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課程資源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程資源的作用

        第1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論文摘要:目前,資源與環境法課程已經在資源環境類專業中開設,這門課程雖說是法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對于資源環境類專業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開設資源與環境課有利于豐富教學授課形式,有利于學生了解常識,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完善資環類專業的科學體系,有利于大學生參與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等等。 

            一、引言 

            由于城市化,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脹,全球的環境急劇惡化,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比如:土地的退化,水資源的缺乏,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中國作為全球的一個發展大國,更是面臨這樣的環境問題,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已達到了367萬平方千米,并且還在增加?;哪苍谘杆贁U展,每年由于酸雨的破壞造成50億美元的損失,并且殃及其他相鄰的國家。1997年,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每年由于水、氣的污染,經濟損失高達540億美元,這還僅僅只是間接損失。若是更為詳細全面的考慮,直接經濟損失2-3倍,甚至10倍。環境問題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國民尤為關注。為此,我們國家將保護環境制定為一項基本國策。 

            資源與環境法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一種邊緣學科,也是交叉學科。其內容涵蓋了倫理,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知識,所以在高校中開設資源與環境法是很有必要且具有意義的。 

            二、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的作用 

            (一)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了解環境法常識 

            資源環境法中有許多基本的常識問題,人們通過資源環境法了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了解了這方面的常識,詳細分析我國目前的環境問題如此惡劣,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程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積極 

            意義。 

            (二)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程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環境法制教育 

            開設資源與環境課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法制教育。環境問題如此的嚴重,進行保護和管理必須采取有效的手段:法律手段用其強制性,權威性等特征,成為主要手段。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更容易的約束其破壞行為,在高校開展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三)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程有助于完善資源環境類專業的學科體系 

            開設資源與環境課有助于完善資環類專業的科學體系,資環類專業課程開設多方面學科,而資源與環境法內容與其密切相關。如環境管理制度制定,農用保護,總體規劃等解決環境問題,涉及了自然科學的諸多領域。要加強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的相關知識學習……要想保護環境,純粹的自然學科知識遠遠不夠,因為它涉及到了人口、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方面。所以,社會科學的知識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及資源與環境法教育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法律意識,知識水平等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資源與環境法應該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開設,去增強大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程有利于大學生參與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 人類要可持續發展下去,必須推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大學生扮演著主要角色,通過開設資源與環境法課程樹立大學生價值觀、環境觀、倫理觀。積極開展資源與環境法,有助于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而如今,許多高校正在擴招,校園就得增設面積,校園就得規劃,其中包括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多方面的措施,引導大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說,愛護花草樹木,垃圾分類投放,盡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節約用水,用電等等。在實踐過程中養成保護環境的日常行為習慣。 

            (五)開設資源與環境法有助于優化校園環境,創建“綠色大學” 

            “綠色大學”的創建,需要我們每個人自覺的保護環境,保護我的的校園。在環境幽雅,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下我們能夠更好的學習知識。古語曾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創建好的校園環境,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和諧價值觀有機的結合,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可以只讓創建“綠色大學”只注重形式,要付出實際行動,讓校園成為學生們發展的良好平臺。 

            總之,在高校中開設資源與環境課程非常有必要。在資源與環境法課中,有些比較抽象的理論,所以可以采用非富多彩的方式授課,寓教于樂。大學生代表著祖國的希望,進一步加強校園環境的改善,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在我們加大立法執法和宣傳力度的同時,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加入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改善客觀生態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蔡守秋.論環境安全問題[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1,(5). 

            才惠蓮,王宗廷.高校環境法制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 

            金瑞林主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 茶葉包裝與儲運 課程建設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9-0073-02

        “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是茶學與包裝學相互結合發展而成的一門交叉學科課程,該課程是針對茶葉生產包裝、貯藏、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而形成的理論與技術學科體系。任何學科課程都要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不斷充實內容、豐富內涵、完善更新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也概莫能外。

        一、云南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這一特定地理環境下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中國有56個民族,云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聚居著25個民族,這些民族分別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諾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獨龍族、滿族。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云南擁有豐富而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多代人的艱辛努力和積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豐富多樣并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是其他民族不曾擁有的,代表著本民族特色。例如史前文化、古滇國文化、南詔大理國文化、元明清時期獨特的滇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獨特的茶馬古道文化、馬幫文化等。又如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傣族的貝葉文化、彝族的太陽歷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白族本土文化、藏族藏傳佛教文化等。就建筑來說,傣族的竹樓、白族的三坊――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等各具特色。云南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更加異彩紛呈,傣族的筒裙、納西族的七星披肩、彝族的天菩薩和披氈、景頗族的銀飾戎服、德昂族的藤篾腰箍等。飲食文化特色突出,各地名特食品,展示了云南飲食文化特有的內涵。

        隨著云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云南的民族文化資源面臨著逐漸喪失的危險,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問題被鮮明地擺在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面前。多樣的民族,各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積淀都是云南社會和諧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積極元素,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發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的流動、現代文明的沖擊,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傳承受阻,傳統正在消失,需要大力搶救、挖掘、保護、弘揚和科學開發與利用。

        二、云南省“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作為茶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在云南省茶學教育中已開講多年,所用教材是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包裝與儲運》。云南農業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開辦茶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為了拓展茶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培養茶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較早地開設了“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

        面對著美學理論、廣告理論與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以及自動化設計理論與技術的進步,“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面臨著與時俱進的課題。除了將電腦自動化設計、新包裝材料知識、傳感信息技術、倉儲信息化管理及運輸現代化等知識及時充實到課程之中外,云南農業大學作為云南省重點大學,應該在保護和發展云南民族文化傳統方面發揮自己力所能及的積極作用,學校的普洱茶學院所開設的“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應該體現地方特色,以開發和利用民族文化為出發點,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資源,將當代科技與民族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把“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成為富有傳統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邊疆地域特征、先進的時代科技氣息的精品課程。

        三、云南民族文化在“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上的運用

        云南民族文化是一個巨大的“金礦”,是云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痹颇厦褡逦幕木A完全可以被“茶葉包裝與儲運”這門課程吸收利用,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1.云南民族服飾文化可以豐富“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的內容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云南各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發揮本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吸收借鑒其他兄弟民族的文明成果,創制并傳承了各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飾,這些服飾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圖案多取材于本民族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生存環境中花鳥蟲魚以及山川風物。有的圖案簡潔明快,有的圖案復雜別致;有的造型通俗平常,有的造型新穎罕見;有的顏色簡單明了,有的顏色華麗多彩;有的材質普通易尋,有的材質貴重稀有,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完全可以借鑒云南各民族服飾在造型選擇、圖案設計、顏色搭配、材質選用上的長處,結合茶葉自身的品質特點和文化底蘊,創制出美觀、精致、富有民族文化氣息的茶葉包裝。

        2.云南民族文化中的生產、生活傳統及民族傳說、歷史史詩與歷史典故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提供了設計素材

        茶葉是具有厚重文化的傳統產品。這就要求茶葉包裝也要突出文化品味,茶葉包裝上的圖案選材可以是云南各民族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民族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民族傳說、歷史史詩與歷史典故,這些源于生產生活和歷史傳承的素材會為茶葉包裝設計提供鮮活的創作源泉。如果將這些素材運用地科學和恰當,將會極大地提升茶葉包裝設計的水平,讓茶葉包裝更富有民族文化的韻味,更能反映云南茶葉源于大山、源于生態、源于邊疆、源于民族的文化特征。

        3.云南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文字也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提供了特殊元素

        云南民族中有的民族是有自己本民族的獨特文字的,如納西族擁有東巴文、傣族擁有傣文、回族擁有伊斯蘭文、藏族擁有藏文等,這些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有的已經不再使用,成為了死文字,有的仍然發揮著傳播和承載文明的重要作用。

        在茶葉包裝中使用這些文字作為一種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民族文字的書寫所使用的字體、書寫工具和書寫顏料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多樣化的民族文字不僅起到宣傳的作用,也為茶葉包裝點綴上了民族特色,成為茶葉民族包裝的亮點和鮮明標志。

        4.云南民族文化中民族所使用的盛具和材料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設計及包裝、儲藏材料的選擇提供了資源

        云南各民族在各自的繁衍生息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生產與生活用具,他們利用生活環境中固有的資源所創制的這些用具既具有實用性又富有藝術性,比如一些竹器、藤器、布器、木器、石器、陶器、鐵器、銅器和錫器等,用于盛放生產與生活用品,非常方便耐用。茶葉包裝要積極吸取這些盛具的藝術營養,在按比例縮小或放大仿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力圖使設計出的茶葉包裝更適合包裝與盛放茶葉。

        在包裝材料的選擇上,不應該丟掉傳統,傳統的包裝材料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用竹筍殼包裝普洱七子餅茶或磚茶,具有驅蟲、防潮、透氣等良好的功效,比牛皮紙的效果要好,若有條件,還是提倡使用這些傳統的包裝材料。此外,木器、布器、藤器、陶器、錫器等,也在茶葉包裝與儲藏中普遍得以應用,這對于茶葉包裝的民族化是非常有益的。

        5.云南民族文化的圖騰文化、節慶文化、婚戀文化、飲食文化、民居文化、喪葬文化、生態文化和祭祀文化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茶葉包裝提供了獨特的設計素材

        有獨特性才會有差異性,云南民族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但最能體現其各民族文化特質的便是其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圖騰文化、節慶文化、婚戀文化、飲食文化、喪葬文化、生態文化和祭祀文化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圖騰崇拜、敬畏對象以及民族信仰;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節日慶典、婚戀觀及婚戀行為、飲食習性、住房特征、喪葬習俗、生態傳統和祭祀禮節。這些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觀念的文化形態為茶葉包裝提供了獨特的設計素材。

        只要將各民族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形態的含義及典型表現形式加以綜合研究,探究出其外在文化形態所體現的規律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礎上,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將茶葉包裝設計的造型、圖案、色調融入云南民族這些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元素,以發揮云南茶葉包裝在民族文化宣傳、繼承和保護發展方面的作用,同時,為云南茶葉包裝注入源源不斷的民族文化的活力與動力。

        6.云南民族的經貿文化和商旅文化是“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需要重點吸納的文化養分

        在長期的邊疆經貿活動中,在云南省誕生了一條條云南各民族以及云南與外界交流物品、互通有無的貿易之路,當代人命名它們為“茶馬古道”,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有了古道,有了古道上的驛站,有了在這些充滿坎坷的道路上往來的富有冒險精神的馬幫和商旅,當時邊疆人民的生活才變得更好。古道上運輸的物品比較豐富,有茶葉、鹽巴、鐵器和工藝品等,雖然道路艱險、行程艱辛、風餐露宿以及可能會遭遇疾病困擾、野獸襲擊、土匪搶劫,但是靠著集體的團結一致、排除一切困難的勇氣、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使當年的茶馬古道上活躍著生生不息的馬幫和商隊,主要由云南各民族同胞開辟的云南茶馬古道以及古道上的愛情與歷險故事加之商旅文化、貢茶文化、茶馬文化都是“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乃至儲運可以吸納的文化養分,在當代茶葉包裝領域可以深度挖掘和積極運用。

        四、利用豐富的云南民族文化推動云南省“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的快速和健康發展

        云南省各開設茶學專業的大中專院校所開設的“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都應力爭利用好云南省豐富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代云南提倡文化多樣性,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強省的社會背景下,“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也應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云南各民族的文化資源,讓云南民族文化滲透到“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中,讓“茶葉包裝與儲運”充滿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以期讓云南民族文化成為在云南開設的“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鮮明特征。

        在當前學科融合和交叉的大趨勢下,云南民族文化和茶葉包裝與儲運的彼此結合,既充實了“茶葉包裝與儲運”的課程內容,豐富了“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文化內涵,增加了“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將促使今后從事云南茶葉包裝事業的人才擁有更好的運用民族文化來設計生產茶葉包裝的意識和能力,為提升云南茶葉包裝事業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水平發揮重要作用。另外,通過將大量的民族文化植入到云南茶葉包裝之中,也將極大地促進云南民族文化的宣傳與推廣。

        隨著云南著力建設綠色經濟強省,茶葉經濟一定會得到更大、更好地發展。茶葉包裝作為茶葉商品生產和營銷的重要方面,也一定會得到長足的進步。找準民族文化的賣點、切入點和突破點,在云南茶葉包裝上標注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結合云南旅游事業的發展,云南茶葉包裝文化和事業一定會在文化助力的基礎上厚積薄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推介效益。云南茶葉包裝事業的良好發展也必將最終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的良性提升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 雷、陳出云、徐游宜.云南工藝品包裝設計探討[J].湖南包裝,2007(2):21~25

        第3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積極開發、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笨梢娦抡n程改革要求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一、新課改要求的課程資源意識

         

        第一,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長期以來,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甚至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而從我國教育的指導思想“三個面向”和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來看,還有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無一不把目標指向學生的發展,因此,只要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的資源都應加以開發、利用。

         

        第二,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及發揮效益的水平。

         

        第三,學生也是課程資源。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一方面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課程的依據,另一面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學生創造著課程。從表層看,課程是有特定的社會成員設計的,但從深層次上看,課程是由兒童來創造的。課程的實施不是設計者預設的發展路徑,學生也不是完全通過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在與課程的接觸中時刻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和體驗課程,并創造出鮮活的經驗,而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是課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不應把課程及教材視為兒童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而應發揮兒童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的作用。

         

        二、如何開發利用政治課程資源

         

        (一)首先教師應具有敬業精神。

         

        (二)教師要具有合理地鑒別、開發、積累、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為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汲取新的知識營養,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頭腦,學習新的技能與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三)擴展教材資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并不是拋棄教材、削弱教材,而是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使用,創造性地使用。課程的學習不是靜態的復制、被動的適應,而是動態的生成、主動的建構。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關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內容,賦教材以生命的活力。

         

        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知識體系,及時關注時展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素材,只有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開發課程資源,適當充實教學內容,才有利于落實新課程理念,才能使課程具有時代性,保證教學內容與社會同步發展,保證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社會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賦予教學內容感染力。如講到講到“公民”,我用到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公投熱點,及馬航失聯,我國政府盡力搜救;講到“生命健康權”,用到云南昆明的恐怖襲擊案等。

         

        (四)教師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不僅要聯系社會實際,更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文本知識如果硬性灌輸,學生會感到乏味,要注重依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營造教學情境,力求使學生通過情境活動、體驗、感悟,對文本知識自我解讀,與文本知識進行溝通、對話,使文本知識能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融通、內化,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如講到人格尊嚴權的時候,我問假如咱班丟東西了,有人提議對每一個同學進行搜身甚至采取選小偷的辦法,這種做法對嗎,該怎么做時,就有學生回答說,由班主任進行教育,讓偷東西的人悄悄放回去,學生說他們班里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事,班主任就是這樣做的。還有講到要維護我們的生命健康權時,正好我們學校校園里在施工,我問為什么要加防護網,學生立馬就能回答出來。

         

        (五)要開發利用學生這一人力資源。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還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平等的主體地位。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這是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比如要防止課堂上生成性資源的流失。如講到平等待人這一內容時,課本上有一材料,某學校要建立合唱隊,列出招聘隊員的條件,其中有一條是長相好。有學生堅持說長相好代表學校的形象,應該要長相好的。我當時解釋的不怎么好,沒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還有講到如何維護我們的人身自由權時,我用了課本上的例子“李民的教訓”,可總覺得說服力不夠,因為有學生堅持說,有些人欺軟怕硬,就認揍。課堂上生成性資源的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峙赂匾氖菦]有從根本上改變以教師為主的觀念,沒有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沒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學生在政治課堂上的各種狀態和表現,甚至是錯誤的回答都可能是具有現實價值或潛在價值的課程資源,具有開發利用的必要性。

         

        (六)要建立“社會即課堂”的大課堂教學觀。政治課程資源的特色是其他課不具備的。具有開放性:學生手頭的政治教材、資料;從內容上,國內外重大事件,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當代科技發展最新成果,現代化建設成就等;從形式上,除了文字、實物、音像、互聯網、廣播、報刊等資源外,還要挖掘、利用隱形的,如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從時空上,歷史的、現代的;本地外地,國內外的;校內外等,只要有利于政治課教學,都應盡可能開發、利用,都可成為潛在的課程資源。要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學會挖掘其中的課程資源。

         

        (七)開發利用政治課程資源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方法靈活多樣,記錄,剪輯,做卡片等。如中午的新聞聯播,今日說法,這是我經常看的欄目,并且電視旁準備了一個本子,認為有用的隨時做記錄?!吨袑W生時事政治報》更是充分利用。

         

        (八)要以正面材料為主,傳遞正能量,適當地用一些反面的事例,但要認真處理,起好導向作用。

         

        總之,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只有切實轉變觀念,并付諸行動,開發利用好政治課程資源,才能把新課改理念落到實處,才能實現新課改的目標。

        第4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課程資源、探究、認知、效率

        物理教學離不開現實的物理情境,但是學生的直接經驗、學校實驗室的條件都是有限的,造成教與學的矛盾,傳統教學模式與新的教育理念之間的悖逆。實踐證明,多媒體課程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載體以其固有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充分開發和利用多媒體課程資源,是一條化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徑。

        一、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激發探究意識。

        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要想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地探索,這就要求在課堂有能吸引學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而多媒體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手段,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特點,隱含豐富的興趣因素,可以直觀形象展現觀察的事物或現象,打破了教師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簡單的講授模式,易于引起學生注意,給學生以最直接的感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樂于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例如:在講物理“引言”課時,放映錄像帶,向學生展示一幅幅生動、神秘的畫面:浩渺的宇宙、運行的星球、騰空的火箭、雷電交織的夜空、透過森林的陽光、鬧市擁擠的人群……這樣一定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全神貫注觀看錄像,將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認識到物理與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認知進程。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有許多摸不著、看不到的現象,學生對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現象缺少豐富的感性認識,很難理解和掌握,更談不上什么創新。而物理教學中大量的內容又是實驗無法直接向學生提供的。例如:天體運動、大型船閘、航天發射、磁場、電流方向等,這些學生都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教學內容??衫秒娨曚浵窕蚨嗝襟w課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把所講的對象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快為慢、化繁為簡,從而把看不見、看不清的東西通過多媒體變成看得見、看得清,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遙遠的東西變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聲、色直接付諸于學生感官,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創新活動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時空環境,學生見其形、聞其聲、觀其色,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加深認識,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復雜的教學內容。

        三、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培養探究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獨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多媒體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幫助的。學生認識事物,往往是從籠統模糊的印象向確切清晰的感知過渡。在這種過渡中,學生要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和積極的思維,對事物進行去粗到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幫助學生具體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質,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例如:在講述滑輪時,要探究的問題之一是:外力提起繩端的距離與物體升高距離的關系。由于刻度尺刻度太小,不僅后排的同學看不見,就連前排的同學也難以觀察到演示實驗中這一重要關系。如果用投影儀將實驗裝置投影出來,增大可見度,通過學生細致的觀察,處理獲得相應的數據,就能分析、概括出這一規律,很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難點,既訓練了學生觀察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第5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參與式合作研討;程序;人口資源與環境

        未來世界的競爭,無論是經濟競爭、軍事競爭、政治競爭或者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素質的競爭。21世紀呼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育要適合學生成長,適合人才培養。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是達到教學最優化理想境界的關鍵一步。教學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學思想和教學原理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主題,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規范化教學程序和操作體系。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要求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愛學、想學、會學,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并確實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與觀念。為此,我們設計參與式合作研討教學模式,并在人口資源環境課程中加以實際應用,本文將對此模式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參與式合作研討教學模式在資源環境教學課堂應用的意義

        1.大學教育需要參與、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以便做出檢驗、判斷和選擇

        大學教育究竟應為每一個青年提供一條什么樣的知性路徑,也許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對學生而言,大學是他們把數年時間完全用于科學的思考的時間,從真理和精神世界的知識探求中探知作為公民的真正責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類。也許我們沒有最好最聰明的學生,但參差百態的學生才是真實的社會形態,大學教育有義務和責任幫助他們成長為獨立自主的人、負責任的人。大學教育需要創造一種鼓勵學生提問和深入思考的學習環境,在這一學習環境中,大學生們能參與、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聆聽不同的看法、事實和建議,以便在未來做出檢驗、判斷和選擇,獲得知識、方法、理念和信念。合作研討課有助于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以及發展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并且使學生能夠在復雜的模糊的事情面前抓住事物的特點,自主地解決問題,可以最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平等自由的討論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達到發展學生素質的最終目的。

        2.參與式合作研討是資源環境教育的社會批判方法,有助于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轉變環境觀念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走向和諧,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公民生態環境意識與生態環境素質的提高依賴于基礎環境教育,基礎環境教育實際上是在追尋人與自然、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和諧,是在進行公民關于社會權利和責任的教育。成人基礎環境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環境素質是關鍵所在,因為他們是現階段和潛在的社會精英和中堅力量,他們的認知水平、知識素養、對環境的敏感性、對環境問題的深刻認識、對環境問題的批判性理性思維與見解關系到未來他們的環境價值觀念、對環境所采取的行動及個人對環境問題能夠承擔并勇于承擔的負責任的行為。因此從社會發展及需求看,高等教育階段需要有關人口資源環境的基礎環境教育。

        參與式合作研討是資源環境教育的社會批判方法。提出問題、了解相關的環境思想、提議和理論,搜集有關資源環境問題的全面信息,并加以辨別與處理,力求獲得該問題的更好的理解,在各方解決方案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思考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與行動對未來的影響,這種方法是一種內在批判方法,培養了分析能力,揭示了與問題相關的個人與群體的利益和所持價值觀,獲得了態度的改變及對環境負責的行為方式。

        二、參與式合作研討教學模式的具體程序

        三、參與式合作研討教學模式如何更有效地應用

        1.創設有效的參與式合作研討話題

        應用本模式教學,我們希望通過參與性合作學習與個人理性思維樹立正確的人口資源環境價值觀。觀念的形成與態度的確立基于大學生個人理性的思維,思維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通常是在人們產生要求、需要了解或解決某個問題時才會積極起來。有了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去積極地開動思維,因此創設有效的參與式合作研討話題顯得異常重要,因為這些話題是啟動思維的必要條件。人口資源環境課程恰好有相當多可供研討的話題,如: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哪些影響?城市化發展對人口有吸引力嗎?減少人口能提高人均GDP并解決失業、資源、環境問題嗎?供水緊缺有可能造成哪些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為什么在中亞、埃及及阿拉伯半島地區有可能爆發奪水之戰?面對供水短缺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哪些相應的措施?可再生資源與非再生資源具有哪些特點?根據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及能源資源的現狀特點分析說明常規能源資源耗竭的嚴重性與緊迫性。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呈現出什么樣的總體趨勢?有哪些證據可供證明?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對人類環境會產生哪些可能影響?你認為控制全球變暖問題可以采取什么樣的對策?我國目前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有哪些?中國經濟發展能否具有持續性和普惠性?發展的成果能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能否使城鄉居民普遍受益,如何受益?結合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談談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為了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我們大學生能做些什么?……

        參與式合作研討話題可以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及關鍵處,結合學生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出的具有思考和啟發意義的話題,也可以是學生課前、課中閱讀教材后所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只要有助于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制造求解的懸念,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主觀能動性,都是有效的有價值的研討話題。

        2.創設有效的合作研討環境場

        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要角色,他們不僅要在課前準備好相關問題的資料信息,而且要以合作小組的形式整理好相關資料;他們要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爭論,還要專心致志地傾聽其他小組的意見與建議,同時適時地進行解答、質疑與爭辯。這就要求創設一種有利于合作研討的環境場,研討與對話是一種心靈的溝通與交流,只有在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開啟心智,激發靈感,碰撞出思維創新的火花。從任務的設定、小組的合作查閱資料到小組共同整理資料、形成相對統一的意見與建議,再到課堂的共同討論,每一環節都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舒適的環境,讓學生能夠開放自己的心靈,張揚自己的個性,釋放自己的潛能,學生才會輕松愉快、活潑熱情、積極有效地進行研討,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與研討。

        3.教師的有效引導觸動學生的研討動力

        我們強調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否定和取消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他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學,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觸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升。參與式合作研討教學中,教師的導學體現在三個方面:課前導讀、課堂導議、課后導思。

        進行課堂討論前,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討論的題目并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閱讀和搜集有關資料,認真準備意見和寫出發言提綱。如針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教學任務,確定全球氣候變化的研討話題,引導學生查閱氣候變化的證據、氣候變化的原因、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氣候變化控制對策、我們的選擇等相關資料;資料收集后,引導每個學習小組先整理一下要討論問題的資料,理清思路,如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小組組員也可及時補充或修正其觀點。可能各小組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因此在交流中,學生能清晰地理解到各小組所要分析的內容,并能直接做出簡單的評判、思考與選擇。

        課堂研討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就相關的問題展開研討時,教師首先應注意討論的氛圍,關照不同層次的學生,注意引導使討論不至于偏離所要討論的話題太多。其次,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討論的技巧。如何更好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如何提出你的觀點,如何用有力的證據證明你的觀點。第三,要求學生能說會聽。要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分析對錯,以便及時修正和補充,同時也可借此檢驗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千萬不能只顧自己說,不注意他人的觀點,要組織好語言,發表觀點時做到表達清楚,有說服力;如果對某個方面問題還想不清楚,可以反復地與同學談論,聽取各方面的看法。第四,要求學生要以理服人。不要糾纏對和不對,要重在擺事實、講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發表的觀點,千萬不能無理取鬧。第五,引導學生學會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如何做到不盲從,如何做出獨立的判斷,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激烈的爭辯與研討后,學生就真的形成了科學的概念、正確的態度與理念了嗎?知識與能力遷移了嗎?懂得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嗎?這些還有待于教師的課后引導反思。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研討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資源與環境問題?我們是怎么解決所要討論的問題的?是怎么得出結論的?針對這些資源與環境問題,我們能改變什么,能做些什么嗎?你的選擇是什么?……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希望借助本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確實提升大學生的人口資源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形成個人負責任地對待資源環境的態度,做出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選擇。

        參考文獻:

        第6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關鍵字】 數據通信課程 信息化教學設計 教學改革 考核評價

        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數據通信技術融合了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快、影響最深遠的技術。隨著數據通信技術的應用深入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維護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高職院校為國家培養基層技術人才,在數據通信網絡領域變得更為緊迫,因而掌握數據通信的理論原理和實操技術對高職網絡通信類專業的學生更為重要。

        由于該課程是校企合作專業承上啟下的專業支撐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在確定本門課程針對的崗位群之后,根據崗位群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能力素質的需求,與企業專家共同討論而制定的,并圍繞企業實際的工作項目來設置教學內容,實現學習與實踐的無縫銜接。課程使用中興通訊NC教育系列教材《IP網絡技術》,針對學生基礎薄弱、喜歡動手實踐的特點,校企合作配備了中興公司開發的ZXR10交換機、路由器實訓設備以及Cisco仿真軟件,解決了以往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僅通過知識內容講解,學生無法掌握交換機、路由器的內部結構和開通交換設備的問題。根據實際工作項目的復雜程度,筆者設計出局域網搭建、網絡間互連、網絡擴展技術及應用、交換技術典型案例分析等典型項目,每個項目包含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小任務,配合中興ZXR10系列交換機、路由器及Cisco仿真軟件等實訓設備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通過對數據通信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數據通信技術的基本構架、原理及組網方式,掌握數據配置和業務調試、設備故障排查、故障處理及設備維護的基本技能,具備IP網絡分析和IP網絡優化與維護的基本技能。經過2年多的項目化教學實踐,不但強化了學生在團隊溝通協調能力、方案設計技能,同時還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由于本門課程理論性強,知識點枯燥,重點難點多,筆者也發現學生在課堂上雖然動手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但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二、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數據通信課程中的運用

        近年來,在信息技術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國內多所高職院校(包括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校企合作專業都相繼開展了信息化教學研究及實踐,取得明顯效果。為提高課程教學水平,強化教學效果,筆者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數字資源進行有效融合,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系統優化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信息技術將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融合設計,創造逼真的職場環境和氛圍,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基礎、層次等特征,以信息技術為支持,充分應用中興ZXR10系列交換機、路由器實訓設備,綜合運用多媒體課件、個人電腦、在線視頻會議系統、中興數據通信助理工程師認證題庫、Cisco仿真教學軟件、“快樂Study11”微信公眾號平臺等信息化資源,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三大過程有序結合,營造出真實的信息化環境,搭建師生、生生高度互動的信息化教學平臺,突出課程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系統優化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

        課前,筆者通過公眾微信號推送電子教學任務書,提出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本節知識重難點供學生預習,激發學習興趣。課上,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1+N、團隊合作、角色扮演、競賽角逐等教學方法(如圖1),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分析理論知識,并借助中興ZXR10系列交換機、路由器進行實操演練,Cisco仿真軟件輔助練習。課堂上,筆者作為主講教師負責課程的講授,引導學生去思考,提出項目設計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并設計方案。學生運用網絡、實操設備、仿真軟件等信息化手段,根據項目要求,進行個人項目方案設計,小組項目方案設計環節,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溝通能力。助理教師則輔助學生完成項目設計方案,幫助同學解答疑難問題。當同學設計完成以后,通過在線視頻會議系統,將設計方案上傳給企業老師,通過與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教師進行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企業教師也給予學生更為專業的指導,形成1+N的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分組實戰競賽,充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未來工作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學習效果。

        課后,學生可通過公眾號鞏固知識點,查看課后小結,完成章節練習,了解行業資訊,反饋留言,預習新課等,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此外,學生還可免費使用Cisco仿真軟件進行課后拓展提高,復習實操配置任務,鞏固實操技能。在同學們課后提出疑難問題時,教師還可通過QQ群為同學解答,或通過網絡在線直播平臺為有定期開設在線直播課程,學生可通過直播平臺實時提問,教師及時解答。

        本課程的考核按實訓40%,平時20%,期末筆試40%計算。遵循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根據平時項目中的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組長重點評價,教師總結評價4種方式進行綜合測評,形成的多元化教學評價,得出學生的實訓考核成績以及平時成績。理論部分的40%則通過期末筆試來考查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本課程還實行以證代考,學生通過中興數據通信網絡助理工程師認證考試即可獲得本課程成績。

        第7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一、教材與非教材課程資源關系現狀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首次提到了課程資源的概念。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從課程資源的定義以及時展的要求看,盡管教材(主要是教科書)直到現在依然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盵1]課程資源應當包括教師、學生、教材以及其他形式。其中,教師、學生等是非常重要卻又容易被忽略的課程資源?,F有的研究缺乏對教材與非教材資源關系的深入探討,兩者有什么樣的地位,存在何種關系,是不應當被忽視的問題。由于非教材資源一般指的是除教材之外的課程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及其他形式,本文由于討論的需要,非教材資源特指除教材、教師和學生以外其他形式的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課程內容的來源。教材與非教材資源是課程資源的兩個組成部分,構成了課程知識的來源。我國歷來有重視教材的傳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課程被認為是教學科目或教學科目的總和。受傳統課程觀念的影響,在課程實施中教材被置于核心地位,非教材形態的知識要么被排擠出課程內容,要么被置于邊緣地位,成為教材的輔助與工具。在課程資源視域下,表現的是教材與非教材資源不平等與分離的狀態。

        (一)教材與非教材課程資源不平等

        1.課程資源的選擇以教材為依據,忽視非教材資源

        課程資源選擇是從廣泛存在的資源中,選擇符合要求的資源作為課程內容,因此選擇的資源直接決定了課程內容。在課程資源開發中,不少教師認為非教材資源選擇的依據是教材,非教材資源的選擇應當以教材知識為依據和標準,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選、補選。有論者指出,應當以教科書為核心對課程資源篩選與整合。[2]這樣非教材資源處于為教材服務的地位,成為掌握教材知識的工具。

        2.課程資源的組織以教材知識體系為依據,忽視非教材資源的作用

        許多教師認為,課程資源的組織應當以教材為中心,教材自身的知識要求與邏輯體系是課程資源組織的標準與原則。非教材資源應當圍繞教材,尋求與教材邏輯的契合,并不需要考慮非教材知識自身的特點與作用。這樣課程組織與教材體系并無不同,課程的內涵被窄化,教材成為課程的實體,非教材資源成為教材的補充而不受重視,本質上只是教材的依附。

        教材與非教材資源不平等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課程目標的缺失與異化。教材地位較高,非教材資源地位較低必然導致教學重視教材輕視非教材資源,但是教材的知識與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完成課程目標的達成。例如,培養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等都離不開非教材資源。輕視非教材資源使得其并不能完全發揮作用,因而課程目標實現困難,易缺失與異化。其次,課程內容的貧乏與單調。重視教材輕視非教材資源使教材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課程目標強調教材知識的掌握,課程內容也以教材知識為主。邊緣化的非教材資源只是掌握教材知識的工具,自然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并不是課程內容的有機構成。以教材為主要成分的課程內容必然會貧乏與單調。再次,課程變革的落空。課程變革旨在改變傳統上以教材為核心的課程觀,通過充分開發課程資源,以擴充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實施形式。受傳統課程觀以及知識觀影響,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易造成教材與非教材資源地位不平等,使最終形成的課程很難擺脫傳統因素的影響,課程改革淪為對未來美好藍圖的想象。

        (二)教材與非教材課程資源分離

        1.課程組織簡單復制教材知識體系,輕視非教材資源

        教材與非教材資源的分離,是教材與非教材資源沒有形成整合狀態,并缺乏有效的融合機制。再加上教材地位較高,非教材資源地位較低,容易忽視非教材資源的特點與作用,教材的作用被放大。因此,課程組織的依據是教材的邏輯體系,課程缺乏獨立的組織體系,教材知識、組織形式代替了課程知識、組織形式。

        2.課程實施方式單調,忽視非教材資源形式的多樣性

        教材的內容與身份決定了其組織形式必然要考慮到普適性而忽視差異性。因此,教材的實施形式要受到一定程度的規約。非教材資源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要求靈活的實施形式,但是教材與非教材資源的分離使以教材組織形式為依據的課程必然傾向于某一種課程實施形式,忽視其他類型的課程實施方式,因此課程的實施形式必然趨于單調,并阻礙非教材資源充分發揮作用。[3]課程評價注重認知能力的發展,忽視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教材與非教材資源的分離強化了課程中教材知識的地位,使非教材知識淪為教材知識的手段與工具。因此,教材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和目的,非教材知識是工具與輔助。課程評價自然而然地把重心指向教材知識以及學生技能的發展,忽視非教材資源知識。教材知識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非教材知識對學生非認知能力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從某一方面來說,評價重視的是學生的認知能力,而忽視非認知能力。

        教材與非教材資源分離有許多危害。首先,教材與非教材資源分離不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教材知識有其特定的作用,一般有利于知識與技能的發展,但是情感與態度等用文字很難表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教材資源一般對培養情感與態度等有優勢。兩者的分離與不平等促使教學重視認知目標,忽視非認知目標。因此,課程目標的整體性被破壞,非認知目標往往被忽視。其次,不利于學生學習與發展。兩者的分離與不平等并不利于學生價值觀、態度等非認知能力的發展。忽視、分離非教材資源,往往使課程內容貧乏、知識類型單調,對發揮課程實施形式的多樣性并無益處,同樣不利于學生學習以及學習方式多樣性的形成。再次,不利于教材與非教材資源平等地位形成。如果沒有平等,則教材地位較高,非教材資源地位較低,兩者之間會充滿矛盾與沖突,無法實現融合;如果沒有融合,教材與非教材資源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共存機制,因而容易彼此排斥,危及雙方平等??梢?,平等是前提,融合是保證,并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形成統一體。無法實現有效融合,會危機教材與非教材資源地位的平等。

        二、忽視非教材課程資源的原因探析

        (一)知識倫理的偏好

        教材與非教材資源的關系與知識觀是密切聯系的,知識觀是影響兩者關系的重要因素,對知識的看法會影響對兩者關系的認識。教材包含的多是關于“人道”的知識,少實用性知識、邊緣知識,與我國的傳統知識觀相符,必然受到重視。非教材資源知識具有實用性、具體性等特點,與我國傳統知識觀相悖,會產生是否適應的疑問。

        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中立性,并認為這三個性質是知識的基本特性。客觀性是指知識超脫于人類的認識、情感、偏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是指知識超越各種社會和個體條件限制,可以得到普遍證實和接納的;中立性指知識是純粹經驗和理智的產物,與種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無關。教材中的知識,經過歷史與實踐的考驗,經過無數次的質疑與考證,并經過專家精心篩選,被認為符合知識的標準,具有知識的三個基本特性,而非教材資源知識與個人的興趣、價值觀有關聯,被認為并不具有普遍性、客觀性與中立性,也就不符合知識標準。

        無論是我國傳統知識觀對“道”的重視,還是現代知識觀對知識標準的規定,體現的都是知識倫理的缺失:知識被人為地區分與規定,分成不同的等級。在課程資源視域下,教材知識體現的是對“道”的追求,并符合現代知識觀對知識的評價標準,因此被認為是最有價值、最重要的知識,也成為課程資源知識構成中占據主導、中心、目的地位的知識。非教材資源知識并不符合傳統知識觀,也不符合現代知識觀對知識的評價標準,因而有著較低的地位,甚至不被認為是知識。在課程資源知識構成中占據次要、邊緣、工具的地位。

        (二)評價體制的壓迫

        任何人類活動都存在著一定的價值導向,教育活動也不例外。教育是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育需要評價,沒有評價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4]教育評價作為促進教育事業和教育活動發展與完善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起著多方面的作用。教育評價的鑒定作用是裁定被評價對象的工作情況和結果,指明被評價對象工作的優劣,這里被評價對象所指的主要是教師。對教師工作的鑒定,除了職業素養及工作任務外,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是重要的維度。工作效果指教師表現對學生所起的作用,表明對教師工作的鑒定與學生的表現息息相關。2011年的“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狀況調查”顯示,教師的最大工作壓力來自于學生考試成績。[5]對學生的評定主要包括學業成績、思想品德、個性等方面,但是在我國對學生的評定卻突出表現在對學業成績的興趣,而對其他方面有所偏失,表現在以中考和高考為代表的“兩道坎”唯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分數成為了決定學生成敗的命符。對教師的評定與學生的表現休戚與共,以及對學生評定的唯分數論表明:教學受評價體系的壓迫。

        唯分數論考查的是學生對一定范圍內知識的掌握情況,掌握得較好則分數相對較高,就會成為中、高考的勝者,甚至人生贏家。因此,分數決定學生最終的成敗,而學生的表現與對教師的鑒定不可分割,再加上教育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使得教師與學生對分數的追求趨之若鶩,知識維度的目標也被無限地放大,成為課程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標。教材作為國家法定的教學材料,中、高考所考查的知識絕大多數來源于教材,對教材知識掌握得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中、高考分數的高低。因此,受唯分數論壓迫著的課程必然以教材為中心和主導,非教材資源因為對直接提高分數貢獻較低,淪為邊緣和工具。

        (三)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觀念淡薄及課程資源開發困難

        古德萊德對感知課程與運作課程的區分,表明教師是形成課程的重要因素:課程的形成無不融入了教師的理解與經驗等。教師對課程的影響,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很明顯,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選擇與利用體現了教師的職業素養以及對課程資源、教學任務的理解,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需要依賴教師對教育本質的把握。[6]但是在課程資源開發中,一方面教師可能由于受到傳統課程觀念的影響認為課程就是教材,從而在課程資源的選擇過程中專于研究教材,忽視對教材以外知識的關注。另一方面,教師由于受到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并沒有意識到非教材資源在培養學生方面的作用,缺乏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使得非教材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因此,教材在課程中占據著統治甚至唯一的地位,非教材資源則被忽視。

        許多教師對教材內容比較熟悉,而對非教材資源缺乏關注與了解,導致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比較困難。許多形式的資源,例如校外資源、網絡資源,由于受到能力、權利等的限制,往往開發起來比較困難。不僅如此,由于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缺乏有效的、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以及成果共享平臺,導致優秀教師的資源開發經驗與成果無法與其他教師分享,許多教師不得不獨立地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徒增開發的難度和資源的浪費。

        三、教材與非教材課程資源的平等與融合之道

        (一)提升教師認識水平與理論素養

        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與此一致,學校教育應當培養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諧發展的學生,需要非教材資源與教材共同發揮作用,實現兩者的功能互補。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應當樹立平等的觀念,將教材與非教材資源看成資源構成中的平等成員,不僅看到教材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還要看到非教材資源在實現課程目標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應當努力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潛心學習課程資源理論知識并充分認識教材與非教材資源的地位與作用,還應當關注課程與教學的研究進展,使自己跟上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同時,應當積極參加教師培訓,努力提升專業技能與理論素養,并充分利用培訓的機會,相互交流課程資源開發經驗與成果,促進教師的共同進步。

        (二)改革評價制度

        我國現行的評價制度嚴重束縛了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評價體系不改革,會阻礙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進展,就是因為評價體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應當是評價方法多元化。現在的評價體制比較大的問題是評價方法單一,評價指標唯分數論:以單純的考試作為評價方法,考試分數是唯一的評價標準。作為完整的人――學生被分割成了不相關的幾個部分,學生的特長、觀念等在一紙試卷中根本無法檢測出來,且學生被考試成績牢牢束縛,成為了分數的奴隸。評價方法不能單單局限于考試,應當開發多種評價方法,多種方法并用來考查學生的發展情況。要淡化分數在評價中的作用,采用其他的評價指標,減少乃至杜絕“一考定終生”的悲劇。其次,需要分類評價。評價應當面向不同的學生,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生與職業學校的學生采用相同的評價方法就顯得不合理了;評價同樣需要面向學生不同的方面,用考查知識與能力的方法去檢驗學生態度、觀念等非認知能力明顯是不合適的。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評價手段分類評價,開發針對學生非認知能力的評價方法,將會有效促進對非教材資源的重視與利用。

        (三)建設教師交流、共享平臺

        我國中小學教師往往是孤軍奮戰,在遇到教育教學問題時彼此之間無法進行暢通交流與分享經驗,導致中小學教師積攢了許多教學問題無法解決,最后只能以抱怨的形式發泄。這要求我們建立有效的教師交流、共享機制。一方面,教師遇到的問題能夠為其他教師所知并共同尋找解決方法;另一方面,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心得、課程資源開發經驗與課程資源開發成果可以與其他教師分享。建立教師交流與分享平臺,可以采用交流會、座談會的形式,也可以是網絡交流方式,實現校內教師之間、區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

        (四)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需求

        學生的成長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是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實現個人成長。但是學校教育常常忽略了學生的需要與感受,教師很少問學生喜歡什么,其教授的內容、上課的方式學生是否喜歡等。因此,不顧學生感受而強調互動、探究的課堂教學,學生怎么能主動起來呢?盡管學生的需求、喜好與感受不相同,但是處于同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相近的心理特征和相似的愛好與需要。課程資源開發根本的指向是學生應當學習什么,以及如何學習的問題,這些與學生的需求緊密相關。學生的愛好是廣泛的、新鮮的、多樣的,并且他們對豐富、多樣的非教材資源充滿了興趣,了解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并作為課程資源選擇的依據,將有利于非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參考文獻:

        [1]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2] 尹筱莉,毛菊.教師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實踐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9(2):67-70.

        [3] 李定仁,徐繼存.課程論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

        [4] 張人杰.大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8.

        第8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微格教學課程資源 教師教學技能 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5—0050—0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轉變教師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成為教師最關注的問題。在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方面,微格教學課程資源是基礎,也是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就成為時展的主題。

        一、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涵義與理念

        (一)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涵義

        廣義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是指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對于一所學校來講,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內涵更加明晰,指的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微格教學課程實施,促進培訓目標實現、教學專業提升、教學技能訓練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資源。它具有多樣性、多質性、具體性、價值潛在性等特點。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種類繁多,研究者根據不同標準,把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如下圖所示:

        從以上微格教學的兩類資源來看,兩者并沒有絕然的界線?,F實中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往往既包含著課程素材,也包含開設微格教學課程的條件。

        (二)建設和利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基本理念

        1 教師是微格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兩種性質的人的要素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建設和利用中起主導作用與決定性作用。教師不僅決定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積累和利用,也是素材性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微格教學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和資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最重要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教師的素材決定了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建設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

        2 微格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包括錄像資源。微格教材是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載體,微格教材的建設與利用不僅要呈現學科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職前、職后教師與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教學技能行為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微格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教師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能力,發展對教學的責任感。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充分發揮微格教材在技能訓練中的作用,同時必須認識到微格教學的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改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的理念,合理建構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

        3 教學技能訓練過程是師生運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過程。除了具有訓練教學技能的特點之外,還應該成為廣大師生運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共同建構技能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只有當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等素材性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真實地進入課堂、進入訓練過程的時候,教師和學生才會真實地感受到微格教學訓練過程是他們的教學過程,也是他們教學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

        二、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對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從接受師范教育的學生,到初任教師、有經驗的教師、實踐教育家的持續過程”。在此過程中,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建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發展,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是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條件,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具體來講,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在以下幾方面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可持續發展:

        (一)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成為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對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使教師對教學技能有了新的認識,原有的教學技能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要滿足需要,就得開發和建設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就是要對新的技能進行“二次開發”或者“技能重構”。對技能的“重構”或“二次開發”,其實就是對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過程。這一過程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具體情境中更好地運用新技能,并使知識傳授和技能操作更加協調,使教師對自身的知識、技能進行重新評價,推動自身教學技能不斷發展。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不斷學習新技能,改變教學技能的行為方式,對所需求的課程資源進行評價,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方式,預測課程資源應達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得到成長。這樣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對資源的評價能力、技能操作和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種新技能的出現,一些中小學教師感到困惑,“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緊張和無能感,使教師產生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并成為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寶貴動力資源”。有了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這個助推器的持續作用,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成長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

        第9篇:課程資源的作用范文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初中學校由于學制短,僅有三年。當前,絕大多數的學校具有升學的任務和壓力,客觀上促成了學校管理層和廣大師生對升學考試不起直接作用的音樂等學科的輕視。音樂課作為“飯后甜點”而存在,成為可有可無、可上可停的自由學科,有考試或學校其他活動,就會對其造成沖擊和影響。這種音樂學科在初中學校教育中的從屬地位,嚴重影響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究其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主觀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觀念上的片面認識;客觀上也缺乏有效的運行、管理和監督機制。這種客觀存在的現實,致使音樂課程資源形成嚴重浪費現象。因此,初中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認識到音樂學科對學生的發展不是以分數來衡量的,要充分認識到音樂學科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改變音樂課的附庸地位,確立音樂課程的核心學科地位,是學校音樂教育健康發展的首要保證。

        二.建立有效的音樂教學設施和設備的管理機制

        由于當前初中學校的上述(一)的特殊性,從學校運行體制上調動不了廣大音樂教師的積極性,從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數音樂教學設施和教學設備閑置或使用率極低。廣大初中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學習現代課程論,掌握課程教學的基本觀念,理解和把握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基本理念,徹底改變對音樂學科的錯誤認識觀念。要以國家民族的發展大計,以長遠的眼光看待音樂學科教學的作用,給予音樂學科以必要的重視。從管理體制上體現出對音樂教學和音樂教師的重視,改變對音樂教學和音樂教師的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完整的音樂教學設施和設備管理制度,使音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夠方便快捷正常順利的使用各種教學設備,充分調動起音樂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三.加強師資培訓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習慣于單一的教學模式,統一的課程實施計劃,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比較落后的課程現象。雖然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實施,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最直接被廣大師生利用的課程資源是仍然是教材,而初中的音樂教材每學期只有薄薄的一本書,這種狀況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容易造成“換湯不換藥”的教學現象。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充分調動起廣大一線音樂教師的積極性,促成音樂教師成為積極主動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是首要的關鍵。要促進音樂教師形成課程資源觀念和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要使音樂教師充分理解什么是音樂課程和音樂課程資源,以及音樂課程資源對音樂課程建設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在實踐中開發利用音樂課程資源。因此,在音樂課程資源的研究中,要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訓工作,建設良好的教師隊伍,形成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利因素。

        四.促使學生成為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主動參與者

        許多學校中的很多音樂方面的人才,比如在教師隊伍中,其他學科的教師不乏有能吹拉彈唱的能人,學生中也有很多學有所長的藝術特長生,完全可以開發利用這些有用的資源,搞活校園文化生活,促進音樂課程的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離不開廣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促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參與者,這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必要因素。

        首先,重視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積極的音樂教育的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其獨特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知識技能學科無法替代的,是學校音樂課程的一種重要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電臺、計算機、網絡、宣傳欄等媒體中的音樂資源來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視野,開展綜合性的音樂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音樂教育氛圍。如開展“點歌節目、晨歌、午唱、每周一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充分發揮利用學校的音樂教育的作用。

        其次,建設各種適合于本校實際的學生音樂課外活動小組。音樂課外活動小組是學生音樂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對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培養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教學情況,選擇適合本校的活動方式,使所建立的活動小組能夠真正的活動起來,不流于形式。比如要考慮師資的情況,能否發揮對學生活動小組的組織、監督、指導作用;要考慮學校的教學時間安排,合理開發利用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資源,正確處理好活動與上課的關系;要充分考慮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情況,要取得學生和家長的支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是活動順利開展的首要保障;還要充分調動起廣大教師和學生開展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因素,挖掘學生中可利用的有效資源。

        第三,鼓勵學生大膽開展音樂實踐和創造。學生中蘊藏著大量的音樂課程資源因素,教師要充分認識和開發利用。在學校音樂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開展音樂的實踐和創造,不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而且在課外活動和音樂活動小組中大膽鼓勵學生實踐和創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參與意識。

        五.建立初中音樂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

        課程資源量是非常龐大的,而課程活動能容納的資源量卻非常有限,這就決定了進入課程活動的課程資源必須是非常精簡的,課程活動只能吸納最為高效的課程資源,因此,必須在浩如煙海的資源庫中擷取最具有利用價值的一小部分。這就需要有效的課程資源篩選機制的過濾才能確立具有有效價值的音樂課程資源。

        (一)實事求是的客觀評估校內外的音樂課程資源。

        不同的地區或學校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在音樂課程資源上表現為財力、物力、人力、民族文化、風俗狀況、信息擁有量、自然資源等多方面的差別。因此,針對本地區本校所處的實際情況,對音樂課程資源進行調查研究,評估可資利用的音樂課程資源,建立課程資源的檔案,掌握本校內外的音樂課程資源存在狀況,才有可能開發出適宜的音樂課程資源。

        (二)要以學生的需求和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準則遴選課程資源。

        音樂課程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什么樣的音樂課堂教學資源,要依據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教材是實現每一堂課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具體理念和要求,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重要依據。因此,音樂教師要首選利于解讀和詮釋教材內容的音樂教學資源,鎖定有利于突破和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的課程資源,并在選取的過程中不斷與教學目標對接,做到有的放矢。教材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斷層,音樂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銜接、尋找結合點,使學生借助教學資源獲得主動的發展。因此,音樂教師要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準則,課堂教學資源最終是為促進學生發展服務的。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各自的不同發展需求等情況做出明確的評估,使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明確的指向,促進音樂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

        (三)要比較課程資源的成本,選擇合適的呈現方式。

        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不能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而要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進行藝術的整合,找出適合教師和學生需要的呈現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可資利用的音樂課程資源,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呈現這些資源,怎樣使用和利用才最符合經濟有效的原則。

        例如,隨著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特別是新世紀網絡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使用,筆者親眼目睹了許多初中音樂課中,尤其是公開課的精美課件的使用,有一些音像資料在課堂上產生了效果,可是多數的“精彩”課件與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需求相去甚遠,使教學資源流于形式,形成程度不同的浪費。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課堂上各種樂器的利用等,如果不認真考慮呈現的方式方法,教學中如果不能把握好教學內容決定教學形式,教學資源的使用應從教學目的和效果出發等基本準則,就會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同時也造成時間和經濟的巨大浪費。

        (四)要建立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獎勵、監督和評價制度。

        學校領導對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視,能極大地調動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要建設合理的獎勵、監督和評價開發利用音樂課程資源的機制,大膽鼓勵音樂教師開發利用校內外各種形式的音樂課程資源。

        (五)建立音樂教學的課程資源庫,擴大課程資源的篩選效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九九九热视频最新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精品 | 亚洲动漫国产制服丝袜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自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