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知識基礎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印發(fā),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研究制訂中小學各學科學業(yè)質量標準”的新任務,明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必備的關鍵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這為以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當下,核心素養(yǎng)引發(fā)了新一股研究熱潮,不過,有關核心素養(yǎng)的定義和內涵、培養(yǎng)途徑、評價體系等,學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認識。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來實現。各學科的課程都要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來服務,都要結合學科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雹俣?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haowen/228343.html" target="_blank">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對學生學習成長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所以,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進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國內外核心素養(yǎng)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大背景下,著重探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進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基礎研究,以期為以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一些可參考依據。
二.關于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比較豐富,理論框架也比較成熟,我國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紹了國外有關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項目,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對我國核心素養(yǎng)模擬建構的啟示。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先前所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學會改變五大核心素養(yǎng),后又把核心素養(yǎng)劃分為身體健康、社會和情感、文化和藝術、語言和交流、學習方法和認知、算和數學、科學和技術七個指標。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啟動的《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DeSeCo)項目,認為:“核心素養(yǎng)是指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yǎng)”。它所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總體參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參考依據。在這項目中,她們提出了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一級素養(yǎng),以及互動地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互動地使用知識和信息等九個二級素養(yǎng)。歐盟則進一步提出母語交往、外語交往、數學素養(yǎng)和基本的科學技術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學會學習、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文化意識和表達等終身學素養(yǎng)體系。其后,有許多其他的國家和地區(qū)參照以上三項核心素養(yǎng)體系,結合本國、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研究適合的屬于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框架。這些都為我們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比如,美國于2002年制訂,2007年更新的《“21世紀素養(yǎng)”框架》,確立了三項技能領域,分別是學習與創(chuàng)新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yè)技能。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國內一些學者結合我國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對我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建構提出了自己見解。比如:成尚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yǎng)就是基礎性素養(yǎng),“核心”即基礎,是起著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決定著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并且他還強調了核心素養(yǎng)是發(fā)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還可以表述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褚宏啟則具體描繪了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所應包含的三大類素養(yǎng),分別是學習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數字化素養(yǎng)、職業(yè)和生活技能。辛濤、姜宇、劉霞則提出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我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模型,“在核心素養(yǎng)的遴選時遵守素養(yǎng)可教可學、對個體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面向未來且注重本國文化這三個原則”②。我國的核心素養(yǎng)研究處于剛起步階段,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研究多借鑒國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觀點,雖然表述不同,但可以達成共識的是“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個體適應社會需要、獲得全面發(fā)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備素養(yǎng),是滿足終身學習的基本能條件,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雹?/p>
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研究現狀
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都告訴我們,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進行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國,這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不過,具體到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研究相較于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的研究來說,是比較少的,在我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究則更為單一,偏重理科。自《意見》以來,我國語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學者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展開了論述,主要有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側重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涵和定義的探討;二是結合教學,分析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研究
姜樹華從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思維力、閱讀力、表達力,三者之間,思維力又是核心。顧之川從宏觀角度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為社會參與、自主發(fā)展、文化修養(yǎng)三大領域,具體來說,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審美、人文素養(yǎng)等知識,二是具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能力,三是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四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孫雙金認為核心素養(yǎng)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可以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其中人文修養(yǎng)的內涵包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審美情趣、文化底蘊三個維度;語言能力包含說寫表達的維度和聽讀吸收的維度,孫雙金老師的分類主要依據傳統的語文能力分類方法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育目標的規(guī)定。也有不少學者從2011版課程標準所頒布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應該是出于基礎和主體地位的知識與能力。
2.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教學研究;另一種是基于某種教學形式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研究。關于第一個方面有林嶸春、劉仁增認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著重分析了應該構建怎樣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yǎng)。秦艷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出了語文助學課堂的教學主張,并分析通過三種學習方式與四種教學策略來構建語文助學課堂。還有張偉從現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析了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選擇。王超群、韋冬余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析了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這些研究多是依據學科特點從而提出語文核心養(yǎng)的內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語文教學提供理論指導意義,但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較少結合實踐深入展開。另一方面,丁文靜、韋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指學生接受語文教育,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的素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有機結合基礎教育課程的共同核心素養(yǎng),逐步形成能促進個人終身發(fā)展,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最基本的知識、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通過梳理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探究式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肖蕓從綜合性學習的角度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研究從教學實踐出發(fā),為我們如何結合教學實際研究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經驗,但是只從單一的教學形式出發(fā),難以全面把握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結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展語文教學順應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潮流,為教育改革確立新方向;同時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的重要途徑。本文只淺略探討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知識基礎,以期為以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一些可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yǎng)”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張娜.DeSeCo項目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
4.褚宏啟,張詠梅,田一.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及其培育[J].中小學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濤,姜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濤,姜宇,王燁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8.劉義民.國外核心素養(yǎng)研究及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4).
9.施久銘.核心素養(yǎng):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鐘啟泉.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構圖[J].中國教育報,2015(4).
11.張賢志.核心素養(yǎng)研究綜述[J]. 教育視界,2015(9).
12.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yǎng)”[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樹華.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認識有三[J].七彩語文,2016(4).
15.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 中學語文教學,2016(3).
16.孫雙金.試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J].七彩語文,2016(5).
17.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嶸春,劉增容.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yǎng)建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艷.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語文“助學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
20.肖蕓.基于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靜,韋冬余.試論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涵義、特征及培養(yǎng)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J].教學研究,2016(6).
22.張偉.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選擇――從現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看小說教什么[J].語文建設,2016(1).
注 釋
①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平時的修養(yǎng)。從廣義講包括人的道德素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技能等多個方面,我們經常聽到的綜合素養(yǎng)即是指一個人在各個方面修養(yǎng)的總和。根據不同層面進行劃分,又可具體分為諸如政治素養(yǎng)、業(yè)務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即是在多個素養(yǎng)中發(fā)揮主導力量,起決定作用、最有價值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整合。
就語文學科而言,傳統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聽、說、讀、書、思”方面的能力,上世紀60年代上海語文教育界提出的“八字憲法”,更是具體細化到對“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方面的識記、理解和運用。隨著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深化,把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課程改革者進一步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其中既有對傳統語文素養(yǎng)的繼承和守正,更有新的淬煉和提升。
踐行新的教育指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關鍵要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苯逃肯嚓P人士指出“核心素養(yǎng)”這一思想的提出,不能視為新的“概念”或文字游戲,而是要真正意識到這是新形勢下人才培養(yǎng)的迫切需求,“再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如果最終落實不到教學一線,指導不了實踐,結果很可能就是失敗?!?/p>
從“知”到“行”過程中,還有“情”和“意”兩個重要心理環(huán)節(jié)需要把握。在心理學理論中,“知”是基礎;“情”是關鍵;“意”是保障;“行”是歸宿?!爸⑶?、意、行”四個環(huán)節(jié)在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
“知”一方面指認知、觀念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指具體的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首先要求老師明確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以及價值意義,再談讓學生明確其學習的目的和價值?!八悸窙Q定出路”,觀念問題得以解決,具體的實踐操作就是依葫畫瓢,對相模型的事情。對語文學科具體知識而言,要明確讓學生具備識字組詞的能力,具備正確書寫的能力,具備遣詞造句的能力,具備順暢閱讀的能力,具備自由寫作的能力,讓學生達到“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與不同的對象交流溝通,并能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層級,這是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的基礎,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必備要素。
“情”即是情感態(tài)度。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首先要培養(yǎng)對母語學習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對待語文學科的情感越投入越充沛,語文學習的效果和學生的獲得感就明顯。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高玉教授曾撰文指出“大學英語是必修課,大學語文卻是選修課,這是母語教學的失位和悲哀”,其實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語文,在中、高考各科的擠壓中何嘗不是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其次是啟迪學生挖掘文本,激發(fā)自己的情感。教與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的情感參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越飽滿充沛,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皶矶嗲樗乒嗜?,晨昏憂樂每相親”,杜甫《兵車行》中悲天憫人的蒼生情,李煜《虞美人》中痛徹骨髓的亡國情,柳永《雨霖鈴》中纏綿悱惻的兒女情,蘇軾《定風波》中淡然自適的達觀情,魯迅《吶喊》中振聾發(fā)聵的赤子情,賈平凹《秦腔》中渾厚高亢的鄉(xiāng)土情……品味文字,體驗情感,使學生愛其所該愛,憎其所應憎,頌其所當頌,咒其所必咒,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這不僅是語文課堂本身教學任務所必需的,而且對于學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也是必需的。讓學生通過情感的品味與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趣味,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判斷力,使其正確地分辨美丑善惡,對作品的審美內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意”既是指“意志”,又是指“意會”。心理學上認為,意志品質是指構成人意志的諸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持性。魏晉南北朝被認為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到文學的獨立性和價值性,自覺地對文學審美特性、對文學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進行探討和追求。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這種“自覺”,既要自我覺醒,更要自我約束、自我要求,自我提升。同時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練就的,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一代書圣王羲之曾以“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笔救艘詴ň毦椭ǎ瑫r素養(yǎng)練就的過程會出現或這或那的阻礙和困難,需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
“意”的另外一個層面指的是“意會”,或者說是 “心領神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從而內化為自己恒定的思想精神和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目標,而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正是“素養(yǎng)”的練就過程。
一、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特點”
特點一:發(fā)展性。所謂的發(fā)展性,就是核心素養(yǎng)具有時代感與生長感,核心素養(yǎng)的厘定是因時因地的,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也是日漸沉淀的。
時代感 2014年3月,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一詞:“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薄兑庖姟窂娬{了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一個人如何面對復雜的、甚至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運用所學的知識、思想、方法,來解決真實的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顯然,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是為還沒有出現的社會情景做準備的。換言之,不同的時代,核心素養(yǎng)也應不同,是動態(tài)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育,向來是為了人更好地與時代和社會合拍生活,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一次次課改也就必然出現。因此,每一次課改也就注定只是“當時”的正確?!昂诵乃仞B(yǎng)”的出現顯然也是應運而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生長感 對核心素養(yǎng)的表述,各國或機構也不大一樣:美國用“21世紀技能”表述,日本用“能力”表述,世界經合組織OECD用“勝任力”表述,其實質就是一個人具備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素養(yǎng)DNA。就語文而言,兒童一來到這個世界,便進入了語文生活,也就開始了語文素養(yǎng)的沉積,周圍人群的話語,與周圍人的言語交流一直在發(fā)生。進入學校時,兒童便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語文素質。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表達的就是從語文角度來進一步養(yǎng)育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比如,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情感、發(fā)掘漢語言的表現與魅力、涵養(yǎng)良好的語文習慣與行為等。而一個人的學習、閱歷總是不斷發(fā)生的,因此在某一個階段形成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必將日漸豐實,具有不斷地生長性。
特點二:統攝性。語文課標,由過去的“雙基”,到后來的“三維目標”,再到當下的“核心素養(yǎng)”,是不同教育階段的具體體現,這是一個由“單一”到“豐富”再到“簡約”的發(fā)展過程?!半p基”為目標的語文教學,更多地基于“工具性目標”。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中提及了十多項素養(yǎng)要求,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語文素養(yǎng),另一類是人的基礎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向的應該是“人本性目標”,較語文素養(yǎng)應該更上位、更基石,是語文素養(yǎng)中的DNA。它不是聽說讀寫中的某一項語文能力,但它又非無所不涉,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定是統攝語文素養(yǎng),指引語文能力形成,從語文的角度實現人的更好發(fā)展。
特點三:表現性。任何內容都會有相應的形式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當然也不例外。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外在行為表現應是一個人的語言面貌了。適切、準確、得體的語言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社會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生活。語文核心素養(yǎng)較高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就是相應出色的吸收力與表達力。所謂“出色的吸收力”,就是“讀得懂”的表現,這里的“讀”當然有“聽”之本義,聽得懂別人的話,讀得懂別人的文字;所謂“出色的表達力”,就是“說得好”的表現,說得正確,說得巧妙,說得藝術,結合情景說出比較準確契合的話語,這里的“說”當然有“寫”之本義。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讀得懂”“說得好”不單單是語文能力層面,更有情意、人格、意蘊層面。如“讀(聽)得懂”體現出的善解人意的同理心,“說(寫)得好”體現出的感情的適切表露,心中有聽眾(讀者)對象的平等心。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水平直接決定著生活與工作中的交際質量,也就是語文生活的質量。
二、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認識誤區(qū)”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學習活動;活動設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理念做出了清晰的解釋,明確指出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要“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科學、合理的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要能有效地滲透核心素養(yǎng)理念,同時能夠提高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在廣闊的活動空間中發(fā)揮自己的語文特長,發(fā)展個性化特征。[1]
一、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縱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實施與開展,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還存在著一些有待完善的問題。首先,部分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思維與模式深刻的影響,教育理念相對而言較為傳統與落后。這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習慣于將自己置于中心與權威的位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經驗與意愿來設計、開展各項教學活動,而忽視了新時期背景下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忽視了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需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教學工作往往缺乏針對性,教學活動效果達不到理想的狀態(tài)。其次,我國當前的教育體系決定了高中時期的師生雙方都會面臨異常緊張的升學壓力。因此,大部分學校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識本位”的層面。學校、教師和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活動均沒有正確的認知,只是將目光與焦點聚焦于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上。課堂教學工作以機械化的訓練與反復的知識講解為主,沒有多余的精力設計與參與學習活動。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成為了阻礙語文學習活動有效實施與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語文學習活動的內涵與意義
語文學習活動具有兩大值得關注的要點,一是“學習”,二是“活動”?!皩W習”這一要點將語文學習活動與常規(guī)性的語文活動區(qū)分開來,突出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盎顒印边@一要點則表明了語文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活動性,是不同于單一的知識講解式的學習的。簡單來說,語文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所進行的以獲取語言經驗、提高語言能力為目的,通過聽、說、讀、寫、思考等各項技能來綜合運用的一系列的自主行為過程。語文學習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首先,語文學習活動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貫徹與落實,有利于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朝著更深層的方向發(fā)展,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其次,語文學習活動的開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師不斷地進行理論學習,讓教師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再者,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學生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促使自己充分調動已獲取的經驗與知識,提升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最后,適當的語文學習活動能夠鼓勵師生全身心參與其中,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切實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2]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學習活動設計探索
(一)開展趣味游戲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字詞、詩句、文言釋義等需要學生重點識記的基本內容看似簡單,實則在高強度的學習中十分容易遺忘。常常要經歷一個無比枯燥的機械化重復過程,學生難免會在反反復復中失去耐心,學習積極性也可能由此遭受打壓。此時,如果教師依舊沿用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不但成效不佳,而且會使學生產生抵觸的消極情緒。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引入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游戲活動來調節(jié)知識記憶的枯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習的壓力。例如,在重點字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你畫我猜”的游戲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調動其思維與肢體,加強學生對于字詞內涵的理解與記憶。在詩句的復習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飛花令”的游戲活動,以某個意象為主題。學生既能夠全面回顧所學詩歌、強化記憶,也能夠在大量描寫同一意象的詩句中對該意象所承載的情感與內涵產生新的品味,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解。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開展趣味游戲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體驗中主動積累、梳理語文知識,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高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途徑
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越來越成為制約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
我校是西部的一所農村高完中學,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普遍偏低,表現為:書寫不工整,錯別字多,語文知識缺體系,知識面窄,閱讀量小,口頭表達能力差,寫作能力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認為從以下方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效果比較明顯。
一、建構必要的語文知識體系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和考試中都刪去了語法章節(jié),使學生難以理解詞的內在意義和詞組意義,給高考現代文正確解題帶來困難。此外,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的缺乏,都給語文教學帶來困難,使學生讀文章不知文意,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校特意在起始年級,注重初高中語法和語文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建構必要的語文知識體系。
二、培養(yǎng)讀書習慣,加強語言積累
高中語文學習要求學生占有大量的感性語言材料。但農村學生閱讀少,知識面狹窄,只有大量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日漸提高。我們加強晨讀并做好檢測,學生每天接觸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匯,利用圖書館和班級圖書角,增添《讀者》《意林》《格言》之類讀物,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此外,樹立大語文學科觀念,師生共同動手,將可讀性強、難度適中的課外文章積累起來,編輯成冊,加強語言積累。
三、開展活動激發(fā)興趣,促使學生苦練語文內功
農村學生語文基礎先天不足。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采取系列措施激發(fā)學生語文興趣。如,成立文藝廣播站,努力促使學生學會說普通話;開展書法比賽活動,努力使學生每天抽出時間臨字帖;引導學生積極向??稘O中人》投稿,依托校園刊物成立作文輔導班;每學期利用校園藝術節(jié)組織一次作文競賽,安排一次作文展覽,編輯一本學生作文集。
四、以新課標為指南,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課堂
農村高中因為環(huán)境限制,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是課堂教學。努力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形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是切實提高農村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有利的武器。教師也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探究。
語文是各學科中基礎性最強的學科,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對人的修養(yǎng)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提高農村高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任重道遠,我們將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提高農村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更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于蓉蓉.高中語文新課改中的反思[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0.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yǎng);滲透;策略
隨著人本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以人文素養(yǎng)為基準的教育正在成為諸多學科的著眼點,實現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教學過程為手段,通過各類教育平臺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以培養(yǎng)新時代的合格公民。包括小學語文在內的各學科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均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等的培養(yǎng)提升到了戰(zhàn)略高度,以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從小抓起”。對于“人文素養(yǎng)”內涵的理解,我們需要把握其核心的關鍵點:以人為本。人文素養(yǎng)強調以人為對象,在過程和結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長和完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依歸。小學語文實現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要把握其核心概念,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身心成長,在教學的各個步驟中真正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之上,以語文知識為載體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語文滲透人文素養(yǎng)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從課程標準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和“本真”需求;同時“以人為本”的社會背景對新型公民的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公民群體素質提升的標志;此外,“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對于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各個擊破,系統開展。
一、樹立“新課標”理念,凸顯教學內容的人文情懷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并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如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新課標從語文素養(yǎng)入手,將語文的工具最大化發(fā)揮,通過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的感悟,在語文學習的大環(huán)境下實現其他素養(yǎng)的提升。其中比較重要的便是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審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內在品質的升華。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是從千萬篇文章中精選出的極具人文情愫的內容,無論是文章體裁,還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意蘊都有著獨特的人文氣息。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和教學時,要重點凸顯內容中的人文情懷,將其中包含的能夠引導個人健康發(fā)展的思想提取出來并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傳達給學生,以達到人文素養(yǎng)提升之目的。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部分課文為例,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在不同的主題下蘊含著對人文精神的闡述:《師恩難忘》一課以“難忘”為切入點,讓學生體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之深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感恩之情;《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通過內在結構嚴謹的詩歌闡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繽紛,并以此傳達出保護環(huán)境,珍稀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含義;《成語故事》則通過將兩個成語還原為其典故故事,表達出了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也教會了學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艾滋病小斗士》則關注了世界性的艾滋病問題,并借此喚醒學生內心中對全人類的博愛之情,學會關心他人,珍愛生命。
二、構建開放式課堂,營造師生平等的人文氣氛
新課標強調要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實際上就是要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將語文學科的內在精神和動力重新調動并運用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這里的內在精神與動力來源于課程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也來源于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變化。教師既要關注“課內”,也要關注“課外”,并以發(fā)展的眼光開發(fā)相應的課程資源,促進語文學科與社會發(fā)展的對接,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相對接,在師生平等的人文氣氛中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長江之歌》,以一首氣勢磅礴的詩歌贊美了中國的“母親河”,基于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現狀,以書本的詩歌為載體對長江的描寫略顯單薄,如果教師能夠合理的開發(fā)課外資源,引入黃河的相關資料,并以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則能夠更為生動的展現出長江的宏偉壯麗以及作者對長江的熱愛、依戀之情?!秺A竹桃》一課則通過對夾竹桃花色“奇妙有趣”以及花期之長的特點的敘述凸顯出夾竹桃韌性可貴的品質,教師則可以將學生帶領至大自然中親自感受夾竹桃的魅力,或者由教師將夾竹桃?guī)У秸n堂現場讓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花容。課堂氣氛的營造和課程進程的安排要充分凸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師生觀,鼓勵學生針對課堂資源進行發(fā)揮,在保證紀律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主搜集課程資源形成生本課程,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在大腦中構造知識結構。
三、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但是鑒于語文學科所包含內容的豐富性、特殊性,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則成為一線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小的挑戰(zhàn)。實際上兩者不僅不會構成沖突關系,還會互相促進,互相借鑒,同時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教學目標的三維設計當中。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重在寫作、口語交際等的基礎階段,體現在課程教學上就是每一課的生字詞、文章的段落劃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每一單元的寫作練習、周記日記的練習以及以語文學科為載體開發(fā)的學生口語交際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工具與人文性特征是同步進行、互相影響的。生字詞的教學、段落大意的概括為后續(xù)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礎,對文章人文元素的把握有利于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第二課《但愿人長久》,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上就可以從教學目標入手,在知識層次上,要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掌握多音字“埋”;在過程與方法上,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通過朗讀對學生進行理解性診斷與矯治,使學生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并能夠背誦課文的4-6自然段;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要能夠體會作者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梢钥闯觯R目標是工具性的體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人文性的體現,而過程與方法則融入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重元素。
四、構建具有發(fā)展性、人文性的學科評價策略
新課改對先前的學科評價進行了質的改變,更加強調評價促進師生發(fā)展的功能,注重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以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人格的形成為目標,以促進課程質量的循環(huán)上升為目標,以促進教師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為目標。由于學科本身的開放性與多角度,學生以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體系對內容的見解進行自我加工。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方向和價值引導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發(fā)揮大腦風暴的功能,積極探索課文背后的內容而不受所謂“標準答案”的拘束?!读譀_棒打洪教頭》一文不同的學生所關注的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凸顯了林沖謙虛忍讓、傲慢無禮,武藝高強、狂妄自大等性格特點的同時,也可能會對洪教頭的驕傲蠻橫、飛揚跋扈的特點有所感悟。學科的評價重在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實現自我生成,這是對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體現,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反映。
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課內外的聯動,又需要教師、家長乃至全社會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在教學、資源、環(huán)境塑造等方面發(fā)揮合力,共同培養(yǎng)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李林.高校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現狀及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163-164
關鍵詞:現代科學教育 藝術高職 語文特色教材建設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知識創(chuàng)新的水平和速度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要素,這就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以及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較好地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我們必須強化現代科學教育發(fā)展背景下的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的探析與研究,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結構組合和序列編排,構建起有專業(yè)特色的藝術高職語文教材體系。
一、現代科學教育發(fā)展背景下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的必要性
藝術高職是高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有高等職業(yè)教育一般屬性的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專業(yè)特質。高職語文作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人文素質和道德情操的公共基礎課,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體,在傳授民族語言藝術、傳播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民族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現代科學教育發(fā)展的背景下,相對于藝術高職的特殊專業(yè)要求,傳統意義的高職語文教材就顯得缺乏必要的對應性。鑒于此,我們應該以現代科學教育理論為指導,潛心投入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的建設,以期構建起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內容實用、形式多樣的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體系。
二、現代科學教育發(fā)展背景下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的著力點
1.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突出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藝術高職語文的本質屬性是“語文”,突出高等職業(yè)教育語文學科的特點、符合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需求是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的核心。特別是在現代科學教育發(fā)展背景下,大語文的理念應該貫穿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的始終。鑒于文學與藝術存在的人文教育和美育功能方面的共性,藝術高職語文特色教材建設要站在語文的角度,滲透和偏重藝術內容,不可為藝術而藝術。在編纂結構設計上,以模塊組合為框架,以多綱多本為特征,圍繞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構建閱讀欣賞、實用文體寫作、口語交際三大模塊,著重培養(yǎng)藝術高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鑒賞能力、應用性文體的寫作能力和社會交流中的語言交際能力。在單元設計上兼顧藝術高職的學生就業(yè)和發(fā)展需要。比如在閱讀欣賞方面,每個單元都設置“精讀篇目”和“藝術拓展閱讀”及“藝術類作品導讀”內容,以大語文的形式體現語文教材的藝術特色,促進學生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帶來的負面效應
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內容的缺失,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此造成了學生個性的泯滅、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足、人文視野的狹窄、文化人格構成上的缺陷等負面問題。
二、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重大意義
一方面,現在的社會是信息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終身教育、繼續(xù)教育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教育理念。我們的社會和時代需要有個性、有自我精神、有批判性、有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有責任感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而中學語文教育中,通過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是為這樣的“終身學習”打基礎的。另一方面,語文教育中語文的語言文字、各類文體的文章、占很大比重的文學作品,都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確定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健全人格和獨創(chuàng)性和實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等方面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弘揚
基于對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應該把語言文字和文學知識與人文理念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全面育人。我認為,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通過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實現人文精神的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和活動,發(fā)揚語文學習開放性的特點,在個體深入思考和群體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深化發(fā)展,形成獨特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鮮明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
2.通過立體化的教學途徑實現人文精神的熏陶
我們可以從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三方面來實現人文精神的熏陶。
3.通過人文化的教學內容凸顯人文精神的理念
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它作用的對象是人的精神和心靈。教師應在教授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重視文學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強化學生的精神,引發(fā)心靈的共鳴。在傳遞文化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其審美境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加以人文的熏陶。
4.教師要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彰顯人格魅力
“作文先導式”教學核心是突出學生的真實體驗和交流表達,其教學的基本模式也圍繞這兩點展開。首先是將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為中心,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學的重點,將其語文學習的過程當做對學習欲的培養(yǎng)過程。其次是開拓思維拋棄傳統的語文學科化特點,打破傳統作文教學中識字、閱讀、作文教學的模式,提高作文本身的作用和特點,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充分的理解“體驗為中心”的內涵,合理的控制“作文先導式”教學設計,在體驗式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小學學生年齡尚小,在活動體驗中更多的關注交流和表達,但是忽略了基本的作文能力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阻礙實際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镜慕虒W模式就要求教師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穿插作文教學的各項活動,例如在情境教學和活動體驗中穿插識字教學、拼音教學,并在后期的教學需求階段引入閱讀、說話、寫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小學語文的“作文先導式”教學設計
確定了基本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方式也有多種轉變。從教學的側重點來看主要有表達交流型和閱讀拓展型兩種,前者側重學生體驗后的表達和交流,后者則側重于基礎能力和培養(yǎng)。盡管各有側重,但都滿足了作文先導式的理念。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作文先導式為基礎的語文教學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全新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傳統的語文教學過度的強調語文學科的概念,因此教學目標的生成也極大的貼合了語文學科的特點。但是在作文先導式指導下,教學設計中就要有意的淡化客觀知識的中心地位,教學的重點不再是讓學生掌握幾個生詞或者句式,而更加重視學生能力上的培養(yǎng)?;谧魑南葘降囊螅處熞诮虒W設計中突出交流和表達空間,將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生語文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由于要充分的體現出學生體驗作為教學資源的地位,因此教學中也要有意的淡化教材的絕對主導地位,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特定的教材內容,更加充分的利用“學生體驗”這樣一個特殊的教學資源和材料,并有機的組織和利用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構建創(chuàng)新的教學目標。
(二)整合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
傳統的語文教學將教學的內容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別是拼音、識字、閱讀和作文,這樣的分類是固有的認識語文學科的表現,而這種分類也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實際上這幾項能力是相互影響和交叉的,傳統的教學中對語文學科的固有認識也阻礙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基于作文先導式的教學設計中要有意的整合這幾項能力的培養(yǎng)。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能在教學設計中將拼音、識字、閱讀和作文轉變成一種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學生要記錄和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就要充分的利用這幾項知識和技能,學生想表達某一個場景要用到特定的詞匯和句式,而這種“需求式”的學習也改變了傳統語文學習中的固有思維,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結構,形成一個良好的反饋機制,并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注重課堂上的遷移
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人文特點,語文學習本身既有一定的工具性特點,同時也蘊含了更多人文的需求。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過多的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的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那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啟蒙。因此課堂上除了基本的語文學習之外還要能夠有一定的縱向擴充,具體到教學設計中主要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改變:首先是將交流和學習作為語文知識獲取的基本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其次是重視學生情感上的傳遞和變化;最后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放松和自由的環(huán)境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中重要的內容,基于作文先導式的語文教學的評價過程也與傳統教學有所區(qū)別。在作文先導式的指導下,教學評價也被融入了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民主性,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學評價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發(fā)生了改變,要求教師不再是絕對的主導者,而是充當點撥和引導的角色,而學生的參與和合作也得到提高,可以通過交流、說話、寫作等方式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從而實現能力上的進一步發(fā)展。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