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量經濟學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概率論;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
從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列入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現代高校經管專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1],它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論課程[2]。近20年來計量經濟學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中國大多數經濟與管理相關的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計量經濟學作為本科公共必修基礎課,一般都要求學生已經修完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前期課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主要來自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研究過程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一致的,先設定模型,然后通過樣本抽樣,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3]。
在計量經濟學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對統計學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無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內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缺乏引導學生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銜接。由于學生在學習這兩門課的過程中,缺失了知識點的過渡和遷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視角來看待計量經濟學的內容,這無疑提高了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困難程度。學生不知道將已有的數學知識與計量經濟學相互結合,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將論述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點相互割裂的主要問題,闡述造成學生理解困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一、從概率論與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出現的教學問題
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已經學過計量經濟學的基礎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但學生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已有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和計量經濟學中的知識點相串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許多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概率統計中只是簡略的介紹,甚至一帶而過,并未引起學生的重視。第二,許多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常常忽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這可能是由于在歐美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并不要求學生前期修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所以中國在引進的國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后,也沒有在課程上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為了具體說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本文以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中最主要的教學內容:經典線性回歸的最佳線性無偏性質和違反基本假設造成的后果兩個重要的知識章節作為案例說明。
(一)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
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是小樣本理論下的普通線性回歸的最重要的性質,大多數本科計量經濟學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紹這一內容,例如國內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計量經濟學》[4]和國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5]等。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計量經濟學的后續學習。然而對于學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同學來說,雖然他們學過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還有n階原點距以及n階中心距的內容。但他們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并沒有接觸過無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實上,就計量經濟學的本質來說。無偏性就是用一階中心距來計算,有效性則用二階中心矩來衡量。而這兩個概念在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都已經學過,但如果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不特別加以說明,學生很難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在數理統計課程中,關于中心矩的介紹很簡略,許多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其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性,而計量經濟學教材中往往忽視對概率統計的中心矩的介紹,導致學生采取一種割裂的視角,無法建立一個統一的思維框架。
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常常遇見許多同學難以理解為什么要用最優線性無偏性來衡量最小二乘法的優劣?因為大多數計量經濟學教材往往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種種優良性質,在同學們不熟悉無偏性和有效性與中心矩之間關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這兩個概念往往顯得突兀,學生在學完了線性最小二乘法的最優線性無偏性之后,仍然會產生為什么要用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的疑問。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紹最小二乘法的內容之前,先介紹均方誤差的概念來引入無偏性和最小方差兩個概念,這與數理統計中如何衡量參數估計的性質等內容部分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如果學過了數理統計學,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誤差的概念。關于這種過渡知識的介紹,已有計量經濟學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進,例如陳強著的計量經濟學教材[6~7],與許多其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計量經濟學教材中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優線性無偏性的性質。而是在還沒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紹了如何評價參數估計的優劣,即介紹均方誤差的方法,均方誤差可以進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無偏性的證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證明,這種分解方法可以直觀的表示為什么線性回歸的最小二乘法估計會得到最佳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因為這種對參數估計優劣的評價是通用于所有的參數估計,而不僅僅是對最小二乘法。同學在理解了評價參數估計的方法之后,就不會再對最小二乘法最優線性無偏性的證明過程感到難以理解了,這有助于同學們理解如何從數理統計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二)違反基本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性的影響
當違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設時,其最優線性無偏性會如何受到影響?許多同學常常依靠背誦的方法記住違反了每一條假設產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這會導致學生混淆違反不同基本假設與產生后果之間的關系。古典線性回歸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條假設而得出的最優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第一,線性假定;第二,嚴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嚴格多重共線性;第四,球形擾動項。事實上,在對于無偏性的證明當中,并沒有用到第三條和第四條假定。第一條假定可以通過設定線性方程的形式來保證實現,一般我們可以假設其滿足。所以,影響無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條嚴格外生性。第二條假設也是最容易違反的,而且直觀上并不能看出是否違反了第二條假設,也很難使用計量的統計方法來檢測第二條假設是否被違反。事實上我們所有關于線性回歸方程內生性的討論,都是基于違反的嚴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開的。只有違反第二條假設,最終的估計才是有偏的,而違反第三條和第四條假設,并不會對估計結果的無偏性產生影響。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常常認為違反多重共線性或者球形擾動項的假設都會影響無偏性的估計。以至于他們認為所有變量之間不可以存在任何相關性,或者認為不可以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否則他們認為會導致估計結果有偏,這都是錯誤的觀念。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理解在推導無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學們在數理統計中已經學過,但是另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課程中一般并不會介紹,如果在推導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的無偏性之前,先介紹迭代期望定理,則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理解整個推導過程,從而理解得到無偏性所需要的假設,并可以推導出違反不同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產生的影響。二、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進方案
上述介紹的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這些是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現象。結合教學實踐和相關教學研究,筆者提出以下改進的方法和建議。
總體而言,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推薦多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識點,先讓同學分組討論,由此可以了解他們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并且讓同學們嘗試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推導出計量經濟學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缺口,同時能夠很好的將計量經濟學的新知識和他們的知識儲備相連接,幫助學生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建立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
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方面,最好選用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最小二乘法內容之前,先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雖然有些教材將這部分知識放到了附錄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對這一部分基礎知識的介紹。所以更合適的方法是先介紹完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比如,最重要的知識點包括條件概率、條件分布、數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隨機變量的性質、假設檢驗、統計推斷、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隨機過程等。讓同學們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能夠回憶起已經學過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尤其對學生后期進一步學習最小二乘法的性質的數學推導過程和性質非常有幫助。
(二)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案
在課堂教學方面可以采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講解+課后習題演練”三者相結合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重視教師的講解和課后的習題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分組討論,雖然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生較多的時候很難開展,尤其是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但是,如果在課堂上給出五分鐘,讓同學們能夠自行討論,并反饋他們對于計量經濟學推導過程的理解,將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真實的基礎知識,尤其在不知道他們掌握了哪些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紹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往往無法在他們已有知識庫和新的知識之間建立很好的鏈接。造成學生在理解計量經濟學的推導過程中采用孤立的視角,無法跟他們之前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形成有效的聯系,最終無法建立更加統一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三)教學大綱的優化方案
對于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現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學知識點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情況,提出更合理的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大綱。比如,從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來看,往往會花很多筆墨來介紹小樣本理論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導過程和相關性質,尤其是在違反了不同假設之后所導致的不同后果。許多教材都會介紹當擾動項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并提出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但在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當中,這兩種違反假設產生的后果并不十分嚴重,在使用計量軟件進行回歸處理的方法非常簡單。這與實際教學中所花費的學時不相符。另外,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中,往往會花很多時間來介紹多重共線性對于回歸結果產生的影響,但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并不經常討論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除非是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為當建立回歸的模型時,我們就會考慮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盡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線性很嚴重的變量。而不是通過后期的測量多重共線性的方法來刪除相關變量,因為如果該變量納入到回歸方程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考慮其理論意義,而不是為了降低多重共線性將其刪除,如果刪除一個相關的變量,則有可能會因為刪除一個重要的控制變量,導致最終的回歸結果產生偏誤,最終反而得不償失。
上述內容越來越被計量經濟學的研究者所認識到,目前,計量經濟學正發生可信性革命性[9]。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需要在相關的教學內容上做進一步的調整,以適應計量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和變化[10]。所以對于在一些理論上推導復雜,但是實際應用中簡單的相關知識,應當在教學中多介紹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推導模型,并說明推導過程中違背假設所導致的后果以及實際處理方法,如果學生能夠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理解不同的假設條件下的推導過程,將對他們在實踐中處理各種計量經濟學的相關問題大有裨益。
【關鍵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是以揭示經濟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數量關系為內容的學科。著名計量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希將計量經濟學定義為經濟學理論、統計學和數學的結合:“用數學方法探討經濟學可以從好幾個方面著手,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和計量經濟學混為一談。計量經濟學與經濟統計學絕非一碼事;它也不同于我們所說的一般經濟理論,盡管經濟理論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數量特征;計量經濟學也不應視為數學應用于經濟學的同義語。”“經驗表明,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這三者對于真正了解現代經濟生活的數量關系來說,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條件。三者結合起來,就是力量,這種結合便構成了計量經濟學。”
本科《計量經濟學》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統計學、線性代數為基礎,課程建設目標是建設成為一門真正的經濟學課程。希望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初步學會建立和使用計量經濟模型,培養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處理經濟管理問題的初步能力。真正實現“經濟理論、統計學、數學的結合”。使得學生掌握“模型設定、數據診斷、模型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的全過程,具體來說要求學生掌握: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基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模型中誤差項假定的諸問題,線性模型的擴展,建立方程組模型的估計。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教學實踐,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提出了一些淺薄的看法,希望拋磚引玉,給后來者一點啟示,目的是更好的促進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
二、存在的問題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向活動,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也不例外。因此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上進行剖析。
1.從教師層面上看
(1)教學大綱的問題
作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認定的經濟類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在整個經濟類專業學生系統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的經濟學、統計學以及高等數學知識是獲得良好的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前提。以筆者任教的情況為例,先修過統計學的班級期末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沒有先修過統計學的班級。另外,計量經濟學的總教學時間安排較少,也制約了教學效果。以筆者任教的情況看,作為必修課程的計量經濟學總共安排了46個課時,造成教學內容講述上時間嚴重不足:只能講述經典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理論與方法。顯然這樣有限的知識體系是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的,從學生的課程論文還有本科畢業論文在計量經濟學應用上的錯誤百出就能窺見一斑。
(2)教學方法的問題
理論教學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教學的尷尬:由于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部分存在大量的矩陣計算和公式推導,在有限的學時限制下,教師選擇了多媒體教學。這一定程度解決了教學進度的問題,但是學生還是反映這種幻燈片上的教學不如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來得親切,而且容易流于形式,使得課程講授變成幻燈片放映。
試驗教學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無法確保正常的教學時間,以筆者任教的學校來看,46個學時的時間要滿足理論教學和上機試驗操作顯得相當勉強。另一方面,現有的試驗案例與理論教學存在很嚴重的脫節問題。學生反映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和軟件學習相關性不大,這就造成學生在理論教學和試驗教學環節沒有學到系統的分析方法,只是看到兩個割裂的過程。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無法對這兩部分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導致在撰寫課程論文時,只能機械的模仿書本上的模式進行建模,然后在軟件上進行操作,而無法將理論和試驗部分進行有機的融合,完成高質量的課程論文。
(3)教學經驗的問題
計量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進入中國。從80年代開始,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才相繼開設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因此,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本身仍處于一個不斷摸索發展的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雖然有良好的基本功,滿腔的工作熱情,但是往往缺乏教學經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對教材的處理上、知識深廣度的挖掘上、教學方法的選取以及師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樣便很容易使教師在講授計量經濟學時流于公式推導,變成數學課程的講述,而忽視了計量經濟學屬于經濟學的本質。
2.從學生層面上來看
(1)學習態度的問題
學生不重視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這種學習態度直接影響了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經濟學、統計學以及數學知識,另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陌生感,較難贏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缺失了起初的新鮮感之后,由于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經濟學只需要掌握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就足夠了,而不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容易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感,造成對計量經濟學不重視。
(2)學習基礎的問題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主要體現在:經濟學理論知識和應用數學工具的掌握上。
經濟學的學習應該是個系統的過程,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也不例外。因此,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將以往的知識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地學習,最終掌握認識經濟現象和解決經濟問題的工具。但是,從筆者掌握的情況來看,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學習了課堂上的知識后,課外很少進行消化以及比較學習。因此,很容易出現如下幾種情況:首先,進行模型設立的時候,因為缺乏對經濟現象的正確認識,對經濟學原理掌握不牢,往往無法選擇正確的模型。其次,就算勉強得出了計量分析結果,由于對前期課程知識理解不深,無法對回歸結果進行正確解釋并給出相關政策建議。
而因為無法靈活掌握應用數學工具,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糾結于數學過程的推導,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難,最終影響教學效果。當然,這再一次說明了教學大綱設置時,應該合理考慮課程的銜接,避免造成一部分學生因為沒有統計學基礎,而影響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效果。
(3)其他問題
學生遞交的不規范的課程論文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前期專業知識的掌握問題,寫作上的問題以及編輯等諸多細節性的問題。學生不熟悉科研論文的寫作,表現形式多樣:論文形式不妥,譬如出現結構不規范、語言不規范等問題;論文研究內容不妥,譬如有的同學研究的問題動輒宏觀經濟分析,但是其研究基礎薄弱,往往停留于表面現象的闡述,分析不夠深入。另外學生對編輯軟件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各種編輯錯誤隨處可見,加上時不時出現的錯別字,使得課程論文的質量大打折扣。
三、解決方案
針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出現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進,加強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最終適應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要求:
1.針對教師層面問題的解決方案
首先,在教學大綱的設定上,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加強學生對前期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系統學習,夯實經濟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大綱制定時可進行適當的調整,將第九章: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作為課堂講授內容,而將第六章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理論與方法作為限講內容。在《2011年廈門大學計量經濟學教學研討會》上,該調整方案得到了教材編寫者:著名計量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李子奈教授的認同。
其次,針對教學方法的問題,教師可從如下方面進行改進。一方面,在理論教學上,應該熟悉課程內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科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適應多媒體教學模式。通過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掌握教學方法和授課技巧,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必要情況下,對授課安排進行適當的調整。另一方面,在試驗教學上,尤其是對經濟分析工具的學習上,首先是重點確定一個應用軟件,最好是在使用較廣泛幾種軟件中進行挑選,譬如Eviews、SPSS、SAS、STAT、Matlab以及R等。針對筆者所在學校的實踐來看,本科階段的學生對Eviews的掌握程度較好。當然,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學其他的計量分析軟件。其次,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調整教學順序,最好在每章的理論教學完成之后,進行上機實驗,達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再次,在軟件教學中,除了教師的現場演示外,可以通過給學生發放計量軟件使用手冊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加深對計量軟件的掌握程度。
再次,針對教學經驗的問題,主要應該加強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從而適應新形勢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要求。首先,教師應該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講授的內容達到十分熟練的程度,尤其是應當對各個重難點進行適當的梳理。其次,可以通過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或觀摩,適時總結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經驗教訓。教師應該確保在課堂上思路清晰、思維流暢,掌握合適的教學進度,能夠合理分配有限的課堂時間于各個知識點。同時,應該善于積極利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主體地位,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總之,應當努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迅速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適應當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教師隊伍。
2.針對學生層面問題的解決方案
首先,針對學生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應當從多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計量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地位和作用。使學生認識到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獨立的學科性質。隨著經濟學的發展,尤其是在精確化和定量分析方面的發展需求,使得計量經濟學的地位日益凸顯,成為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甚至是其他領域研究人員進行經濟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和理論檢驗與發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牢固掌握了計量經濟學這個必要的研究工具,才能真正進行現代經濟學研究。
其次,針對學生基礎的問題,也許我們無法在一門課程中徹底解決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采取新穎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譬如,可以將學生組合成小型的學習小組,小組人數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內。通過采取集中學習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共同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易于獲得知識溢出。這樣的學習模式充分利用了外部效應,尤其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達到夯實學生基礎的作用。
最后,我們應該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通過向學生傳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方式,讓學生熟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般來說,可以采取集中講授和個別指導的模式進行。即教師進行先期集中講授論文寫作技巧,后期學生寫作時進行溝通交流指導,最終完成高質量的論文。這個過程對學生的整體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是將課本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有益嘗試。
四、結束語
本文只是筆者對以往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的一個總結和回顧,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總之,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不斷創新和改進課程教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培養更多適應當代經濟建設的經濟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8-22.
[3]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J].經濟研究,2008,8:136-143.
[4]郭惠英.談多媒體課件教學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2003:7:93-94.
[5]Jeffrey M.Wooldridge.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M].South-Western Pub,1st edition(August 6,1999).
關鍵詞:新疆高校 計量經濟學 教學改革
一、引言
新疆高校與內地高校不同,其少數民族學生占據相當比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觸與消極情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并未接受英語教學活動,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接受計量經濟學教育過程中對軟件的應用就十分吃力。從而影響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效果。
如何改進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質量,凝練適應本地區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特色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對于推動構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課程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建設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學經管院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和教學改革的建議。
二、新疆高校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學習積極性差
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解釋說明問題,往往會對經濟模型公式進行步步推導分析。這樣的過程對于實際的計量經濟學應用意義并不大,學生受制于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響了他們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新疆高校本科學生因此將高校計量經濟學與數學化為一等,學習枯燥乏味,抵觸情緒強烈。筆者在教授計量經濟學與學生的實際接觸中,了解發現學生們面對計量經濟學教材中與微積分、概率與數理統計、高等代數內容相關的數學推導,會產生恐懼與反感心理,學生很可能因為對這門課程性質認識的偏差,認為計量經濟學太難太枯燥,以后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也很少能用到這些知識,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此種認識尤為明顯。而計量經濟學是融合了數學知識、統計學知識以及經濟學知識的交叉性學科,歸根結底它是一門運用數學統計學方法的經濟學學科,復雜的理論公式推導并不是教學的目的,運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與軟件操作解決實際的問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計量經濟學的學習。
(二)軟件應用障礙較大
計量經濟學實際操作軟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當大的詞匯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個詳細的指導手冊,造成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英語水平相對較低的本科學生對其產生抵觸情緒。
(三)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
計量經濟學應當在高等數學(函數與極限,一元函數微積分,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多元函數微積分,級數,常微分方程等)學習之后安排,但卻存在有計量經濟學先于高等數學教學的現象。
(四)教學課時安排不合理
計量經濟學體系龐大,實際的教學中存在時間短而教學任務量大的基本情況。但是在此基本的情況下仍然存在繼續壓縮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課時的傾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束掉教學大綱的教室學習后準備要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就已經要結課了,留給學生自己進行實際上機操作的課時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通病是,學生貌似學了很多計量經濟學方法,卻不知道如何應用與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該建什么樣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數據結果的經濟意義。因此,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時間安排不合理,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欠佳的一大關鍵問題。
三、新疆高校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意見與建議
(一)教室上課與機房操作“間作”教學
高校教務管理層應當根據具體的課時安排,采取上課與上機間作式的方法進行課程安排,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兩個手段,及時反映問題,在良性互動中實現高效計量經濟學的學習。
(二)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同時要對高校教師的思想態度進行引導,要樹立學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計量經濟學理論來源與放大使用,同時以實際使用與操作效果為考核的根本。
(三)擴大計算機教室承載力
高校計算機教室實際承載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與軟件的同時跟進,只有具備充足的實際承載能力才能更好地給高校學生的實際操作陣地,對于提升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操作應用效果意義重大。
(四)合理安排課程與課時
計量經濟學是高校經濟類專業的重點課程,對于經濟類專業學生的論文答辯以及考研升學或畢業工作意義重大,應當適當壓縮非核心課程而加大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增強高校大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掌握與應用能力。建議將總學時增加到64―72學時之間,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學時分別占總學時的二分之一。實驗教學學時應當穿插在理論課教學之間,通過軟件應用與操作及時消化各章節的理論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另外,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課程基礎,在開設該課程之前,先修課程的協調與銜接尤為重要,必需的先修課程有微觀宏觀經濟學、統計學、微積分、高等代數、概論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打破各課程主講教師各自為教的局面,增強彼此間教學信息的溝通交流,使得這些數學學科以及計量經濟學學科作為經濟學工具為經濟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長青.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李磊.本科計量經濟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改革探討――基于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3(1).
[3]李曉寧,石紅溶,徐梅.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簡介: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課堂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183-02
計量經濟學誕生近50年后進入了中國,不但直接推動了中國經濟學研究的變革,而且對其他學科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計量方法的準確運用成為碩士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必備的技能之一。然而,由于計量經濟學是數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的交叉學科,碩士研究生在短時間內很難準確把握計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導致論文寫作過程中模型應用不當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使碩士研究生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短時間內有效跨過理論學習和應用之間的鴻溝,一直是困擾計量經濟學教學者的難題。
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工作者對本科生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做出了充分的嘗試,但對碩士研究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議和實踐仍顯不足。本文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采用調查數據分析方法提出了碩士研究生計量經濟學課程“三位一體”教學體系,以期能夠為碩士研究生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一、碩士研究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優勢和劣勢
筆者對所在學校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共發出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9份。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對碩士研究生學習計量經濟學所具備的優勢與劣勢具有清晰地認識,使課程體系的設計更具針對性。
1.本科背景的差異增加了課程設計的難度。一些研究生所學專業與本科專業不同,還有一些學生的本科專業屬于理工科。一些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過計量經濟學,而一些學生在本科階段從未接觸過計量經濟學。在筆者所進行的調查中,23.04%的學生選擇了與本科不相同的專業,有47%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過計量經濟學。本科背景的差異導致計量經濟學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不同,增加了課程設計的難度。
2.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性具有較強的認識。在全部調查樣本中,認為計量經濟學對做學術研究重要的比例達92.41%,導師向學生強調過學習計量經濟學重要性的比例達78.75%。因此,與本科生相比,碩士研究生對計量經濟學學習的必要性具有更強的認知,學習動機更加強烈。
3.扎實的數學基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計量理論。碩士研究生大多經過了研究生考試的洗禮,對于數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數學知識儲備較好。調查問卷中近60%的學生認為數學知識并不是理解計量方法過程中的關鍵性阻礙。碩士研究生所具備的扎實數學基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計量理論,為計量理論的深入講解提供了可行性。
二、碩士研究生計量經濟學課堂需求分析
為了更好地提出教學改革建議,筆者在調查問卷中設置了三個問題了解學生的課堂需求,具體問題和選項如下表所示。
對于第一個問題,三個選擇的分布比例分別為86.38%、4.90%和8.72%,因此在授課方式的選擇上,依然應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主要是由計量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由于計量經濟學是交叉學科,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僅依靠學生的分組討論和自學無法達到準確理解的目標。
對于第二個問題,四個選項的分布比例分別為11.38%、48.78%、14.36%和29.27%。計量理論依然是學生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理論的推導并不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學生更關心計量理論所體現的思想,因此計量經濟學的講授應避免陷入單純理論推導的境地,重點應在計量理論所體現的現實含義上。計量軟件的操作在重要性的排名中居于第二位,主要原因在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以應用為目標,熟練的軟件操作則是應用的前提。計量案例在重要性的排名上處于最后一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案例不重要,當我們轉向第三個問題時,發現對案例的需求主要體現在與本專業相關的案例上,因此結合學生專業背景,采用恰當的案例是調動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興趣的有效方法。
三、“三位一體”教學體系的構建
1.以與專業相關的案例為引導,強化計量經濟學學習的目的性。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問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強烈的興趣。這就要求在課程設計中需要尋找與學生專業相符合的恰當案例,并提出與計量經濟學知識點相關的問題。比如,案例中應該建立怎樣的模型進行分析,模型中的參數如何獲得,參數的可靠程度是怎樣的,所建立模型是否恰當,有沒有更好的模型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等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相關的計量知識點,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案例為引導會增加學生學習計量方法的目的性,加深計量方法在其專業方向中應用的直觀感受。
2.以計量理論所體現的思想為支撐,掌握計量方法的基本分析脈絡。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參數估計、估計量的性質以及假設檢驗三個部分。在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中參數估計方法主要涉及最小二乘法和極大似然法,估計量的性質主要涉及高斯馬爾可夫定理和極大似然估計量的性質,假設檢驗主要涉及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和模型整體顯著性檢驗,對這些理論理解的透徹與否直接決定了能否自如地把握和運用形式更加復雜的計量模型,因此,適當的理論推導是必要的。同時,相對于本科生而言,碩士研究生具有更好的數學知識儲備,對推導中所遇到的技術難點更容易理解和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計量理論的講授應避免為推導而推導,重點應在于深入講解每個理論的現實含義。
3.以實驗結果的解讀為主線,搭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來說,恰當、準確地應用計量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計量經濟學真正的目標,這就要求將計量理論與實際的軟件操作相結合,對模型的各種輸出結果進行解讀,使學生真正理解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用計量方法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因此,與理論同步開展計量軟件的實驗課程是不可少的內容。在提出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并對案例中所涉及的計量理論進行推導后,需要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給出案例的計量結果展示,涉及計量軟件的介紹、數據的查找、解讀基本計量模型的結果、檢驗基本模型存在的問題等,對基本模型加以改進直至找到理想的模型、采用理想的模型進行預測和結構性分析等內容。實驗結果的解讀能夠真真切切地提升學生的計量建模能力。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C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9-0217-02
一、引言
自1980年正式進入我國以來,計量經濟學課程已經成為經管類本科生的重要教學內容。1998年7月,教育部將計量經濟學規定為經濟學門類的8門核心課程之一,使之成為國內各高校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等相關專業本科學生的基礎核心課程,極大促進了計量經濟學在國內的普及和發展。計量經濟學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組成;理論與實驗的有機結合,使計量經濟學作為重要的方法類課程,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引和方法工具,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計量經濟學在人才培養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對如何改善計量經濟學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展開了積極探討。在理論教學方面,李南成、張衛東(2003)考察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對培養本科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龐皓(2004)、俞培果等(2004)分析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邱東等(2007)通過調查研究,對我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梳理;李子奈(2010)指出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在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方面,袁建文(2003)在國內最早探討了計量經濟學的實驗教學;王立平、王健(2006)提出了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徐占東、王維國(2009)、徐占東(2011)提出了探索性實驗教學模式,張(2012),劉發躍、王婭(2012)也認為探索性實驗教學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上述研究文獻,分別從理論和實驗教學方面對計量經濟學教學進行了有益的積極探討;但現有文獻多數只就理論或實驗教學的一個方面進行分析,而對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進行綜合分析的文獻則相對不足。然而,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作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兩個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二者互動發展,對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意義重大。有鑒于此,本文擬在現有文獻基礎上,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互動發展進行綜合研究,為提升教學效果、進一步發揮計量經濟學在經管類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進行有益探索。 二、現階段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已經為人們所熟知,眾所周知1969年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正是頒給了計量經濟學的兩位創始人弗里希和丁伯根;而從1969年到2012年共計7l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直接因為計量經濟學貢獻的有11位,這一比重遠遠高于經濟學科中的任何其他一個分支學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因曾說:“計量經濟學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更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盡管成就輝煌,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計量經濟學于20世紀30年代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其發展的時間并不長;而國內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則更為短暫,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正式引入我國。雖然計量經濟學在我國發展迅速,但畢竟時間尚短,相對國外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而言,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 教學課時偏少。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被設計為一個學期,包含理論與實驗教學在內,共計48學時或54學時。這對于既有理論講解、又要進行實驗操作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來說,課時無疑偏少。通常,在上述總課時中,理論課被壓縮到30學時左右,而實驗課則為16-18學時左右。為了完成教學基本內容,教師在進行有關理論教學時,淺嘗輒止。無法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經濟意義;而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學生也通常難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獨立操作完成實驗項目。教學課時的不足,制約了理論教學的深入性與實驗教學中學生操作的熟練性,影響了教學效果。
2 重理論輕實驗。根據現行的教學內容要求,計量經濟學至少要求6-8個實驗項目,包括基本的一元與多元線性模型的參數估計與統計檢驗、異方差檢驗與修正、序列相關檢驗與修正等。然而,由于教學課時不足的限制,為了保證理論教學內容的完成,實驗教學的課時常常遭到嚴重壓縮,部分學校計量經濟學的學生實驗被縮減到2-3個,有的學校甚至完全取消了實驗教學部分,只是教師在完成理論教學后,由教師對先前的理論教學加以簡單的軟件演示,學生則沒有機會上機進行實驗操作。這樣的重理論輕實驗的教學模式,嚴重削弱了計量經濟學培養經管類本科生動手能力的積極作用,也制約了理論教學的實際效果。
3 實驗教學薄弱。現有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中,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即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對理論的驗證”方面,實驗教學事實上淪為理論教學的附屬品。盡管實驗教學的功能之一確乎包括驗證理論,以加深對理論教學的理解;但過度強調實驗的驗證性而忽視實驗的探索性,則顯然有悖于實驗教學的本質目標。計量經濟學實驗,主要功能在于激發經管類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培養其創新能力。因此,以學生專業理論為背景,由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實驗實施和實驗調控的探索性實驗教學理應成為實驗教學的重點。顯然,現階段“重驗證性實驗而輕探索性實驗”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計量經濟學》理論與實驗教學的互動發展探索 改革計量經濟學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客觀上要求理論與實驗教學的互動發展。為此,以加強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創新實驗教學為重點,促進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互動發展,以理論教學帶動實驗教學,以實驗教學促進理論教學,協調發展,共同提升教學效果。
1 加強理論教學,為實驗教學打下堅實基礎。根據教學課時條件,結合經管類本科學生的專業理論與知識基礎,科學合理地選擇理論教學內容,既滿足了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的一般性要求,盡量做到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又力爭與學科專業有機結合,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在理論模型的教學方面,既注重模型的數學推導,做到讓學生對模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時,結合現實問題和學生的專業理論,對模型的經濟含義進行充分闡釋,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提高對理論模型的理解能力。通過加強理論教學,既滿足計量經濟學理論培養的需要,也奠定實驗教學的堅實基礎,是計量經濟學理論與實驗教學互動發展的前提保障。
2 強化基礎性實驗教學,提升對理論教學的理解。計量經濟學的特色和優勢,在于其方法性和工具性,即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然而,現階段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相對薄弱,阻礙了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因此,強化基礎性實驗教學,改變重理論輕實驗的教學模式,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教學中,需要在保證而不是隨意壓縮實驗教學課時的基礎上,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精選實驗項目。在教師的演示講解和學生的觀摩學習基礎上,由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實驗項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師則從旁予以適時幫助糾偏,保證實驗教學順利進行。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印證檢驗,加深理解;并據此反過來自我改進實驗,實現理論與實驗教學效果的共同提升。
3 大力開展探索性實驗教學,實現理論與實驗教學的互動發展。探索性實驗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理論,借助于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對本專業的某一理論或現實問題,自行設計實驗項目并完成項目研究的全部過程。教學中要求學生從自身的專業理論出發,遵循“經濟現實一理論方法一經濟現實”的研究思路,選擇研究項目并展開深入研究,本質上是學生對未知事物的主動探索。探索性實驗已經超越了對計量理論與方法本身的簡單驗證,而是集專業理論、計量方法與實驗操作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性實驗教學的實施,有助于理論與實驗教學彼此促進,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互動發展。 四、結語 在全面提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計量經濟學課程對于經管類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在新的發展條件下進一步發揮計量經濟學人才培養功能的客觀要求。本研究認為,現階段我國大學經管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還存在諸多不利于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為此,圍繞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互動發展,需要從加強理論教學、強化基礎性實驗教學和大力開展探索性實驗教學等方面,努力采取措施,促進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與發展,不斷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為進一步發揮計量經濟學課程在經管類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南成,張衛東,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統計教育,2003,(6),[2]邱東,李子奈,肖紅葉,經濟學類專業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調研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
[3]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
[4]袁建文,經濟計量學實驗教學探討[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3,(3)
[5]王立平,王健,《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4)
[6]徐占東,王維國,計量經濟學探索型實驗教學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非常重要,并且學習難度大,因此很多文獻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改進辦法等進行了積極探討。李均立、許海平歸納了該門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研教改建議。馬成文、金露、魏文華強調案例教學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張檸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加大實驗教學力度,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習效果。項后軍、隗力從模仿性案例和綜合性案例教學兩個角度對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劉曉平結合教學實踐,闡述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改革。董美雙認為應該從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實驗課教學及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改革。柯健提出了“寫作前引導學生重視、寫作中精心指導、寫作后嚴格驗收”的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模式。范曉男、戴明華,孫曉程探討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引入PBL教學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學方法的組織與實施及效果。已有文獻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是通過對有關文獻仔細地梳理后發現,現有文獻存在如下特點:其一,關于計量經濟學的教研論文大部分將實驗教學、案例教學作為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強調弱化甚至取消課程中公式的證明推導過程。其二,將焦點聚焦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上。其三,雖然沒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討如何搞好課堂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上述文獻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見,為此,本文將首先介紹計量經濟學的本科教學目的,然后從教學目的出發,引出教學中的困難、如何合理進行課堂教學、布置課外作業以及考核。
2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目的
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一般包含:學習并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研究方法,并能運用計量經濟學這一工具,針對實際經濟問題,建立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對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學指出,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計劃的目標之一是教會學生將數學作為經濟分析的一個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經濟問題和政策。但是計量經濟學發展很快,大量新理論的出現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因此本科計量經濟學的另一個目的是夯實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使學生具有進一步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模型的基礎與能力。
3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差,不僅體現在教師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差、學生應該怎么學、計量經濟學怎么考核等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差。計量經濟學覆蓋三門學科:統計學、數學、經濟學,而其基礎理論為統計學和數學,其研究對象主要涉及經濟學知識,當然現在其研究對象已經推廣到其他各門學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類本科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并且在概率論的教學中,受課時限制,教師通常側重于概率論的講授,而對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在計量經濟學學習中大量遇到的假設檢查和區間估計等知識點則一帶而過,課程安排在第五、六學期,而相當一部分學習差的學生對大一、大二學過的數學知識已經遺忘,這使得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更差,加大了學習的難度。而對于理科生,由于經濟學知識的缺乏,使得學生缺乏對計量經濟學研究的了解,學生不知道學習計量經濟學是為了什么,進而缺乏學習熱情。二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毫無疑問,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動力。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由于部分學生缺乏長遠眼光,急功近利,不斷詢問老師計量經濟學中公式的推導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試內容。而且一些學生自學能力差,繼續沿襲過去依賴老師的學習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三是教師授課內容設置不合理。在教學中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純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從具體經濟、金融案例出發,強調利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去解決實際經濟、金融問題,較少涉及數學和數理統計學的知識,而對數學公式更少進行推導,一些老師甚至不講公式的推導,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從表面上看,經濟、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學有助于改善計量經濟學的枯燥性,使得學生入門比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應該能夠提高學生運用計量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支撐,不少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么采用這樣一些統計量進行檢驗、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等等。同時,在沒有理清數學邏輯的前提下,對公式死記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學習階段,在思維可塑性最強的本科階段跳過數理推導,而將其推遲到思維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階段,根本是一種逃避行為,其教學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實上,中國研究生在學術論文中存在計量工具濫用、錯用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理論基礎差有關。這種教學模式更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模型的基礎與能力。另一種極端是僅僅關注計量公式的推導,而對如何利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設定模型、改進模型等方面的內容關注不夠,盡管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增強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邏輯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計量公式的推導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提高利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四是考核與教學脫節。從培養目標來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育應該從理論學習與運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兩個角度進行考核,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校這門課程的考核重點放在一些計量經濟學理論結果方面,而對教學中這些結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運用這些結論去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很少涉及。這使得學生認為,即使不學習,靠投機也可得到較高分數,這使得考核成為學生學習的推動力這一效果未能實現。
4教學方法改革
基于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要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很有必要從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兩個角度入手改革課程教學。
4.1課堂教學改革
計量經濟學是數理統計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部分仍然沿襲數理統計的數理理論邏輯。從相當大程度上講,計量經濟學原理的講授就是向學生傳授經濟變量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計它們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幫助學生從以前的確定性關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確定性關系分析、定量分析轉型,進而初步建立現實和理論之間的聯系。因此,計量經濟學課程主要是為學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確定性分析基礎,幫助學生建立起非確定性分析思維,而不是要學生精通計量經濟學理論,并能熟練、正確運用復雜的計量經濟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要達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長期的實踐訓練,而不是短短的課堂講授能達得到的。計量經濟學的講授,主要基于計量經濟學原理的講授,盡可能讓學生知道諸如t統計量、OLS估計量是怎么構造出來的、起什么作用,只有當學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夠正確使用這一工具,準確地分析經濟現象,避免計量工具的濫用、錯用現象。盡管計量經濟學是數理統計學的一個分支,但又和數理統計存在較大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注重點不同。數理統計更多的是涉及變量的非確定性關系———如概率分布,較少涉及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計量經濟學注重在一定假定條件下精確估計解釋變量和被解釋之間非確定性關系,以及一些假定條件不滿足時如何進行修正。其二,數理統計應更注重理論傳授,計量經濟學教學更應該注重變量之間不確定性關系思想的傳授。其三,數理統計課后一般有一些與理論配套的習題可供學生訓練,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計量經濟學理論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連貫性,其課后習題基本上是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與計量經濟學原理論證、推導聯系不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工具,其最終目的是用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因此,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與學生專業知識相符的經濟案例。一方面通過計量經濟學工具,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建立起所學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之間的聯系橋梁,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為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做示范,起到“師傅領進門”的目的。由于授課時間的限制,案例教學不可能占較大的比例,應該壓縮在合理的范圍內。
4.2課外教學改革
關鍵詞:本科;《計量經濟學》課;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217-02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課程,在我國一部分高等院校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相關專業中開設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克萊因(R?Klein)說:“計量經濟學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數大學和學院中,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已經成為經濟學課程表中最有權威的一部分”。 薩繆爾森(P?Samuelson) 認為:“第二次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 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并確定了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八門共同核心課程,其中包括“計量經濟學”。這是我國經濟學學科教育走向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必將對我國經濟學人才的培養質量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計量軟件開發,為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應該說,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上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在充分肯定這門課程作用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也感到對于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商榷。
目前,我們研究問題的分析方法已經實現了由過去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轉變,特別是計量經濟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經濟學及相關領域的主流方法,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這也是我們本科計量教學工作者的一大貢獻,它徹底扭轉了單純的定性分析理念。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出現了兩種傾向:其一是把計量經濟學當成了“圣經”,唯計量是從,似乎是沒有計量參加的學科都是偽科學或者說不夠科學,其結果是計量方法的濫用;其二是計量的數學化,也就是數學的計量而不是經濟學的計量,其結果是使得計量經濟學脫離實際,變成了數學游戲。就上述問題,結合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實際談談我們的看法。
一、計量經濟學不是“圣經”:完美中有折中
首先,計量模型是完美的。我們以一元模型為例:
Y=β0+β1X+μ (1)
其中,μ 表示除X以外的所有影響Y的因素,模型(1)叫總體回歸模型。該模型描述的變量之間的關系是相關關系,而非函數關系。對同樣問題處理的數理模型:
Y=β0+β1X (2)
模型(1)比模型(2)完美,因為模型(1)比模型(2)考慮問題全面。在模型(1)中,每給X一個值,從理論上講,由于μ的存在,模型考慮了和X對應的所有Y的值;模型(2)僅考慮了因素X對Y的唯一影響,而沒有考慮X以外的其他因素對Y的影響,因此,模型(2)僅考慮了和X“對應”的一個Y值,這里對應加引號是因為從理論上講,那個Y值僅僅是無窮多個Y值中的一個,而未必就是真的和X對應的那個,這就是計量經濟學家和數理經濟學家的不同之處,所以,我們說計量經濟學是完美的(確切的說是計量模型比數理模型完美)。但是,完美的計量模型(總體回歸模型)理論上是存在的,實踐中是求解不出來的,不是因為我們的計算技術達不到而求解不出來β0,β1,而是由于總體的無限性和μ的復雜性(隨機變量),特別是在現實經濟問題中,我們面臨的問題的總體一般是不知的(總體數據搜集的困難)。因此,計量經濟學家就退而求其次優結果━━總體回歸直線:
E(Y)=β0+β1X (3)
總體回歸直線(3)就是我們常說的函數形式或方程,它是由(1)兩邊取數學期望而得到(假定E(μ)=0),它揭示了,每給X一個值,有唯一的一個Y的期望值與之對應。這里的分析思路:從模型(1)到模型(3)就由相關關系轉化為函數關系,從而計量模型的完美性在這里受到了挑戰,這就是我們說的計量模型的第一次打折。那么總體回歸直線(3)是否可以順利的求解呢?在總體數據已知的條件下可以找到。在現實經濟問題中,我們面臨的問題的總體一般是不知的,因此求解總體回歸函數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既然是這樣,那就退而求其次優結果(再次打折),計量經濟學家自然就想到借助樣本來分析問題,建立樣本回歸模型:
Y=■0+■1X+e (4)
這里,■0,■1是總體回歸(1)中β0,β1的近似估計,殘差e也是隨機干擾項μ的近似估計。那么樣本回歸模型(4)可以容易求解嗎?盡管樣本的數據可以很容易的收集,但是由于殘差同樣存在和隨即干擾項的一樣困難,使得樣本回歸模型僅僅是理論上的存在,現實中很難操做。計量經濟學家又再次退而求其次優結果,尋找樣本回歸直線(第三次打折):
■=■0+■1X (5)
這里,方程(5)是由(4)兩邊取數學期望得到的。參數的估計應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單就上述分析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計量模型是完美的,而模型估計是打折的不完美。
二、計量模型與模型估計一樣嗎?
計量模型指的是總體回歸模型,模型估計是樣本回歸函數(回歸直線)。因此,用計量模型方法分析問題的實質是歸結為模型估計,所以,這種方法也是折中(打折)的研究問題。那么這種方法可靠嗎?當上述研究的問題(計量模型)滿足基本的假定條件才是可靠的:(1)正態性假設:隨機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等價于被解釋變量(因變量)在自變量的各水平上服從正態分布;(2)獨立性假設,無自相關性假設;(3)同方差性假設;(4)隨機誤差項與解釋變量不相關;(5)零均值假設。這些假定條件在現實經濟問題中是很難滿足的,而且模型估計是直接對樣本負責,而只有樣本滿足簡單隨機抽樣,才能夠較好地描述總體狀態特征。我們知道,真正的簡單隨機抽樣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們主張使用計量分析方法也要謹慎,它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盡管專業的計量分析軟件大大簡化了計量的運算。
三、本科《計量經濟學》課教學理念:理論與應用并重
目前,與過多介紹理論的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生動了很多,老師也會列舉一些例子對所講授的內容進行說明,但是多數僅限于此,并沒有對計量經濟學的建模步驟、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進行深入分析,更談不上與學生的互動。而且計量經濟學方法已經被廣泛地用于分析中國現實經濟問題,但是實際教學中仍然缺乏包含經典案例的教材。同時,由于授課學時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計量經濟教學中缺少生動的案例分析。
我們既要重視理論方法,也要重視應用模型和應用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的安排上要強調理論、案例和實驗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應成為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缺一不可的內容。尤其是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創新能力的作用,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專業(如金融、財政、國際貿易)的不同,安排相應的案例和實驗內容,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將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實際經濟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實驗教學是計量經濟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計量經濟學的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實驗教學要與理論教學相銜接,即應該將實驗教學合理、恰當地穿插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而不能截然分離開。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第二,教師應該精心選擇實驗內容,編好實驗計劃,做好示范。在編寫實驗計劃時不僅要加強基礎內容的學習訓練,而且要構建能有效將實踐技能訓練與科學研究能力相結合的實驗體系,進而形成“基礎實驗綜合實驗研究創新型實驗”多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實驗教學。第三,結合實際情況,要特別強調學生在處理數據(如:頻率轉換、季節調整)、建立模型等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
總之,為了實現本科《計量經濟學》課教學理念的改革,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應用的教學,最關鍵的還是加強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大力培養既懂經濟又熟悉數學和計量方法的教師隊伍,使我們的計量經濟學教師的知識結構合理,如在本科階段學數學、研究生讀經濟、博士讀數量經濟等。
參考文獻:
[1] 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5).
[2] 范欽珊.以內容方法技術為重點深化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4,(1).
[3] 胡榮才,王亞雄.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統計教育,2006,(9).
[4] 胡新艷,陳文藝.EDP教學模式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6,(4).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 問題 建議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教學定位不明,缺乏專業針對性。以我校為例,《計量經濟學》是工商管理、國際貿易、信息管理、會計、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必修課程。然而不同專業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國際貿易等專業要求定量分析較多,應以理論方法為主,而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則應以實際應用為主。并且,每個專業都有其專業特點和要求,必然導致計量經濟學在各專業的應用和應用程度有較大的區別。然而,現有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設置、教材建設、教學大綱的規范都過于泛化,難以適應專業需求。特別是教學案例的分析,此專業學生聽彼專業的案例,往往會聽得云里霧里的,結果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所以學校在安排課程時應盡量一個專業一個班,而不是多個專業一起,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設置教學案例。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化。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大體經歷了由黑板教學到黑板與多媒體結合,再到多媒體教學的過程。黑板教學多側重于計量經濟學基礎方法的數學推導和邏輯推理,而多媒體教學則更多以PPT的板書方式、計量軟件輔助教學來展開計量經濟的學習。現在比較受推崇的教學方式是黑板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時才會用黑板表達相關方法的基本數學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計量經濟學課時至少要48課時,有的甚至要96課時。那么,對于如此復雜的課程來說,要想在短短的48課時內講完一元或多元線性回歸、非線性回歸、虛擬變量、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聯立方程和時間序列等內容,來配合事先擬定好的教學進度計劃,就算是從事多年計量經濟教學的教師也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掌握教學內容、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重點和難點,何況那些專業基礎知識不是很扎實、剛剛接觸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他們只能被動地去接收老師所要傳達的所有信息,難吸收、理解這些信息的內容和作用,更無從談其應用。
3、輕能力培養與實際應用。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應用。然而,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學生不會應用倒還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記計量經濟學內容。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創造性培養,這一點主要體現著案例教學上。現有計量經濟學所提供的案例都是與章節內容緊密相連的,但多數案例仍然過于簡單化和抽象化,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挖掘的計劃,而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我們知道,計量經濟學講究的是由問題入手,然后選擇變量—設計模型—收集、處理數據—建立模型—模型檢驗的過程。以GDP數據處理為例,學生首先應該判定GDP是按可比價格計算,還是按現行價格計算的;然后要檢驗這個數據是不是存在異方差性、自相關性等問題;最后,通過相關方法的解決處理,才能用這個數據去分析問題。而事實是,我們把所有可能面臨的問題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學生在做案例時就像填空一樣,機械地完成教學內容的每一步,仍過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既達不到計量經濟學習的目的,也不能鍛煉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2)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課與實踐課銜接性不強。應用計量經濟學除了要學會計量方法,還要學會相關計量軟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與分析。然而,現在問題是計量經濟的理論課與實踐課銜接性不強:一方面是由于教學計劃導致的,48課時除了要上理論課,還包括實踐課,這就很難兩者兼顧;另一方面就是學校的教學條件跟不上,如實驗室太小,計算機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機等情況,這樣分批次就會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再者,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互動環節較少,學生演示機會不多,也會降低其學習計量經濟的興趣,課后不愿動手去練習操作。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的若干改進建議
1、合理安排課程設置。《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宏微觀經濟學、高等數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許多老師都會有“難教”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但作者認為也與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有關。比如大一、大二期間學習高等數學、宏微觀經濟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的學習,大三第一學期就應該緊接學習計量經濟學,而不是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大四,這樣學生就會很快投入到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尋或重拾學過但已忘記的內容。再者,我在教學中就碰到過將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同學期同時開課,甚至統計學比計量經濟學晚開課,這樣就給計量經濟學老師授課時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講授過程中還得兼顧統計學基礎知識的講解,不但占用計量經濟學的授課時間,也會打亂教學大綱安排,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公務員之家
2、強調專業教學。這樣做主要是比較有針對性,將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計量經濟學在本專業哪些領域應用,如何應用,怎么實踐等,從而克服計量經濟學“難學”、抽象而模糊或無從下手的局面。以國貿專業為例,就會根據專業背景選取實際利用外資額(FDI)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影響等問題來研究,既從定量角度讓學生真正了解貿易對中國的影響情況,又將所學計量經濟的內容融會貫通,并且一個案例的分析還能啟發、衍生出新的問題,就可以跟學生共同探討、研究,增強相互之間的溝通,有利于促進學生自發去學習本門課的興趣。
3、重視啟發教育。計量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分析問題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計量經濟這門工具的有效性。為此,要重視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如展開課程論文研究與寫作等形式。老師通過有針對性地講解哪些是好的選題,哪些是不好的選題,這一選題的目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然后以問題出發,結合所學的計量經濟內容讓學生參與、判斷、分析這些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就會改被動變主動,積極去學習。此外,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對于非統計專業學生來說,教材的選取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內容簡練,深入淺出,避開復雜的數學推導過程;(2)重點介紹計量經濟方法、計算結果的統計與經濟意義分析;(3)詳細介紹計算機軟件操作步驟,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結果,學會計算操作;(4)教材結構和內容設計要具有繼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顧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精華,介紹計量經濟的前沿知識,體現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摘 要】計量經濟分析是區域經濟研究的主要方法,人文地理專業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人文地理專業研究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著學生知識基礎良莠不齊、學習內容不明確、研究性教學不足等諸多問題,教學改革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采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
關鍵詞 人文地理專業;計量經濟學;研究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4-0040-03
作者簡介:劉新華,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計量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教改課題“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研究性教學的應用研究——以人文地理專業《計量經濟學》為例”(編號:125000-0161)的研究成果。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集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從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誕生以來,經過70余年的發展,其理論日臻完善,應用十分廣泛。計量經濟學是經管類的核心課程,開設此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經濟學的定量分析方法,學會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并利用它合理的來研究經濟現象。因為計量經濟學是以經濟理論為基礎,所以學好計量經濟學對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經濟理論有著積極的意義,計量經濟學得到了各個高校相關專業的極大重視,目前各大高校人文地理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教學主要面向的是研究生,本科生開設的是統計分析一類的課程。從我院多年的教學情況來看,盡管學生們心理都很清楚這么課程的重要性,也都盡了自己的努力想學好,然而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卻不是很好。筆者長期以來從事該門課程的教學,教學活動中也嘗試了各種教學改革,本文通過對教學實踐的觀察和體會,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認為,教學中只有貫徹好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才能搞好教學,才能取得師生雙方滿意的效果。
一、人文地理專業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
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球表面狀況相互影響的客觀規律的基礎學科。古時候的地理學主要描述人類周圍的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活動的要求,在逐步積累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地理學對地球表面的各種現象提出了假說、解釋,通過各種途徑探索地球表面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規律。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現代生產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活動不斷增強,人類對地理環境作用的強度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顯著突出。由于地理研究對象的復雜多變,對地理學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推動了地理學的變革,促使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地理學的定量化研究是隨著計算機的發明、改進、發展和普及而迅速發展起來的。
在我國的地理學研究中,廣泛的定量化研究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與此相對應,各個高校的地理專業開始注重定量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比如,開設計量地理學、統計學等課程。這里應該指明,計量地理學是以統計學為主要內容,或者說是統計方法的地理學應用。顯然,地理專業增設定量方法的課程,通過教學活動,對培養我國地理人才、促進我國地理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應該說明的是,這一類研究方法課程的內容大都以統計學的基本理論為主體,它們和地理學的結合不甚緊密,看上去與應用數學課程無異,這些屬于學科發展的問題,本文不涉及這個問題。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它以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人文”二字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是社會、經濟現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始終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在這種情況下,關于社會經濟現象的研究總會與經濟如影隨形,即便是研究社會現象,或多或少也會和經濟有關,可以說社會、經濟現象的研究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和理論。社會經濟現象大都具有隨機性特征,因而統計學方法成了該類現象重要的研究工具。社會經濟現象往往是復雜多變的,主要原因就是影響因素眾多且復雜,有些影響因素可以量化,也有相當多的因素無法量化,對于無法量化的因素,需要更多的數學技術加以解決。由于計量經濟學是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學的結合,可見計量經濟學的思想與方法理應成為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1.專業知識背景不同,學生知識基礎良莠不齊。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計量經濟研究的是現實經濟問題,計量建模是以對經濟現象清晰、透徹認識為前提;同時,計量模型變量的設定、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及模型檢驗等部分全部需要扎實的經濟理論知識。而且,在模型構建、假設檢驗、模型估計等部分對學生的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學習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具備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通過理論學習和各類實踐,掌握經典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能夠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靈活運用這種工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動態計量經濟學、時間計量經濟學等更高級的計量經濟學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難以適應教學目標的要求。部分學生的數學、統計學基礎薄弱,對計量經濟學原理及方法理解困難。就研究生的生源來說,跨專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我院人文地理專業的研究生有很多具有不同的專業知識背景和研究方向,雖然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本科階段是地理專業的學生,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旅游、城市規劃、歷史、經濟、土地管理、經濟貿易等文科專業,甚至還有外語、哲學等文科專業。即使是地理專業,其教學計劃也會與經濟專業不同,不會涵蓋全部的計量經濟學先修課程。況且不同的本科專業,不同的院校,其教學計劃也會不同,課程設置不同,教學要求不同。因此,人文地理專業研究生要學好計量經濟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2.沒有適合的教材,學習內容不明確。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專業的核心課程,計量經濟學教材是適應經濟專業需要而編寫的,因此教材內容具有很強的經濟學特色,而地理學特色弱,目前還沒有適合人文地理專業的教材。因此,當務之急是編寫一本適合地理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筆者在教學中采用的是李子奈等編寫的高教版教材,這本教材適合研究型學生使用,教材的通俗性不強,不適合作為自學參考讀物。從多年的教學經歷來看,雖然選用的教材大體上是可以應付教學需要的,但仍然存在與地理研究結合不緊密的問題。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學科,并非是數學模型的簡單堆砌,學習計量經濟學必須對經濟理論、對所研究的現象有透徹的認識,具備扎實的研究經濟問題的基本方法,而目前我國計量經濟學教材的編寫仍遵循著一套傳統的方法,雖然大多數教材中涉及一些經典計量模型和經濟理論,但是要體現出來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是遠遠不足的。筆者在教學中采用的是李子奈等編寫的高教版教材,在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雖然教材強調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組成部分,但不少學生還是認為它是孤立于經濟學的一個方法論的課程,更接近于一門數學課。學生的這種看法不是偶然的或是個別的,這說明教材的編寫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也有教學設計上的問題。
3.教學重過程的推導,輕實際的操作,研究性教學不足。高校大多數課程的教學過程采用的是傳統的方式,幾乎都以講授為主,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主要注重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注重過程的推導,對如何從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卻討論得較少。計量經濟學雖然利用了很多的數學方法,但畢竟不是數學,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數學推導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對于那些數學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對于數學推導并不感興趣,進行長篇累牘的數學推導只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更樂于接受比較現成的思想和結論,教學應該是有的放矢,按照客觀情況因材施教。
研究性教學是以研究、探討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即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進行的,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這種教學方法具有探究性、交互性、實踐性、啟發式、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教學特點,研究生課堂教學應該以研究性教學方法為主,現在大部分研究生課堂教學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讓研究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這種教學和學習方式以傳授知識為主, 重視知識的繼承,重視演繹,忽視知識的創新,這種“填鴨式”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對于研究生而言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進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建議
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生自身的因素、教師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要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根據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以便對癥下藥。本文主要從課堂教學這一角度進行探討,我們覺得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核心,是改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1.加大實踐教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去解決社會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沒有實踐,只是紙上談兵,學生不可能真正掌握計量經濟方法。在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可有意地尋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形式的改變增加了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人文地理專業研究生的數理基礎普遍不好,而且參差不齊,學生缺乏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對于較深的數學推導更是覺得晦澀難懂。如果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處理經濟中的問題。計量經濟學之所以使許多學生感到難學,除了一部分學生的數學和數理統計學知識掌握較差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課時少,這樣不能為學生深入學習提供足夠的時間保證。加強實踐教學,增加實踐的教學時間,減少課堂上有關數學推導與演繹的部分理論授課,使教學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實踐中,轉移到原理的應用上。既能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增加學習的樂趣,又能使學生擺脫枯燥繁瑣的數學演算。實踐教學環節并不是留幾個實際的問題讓學生動手去做那么簡單,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動手親自完成一個計量模型從建模到應用的整個完整過程。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如果能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之上進行實踐教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以研究性教學方法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不同之處在于“研究”二字,具體表現為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上。研究生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訓練和培養,應從教學模式、培養體制、實踐手段、環境因素、導師隊伍、教育觀念等多方面著手,課堂教學是最直接的培養和訓練方法。計量經濟學教學活動可采用多種研究性教學方法,主要有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問題,或由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習者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相應的知識和原理,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案例分析法就是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由教師或學生提供案例作為教學剖析的對象,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體驗和感悟案例情境,吸收案例討論中有價值的思想和方法,內化為自己所學知識,增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教學的基礎是案例或問題,實施研究性教學方法的難點在于案例和問題難于設計。由于大學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的背景,要設計出高質量的案例或積累源于實際工作的研究性問題并非易事。因此,搞好研究性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多接觸實際工作,多積累案例與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教學與科研并重,努力提高教師的學術研究水平,以便實施高質量的研究性教學。
3.結合專業特色,確定適合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可以通過教材體現出來,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教材對搞好教學活動十分重要,一本好的教材應該與專業有較好的結合,在人文地理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由于沒有適合本專業的教材,只能利用經濟類專業的教材。因此,本專業的教材建設是一項緊迫的事情。由于地理學主要是從區域的角度探討地理要素的分布規律,一般研究的是宏觀問題,因此地理學的研究具有區域性和宏觀性特點。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必須圍繞這個核心,在此基礎上組織教材的建設。
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原理、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都需要利用軟件來實現。考慮到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增強實踐性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教材建設應滿足這方面的需要,教材應包括軟件運用方面的內容。目前,計量經濟分析最受歡迎的軟件是Eviews,由于Eviews軟件是面向對象的,對使用者的編程要求不高,軟件的可視性極強,以此,該軟件得到大多數計量經濟學教學科研人員和專家學者的推崇。國外一些計量經濟學教材中的案例,也是用Eviews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的。
參考文獻:
[1]歐宗啟.如何在研究性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6).
[2]陳小鴻,黃亞平.關于高校研究性教學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7,(1).
[3]彭長生.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6).
[4]戴平生.《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教學芻議[J].統計教育,2007,(10).
[5]湯茂林.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多樣化問題[J].地理研究,2009,(4).
[6]李少付.對我院經管類專業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