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居家養老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智能居家養老”作為一種能有效緩解養老壓力的新型養老模式再度被社會各界關注。隨著老齡機構和政府機構的提倡和扶持,智能居家養老在武漢悄然興起。
武漢市某退休教師陳奶奶今年70歲,她的老伴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孩子工作較忙只能周末的時候回來住,平時的時候她就自己獨居。孩子們很孝順,每天都打電話回來問寒問暖,這讓她很窩心。有的時候怕孩子擔心,她在家里磕著碰著了都不和孩子們說。自從僑亞智能居家養老中心在武漢百步亭社區開始試行智能居家養老模式后,她的養老觀念和養老生活都發生了改變。孩子們能夠隨時掌握她的健康動態和出行安全,她也不必擔心自己在家里突然發生意外時無人知曉。 據了解,類似陳奶奶這種適合智能居家養老的老人為數較多。老年人需要的養老其實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只是生活上的一個體現。
據了解,針對眾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樂、生活四大方面的需求,武漢“智能居家養老”利用互聯網與物聯網集成技術,采用多項世界領先的無線通訊技術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手段,通過數字化醫療設備、智能定位通訊手表、移動通信網絡、呼叫中心、健康服務管理中心及親情關愛和生活助理網絡平臺等,構成的一套集健康服務、安全管理、快樂支持和生活助理于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武漢智能居家養老平臺包含健康服務系統,安全管理系統,快樂支持系統和生活助理系統等幾個主要子系統。用戶使用數字化醫療傳感設備采集生理數據,利用智能家庭健康網關將數據傳輸到數據中心,服務中心醫療人員對傳輸數據進行分析,定期提供保健、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案,并協助用戶實施健康改善計劃。該系統包括會員及健康檔案管理子系統、數據采集子系統、數據傳輸子系統、數據存儲子系統、數據分析子系統、健康服務管理子系統等。
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老人可通過智能定位通訊手表進行呼救,僑亞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在對用戶進行詢問、定位后通知相關機構和人員實施救助。該系統包括統一通信接口子系統、呼叫中心子系統,GIS(地理位置)子系統等。
“智能居家養老”系統通過親情關愛服務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通過在線影音、SNS社區游戲等娛樂服務讓老人笑口常開,通過“愛爸媽網站”的新聞平臺、博客圈子等,讓老人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讀萬卷書。此外,只要在生活遇到了麻煩,都可以登錄“生活服務信息平臺”進行查詢和留言,或直接通過智能手表或撥打電話熱線與僑亞服務中心取得聯系,中心都將針對老人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
據僑亞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居家養老”是一種“最適合中國人”的養老模式,它的本質還是居家養老,繼承了以血緣為基礎的親情養老,它的智能表現在它能夠很好的利用物聯網技術,結合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法,讓老年人能夠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最好的老年服務。
改變傳統養老的弊端
目前,武漢市約有95%的老人在家養老。一般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分為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和心理疏導三個方面。其中醫療方面的服務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對老人們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越來越多,抵抗力越來越差,而醫療機構存在著嚴重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多數老人寧愿選擇待在家里拖延病情,所以社區應多注重這方面的服務,讓老人們確實享受到實在的服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方針,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培育社會服務組織,鼓勵連續經營,支持規模發展,構建居家養老服務的社區支持體系和社會化發展機制,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各具特色、整體推進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格局,不斷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二)工作目標。不斷提高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在年全市建立和完善21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的基礎上,繼續全面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隊伍建設、服務網絡及信息化建設。到2012年,實現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全覆蓋,農村社區(村)依托社會福利中心、鄉鎮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動中心(室)、老年學校等現有場所,增加服務功能,完善服務內容和形式,開展以村民互助和各類志愿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居家養老服務。力爭到2015年,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覆蓋城市所有街道、社區和80%以上的鄉鎮、50%以上的農村社區,形成服務設施不斷充實完善,專業化和志愿者相結合的隊伍不斷發展狀大,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運作長效機制更加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對象不斷增加的格局,不同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得到基本滿足。
(三)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從老年人實際需求出發,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二是堅持依托社區。整合社會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在社區層面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場所和服務隊伍。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緊密結合實際,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社區(村)人文環境和老年人需求相適應,符合各地實際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四是堅持社會化方向。實行政府主導與社會興辦相結合,無償服務、低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提高養老服務的社會化水平。
二、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主要任務
居家養老服務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以日間照料和上門服務為主要方式,服務項目上堅持基本服務和選擇相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護理陪伴、代購代辦、配餐送餐、家政服務等,同時兼顧老年人的多種需求,提供疾病防治、康復護理、安全救援、法律維權、文體娛樂、學習教育、心理咨詢等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方式:子女應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對子女確定無力照顧的老年人,政府鼓勵和幫助采取機構服務、專業組織服務、志愿者服務、義工服務、鄰里互助服務等多種方式實施居家養老服務。
(一)建立和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網絡。
在城市社區搭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建立上下聯動、部門配合、養老服務機構協調運轉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著力構建居家養老“十五分鐘”服務圈。農村地區要創造條件,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務。大力推動專業化的老年醫療衛生、康復護理、文化娛樂、老年教育、信息咨詢等服務項目,不斷完善為老服務網絡,充實服務內容。
1、加強社區生活保障性商業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養老服務、家政服務、餐飲服務等機構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通過選拔、招標、簽訂協議等方式,把服務質量高、服務信譽好、實力強的社會服務機構確定為居家養老服務和政府購買服務的定點單位。有條件的社區可通過開設托老所、老年人餐廳,為老年人提供方便、衛生、優惠的配餐、送餐服務。
2、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實施“社區醫生進家庭”制度,建立健全城鄉老年人健康檔案。“十二五”期間,城市社區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85%以上、農村社區達80%以上。切實加強與改進老年醫療保健服務,組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預約的上門隨訪、送醫、送藥、康復護理等服務,扶持發展老年護理院,支持有條件的醫院開設老年專科,逐步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康復服務。開展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加強保健知識普及工作。采取積極措施,盡快解決養老機構入住老年人、空巢老人的醫保問題;逐步擴大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家庭病床納入醫保范圍;針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加對象中60歲以上老年人,適當擴大門診特殊病種的醫療機構范圍,讓老年人能就近在社區醫療機構就診。
3、為老年人提供社區文化娛樂、教育學習、體育健身、精神慰籍等服務。切實改善城鄉基層和社區老年人教育學習和文體娛樂活動的設施條件,組織和指導老年人進行文化娛樂和科學健身活動,不斷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關愛,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幫助老年人協調家庭關系、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老年群體的社會問題,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及維護老年人贍養、財產和婚姻等合法權益的服務。到2015年,全社會老年人入學率達到18%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城市達到60%以上、農村達到45%以上。
4、組織志愿者、義工開展助老服務。組織志愿者或義工開展長期結對幫扶服務、企業助養貧困老人等活動,對空巢、高齡、失能等老年群體,采用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服務,努力解決這些特殊老年群體在養老方面存在的困難。對確有需要的老年人,組織家政服務機構或專業服務人員上門進行生活照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專人上門包戶的方式提供服務。有條件的社區可開設老年人日間照料室,及時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務。
5、建設全市統一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在鼓樓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試點,并確保年底前建成,在2012年底建成全市統一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同時,依托城市社區信息平臺,普遍建立為老服務熱線、緊急救援系統、數字網絡服務系統、鄰里互助系統等多種求助和服務形式,建立起覆蓋城市社區,與老年人溝通便捷、服務及時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服務網絡。
(二)建立和完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根據老年人日益增多的實際,把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社會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統籌規劃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合理配置資源,探索適應當地特點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1、將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力爭到2012年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在城市社區全覆蓋。新建城市居民區和舊城連片改造居住區,應將居家養老服務用房作為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規定的配置指標納入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由建設單位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同步驗收,驗收合格后及時交所在地街居使用,所配建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用房不少于80平方米。現有老城區沒有居家養老服務用房或設施不能滿足需要的社區,由各區政府負責,通過盤活利用社區資源,新建和改擴建、購買、租賃等途徑解決。
2、合理整合現有各類為老服務資源。各部門設立在社區(村)的衛生服務機構、文化站(點)、勞動保障工作站等為老服務機構,在社區(村)統一安排下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政府興辦的公共服務設施應優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社區內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資源優惠向老年人開放,以滿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學習、活動的需要。
3、農村社區應緊緊依托老年福利服務中心、鄉鎮敬老院、老年人活動中心等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積極推進縣級社會福利中心、鄉鎮敬老院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特別是對列入省、市民生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大資金保障和項目建設協調力度,確保項目如期建成。
4、認真貫徹省有關技術規范,確保新建市政道路、公共建筑、住宅和養老服務設施無障礙率達到100%,加快推進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公共建筑、養老服務設施、居住小區的無障礙設施改造,積極支持舊住宅增設電梯。積極探索建設集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醫療保健、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學習教育、休閑購物于一體的適合老年人特點的老年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
(三)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
1、建立專業服務隊伍。對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實行全員培訓持證上崗,考試合格的發給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參加培訓人員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與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縣(市)區民政、老齡部門及街道(鄉鎮)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相應的工作人員負責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每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可根據本中心(站)情況決定是否配備一名助老協管員,若需配備,所需經費由中心(站)的運轉補助經費中列支。
2、建立志愿者和義工服務隊伍。以開展“空巢老人志愿服務行動”為載體,積極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志愿者組織,不斷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和定向、接力服務制度;動員、鼓勵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居民、大中專院校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
3、建立低齡健康老年人公益服務“時間儲蓄”制度。本著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則,組織低齡健康老年人開展各種公益服務,對其服務時間和內容予以記錄,采取時間或勞務儲蓄的方式,作為以后轉換相應時間為自己免費居家養老服務。鼓勵老年人采取自愿結合的方式,開展家庭式互助養老,或以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為依托的社區式居民互助養老。
(四)規范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管理機制。
1、著力培育社會養老服務組織。積極支持社會養老服務、餐飲服務、家政服務、物業管理、教育文化等機構通過簽訂協議的形式參與承辦專業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扶持發展連片輻射、連鎖經營、統一管理的服務模式。對新設立的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機構,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程序,實行備案制度,創造寬松發展環境,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2、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制度。按照“區分對象、突出重點、適度普惠”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榕政綜〔〕234號文件關于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策,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統一采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形式支付,并逐步擴大服務券使用范圍。適當提高政府購買服務補貼標準,將無償服務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低償服務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適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活動經費,人均標準提高到每年40元。
3、規范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監管、考評、獎勵機制。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快制定各類標準,規范服務、收費等行為,引導老年人與服務機構通過簽訂協議、合同,明確管理機構、服務機構和服務對象的權利、義務、責任,確保服務質量和安全。
三、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科學制定規劃,持續有序推進。各級政府要將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業發展和社區(村)建設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居家養老服務的目標任務,科學制定每個年度推進的工作計劃,不斷完善推進發展本地居家養老服務的措施,做到統籌安排,有序推進,持續發展。
(二)完善政策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各級要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導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帶動社會力量的投入和有效參與,逐步形成居家養老服務投入增長的長效機制。“十二五”期間,市、區兩級財政每年繼續按1:1配比落實安排居家養老服務專項資金,用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一次性補助和運營補助、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等。同時,各縣(市)區政府要根據實際任務,安排相應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經費。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扶持養老服務業優惠政策,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在用地、用水、用電、用氣、數字電視開通以及稅費等方面按居民使用價格政策執行或給予優惠。就業困難人員從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按照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政〔〕18號)規定,享受社會保險補貼、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等就業扶持政策。就業困難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辦居家養老服務經濟實體,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優惠政策。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還要與已出臺的有關社區建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醫療保健等政策措施的銜接,讓老年人受益。
(三)建立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在區、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點),受政府委托負責本轄區內居家養老服務的實施與管理,其主要職責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庫,對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老年人資格進行評估;全面掌握并及時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信息,引導為老服務機構和組織適時調整服務內容;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相關資格進行審查,接受服務對象的信息反饋,檢查監督服務質量;指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服務站開展工作,定期對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進行檢查。市老齡、民政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要適時對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情況進行評估,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社會工作;居家養老;增能;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3)01-0056-06
一、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近年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我國許多城市得到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的一些基本養老需求,緩解了家庭和社會養老的壓力。山東省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強省,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其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水平如何?能否滿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存在哪些問題?社會工作如何介入居家養老服務?這一系列問題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起點。
本課題以山東省40個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這40個城市社區分別分布在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臨沂、菏澤、聊城等8個城市,這些城市從地區分布上看它們分布在全省東、中、西地區,既有省會城市,也有沿海發達城市,還有內地城市,從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上說涵蓋了經濟上發達、比較發達和相對欠發達三種地區。為了全面了解山東省社區居家養老的現狀和老年人的需求,我們還針對社區中的居家養老的老人進行了調查,并對部分老人進行了個別訪談。
本課題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以40個社區的居委會及部分居家養老老人為調查對象,發放兩種問卷:一種是針對社區居委會設計的問卷《山東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共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另一種是針對居家養老的老人設計的問卷——《山東省城市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問卷》,共6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45份,有效率90.83%,問卷的發放率和回收率均能滿足社會學分析、統計學分析及統計學樣本量的要求。對所有數據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相關數理統計。
二、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偏低
1.從服務內容上看,存在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層次不高的問題
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為主要內容,也涉及一定的醫療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
生活照料服務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基本生活設施的維護等一些生活上的最基本照顧服務。我們所調查的40個城市社區都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服務,圖1是對山東省城市社區為居家養老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的統計。
在醫療服務方面,我們所調查的40個城市社區中有27個社區建有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占調查總數的67.5%。針對醫療衛生服務站所提供的服務,我們主要了解了5種服務類型,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45%的社區能提供基本的常見病、慢性病以及多發病的診療服務,42.5%的社區舉辦過定期義診活動,25%的社區開展過健康教育講座,35%的社區能提供醫療陪護服務,17.5%的社區開辦了心理咨詢服務。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大多僅限于對老人基本疾病的診治,更深層次的醫療服務如健康講座、精神輔導、醫療陪護等開展還不多。在對居家養老老人的調查中,大多數老人希望能夠提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的醫療水平,能實現疾病就近診治、就近治療,能提供醫療陪護、疾病護理這樣的服務。
在精神慰藉服務方面,調查了解到山東省城市初步建立了區、街道、社區三級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在精神文化服務方面開展了以不同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的“走出來”(老人到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接收服務)與“走進去”(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針對此類服務,我們調查了四種服務類型所占的比例(見表1)。
但是,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除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精神慰藉需求外,老年人還有自我實現需求、服務社會的需求等等。筆者認為老年人既是一個需要照顧的群體,也是一個蘊藏著豐富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群體,尤其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大批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正面臨著即將退出工作崗位,他們中一部分人身體健康,年齡相對較輕,如何開發和利用這一群體所蘊藏的資源,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可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2.從從業人員的素質上看,存在素質偏低、文化層次不高的問題
目前從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大多是下崗失業或賦閑在家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基本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沒有醫學、老年護理學、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只能從事一些低端的照料服務。
從表2可以得知,目前山東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主要來源于社區志愿者,在擁有社區志愿者的20個社區中,10個社區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區下崗再就業人員組成,有6個社區志愿者由社區老年居民組成,只有4個社區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區青年居民組成。擁有專職養老服務人員的只有13個社區,還未達到調查總數的一半。專職養老服務人員的文化程度一般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約占38%,高中文化程度占46%。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又普遍缺少社會工作者和專職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這必然影響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
3.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管理上看,社區居家養老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
在調查中發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一般是居委會主任。居委會主任本身承擔著大量的社區事務性工作,他們在居家養老的服務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社區普遍缺少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專職的居家養老護理人員,尤其是缺少專職的社會工作者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策劃和統籌。在服務中缺少現代服務業應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這勢必影響居家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建立服務專業化、管理現代化、經營連鎖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投入不足
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必須有一定的經費作為保證,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社區居家養老機構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資發展起來的,政府購買服務以財政撥款和福利彩票公益金為主渠道,但是政府的經費投入有限,服務對象只能限于經濟困難的老人。資金缺乏、資金來源渠道少成為制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瓶頸。同時“經費的缺乏導致政府購買服務的補貼標準降低或補貼范圍縮小,部分經濟困難老人難以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從而使居家養老的福利性嚴重不足。”[1]
調查結果顯示:山東省用于養老服務的專項資金由政府出資支持的社區占總社區數的37.5%,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社區服務自身“造血”產生的社區則占15%,而資金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及其他渠道的社區占到10%。由此可見,用于養老服務的專項資金主要還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投入。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體單一,供給嚴重不足
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承擔主體是居委會。居委會作為群眾性的社區自治組織在開展社區服務上有其獨特的優勢,也容易為群眾和居民所接受和信賴。李穎奕的研究證實,居委會“服務有政府的背景,服務員的行為規范,有時甚至涉及到金錢和安全的方面也足以信任。”[2]但是居委會人員有限、工作任務繁重,無法包攬居民所需要的一切服務。我國民間組織不發達,加之政府扶植政策不到位,民間資本參與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的動力和信心不足。而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非政府組織可以提供多種社會服務,非政府組織以其靈活性和貼近生活而著稱,必然也會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社會工作主張發展多種類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一)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滿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就醫等基本需求。生活照料服務包括幫助老年人洗衣、做飯、購物等;健康維護服務包括健康風險評估、例行體檢、營養咨詢、健康教育、推行體育鍛煉等等。按著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保障老年人生命能夠延續、生活得到照料、健康得到維護。這些服務首先解決了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能緩解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壓力,基本可以實現老有所養的社會目標。但總體上說,這是一種較低水平的養老服務,這也是目前我國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服務內容。
(二)建設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在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如何建設老年人的精神家園,是建設型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保證老年人身體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健康,要為老年人建立精神家園,必須保持對大自然的心靈仰慕,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心情,對社會的公正追求,對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3]建設型居家養老服務是老年社會學中“活動理論”和“延續理論”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運用,它包括多種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1.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老年人享有平等的社會參與權,如選舉權、被選舉權、訴求權、表達權,老年人的這些權利不因退休或年老而喪失。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代表著老年人不因年老而被社會邊緣化和被社會排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要為老年人提供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的機會,在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上多征求社區老年人的意見和建議。又如,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開展老年人再就業服務,為身體健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低齡老年人找到一份可以發揮余熱,并可獲得一定報酬的職業,以增強老年人的自我價值感,實現“老有所為”的目標。
2.恢復和重建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老年人本身擁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同事、領導等等,這些人際關系常常因年老而疏離。人際關系網絡的恢復和重建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至關重要,這些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認知支持和行動支持。“國外研究表明,社會隔離是給老年人身心帶來最大傷害的因素,而強有力的支持網絡是老年人進行良好的心理調適的重要因素。”[4]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者通過積極的建設性方案幫助老年人恢復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并重新建立一些新的社會支持網絡,這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極為重要。
3.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極為重要,這是實現“老有所樂”的關鍵。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首先,社會工作者可以組織老年人開展各種志愿活動。如:組織退休的醫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或為居民義診;組織退休的教師舉辦各種培訓班或各種文化輔導班;組織退休人員參加志愿等。老年人能在服務和奉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其次,組織各種興趣學習班,如老年繪畫、音樂、太極拳、讀書、信息網絡等各種興趣班,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老年人實現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幸福。
4.組織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協會是老年人的自治組織,協會可以幫助老年人表達各種訴求和愿望,維護老年人的權益,幫助老年群體中需要幫助的人,反對對老年人歧視等等。協會還可以成為老年人之家,滿足老年人的歸屬需求。
這些建設性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會使老年人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得到滿足,幫助老年人解決因退休所導致的社會關系疏離、社會參與機會減少、社會角色喪失等問題,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幫助老年人樹立生活信心、學習新的技能,更好地安度晚年。這是老年人精神家園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其目標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四、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路徑
(一)宣傳社區居家養老
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需要進行廣泛的宣傳,使這種養老方式為廣大居民所接受。社會工作者介入居家養老服務,首先承擔著宣傳居家養老這樣一種責任和使命,讓廣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積極地接受居家養老服務。
1.宣傳社區居家養老的意義和價值
社區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醫療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服務為主要形式,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的養老服務體系。[5]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對大多數老人而言經濟支持依然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其子女承擔,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服務等服務工作主要由社區提供。社區養老服務既可以提供上門服務,也可以讓老年人到社區服務中心接受服務。這樣的養老方式既可以實現養老不離家,又能減輕子女的養老照料負擔,這是一種能為中國人所接受的養老方式。同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擺脫家庭養老模式中因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低、社會疏離所帶來的孤獨感、寂寞感。總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既可以減輕子女養老的壓力,又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使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2.宣傳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
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開展之初,社會工作者可以印發關于社區居家養老的宣傳手冊,免費向社區居民尤其是家有老人的社區居民發放,讓廣大居民了解社區居家養老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社區所舉辦的養老服務的內容、類型、服務標準、收費標準以及免費服務項目等等。社會工作者也可以帶領廣大居民和老年人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點進行參觀訪問,以充分了解社區居家養老的環境和服務方式,讓老年人體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便利和好處等。
(二)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制度化建設和對社區居家養老進行評估
1.參與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規和政策
從職業角色上說,社會工作者不但是社會服務福利的傳遞者、提供者,同時也是社會政策的倡議者、制定者。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要想實現專業化、規范化,必須要在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運行,要有一定的規章和制度,制定一系列的行業規范,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資質、服務的內容、服務的質量和標準、從業人員的專業資質等都要有詳細的制度設計,對各種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等都需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對服務中運行的環節和步驟都需要進行規范化和量化管理。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就要制定相關法律規范和政策。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的助人者和政策的倡議者,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法規、政策的建設和制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離不開經濟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間資本的投入,這也需要政府制定有關資金投入的政策和民間資本準入和運營的政策。另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也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要設計一些服務項目,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養老需要;同時也可以開發老年人資源,發展老年事業,全面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居家養老服務的人才隊伍建設包括培養、準入、薪酬、待遇等,這也需要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離不開社會工作者的參與。
2.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評估
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評估需要從軟件、硬件兩個方面來考察,硬件主要包括服務設施、人員配備、服務對象等;軟件包括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如何,機構的服務質量是否達到標準,社會滿意度如何,老年人的滿意度如何,需要改善的方面,機構所作的服務項目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經費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評估指標體系,這個評估指標體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進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來設計。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人員可以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估,并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三)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培訓
1.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傳授社會工作的理論
目前在中國從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基本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培訓,一般也都不具備養老服務的專業資質。這必然影響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也影響居家養老服務業的信譽和發展。社會工作者作為取得資格認證的專業人員,他們經過專業的學習或者培訓,具有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觀和服務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首先要擔負起培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責任,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傳授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倫理,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尊重老年人、平等地對待老年人、體貼老年人,從老年人的需要出發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從而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實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目標。
2.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傳授社會工作技術和方法
社會工作是一個實務性、操作性、技術性都很強的專業,其獨特的專業技術是社會工作專業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工作的技術和方法體現著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尊重、關懷和愛護。社會工作者在溝通、咨詢、治療、服務方案設計上都有一些獨特的方法和技術,社會工作者可以把這些技術和方法傳授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如傾聽的技術、詢問的技術、同感的技術,還有面向老年人服務的獨特療法,如緬懷往事療法,人生回顧療法等等。這些技術和方法的掌握和使用會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能更好地服務老年人,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3.把“增能”的理念引入居家養老服務
增能(empowerment),其基本含義為:得到力量,發展能力。增能取向下的社會工作實踐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6年所羅門(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權:受壓迫社區中的社會工作》一書,標志著“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的誕生。在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社會工作者不再把服務對象看成是有問題的人,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服務對象的優點上,相信服務對象的優勢和能力,并認為社會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挖掘服務對象的能力,通過服務對象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問題。“老人是有能力的,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每個老人的不同能力,并著重挖掘老人的潛能。我們要尊重老人的權益,更要尊重老人的應有權利。”[6]在增能理念的指導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者首先要認識到老年人的潛能,老年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老年人能夠把握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其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者在提供服務時要考慮老年人的需要,是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務,而不是我們想為老年人提供什么服務,所以要充分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老年人一起參與服務方案的設計,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老年人的主體地位。第三,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和服務人員要鼓勵老年人建立起自己的同輩網絡群體。老年同輩支持網絡的建立可以幫助老年人形成老年集體意識,同輩群體可以獲得情感和心理的支持,降低老年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還可以一起爭取老年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平等對待。
(四)參與居家養老的直接服務工作
1.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輔導
老年人一般心理比較脆弱,尤其當老年人面對疾病的困擾、死亡的恐懼時,容易產生比較大的心理壓力。研究表明,抑郁是老年時期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社會工作者可以從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出發,為老年人舒緩心理壓力,用積極心理替代消極心理。在咨詢和治療中社會工作者認真傾聽老年人的困惑,撫慰他們的情感,用緬懷往事和生命回顧等方法和技巧,幫助老年人重新體驗生命中的往事,探索和尋找自己一生的意義,彌補生命中的缺陷,完成未了的心愿,能與自己的局限和失敗和解。[7]從而實現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完美”這一人生任務。通過回憶一生中的主要成就和美好體驗,能夠增加老年人的自尊,增加老年人的完美感。在咨詢和服務中,社會工作者也可以幫助老年人實現一些未了的心愿,使老年人減輕心理的壓力和舒緩心理的矛盾,比如表達對親人的愛,跟自己有矛盾的人和解,等等,這些服務都有利于舒緩老年人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坦然面對未來。
2.實現資源的連接和有效整合
首先,幫助老年人連接福利服務資源。老年人需要多種服務,社會上也有各種面向老年人服務的福利政策、服務機構和服務項目。而老年人及其家人可能不了解這些服務以及得到這些服務所需要的條件,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可以細心地向老年人及其家人介紹,如老年人可享受的醫療救助、臨時救濟、老年福利津貼、老年福利服務等等,社會工作者也可以根據自己對老年人的了解,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把具體的服務項目引入老年人家庭。
其次,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整合社會多種資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如聯系通信部門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安裝“一線通”,讓老年人可以隨時聯系到服務機構或服務人員;社會工作者可以聯系各種群眾性志愿性團體如青年志愿者等團體為老年人服務;社會工作者可以積極爭取政府或各種基金會對社區養老的資金支持,等等。
3.幫助老年人實現溝通和交往
社會工作者可以用個案或小組的工作方法,促進老年人與其家人之間或老年人之間的溝通,協助老年人理解子女,減少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心理;讓老年人學會及時地與親人或者知心朋友談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使老年人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也可以用家庭工作坊等工作方法,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使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老年人,更多地關心老年人,以此實現家庭的和諧和美好。
參考文獻:
[1]馮曉娟.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J].社會科學家,2012,(4).
[2]李穎奕.居家養老服務使用觀念與行為及社會工作的介入空間——基于廣州市D區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5).
[3]袁光亮.社區教育與老年社會工作研討會綜述[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4]許愛花.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J].江淮論壇,2010,(1).
[5] 成偉等.中國傳統養老模式面臨的挑戰及多元化養老方式的探索[J].理論與現代化,2012,(3).
(一)社會救助體系日益健全,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切實得到改善。1、城鄉低保工作有序開展。嚴格做到了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截止目前,城鎮低保共注銷了902戶,1811人,新增了153戶,274人。農村低保共注銷了470戶,730人。新增293戶,417人。同時按照城鎮低保人均補差227元/月的標準、農村低保人均補差92元/月的標準,共2971戶、5452人發放城鎮低保資金1461萬元,為3318戶、4664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513萬元,使城鄉低保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2、城鄉醫療救助政策更加惠民。重新修訂出臺了《雙灤區城鄉特困群體疾病醫療救助辦法》,進一步擴大了救助病種,提高了救助比例,簡化救助程序。目前,共為60人發放城鎮醫療救助資金13.6萬元,為142人發放農村醫療救助資金38.3萬元。3、救災減災工作進一步加強。積極籌措救災資金,強化救災力度。目前,共為5260人發放救災款共86萬元,及時發放救災物資,其中棉被375、毛毯40條、面粉6噸。同時結合基層建設年活動,我局職工共集資6200元用于大廟鎮上碾子村村民李洪賢的危房改造。深入群眾,摸底調查,排查出313戶農村危房戶,涉及956人,已轉報有關部門。4、收養登記、孤兒救助工作進一步規范。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要求,規范收養登記流程。孤兒救助資金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標準,目前,共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補助資金10.08萬元,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孤兒手中,確保了孤兒的基本生活。
(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有了新的突破,老年群體生活切實得到保障。1、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按照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總體思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爭取到省級專項資金75萬元,用于“一鍵通”建設,為老人進行全天候服務。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問題,整合農村各種資源,因地制宜,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目前我區共有民辦養老機構3家。同時制定了《高齡老人生活津貼發放辦法》提高了標準,目前,共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8.4萬元,健全老齡組織機構,制定并完善了各項老齡工作制度,建立老齡人員檔案,對全區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進行了全面統計。2、高度重視五保供養工作。我區共有五保人員283人,其中集中供養28人,分散供養255人。目前,共撥付集中供養資金132.5萬元,分散供養資金33.15萬元。為不斷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服務水平,爭取省級專項資金85萬元,新建餐廳一座,同時對排水、浴池進行了維修,重新對中心整體進行綠化美化,使五保老人住的更舒心。
(三)社區和基層民主建設體系有長足發展,百姓權益切實得到維護。1、社區整體水平大大提高。積極貫徹落實區委《關于全面提升社區建設水平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的實施意見》(雙灤字[2012]1號),按照社區建設“四五六”發展戰略,建立了社區建設幫扶工作機制,采取部門結對幫建的形式,明確幫建職責,落實幫建項目、資金,進一步提升社區軟硬件建設水平,為順利實現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全區共投入資金2900萬元,通過新建、改擴建、資源共享等方式使全區18個社區軟硬件建設得以升級改造,其中10個社區達到1000平米以上,16個社區全部高標準建設了社區事務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五個中心”,提供了日間照料、配餐中心、便民菜站、老年休閑室等服務設施,滿足了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局為更好地完成社區建設任務,明確專人積極深入社區了解情況,與相關單位進行溝通,指導完善了各項社區工作制度,起草擬定9項新制度。組織開展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的重要性”進行課題研究。同時,作為東園社區的幫建牽頭單位,制定了《聯建幫扶東園社區的實施方案》,落實幫建資金10萬元,組織完成幫建項目8項,努力將東園社區打造成先進典型。2012年3月,全國城市街道社區創先爭優活動簡報第2期和省民政廳基層建設年活動工作簡報第六期分別對我區社區建設工作做法給予了肯定。2、順利完成第九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依法制定了《雙灤區第九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實施方案》,選舉工作自2012年1月6日啟動,至2012年3月底前結束,嚴格做到了把握重點,突出特色,統一調度,周密安排,落實政策,依法合規,各部門密切配合,克服困難。于2月27日順利完成了全區6個鄉鎮,63個行政村的換屆選舉工作。選舉一次性成功率達100%。同時積極做好選舉后的整章建制工作,配合組織了新一屆的村委會成員培訓工作。2012年6月,我區獲得省第九屆村“兩委”換屆工作先進單位。
(四)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有新進展,特殊群體的困難切實得到解決。1、加強雙擁優撫工作。落實撫恤定補資金,全部通過“一卡通”方式按標準發放到位。我區有重點優撫對象359人,目前,共發放撫恤資金148.55萬元,城鎮義務兵待安置期間生活補助費2.8萬元。深入開展優撫對象安居工程。截止目前,已為2戶重建戶撥款26000元,為35戶維修戶撥款15.7萬元,維修及重建工作正在進行中。為11名優撫對象補助醫療費7200元。落實了14人的參核待遇。2、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完成了27名退役士兵的接收報到工作,爭取領導支持,協調有關部門、企業制定了退役士兵的擬安置方案,5月份,對退役人員進行了技能培訓。
(五)社會專項工作規范運行,確保各項工作切實順利開展。1、高質量完成區劃地名工作。自2011年12月啟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以來,制定了《雙灤區第二次地名普查實施方案》和《雙灤區第二次地名普查實施細則》,科學謀劃,周密部署,積極穩妥地開展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于2012年4月較好地完成了普查任務,得到了市民政局的充分肯定。同時我局積極對全區各街、路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召開座談會、聽證會、研討會等,出臺了標牌設置方案,變更3條大街、2條大道、2條路,命名3條大街、11條路,經人大會議通過。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雙灤卷》編纂工作。目前各級初級詞條、區級詞條已上報市民政局審核完成,待省檢查驗收。2、殯葬管理逐步規范。積極宣傳落實《殯葬管理條例》和《雙灤區殯葬管理實施辦法》,倡導健康文明殯葬新風,聯合相關部門對喪葬用品和棺木市場進行了清理、整頓,責令4家經營殯葬用品的店點限期整改。起草了《雙灤區關于開展村級公益性墓地建設的意見》,杜絕非法占用耕地、林地亂建墓地、亂埋亂葬等違法違規行為。3、民間組織管理更加嚴格。按照《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有關要求,堅持登記標準,嚴格把關,做好新成立民間組織的審批工作。2012年,我局共批準成立3家民辦非企業(幼兒園),1家社團。目前我區共有社團20家,民辦非企業5家。4、婚姻登記體現溫馨。改造完成了婚姻登記大廳,設置登記室、調解室、提示欄、公示欄,規范了服務標準和用語,辦件合格率達100%,得到了群眾的好評。
(六)全面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維護全區和諧穩定。1、積極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宣傳黨的宗教政策,教育廣大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幫助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解決實際困難,確保全區宗教領域和諧穩定。2、加強了對清真飲食市場的的監管和服務。聯合工商、衛生等部門對清真市場進行了監督檢查指導和服務,確保清真食品更加清真衛生,杜絕了非清真食品對清真市場的侵蝕。3、加強了對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的監管和檢查,真正做到了:保護合法、打擊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4、年初市委市政府正式確定市天主教主教府落戶雙灤區,天主教主教府的建設工作具體由區委統戰部承接,目前已完成征地,其他手續正在辦理中。5、積極謀劃了綠禾養殖散養柴雞項目和灤牧肉牛養殖兩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0余萬元。
2013年工作謀劃
2013年,我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依托,以創新社會管理、完善城鄉救助體系、提高社區治理水平、加強養老服務等為主題,進一步加強低保工作規范化建設,確保救助公平、效率;認真貫徹大病醫療救助政策,提高困難群眾健康水平;繼續加強救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避災自救能力、減輕災害損失;落實雙擁優撫政策,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加強殯葬管理工作,倡導綠色文明的喪葬之風;抓好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清理規范民間組織;提高婚姻、收養登記管理水平,創建群眾滿意的服務窗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使民族宗教工作上臺階。同時,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重點工作
1、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以“四有一創”為基礎,以“四五六”發展戰略為方向,全面加強社區軟硬件建設,不斷提高社區服務居民能力。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素質。依法選舉產生一批社區居委會成員,逐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社區工作人員,使一大批素質高、能力強的人員走上社區工作崗位,建立培訓和年度考核制度,不斷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加強社區服務組織建設,不斷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建立和引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結合起來。使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社會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務事項全面覆蓋;家政服務、物業管理、養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務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逐步進入社區;推進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逐漸使志愿者成為推動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改善社區服務方式。依托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實行“一站式”服務,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逐步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真正把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成為服務居民的民心工程。2、進一步加快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同時制定符合我區實際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的行業管理和指導,科學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合理整合現有養老機構資源,提高養老機構資源的利用率,對居家養老服務進行統籌,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以及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加大對社會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實養老資金補助政策,提高對民辦養老機構的資金補助。逐步形成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3、強化維穩工作。積極做好優撫對象、困難群眾等服務對象的工作,建立完善民政服務對象群眾維穩機制,通過及時掌握動態、耐心細致交流、真心實意服務,第一時間化解矛盾隱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重點項目謀劃
1.續建項目
1)藍旗嶺墓園建設。該項目位于西地鄉吳營村南溝,總投資2億元,占地1444.7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殯儀館、墓地、專用公路、停車場、人行道、辦公用房等。目前,已完成投資2000萬元,規劃設計方案已報市規劃局,外業勘探、墓園評估、地震安全性評價及審定意見已完成。預計明年全部完成,投入使用。2)市兒童福利院及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位于雙塔山鎮白廟子村,總投資1427萬元,占地10畝,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共6層。目前,已投資500萬元,主體結構已經完工。預計明年全部完成,投入使用。
論文關鍵詞:居家養老 社會保障 社區 養護員
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還存在許多不足,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機制頗為重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重視社會福利事業,積極探索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新途徑,于2002年9月首創“居家養老院”,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紐約時報、讀賣新聞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了“居家養老院”的情況。
美國駐沈陽總領事、日本養老問題專家多次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人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解決了一個世界難題。”民政部領導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具有創意的就業新形式。”
一、居家養老的概況
居家養老,不是指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而是特指與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緊密聯系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個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人們可以向服務站申請醫療和家政服務,由服務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償的各種長期服務的養老方式。大連的具體做法是:根據社區老人經濟條件和養護員崗位的需求,分為A、B、c、D四個檔次。A類:每戶每月享受政府養護補貼300元,條件是戶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齡(80歲左右)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的人);無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類:每戶每月享受的政府養護補貼200元,條件是戶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歲、女65歲以上的老人;雙親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內(含1000元)、單親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內(含6OO元)的;年齡在70歲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臥床不起、下肢癱瘓等重大疾病由醫院出具證明),如其子女是本區下崗失業人員,可以作為養護員選用,但必須經過街道、居委會人戶調查,情況屬實,由居委會張榜公布3天,如無異議,可享受政府補貼。C類:每戶每月享受政府養護補貼100元,條件是在享受B類條件以外的社會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業人員且同時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類:居住在本地,經濟條件較好,需要此項服務的自費老人。居家養老審批時間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將申報者的戶籍、工資、醫院證明等相關材料各一式兩份(原件、復印件各一套)報送區民政局社會福利科審批。
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現有六十歲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轄區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戶。通過調查發現,全街道共有47戶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顧,有的是孤老戶,有的是子女下崗、失業無力贍養戶。以前,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經常在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和照顧,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時間不固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另外隨著退休職工納人街道管理,社區干部愈加繁忙,很難長期擔負起照顧老人的任務。雖根據“星光計劃”要求,在對老人服務上,建立了三級服務網絡,為老年人建立了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每個社區都有老年活動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對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養”的問題仍未解決。同時,街道有許多下崗職工,尤其是大齡下崗失業女工再就業困難,長期在家,靠低保金過日子,生活十分堅苦,而下崗女工都是料理家務能手,加上老人的特點是戀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將這兩個弱勢群體結合起來,先將下崗女工培訓成養護員,再利用社區慈善會所得捐贈支付養護員工資,這樣既解決了照顧扶養老人問題,又解決了就業問題,可謂一舉兩得,開創出一條不設圍墻的家庭養老模式。
由于居家養老費用低、服務周到、家庭氛圍濃、適合老人生活習慣、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到各層次老人歡迎,居家養老迅速發展起來,由最初的13戶17人發展到現在的77戶118人,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會有關部門的認可,沙河口區在全區16個街道推行這一做法,目前沙區居家養老院已發展到498戶,2003年居家養老院獲得區長特別獎,目前此項措施已在大連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養老的組織機構
為了促進沙河口區社會福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步伐,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促進沙區居家養老事業健康、適度、有序的發展,特設立以下機構。
第一,沙河口區成立居家養老院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政局社會福利科,負責行業審批、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養老人員的審批,把居家養老院納入社會養老機構重點指導、服務、管理范圍。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養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負責街道和社區的居家養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長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擔任,副院長由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科長兼任。主要職責是:研究確立家庭養老院的工作計劃、措施的實施,人戶摸底調查,制定各項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確定居家養老院的養護對象和養護員;負責簽署養護員協議、養護員的調配、管理、考核和培訓、發放養護員的工作補貼;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關系,募集慈善資金等。
第三,社區居委會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站長由居委會主任兼任,主要職責是:調查、采集家庭養老需求信息,上報社區需要增加的養護對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見,改進服務;負責養護員的管理、業務學習、考核和業務講評;為有家庭養老需求的老人選派養護員;負責居家養老院的設施建設與維護;傳達部署養老院工作任務。
第四,居家養老院。每個居家養老院由一名養護員和一戶被養護對象組成,養護員與老人簽訂協議書和服務承諾,養護員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愛心奉獻,熱情服務;必須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務,清掃衛生,買菜做飯,和老人談心,帶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會請假,居委會派人接替,養護員每日填寫日記和家庭財務收支帳;經求老人意見,居委會月考核、季評議,如果老人不滿意可提出更換養護員。
第五,社區醫院。社區為每戶居家養老院選派家庭醫生,為每個老人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載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每周一次為老人體檢并做好記錄,為每個老人發放一個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費就診;定期對養護員進行日常護理培訓和老年人常見病例護理以及各種急救常識的培訓。
第六,監督員。監督員由街道老齡委、退管站和部分老黨員組成,負責養老院各項制度的檢查落實,對養護員工作實行監督、檢查,征求養護對象意見,及時提出有利于養老院建設和發展的建議。
三、居家養老的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社區 社區養老保障
一、社區保障的定義
社區養老的社區服務,在國外一般稱為老年人社區照顧。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在合適環境中養老”(aginginpiace)的理論,首先在英國推行社區老年照護服務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效仿,到20世紀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數學者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為其進行定義。比較通俗的定義有:“社區保障就是社區承擔的社會保障事務”;“社區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的執行層次”;“社區保障就是指社區的社會保障”;“社區保障就是社區組織自身為居民提供的各種保障”。有的學者認為“社區保障是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實際生活標準,以社區為單位,通過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為滿足社區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圍繞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社區居民及特殊群體而開展的社會保障活動。”
以上定義從各個側面揭示了社區保障的含義,由于角度不同,對社區保障的認識、界定也有所不同。筆者認為,社區保障這一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區保障是指社區組織承擔的政府交辦的各項社會保障管理與服務工作,以及社區組織通過優化社區資源專門為本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項保障業務和服務。狹義上的社區保障專指社區組織通過優化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項保障業務和服務。因為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強制性的社會制度,其責任主體是政府,而社區是一個群眾性的自治組織,社區保障不具備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強制性、互濟性、社會性等特征,也不具備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擴大內需功能、投融資功能等。所以,必須正確認識社區保障的含義及功能,以避免出現社區功能擴大化傾向,影響社區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總之,社區中的社會保障是本社區管理組織對社區內成員因各種自然和社會原因導致家庭生活貧困,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提供各種幫助,同時努力促進社區物質和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制度。
二、社區養老的特性
1.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謂養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質經濟上的供養需要;(2)生活照料和護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實精神生活的娛樂和教育、老年生活調適的心理輔導、應激——應對社會支持等;(4)保護生命的需要,包括醫療服務和治病藥物的使用。我國養老體系功能應兼具物質和精神兩重性。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有各種具體而特殊的需要,涉及醫、食、住、行、樂、為、健、學。
2.社區養老的資源多元性
在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中,對老年人的經濟奉養、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養老功能的資源所在;而社會養老模式的特點是社會提供養老資源。此兩種模式的養老資源均是單元性的。與我國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相適應的社區養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養老功能的資源既來自個人、家庭,也來自社區、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養老體系的經濟供養部分可包括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家庭供養、個人儲蓄、自我供養幾個層次;照料體系的構成也要涉及國家、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社區今后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老年護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為老年人“長期生活的場所、一生的歸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習慣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養老住所,而家庭成員則可以給予老年人他人難以替代的親情關懷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應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適當的措施,鼓勵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環境中養老。
3.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體系的多層次性、開放性和優勢互補性
社區養老模式滿足各方面養老需要的功能載體可以是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社區養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僅由親緣關系成員所組成的狹義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擴展到其所處社區的廣義的家庭的概念,在這樣的社區——家庭環境中,社會人際關系層次更多,人際交往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更能滿足人際互助與溝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這樣的養老環境中更可能獲得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滿足。因此,在社區養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養老載體’一旦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性的。居住條件好、子女照料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養老是社區養老;而居住條件差、子女照顧不好或是失去親人的老人,由社區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圍的養老住所也應歸屬于社區養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較強的老人,不愿麻煩或“連累”子女、親人,而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設施良好的社區老年公寓中擺脫家務牽累、休閑養性、安度晚年,這也不失為一種合適的社區養老方式。本著社區養老模式以老人為中心的原則,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應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見,根據老年人的價值觀、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某種養老方式的擇取不必固守不變,應該是動態發展的。從根本意義上應該確定的是,社區養老模式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備人際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條件的社會環境。
4.社區養老模式資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區養老較之機構養老,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收費低、見效快的特點,能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1996年,美國人住養老院的老人數量僅為居家服務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護理費用開支總額達到800億美元,比居家老人的護理費用總額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個設施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平均每張床位的成本也在10萬元左右,一個2、3百床位的養老機構,就意味著2、3千萬元的投入,還不包括建成后運作費用的補貼。
三、現階段我國社區養老保障的現狀及問題
首先,社區養老保障缺乏系統性,根據國外的經驗,任何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實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總會有相關的法律與制度的先行出臺,這樣一種新的制度和方案才會順利地推行和實施,我國的社區養老保障還沒有形成一種服務體系,還只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另外社區缺乏對養老保障的自主權,目前的社區僅是充當著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對社區養老資金缺乏統一的管理,各地資金籌集方式各不相同,資金的來源不明確。大部分社區活動資金主要來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撥款,但資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務,資金也不是專門撥給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區接受的退休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破產企業,對于這些退休人員,其生活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補助,屬于社會福利,由民政部門負責發放,另外社區中雖設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資金,也要由社區上交給街道。
再次,對社區養老的準備不足,這主要包括:在認識方面,一是主管方對社區養老的認識,其還沒有完全了解社區養老的含義,沒有將社區與養老真正地結合起來,對民眾缺乏必要的宣傳,社區僅是一個自治組織,社區養老是由社區的養老院負責,而一般養老院是要收費的,社區派往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只是起到一個把握政策方向,作為養老院與政府聯系的橋梁而己,二是群眾對社區養老的認識,很多人對社區養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組織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沒有具體的管理和實施的部門,組織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區對轄區內的老年人缺乏統計與了解,對于接受的退休人員也只是對其來去負責登記而己;在基礎設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齡化,對老年生活服務、健康維護、老年文化、娛樂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滿足,還包括精神方面的滿足,很多社區缺少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和設施,例如平等社區雖然擁有一個200平方米的活動室,但室內缺乏活動設施,圖書閱覽室的書籍也比較單一,而且缺乏為老年人提供的單獨的、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場所及設施。
四、加強和完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建議
在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今天,國家還無力包辦老年服務事業,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購買服務。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方式,在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是切實可行的途徑。針對目前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合理設計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養老的觀念
1.1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大力宣揚健康向上的養老方式,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養老觀念,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而妥善應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社區與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在社區廣播中或在各小區的宣傳窗中多增添一些關于積極、健康養老的知識欄目和真實的事例教育內容,讓老年人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會交往。這里的“社臺交往”指廣義的老年人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勞動就業、文化學習、文體活動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動。老年人口可以通過各種社會交往增強運動,或者通過交往和運動尋求新的平衡,社會交往是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長健康期的得力之舉。社區應在了解老年人社會交往偏好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引導,并注意發揮老年人自身在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織和管理作用,讓老年人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以更加自信、積極的態度去生活。
1.3培養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認同感和服務資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體的認可。社區工作人員要經常與老年人進行溝通,幫助他們了解社區,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區責任感。同時,要幫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區為老服務,使他們能切實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區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
2.加強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人力資源建設
人力資源是推動老年福利事業發展的基本因素。一個完整、充實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人員配置應由正規照顧人員與非正規照顧人員進行合理搭配,應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的綜合福利服務。
2.1做好老年人家屬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社區服務的開展離不開老年人家庭成員的基礎性支持。一般來講,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賴的人,且他們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對老年人的家屬進行簡單的培訓,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點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識,使他們盡自己所能,關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心理健康,積極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
2.2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應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中選拔優秀人才領導社區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業的人員從事社區老年管理工作。同時吸納更多的熱愛老年服務事業的人進入社區為老服務行業,對他們開展正規的專業化培訓,培養他們對為老服務事業的正確態度,加強對老年人特點的了解,理論和實物操作均合格后發給其為老服務專業資格證書產.在手式上中煎產可安排一段時間的試用期,根據他們的實際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資格認定。加強反饋監督制度的執行,杜絕形式主義。適當提高社區管理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視他們的工作,呼吁其他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協助與配合,共同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2.3發揮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養孝的社區平務再作除了專業工作人員之外,還應有相應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作為支撐,通過組織成“老年服務小組”、“送溫暖小組”等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的福利服務。也可以鼓勵健康的低齡老年人組建自己的志愿者隊伍,為高齡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幫助,增進社區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助。
3-完善社區服務,推進社區服務業產業化發展
社區服務業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產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而要改變我國目前的社區服務雜亂無序的狀態,必須堅持規劃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建立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的社區服務建設體制。實行行業準人和認證制度,建立規范有序的社區服務管理機制。美國前老年學會主席舒爾茨在談到社區在養老中的作用時總結了以下幾點:
3.1開展社區的上門服務與鄰里互助讓長期照顧老人的家庭和親屬有喘息的機會;
3.2由社區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樂部等組織;
3.3對老人的親屬提供培訓,傳授照顧的技巧與技能;
3.4組織受到專門訓練的咨詢人員給照顧老人的家庭以指導。
>>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養老機構發展 論社會工作視角下“以房養老”在社會保障中的意義 社會工作視角下對家庭養老支持系統的試探分析 淺析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 社會工作視角下失獨家庭養老福利的應對措施研究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農村留守老人精神養老問題 社會工作視野下對農村養老問題的思考與介入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關系及現狀 社會工作視角下貴州地區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模式的探究 淺談社會工作視角下對艾滋病患者的介入 社會工作理論視角下分析家暴對孩子產生的危害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喪偶老人關懷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虐童問題分析 論社會工作視角下的社區戲劇教育 對“婦女”開展專業社會工作的探索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居家養老探索 論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親子關系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探索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的具體模式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方案探索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的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左美云:智慧B老的內涵、模式與機遇[J],第三屆國際智能交通與衛星導航位置服務展覽會,2014。
參考文獻:
[1]朱勇:智能養老[M],社會科學文化文獻出版社,社科文獻,2014(10):167-168
[2]徐麗、王萍:關于完善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思考―從智能化養老談起 [J],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2014(12),116―118
[3]袁小良:“互聯網+”智慧養老的反思―基于X市Z平臺 [J],社會管理類類核心期刊,2016(3),56―60
[4]朱勇、龐濤:智能養老藍皮書[M],社會科學文化文獻出版社,社科文獻,2015(4)
為全面推進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海淀區民政局、公共委聯手,今年將投入300萬元,為全區29個街道(鄉鎮)配備60套老人智能健康管理、指導服務系統,使社區老人不出社區就能進行體檢和慢性病監控。該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自助智能體檢終端(體檢機),它能全面采集心電圖、心率、血壓、血糖等指標,檢測結果將自動通過互聯網傳輸至服務器,從而存入數據中心的健康檔案庫中。第二部分是個性化居家遠程醫療視頻咨詢、慢性病管理服務設施。它是利用遠程視頻,使醫療專家和病人通過雙向視頻進行即時的語音交流,專家可根據社區老人體檢的結果和問診情況,對癥給出診治方案和指導建議。第三部分是居家遠程醫療視頻健康保健、指導系統。醫療專家通過網絡集中給社區老人進行健康講座,老人還可遠程提問,與專家進行互動交流,
今年,海淀區還將利用高科技手段,逐步在100多個社區建設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超市。據悉。服務超市將把社區分散的服務資源,例如家政、鐘點工、送餐、超市配送、社區醫療等統一整合到一個智能平臺上。借助社區服務站的公共服務平臺,老人只要刷卡、點擊圖標就能申請各類服務。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將配備PAD無線終端,老人在PAD上點擊社區服務圖標也能獲得相應服務。
海淀區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除鼓勵社會各類服務組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外,還動員各類人群參與社區養老服務。過去評“孝星”,一般當選的都是贍養老人的子女。而在2012年上半年出臺的《海淀區高齡老人居家贍養鼓勵支持辦法》則明確提出,對于95周歲(含)以上的老人在家中養老的,除老人子女外,其照料者,如保姆、家庭服務員等,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被評為北京市“孝星”。
針對很多老年人行動不方便、需要上門服務的情況,海淀區提出,對于年滿90周歲、需要鐘點工服務的老人,社區助老服務商每月提供兩次上門(各1小時)服務。每次收費標準為20元,政府補貼30%,另外的70%可以用養老服務券支付。老人如果需要護理床、輪椅、扶手、拐杖等用具,可以從社區服務站租借,享受低保老人護理設備租借費用的標準,費用的70%由政府補貼。
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53.8%:其中城市老年人為77.7%,城市高于農村。同時,不同級別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顯著差異。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現代城市老年人一半以上患有一種或幾種慢性疾病,而且伴隨著不同的并發癥。衛生部對我國12省(市)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我國老年人主要患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風濕病、惡性腫瘤和其它退行性疾病。
養老服務必須依托醫療機構,有機的將養老、康復、醫療相結合。老年人慢性病多,發病率高,一些心腦血管疾病來勢兇猛,只有專業醫護人員全天候照護,才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異常情況。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因為各種原因在自身條件上還需要完善,居家養老成為中國人的主流養老模式。
在“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家庭在養老功能上面臨嚴峻的挑戰,一些家庭已經沒有條件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精神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慧養老的模式應運而生。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會最早提出的智慧養老,也被稱為智能居家養老,智能養老系統。智慧養老系統采用計算機技術、無線傳輸等手段,在居家養老設備中植入電子芯片裝置,使老年人的生活處于遠程監控的狀態。如同一個如影隨形的家庭保姆,不僅能夠悉心照料看護老人的衣食住行,也能讓無暇照顧老人的子女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狀態和地理位置。
現在這一智能養老系統已經在國內登陸,并成為各地方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示范項目。據了解,智能養老是武漢智慧城市示范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系統服務與互動平臺,通過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服務資源來滿足老年客戶在安全看護、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閑娛樂、親情關愛等方面的養老需求,從而為廣大的城市老年群體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養老解決方案。而在北京、南京、揚州等地,智慧養老也逐漸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使用物聯網技術,南京智慧養老服務率先在鼓樓區開始試點,2012年增加玄武、白下兩個試點建設區。江蘇老齡辦透露,政府將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培養一大批智慧養老服務機構,共同應對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
當然,技術不能解決所有養老問題,相反我們更應該注意技術之外的因素。北新橋智慧養老項目負責人雷禹介紹,信息化養老不是簡單地賣產品和系統,關鍵是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提升養老服務。目前北新橋街道與東直門第六醫院合作,專門為街道老人開通綠色通道,通過健康管理的系統,將老人血壓、血糖等數據定期匯集起來,及時發現老人的健康問題,排除了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