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宏觀調控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宏觀調控的含義

        第1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一、借助網絡資源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政治學科內容大都比較抽象,缺乏實體性,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欲望,自覺地投入到政治學習中,是一線教師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的課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出現,解決了政治教學的難題。如在“加強宏觀調控”模塊教學時,就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示國家關于“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的法律法規,以及全國上下學習討論相關文件的視頻。具體做法是:(1)設置“概念闡釋”環節,在網上(如.cn/chinese/zhuanti/hgtk/830942.htm)查閱相關概念和國家政策,使學生深刻理解“宏觀調控”的概念、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方案等;(2)設置“舉案說法”環節,學生從網絡上下載相關案例展開辯論;(3)設置“我看宏觀調控”環節,學生結合時政,列舉切身感受到的宏觀調控帶來的影響。這些環節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他們就會主動搜集并閱讀相關資料,尋找案例,并充分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討論,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促使他們在閱讀中不斷提高理解感知、分析辨析、運用提升等能力。

        二、利用現代技術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和視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教材的深刻內涵,對難以理解的觀點,可走進電子閱覽室上網查閱。通過廣泛搜集、閱讀感悟和合作探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1.通過課件交流實現廣泛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作為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閱讀對理解知識的重要性,對自己終身發展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到自主閱讀中去,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

        在“加強宏觀調控”的教學過程中,提前一周把學生分成3組:第一組研究學習有關“加強宏觀調控”的概念和含義;第二組研究學習有關“加強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第三組研究學習有關“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學生通過走進圖書館、上網搜索、搜集報刊等方式查找資料,進行廣泛而具有一定深度的閱讀,并通過小組合作與探究,整理閱讀成果,制作成PPT課件。上課時,每個小組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表現欲很強,學習效果極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建立知識網絡,用PPT課件進行直觀展示,對知識點的理解到位,而且知識點的展示一目了然,便于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或質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課件進行任務學習效果較好,提升了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

        2.發揮網絡平臺功能,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在“加強宏觀調控”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宏觀調控手段的具體行為表現。解決問題是產生學習興趣的動因,教師要采取有效方式誘發動因。如可以讓學生通過QQ群或微博等網絡平臺與同學或教師交流,討論“加強宏觀調控”的具體行為表現,學生在這些平臺里暢所欲言,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論證“加強宏觀調控”具體行為表現,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從而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三、巧用漫畫突破教學難關

        “加強宏觀調控”是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聽到這一關鍵詞,如在新聞播報中,國家提出對房價進行宏觀調控,對糧食價格、燃油價格、信貸問題等進行宏觀調控。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對知識的理解及接受能力,采用PPT課件展示漫畫圖片,可激發學生靈感,揭示問題本質,突破教學難點。

        在“加強宏觀調控”模塊的教學中,在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歷程時,學生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有增無減,信貸的增長率增幅過快,房價居高不下等問題很難理解,這時可用PPT課件展示圖1所示漫畫,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政治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得出準確結論。生動的圖片和簡要的文字說明,激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有利于揭示問題本質,有效解決教學難點。

        第2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 多種教學媒體;政治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4-0130-02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其關鍵是解決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效性的問題。通過近幾年來的探索與實踐,筆者感覺思想政治課主要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并會運用所學知識和多種課程資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高自身感知思想政治內涵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改革,理論指導須先行。因此,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加強業務學習,除了利用現有的圖書資源,還要學會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信息,進行選擇性閱讀,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課堂教學服務,豐富教學內容,開闊教學思路,解決教學重難點。只要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本文以“加強宏觀調控”的教學為例,說明現代教育技術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優勢作用。

        1 發揮網絡資源優勢作用激情導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思想政治學科的內容大都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感覺乏味,對有的知識點理解較為困難。因此,學習的積極性較差,或者產生厭倦心理。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產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欲望,自覺地參與到政治的學習之中去,是廣大一線政治教師長期研究的課題。尤其是多種現代教學手段的出現,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解決了政治教學中的難題。

        例如,在“加強宏觀調控”這一模塊的教學時,設置“概念闡釋”環節,上課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國家關于“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的法律法規的原文,以及全國上下學習討論相關文件的視頻;從相關網站查閱有關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使學生深刻理解“宏觀調控”的概念、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方案等。設置“舉案說法”環節,學生從網絡上下載相關案例展開辯論。設置“我看宏觀調控”環節,學生結合時政,列舉切身感受到的宏觀調控帶來的影響。這些環節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渴望,學生就會主動搜集并閱讀相關資料,尋找案例,并充分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討論,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在閱讀中不斷提高理解感知、分析辨析、運用提升等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 充分發揮電子閱讀優勢,進行廣泛深度閱讀,拓展學生視野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教材內容,深刻理解教材含義,學生之間要進行廣泛交流,討論閱讀體會,實現合作學習,共同增強學習效果。對那些難于理解和分析的觀點,可讓學生走進電子閱覽室,通過上網查閱,也可以通過博客平臺,和網上的博友進行教學,取長補短。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UC學習房間進行網上學習,在麥上提出自己的問題,通過網絡電子教室進行交流、溝通,實現快速答疑;也可以拿出自己的觀點,供同學們相互學習,有效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通過廣泛搜集、閱讀感悟和合作探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1 發揮課件的展示功能優勢,實現廣泛閱讀,綜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作為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閱讀對理解知識的重要性,對自身終身發展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到自主閱讀中去,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發揮多媒體的展示作用,把靜態問題動態化處理,微觀現象直觀化展示,對那些跨越時代的信息用動畫形式進行展播,有效解決學生在閱讀中的困惑和疑難。

        例如,在“加強宏觀調控”的教學時,提前一周把學生分成三個組:第一組研究學習有關“加強宏觀調控”的概念和含義;第二組研究學習有關“加強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第三組研究學習有關“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學生通過進圖書館、上網搜索、搜集報刊等方式查找資料,進行廣泛深度閱讀,通過小組合作與探究,把閱讀成果進行整理并制作PPT課件。上課時把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從而實現廣泛閱讀,開闊了學生知識視野,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課上表現欲很強烈,學習效果極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建立知識網絡,用PPT課件進行直觀展示,對知識點的理解到位。根據知識點的展示,其他學生需要補充或質疑一目了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課件進行任務學習效果明顯,提升了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

        2.2 發揮網絡平臺功能,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在“加強宏觀調控”的教學時,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宏觀調控各種手段的具體行為表現等。解決問題是產生學習愛好的動因,教師要采取有效方式誘發動因的形成。如學生通過QQ群或微博等網絡平臺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討論“加強宏觀調控”的具體行為表現,學生在這些平臺里暢所欲言,通過現實生活的事例論證“加強宏觀調控”的具體行為表現,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從而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3 巧用多媒體播放漫畫,揭示政治的本質,科學突破教學難關

        “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上一個熱點的話題,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時常聽到這一關鍵詞。如新聞播報中,國家提出房價要進行宏觀調控,糧食價格、燃油價格、信貸問題等都要進行宏觀調控等。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采用漫畫教學法進行授課。在教學時用PPT課件展示漫畫圖片,通過漫畫激發學生靈感,揭示政治本質,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在“加強宏觀調控”模塊的教學中,在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時,學生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有增無減、信貸的增長率增幅過快、房價居高不下感到很難理解。要解決這些問題,可用PPT課件展示幾個漫畫,通過漫畫展示,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政治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得出準確結論。風趣的圖片和簡要文字的說明,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從而進行科學分析和正確理解,揭示問題本質,有效解決教學難點。

        4 巧用電教媒體整合生活課程資源,綜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政治學科的時效性很強,政治信息緊跟時代的步伐。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能脫離生活實際進行教學。相反,要緊密聯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政治信息,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實現政治教學生活化。

        第3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利率調整;宏觀經濟背景;政策含義

        現代經濟中利率是聯系金融領域與實際經濟活動的紐帶,是貨幣傳遞過程中的樞紐,因而歷來被各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調節的重要工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重要參數,在國民經濟運行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發展的10年中我國利率基于不同時期宏觀經濟背景進行了特點鮮明的兩輪利率大調整。1996-2002年,通過連續八次降息,以及隨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觀經濟背景和政策含義值得研究。以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代表,兩輪波動如圖1所示:

        一、1996年至2002年八次利率下調及其宏觀經濟背景分析

        從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幣利率連續8次下調,平均約每8個月即下調一次,幅度之大,史無前例。通過連續降息,利率水平從高位一直調至低位,達到建國五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一年期存款從年息10.98%降至1.98%,降幅達82%;一年期貸款從12.24%降至5.31%,降幅為57%。存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5.98個百分比,貸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6.92個百分點。且總體來看,期限越長降幅越大。五年期存款比一年期存款降低多2.07個百分比,貸款多2.43個百分比。這八次降息幅度大、密度高,分析其背后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及政策含義,進行逐次觀察。

        (一)1996年兩次降息:反通貨膨脹的尾聲

        1993年,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成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針對這一動向,中央銀行1993年5月和7月連續兩次調高利率,并且決定從7月開始再次開辦保值儲蓄業務,以保護廣大儲戶的利益。為了進一步抑制通貨膨脹,穩定市場和經濟,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調高了存款利率。經過三年的努力,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基本達到預期的目標,金融運行基本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

        1996年是實施“九五”計劃的第一年,就總體宏觀經濟狀況來看良好,但微觀層面上卻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一年的宏觀調控依然定位在反通貨膨脹和實現“軟著陸”上。然而,此時歷時三年的適度從緊的大環境使我國經濟出現新變化,物價漲幅已經出現大幅回落,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減緩,銀行存款增量出現了大于貸款增量的現象,這種情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并不多見。據統計,1995年的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各項存款已大于貸款達4000億元以上。這就為中央銀行5月1日下調存貸款利率創造了條件和空間。第一次利率下調十分有限,利率總水平仍然偏高。從物價變動情況來看,1996年上半年全國物價上漲幅度已低于7%,并呈現繼續回落的勢頭。而相當多的企業不僅未能擺脫虧損的局面,有些企業的效益還在不斷的滑落。鑒于此,在上次利率下調之后僅三個月,再次降低了存貸款利率。

        1996年的這兩次利率下調仍然是前期反通貨膨脹的延續與微調,主要目的在于適當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秩序健康發展。它是我國利率調整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二)1997-2002年的連續降息:穩健貨幣政策的逐步推進

        1996年成功實現“軟著陸”之后,1997年繼續呈現“低通脹,高增長”的良好態勢。隨著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落實,國家經濟形勢繼續保持穩步健康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買方市場基本形成;二是雖然經過96年利率的兩次調整,物價的跌勢有所趨緩,但仍以下跌的慣性不斷回落;三是企業經濟效益雖有所好轉,但仍未走出困境;四是國內需求出現不振的跡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趨緩。因此,央行決定在10月23日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1998年時,我國面對的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席卷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逐步顯現,周邊國家貨幣不斷貶值,給人民幣的幣值穩定和擴大國外需求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國內需求回升力不夠大,消費品市場依然維持買方市場格局,商品零售物價漲幅從1997年9月開始,逐月都是負增長。此外,自1998年9月9日日本率先降低利率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歐元區國家及多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緊隨其后,使全球利率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在這種國際國內環境下,1998年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的三次高頻降息成為我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要求的一部分。三次下調使得人民幣存款利率平均累計降低1.15個百分點,貸款利率平均累計降低2.22個百分點,存貸款利差同時縮小。

        到1999年,盡管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達到8.3%,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加快,但前期制約經濟增長的一些因素仍未能獲得根本解決,還不能斷定經濟是否已整體步入回升。主要依據是:第一,我國出口仍繼續下降。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其貨幣貶值使它們在出口方面具有的價格優勢,對我國出口產生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出來。第二,在居民消費仍然不振的同時,居民儲蓄仍進一步增強。1999年第一季度居民儲蓄存款新增4446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1億元。第三,在投資方面,一季度的投資增長無法形成持續之勢,其原因是上年財政政策的效力逐月遞減,企業的盈利能力還繼續保持在低水平。為此,又發生了1999年6月10日的降息。

        其后美國、日本和歐盟三大“經濟體”自2001年以來經濟增長持續下滑,帶動世界經濟增長步伐持續放緩。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較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外貿增幅下滑,致使外貿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國內經濟增長中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投資需求雖有積極財政政策大力拉動,但民間和社會投資需求沒有充分的激活;消費需求增長尚不穩定,增加農民收入還需要下大力氣。2001年我國GDP增長呈現逐季下降的趨勢,消費物價指數也是連續數月下降。在分析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基礎上,央行在2002年初進行了自1996年以來的第八次降息。

        總的來說,這一輪大幅的降息是針對我國在國內經濟發展微觀結構尚有問題和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下經濟增長放慢,投資和消費趨緩,出口大幅回落,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物價連續負增長,出現通貨緊縮趨勢等狀況,及時采取擴大內需的穩健貨幣政策的重要舉措。

        二、2004年至2007年的四次利率上調及其宏觀經濟背景分析

        連續8次利率下調之后我國經濟在低利率環境中穩定發展,然而也出現了經濟過熱和流動性過剩等新的問題,由此引發了新一輪利率調整。

        (一)2002-2005利率首次微調:加息通道的形成

        “非典”過后,2003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一些新的情況:物價水平結束低迷狀態,在糧食和食品價格的帶動下開始上漲;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加快;能源、電力等供應開始緊張;實際利率連續達9個月為負,造成居民儲蓄存款增幅持續下降、房地產業虛假繁榮、大量資金脫離銀行體系“體外循環”等諸多問題。同時,國際市場美元利率不斷上調。從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隨著國家一系列降低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措施出臺,而在央行采取的諸多貨幣政策操作中,調整法定存貸款這一傳統的工具卻遲遲不用,使人們對加息的預期逐漸形成。

        2004年10月29日,央行終于決定調整銀行存貸款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中長期存款利率上調幅度大于短期,體現了利率杠桿作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政策意圖。這一次的調整幅度雖然不大,但卻是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信號。也是自1995年以來的首次升息。

        (二)2006-2007利率小幅上升:流動性管理時代

        首次加息以后,2005年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經濟增長的重工業化特征明顯,并帶來了環境污染、能源浪費等負面影響;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勢頭得到了暫時的遏制;三是消費市場走出“非典”的影響,恢復性增長,結構也趨于合理。在進一步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發揮經濟手段在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的目的下,2006年利率進行了兩次適當的微調。分別在4月28日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和8月19日同時上調存貸款利率。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為強勁的國際收支順差持續加劇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外匯占款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部分,信貸增長過快、資本市場價格井噴等流動性泛濫造成的問題成為中國經濟主要矛盾,從而流動性管理成為央行最重要的目標。2006年至今已經5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且每個月以高利率定向發行票據來收緊市場上過剩的貨幣流動。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顯,專家估計,市場上仍有將近6千億的資金在尋找出口。在存款準備金調整的空間逐漸縮小的被動局面下,權衡加息可能帶來的更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央行在2007年3月18日仍選擇了加息這一手段以促進內部平衡。小幅度的加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依然不大,主要起著警示的作用。流動性過剩仍然是央行面對的首要問題。

        三、驅動我國兩輪利率大調整的基本因素綜述

        通過上文對我國近兩輪利率大調整的經濟背景和政策含義分析,不可否認利率是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我國利率調整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里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發展過程中的時代特點和時代矛盾。利率水平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正在不斷加強。

        理論上決定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銀行成本、平均利潤率、借貸期限和借貸風險,而經驗表明,借貸資金市場上的利率水平是在一定的水平基礎上波動的,影響其波動的主要因素有借貸資金供求狀況、社會經濟運行周期、預期價格變動率、稅率、歷史利率水平、國際利率水平、匯率、國家經濟政策等。我國存貸款利率的高低,由中央銀行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來決定的,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從這兩輪利率調整來看,驅動我國利率調整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點:1、利率政策隨著宏觀經濟狀況和目標的調整而變化著,宏觀調控的重心決定利率調整的方向。其中,低利率政策為刺激經濟增長,市場恢復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高利率政策旨在抑制經濟過熱,治理通貨膨脹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中國的利率調整正努力與市場相適應,自由化市場化是引導利率政策特點的趨勢。3、利率政策與其他貨幣政策相協調,政策組合決定利率的微調特點。4、經濟環境的外在沖擊需要利率調整以熨平其影響。5、宏觀調控部門借利率調整來表明決心與調控意向,向社會傳遞“宣誓效應”。

        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很多,抓住利率政策的動因為分析利率變動趨勢提供了依據。從現階段特點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了標示著流動性管理新時代的加息通道。

        參考文獻:

        1、江其務.中國宏觀調控轉變中的利率政策[J].財貿經濟,1999(10).

        2、胡維熊.利率理論與政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邊維剛.當前利率政策特點、效應和存在問題分析[J].南方金融,2002(10).

        4、柳松.央行九年首次加息:調控效應與政策含義[J].南方經濟,2005(2).

        5、陸前進,盧慶杰.我國利率變動的宏觀經濟效應分析[J].新金融,2006(10).

        第4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一、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內涵

        “宏觀調控”又稱“宏觀經濟調控”,最初使用于經濟管理語境,我國宏觀調控結合了宏觀調節與控制兩個含義,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逐漸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管理的主要形式。

        由經濟領域產生出來的含義及其相關形式能否自然地移植到社會領域,以形成“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含義及其形式?基于理論與實際的分析,同時類比于宏觀經濟調控,我們嘗試性地給出一個描述式定義:所謂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系指社會管理主體以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目的,為預防和控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因素出現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社會、行政、經濟、法律、道義等相機管理行為。

        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外延

        從理論上看,社會發展的內容隨著社會發展內涵的演變而演變,有時代性;同時也由于理論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當前社會發展宏觀調控范圍,是從管理工作層面和解決社會問題層面進行劃分的。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按照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生存、發展和安全是三個遞進的層面。每個層面按照社會管理工作的需要又包含若干社會領域的行業。生存層面上,是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部環境條件以及特殊人群基本保障的領域和部門,包括人口與計劃生育、衛生、民政、社會保障、就業、環境保護、弱勢群體保護;發展層面上,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支持、人力保障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的領域和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文物)、體育;安全層面上,是為維護基本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的領域和部門,包括公安、司法、檢察等。

        從實踐上看,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范圍也即調控客體主要包括:

        人口與計劃生育。人口是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的成敗,人口數量、人口結構與人口質量,始終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和可持續發展重大戰略的重大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問題。

        醫療衛生。從國際管理經驗看,在醫療方面,公共政策的重點是關注基本醫療體制建設,公共衛生方面的重點則是疾病預防控制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政和社區。家庭與社會和國家之間,最重要的聯系環節是“社區”,社區建設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近年來,社區建設經歷了一個人們從不熟悉到熟悉、從一般重視到高度重視、從點到面全面鋪開的過程。

        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由政府實施的公共福利事業,基本內容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權。國際經驗表明,通過實施社會保障,可以縮小社會成員貧富差距,防止社會成員陷入貧困,構筑社會公共安全網。

        就業。妥善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對于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近代工業革命使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發生巨大變化。人類活動正在改變地球的生態系統,環境問題也逐漸從地區性問題發展成波及世界各國的全球性問題。

        婦女兒童、殘疾人、老年人保護。社會中婦女、兒童、殘疾人、老年人等脆弱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與生活狀態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是各級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的責任,需要通過社會發展領域各行業的發展規劃,落實對婦女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推進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教育。教育是培育人力資源的基本手段,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體系、教育規模和教育水平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根據國外經濟學家的測算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2--33%。

        文化。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依據功能定位,文化領域可分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體育。包括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體育不僅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體育產業也正日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競技體育還是一個國家總體實力的象征。

        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社會發展的第三層面是維持基本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包括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社會穩定機制的建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范同或者外延不是靜態的認定。當社會發展實踐表明,一些原本并不重要或被人忽視的領域日益成為重要的或必須加以調控的領域時,宏觀調控部門應將其納入到調控范圍內。動態地跟蹤和掌控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并適時加以必要的調控,本身也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題中應有之意。

        三、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體系

        (一)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

        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之所以在社會發展宏觀調控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是由其所具備的功能所決定的。主要體現為:

        它是各項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行動綱領――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活動十分廣泛,每個社會活動領域都有自身的管理問題。要把分散的各個具體的社會管理行動統一協調起來,必須上升到戰略規劃層面,這就使得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必然具有社會管理行動綱領的功能。

        它是采取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措施的重要依據――各項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手段措施如社會計劃、社會政策和社會立法等的提出和實施都是為了穩定社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所有這些手段措施提出的依據,可能多種多樣,但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是其十分重要的依據。只有通過周密的戰略部署,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手段措施才能有條不紊、各司其職。

        它是政府社會管理行動的公開宣言――當今世界,當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和關心社會發展問題的時候,通過制定一項周密的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可以起到面向大眾和國際國內展示社會發展成就,表明政府推進社會發展的意圖和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從事并參與社會發展活動的積極作用。

        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與社會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強化,定期制定并執行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將會成為整個國家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按照管理理論,構成發展戰略的基本要素有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階段、戰略布局和戰略

        措施等六個要素:

        1、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通常體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關系的協調和適應、把社會活動的社會效益發揮放在第一位。上世紀90年代原國家計委社會發展司曾經組織草擬了《1996―2010年全國社會發展綱要》(未正式),提出了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即堅持以提高民族素質為中心,堅持經濟與社會的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并進,堅持以深化改革和開放促進社會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增加對社會發展的投入。

        2、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般應包括:主要社會活動的重要目標、上述所選目標的定量、戰略總目標與戰略分目標的關系。

        3、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戰略重點的選擇標準包括發展過程中遇到重大障礙的環節、發展帶動作用明顯的領域和全國關注的社會活動等。方法上一般對社會活動各個行業做出序列劃分,然后確定重點,但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沒有不變的重點或永恒的標準。

        4、社會發展的戰略階段

        戰略考慮的是較長時期的發展問題,因此要有時間上的考慮與安排。社會發展只有經過分階段的設想及安排,才能保證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分階段的意義,就在于它實際上就是發展戰略的落實和實施過程。根據我國國情,在15年內的全國社會發展綱要中實際上就有“九五”、“十五”、“十一五”三個計劃時期。但在實際社會管理工作中,依據近細遠粗的慣例,采取的是滾動式計劃方法。

        5、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

        戰略在空間上需要有規劃布局安排。這一方面是因為空間布局是始終客觀存在的事實,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我國是一個國土遼闊而區域之間差異較大的大國。由于歷史積淀下來的原因,客觀上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如果沒有不同空間發展的戰略部署和安排,將會從根本上和在長期內擴大區域之間不同的發展差異,并引發深層次矛盾與沖突。

        6、社會發展的戰略措施

        戰略措施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依據長期的戰略設想而持之以恒的政策手段。在我國,實施長期的人口計劃生育政策、推行環境保護政策,既是社會政策的組成部分,更是國家戰略的基本措施。短期的宏觀調控因為要應付隨時發生的問題而伺機調整變動,但是宏觀調控所依循的基本措施,還是戰略與規劃所設定的基本之道、根本之策。

        (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目標與手段

        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就是要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特別是處于轉型時期,有效地運用以政府為主體的強有力的干預,將經濟發展的成果及時、公正地轉化為民眾共享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以提高人類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為中心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

        目前根據社會發展實際管理經驗,對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目標可有以下設定:

        一是調控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使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通過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合理分配國民收入用于社會發展的投入水平,保證各項社會事業以合理的速度和規模獲得同步的發展。

        二是調控社會事業各行業的發展,使之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不能超越經濟承受能力,并且要成為經濟發展的促進要素和社會穩定的保障條件。

        三是調控社會發展各行業之間的協調關系,使其增強內在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四是調控社會發展中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和合理布局,使社會的發展更為公平和公正。社會發展宏觀調控中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社會資金投入、社會立法、社會政策、社會預測與監測、社會勸告等,由此也即構成了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理論體系。

        1、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

        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是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的具體延伸,作為手段的規劃與計劃著重關注的是社會計劃及其管理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計劃是逐步從經濟計劃中獨立出來的,它一般以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為計劃對象,這個特點決定了社會計劃與經濟計劃有聯系也有區別。

        所謂社會計劃體系,是指各種社會活動計劃所形成的有機整體。這些社會活動計劃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劃分,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計劃劃分是根據計劃期限分成年度、中期與長期計劃,以及根據管理行業分成人口、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計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重視社會計劃尤其是專項規劃工作,相繼制定了針對特定社會問題的若干計劃。

        目前我國社會計劃管理的主要形式是選擇、確定和落實社會計劃指標,指標管理成為社會計劃管理的主要內容。一般說來,社會計劃指標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實物指標和價值指標、指令性指標和指導性指標、核算指標和考核指標等,由這些指標形成社會計劃指標體系。

        2、社會資金投入

        所謂社會資金投入,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對社會活動的人力及物質投入和支付。從管理上講,它分成社會事業經常性經費開支和社會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兩個方面。社會資金投入中的建設投入部分最終形成社會資產,即各種社會設施和設備。社會資金與資產的性質比較復雜,可以從生產性與非生產性、消費性與非消費性、公益性與非公益性、福利性與非福利性等多重屬性來加以理解。

        目前,如何建立積極、穩定、有效的資金籌集和保障機制,是社會事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產品與服務特性及其對籌資機制的要求,為社會事業籌資機制選擇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以此為基礎,我們要努力構造形成保障社會事業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的籌資機制;形成使社會事業總體發展以及薄弱環節都能夠獲得又好又快發展機會的籌資機制;形成普遍性、大眾性社會服務和特殊性、個性化社會服務均能獲得發展的籌資機制;形成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自愿組織共同參與、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籌資機制;形成政府政策措施到位、市場體系及功能完善的籌資機制;形成不同籌資渠道和方式有效分工與組合的籌資機制。

        如何用好、用活來之不易的社會資金,也是重要的改革內容。過去僅僅將社會資金作為非生產性(純消費)、純公益性、純福利性投入,存在片面性。根據國際經驗,社會資金的使用完全可以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獲得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統一,因此要積極探索社會資金使用的創新機制。

        3、社會立法

        社會立法最初是指保護處于經濟劣勢狀況下的群體生活安全所進行的社會安全立法,如救貧法、社會救助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工廠法等,

        主要著眼于解決已經出現的社會問題。以后逐步發展,將預防社會問題的立法也包括在社會立法范圍內,如親屬法、婚姻法、優生保健法、環境衛生法、職業訓練法、居民住宅條例及其它一切有關社會福利的法律法規都歸入社會立法的范圍。這實際上擴大了社會立法的范圍,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社會立法。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立法已經初具規模,對促進社會發展和保障社會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會立法尚未形成完整體系,有些方面還不健全,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法律體系不健全,某些方面欠缺、甚至存在空白;某些方面的立法層次較低,影響了相關制度的建立和正常運行;某些法律的立法主旨比較陳舊,不僅影響了法律效力的發揮,也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

        4、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另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在計劃經濟時期,由于強調計劃管理,盡管存在一定形式的政策管理,但其作用十分有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政策管理日益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與計劃管理手段相比,社會政策是政府對社會活動更加靈活的干預形式。

        社會政策管理行為表現在:政府及其代行機構(政策主體)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通過設定一定的社會發展目標(政策目標),并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政策手段)來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所以說,政策主體、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構成了社會政策的三大要素。社會政策干預的對象是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相對應,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現實中也存在著統一協調的基礎。一方面,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相互協調的最重要保證是兩者主體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從具體目標來看,經濟政策目標和社會政策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都是為了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同時,兩者的管理對象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現象,社會政策的干預會產生經濟政策效果,經濟政策的干預會產生社會政策的效果。在現實中完全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協調經濟政策手段和經濟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

        5、社會監測與預測

        社會監測是對近期社會發展過程中重大社會現象、突發社會事件、嚴重社會問題的跟蹤與評價,并依據監測結論做出政策建議。社會監測為社會預測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礎。社會預測是指對未來社會現象、過程、事件的可能性的科學判斷,即專門研究和分析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一旦發生變動時可能出現的行為和結果,并據以制定可供選擇的各種應付方案。

        社會預測不是主觀臆測,而是以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為基礎,因此,制定的應付方案一般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由于社會監測與預測彼此并不能嚴格區分,所以在實際的社會發展宏觀調控行動中是相互重疊的。

        社會監測與預測內容十分廣泛,現時主要集中在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問題和社會生活諸方面。目前常用的社會監測與預測方法有外推法、類推法、單位分析法、綜合分析法和交叉影響分析法等20幾種。

        社會監測與預測的過程包括,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監測與預測對象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背景;確定監測與預測工作涉及范圍并選擇相應的方法;應用一系列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并盡可能采用現代化統計手段和技術設備來研究社會現象,探尋社會發展過程的規律,以便監測與預測社會現象的發生,并做出相應對策。

        6、社會規勸

        社會規勸一般是指調控主體利用輿論媒體和各種影響關系,對調控對象進行游說、勸誡、訓誡等等說服性活動。由于社會發展中利益多樣化產生出來的意識多樣性,使得以社會規勸方式進行調控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調控方式和手段。

        社會規勸在進行宏觀調控中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社會規勸本質上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特別適合于對社會事件中的人群的管理。比起其他強迫性方法來,它可以從人的心理內部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第二,社會規勸體現的是對話及民主協商的精神,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管理主體通過開展對話和民主協商說服管理客體是常用的方式。第三,社會規勸也體現了在的過程中逐步凝練社會意識形成社會共識的目的。尤其當各個社會主體利益發生沖撞、各執一辭時,社會規勸可以發揮在基礎上形成社會基本共識的作用。

        (三)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體制

        所謂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體制,是指社會調控主體根據一定的調控目標,確保調控任務的完成而采取的制度化措施的總稱,包括確定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以及設置的調控組織機構等等。體制的核心在決策和組織,從本質意義上說涉及兩對重大關系的明確及其調整:

        其一,社會調控的主體與客體關系。我國社會調控主體主要在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說到底就是中央說話要算數的問題。社會調控客體是社會成員及其社會組織,它們之間由此結成錯綜復雜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很重視和開發非政府組織在實現宏觀調控目標過程中的有益作用。

        第5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一 社會市場經濟以及社會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含義

        根據德國"經濟奇跡之父"艾茵哈特的設想,社會市場經濟就是把市場競爭自由原則和社會利益均衡原則相結合,把個人進取心與社會進步相結合,以社會大眾福利制為目的的市場經濟體制〔1〕。 因取得社會進步和貫徹福利制是國家的任務,所以國家必須建立對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機制。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市場經濟,二是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三是大眾福利制。社會市場經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德國取得執政地位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提出的執政綱領,在他們戰后長期的執政中這一綱領得到了充分的實施,在社會市場經濟作為基本國策規定入憲法之后,也得到了曾經一度執政的社會人的遵守。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以自由競爭為手段的經濟體制。德國歷屆政府和學術界的一致看法是,市場經濟是和計劃經濟相對立的一種經濟體制,根據西方社會多年的經驗,因為市場經濟能夠保障個人自由并發揮個人積極性創造性,故只有它才能提供國民經濟發展的自覺的和永久的動力,而計劃經濟則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德國實行的是全面的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其實戰后德國也有實施計劃經濟的機會,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時參與競選的社會就是把計劃經濟作為他們的競選綱領的。但是隨著社民黨人這次競選失敗,計劃經濟的主張在德國似乎永遠失去了支持者,而社會市場經濟成為憲法規定的國策。

        所謂國家宏觀調控機制,指的是國家利用各種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積極干預的各種制度的整體,這是相對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自由放任式經濟體制提出的。德國人認為,自由放任式市場經濟并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正如1929-1933年的國際性經濟危機證明的那樣。為協調經濟發展,平衡社會利益分配,緩和階級沖突,國家必須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這是實行國家宏觀調控機制的目的之一。實行國家宏觀調控機制的目的之二,是防止不正當競爭和限制競爭(壟斷),使始終處于競爭的狀態之中,使國民經濟始終具有發展的動力。國家宏觀調控機制,是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在市場經濟運轉正常的情況下,國家把經濟發展的一切決定權放手給企業和民間,但是一經顯示國民經濟發展有異常情形,國家則立即施行多種干預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整,使其歸于正常。德國人對此的概括是:"平時國家不問不管,緊時國家多方出面"。

        第6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投資行為;博弈分析;適應性

        基金項目: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體(Agent)適應性研究》(05BJL067)。

        作者簡介:張許穎(1963-),男,安徽懷遠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南財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數量經濟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7)03-0023-05 收稿日期:2007-03-10

        目前,在我國市場化進程中,投資在所有宏觀調控手段中被認為是最重要作用的。健全投資宏觀調控體系,改進調控方式,完善調控手段,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是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深入研究可以發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投資主體逐漸呈現多元化局面,在利益驅動下政府的投資行為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主體行為角度研究政府投資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得出反映經濟運行規律的結論。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為不同的投資主體,對投資方向的評價不同。一般來講,由于基礎設施的外部性,中央政府出于對全局的考慮,對基礎設施投資的評價要相對高一些。而地方政府從局部出發,對投資見效快的加工工業的評價比中央政府高。然而,中國的經濟建設實踐中卻出現了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熱衷于投資加工工業而忽視基礎設施的投資,到了90年代后地方政府反而又開始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這該如何解釋?在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發生這種變化情況下,中央政府如何調整行為通過投資實現高效率的宏觀調控目標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數據實證及命題提出

        1.數據實證

        表1和表2分別給出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基本建設投資變動情況及制造業與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基本建設投資變動情況,和歷年基本建設投資行業比重變化情況。

        由表1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行為的顯著變化:

        第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本建設投資中中央政府的比重不斷下降,地方政府的比重不斷上升。1980年全部基本建設投資558.89億元,其中中央項目為292.61億元,地方項目為266.28億元,中央項目占比52.4%,地方項目占比47.6%,中央項目投資:地方項目投資為1.1:1。進入90年代,1990年全部基本建設投資1703.81億元,其中中央項目為919.15億元,地方項目為784.67億元,中央項目占比53.9%,地方項目占比46.1%,中央項目:地方項目變為1.17:1。這說明20世紀80年代無論從絕對額還是比重看,中央政府在基本建設投資中居于主導控制地位。中央項目投資:地方項目投資近似為1:1,變化不大。隨著經濟體制和投資體制的改革,進入90年代,盡管中央政府在基本建設投資中絕對額不斷增加,但是比重開始快速下降,地方政府在基本建設投資中絕對額和比重不斷增加,居于重要地位,中央政府在投資中由角色更多轉變為宏觀調控者。

        第二,20世紀80年代制造業基本建設投資年均增長11.4%,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基本建設投資年均增長13%;90年代制造業基本建設投資年均增長11.9%,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基本建設投資年均增長33%。說明80年代基本建設投資增量在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流向分布是基本平衡的,90年代基本建設投資增量在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流向是不均衡的,主要流向了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等基礎產業。

        第三,80年代基本建設投資中央項目的年均增長率為12.1%,地方項目的年均增長率為11.4%,即基本建設投資增量基本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1:1的比例均衡提供的,中央政府可能更偏好基礎設施投資,地方政府可能更偏好制造業投資。90年代基本建設投資中央項目的年均增長率為16.7%,地方項目的年均增長率為27.8%,即基本建設投資增量基本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結合第二點,我們可以說地方政府90年代對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投資的偏好明顯發生了變化,大量增加對這方面的投資。

        由下表2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本建設投資結構發生明顯變化。80年代以來基本建設投資比重下降最多的產業是制造業,1980年制造業基本建設投資占比為49.3%,2003年下降為11.9%。基本建設投資比重上升最多的產業是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等)產業,1980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基本建設投資占比為11.2%,2003年上升為24.9%。

        結合表1數據分析,我們可以認為地方政府投資增量的主要是投向了基礎設施,即引起基礎設施產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不斷上升,以至導致投資結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偏好90年代以來發生了明顯變化。

        綜上所述,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在90年代比80年代更熱衷于基礎設施產業的投資,投資偏好發生了明顯變化。

        2.原因解釋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地方政府投資取向的變化呢?表面上看是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基礎設施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巨大帶動作用等因素引起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從經濟主體行為變化規律進行分析。

        首先,由于投資結構調整的過程,涉及到中央與地方、部門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調整,因此,影響投資結構及其有效調整的深層次原因是利益。由于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間、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在投資結構形成和調整中的關系,實際上是多主體復雜適應性關系。如果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業都看成是有活力的、適應性的主體,那么,投資結構調整就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即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

        其次,從利益所包括的內容上看,利益可以是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生存利益、發展利益、局部利

        益、整體利益等等。利益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內容。

        第三,經濟主體的適應性是投資行為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所謂適應性就是指經濟主體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進行交流,在這種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或“積累經驗”,并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下面我們分析在投資博弈中適應性的作用。

        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其自身利益,在與中央政府的投資博弈中總是想方設法得到更多投資,并把投資投向更能實現其利益的產業。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央政府一方面作為投資主體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另一方面為解決市場失效問題,實現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利用經濟手段、間接管理的辦法來引導投資的宏觀調控意愿不斷加強。中央政府通過投資調控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引導投資方向。但是,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由于財政體制的改革,引起了在投資體制轉變過程中一系列問題的產生。例如,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目標與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目標的不一致,使得地方經常運用自己的資源采取反調控措施,結果中央目標難以實現。

        在中央政府投資行為發生變化后,地方政府為爭取到更多投資,必然會關注基礎設施投資,以爭取更多的補貼資金。這時其投資偏好就會發生變化。

        3.命題提出

        以上分析說明中央政府關于投資的宏觀調控導向作用的變化使地方政府產生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導致地方政府投資偏好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分析這種主體適應性條件下的政府投資行為的博弈關系的原因。結合中國投資體制變化的實際和中央政府關于投資的宏觀調控導向,我們提出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以下簡稱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的概念。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即地方政府每投資基礎設施1元,中央政府補貼地方基礎設施投資k元。k值的變化是中央政府在投資領域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講隨著k值的增加,可以引導地方政府的投資,使地方政府投資偏好發生變化。對上述現象一個直觀地解釋是,地方政府為了取得更多的中央政府補貼,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越來越熱衷基礎設施投資,似乎k值的變化影響了地方政府投資取向的變化。當然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場上看,k值越大越好。那么,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場上看,k值是否越大越好?是否存在最優的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能否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加強中央政府的投資調控能力和提高投資調控效率?都值得從理論上進行分析。

        在假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主體、信息基本對稱的前提下,我們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1: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與地方政府投資取向變化正相關。因此,在資金約束條件下,中央政府可以通過變化k值引導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取向變化,進而加強投資調控能力。采取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是一個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

        命題2:對中央政府而言,存在一個最優的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

        命題3:中央政府投資補貼環節越少,補貼越直接,投資調控效率越高。即提高投資調控效率的基本途徑是減少中間環節,實行直接投資補貼。

        二、模型建立與命題解釋

        (一)關于命題1的模型及解釋

        1.張維迎的靜態搏弈模型(1996年)及不足

        (1)假設及模型

        模型假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收益函數為

        由于α<γ,因此(1)式會嚴格大于(2)式。根據反應函數可知:如果中央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來實現其最優基礎設施投資,地方政府不會有積極性實現(1)式代表的投資,那么中央政府就不能達到最優目標。特別是如果中央政府用于投資的資金低于(2)式的話,那么基礎設施的投資就為(2)式。

        該模型雖然比較合理地解釋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偏好的差異而導致的地方對基礎設施不足。但是,該模型既沒有對中央政府如何才能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給出合理政策方案,又沒有對90年代后地方政府熱衷于基礎建設投資的情況給出合理解釋,也不能為中央政府改革投資體制、加強投資宏觀調控能力和提高投資效率預算提供理論依據。

        為此,我們如前所述引入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的概念,發展一個新模型來更好解釋這些問題。

        2.新模型的建立及對命題l的進一步解釋

        (1)模型假定與求解。假定中央政府可用于投資的總預算資金為Bc,第i個地方用于投資的資金為BLi,i=1,2,……,n。

        設定中央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為k,即,地方每出1元錢用于基礎設施投資中央補貼k元。

        我們考察在中央政府實施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策略后,這時假定有n個地方政府,第i個地方政府決定BLi的投資分

        可以看出,若γ變大,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評價升高,那么最優基礎設施補貼率就會升高。同樣,若γ變小,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評價降低,正在實施的補貼率會導致基礎設施投資過度。導致γ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對基礎設施評價的變化。

        三、基本結論以及投資政策的理論解釋和政策含義

        (一)基本結論及理論解釋

        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收益彈性(中央政府的收益彈性大)的不同,使得20世紀80年代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基礎設施投資主要由中央政府進行,如果中央政府的投資不足,就無法實現全社會基礎設施投資最優;

        2.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地方政府從熱衷于投資制造業到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產業的投資行為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央政府投資調控導向的影響,使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產生適應性。

        3.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是中央政府在預算約束條件下通過投資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k值的變化可以引導地方政府投資偏好及行為的變化,k值越大,地方政府越偏愛基礎設施投資,k值過大會造成基礎設施投資過度。

        4.理論證明,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對中央政府來說存在最優的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并且k*與直接補貼對象數目正相關。因此,在預算資金約束條件下,中央政府可以通過加大預算資金直接補貼對象數目,即減少補貼的中間環節來加強投資調控能力和提高投資效率;

        5.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收益乘數α增加,最優的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就會降低;中央政府基礎設施收益乘數γ增加,最優基礎設施補貼率就會升高。

        (二)理論的政策含義

        第一,當全社會基礎設施投資不足,中央政府在基礎設施產業投資預算約束的條件下,可以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補貼率k這個政策變量,改變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的偏好和行為,實現基礎設施投資的最優,并且實施基礎設施投資補貼是一個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這種政策措施也適用于中央政府對其他行業的宏觀調控。

        第二,中央政府在預算資金相對不足時,通過調控投資補貼對象數目,減少補貼的中間環節,來增強投資的調控能力,提高投資調控效率。

        第7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學習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圖一腳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須會摔跤了。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2021,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1投資的選擇

        1、投資方式有哪幾種?怎樣投資才是科學的?

        投資方式有:

        (1)存款儲蓄:特點是靈活方便,比較安全,收益低。(商業銀行主要業務是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和結算業務。)

        (2)購買股票:高風險、高收益

        (3)購買債券:穩健的投資

        (4)購買商業保險:規避風險的投資

        (5)直接投資等。

        注意:(1)要注意投資的回報率,也要注意投資的風險性。

        (2)要注意投資的多樣化,不應只局限在銀行儲蓄上,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給我們帶來了跟多的投資機會。

        (3)投資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

        (4)投資既要考慮個人利益,也要考慮國家利益,做到利國利民,不違反國家法律、政策。

        2、儲蓄存款的含義

        儲蓄存款是指個人將屬于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折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折或者存單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

        3、利息的含義與計算方法

        利息是銀行因為使用儲戶存款而支付的報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計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所得×利息稅率。

        4.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分類、原則和作用?

        主要業務:

        (1)存款業務:這項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基礎業務,無此項業務,商業銀行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基礎開展其他業務。沒有存款,就沒有商業銀行。

        (2)貸款業務:貸款是指商業銀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貨幣資金,并要求償還本金和利息的行為。它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也是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

        (3)結算業務:結算業務是商業銀行位社會經濟活動中發生的貨幣收支提供手段與工具的服務。銀行對此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

        商業銀行還提供債券買賣及兌付、買賣外匯、保險、提供保管箱等其他服務。

        分類:可劃分為工商業貸款和消費者貸款。

        原則:真實性、謹慎性、安全性

        5、股票的含義和特點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出具的股份憑證。

        股票的特點:股東的出資不可返還性,除非公司破產清盤或者將股票轉售給第三人;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場上流通買賣;股票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

        6、債券的含義、分類和特點

        債券是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憑證,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并到期償還本金。

        債券的分類和特點:

        區別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公司債券

        發行主體國家(各級政府)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公司(企業)

        風險情況風險最小風險比政府債券高,比公司債券低風險最大

        收益情況收益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債券收益高于政府債券,低于公司債券收益最高

        7、商業保險的含義和種類

        商業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行為。

        商業保險的種類: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人身保險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對象。財產保險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對象。近幾年出現了諸如分紅保險等新險種。分紅保險在具有人壽保險的保障功能之外,還可以分配保險公司經營盈余,使投保人的資金保值增值。分紅保險仍然屬于人身保險。

        8、儲蓄、債券、股票、商業保險幾種投資方式的比較

        投資

        方式特點

        收益風險

        儲蓄

        便捷的投資方式。可以獲得利息,在這幾種投資方式中收益最低。在這幾種投資方式中風險最低。

        債券

        穩健的投資方式。可以獲得利息,其中國債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風險高于儲蓄。

        股票高收益和高風險同在的投資方式。可以獲得股息和紅利以及購買股票的差價,但收益不穩定。風險較高。

        商業保險

        規避風險的投資方式。保險事故沒有發生時,投保人的投資沒有回報;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賠付的保險賠償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資回報。本身就是針對風險的投資。

        9、投資理財產的原則

        投資理財認清各種投資方式的特點,要考慮投資的收益,也要考慮投資的風險。

        投資理財要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如家庭收入、節余、存款、消費等實際)和經濟承受能力進行投資選擇。

        投資理財要注意投資渠道的多樣化,各種投資要堅持適度原則。

        投資理財要通過合法渠道進行投資,不合法的投資不能做。

        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2個人收入的分配

        1、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作用

        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實行按勞分配的作用: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實行按勞分配,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3、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稅款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

        按生產要素分配。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

        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作用: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效率和公平的辯證關系是什么?怎樣實現二者的統一(如何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第一,兩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第二,兩者又是一對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犧牲一些公平或保證公平必須放棄一些效率。

        如何:①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和個人致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③要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國家要對收入差距進行調節,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5、效率與公平的含義及意義

        效率=產出/投入,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提高效率就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維護公平有助于協調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有助于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6、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與公平存在著矛盾。一定時期內,社會財富總量一定。個人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勵效率的多了,用于體現公平的就少了。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社會公平的逐步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

        實現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維護勞動者公平分配的權利,保證勞動者的利益,才能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7、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

        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和個人致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要將個人收入與其在經濟活動中的貢獻掛鉤,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在由國家參與的再分配中,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3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的含義

        為了履行國家的對內對外職能,國家必須占有和消費一定的社會財富。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

        財政收入與支出是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兩個方面。財政本質上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

        2、財政收入的含義及其來源

        財政收入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籌集起來的資金。

        財政收入的來源:稅收收入——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利潤收入——國家憑借投資者的身份獲得利潤,主要包括國有企業稅后利潤中按規定上繳國家的部分,國家從參股企業中取得的股金分紅收入。債務收入——包括內債(政府公債)和外債。其

        他收入——統稱為“費”。

        3、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收入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約。

        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

        財政收入還受分配政策的制約。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揮,尤其會降低財政對經濟發展支持和調控的力度,最終也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4、財政支出的含義及其種類

        財政支出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的過程。

        財政支出的種類: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

        5、財政收支平衡和財政赤字

        財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狀態。但財政收支是在動態中實現的,這種狀態幾乎不存在。

        財政收支平衡有三種情況: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節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著要靠借債過日子,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6、財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辦大事:①支持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通過對財政收支水平的調控,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促使經濟平穩運行。

        ③通過對財政收支方向、結構的調控,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支持高科技研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②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③財政是實現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質保障。

        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4征稅與納稅

        1、稅收的含義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稅收的基本特征

        稅收的強制性是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強制征稅。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國家取得稅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國家在征稅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的對象和稅率,不經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變更。

        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關系: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如果國家可以隨意征稅,沒有標準,就會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最終危及國家利益。

        3、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個人所得額。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一我國居民來源于境內外的所得和非我國居民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個人所得稅分別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的計稅辦法。

        個人所得稅的作用——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稅收的作用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稅收是實施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

        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5、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含義

        納稅人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實際或最終承擔稅款的的單位和個人。

        當納稅人所繳稅款由自己負擔時,納稅人就是負稅人。當納稅人通過一定途徑將稅款轉嫁給他人負擔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

        6、為什么要依法納稅?怎樣做到?

        (1)原因:①稅收的性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國家: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而國家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收為物質基礎。

        ③個人:根據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國家提供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稅收的征管和使用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納稅人的利益。

        因此,在我國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2)要求:①個人:增強納稅人的權利與義務意識,自覺依法誠信納稅,積極行使納稅人權利。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增強納稅人的義務意識: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②國家:完善稅收和財政制度;加大稽查處罰力度,嚴懲違反稅法的行為;規范稅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強稅收宣傳,教育人們要自覺依法納稅。

        7、違反稅法的行為有哪些?(偷稅、欠稅、騙稅、抗稅)38、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怎么樣建立?

        (1)原因:重要性: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

        必要性: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

        (2)要求:①國家: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②經濟活動者:對生產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職業道德水平,自覺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對消費者的要求,增強維權意識,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遵守社會公德。

        ③社會: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④公民:規范行為規則。第四單 元面對市場經濟

        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5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市場通過價格、供求及競爭等市場信號來配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資源。

        2、市場調節的作用

        市場價格漲落能及時、靈活反映供求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市場競爭促進生產者、經營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3、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解決不了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槍支彈藥及危險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讓市場來調節。

        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弱點和弊端。市場調節的自發性是指生產經營者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損害他人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市場調節的盲目性是指生產經營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而盲目作出經濟決策。市場調節的滯后性是指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商品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

        后果:如果僅有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4、規范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規范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市場才能合理配置資源。

        規范市場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通過制訂和完善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等,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②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③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嚴厲打擊擾亂市場健康運行的行為,加強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管理。④經濟活動參與者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又要發揮國家宏觀調控輔手段的作用,把“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結合起來。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國家宏觀調控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國家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共同特征,但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更加強有力。

        7、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性

        (1)市場調節的不足,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

        (3)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

        (4)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持經濟發展活力。

        8、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平衡國際收支、增加就業。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經濟手段(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價格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貿易政策等等。)法律手段(國家通過制定和應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行政手段(國家通過行政機構,采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國家宏觀調控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總體功能。

        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

        (1)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絕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它們都是現代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2)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價值規律的作用可歸結為一點,即優化資源配置。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高效率。

        第8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經濟法體系法律規范概念

        一、經濟法體系的概念

        對于經濟法體系的概念,學術界一直存在著爭議:經濟法體系到底是經濟法規范體系,還是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體系。經濟法體系的結構是由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決定的。即經濟法體系的結構,決定于作為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定經濟關系的結構。經濟法體系和宏觀調控法、市場管理法、市場主體法、社會保障法有著密切關系。

        宏觀調控法。宏觀調控法是調整在宏觀調控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可分為產業政策法、計劃法、投資法、預算法、稅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等。宏觀調控是一種國家引導促進的方式,即對社會經濟活動予以指導,鼓勵,幫助和提供服務。對維持自由競爭,維護市場主體的平等,民主和秩序,穩定社會環境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宏觀調控法是必須的。

        市場管理法。市場管理法是調整市場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可分為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計量與標準化法等。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市場競爭是避免不了的,而競爭就會導致優勝劣汰。所以,有競爭必然會出現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壟斷行為,而這些都嚴重地妨害了市場競爭自由,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為了穩定和維護市場競爭自由的秩序,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市場管理法是經濟法中必不可少的。

        市場主體法。市場主體的資格實際上主要是由民商法來加以確立的,只要符合經濟法的要求,同樣可以成為經濟法上的主體。市場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法人中包括機關法人。雖然不能說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絕對就是經濟法主體,但當他們實際上參與了經濟法律關系時,他們便成了經濟法主題,這時經濟法肯定要對其做出許多規定以規范其行為。因此我認為經濟法體系應包括市場主體法。市場主體法包括經濟法主體的一般原理,國家經濟管理主體,企業,特殊企業形態。

        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分為社會保險法、社會救濟法、社會福利法、社會優撫法等。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許多社會不幸者。尤其是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律造成了大批的市場失敗者,對于這些社會不幸者和市場失敗者,國家應提供社會保障,給予救濟和幫助,使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也是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的需要。但是,要使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等有法可依,有條不紊地實施,社會保障法當然是必需的。所以,要使市場經濟有條不紊的發展,就必須制定可行的社會保障法。因此,我認為社會保障法也應該納入經濟法體系中。

        二、經濟法體系的法律規范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體系的法律規范其基本含義包括三個方面:

        經濟法屬于法的范疇。經濟法同其他任何法律部門一樣,都由法律規范組成,都是各有特定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所以,經濟法屬于法的范疇,與其他法律部門在法的共性方面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經濟法屬于國內法體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在國內經濟運行而不是國際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對這種經濟運行的協調是一個國家的協調即國家協調,而不是國際協調即兩個以上國家的共同協調。為了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這種國家協調,制定或認可調整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兩個以上國家。經濟法體現的是一國的國家意志,而不是兩個以上國家的協調意志。所以,經濟法屬于國內法體系,不屬于國際法體系,更不同于國際經濟法。

        經濟法不同于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律部門。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經濟法是對現實經濟利益關系的某種肯定或維持。它的調整對象是現實中的經濟利益關系,而不是政治關系、人事關系等非經濟利益關系。這種經濟利益關系是在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這種本國經濟運行過程體現了國家協調。所以,經濟法不同于屬于國內法體系的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從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主體、經濟法主體體系更能充分說明這一點,并形成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模式。

        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經濟利益關系。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社會實體。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即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利益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

        經濟法主體。經濟法主體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根據經濟法的主體體制所成立的主體,如根據國有企業法和公司法所成立的國有企業或國有公司以及直接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等。二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社會實體。

        經濟法主體體系。所謂經濟法主體體系,有學者認為,經濟法主體體系,依存和限制所在的經濟體制,以經濟法主體的分類為基礎,表明各類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組合關系,綜合展示各種經濟法主體的法律地位。雖然此觀點并沒有給經濟法主體體系下一個完整而明確的定義,但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都一直在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目標而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推動了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輪廓已基本形成,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的法律體系正在完善,經濟法體系的法律規范以前所未有的膽識和氣魄向前邁進,為經濟的繁榮和昌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9篇:宏觀調控的含義范文

        一、圍繞財政赤字這個“軸心”認識和理解積極財政政策的施行

        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所謂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也就是利用財政赤字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講,積極財政政策的采行其實反映了人們對財政赤字的認識轉變,亦即從“赤字有害”到主動利用財政赤字。

        眾所周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國內理論界對于財政赤字一般持否定態度,認為赤字有害。步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根據我國經濟增長明顯趨緩,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通貨緊縮成為經濟運行巨大壓力的宏觀經濟狀況,決策層審時度勢,果斷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舉措擴大內需,實施反周期操作。考慮到社會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接受問題,把擴張性財政政策稱作積極財政政策。相應地,赤字財政也一改多年來“有害”的常態,開始以“積極”的面目出現。這就涉及到究竟應當如何評判赤字財政的問題。作者認為:評價赤字財政有害無害,因時因地而異,不能籠統地、簡單地作結論。財政赤字的“是”與“非”、“好”與“壞”,要看宏觀經濟狀況,只有在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的狀況下,財政赤字才屬于“是”和“好”,因為它通過國債這種國家信用工具把城鄉居民暫不使用的資金轉變為政府資金使用出去,彌補了總需求缺口,刺激了經濟。

        既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必然會發生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赤字,相應地也就產生了財政赤字的彌補方式問題。在沒有財政節余可以動用,且財政不允許向銀行透支的條件下,當前我國發生的財政赤字全靠增發國債彌補。由此,財政赤字也就成為增發國債的同義詞。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增發國債,對于經濟增長是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條件,同時也取決于增發國債的規模是否合理。在合理規模之內是有利的,超越了合理規模則是有害的。相應地,也就引申出發債規模的度的把握問題。

        至此,作者圍繞財政赤字這個軸心,由積極財政政策的施行——采取的主要政策舉措(增發國債)——引申出發債規模度的把握——進而探究國債市場化建設問題,環環相扣、邏輯連貫,一條清晰的主線、脈絡躍然書中,展現于讀者面前。

        二、在具體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分析、評價積極財政政策的績效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變化:告別“短缺經濟”之后,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外部沖擊,使得國內本已存在的后短缺經濟的新問題顯性化,物價持續下跌,通貨緊縮跡象明顯;失業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經濟增幅下降,貨幣政策連續、密集運用,但政策效果不夠明顯;等等。上述幾方面的情況綜合在一起,使決策層于1998年為力求實現8%的增長目標而采取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方針,并且把增加投資的重點掌握為基礎設施建設(以求避免形成生產項目上的重復建設,優化結構和增強發展后勁)。為有力地貫徹這一思路,啟動財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選擇。之所以把運用赤字財政進行調控作為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是因為,與其它宏觀經濟政策相比,財政政策不需要中間傳導過程就可以直接擴大社會需求,時滯短,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積極財政政策的表述,是含有財政政策更為主動和主要發揮對經濟增長的調控作用含義的。

        書中通過實證分析方法,對積極財政政策的績效進行了較為客觀的概括與評價有效地擴大了投資需求?促進了經濟發展,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大事;技改貼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增加了就業機會等。

        三、從宏觀調控的戰略角度把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我國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是在經濟增長乏力、增長速度下滑時,通過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把社會的閑置資本利用起來,從而刺激經濟,變下滑為上升。這種做法是在當今世界市場失靈現象反復出現、經濟活動復雜化和國民經濟景氣循環的不規則化條件下,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的調節,以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其包括的總體政策含義是,在主要確保金融穩定、安全運行的同時,相對更多地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支持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因為在市場經濟“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制中,財政政策是貨幣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書中同時指出,中國目前的通貨緊縮是在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和加快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由此表現出來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松”“緊”組合,因而必須加強研究,探索如何避免政策相互掣肘與效果彼此抵消,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組合,把握政策的合適力度與實施時機,進而保持經濟系統的動態穩定性。

        四、通過相關問題的研究深刻體味積極財政政策

        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相關問題亟待探索,諸如資源配置趨向的變化、利益關系的調整,對投資、對消費以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宏觀調控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時政策手段的運用。書中辟出專門章節,對財政支出的合理安排、收入分配的調節、三農問題、基于供給調整的稅收政策、出口退稅以及財政制度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研究。其相應的政策結論是:合理安排財政支出,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通過收入分配進行宏觀調控具有不可持續性;支持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現代化,鼓勵農村居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稅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增值稅的完善、內外企業稅負的統一,遠期目標是實現“稅費歸位”;完善出口退稅的管理機制,保證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改革預算管理制度、逐步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購制度。

        五、以前瞻性的眼界探尋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及后續政策取向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理论在线 | 色丁狠狠桃花久久综合网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