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了解飲食文化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飲食文化差異 可譯性 不可譯性 翻譯方法
【Abstract】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ina and America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food culture. So,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with traditional and romantic meaning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lity of Chinese dish names from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advi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so as to widely spread Chinese food culture.
【Key words】Difference of food culture;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method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飲食文化也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傳播,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廣泛關注。《美食譯院》和《舌尖上的中國》等一系列跟飲食文化息息相關的作品的出現,也體現了對飲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視。因此,在面臨不同文化的巨大差異性的時候,如何將中餐菜名翻譯得準確和優美,是使中國飲食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的關鍵。
二、中美飲食文化差異
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源于中美文化的差異,其差異除了體現在中美食物的不同以及烹飪方式的差別上,還體現在中美飲食觀念上。
1.情感VS.實用。對中國人來說,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跟吃的息息相關。無論是小孩出生、慶祝生日、舉行婚禮還是老人去世,中國人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來表達慶祝之情或者是懷念之情。無論任何場合,中國人總是賦予了飲食無限的情感意義。親戚朋友一起聚餐,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升華。在美國人看來,吃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類補充營養的方式。美國人崇尚快餐主義,并不像中國人會花很多時間準備食物和品嘗美食,對他們而言,飲食更注重的是實用性,而并未賦予飲食太多的情感意義。
2.復雜VS.簡單。中國人十分注重飲食本身,愿意花時間精心準備豐盛的食物,一般除了酒水、小吃、甜點、米飯和面條,還會準備十道主菜,每一道菜都包含復雜的準備工序,準備的食物越豐盛,就越能表示主人的友好和好客之情,也是對客人的尊重。在美國,跟中國比起來要簡單很多,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超過六道主菜。美國人一般聚餐,都是每一位客人帶一道菜跟大家分享。對他們而言,聚餐的意義是為了交流分享,而不在于事物本身。因此,美國人的聚餐一般都比較簡單。
3.精致VS.營養。從古至今,中國發展了菜系。每一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色菜肴。從食材的選擇、烹飪、食物搭配以及環境的布置,都體現了各大菜系的精致和心意。相比而言,比起菜肴的味道,美國人更注重的是營養。他們始終堅持認為飲食只是保持健康的一種方式,只有平衡食物的營養,才會最有利于人的健康。
三、中餐菜名的翻譯
中餐菜名不僅僅是中國飲食產業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工具。鑒于中美在飲食文化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為了中國飲食在美國更好的傳播,中餐菜名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
1.中餐菜名的可譯性。就語言本身而言,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形式。每一個國家之間都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當然也體現在語言層面。正因為有這種相似性,所以兩種語言之間必然能夠相互轉換,這就是可譯性。菜名,飲食文化的傳播者,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之間的菜名必然也具有這種相似性,因此中餐菜名和其他菜名之間的共通性讓中餐菜名具有可譯性。
2.中餐菜名的不可譯性。由于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地區文化差別,從而造成了語言的差異,此外,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詞匯和語法結構的顯著差異導致了理論層面上語言的不可譯現象。這種不可譯主要體現在文化和語言層面上。中餐菜名是中國飲食文化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它不僅僅傳達了中國菜肴的特征和烹飪技巧,也蘊含了濃厚的中國飲食文化。因此,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中餐菜名又具有不可譯性。
3.不可譯的中餐菜名的翻譯方法。
(1)音譯法。由于兩種語言之間的地域、文化以及語言差異,使得中餐菜名從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譯的,但是在翻譯實踐中,不可譯現象是可以使用必要的語言手段和翻譯技巧來避免的。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音譯法。音譯能夠避免直譯或者意譯帶來的誤解,是一種以原語言發音為依據的翻譯形式。許多中餐菜名在英語中難以找到對應的目標詞匯,因而音譯在菜名的翻譯中十分常用,特別是翻譯用地名、人名或地方語來命名的中國菜時,為了保持原有特色風味,往往可采用音譯法,這種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和語言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比如:“麻婆豆腐”(ma po toufu)“東坡肉”(dongpo pork)“餛飩”(wonton)等。
(2)意譯法。對于含有典故的中餐菜名,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難找到對應的目的語表達形式時,一般采用意譯法,用解釋、刪減、借用、改寫等手段來翻譯。比如,“芙蓉雞片”譯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就準確地將菜名翻譯出來,還對菜的原材料做了簡單的介紹,讓讀者能夠明確地了解到“芙蓉雞片”的原料和內涵,此意譯的翻譯方法直觀而且通俗易懂。
(3)直譯加注法。直譯法是保持原文內容和形式的翻譯方式,但簡單的直譯往往容易引起外國讀者對中餐菜名的誤解,從而達不到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效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來翻譯。對于本身含有典故,直譯無法體現其食材和做法的,我們可以采用直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比如,“鍋貼”,翻譯為“Pan-Fried Dumplings”。
四、結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不斷發展傳播過程中又吸收了新的特點,正因為如此,中餐菜名的準確優美翻譯顯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難。要翻譯好中餐菜名,必須要熟知中國菜系,了解中餐菜名的歷史文化風俗傳統,還必須要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找到中餐菜名與西方菜名的異同點,盡量讓菜名的翻譯越來越規范和標準化,從而準確地傳達中餐菜名所賦予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充分考慮中美飲食文化觀念的不同,進而使中國美食聞名世界。
參考文獻:
[1]劉闖.淺析中餐菜名英譯的不可譯性及解決[J].校園英語,2012,(7).
[2]侯雪菲.從英漢烹飪詞匯語義差異看中式菜名英譯[D].黑龍江大學,2009.
[3]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4]王才英.試論中國菜名的相對不可譯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9,(7).
[5]宋梅,陳丹.中式菜單英譯中的可譯性限度及其補償策略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2).
關鍵詞: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教育;原則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085-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珍視幼兒生活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對于幼兒來說,“吃”是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從“吃”入手對幼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是可行的。現在很多幼兒對中國的飲食風情知之甚少,而對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方飲食文化卻津津樂道,這種狀況不得不令人深思。中華飲食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中華民族文明風貌的反映,從中華飲食文化入手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有利于加強幼兒對中華民族的了解,樹立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因此幼兒園對幼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原則
原則指人民經過長期檢驗后整理出來的,在說話或行事時應該遵循的法則或標準,幼兒園在對幼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也應遵循一定的規則,確保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結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中華飲食文化的相關特征,在幼兒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
1.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是指著眼于傳統菜系展現的民族風情、體現的民族精神,從宏觀上把握飲食文化特點,高屋建瓴,科學、高效地的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飲食習俗和飲食風味千差萬別,最能反映這一特點的當屬我國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藝在一代代傳承中不斷地融入創新和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菜系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者和民族文明的書寫者。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兒感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幼兒吃苦耐勞、團結奮斗等民族精神。像山東菜系以清香鮮嫩、味純著稱,盡展了山東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廣東菜系花色繁多,美觀新穎,在烹飪技術上兼有西式菜的特點,展現了廣東勞動人民的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開放思想;還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長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臘原料的湖南菜系,無不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個性奠定了基礎。幼兒園在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各種活動的開展、情境的創設等都應立足充滿文化氣息的傳統菜系,用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影響幼兒,用中華飲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兒,使幼兒對中國飲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認識,并激發其對中華飲食的興趣,為以后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活動做好鋪墊。
2.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等,將各地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及文化底蘊展現給幼兒。幼兒園以各地特色名吃為線索展開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幼兒全面、具體地了解各個地方的民俗習慣與風土人情。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飲食習慣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濃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從全國范圍來看,像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現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鮮、蘇州美食醬雞、桂林的鴛鴦馬蹄等馳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則充分地將各地特有的人文風貌、飲食習俗充分展現給幼兒,從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飲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更肩負著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偉大使命。幼兒園圍繞地方名吃對幼兒進行飲食文化啟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無味的國學文化、民族精粹能夠以一種“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現在幼兒面前,有利于激發幼兒興趣、拓展幼兒視野。
3.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就是要立足中華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并充分結合兒童興趣點、認知水平和飲食需求等對幼兒進行教育。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無論是“傳統菜系”的講解,還是“地方名吃”的滲透,都應從幼兒實際情況出發。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應充分立足幼兒對飲食口味的偏好和飲食造型的興趣,借助多樣的主題活動將中華飲食文化教育滲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蘆將勞動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現給幼兒;造型夸張的陜北面花、膠東大饃呈現給幼兒的則是勞動人民在飲食制作上的精美細致。食材的碰撞把飲食的韻味渲染得分外濃郁,相信幼兒在這種渲染中對中華飲食、中華飲食文化的情感也會更加深厚。幼兒園結合幼兒飲食特點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調動幼兒興趣,提高幼兒參與度,從而增強幼兒對本民族飲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鋪平道路。
二、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途徑
1.欣賞中華飲食菜品。幼兒園在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可以通過圖片、實物展示等方式,選擇刀工精湛、色彩鮮明、形狀奇特的菜品向幼兒展示中華飲食的外在形象美,給幼兒視覺上的沖擊。制作精細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雜的粵菜及第粥,展現的是工藝美;乳白清雅的魯菜奶湯蒲菜、色澤紅亮湘菜辣子雞等展現了色澤美。中華飲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讓幼兒通過視覺切實感受到,而中華飲食文化的意境美則從聽覺、嗅覺和心靈上影響著幼兒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還有飲食禮儀之美、飲食環境之美等,都把幼兒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兒對中華文化的審美認知。幼兒園還可以借助一些關于中華飲食的名人軼事、喜聞樂見的飲食習俗,進一步加深幼兒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將抽象的中華飲食文化,轉變為形象、具體的事物,引導幼兒將飲食美味與飲食的內在精神追求結合起來,真正去欣賞和享用中華飲食帶給他們的視覺盛宴。
2.體驗中華飲食制作。中華飲食的制作手藝是撰寫人類味覺記憶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語言。幼兒園在中華文化飲食啟蒙教育活動中通過圖片的展示、故事的講解,可以激發幼兒直接參與飲食制作,有利于幼兒感受飲食制作帶來的快樂,享受中華飲食帶給他們的酣暢淋漓的美感。中華飲食的制作過程展現了勞動者對自然饋贈食材的靈活運用,其中滲透著勞動者的智慧美和勞動美。一是選料豐富廣闊,“我們中國人便從樹上吃到陸地,從植物吃到動物,從螞蟻吃到大象,吃遍了整個生物界”;二是調料復雜精細,常見的調味品像醬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幾十種;三是烹調手法精湛深奧,像涼拌、炒、蒸、煮、煎、炸、燜、h、燉、煨、燒等有幾十種;四是刀工嚴謹講究,食材可切成片、絲、條、塊、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勻、厚薄適中的各種形狀。正是這種靈活而非機械的飲食制作技術,使中華飲食文化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華飲食文化充溢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而幼兒置身其中,必定會受其熏陶,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熱愛之情。在體驗制作時,幼兒園可以利用幼兒好動的特點,借助各種炊具喚起幼兒動手的欲望,提高幼兒的參與度。讓幼兒扮演小廚師為大家制作各種美食,啟發幼兒團、捏、搓出元宵、月餅、餃子、麻花、燒餅、面條等,讓幼兒置身其中,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中華飲食文化的機會。
3.感受中華飲食文化。中華飲食是一個歷史文化長卷,在這個歷史文化長卷中,幼兒能夠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豐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尤其是民族節日飲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內容,更有利于幼兒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燦爛輝煌。“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春節除舊迎新除夕餃子宴,“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燈火十五晚”的張燈結彩鬧元宵,“雄黃酒、插艾蒿、吃粽子,龍舟競技九州同”的紀念屈原愛國情懷的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月,吳剛嫦娥同祝賀”的闔家團圓中秋節等,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飲食文化,傳遞給幼兒的是愛國主義情懷,民族文化饕餮。
幼兒園在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可以通過圖片、廣播、實物展示等途徑,刺激幼兒的感官。幼兒通過欣賞、體驗制作和感受中華飲食文化,對中華飲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愛之,逐漸地由遠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從最初的感知中華飲食文化,逐步升華到熱愛祖國璀璨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情感中來。
歷經時代變遷,洗盡鉛華,卻將某些烙印在人類心田的中華飲食文化傳承下來,曾經的色澤和風味在勞動人民的創作下瞬間復合。如今國家逐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幼兒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積極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也就顯得尤其重要,這也預示著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將綿延不斷,中華民族的文明將繼續被書寫。
參考文獻:
[1]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華.社會變遷中的兒童食品與文化傳承[J].社會學研究,1998,(1):75.
關鍵詞:中西差異;菜名英譯;歸化;異化;飲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語言特征和飲食特色。中國人的表達委婉、含蓄,講究菜名的美感與菜品的特色相得益彰。西方人對菜品的認識更加直觀,飲食文化也不及東方的細膩豐富。因此,在菜名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指導,跨越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實現較好的跨文化交際目的。
二、中西菜名反映的飲食文化差異
中西方對與飲食在態度上有所不同。中國人追求飲食的美,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飲食的科學。中西飲食態度的差異自然會導致菜肴命名方式的不同。從食物的內容來看,中華飲食的選材比西方更豐富。中餐的味道是綜合的,西餐則強調食材的本味及調料的獨立使用。這幾個方面都影響著對于菜名的確定。
西方人追求飲食的科學和功用,因此命名的方式比較單一。西式菜名通常會包括菜品的主料、配料和烹飪手法,如由食材命名的Beef Tenderloin in Red Wine(紅酒牛腰肉)、Lobster Thermidor(蘑菇龍蝦)、Sunshine Pork Ribs(乳豬肋)等;以烹調方式命名的Grilled Summer Lobster(燒烤夏龍蝦)、Crispy Oven-Fried Cod(脆爐鱈魚)等;以味道命名的Sweet and Sour Beef Tenderloin(酸甜牛腰肉)、Sweet&Spicy Pork Tenderloin(甜辣豬腰肉)等。西式菜名主要為寫實型,追求簡約易懂,重在表現菜肴用料、做法和風格。
與之相對,中國人追求飲食的美。中式菜名獨具鮮明的語言特色,以及多樣化的表達形式。菜名中常采用省略的方法,如“腌篤鮮”(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呈現出簡介凝練的特點。另外,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如“琥珀核桃”(Honeyed Walnuts),生動形象地展現菜名特色。最后,引用名人典故豐富了菜肴的文化內涵,如孔家菜“帶子上朝”(Braised Pork Belly)。
三、中式菜名英譯原則
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幾個主要差異后,就要談談菜名互譯的具體內容。首先要明確菜名的翻譯的目的。菜名翻譯不僅是為了讓譯入語讀者了解一道食物,更是為了向譯入語讀者展示源語菜單所代表的飲食文化。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翻譯,菜名翻譯牽涉了較多的文化翻譯。因此,在具體翻譯方法上要考慮歸化與異化的指導策略。
關于歸化和異化的定義,施萊爾馬赫(1813年)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譯含有文化內涵的文本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一是盡可能讓作者不動,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二是盡可能讓讀者不動,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把前者概括為異化,后者概括為歸化。
歸化和異化之爭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實際上,歸化和異化二者不僅不是矛盾的,而且互為補充。歸化會造成一定的文化失真,無法再現源語在結構形式和內容上的本色。異化法似乎是保持原文異域文化特色,但是,在采用異化法的時候,還要注意度的問題,行不通的時候還得借助歸化法。只有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對譯者來說,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莊國衛,2007)。
菜名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要以使菜單讀者對一道菜有個基本概念為出發點,盡量使菜名能實際展現出這道菜的實體,其次才是考慮如何能把這道菜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因素翻譯出來。這就要求譯員在熟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歸化和異化原則。
四、中菜英譯中的歸化和異化
很多學者對中式菜名的歸化和異化翻譯都有研究,并對其進行了分類。按菜名的形式類別,對歸化、異化原則的使用也進行歸類。這種僵化的“套公式”法翻譯出的菜名會違背真正的歸化、異化原則。同一類形式的菜名既可能采取歸化又可能采取異化。下面將具體分析小吃類菜名翻譯中歸化異化結合的譯法。
1.音譯法
采用音譯法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語的文化意義。不少人把“餃子”等同于‘dumpling’,其實‘dumpling’的意思是“有餡的面團”。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元宵”也可以叫‘dumpling’,這樣的翻譯并不精準。“餃子”采用音譯‘Jiaozi’,可以保留其文化身份。所以,音譯法的異化程度最高。類似的音譯還有“餛飩”(Wonton)和“饅頭”(Mantou)。
2.音譯加注法
知名度稍遜于第一類的小吃通常運用音譯加注法。直接的英譯很難將信息傳遞給譯入語的讀者,因此在音譯的基礎上還要對其進行解釋。這種方法是典型的異化和歸化原則并用的體現。比如“咕嚕肉”譯作‘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鍋貼”譯作‘Guotie(Pan-fried Dumpling)’。
五、結論
菜名的翻譯應該同時考慮到源語和譯入語文化,主要采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方式。譯者在清楚地將源語信息按照譯入語文化習慣傳達給讀者的基礎上,還要盡可能地保留在文化傳播中容易喪失的源語文化。中西菜肴不論在命名方式上,還是在食物內容上都有較大差異。西式菜名單一、功用,中式菜名則獨具豐富的內涵。在菜名英譯時,需要在形式和內容上做必要的取舍。這就要求譯者具有良好的中西飲食文化知識,能夠靈活地將歸化和異化原則相結合。菜名英譯的目的不僅是傳達食物信息,更是將博大的中華飲食文化發揚傳遞。
參考文獻
[1]潘.再談中西菜名翻譯[J].黑龍江:北方文學,2011(3).
[2]陳怡帆.試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譯的歸化與異化[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烹飪營養與衛生;飲食文化;人文素質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職業培養。就目前來講,中等職業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也是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的主要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人才供應與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很大的斷裂,純學歷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社會需求,高級技能型人才相對緊缺。大量高級技能型人才走向社會,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促進現有社會機構的重組。所以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未來的中國社會中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中被動的技術工具和知識載體,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結構重組和重建中,充當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其所處社會階層的文化擔當者。所以,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現代轉型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僅僅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實施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
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文素質培養,并把這種人文素養融合到專業知識的教學中,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發掘的課題,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向更高水準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個學科、各門課程概莫能例外,當然這也包括“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
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概述
有不少研究論文表明,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紀律混亂、教學效果不佳等現象。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并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方面的責任。不良的家庭成長環境,造成了學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態度消極。
2.學校方面的責任。學校教學管理能力差,沒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學管理機制,用人不當,賞罰不明。
3.教師方面的責任。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不得體,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4.學生方面的責任。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人生態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學習動力。
本文不擬對第1個方面和第2個方面做出回應,關于改善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提高學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論文不在少數,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筆者結合自身的課堂經驗,主要關心的是第3個方面和第4個方面的問題,即如何在課堂內部,就一門課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具體到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而言,我們的問題就是:應該如何發揮這門課程自身的學科魅力,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豐富和有趣,使烹飪營養與衛生這個理論問題,切實走進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真正關心、真正喜歡的問題,甚至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高雅的餐飲文化氛圍。只要做到這一點,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發展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人文素質培養
要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喜歡上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我們不但要明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任務,而且,更應該注重發展這門課程的人文素質培養,讓學生在端正的態度下,抱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切的人文關懷精神,學習這門知識、感受這門知識,乃至熱愛這門知識。
1.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學習目標
這門課程的教學,是為了使學生了解食物的各種營養成分,以及它們對人體的作用,并能夠進一步獲得對食品原料的衛生處理和如何保證人體健康等理論知識。此外,本課程的教學,也應該教授食品衛生管理知識,以及飲食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做出應有的介紹和闡述,使學生今后在從事烹飪、飯店、旅游等領域的工作時,具有必要的道德素養與法制觀念。
2.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的人文內涵
中等職業學校的任課教師和學生都應該認識到,烹飪營養與衛生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文化。飲食不僅僅是一日三餐、充饑解渴這么簡單,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食用習慣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所以,飲食文化往往具有極強的地域性,不同的飲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
例如,中國的飲食文化,就不太注重食物本身的構成,而是注重飲食這件事情所反映出來的精神元素。審美意識與精神愉悅壓倒了理性分析,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這與中國哲學注重宏觀把握和直覺體驗的特點相一致。而西方飲食文化就大大不同了,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不講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不太關注飲食這件事情的精神內涵,而是講究營養成分的搭配,例如一天中要攝入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的量和比例,各種食品的營養成分和結構等。這也和西方哲學注重理性分析的特點是一致的。這種理性分析的科學態度,促進了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營養衛生學作為一門學科,便是在18世紀末期發展起來的。
所以,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學科,不僅僅是一門單純的理論知識,不僅僅是要研究某些食物的營養結構、某些成分對人體的作用、食物污染的危害與防護等內容。這門學科有它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有它自身的發展歷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提高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研究如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效果的文章,也有不少,總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途徑: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互動性等。那么,就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而言,筆者想在一個嶄新的維度上,提出一點新的教學方式。這個新的維度,就是發掘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在烹飪與飲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養。實踐證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提高教師自身的烹飪飲食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
烹飪與飲食,不但是一門艱深的科學,更是一種博大的文化。任課教師要想在成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門學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對這門學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廣學博覽,了解飲食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場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義。通過烹飪與飲食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廣泛而深入地探索人類精神文明和哲學意識的不同形態,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但又十分艱巨的事情。而教師作為這門學科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則負有這個責任。
2.提高學生對烹飪飲食文化的認知和興趣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缺少學習的動力,缺乏對所學課程的興趣,認為它們不過是一門枯燥的技術,是將來生存謀生的手段罷了。甚至有些學生認為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級,將來所從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這種狀態需要改變,不能讓學生繼續保持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
為了讓學生對職業教育樹立正確的態度,對烹飪營養與衛生這門課有充分的認識,筆者在第一次上課時,給學生分析了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營養學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他們在未來的社會轉型和結構重組中,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他們將是未來新興階層的主要經濟力量和文化主體。學生對自己的身份有了認可,便會對他們將要從事的職業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
筆者還會讓學生明白,他們所要學習是課程,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存糊口的技術,而且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意義的一門學科。就拿中國的飲食文化來說,其深層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即“精、美、情、禮”。精,一開始可能僅僅是某些貴族階層的要求,但這種精品意識,如今已經逐漸推廣開來,成為了廣大民眾普遍的飲食需求,包括選料、烹調、配菜、飲食環境等各個環節。美,則反映了中國飲食注重審美愉悅與精神享受的方面,從味道之美,到視覺之美,都反映了中國人已經把飲食變成了一種精神活動,而不僅僅是物質攝入。情,反映了中國人從來不把飲食視為個體的事,而是主體間相互交流情感的媒介,飲食已然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活動。禮,飲食中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擺放、上菜的順序等,都體現著中國人對禮儀的重視,飲食活動都體現著一種倫理精神。另外,筆者還會向學生介紹中國幾大飲食文化系統,除去宮廷萊、官府萊和寺院菜之外,中國菜的主體是地方菜。地方菜大多以地區和省份劃分,舊有“四大菜系”之說,即魯、川、粵、蘇。亦有“菜系”之說,即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另有“十大菜系”之說,即魯、川、粵、蘇、閩、浙、湘、徽、楚、京。雖然對于各大菜系的名稱略有爭議,但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我國菜系繁多,不同的地域往往會滋生不同的飲食文化。
這樣一來,學生對他們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有了正確的態度,就會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對營養學的重要意義、對烹飪和飲食文化有了深刻認知,便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帶著興趣去學習。
3.多舉辦一些與烹飪和飲食相關的文化活動
職業學校的教育講究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可以根據每一章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或舉辦一些相關的社會活動。比如在學習烹飪營養與衛生課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健康咨詢活動、食物中毒預防和搶救活動、食堂規范管理檢查活動等。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讓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施展所學。這些活動,不但可以鞏固其專業知識,深化學科認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們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心,是一舉多得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蔣建基、張懷玉.烹飪營養與衛生(烹飪專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國.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教育?教學,2011(1).
3.汪曄君.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課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8).
飲食文化孔府飲食孔府菜要孔府糕點
一、孔府飲食文化
“品食孔府宴,勝過活神仙一、搿不食孔府宴,枉來曲阜游一,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流傳己久的俗語,表達了中外佳賓對孔府飲食的高度贊譽。在游客眼中,圣城曲阜不僅以其悠遠深邃的儒家文化享譽世界,還以其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吸引著八方游客心馳神往。游客們在瞻仰儒圣、欣賞古跡之余,品嘗獨具特色的孔府飲食,不但可以大飽口福,更可從中領略孔府飲食文化乃至中華飲食文化之精妙,獲得精神方面的極大滿足。如今,以孔府菜為主打的孔府飲食文化,已經成為孔子故里文化產業領域的一張獨特名片,成為飲譽中外的一個金字招牌。
二、孔府菜肴研究
孔府菜是在孔子的嫡系后裔、歷代衍圣公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進貢,歡宴欽差大臣,達官貴戚和舉行家宴、喜宴、壽宴及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遵循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遺訓,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制,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典型官府菜。經過歷史的淘汰,官府菜真正能夠完整流傳下來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孔府菜是由于孔府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來的。在中國各大菜系中,孔府菜經歷的年代最久,系統最完備,文化品味最高,擁有制作精深、風格獨特的烹飪技藝和濃郁的藝術文化特質,是魯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飲食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和意義。
孔府內宅有一座高大寬敞的三層建筑,叫做內廚房,這是專供衍圣公及其家族日常飲食的地方。第一層是炊事操作之處,第二層是配制涼碟和堆放干鮮果之所,第三層是存藏火腿、香腸、臘肉以及山珍海味的庫房。除了這三層建筑的廚房外,還有5間南屋專制饃饃和點心,北屋則是內廚賬房。衍圣公在明清兩代是世襲“當朝一品官",權勢顯赫,他上要迎接圣駕,下要接待各地來祭孔的達官顯貴,還要定期向皇帝和皇室迸貢,逢有喜慶壽日,則上京朝賀。因此,除內廚院落之外,府內還設有“外廚",專門負責接待外客宴飲和祭祀等事,也給孔府衙門的師爺、管家、賬房等人做飯。內廚共分3班,每旬一班,共7―10人,每班一個“灶頭”,往往由技術高超的名廚擔任。外廚分成兩班,半月一班輪流,每班10人左右,有灶頭領班。
在由中國孔府菜研究會編著的《中國孔府菜譜》中,孔府菜被劃分為珍品類、雞鴨類、魚蝦類、肉類、甜菜類、其他類六大類別。孔府菜既承襲了魯菜的傳統,以之為主體與基干。又將清代江南和內地的烹飪技法廣采博搜,融為一爐。它不僅品類繁多(菜肴即達170余種,尚不包括主食的花色品種在內),而且自成體系,有一整套嚴密而科學的制作、配菜方法,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用料廣泛,要求精嚴。烹調技法全面,尤以燒、炒、煨、靠、炸、扒見長。做工精細,善于調味。形象完美,講究盛器。菜名寓意深遠,歷史文化氣息濃厚。
三、孔府糕點研究
孔府糕點,同孔府菜一樣,也是一類源遠流長、世代相傳、風味獨特的食品。孔府的糕點講究現烤現吃,求其色、香、形俱佳。其中黑芝麻糕、元寶酥、如意餅、壽桃等糕點,制作十分精巧且形色優美,為一般點心所不及。特別是在明、清兩代,孔府糕點比當時北京市面上出售的名點還要好得多。
孔府糕點分外用、內用兩大類。外用糕點主要用于進貢、饋贈、思賞。進貢的孔府糕點,以“棗煎餅”和“纏手酥”為主。“棗煎餅一是選用上好紅棗、芝麻、小米精工制成,用金屬長方聽密封,外加裝飾,其特點是香甜酥脆。“纏香酥”的特色則是制作精巧,形薄如紙,香脆可口。按照定例或遇有喜慶大典,孔府每年幾次向皇宮進貢的貢物和賀禮中,就常有孔府糕點。內用糕點主要是孔府平常自己享用或在待客時和宴席上使用。宴席上使用的配套糕點,技術要求更為嚴格,文化內涵更為豐富,何種宴席配何種糕點,都有定制。例如在迎賓宴上多使用孔雀酥、桃酥、卷酥等;在喜宴上多使用千層糕、百子糕、如意酥、同心卷等;在壽宴上多使用壽桃、長壽糕、金絲卷、長壽面等。
孔府內用糕點又可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幾類。應時糕點有桂花餅、藤花餅、荷花餅、餅、薄荷餅等,是在各種花卉盛開的季節精工制作的。如桂花餅,在桂花噴香時采集花瓣加以處理,配以青紅絲等為餡,用上好的豆粉、蛋清為皮,候火過油即成。其特點是外酥脆,內香軟,桂花鮮艷如故,令人賞心悅目。另外,還有春秋時令的蘿卜餅,夏令的綠豆糕、栗子糕、涼糕,冬令的小水晶包、豆沙包、火腿燒餅。這類糕點,根據季節變化隨時制作,應景應時食用。例如綠豆糕點是將綠豆煮后去皮,配以各種解暑清涼的佐料,最后用各種水果形的特制模具造型而成的,解暑清心,涼爽可口,極適宜夏季食用。常年糕點有大酥合、酥、百合酥、麻團、黃糕等。到門糕點,顧名思義,即客人到門之后,宴席之前上的糕點,有“梢梅”、“一口蠱”、“棉花桃”等。這類糕點以制作精巧、形象逼真、色彩優美著稱。
節用糕點包括火腿、冬菜、海米餡的月餅,各種餡的元宵等,其中尤以孔府巧果為最佳。巧果糕點是用傳統的模具制成的,它品種繁多、工藝精細,花色圖案十分豐富:有吉祥的孔雀、展翅的小鳥、小石榴、小花籃、仙桃、金魚、壽字、福字等。每塊糕點圖案皆精巧美觀,形象逼真動人,不僅味美可口,又具有觀賞價值,十分惹人喜愛。
四、孔府飲食文化的特點
孔府飲食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通過前面對孔府飲食文化的分類研究可以看出,作為源于優越獨尊的歷史背景,豐厚富裕的物質經濟基礎,道德文章文化的熏陶,加上圣人之后的指點、歷代廚師的辛勤勞動和傳承創新而形成的包羅萬象、具有完整而系統的飲食理論體系的孔府飲食文化,除了具有中華飲食文化中的某些共性外,更多的是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價值取向。
1、是中國古代社會官府飲食文化的最高代表
之所以這么說,一是因為孔飲食文化是我國飲食文化體系中延續時間最長、歷時最久的官府飲食文化,其一脈相承的延續關系遠遠超過了歷代宮廷,能夠傳承2500多年而至今不衰,這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中,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中
也是罕見的;二是作為孔圣人思想傳承的代表和象征,衍圣公一直接受著極高的榮譽和恩寵,以至于達到了“同天并老一、“安福尊榮”、“與國咸休”的至高地位,其尊榮顯貴除了歷代帝王之外幾乎無人可與之相儔;三是基于以上兩個原因,使孔府在較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高到迎圣駕,低到一般家宴便飲的完整飲食體系,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的審美特征。這是封建社會除宮廷飲食文化以外,任何貴族之家所達不到的。
2、是一個雅俗共賞具有多向性和多重價值的集合體
孔府飲食文化在古代社會中,是遠離大眾的貴族飲食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與宮廷飲食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特別是在清朝年間,由于孔府特殊的政治地位,與宮廷的來往和交流甚為密切,皇帝給予了衍圣公極其顯赫的待遇,孔府也就相應地成為高不可攀的貴族官邸,享受著“鐘鳴鼎食”的奢侈生活。然而,孔府畢竟還是一個家庭,在其飲食活動中又不可避免地充滿了許多生活的情趣和濃厚的家庭色彩,而詩禮世家的自省與約束,又使它遵守先祖孔子的遺訓,帶有謹慎、樸素的民間傾向。于是,這就形成了孔府飲食文化多姿多彩、雅俗共賞的多向性特點。它既具有高高在上的貴族文化特色,又不乏樸素內斂的民間文化色彩,豪華高貴的宴席可以用來迎接圣駕的幸臨,山珍海味無所不具,而粥飯面食、豆腐野蔬,乃至腌菜渣菜,亦為衍圣公所食,充盈著日常精雅之趣,毫無奢侈饕餮之態。以宴席為例,雅的、俗的、大的、小的、高貴的、低級的、政治的、禮節的、喜慶的等,一應俱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可以覓到。
3、浸潤著濃厚的儒家文化氣息
飲食其實是特定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的生動體現,孔府飲食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和儒家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無論從形成,到發展,從菜品的制作和命名,到飲食活動的進行,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導和包裹下的。孔府飲食文化發源于孔子飲食衛生、養生之道等方面的言論,更離不開孔子的思想體系和他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整個孔府飲食文化,就是儒家“禮食”思想的完整再現。
參考文獻:
[1]李殿元.孔子養生之道述評.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995(1).
[2]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根本之道.中國烹飪研究,1995(4).
【關鍵詞】食文化;酒文化;禮儀;節日特色;餐具
飲食文化由文化背景所形成,從而形成了飲食觀念和習慣。這些與俄羅斯人的生活觀念、節日文化、宗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飲食與飲食文化風靡世界,從飲食角度去研究俄羅斯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俄羅斯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它的亞洲部分國土十分廣闊,但居民幾乎都在歐洲部分聚集,所以飲食文化更多地受到歐洲文化影響。雖俄羅斯地域遼闊,但并不是人口大國,再加上緯度高,氣候寒冷,使得俄羅斯的農作物種類并不豐富。食物也如嚴寒的氣候影響下的俄羅斯性格,粗獷樸實又獨具特色。
1日常食文化
1.1主食
面包是最基本的俄羅斯主食。受眾最廣的是黑面包。黑面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麥粉,經烤制而成。它維生素含量豐富,入口有股酸味,經咀嚼會有甜味,這即是為人所熟知的大列巴。其表皮堅硬,顏色較重,與我國北方的窩窩頭有相似之處,它的硬度有效地保證了不會輕易變質。面包象征著糧食豐收與富足,鹽在古老的俄羅斯十分珍貴,還有辟邪的含義,所以面包加鹽是俄羅斯迎接貴賓的最高禮儀。一般會將面包放置在鋪著漂亮刺繡方巾的托盤上,旁邊放置一小碟鹽,由主人呈給尊貴的客人。客人先親吻面包,然后掰下一小塊,撒一點鹽品嘗,以示感謝。中國不同地域有不同主食,南方喜食大米,北方以饅頭為主,西部面食種類豐富。俄羅斯的主食除了面包,還有土豆,有“第二主食”之稱。俄羅斯人極愛土豆,吃法有多種:烤土豆,土豆泥,土豆薄餅,土豆餡兒餃子等。
1.2三道菜
俄羅斯的飲食特色是三道菜,而且其進餐方式是吃完一道再上下一道,與中國的所有菜上齊再吃有很大差別。主菜之前先上冷盤,冷盤豐富多樣,一般是開胃菜。之后上主菜,第一道是湯。俄式湯由各種蔬菜,小塊肉等做的濃濃的湯品,最有名的是紅甜菜湯,也稱羅宋湯。這種進餐方式非常健康。飯前喝湯比飯后喝湯對人的身體健康更有益。第二道菜是葷菜,魚或肉。一般會與各類蔬菜做成的配菜一起食用。第三道菜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菜,而是甜食。一般是蛋糕,冰淇淋,煮水果及各種飲料。俄羅斯漁業發達,魚類是餐桌上的常客,其中不得不提的還有俄羅斯的魚子醬。嚴格來說,只有鱘魚卵制成的魚子醬才是真正的魚子醬。上好的魚子醬顆粒圓潤飽滿,有透亮的色澤,最好是配香檳酒,這樣能中和魚子醬的油脂感。在俄羅斯飲食中,刀叉是重要餐具,這是歐洲對其影響的一方面。而在中國,筷子是特有的基本餐具。筷子的出現與使用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筷子一頭圓一頭方,代表古人天圓地方的認知;一雙筷子有兩根,代表中華文化中對于偶數的推崇;筷身標準長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筷子承載了中華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2日常飲文化
2.1酒
俄羅斯人好酒,并以豪飲聞名于世。最為著名的便是伏特加。俄國18世紀前并無伏特加,當時的人只是喝由蜂蜜變酸后釀造的蜂蜜酒。后來向蜂蜜酒中加入啤酒花,制成啤酒。后經過近300年,伏特加才被生產出來,它是俄羅斯人重要的精神寄托。敬酒禮也是飲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國敬酒時要把杯子壓低,以示尊敬。但在俄羅斯酒杯要舉高,且一定要碰到杯子,不喝酒不可以把杯子放下,否則被視為不禮貌。第一杯酒通常喝干,然后隨意喝,俄羅斯人不喜歡勸酒。
2.2茶
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中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有六大茶:綠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紅茶。俄羅斯人最喜歡紅茶,在俄語中又稱“黑茶”。他們喜愛向茶里添加糖或牛奶制成的甜茶。最有名的茶炊,是俄羅斯特有的燒水壺。中國飲茶的器具材質分為多種:瓷器、陶器、玻璃器皿等。茶具一般由茶壺、聞香杯、品茗杯、茶海等組成。中國形成了獨特的茶道文化。
2.3克瓦斯
克瓦斯是一種傳統清涼飲料,被稱作“液體面包”。它已存在了1000多年,古時就被認為是治療各種疾病的特效藥。至今依然流行,在中國也得到了廣泛喜愛。
3節日特色
3.1傳統的新年飲品是香檳
人們總會在克里姆林宮的大鐘開始新年倒計時的時候,打開香檳,相互祝賀新年。而在中國,新年不可或缺的是象征團圓的餃子。3.2復活節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東正教節日,為紀念耶穌基督受難之后的神奇復活。復活節的象征食物有彩蛋、圓柱形甜面包以及甜奶渣糕。彩蛋標志著通過基督的血來獲得再生,在教徒之間相互贈送;圓柱形甜面包象征復活的基督,在祈禱儀式中對它祝福之后分發給教徒;而甜奶渣糕象征快樂。
3.3圣誕節是基督教徒為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
而設立的節日,是次于復活節的第二大節日。東正教徒在圣誕節之前需要通過40天的齋戒,尤其是圣誕節前夜,這天齋戒尤為嚴格,人們在這一天里只能吃植物油做成的食物,而且只有當夜空的第一顆星星出現的時候,才可以進食。
3.4謝肉節是古斯拉夫多神教的節日,后被基督教會看作是宗教節日,稱為“乳酪周”
基督教徒通過這周的節食以向大齋過渡。教徒們可以吃任何不含肉的食品,如魚子醬、黃油、奶酪、牛奶、雞蛋等。謝肉節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圓滾滾、金燦燦的春餅。它是太陽的象征,是謝肉節期間每天都要吃的食物。這些節日讓我們看到了飲食習俗與宗教文化的緊密聯系。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對俄羅斯的飲食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它的形成與俄羅斯地大物博人員稀少、嚴冬漫長的嚴酷自然環境以及宗教傳播與歷史進程有著極大關系。獨特的飲食文化也促進了俄羅斯粗獷爽快、樸實豁達、不畏艱險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我們要尊重不同國家飲食文化的差異,更好地了解飲食的文化和背后的文明,這樣才能深化國家間的理解,促進更好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戴桂菊.俄羅斯國情多媒體教程4俄羅斯文化[M].北京:外研社,1979.
[2]夏冬梅.俄羅斯飲食文化[J].青年與社會,1952.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實踐;計算機應用能力;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6-5892-03
創新性實驗與某門課程的一般意義上的實驗環節和課程設計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將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與其專業領域知識結合起來完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項目研究與開發。創新實踐,即在原有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技術方法進行創新,并在生活中得以實踐。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堅持貫徹以培養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以興趣驅動、自主實驗、重在過程為原則,以問題探索和項目研究為載體,以獲取科學方法、知識和體驗為內容,以學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實驗為形式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學校積極發揮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的申報與立項。學生可以結合興趣愛好,充分展示創造力,全方面提升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
1 真正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
通過全校計算機學科競賽的方式選拔出計算機技術優秀的同學,而后自行組隊,項目組組建成立。在項目組選題之初,考慮到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同的學科特長,即歷史文物博物館專業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了盡可能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因此,在規定的“北京文化”為主題的背景下,結合項目組成員的專業背景,確定了《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這個創新實踐項目。該項目文理科結合,將計算機技術和專業知識聯系,即歷史知識、食品科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的完美結合。將理科的數據庫和VB計算機技術作為整個系統的技術支持,文科的傳統人文知識為背景資料。之后,項目組進行了項目申報。經過專家組老師的答辯和篩選,最終確定《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創新實踐項目立項成功。
創新實踐項目不同于普通計算機課程,其最大的特點便是學生實踐為主、教師輔導為輔,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實踐的能力。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項目組定期展開討論,進行溝通交流。當實踐項目組遇到課內所學計算機技術知識無法解決程序問題時,通過翻閱教材、上網查詢解決方法以及咨詢老師等自主學習途徑解決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困難。不同于課堂上教師教授學習的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夠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實踐中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培養了項目組整個團隊協作能力,集體主義精神,這對提高項目組成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對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及遇到困難時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無疑是有著重要意義的。這些能力和經驗的提升,對于我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更好的將學校課程上的學習知識融入到實際操作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彌補了課堂上老師不能講到的內容,還對計算機技術的熟練掌握甚至能夠為我們步入工作崗位,更好適應社會,提高和會競爭力。
大學生參加創新實踐項目是一次自我鍛煉,是真正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在積極參與實踐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到每一名組員的特點,然后合理的分工。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1系統分析
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而北京的飲食也同樣有著兼容并包的特點,別具一格。北京傳統飲食受各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這其中包括蒙、漢、回、滿等民族。還有各種傳統烹飪技藝,炒、炸、煎、煮、烤、汆、蒸等等烹飪技藝,都為北京傳統飲食添了一抹亮色。項目組特意從不同的烹飪技藝和民族介紹展示北京傳統飲食文化,以方便用戶進行篩選查詢。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身份不同飲食規格不同,尤其是身為首都的北京。項目組將北京傳統飲食分為宮廷菜、官府菜、和庶民菜,達到展現不同階級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雖階級的飲食文化不盡相同,但各有其獨特的文化。例如:古時北京官府多,府中講求美食,并各有拿手好菜,以精致、清淡、用料文明。時至今日比較主流的官府菜有:孔府菜、東坡菜、云林菜、隨園菜、譚家菜、段家菜等。這些都是北京傳統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針對現代人對重視養生的現狀,項目組特別根據節氣的特點將北京傳統飲食進行介紹,將北京傳統飲食和節氣結合在一起,有助于人們提高對健康飲食的認識,并且滿足人們飲食養生的需求。
根據北京傳統飲食文化特點,按照階級組成,節氣、烹飪技藝、民族進行了分類和展示。從這四個方面對北京傳統飲食文化進行篩選和查詢。
1.2系統總體框架
通過前期對系統的充分分析和定位,《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的主體設計結構和主要功能能夠確定,其他細節的部分則需要后期進一步的添加和修改。功能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展示功能和查詢功能。展示功能主要介紹北京傳統飲食文化,包括北京傳統小吃,北京老字號和北京傳統飲食風俗,而查詢功能則是通過條件篩選,快速的為用戶查找相關資料。
1.3 數據庫的建立
數據庫是將大量的數據信息整合在一起,我們使用先期學習的Access數據庫作為數據源。數據源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通過程序代碼將數據庫和程序連接起來,這樣,在運行程序的時候,就可以查看到數據庫里的內容。數據庫使得程序在編寫中得到優化,不僅使程序看起來簡約,也提高了程序的運行速度。
1.4編寫程序代碼
程序代碼的編寫是使程序實現功能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程序實現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的程序設計主要運用用了大量的組合框和文本框,其的基本功能是選擇和顯示詳細內容。將多個組合框和文本框結合使用,可以實現逐漸縮小范圍,分級查詢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呈現利用的便是程序代碼。因此,在程序代碼的編寫過程中,不僅要編寫正確,更要不斷的追求優化,提升程序運行的速度。
1.5界面美化
美化,能夠讓系統在展示的時候更加豐富,更能表達出查詢系統的內涵,美化需要耐心,要認真仔細,通過手中鼠標的一次次點擊將程序一點點美化,才能有最后呈現在用戶面前美輪美奐的效果。這部分,主要是程序界面的美化和動畫設計。例如;每個窗體的背景,每個字的字體、顏色、大小、特效,每個界面的布局等等,盡可能了表達出理想的效果。動畫的部分是為了使整個系統更有活力。
2 《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展示
系統通過利用VB編程技術和Access數據庫知識實現系統的展示和查詢功能。在這應用程序中,用戶可以對北京傳統飲食文化進行了解和查詢,也可通過進一步的篩選查詢進行深度認知。系統展示如下:
3 結束語
《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創新實踐項目,是歷史專業和食品科學專業通力合作的一個創新實踐項目,也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將所學計算機技術與自身專業知識相結合的一個創新項目。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計算機技術是一種手段,學習計算機技術課程能夠學會使用這種工具并為本專業服務,理論聯系實際。《北京傳統飲食文化查詢系統》使項目組成員在實踐中更深刻的理解計算機技術知識,雖然在這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但這對于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和編程手段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有效的培養了我們的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更好地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和專業領域相關的問題。創新實踐活動便提供了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廣闊平臺,不管實踐結果如何,參與其中,我們都有所收獲,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 尹志軍.關于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6):52-53.
民族品牌 國際道路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甚至沒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2008年起,數字電視“中華美食頻道”與法國媒體合作拍攝大型美食文化紀錄片《絲綢之路上的美食》。頻道總監戴文海介紹說:“與以往行走絲綢路有所不同,該節目的創意是:來自穆斯林世界、西餐世界、中餐世界的三位美食節目主持人,駕駛越野車重走古絲綢之路,以三個文明的不同視角去發掘、感受和品味古絲綢之路的燦爛文明。首部《絲綢之路上的美食》由代表穆斯林餐的馬來西亞電視主持人、代表西餐的法國電視二臺主持人,以及代表中餐的中華美食頻道主持人共同擔任,他們一起走進新疆塔克拉瑪干,在那里尋找美食、發現美食、品嘗美食、創作美食。第二部《絲綢之路上的美食》由來自阿根廷、英國和中國香港的主持人來擔綱,他們一起重走長安至敦煌的絲綢之路,發掘沿途的特色美食和飲食習俗。”據了解,該紀錄片共分三部,前兩部的后期制作已于2010年完成,節目樣片在阿布扎比電視節與法蘭克福書展上播出時大受歡迎。同時,以《絲綢之路上的美食》為內容,出版發行的《傳奇絲綢之路魅力特色飲食》圖書,在中法文化交流節上得到了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和中國駐法大使孔泉的贊賞并親筆題詞和推薦。整部《絲綢之路上的美食》在揭示東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深刻人文意義的同時,為古絲綢之路燦爛飲食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保留了珍貴的歷史資料。《絲綢之路上的美食第三部――誨上絲綢之路》的拍攝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從揚州出發,穿越地中海20個國家,重走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并且該創意已引起歐盟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的重視,相關外交手續也在辦理中。
“中華美食頻道”另一檔美食文化巨作――《行走的筷子》也在陸續拍攝中,這部900集的大型紀錄片計劃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美食節目主持人共30人先后來到中國,以美食為媒介,以不同的文化視角,詮釋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全世界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燦爛文明。戴文海總監介紹說:“《行走的筷子》魅力在于,前所未有的創意和新穎獨特的定位,以往也有境外電視節目介紹中國美食的,但是30個不同國家美食節目主持人和攝制組深入中國民眾日常的生活場所,如機關食堂、民工大灶臺、當地的菜市場等,從最基層的角度來體驗中國老百姓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飲食生活,拍攝廣度和容量卻是前所未有。”該欄目從策劃伊始便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投資商銳利的商業眼光,并成功引入國外資本。2010年1月,《行走的筷子》在法國巴黎104藝術中心舉行了盛大的啟動儀式。目前,已經完成前期30集拍攝,分別由法國主持人和阿根廷主持人分別在山東和廣東兩省參與完成。
2010年起,“中華美食頻道”與法國Goumand Television合作拍攝《世界名酒品鑒》,成為國內第一個進入北緯37.2度世界葡萄酒產區取景拍攝50家知名酒莊的中國電視媒體,攝制組將鏡頭穿梭于世界各大知名酒莊,記錄最真實的葡萄酒制作工藝和傳承歷史。除了世界名酒品鑒歐洲版,2011年頻道將計劃拍攝世界著名葡萄酒的產區――美國加州的納帕山谷,讓葡萄酒文化隨著鏡頭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對外合作的逐漸增多,“中華美食頻道”專門成立國際組,專門負責與國外合作伙伴的溝通交流以及節目的拍攝制作。戴文海總監說:“我們對國際組成員的要求比較高,他們中大部分是海歸派,精通英語且熟悉電視節目制作。”擁有了人才優勢的“中華美食頻道”于2010年成立了全球首個美食美酒電視節目制作人聯盟,該聯盟將通過每年定期會面、共同策劃拍攝國內外美食類電視節目以及搭建美食美酒類電視節目版權交易平臺等形式,進行交流合作,互通有無,創造新型美食美酒類電視節目制作模式,達到共同推動世界飲食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
政策扶持 良性運轉
全球化經濟時代,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已成為世界的焦點,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也是許多外籍人士興趣所在。作為國家廣電總局批準開辦的全球唯一一個專項展示“中華美食文化”的傳媒窗口,“中華美食頻道”從宣傳中華美食文化角度來宣傳中華文化,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優勢,在“文化強國、振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指導下,“中華美食頻道”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開始加大海外市場的更深拓展力度,積極籌備“中華美食頻道海外播出項目”,向世界各個國家輸出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原生態的美食節目。
2010年11月,“中華美食頻道”與馬來西亞“至愛中文臺”合作,頻道的節目內容經過重新編排后在馬來西亞全境播出。
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大量外國人來到中國,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品嘗中國的菜肴,體驗中國的飲食文化。隨之菜譜的翻譯也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通過對杭州一些知名酒店菜譜翻譯的調研,并對其進行整理和資料的查找收集,來探討菜譜翻譯存在的問題,探討菜譜翻譯的一些基本原則,并對具體命名方式提出相應的翻譯方法,旨在幫助外國友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關鍵詞:菜譜翻譯;存在問題;文化差異;基本原則;解決方法
一、引言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大國,文化源遠流長,對飲食也非常講究。杭州自古被稱為“魚米之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同樣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很多外國朋友都會來杭州游玩,感受文化,品味美食。自古民以食為天,老子就曾經說過:“虛其心實其腹”,“圣人為腹不為目”,可見中國人很注重飲食。就在前不久央視還特制了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中國美食更多地是以輕松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隨著中國不斷跟國際接軌,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菜名作為一種傳遞信息和傳播文化的手段,在飲食文化的對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菜譜的翻譯已成為發揚中華飲食文化一個極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討,旨在拋磚引玉。
二、菜譜翻譯存在的若干問題
1.翻譯過于簡單
單純的用拼音來翻譯菜譜,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外國人很難從寫意漢語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領會其所真正蘊含的意義,如:“狗不理包子”被直接用拼音譯為“Goubuli Baozi”,根本沒有把頗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特點和含義傳達出來,外國人自然就無法看懂。
2.翻譯不夠仔細
筆者在才調研中發現,有些翻譯英文錯誤,意義相差非常大,比如:把crab(蟹)中B寫出P就變成了crap(廢物)。有些菜名沒有翻譯出其中的特色,如:“光頭香辣蟹”被翻譯成“spicy crab”(麻辣的河蟹),“光頭”的特色并沒有被譯出來,導致術語不清,意義模糊。
3.過于直譯的字面意思
忠實于原文進行字面翻譯,比較直觀但是僅以字面意義為主,外國人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曲解。如:童子雞被翻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還沒有性生活的雞),“驢打滾”被翻譯成“rolling donkey”(翻滾的驢子)、“麻婆豆腐”被翻譯成“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春卷”被翻譯成“spring rolls ”(春天的圓圈),“四喜丸子”被翻譯成“四個高興的肉團”等等,這些啼笑皆非的英文翻譯,不但沒有把菜的意思翻譯出來,而且也把老外搞的一頭霧水。
4.對中西文化的缺失
中國的菜名有很多具有典故,西方人不一定了解,比如:“霸王別姬”被翻譯為Ba Wang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盡管傳遞了一種歷史文化但外國客人會對此感到費解,無法在它與“烏骨雞燉鱉”之間產生聯想,更不用說產生食欲,起不到菜單翻譯的主要功能。在西方文化中有些動物是神圣的,比如:獅子在西方文化中就是一種讓人崇拜、敬畏的對象,而“紅燒獅子頭”被翻譯成“Braised Lion Head”,要讓西方人品嘗“百獸之王”的頭,恐怕也要一定膽量和勇氣。再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dragon and phoenix”這顯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譯成“lobster and chicken”。
三、菜譜翻譯的基本原則及翻譯方法
1.音譯原則
音譯原則是根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一些常見的普遍的食物,我們可以根據漢語拼音來翻譯,音譯法適合于那些外國人幾本都能了解的食物,一般到中國各地都能接觸到的食物,比如:baozi(包子)、mantou(饅頭)、youtiao(油條)、jiaozi(餃子)、tangyuan(湯圓)等等,這些我們隨處可見的食物,就像外國的“肯德基”(Kentucky),“三明治”(sandwich)等被普遍人所接受,外國人也會有一定的了解。對于某些著名歷史人物可以用音譯,比如坡,因為外國人來杭州西湖旅游,導游也會適當介紹坡的歷史典故,因此外國人對于Dongpo Braised Pork(東坡肉)自然不會很陌生。當然不是所以的都適合,比如:Mapo Doufu(麻婆豆腐),外國人怎能“麻婆”的意義。
2.簡潔原則
簡潔不是簡單,而是在準確真實的翻譯菜單的前提下,力求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方便外國客人點菜,或者是為追求音韻效果,適應外國客人的語言習慣。筆者已經在上面提到過,中國的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所以要真正翻譯出菜肴的本質就要說明出這道菜的主料、配料、調料、烹調方法、刀工或蘊含的文化等,雖然這樣容易理解,但這不符合外國客人追求簡潔的語言習慣,花費過多的點菜時間,不利于滿足一般的外國食客點菜的目的。在省略一些烹飪方法、調料或配料時,我們也要力求把菜肴的特色表達清楚,易于了解,比如:涼拌海蜇:specialseaweed(略去涼拌的調料,而用special來表示)。
3.求實原則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外國人注重食物的營養和安全,他們來中國餐館品嘗中國菜肴,主要是關心的是吃什么,味道怎么樣,用哪些材料烹飪及烹飪方法,其次才是菜名寓意。因此筆者認為在翻譯菜譜時應該遵循求實原則,如實把菜肴的主料、配料、調料、烹調方法等真實內涵翻譯出來,而不是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譯。如:“百鳥歸巢”實際上是雞腿、豬肉、鵪鶉蛋加上竹筍絲的組合,雞腿、豬肉、鵪鶉蛋象征“百鳥”,竹筍絲表示“巢”。如果根據字面意思翻譯為“hundreds of birds returning home”,不僅沒能表達本道菜的真實內涵,還會使外國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最好根據菜名組合實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這樣他們很快就了解這道菜肴的具體含義。
4.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根據菜肴的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直接翻譯出該菜肴的原料、配料、烹調方法該菜肴的原料、烹凋方法和菜肴的特點。我們在把中餐菜名由中文譯成英文的時候,應該采用寫實性命名法,盡量將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譯出來,以便讓客人一目了然。一些常見的杭州菜,如:西紅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 tomato,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西湖醋魚West Lake Fish in Vinegar Sauce等等。
5.意譯法
中國人在給菜肴取名時喜歡表現“行”和“意”的美,這類菜名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給予菜肴一個動聽吉祥的名稱來滿足中國人的心理。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在此情況下,譯者需要考慮采用意譯法。意譯即以改變原菜名形式為代價,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菜名之內容。在具體操作中,譯者經常要運用增詞、減詞、轉類、改寫、擴展等方法進行翻譯,從而起到深入傳達原菜名之內容,增強原菜名感染力的作用。但這類翻譯用詞一般做到準備、易懂來符合外國人的文化意識。如:杭州一道有名的菜叫“螞蟻上樹”,如果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外國人應該會嚇壞。但其實這道菜里面并沒有螞蟻和樹,只是一道粉絲和肉做成的一道菜。我們可以翻譯為“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6.混譯法
混譯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直譯+意譯,這種菜名我們一般能翻譯的部分用直譯,直譯不能翻譯準確的部分用意譯。比如:芙蓉雞丁,我們可以翻譯為“chicken cubes with egg white”更加準確。
另外一種是直譯(意譯)+解釋性翻譯,這種菜名一般蘊含著中國歷史傳統、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等文化元素,我們一般是先進行翻譯,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文,這樣不但外國客人能夠很好理解菜肴的含義,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名族語言風格。比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lobster,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當然筆者在調查研究中也領會到有些菜譜的翻譯可以靈活運用,用恰當準確的方法把菜肴翻譯出來,翻譯中加入一些特色,比如:杭州的招牌菜東坡肉,要把黃酒寫入菜名中,對喝紅酒老外就很特別,而且在烹飪過程中黃酒是不可缺少的主料。由此可見,傳統菜譜的英譯方法是靈活多變的。至于我們在翻譯中最終采用哪種方法,則可根據各人的習慣和具體情況確定。
四、總結
通過以上對傳統菜譜的翻譯的研究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菜譜翻譯不僅是傳達菜肴的內容和特色,更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遞給外國友人,不僅讓外國友人品嘗到中國菜肴的美味,而且也讓外國人了解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這樣來杭州旅游的游客更能深刻體會到杭州美食的文化和特色。菜譜的翻譯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因此在翻譯中我們要靈活應用一些菜譜翻譯的方法和技巧,從實踐中入手,根據中西文化的特點,力爭把中華菜肴的特色美味和文化內涵體現出來,使外國有人能真正體會到菜肴的特色和美味,發揚傳播悠久中華飲食文化。當然在菜譜翻譯中要繪聲繪色的體現美色的色香味俱全,還有我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完善,才能把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
指導教師:張穎
項目批準號:TMKC1341
基金項目: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2013年度科技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3
[2] 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1.6
[3] 李麟.東方人和西方人的飲食[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4.3
[4] 曾武英.談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J].飯店實務.2003.1
[5] 白靖宇.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 朱曉媚.淺釋飲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譯技巧[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1
[7] 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2003.11
[8] 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