風險承擔(Risktak—ing)行為。消費者在購買某項產品時,無法確定這項產品的使用結果.因此消費者會覺得此產品有風險存在。消費者感覺到風險的高低取決于消費者購買決策所預期的結果及不確定性的程度,如果此結果對其比較重要,或是不確定程度比較高。則消費者所知覺到的風險程度也隨之提高。Guseman(1981)分析購買實體產品與使用服務之間消費者知覺風險的高低。發現整體而言,使用者認為使用某一項服務的風險較購買實體產品的風險為高。因此。本研究在Adams&Straub等修正的TAM結構中加入知覺風險變量來替代外部因素。另外。很多研究調查信任對于銷售或購買的影響因素.在電子商務方面,信任已被認為是影響用戶是否愿意與網上公司進行交易的一個重要因素II51。在電子商務中信任是必須被強調的。因為買方和賣方時空隔離。買方必須提供給賣方一些敏感信息(如個人電話號碼或信用卡號碼)。移動支付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信任對移動支付來說相當重要。

        本文使用信任變量對改進的TAM模型(一)進行擴充.得到改進的TAM模型(二),如圖1所示。

        3研究模型與假設說明

        根據改進的TAM模型(二)、計劃行為理論以及理理論,本文提出一個整合的研究模型,稱為整合科技接受模型.模型結構如圖2所示,該研究模型中的假設見表1。

        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從使用過移動支付的消費者中收集數據.來驗證上述模型。

        4.1抽樣與數據分析方法

        由于移動支付在我國剛剛起步.使用群體還不是很龐大,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年輕一族。所以本文的問卷主要針對年輕人進行,并采用網上調查方式。抽樣后總共取得樣本300份。有效問卷225份,其中男性121人、女性104人;學生l14人、已就業者111人。由于抽樣在有限的時間、人力及資源的限制下。所以抽樣范同較小。本研究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forWindows13.0,首先分析測量模型的信度與效度.進一步再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法來檢驗研究模型中的各項假說。

        4-2問卷設計與變數測量

        本研究的變量測量問項主要參考Chau and Hu(2001:2002)Compeau et a1.(1999)、Compeau and Higginsf1995)及MoonandKim(2001)t81所使用的量表,發展成一份研究消費者對于移動支付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的中文量表。整份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主要是紀錄受測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等人口統計資料.以及是否擁有移動通訊設備情況、使用移動支付交易情形等相關背景數據。第二部分則要求受測者針對各問項的同意程度來填答。每個問項均采用李克特七點尺度(Likert7一pointscale)的方式,讓受測者依其同意的程度.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七等分量表中勾選出最適合的選項:每個問項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給予1—7的分數,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而“7”表示非常同意;本研究測量的變量包括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風險、信任、規范信念與動機、主觀行為準則、知覺行為控制、信念與評估、使用態度、以及使用行為。

        5研究結果

        5.1信度與效度分析

        研究結果的分析優劣必須視問卷本身質量的良莠而定,若問卷設計的質量良好.則研究結果必然是確實可靠的。而一份質量優良的問卷除了要難度適中及有高的鑒別度外.最重要是要有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

        由于本研究的變量測量是遵循Chau and Huf2001;2002)、Compeau eta1.(1999)、CompeauandHiggins(1995)2~MoonandKim(2001)等研究中的量表問項,發展成本研究的問項,是將中文的問卷設計題項,經由專家、相關研究學者及移動支付使用者多次討論與修正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中的變量測量模型有很高的內容效度與表面效度。

        本研究問卷中的量表采用多項問題加以衡量,故以最普遍的測量類型Cronbach’S系數作為衡量各變量的內部一致性程度。Nunnally在1978年提出只要Cronbach’S a值大于0.7均屬可接受范圍。本研究模型中各變量的信度如下:信任,0.8694;感知有用,0.8978;感知易用,0.8175;主觀行為準則,0.8479;知覺風險,0.9051;知覺行為控制,0.7154;使用態度,0.7951;規范信念與動機,0.7023;信念與評估,0.7291;使用行為,0.8790。分析結果顯示模型中各變量的a值皆大于0.7。在效度方面,針對所獲得的資料,本研究以SPsS 13.0作為資料分析的工具。依據Kaiser(1974)的建議,抽樣適當性參數fKMO;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 sampling)檢驗值需達0.7以上,才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此外,若Bartlett’S檢驗顯著性達到顯著,則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主成分因子分析為0.818,符合Kasier(1974)所提出的標準,而Barlett檢驗顯著性也達到顯著(p<0.05)。本研究以抽樣適當性參數來做資料縮減,并以最大變異法f、,arimax)做轉置.并且因素負荷量(Factorloading)以0.5當標準。如果小于0.5.本研究將去除此問項,以維護數據的質量。如此可以利用因素負荷來檢視區別效度,而為了檢查收斂效度.本研究以分析出的Corrected item—TotalCorelation來檢驗每一題項與整個量表是否達顯著相關,如未達0.4以上則予以刪除.但因本研究所有題項皆有達0.4以上,因此擁有良好的收斂度。

        5.2假設檢驗與分析本研究

        針對整合科技接受模型進行路徑分析,并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各項假說,整合科技接受模型的路徑系數與顯著關系如圖3所示。路徑分析的結果顯示,研究假說中H1、H4、H5、H6、H7、H8、H10、H11、H13、H14、H15、H16、H17、H18皆獲得實證上的支持:H2、H3、H9、H12、H19則被拒絕。

        本文研究模型的路徑分析的結果顯示:(1)知覺易用性對于知覺有用性有正向顯著的影響(p=0.565),可解釋31.9%的變異量;(2)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及知覺風險對于使用態度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可解釋47.1%的變異量:(3)知覺有用性對于使用行為有正向顯著的影響:知覺風險對于實際行為雖無商接顯著影響,但其會透過使用態度間接影響實際行為;(4)知覺易用性對信任有正向顯著影響(t3=0538),但信任對知覺有用性沒有直接影響;(5)信念與評估對使用態度有正向顯著影響(t3=0.423);(6)知覺行為控制對實際行為沒有直接顯著影響:(7)規范性信念與動機對主觀行為準則有正向顯著影響(t3=0.219),但主觀行為準則對實際行為沒有正向顯著影響。本文研究模型有60.7%的解釋力。

        6研究結論

        Chau&Hu(2001)曾整合科技接受模型與計劃行為理論兩個模型,來解釋遠程醫療科技的采用,其研究的結果顯示,由科技接受模型與計劃行為理論兩者整合形成的模型的解釋力為43%目;Taylor&Toddf1995)在關于信息科技使用的研究中亦整合了科技接受模型和計劃行為理論。整合模型中的變量有l1個,其解釋力為36%。本研究整合理理論、計劃行為理論以及改進的科技接受模型,所得的整合科技接受模型的解釋力為60.7%,表示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具有較高的解釋力。

        第9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移動金融;創新;商業模式;客戶定位;金融產品

        一、 引言

        國外對于移動金融的研究在慢慢走向成熟。由于我國在移動金融研究方面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商業銀行在移動金融領域的實踐也處于嘗試探索階段,本文致力從移動金融創新的角度為我國商業銀行移動金融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二、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移動金融創新的意義

        1. 移動金融的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模式和技術實現手段已具備了快速發展的條件。從市場前景看。移動信息技術孕育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機會。一方面,移動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移動網絡有著數以億計的客戶基礎,并覆蓋全球。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下,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和居民財富的不斷增長,人們對于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便利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隨著3G建設的推進,我國移動金融發展從2009年開始明顯加速,潛在市場空間巨大。目前,我國電子銀行(包括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和手機銀行等)對柜面交易的替代率達到超過50%(個別銀行超過70%)。可以預見,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銀行也將快速地替代實體銀行交易,成為未來的主流模式之一。

        從發展模式看。目前,消費者已可通過手機銀行、移動POS和移動ATM等方式實現移動支付、現金轉賬等移動金融服務,其中尤以移動支付的發展最為迅速、普遍。如中移動開發的基于RFID-SIM卡的移動支付業務、聯通和銀聯聯合推出的智能卡手機支付業務等。可以預見,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銀行服務模式將加速向移動金融服務模式發展。

        從技術實現方式看。現有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已較為成熟,并且相應的技術還在持續、迅速的升級優化。移動支付技術主要包括遠距離方式和近距離方式兩種。遠距離移動支付的主要技術實現方式有SMS(短信)、WAP(無線應用通信協議)、客戶端(手機軟件)和USSD(非結構化補充數據業務);近距離移動支付的主要技術實現方式有紅外、藍牙和NFC(近距離無線通信)。

        2. 移動金融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方式產生了革命性變革。移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具備了移動性的特征,從而打破了金融業固化站點模式,有效地突破了地域、時間的限制,能夠為身處各地的用戶提供24小時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根據(Peevers, Douglas & Jack,2008),移動信息技術對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影響歸結為三個方面:

        首先,提升了便利性。從傳統的柜臺站點服務,到ATM機自助服務,再到通過互聯網的網上銀行服務,商業銀行在不斷地嘗試打破地域、時間的限制,向用戶提供更緊密、更便捷的接入服務。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手機訪問互聯網,這進一步加快了移動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的融合。移動設備具備了較高的靈活性,并擁有高普及率和低成本的優勢,無論對用戶還是銀行機構來說,以移動設備作為交易服務媒介,都能夠有效地提高服務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對銀行機構來說,將移動金融服務融入到自身業務體系中,有利于利用提高傳統服務業務的靈活性,并引入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從而拓展業務領域和客戶范圍。對于用戶來說,這種融合使得獲取服務的方式變得更加方便、靈活。

        其次,提高安全性。移動銀行通過融合了個人安全屬性的安全卡、PIN卡等控制方式,為用戶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安全保護,從而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手機終端的私密性最好,通過手機終端進行繳款、轉賬等操作,有利于客戶數據的保密,減少賬號泄密的情況發生。

        最后,提供近距離通信消費的功能。傳統的金融服務在近距離支付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通常需要消費者手持銀行卡在終端POS上刷卡,數據傳回銀行后臺服務器進行處理。消費者往往需要攜帶多張銀行卡和消費卡,便利性較低。移動設備不僅能夠提供遠距離的在線交易管理服務,還能夠通過近距離的與終端設備交互,進行認證、消費和管理功能,從而大大提高了近距離消費操作的簡便性,并能夠支持大量的基于位置的服務類型。

        三、 我國商業銀行的移動金融創新策略

        已有的研究表明(熊俊,2011),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移動金融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提供的產品功能上要顯著多于國外的商業銀行,在安全防范措施也優于于國外同業。但我國商業銀行在移動金融綜合運營能力上不及國外同業。國外的先進銀行在建立移動金融特色服務體系、移動金融與傳統金融服務的協同與聯動方面做得較好,形成了緊密互補的關系。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移動金融的關鍵在于通過全面創新,推動移動金融經營水平的提升。在開展移動金融的意義和我國移動金融環境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將從商業模式、客戶定位、金融產品、渠道運營這四個方面分析并提出商業銀行開展移動金融的創新思路。

        1. 商業模式創新。

        (1)加強合作,推進移動支付平臺建設。目前,我國移動支付商業模式尚未形成,以銀行和運營商為主導的兩大陣營正在不斷地推進過程中。銀行業的優勢在于賬戶、監管度、支付環境、安全保證等方面,而不足在于,手機支付環境尚未形成統一化技術標準和監管體系。同時,由于移動支付平臺終端設備更新成本開銷較大,銀行業無法單獨完成這大規模的平臺建設任務。

        考慮到單一行業無法支撐起整個移動支付鏈,跨行業合作將成為發展移動金融業務的必然選擇。因此,在移動支付商業模式建立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當加強行業內部合作,以行業整體優勢推進移動支付平臺建設,使得銀行業整體在移動支付平臺中占據主要地位,為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和客戶個性化服務提供有力的平臺支持。

        (2)明確移動支付業務定位,細化與運營商的橫向戰略合作。商業銀行應當立足于自身業務特點,分析移動支付行業和個體發展規劃,考慮戰略合作中所能獲取的業務、客戶和管理方面的突破,明確制定自身的移動支付業務領域的戰略規劃和目標。

        現階段用戶對移動支付業務的接受度方面,還存在著安全性和風險的考量,因而使用小額刷卡操作,配合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多樣化服務,有利于用戶習慣培養,提高移動支付的接受度,從而推進大額移動支付業務和其他基于移動支付平臺的金融服務的開發和推廣。在前期消費習慣培養中,運營商依據其技術資源和客戶資源,具備著主要合作優勢。因此,商業銀行應當在與運營商的合作中明確自身業務定位,做出適當的戰略調整,綜合收益考量,著重以打破行業約束,在開發新金融產品服務,提高客戶粘度和拓展客戶群方面謀求差異化競爭。

        (3)依托移動支付平臺,滲透第三方支付業務,實現多渠道金融服務。移動支付的出現撼動了有線電子支付平臺的便捷性優勢,運營商、銀行、新興依托移動通信技術的第三方支付的介入,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呈現出更多的競爭勢頭。

        2003年8月,中移動與銀聯合作成立了聯動優勢,以第三方支付形式介入這一領域。2011年5月,京東宣布棄用支付寶,聯合銀聯推行新的支付工具。作為服務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臺將在移動支付業務領域占據著重要的收益份額。因此,運營商和銀行都力爭成為移動支付平臺的服務供應商,而借助移動支付平臺優勢,滲透進入第三方支付領域,將是兩大行業彌補在電子交易平臺缺憾的重要舉措。

        2. 客戶定位創新。在整個移動金融推進下,進一步細化不同客戶的個性化產品服務定位:

        (1)企業級客戶的移動金融定位。雖然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仍將個人客戶當做主要的服務對象,然而手機銀行的便利性特點和成本低的優勢,對企業來說極具吸引力。招商銀行針對移動商務運營的企業的需求,首先推出手機銀行產品,為其提供移動化金融服務。一些城商行企業手機銀行則采用“核心賬戶―出納賬戶”的方案,幫助民營企業的提高資金收付的控制能力。

        (2)成熟型時尚客戶的個性化產品服務定位。集中于將金融服務與現有移動產品捆綁,以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服務。目前,招行針對中高端客戶推出iPhone版手機銀行,用戶無須開通和注銷,只要手機可以上網,就可以免費下載程序使用。招商銀行在iPhone版手機銀行終端上整合了一卡通、信用卡和一網通,使手機終端真正成為隨身可攜帶的POS機和ATM機。 針對高端用戶有著較高的實時理財需求,iPhone版手機銀行還為客戶提供了基金管理、證券管理、受托理財、外匯管理等功能,為這部分客戶群體提供了更好的使用體驗。

        (3)保守型成熟客戶的移動金融服務定位。目前,交通、水電煤氣繳款等公共事業中的手機支付普及面還比較小,手機支付POS機建設嚴重不足。根據《2011中國手機銀行用戶調研報告》,客戶中國企職員主要利用手機銀行的遠程服務功能,而外企/民企職員則沒有對手機銀行表現出額外的興趣。因而,一方面,應當加大移動金融的推廣力度,,鼓勵運營商、金融機構等積極開展手機支付終端的布設;另一方面,積極培養客戶對手機銀行的認知和信任度。

        (4)年輕客戶群的移動金融定位。年輕客戶的收入水平不高,但對新服務的興趣度較高,因而主要適合于時尚便捷的低收費類服務從《2011中國手機銀行用戶調研報告》中可以看到,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年輕人群對手機銀行的支付服務較為傾心,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近距離刷卡消費;二,遠程基于電子平臺的購買活動。這部分消費活動主要集中于餐飲、購物等日常生活和娛樂消費活動。構建完善的移動支付環境,加強運營商與商戶合作,將成為推動這部分服務的重要舉措。

        (5)農村等邊遠地區客戶群的移動金融服務定位。農村等邊遠地區的客戶群呈現出金融服務需求種類多,尤其對小額貸款類服務需求量較大。然而他們對風險和費用較為敏感,而高成本的銀行基礎網點建設,必然不適合于農村金融服務的開展,因而,移動金融以其低廉的成本優勢和對地域時間的無限制性,在這類客戶群中體現出了極大的發展潛力。

        3. 移動金融產品創新。商業銀行在客戶定位和客戶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未來移動金融產品的個性化創新思路如下:

        (1)企業級手機銀行。通過流程簡化,提高企業級客戶的移動體驗,結合不同企業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轉賬、貸款、結算、交易等便捷化快速通道;提供24小時全方位的移動投資理財顧問和咨詢服務;提供有效的實時風險評估服務;提供最為實時和便捷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和投資組合,提高企業客戶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2)保守型成熟客戶群。結合這部分客戶群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股票、基金等理財產品的實時信息,定期向客戶手機發送理財報表;通過手機銀行與客戶建立起點對點的個性化財務規劃和財富管理;通過手機銀行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黃金投資、跨境投資和房產投資等建議,爭取為客戶帶去實實在在的利益。

        (3)時尚型成熟客戶群體。利用手機銀行實現7*24小時無地域限制的賬戶操作服務,以滿足這類客戶高移動性和快節奏生活的需求特點;通過無線支付平臺構建更加互動和緊密的交易平臺,融入虛擬社會網絡要素,除提供基本銀行賬戶服務之外,提供網上個人賬本管理、收益率計算、金融產品討論、網上金融產品體驗、金融產品推薦等互動活動,豐富無線金融平臺的產品服務種類,提高無線平臺的時尚化和潮流度;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內容和外觀定制,實現多卡合一集成到手機銀行中統一管理;提供高風險高收益型的理財產品和投資組合,簡化移動金融平臺之上的操作流程,提供實時的收益反饋和咨詢服務。

        (4)動態化的年輕客戶群體。通過手機銀行為客戶提供實時的賬戶管理服務;完善手機銀行的商城購物服務,為客戶創造良好的購物體驗;與實體商戶合作,向客戶提供基于位置和時間的實時打折優惠信息,同時提供可下載的電子打折券;加快開展移動支付環境和終端POS機等設備的建設工作,普及手機刷卡的消費觀念;建立互動式消費平臺,提供實時的好友交互和商品推介服務。

        (5)農村等邊遠地區的客戶。通過手機銀行,為這部分客戶提供簡化業務流程的各類賬戶管理服務;通過無線平臺,向農戶提供低風險類的理財產品;提供小額貸款的快捷服務通道;通過無線平臺,建立起商業銀行與農民之間點對點的投資創業通道;提供實時投資和理財建議,降低農民投資風險,提高他們的理財知識水平和意識,同時也增加這類客戶群對手機銀行使用的信任度。

        4. 移動金融渠道創新。有效地融合固化物理渠道、有線互聯網渠道和新型無線移動渠道,構建優化資源配置的綜合渠道,以最大化三種渠道的服務優勢,從而最小化渠道維護建設成本。依托新型無縫渠道體系,為用戶提供全方位二十四小時的金融產品服務,提高用戶體驗和滿意度。

        (1)以實體網點為基準,虛擬網點為補充,構建全方位渠道體系。誠如之前所述,實體網點作為銀行與客戶的直接交互渠道,在建立品牌和信任度方面具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其高成本和對地域基礎設施的高要求,使得實體網點的構建成為商業銀行發展規劃中極具資源優化考量的舉措。因此,從地域考察、市場分析、客戶定位和成本核算等多方面對實體網點進行考察,選取整體指標較優地區建立站點,將成為商業銀行在渠道體系構建中的核心。以該核心為基礎,考察客戶和市場需求,以實體網點為中心,利用有線互聯網平臺和無線移動支付平臺作為渠道補充,多元化渠道服務,從而提高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客戶體驗,最終實現無縫服務鏈接。

        (2)加快移動支付平臺的業務融合和創新,豐富無線渠道的金融產品服務。依托于移動支付業務的無線渠道發展歷史較短,所提供的服務較少,因而,將現有金融產品服務轉換到移動支付平臺之上,加快無線渠道的業務融合和創新,將是無縫渠道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

        首先,現有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移動化轉化,將加快人們對移動支付業務的認知和習慣培養。由于人們對現有金融產品服務的接受度較高,存在一定的認可度,通過簡化流程轉移到移動平臺上之后,將呈現靈活性、便捷性和實時性的特點,人們對此類服務的接受度比新服務高,在體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對移動支付平臺的認可度。其次,依托現有服務的業務產品轉化周期短、可靠性高。成熟的金融產品服務經歷過長期實踐驗證,具有豐富的經驗總結,將此類產品服務進行流程優化和渠道拓展,有利于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且風險低、可靠性高,容易被客戶所接受。再次,現有業務的平臺轉化,有利于降低業務成本,提高業務收益率。

        四、 結論

        移動金融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對我國商業銀行移動金融現狀和創新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助于推動移動金融在我國的迅速、穩定地發展,形成具有國情特色的完善移動金融產業鏈,為我國金融服務的發展提供更多創新選擇,因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Anckar, B., D'Incau,D. Value creation in mobile commerce: Findings from a consumer surve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2002,(4):1,43-64.

        2. Dholakia, R. R., Dholakia, N. Mobility and markets: emerging outlines of M-commer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1391-1396.

        3. Luarn, P., & Lin, H. Toward an und- 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bank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21):873-891.

        4. Viehland, D. Acceptance and Use of Mobile Payments, 18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 rmation Systems,2007,(5-7):665-671.

        5. 申鳳云.我國非接觸支付發展現狀.制約因素與對策探討.金融經濟,2009,(7).

        重點項目:上海金融學會2011年青年研究課題“商業銀行移動金融創新研究”資助,作者為課題承擔人。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 色多多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图区一区 | 亚洲网站自偷自拍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