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體育學科課程整合信息技術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深刻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學的新模式。目前,各大中小學已有了電化教育手段,很多學校實現了全覆蓋,這一變化,給學科課程帶來了一場革命,堪稱為素質教育的一支強心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新技術使用出現了濫用或者完全不用的狀況,新技術在教學中如何恰當運用,已經成為老師們近年來需要思考的新問題。每一個老師必須認真思考,認真總結經驗。充分整合課堂教育資源,把教學系統中各要素進行合理調整,使之互相結合、相互滲透,以發揮教育系統各要素的最大效用。通俗地說,就是將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各種教學手段作為認知工具,在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把知識學習和提高學生能力有機結合,以達到學習知識與能力培養雙重收獲。體育課作為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要與現代教育技術,特別的網絡技術相結合,在教學中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得學生掌握一些通過單純講解或者單純師范不能夠很好理解,或者容易忘記,不宜輕易掌握的一些體育知識或者體育技能。因此,信息技術如何與體育教育相結合,也是每一個一線體育老師需要認真思考和認真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體育教學中的技術優勢
首先,體育課使用信息技術這一新的教學手段,能夠創設快樂輕松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體育的魅力,開擴學生的視野,比如在體育教學中,很多體育教學都需要通過身體實踐來完成或者實現,老師的講解比較抽象,學生由于模仿能力各不相同,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掌握,而當老師講解動作難點的時候很多同學并不能認真的聽講,因為單純的講解是枯燥無味的,而老師的口頭描述根本無法激發他們對體育之美的熱情,很難激發他們對于體育美的探究和追尋的欲望,效果令人失望,很多學生在體育課上做做樣子再無興趣。而這時候,要是能夠借助教學新手段的信息技術,使用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圖像,聲音,講解為一體的網絡視頻,立即可以從視覺和聽覺方面給學生帶來美感,學生看到視頻中體育之美的畫面,很難不去盡力模仿,無不趨之若鶩。比如,健美操教學,要是老師單純講解,很多學生看著老師呆板的動作沒有幾個真正會感興趣,老師為了給學生把問題講解清楚,還得分解動作,學生們在老師講解之后很難把幾個動作連在一起,然而要是健美操教學使用網絡畫面學生們看到健美操錄像之后那種對美的欽佩和追求的欲望促使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跟著節奏做出優美而完整的動作。在進行武術教學時,老師要是現場演示,學生們可能跟不上節奏,要是老師動作太慢可能達不到效果,這時候,要是老師可以把演示動作錄像,然后以慢動作演示給學生,再配上老師的現場講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也可以更快的掌握相關動作。這些對于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都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對體育之美的追求,教學自然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使用中學生的認知優勢
少年兒童更容易接受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客觀事物,對于抽象、理論化的東西缺乏興趣,作為新的教學手段的信息技術正好符合了少年兒童這一天然的優勢,完全滿足了他們對于直觀形象的事務樂于接受的心里特點,讓他們更加輕松愉快地掌握體育課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信息技術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老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讓學生們欣賞到世界上最美、最強、最令人賞心悅目的體育,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能享受體育之美,讓他們對體育充滿興趣。讓他們勤于鍛煉,強健身體,爭取把自己鍛煉到他們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渴望做出他們所看到的美的動作。
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提供直觀材料,帶給學生形象直觀的、生動的畫面,通過信息技術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我們還可以做到把復雜的教學動作化難為易,通過觀看動畫,或者慢動作視頻,讓他們看清楚正確的姿勢,看清楚動作的軌跡,提高學生的人之效果。比如,少年兒童對于復雜的一連串的動作接受起來很困難,如空中動作、連續動作等,而當你把動作分解開來在視頻上,慢慢展示的時候,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且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幫助他們突破體育教學的難點,激發他們的想象和創造,提高他們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要做到恰當使用
信息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很有潛力的教學輔助手段,但是他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并不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在分解高難動作,欣賞體育之美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在教學中,要是使用失當則會造成課堂混亂。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最大特點是容量大,要是體育教學中過于追求大容量,很容易造成學生專注于或者說教師依賴于信息技術這一新的手段,嚴重影響師生交流。還有體育教育大多數時候是在操場,游泳館等開闊場所進行,教師的有效組織和良好的師生互動永遠是核心,因此體育教學中新技術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是這一新手段帶來良好效果的最基本保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能力是教育永久性的主題。在體育教育中,學生心里生理的健康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實踐操作中師生互動和學生天性的發揮永遠是第一位的,要是依賴新技術讓每一個同學都掌握極其準確的動作要領,讓每一個同學都做得很完美,顯然是不現實的,要是老師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信息技術在體育課堂的運用,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能力的效果,反而會使得體育課這一學生們較為喜歡的課堂變得枯燥無味,這是所有的體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四、結束語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信息技術如何與學科教學恰當結合,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習、成長,得到信息技術這一新手段的幫助。信息技術最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給體育教育注入新的生機,豐富教學形式。但在實際操作中,既不能濫用這種新教學手段,也不能不用,要恰當安排,真正做到優化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思考、總結經驗,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與包括體育教學在內的學科教學的科學整合,讓網絡更好地為教育服務,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美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 生物教學 有效整合 適量適時 探究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提出,傳統的生物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許多生物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以及與生物教學的整合存在一些困惑,本人在實踐中也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方法。本文試從這一角度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模式,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實施創新教育。
一、開展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生物學作為本世紀的熱門學科,其學科發展速度、學科內容更新速度日趨加快,傳統的教學媒體已經明顯不能滿足生物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而在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明顯的問題。
1、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切忌做表面工作
在目前的生物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已經廣泛的被使用,但是存在的問題是信息技術完全代替了課堂教學中的其他重要手段。
2、過于追求課件的完美,忽視課件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師為了突出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不顧是否有利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將各類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影片等一股腦地加進去,追求信息技術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節課下來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術的作用,結果導致教學內容主次不分,教學目標不明確。
3、選擇教學內容,合理使用媒體
選擇要表現的教學內容,這是制作多媒體課件的第一步。這一步必須建立在把教材鉆透的基礎上,只有鉆透了教材,才能找出媒體的最佳作用點。
4、適量適時的使用信息技術,切忌過多過濫和喧賓奪主
媒體輔助教學中應把握好聲音、圖象、文字、動畫的合理使用,切忌過多過濫。必須恰到好處地、靈活地使用多媒體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整合的實踐
1、與教學內容整合的實踐
在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我嘗試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符合學習主題的學習情景,通過課件、視頻、動畫、科學動態模擬等,演示微觀或宏觀的生理變化,加強直觀性,激發學習興趣,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輔助實驗教學。
2、與教學過程整合的實踐
傳統的教學方式多為教師講授,學生主動參與較少。在學生人數很多的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很難做到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
3、與教學方式整合的實踐
從教學方式的變革看,信息技術可以在教學中創設逼真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實現自主性學習。
三、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有效整合模式的探究
傳統生物教學偏重知識系統教學,現代生物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問題化
根據生物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教學過程探究化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教學活動網絡化
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4、教學結果創新化
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其基本教學模式可以下圖來表現。需要強調的是: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動態的,可根據具體內容靈活變動時間跨度和環節,并不意味著某一節課一定要具備所有環節。
四、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生物教學整合中的收獲與體會
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生物學教學,在制作生物學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科學選題
多媒體技術,是生物學教學手段中的一種,對生物學教學起輔助作用,不是所有課程或某一課程的所有內容都適合或都需要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就生物學教學而言,選題一般選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難點。
2、精心編排設計
課題選定后,要使生物學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還需要精心設計,即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進行總體設計。
3、多收集素材
生物學教學所需素材極為廣泛,包括文本信息、圖片信息、各種動態信息等。因此,生物教師在平時要特別注意收集信息,積累豐富的素材。
4、多次修改
制成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一方面根據課堂使用情況,收集反饋信息;另一方面廣泛征求同行的意見,集思廣益。對課件進行反復修改,使之更符合遠程課堂教學規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有效的學習,不論進行什么樣的嘗試,都應該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而非教師的演示,只有將學生的學習始終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學習效果放在我們進行各種教學嘗試的評價首位,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課程改革制定的總目標,才能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來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教育技術通訊
2.施良方主編:教育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上海,華師大出版社
3.何克抗:《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4.章劍衛,姚灶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
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是時代行進的必然規律。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改變了教學中教師固有的思維習個慣,也給美術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讓美術教學活動具有樂趣,用多媒體的綜合處理效果,達到圖、文并茂的情景教學,使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一、教師要擁有較強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種信息化的學習方式,其宗旨是要培養學生能夠在信息化的環境中利用信息技術完成課程學習的目標。教師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知識,搜集美術學科教育教學素材,開發教學軟件,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突破教學中重點、難點,并實現傳統教學方式難以達到的直觀、探究、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去年我校安裝了交互式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并進行教學培訓,通過培訓交互式多媒體教學一體機的應用,了解到它的觸摸屏可以與電腦交互控制操作,白板筆變成了鼠標,具有和鼠標一樣的功能,也可以將教學的內容直接書寫、繪畫、說明、修改、擦除、標注在屏板上,同時白板上所有內容都可以同步顯示和存儲。它的記錄和保存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多媒體運用激發美術教學中的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記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興趣和學習動機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獨特性、新穎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體的合理運用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利用投影、錄像、音樂、動畫等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熱情。
1.運用多媒體動畫,帶動課堂學習氣氛
如在教學人民美術出版社七年級下冊《中國畫的筆墨情趣》一課時,首先自動播放《小蝌蚪找媽媽》,觀后請同學們說明是什么題材的動畫片?對水墨技法有什么樣的理解?因為同學們小時候都看過這個動畫,所以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從而引入課題《中國畫的筆墨情趣》。教師說明這是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并提出問題齊白石同學都知道嗎?通過一個一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們深深的理解到中國畫在世界畫壇的地位。愛國主義情懷得到升華,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運用多媒體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的重要陣地,要從課堂抓起,特別是初中美術欣賞課,但是我們美術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并不喜歡上美術欣賞課,所以就要求我們美術教師增加欣賞內容的多樣性、趣味性。在運用多媒體備課時,利用計算機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制作生動的課件。在網絡中,我們看到諸多名家名作,包括解析、說明,同時各種制圖軟件對照片、圖片進行美化的處理,美輪美奐。我常常在網絡中下載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圖片制作成生動的課件,這些唯美的圖片吸引了學生的眼睛,在課堂中注重學生的多觀察、多聯想、多講畫,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潛能。
三、多媒體讓美術課“動”起來
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每個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學習潛能,在課堂中,我不斷摸索怎樣讓美術課“動”起來,這個“動”是讓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興趣活躍起來,手中的畫筆動起來。如果我們按著以前的課堂除了黑板就是粉筆一樣的教學,就很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多媒體解決了這一難題。
1.化靜為動,激活思維
在美術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教學內容學生無法直接看到,總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根據一幅圖片想象情景,而且是他們沒有經歷過的,那么教學活動就很難“活”起來。借助多媒體手段變靜態為猶,形象地呈現優秀的美術作品,化靜為動,激活學生思維。在七年級下冊《格爾尼卡》一課的欣賞中,我首先明確本課的重點是感受畫家通過抽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出的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難點是象征性與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導入時播放一段戰爭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嘗試表現,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為素材,嘗試勾畫一個藝術形象,之后導出《格爾尼卡》是 現代西方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欣賞中學生對畢加索的作品還是理解不了,針對這樣的問題,我運用網絡,在網中找出一段畢加索美術作品創作過程的視頻《畢加索的秘密》。影片中紀錄了畢加索創作20余幅繪畫作品的詳細過程,學生們在觀賞討論中了解了畢加索創作作品的風格、想法以及創作《格爾尼卡》軌跡,知道了畢加索雖然熱衷于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并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并通過戰爭的罪惡,了解了立體主義風格的藝術。
2.化靜為動,豐富想象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單一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學生的發展了。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活躍,能促進學生不斷地學好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時展的需要,并能激發學生大腦最積極最有創意性區域,把美術活動與創新能力有機結合在一起。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擴散,想象力得到了鍛煉。在《幾何形體的聯想》一課中,我就運用Flas制作出動畫效果,一些事物轉動變化,最后變成幾何形,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法國畫家塞尚指出:“一切物體的形態,無論構造多么復雜,都可以概括為幾種幾何形體,即球體、圓柱、圓錐和立方體的結構形式。”這節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游戲比賽的形式,讓美術課堂“活”了起來,大膽的聯想讓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了興趣,手中的畫筆也畫出心中的創意。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優化了美術課堂教學,使美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靈活運用多媒體,改進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們在上好美術課的同時,學會愛美、懂美、會美。
參考文獻
傳統的美術教學由于過于強調學科知識本身,存在著某些素質教育方面的缺憾,如課程的綜合性與多樣性不足,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等。而新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并提出了新的美術教育理念:“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內容;在這一新的美術教育性質與理念下,我們認識到,美術新課程降低了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難度,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以及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教材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立體性、選擇性等特點,為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美術教學越來越呈現出美術課內容的繁多與教學課時量的稀少,美術形式的多樣與教學方法的單調等種種矛盾,而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的整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擺脫教師、課堂與書本這“三個中心”的束縛,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可見,網絡情境的形象性、教學內容的多媒性與集成性、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以及教學信息的多重刺激性等等優勢,能有效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既可以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又能幫助學生展開協作學習,極大地縮短了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時間和周期,同時形式更加生動,方法更加簡便,范圍更加廣泛,效率更加高,在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又不受書本知識與時間、空間的限制,大力拓展書本以外的知識,為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拓展了一條新路。能有力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全面改觀,使課堂教學中師生角色、地位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一、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基礎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伴隨著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較為系統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以原有經驗、智力結構等為基礎來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取的。它所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就美術教學而言,它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踐性等特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下運用到美術教學中的指導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圖、文、聲并茂的、生動形象的動態的、靜態的學習資源,在教師合乎情理的指導下進行主動探究,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因為“一切真理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
二、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特點
1 自主性
它包含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動性和自主選擇的權力性兩層含義。在網絡中,各種美術資源都能找到,學生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思想,瀏覽自己喜歡的圖片,搜索自己好奇的資料,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求知心,又能同時被不斷激起新的探求欲望。
2 隨時性
時間、空間上的方便自如,只要學習者需要,隨時可以進入相應的網站進行學習,網絡的超時空性連接特點為學生的學習時間作了充分的保證。
3 探究性
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從老師那里獲取已成定論形式的知識,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在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中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搜尋各種信息,對他們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獲得與個人知識背景相聯系的知識學習。同時這一探究性特點也體現著人對現代技術本能的占有欲望。
總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自主探究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視角去選擇、組織和運用美術資源,通過協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而這種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美術新課程雖然非常重視個體的自我發展,但是它也不否認外部引導,亦即教師的影響作用,需要教師有計劃的啟發、點撥、和引導。
三、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積極作用
1 增強美術學習的興趣。
信息技術對美術教學的介入,給美術學習帶來濃厚的學習氣氛,以極大的程度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主要指圖式化信息)設計制作出來的電子作品大大彌補了學生想象力豐富但表現力匱乏的缺憾,充分說明了與美術教學的整合對于學生而言有著超越具體繪制作業的魅力,這種魅力有助于聚合學生的神與情,從而使學生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由此看來,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繼續在其他美術學習領域加大信息技術的介入,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2 提高自主學習的信心。
學生普遍通過信息技術下的“任務驅動”學習,使自己更增強了自主探索的信心,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增長一份成就感,也會對下一次探究產生期待感。學生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進行學習,便是自主學習特征的一種體現,也是美術課程標準所特別強調的“過程與方法”體現。只要善于把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就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同時也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信息技術能讓美術課堂“活”起來,把信息資源“用”起來,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讓學生的學習精彩起來。
3 信息能力在加強。
信息能力可以概括為:信息系統的使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及信息表達能力等幾個方面。學生在現有的一定信息系統使用能力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過程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及信息表達能力。即首先通過網絡查詢自主獲取信息,然后借助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篩選、判斷、處理信息,最后將信息素材按照學習任務的要求進行合理加工,制成電子報告,網絡,從而實現有效的信息傳播。學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的過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參考文獻
[1] 賈欣.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體驗教學.中國體衛藝教育.2008/06
一、巧妙預設,激發閱讀興趣
如同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那樣,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行為的一種教學技能。恰當地運用好導入能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畫面、聲音、圖像、動畫等,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刺激學生多種感官,給學生留下初步的整體印象。初學《燈光》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華燈初上的課件,讓學生置身于燈光所帶來的美麗世界,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再以“六十年前,見到電燈卻只是許多人的一個美好夢想”這樣的導語,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反差,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突出重點,降低教學難度
閱讀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燈光》一文的重難點之一是從郝副營長在戰斗中舍身為后續部隊引路的壯舉中,學習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如何讓學生理解發現這一崇高的人性美呢?教學中,我先出示思考題,安排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有目的地獨立閱讀,再課件顯示八至十自然段,集體有針對性地閱讀,并以紅色醒目地標出重點詞語,從視覺上引起學生的關注。在匯報交流后,師生合作,反復以不同身份多角度地閱讀,在這一次次的閱讀中,學生明白了郝副營長行動的重大意義,對人物產生崇敬之情。
三、直觀展示,引出精彩生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的多種形式的閱讀給了學生理性上的認識,但還不是發自內心的。這時,用課件呈現郝副營長高舉燃燒的書為部隊指路的畫面,在背景音樂戰士的高喊聲中,在教師動情的解說中,直觀上讓學生對郝副營長的犧牲感到遺憾時,更為他那種人格魅力所感染。埋藏在心地的那份激情,那份英雄氣概便噴發出來,讓他們有了強烈的閱讀與說話的欲望。再次的朗讀,便有自己的獨特體驗,能做到聲情并茂了。然后趁熱打鐵,以“你想對郝副營長說什么”這一問題,讓學生面對畫面中的郝副營長倘露心扉,使情感得以升華,有效地教育學生好好學習,珍惜今天這一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資料拓展,延伸語文教學
經過前面幾個步驟的閱讀、理解,文中郝副營長的壯舉已讓學生感動不已,他的那種獻身精神也讓學生熱血沸騰。這時,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開去,假設自己處在郝副營長的位置時會怎樣做,并聯想到更多的“郝副營長”。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用多媒體向大家介紹其他的英雄人物,這就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了學生的人生。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給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選用合適的軟件,創設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下面根據我多年數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和做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
計算機可以產生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教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獲得答題的正確率,借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2.人機交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加入這個過程。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內容的深淺,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為學生提供的多種活動,為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的地位。
二、巧借信息技術,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著(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效果要好多了。信息技術的豐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性、參與性大大強化了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1.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是片面地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比如,學習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一節后,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幾何畫板》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2.化抽象為直觀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是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這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可讓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
運動的幾何圖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卻是不變的。
4.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七年級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
2.第二階段:實踐體驗階段
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
3.第三階段:表達交流階段
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習興趣 主動性 優化教學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廣泛傳播,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我們更新教學觀念、采用新的教學手段輔助生物教學創造了條件,更為傳統教學注入了新活力。生物學科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下面,我就有關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與體會。
1.課件展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也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材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在生物學的教學中要經常運用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色彩鮮明的聲像素材,創設情境,使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比如教師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時,可以首先播放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大熊貓生活的錄像片段,展示它那笨拙可愛、憨態可鞠的形態,把大熊貓的可愛可親的形象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并且使學生獲得豐富生動的感知,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比如在講《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欣賞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這首美妙的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歌曲,讓學生的思緒情不自禁地走進那美麗的大自然,領略大自然那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要,這樣創設情境,自然而然導人了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形形的生物,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引起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這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探索,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同時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體現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視頻展示,加強直觀,優化教學。
視頻演示儀在教學中使用,可起到優化實物、標本、模型和圖片等的演示。生物學教學中,形態、結構和生理等知識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實物、模型能體現“直觀性原則”的作用。但學生離得遠,這樣,實物、模型就顯得太少。而運用視頻演示儀能夠由遠化近,由小化大,可以更好地貫徹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比如教師在進行八年級下刪的《植物的生殖》中“植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學時,就可以在視頻演示儀上對“桃花模型”進行展示示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可以很快地讓學生掌握花的結構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又比如教師在進行“觀察鳥卵的結構”的教學時,可以在視頻演示儀上進行示范,引導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這樣,學生就很好地認識了鳥卵的結構及其卵黃上的胚盤。視頻演示儀真實直觀地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好、更快地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如臨時裝片的制作、實驗用具的操作要領等,這樣就解決了實驗教學中因學生多、課時有限等原因而導致的個別指導難的問題,使教師指導到位、學生操作得法。
3.音像播放,化靜為動,突破難點。
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使信息傳遞形象化、色彩化、動態化,有利于強化概念、揭示原理、突出重點、分散和突破難點。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生物學教學中涉及大量新成果,而且常常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比如教師在進行八年級生物上冊中《動物與人類生物的關系》關于“生物反應器”的教學時,由于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但它又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多媒體視頻播放《生物反應器》錄像,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學生邊觀看邊思考,這樣學生很好地突破了重點,解決了難點。計算機以其豐富的功能,給教師的教學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老師可以經常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配置功能,運用掃描儀掃描相關圖片,也可以從網絡上下載教學中所需要的相關圖片,還可以將圖片、動畫資料、聲音、文字等資料運用到制作課件中。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強化了直觀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使畫面與文字有機地結合,教學環節以過程化銜接,課堂分析簡潔明了,使教學過程實現了條理、層次和序列的更優化。在生物教學中,老師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還能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有機地滲透德育教育。如環保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4.多媒體課件促使學生更自主地探討知識,學習更主動。
一、電腦模擬,發揮物理演示實驗功能。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和演示是中學物理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普通物理課堂的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常規實驗儀器本身和實驗室條件的限制,實驗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由于實驗器材和教師實驗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實驗(如光的衍射實驗、靜電實驗等)難以成功;有一些實驗(如布朗運動)的可見度低;一些實驗時間短,難以觀察或者無法測量;還有一些實驗的數據處理相當繁雜,難以找以簡明的物理規律。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技術輔助手段,可以彌補常規實驗儀器的不足,增強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
如“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微小變形”是難以用具體語言描述清楚的,也難以讓學生信服,通過演示實驗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總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體的三維動畫功能能輕松解決此類問題。在講解過程,教師可以預先制作一個Flas,給學生展示:在裝滿水的玻璃瓶上,塞上帶細玻璃管的橡膠塞,當用外力擠壓玻璃瓶時,細玻璃管中水面上升,既直觀又形象,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令人滿意的課堂效果。
再如,“卡文迪許的扭秤實驗”實驗原理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而通過Flas進行模擬能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看了之后既能很好地接受這個知識,又能體會到科學家們的過人之處。由抽象難理解,轉變為生動形象易接收,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的自主性。
在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都能得到盡可能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教學取得實效,就必須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在現代化信息時代,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設定的教學情境,以任務為導向進行自主探索。
現代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使用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學習場所是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倡導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投身到社會生活當中,通過合作學習,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吸取新鮮信息,從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在學生了解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方式之后,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有關電磁波的問題,通過上網查詢,從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夠對信息進行分析,甄別信息,先小組內交換成果,統一意見,再在大組內交換意見,共同編寫制作課題成果,然后進行不同的交流會或辯論會。學生們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習效果顯著。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增強教學效果。
在網絡時代,網絡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庫、資源庫,網上資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點,為教師提供了優秀課件、參考資料等多種資源,且處于實時更新中。下載網絡課件及優秀的參考資料,教師經過進一步加工、組織,可以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優秀課件來。同時,教師也可豐富知識,增加閱歷,使教學內容不單單來源于教科書、教參,既提升自我的教學素質,又增加教學的容量和深度,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在以往進行物理史教學時,教師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聽眾,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只是來源于課本的有限知識,很難拓展。利用網絡環境教學,可以把著名物理學家如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人的生平事跡、照片、動畫、影片,以及重要貢獻和成就做成幻燈片,同時讓學生通過互聯網自己收集、整理相關資源。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習的興趣,拓寬知識面,而動畫、直觀的圖形又能快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很輕易就能功克這一難點,而這一切都是傳統教學很難做得到的。總之,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改善物理課堂教學。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引起學生探討知識的興趣,有利于改變傳統的“粉筆+黑板+口授”的單一的信息傳輸形式。在農村數學教學中廣泛使用信息技術創設令學生樂學、愛學的情境,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既能培養學習興趣,又能實踐個別化(因材施教)、協作、互動等教學,可以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教學內容上,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如在“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動畫,動態展示彈簧伸長與所掛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一個量的變化影響另一個量發生變化有一定的認識,這種難度較大的函數知識的初步介紹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學得更輕松。
數學思維大多是邏輯推理思維,偏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動畫演示,再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情景,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實現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問題到一般規律,化抽象為形象的轉變,再通過自己的發現、總結、探究去思考數學、學習數學。比如,在初三幾何“點的軌跡”教學,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又如拋物線的平移、旋轉,可以通過動態演示,學生則一目了然,還有在講授多面體的展開圖時,可利用《幾何畫板》做一個正方體,給六個面圖上不同顏色,并標上字母,再結合實物進行演示。這一過程能夠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數學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現實生活,抽象來自于實踐,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比較自然地接受數學概念,同時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及多媒體的運用,既讓學生學得輕松,又加深其對概念的理解,收到了形象直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練習效果。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能力。例如多媒體的反饋系統可以使教學評價和反饋更加科學、及時、有效。如讓學生做選擇填空時,若學生拖動目標到相應的位置不正確,則計算機立即予以提示,鼓勵學生自己訂正,反復練習正確后學生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還可以通過各種競賽訓練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自覺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還能減輕教師的重復教學和輔導,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在農村初中數學復習課或習題課上,特別適合采取人機交互的學習方法。教師可設計制作課件,從知識復習檢測、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每一教學環節都可以設置有不同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也可進入更高層次。這種信息技術多種功能的綜合運用,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發揮學習主體作用。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構建模型以解決實際問題,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加以解決。同時還要在實踐中發現數學規律,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提供強大的信息量和多媒體信息傳遞方式。充分利用計算機及軟件的模擬技術,可以讓學生用計算機處理紛繁復雜的運動圖形或復雜的數據。學生通過直接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數學模型的構建能力,深入理解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信息技術能夠提供自動推理和符號演算的環境,有助于抽象思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