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第1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一、遼寧縣域經濟的總體情況

        縣區的基本情況。遼寧共有100個縣區,其中44個縣、30個城市郊區、26個城市區。縣域經濟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發展速度并不很快,是遼寧經濟發展的最薄弱環節。縣級財政更是舉步維艱,省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15個,占全省縣區的20%。而且縣域經濟占全省經濟的比重與發達省份相比落后了一大截。

        縣域財政狀況,決定著縣域經濟的興衰。遼寧縣域的工農業總產值占全省的1/2,財政收入占全省的28%,供養著全省57%的“吃皇糧”人口,承擔著全省1/3的財政支出任務,因此縣域財政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省、市和國家財政,影響基層政權的穩定,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影響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發展遼寧縣域經濟的必要性

        遼寧經濟的發展,從大的方面講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搞好、搞活城市國有經濟;另一方面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僅是優化遼寧經濟結構,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環節,而且是加速振興遼寧經濟,改造更新原有優勢,培育新優勢的戰略選擇,它既是歷史與現實給予我們的警示,也是發達省份取得的成功經驗。

        1、橫向比較,遼寧與先進省份發展的差距在縣域。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其它發達省份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縣域經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體。縣GDP占全省的比重,江蘇、廣東、山東都占了60%以上,遼寧還不到40%,縣域經濟發展緩慢是遼寧經濟位次不斷后移,與先進省份產生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2、戰略擺布的失衡,貽誤了總體發展的有利時機。由于遼寧城市經濟比重大,國有大中型企業多的特殊省情,對縣域經濟發展只是片面追求糧食產量的增加和農副產品數量的增長,忽視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市場拉動作用,沒有創造與城市經濟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平合理的競爭機會。

        3、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推動遼寧經濟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幾年來縣域經濟發展態勢表明,縣域經濟已經成為遼寧最具生機與活力的增長點,如果加以引導,著力扶持,必將成為牽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4、振興縣區財政是實現全省財政振興的關鍵環節。遼寧的經濟發展不能依賴單一的經濟模式,要廣開新財源,進一步加大縣級財源建設的力度。

        三、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可行性

        1、優越的自然條件是縣域經濟大發展的前提。主要表現自然資源豐富,且大中城市多,大型企業多,且區位條件好,位于東北亞經濟圈的要沖,又有發達的交通條件;四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眾多,人才資源雄厚,技術力量強大。

        2、縣域經濟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縣域經濟的總量已占遼寧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縣區財政收入格局發生顯著變化,財政實力有所增強,縣域經濟的運行質量邁上新臺階。

        3、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一是縣區理財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理財水平有新的提高。二是各級領導更加重視了。三是發展思路清晰了。在財源建設中一些縣區堅持走各具特色的財源建設之路。并依據遼寧縣域經濟的區位優勢和經濟類型,對城郊、沿海、山區、平原四種特色的縣區給予分類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經濟結構雷同產業結構趨同等投資和重復建設問題;四是工作重點突出了。建立競爭機制,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擇優扶強,培養和樹立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領頭雁,形成了強縣帶動作用。

        四、發展遼寧縣域經濟的幾點對策

        1、把縣域經濟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總體戰略上實現新突破。樹立“縣域不活,城市難興”的思想,在經濟發展戰略擺布上,把縣域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堅持城市國有經濟和縣域經濟“兩塊經濟”一起抓,絕不可顧此失彼。

        2、明確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在規劃上力求大突破,把工作的重點放到發展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經濟上來。

        3、放權松綁,力爭在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體制上取得大膽突破。

        第2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關鍵詞 溝域經濟;重要性;發展思路;建議;陜西留壩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315-01

        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漢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生態環境優越,地質地貌特征獨具特色,歷史文化積淀豐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8.3%,林業資源優勢明顯,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林業大縣、人口小縣。為更好、更快地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必須依靠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溝域經濟。

        1 溝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溝域經濟是一種集生態涵養、旅游觀光、經濟發展和人文價值于一體的“兩山夾一溝”經濟形態。其核心是以山溝區域為單元,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溝域內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遺址和產業資源為平臺,以生態建設、特色農業、民俗文化、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等為內容,通過對溝域內環境、景觀、村莊、產業的統一規劃,建成內容多樣、形式不同、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帶,形成聚集效應,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的外延式發展。一是溝域經濟是調整現有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地日益提高,在享受青山綠水、美味佳肴之余,對采摘、休閑、養生、垂釣、狩獵、探險等個性化的休閑項目更加好奇、更感興趣。發展溝域經濟,通過合理開發自然景觀,高標準建設人文景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項目,既可以有效擴延產業鏈條,也可以滿足群眾精神生活的新需求。二是溝域經濟是建設生態留壩縣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溝域經濟發展為生態建設提供了資金和民生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溝域經濟堅實的基礎,而溝域經濟發展則是實現“生態立縣、旅游強縣、藥菌興縣”建設目標的有力保障。三是溝域經濟是留壩縣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留壩縣境內溝壑縱橫,以溝域為單位,打造一批形式多樣、產業融合、各具特色、規模適度的產業經濟帶,符合留壩縣縣情和村落實際,是科學化落實新農村建設任務的具體體現[1-2]。

        2 溝域經濟發展思路及方向

        留壩縣溝域資源十分豐富,但溝域經濟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許多溝域資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科學的開發利用,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成發展優勢。加快溝域經濟發展,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創新機制,按照“規劃先行、主體(農民)清晰、多元投入、政府引導、典型示范”的原則,合理規劃、準確定位、積極建設、大力引資,促使溝域經濟有特點、有亮點、有增長點,發揮以溝帶村、以點帶面的輻射帶動作用。

        發展方向:依托當地的資源和特點,以生態保護與建設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發展為根本,以休閑旅游為重點,強調文化和諧,注重山鄉人文景觀與山林生態環境的氣候貫通、文脈融合。從一鎮乃至全縣視野出發,形成“一溝一品、一溝一業、一溝一景”的發展格局[3-4]。

        3 溝域經濟發展建議

        3.1 科學規劃,堅持高標準與高起點

        在實地調查、完成初步規劃的基礎上,對溝域沿線現狀、產業布局及生態環境等綜合評價分析,編制切實可行的總體規劃設計,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把溝域建設打造成拉動區域產業發展的平臺。

        3.2 因地制宜,特色創新

        利用不同溝域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資源、產業基礎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探索、創新立意,做到有特色、有亮點、能實現。突出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產業園區規模發展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3 以人為本,多方參與,共同開發

        在溝域經濟發展中要以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鼓勵農民以現金、土地、森林資源、勞動力等多種形式入股。有計劃地成立產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通過股份合作、“公司+農戶”、“公司+村集體+農戶”等多種經營形式,有組織地引導產業發展,有目標地以群體優勢參與市場竟爭,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溝域經濟建設多方參與、共同開發。

        3.4 整合資金,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則,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移民搬遷、環境整治、新農村建設、小流域治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農村道路建設等項目資金,形成合力;明確政策資金支持的優先次序,重點向溝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投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3.5 強化技術培訓,開展技術合作,夯實人才基礎

        一是充分利用各種人才培訓項目加強各類技術培訓,轉變農村普通勞動力的經營理念,提升生產技能。二是注重發揮現有農技人員、農村能人的作用,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為溝域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專業院校的聯系與協作,開展科技合作、科技攻關,破解(下轉第317頁)

        (上接第315頁)

        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

        3.6 多措并舉,加大宣傳推介,展示經濟建設新成果

        建立科學規范的宣傳推介長效機制,加強宣傳營銷。適時建立科學有效的溝域旅游產業營銷網絡,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進行持續宣傳;通過產品交易會、旅游文化節等節、會的組織形式,強化與外界的勾通、聯系與推介,展示留壩縣溝域經濟發展的新成果,塑造留壩旅游的新形象。

        4 參考文獻

        [1] ,韓潔,馬興,等.北京山區發展現狀與溝域經濟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1(1):14-17.

        [2] 歐志文.溝域經濟視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扶持的選擇[J].中國市場,2013(44):92-93.

        第3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縣域經濟是《規劃》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十二五”各項目標任務的重要支撐,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惠及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近些年來,我省縣域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規模持續增長,產業不斷壯大,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民生保障有效加強,在全省經濟總量中占有半壁江山,并涌現了諸如等一批縣域經濟發展典型。這些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善于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其共同特點就是解放思想、先行先試,搶抓機遇、愛拼會贏,發揮優勢、注重特色,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要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學習借鑒等地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大跨越,努力實現從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傳統縣域經濟,向以非農經濟為主、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縣域經濟轉變,全面增強縣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拓展發展思路,壯大縣域經濟總體實力。要充分利用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移加速的契機,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要善于從自身特色出發,發揮比較優勢,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注重培育發展特色支柱產業。要抓住城鄉統籌發展的機遇,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在大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貫穿于發展各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富民與強縣的有機統一。縣域經濟就是民本經濟,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和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我們要在加快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快發展民生社會事業,多渠道解決民生保障問題,不斷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建立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共建共享機制,確保幸福指數與經濟指標同步提高。

        第4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一、民營企業對首府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首府民營企業整體實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已逐步成為引領全市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市私營企業戶數達到32346家,同比增長11%;注冊資金856億元,同比增長11%;從業人員28.3萬人,同比減少8%;個體工商戶達到13.08萬戶,同比增長15%;注冊資金超過38.5億元,同比增長24%;從業人員34萬,同比增長33%。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約80%。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是壯大首府縣域經濟的關鍵所在。據調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玉泉區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達到了21379戶,注冊資金達到541882萬元;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50.3億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生產總值實現179.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1.8%;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30.6億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99.2億元,占地區總量的75.8%。

        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各旗縣區也根據自身實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為民營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利商機和空間。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市九個旗縣區依托各自優勢和各具特色的經濟板塊,先后與重點民營企業達成合作。一是內蒙古山路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利用托縣水煤組合、電價比較、區位交通等優勢,規劃投資100億元在托縣建設1000兆瓦太陽能發電和城鎮建設相融合項目,其中建設光伏溫室大棚1080座,現代化的光伏小鎮3000戶,種植優質牧草40000畝。項目建成后,光伏發電年產值將達20億元,將解決就業人員近萬余人。二是內蒙古維多利集團、內蒙古巨華集團等企業在回民區共同投資興建的內蒙古大商城,集商業、金融、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生活休閑、餐飲娛樂、倉儲物流為一體,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30億元,年繳納稅金2億元,并提供15000個就業崗位,對回民區服務業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帶動回民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另外,玉泉區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商場及幾處大規模的水果、蔬菜批發市場,同時充分利用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形成了首府城區的黃金旅游區;新城區形成了以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批發零售貿易業為支柱產業的一個門類齊全的優勢產業;和林縣成功引進以蒙牛乳業為代表的一批優勢龍頭企業,培育綠色食品加工業、電力產業、石材建材業、現代服務業和林草業“五大”支柱產業,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

        二、首府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服務不到位。一是民營企業農村用地的審批程序相對繁瑣,以致民營企業項目投資中途擱置;二是民營企業農村用地的權屬不明確,給民營企業投資帶來困擾;三是政府對于縣域經濟發展建設規劃一張圖紙、一個模式,沒有突出特色,不切合各個縣域生產、生活的實際;四是政府對縣域地區的民生工程投入不夠。

        (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區域弱勢明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項目、人才都要向最適合增值的大中城市、交通樞紐和平原地區流動,對條件相對薄弱的地處非交通要道的縣域,民營企業受到的關注較少,并且難以留住優秀人才。交通、通訊、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缺乏吸引力的投資條件和環境,加之缺少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基礎條件相對落后的縣域發展經濟步履維艱。

        (三)投資建設的輻射作用不夠強。部分民營企業思想認識還存在差距,對自身所肩負的責任認識不足,在縣域經濟建設中,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致使好多項目因投資大、利潤小、回報周期長而被擱置。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單純是靠項目建設,還要靠項目帶動諸如交通、衛生、醫療、就業等民生工程。而大多數民營企業在投身縣域經濟建設過程中,不愿意在基礎設施方面花錢,錯誤地認為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

        (四)融資渠道不暢。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更多面向規模以上的大型企業,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不夠,基層銀行的信貸額度不足,不能夠滿足當前各縣域民營企業的資金要求。

        (五)縣域經濟各類數據統計存在的問題。調查中發現,關于首府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類數據統計口徑不明確,統計范圍及概念模糊,甚至留有空白,難以為相關部門解決縣域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和為民營企業參與縣域經濟建設提供參照。

        三、促進首府民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制度,長效監督。為了大力培育市場主體,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縣域經濟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議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納入有關職能部門的目標考核內容,對全市各區、各部門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定期監督和考核。2013年,呼和浩特市工商聯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關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呼和浩特市關于進一步發揮異地商會作用的意見(討論稿)》以及《關于對旗、縣、區、開發區非公經濟年度考核暫行辦法(討論稿)》,提出:一是建立民營企業重點聯系幫扶制度,重點聯系幫扶對象,市本級聯系民營企業100戶左右,旗、縣、區、開發區聯系民營企業30-50戶左右;二是以成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及股權基金的方式,積極組建融資服務平臺。

        (二)各盡其能,因勢利導。一是政府相關部門要為促進首府縣域經濟發展做好多方面的組織協調工作,以更優的環境、更好的政策推動發展。二是組織各類媒體深入宣傳中央、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傳和報道對首府縣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形成尊重和支持民營企業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為了承接先進產業,幫助民營企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組織民營企業到那些在發展縣域經濟方面做得好的地區調研考察。四是通過開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與異地商會、行業協會代表座談會、見面會等,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致富思源,富而思進”,轉變思路,更新觀念,有意識地到首府縣域去尋找項目。五是完善和加強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統計辦法,建立健全縣域經濟統計概念、指標等,合理界定統計范圍,全面科學地反映首府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為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做好縣域經濟發展工作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要整合資源壯龍頭,轉型升級強實力,建穩基地促發展,利益聯結增效益。縣域經濟發展同樣需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通過認真地調查分析,論證項目的可行性與操作性,找準各區域的特色和優勢,整合和優化當地資源,在開發利用、深加工以及產業鏈上下功夫。工業要集約布局、集群發展,突出園區建設和龍頭企業的培育;農牧業要大力推進農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有了適宜的項目,還要有良好的運營模式,在把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縣域農戶有機結合起來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保證項目正常運轉,取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工商業聯合會經濟調研處)

        第5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1.縣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

        1.1強國富民的基石。據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有2861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除外)縣域國土面積896平方公里,超過國土總面積的93%;縣域內人口總數9.1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88%;全國縣域經濟的GDP為6.45億萬元,占全國GDP的55.15%。同時,縣域的主體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鞏固,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村才能穩定。

        1.2工業資源的基地。縣域資源是國家資源的基本構成部分。土地、礦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資源大都集中在縣域。沒有縣域資源在國家資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沒有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業和輕工業,以礦物質為原料的重工業和新興產業等,大都依賴于縣域資源的支撐。同時,廣大農村為國家還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可以說,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要素主要源于縣域。

        1.3拉動消費的“超市”。在縣域范圍內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購買力,集中了貨幣總量的60%,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域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將使縣域成為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只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和購買力提高,市場容量才會進一步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才會更強。

        1.4經濟發展的動力。縣域經濟包括城鎮經濟、鄉村經濟、農戶經濟幾個層次。按經濟成分可劃分為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貿、股份制和各種混合經濟。各個層次、各種成分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無論哪個層次,哪種成分實現大的跨越,都會對縣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二十一世紀,縣域經濟作為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是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劑。

        2.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向選擇

        2.1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協調發展的原則。按照經濟學的理論,一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會經過從不平衡增長到趨于相對穩定,到發展差異縮小,最后趨于平衡增長的總體發展過程。因此,在發展觀念上,必須承認經濟發展本身的差異性和現實性,集中發展優勢,在集中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協調,最終達到經濟總體的快速發展。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整體推進,做到“突出一個整體,抓好兩種經濟,搞好三個結合”。

        突出一個整體,就是要樹立全縣(鄉)一盤棋,縣鄉經濟一體抓的發展思路。一方面要突出整體規劃,提出發展縣域經濟的整體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各鄉鎮圍繞這個整體規劃,去找準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優勢,即整合全縣現有的自然、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充分發揮縣區的區位優勢、人才優勢、龍頭企業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打破鄉鎮界限,形成合力,攜手發展,形成一個一、二、三產業齊上,大中小項目并舉,縣鄉村聯動的局面。

        抓好兩種經濟,即抓好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地區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一個縣區要占領競爭制高點,從產業經濟上看,就是要抓好特色經濟,提高市場競爭力;從所有制經濟上看,就是要主攻民營經濟,增長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

        發展兩種經濟,關鍵要做到三個結合。首先要搞好內外結合,即抓好縣域內的資源、資本與外部的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和理念有機結合。一方面通過大力招商引資,激發群眾創業的積極性,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盤活本地存量資產和資源,使存量資產變成增量資產,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勞務輸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指導和服務,建立健全包括就業咨詢、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其次是搞好城鄉結合,就是把城鎮化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從某一方面看,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在于推進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鎮化的關鍵是培育產業,只有大量產業聚集,城鎮才能保證旺盛的活力。城鎮化戰略必須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非農產業培育有機結合,把農村經濟發展作為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前期工作來抓。第三是搞好工農結合,即要把工業發展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一要堅持工業化的道路不動搖。不工不富,不商不富,發展農村工業就要圍繞“農”字作文章,著力建設食品工業基地。二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要借鑒工業企業經營、銷售、管理和打造品牌等方面的做法,使農村企業確定自己要經營的優勢產品,把處在同一產業鏈上的農戶、基地以及種、養、加工、銷售等環節視同工業的生產車間,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經濟效益。

        2.2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和多樣化經濟,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縣域是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并與歷史人文和特定資源相關聯。盡管我國各地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但都各具鮮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縣域經濟必然呈現多樣化。每一個成功的縣都有各自顯著特點,有的一縣一品,有的一縣多品,或特色農業、特色工業;或特色出口貿易、特色礦產資源產業;亦或是特色旅游業等。它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縣域經濟應該結合縣域實際,在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起具有產業優勢的特色經濟,要從根本上打破縣就是農、農就是糧的老模式。

        2.3縣域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市場條件下的縣域經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市場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它沒有國界,更沒有縣界。縣域經濟是現代經濟,不是“諸候經濟”,必須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跳出縣域范圍發展經濟,確立競爭優勢,而不能劃地為牢,在小圈圈里搞“鳥籠經濟”。凡是經濟發達的縣,都有一條普遍的經驗,那就是發展縣域經濟應當把培育支柱產業、培育專業市場與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緊密結合起來,順應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大優勢,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和開放經濟的思路來提高區域塊狀經濟的發展水平。

        2.4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突出強調經濟的增長和人類福利的增進的同時,不能脫離或損害維持一切生命系統的自然生態與自然資源的基礎,必須形成一種能夠使自然資源和生命維持系統都安然無恙的經濟與社會制度,從而使人類及其經濟活動的境況能夠得到不斷地、普遍地改善。一是要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努提高人口素質。我國人口從解放初期的四億五千萬,到七十年代的八億,再到二十世紀的十三億,增長速度驚人,而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國是糧食進口的大國,每年進口量達二千多萬噸。二是要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建立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制度。三是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植樹造林,遏制生態惡化。四是要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二十年前,早在中國經濟起飛之初,國家高層領導就提出,我們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道路,從而使環境保護成為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如今我們的GDP上了一個又一個臺階,而環境污染卻如爛泥里拖稻草越拖越重,空氣、水源、土地的污染與日俱增。

        2.5縣域經濟必須強調高質量,堅持技術進步為指導的原則。科技含量低是阻礙縣域經濟與農村專業市場間高層次發展的原因之一。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三產業,或是傳統的優質產業,如果離開了科技和信息的運用,都是不行的。靠科技進步形成的特色經濟才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礙縣域經濟與農村專業市場間高層次發展的原因之一。市場經濟的角逐,實質上是技術的角逐,人才的角逐,智力的角逐。繼續重復幾千幾年的耕種品種和作業方式,永遠不會在市場經濟中贏得主動。只有“科技興腦”,然后才能“科技興農”、“科技興村”。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用一流的土地,一流的種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生產出一流的產品,走出一條以特色資源為基地,以城市資源為依托,以設施基地為平臺,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的快速發展的新路子。

        3.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選擇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緊緊扣住經濟中心不動搖,牢牢把握發展主題不放松,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增加財力為中心,提高經濟綜合力為核心,不斷推進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應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3.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按照“區域調特,規模調大,品種調優,效益高高”的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構筑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購物服務、鄉鎮的商業服務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級服務體系。

        3.2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民營經濟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強大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因此,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就必須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組織引導上,特別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

        3.3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是品牌、是市場、是競爭力。經濟發達縣(市)的發展實踐也告訴我們,發展特色經濟才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經濟”,“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人們之為“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球全國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新亮點。

        3.4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和集鎮。從我國發展經濟的實踐看,沿海發達地區,近十幾年來形成一個密集型的城鎮群,不僅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而且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鎮集聚和重組,為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和創造條件。

        3.5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體現為項目競爭,誰擁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高產品質量的項目,誰就能在今后的競爭中占據主動。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導向,選準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投資,要靠科學的選項來推動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第6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

        【作者簡介】史貞,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博士生,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4)01-0080-04

        一、引言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層次的區域經濟,是宏觀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點,屬于中觀經濟范疇。它能夠有力地結合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為鄉村經濟向城市經濟延伸拓展提供平臺。可見,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宏觀經濟穩健調控的關鍵環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國的縣域經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已逐漸向高層次發展,如中國的“百強縣”等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帶動落后地區也將是縣域經濟發展重點,嘗試以縣域經濟轉型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中央更是在縣域經濟的制度規范、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但同時,由于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很多縣域缺乏合理的規劃與產業布局,導致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產業趨同,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尤其以中西部更為嚴重,導致縣域經濟的綜合發展區域非均衡問題日益突顯,成為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所以,進行縣域經濟綜合評價研究,不僅是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社會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強化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減少城鄉差距、合理區域布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所在。可以說,縣域經濟發展的好壞可以作為衡量我國“十二五”規劃完成效果的重要考核標準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棟生教授認為:縣級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的范疇。它是一個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具有地方特色,以小城市為依托的,城鄉一體化的區域經濟體系,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法棠認為:縣域經濟是指縣市區這一行政區劃內開展的全部經濟活動,是按行政區劃認定的區域經濟。綜上觀點,縣域經濟問題首先是區域經濟問題。相對比而言,大區域的發展主要是以資源和第二、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而縣域經濟的產業都過于單一。由于其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的環境特點,市場體系并不健全,環境因素、體制因素和政策因素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的主要因素。國內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的討論,具有代表性的有:謝自奮等(1996)從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的角度,廣大鄉村經濟為基礎的區域性經濟網絡,從經濟管理網絡關系角度對縣域經濟進行了研究。凌耀初(2005)論述了縣域經濟的特征、地位和存在的問題,并參考國外農村區域發展經驗,提出了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陳志德(2006)從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般理論入手,針對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背景以及現狀,提出了吉林省發展縣域經濟主要運行機制的創新機制及創新模式。禹新榮(2010)基于競爭力理論,從中觀的層次和產業的視角,首次完整提出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的命題,對其基本理論、形成機制和評價體系進行闡述和分析,創新產業競爭力研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模式,構建了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輪動模型。崔征(2011)通過尋找落后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利用2004年到2009年的數據對通榆縣的經濟發展進行了靜態、動態的對比分析,尋找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王鶴春等(2012)在理論回顧的基礎上,探討分析了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的G-R-I-E模型,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及對策。朱士鵬等(2013)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術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以縣級行政區(縣、區、市)為研究單元,以2000年到2009年的縣域經濟數據為基礎數據,對貴州省10年來的縣域經濟實力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貴州省縣域經濟實力差異顯著,并有所擴大。

        從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縣域經濟發展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發展狀態的相對封閉性,折射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落后性。大區域由于資源秉賦和產業結構等因素所形成的經濟非均衡發展會直接引致縣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每個縣由于先前的自然條件、政策扶持力度、社會結構等都不盡相同,彼此間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相差較大。為了能夠科學地了解和反映我國各縣的經濟、社會活動狀況,本文從縣域經濟水平、縣域經濟活力和縣域人民生活三方面構建綜合指標體系,用以研究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找出縣域經濟發展的短板因素,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思路和對策。

        二、指標體系

        由于縣域經濟本身既屬于綜合性經濟,又屬于區域性經濟,又是國民經濟的微觀單位,故本文綜合其所具有的上述特征,選取14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來進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研究,指標體系見表1。

        其中,縣域經濟水平指標用以反映各縣的經濟水平在其所在市域經濟水平的重要性,主要通過各宏觀經濟指標占市域指標比來實現;縣域經濟活力指標用以反映縣域的不同產業勞動生產率狀況間接反映其經濟活力和潛力;縣域人民生活主要通過城鄉人口結構和收入狀況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差距(其中城鄉收入比和城鄉人口比是逆指標)。

        我國整體處于經濟轉型期,而以山西省這一資源型省份的轉型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山西省為例,通過對山西省縣域經濟進行綜合評價,探討全國縣域經濟綜合評價的研究方法。本文所用指標均來自于《山西統計年鑒2012》,為實現指標評價過程中的可比性,各指標均轉換為相對指標形式。利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對上述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對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大致分類和綜合排名,并且對影響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

        三、綜合評價

        利用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關鍵是要獲取各級指標權重并通過加權平均獲得上級指標。指標權重獲取的方法主要分為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兩大類方法,其中主觀賦權法主要利用專家打分進行,而客觀賦權法更能通過數據信息體現指標之間的關系。本文在指標賦權時綜合了兩種方法,既利用主觀評價將指標進行分類,又利用客觀數據信息為指標賦權,這樣更能使信息科學、有效。

        第一步,依據各一級指標下所包含的二級指標計算主成分,依各指標在其相應主成分中的載荷系數大小,進而計算各二級指標的主成分即為一級指標。以縣域經濟水平為例,其包括六個二級指標,依據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計提主成分,依其特征向量矩陣可將Y1表示為

        Y1=0.4864X1*+0.4796X2*+0.3244X3*+0.4597X4*+0.455X5*

        其中,Xi*分別為Xi經過標準化之后的數據,經計算后即可得縣域經濟水平的總得分。其他一級指標Y2,Y3均按此方法計算。

        第二步,再視Y1、Y2、Y3為三個變量,重復之前的賦權過程,可得各指標Y1、Y2、Y3的權重。測算結果分別為0.326、0.328、0.346,權衡考慮這三個一級指標對縣域經濟評價的作用。本文認為三個指標均反映了縣域經濟的不同方面,所以視三個指標具有同等權重。最后的綜合評價指數得分為:

        Y=(Y1+Y2+Y3)/3

        根據綜合評價指數分值從高到低進行排名可以看出: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排名的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評價指數得分大于1的,這些地區的縣域經濟水平得分和縣域人民生活水平得分明顯高于其他縣域,說明經濟水平的發展在縣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非均衡狀態,而這些地區恰好是山西省資源分布較為密集的縣域。以孝義市為例,孝義市以綜合得分4.8625居于榜首,說明孝義市的縣域經濟的發展處于全省先進水平,尤其是孝義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得分為7.8685,遙遙領先于其他縣市,表明孝義市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很高。但是,孝義市的縣域經濟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與其他各地區差異并不明顯,說明其經濟發展過多依賴資源,其發展動力不足,也沒有實現真正的惠民。這表明孝義市的縣域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亟需轉型發展以求謀取持續繁榮發展。整體看,這些縣域的發展取決于對資源的開發,在經濟轉型時期,這些區域是否具有后續動力將成為這些縣域發展的制約因素。第二類是評價指數得分大于0小于1的,從各一級指標得分可知,該類縣域的經濟動力和潛力得分相對其他兩個指標較高,同時可以看出,介休、應縣、右玉、平遙等旅游資源開發較好的縣域均在此類,說明其經濟發展的后勁較大,具有可持續性。第三類是評價指數得分小于0的,從指標得分的結果看。該類縣域在三項指標得分均偏低,屬于縣域經濟中發展嚴重滯后的群體。

        由主成分分析求得山西省各縣綜合評價指數分值,得出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排名,本文進一步運用快速聚類分析方法驗證主成分分析的結論,其聚類結果見表2。

        從表2中的結果可以看出,聚類分析與主成分分析中的結果基本一致,說明綜合評價方法是有效的。結合聚類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對各縣市的發展特征作進一步的討論。第一類是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縣市,但正由于其高水平的經濟發展更多地是建立在資源依賴的基礎上,所以在其經濟發展的同時,會出現諸多問題。第一類縣市由于過多地重視工業的發展,而忽略了農業的發展,導致該類縣市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城鄉人口比的得分是最低的,說明在農業和城鄉結構方面存在較嚴重的問題,工業畸重發展勢必會帶來后序的一系列經濟問題。所以,此類縣市應成為山西省經濟轉型的重點城市。第二類是經濟活力較好的縣市,這些縣市在各項指標的表現居于第一類和第三類之間。雖然這些縣市目前在市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突出,但其具有經濟發展的動力,人均勞動生產率較高,如果能夠加大經濟投入,合理規劃經濟結構,其未來的經濟將會有較大的發展。第三類是整體發展水平均較弱的地區,說明這些地區是山西省今后經濟整體水平提高的著手點,這些縣市缺少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優勢不突出,說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規劃,沒有明確其在山西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應該對這些縣市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構建了縣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以山西省為例,通過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對山西省96個縣(含縣級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分類和綜合評價,得出以下結論:

        1.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4個指標進行賦權計算,通過其結果與聚類分析對比,并結合各縣域實際發展水平,說明該方法可行,能夠有效地對各縣市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進行評價。

        2.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得分顯示,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非均衡,兩極差異嚴重,資源依賴地區經濟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但這并不能說明山西省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就高。由于對資源過度依賴會為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其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起到足夠的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所以山西省經濟結構調整更應重視各縣市在經濟中的角色定位。

        第7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商洛不斷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下發后,市委、市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實施意見》,確立了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一化促兩化”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著力發展現代中藥、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生態旅游和勞務輸出五大主導產業,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74.04億元,gdp總量比的100.16億元增加73.88億元,按可比價年均增長12.6%,其中一產增加值完成44.58億元,比24.61億元增加19.97億元,年均增長6.7%;二產增加值完成67.88億元,比32.6億元增加35.28億元,年均增長15.1%;三產增加值完成61.58億元,比21.31億元增加40.27億元,年均增長13.9%。財政總收入14.25億元,比5.15億元增長176.7%,年均增長4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82億元,比2.46億元增長177.2%,年均增長4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長51.9%,年均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長58.7%,年均增長16.6%。以來,柞水、商南、鎮安、商州、洛南5個縣區先后獲得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獎。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主導作用日益顯現。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124戶,比101戶增加23戶。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79.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71億元、工業稅收3.2億元,相比分別年均增長34.8%、21.5%、22.0%。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加快,策劃并實施了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啟動建設了劉灣產業項目區、柞水盤龍醫藥園區、洛南黃龍鉬業小區、柞水小嶺工業區、山陽中村釩業小區、鎮安云東釩業小區等16個縣域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76戶,園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2.85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68.8%。

        (三)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45萬畝、核桃板栗建園達到404萬畝、優質茶園達到15.4萬畝、畜禽養殖示范小區達到48個、大場大戶6317戶,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18萬畝,認定“三品”基地113個、產品59個。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68家,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12家、市級24家,打造出了“金絲源”等40多個特色品牌,創建省級名牌產品3個。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全市設立各類勞務中介機構176個,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勞務基地23個,全市勞務輸出49.7萬人,收入達到22億元。

        (四)生態旅游蓬勃發展,第三產業繁榮活躍。近年來多方籌措資金6億多元,重點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絲峽、鎮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陽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鳳凰古鎮、山陽漫川古鎮、牧護關度假區、仙娥湖休閑園等一批生態和人文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長廊和山鎮柞原生態兩條精品旅游線路50多處旅游景點,全市旅游接待人數453.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0.5億元,比分別增加379萬人次和9.0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83.8%和93.0%。新興服務業快速興起,市場消費日趨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3億元,比36.6億元增加24.23億元,年均增長18.5%。

        (五)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發展后勁顯著增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64.65億元,比37.2億元增加127.45億元,年均增長64.2%;爭取中省項目支持資金11.43億元,比3.7億元增加7.73億元,年均增長45.6%;招商引進項目130個,總投資208.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8.66億元,是5.85億元的6.6倍,年均增長87.6%。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強,繼西合鐵路、西康鐵路建成通車之后,西柞、藍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堅實。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雖然近年來商洛縣域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省內其它地市相比,無論從整體水平、經濟規模,還是從人均發展水平情況來看,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很

        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全市6縣的平均gdp為18.71億元,與全省83個縣42.25億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強縣”126.26億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縣為30.34億元,與全省第一位的神木縣290.58億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

        ,人均最高的柞水縣為11897元,與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縣107674元相差幾乎8倍。二是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全省83個縣、24個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商州區位居24個區的第22名,六縣中沒有一個進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鎮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陽、丹鳳,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整體靠后。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區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縣16075元低50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鳳縣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縣6028元低3411元。四是財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個百分點;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個百分點。五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少、實力不強,帶動力較弱,相對具有一定優勢的中藥材、畜牧、核桃、茶葉等產業規模小、加工層次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完善、不穩固;六是縣域工業化水平低。縣域重工業比重較大,工業結構不優、產品單一,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較弱,全市工業化水平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個百分點。七是縣域城鎮化水平較低。全市城鎮化率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個百分點,縣域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城市功能不夠完善,轉移農業人口的作用不明顯。八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縣域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企業多數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個百分點。

        經過認真分析思考,制約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基礎薄弱。七縣區均屬國定貧困縣,由于歷史原因,在所有制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后,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始積累較少,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較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仍然突出,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二是發展資金不足。七縣區均屬于資源型財政,支柱財源不強、新興財源不多,縣域財政收入總量小且很不穩定,加之歷史負債較高,用于建設和發展的財政資金有限,主要依靠轉移支付維持正常運轉,縣域經濟缺乏發展的內生力。三是人才嚴重匱乏。由于受政策、環境、待遇等條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域企業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斷茬、青黃不接,直接影響了縣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帶動力弱。縣域科研機構體制機制不活,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程度低,科技對主導產業的支撐力不足。五是對外開放不夠。縣區發展環境還不夠優化,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縣域經濟的外向度較低、活力不強。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還比較薄弱,少數領導和干部作風不實、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與措施

        (一)增強“四種意識”,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一是增強敢想敢闖的意識。敢想敢闖敢干是一種魄力、一種膽識,也是領導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必備素質。各級各部門要堅決克服習慣等待,等領導,等支持,等政策,等資金,不敢求新變異、不敢打破陳規、不敢搶在人先的錯誤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眾中倡導敢想敢闖敢干的風氣,鼓勵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摒棄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解放思想,大膽嘗試,創新思維方式,創新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措施,推動縣域經濟突破發展。

        二是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機遇是戰略資源。當前,商洛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諸多良好機遇:中央把保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商洛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陜南突破發展,等等。要牢固樹立并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意識,善于洞察時展的大趨勢帶來的機遇,潛心研究各種挑戰和困難中蘊含的機遇,在搶抓各種機遇中爭取更多的政策、項目、資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是增強發揮優勢的意識。加快突破發展其實是一個不斷發揮后發優勢的過程。商洛的生物、礦產、旅游和勞動力資源得天獨厚,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很大,尤其是隨著高速公路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將成為全省第一個縣縣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區,這些都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先決條件。要認真分析自身發展的資源與潛力、優勢與劣勢,善于審時、順勢、造勢,敢于競爭,善于轉換,挖掘潛在優勢,發揮現有優勢,創造新的優勢,利用后發優勢,最終把各種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是增強循環發展的意識。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的發展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商洛既是礦產資源富集區,又是國家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區,長期以來礦產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們要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環境保護最優和經濟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加快推進工業化。縣域經濟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諸多矛盾的根本之舉,也是經濟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基本規律。推進商洛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一是要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大投入為重點,進一步做大做強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和礦產建材等優勢主導產業,打造富有縣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二是要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主攻點,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的“洼地”效應,使園區成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增長極。三是要扶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各縣區要結合本地資源狀況、區位條件、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堅持在政策、資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型、協作配套型、循環經濟型、節能減排型、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型、“專精特新”型企業發展,著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實力、有潛力、有帶動力的骨干企業,提高市內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四是要著力解決企業污染問題。堅持建管并舉,一方面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采用清潔技術,實行循環生產;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監管和環境執法力度,促進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商洛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3.6%以上,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走以工促農的發展路子。一是要繼續按照“穩糧、擴經、興藥、優果、強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選準特色、發展特色、提升特色,重點抓好丹北生豬、河谷川道蛋雞、山鎮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葉等六大特色產業帶建設,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二是要加快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對農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擴大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

        三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縣域經濟拓寬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城鎮帶動戰略,遵循城鎮發展規律,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加快城鎮化進程。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規劃和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區和宜居宜業城市為目標,結合舊城改造、新城開發,盤活城鎮資產,加快丹江景觀帶、南秦河景觀帶建設,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等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以丹江兩岸大道為發展主軸的現代城市景觀群,把中心城市建設成為融山、水、城為一體的現代化中等生態園林城市,成為連接西北與華中地區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創新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多渠道加大對城鎮建設的投入,下大力抓好縣城和中心鎮、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抓好一批邊貿重鎮、產業大鎮、工業強鎮、旅游名鎮的示范化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要把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各類企業向縣城和中心鎮匯聚,加快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增強城鎮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

        四是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加快推進縣域經濟民營化。民營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要堅持經濟民營為主、企業民有為主、投資民間為主、事業民辦為主,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一要鼓勵引導全民創業。積極引導群眾打破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文化觀念,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激活各類創業資源,努力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二要切實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中放手、放開,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三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同縣域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新上項目、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結合起來,鼓勵支持民營經濟與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結合起來,著力培植一批、壯大一批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向科技化、外向化、規模化發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壯大縣域經濟產業基礎

        一是打造現代材料工業基地。去年以來,我們成功策劃并啟動建設的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已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工業園區,包括劉灣生態工業園、沙河子現代材料工業園、留仙坪化工建材工業園,涉及光伏產業、鹽化工與水泥、氟材料、鋅及鋅合金材料、鉬材料、釩材料與新能源鎂材料、鋼材料、煤電等10個循環產業鏈45個項目,并與園區外47個項目之間構成循環發展、鏈條延伸、產業互動、關聯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資1208.13億元,全部建成達效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128.97億元。目前,比亞迪、延長、陜西投資集團等大企業、大集團已入駐園區發展。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抓住這個機遇,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強化礦產資源整合,推進環保型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礦產業由采掘向深加工轉變,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現代材料工業基地。

        二是打造秦嶺最佳生態旅游基地。堅持立足于秦嶺,依托于秦嶺,按照“政府指導、財政引導、企業主體、市場為主”的思路,積極引進戰略伙伴,合作開發旅游景點,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區和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加快金絲峽國家5a級景區、木王和牛背梁4a級景區、天竺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進度,著力建設金絲峽——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態旅游圈,積極開發旅游新產品,主動融入全國旅游大循環,努力把商洛打造成為全國的生態旅游名城。要搶抓高速公路開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劇增的機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促進物流、金融、保險、信息、中介、家政、物業等新興服務業在縣域城鎮發展,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優質綠色產業基地。積極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真做好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商標注冊、品牌建設、產品包裝、市場銷售等工作,提高商洛農特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為面向西安、輻射全國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圍繞發展丹參、黃芩、桔梗、連翹、五味子“五大商藥”,扎實抓好商洛道地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著力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堅持“招引”與“整合”相結合,扶持發展農產品龍頭企業,推動核桃、茶葉等優勢產業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綠色特色產業品牌,力爭到2010年商洛綠色產業的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2012年達到100億元。

        四是打造勞務輸出品牌基地。堅持按照“培訓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要求,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大產業來抓,積極整合勞動、扶貧、教育等培訓資源,認真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轉移培訓,搞好“訂單”培訓和“定向”轉移,做到“先培訓、后輸出、持證上崗”,形成商洛勞務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駐外勞務輸出辦事機構建設,切實做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工作,提升勞務輸出的組織化、規模化水平,推動全市勞務輸出數量和收益穩步提高。

        (四)抓住“四個重點”,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源動力

        一是狠抓項目建設。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靠項目帶動、投資拉動。要緊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以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工業技改、社會事業項目為重點,搞好項目爭取和項目建設,特別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個重點項目,要強化協調推進力度,加快建設進度,力爭早日投產,形成現實生產力。要按照全市啟動400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個縣區都要謀劃一批上規模、帶動性強的項目,充實和完善縣域項目庫,尤其要重點抓好西合、西康鐵路復線和西商二線、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比亞迪太陽能電池、延長氟化工、中金黃金開發、商洛發電廠、柞水大西溝菱鐵礦開發、西部鑫興鉬業深加工、五洲公司釩業深加工等重大產業項目的前期工作,確保全市重大項目有序銜接、投資穩定增長。

        二是擴大招商引資。堅持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是推動縣域經濟突破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對外競爭與合作,推進全方位開放,借助外力促發展。要緊緊抓住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依托資源優勢,搶占“地利”先機,吸納和承接更多的轉移資本、產業和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擴大內需等重大政策機遇,積極“進京跑省”,極力爭取國家投資和省上支持。要繼續抓好投資環境建設,重點要在“政策比別人活、措施比別人新、辦法比別人多、服務比別人好”等軟環境上下功夫,努力營造促進發展的大氣候、大環境,形成自己的區域比較優勢,增強縣域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帶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普及,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把新型適用科技成果積極運用于縣域經濟的開發領域,努力增強科技成果在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第三產業中的轉化、推廣與應用效果。積極推進科技體制創新,探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加強與省內外大型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們來我市建立分支機構或科研基地,引導市內企業搞好自主研發,形成一批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動重點領域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四是深化體制改革。改革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自我完善,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抓好農村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搞好農村服務體系和種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企業改革,通過兼并和相互參股等多種形式,加快推進企業重組,鼓勵市內企業與省內外大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進一步搞好財政改革,整合財政事業性投入,打破部門和條塊分割,集中力量辦大事;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無論是哪項改革,必須堅持立足實際,積極穩妥地推進,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五)強化“四項措施”,完善縣域經濟發展保障機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要解決好四個問題:首先是金融支持問題。健全金融體系,增加信貸額度,引導民間資本向創業和發展領域流動,切實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難問題。其次是財政投入問題。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貼息、擔保、參股和風險投資為主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問題。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優秀人才,尤其是緊缺人才和高技術人才,定期定向對行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應問題。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盤活存量土地,對長期閑置土地要通過收購、租賃、參股等形式重新啟用,以緩解建設用地與土地緊張的矛盾,確保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抓住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契機,調整優化政府組織機構,理順職責關系,強化權責一致,加快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

        第8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幸福江陰

        江陰市作為發達縣(市),在“強縣富民”的基礎上建設以人為本的“幸福江陰”,形成了一個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新模式。2005年,江陰在江蘇省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達標縣(市)。江陰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積累到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全面小康達標后,江陰市發展的著力點轉變為不斷提升科學發展內涵,真正把江陰建成幸福之城。

        建設幸福江陰,要求在關注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的不斷提升,更加注重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不斷增長。幸福江陰的內涵是“五個好”――個個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處處都有好環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體。

        江陰市在制定幸福江陰政策文件、幸福江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民意調查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了新內容、新動力、新方向。

        增城模式

        區域經濟因資源秉賦、區位人文、發展基礎等條件不同而呈現出非均衡發展規律。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縣域經濟發展也不平衡。為了進行區域統籌發展,國家將國土空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對一些縣域內發展條件差異性大的縣(市),也可以借鑒主體功能區的方法,進行縣域的主體功能區劃分,在名稱上不一定非要一樣,在數量上不一定非要看齊,做好縣域經濟的空間科學布局,可持續發展,統籌發展,科學發展。

        增城模式的成功在于,創造性利用主體功能區的思路,比較早地,適時地制定規劃,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清晰的發展思路、科學的發展定位,還有具體的實施措施并落實到位。現在有些縣(市)也進行有關區域定位,但不能做到貫徹落實,非常遺憾。增城市在區域功能布局上,按照與國際化接軌的理念,將增城的發展與整個珠三角乃至全省的發展格局、發展趨勢緊密相聯,實現差異發展和優勢互補,將全市劃分為南中北“三大功能圈”,推動形成各有特色的三大主體功能區,促進南中北地區互補互動協調發展。

        不斷探索和完善主體功能區的建設來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增城模式”,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模式。

        雙流模式

        縣域是“三農”問題的集中區域。縣域經濟將“三農問題”與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結合起來,放在整個縣域上來通盤考慮,統籌謀劃。

        2003年以來,雙流縣從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解決“三農”問題入手,確立“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的發展思路,加快了推進農村城市化、農業規模化、生產要素和農產品市場化的進程,帶動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產業集群發展。雙流縣按照縣城城鎮總體規劃要求,在全縣園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雙流縣緊緊抓住成都南部新城建設正式啟動的歷史性機遇,高起點、高標準編制160平方公里成都南部新城的發展規劃。全力做好農民市民化文章,真正使雙流縣農民成為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者和受益者;推進土地向業主集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采取集中承包、競標承包、業主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社區內重組和社區外合理流轉,使土地逐步向資本足、技術強、懂經營、善管理的規模業主集中,這是雙流縣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重大舉措。土地向業主集中,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向工廠化、企業化方向發展,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落戶雙流縣。

        第9篇: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范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盈江;跨越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5-0204-02

        一、盈江縣域經濟的發展情況

        2011年是盈江縣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橋頭堡黃金口岸建設的啟動之年。一年來,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全縣各族干部群眾,搶抓機遇,共克時艱,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恢復重建,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在大災之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1億元,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13.1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4%;第二產業24.59億元,增長19.5%;第三產業11.32億元,增長13.9%。三次產業比重從26.6:49.9:23.5調整為26.9:50.1:23.0。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6%。完成工業總產值46.72億元,按現價計算增長28%。主要工業產業中,電力、電冶完成27.89億元,增長23.7%;制糖業完成6.64億元,增長29.8%;建材業完成6.16億元,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11億元,增長2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4億元,增長20.1%;進出口總額完成11.36億元,下降21%。其中:進口4.63億元,增長75.6%;出口6.73億元,下降42.7%。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8.04億元(不含捐贈資金),增長32.2%,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81億元(不含捐贈資金),增長31.9%;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8.86億元,增長1.6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5.35億元,增長44.7%;貸款余額32.08億元,增長3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924元,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4712元,增長26.8%。

        二、對盈江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省委書記秦光榮強調,強滇之基在于強縣,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云南省實現“四個翻番”、“兩個倍增”目標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沒有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大跨越。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發展縣域經濟就是發展全省經濟、抓縣域經濟就是抓全省經濟”的思想,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優勢,努力挖掘縣域經濟潛力,堅持興產業、調結構、強基礎、惠民生、抓改革、擴開放、增收入、重科技,大力加強基地建設,強化產業培育,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突出縣城龍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一)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強化縣域經濟的領導

        切實強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領導,是加快縣域經濟健康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的前提。從縱向比較,縣域經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從橫向比較,盈江縣經濟發展與全國、全省乃至周邊縣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始終把經濟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切實加強對縣域經濟的領導。

        1.強化黨政領導機制。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縣域經濟的領導,抓住機遇,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及時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提高統攬全局的能力。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推進盈江縣域經濟發展。

        2.強化部門協調機制。黨委、政府的各個部門都要圍繞發展形成合力,不斷為基層群眾解決困難,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強化日常工作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組織領導體系。扎實推進經濟發展目標責任制,確保各項發展盈江縣域經濟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3.建立完善長效機制。要把抓盈江縣域經濟發展作為一項惠民工作長抓不懈,建立健全定期分析研究經濟工作制度,做到重大問題早發現,應對措施早布置,各項工作重落實,確保國民經濟沿著健康軌道發展。要建立盈江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例會制、部門分工負責制、部門聯席會議制等工作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協調破解發展阻力。

        (二)研究政策,制定措施,創優環境

        創優經濟發展環境對縣域經濟發展尤其重要。就盈江縣而言,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經濟增長點和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就必須采取硬措施來抓好環境建設。

        1.要加強研究,強化結合,營造政策環境。只有深入研究國家、省、州有關惠民政策,把國家、省、州有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政策措施很好地與盈江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有機結合,靈活運用,用足、用活各項政策,才能努力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大力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彌補自身不足,促進盈江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因此,必須在吃透、用活政策上下功夫,尋找結合點,努力改善盈江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

        2.要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改善行政環境。要堅持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以環境創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緊緊圍繞建設規范高效的行政運行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形象環境和良好的企業運營環境,實施體制創新、行政提速、信用盈江、優質服務等環境創新工程,在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方面狠下功夫;要著力抓好制度的實施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級政府的公信力、誠信度和行政效率,切實改善盈江縣域經濟發展的行政環境。

        3.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升服務環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發展盈江縣域經濟的關鍵。思想不解放,思路就不會拓展,眼界就不會廣闊,經濟就不會發達。我們與發達地區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差在解放思想不夠、更新觀念不夠、改革創新不夠。因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敢干敢闖、敢于突破、敢于沖破束縛,用特殊思維特殊路子特殊辦法,采取超常規促進盈江跨越式發展。

        4.要兌現承諾,落實政策,打造誠信環境。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要為市場經營主體做好各項服務,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對社會各界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對中央、省、州、縣作出的各種優惠政策一定要兌現到位,切實加強政府誠信環境建設,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為加快盈江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三)發展縣域經濟要處理好五個結合

        1.發展縣域經濟要與班子建設相結合。各級領導班子是一個地方的最高決策集體,其成員素質的高低、作用發揮的好壞、凝聚力的強弱,發展思路和最終決策很大程度決定著一方發展速度和質量。因此,首先要按照“靠得住、有本事、作風正、民意好”的原則,把能夠踏踏實實地履行工作職責,具有獨擋一面,善于處理好各類矛盾、棘手問題和突發事件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其次是要從思想教育入手,培育想干事、敢干事的領導班子,重點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育具有新觀念、新思維、新方法的領導班子。再次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強對領導干部監管,從制度和機制方面下功夫,通過對干部實施年度考核、來信來訪、任中和離任審計等方法進行全程的監督,防止出現并及時糾正違背科學發展觀的做法。

        2.發展縣域經濟要與隊伍建設相結合。只有干部隊伍的素質提高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才能得到科學的落實。因此要強化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的用人導向,堅持在干事創業中考察識別干部、培養鍛煉干部、選拔任用干部、激勵約束干部,大力提拔重用政治上靠得住、發展上有本事、工作上有實績、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違紀行為,通過強有力的懲治與保護來充分調動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提速增效、實現超常發展。

        3.發展縣域經濟要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縣域經濟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科學技術實力的競爭,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所以說,只有把科技創新作為盈江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將其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經濟社會發展才有活力、才有希望。

        4.發展縣域經濟要與內涵式發展相結合。發展地方經濟,在大力引進外地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同時,必須結合實際,致力于本地資源、發展現狀、承載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本地資源集約開發上下功夫,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否則,經濟發展就會受制于人,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就會被削弱。為此,必須堅決做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切工作都圍繞經濟發展來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發展實績來檢驗。在引進外資的同時,由靠別人援助轉向靠自我發展,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5.發展縣域經濟要與外延式發展相結合。走外延式發展道路,是實現增量擴張的有效途徑。盈江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在經濟發展中,卻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生產要素,因為,在現階段,必須大力引進外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廣借外力,嫁接優勢,加快對縣內資源的開發建設進程,努力做大經濟總量,盤活經濟存量。為內涵式發展奠定基礎。

        (四)發展縣域經濟須做到四個堅定不移

        1.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企業。首先,企業要重視人才培養,既要有強有力的管理者,也要有素質過硬的技術隊伍,這樣才能為做大做強奠定基礎。其次,一個企業要做大,就要借助外力,善于“借水養魚”,政府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先做強,再做大。同時要堅持用現代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強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下大力培植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使本縣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率和農業綜合效益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使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2.堅定不移地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工業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盈江縣產業轉型的必然選擇,必須以推廣循環經濟為載體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目標。提高資源利用率,以落實環保措施、提高準入門檻、做大企業規模為切入點,促使產業的優化升級和更新換代。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綜合利用的勢頭較好,需要突出精深加工,突出清潔生產,突出盈江仕明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壯大工業實力。

        3.堅定不移地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環境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先進經濟發展模式。盈江縣域經濟要真正走上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子,從而在現代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優勢,就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