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

        第1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一、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就是知人善任的教學藝術,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孔子就是“以人為本”教學的最早提倡者與踐行者。《論語》第十一章中有這樣一則論述:子路問:“聽懂了一個道理就該去做嗎?”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聽懂了一個道理就該去做嗎?”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公西華問:“子路問聽懂了一個道理就該去做嗎,你說有父兄在;冉有也問聽懂了一個道理就該去做嗎,你說聽到了就該去做。我很困惑,冒昧地問一下。”孔子回答:“冉有做事總是退縮,所以我激勵他勇敢去做;子路好勇過人,所以我限制他太過剛勇。”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這就是因材施教。要使語文教學活動成為滿足每個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誘因,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學生的氣質、性格不同,能力發展的水平有差異,諸多因素都對語文教師的施教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做到,不對學生存有先入為主的偏見,而應該像孔子那樣:以關愛、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的仁愛之心,在深入了解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對于一些具有明顯的氣質、性格特征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求我們的教學活動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應該是亙古不變的,它在教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這一理念落實到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就要求語文教師著眼于未來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并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養成堅忍、自信、健康、向上的性格,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及將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相長,啟發誘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教學活動中,孔子沒有把自己置于高出學生的位置之上,而是以一種謙虛平等的態度與學生真誠地交流知識,探討問題。學生的一言一行,偶爾迸發出的智慧都會從不同的方面給孔子敏感的心靈帶來啟發。孔子邊學邊教,邊教邊學,教書與學習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教學相長是他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孔子在施教別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好學”的精神。他總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著名論斷。孔子在這句話中關于“啟”“發”的議論,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最早起源。不難看出,孔子的這種啟發式教育的精神就是,把學生作為主體,將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即對學生有目的地引導和及時啟發。

        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來說,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興趣、愛好應該更加受到教師的關注。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首先必須在自己的意識深處真正把學生置于主體的地位。教師的這種主體意識必然產生對學生的期望,而教師的期望對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都將發生潛在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置于與自身平等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行為上就要采取循循善誘的方式。

        三、倡導樂學,培養興趣

        《論語》的首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開篇強調“悅”“樂”“不慍”四字,給他的語文教學定下了快樂的基調。孔子主張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好學精神,而且更要使學生樂于追求知識。他不僅把快樂作為語文教學的目的,還把它視作一種生活理想,更把樂學看做治學的最高境界。孔子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倡導樂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樂學的效果最佳。

        第2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好學樂學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269-02

        孔子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實踐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在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同時吸收了前人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套教學原則和方法流傳至今,對今天的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以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張并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1]孔子認為,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各不相同的。他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2]因材施教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進行教育。這與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有異曲同工之意。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協調教學目標和要求,把教學要求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使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學習可能性相互適應的教學活動。分層教學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分層教學的必然選擇。孔子對如何“因材施教”,有其卓越的見解。

        孔子根據學生智力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上智”、“中人”與“下愚”三等。他認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2]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智力以上的學生,可以教高深的知識;對于中等智力以下的學生,不可以教高深的知識。《里仁》有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曾經過努力學習,智力得到提高,所以才傳授其高深的知識,而這種高深的知識是無法傳授給智力暫時比較低的學生。

        孔子這種根據不同學生智力發展水平,進行不同教育的方法符合客觀教育規律。智力較高的學生需要教給他們較高深的知識,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促進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智力較低的學生需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傳授他們能夠掌握接受的知識,使他們的知識架構一步步向前發展。筆者認為分層教學中,需要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從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及其接受英語知識的潛能,確定學生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方案、學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使各類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全體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進步的目的。

        分層教學慢班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要求其經過大學階段的學習,達到全國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般要求。即可以聽懂日常英語會話以及慢速英語節目,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的英文文章,完成一般性的寫作任務,英語表達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針對這一特點,教師課堂教學中注重的是英語語言基本功學習以及日常的會話交流,確保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消化課堂內容,同時輔以專業化教學,強化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與之相反,對于學有余力、英語基礎較好的快班同學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可以聽懂內容較長的對話以及英語國家的廣播電視節目,能借助詞典讀懂英語原版教材和英語國家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撰寫比較專業的報告,口語表達能力較強,可以參加國際會議交流討論。教師課堂教學確保保證學生打下扎實語言基礎,并輔以專業性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使學生認真聽課,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的生動活潑,徹底改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斷反復“打基礎”的局面,英語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跨越式飛躍。

        由次可見,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為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各類學生可以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增強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從而讓全體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分別進步。

        二、啟發誘導

        孔子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該根據學生的思維來開展,適當地進行啟發誘導,以此促進和加速學生的學習思維活動。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說,學生在心憤憤,口悱悱的時候,心理處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求知欲極其旺盛。這個時候教師因該及時啟發,幫助學生推開知識的大門,使其思維可以跨越難關,由無知向有知,由知之甚少向知之甚多的方向飛躍。

        孔子的啟發誘導教學原則與方法對當今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側重語言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雖然語言技能較強,但是缺乏較強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大學英語分層教學課堂應改變以往過分注重單詞、短語以及句子的講解,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挖掘篇章意義,綜合提高學生英語運用的各項技能。以下以《新視野大學英語4》中的第一單元的課文《名聲之尾》為例,闡述如何將孔子的啟發誘導教學原則和方法貫穿到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實踐中。

        《名聲之尾》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對于追求名聲的看法:追求名聲,如同狗自逐其尾;我們因該做真實的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拼命去獲得成功。在warming-up環節,以PPT展示超級女聲獲獎的圖片,并以問答的形式進入文章的主體內容:What can those girls benefit from the victory in the contest?學生可以分組討論發言,當意見產生分歧時,可以展開正反兩方面的辯論。教師因該從正反兩方面誘導學生,幫助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不僅僅局限于某個點,多方面思考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既要從正面考慮,也要從反面考慮。在爭取與錯誤的分析對比中,抓住矛盾,找出關鍵,自然得出結論。就這一問題而言,超女即可以從比賽的獲勝中得到金錢,地位,名聲,快樂,甚至是實現其自我人色灰姑娘的價值,但是也可能會因為所謂的“名聲”失去了自我,失去快樂,失去了做人的本質。學生在正反兩叩的啟發下,思維能力必將大大發展,眼界為之豁然開朗。在處理本篇課文的時候,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不同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一步步引導學生前進。教師育人,重在啟發,注意給予學生引導,而不是勉強牽拉;鼓勵學生還能夠自主學習,而不是硬性推動;指引學生求學的門徑,而不是帶求通達。

        事實證明,孔子的啟發誘導教學原則和方法,有利于培養不同學生的思維能力,全方位提高知識建構和英語能力,是外語類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途徑。

        三、好學樂學

        在孔子看來,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精神。他說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任何知識,如果沒有“好”與“樂”,是不可能攀登上知識的高峰的。因為學生只有在學習中嘗到了甜頭,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產生旺盛的求知欲,從而用滿腔的熱情積極學習,做到“欲罷不能”[2]。

        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是需要學習者通過個人的實踐才能獲得和提高語言技能。實際上,大學英語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因此,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精神,自發主動學習尤顯至關重要。在大學英語分層教學中,教師因該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師生協力,圓滿達到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因該盡可能的提供符合學生知識面和智力水平的語言材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提高英語水平的需求。

        分層教學快班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比較好,教師如果單純授之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勢必造成知識的重復傳授,以及其“吃不飽”的狀況,久而久之,會對英語課堂產生消極情緒。至此,教師可以根據其特點,授予其相對比較高深的知識,保證大部分授課內容可以被理解,但仍有一部分對他們來說是有挑戰性的。這種挑戰性,最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欲望,從而全面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分層教學慢班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甚至產生消極、悲觀、厭學等情感。為此,教師因該多鼓勵,少批評,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找到自信,激勵其英語學習興趣,并以其在英語學習方面的進步來進一步激勵自我和其他同學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孔子“好學樂學”的教育方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保證持久學習進取心和學習動力,促進積極主動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本領,是現代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取得成功的良好途徑。

        四、學與用結合

        孔子教人為學,其目的在于將所學知識用之于實際。他認為,學生由學而得之于心,由心而發之于言,由言而見之于用,這是為學的基本步驟,也是為學的根本目的。[1]他說:“頌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2]

        從孔子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要求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把所學的東西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譬如,學習《詩經》而不能用之于實際的政治外交中,將所學知識用之與實踐,《詩經》讀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的學與用結合的教學原則與方法,為現代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所采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教師都是以傳授詞匯語法為“己任”,忽視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雖然牢記了大量的單詞,在實際交際場合卻緊張不安,無法開口。由此可見,外語教學在重視語言知識灌輸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場合進行有效交際能力的培養。為此,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的教師要發揮積極能力作用,把教材內容與交際現實相結合,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中運用外語進行交流和實踐,鍛煉語言交際能力。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4》第二單元《査理·卓別林》的學習中,以問答形式進入文章的深入學習。提問:“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arlie Chaplin’s life?”學生可以從卓別林的外貌,卓別林的童年生活,卓別的婚姻生活,以及卓別林的成就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在對本篇文章初步了解的同時,又將課文內容還原到卓別林生活的時代現實中,外語教學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但是,大學英語教學往往受課時以及課型的限制,僅僅通過課堂交流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可以通過積極開展第二英語課堂,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的能力。還是以《査理·卓別林》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外賞析卓別林的電影,并將卓別林的無聲電影,添加英語臺詞,在第二英語課堂上進行表演。如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造一定的真實的使用外語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實際外語應用能力。

        總之,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好學樂學以及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是完全符合客觀教學規律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能孤立地強調某一項原則或者主張。我們學習借鑒這些優秀的遺產,其目的就是古為今用,為我們現代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筆者多年來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在大學英語教學迫切需要改革的今天,學習借鑒孔子的教育思想,常感慨其博大精深之奧妙,古撰此拙文,談一點體會。

        參考文獻:

        第3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一、文化哲學和孔子教育思想概述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文化哲學在哲學界成為顯學,引起普遍關注。文化哲學是在各種文化范疇本體性的理解基礎上,是把文化作為個體生存和社會運行的基本方式,從而對于人的生存和歷史的運行提出更為深刻的解釋。洪曉楠教授指出,中國文化哲學的研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中國的文化哲學”與“文化哲學在中國”[1]。

        孔子教育思想體現在四個方面。孔子把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文、行、忠、信”是教育的主要內容,本文由收集整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是教學方法,學以致用、言行相符、遷善改過是教學實踐。在當代視域下,孔子教育思想依舊是寶貴的財富,因材施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實踐等,指導著現代教育的思路。

        在文化哲學的范式下,解讀孔子教育思想,厘清孔子教育思想在哲學理解范式下和歷史解釋模式下兩個維度的內涵,從而挖掘其時代價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

        二、文化哲學視域下的孔子教育思想

        文化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表現為關于某些典型的文化現象的特殊哲學研究領域,其理論定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理解范式;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解釋模式[2]。

        (一) 哲學理解范式下的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在哲學理解范式下,可以從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展開討論。

        在實踐中,學習需要身體力行,它包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五個步驟[3]。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把握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孔子關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追求普遍性的知識。

        在理論教學中,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陽貨》),后天的習染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視學習,通過學習改變“天性”,不斷的“遷善改過”,完善個人的品格。學生要端正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持之以恒,“學而時習之”;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把學、思、行等認知方法整合于教育理論中;“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孔子表明人樹立志向的重要性,學習也需要有志向。

        孔子教育思想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實踐和理論教學,把人作為主體的發展狀況予以關注,人是活生生的存在,體現了教育沒有地域之分,它從生活而來,并為人所用。

        (二)歷史解釋模式下的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在歷史解釋模式下,可以理解為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

        首先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過去奴隸主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把教育擴大到了社會其他階層,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的概念。在創辦私學的過程中,孔子又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無論是“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或者“蓬戶不完,上漏下濕”的原憲,還是“食藜藿、負米、冠雞配豚”的野人子路,都可以作為教育的對象。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道德認知,樹立道德信念,道德教育就是“仁、義、禮”的教育。只有做到愛人,忠恕,孝悌,才能實現“仁”的教育任務;“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義是行動的指南;“人而不仁,如何禮(《八佾》)”?禮是規范形式。道德教育在內容上反映出其本身是有著客觀規律,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的,所以應當批判的繼承。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匯合中西馬,綜合促創新”,在文化哲學視域下,讓孔子教育思想重新回到話語界,發揮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力,創新教育思路、教學方法。

        首先,孔子的教育作用觀表明了教育對國家、社會和人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法制尚不健全,需要德治來輔佐;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與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需要良好的教育。

        第二,孔子的重德思想對當下精神文明建設有引導意義。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是和諧社會建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重視德育,提高個人修養、純潔心靈,培養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可以實現國民素質的提高,加強國家軟實力。

        第三,“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體現了教育公平的萌芽。現階段教育模式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公平、不公正。在教育實踐中,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從而發揮才能,創造價值。

        第4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啟示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了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與質量。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來實施這種素質教育方針呢?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以孔子教育思想作為核心指導理論,充分發揮出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并據此來獲得一些有效的啟示,從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元素。

        一、孔子教育思想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教育內容方面的影響。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內涵就是仁、禮思想,它對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我們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此作為內容的借鑒。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仁、禮思想內涵是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這與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要求不謀而合。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孔子教育思想的仁禮思想出發,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教育活動。

        (二)教育途徑方面的影響。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對我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它可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途徑借鑒。孔子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得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學生道德教育方法,比如說,中庸、內省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影響,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品德修養和修身勵志。具體來說,立志有恒為學生成人成才導航定向,身體力行是學生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克己內省是學生修身自律的有效方法,誠實守信是當代學生取信于人的必備品質,處事有度體現學生立足社會的應有素質,改過遷善是學生不斷進步的成功法寶。

        (三)教育原則方面的影響。孔子教育思想的原則是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逐漸積累和總結出來的,而且孔子本人也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能夠以自己的威信來感化學生,從而產生了較大的教育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孔子教育思想原則一般包含了以身作則,教書育人,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寬嚴有度,關心愛護。這些教育原則給了我們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借鑒,讓我們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知錯就改的正確道德觀,要對一些問題采取寬容的態度,為他們營造一個積極有效的環境和氛圍,讓他們做到兼收并蓄。

        二、孔子教育思想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孔子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視教育的社會地位,認為教育可以培養人才,治國安邦。那么,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各種思潮涌動。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來講,他們的思想觀念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因此,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重視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當前高校教育之本,以學生為根本,不斷創新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它也將起到治國安邦的巨大作用。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明確教育目標。孔子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視“仁”、“知”、“勇”、“美”、“才”等幾方面的全面發展。那么,對應到現代社會來,就是重視學生的“德”、“智”、“體”、“樂”、“才”全面修養培養與發展。因此,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借鑒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全面發展教育目標,進一步使得自身的教育目標更為清晰化,也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制定明確的教育目標,讓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接班人,全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豐富教育內容。孔子的教育思想內容豐富多樣,崇尚文學、品行、忠誠和信實等“四教”,推崇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因此,我們當前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道德教育并以此作為教育核心內容,堅持實踐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縱向內容,強化歷史教育和禮儀教育,重視生態倫理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完善教育方法,重視發揮師生主體間關系,提高教育者的素質,重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師德要求。

        總之,孔子教育思想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對于我們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啟示。我們應該借鑒其教育內容、途徑和原則,根據其給予的重大啟示來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四象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重視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作用,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從而讓孔子教育思想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出積極的影響和啟示作用,讓學生們學到新時期的孔子教育思想精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杜永紅,馮涌.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啟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7):11-12

        [2]傅麗霞,張興華.論孔子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J].泰山學院學報,2005(2)

        [3]劉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3(4):5-7

        第5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Matlab軟件;教學改革思路

        1.自動控制理論教學中Matlab輔助教學的優勢

        Matlab能夠提供強大的工具箱。例如,從事控制的專家開發的具有特殊應用功能的工具箱等。而隨著控制理論的發展和技術的應用,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自動控制的概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Matlab已經成了自動控制計算與仿真的強有力工具。

        Matlab能夠提供強大的數值計算功能,具有強大的運算能力。在控制理論及控制系統中,經常遇到計算課題,計算復雜并且難以得到精確的解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Matlab計算優勢可以充分和自動控制密切聯系在一起。

        Matlab語言是一個理性的工具。自動控制系統實現問題的研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本身就是深奧難懂的理論。因此,將Matlab和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相結合,具有語句簡單、掌握方便的特點,極其容易學習與使用。

        Matlab提供了豐富內容和強大的擴充能力。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自動控制理論新的前沿理論與技術不斷地完善突破、擴充發展。因此,將Matlab軟件和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相結合,能夠使使用者實現新功能或特殊功能開發編制軟件程序。

        Matlab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重復、繁瑣的計算和繪圖,具有強大的繪圖功能,并且圖形繪制精確完美,數據計算準確。而自動控制理論的學習和系統的實現需要多樣的處理方法和手段,需要處理、分析和可視化大量的數據。因此,將Matlab和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相結合,適合從事控制專業的人使用。

        2.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與Matlab軟件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思路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輕松學會使用Matlab編程工具,將Matlab語言和自動控制理論教學結合起來,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還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降低了自動控制理論的抽象性。

        (1)利用Matlab動畫演示課堂教學各個指標的計算及意義,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二階系統指標的定義及計算公式很繁瑣,動態性能有很多的指標來做評價。如果利用Matlab就能使得課堂教學內容一目了然,生動有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加深對指標及系統動態性能的理解記憶。同時,為了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輔助分析的能力,讓學生利用Matlab處理一些習題,能夠鍛煉學生設計控制系統的能力。

        (2)利用Matlab突破課程實驗的內容限制,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在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中,現有的硬件實驗淡化了軟硬件實驗的區別,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而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能夠增加設計性、工程性和綜合性實驗,突破課程實驗的內容限制,使學生通過課程實驗增強動手能力。同時,采用虛擬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科研、工程素質和開拓創新意識,提高實驗效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例如,由于Matlab有專門的bode圖繪圖函數,為了理解系統參數對系統特性的影像圖,利用Matlab能夠很簡單地繪制幾個系統的bode圖來進行比較,具有很好的圖示效果。

        為了使系統G(s)=―獲得最大相位穩定裕度Tmax的增益K,我們增加實驗內容,會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系統參數對系統特性的影響。

        并且學生推導出穩定裕度Tmax與增益K的關系后,利用Matlab能夠分析和求解系統,并作出圖演示結果。

        另外,Matlab中的SIMULINK集成仿真環境是對控制系統進行虛擬仿真的環境,而TOOLBOX工具箱是對控制系統進行虛擬仿真的優良平臺。為了讓學生進行課題設計,增強其借助計算機進行工程設計的能力,可以利用Matlab中的TOOLBOX和SIMULINK進行系統仿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薛定宇.控制系統仿真與計算機輔助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第6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有教無類;有教有類;基礎;價值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正因教育是一種客觀的實踐活動,所以這種活動必定有它的客觀基礎。根據教育是一種人為的實踐活動,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主體基礎。哲學認為,人的認識一切來源于實踐,是由實踐所決定的。作為“有教無類”與“有教有類”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實踐所決定的客觀基礎和主體基礎。兩者間存在不可否定的聯系。

        一、“有教無類”思想的剖析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40余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分析,形成了個人比較完整而獨到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是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1)“有教無類”思想的內涵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孔子說:“任何人我都可以對他進行教育,沒有類別之差。”古人對“有教無類”有三種解釋:一是教不分類;二是教不擇人;三是容眾納賢。前兩種含義是“有教無類”的本體,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后一種含義是“有教無類”的用體,是教育原則的推廣應用。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類”解釋為“種類”。“有教無類”本來的意思就是:“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這是對“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經典解析,也是最樂于讓人接受的。

        (2)“有教無類”思想的基礎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產生了新興的地主階級,隨之而來的是政治權力的不斷下移,西周的奴隸統治走到了末路。伴隨著政治經濟格局的打破,出現了許多社會新局面。學術下移、士階層的崛起、官學的衰敗、私學的興起、思想的大解放等。私學的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孔子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創辦私學,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的提出,絕非偶然,而是與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莫大的關系。這就是“有教無類”思想提出的客觀基礎。此外,對孔子教育思想的探究,我們不得不提及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教育哲學思想。

        “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充分的反映了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的哲學思想。“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由此可以看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也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這即是主體基礎。

        “有教無類”所強調的核心就是教育平等與公平,即是每個人無論身分的高低、財富的多少等,他都應擁有通關受教而成才成德的權利。“有教無類”所注重的是一個有機的社會共同體,但這并不等同于被人們常常誤解的那種“有教無類”。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但是他也非常的注重“有教有類”。

        二、“有教有類”思想的剖析

        “有教有類”并不是孔子語言所表達過的,本文提出它并不是一種相對于“有教無類”而提出的一種標新立異的做法,而是更為了凸顯“有教有類”的思想內涵。

        (1)“有教有類”思想的內涵

        “有教有類”的基本思想內涵就是,結合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和特點而施教,并卻要求學生將學與思、學與行結合起來。孔子非常的注重它,在其因材施教的實踐中充分的體現出來。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其弟子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這些不僅充分地體現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有教有類”在現實中踐行。孔子的弟子非常的多,而且成才的也很多,這與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分不開的。

        (2)“有教有類”思想的基礎

        社會是每個個人生活而組成的共同體,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所組成的。社會看似紛繁復雜,但是它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部分,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因社會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的有機系統,因此它的發展必須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了社會不同分工的專業人才的出現。那么怎樣才能有不同分工的專業人才呢?毫不疑問,只有良好教育才能辦得到。在實行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必須要根據社會的需求而展開,做到“有教有類”。

        做到“有教有類”是社會的客觀因素所要求的,此外,從人性的角度看也是要如此的。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社會是由不同個性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的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由于每個的先天和后天條件都不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施予同一的教學行為。要根據不同人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有類”,才能有助于人類的全面發展。這就是“有教有類”的思想主體基礎。

        第7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因材施教;教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064-03

        教育是人類傳遞文明的特殊方式,也是社會發展亙古不變的話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方法的創新與發展最為關鍵。在這方面,自古以來我們就積極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學生特點出發進行教育教學,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方法也就因而被后人所普遍推崇。隨著世情國情的變化,教育教學形勢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因材施教”這一傳統教育方法也有了進一步的意思延伸,產生了新的內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義。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解讀,并積極響應這種改變,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首創的教育方法

        《二程遺書?卷十九》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而后才有“因材施教”一說。孔子門徒眾多,且各有千秋,歸根結底就是因材施教的結果。這種教育方法貫穿于孔子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并有典故為證。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后,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1]

        這個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動體現。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首先強調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即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認清教育對象的特點是進行教育教學的前提。“具體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學主要注重從三個角度通過談話、觀察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即分別基于品格性狀、智力差異和年齡特征等三個方面的差異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教學。”[2]通過對學生特殊性的分析,老師就可以明確教育的內容、方式、目的等因素,最大化地發揮教育的實效性。其次,因材施教還強調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即對每個學生的教育教學都是有特定的,不能簡單模式化。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3]教育必須正確對待每一個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如上所述,子路和冉有因為品性不同,孔子在同一個問題上給予的回答是各異的,這就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本質內涵。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針對教育對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礎等具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4]這種教育方法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的特點,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效果極佳。

        孔子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達人眾多,且各有專長。如“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脫離不了因材施教的干系。也正因為如此,孔子成為了名揚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因材施教也成為了教育者一直以來普遍遵從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狹隘性,亟需從內涵上加以延伸

        不可否認,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中曾經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這種作用仍然在持續著。然而,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傳統的知識教育已經逐漸被素質教育所取代,最大化地發揮教育資源的優勢成為發展的必然。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改造的過程,其中也必然涉及教師能力的發揮以及教學設施的利用等內容,教育已經成為了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方法,它所強調的從學生特點出發進行教育的理念也顯露出一定的狹隘性,亟需從內涵上加以延伸。

        首先,因材施教要繼續堅持尊重學生個性的基本點,充分把握學生之“材”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中的解釋是: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意思在于強調要把學生的個性看作是教育的起點。那么,如何去把握學習者的個性呢?一般來說,我們因材施教的途徑主要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品性等方面的特點。通過了解學習基礎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學習興趣可以提供投其所好的教學內容,通過了解學生品性可以采取靈活的手段指導學習。這些普遍性的問題也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但在今天,通過這些方面的了解進行因材施教卻遠沒有達到要求。現代的學習者在個性上更加圓滿和全面,因此在考察個性特點的過程中必須面面俱到,否則就可能會產生消極后果。因而有人又補充性地提出了“因性施教”,要尊重男女性別的差異;有人提出了“因齡施教”,要考慮年齡大小的不同;還有人提出了要“因需施教”,要重視需求的差異;等等。通過這些方法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總之,因材施教重視教育對象個性的前提沒有改變,但在形成整體認知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個性特點全面性,為后續教育奠定基礎。

        其次,因材施教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個人才華,保證教師之“才”的可用性。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沒有教師,教育教學就無從開展,其重要性無須贅述。但一直以來,教師都被當作知識傳播工具來使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樣也就大大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在現代教育實踐中,“教師將不再是作為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把學生作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以幫助學生不斷進步為目的,與學生商討問題、解決問題”。[5]可見,在新型教育理念中,教師就是為學生發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引導者和服務者。那么,如何發揮這一作用呢?問題的關鍵在于充分挖掘教師的才華,把最優秀的一面呈獻給學習者,發揮其長處,做到因“才”施教。例如:有的老師善于搞科研,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專業教學或科研崗位上;有的老師善于溝通交流,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學生工作崗位上;有的老師善于事務性工作,那么就可以安排在教輔崗位上;等等。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在充分考慮教師專業、才能等方面的基礎上,把每位教師都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上,保證各盡其才。

        再次,因材施教還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資源,保證物資之“財”的效用最大化。教育不僅僅是教學雙方就可以完成的事業,它還需要教育資源的積極作用。“教育資源是指教育經費、教育設施、教學與行政人員等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資源,是在教育過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6]教育資源是教育事業發展的變速器,如果利用得當,就會大大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如果利用不當,就會產生消極后果。對此我們需要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經費的分配問題,重點考慮區域之間以及領域之間的辯證關系,保證教育事業的和諧發展;二是教育物資的利用問題,積極貫徹教育公平的理念,保證各種教育設施的合理使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從實事求是的態度,一方面注意挖掘和利用既有的教育資源,杜絕浪費和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對待教育發展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忌。

        由上可見,因材施教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了新的內涵,它不再是單純的從學生個性特點出發施行教育的方法,而且產生了充分發揮教師才華、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含義,成為了“因”學生之“材”、教師之“才”和資源之“財”三位一體內容而“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推動因材施教的實踐過程

        在明確了因材施教的新內涵之后,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搞清楚如何更好地推動因材施教的實踐過程。以其內涵為依據,我們可以大致從三個方面來落實因材施教,即因“材”擇學、因“才”教學、因“財”助學。

        因“材”擇學,意即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理想的專業知識或行業領域,保證學有所成。學習者可以從興趣、基礎、特長、品性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對于自己要學習什么內容做出明確認知,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材”擇學是學習的起點,但關系到學習者的人生道路,至關重要。其中對“材”的分析是關鍵,也是做出最終選擇的依據。對此學習者可以借助本人和老師雙方的綜合考量,以學生的取向為主,教師的建議為輔,形成最為合理的判斷。

        因“才”教學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特長進行教學,保證教育教學的內容言之有物、有理、有據。其二是指教育教學活動要立足學生實際,從學生個體的才能前提出發,給予有針對性的教學。因“才”教學是過程論,是決定因材施教效果的關鍵。在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必須進行必要的分析論證,對教師的“才”和學生的“才”有全面的把握,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因“財”助學指的是教育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既有教育資源的可用性,為教育教學提供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持。隨著多媒體等教學技術的普及,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凸顯出來。作為外因,教育資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豐富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增強教學方式的吸引力,提高教學內容的說服力等,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三個方面各有偏重,但并非相互脫離,而是辯證統一的。首先,從內容上看,這三個方面分別從學生選擇、教師教學和物資保障等環節上有所強調,指出了教育教學各方的職責和功用,體現了因材施教過程的全面性。其次,從邏輯上看,這三個方面有機統一,有了學生的因“材”擇學,教師的因“才”教學才能更有意義,如果再輔以教學資源的助力,就會大大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所以說,這三個方面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貫穿于因材施教的全過程。

        因“材”擇學、因“才”教學、因“財”助學雖然辯證一體,但要想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還必須充分依靠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和教師永遠都是教學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實踐者。一方面,學生要善于和老師交流,積極表達自我,讓老師有充足的機會了解自己。這是因材施教的關鍵。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的特點可以被老師所把握,就可以得到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反饋深入了解自己,可以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另一方面,教師要努力工作,積極展現自我,把個人才華運用到教書育人的工作當中。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也是對學生因“材”擇學的有力回應。只有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得到想要的東西,才能使有所獲的效果達到最佳。

        四、因材施教新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由上可見,因材施教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具有了新的內涵,相應地,也產生了新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理論上說,因材施教既是對儒家傳統教育思想的傳承,又是對當今“以人為本”理論的呼應,對于推行素質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和方法論意義。一方面,因材施教發端于孔子,貫穿傳統文化幾千年,是優秀文化成果的杰出代表。我們在此探討因材施教,思考它在當今時代的理論意義,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強調教育要從個性特點出發,尊重受教育者的現實條件,這種思想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完全相符,可以看作是“以人為本”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可見,因材施教的思想合乎古今教育理論的價值訴求,是當今時代的應然選擇,對于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素質教育是對傳統應試教育的修正,是一種能力教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已經擺脫了大而全的學科教育模式,轉而從受教育者實際情況出發強化個體素質的鍛煉和提高,包括理論水平、能力培養、技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而因材施教就為實現這樣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導。如前所述,因材施教要綜合考慮教學雙方以及相關設施的具體情況,這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再按照因材施教的模式進行教育教學,就可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可見,因材施教就是對于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模式構建,對于后者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和方法論意義。

        從實踐上說,因材施教既符合現階段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又合乎個人的發展利益,對于繁榮我國教育事業大有裨益。一方面,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已經充分顯現出來。人才是創新的動力源泉,人才是科技實力的重要支撐,人才是國家軟實力的杰出代表……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因材施教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機理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是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因材施教也必然合乎受教育者個體的發展需要,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現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優化的教育內容,有利于個人的成長成才。

        所以說,因材施教符合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有力支持。現階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多樣化人才,既要有專業性人才,又要有技術性人才;既要有學術性人才,又要有勞動性人才。因材施教很好地契合了這一目的。它堅持個性化的教育理念,倡導教育教學因人而異,旨在最大化地發揮受教育者的潛能,實現各盡其才。可見,因材施教在人才培養方面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完全符合當今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

        五、結語

        因材施教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在新時期具有了新的內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義。通過分析可知,因材施教的意思延伸是應時之需、必然結果,它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們必須全面把握這種新變化,并把它轉化成為我所用的方法論指導,服務于教育教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熹集注.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3.

        [2]劉彥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現代價值嘆息[J].中國電力教育,2012,(2):3.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洪雪瓊.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進及其啟示[J].高教論壇,2011,(3):127.

        第8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教育過程中,形成了有教無類、師道尊嚴、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誘導、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方法,努力培養當代大學生具有社會擔當和健全人格、有職業操守和專業才能、有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的“五有”人才。

        1 有教無類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其在《論語?述而》里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來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又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他認為人性都是皆善,但由于每人所稟氣質和習俗的不同而有善類和惡類之分,而且不論善惡,都可以通過教育而使其復于善,所以接受學生可以不分善惡的不同。

        “當前,不同地區間教育差距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比例偏低,”顯示出我國高校在招生上的不公平現象依然存在,依然不能做到對貧富家庭的子女一視同仁,這依然有礙于我們實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所以,傳統道德教育方法中有教無類思想對當前中國教育現狀仍具有指導意義。

        2 師道尊嚴

        《禮記?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可見,尊敬師長是尊師重道的體現。荀子說:“有師法者,人之大寶;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可見,這時荀子已把教師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

        然而,當今輕視教育、輕視教師的思想依然存在,但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所以“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

        3 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這一教育方法始終也是我國道德教育的重要經驗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教師這一職業的地位可謂被提到了正民風、安邦國的高度,如《周禮》中說:“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客”。

        時至當日,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在舊有的體制還未完全打破,新的體制還未完全建立的過渡期,導致出現了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所以在社會主義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須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則,秉持嚴格的師道,自尊自勵,刻苦鉆研,務必要養成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務必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及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成為受學生愛戴的好教師。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這是孔子教學方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據《論語?先進》記載,冉求膽小怯懦,而仲由則膽大冒失,對于兩個人的不同性格特點,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冉求,孔子教育他做事要果斷,不能畏首畏尾;對仲由,孔子則教育他做事時要三思而后行,萬事不能貿然行事。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數眾多,而且每個人又有自己獨特的品格和個性特征,再加上每個人的能力、志向、品德也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循序漸進

        孔子的學生顏淵感嘆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循序漸進式的教育是孔子施教中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一方法符合教學的客觀規律。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如果“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亦即如果雜亂地進行教學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教學秩序而不可整飭。之后,南宋朱熹和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等都發展了孔子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其實,要培養一個內圣外王的大學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并且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其目標,這是教育教學中一個普遍的教學規律,是古代先賢教學經驗的總結,教育者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教學原則。

        6 啟發誘導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據《論語?述而》記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聚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當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時,老師如果加以誘導,使學生能夠用一隅推出其他三隅的話,那么到最后就能夠完全弄清楚問題的本質了。在《禮記?學記》中又對孔子的這一啟發誘導之法進一步發揮:“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亦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引導、鼓勵,而不應該強迫或壓制,教育者只能起引路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教育教學中,受教育者是具有思維能力、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啟發誘導式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受教育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效地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種教育方法,堅決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7 寓教于樂

        第9篇: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因材施教 課堂 課后反饋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素質,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高等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不同特質的個體,如果我們在高等教育中充分重視因材施教,那么每個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充分發揮他們在智力、情感、性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優勢,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中就會很快地找準自己的位置。

        一、因材施教的起源

        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思想源于《論語》中記載的教育事例,在《論語·顏淵》篇中記載樊遲、司馬牛、仲弓、顏淵均曾向孔子問仁。樊遲的資質較魯鈍,孔子對他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仁”;司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于表態;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顏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范。總之,根據每個學生基礎和造詣的不同,孔子對同一問題給出了4種深淺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個學生的思想實際,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后人對其教育教學事例與思想進行了概括總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原則

        二、因材施教的涵義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針對教育對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礎等具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1]。 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長、知識能力等。這里不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遷”前后不同環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們各自的愛好和擅長。 

        因材,不僅表現出對“材”的客觀差異性的了解和承認,而且充分體現了對“材”的尊重和以“材”為施教依據的正確態度。就是揚長避短,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上各種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施教,不是“施知”,因為它指的不是單純的對受教育者交付或給予知識,而主要指的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進行啟發和誘導,使受教育者領悟,指導受教育者習得,而不是為受教育者包辦完成學習,即孟子所說的:“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因材施教,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隨意選擇運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三、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存在困難的原因

        在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存在著困難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教學模式、教學目的等因素導致的。

        (一)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高等教育仍然是以統一標準答案考試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惟一標準,學生適應這種教學模式能獲得較高的分數,因此使得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教學中的普遍化,導致因材施教難實施的現象困擾著我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

        (二)我們的高等教學仍然是以班集體為單位、以統一的教材和教學目標為條件進行教學,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思想是從個體教育教學中得出的。我們把從個體教育教學中得出的教育原則用于群體教學,導致在教學實踐中存在難以調和的局面,這是導致因材施教難以實施層面的原因。

        (三)我們的教學目標存在過多的統一,比如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的教材、統一標準答案,與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存在著目標上的矛盾。

        (四)傳統的基礎教育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教師只重視講課的速度和課程數量,而忽視了授課的內容和不同學生的特點。這是因為高校中原本就很有限的教師資源,教師又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中大量的課程。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就會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個性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就很困難了[2]。

        四、高等教育中實施因材施教的途徑

        如何進一步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精髓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材施教的理論承認差異性。教育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勵和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第二,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是從整體著眼,來辨析個體差異,不是面向個別人的英才教育,也不是只挑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第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必須使受教育者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有差異的個性達到一定共性要求。 進一步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我們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課堂教學內容選取與教學設計控制。教材絕對不等于課程,教學設計也并非只是備課。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本身的價值,把課程視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4個因素持續交互的動態情景,課程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生長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教學內容選擇當然也就應當注重對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4個因素的配合和整合[3]。統計學中的大數定理告訴我們:學生的成績分布是呈正態分布:中等成績的學生居多,而較差和較好的學生較少。因此,在課堂教學內容確定和設計時,我們應該結合中等學生的情況和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問題、任務和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思考、有所收獲、有所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行探究形式的學習。

        (二)課堂組織控制。在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根據學生特點,采用討論式、參與式和合作式的教學組織模式,能夠為學生創造交際活動的條件和環境。可以將全班的學生分成多組,通過小組討論或辯論的形式使學生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各自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作為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加以評價,并根據課文的內容從美學、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加以正確引導,以親切和自然的方式幫助他們討論各種問題,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膽量,又在實際運用語言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高效地提高他們相應的水平。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時間是因材施教的關鍵環節。

        (三)課堂任務控制。課堂練習是培養學生動手和動口能力、訓練學生思維方式、實施因材施教的又一關鍵的環節。通常是以問題為媒介進行練習設置,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涉及問題的多少可把問題分為基本問題和綜合問題。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等的差異,設計出不同的練習內容,并對不同學生的練習結果加以不同的點評,使不同學生的個性和能力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四)信息反饋控制。根據信息控制論,任何系統只有開放并加強其與外界的信息交流,才能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在課堂教學中,加強信息反饋,盡量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才能達到因材施教。為加強信息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協商式、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學,給每一位學生提供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通過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討論、提問、談話、個別指導以及巡視練習等形式,盡可能使學生獲得較多外界信息,然后存儲、加工、運用這些信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反饋,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通過自我檢測、自我認識,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偏差、失誤加以糾正和調節,實現自我控制。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察言觀色,通過征求和聽取不同學生的要求和建議及時捕捉反饋信息,進行教學調控。這樣,不同的學生會接受到不同的信息,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信息交流、反饋過程中,使自己的知識不斷增加,個性得到發展。

        (五)課后互動交流控制。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大部分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時間偏少,教師上完課就很難再看到他們的身影,而在英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時間占總課時的80%還要多。哈佛大學的老師,他們每個星期都要定時間和自己的學生聊天。老師要求可以談論任何話題,可以涉及人生、價值觀、生活等。導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洞察了學生的思想和個性特點。從側面了解到了他的興趣和知識構成,為老師更好的培養和發展學會做了準備。

        五、結語

        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正確處理傳授學科知識內容與傳授學習方法的關系,是盡可能實施因材施教的具體路徑。不同的課程具有不同的學科知識內容,可培養不同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或創新能力的不同側面。教師也可采用聯想法、逆向思維法、列舉法、案例教學法、故意混淆法等,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都可以成為因材施教的方法或其有機組成部分。方法存乎一心,各人妙用不同,用到最高境界便叫藝術,即因材施教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封平華.“因材施教”與因教施材——對“因材施教”原則的反思.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3(1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 日韩福利在线看 | 亚洲综合自拍一区首页 | 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