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國培研修小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件精神內核告訴我們,質量時代,我們研訓機構的工作定位就是兩大核心詞: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那么,如何創新教研理念,樹立服務意識,調整教研格局,讓教研工作成功轉型,怎樣使工作規劃實現系統性、工作目標體現層次性、工作對象觀照全員性、工作內容指向專業性以及操作實施校本性,成為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以下簡稱“雨花區”)師訓工作的思考點和著力點。為此,我們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與布局,就教于同道。
一、抓實抓活師德與素養培訓
立德樹人從來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依據湖南省長沙市教育局相關部門出臺的《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日常師德師風教育實施方案》,把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培養、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強化師德師風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師德考評標準和考核激勵方式,借第33個教師節之機,開展“最美教師”“魅力教師”“優秀德育工作者”“名師名校長”等推選活動,表揚一批“身邊的好老師”,突出榜樣示范作用,努力形成風清氣正的育人氛圍;借助學科培訓和新進教師適應性培訓平臺,充分展示師德楷模的真事、真情,用先進典型感染、引領、帶動教師加強專業信仰;組織雨花區專任教師進行教育理論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技能測試,引導教師勤練“內功”,抓實專業素養提升。
二、抓整抓合形成教研訓一體格局
盡力做好區域頂層設計,走向標準的研與訓。在出臺雨花區“十三五”教師培訓計劃、科學統籌五年一階段師訓各項各板塊內容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的深度融合,盡力構建以學校為點、學科為經、學區為緯的校本研修體系,逐步創建各學科校本研修基地,以點帶面,形成研訓一體發展機制,有效指導教師專業成長。通過“貼地而行”有主題的校本培訓指導,使單位研訓者的工作重心下移,服務工作前移,解決大面積學校教研組長帶領下的教研活動幾近于會議精神傳達紀要或者教學設計轉抄的現狀,滿足一線教師特別是薄弱學校的實際需求。
三、抓全抓特區本級崗位培訓
這里的“全”當然是培訓對象覆蓋的全員性。在學科人數和培訓需求調研基礎上,我們出臺了“十三五”區級崗培基本思路,每年四月初做好全區崗位培訓申報,啟動新一輪學科全員培訓,完成年度25%各學科全員一輪區級培訓指標。2017年上半年部分開班加7月集中開班,增強培訓針對性,逐步開展自主選學,強調深度參與,實施“請上來,送下去,網起來”策略,倡導線下集中和線上(QQ群、微信群)研討結合、教學實施與研修匹配的混合式新格局。在技能訓練與展示、案例研討、主題驅動等形式基礎上,嘗試加入拓展訓練等,設計構建適合年齡與資歷、適合學科特點、適合區域的培訓模式。部分學科嘗試以《中學教師專業能力訓練指南》《小學教師專業能力訓練指南》為抓手進行全員大練兵。
這里的“特”當然是指隊伍的特殊群體――新進教師的特殊培訓,即崗前和在崗,一年適應期和三年成熟期。崗前培訓階段,注重理念學習、師德教育和基本功訓練。在崗適應性培訓,力爭通過幫扶入門、課例研討和競賽提升環節讓他們從入門到合格再提升。以名師工作室、教研員為主體培訓師,以教研主任為責任人,以“貼地而行教研”活動和《新進教師三年精致培養手冊》為抓手,抓好年度新進教師在崗適應性集中培訓,做好入職規范引導,3月進行基本功大賽,6月進行課堂教學技能展示匯報活動。2017年5月左右進行2014年新進教師三年周期性考核和新進畢業生適應性培訓結業儀式暨課堂教學技能大型展示活動。同時出臺年度新進教師第二學期適應性培訓實施方案,要求各學區、集團、校以新進畢業生為幫扶重點開展校本培訓,依據師訓室提供的《新進教師重點建設與精致培訓手冊(修訂稿)》培訓及考核(包括聽課評課記錄、“影子模式”磨課記錄、其他指導工作記錄和培養小結等 ),學區、學校做出常規課定性評價。學科技能通識培訓由各學科教研員及名師工作室負責,在2017年3~6月期間以案例研討、聽課上課評課的方式讓新進教師掌握四個基本課型,對本學科教師做出合格與否的定性評價。
四、抓點抓面引領專業成長
加大校長領導力培訓力度。繼續開辦校長任職資格培訓班和書記培訓班,繼續進行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舉辦后備干部培訓班,儲備一批優秀的教育行政后備力量。
做好名師孵化與骨干培養工作。以送教助W輻射引領、規范而有特色的年度考核評估和新一輪掛牌,督促區級11個工作室的工作有成效開展。以多樣式賽課、師徒捆綁考核、異地高端送訓、崗位示范帶動、學科巡講和影子模式培訓新教師等措施著力培養市區級骨干教師,促進他們的專業突破。準備啟動區級學科帶頭人、雨花區教學名師名校長等申報評審活動,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梯級平臺。
五、抓常抓長送培、學分登記管理工作
積極動員,嚴格督促,高質量完成各級送培任務(上半年“市培”,下半年“省培”“國培”等),力爭參培率和合格率達到100%,在工學矛盾尤其突出的雨花區,考驗著我們的工作智慧,為此,我們嘗試區校聯管、責任到人、扶強助弱、齊頭并進。配合《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行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指導意見》,調整“十三五雨花區學分登記管理辦法”,科學分解360學分,以教師全員年度學分規范登記、審核管理與階段調研、數據提取分析等多項舉措科學調度雨花教師培訓工作深入開展。
六、抓質抓量開發優質培訓資源
作為區級培訓與管理部門,我們加強骨干教師微課資源整理篩選、一線教學能手教學資源整理篩選與運用、部分素養類培訓課程的開發與整合,開展班主任培訓培訓師資源建設、新進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培訓培訓師資源建設、師德師風培訓師資源建設,嘗試逐步實現培訓課程的必修與選修結合,整合本土名師資源,組成“解決問題型專家”團隊,聯絡聘請部分市省國家級培訓師團隊成員,逐步建立區域培訓專家庫,為區域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庫。
構建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給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必然給教師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迎接挑戰,探索教師教育的新模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緊迫而又重要的課題。但是,中小學教師培訓卻仍然困難重重、質量不高,集中培訓工學矛盾突出、培訓者能力不高,校本培訓水平低、專業引領難以保證。“研”與“訓”分離,加重了學校和教師負擔,制約了教師培訓質效。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及團隊積極探索并實施“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
“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是運用現代學習科學和信息技術,將校本研修、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有機整合的一種混合式教師培訓模式。它以校本研修為主體,基于網絡環境進行遠程學習和資源服務、專業引領和交流研討,通過遠程學習和集中培訓著力提升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師能力,通過校本研修跟蹤教育教學實踐,實現教師培訓與校本教研有效整合,提升教師能力。在教育教學中實現先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育行為,促進教師發展,實現了教師培訓模式的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為有效開展教師培訓提供理性思考和經驗借鑒。
二、“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目標與適用對象
筆者及團隊本著“基于網絡環境,基于教師需求,基于教師發展,優化培訓課程和校本研修資源,優化學習方式和校本研修指導,優化培訓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訓的適應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理念,通過模式的實施,逐步實現下列目標:
1.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為背景,著眼新課程教育教學問題解決,根據培訓需求、目標、對象和內容選擇培訓方式。遠程學習提升理論素養,集中培訓體會內化感悟與能力,校本研修將理論知識內化為教育教學能力。以教師的校本實踐為基礎,實現研訓一體化,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見上圖)。
2.以模式建構理論為支撐,從培訓模式各要素上整體系統構建“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實現“遠程”為主,向“校本”為中心的重大轉變。探索網絡環境支持下的縣域“大校本”研修途徑和方法,有效實現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與專業引領的“三位一體”,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運行機制。
3.以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為支撐,分析當前“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實施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結合本地教師培訓和校本教研實際,體現地域性特點和“本土化”特色。
4.增強教學研修活動的程序性、操作性,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研修活動的步驟和結構關系,深入研究和發現教學研修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等。
幾年來,筆者及團隊在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萬名中小學學校教師進行的“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證明,本模式的適應對象為:
中小學校基本具備遠程網絡條件的、教師具備計算機運用和網絡學習基本技能的、以廣大農村教師為主體的市縣(區)。
開展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及省市教師培訓院校。
三、“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理論與實踐成效
筆者及團隊堅持研究與實踐兩方面緊密結合,用研究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研究。“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培訓、模式、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校本研修、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等。在本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抓住這些核心概念,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教育模式建構理論、現代學習科學、成人學習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現代遠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校本研修(培訓、教研)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的指導下,從不同的層面開展研究,形成的主要觀點和實施策略、產生的實踐成效如下:
1.主要觀點
(1)“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是在校本研修過程中,以因特網為載體,通過廣闊的虛擬空間、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手段,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的一種繼續教育。
(2)“校本+遠程+集中”研訓一體混合式教師培訓模式,保持了校本研修與教師日常學習和工作緊緊相融的特點,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手段,為校本研修插上了現代化翅膀,使校本研修呈現出全新的內容和形式。
(3)遠程教育平臺以互動式視頻學習系統為主體,網上監控、考試系統為手段,集網上視頻學習與網上討論、交流、答疑、標記和批注等為一體,內嵌實時學習監控、作業考試等。通過這一協同式人性化的學習系統營造了全新的網絡學習,提高參訓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素養。
(4)集中培訓包括靈活多樣的集中形式,采取講座式、討論式、互動式、仿真式等多種方式體會感悟內化知識與提高能力。
(5)立足校本,融培訓于教師現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問題中心、行動本位的校本研修活動,引導教師發現問題,通過自主反思、專業引領和同伴互助,在任務驅動、行為跟進的過程中,反思實踐、深入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
(6)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發展和專業化成長,教師培訓必須與校本教研實現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整合,僅依靠一個方面發揮作用是收效甚微的。“校本+遠程+集中”研訓一體也不是教師培訓與校本教研的簡單相加,而是與教師自己的經驗、背景結合,基于教學、在教學中、為了教學的,以教學研修活動為載體的,理論素養與行動能力共同發展的過程。
2.實施策略
(1)網上――網絡課程學習與交互,優秀師資、優質資源、先進理念,提升教師教學理論素養。
策略一:專題與聚焦,即根據當前教師培訓專題,聚焦教師新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策略二:專家與本土,即聘請全國一流專家進行專業引領,又突出本地骨干教師的實踐指導作用。
策略三:跟蹤與互動。跟蹤參訓教師的新課程教學實踐進行問題指導,引導同伴之間、學員與專家之間的交流研討。
策略四:過程與結果。既關注參訓教師的學習“過程”(自主反思、合作互助),又關注參訓教師的學習“結果”(理念更新、行為變化)。
(2)網下――校本集中,內化與外化,任務驅動,行為跟進,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促進教師行為改進。
策略五:以“三心”為主體的全員參與。所謂“三心”,即校長領導為“核心”,骨干教師為“軸心”,全體教師為“重心”。“三心”是有效開展教學研修活動(載體)的基礎保障和必要支撐。
策略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問題培訓。就是使教師教學研修活動,必須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診斷問題、研究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活動”的生命。
策略七:以任務驅動的程式化研訓“鏈條”。這個“鏈條”,一要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步驟,環節具體化、“活動”程式化;二是要在每個環節明確“規定動作”(任務及要求),保障“活動”取得效果。
策略八:以網絡為載體的“校本空間”。這是“以活動為載體的研訓一體化”的管理手段,是校本教研的網上活動平臺,又是學校和教師參與教學研修活動的全過程的“成長記錄”和研修成果。
3.實踐成效
通過幾年來實踐探索,“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越來越彰顯了適應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等特點,主要解決了以下幾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1)網絡遠程學習的時空自由,校本研修的足不出戶,極大地緩解了“工學矛盾”;與院校集中培訓相比,參訓教師大大節省了食宿和交通等費用的支出。
(2)網絡培訓平臺支持下的“大校本”研修,使同伴互助基于縣域范圍,多層次教師參與的學習共同體,以及專家、名師在線指導,很好地解決了“低水平重復”問題。
(3)通過“遠程”,由專家和名師提供的優質培訓課程,結合本地實際的“本土化”研修資源,滿足了教師的培訓需求,使課程和資源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前瞻性、指導性和適應性。
(4)以有組織的校本研修專題活動為載體,使校本研修聚焦問題、跟蹤教學實踐,在研修任務的驅動下,實現教師能力的提升,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實效性。
(5)現代化的網絡管理手段,提升了校本研修的組織、管理、監控和評價等方面的功能,優化了校本研修的運行機制。
2004年至今,本縣中小學教師12萬多人次參加新課程全員崗位培訓和“備好課”“上好課”“評好課”“命好題”“有效學習內容”“有效學習指導”專題培訓,以及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新課程教學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四、“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特色與創新突破
“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對“有效教師培訓”的研究與實踐,都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研究價值,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進展和突破:
1.“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力圖克服院校集中培訓與校本研修“兩張皮”的問題,整合了“校本”與“遠程”,對接了“理論”與“實踐”,實現了教師培訓模式研究與實踐由單一模式向綜合模式的重大轉變,是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方面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
2.“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探索了網絡環境下校本研修的新途徑(建設“本土化”校本研修資源、建設虛擬化的網絡交流學習空間、建設縣域網絡微格教學系統等)、新策略(縣域“大校本”、以活動為載體、“研訓一體化”)和新方法(遠程分散與集中結合的名師示范、網上協同備課和在線觀課議課)等,是校本研修研究與實踐方面的新經驗、新成果。
3.“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根據需求、目標選擇培訓方式,遠程學習提升理論素養,集中培訓體會感悟知識與能力,校本研修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實實在在的教育教學能力。它以課外(遠程)學習到課內(集中)內化再到課外實踐(校本)外化為教育教學技能的現代學習方式,徹底變革了課內學習、課外練習鞏固的傳統學習方式,探索了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師培訓新路。
以農村教師為主體的無為縣萬名中小學教師在“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中,掌握了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技能,操作性強,實效性高,對進一步深入開展新課程教師培訓,對組織“大規模、高效益”的教師培訓,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都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
五、“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實施與社會影響
1.實施過程
2004年至今,我們進行了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模式的探索,經歷了三次飛躍。為研究與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2004年開始探索教師遠程培訓,至2007年自建了包括網上學習、網上考試、互動交流、網上服務等遠程教育平臺,形成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遠程培訓模式。
2008年開始我們加大了校本研修研究力度,以問題為中心,通過主題活動實施校本研修。形成了“校本+遠程+集中”研訓一體混合式教師培訓模式。
2010年開始探索教師培訓專業化,注重培訓過程,確定培訓需求、設計和策劃培訓、實施培訓、評價培訓結果和監視培訓等五個階段規范性建設,強調培訓過程的持續改進。形成了規范化、流程化、細節化、人性化的專業化教師培訓體系。
幾年來,我們根據各年度培訓主題,著力建設遠程培訓課程資源,一方面聘請檀傳寶、伍新春、孔凡哲、王敏勤、王斌華等全國一流專家來無為縣進行高端的專業引領,另一方面又組織縣內外各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進行各學科專題講座和示范教學,介紹教學經驗,制作視頻課程供參訓教師網上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以校本研修為載體,突出教師崗位實踐,聚焦有效課堂教學,2008-2009年度開展了集體備課活動,2009-2010年度開展了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2011-2012年度開展了“課堂教學十佳能手”評比活動,2012-2013年度開展了“研課標說教材”評比活動,2013-2014年度開展了“學習設計”評比活動,研訓一體、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模式特色日趨鮮明,培訓效益日益提升。通過上述活動,王敏勤的和諧教學模式、孔凡哲的凝練教學藝術的方法,導學、自主學習等學習模式,已在無為縣許多學校的教師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運用,有效地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實施案例
如2013―2014學年度,我們采用“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組織實施了全縣八千多名中小學教師“有效學習指導”全員培訓,模式實踐的過程如下:
培訓準備:學習指導問題收集,課程資源建設,指導隊伍建設(2013年7―8月)。
首先,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進行學習指導問題調研分析,確認培訓目標。
其次,把問題提交給專家,組織專家(重理論引領)和本地骨干教師(重實踐示范),按需依標備課,解決突出問題,建設富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資源。
最后,為落實跟進指導,建設一支包括培訓者、教研員、骨干教師在內的遠程網絡學習和實踐研修的助學團隊。
培訓實施:第一學期側重理論學習,第二學期側重研訓一體的校本研修。(2013年9月―2014年5月)
第一學期,參訓教師通過在線觀看北師大伍新春教授、華東師大王斌華教授和東北師大孔凡哲教授的專題報告,以及培訓教材閱讀,提升學習指導理論素養,享受全國一流的高端理論培訓課程。同時,我們組織本縣的骨干教師通過遠程方式,按學段分學科介紹分析研究新課程下學習指導的方法和經驗,分享實踐智慧。
第二學期,首先,2014年3月初至4月初我們將參訓教師按鄉鎮學科分成120個小班,組織120場次的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等形式小班化集中培訓,將遠程學習文本閱讀中專家講授的理論內化為參訓教師自己的理論知識,并進而將其“說出來”“做出來”。其次,2014年4月初至5月以開展有效學習指導專項備課活動為載體,把校本研修聚焦于學習設計與指導問題的解決和能力提升上。全縣720多個備課組在實踐研修指導團隊的現場實時、遠程非實時的跟蹤指導下,在網上、網下的協同學習、交流研討和行為跟進的過程中,按照“問題診斷個人初撰集體研討修正設計課堂跟蹤反思提升”的基本程序,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有效學習指導集體備課活動。
培訓總結。(2014年6月―2014年12月)
首先,按照“個人――備課組(學校)――學區”進行反思與小結,學區在線《培訓簡報》,筆者所在學校再編輯《工作簡報》。同時,我們開展以培訓滿意度為主的效果反饋調查,各項指標的滿意度皆超過95%。
其次,我們通過組織進行“優秀學習設計”評選活動,引導各校、各備課組對集體備課專項活動進行認真總結和扎實研究,“把做好的東西說出來”,促進經驗提升。
最后,從各中心校(完職中)推選的266篇學習設計中遴選出27篇設計,進行反復的修改加工,擬輯為一冊書正式出版。
3.社會影響
“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校本+遠程”教師培訓叢書》已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分別于2009年11月、2012年3月正式出版了《集體備課活動薈萃》《有效課堂反思》和《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培訓》等三部。“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課題研究2013年3月榮獲安徽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二等獎。《教師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國遠程教育.2005.12)、《基于網絡環境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探索――安徽省無為縣的“遠程+集中+校本”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09)和《網絡平臺支持下的縣域“大校本”研修模式初探》(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05)等幾十篇研究文章在核心教育期刊上發表。
2007年5月安徽省教育廳在筆者所在學校召開全省師訓科長會議暨全省繼續教育現場會。2010年1月27日,教育部專家組來筆者所在學校調研教師培訓情況,對“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安徽省教育廳在“十二五”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實施意見中,把“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模式作為基本模式在全省推進實施。
關鍵詞: 區域聯動 教科研 城鎮化 資源共享
城鎮化進程中的店口教科研發展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作為排名浙江第四的經濟強鎮來說,早已完成了現代教育技術鄉鎮的爭創工作,開展教科研的硬件設施具備了,如裝備一流的計算機設備、設置專門的科研處室、省市級示范圖書室等,但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圍;由農民轉變而來的市民對教育的期望升高了,希望出現更多的“科研型”教師,但教師的科研素養卻沒有同步跟上;更多的學校、教師在“閉門造車”,沒有合適的本土平臺支撐自己的科研發展;誕生了紹興市、諸暨市教科研基地,以及幾位省市級教科研名師、骨干,但由于缺乏一個有效科研培訓平臺,這些為數不多的優質教科研資源固守本校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科研協作團隊在區域內共享,事實上也沒有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城鎮化這個特殊社會階段和農村學校之間教科研發展的不平衡現狀,催生了我們對構建教科研均衡發展平臺的呼喚。區域聯動作為一種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校際教科研均衡發展的路徑,幾年來在我鎮取得了極大的收益,本文就此進行論述。
一、何為區域聯動
“區域聯動”一詞來源于“區域合作”。“區域合作”被廣泛地應用于經濟領域,激起了人們的區域合作意識,使人們深切地認識到了打破區域界限,發揮區域優勢,實施強強聯手,強弱幫扶,互利互惠,共創良好發展環境的重要性。本文中的“區域聯動”借用了上述概念,并基于以下設計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
1.教科研區域聯動”的特征是“在區域中,基于區域”,強調資源共享和區域協作,凸顯“區域性優質教科研資源”的引領作用。
2.本土的名優教師是開展教科研區域聯動的核心力量,我們的研究必須凸顯他們較高的專業素養,在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中充分凸顯名優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培養更多的教學科研骨干教師。
3.教科研基地是區域聯動的磁力場,我們的設計關注基地的磁力輻射能量及輻射范圍,試圖通過結對幫扶,使薄弱學校在教學、科研方面得到較大提升,實現均衡發展。
二、區域聯動的活動框架
科教研區域聯動研究框架圖
三、區域聯動的實施與推進
1.整合優質資源,開展強弱結對,推進均衡發展策略。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鎮,各校的教科研發展水平層次不一,在理念認識、行動實踐、研究成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異。通過區域聯動這個交流平臺,加強溝通和聯絡,整合優質資源,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領作用,廣泛開展合作研究,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在推進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化戰略,實現教育公平方面有所作為。
通過名師、科研基地與薄弱學校結對子,因地制宜地開展教科研指導工作,將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經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學校,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實現區域內各類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在區域結對互助中,文裔完小與紹興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結對,開展經常性的教科研互動,活動不斷,內容豐富,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成員的科研素養不斷提高,創建了“農業實踐基地”,并開展了相應的課題研究;店口二小的科研團隊主動與育蕾民工子弟學校結對,開展了“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同課異構”、“教師讀書會建設”等指導工作。科研意識已經萌發,科研氛圍正在形成,教科研發展逐步均衡。
2.建立教科研網絡平臺,高效推進區域聯動步伐。通過店口教育網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了網絡速度快、信息及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透明度、參與面與交流面都較大等優點,將教學科研信息輻射至全鎮教師,助推教師廣泛開展區域網絡教科研。
“店口教育網”(省略/)內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課程改革、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專題研究、教科研論文、教科研計劃、教科研通知、學科動態、教學論文、教學設計、讀書活動、特色學校建設等欄目。我們倡導教師開設個人博客,鼓勵各類研究小組成立QQ群,目前成立了“店口教辦讀書群”、“教科室主任交流群”、“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研修群”等十多個研究團隊。為有效集聚優質教科研資源,更好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作用,我們設立“名師工作室”、“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動態小課題管理”等網絡研修欄目,保證了我鎮科研團隊建設高起點發展。
3.在區域內開展參與式培訓,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科研骨干團隊。“參與式”是目前國內外普遍倡導的一類進行培訓、教學和研究的方法,此方法力圖使每位參與者都投入到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豐富個人體驗,參與集體決策,進而提高改變現狀的能力和信心。
一是組建以共同愿景為前提的“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在參與式培訓中提升科研智慧。如店口一小是紹興市教科研基地,有多名省市科研骨干,也有良好的科研氛圍,培訓更多關注的是課題研究的實踐能力,他們的“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開展了諸如“開題論證”、“觀點報告”、“課題研究課”,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提升理論,在參與中獲得成長。二是以項目組為載體的區域性課題研究,凸顯本土名優教師在其中的引領作用,在實踐中提升項目組人員的教科研能力。我們將項目組建設分兩類:“學科教改項目研究”項目組和品牌課題研究項目組。(1)根據各校教師“學科教改項目”不同的研究主題,在區域內進行“同項歸并”,成立課題項目組,結合課堂實踐開展教學研討。(2)區域聯動關注省級立項課題的研究進程,重點對一小的“圍棋文化”、二小的“乒乓文化”、一幼的“快樂圍棋”、二幼的“綠色五金”五個項目研究中心的品牌課題進行科研扶持,使這些課題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4.精心打造“名師工作室”,培養一批高品質的本土名優教師。名師工作室建設以教育教學研究為主線,以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為平臺,以提升實踐智慧,形成教育教學思想和風格為主要內容,以培養教師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為重要手段,以提高名師的專業素養為目標,整合了全鎮優質教師資源,通過集中培訓、異地培訓、送教下校、網絡資源建設等途徑,加大了名師的培養、輻射和帶動力度。
目前,店口教辦開設了兩個在市內外有影響力的“名師工作室”:紹興市學科帶頭人何鐵勇領銜的“鐵勇工作室”和諸暨市學科帶頭人朱利清領銜的“朱利清工作室”。兩個工作室面向全鎮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員,除了開展面對面的教學、課題研究指導外,還充分利用“店口教育網”網絡平臺上的“名師工作室”開展教學指導和教學研討,提升了研修員們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了一批教學科研骨干力量,效果十分明顯。
5.加強各校教科室的內涵發展,保證教科研區域聯動的活動品質。教科研區域聯動的活動品質取決于教科研骨干隊伍建設,特別是各校的教科室主任隊伍建設。通過調研了解到了教科室主任、一線教師對教育科研的態度、教育科研知識掌握的程度、參與教育科研的情況和對教育科研的困惑與期望等,我們以活動為載體,將教科室主任推到前臺,在實踐中提高他們的科研管理和指導能力。
一是采取以會代訓的模式,繼續辦好店口鎮教科室主任培訓班,開設教科室主任論壇,在科研理念、科研管理、科研指導等方面開展深度研討,在思維交鋒中實現提升;二是聚焦科研活動主題,結合課堂進行“學科教改項目”研究,以課堂教學為展示平臺,進行了“學科教改項目”研究課展示,教科室主任現場點評,在教學實踐中提升科研能力,增長教育智慧;三是設立區域教科研主題報告,教科室主任作為培訓主角走向前臺,圍繞“課題是什么”、“為什么做課題”、“如何做課題”進行闡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嚴謹生動、充滿智慧,為課題研究者提供了借鑒。
6.開展區域特色學校建設研討會,在相互學習借鑒中提升內涵。店口鎮教辦所屬各校都有自己的辦學個性、辦學特色,誕生了四所省市級特色學校(園):店口一小的“文化圍棋”、店口二小的“乒乓文化”、店口一幼的“快樂圍棋”、店口二幼的“綠色五金”,這在我們諸暨毫無疑問是領先的,但社會的擴張度、師生的參與度、家長的認同度都不盡如人意,為此,我們在區域聯動中從以下兩方面開展活動。
一是開展特色學校建設現場會,以觀摩促創建。店口一小是省級圍棋特色學校,具有二十多年的特色辦學史,師生認知度和參與度較高,圍棋教學研究和校本課程建設成果豐碩,圍棋文化已融入日常教學中。2011年,我們舉行“店口一小文化圍棋特色教學現場會”,從學生的“圍棋活動課建設”、“圍棋課程建設”、“圍棋文化月活動”到青年教師圍棋研修班建設,全方位展示了該校的圍棋文化教學特色,給區域內的其他各校的特色學校創建樹立了標桿。二是利用網絡平臺拓展特色學校建設。網絡是推銷辦學理念、宣傳辦學優勢的快速通道,“店口教育網”專門設置了“特色學校”版塊,特色介紹、課題研究、活動開展、解決方案、學生成長及特色論壇,將特色活動全方位地呈現給師生、家長和社會,提升了學校的整體形象。
四、區域聯動的活動成果
1.基地學校的結對幫扶推進了區域科研發展逐步均衡。教科研區域聯動基于店口本土,重視實踐演練,開展了開題論證、中期匯報、帶課題進課堂、讀書活動等科研團隊研討活動,通過兩個教科研基地的結對幫扶和兩個“名師工作室”的收徒研修,有效培養了各校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的科研意識、理論水平、協作互助、實踐操作等方面能力,促進學校教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別是教科研基礎比較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學校,經過區域聯動的錘煉和結對學校的幫扶,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培養了一支科研骨干隊伍,都成立了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課題研究步入正軌。其中,文裔完小在紹興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的幫扶下,建立了“學農實踐基地”,開展教學和研究活動,并有兩個課題在市里立項;育蕾民工子弟學校在店口二小的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外來建設者子女融入店口文化的行動研究”,并有一項課題在市里立項。在基地幫扶和名師引領下,店口鎮區域教科研發展逐步走向均衡。
2.“學科教改項目”和綜合性課題在各校開花。實施區域聯動以來,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激發,科研意識進一步提高,更加關注課堂研究,以及學校特色教學的研究。過去一年,共誕生了68個諸暨市級立項課題(其中45個是學科教改項目課題)、9個紹興市級立項課題(其中4個是學科教改項目課題)和4個省級課題,這些課題猶如一顆顆火種播散在區域內,將點亮各校教科研的火把。何鐵勇負責的“構建區域聯動平臺整體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店口教科研發展的研究”和俞培鋒負責的“‘益智?養德?尚美?怡情’圍棋文化理念的培育與實踐”成功入圍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2年度立項課題目錄;駱忠云主持的“基于網絡的農村學校教科研區域聯動的實踐研究”入選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田永江主持的省級規劃課題“以乒乓活動豐富農村小學生生活經驗的行動研究”成功結題,并編寫了《乒乓文化》校本教材。
3.助推區域內特色學校高品質整體發展。毫無疑問,教科研是特色學校建設內涵發展的助推劑,店口鎮的四所特色學校正是借助了課題研究才有了今天高品質的發展。店口一小是浙江省圍棋特色學校,“小學圍棋小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益智?養德?尚美?怡情’圍棋文化理念的培育與實踐”先后被確定為省規劃課題,研究成果獲紹興市教科研優秀成果評比一等獎、浙江省第二屆教研課題成果評比二等獎、浙江省教育科研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被評為“全國十佳圍棋育苗基地”、“全國中小學棋類教學研究先進實驗基地”。店口二小是諸暨市乒乓球特色學校,省級規劃課題“以乒乓活動豐富農村小學生生活經驗的行動研究”已經結題,“乒乓文化校本教材”、“乒乓球考級標準”、“乒乓文化月建設”等研究成果有效推進了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店口一幼是諸暨市特色幼兒園,省級規劃課題“圍棋活動開發幼兒社會智力的行動研究”獲浙江省教科研優秀成果評比三等獎,其推行的“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圍棋理念得到了幼兒和家長的高度認可,社會評價極高。店口二幼也是諸暨市特色幼兒園,“園本課程中開發利用本土五金資源的行動研究”是浙江省教研立項課題,研究以店口的五金產業為背景,立足課堂,聯合家校,把豐富多彩的五金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弘揚了五金精神,延伸了課堂教學,引起了社會的共鳴。文裔完小的“學農實踐基地”,致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3.科研團隊品質和教師專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各校的科研團隊在區域聯動中豐富了內涵,提升了品質。店口一小“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獲浙諸暨市優秀教師團隊稱號,紹興市教科研基地驗收通過;店口一幼順利通過了諸暨市教科研基地年度考核驗收,“女教師快樂圍棋研修班”獲浙江省圍棋育苗工程優秀教學團隊稱號;店口二小的“青年教師讀書會”獲諸暨市閱讀文化節優秀團隊,店口二幼依托“全國故事媽媽義工團”開展繪本教學研究成效顯著;“鐵勇名師工作室”和“朱利清名師工作室”的創新開展研修活動,教學示范、課題研討搞得有聲有色、扎實有效,在市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科研區域聯動最直接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教師。通過本土名師的悉心指導、科研團隊中的熏陶、教學研討中的思維碰撞、觀點交鋒中的理性思考,教師在這種參與式培訓中,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充分激發,科研能力獲得發展。店口一小的李麗老師是“鐵勇工作室”的一名研修員,通過一年的歷練,教學和科研水平有了長足發展,執教的《小廟會》獲紹興市2011年中小學綜合類課程優質課評比一等獎,負責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小學環境教育主題提煉的實踐研究”已完成結題工作;店口二小的宋冠義、蔣李莎借助區域聯動平臺,在本土名師團隊的精心指導下,課堂教學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分別獲得紹興市、諸暨市的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店口一幼的教科室主任吳姣斐是我們區域聯動的骨干力量,活動主持、科研培訓、教學研討等搞得有聲有色,主持了“圍棋活動開發幼兒社會智力的行動研究”、“巧設管理員促進大班幼兒自治管理的探索”等多個省市級課題;店口二幼的教科室主任周磊在區域聯動的磨煉中,科研管理和指導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創新組織教科研校本培訓,培養了一支有較強科研意識的科研團隊,有力地推進了學校的教科研發展;店口文裔完小的壽樊君老師區域中成長最快的老師,她勤于學習,虛心請教,在聯動中大膽交流,科研水平突飛猛進,在“文裔完小青年教師讀書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支雖然稚嫩但富有朝氣的青年教師研究者聯盟,創建了“學農實踐基地”,被團中央輔導員網站雜志社官方網站聘為版主。
4.促進學生發展。區域教育科研發展與創新實效性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發展。出不了高品位的學生就成不了高品位的區域教育。我鎮始終堅持德育為首,諸育并舉,全員參與,對全體學生共同發展負責,以特色教學和學習評價研究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整體提升。店口一小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豐富多彩,店口二小學生“小小主持人”初露鋒芒,育蕾民工子弟學校學生日記精彩紛呈,文裔完小的科學認讀取得奇效,店口一幼的圍棋小能手,店口二幼的繪本閱讀得到家長好評……學生習作發表量大,音體美各科獲獎捷報頻傳,《圍棋報》、《紹興晚報》、《諸暨教育專刊》諸多媒體時有專題報道,店口教育區域特色日益彰顯,成為社會認可的一大品牌。
實踐證明,區域聯動是推進走向城鎮化的農村教科研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如今店口各小學、幼兒園教科研獲得了高位均衡發展,相對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學校教科研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校間差異逐步縮小,“短板”現象逐步消除,區域教科研骨干團隊正在快速健康成長,更多的名優教師成為學生綜合素質穩步提高的助推劑,學校特色建設有了質的提升,各校之間的總體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夏曉春,孫照保.發揮課題研究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10).
[2]孟均輝,何鐵勇,何建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J].考試周刊,2011,(6).
信息化建設高師小學數學教育專業教育教學模式“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為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素質,2010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國家未來20年的教育發展提出了總體規劃。之后頒布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下稱《教育規劃綱要》),對教師的應具備的學科知識領域提出了“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的要求。面對現實需要,如何貫徹實施《教育規劃綱要》,順應時展,推陳出新,培養出合格的人才,這是值得高等師范院校專業培養方案決策者深思的問題,而人才培養中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應是首當其沖。基于信息條件下的建設要求,將會更高。本文以高師小學數學教育專業為例,試從課程教材建設、教學組織方式與學生的技能訓練方式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整合課程,融合信息,建設超媒體
“課程是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高師院校中,小學數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多數是在模仿中學教師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略為改動,尤其是專業課的設置;有者可以說是20世紀80年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培養初中教師時課程的縮影,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顯得呆板。況且學校教育中各門課程,一直以來均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現。面對現實中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文本教材越顯得落伍與滯后。教師僅是憑借文本教材的知識組織教學,知識容量有限且較為單一,難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層次。決策者與教師應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將到來,對師范院校的教學將產生巨大的沖擊。“對于我國廣大教師來說,面臨正在迅速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認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為培養出一批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扎實、教學成果顯著、科研能力過硬,并在教育教學崗位上能起到指導、示范、引領作用的優秀小學數學教師。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應本著學科與專業并重,理論與實踐兼顧的宗旨,改革培養方案,合理安排“通識類課程”“專業類課程”“教育類課程”的內容和比例。立足于“必修課”滿足需要,“選修課”強化提升,構建“夠用的基礎理論、突出的職業技能、寬厚的文化素養”的人才培養規格,將專業課程調整為“學科專業教育課程、教師專業教育課程、教育教學理論課程與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課程”并進行夸學科整合。
基于網絡信息大增,移動信息參透到個體生活中每一角落的今天,教材的改革應擺脫純文本的束縛,倡導多媒化教材進入教室,力爭在“電子書”“超媒體”上進行探討。“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猶如市面上開發的外語學習機一樣,當一個孩子用筆點到某一單詞學習時,不僅有標準讀音,更有情境呈示;如若繼續點擊相聯的詞語或物品,又會繼續呈現情境解說和分析,等等,使人通過動態與形象的直觀化輕松理解。教材與多媒體進行合理交融,就能夠使學科專業教育課程、教師專業教育課程的理論學習,由原來的枯燥純文字上升到必要的場景和意境輔助學習,也將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課程的個體學習與組織互動更為輕松。
二、立足建構,情景學習,自主探索
常言道“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發展趨向。”由于教育觀念的束縛和所受教育過程中造成的思維局限性使然,高師院校教師大多拘泥于自身的知識考量,習慣于文本教材解說和個人研究領域的分析,也就是傳統的教條說教。面對現實需要,高校課堂教學的組織方式,應打破傳統中“講授為主”的常規模式,擇機以開放互動方式進行實施。某些課程的教學方式,應盡可能與現行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下稱《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接軌。組織課堂應在一定程度上,傾向于情境化學習、探索發現學習和基于問題式學習等等。特別是課程教學論、實踐類課程和技能訓練類課程,更應根據一線小學的實際工作環境,將校外現場引入校內。更有甚者,利用課程信息平臺,進行靈活多樣的互動式學習,將各種資源的進行合理利用,適時開發虛擬教室、虛擬聽眾與虛擬評委平臺。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就已經是在合作探索、互動互助中進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的自覺應用已自然形成習慣,不必等到走出校門后,還要用幾年的時間從一線老教師的教誨中感悟繼而掌握。
問題解決式教學,應成為數學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主導。教師應根據理論課程的內容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探尋思路,而后再指導解答與分析。例如,高等代數等專業課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可利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進行操作:“設置數學情境(引導觀察分析)提出數學問題(猜想、探究)解決數學問題(正面求解或舉反例)注重數學應用(學做、學用)”。亦或采用探究教學模式“產生問題提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分析驗證評估交流推廣”進行理論課程的教學。
皮亞杰的雙向建構觀點強調,認識既不發端于主體,也不發端于客體,而是發端于聯系主客體的動作和活動。課堂教學組織的形式,決定了課堂活動主體活動的方式。在課程教學論的學習中,可采用以教師主導型為主要教學方法,結合問題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活動探究法、案例教學法等進行組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原則與方法”與“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等內容學習時,根據學習實際情況,可采用“閱讀(自習)出示問題(教師)討論交流(學生輪流上講臺互動)疑難點撥(教師)形成共識(師生小結)”。
三、內外貫通,實訓對接,職前職后呼應
新世紀的師范教育應注重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建設,這是師范教育接受終身教育思潮影響的客觀反映,是師范教育深化內部體制改革的基本途徑,是師范教育促進教師職業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必然選擇,是師范教育遵循教師成長與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培養與培訓一體化,是師范教育的總體走向。自2010年開始實施的“國培計劃”教師培訓,由高校師資、教研員與一線教師組成培訓團隊,既整合了高校的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優勢,又彰顯了本地一線教師熟悉地方特點。使培訓內容能根據一線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針對學員的現狀和期望設定,利于培訓的實用性、前瞻性,注重實效性;又能以當地課程改革中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聚焦課堂,引領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和研究意識等。
校內小學數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應實實在在著眼于一線小學教學,強化頂崗實習,建立培養與培訓共用的學習資料庫。教師應由以“單學科知識點”為主的“教學內容設計,以課件開發為中心”的“經典CAI設計”,轉變為整合“交叉學科專題”為主要方式的“教學過程設計,重視學習資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等等。借助于現代化的平臺、計算機和網絡構造便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虛擬實驗室、虛擬學校、虛擬教室等。以任務驅動和網絡互動相結合的方式,堅持集中學習與分散研修相結合,突出學習確定目標的重要性。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高師實踐教學培養,除了應用網絡外,還應緊盯小學課堂,突出校內模擬實訓。考慮采用“理論先行案例支撐教案強化小組試講討論修改集中試講”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教案)的訓練,可采用“理論先行案例支撐分析與討論嘗試寫作集中修改形成教案”的方式進行。試講訓練,可采用“理論先行課例觀摩教案強化小組試講集中評議”與“學生課外自練全班集中交流教師組織微格強化”的訓練方式。“聽課與評課”訓練,可采用“實錄對比分組交流課例強化點評促進”的訓練方式。“說課”訓練,可采用“講清理論規定內容制定方案分散訓練集中抽查”的方式進行。通過訓練可削除學生的茫然與恐懼心理,能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意識、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對教學技能的提高有著顯著的作用。
以信息化為平臺,整合設置課程,改變課堂組織方式,利用各種資源,強化實踐訓練,實施高師院校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與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層次。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2]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3]鐘啟泉.課程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03.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
[5]田果萍,姜紹忠,李長毅.現代數學課程改革與教學研究.現代教育出版社,2013.107.
[6]劉鳳.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李長毅,許麗建.加強理論學習,突出技能培養.中國校外教育,2010,(7).
[8]黃永剛.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建設.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