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特色教學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領導重視、達成共識、健全網絡、完善機制
學校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并將其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為此,專門成立了xx二中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和把握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主方向;確立了以藝術總輔導員、教導處、政教處、各年級部為組織協調部門的二級網絡;以藝術教研組與教師藝術沙龍、學生藝術社團為項目載體的藝術教育三級管理的機制。建立與健全了藝術教育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xx二中《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規劃》、《藝術教育校本教研制度》、《藝術社團建設制度》、《藝術教育項目管理制度》、《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制度》、《藝術教師和藝術總輔導員工作職責》等相關制度,指導開展各類藝術活動,注重階段性的總結匯報,不僅規范了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確保了管理機制的統一有序,同時還提升了學校藝術教育的整體水平,為學校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構建課程、有效執行、全面普及、提升實效
1、研讀課程標準,增強課程執行力,開展藝術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研究。學校在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分層分級的藝術教育專題研究。高
一、高二年級通過開設、開足藝術課程,側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基礎鑒賞、表演和創作的能力,養成善于探究、比較、發現的藝術思維習慣,;高三年級開設一定的藝術課程,側重普及合唱的基礎鑒賞與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實施藝術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根據二期課改精神,一是轉變師生關系和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二是注重學習經歷,結合學生的原認知和生活經驗,以研究性學習為切入點,強調在音美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在音樂欣賞課中,采用了“引導探究式”教學法:即創設情境——引進課題——查找資料——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形成問題——師生討論、解決問題——學生表演、創作、評價的形式達到鞏固、運用的目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采用欣賞與繪畫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激活學生興趣,剖析視覺藝術語言、培養學生繪畫表現能力。同時,通過挖掘藝術學科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直接或隱形的關系,使藝術成為文理相通的橋梁。
目前,藝術學科正開展“將課堂空間還給學生”的教學微觀問題研究,探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少講、精講,把思考和探究、實踐的空間留給學生,結合學生的原認知和生活經驗,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注重學生在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知識。如:利用網絡查找有關資料,用多媒體交流;自編自演一段節目(按不同學習內容,嘗試不同藝術形式,或舞蹈或戲劇等);創作動畫短片;拍攝校園風景或故事等,提高了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潛在的設計能力。
3、加強對藝術教育課程的校本構建,不斷提煉課程的文化內涵,使培養審美技能與文化鑒賞成為了教學的核心。充分利用藝術教師的個人專業特長,逐步形成了有個性、有特點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比如:開設“合唱藝術中的和諧文化”、“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扎染”、“素描中的視覺藝術語言”等拓展課程;開設“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生命”、“校園建筑設計”、“漫畫動態”、“服裝設計”等8個專題的研究型課程;并且在藝術教研組的共同合作下,自主開發了《扎染》、《素描》、《數字化音樂制作》等校本課程。
三、加強整合、拓展空間、推進課改、形成特色
學校堅持“文理相通、人文見長”的辦學理念,加強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1、加強藝術教育與各學科間的整合
將藝術與語文課改結合,形成古詩詞吟唱、戲劇表演等課程;“人性與愛”走向**美術館,將語、歷、美術的教學活動和參觀考察相整合;“觸摸歷史的溫度”走向**博物館,將語、歷、藝術的教學活動和參觀考察相整合。構建文學、歷史和電影、音樂、繪畫、雕塑整合在一起的校本系列課《感受崇高——羅曼•羅蘭名人解讀》。
開展“音樂聯想繪畫”教學試驗,利用音樂、美術等不同藝術形態的相通點,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畫筆來描繪音樂,用音樂來解讀畫面。
通過將藝術與體育結合,形成木蘭扇、校園集體舞、形體藝術等課程;在藝術節校園青春舞比賽的基礎上,由校“舞之星”俱樂部結合韻律操、健身舞的特點,設計并推行了全校性的集舞蹈與運動為一體的校園舞。
作為全國電影課題研究實驗學校,通過電影作為生動、直觀課的教育模式,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
藝術教研組和語文教研組、政教處一起共同打造體現我校辦學理念的《翱翔》校刊,并榮獲“全國百家文學社”稱號、在“**市FD十大優秀校刊”評選中名列榜首,同時還榮獲“最佳美工刊物”稱號。
2、加強藝術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
學校“天外漫畫社”成員進行研究性課題的探索——《商品漫畫的研究》,該課題從對漫畫的認識,到繪制;從征集漫畫作品到制作漫畫掛歷;從宣傳掛歷到銷售;從股票形式的融資到全體股東的分紅。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融合在課題中,最終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金融意識、鑒賞能力等。
3、加強藝術教育與信息科技的整合
教師不但自覺地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還十分重視現代教育手段的使用,制作了一定質量的,以教學為主導,以技術為輔助的,適合于課堂教學的課件,并積極收集各種媒介的教學資料,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字和音像的藝術教學資料庫,形成了《數字化音樂制作》等相關課程。我校根據課改中學生的需求,開設了午會課,專設了“藝術天地”欄目,通過電視為媒體向學生傳授藝術常識,全方位地向學生介紹中外藝術精品,提高藝術的鑒賞能力。
4、加強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整合
在高二年級的學農社會實踐活動中,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今夜星辰”、“感受黑夜”等特色活動課程。具有濃郁文化特征的“古典與親水”、“漢唐文化尋幽”、“探尋儒學之源,塑造文化人格”語文走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實地感悟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體驗自然美、環境美、文化美。
5、加強藝術教育與德育的整合
開展“走近藝術中的人物”、“今夜星辰”、“文化之旅”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藝術感染中完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6、加強藝術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整合
學校每年都要接待來自歐美等國的青少年團體,通過藝術文化的交流和展示,促進了兩國間的友誼,加強了國際間的合作和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四、依托社團、豐富內涵、營造氛圍、形成校園文化場
1、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活動成為了師生成才的舞臺。“校園音樂會”已經成為了學生心目中展示個人風采的品牌項目了。自**年起,至今已成功舉辦了90余場,其因為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參與面廣,而深受全校師生的喜愛。如:“校園明星秀”——個人演唱會、演奏會、獨舞專場、原創歌曲會;“節慶專場”——慶祝教師節、國慶節、校慶、紀念“五四”等表演;“社團展示”——英語俱樂部、管樂隊、舞蹈隊、民樂隊等社團演出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每年5月和12月的校“藝術節”和“人文節”,是我校最盛大的藝術節日,學生們自己策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充滿藝術情趣的系列活動,包括跳舞機比賽、校園原創歌曲比賽、男生秀、韻律操、話劇、小品、校本劇、朗誦、電影、電視、動畫片配音、藝術造型及作品義賣、書法、電腦繪畫、攝影、漫畫、詩歌書法堂會、“優美教師”評比、元旦迎新晚會等,通過班級和個人的專場演出,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盡顯風采。
2、豐富的社團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我校現有校合唱團、校管樂團、校舞蹈團以及“原發動力”音樂工作室、淑女俱樂部、“行空”學生電視臺、“并非”話劇社、“歌之韻”聲樂俱樂部、“六弦吉它”俱樂部、書苑園、畫季社、“天外”漫畫社、“海風”工藝美術沙龍等藝術社團30余個。學校每年各有一次社團巡禮活動和社團年會,學生自聘指導教師,并用自己制作的宣傳版面進行宣傳和招募新成員,使廣大學生在自行組織、自行策劃中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
3、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努力培養“品行高雅”的學生。我校現有藝術樓一幢,其中藝術專用教室4間,除了配備了必備的專用教室和學科教具,而且從二期課改的教材出發,配備了電腦、多媒體投影儀、錄音機、DVD影視設備等,為藝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圍。在校園改造計劃中,將藝術教室的現代化教育建設作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注重校園布置的藝術美,學生藝術作品上墻進櫥窗,遍布走廊。音樂室、美術室全天開放,任學生自由使用。鋼琴放在大堂,供學生練習,平添了一份高雅的藝術氛圍。
五、優化隊伍、培養骨干、提高素養、彰顯成效
我校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專業功底強,現有藝術學科專職教師4名,全部大學本科學歷,其中一位研究生課程班畢業,高級教師3名,中學一級教師1名。我校作為二期課改試點學校,在高
一、高二開齊、開足了藝術課,并且每個年級都配備美術、音樂教師各1名。近年來,在市區級藝術教學成果展示中,學校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美術學科《抽象的美術及其藝術特征》在區級層面舉行了三次公開課展示,并獲得了區重點中學五校大獎賽
二、三等獎;《藝術扎染》獲區活動課評優一等獎;音樂學科《張開想象的翅膀》獲我區重點中學五校大獎賽二等獎;高慶瓊老師還多次開設全國、市級音樂教學公開課、示范課,在**區美育研討會上多次作教學經驗總結交流,目前還擔任區教育學院合唱班主講老師。
在藝術教師們的精心培養下,學生藝術素養全面提升,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均獲得了一定的殊榮。學校管樂隊曾先后獲市一等獎3個、市級銀獎1個、區一等獎3個;校舞蹈隊先后獲全國群星獎銀獎1個,代表**市赴京參賽1次,區特等獎1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1個;學生個人舞蹈分別獲市三等獎1個、區一等獎6個、二等獎4個等,在**年**市學生藝術單項比賽中,我校學生共獲金獎2個、銀獎5個、銅獎7個;合唱團獲**年“**之春國際藝術節少兒歌舞精品比賽”一等獎,****區校美育節合唱比賽第一名,在**年**市學生音樂節合唱比賽中獲優異的成績(獎未公布)。在中日書畫比賽中,共獲金獎10名、銀獎15名、銅獎25名;中國悉尼書畫比賽中,榮獲特別榮譽獎1名、特等獎2名、銀獎銅獎多名;第三屆“星星河”全國書畫大賽,榮獲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多名;學生的書畫攝影作品也獲得了全國金獎20個、銀獎31個、銅獎、優秀獎多名。
六、保障有力、助推發展、增強輻射、回報社會
一、正確定位,特色工作抓全抓細
我園特色教育的的基本定位:以年級為單位,進行系統性的年級美工特色活動。內容的制定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二是發揮教師專業特長。小班的撕紙、中班的折紙、大班的繩編都是教師經過實際教學,比較、研究后篩選出的三種特色活動,具有便于操作、易出成績、對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有效果的共性特點。特色教學先由年級集中制定特色活動大計劃,各班分頭實施,教師根據班級幼兒接受能力與實施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修改。學期結束,各班寫好班級特色教學的階段小節,總結一學期來特色教學活動的成果以及有待改進的部分,以便于在下學期更好地開展美工特色教學工作。
二、加強學習,特色學習抓緊抓深
特色學習的重點以落實業務學習為抓手,開展“綱領性精神領會、反思性學習、案例研究”等形式的學習和研討,提高學習實效。注重做好每次特色學習的記錄與反思,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反思分析,更新觀念,調整教育行為。我們以學習美術教學的年齡段目標以及美術教學技能等最基本的綱領性文章為主要內容,讓教師對美術領域的教學有充分的認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有法,訂出一個美術教學活動。我們組織教師觀看小班的美術教學《消滅毛毛蟲》,針對活動中的優缺點,談談我們在實施中該如何利用情境性的游戲手段貫穿在美術教學中,讓幼兒能更好地掌握美術技能、培養良好的創造能力。這樣的活動對有經驗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提升和總結反思的過程,對青年教師來說是一次聆聽學習、思考吸收的過程。使我們的教師在“做”中互學、在“聊”中提高、在“研”中創新。
三、實現整合,特色活動抓實抓新
在新《綱要》的指引下,我們實施綜合性的新課程。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注重將特色教育整合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各環節中。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體現:
1.與環境的整合。環境創設是我園的特長與亮點工作,而我們的美術特色正是更好地為環境創設服務的關鍵內容。首先是從班級的墻面布置到區域游戲的創設,無處不見孩子們的繪畫作品、美工制作。巧手坊、小手動一動、DIY制作都體現了我們特色教學成果。真正做到了特色為環境服務,環境促特色發展,相輔相成、齊頭并進。
2.與主題教學的整合。在主題內容中有意識地增加美術領域的題材,在實施過程中注重用多種手段進行美術創作活動。本學期每周下午都安排一次班級美工特色活動,并做好特色活動的記錄,另外還有周五早上的特色教學活動,保證了有充足的特色教學練習時間,讓幼兒在多練多實踐中逐步形成班級特色。
3.與課題的整合。特色教育同樣離不開教育科研的支撐,結合各年齡段的科研課題,小班年級利用節日的特定氛圍,在重陽節制作了撕帖小花,送給社區的老人;在元旦,現場制作了撕帖新年賀卡,祝愿自己的父母長輩新年快樂。中班年級結合動手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家園折紙比賽。大班的親子繩編創作,作品精致。結合關愛課題,組織幼兒將自己的特色制作帶到了愛心學校和殘疾兒童,與他們一起感受手工作品帶來的美感與自信。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內涵建設 校企合作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學院提出了“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努力提高辦學水平”的工作方針,重點落實特色專業、精品課程、“雙師型”隊伍、教學資源、實踐教學等“五項建設工程”工作任務。回顧學院近年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歷程,結合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就學院“五項教學基本建設”的實施進行了思考。
1 “五項教學基本建設”是高職學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學院提出加強特色專業、精品課程、“雙師型”隊伍、教學資源、實踐教學五個方面的建設,結合了學院實際,緊扣“出特色、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質量主題。同時,更是為學院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明確了具體的工作目標和工作考核標準。“五項教學基本建設”執行情況和實現效果,將真接影響學院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態勢。
2 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是落實“五項教學基本建設”的基礎
(1)面向行業協會、企業聯合體的校企合作。基于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依據區域行業、企業發展的實際,切實從行業、企業的需求出發,“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將是我們推進的校企合作的核心工作。
(2)爭取教育、行業主管等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政策,是保證校企合作持續推進的關鍵。校企合作不能僅僅視為學校和行業、企業的利益、經濟行為,離開政府部門的政策指導和支持、協調和必要的扶持,校企合作不可能做強做大,“校企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校企政合作”。
(3)分享型單項目合作與股份制緊密型合作逐步推進。就目前學院以及聯系的行業、企業實踐情況,“校企合作”以分享型單項合作為基礎,尋求適合的產業和企業聯合體逐步實現股份制緊密型合作,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加強校企合作機制的調研、論證,將對今后學院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3 教學管理部門實施的“五項教學基本建設”的工作思路
3.1 配合相關部門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在校企合作平臺的構建中,教學管理部門要提前“介入”、主動參與。從方案設計、運行模式規劃開始,進行前期跟蹤;進入實施階段,更要組織階段評估與方案修正,并承擔相關工作的協調。更要主動思考“校企合作平臺”的發展途徑,在校企雙方合作平臺基礎上,逐步建設“校校企”、“校企政”和“校校企政”合作平臺,深化校企合作內涵。
3.2 落實“五項教學基本建設”的具體想法
(1)堅持校企合作推進特色專業建設。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原則來組織建設工作。一是結合產業行業的成長,注意將傳統主打專業改造成特色專業,比如,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首先是完成特色“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跟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創新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推進產學合作與生產性實習,完善頂崗實習機制。二是抓好新專業的建設,一定按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項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規劃,著力抓好展示設計、動漫設計、鞋類設計與工藝新專業的建設。經過2~5年的建設,形成有一定競爭力的2~3個特色專業。
(2)整合資源強化精品課程建設措施。以院級精品課程為基礎,以省級精品課程為目標,兩年內爭取國家級精品課程的突破。本學年內,以課程組為單位,開通院級精品課程在線,力爭主要專業都建成兩門左右院級精品課程,組織省級精品課程申報。認真總結近年精品課程的經驗,特別是在課程帶頭人、課程成果總結、課程網站建設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在特色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中,堅持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方向,堅持專兼職教師聯合開發的形式,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完成一批課程的從課程標準、課程教材到課教學實施的聯合開發。
(3)著力培育中青年“雙師型”教學團隊。以特色專業和主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為基礎,以中青年教師的“雙師素質”培養為重點,基于“校企合作”開展專業和專業基礎課“雙師型”建設。從技術職務和企業專業實踐兩個方面加以落實,并配合人事處制定有關規章和制度。力爭3年內,使具有雙師素質專業教師比例達到90%。
(4)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設計和管理。按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需求,從各專業學生技能與能力養成規律出發,進一步適時修訂實踐教學標準和要求,特別是在修訂2012級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從時間安排、項目設計、環節進程等各方面交易認真研討,特別也要做好課程實踐教學的設計、綜合實踐教學的安排,要求任課教師課前提交課程實踐教學計劃,各專業要提交綜合性實踐教學的安排。認真總結工學結合和產學結合經驗,為建立適合我院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和產學結合教學模式奠定基礎。配合有關部門,實現生產性實習實訓的突破,完成多個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
一、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檔案
教學評估是高校管理理性化的體現。作為一種管理手段,教學評估通過對教學實踐結果的評價取代了對教學實踐過程的干預,進而根據評估結果對學校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
由于教學評估強調對教學實踐過程及其所取得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因此,教學評估本質上是對反映教學實踐過程及其所取得的相應成果的教學檔案與教學現狀的評價。因此,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成果的檔案便成為教學評估的主要對象。從這一意義上講,建立完備的教學評估檔案,便成為實施規范化的教學評估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教學評估檔案主要有兩部分檔案組成。一部分是為迎接教學評估而根據教學評估工作的要求而形成相應的檔案,這部分檔案可稱之為“迎評檔案”。另一部分是在具體評估過程中所形成的評估檔案。其中,“迎評檔案”是評估檔案的主體。
“迎評檔案”作為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結果的客觀記錄或反映,為高校開展迎評工作提供了客觀的文獻基礎,“迎評檔案”因此成為高校教學評估的基本依據與對象。事實上,現有教學評估體系和教學評估實踐正是建立在相應的“迎評檔案”基礎之上的。因此,建立一套完備的教學評估檔案便成為實施有效教學評估的關鍵。
由于教學評估是對高校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過程與結果的評價,因此,就檔案類別而言,“迎評檔案”與高校日常管理與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檔案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性。具體說來,絕大多數“迎評檔案”來自于傳統的高校管理與教學實踐。此外,部分檔案,主要是實踐結果類的檔案則來自于傳統高校檔案范圍之外。因此,“迎評檔案”的形成主體上是在高校日常管理與教學實踐中完成的,只有少部分需要通過其他途徑收集、匯總而成。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說,在規范意義上,“迎評檔案”是歷史地生成的,即不應為迎評而構建相應的檔案。但對于初次接受教學評估的學校而言,由于已有的教學管理與教學成果檔案無法充分滿足教學評估的要求,因此,根據教學評估的要求和學校工作實際補足相應的檔案也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這種補足是有原則的,即必須客觀地反映學校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的實際。對于已接受過評估的院校而言,則應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二、高校教學評估檔案生成的過程與檔案管理模式的選擇
作為一種理性化的管理手段,教學評估融過程管理與結果管理于一體。通過對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過程的“迎評檔案”的審查,對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狀況做出理性判斷。進而通過對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成果的“迎評檔案”的審查,來認證上述判斷的合理性。
1、“迎評檔案”形成的過程及要求
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的過程性決定了“迎評檔案”形成的過程性與歷史性。因此,科學的高校教學評估工作,客觀上不僅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迎評檔案”,而且對檔案的形成過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迎評檔案”原則上應產生于日常的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過程,即除了前文所述的特殊情形外,一般情形下,不準許為“迎評”而突擊形成所需的檔案。尤其是已接受過評估的單位,在接受新的評估時,應堅決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其次,“迎評檔案”的形成應做到系統、完整。評估體系的特定性決定了“迎評檔案”的形成范圍與內部結構。為此,各高校應根據“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評價指標”及觀測點的要求,明確“迎評檔案”的形成范圍及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制定完整的“迎評檔案”目錄與歸檔范圍。再次,明確“迎評檔案”的形成主體及其相應的責任,以確保所形成檔案的完整、準確。
“迎評”工作涉及學校管理與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與之相適應,需要形成檔案的主體也是廣泛的。為此,應根據迎評工作觀測點的要求及其檔案信息需求,確定具體的檔案形成主體及工作職責,以此來保障“迎評檔案”系統、完整地形成。
2、“迎評檔案”管理模式的選擇
如何管理“迎評檔案”,以有效發揮迎評檔案的作用,并處理好“迎評檔案”與學校其他檔案的關系問題,是高校檔案管理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首先,“迎評檔案”覆蓋面的廣泛性以及迎評工作的總體性客觀上要求對“迎評檔案”的形成工作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即由校檔案業務工作主管部門負責“迎評檔案”形成的管理工作,具體制定相關工作制度與工作標準,督促各相關部門按時、按標準形成相應的“迎評檔案”,并對“迎評檔案”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其次,“迎評檔案”單獨設類管理。盡管就構成而言,“迎評檔案”與高校各類檔案之間存在廣泛的交叉性,但教學評估工作對檔案信息所提出的集中、直觀性要求決定了自然狀態下分散、非直觀的檔案無法滿足高效評估工作的要求。因此,為“迎評檔案”設立單獨的類別,對“迎評檔案”實行單獨管理是必要的。
“迎評檔案”單獨設類,遇到的突出問題是檔案的重復問題。但這種重復不是完全的重復。因為從評估要求來看,一些檔案信息,主要是反映教學實踐成果的檔案,是傳統高校檔案管理范圍所不包括的。這類檔案信息主要包括: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學校的反饋意見和評價情況,社會和媒體對學校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各種評價、反饋。此外,評估工作特別注重對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具體環節活動的檔案信息的審查,如學生上課點名冊、上課出勤統計表,各種教學檢查記錄與工作總結等;注重對反映素質教育活動的檔案信息的審查,如學生中成立課外科技活動小組名稱及參加人數統計、學生中成立課外活動小組名稱及參加人數統計、學生中成立的社團組織名稱及參加人數的統計、學生參加課內外科技文化活動及獲獎情況、學校開展校園文化節、“三下鄉”活動的總結和報告等等。
再次,檔案信息的再加工問題。評估工作對數據要求的直觀性客觀上要求對檔案信息進行直觀化、綜合化處理,形成相應的統計圖表、總結、分析報告等,以便于評估工作高效開展。此類材料在“迎評檔案”中占較大比重。如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學生數量及答辯成績匯總,學院與校外實習基地簽訂的實習協議、教學實習基地匯總表,各類教室面積情況匯總、近幾年內全校實驗室排課及實驗室利用情況總結、圖書館圖書的利用率、查全率、查準率、近幾年來學校用于每個學生的教學所運用的經費在數量上的變化分析報告等等。
最后,“迎評檔案”的主動形成問題。評估工作所涉及的部分檔案,主要是反映教學實踐成果的檔案,如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情況及就業分布、關于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活動的情況總結及分析情況、全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匯總及分析報告,官方或社會組織對學校的綜合實力、辦學水平、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育質量的評價情況及分析報告、家長和學生對學校滿意程度的總結、社會知名人士和校長、教師等對學校的認識和評價總結、媒體報道情況的匯總等檔案應主動面向社會去形成。因此,需要根據評估工作對檔案信息的要求,在傳統檔案體系基礎上,有意識地形成新的檔案,以彌補傳統檔案體系的不足。
三、教學評估推動高校檔案體系的完善
教學評估在完善高校管理手段的同時,也推動著高校自身管理的完善。具體表現在各種管理制度與標準的完善,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高校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使教學管理進入了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教學評估對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提出了各種制度與標準要求。如加強教學管理的各種質量保障與監控制度,各種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如理論教學質量標準、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實習教學質量標準、考試質量標準、畢業設計質量標準、社會實踐質量標準、學校制定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教學評估對上述檔案信息的需求,客觀上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實踐中加強這方面管理實踐,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檔案,以豐富傳統的檔案體系。
教學評估對高校辦學特色的評價進一步豐富了高校檔案體系。以往的高校檔案體系缺乏對學校整體特色的直接描述。但教學評估單獨設立了一個考核指標,即“特色項目”,具體指學校的辦學特色、教育特色、教學特色、管理特色,包括辦學理念、辦學思路、治學方略方面的特色,特別是在質量觀、發展觀方面形成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規格和培養目標的特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教學改革的特色;教學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的特色等。
體育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綜合表現,是教師多種素質、才能的集中體現。指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的經驗體現和獨特創造。它包括教師的儀表、語言、教學方式和方法等與眾不同之處,是教學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是教師長期探索、研究、修養,水到渠成的一種自然表現,而絕不是東仿西效、刻意苛求出來的矯揉造作。不同時期教師形成的特色各不相同,如現在有的老師在先進的教育設施情況下形成了多媒體的特色,有的老師在百花齊放的情況下形成了多種特色。這些都是傳統體育中所不能達到的。但想形成特色,有一點是相同的,必須是努力、奮斗、鉆研。比如教學方式有激趣潛心感受的情境教學,活躍思維促進思考的啟發式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發現教學,先學后教的探究式教學等。又如教師風格迥異的個性:或熱情奔放激情投入;或嚴謹莊重一絲不茍;或穩健持重儒雅整潔;或風趣幽默自然流暢;或干脆果斷雷厲風行等。再如教師的語言:或簡潔幽默而富有表現力,或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或抑揚頓挫富有感召力等。
二、體育教師要了解教學特色的特征
1.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具有獨特性
教學特色是教師個性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映。正是特色才把不同教師的教學區別了開來。教學特色的形成,是由于教師對教學有獨特的認識,在教學中有獨特的追求,在學校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教師較受學生歡迎,他們的教學一般講,沒有什么大問題,但也沒有顯著個性,由于不具有獨特性,這部分教師的教學不屬藝術,因而他們充其量只能是一個教學能手。
2.體育教師在教學時個性要鮮明
凡有獨特教學特色的教師,其教學個性都是十分明顯的,獨樹一幟的認識或行為,總是顯而易見的。因而,業已形成的教學特色,都會具有鮮明的特征,比如體態特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態語言。恰當的體態語言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言特征,語言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比如小學生老師就要學會兒童的語言,這樣才能調動學生運動的積極性。組織方式,也就是如何進行教學組織,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用游戲化進行教學,在小學還可以用故事化進行教學,初中分層教學等。
3.體育教師教學特色要具有穩定性
體育教師穩定特色的形成,是長期磨煉的結果,又是教師精心獨創和選擇的結果。優秀教師經常使用的獨特的教學手段,是經過反復思考、反復實踐之后認定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如果發現有的教師時常變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技巧,那說明他的認識和追求仍處在動搖、變化之中,說明他正在學習和選擇,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三、體育教師形成體育教學特色的意義
體育教師形成教學特色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存在個性的差異,在教學時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在教學中還要不斷探索和總結,摸索出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流程和技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特色的形成需要時間和事實的檢驗,特色的形成過程是漫長和艱巨,要經過一些挫折,可能要走一段彎路后才能形成,在形成的過程中要不斷用理論支撐,用檢驗的成果來做為證明,它的前提就是能提高自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體育教師形成教學特色后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充分的將教育規律、教學思想與自己的教學相融合,與本學校、自己教授的學生實踐有機結合,因材施教有教學特色的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歡迎,愛屋及烏,提高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興趣,特色的意義在于教師和學生的雙豐收。
四、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形成特色的方法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話,那就要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只有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了,學生才能喜歡上課,教師在逐漸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教學經驗的逐漸增長,教學水平也會越來越高,教學方法越來越豐富,一些常規的東西在堅持的過程中就逐漸地演變成特色了。
2.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地感受到運動所帶來的快樂和激情,在老師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漸地體會到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和進步,每節課學習有所收獲,這樣的課學生才會喜歡。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地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學習,這是個雙贏的過程。
3.學習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徑也是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必經之門。“閉門造車”只會讓我們的教育目光變得更短淺。平時要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向同行請教。通過相互學習,揚長避短,增長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學習中提高,在提高中收獲成功,在成功中形成特色。通過實踐、總結,在教學中運用別人的先進經驗,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自己的特色,設計好教學的每個步驟,并做好教學反思。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經驗越積越廣,方法越來越多。通過努力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特色課堂和教學風格。
一、以教科研為載體,走辦學特色之路。
教育科學是教育教學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育科學研究是一所學校教育發展的助推器。教育事業要發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我始終堅持:以教科研為載體,走學校特色辦學之路,全力做好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為
謀求學校自身發展,探索學校特色辦學之路,在學校發展規劃中,我明確制訂了教科研工作近遠期目標——德育方面:通過“關于小學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力爭把我校學生培養成行為規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諧的合格小學生。教學方面:以“多類型、多渠道、分層次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簡稱“雙多教學法”)的課題研究為切入口,構建學校校本課程框架的同時輻射各學科課題的研究,圍繞教育教學為核心,強化“以教科研為先導的”意識,深入展開課題研究,加強課題的過程管理。
“雙多教學法”課題實施幾年來,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數學為龍頭,以英語、計算機、寫作等為基礎的多類型、多渠道、分層次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辦學特色,取得了豐碩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長生”脫穎而出,學生的個性、素質得到了全面、充分的發展與提高,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本校的課程改革。
僅XX一年,我校學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小學生數學報》杯小學生探索與應用能力大賽一等獎;江蘇省中小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二等獎;中國青少年讀寫大賽50杰;蘇州市中小學口琴、豎笛比賽一等獎;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蘇州市二等獎……列舉這些榮譽和數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學校特色學科鮮明”“學生特色學科多彩”的辦學特色。
二、以教科研為平臺,讓教師成為研究者。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支撐學校發展的基石。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治學嚴謹、精干高效、充滿活力,能在未來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百年大計,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必須走科研之路,做扎實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觀念新、師德優、業務精、輿論正確的教師隊伍,全力提升教師教育科研的水平。
良好的教育科研環境和條件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激勵教師開展各種教育研究。因此,我校為教師創設了各種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努力營造有利于研究的寬松氛圍,引導教師走上科研興教之路,為他們排憂解難,鼓勵教師在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去調查實驗。為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我積極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如提供豐富的圖書資料,科研設備,廣開門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給教師以拓寬研究的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學校還組織全校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觀念,進一步提高教師科研意識和水平。同時,還為教師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臺,為教育科研成果的發表與推廣創設條件,為教師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的機會,充分促進了學術觀點的碰撞、科研靈感的激發。
為進一步濃厚學校科研氛圍,真正實施“科研興校、科研興師”的發展戰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員化和教育科研全員參與、全方位引入、全過程管理,讓科研之風大興。我校實行“三進”政策,教育科學進教學、進教師教育、進學生學習,讓科研滲透各個領域。認真做好“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日常教研相結合,教育科研與培養創新型教師,爭做名優教師相結合,讓科研成為提高教師水平、推動學校發展的內涵而永不衰竭。
讓教育充滿研究,讓研究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實踐證明,教師同科研結合,研究同教學結合,教學同課題結合,可以改變教師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優化教師的思維品質,實現平凡與精彩、煩惱與快樂、腐朽與神奇的快速轉換,我們就會覺得上班有無窮樂趣,教學就會充滿無限的生機,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為我們開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質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幾年來,因為我校教師成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師的論文在各級發表、獲獎,每年總計不少于100篇次。
三、以教科研為樂事,讓自己擁有“源頭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所學校,首先要評論他的校長”。為了讓自己當好這個“靈魂”,也為了讓自己能適應當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國際趨勢以及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多年來,我始終以教育科研為樂事,我努力讓自己養成教育科研的習慣。
1、用研究的眼睛觀察身邊的教育現象。任何偉大的理論都源于實踐,都基于對大量事實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對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教育教學活動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對象,而是缺少發現它們的眼睛。在教育運作過程中,我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校與社會、學校管理、教與學、新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等。這些都是教科研的對象,我們不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時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問題,這樣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點的尷尬。論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說服力、針對性和實效性。【1】 教師教科研工作個人總結相關文章列表:
| | | | | | | |
到 欄目查看更多內容 >>
3、選定恰當范圍,加強個案研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我的特長和愛好是教育管理和小學數學教學。為此,我總是從教育理論和教學理念的高度著眼,在身邊教育教學實際中著手,選定適當的研究范圍或方向。比如根據自己曾經多年集訓小學數學奧林匹克,針對某個課題,我進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強對典型個案的剖析,如就問題的種類、方法、模式、背景及發生、發展過程等進行詳細全面的調研、比較、分析,以有利于對問題研究的深入,進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廣度和理論層次。我先后參與編寫了《小學數學活動課讀本》《小學奧林匹克教程》《小學數學開放題精選》等。
4、嘗試對研究成果進行個性化和科學化的表達。科研成果主要通過論文形式來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勇于嘗試系統地整理、收集相關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同時主動大膽創作,相信發現就是進步,總結就是提高。為了形成高質量、個性化的成果,我經常閱讀相關雜志刊物和教育理論書籍,了解所研究內容的前沿動態和已有的理論成果,同時還進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我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在與別人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更新觀念,撞擊思維,將自己發現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學地、準確地表達出來。
5、努力實踐和推廣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完成從實踐到理論,由理論指導實踐的辯證循環,發揮出教科研對教育教學的最大效能。我總是千方百計通過相關會議、沙龍、論壇等途徑進行推廣與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體驗教科研成果轉化所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良好的教育科研習慣給我帶來了諸多的驚喜:我曾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優秀會員”“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吳中區首批教科研新秀” ……五年來先后有《巧解對應分率題》《創建特色學科的嘗試》《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探究”》等六十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全國各級報刊雜志發表或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回顧過去,我問心無愧;展望未來,我信心百倍。在當今全力推進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嶄新的教育思想在閃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現,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在風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教師的發展,為了學校的發展,為了社會的發展”,我作為一名小學校長,必須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倫理及自我專業意識等方面不斷完善,用自己的熱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自己這個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擁有與時代同步的“源頭活水”,從而讓我們的校園時時處處“春*滿園”。不斷積累豐富的素材。在注意或研究眾多教育現象時,頭緒會紛繁復雜,靈感會不斷閃現,這些都可能是教科研的閃光點或獨特之處。
(2) 教師教科研工作個人總結相關文章列表:
一、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業務素質。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做為一名教師,我們不能再僅僅持著“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的觀念自以為是,而要有潺潺不斷的活水。只有不斷蓄水,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活力。所以,本學期以來我都能堅持積極學習。
本學期,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不足的實際,主動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優秀的老師請教。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培訓活動及各類學習講座。另外,我還利用書籍、認真學習了地理新課程標準,以及相關的書籍并做好讀書筆記。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讓自己樹立更為切合實際的教學理念,也明確了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隨著知識的更新,學生求知欲的不斷增強與教學拓展內容的不斷更新,也催促著我不斷學習。通過集體培訓、聽課學習、公開課實踐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進步。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不斷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準備。
二、求實創新,認真開展教學、教研工作。
教育教學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我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并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時時補充教學內容,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并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盡可能做到當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后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類型的課,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對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水平。另外,授課后根據得失及時寫些教后感、教學反思,以積累教學經驗。
三、任勞任怨,完成學校其他工作。
積極配合我校開展集體活動,涉及到的教研工作和學校布置下來的每一項任務,我都能以最大的熱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夠做到不拈輕怕重,力求優質高效。在48。45舉辦的教研活動活動中,范文寫作我都能以最大的熱忱參加,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四、個人取得的成績
這學期除了參加我校舉行的學校公開課,我還參加了48.45優質課賽講,均取得了好成績。從備課到試課,以及到講課,每一個過程我都盡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每一次講課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洗禮,一次挑戰。享受課前積極準備,全身心投入的激情,享受課上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享受講完課后如釋重負的感覺。慢慢的,我面對這些不在驚慌失措,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自己的課堂。
五、加強反思,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反思本學年來的工作,在看成績的同時,也在思量著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幾點:
1、對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多,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一、以教科研為載體,走辦學特色之路。
教育科學是教育教學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育科學研究是一所學校教育發展的助推器。教育事業要發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我始終堅持:以教科研為載體,走學校特色辦學之路,全力做好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為 謀求學校自身發展,探索學校特色辦學之路,在學校發展規劃中,我明確制訂了教科研工作近遠期目標——德育方面:通過“關于小學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力爭把我校學生培養成行為規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諧的合格小學生。教學方面:以“多類型、多渠道、分層次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簡稱“雙多教學法”)的課題研究為切入口,構建學校校本課程框架的同時輻射各學科課題的研究,圍繞教育教學為核心,強化“以教科研為先導的”意識,深入展開課題研究,加強課題的過程管理。
“雙多教學法”課題實施幾年來,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數學為龍頭,以英語、計算機、寫作等為基礎的多類型、多渠道、分層次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辦學特色,取得了豐碩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長生”脫穎而出,學生的個性、素質得到了全面、充分的發展與提高,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本校的課程改革。
僅XX一年,我校學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小學生數學報》杯小學生探索與應用能力大賽一等獎;江蘇省中小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二等獎;中國青少年讀寫大賽50杰;蘇州市中小學口琴、豎笛比賽一等獎;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蘇州市二等獎……列舉這些榮譽和數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學校特色學科鮮明”“學生特色學科多彩”的辦學特色。
二、以教科研為平臺,讓教師成為研究者。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支撐學校發展的基石。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治學嚴謹、精干高效、充滿活力,能在未來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百年大計,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必須走科研之路,做扎實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觀念新、師德優、業務精、輿論正確的教師隊伍,全力提升教師教育科研的水平。
良好的教育科研環境和條件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激勵教師開展各種教育研究。因此,我校為教師創設了各種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努力營造有利于研究的寬松氛圍,引導教師走上科研興教之路,為他們排憂解難,鼓勵教師在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去調查實驗。為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我積極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如提供豐富的圖書資料,科研設備,廣開門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給教師以拓寬研究的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學校還組織全校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觀念,進一步提高教師科研意識和水平。同時,還為教師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臺,為教育科研成果的發表與推廣創設條件,為教師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的機會,充分促進了學術觀點的碰撞、科研靈感的激發。
為進一步濃厚學校科研氛圍,真正實施“科研興校、科研興師”的發展戰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員化和教育科研全員參與、全方位引入、全過程管理,讓科研之風大興。我校實行“三進”政策,教育科學進教學、進教師教育、進學生學習,讓科研滲透各個領域。認真做好“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日常教研相結合,教育科研與培養創新型教師,爭做名優教師相結合,讓科研成為提高教師水平、推動學校發展的內涵而永不衰竭。
讓教育充滿研究,讓研究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實踐證明,教師同科研結合,研究同教學結合,教學同課題結合,可以改變教師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優化教師的思維品質,實現平凡與精彩、煩惱與快樂、腐朽與神奇的快速轉換,我們就會覺得上班有無窮樂趣,教學就會充滿無限的生機,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為我們開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質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幾年來,因為我校教師成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師的論文在各級發表、獲獎,每年總計不少于100篇次。
三、以教科研為樂事,讓自己擁有“源頭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所學校,首先要評論他的校長”。為了讓自己當好這個“靈魂”,也為了讓自己能適應當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國際趨勢以及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多年來,我始終以教育科研為樂事,我努力讓自己養成教育科研的習慣。
1、用研究的眼睛觀察身邊的教育現象。任何偉大的理論都源于實踐,都基于對大量事實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對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教育教學活動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對象,而是缺少發現它們的眼睛。在教育運作過程中,我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校與社會、學校管理、教與學、新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等。這些都是教科研的對象,我們不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時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問題,這樣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點的尷尬。論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說服力、針對性和實效性。(1)
查看更多>>
3、選定恰當范圍,加強個案研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我的特長和愛好是教育管理和小學數學教學。為此,我總是從教育理論和教學理念的高度著眼,在身邊教育教學實際中著手,選定適當的研究范圍或方向。比如根據自己曾經多年集訓小學數學奧林匹克,針對某個課題,我進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強對典型個案的剖析,如就問題的種類、方法、模式、背景及發生、發展過程等進行詳細全面的調研、比較、分析,以有利于對問題研究的深入,進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廣度和理論層次。我先后參與編寫了《小學數學活動課讀本》《小學奧林匹克教程》《小學數學開放題精選》等。
4、嘗試對研究成果進行個性化和科學化的表達。科研成果主要通過論文形式來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勇于嘗試系統地整理、收集相關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同時主動大膽創作,相信發現就是進步,總結就是提高。為了形成高質量、個性化的成果,我經常閱讀相關雜志刊物和教育理論書籍,了解所研究內容的前沿動態和已有的理論成果,同時還進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我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在與別人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更新觀念,撞擊思維,將自己發現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學地、準確地表達出來。
5、努力實踐和推廣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完成從實踐到理論,由理論指導實踐的辯證循環,發揮出教科研對教育教學的最大效能。我總是千方百計通過相關會議、沙龍、論壇等途徑進行推廣與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體驗教科研成果轉化所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良好的教育科研習慣給我帶來了諸多的驚喜:我曾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優秀會員”“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吳中區首批教科研新秀” ……五年來先后有《巧解對應分率題》《創建特色學科的嘗試》《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探究”》等六十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全國各級報刊雜志發表或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回顧過去,我問心無愧;展望未來,我信心百倍。在當今全力推進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嶄新的教育思想在閃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現,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在風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教師的發展,為了學校的發展,為了社會的發展”,我作為一名小學校長,必須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倫理及自我專業意識等方面不斷完善,用自己的熱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自己這個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擁有與時代同步的“源頭活水”,從而讓我們的校園時時處處“春*滿園”。
[2]
畢業生個人總結
新小學教師工作個人總結
晉升中級職稱個人總結
試用期滿轉正公務員個人總結
小學體育教學工作個人總結
公司實習試用期個人總結
數學老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文素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今,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適應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為社會輸送實用技能型人才,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語文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必修文化基礎課,應看到高職教育下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使教學為“職業特色”服務。
一、實用技能型人才應具備的人文素養
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職業院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對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及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總理曾說:“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不僅要培養求知,而且要培養思想道德、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可見,高職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其“知識實用性”和“高等職業性”,重在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養,即符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水平所要求的“聽、說、讀、寫”綜合語文能力及情感精神內涵,具體包括社會交際能力、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學習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內涵修養。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下的語文教學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培養目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科學調整教學方法,符合“職業教學”特色。
二、賦予語文教學“職業”生命力
高職教育下的語文課程其生命力就是突出“職業特色”,發揮語文的實用功能,切實提高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養。
(一)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及語文課程地位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特殊性,往往是經普通高校錄取篩選遺留下的群體,知識基礎較薄弱,學習興趣低,學習態度缺乏嚴肅性,學習目標及期待較低,缺乏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綜合素質較低。教育部也指出,目前,我國正處于技能貧窮期,職業技能型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教育質量和專業結構不能滿足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使行業發展受到制約。可見,如何通過教育切實提高職業人的綜合素質使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水平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的首要問題。職業教育體系下的課程設置應認真研究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人的素質要求,找準定位,提高培養質量。
職業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存在著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傾向,使得基礎課地位十分尷尬;大多的語文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普通高等語文教學模式上,難以擺脫精英教育的束縛,內容和方式拘泥于傳統學科化系統的類型,缺乏對學生職業教育的考慮,忽視學生的職業差別,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可見,職業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不高,亟須提升;職業教育下的語文課程改革刻不容緩。
(二)選擇符合地域職業特色的教學內容
由于高職語文課的學時有限,無法像義務教育及文學專業的學生那樣長期、系統學習,因此高職語文教學應注重實效性,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地域特色、貼近本地區行業特點、崗位特點和學生專業特點;應以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水平和可接受能力為起點;注重適用性、人文性、時代性和趣味性,體現職教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認同感;關照學生的就業需要、個性需求和發展需要。同時細化教學內容,開設形式多樣能夠培養學生職業人文素養的選修課及語文活動。
(三)突出實用性,創新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語文根基薄弱,但思維較活躍;對理論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低,對聯系生活的事物較感興趣。針對學生的這種特點,把語文知識貫穿于多種教學方法之中,保持學生對課堂的新鮮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講到應用文寫作模塊,“計劃”與“總結”是使用率高,較實用的必講文體,按傳統教學計劃設置,計劃文體2課時,總結文體2課時。兩種文體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采用對比式教學方法,把黑板一分為二,計劃與總結同時對比講解,讓學生一目了然“計劃是要做什么,如何去做”;“總結是做了什么,做得怎樣”,這種設計可以吸引學生主動去對比學習,加深記憶。進一步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就業方向提供不同的范文參考。高職學生一般懶于動腦,教師就要時刻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教學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發散思維、輻射思維和對比思維等等,并引導他們如何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運用這種思維,使學生看到語文的實用性,自覺成為語文的“樂之者”。高職下的語文教學方法要體現四個貼近,即貼近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興趣、貼近學生專業和貼近就業方向,每節語文課都應是這四個貼近的有機融合。
(四)科學設置語文課程考核體系
高職語文的考核方式應突出語文學科的基礎性、知識性、實用性,注重學生能力要素與精神要素的融合,參考社會行業考核標準,科學設置考核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考核體系應包括平時出勤、課堂表現、參與語文活動情況、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等,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
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應找準“職業”定位,關注學生職業人的身份特征,側重于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語文教學真正融于職業教育的大環境中,創新真正從職業教育出發的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方法,讓語文很好地為“職業特色”服務,讓語文真正走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心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