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藥用植物學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用植物學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用植物學的概念

        第1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一、更新教育理念,藥用植物學教學工作應以實踐為中心

        傳統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先通過課堂上對教材的講解,然后再在實驗課上聯系實踐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其實這樣不但效率不高,而且還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脫節,教學效果欠佳。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工作應該以實踐為中心,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邊觀察藥用植物邊掌握有關概念,在學習中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訓練得到加強。教學過程中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講藥用植物葉子的時候可以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們課下收集不同類型的葉子帶到課堂上來,然后再由老師進行鑒別講解,這樣學生從身邊較熟悉的植物開始進入學習藥用植物知識的大門,易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牢固的掌握相關的概念和技能,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盡量做到將實驗室、標本館、藥用植物園變成學生們學習藥用植物的課堂,這樣不但避免了理論課與實驗課程內容的重復,還減少時間、資源上的浪費,同時也能培養出理論知識夠用,專業技能實用,就業途徑寬泛,適應社會需求的可用之才。

        二、完善實驗室建設,以提供先進實驗條件

        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引導他們正確的思維和嚴謹的工作作風[2]。所以提供先進的實驗條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就藥用植物園、實驗室設備、標本室這三個方面應具備的條件作簡要的概述。

        (一)完善實驗室設備,加強實驗課改革

        藥用植物實驗室是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其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因此藥用植物實驗室實驗條件應該不斷加以完善。購置一些先進的實驗設備,如切片機、光照培養箱、電子顯微鏡等。鍛煉學生自己動手做制片,觀察藥用植物細胞、組織、器官的結構特征,組織形態,并進行區別比較,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及糾錯;使學生掌握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等制片、染色、裝片和生物繪畫等方法和技術;實驗室除了固定的實驗課時間外還應該做到對學生定期開放,使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自主學習鍛煉,通過平時反復練習,加強實踐能力,以能夠勝任將來的工作。更外也應該多做一些設計性綜合實驗,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3]。

        (二)擴大藥用植物園規模

        2009年開始,藥用植物教研室在校園內建了一個小型的藥用植物園,目前已采集并成功栽培了甘草、薄荷、桔梗、防風等20種藥用植物,使學生從種到收都可以親身體驗,而且可以隨時觀察各種藥用植物的生長狀況,熟悉它們的生長習性,為藥用植物實踐教學創造了條件,但是藥用植物園規模較小,我們計劃擴大其規模,引進新品種,使其達到容納100種藥用植物,更好的為藥用植物實踐教學服務。

        (三)加強標本室建設

        加強標本室建設,盡可能多的采集樣品,制成標本,全天對學生開放,這樣學生就能在最便利的條件下學習很多的藥用植物的知識,與此同時也能夠多次使用檢索表從而提高鑒別植物的能力。

        三、積極開辟野外實習基地,以提高實習效果

        藥用植物學野外教學實習環節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在野外實習教學中,應用GPS定位儀和數碼相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將所觀察植物定位,實現地標化和數字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并用植物分類檢索表來查找科屬間的特點,藥材特征,寫出調查報告,充分帶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個性優點,提高學生專業實踐運用能力。

        四、改進考試考核,培養:“高分高能型”專業人才

        傳統的考試考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高分低能”的現象的發生,具體的原因很多,主要之一就是舊的考核辦法有缺陷,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學生們只能紙上談兵,無法真正考核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且容易誤導學生只注重對課本的死記硬背,不重視課程實踐環節。因此應該致力于建立客觀、公平的綜合評價體系,使學生教育真正走向“以能力為中心、以素質為導向”的軌道,打破單一考卷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職業素質模式轉變。對學生的考核不應全部集中于期末的考試成績,而是應該合理安排更偏重于實踐的應用上。如藥用植物特征描述占25%,顯微特征占25%,植物檢索表的使用占10%,野外實習對植物的鑒別10%,期末理論考試占30%。

        以上是我對藥用植物學課程改革的一些體會,但仍存在許多亟待探索和解決的課題,對于改革經費不足、野外實習基地路線的不成熟,藥用植物園植物種類較少,本課程內容及與相關專業課合并的改革等問題也許會使改革在較長時間之后才能夠進行。

        [參考文獻]

        [1]姚振生.藥用植物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

        [2]李昌勤,袁王俊,叢悅,王金梅.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改探.科技資訊.2011,20:176-178.

        第2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 理實一體化 技校課程改革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藥用植物學課程的教學上存在一些不足,很多知識停留在理論及課件圖片上,理論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學生對于藥用植物與炮制后的飲片無法對接辨認。理實一體化教學是將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融于一體,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實訓基地,沒有固定的“先實后理”或“先理后實”教學模式,而是“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資源優勢,利用學校中藥種植基地,將藥用植物學應用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論教學: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藥用植物學課程涉及的藥用植物眾多,而且很多藥用植物對于學生來說完全陌生,僅靠課堂上理論的講解,結合書本上的黑白中藥手繪畫起到的認知效果較差。筆者學校在教學上采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方法,依據江浙地區較為常用和重要的藥用植物進行重點解析,加深學生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積極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藥用植物的辨認過程中,提高上課效率。這對于今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幫助很大,使他們能夠很快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實現成為到崗即上崗的高技能技工人才。

        二、學校中藥種植基地:理實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現場教學是主要方法之一,是對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延展。學生可通過現場學習,增加對新植物、新知識的感性認識,深入領悟并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

        憑借筆者學校自身擁有的中藥種植基地,依據基地內種植的中草藥,學生將理論知識逐步轉化為感性認識,通過在基地內現場教學,自己動手養護植物,更能了解植物的外觀、習性、藥用部位、藥用功效。比如對于益母草的教學,涉及葉形、葉裂、葉片互生、葉子異性同株等概念。通過理論教學部分學生很難理解其中定義及識別方法,但是通過“理實一體化”的現場教學,學生經過“望、摸、比、辨”很快就能將這些知識消化并運用。這就是理實結合高效率的體現。

        三、教學效果鞏固:中藥調劑興趣小組

        藥用植物的入藥部位與炮制后的飲片從外形上相差巨大,很多學生認識藥用植物后卻無法辨認出其炮制后的飲片,這對今后在中藥房工作的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難題。為夯實學生專業技能,實現藥用植物和藥用飲片識別的無縫對接,學校結合中藥炮制技術、中醫藥基礎兩門課程,建立了模擬中藥房環境的中藥調劑興趣小組,讓學生做到炮制后的飲片與其藥用植物能共同對接識別,并且傳授稱藥、包藥等相關技能。興趣小組通過每月定期舉行組內競賽,以賽代練,增加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藥調劑興趣小組的形式不僅是中藥識別理論教學的一種知識鞏固,也是學校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體現,通過模擬藥房環境教學,讓學生提前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以理實結合的方式培養出高素質高級技工人才。

        四、理實一體化成果檢驗

        理實一體化的教學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為了檢驗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也為了檢驗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在學校特色的“技能運動會”上,增設了中藥識別和調劑比賽項目,通過單味飲片、混合藥包的辨認、藥用功效描述等方面來考察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技能運動會”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接受知識,在比賽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把自身培養成高技能的技術人才。

        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有著傳統教學方法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其教學方式靈活,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效率和成果最大化,是今后各課程及專業改革的必經之路,為培養高素質高職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礎。在其施行過程中存在的課程設置,評價體系等不足之處,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克服、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德軍.中藥制劑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藥學教育,2012(48).

        [2]張九春.藥劑學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途徑[J].醫學教育,2012(7).

        [3]趙春江.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分析與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

        [4]謝芳.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研究[J].職業教育,2013(9).

        第3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藥用植物實務 教學 方法

        藥用植物實務是藥學和中藥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凡涉及植物藥(生藥)品種來源及品質的學科都與該課程息息相關,其中關系密切的有中藥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化學、藥用植物栽培技術、中藥藥劑學等。而高職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強化職業需求,該課程教學應側重于藥用植物的識別、鑒定的實踐技能性。針對高職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策略匱乏和缺乏良好學習行為等特點,對《藥用植物實務》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改革,以滿足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理論課堂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采用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主編的《藥用植物識別技術》作為教材,與傳統高職教材不同,該教材舍棄植物細胞、組織相關內容,只保留植物器官形態和分類的知識,導入藥用植物分類及識別知識,結合南方藥用植物,詳細介紹常見藥用植物各科特征、代表藥用植物識別技術等內容,并結合南方特色,補充藥用植物資源等內容,介紹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和廣東、廣西、云南中藥材資源的生產概況。該教材的編撰十分適應當下高職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注重強化高職學生的實踐應用性知識而不是學術研究性知識,結合地方特色,保證學生有效地掌握南方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技術,為后面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理論課堂的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看到教材上的圖片,未能引起相關的視覺沖擊而給他們留下概念性的記憶,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則有效地改善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課堂上大量引入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元素,清晰、圖文并茂、立體生動地將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為配合教學,通過自己拍攝、上網查找等方法,積累大量的植物及其構造的圖片,根據校內及周圍常見的藥用植物進行歸納,以嶺南常見常用的藥用植物作為示例圖片,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感官認識。

        圖片是二維格式,有其局限性,需配合有趣生動的視頻,加強視覺效果,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動力。比如在講述種子傳播內容時,教材上講得非常簡單,靜態圖片也無法生動展示種子傳播過程,引入紀錄片《植物私生活》中《旅行》的關于種子傳播的內容,學生能從動態視像中感受到種子傳播過程的奇妙,還可復習已學過內容,比如視頻播放到一些種子利用空氣動力來傳播,可生動地向學生展示翅果形態特點和結構特征。

        二、建設和完善網絡課程

        信息技術,在藥用植物學的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藥用植物實務》是我校精品課程,2011年已開始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不斷完善充實內容。現今,我院《藥用植物實務》網絡平臺與所選教材相結合,以圖片、課件、紀錄片視頻、Flash等方式展示藥用植物形態學部分的內容;分類學的知識,則以視頻短片和圖片充分展示嶺南地區常見藥用植物的主要識別特征、器官的形態、全貌及生長環境等內容。同時,在交互平臺上按學習單元設置了一系列的課后練習,學生可在線完成和提交作業,老師可在線批改并記錄成績。學生還可以在網絡平臺查閱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等,瀏覽下載電子教案、電子課件、圖片、視頻等資料,方便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和自學。網絡課程還設置了論壇功能,方便師生間互動交流和學生間組成網絡學習互助小組。

        三、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

        由于教材選用的改革,實踐教學模式也更體現高職教育特點,實踐課課時為28節,與理論課時數為1∶1的關系。取消了在實驗室進行的藥用植物細胞和組織觀察的實驗,把課堂搬到戶外,在戶外進行實踐教學,更強調“眼看”(觀察植株形態,葉、莖、花的外部形態特征)、“手摸”(觸摸感受葉的質地、表面構造、折斷面是否有分泌物等)、“鼻聞”(揉捏植物各部分后聞其氣味)、“口嘗”(對某些不能確定的藥用植物種類可咀嚼,品嘗其味道來判斷)等藥用植物識別技術的掌握和靈活運用。在戶外實踐課堂上,在講述藥用植物的識別特征、生境、科屬分類知識時,要適當復習形態學的基礎知識,做到溫故知新。

        部分高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差,紀律散漫,上實踐課容易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為保證教學效果,每次實踐課結束后進行隨堂小測,隨機抽取10種植物讓同學辨認,讓他們說出科名、種名、識別要點等內容。學期末,選取50種植物再進行測驗。如此,同學們明確了老師的考核目標和內容,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得到提高,不僅上課認真聽講,認真筆記,還會利用課余時間辨認植物。

        為加強不同年級學生的植物識別技術,有針對性地布置實習報告。針對大一新生,要求調查校園及周邊的藥用植物資源,實習報告包括10個科50種藥用植物的圖片、科名、種名、識別要點、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和主治功能等,制作PPT,課堂上進行演講演示。針對大二學生,安排為期一周的采藥實訓,到龍頭山、火爐山等進行采藥,要求每組同學制作臘葉標本和一份包含200種藥用植物的圖片報告。要求學生明確分工,采集照片、收集資料、PPT制作、演講解說等,這樣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避免個別同學偷懶、脫離集體的現象。

        四、籌辦相應的專業比賽,吸引學生

        高職學生雖然理論學習能力較差,但很多學生思維活躍,有創新精神,為引導學生把精力和創意放在專業技能上,本教研室每年都會舉行臘葉和葉脈標本大賽,設置獎項,鼓勵學生制作臘葉標本、葉脈工藝品。臘葉標本的植物鑒定簽的準確性、植物壓制的形態美觀、壓制效果以及回答專業問題等都作為評分標準,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提高。為制作美觀的葉脈工藝品,同學們嘗試用不同植物的葉片進行試驗,以創新形式組合葉脈,加入染色工藝,制成葉脈書簽、葉脈壓花畫、立體葉脈花等形式多樣的工藝品。賽后,優秀參賽品進行匯展,成為本院實驗大樓的靚麗景觀,吸引了全校師生的目光,讓學生們深感自豪。

        五、開設《藥用植物藝術創作》的拓展課程

        藥用植物既有藥用價值又具備觀賞價值,例如百合、玫瑰、桔梗等。為提高學生對藥用植物實務學習的積極性,改變枯燥、繁瑣、刻板的學習印象,特開設《藥用植物的藝術創作》課程,引入藥用植物壓花畫制作、藥用植物組合盆栽和藥用植物藝術插花等拓展項目。學生們利用身邊常見的藥用植物制作成精美的壓花畫、書簽等工藝品。為此,學生會主動去查資料,到戶外或藥圃基地收集實物,了解植物特性,自主學習、利用專業知識美化生活,培養個人藝術情操。

        以上各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都是為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提高學習熱情,培養專業知識特長,以適應激烈的就業競爭,并培養同學們的情操、豐富其校園生活。以上的各種方法都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革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蔡岳文. 藥用植物識別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第4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中藥之所以能用于治療疾病,是由于其中含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對于同一藥用植物來講,因不同的器官或部位含有活性成分的種類與數量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功效,而被作為不同的中藥,如益母草與茺蔚子、麻黃與麻黃根、花椒與椒目、檳榔與大腹皮等。為了充分、準確地發揮出應有的臨床療效,歷代本草對于藥用植物的藥用部位均有嚴格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是國家藥品標準的主體,關于藥用植物藥用部位的規定應該嚴格、規范。我們在探討中藥藥用部位與其藥性相關性的過程中,對2005年版《藥典》(一部)中性味、歸經、功能、主治記載全面的植物類藥材藥用部位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其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在此將其歸納整理,既與同道商榷,又為新一版藥典修訂提供參考。

        1 根與根莖類藥材

        根與根莖類藥材實際上包括根和根莖兩大類,根莖屬于莖的變態,根與根莖往往難以區分。《藥典》規定部分植物藥材以根與根莖入藥,如人參、丹參、甘草、龍膽、威靈仙、徐長卿、麻黃根等。所謂的根莖,其實是根與莖的連接部位,不屬于真正的變態莖。另外一些藥材,如白頭翁、黨參、板藍根、白芷、防風、苦參、獨活、前胡、地榆等,《藥典》規定其藥用部位為根,實際也包括根莖部位,并且在加工時也沒有去除根莖的要求。對于上述這些主要以根部入藥,根莖所占比例較小,與根緊密連接,不屬于真正變態莖的品種,不宜過分強調根莖而將其藥用部位定為根與根莖,應該將其藥用部位統一確定為根。

        對于植物藥材藥用部位稱謂應準確和規范,不能與植物學的概念不一致或相矛盾。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與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均屬于毛茛科烏頭屬植物,其主根與側根均呈塊狀,藥材草烏是北烏頭的主根與側根,藥材川烏是烏頭的主根,藥材附子是烏頭的側根。《藥典》規定草烏、川烏、附子的藥用部位分別為塊根、母根、子根,不僅概念不確切,而且前后不一致。筆者認為,若將草烏的藥用部位定為北烏頭的塊狀主根與側根,將川烏的藥用部位定為烏頭的塊狀主根,將附子的藥用部位定為烏頭的塊狀側根,應該更為合理。

        2 果實種子類藥材

        采收時間對藥材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藥典》對藥材采收時間作出具體規定是必要的,但同類藥材的描述與要求應該前后統一,不能有些品種要求,而有些品種不要求。如對果實類藥材來講,《藥典》在來源中對其多數品種規定了具體成熟度,如八角茴香、小茴香、女貞子、巴豆等為成熟果實;木瓜、烏梅、吳茱萸等為近成熟果實;枳殼等為未成熟果實;枳實等為幼果等,但對佛手、羅漢果、覆盆子等少數品種僅稱藥用部位為果實,對其成熟度沒有具體描述,前后不一致,應予以統一。

        《藥典》規定胡椒的藥用部位為近成熟或成熟果實,近成熟果實曬干為黑胡椒,成熟果實擦去果肉曬干為白胡椒。黑胡椒為近成熟果實,白胡椒實際上是成熟果實去除外果皮與中果皮后的果核(帶內果皮種子)。因此,胡椒的藥用部位應修正為近成熟果實或成熟果核(帶內果皮種子)。

        《藥典》規定連翹的藥用部位為果實,但市場商品中包括未成熟果實和成熟果實,前者稱“青翹”,后者稱“老翹”。因此,將其藥用部位修正為未成熟或成熟果實更為妥當。

        果肉是指果實的肉質部分,概念比較籠統,一般是指中果皮。《藥典》規定山茱萸的藥用部位為成熟果肉并不確切,其實包括外果皮與中果皮,是成熟果實去除內部果核剩下的部分。

        《藥典》規定蒼耳子為成熟帶總苞的果實、蕤仁為成熟果核、罌粟殼為成熟果殼、瓜蔞皮為成熟果皮等,不太符合通常的語言習慣,應分別改為“帶總苞的成熟果實”、“成熟果實的果核”、“去除種子的成熟果實”、“成熟果實的果皮”等,似乎更好一些。

        《藥典》規定豬牙皂為皂莢的不育果實。皂莢果實不育有2種情況:一是正常的不育,果實中沒有種子,形狀扁平;二是皂莢植株在衰老或受到傷害后導致的不育,其果實形狀為園柱形,略扁而彎曲。后者為真正的豬牙皂,它不僅不育,而且畸形。因此,將豬牙皂的藥用部位規定為皂莢的畸形不育果實更為合理。

        《藥典》規定瓜蔞、山楂、梔子等的藥用部位為成熟果實,但在實際生產中為提高藥材產量和便于加工,它們均是在果實近成熟時采收的,為與生產實際相符,以規定為近成熟果實為宜。

        3 其他

        第5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from gymnosperms, which were made some chaos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o contribut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fusion about the original plants from gymnosperms in the standards of Chinese crud drugs. METHODS Query for Chinese crude drug standards of state and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to find out the species with different Chinese and Latin names for the same plant from gymnosperms, and make textual research on plant taxonomy,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so on. RESULTSIn Chinese crude drug standards of state, variou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t contained 8 families, 38 species original plant from gymnosperms, including 24 species without confusion i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Chinese or Latin names, 7 species with confusion of Chinese names or Latin names due to the change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re were 4 species with problems of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axonomic grade, 4 species with problems of Chinese name confusion. CONCLUSION Although there are a little problems in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from gymnosperms,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study.

        Keyword:legal medicinal plants;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gymnosperms; textual research on plant origin;

        中國法定藥用植物[1]系我國歷版國家標準、各省市自治區地方標準及其附錄收載藥材飲片的基源植物, 法定藥用植物和普通植物一樣, 由于分類系統的變化、種等級分類群的改變、種的鑒定和歸并等原因, 造成同一植物有多個拉丁學名和中文名的狀況, 這是藥材品種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有學者對藥材由于地區和民族的差別等原因, 對同一藥材名稱使用不同的植物種類, 或不同的藥材名稱卻使用同一種植物的相同部位等情況進行過系統考證[2], 筆者曾對藻類、真菌類和蕨類法定藥用植物進行過基源考證的研究[3-4], 但尚未見文獻或著作對裸子植物來源藥材的植物基源的混亂情況進行過考證研究。為澄清由于植物基源問題造成的藥材混亂, 本文對中國藥典、其他各類國家藥品標準、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藥材標準收載的, 基源來源于裸子植物的藥材, 進行植物基源考證的研究。

        1、裸子類法定藥用植物考證概況

        我國裸子類法定藥用植物共有8科38種, 經考證, 其中24種植物基源鑒定清晰, 標準所用名稱正確規范, 不同標準間使用相同的中文名和拉丁學名, 所用拉丁學名和中文名與《中國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 (以下簡稱FOC) 相同, 它們為蘇鐵科蘇鐵Cycas revoluta Thunb.;銀杏科銀杏Ginkgo biloba Linn.;松科金錢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華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紅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長葉松Pinus palustris Mill.;杉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柏科歐洲刺柏Juniperus communis Linn.、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麻黃科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山嶺麻黃Ephedra gerardiana Wall.、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麗江麻黃Ephedra likiangensis Florin、藏麻黃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云南麻黃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var.mairei Florin、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買麻藤科買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和小葉買麻藤Gnetum parvifolium (Warb.) C.Y.Cheng ex Chun.有14種在分類變化、種等級鑒定、中文名稱或拉丁學名等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問題, 其中由于分類系統的變化而造成種混淆的7種;由于種等級分類群的意見分歧導致種的鑒定、歸并不同而造成的拉丁學名混淆的3種;另有中文名稱的誤用, 把中文別名當做正名等情況共4種。

        2、分類系統的變化導致拉丁學名混淆

        2.1 柏科圓柏亞科

        涉及柏科圓柏亞科Subfam Juniperoideae刺柏屬Juniperus和圓柏屬Sabina兩屬的法定藥用植物有:圓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收載于部標藏藥1995附錄[5], 《中國植物志》[6]名稱相同, 但FOC中圓柏的拉丁學名為Juniperus chinensis Linn.;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 (Hook.f.et Thoms.) Kom.收載于西藏藏藥2012二冊[7], 但FOC中滇藏方枝柏的拉丁學名為Juniperus indica Bertol.;祁連山圓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收載于青海藥品1986[8]等, 祁連圓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收載于部標藏藥1995附錄[5], 但FOC中祁連圓柏的拉丁學名為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曲枝圓柏Sabina recurva (Hamilt.) Antoine收載于青海藥品1986[8]等, FOC收載垂枝柏Juniperus recurva Buch.-Ham.ex D.Don, 《中國植物志》[6]收載垂枝柏Sabina recurva (Hamilt.) Antoine;河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oine收載于新疆藥品1987[9]等, 新疆圓柏Sabina vulgaris Antoine收載于部標維藥1999[10]等, FOC收載有叉子圓柏Juniperus sabina Linn., 《中國植物志》[6]收載有叉子圓柏Sabina vulgaris Antoine;高山柏Sabina squamata (Buch.-Hamilt) Antoine收載于西藏藏藥2012二冊[7], 但FOC高山柏的拉丁學名為Juniperus squamata Buch.-Ham.ex D.Don.

        柏科圓柏亞科 (Subfam Juniperoideae) 下有刺柏屬 (Juniperus) 和圓柏屬 (Sabina) 等屬。但其分類等級的劃分頗多爭議, 有把圓柏亞科劃為圓柏族 (Junipereae) , 并把刺柏屬和圓柏屬合并為圓柏屬 (Juniperus) 者[11], FOC亦按該法把二屬予以合并。而《中國植物志》[6]支持把該二屬分開, 化學成分和花粉形態學的研究亦支持該觀點[12].中藥材標準實際應用中, 中國藥典未收載該屬相關植物的藥材飲片, 衛生部維藥標準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方標準收載相關種類的藥材飲片原植物均采用把該二屬分開的處理方式, 查閱相關種類應用方面的研究報道[13-15], 國內文獻大多采用把二屬分開的拉丁學名, 而國外文獻基本采用把兩屬合并的拉丁學名, 考慮到該二屬形態特征的區別和國內的實際應用情況, 認為我國的法定藥用植物采用刺柏屬、圓柏屬分開為好。另這類法定藥用植物的中文名亦多有同物異名等情況, 結合其他考證, 上述相關種類法定藥用植物種類的拉丁學名、中文名等宜作如下處理。

        圓柏的拉丁學名應為Sabina chinensis (C.) Ant., 而Juniperus chinensis Linn.宜作為圓柏拉丁學名的異名;滇藏方枝柏拉丁學名應為Sabina wallichiana (Hook.f.et Thoms.) Kom.而Juniperus indica Bertol.宜作為滇藏方枝柏拉丁學名的異名;祁連山圓柏和祁連圓柏的中文名應統一為祁連圓柏, 拉丁學名宜為Sabina przewalskii Kom., 而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為其拉丁學名異名;曲枝圓柏、垂枝柏實為同一種, 中文名應統一為垂枝柏, 拉丁學名宜為Sabina recurva (Hamilt.) Antoine, 而Juniperus recurva Buch.-Ham.ex D.Don宜作為垂枝柏拉丁學名的異名;河地柏、新疆圓柏和叉子圓柏亦為同一種, 中文名應統一為叉子圓柏, 拉丁學名宜為Sabina vulgaris Antoine, 而Juniperus sabina Linn.為其拉丁學名異名;高山柏拉丁學名應為Sabina squamata (Buch.-Hamilt) Antoine, Juniperus squamata Buch.-Ham.ex D.Don為高山柏拉丁學名的異名。

        2.2 柏科側伯亞科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anco收載于中國藥典1985-2015[16-22]、臺灣2013[23];側柏Biota orientalis (Linn.) Endl.收載于中國藥典1963-1977[24-25]等;側柏Thuja orientalis Linn.收載于臺灣1985年中華民國中藥典范 (第一輯全四冊) 第二冊。

        側伯亞科Thujoineae含崖柏屬Thuja、側柏屬Platycladus spach等屬[26].其亞科等級的分類尚有不同觀點, 有把側柏亞科作側柏族Cupresseae列于柏科柏木亞科下。對于側柏種的歸類, 有學者把其列入崖柏屬, 但大部分學者傾向于把其歸于側柏屬, 化學成分研究亦支持該觀點[27], 現《中國植物志》[6]、FOC均把其歸入側柏屬, 中國藥典從1985年版始亦采用該觀點, 側柏屬的拉丁屬名除Platyclaclus外, 另有異名Biota D.Done Endl., 故側柏出現了上述3個拉丁學名, 但該3個拉丁學名均屬同一種無疑。故側柏應以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cnco作為法定藥用植物的拉丁學名, 其余兩個為拉丁學名異名。

        3、種等級分類群關系劃分的分歧

        3.1 松科大王松

        大王松Pinus luchuensis Mayer收載于臺灣2006中華中藥典。該種涉及黃山松、臺灣松以及琉球松三種間類群關系劃分的問題。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 黃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臺灣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以及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 Mayr三個種群關系的意見多有分歧。吳中倫于1956年《植物分類學報》載文, 認為產于我國臺灣的臺灣松與產于日本沖繩的琉球松是同物異名, 故將臺灣松并入琉球松, 并認為黃山、廬山、天目山的黃山松是琉球松的地理變種, 改學名為Pinus luchuensis Mayr var.hwangshanensis (Hsia) Wu.1961年鄭萬鈞在《中國樹木學》一書中將臺灣松和黃山松合并, 以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為正式學名。桂躍林等研究 (1963年植物學報) 認為, 根據針葉的比較解剖, 黃山松和臺灣松在樹脂道的數目和表皮的結構上有一些差異, 至于分合問題則表示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中國植物志》第7卷[6]作者于1957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室觀察沖繩產的琉球松標本, 其小枝為黃色, 微被白粉;針葉較長, 長10-20厘米;種鱗的鱗盾平, 僅鱗臍突出, 先端鈍。而黃山松 (包括臺灣松) 的小枝無白粉, 針葉一般較短, 長7~10 cm, 稀長達13 cm;種鱗的鱗盾肥厚隆起, 鱗臍具短刺。這說明琉球松與黃山松 (包括臺灣松) 顯然屬于不同的種群。又對臺灣產的臺灣松和黃山等地產的黃山松在外部形態上在樹皮、樹脂道、小枝、針葉長短及粗細程度、球果形狀和大小等特征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兩者難以截然區分。認為臺灣松和黃山松從我國臺灣到華東及中南, 外部形態和內部解剖特征是有一系列過渡性的變異, 說明二者屬于一個統一的種群范圍, 這些變異尚未能達到質的飛躍, 故將臺灣松和黃山松合并, 以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為正式學名。

        柯病凡等[28]進一步研究, 認為黃山松和臺灣松在地理分布, 鱗質的橫脊、縱脊、苞鱗, 生長輪始未的射線管胞內壁鋸齒, 管胞少數弦壁上具緣紋孔等特征均有區別, 認為黃山松和臺灣松應是兩個種。鄒惠渝2003年通過形態解剖學到分子生物學的對比實驗[29], 結果表明黃山松和臺灣松兩者在形態上雖然有相似之處, 但染色體特征不同, 隨機擴增DNA多態性分析 (RAPD分析) 顯示兩者的遺傳距離很遠, 甚至大于黃山松和馬尾松之間的遺傳距離。故認為臺灣松和黃山松非同一種, 黃山松應作為一個獨立的種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 認為黃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臺灣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和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 Mayr各應為獨立的種, Pinus luchuensis Mayr var.hwangshanensis (Hsia) Wu為黃山松拉丁異名。據此并認為臺灣2006收載的大王松Pinus luchuensis Mayer實應為臺灣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另大王松為長葉松Pinus palustris Mill.的中文別名, 亦不宜再用于琉球松或臺灣松的別名。

        3.2 紅豆杉科南方紅豆杉

        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 (Lemee et Lvl.) S.Y.Hu ex Liu收載于浙江藥材2017[30],

        《中國植物志》[6]南方紅豆杉拉丁學名為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var.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K.Fu, 而FOC Vol.4 (1999) 南方紅豆杉的拉丁學名為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 (Leme et H.Lvl.) Linn.K.Fu et Nan Li.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 南方紅豆杉上述三個拉丁學名的演變過程為:1948年R.Florin研究了紅豆杉類植物后, 根據葉下中脈帶上的表皮結構特征, 認為可將原定名為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的植物分為2類:一類即紅豆杉, 其葉下中脈帶上有密生均勻而微小的圓形角質狀突起點, 這一特征與西藏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相同, 據此改紅豆杉的學名為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chinensis (Pilger) Florin;另一類 (即南方紅豆杉) 的葉下中脈帶上無角質狀突起點, 或僅有局部塊狀角質狀突起點, 與紅豆杉有明顯的區別, 因此, 將這類紅豆杉鑒定為新種--Taxus speciosa Florin.

        1960年及1964年胡秀英先后2次研究過這類紅豆杉, 她雖然同意R.Florin將這類葉下中脈帶上無角質點突起或僅有局部塊狀角質點突起的紅豆杉, 從紅豆杉中分出, 但她依據在哈佛大學等標本室所研究的標本, 將這類紅豆杉的學名改為Taxus mairei (Lemee et Levl.) S.Y.Hu.

        《中國植物志》第7卷作者對采自我國10多個省區的大量標本進行比較研究, 并從其中挑選了在分類上有參考價值的標本和有代表性的地區、海拔高度不同的130余份標本作了葉下表皮結構的比較觀察。認為這類紅豆杉的許多形態特征與紅豆杉幾乎一致, 其葉下表皮結構特征的多型性, 即由角質點很密、塊狀分布到沒有, 只能視為紅豆杉種群的變異性狀, 不應以此將這個自然種群分成為2個獨立種, 而應將R.Florin分出的這類紅豆杉改為紅豆杉的變種。為此, 將這類紅豆杉的學名改為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var.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K.Fu, 但其后FOC Vol.4編者又將這類紅豆杉的學名改為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 (Leme et H.Lvl.) Linn.K.Fu et Nan Li.

        經查閱, 極大部分的應用研究文獻使用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var.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K.Fu這一學名[31-33], 為避免使用的混淆, 且《中國植物志》編制時參考的標本量大, 認為法定藥用植物南方紅豆杉宜采用該學名為妥, 而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 (Leme et H.Lvl.) Linn.K.Fu et Nan Li、Taxus mairei (Lemee et Levl.) S.Y.Hu和Taxus speciosa Florin可作為其拉丁異名。

        3.3 紅豆杉科云南榧樹

        云南榧子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inn.K.Fu收載于云南省藥品標準1996年版。《中國植物志》[6]收載云南榧樹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inn.K.Fu, 但FOC Vol.4 (1999) 收載云南榧Torreya fargesii Franch.var.yunnanensis (W.C.Cheng et L.K.Fu) N.Kang, 而把Torreya yunnanensis作為異名處理。

        本種曾被E.H.Wilson及H.Handel.Mazzetti誤為巴山榧樹Torreya fargesii Franch《中國植物志》認為云南榧樹與巴山榧樹有明顯的區別:云南榧樹葉長2-3.6厘米, 上部常向上方稍彎, 先端有漸尖的刺狀長尖頭, 上面兩條縱凹槽常達中部以上;骨質種皮的內壁有兩條對稱的縱脊, 胚乳沿種皮縱脊處有兩條縱凹槽, 二者相嵌。巴山榧樹葉長1.5~3 cm, 通常直而不彎, 先端有微凸起的刺狀短尖頭, 上面兩條縱凹槽通常不達中上部;骨質種皮的內壁不具縱脊, 胚乳亦無縱凹槽, 二者應屬不同的種群。

        經從應用的角度查閱了一些文獻, 極大部分的研究文獻[34-35]使用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inn.K.Fu這一學名。認為云南榧樹應作為獨立的種, 至于中文名, 鑒于紅豆杉科下榧樹族、榧樹屬、榧樹組及組內各種均帶榧樹兩字, 故以采用云南榧樹一名為好。

        4、中文名的混淆

        4.1 松科西藏白皮松

        喜山白皮松Pinus gerardiana Wall.收載于部標維藥1999附錄[10];《中國植物志》[6]該種中文名為西藏白皮松。西藏白皮松和喜山白皮松兩個名稱均極少見于學術論文, 西藏植物志亦未見收載該種, 故名稱應以《中國植物志》為標準, 采用前者。

        4.2 紅豆杉科榧樹

        榧Torreya grandis Fort.收載于藥典1977-2015[25,16-22]等;《中國植物志》[6]該種中文名為榧樹, 鑒于紅豆杉科下榧樹族、榧樹屬、榧樹組及組內各種均帶榧樹兩字, 故以采用榧樹一名為好, 榧亦常為地方植物志所使用, 故可把其作中文別名。

        4.3 紅豆杉科西藏紅豆杉

        喜馬拉雅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收載于部標維藥1999[10];《中國植物志》[6]該種中文名為西藏紅豆杉, 喜馬拉雅紅豆杉作為別名。喜馬拉雅紅豆杉一名最初收載于植物分類學報, 后《中國植物志》改名為西藏紅豆杉, 現學術論文中2個名稱均見使用, 頻度相似, 考慮到《中國植物志》的影響力度較大, 以后使用西藏紅豆杉一名的會更普遍, 故該名宜為正名, 喜馬拉雅紅豆杉作為別名。

        4.4 紅豆杉科東北紅豆杉

        紫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收載于黑龍江藥材2001[36];《中國植物志》[6]該種中文名為東北紅豆杉, 紫杉為別名。現學術論文中研究其化學成分時, 皆使用紫杉醇或紫杉烷類的用語, 但于植物名則普遍使用東北紅豆杉一名, 罕見使用紫杉一名, 且該屬其余植物名皆帶紅豆杉一詞, 故認為按《中國植物志》該種中文名為東北紅豆杉, 紫杉可作別名。

        5、結論

        裸子類法定藥用植物雖然在分類系統的劃分上屢有爭議, 也迭經變化, 導致了種群等級拉丁學名的較多變化;另中文名稱也較復雜, 但經本文對植物分類演變過程的考證, 對學術論文在拉丁學名和中文名實際使用方面的查考, 這些問題都能得以厘清。另裸子類法定藥用植物雖有拉丁學名和中文名的一物多名情況, 但至目前, 在種的鑒定和種群等級的劃分上, 分類學家的意見基本趨于統一, 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中藥鑒定等學術領域, 種與種之間混淆情況已較少見。

        6、討論

        對于植物種群劃分, 大種概念主張把近似的種群進行合并, 而小種概念主張近似種群間只要有小的但穩定的形態區別, 就分列為獨立的種或變種。對于法定藥用植物而言, 應堅持小種的概念, 這有利于保持藥材質量、化學成分和臨床療效的穩定。

        法定藥用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學名, 需考慮植物分類、中國藥典和中外文學術文獻的使用頻率等綜合因素確定。

        裸子植物在法定藥用植物的數量上所占比例較低, 但是由于其在植物分類系統上占據了一個門等級的獨立系統, 更兼其個體的體積龐大, 分布廣泛, 揮發油、生物堿等化學成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是一類值得關注的法定藥用植物分類群。

        參考文獻

        [1]趙維良, 馬臨科, 郭增喜, 等。中國法定藥用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1-381.

        [2]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1-543.

        [3]ZHAO W L, YI Z.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Ferns[J].Chin J Mod Appl Pharm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 2017, 34 (10) :1501-1506.

        [4]YI Z, ZHAO W L.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Fungi and Algae[J].Chin J Mod Appl Pharm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 2017, 34 (11) :1643-1646.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S].1995:341.

        [6]鄭萬鈞。傅立國。中國植物志[M]第七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6:233-462.

        [7]西藏自治區藏藥材標準第二冊[S].2012:45.

        [8]青海省藥品標準[S].1986:8.

        [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品標準[S].1987:1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維吾爾藥分冊[S].1999:32-212.

        [11]江澤平, 王豁然。柏科分類和分布:亞科、族和屬[J].植物分類學報, 1997, 35 (3) :236-248.

        [12]王蘊秋, 張文仲, 劉捷平。刺柏屬和圓柏屬分類學的探討--有關精油成分和花粉形態的分析[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 1991, 12 (4) :44-45.

        [13]YAN X X, PAN Z H, CHENG L, 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abina squamata (1) [J].Guihaia (廣西植物) , 2015, 35 (3) :428-430, 330.

        [14]FANG J M, LEE C K, Ch ENG Y S.Lignans from leaves of Juniperus chinensis[J].Phytochemistry, 1994, 31 (10) :3659-3661.

        [15]FANG J M, LEE C K, Ch ENG Y S.Lignans from leaves of Juniperus chinensis[J].Phytochemistry, 1994, 31 (10) :3659-3661.

        [16]中國藥典。一部[S].1985:183-321.

        [17]中國藥典。一部[S].1990:187-324.

        [18]中國藥典。一部[S].1995:186-320.

        [19]中國藥典。一部[S].2000:173-299.

        [20]中國藥典。一部[S].2005:149-253.

        [21]中國藥典。一部[S].2010:200-341.

        [22]中國藥典。一部[S].2015:215-364.

        [23]中華中藥典[S].2013:217.

        [24]中國藥典。一部[S].1963:172.

        [25]中國藥典。一部[S].1977:355-627.

        [26]李林初, 劉永強, 王玉勤, 等。側伯亞科三種植物的核型及其細胞分類學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 (4) :439-444.

        [27]陳友地, 李淑秀, 楊倫, 等。側柏不同部分精油化學成分的比較研究[J].林產化學與工業, 1984, (1) :1-11.

        [28]柯病凡, 李書春, 衛廣揚。再論黃山松的定名問題[J].安徽農學院學報, 1983, (2) :1-7.

        [29]ZOU H Y, LI Z, LUO S J, et al.Study on taxonomy of Pinus hwangshanensis[J].Bull Bot Res (植物研究) , 2003, 23 (3) :278-279.

        [30]浙江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S].2017:24.

        [31]XUE P, YANG B, YAO X, 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ranch and leaf of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J].Chin Tradit Pat Med (中成藥) , 2013, 35 (5) :1017-1019.

        [32]SU J, SHI H X, WANG L J, 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ark of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J].J Chin Med Mater (中藥材) , 2014, 37 (2) :243-251.

        [33]WANG B Y, WANG M W, LI L, 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J].J Shenyang Pharm Univ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 , 2013, 30 (12) :921-926.

        [34]LI H L, LI F F, MA S J.Study on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PDE9A homologous 3JSW and torreyunlignans derivatives[J].J Pharm Res (藥學研究) , 2016, 35 (9) :511-513.

        第6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項目教學;植物學;教學改革

        植物學課程是研究植物界中植物形態結構及其功能、生理代謝及形態建成、植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物種形成和發展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通過植物學的學習,可以為后續的專業核心課和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自學、深造、拓寬和創新打下堅實基礎。在國內外有關項目教學法的研究已有很多報道,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項目教學法注重對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植物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近些年來植物學的改革實際,從教學體系入手,探討如何結合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以期為本課程的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方向和思路。

        1項目教學法概念

        項目教學法是查理教授和凱茲教授一起推行創立的一種新教學方法。該教學法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為依托,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學習,自主地完成對知識體系的構建,通過個性化、多樣化解決任務的方法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項目教學法改變了以往“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傳統教學方式,它更關注的是完成項目的過程,使學習過程成為每個學生都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而不僅僅是最終成績。學生在項目實施中可以學到操作技能、理論知識,并獲得新知識接納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全面能力、與人共同協作的社會能力等方面的有效覆蓋。在當今社會這些綜合能力恰恰是高校畢業生所應具有的,因此,在高校課改中推行項目教學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項目教學法在植物教學中的實施

        植物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聯系很強的學科,而且具有一定的經驗性、社會性、季節性和地域性。植物學的教學體系一般包括形態解剖和植物分類兩大塊,其知識點眾多且各知識點之間聯系緊密,有些植物學理論和概念晦澀難懂。在傳統教學中實踐動手機會相對較少,大部分時間是理論講授,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結果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為了提高植物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中引入了項目教學法。通過以項目為驅動,將植物學的知識內容轉化成若干個教學項目,使每個學生參與到項目實施過程中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普遍提高,其能力和素質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鍛煉。2.1項目選擇選擇一個好項目是項目教學的關鍵,項目中所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應盡可能地把多個知識點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選擇的項目應具有可操作性、應用性、價值性、可展示性和成果性,通過項目的實施可以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項目制定后要積極吸收傳統教學法的優點,將教學總目標劃分成幾個小目標,并使每個小目標體現在項目的小模塊上,這樣有助于學生構建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知識體系。考慮以下三個方面設計教學項目,①圍繞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和專業培養目標;②根據東北特有的地域特點,圍繞本地的主要植物設計項目;③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專業應具備的能力設計項目,將課程知識融入到項目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2.2學生分組確定教學項目后,根據項目任務的工作量和性質,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成員的分組數量和構成依據學生的特點而定,每組人數一般以7~8人為宜。在分組過程中要注意搭配組員,每組要有1~2名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相對比較強的學生。同時,要求每組推選一名組長,小組長負責協調和組員共同制定項目的詳細計劃,并根據每位同學的特點進行合理分工,讓每一個人都明確自己的任務,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分配完成不同或相同的工作任務。2.3項目實施學生按照己確定的工作步驟和程序進行實踐操作,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指導是必要的,指導主要包括對項目具體實施的解釋和新知識的講授。在項目實施中教師扮演著示范、指導、解惑和檢查的角色,在項目指導中教師指導的深度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一定要掌握好指導的尺度。通過項目教學的鍛煉每個學生都充分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發展空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學習。2.4項目評價檢查評估要關注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最終的成績,綜合評價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因此為了客觀地評價項目成果,同時使反饋回來的信息可操作性更全面、更強,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總評等多種形式。在項目結束后,每個小組指派一名組員上臺陳述本小組項目完成情況。全面評價項目的合理性、團隊合作性、結果的正確性、語言闡述的流暢性等方面,最后綜合得分,排出小組名次。經過展示和評定,加強了對植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系統梳理了思路,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法無法達到的效果。2.5對項目進行總結對各項目小組評價結束后,教師總結要及時進行,在小組和項目總結兩個層面上進行。小組總結針對項目完成的過程和質量進行,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項目總結是把各小組的方案匯總到一起,總結出一個全面的、合理的、優秀的方案。

        3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體會

        經過植物學課程項目教學的探索實踐,不斷改進和總結,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并有了一定的收獲。(1)項目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素質,教師除應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較高水平的項目設計與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了解相鄰學科、相關學科及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教師只有具有這樣的素質才能使項目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2)項目教學需要有一個教師團隊來協作完成,因此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滿足和適應不斷發展的教學要求。上課的時候采用兩個教師,這樣便于使用多種方式來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有利于在相同時間內指導不同的項目任務,提高教學效果。(3)不斷領會項目教學理論的精髓,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為了滿足課程需要,開發編寫出相配套的教材。(4)要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就要對完成的教學項目進行及時總結,組織學生互相學習、互相點評、互相吸取長處,這樣教師和學生都會從中受益。(5)在植物學教學內容中植物形態學與分類學內容都非常適合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學場所和教具可以方便靈活地選用,這樣有利于項目教學準備和展開。雖然植物學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利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仍要選擇重要的內容進行。(6)項目教學內容要順利、圓滿地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可缺少。指導教師要預先考慮完成這次項目所需要的一切工具資源,以保證項目教學的順利實施。(7)項目教學法有利于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態度,構建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課程考核體系,從而真實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作者:楊洪升 楊東紅 王長寶 王長平 全 單位:佳木斯大學

        參考文獻

        1于爽,趙玥琪,郝婧瑋,等.項目教學法在園林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科技創業月刊,2015(24)

        第7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中藥資源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5-0061-02

        中藥資源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成立時間不長,是研究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形成、品質、蘊藏量和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科學。中藥資源學與中藥學、中藥鑒定學、藥用植物學等課程之間相互配合,各有側重,已形成了完整體系,在今后的中藥資源調查、開發利用、保護及新資源尋找方面必將顯示出獨特魅力。[1]

        基于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成果,周榮漢教授編寫了第一本《中藥資源學》教材,[2]之后陸續有針對中醫藥院校、農業院校研究生、本、專科教材的出版。這些不同層次的教材在內容設置上盡管不盡相同,但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時都有不適宜之處。

        首先,教學內容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的特點,要能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近年來,中藥資源作為中藥領域的研究熱點,每年均會積累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因而與其它成熟學科相比較,中藥資源學具有學科體系不夠完善、學科內容需要不斷充實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中藥資源學所有的教材內容設置上均存在不夠深入、難以與新成果、新進展完全接軌等現象,很難應用于教學中。加之課時有限,難以完全按照教材的章節設計完成全部講授,部分內容也沒有必要在課堂講授。如:中藥資源信息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藥材各論,等等。

        再者,由于中藥資源學是在生物學、農學、化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新興邊緣學科,本身理論性不強,因此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再適合本課程的教學。調整現有教學模式,提高中藥資源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富有創新能力的中藥領域專業型人才,是中藥資源學教育教學中進行深入探索的目標。

        鑒于此,筆者在多年的本科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并不斷優化、篩選教學內容,以與同行共勉。

        一、中藥資源學教學內容的優化

        筆者在課堂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圍繞理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深度和廣度,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準確把握中藥資源學作為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以及中藥材栽培與鑒定專業基礎課的性質和地位,注重灌輸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如什么是中藥資源、中藥資源的分類、分布,中藥資源調查方法,等等,此類內容屬于相對穩定的部分,以講授的方式向學生講解,使他們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

        在此基礎上,針對中藥資源近年來研究的核心內容,精選了道地藥材資源,中藥資源科學利用、保護、可持續發展,中藥資源品質形成的生態學研究三個專題。這三個專題均不局限于教材,而是隨時跟蹤最新的文獻資料以充實專題內容,提升理論高度,增強本學科的知識性。

        道地藥材的形成與我國特有的生態地理、文化背景及中醫藥理論等有關,道地藥材及其形成機制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本專題除大部分教材均收載的內容之外,增加近期對道地藥材的新認識和思考。如:道地藥材形成的生物學基礎、道地藥材生物學特征、道地藥材形成的分子機制及其遺傳基礎。

        不斷擴張的中藥開發與應用給中藥資源保護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也阻礙了中藥現代化的發展,對瀕危藥用動植物資源進行科學保護以保證其可持續利用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對藥用動植物資源的致危因素的研究以及科學的保護方法的探究是也是現階段研究的熱點。此專題內容與遺傳學、種群生態學、生殖生物學內容關系密切,對于中醫藥院校缺乏此類課程背景的學生而言,理解相對困難,因而在教學中適度引進了保護生物學的概念、物種瀕危滅絕機理、瀕危物種保護方法的內容,為學生深入理解本專題內容奠定基礎。

        中藥材的品質是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保證。近年來,隨著中藥資源蘊藏量下降和栽培中藥材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由此引發的中藥材質量的下降,生態環境因子對中藥資源尤其是藥用植物資源的生長發育及其質量的影響受到空前重視。這一領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充實了中藥資源生態的內容,這部分內容與中藥材生產實踐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將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本專題重點精選了藥用植物品質與生態因子的關系、環境脅迫下道地藥材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兩部分內容進行講授。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探索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課、質疑與釋疑都由教師主導的方式進行,這種滿堂灌的方式特別不適合中藥資源學的教學。因為中藥資源學與生物分類學、資源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有很大的交叉,部分內容學生已學習過,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就會顯得非常枯燥,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所有教學階段的重要課題。另外,在大學教育階段,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

        筆者在教學時嘗試采用Seminar的方法。這種起源于德國的研討式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是歐美大學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此教學模式是學生為研究某一問題而與教師或專家共同討論的交互式教學方式,即由過去“講授式”教學模式變為“講授+討論”的二元模式。[3]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既肯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使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以下具體方法:①教師提前提出討論議題的大方向,并提出詳細要求:每組圍繞中藥資源有關問題設定具體討論議題,查閱資料總結解決方案,解決方法可以引自文獻,也可以來自本組同學的集思廣益,要求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時間20min左右,ppt要求圖文并茂、思路清晰,并附參考文獻;②學生3~4人自由分組并分工,每組推選1~2名學生主講,班級其他學生隨時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問并討論;③教師就選題的內容、議題的深度、ppt的制作、主講的質量等進行簡短點評。

        實踐證明,這種雙向互動交流的教學形式不但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且使學生熟練掌握了利用多種常用數據庫查閱文獻,鍛煉了總結文獻分析問題的能力、小組團結協作的能力和當眾講解的能力,最終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開闊眼界、了解學科前沿。這種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一致歡迎,學習積極性普遍得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有效發揮。

        中藥資源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發展中的學科,教學過程總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有效地傳授知識,仍然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但隨著學科自身的不斷發展完善以及廣大同行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不斷的探索和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學科會不斷成熟、完善,該課程的教學上也會越來越從容。

        參考文獻:

        [1]何先元.中藥資源學教學之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6,5(3).

        第8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植物資源學;教學改革;生物科學專業;應用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714-02

        現代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最先進的理論,而且要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將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發展和創新的能力。[1]目前,各高校對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主要是按照培養理科生的思路來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在這種培養模式下,雖然學生掌握了較豐富和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但在應用能力方面則存在明顯不足。因此,在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模式上需要進行有力的改革,以幫助學生跨越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間的鴻溝,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植物資源是指一切對人類有用植物的總和。《植物資源學》是一門多學科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其主要介紹植物資源的種類、分布、蘊藏量和保護管理,以及植物資源的可利用價值、利用技術和開發利用現狀。[2]該課程在我校雖然是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一門選修課,但在貫通植物基礎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間起到了橋梁作用,對改進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有著重要意義。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以及成績評定等多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現予以總結以期與同行共勉。

        一、精選教學內容

        植物資源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其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涉及植物學、農學、植物化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又包括了不同資源的應用方法和技術,同時還包含了豐富的植物種類。因此,科學地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對于在有限的學時內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顯得十分重要。

        1.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應用性和地域性特點。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我們堅持實用性和地域性原則,對龐雜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理論知識,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與自學的內容,如將植物資源的分類、分布、調查可持續利用及保護等內容安排學生自學,從而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程學時(32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②重點介紹應用面廣的各類植物資源,如藥用植物、觀賞植物、芳香植物等,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概括性的介紹一些具良好應用前景的植物資源,如色素植物、農藥植物、甜味劑植物等,以拓展學生的視野。③根據我院學生畢業后主要在華南地區就業的特點,在介紹各類資源的代表植物時注意地域性特色,多選擇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以提高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應用能力。

        2.減少一般性知識內容,加強應用知識介紹。在對各類植物資源代表植物的教學內容上,減少了植物形態描述、地理分布、栽培管理等一般性知識內容,僅簡要介紹代表植物的識別要點、與近緣種的區別及特殊的栽培加工方法;相反,加強了對植物利用價值、利用方法、應用現狀和應用潛力方面的介紹。該教學內容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在教學中引入資源植物成功開發的教學案例。對一種植物的成功開發利用往往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將資源植物的成功開發史或企業家史等素材融入到課堂內容中,一方面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幫助,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熏陶。

        二、豐富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有力的保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采用多媒體教學涵蓋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多媒體電子課件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于一體,在有限的學時內可涵蓋更多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展示不同的概念、理論和應用方法,使學生能輕松實現由直接思維到形象思維、由抽象思維到具體思維的過渡,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果。[3]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也有利于展示一些應用方面的知識,如在觀賞植物資源教學中,通過展示大量精選的園林景觀圖片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不同觀賞植物在園林上的具體應用。

        2.采用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植物資源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適當安排一些實踐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資源植物本身及其應用的感性認識。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植物園資源,安排了三個實踐教學單元,分別對藥用植物資源、觀賞植物資源和其他經濟植物資源進行了實地考察,增強了學生在植物形態、識別特點、生長發育、栽培條件及實際應用等方面的感性認識。百聞不如一見,從教學效果來看這些感性認識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具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課堂講授的內容畢竟有限,而學生在今后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則可能形形。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鍛煉科學思維的能力、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關鍵。例如,肉桂是我國一種重要的芳香植物資源,但目前對其揮發油的提取利用效率不高,而我們近幾年所開展的關于肉桂揮發油積累規律的科研工作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依據。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我們取得的科研成果介紹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如何確定肉桂的最佳采收期?為什么說肉桂油細胞所具有的栓質化和木質化細胞壁是阻礙揮發油提取的關鍵?如何破壞油細胞的細胞壁?學生往往被這些問題所吸引而有所思考。科研實例往往是鮮活的、富有邏輯性,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可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三、改進教學評價方式

        選修課的性質和任務與必修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不以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為重點,而對研究興趣的激發、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和科研方法的引導等更為重視。[4]對植物資源學選修課的成績評定,我們采取了更加靈活、多元化的方式,以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遵循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植物資源學選修課的成績評定包括了實習報告、課程論文、課堂演講、隨堂測驗與考勤等幾方面內容。其中,實習報告的要求是學生根據3次實習內容分別整理30種以上植物(包括植物科屬種名稱及學名、形態特征、應用現狀、應用潛力等),每次實習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15%;課程論文以2~3名學生為1組協作完成,要求每組進行討論后選擇一種本組最感興趣的資源植物對其進行全面的論述,該項成績占總成績的25%;課堂演講則要求每組依據所寫的課程論文制作PPT課件,并選派1名代表進行課堂演講,其成績占總成績的10%;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隨機安排4次簡單的隨堂測驗,其目的主要是檢查學生的考勤以強化教學管理,其成績占總成績的10%。通過上述考評措施,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鍛煉了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撰寫論文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植物資源學課程雖然是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一門選修課,但在培養該類學生的應用能力方面則是一個重要環節。作為一門新開課程,近年來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成績評定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不斷地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教學探索和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進一步完善植物資源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范翠麗,曹熙敏.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35.

        [2]楊利民.植物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3]溫榮輝,白先放.生物科學類專業《免疫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增刊):181-182.

        第9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接受的,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的行為過程。對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鑒定學》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環節設計和學習效果評價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實踐,為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提高中藥鑒定學教學質量提供了借鑒方法。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藥鑒定學;教學質量

        《中藥鑒定學》是中藥學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們賦予了它新的概念,即研究中藥質量標準和鑒定方法的應用學科。這個概念在宏觀上講是兩個內容,一個是質量標準,一個是鑒定方法,二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本質的聯系。研究質量標準是為了控制和鑒定中藥的質量,為中藥的生產、研究和使用提供依據和保障,提升中藥的管理水平;這個標準涵蓋著中藥安全性、有效性和穩定性三項指標的必備內容。研究鑒定方法可使中藥的質量標準不斷提升并趨于完善,是保證質量標準的基礎,適用的標準是由科學的方法來實現的,這里的方法實際上是一個體系包涵形態鑒定法、理化鑒定法和生物鑒定法三大板塊,每一板塊又延伸為多種方法。這種框架的構建可以應用一種新的學習理論來教學,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中藥鑒定學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內容多而枯燥,但卻有其內在的聯系和系統性;二是知識涉及相關學科多,但又不失其自身的完整性;三是實踐性強”。教學中只有使學生真正掌握中藥鑒定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中藥專業人才,才能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鑒于中藥鑒定學的學科特點,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勝任。很多學者和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也在中藥鑒定的教學中嘗試了多種改革,收獲了一定教學成果但基本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中藥鑒定學的教學探索還不多。筆者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鑒定的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

        1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是一種認知理論,其哲學基礎可以追朔至18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哲學家、人文主義者詹巴帝斯塔·維柯,然而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直接的貢獻是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形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由學生的內部動機包括好奇心、進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間相互驅動的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即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意義的建構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學生主動的意義建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而不是主體,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為中心,而每一個環節的落實又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常見的教學方法有拋錨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隨機訪問式教學法。

        2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鑒定學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在“學習知識”的膚淺層面,也就是不僅在于使學生掌握中藥鑒定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時也不只是將目標擴充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層面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鑒定學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的一個綜合目標。

        對于每味藥基原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的這些知識層面的目標一般設置明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明確哪些藥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鑒定知識。然而學生僅僅掌握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現行中藥專業4年制本科教材全書共載藥500多種,其常用中藥有350多種。即便學生全部掌握了書中所載中藥的鑒定知識,并且工作后也沒有遺忘,如果不能利用這些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仍然不能勝任從事中藥專業的工作,更談不上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了。一味的追求擴大掌握鑒定藥物種類的數目,僅注重知識層面的教學也不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思想原則。因此,教學還需要有培養學生利用中藥鑒定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然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不是簡單明了的,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識還不能或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復雜多變的現實問題和當今飛快的知識更新速度,如果要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其終生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須是教學目標之一。

        所以除了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斷地獲取新知識解決不同的新問題,最終得以實現培養目標。如我們在大黃的這味藥的鑒定教學中,要設置的目標除了知識掌握的目標外還需要設置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例如可以將學生利用已經掌握基原鑒定、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和生物鑒別的知識去區別正品大黃和土大黃這一能力設為目標。通過培養,學生能夠對于新出現的不同來源的大黃偽品進行鑒別,以及對今后可能出現的新的鑒定方法具備學習能力。

        3教學環節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深入研究中,目前開發了拋錨式教學和支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無論是運用那種教學方法,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鑒定教學環節做了初步探索。

        3.1串聯相關學科,設置認知沖突

        中藥鑒定學的特點之一就是相關學科多。因為它是建立在《藥用植物學》、《中藥化學》、《分析化學》、《中藥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的一門綜合應用學科。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又特別強調學生原有經驗的激發以及與新知識的交互作用。正是在這種作用中學生構建掌握了新的知識。’

        教學中,首先簡單和學生一起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教師主要引導復習的內容集中在中藥鑒定學中需要應用的知識。通過復習,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利于后續學習中對這些知識更嫻熟的應用,在串聯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教師需要適時、適度和適量的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交互作用的產生,當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時,即產生了認知沖突。如將正品大黃和土大黃飲片實物給學生,讓其辨認哪種是正品;將黃芪、桔梗和板藍根等飲片給學生,讓其分別辨認等。利用藥用植物學的知識,學生會知道正品大黃來源于蓼科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1.和藥用大黃Rheumo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莖;利用中藥化學的知識了解到大黃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鞣制等物質;利用中藥學的知識知道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因為沒有正品大黃和土大黃的原植物所以無法辨別兩者,也不知道土大黃是否和正品大黃存在化學成分和功效的不同,更不了解為什么要區別這兩者。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此問題后,也能夠想到一些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如對兩種大黃進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學成分的不同從而區別兩者等。但對于將黃芪、桔梗和板藍根等飲片一一辨認出來,一時找不出更好的方法。應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教師給出的問題,形成了認知沖突,自然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同時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識對一些問題的解決確有幫助。這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認知的需要。

        認知沖突的設置需要掌握適時、適度和適量的原則。如以上兩個沖突的設置可以在總論中設置以便學生自主構建中藥鑒定學習的任務和意義等新知識;也可在各論的學習中設置以便學生自主構建大黃鑒別要點以及黃芪、桔梗和板藍根性狀鑒別中的橫切面的區別。只有適時的設置沖突才能最大地激發學生的認知欲望。但如果沖突設置的太激烈,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不僅無法解決而且根本找不到任何解決的線索,甚至是本學科發展前沿的難點,專家學者都在為此討論,也許學生會感到絕望。沖突也不宜過多,應一步一步設置呈現。否則學生感到似乎以前的知識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中藥鑒定學又有太多內容,望而生畏。只有適時、適度和適量的設置認知沖突才能達到設置沖突的目的。

        3.2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習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改變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準繩’,而是幫助他們去‘去發現這些準繩…,這與我國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中心意思不謀而和,都是講教學應變成助學和幫學。教師主導的任務之一就是創設學生學習活動的情境,它包括學習活動的組織、學習者心態的分析、課堂文化的建設等廣泛內容。再創設學習情境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應以達到學習目標為主導,但并不直接告知學生學習的目標,而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自主找到學習目標。

        在中藥鑒定的理論和實驗教學中,可根據學生人數和教學條件將學生分成數個學習小組。不論是實驗課還是理論課的教學,教師都為每個小組提供藥材標本、顯微鏡和簡單的理化實驗所用的試劑。如不能提供給每個小組電腦和上網條件或課時有限,可提前將本節課的內容布置給學生,方便他們課前查找相關材料。這是學習活動的前期組織和準備,為學生創造了必要的學習條件。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置問題。設置問題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如教師可加以引導讓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也可根據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在西洋參的教學中,可提出市場有以生曬園參代替西洋參或以次充好的現象,如何辨別?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課堂文化的建設和學生心態的觀察。教師不應以居高的態度和權威的身份對待學生。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開始分析解決此問題時,教師應以普通一員的身份參加,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觀點提出質疑,努力營造出平等、互動和積極的課堂氛圍。同時教師應注意觀察不同學生的表現,揣摩其心態,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的鼓勵,爭取使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如隨機參加不同小組的討論時,有的同學提出可用顯微鑒別的方法來區別茯苓和豬苓,但在做顯微臨時制片的設計時卻錯誤地用了水合氯醛進行加熱透化。

        此時教師首先需要肯定想到用顯微鑒別方法解決問題是很好的思路,然后再提示學生是否去翻閱一下實驗教材的內容使自己的設計更加完美。這樣既鍛煉了其自學能力也不會挫傷其積極性。又如有的小組的學生總是很少發言,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教師應注意觀察,找出原因。是因為課前準備不夠還是信心不足?是缺乏興趣還是性格問題?找出原因后,“對癥下藥”,珍視他們特征,因材施教。在整個情境創造中,教師始終應把握好學習目標,做好引導作用,切不可離題萬里,天馬行空。否則難以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期成效。

        3.3探究建構新知,歸納梳理總結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不管教師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學生學習。教師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學習情境完備,學習目標明確后,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借助教師和同伴的幫助,會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材料自主進行新知識的構建。如西洋參的鑒別教學中,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是如何鑒別西洋參的真偽優劣。在學習小組中通過同學之間的協作,老師的點撥,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材料,分別用找出了西洋參的形態學特征,顯微特征,找到了所含化學成分的特殊鑒別反應,想到用特異基因序列來鑒別等。這些知識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包括查得的資料和實驗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即學生學會了利用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和生物鑒別方法鑒別了西洋參的真偽和優劣。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自學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學生在小組內部討論、交流和學習中得出了一些結論,解決了部分問題,獲得了相關知識。之后,還應組織他們對這些收獲進行總結,課堂發表,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定期組織學生對新構建的知識進行整理分析,系統歸納,找出內在聯系和規律。如幫助學生整理能進行微量升華實驗的中藥有大黃、丹皮、斑蝥、青黛、薄荷、安息香等。那么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微量升華的成分是什么?找出內在聯系和規律,明確了微量升華實驗的意義、應用范圍和原理。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

        4學習效果評價

        建構主義教學評價的重點在于知識獲得的過程,認為怎樣構建知識的評價比對結果的評價更重要。

        對于學習效果的評價應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習小組對個人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以及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評價內容由重知識記憶向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自學能力、心理素質和學習態度的綜合考察。評價方法除了傳統的筆試更多的倚重多元化體系評價。評價體系采用由單級向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交互評價。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免费 | 亚洲国产第50页精品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先锋全部色资源在线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