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

        第1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客觀上為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逐漸成為顯學.理論經濟學特別是對西方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此同時,應用經濟學的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貨幣銀行學、產業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等學科研究者甚眾。在我國,經濟學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

        然而,研究流通領域經濟運行的流通經濟學卻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陷入了低迷狀態(紀寶成,2001)。21世紀是商業的世紀,正是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形成和發展的時代(黃國雄,2002),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卻陷入了貧困狀態(夏春玉,1999)。應該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復雜的、多樣的流通實踐更加需要正確的流通理論予以指導,研究流通理論應該得到重視,流通理論應該得到大發展。但現實卻是:流通經濟學被作為三級學科,流通經濟學的博士點為數極少(只有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幾個單位),全國大部分高校砍掉了流通經濟學專業,或改為市場營銷,或改為國際貿易,或改為產業經濟學,如今,保留流通經濟學專業(貿易經濟)的只有16家。流通領域研究的專業期刊只有幾家,即《財貿經濟》、《商貿經濟》、《中國流通經濟》、《商業時代·理論版》、《商業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其他流通類期刊流通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大大減少)。

        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思索。為什么在市場經濟大發展,流通成為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劉國光,2001)和基礎產業(黃國雄,2002)的時代,流通經濟學卻被社會遺忘,卻出現了流通研究的低潮?夏春玉(2000)提出了四點:一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見面的假設使流通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視野中消失;二是經濟學的格式化過程間接影響了經濟學對流通的關注和研究;三是經濟現象的復雜性和經濟學家認識能力的有限性限制了經濟學關注流通的視野;四是馬克思的流通理論并不是完整的流通理論。全國高校商經教學研究會主持的《關于貿易經濟學科建設的思考》課題報告(2001)認為,西方理論缺少對交換問題的專門研究和馬克思流通理論的一般性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是流通經濟學出現低潮的主要原因。紀寶成(2001)指出,對貿易經濟學科沖擊既有內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表現在:學科分離,內外貿專業的分離;缺乏與新學科、新專業的相互協調;非盈利專業與盈利專業相混淆;隊伍建設問題。外部因素有:政府機構改革,撤銷了貿易局;教育部對專業目錄的調整;盲目照搬別國經驗;教育學科的重理輕文等等。

        這些認識也許并沒有抓住流通經濟學貧困的要害。首先,西方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一刻也沒有放棄對交換貿易的研究,從重商主義的自由貿易論到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交換論,從德國歷史學派的貿易保護論到埃奇沃思方框交換契約論,無不充滿著對交換、貿易的研究。西方非主流經濟學,如新制度經濟學也是從交易出發,研究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關系,核心是研究制度和交易費用在交易中的關系,而且康芒斯把交易分為三類,其中一類就是平等的交易即交換,楊小凱、黃有光(1998)等人還嘗試從分工交換的角度研究流通,楊小凱指出,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提高,則國內貿易將因一國之內的分工水平提高而產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提高幅度不是很大,則在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時,貿易可能在各個地方性市場內進行。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全國性市場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如果交易效率繼續提高的話,則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會要求更大的市場規模與之相適應,此時局限于一國市場之內的貿易和產品交換無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經濟,因此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其次,馬克思的流通理論是十分完整的流通關系論,馬克思從商品的二重屬性開始,從分工入手,詳細論述了商業資本的流通和商人、商業的地位和作用,闡述了商業勞動的性質和商業利潤的來源,研究了商品交換的一般規律,同時還創造性地研究了國際貿易問題。再次,內外貿學科分離本身有一定道理,因為國際貿易畢竟是不同國家的經濟貿易交往,這種貿易和國內貿易不同,它時時要受匯率、關稅、國家的貿易政策所制約,因此,在研究領域上與國內貿易有相當大的區別;教育部對學科調整并不會妨礙一個學科的深入研究,只要這個學科是具有生命力的,就會形成研究群體。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入門對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教育部并沒有規定理論經濟學中有制度經濟學的學科,然而還是有眾多學者樂于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可見,流通經濟學的貧困問題還是要從流通經濟學的內部人手才能解決。本文嘗試從核心概念和學科研究對象的角度進行分析,運用經濟學方法論,以新的研究范式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流通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以求教于國內專家同仁。

        二、流通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任何一種規范的經濟學研究必然有其核心概念,該概念是對眾多經濟現象的高度邏輯抽象,概念必須以事實為基礎,同時又是對事實的高度概括。

        商品流通是連續不斷的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馬克思指出,“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可見流通應該作為流通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因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實質,更能體現出流通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這表現在:商品流通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運行的過程,而且是社會化大生產中商品多次不斷的運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換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中介溝通地位,錯綜復雜的商品循環更能反映出流通的復雜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運行的規律,研究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間的關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資源配置。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換,又涵蓋了市場,還暗含了商業出現的必然性,因為如此復雜的商品交換沒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業是不可想象的??梢娺@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應該成為流通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對流通的專門研究,是政治經濟學所難以涵蓋的。因為政治經濟學雖然也研究商品流通,但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揭示商業資本的增值和生產關系,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資本和剩余價值。西方經濟學也研究交換和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如要素稟賦理論、比較利益理論、H-O理論等,但它側重于把交換看作一種外在的機制,沒有觸及商品流通的內核,把國際貿易作為開拓市場的手段,輕視對國內貿易的研究,西方經濟學把一國內的商品流通當作一種黑箱(夏春玉,2000)。因此,流通經濟學有必要把流通作為核心概念對商品流通進行專門的研究。

        三、研究對象的確定與學科體系的構建

        確定學科研究對象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只有在學科對象確定后,才能確立研究范式,進而建立研究的邏輯框架,才能進行演繹推理,結合實證研究,解決研究對象的問題。目前,對流通經濟學的對象有四種觀點:關系論、規律論、服務論、主體論。

        關系論認為,由于交換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中介地位,流通經濟學一方面要研究流通與生產、分配、消費的外部關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商品流通領域內的商業內部關系。規律論認為,社會商品交換既受普通經濟規律的影響,也受流通過程特有經濟規律的作用;流通經濟學的任務是揭示商品流通活動中的這些特殊規律。服務論認為流通產業是由處于商品交換和流通過程中的所有中介人即商人構成的一個特定的產業,商人從事的活動表面上看來是進行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在流通產業內提供以“為賣而買”為核心內容的商業服務活動,即為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提供服務活動;既然商業活動的本質是提供商業服務,那么,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應該是商品或商品交換活動本身,而應該是商業服務。主體論以流通領域中的每一個行為主體如商人、商業企業等為研究對象來研究流通領域中的具體問題。

        以上這四種研究對象論各有特色,但是都普遍忽視了一點,即作為一門經濟學科應該研究資源配置問題。

        流通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經濟學科,必須研究流通領域的資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問題。即研究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推動商品運動的各種行為,如采購、運輸、倉儲、加工、銷售等不斷地社會化、規范化最終達到最優化。由于現代流通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因此流通領域資源合理配置問題實際上就演變為流通產業的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這里有一個難題,就是流通領域與流通產業的關系。領域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在《資本論》里,流通領域包括兩個環節,即G-W階段和W-G’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商品與貨幣的轉化都需要有流通組織的勞動耗費,從事這類活動組織的集合就成為流通產業。因此,研究流通領域的資源配置,具體到流通產業才能夠體現出來。從實踐來看,人們把研究農業、工業、流通業分別作為一、二、三產業,并分別叫做農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服務經濟學等。所以,可以把研究流通領域資源配置的流通經濟學稱為流通產業經濟學。如果不從對流通領域資源配置的研究過渡到對流通產業資源配置的研究,流通經濟學只能是停留在關系論、規律論的層次,無法上升到從產業層面來研究的高度。那么,對流通領域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也就難以深入。

        明確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可以大致構建流通經濟學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流通的基本假設。一個學科的發展需要有該學科所公認的基本假設,一個學者的研究要形成一個體系,也必須有貫穿其所有研究工作的一致性假設,否則,其提出的理論模型之間容易出現自相矛盾而難于前后一致。筆者認為,流通經濟學基本假設主要有:流通時間節約假設,假設t1<t2,設U1為花費t1給流通企業帶來的效用,U2為花費t2給流通企業帶來的效用,則必有U1=F(t1)>U2=F(t2);流通費用最小化假設即滿足:maxC(x)stC(x)=f(x),U(x)≥U(x0);理性經濟人假設,即maxU(x),stU(x)=px-cx。第二部分,研究流通產業組織理論,即流通組織的SCP分析,流通產業組織的博弈分析,流通產業的競爭模型。第三部分,研究流通產業結構,即流通產業的不同業態之間的比例關系,流通產業的規模,流通的空間結構、地區結構的均衡,流通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產業的投入產出。第四部分,研究流通產業政策,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分析由于流通產業政策的變動對流通增加值的影響,同時研究各種政策的配套和協調。第五部分,研究流通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流通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總體效應和溢出效應,分析國內商品流通與國際商品流通的相關關系。第六部分,研究流通產業的發展趨勢,運用產品生命周期假設等研究流通業未來的發展。第七部分,流通經濟學專題,主要研究流通經濟學中的電子商務問題,物流現代化問題,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企業的跨國經營問題等。

        四、流通經濟學研究的科學方法

        經濟學理論的本質就是說明社會經濟現象的幾個主要經濟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邏輯體系。理論的創新來自對新現象的分析或對舊現象的新解釋。既然經濟學的理論是一套邏輯體系,那么新的經濟學理論的構建就首先要嚴格遵守形式邏輯內部一致的要求,否則,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就無法說清楚。林毅夫(2000)指出,傳統的經濟學研究經常側重觀點的整理而忽視邏輯分析和推導,經常也只講個人對某個問題的觀點、想法和主觀愿望,常以個人的判斷或其他經濟學家的觀點、理論替代邏輯推論,或是以比喻代替推理,所以,難以形成邏輯體系?,F有的流通經濟學普遍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而且不重視邏輯分析和推導。有些流通經濟學教材和論文還停留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對策論階段,許多內容缺乏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就貿然下結論,結果使流通經濟學在邏輯結構上十分松散,沒有形成一套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這種研究方法,只重視證實主義,而忽視證偽主義的運用,結果造成許多問題甚至使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也難以形成共識,造成進一步研究的困難。比如對流通與生產的關系的認識,有生產決定論、流通決定淪、生產流通相互決定論等等,一直在學術界難以形成共識,雖然從事流通研究的大部分學者傾向于流通決定論,但是,在工業化時代,在物質產品沒有十分豐富,在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和GDP的主要組成部分的時代,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經濟數據的有力支持,這種觀點難以得到大多數從事經濟研究的人的支持。這也是流通經濟學一直強調流通重要,流通業是支柱產業、基礎產業,實際上卻不為政府和社會重視的重要原因。而制度經濟學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就是在建立了交易費用這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與市場關系的替代的思考,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在嚴密的邏輯推理基礎上推論出科斯定理,從而贏得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第2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信息經濟學的產生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否定。傳統經濟學的共同點是以物質產品及服務的生產、流通、分配及相關活動為主要對象,因而被稱之為物質的經濟學。[1]在傳統經濟學中,信息如同空氣、陽光一樣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經濟成本。同樣,廠商、消費者、投資者和政府等經濟行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處理能力,所以經濟行為者的選擇是確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經濟學之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經濟行為者不僅不具備完全信息,而且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這與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設發生了矛盾與沖突。信息經濟學正是在否定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斯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評論》一文中,批判了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論,提出了信息搜尋的概念。斯蒂格勒認為,經濟行為主體掌握的初始經濟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這就決定了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經濟主體要做出最優決策,必須對相關信息進行搜尋,而信息搜尋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與成本、產出聯系起來,提出搜尋概念及其理論方法,是斯蒂格勒對微觀信息經濟學的主要貢獻。繼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經濟學家K·阿羅(K·Arrow)對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經濟行為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他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不確定性存在情況下的經濟學。在他看來,不確定性具有經濟成本,因而不確定性的減少就是一項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經濟物品來加以分析。阿羅十分簡潔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經濟的作用。M·勒姆特(M.Nermuth)對不完全信息進行了精確的數學描述,用“信息結構”一詞來描述經濟決策利用信息的復雜分布及其與決策的對應關系,等等。搜尋理論后來經過薩洛普(S·Sulop)、截維德和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統地發展,成為微觀信息經濟學基礎理論之一。眾多著名經濟學家在不完全信息經濟分析領域的創造性成果,諸如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決策、對策理論、非對稱信息概念以及價格分散理論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經濟分析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有巨大影響的經濟學領域。

        隨著人們對信息經濟的關注,研究的視野逐漸從微觀領域轉向宏觀領域。1962年,弗里茲·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的出版,標志著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1977年,馬克·波拉特《信息經濟》(九卷本)提出信息經濟測度的波拉特范式,極大地豐富了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后,在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等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日趨成熟。

        經濟學者將信息要素納入發展經濟學分析框架中,使宏觀信息經濟學獲得了與傳統理論截然不同的結論。羅伯特·索洛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生產函數理論,試圖說明經濟發展取決于投入的資本和勞力數量。但是,過去20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并非如此,例如,發達國家增加投資快于增加人數,投資收益并沒有遞減。針對這種現象,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認為,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基本要素不僅僅是資本和勞力,而應該是四個基本要素,即資本、非技術勞力、人力資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識構成生產要素之一,它像資本那樣必須以放棄當前消費為代價才能獲得,知識(教育)滯后將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因此,國家必須像對待基礎設施投資那樣對知識及傳播知識的教育機構進行投資。由于知識投資長期效用的干預,經濟長期發展中可能出現良性循環趨勢,即投資促進知識生產與傳播,而知識生產與傳播獲得的效用又促進投資。這意味著投資的持續增長可以長期提高某個國家的增長率,這個結論正是傳統理論所否定的。目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最大差別已經不在于資本與設備,而在于知識與信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正在由資本依附轉向資本與信息的雙重依附。

        信息經濟學中的不對稱信息理論(asymmetricinformation)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Mirleees)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ery)提出的重要理論。他們分別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對稱信息對交易所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對策。此后30多年來,不對稱信息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此而產生的對策理論為經濟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兩位經濟學家于1996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又一次因為在“走進現實生活的信息經濟學”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分享了這一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他們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喬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學的麥克爾·斯澎斯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這三位經濟學家在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假設之上,建立了一整套經濟學理論,解釋廠商、工人和消費者的行為,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基礎。其中,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同時也是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泰斗。

        目前,理論界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研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主張。[3]一種主張是按照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從市場不確定性角度構建信息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另一種主張是按照信息產品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來構建信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從研究的整體情況看,前一理論體系似乎更多地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即便是按照這一主張來構建信息經濟學的整體框架,也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為信息經濟學“三分法”,即從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傳統框架出發,將信息經濟學劃分為三個部分:微觀信息經濟學、宏觀信息經濟學和產業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主要以個別市場主體為基本分析單位,考證信息對市場均衡、勞動市場供給、消費者行為以及市場機制等一系列微觀經濟問題的影響,分析信息資源配置和微觀信息市場的效率問題。宏觀信息經濟學則從國家和世界經濟的層面出發,論證信息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影響,研究信息與財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間的關系,探討信息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產業經濟學著眼于對信息產業的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化、信息產業基礎與結構、信息產業國際化、信息資源與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內容。按照這一思路,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能夠較好地與傳統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體系相銜接,不僅能夠清晰地勾畫出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之間的界限,合理地安排其理論體系與內容,而且還能較好地構筑信息產業經濟學的體系。在這一思路下,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構成理論信息經濟學,而信息產業經濟學則構成應用信息經濟學。

        思路二為信息經濟學“二分法”,即按照市場不確定性原理,將信息經濟學分為微觀信息經濟學和宏觀信息經濟學兩個部分。與此相適應,將微觀信息經濟學作為理論信息經濟學,而把宏觀信息經濟學作為應用信息經濟學。根據這一思路構建的信息經濟學理論體系,是將思路一中的微觀信息經濟學和宏觀信息經濟學兩部分內容歸到一塊為微觀信息經濟學,將廠商行為的不確定性和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等問題放到一起來分析。宏觀信息經濟學則由信息產業經濟學和信息社會的各種經濟理論組成,以信息技術的不確定性為基礎,分析信息技術的各種經濟影響和福利效果。這一思路的主張者認為,按照這一思路構建信息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可以將信息經濟學與傳統的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加以區分,并且能夠較好地體現信息產業在信息經濟學學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信息經濟學中的許多理論,[4]比如委托一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等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現代企業建立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信息經濟學中的委托—理論,對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鑒意義。委托—理論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國有企業改革要建立起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制度正是以合理有效的委托—合同為基礎的。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企業改革所作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比如資產重組、企業破產與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場經濟“游戲”規則來約束和規范市場行為,這個規則就是市場經濟主體共同遵守和不斷創新的委托—合同。

        其次,信息經濟學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決策和加強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正確處理好企業與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信息經濟學較為深刻地探討了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市場經濟行為的兩個主要現象,即不利選擇和道德風險。無論是生產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面臨著不同形式的不利選擇和道德風險。生產者面臨著消費者的大量的、復雜的道德風險行為,而消費者也同樣面臨著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選擇和生產者轉移的道德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經濟學所揭示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無論對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有助于其作出各自相應的選擇與對策。

        再次,信息經濟學中關于信息資源最優配置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的思想,將有助于我們在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進一步關注信息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努力創造信息資源合理流動的外部環境,提高信息技術對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認識,協調信息網絡的發展,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強化信息產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帶動功能,以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

        最后,信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我們研究現實經濟社會問題開拓了新的視野。實事求是地講,信息經濟學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經濟學所使用的方法為經濟學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思想方法。比如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理論和對策論,把現代決策理論的分析方法引入經濟決策分析之中,使得經濟分析不斷貼近現實經濟生活。實際上,在我國目前經濟理論界的經濟分析中,很多學者都引入了信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相信隨著信息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其分析方法將在經濟學、管理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中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馬費成等:《信息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2]王則可:《對付欺詐的學問——信息經濟學平話》,中信出版社,2001年。

        第3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教學改革

        一、西方經濟學的性質和特點

        西方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給學生與實際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模型,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基本經濟現象有比較透徹的認識。作為分析經濟領域內具體現象和事物的工具,反過來又可以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毋庸置疑,西方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學生最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要把理論知識系統地介紹給學生。二是要把傳授學習方法放在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地位。三是要把理論知識很好地與現實經濟問題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經濟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教學思路不清晰

        目前國內高等財經院校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只是將微觀和宏觀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全部,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西方經濟學還包括很多其他的流派。而經濟學專業的同學雖然知道西方經濟學有許多派別,但是因為教師教學中只專注于某一課程而忽視了與其他經濟學課程的聯系,使得很多學生概念不清,沒有經濟學思維。

        2.教材定位不準確,教材內容陳舊過時

        西方經濟學教材的使用定位不清【1】,不論是高職院校,還是本科院校,雖然版本較多,但是內容大同小異,缺乏針對性。甚至出現了很多直接照搬國外教材內容的現象。另外,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很多新的現象,而現有的教材并未體現出來,這些必然影響教材的質量,不能及時反映新理論、新案例,影響了教材使用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3.數學模型占主導,限制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數學的重要性,使得很多經濟學教學看起來更像是數學課程,很多文科學生在數學方面不是很突出,學習起來困難,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4.考核方式缺乏靈活性。【2】

        當前考核方式普遍為閉卷考試,閱卷過程被要求客觀化,甚至連主觀性考題也要求按標準答案的考分點給分。這種考核方式對死記硬背的學生來說,容易取得高分。但對平時認真聽講,善于思考,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得不到高分。

        三、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議

        1.適當增加一些其他流派的介紹

        高校經濟學教師應該適當增加一些其他學派的介紹,使得學生對經濟學有個完整系統的認識。對這些學派的概括介紹不但可以擴展上課的內容,而且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其對經濟學在有個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對經濟學有個更深層次的認識。

        2.正確認識數學模型的作用【3】

        數學模型只是研究經濟學的一種方式而已,它不能作為研究經濟學的唯一方式。對于想進一步深入研究經濟學的學生,可以深入研究數學模型并試著嘗試自己建造模型,對于那些數學不是很突出的同學可以另辟蹊徑,用其他獨特的視角來研究,這不僅使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也豐富了經濟學理論。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應該結合更多像是生活中的實例去研究,用抽象的經濟學理論去解釋現實問題更具有意義。教師還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在理論教學中融入最新的案例,使案例教學成為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應該采用更多的公司或者個人案例來開展辯論課,讓學生自有分組,去代表不同的利益方,事先準備資料去為課程做準備。

        4.提高教師的素質并增加課時【4】

        雙語教學成為現在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這一方面克服了翻譯版教材表達不清晰的地方,也避免了學生學習原版圖書的閱讀困難的情況。這一教學方式無疑會發展成為未來的教學主要方式,以與世界接軌。但是這也迫切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沒有很好的英文讀寫能力就不能承擔起這樣教學。為了使得高校教師盡快的提升自身的英文水平和專業素養,很多大學都外派經濟學教師去國外的知名大學進修或者做訪問學者,這樣不但使其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英文,而且使其與更多的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學者進行探討和交流,這也無疑成為提升教師素質的主要方式。

        5. 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

        科學的考核方法能夠有效檢驗教學的完成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單一的考核方式,靈活地選擇合適的考核方式。如在考試形式上,可以變一次閉卷考試定終身為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考核可以采取平時考核和期終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平時的考核可以根據上課發言的情況,寫小論文的情況等進行考核,閉卷考試不要一味考死記硬背的內容,可以適當增加一些主觀題,如增加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國內外熱點問題的分析,來考核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書目]

        [1]鄭美華.論《西方經濟學》教與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3):201-202.

        [2]崔木花.《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探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160-161.

        [3]王海俠.對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質量的認識與思考[J].中外企業家,2007,(10):65-66.

        [4]譚建新.影響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今日南國,2009,(10):49-50.

        第4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學研教協同;產業經濟學;教學組織方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9-0132-02

        1引言

        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側重于科研和教學,尤其以單向傳授知識為主,且忽視了高校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三者之間的互動性和統一性。國內學者關于將此三者有機統一起來進行研究的較少,本文將在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基礎之上,對學研教協同的教學組織方式進行研究,這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2學研教協同理念

        學研教協同理念是一種新型的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理念,所謂學研教(“Learning-Research-Teaching” synergy,LRT synergy),是指高校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協調統一、相互促進。學研教協同強調高等教育中教與學的互動以及高等學校中教學與科研統一,其中教與學的互動以教師和學生都參與科學研究為聯結紐帶,教學與科研的統一以學生參加科研為條件。目前已經有學者認識到科研和教學統一的重要性(邱學青等,2009;郭傳杰,2010;汪鋒,2011等),但忽視了學生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學、科研和學習三者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學研教協同的教育教學理念正是突出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科學研究為載體的三者之間的協同統一的作用機制。

        學研教協同的理念正是武漢理工大學《產業經濟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文提出的基于學研教協同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的創新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為主導,科研為載體,基于教學、科研、學習互動協調的教學組織方式的創新活動,其目的是達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實踐證明學研教協同是形成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學術環境和氛圍、培養創新性人才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3學研教協同的教學組織方式研究

        3.1推進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實現學研教協同的有效教學組織方式。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形式上追求多樣化,從而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不斷變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中獲得驚喜。產業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和討論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機制,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設計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促進了教學與科研協同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多元化。

        (1)開展產業調查與問題導向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關注產業經濟領域的問題,隨著教學進度而逐步解答,并鼓勵學生自主查找資料互助解答,授課教師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解答和拓展學生所提的問題。用teamwork等形式的產業調查分析,不僅可鞏固同學們產業經濟學的專業知識,而且在實踐中提升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推進案例討論與探究式學習。產業經濟學的大作業和案例課內容為動態和開放式,每學期教師根據國內外理論研究動態和社會關注焦點的變遷,更新內容,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案例,同時采取寓教于樂的課堂游戲和視頻資料提供案例討論的素材,以課堂討論和課程大作業進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問題相結合的分析能力。

        (3)加強課題小組合作式學習。根據科研項目的內容劃分為不同的課題小組,以課題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討論往往能產生“頭腦風暴”式的創新成果,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和創新激情。在合作中互助學習,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對產業經濟專業知識學習的熱情。參與課題研究的同學理清了思路,并對模型的建立和數據選取問題進行了優化,其它同學則深受感染,不僅體驗了參與科研的熱情與主動性,而且了解了學術動態和學術前沿,同時課堂學習的知識得到拓展。

        3.2加強教學性研究

        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協同,還需重視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學研究是屬于科學研究的范疇,它強調對教學過程的思考與領悟、實踐與探索。為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必須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及社會經濟的新形勢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研究,即教學性研究。

        (1)積極探索網絡教學?!懂a業經濟學》課程組積極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探索與實踐網絡教學方式,并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借助產業經濟學網絡教學平臺——產業經濟學課程學習網站,以現代教學理念建構本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圍繞教學大綱,完善了教輔材料,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和省級精品課程學習網站,開展案例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學生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開展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等。網絡資源的深層次利用已經成為本課程教學的有機組成。

        (2)繼續嘗試雙語教學?!懂a業經濟學》課程組通過學習專業英語詞匯、指定國外經典的《產業經濟學》教材作為參考文獻不斷提升雙語教學的質量。雙語教學充分發揮權威外文原版教材特點,更多地彌補當前國內產業經濟學教育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差距。在教學中按照漸進式教學模式,隨課程進度和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適應而逐步提高英語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豐富的雙語教學輔助資源。承擔雙語教學的教師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相互總結經驗,并就雙語教學多次組織學生評教座談會,在保證專業知識教授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促進學生提高專業英語運用能力。

        (3)完善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具有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研究課件、制作課件,在課堂有效利用課件,才能充分體現出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教師制作的精美的《產業經濟學》中英文的多媒體課件,在精品課程網站上供學生學習下載。根據產業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教材教輔資料的修訂情況不斷完善與更新多媒體教學課件。

        (4)開創特色教學。充分發揮工科高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行業背景和工科背景優勢,產業經濟學教學的教學內容特別突出高技術產業、交通運輸產業、汽車產業、網絡產業、資源和能源產業等本校優勢學科支撐的產業,并在教學中以專題教學的形式予以體現。每周均由教授和年輕的博士輪流給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的《經濟學科前沿專題》,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專題反映本課程特色的高技術產業發展;同時利用每周周四下午為教研活動時間,每周請一位老師講述其近期的教學和科研成果,邀請其它老師和鼓勵低年級、高年級學生旁聽,并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這些專題教學和特色教學已經走在了國內產業經濟學教學研究的前列,不僅取得了較好的創新型教學實踐的效果,而且也為國內同行起到了示范推廣和借鑒作用。

        4結語

        在學研教協同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產業經濟學課程建設目標明確、特色鮮明,已經建成武漢理工大學和湖北省精品課程?;趯W研教協同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創新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實踐中實施的基于學研教協同的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組織創新,包括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的教學內容的案例教學、特色教學,體現研究性教學的課堂討論、產業調查,使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研究中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增強,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起到了明顯作用,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邱學青,李正,李菊琪.創新大學師資管理模式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第5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體育經濟學從總體上說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無論說它是介于體育學與經濟學兩門社會學科之間的新興交叉學科,還是說從體育學或是從經濟學這兩門社會科學分化出來的,基本上大的學科門類已確定在人文與社會科學范疇。

        在具體內容上,體育經濟學把體育學和經濟學的知識綜合起來,分化與綜合并進,使其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在這一點上,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要具體分析研究體育經濟學科的屬性,就有著幾種不同的看法與理解。不同的意見雖各有道理,但事實上的性質差異決定了體育經濟學科的發展方向和進程。

        1.關于體育經濟學科屬性問題的三種意見

        1.1 具有體育科學的屬性

        正在成長的體育科學體系包括眾多的學科,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案。根據最權威的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Classificationandcodeofdisciplines)正式將體育學列為人文社會學類的劃分中,認為體育經濟學歸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這種認識在體育理論界較為認同。

        在體育經濟學產生發展之初,這種意見應該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體育經濟研究領域的深入,囿于體育學科的發展,使得體育經濟學科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1.2 具有經濟科學的屬性

        體育經濟學主要是以具體經濟部門或單位為研究對象的部門經濟學或專業經濟學,同人口經濟學、交通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學科一樣應歸屬于經濟科學中的應用經濟學范疇。因為經濟科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家族,包括一般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兩個層次,理論經濟學主要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前者注重對生產關系的分析,后者則長于在既定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分析。

        該意見的科學之處在于,經濟學科本身已是一個比較成熟而龐大的學科家族,體育經濟學在其所包含的理論與應用兩個層次中應該能夠找到合理的位置,即同交通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學科一樣應當歸屬于經濟科學中的應用經濟學范疇。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體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在經濟學這個龐大的學科家族中,卻沒有體育經濟學的一席之地。在其中經濟學45個二級學科共166個三級學科中沒有體育經濟學科的影子。

        1.3 具有多學科交叉性質

        它是經濟學、體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的科學,基于這種交叉性和邊緣性特點,主張目前不應急于把它隸屬于某種學科領域,這樣反而更有利于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研究,吸取相關學科與領域的研究成果。

        如同關于體育本質的討論在今天不可能達到共識、將來也不可能達到共識—樣,關于體育經濟學學科屬性問題的上述幾種看法和意見雖沒有完全取得共識,在現階段也并沒有阻礙本學科的發展。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興起和發展應當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結構以及學科屬性,同時還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隨著這些宏觀背景的變化,自身學科的發展和完善,有必要明確體育經濟學科的歸屬問題,這樣有利于該學科從更為前沿、更為專業的角度去深入探討體育經濟學的學科概念和體系,完善學科的體系結構,擴大研究范圍和強化理論基礎。

        2.隸屬于經濟學科體系的理論分析

        雖然在我國國家標準關于經濟學的學科劃分中,目前并沒有體育經濟學的二級甚至三級學科位置。但從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來看,本研究認為應當隸屬于經濟學科體系,具有部門經濟學性質的學科。體育經濟學作為一門部門經濟學或專業經濟學,具有以下幾個理論依據。

        2.1 經濟學科的顯學地位有助于體育經濟學的發展

        關于經濟學科的顯學地位之說,近些年來已多有定論。其理由大致有三:首先,經濟學主要以數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又倡導實證分析方法,使其較之其他人文學科更具有可證偽”的科學性質;其次,還在于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以其輝煌的成果不斷地滲透其他學科地盤,經濟學的武器”所到之處,幾乎都令其他學科俯首稱臣;再有一點,就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并不長,以1773年亞當斯密的賴富論》出版為標志,至今不過二百余年的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卻日漸完善龐大,且內部劃分、分類相對嚴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之經濟學學科分類與代碼(Classificationandcodeofdisciplines)將經濟學劃分為45個二級學科共166個三級學科,足見其學科體系之龐大。

        體育經濟學最初由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產生而來,在其發展之初借助體育學科的發展而得到迅速發展。但由于體育學科的不完善性或者地位的從屬依附性,使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受到一定的制約。而從屬于經濟學科體系,在其可證偽”的科學性質的基礎之上,結合成熟而完善的實證分析研究方法工具,借助日益龐大完善的學科分類經驗,勢必會使體育經濟學的發展如同諸多經濟學的二級應用經濟學科一樣得到良性健康的發展。

        2.2 從經濟學科發展歷程來看,體育學同政治學、社會學等將會成為其應用學科

        借助經濟學科的發展,體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更廣泛、更深入、更前沿。托馬斯羅斯基指出:把經濟分析真正結合進自己的工作知識范圍的歷史學家將會有望得到經濟學家的熱情回報?!?/p>

        “從經濟學視野出發,常常能夠組成意想不到的聯系。發現新的有利論點,促使歷史學家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提高自己的資料價值……即使缺乏統計資料,經濟學理論也能為組織歷史分析提供有效手段。”當然,經濟學在進入其他學科領域影響改變其他學科的同時,也在改變、發展、完善著自己。事實上,從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來看,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之后,經濟學已經分化成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方面。理論經濟學正在變為一種通用的人文基礎學科,而諸如政治學、社會學和法理學等都將是應用性學科,體育學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這種學科分野目前還不是現實,但隨著經濟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終究會實現。

        2.3 體育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理論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都體現了這一點。

        西方體育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理論提出的許多觀點,如關于教育、衛生保健等人力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關于重視人的素質、勞動力質量的觀點;關于重視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觀點;以及關于體育投資會加大教育或其他投資的收益,從而提升人力資本即體育人力投資經濟效益的觀點等,無不體現了人力資本理論是西方體育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

        較早研究體育經濟學的前蘇聯,在體育經濟學教材中也明確了體育經濟學理論方法問題,開明宗義地指出:體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宏觀、中觀和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分析方法為經濟學分析法。即使在近期的西方體育經濟學研究中,涉及的經濟學領域也多為產業組織、公共財政和勞動經濟學,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政治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體育經濟學賴以建立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主要是社會再生產理論;生產勞動和服務產品的理論;社會生產目的和實質的理論;社會需要和層次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物質利益原則和社會分配原則理論。

        無論我國的還是國外的體育經濟學研究,以及體育經濟學產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告訴我們其研究理論基礎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理論。

        2.4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的結構體系

        就目前國內外一些體育經濟學教材以及體育產業經濟研究方面的系統研究論述或著作來看,其結構體系顯示了與經濟學研究體系的高度相關。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的共同點在于:體育經濟學研究內容和體系與經濟學研究體系的高度相關。無論是緒論或者導論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體育領域中的具體經濟研究內容,還是實踐領域中所涉及之經濟問題,無不體現和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最大的區別點,也是體育經濟問題研究具有本質性區別之處是:國外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經濟學問題,即研究的是經濟學問題,只是利用體育領域中的現象來注釋和闡釋而已;而國內的體育經濟學研究思路是利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這種區別的本質還在于:在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初期,國內的研究思路對于發現問題能夠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而如果深入、發展下去,國外體育經濟學研究思路將能夠體現一定的優越性。

        3.小結

        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問題作為在整個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歷史中發生過作用、還將產生重大作用的一種特定社會存在,長期以來沒有被納入到經濟學科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視野中,不僅是對體育經濟學科發展的一種瓶頸制約,使其研究難以深入、系統,更是難以全面、準確研究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發展的一種遺憾。解決這種遺憾可以有多種途徑:從學科理論研究出發,可以將其列入經濟學研究范疇,利用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現象來揭示、闡釋經濟學規律;從完善教材體系入手,可以利用現有成熟經濟學教材結構體系來系統規劃完善體育經濟學教材體系;此外,從國家標準的學科劃分,也可考慮體育經濟學的二級經濟學科位置問題;甚至從社團組織管理角度考慮在經濟學學會下屬分會組織將體育經濟學研究會列入,相信對體育經濟學的發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6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教學;南陽理工學院;調查結果

        作者簡介:王陽(1979-),女,河南南陽人,南陽理工學院商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22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4-47-02

        一、對經濟學教學調查的基本狀況

        筆者選取南陽理工學院作為調查點,因此調查結果可以說明南陽理工學院學生的經濟學教學狀況,也能夠揭示出中國高校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次調查對象是南陽理工學院的10個系、7個院的學生,樣本數量為110份。從性別來看,被調查對象中男生占52.1%、女生占47.9%;從年齡來看,在17―20歲之間,70%的是大二學生、30%是大三學生;從專業來看,工科專業占70%、文科專業占30%。

        本次調查是隨機調查,所用問卷由30道題構成,涉及到經濟學微觀和宏觀領域的有10道題、經濟基礎領域的有7道題、對經濟學教學要求的有5道題、對經濟學教學應涉及的內容有3道題、對經濟學教學方式理解和要求的有5道題。每一個問題均有4個答案選項,大部分是不定項選擇題。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經濟表現出一定的關心,也認為學習經濟學有利于就業,但大部分學生沒有讀過經濟學方面的書籍和雜志,僅僅從網絡和電視等媒體中獲得相關的經濟信息。非經管類學生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力為30.1%,與經管類學生的正確率相比處于較低狀態。有88%的學生認為經濟學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知識正成為人們基本素質的一部分。但是,現階段學生特別是非經管類學生的經濟學知識仍然非常貧乏,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顯然不相吻合。

        二、對經濟學教學調查結果的分析

        1、正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學生和沒有學習經濟學的學生之間的差距。被調查的非經管類專業中有2個把《西方經濟學》作為選修課目,這在南陽理工學院占比很小。通過比較這兩個專業的學生和其余學生的成績,可以看到開設《西方經濟學》的必要性。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正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占22%,其余78%均未學過。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學生對經濟的認識比未曾接觸過的學生的正確率明顯高出很多。學習《西方經濟學》班級的平均正確率為56.8%,與未曾學習的學生之間平均分出現了16.3%的差距。在具體問題上,一道關于GDP定義的宏觀經濟領域問題,差距竟達到41.3%。雖然正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學生還沒有學到宏觀經濟領域,但我們可以推測,這是因為學過經濟學的學生多少理解和掌握了經濟學的思路。還有一道“醫生的收入要比農民高的原因是醫生稀缺”的問題,差距達到了36.9%。這是因為未曾學過經濟學的學生不理解“稀缺性”這個經濟學基本概念所導致的。

        2、關心程度和成績之間的關系。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成績與對經濟的關心程度密不可分。成績最高的24人中,有23人回答關心經濟問題,均認同學習經濟學會對現在和將來有好處。其中,答“非常有用”的有19人、“也許有用”的有5人。相反,成績最低的20人全部回答對經濟“完全不關心”或“不怎么關心”,還有回答學習經濟對現在和將來“沒有用”的有7人,回答“沒有太多用處”的有11人。對經濟的關心程度與成績之間的關系是關心程度越高,成績就越好,關心程度低則成績差。

        3、對經濟學教學的要求。調查結果顯示,60%的學生認為平時考核的比重應占50%以上,甚至有10%的學生認為應為100%;100%的學生認為應在經濟學教學內容上加入發達國家經濟案例和我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問題及宏觀政策;98%的學生承認要講述經濟理論問題。幾乎沒有學生認為應該介紹經濟學說史和經濟學流派。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教學中應由教師講述、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相結合。但是否由學生作專題報告這一選項中,支持者僅占5%。從接觸過經濟學的學生調查結果中還可以看出,大家認為現有的教學體系設置不適應時展。還可以看到,工科和文科背景對學生學習經濟學理解程度的影響,比如:南陽理工學院非經管類開設經濟學的兩個專業――外語系和土木系,土木系的學生對經濟學的理解和掌握要遠遠好于外語系學生,甚至在一些微觀問題上還要高于經管類專業學生。這是因為數學在經濟學中是一項基礎性的分析工具,所以,對工科和文科背景的學生在經濟學教學中要因材施教。

        三、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必要性

        1、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本質上講,《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經濟學科,是對西方發達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規律的理論總結和實踐依據。但目前我國各高校非經管類專業很少開設經濟學課程,大學的精英教育模式仍然沒有徹底改變,經濟學教育到了大學還不能普及。這樣的現狀與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極不匹配,今后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

        2、個人生活的需要。科學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需要學習經濟學,這樣可以改進自己的思考方式。一位在高校教授《西方經濟學》的同行曾經說過:“你現在可以不懂經濟知識,但在以后能看得懂經濟現象就好?!边@是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和作用最為深刻的總結。張維迎教授也曾說過:“經濟學是經濟學家提供給社會大眾的一種改進生活、認識世界的武器?;蛟S你并不想做一名經濟學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應該學點經濟學?!?/p>

        四、建議加強各專業經濟學的相關教育

        1、把《西方經濟學》設為非經管類專業選修課目。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選修《西方經濟學》的學生對經濟現象都很感興趣,課后還會提問很多關于股票和期貨等不太理解的經濟現象。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后會主動寫一些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并用經濟理論分析。筆者認為,應該至少把《西方經濟學》開設為選修科目,進而促進和加強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的相關教育。

        2、明確教學目的,針對不同系別合理改善教學體系?!段鞣浇洕鷮W》作為分析經濟領域具體現象和事物的工具,可以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能力。對于非經管類學生,相關的經濟學理論知識不需要過于深入,相對淺層化一些即可。作為他們的專業選修課,授課教師要堅持“新”的原則,要能及時、靈活地反映學術前沿的內容,體現出學術的先進性。更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和討論,注重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對于不同背景的學生,授課時采取的方法也要有所區別。以南陽理工學院為例,外語系在大三上學期開設50課時,土木系大二下學期開設30課時,這和這兩個系的學生背景有關。外語系學生到大學后沒有接觸數學,所以對他們的教學更偏重于感性描述,還要再補充一定的數學知識;而對土木系學生來說,更偏重于理性分析,這樣才能加深他們的理解,提起學生的興趣。

        3、適當介紹經濟學史和經濟學流派。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沒有學生認為應該介紹經濟學說史和經濟學流派,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從實用主義出發導致認識過于片面。但《西方經濟學》在自身的發展完善過程中,每一種新的理論、每一個學派、每一個學科,都可以在學說史上直接或間接地找到其思想根源,找到其學術淵源,進而可以幫助我們更為全面地看待西方經濟學。對當代西方經濟學應當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摒棄庸俗的基本理論及其框架,吸取和借鑒其中的合理成份。也可以鼓勵學生從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自學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4、改革并規范考核制度。《西方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給學生與實際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模型,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基本的經濟現象具有比較透徹的認識。以往考核是30%平時成績+70%卷面成績,但在實際操作中更偏重于卷面成績。為此,我們應該建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考核的機制,建立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重要基礎,綜合能力為核心重點,學習態度為主要參照的綜合考評體系。這樣,可以激起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主動和被動相結合,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去學習經濟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朱學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與改革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06).

        [2] 尹秀艷、曹葵.高中學生的經濟理解能力調查分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06).

        [3] 郭艷.《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05).

        [4] 陳銀飛、蘇建紅.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04).

        [5] 曹秋菊.《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EB/OL]..

        第7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知識經濟 經濟學 基礎理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必然要合理解釋和反映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新本質,從而在更新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基石上構建指導人類新的經濟實踐的經濟學。事實證明,經濟學的一些研究領域已經初步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著這種新經濟的沖擊。尤其突出的是貝克爾的人力資本論、發展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及一些管理性經濟學科,這不斷地加大著部門經濟學科和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分離。我們已經看到了知識經濟的現實,但我們用以解決問題的理論并非建立在這種現實基礎之上。這便是舊理論無所作為的必然。

        縱觀人類社會全部的經濟活動無外乎這樣兩個內容,其一是社會財富的創造問題,其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這里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第一個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核心內容是一定社會的財富是什么?如何實現這種財富的增長?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集中地形成了該社會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即價值理論以及增長理論。我們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新的社會財富是什么,如何創造出來,不能不看到,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總是受制于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從古代社會的錢物積累表現出的社會財富,及與之相應的注重農牧和戰爭掠奪的財富增長形式,到威廉·配第實質性地揭示出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創造中“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里的勞動成果是直接地表現為社會所認可的社會財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萌芽的到來,重商主義堅定地認為商業貿易創造價值、增進社會財富。事實上,商業貿易只是轉移現實的社會財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創造新的社會財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類經濟的核心,揭示了生產創造價值這一人類社會財富增長的實質。在資本主義進入典型機器大工業化生產條件下,馬克思完善和發展了勞動價值學說(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資本主義財富增殖的剩余價值學說)。這些理論集中說明的是在一定經濟時代里新的社會財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系的。自然經濟時代,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人的勞動力,勞動也主要是人的體力勞動;工業經濟時期,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先進的機械力,尤其是工業經濟的成熟期,以機器為主的機械力勞動成為社會財富基本的創造形式。新增加的社會財富完全是表現為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價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會認可的多少都直接地決定于生產它們所使用的技術的先進性。這使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價值論典型地表現為價值的技術決定論。當人類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反映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創造的勞動價值理論在新的生產方式中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其表現在:首先,在現代化的企業生產中,人們認識到外在于勞動過程的知識性的管理也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學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創造價值的第四個要素。而管理正是隨著人們對企業自身性質認識不斷深化所形成的知識和信息,管理人員正是運用這些知識和信息,服務于生產過程而現實地增加產品的價值。美國德爾福集團甚至提出企業知識管理,認為這是現代企業成功的關鍵,指出,“雖然知識管理的首要目標不是技術,但是公司將發現,它們在知識經濟中如果離開了知識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

        其次,在市場自由競爭中企業所投入非生產性領域的大量廣告費、贊助費及各類社會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產領域,按勞動價值理論是不會創造價值的?,F在恐怕沒有企業界的朋友會否認這方面投入的豐厚回報,在這些非生產性領域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處于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知識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對商品無論在價值大小以及實現多少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三,現在主要讓我們來看看使工業經濟時代躍升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先導產業——信息產業。美國人不無自豪地指出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新的經濟增長源,約占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的40%。如果你對這個數字還缺乏敏感的認識,那么你對這組數字肯定會感興趣:一個發展才十幾年但已擁有資產2000億美元的微軟電腦公司和已經發展一百多年才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通用汽車公司,后者曾是美國工業經濟時代的象征之一。微軟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給你直接可以消費的面包、汽車或實實在在的鋼鐵。它提供給社會的只有處理信息的計算機和載滿了能滿足你對知識管理需要的各種軟件,這里幾乎沒有辦法用勞動價值理論來分析,最高級的知識在這里直接轉化為最大的價值,過時的知識在這里也一文不值。同樣的編程人員、同樣的工作強度,但可能所創造的價值相差懸殊。這里價值形成的唯一基礎是以其知識含量的高低來比較的。其他如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產業等等高新產業中,知識是與他們所能創造價值的大小、所能實現價值的多少直接地聯系在一起的。也許僅僅因為一個連字符的遺漏而使數十億美元化為烏有,也許僅僅因為一個新的配方而價值倍增。在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和實現形式,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財富已直接地與人類最寶貴的知識掛鉤,這不但突破著舊的社會財富觀,而且直接使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新的社會財富。

        第8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深化勞動價值論活勞動價值

        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它是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基礎,也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馬克思有關于政治經濟學的所有理論都是構建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的。對于勞動價值論,在新時期有必要對其進行更深入的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由來與演進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基礎是由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所奠定的。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演進

        (一)英國學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

        配第在價值理論方面的成績主要表現為在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第一個考察了商品價值問題,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因為勞動,從而確立了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認識到勞動分工會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認識到商品價值量取決于勞動,也意識到貨幣的價值量也是由勞動決定的。

        配第在價值理論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混同了價值和交換價值這兩個不同的范疇;其價值和價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沒有把創造價值的抽象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區分開來;把使用價值及價值混為一談。

        (二)亞當·斯密對勞動價值理論有所發展

        斯密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確提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他區分了使用價值和價值,而且還對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也有不徹底性,他認為:1.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2.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購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決定的。3.商品的價值是由“多種收入”,即工資、利潤和地租決定的。斯密的第三種價值決定論被后人稱為“斯密教條”。

        (三)大衛·李嘉圖提出了在資產階級限度內最徹底的勞動價值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完成者大衛·李嘉圖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有了更正確的認識,實際上他是把使用價值看做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著,并且他始終堅持商品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觀點,對斯密勞動價值論中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價值分解為“三種收入”,但不同意“三種收入”決定價值。但李嘉圖無法從價值規律的范疇內說明價值規律同利潤規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無法解決價值規律同平均利潤之間的矛盾。所以說,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不能完整的解釋價值規律。

        (四)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創立過程

        馬克思在巴黎期間的筆記中否定了李嘉圖的“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同時在方法論上反對李嘉圖在價值理論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學的貧困》和《雇傭勞動與資本》這兩個著作又開始承認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學說。隨后在《1857-18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最終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并最終在資本論中完成了科學勞動價值理論體系建設工作。馬克思創建的科學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論,勞動二重性理論,價值量決定理論,價值形成理論,商品拜物教理論,價值轉型理論,國際價值理論,生產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理論等。其中的核心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人的活勞動是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其他勞動與生產要素都不創造價值,不能成為價值的源泉。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在相同的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倍增,等等。

        二、當今現時代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

        (一)勞動價值論適用于工業經濟時代,也適用于知識經濟時代

        生產精神產品的科教文衛勞動,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性勞動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商品生產大大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的時代,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理論仍然能夠對現有的經濟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而且盡管處于信息時代,但必須承認在商品生產和交換中耗費的活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才是創造新價值的唯一源泉。北京大學胡代光教授就對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創造價值論”進行了批駁。他這樣說道:“有人提出了所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論認為進入新世紀和新技術發達時代,從勞動價值論角度來分析,生產要素在現今,不但包括資金、廠房、機器、知識產權、信息、管理等要素,這些新要素都具有資本化特點,都不具有創造價值,只有和具體的生產性勞動相結合,才能夠創造出來新的價值。而生產性勞動則是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既包括生產物質資料,又包括生產精神產品的科教文衛勞動,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性勞動。所以,勞動者整體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員、管理人員,乃被雇傭的指揮勞動或監督勞動的人員他們都以各種不同方式參與商品價值的創造。”作為勞動的分工體系來說,知識生產、智力創造也越來越獨立于生產環節之外,腦力勞動作為一種復雜勞動就越來越成為價值的主體。但是勞動價值論不僅適用于工業經濟時代,而且同樣適用于知識經濟時代。

        (二)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

        如前所述,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活勞動與不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是有區別的。正是由于這兩種生產性勞動是不同的,在經濟運行中就該認清這種生產性勞動的具體特性。如果不能弄清這兩種生產性勞動之間的不同特性,在經濟建設中極易造成經濟發展的失衡。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已經根據性質將生產物質資料的部門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第一產業和生產生活資料的第二產業,而且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擴大再生產要按照比例協調發展。我們如果將不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所屬的生產部門稱之為第三產業,那么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這三個產業也要協調發展。假設在三大產業不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所生產的所有產品和勞動都進行交換和消費,這就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第一產業能夠為第二產業提供全部固定資本投資和向第三產業提供部分固定資本投資,而且第二產業能夠為所有產業提供物質生活資料和向第三產業提供部分固定資本投資;同時第二產業應該能為另外兩個產業及自身所必需的不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性勞動。而這種情況在現實生產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現實生產中存在的是擴大再生產。只有擴大再生產才能夠提供人們的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新增加人口的消費需要。那么在擴大再生產中就應該也是第一、第二、第三類協調性的出現增長,不能出現不協調而使經濟出現不健康的增長進而引發經濟危機。這樣產生的不健康增長應該有如下幾種:

        第一,當第一產業所占有的資源過多時,有可能會由于沒有相應的消費品與勞務(此處指沒有凝結在物質資料中的生產勞動)與其交換,從而導致消費資料和勞務的缺乏,大量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因為找不到買主而破產,進而可能引發經濟危機。

        第二,當第二產業生產消費品過多,而第一產業沒有相應的物質補償,第三產業沒有相應的勞務提供,根據價值規律,生產資料和勞務就會價格急劇上漲。這樣就能會維持一段時間的經濟虛假增長,但最終經濟會因發展過于不平衡而陷入經濟危機。

        第三,當第三產業占用資源過多,相對于可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來講,那么就出現勞動力的大量過剩,同時由于第一、第二產業資源量占有不足,所以就出現物質資料的相對不足。

        第四,現在由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都使資源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而由于大部分國家實行的都是市場經濟,并且由于市場配置經濟的自發性與滯后性,使得在經濟發展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出現了不協調和市場配置失靈。同時由于投資人的不理性,更加劇了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協調。大部分西方國家主要出現的就是第三產業資源占用過多,產生資源配置不均衡,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產生大量失業人口的原因之一。而我國正處于大力發展經濟的時期,第一、第二產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而第三產業則資源配置不足,所以在有些地方就出現了第三產業等服務業就業不足,服務業發展不健全等情況。總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關于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經典理論,現實情況下仍然也驗證了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值得我們去細細研究。

        參考文獻:

        [1]胡代光.注意當前對勞動價值論的幾種“理論深化”.高校理論戰線,2002(2)

        [2]胡代光.如何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與現實,2001(2)

        第9篇:對產業經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網絡經濟;經濟特征;商業活動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world is discussing “the network economy”, must grasp this glossary the true connotation to be difficult, like the global economist the definition has debated unceasingly to the economic is the same. Perhaps moreover in the network economy forming process, its many characteristics had not been obtaining manifest fully. Which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network economy have?

        key word: Network economy; Economical characteristic; Trade activity

        網絡經濟的四大特征

        筆者認為,從目前的網絡經濟發展中,可以把握以下幾個特性:

        1、網絡經濟是一種趨勢經濟。這表明網絡經濟正在形成,雖然目前還不是我們現實世界的主流經濟形態,但它正在迅速建造未來的經濟。

        2、網絡經濟是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經濟產物。網絡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技術推動。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技術的快速推動,技術在各個地區和經濟領域的快速擴散等因素,它是技術誘發的在人類以高度信息化和科技進步的今天,出現的必然現象,但是又是所有智慧的人類所沒有預測到的,無論是從古代圣哲的訓導還是宗教中的天堂,抑或是空想主義者的睿智,還是當今預測學家的智慧,都不曾真正預測到網絡和技術對人類的深刻影響。

        3、網絡經濟不是一種行業經濟。很多人將信息產業歸于第四產業,但是從網絡經濟對人類現在的影響和將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已經超越行業經濟的概念,它不屬于工業社會中的經濟范疇。

        4、網絡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的問世對傳統的經濟學產生深刻的影響,從它的交易規則、理論基礎、價值規律和產品的分配特點等等對于傳統的工農業時代的經濟學變化很大。

        網絡經濟的爆發性

        從形成特點來看,網絡經濟是一種爆發式經濟,網絡經濟從問世以來的短短幾年內,就充分體現了它的爆發式特點,這個特點包含六個方面:

        1)單位時間傳輸的信息急劇擴大,也就是說終端與信息源之間單位時間的信息交換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縮小了時間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傳播,“今天,比人的頭發絲還細的標準光纖,一秒鐘可以傳輸相當于超過九萬卷大百科全書的信息?!?/p>

        2)全球的信息急劇增加和信息流動更為豐富與頻繁,全球范圍也出現了爆發性的網絡潮;

        3)使用人數爆發式地增加,這種爆發式增加并引發極大的群體效應,世界上有約4億人7年前從未聽說互聯網,到今天已經通過它來查詢信息,發電子郵件和進行網上商業活動,不只是如此,它的增長速度更是驚人;

        4)利用網絡進行的商業活動的交易額呈現爆發式特點;

        5)從事網絡經濟淘金的企業呈現爆發式增加,上市企業數量和股價的爆發式增長程度。

        6)財富的爆發式增長。從事網絡的企業和個人迅速積聚起來,從股市上批量生產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

        對傳統經濟的沖擊

        產生這些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快速、低廉的復制能力(copy ability),這里包括信息的可無限制復制性、技術的復制、行為的學習與模仿能力等。低成本的復制,是信息技術能力快速發展和迅速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的根本因素。它改變了傳統經濟學中財富增長規律。同時網絡上還具一個現象,就是聚集現象。這里面包括資本、人才和信息技術的聚集現象,在網絡生產企業中的“規?!爆F象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F在網絡在資本、人才和信息技術上有一種吸盤動力,將這四個因素都匯聚在一起,誘發了網絡企業的財富急劇擴張。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成人免费精品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看精品视频 | 午夜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