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環境的途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社會建設;環境保護;現狀;地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視,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然而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將一些新型的環保技術和理念應用到了其中,這就使得社會環境保護的效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而滿足了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要求。下面我們就對環境保護在構件和諧社會中的地位以及途徑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我國環境污染現狀
所謂的環境也就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天然以及改造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統稱。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在社會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環境破壞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這樣不僅對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有著嚴重的影響,還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目前我國存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化學品的污染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主要是由化工生產、農藥濫用等原因產生的,這就對水體、土壤以及農副產品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且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我們發現近年來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化學產品的污染現象十分的嚴重,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阻礙了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而且隨著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大氣污染十分的嚴重,尤其是各種廢氣的排放,這就導致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雖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影響,使得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因此在面對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采用對導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來對其進行處理,以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解決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導致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種:第一,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導致人們在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死角和盲區;第二,基層環保制劑不夠健全,而且大部分讀取的管理制度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缺少執行能力,這就對環境保護有著十分嚴重的有影響;第三,在我國相關環境保護制度實施的過程中,其相關的法律規范并沒有起到一個良好的約束效果,這就使得環境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第四,環保意識宣傳力度不夠,使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這就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嚴重的影響。
二、環境環保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1.提高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通過對各級干部(尤其是具有決策權的領導干部)、人民群眾、各類投資商等的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得他們認清環境保護發展形勢,逐步轉變地區粗放的生產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認識到在發展經濟、投資項目時,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倡導新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教育引導廣大地區和農民群眾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法律和政策及技術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和城市環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納入全國環保和生態建設的總體規劃。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特別是要制訂和完善無公害農產品及農藥、化肥使用規程等相關標準、法規,規范農藥、化肥的使用,推廣符合生態要求的施肥和施藥技術。
3.建立鄉鎮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只有重視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的建設,充實環保機構的力量,才能加大環境監察執法力度。在堅持環境優先原則的前提下,嚴格環境準入,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強化對鄉鎮面源及企業污染點源的治理力度,從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礦企業向環境排放“三廢”;同時要加強與當地鄉鎮政府、農業、林業、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的協作與配合,充分運用經濟、技術等手段,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
4.加大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要實現良好的環境效益就要加大資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環?;A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要著眼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勢,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把握好當前國家對環境保護的相關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制定鄉鎮和村莊的兩級投入制度。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推進環境連片整治,形成村村有舉措、戶戶有行動。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綠色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有效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逐步償還環保歷史欠賬。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5.大力發展多模式的生態農業,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創建。發展多模式的生態農業是保護環境的基礎。只有使農、林、牧、副、漁生產進入良性循環系統,才能徹底改變資源浪費,廢物污染的環境狀況。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可盲目追求單一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適地發展。走出一條既適合當展要求,又能澤被后代的遠大發展道路。發展農作物秸稈還田,雜草、人畜糞便制沼氣的廢物綜合利用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養雞、養魚等養殖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以牧養農、以牧促農型生態農業;構建綜合、立體、實用的生態發展構架。
6.建立健全農業環境監測網絡。在加大環境監察執法力度的大環境下,及時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掌握當前環境質量狀況,為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還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另外,我們在對環境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也要將一些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環保理念應用到其中,進而有效的建設環境污染的現象出現。
參考文獻
1.1施工對環境的影響
在工程施工期間,施工中的土石方開挖、運輸、回填以及多余土石方的棄土場,建筑材料的使用,為工程的建設使用的臨時設施修建等工作,需要破壞地表的植被,會造成周圍環境的破壞,同時造成水土流失。
1.2施工對水質的影響
在施工中,土石料開采、主體工程的施工、輔助設施的建設等產生的棄土、棄石及棄渣,同時施工中產生的污水,在降雨的作用下,會進入河道污染水源,有的地方甚至污染飲用水源,在短期內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下游與周邊地區處于危險境地。
1.3施工對人們身體健康的損害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產生的噪音、粉塵以及建筑材料中揮發性的有害物質不但極大地危害著施工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而且危害著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有的大型工程施工工期較長,其對人們身體健康的損害也是不容小覷的。
1.4施工對空氣質量及土壤的影響
在施工過程中,各種車輛和施工機械在行駛和作業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施工材料如水泥、粉煤灰、沙石土料等運輸和開挖爆破也會產生灰塵;運輸材料過程中會造成道路揚塵;施工工地裝卸、堆放材料及使用過程中會引起風揚灰塵等。這些有害氣體及灰塵,勢必會對空氣產生極大的污染。施工中的水泥漿、石灰水等滲入到附近有機土壤中,對耕地產生破壞。針對以上施工中產生的危害,我們要切實加強水利工程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做到在施工中保護,在保護中施工。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控制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2.1減少對土地的破壞措施
由于施工過程中對地表土的破壞較大,因此要對土方的開挖、運輸、回填以及土方的棄土堆土進行綜合治理,有序規劃。土方開挖時按照設計施工圖提前做好規劃測量,盡量減少動土面積。土方運輸時,車斗不要裝載太滿,裝車后進行加蓋覆蓋,減少運輸途中土料灑落,污染道路。土料裝車前,根據土的干濕度撒水濕潤,做到裝車運輸不揚塵。施工中的棄土、棄渣應按設計或當地環保部門要求,運到指定地點堆棄;修建棄土場排水設施;做好植草恢復綠化;修建配套的防護措施,以防止大風、降雨等帶來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等質量、同時施工。
2.2防治水污染措施
首先要防治施工廢水。對生產污水按要求設置水溝塞、擋板、沉砂池等凈化設施,減少泥砂和廢渣進入江河。根據國家水資源保護的有關標準,控制進入水體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污廢水濃度,特別是含油量大的廢水,必須建油水分離器或經隔油池處理。然后是生活廢水的處理,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后,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同時要加強對地表水和地下水質的防止污染環境檢測,發現新的污染問題及時進行處理,防止水質惡化。
2.3防治空氣污染措施
根據有關排放標準,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消煙除塵,減少廢氣排放量;材料和土方的堆放和運輸,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必要時采用彩條布進行覆蓋,防止揚塵和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施工機械車輛和燃油機械應安凈化裝置及消煙除塵設備;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須采取防塵除塵措施;加強施工機械、車輛的管理和維修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漏,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2.4防治噪聲及固體廢棄物的措施
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用先進的低噪音設備、改造設備器械聲源及傳遞裝置的工藝,控制聲源振幅,實行施工區與居住區分離,設置隔音設施,對噪聲超標的機械設備上場要安裝消音器,在靠近居民區施工的單位,必須合理選擇和調整施工時間和機械配置,同時在施工中加強對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防噪音教育,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固體廢棄物處理:要做到生產生活垃圾集中分類堆放,按地方政府環保部門要求處理。按照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碴,減少占用耕地、河道等;防止廢棄物中有毒有害成分污染水體;工程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應實行袋裝化,并及時清運至施工區周圍較近的城鎮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避免白色污染,加強廢舊料、報廢材料的回收和管理,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是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的總稱。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根據其特性分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或稱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三大類。治理中三類措施都要采用,稱為綜合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所以我們采取措施做好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在進行土石方開挖要用到工程措施,開挖工作面周圍做好臨時排水溝,防止開挖面以外的流水沖刷開挖動土面;開挖面為坡面的,做好坡面加固防護工程,同時采用林草措施進行植草造林,保土蓄水增強抗侵蝕能力,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作業時表面土壤妥善保存,臨時施工完成后,及時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植被,加以耕作。在土方回填時,做到及時碾壓密實并做好排水工作,對有臨水面的工程,應采用草袋、編織袋或預制塊堆碼臨水面,防止水流直接沖刷填土,造成水土流失。在填土背水面,施工完成后及時植草造林,固結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我們要使防護措施始終伴隨著整個施工過程,切實做好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4結語
關鍵詞:農村土地整治;環境影響;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P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當前農村土地整治仍然以增加耕地為指導思想,這種片面追求耕地數量和產出的整治模式,勢必會對整治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在土地整治實際操作中,由于技術支持與實施方法的缺失,也難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近些年,農村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研究學者的高度關注,部分學者從土地整治的理論范疇、生態可持續性、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評價方法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美好鄉村建設中的生態風險研究還不多見。
一、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土地整治過程就是借助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對生態環境系統中水、土壤、生物、植被、氣候及景觀等因子實施干預的過程,打破原有的生態環境系統,重新構建新的生態環境系統,既會對生態環境系統產生正向生態效益,也可能逆向產生負向生態效益。
農村土地整治一方面通過對未利用土地開發,對遭受破壞、廢棄的土地進行復墾,對農村生活用地存在的“空心村”等展開的建設用地整治,對水、田、路、林、村展開的綜合整治,促進了農村生產、生活用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系統過多地、不恰當地干預,也會加大生態環境系統對外界的依賴,導致自身調節能力的弱化和降低,破壞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生態環境帶來潛在風險
1、土壤的負面影響
工程項目建設進程中,由于工程量較大,需要使用大型機械設備,比如刮平機、推土機等,機械化的挖、填、運等操作,對熟土層會產生破壞,使土壤的理化性質產生改變,各類有機質含量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容易造成土壤板結,此外干旱少雨時又有可能引發土壤的面蝕和風蝕。
2、對植被的負面影響
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中,集中連片增加耕地面積,提高了土地墾殖率,并形成了單一農作物逐步替代田塊間自然植被(包括原生、次生植被等)的狀況,造成地表植被數量和覆蓋面積的降低,同時集中補種的農田林網尚未完全成長,導致整治區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
硬化的田間道路割裂了原有生物群落的棲息地,壓縮了各類動植物生存的空間,阻礙動植物間的交流,損壞了物種遷移和遺傳的多樣性,進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和維持;筆直、硬化的溝渠,造成水流速度加快,無法儲存水分涵養水生生物,補充地下水源等問題,使得整治區生態系統結構趨于簡化,不利于農業整體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圍繞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展開綜合整治,優化農村建設用地格局,重點整治空心村、舊廠礦廢棄地等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將節約出的建設用地,用以增加城鎮建設用地供給,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保障了城鄉統籌發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一方面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鎮發展缺地的難題。但是,整治過程中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進程中,一方面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農業生產生活的景觀格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原自然景觀結構和功能,造成景觀多樣性減少,景觀同質性問題明顯,降低了農業生態環境系統自我調節、修復能力,增加了對外界干預的依賴性。
四、宜耕未利用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
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災害、建設面積擴張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減少耕地,為實現耕地總量占補平衡,對宜耕未利用土地整治是一種有效途徑,同時從景觀美學角度來看,對未利用土地的整治,能夠減少農田斑塊和廊道的數量,破碎化的農業景觀趨于完整,優化了景觀格局。實際開發進程中,由于各類宜耕未利用地質量存在很大差異,在當前評價體系不健全、技術標準不完善、質量驗收審核不到位的情況下,選擇不恰當整治方式對宜耕未利用進行開發,有可能會引發以下幾方面的生態風險:
一是對生態環境的綜合影響。宜耕未利用地開發,要通過完全改變荒草地、沼澤、灘涂等原有地形地貌,整治為平整、規范的宜耕地,原有生態植被系統被各類農作物、人工林替代,同時也降低了土地利用類型和景觀的異質化程度,破壞了土地本身穩定性及抗干擾能力。
二是對土壤的影響。在開發過程中,不合理整治方式更容易導致原本脆弱的地質進一步惡化,造成土壤鹽堿化、沙化或水土流失等問題,同時影響到周邊生態環境,如整治后耕地灌溉需對地下水源進行開發,從而影響到水資源狀況;土地整治后,耕地多采用集約、單一、連片作物種植,干擾了土壤養分循環,造成土壤有機物含量下降。
三是對生物的影響。宜耕未利用地開發降低了生境多樣性,造成了生境總量減少、衰退及破碎化,進而影響到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對于瀕危物種和生境敏感的物種影響尤其嚴重。
五、農村土地整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對策建議
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正確認知生態風險作用機理,不能一味地強調“增加耕地面積”或“耕地占補平衡”,要注重長遠的和潛在的生態環境影響,充分考慮土地整治進程中生態風險影響因素,將可能發生負向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其次要結合不同區域的生態、地形、氣候條件,以及農村土地整治和美好鄉村建設的不同特點,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制定適合不同區域的、科學可行的保護生態環境政策措施,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制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
科學的土地整治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統一,但由于環境效益具有一定滯后性,同時當前土地整治項目又缺少一整套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使得土地整治項目生態環境評估難以落實到位,進而忽視土地整治中對生態環境的負向影響。農村土地整治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多、涉及面廣、相關性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要綜合多學科知識體系,結合生態學、農學、資源環境、植物保護、園林、景觀學等專業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包含土地整治項目前期論證、中期監管及后期控制各階段的量化評價標準,量化標準有助于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操作性與透明度;同時制定標準體系實施的程序,采取相應法律、政策、法規措施保障落實到位。
2、建立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生態風險監管調控機構
及時有效的監管是保障土地整治生態風險管控的一個重要環節,各級政府應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的任期責任制,根據基層人員配置的實際情況,成立由相關政府部門組建在一起的聯合監管機構,包括國土、環保、林業、交通、財政、水利及農戶代表,在土地整治項目事前規劃、事中監測及事后評估中,嚴格把關、科學論證,確保生態風險防范落到實處。
3、強化對土壤、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力度
針對土地整治中引發的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環境負面影響及生物多樣性等問題,采取綜合技術措施,強化保障力度。在土地整治項目規劃、實施和評估中,以發展生態保育型土地整治為目標,強化以土壤肥力提升,加快研發與推廣表土剝離技術,保持土壤剝離和回填平整過程中土壤剖面的有機組合和整體性,土地整治后施用有機肥、農家肥,指導實施桔梗還田的辦法;增強對水資源保護的力度,水域周圍建立保護綠地,避免水利工程項目中過度的裁彎取直,避免由于施肥不當帶來的水污染等問題,定期開展清溝掏淤、清撈雜物,確保水流通暢、溝渠干凈;在生物多樣性保障措施方面,采用硬化路面通過路基打孔為生物遷徙提供通道,設計田間路和生產道泥結碎石路面,輔以耐壓草皮,提供動植物棲息場所,保留一定量的溝塘、低洼地,渠道坡面設計為緩坡,減少水位變化帶來的沖擊等。
結束語
要實現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的規劃目標,需要結合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分析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影響機理,積極采取制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建立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生態風險監管調控機構、因地制宜地選擇土地整治方法和途徑等措施,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形成生態風險防范長效機制,使土地整治真正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惠敏;賈名黨.美好鄉村視閾下農村土地整治與環境法制建設――以安徽省為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89.
關鍵詞:吐曼河 生態環境保護
吐曼河維吾爾語意譯為“霧河”。地處東經75°30′—76°15′,北緯39°25′-39°36′之間。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爾水系克孜河北邊支流之一。發源于疏附縣木什鄉明堯勒村,是一條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縣木什鄉明堯勒村,沿河經過疏附縣、喀什市,河流末端匯集在紅旗水庫,全長77.6km,集水面積487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穩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積23萬畝。擔負著沿河兩岸工農業生產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職責,具有供水、排水、景觀、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緩慢,兩岸多自然生長的植被,原生態環境良好,兩岸分布著兩階級地及寬窄不等的漫灘,階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質結構、氣候的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污染嚴重,硫酸鹽、總硬度、礦化度等天然水化學指標本底值較高,且隨著流程的延長逐漸變大,到下游紅旗水庫時各項水化學指標已遠遠超過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已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的要求
(一)從城市發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來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達2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成為國民經濟一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對帶動旅游業的開發和吸引更多的外資促進喀什市的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κ驳貐^本身的自然生態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而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重。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城市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視。吐曼河穿城而過,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大大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為喀什市城區建立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空間創造條件,吐曼河沿岸歷史文化景觀豐富,兩岸旅游業開發可為喀什的旅游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二)從城市生態環境角度
吐曼河屬泉水河,流經喀什城區長達20公里,在喀什市的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并成為喀什市的“母親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隨著喀什市城市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較嚴重,沿河兩岸垃圾成堆、道路破舊,建筑物陳舊破損,嚴重影響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環境。吐曼河已經成為自治區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縣的河流,下游疏附縣兩個鄉及伽師縣的廣大人民群眾由于條件艱苦,一直將受到嚴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為飲用水源,已經嚴重影響了下游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環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從環境的影響角度
嚴格意義上說,水系承擔著蓄積雨洪、分流下滲調節行洪、增補地下水資源、提高水蒸發量、緩解熱島效應等方面的功能,但隨著吐曼河污染的日益嚴重,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濫采地下水,改變了城郊濕地的生態功能,影響了濕地的生態效用。一塊濕地的價值比相同面積的海洋高58倍,而濕地的功能被改變,將帶來滅頂之災,造成水生態和物種的衰退。無節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僅使昔日的濕地迅速變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積的地層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已經迫在眉睫。
(四)從生態景觀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是城市居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是城市的“綠肺”,也是特色景觀,在環境中尤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綠化覆蓋率將提高四個百分點,因此,吐曼河的環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環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態環境現狀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處干旱區,荒地植被稀疏,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響而造成土地風蝕、沙化及汛期對土壤的沖刷。
三、生態環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環境特征決定了吐曼河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量低、系統結構簡單、協調性差、易遭受破壞并難以恢復,表現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為因素
1.認識問題。對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和恢復再建的困難性認識不足,在長期拓展綠洲的進程中,缺乏對山區生態系統保護、恢復重要性的認識,更忽視了對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2.流域規劃滯后,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長期以來,由于財力支持不足,流域規劃滯后,跨區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學、法定的依據,不僅給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難,在河流兩岸上隨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環境狀況惡化。
3.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為滿足人類需求、生存和經濟活動,不斷拓展綠洲、新辟或擴大綠洲的同時也改變著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加劇了下游區域和局部的生態環境惡化。
4.經濟實力不足,對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開發中引發新的生態退化治理不力。
四、對策和措施
(一)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環境意識
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的熱點,但社會對環境的意識卻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態問題,應繼續加大宣教力度,通過提高政府的生態環境意識,促進政府在形成信息過程中采取科學決策,全面地推動經濟的發展、環境的改善和社會的進步。
(二)加強領導,認真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各級政府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要在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作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把生態環境建設情況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定期檢查,向社會公布。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世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由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領導,協調行動。
關鍵詞:環境保護 公路工程 體現 途徑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于一般的廠礦企業,具有范圍廣、時間長、因素多及難于彌補性和難于預測性等特點,因此,公路工程的環保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營運期等各個階段為契入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一、要將環境保護內容體現在公路工程設計全過程之中
1.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對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慮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術標準外,還要結合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綜合考慮公路的用地,使路線規劃有利于環保。
①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等。
2.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多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②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許多山谷不僅是流水,而且是大氣流通的通道,可考慮選擇橋梁方案來代替高路堤,這樣可避免阻礙大氣流通,不會威脅到冷溫植物的生長。
③邊坡設計。在確保穩定的情況下,邊坡的形狀要盡可能與周圍的景觀協調,并用植物進行綠化(可結合各種土工防護結構和其它綠化基礎工程綜合實施)處理,坡腳、坡頂、坡面相交處等處的棱角要進行弧形整飾,可產生自然美又可防風蝕。
3.重視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
一是設計時注意填挖平衡,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借土棄土。二是做好邊坡防護設計工作,應根據地質情況多采用種草植樹的綠化護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線排水設計;四是合理取土、規范棄土、保護耕地,少占良田。應盡量在荒地或低產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對取土坑進行后期利用。棄方應集中堆棄,不占農田,堆棄后應上覆表土,播種綠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統和自然水網體系
①橋涵設計盡量避免影響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溝。
③對小型排灌系統如遭破壞應予以恢復或加以調整,合理設置小橋涵位置,必要時對原有排灌體系進行優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項目自身的排水系統,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
5.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用地
減少或避免占用農田,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臨時用地在竣工后應及時復耕還田,恢復植被。
6.做好道路沿線景觀設計工作
①公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②重視路線空間造型設計,包括路線線形和其它景觀因素(邊坡、擋墻、收費站及服務區建筑等)的造型設計。③做好沿線綠化設計工作,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如邊坡盡量采用種草植樹的護坡方式。
7.做好道路降噪設計工作,可通過沿線種樹綠化達到減噪目的,必要時設置隔音屏。
避免只考慮工程、專業本身的要求 ,應從全社會經濟效益、環境保護角度考慮。
二、要將環境保護內容體現在公路施工全過程之中,公路施工期間將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施工的結束即可消失
1.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的坡度;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
2.減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標機械進入施工現場,平時注意機械維修保養;合理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盡量減少施工活動對沿線居民集中點的干擾。
3.防止大氣污染
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減少揚塵。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4.防止水質污染
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橋梁施工機械還應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將環境保護內容體現在公路營運全過程之中營運期間對穿越村屯的路段應設置嚴禁鳴笛標志 ,學校附近尤其應注意噪聲的影響
1.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
2.加強公路綠化及其養護工作,既創造良好的視覺景觀,也可降噪防塵。按公路綠化、美化設計的要求完成各項綠化工作 ,科學合理地實施草、花、灌、喬木相結合的多層次立體綠化格局 ,以達到凈化空氣、降低噪聲、保持水土的目的。
關鍵詞:工業企業;總圖設計;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1.工業企業總圖設計概述
總圖設計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確定廠址,在制定企業的總體規劃和布局的基礎上選擇廠址,保證工程的生產的正常開展,使生產、設備維護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工作符合環境的具體要求,依據環境保護的各項指標確定建筑物的形式、交通運輸的線路、不同管線、綠化設施。工業的迅速發展,使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已將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隨著新型工業企業生產的不斷開展,環境壓力不斷增加,如何進行污染物的排放工作亟待解決。工業生產中,通常會涉及到使用不同的燃料,同時,加工中會進行鑄造、煅燒、點焊、冶煉等操作,這一系列生產過程都會排放數量較大的廢水、廢棄和廢渣,同時也會產生噪音污染。污染物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包括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土壤污染等,導致自然環境和資源得到了較大的破壞。使周邊的居民生活受到影響,農田受到破壞,更有甚者可能污染到河流、海洋。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選擇廠址之前,要全面考慮環境影響因素,以及由于環境惡化而可能帶來的影響,盡可能的保證人們的健康和生命財產的安全。
2.工廠環境的構成
工廠環境的主體是工廠的外部鏊,是保證生產和生活穩定進行的全部設施和物質條件。由于企業的生產過程不同、流程各異,所以其性質和規模也有所不同,內部和外部環境依據企業的生產變化而變化。在環境分析中,要根據企業性質來開展工作,對廠址條件深入分析和探究。與人們的生活環境相似,工廠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工廠的周邊設計條件與發展現狀決定了自然環境。工廠周邊的自然環境要依據廠址的位置來確定,廠址的合理選擇是關鍵問題。自然環境涉及到的因素較多,包括:地形條件、工程地質條件、水文狀況、氣象因素等。工廠的人文環境包括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安全因素、施工因素、管理要素等。通過對工廠平面的合理布局與設計,對建設周邊環境的改革,實現對工廠的合理布置,包括平面布置、立體布置、運輸路線布置以及綠化布置等。工廠的社會環境受到各個方面的制約,包括政治方面、社會方面、文化方面等。這是意識形態的表現方式之一,是部門規定和要求的具體體現。包括不同方面的要求,比如:城鎮規劃要求、工業基礎要求、行政管控要求等。
3.環境因素分析
在工業企業總圖的設計工作中,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內部功能,另一方面是外部環境。內部功能規定了項目的組成成分、占地面積以及不同組分的關系。功能要求通常表現在廠址的規劃中,不同的廠址都有其特有的外部環境,不同的外部環境能夠對其功能和布局發揮一定的反作用力,甚至形成制約。所以,在設計階段需要進行合理的環境因素分析,以保證布局等設計環節的合理性。對總圖影響較大的因素包括:交通環境、氣象環境、地址環境以及周邊設施環境等。交通環境是對內部物流的協調工作,是不同設施互相之間產生作用的基本保障。對于外部的交通狀況,要在詳細分析之后,對其合理利用。使交通狀況和企業中的物流活動協調發展。企業外部的交通狀況包括周邊公路、鐵道、海運等方面,這些內容也是交通環境研究的主要問題。在運輸能力方面,如果運輸方法不同,則運輸能力相差就很大,分析時選取的參考點為物料的性質。公路交通所需考慮的因素包括公路的寬度、運輸高度、承載能力、距離遠近等因素。還有就是廠房位置與外部交通設施之間的位置關系,外部交通的位置顯示了圖紙中的布局,周邊市政道路的特點決定了人流的分布,貨物的進出口布置和廠房分區的布置。
在交通規劃分析方面,要明確分析目的,交通規劃就是對整體運輸的規劃,在對某地區實現統一規劃以后,保證系統的完整性。在入口和出口規劃方向、設備建設時間,系統位置。氣象條件包括風力風向、外部溫度、日照時間等因素。在制定總圖時,影響因素包括玫瑰圖、陽光照射、凍土狀況等。這種分析辦法相對簡易,不能適應所有情況,只能適應某些特定的情況。例如:在分析日照狀況時,只能針對建筑來分析,在規劃中,需要保證建筑的光照時間。風玫瑰圖能夠全面反應風力方向、頻率特點,對企業中的特定設施影響較大,在部分熱量大、粉塵嚴重的地區,要嚴格注意其與周邊環境設施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比如:在機械廠內部,鑄造車間的布置應該在夏季風向的下方,功能劃分中,冷加工區與廠房前方相接近,將熱加工區的布置密度加大,相對集中。在廠內道路的布置中,優先考慮凍土層。
4.環境保護
[論文摘要]吐曼河是喀什典型的泉水河,是喀什市唯一一條蜿蜒穿城而過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觀、防洪等多重功能。進一步做好吐曼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吐曼河維吾爾語意譯為“霧河”。地處東經75°30′—76°15′,北緯39°25′-39°36′之間。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爾水系克孜河北邊支流之一。發源于疏附縣木什鄉明堯勒村,是一條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縣木什鄉明堯勒村,沿河經過疏附縣、喀什市,河流末端匯集在紅旗水庫,全長77.6km,集水面積487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穩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積23萬畝。擔負著沿河兩岸工農業生產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職責,具有供水、排水、景觀、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緩慢,兩岸多自然生長的植被,原生態環境良好,兩岸分布著兩階級地及寬窄不等的漫灘,階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質結構、氣候的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污染嚴重,硫酸鹽、總硬度、礦化度等天然水化學指標本底值較高,且隨著流程的延長逐漸變大,到下游紅旗水庫時各項水化學指標已遠遠超過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已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的要求
(一)從城市發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來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達2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成為國民經濟一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對帶動旅游業的開發和吸引更多的外資促進喀什市的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κ驳貐^本身的自然生態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而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重。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城市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視。吐曼河穿城而過,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大大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為喀什市城區建立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空間創造條件,吐曼河沿岸歷史文化景觀豐富,兩岸旅游業開發可為喀什的旅游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二)從城市生態環境角度
吐曼河屬泉水河,流經喀什城區長達20公里,在喀什市的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并成為喀什市的“母親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隨著喀什市城市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較嚴重,沿河兩岸垃圾成堆、道路破舊,建筑物陳舊破損,嚴重影響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環境。吐曼河已經成為自治區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縣的河流,下游疏附縣兩個鄉及伽師縣的廣大人民群眾由于條件艱苦,一直將受到嚴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為飲用水源,已經嚴重影響了下游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環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從環境的影響角度
嚴格意義上說,水系承擔著蓄積雨洪、分流下滲調節行洪、增補地下水資源、提高水蒸發量、緩解熱島效應等方面的功能,但隨著吐曼河污染的日益嚴重,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濫采地下水,改變了城郊濕地的生態功能,影響了濕地的生態效用。一塊濕地的價值比相同面積的海洋高58倍,而濕地的功能被改變,將帶來滅頂之災,造成水生態和物種的衰退。無節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僅使昔日的濕地迅速變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積的地層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已經迫在眉睫。
(四)從生態景觀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是城市居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是城市的“綠肺”,也是特色景觀,在環境中尤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綠化覆蓋率將提高四個百分點,因此,吐曼河的環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環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態環境現狀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處干旱區,荒地植被稀疏,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響而造成土地風蝕、沙化及汛期對土壤的沖刷。
三、生態環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環境特征決定了吐曼河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量低、系統結構簡單、協調性差、易遭受破壞并難以恢復,表現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為因素
1.認識問題。對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和恢復再建的困難性認識不足,在長期拓展綠洲的進程中,缺乏對山區生態系統保護、恢復重要性的認識,更忽視了對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2.流域規劃滯后,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長期以來,由于財力支持不足,流域規劃滯后,跨區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學、法定的依據,不僅給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難,在河流兩岸上隨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環境狀況惡化。
3.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為滿足人類需求、生存和經濟活動,不斷拓展綠洲、新辟或擴大綠洲的同時也改變著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加劇了下游區域和局部的生態環境惡化。
4.經濟實力不足,對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開發中引發新的生態退化治理不力。
四、對策和措施
(一)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環境意識
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的熱點,但社會對環境的意識卻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態問題,應繼續加大宣教力度,通過提高政府的生態環境意識,促進政府在形成信息過程中采取科學決策,全面地推動經濟的發展、環境的改善和社會的進步。
(二)加強領導,認真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各級政府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要在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作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把生態環境建設情況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定期檢查,向社會公布。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世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由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領導,協調行動。
(三)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要廣泛深入地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強大輿論。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為基礎、各種行政法規相配合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嚴格執法,強化法律監督,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研究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要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在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有關法律法規,在項目設計中充分考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提出相應評估報告,安排相應的建設內容;工程驗收時,要同時檢查生態環境措施的落實情況。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毀壞林地、草地,污染水資源,浪費土地,違法者要追究責任。
【關鍵詞】水庫;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引言
水庫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人類在陸地上利用現有或筑壩的方式,阻擋水源而形成的集水面積。水庫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水體與底質,它們同時也是水庫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庫生態系統不僅包括水體與底質,還與水庫周圍大環境下的氣候、生物的多樣性、人類生產活動息息相關。目前,水庫的治理與保護形勢日益嚴峻,如何在新時期下有效保護水庫環境生態系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汾河為例,首先對影響我國水庫生態系統的原因進行分析,然后找出解決辦法,為新時期水庫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略盡綿薄之力。
1、水庫環境生態治理與保護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1水土流失嚴重
目前。水庫上游的植被遭到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質的流動帶來大量流沙,造成水庫底部淤泥大量沉淀,水庫面積日益縮減。以汾河為例:汾河水庫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只從1961年投入使用,因為上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使汾河的有效蓄水量大面積縮減。具有關部門統計,使用40年,該水庫淤泥面積達到驚人的3.71億立方米,已占水庫總體蓄水量的一半以上。
1.2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
目前,我國水庫水質富氧化日益嚴重。2008年爆發的“太湖藍藻事件”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水庫周圍污染源日益增多,來自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工業廢水的傾倒,重金屬、農藥、化學物質的污染,已遠遠超過了水庫的自凈能力。一些富養物質、病原微生物進入水域,嚴重擾亂了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引發日益嚴重的水質性缺水。同時,由于水質改變,大量土著生物滅絕,已經破換了正常的食物鏈,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銳減。
1.3生態平衡遭受破壞
受大自然的約束,水庫在汛期和非汛期水位變化是很大的。在非汛期,水庫水位的降低將會使大量河床外露,這些河床有很多最終被開墾為農田,這種不科學的作法導致濕地面積的縮減,嚴重影響了流域的生態平衡。再者,潮漲潮落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禮物,人為的改變環境,將使物種結構像單一化方向發展,一些珍稀水生物種和敏感植被的消失,將嚴重破壞區域的生態平衡。
2、水庫環境生態治理與保護策略
2.1科學規劃治理目標
“十一五”期間,水源治理與保護是水利工作的重點。有關部門應借有利條件,科學合理的規劃水庫的治理和保護目標,加大水庫保護和治理工作。在制定規劃體系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內容:①對水庫周邊的生態系統加大整治力度,植樹造林,有計劃有目標的加大水庫周邊和上游植被的覆蓋面積②加大對水庫周邊現有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劃定禁漁期、禁伐區、禁獵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逐步恢復水庫周圍脆弱的生態系統。③遷移水庫周圍移民,讓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使水庫周圍濕地面積逐步擴大。④加大水庫周圍污染物治理力度,逐步提高向水體排放污染物代價,運用經濟杠桿調節向水體排放污染物數量。⑤大力開展自然資源開發和水體影響論證項目。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合理布局,對水體有影響的項目應進行保護性開采,對殺雞取卵式、掠奪式開采要動用公權力的力量,堅決停止。⑥調整產業結構。對于那些耗水量大、污染嚴重的項目,盡量遠離庫區,同時還要做好污水處理工作。
2.2建設生物緩沖帶
所謂生物緩沖帶指,在水庫周邊建設中,規劃和種植一定面積的綠色植物,利用植物根莖加固堤壩。減少汛期洪水對堤壩的沖擊,阻擋岸邊垃圾、泥沙直接進入水庫,使其充分發揮阻擋污染物的功能。該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對水庫環境生態的治理與保護是非常具有實用性的。它不僅發揮良好的環境效益,而且對豐富生物的多樣性,提高堤壩的美觀程度發揮著巨大作用。該技術對植物的選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植物本身的成活率。這說明在生物緩沖帶的建設中,不僅要考慮生態系統,還要考慮經濟和美觀效果。
2.3發展生態河堤技術
世界性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反思。很多發達國家在水庫的建設和改造中大力推行生態河堤技術。所謂生態河堤技術指,在水庫堤壩的建造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周圍的生態環境和自然地貌,更要模仿自然狀態下的水庫堤壩,建造一條符合生物生長的高仿自然堤壩。可以看出,生態河堤技術相較生物緩沖帶技術,對工程建設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在這一技術的發展上尚處于起步階段,各項工作還有待改進。這要求工程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經驗,使該技術在我國早日得到蓬勃發展。
同時,在河堤的建設過程中,應加大對水源地的保護,防止建筑材料進入庫區,造成水質的破壞。在庫區周邊應加強宣傳和教育,讓人民群眾了解破壞水土的責任,所承擔的義務。在水源地周圍懸掛明顯環保標志,在水庫周邊地區大力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人為對庫區的破壞。
1.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鑒于我國土地整體仍舊處于初級階段的情況,我們仍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為主要目的,雖然大多數的整理項目是為了增加耕地而積,維持耕地總量的平衡,但是已經開始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已經開始大面積背造防護林,這對于生態環境的惡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1 單一作物破壞了生態平衡
大規模進行土地平整,雖然大幅度增加了耕地面積,并且實現了墾殖率的提升,但是這一過程也導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大規模減少和退化。農作物過于單一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大規模病蟲害,很容易導致受災區域的急劇擴大,此外單一作物還會減少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空間。
1.2 對水資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由于大量耕地的開墾,需要新建農田水利工程,雖然會增加糧食產出,但是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這就會改變地表水系的網絡結構,會對水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由于需要大量修建道路和水渠,雖然減少了除草和維護渠道等工作內容,但是卻會影響涵養水源,易造成洪水寅宣泄。部分地區由于梯田建設不當,導致土壤過分侵蝕,很容易阻礙流域水源的補給過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資源總量原本就不充足,特別是隨著耕地面積的急劇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急劇攀升,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樣的開墾工作不僅會延緩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會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加劇,破壞原本已經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生態環境惡化后果,例如沙塵頻繁發生。
1.3 分析評價論證不足
在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和專項規劃設計時要對土地整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論證,并且由于我國現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態績效評價體系,因此說土地生態環境評估工作很難落到實處。特別是部分工作人員為了保證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過分追求土地整理數量,卻對土地整理的質量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缺乏足夠的關注。
1.4 生態系統結構趨于簡化
在進行農田灌溉及排水渠道的修筑時,為了減少項目投資,并且為了提高設施的耐用度,經常將溝渠建成直線形狀。特別是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品味與結構,大量鋪設混凝土溝渠和路面。這樣不僅無法涵養水源,還加速了地表水土流失,并且還無法寄養水中生物,無法發揮水生物的自凈能力。此外,由于非灌溉期間水渠內不存水,更是惡化了溝渠附近的水環境。
2.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2.1 建立、確定評價指標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進行科學的生態環境管理,建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評價體系。建立評價體系的核心就是明確評價指標,這樣不僅可以對生態環境監控指標進行量化,將土地整理對環境的影響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此外還要通過恰當的經濟、行政和法律措施來提高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2.2 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
為了實現土地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以及土地結構的優化,我們應采取多項有效措施,來協調、緩解人與地的矛盾。這樣才能夠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并且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作為自然地產物,土地質量的提高必須遵循規律,充分考慮到各生態因素的平衡、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土地生態系統與其他環境系統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采取適宜的生物和工程技術。
我們以新疆地區為例,作為典型的干旱氣候,有充足的水資源才能夠保證農業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言目的進行開荒造田,應對水資源進行全面布局,以水為龍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農業土地整理工作,這樣才能夠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2.3 保護生物多樣性
通過大量的研究,已經發現能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非目標生物多樣性,能夠在促進養分循環、防止土壤流失、提髙土地產出量、保護土壤有益生物、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鑒于人們在農業區域進行生產,因此就無法像建立自然保護區那樣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因此說在少影響或者不影響農業生產力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加大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
2.4 實施景觀生態規劃
地球表面土壤、氣候、生物以及地貌構成了地表景觀。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將目光放在土地調整、改造方面,還要對土地按照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綜合規劃。例如:將田間兩邊的灌木林和防護林為單獨的林塊提供通道,在小溪和池塘邊種植樹木降低水溫等。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