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經濟學現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民工 就業 戶籍制度 社會結構
農民工這個詞將“農民”和“工”組合到一起,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它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意思:農民工里的“農民”表明的是身份;工,表明的是職業。意思是農民身份的人在從事工業或服務業等的工作。要理解農民工現象,這個概念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農民工,從職業角度來說是“工”,農民工做的是工人的工作,但是仍然是農民的身份,這是種奇妙的組合。在過去一二十年的時間里,這樣的一個組合,或者說這樣一個身份,以及這個身份背后形成這個身份的制度,依然沒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都說現代社會里,“身份”在弱化,但至少就農民工這一塊來說看不出一個明顯的變化。相反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明顯的是一種固化的趨勢,一個社會定型化的過程。這個固化是人的身份在固化,它不僅僅來自于戶籍制度的改革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同時更重要的在于市場也在起著一種固化的作用。例如,原來一個農民家庭的財富和一個城市家庭的財富,相差是比較有限的。但是最近這些年來,城鄉差距在擴大,其中最重要不是收入的差距,收入差距是大,但更重要的是財富的差距。
財富的差距哪來的?與國家在基礎設施、城市建設與農村建設投入的不均衡有直接的關系。城市居民的房子動輒價值幾百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投資轉移滲透過來的。這樣它在相對經濟上形成的落差,就使得農民想爬到這個臺階上來已經越來越不可能。這樣出現一個固化,或者一個定型化的趨勢。
農民工、農二代越來越難融入城市。現在無論是什么樣的城市,農民工甚至包括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特別二本、三本學校畢業的學生,要想真正的融入這個城市,實際上會遇到三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戶籍制度問題,這個問題很龐大,本文就不展開論證。第二個是收入和經濟實力和城市生活費用,尤其房價對比,而兩者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高房價已經成為阻礙農民工和農二代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而城市高房價的根源,我們可以這樣分析:比如說,在A小區現在房價是三千一平米,B小區也是三千一平米,幾年后,地鐵修到A小區旁邊,這個小區房價馬上漲到六千了,B小區因為沒有通地鐵所以從三千只漲到四千。這個兩千的差價就不能按照建設成本去定義,實際上是國家在城市建設上投入的資金轉移滲透到房價當中。
這些年農村人口的收入離城市生活的成本,尤其房子的差距越來越大。因為國家建設的投入,包括很多基礎設施的投入基本都在城市,這個轉移過來財富非常多,也是中國大規模財富分配的過程。農民工和“農二代”融入城市的門檻只會越來越高。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保障房提供;另一個是使離開土地的農民能從轉讓土地中獲得一個實際的、合理的收益。只有農民在放棄土地時能獲得一個不錯的收益,才能使得他們能更有資本進入城市。
第三個,假定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農民工和“農二代”能不能真正進入城市也還是個問題。那就是城市的社會生態,這個城市能不能給更多的人提供就業的機會,能不能有生存的機會。這幾年城市建設,高樓大廈拔地兒起,現代化設施越來越多,但是絕不意味著人們在這里就業、生存比原來更容易,甚至還不如原來,尤其對于窮人而言。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戶籍制度解決了,城里房買了,就業也還是個嚴峻的問題。
美國年輕人當中30%以上自謀生路,自主創業。中國連7%都不到,連城里年輕人找不著工作,農民進來,有房有戶籍就能解決就業問題了嗎?所以改善城市社會生態,讓人們在這里容易找到“飯碗”,可能才是將來更實質性的問題。
現在的中國,一方面是就業難,另一方面是用工荒,同時存在。這與中國的超大國家規模有關系。從在西部,特別是在四川的考察來看,就能確定東部沿海地區用工荒幾乎是可以肯定的。沿海地區的企業主不要再幻想西部的人們會再千里跋涉到東部打工,因為中西部地區包括農村里的狀況也有很大改善。將來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東部的工廠搬到中西部去,第二個把中西部的人搬到東部。從更廣泛意義上說將來中國城市面臨的問題,還是能不能給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
中國人口紅利在逐漸衰竭。計劃生育一直爭議很大,在我看來,計劃生育不僅要考慮人口勞動力問題,還需要考慮年齡結構問題。一個社會如果老年太多,青少年比較少,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一個正常的社會需要一個正常的年齡結構,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更為重要。
從勞動力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有人說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對勞動力供給會形成很大的影響。但是這里面還要看到技術進步的作用。比如說像富士康說一兩年很短的時間要使用三十萬個機器人,因為機器人成本已經很低,完成重復性機械化生產的能力很強。我認為,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對會取代勞動力起很大的作用。機器替代更多的活動,最后的結果是社會的一部分人可能被一個很不合理的方式來承擔這個技術進步的結果。
市場機制的缺失讓農民富不起來。在中國先階段,在市場機制下,無論農民也好,農民工也好,都要提高他在市場中的談判能力。無論是農業產量還是農業產業化,很重要的就是農產品價格問題,韓國的農民為什么收入高?韓國的農民用自己的力量來保護農產品市場,保護農產品的價格。而中國農民為什么收入低?現在有一些地方說農民收入高,那是搞工業,搞商業的結果。真正搞農業的,沒看見幾個地方農業能夠真正富起來。為什么?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他在市場中要有談判的能力,這個說具體一點,就是在農產品價格上沒有議價能力。
以前老說豬肉漲點價受不了,憑什么你能漲,農產品不能漲,一張郵票由八分錢漲到多少,為什么豬肉價格不能漲?這和農民談判能力直接有關,工人的收入也是這樣,你得建立一個談的機制,談最后的結果是什么?談利益的均衡,能談出一個利益的均衡來。你說勞資雙方最后談一個點,既要保證工人收入盡可能得到提高,同時企業還能夠有利可圖。但是我們就是不讓談,政府給你定一個標準,你看好不好?這個標準不是傷害農民,這個標準并不能有力的維護農民的利益。其實這里面光市場化還不夠,市場背后有東西,市場是有主體的。它的力量強弱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房地產;雙高;市場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37-02
一、“雙高”現象
近幾年,有一個詞匯廣傳于房地產市場――“雙高”,即指高房價和高空置,這是用來概括這幾年火爆的房地產業所特有的現象:一方面商品房越建越多,空置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價格卻不降反升,越漲越高。拿北京來說,有數據表明,2005年末,北京市全市空置商品房面積達到1374.2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799.7萬平方米,比年初分別上升31.0%和10.5%;而價格方面,2005年,北京市全年商品住宅期房平均價格為6725元/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2%。一時間,該現象成為社會各界熱炒的話題。
許多人將“雙高”現象視為一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問題而提出來,如何去解釋這種現象,進一步又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雙高”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一)市場結構的定性分析
目前,國內對房地產市場的劃分有多種形式,如按土地使用權轉移的方式分為一級市場(國家出讓土地使用權)和二級市場(土地使用權轉讓),類似的按市場本身的層次結構分為三級市場,一級市場(國家出讓土地使用權給開發商),二級市場(開發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市場,又叫一手房市場或增量市場),三級市場(消費者之間的市場,又叫二手房市場或存量市場)。本文的目的是找出房價高漲的市場結構動因,而土地使用權出讓市場具有明顯的國家壟斷性質,所以本文只分析二 、三級市場的狀況,且在后文統一稱增、存量市場。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以增量市場為主,近幾年,增量市場體現出投資增幅顯著,在固定資產投資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開發和銷售面積逐年上升、商品房空置量也逐年上升,交易價格逐年上升但增幅下降的特點[1]。總的來看,盡管目前增量市場的價格持續高漲,但實際統計的開發和銷售量不減反增,體現出供需兩旺的市場態勢。而相比之下,存量市場的發展就顯得比較低迷,這同我國存量市場構成的復雜性有關。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現有的存量住房中大量為只擁有房屋的部分產權的房改房,以及只擁有房屋使用權的公房,剩下的才是少量可以自由交易的擁有完全產權的私房和商品房。拿北京的情況來說,截至公房出售的最后期限1998年6月底,北京市三種存量住房的比例約為:完全商品房:房改房:公房使用權=1∶1.8∶2.2=20%∶35%∶45%[2]。顯然,沒有上市限制的商品房僅占全部存量的20%,存量市場的大部分供給由于受產權和上市交易條件、程序、收益分配等問題的限制而無法有效實現。而另一面,由于功能和質量上的劣勢,存量市場的均衡價格較低于增量市場的均衡價格,加之在增量市場價格高企的壓力下,大量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就會轉向存量市場,形成過量的需求,出現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從而導致存量市場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由此可見,特殊的市場狀況決定了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特殊的運行規律。按照正常的房地產市場規律,由于每年增量房地產只占存量房地產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房地產市場的供給主要由存量決定,因此在均衡狀態下,存量市場的價格將決定增量市場的價格。這一關系決定了兩個市場的互動機理為:在存量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存量價格上升,房地產增量增加,且價格上漲,但當新增房地產進入市場交易形成存量,又使存量供給增加,從而抑止存量市場的價格上漲。但由于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尤其是存量市場),增量市場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存量市場的價格對增量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很有限。目前增量市場表現出供需兩旺的市場局面,價格居高不下,從市場本身來看,直接的原因是增量市場的供給難以滿足大量的潛在需求,而其中大多數是以消費使用為目的的購房者,這些購房者中有很多是存量市場形成的過度需求,所以究其原因,是存量市場大量潛在供給不能實現,致使增量市場的需求壓力加大,從而導致增量市場價格持續高企。在增量市場的影響下,存量市場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二)市場結構的模型分析
為了更為具體地說明上述機理的運行過程,本文擬采用一個二象限模型,用圖形來更直觀地描述我國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狀況。
(1)由于功能和質量的優勢,增量市場均衡價格高于存量市場的均衡價格。
(2)增、存量房地產的價格彈性保持不變。
(3)所討論的房地產是同一類型的房地產。
上圖即為描述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二象限模型。縱軸代表價格,兩條橫軸代表房地產數量。其中左邊象限為存量市場,DS為存量市場的需求曲線,SS 是存量市場有效供給曲線,而SS′是潛在供給曲線,顯然,通過定性描述已知,我國房地產市場尚有大量的存量供給還未進入市場形成有效供給,因而作為潛在的供給將大于有效供給,即在圖上表現為SS′較SS更遠離縱軸。同時,因為存量是“現有”的,所以一定時期內存量的供給缺乏彈性,在圖上存量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當前有效供給與需求在E點均衡,均衡價格為PA,而潛在供給與需求在F點均衡,潛在均衡價格為PF。右邊象限為增量市場,SC為增量市場的供給曲線,而DC、DC′、DC″為不同情況下的增量市場需求曲線,它們與SC相交的均衡點分別為B、C、D,對應的均衡價格為PB、PC、PD。點A是存量市場處于均衡價格PA時增量市場對應的需求點。在當前的市場狀態下,存量市場的供給曲線為SS,而增量市場的需求曲線為DC,兩個市場的均衡價格分別為PA、PB,由于假設條件(1),存量市場價格PA小于增量市場價格PB。
假如存量市場偏離有效供給的均衡價格PA而處于潛在供給量的均衡價格PF時,存量市場出現過度需求XD(見上圖),由于存量的有效供給固定,這部分過度需求只有通過增量市場來滿足。因此,在增量市場同樣價格下的需求量等于初始的均衡額,加上過度需求XD,[LL]從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線DC′,此時新的增量市場均衡價格為PC,位于PB與PA之間。可見,一方面,存量市場價格過低,會牽動增量市場的價格下降。但另一面,即使可通過某些措施,如行政、金融、稅收等手段,將存量市場的價格降低到潛在供給的均衡價格,由于有效供給的不足,增量市場的價格下降也是很有限的,增量市場價格PC仍高于原存量市場價格PA。
又假如政府通過有效措施,全面盤活存量市場,使得市場上大量的潛在供給能夠順利上市從而形成有效供給,則兩個市場的價格都會得到很大的回降,解決目前房價高企的問題。通過上圖就可以說明這個過程。如圖,假如存量市場的有效供給曲線左移至SS′,則存量市場均衡價格下降至PF,同時,增量市場的供給曲線由DC′左移XD而形成新的供給曲線DC″,此時,增量市場新的均衡價格下降為PD(PD
通過這個模型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房價“高”的市場內在原因在于市場結構的非均衡,即:增量市場比較活躍,而存量市場發展緩慢。存量市場存在大量的潛在供給不能實現,使得許多需求者只能流向增量市場,這雖然刺激了增量市場的快速發展,但也迅速提升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熱度,需求的增長超過供給的增加。可見,如果不從調整房地產市場整體結構而是單純依靠打壓房價入手,將很難改變房價持續走高的基本態勢。
三、政策建議
前面的分析已經說明,市場結構的不合理是導致房價居高不下的內在原因。所以,要改變這一局面,使房地產市場走向成熟,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盤活存量市場。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稅費改革,促進房屋流通。實踐表明,錯綜復雜的稅費征收規定限制了大量存量房的交易,部分地區的高稅率也降低了存量市場的購買熱情。所以,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從優化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制定合理的稅費機制,活躍市場。
2.提高金融配套服務。現在增量市場的個人信貸發展迅猛,而存量市場的消費信貸還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需要,這是今后金融業重點開發的領域。
3.掃除公房上市的地方政策壁壘。盡管國家已出臺關于公房上市的相關規定,但在地方執行時還是會因利益關系而出現各種政策限制,如一些單位的公房不許售給個人,或是不許上市向外界轉讓,導致市場交易受阻。只有徹底清除這些不合理的規定才能避免存量市場的暗中交易,變“地下”為“地上”,這才是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的正確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琳.房地產市場互動機理與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 季朗超.非均衡的房地產市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關鍵詞:古典園林;美學思想;現代景觀設計
引言:從時展需求上來看,現代景觀設計在國內雖然擁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卻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設計理念與設計思想,而是要在學習、借鑒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理念的同時,拓展設計思路,對我國古典園林的現實意義與美學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將古典園林的各種造景手法、空間布局形式等融入到現代景觀設計之中,創造出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這樣才能夠使現代景觀設計在中國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影響
(一)自然觀的影響
自商周時期“苑”、“囿”等形式的園林開始出現,我國古典園林創作就一直堅持以“師法自然”作為核心設計原則,希望通過對自然山水的模仿來將自然美的精華呈現出來。無論是鋪張華麗、多人工造景的皇家園林,還是講求趣味、具有詩畫意境的文人園林,都會將自然美作為古典園林的核心內涵所在。為了更好的對自然美進行展現,園林設計者們還會選擇游覽各地美景,深入接觸、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并從中提取出合適的自然元素。而在現代景觀設計發展起來后,這種“師法自然”的園林美學思想也給很多設計師帶來了巨大啟發,并為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生態規劃、動態自然等理念提供了補充[1]。例如在生態規劃方面,很多現代景觀設計作品就借鑒了古典園林自然觀中的“因地制宜”造園原則,通過“依山傍水”的方式對原始自然景觀進行充分利用,之后再借助各種建筑、小品、花卉植物來對其進行修飾,這樣既可以呈現出最為真實的自然美,同時也能夠使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二)意境觀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經常會由文人參與其中,甚至在整個園林設計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這不僅為中國古典園林尤其是文人園林的發展奠定了基調,同時也使意境營造成為了古典園林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對待自然美的態度上,很多西方園林都會將設計重心集中在形式上,希望通過完美的構圖設計來使園林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相比之下,我國古典園林卻更加追求園林整體意境與自身情感、藝術思想乃至價值觀念間的契合。例如在植物景觀的設置上,古典園林就比較習慣于運用喬灌木、藤木、地被植物、花卉及草皮來組成多樣景觀。不同種類植物也需要根據園林整體意境進行選用,如松、竹、梅多用于營造清雅、淡泊的意境,而芍藥、牡丹、荷花則多見于皇家園林或達官顯貴之家的園林,以營造尊貴富華的意境。受這種意境觀的影響,很多中國人在審美活動中同樣比較偏愛各類景觀的氛圍。而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國內現代景觀設計也同樣呈現出了追求意境的特點,例如在住宅建筑的室外景觀設計中就經常會選用線條、色彩、體量類似或一致的多種植物來構建植物景觀,以營造出和諧、統一的整體氛圍,使居住者能夠產生心靈上的舒適感。
(三)情景交融思想的影響
古典園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同樣來源于古代文人們的藝術創作理念,即借助景物來表達自身情感。雖然從園林景觀設計的角度來看,由于古代文人的審美心理、審美情趣與現代人存在著很大差異,很多古典園林景觀所表達的情感內涵都顯得難以理解,但在聯系古代各個時期的藝術價值取向及傳統文化后,古典園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仍然可以得到充分體現[3]。例如在對園林內植物景觀的選用上,文人們常常會將不同植物賦予不同的寓意,并希望通過各類植物的設置來表達出人的一定情感。其中松、柏四季常青,常用來表達自身堅定不移的信念;海棠為棠棣之華,多象征兄弟和睦;梅花、蘭草則大多用于表現自身高潔的志趣。而在這種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即便現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了解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但對各種植物、景觀象征意義的運用,仍然經常會出現在現代景觀設計作品中。
(四)動態布局思想的影響
動態布局思想簡單來說就是在園林設計中,通過動態化的景觀序列設置來凸顯某類型自然景觀的特點,進而利用有限的空間將多種類型自然景觀呈現出來,使園林空間能夠成為連續序列的寫景[4]。例如在很多古典園林中,無論園林規模如何,都會利用水池、山石、廊道等將園林的主景遮擋起來,給觀賞者帶來若隱若現之感,待越過這些遮擋物后,才能夠隨著刻意設計出的路線來逐漸觀賞到不同類型的園林景觀,并在游覽過程中產生多種不同的獨特視覺感受。同時,園林中水池、山石、廊道不僅可以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其本身也同樣可以作為園林景觀的一部分。這使得動態布局下的景觀序列雖然各具特色,但從整體上來看,卻能夠融為一體,形成毫無突兀感的完整園林景觀。而在城市用地緊張問題的影響下,這種古典園林美學思想同樣在中現代景觀設計中得到了體現,如北京植物園在對溫室沙漠景觀的設計上,就按照將巨人柱、沙漠“河流”、大金琥等極具沙漠景觀特色的微型景觀整合起來,通過動態布局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景觀序列,即便整個溫室沙漠景觀的展覽面積僅有數百平米,但配合曲折蜿蜒的道路設計,仍然對沙漠景觀進行了完美呈現。
(五)出世思想的影響
出世思想實際上是古代部分文人在面對封建社會黑暗時的價值觀體現,即希望通過“出世”的方式來遠離世間的污濁與黑暗,或是表達自己對求仙問道的期盼。而當這種思想被寄托于園林設計中時,以營造自然意境乃至“仙境”為主要目的園林美學思想也就隨之形成。例如在秦朝時,始皇帝晚年曾多次派人前往東海仙山求取不老仙藥。為了表達自己對“長生不老”的強烈愿望,便在蘭池宮中模仿蓬萊仙境修建了園林。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消極“避世”思想盛行于文人階層,因此當時的園林風格也充分體現了“出世”的美學思想,無論園林規模大小,都會有大量的植物及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觀充斥其中,僅適合三五人觀賞。雖然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造園方法并不適用于現代景觀設計,但其貼近自然、遠離城市喧囂的意境,卻被廣泛應用到了以休閑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園林景觀之中。
二、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一)堅持適度應用原則
中國古典園林的很多美學思想雖然能夠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重要參考,但由于現代人與古代人的審美觀念差異較大,因此在對古典園林美學思想的應用中,設計師還需嚴格遵循適度應用原則,根據景觀的功能用途、周邊環境等特征來適當融入古典園林美學思想,而不可為了凸顯古典園林特色而盲目“仿古”[5]。例如在情景交融思想的應用中,就需要在充分考慮景觀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對各種具有特殊寓意的植物進行選用,以免使植物寓意與景觀功能出現沖突。
(二)準確把握設計切入點
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并非是對各種美學思想的簡單復刻,或是對美學思想與現代景觀設計理念的直接融合,而是要以賦予設計要求、設計作品為目的,對古典園林美學思想進行合理化應用。因此在對古典園林美學思想的應用中,設計師還需準確把握好各種美學思想與現代景觀設計作品間的聯系點與切入點,通過美學思想的運用來彌補現代景觀設計所存在的不足,以達到更好的設計效果。例如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很多設計師常常會盲目追求新穎而忽視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而導致設計作品的設計思想缺失。而通過對古典園林意境觀及情景交融思想的運用,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一問題。
(三)靈活運用現代科技
在對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的應用中,設計師應避免局限于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造景技巧與設計方法,而是要突破思維常規,從思想層面將景觀整體設計理念、設計思路確定下來,之后再利用各種現代科技來完成具體的景觀設計。例如在噴泉、疊泉等水景的設計上,就可以利用現代機械來對景觀效果進行夸張,以進一步凸顯其自然韻味,使觀賞者能夠產生更加強烈、直觀的視覺感受。
關鍵詞:框架和內容 證明和推理 圖形和案例 理論和政策 宏觀和微觀
國際經濟學是運用微觀、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些工具和模型,研究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的一門經濟學課程。這門課包括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和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兩部分內容,知識點較多1;作為一門實證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運用了大量的幾何圖形和數學公式來闡述各種理論;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各種理論本身以及理論之間的假設前提、模型結論、經濟政策等方面的關聯度很高。因此,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普遍感到吃力,課堂教學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筆者在多年的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易于學生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分析能力的課堂教學思路,具體來說,就是對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中應做到“五個”方面的結合。
一、簡單框架和復雜內容的結合
國際經濟學揭示了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內在機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較為有效的方法和體系。根據田國強的分析,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①界定經濟環境;②設定行為假設;③給出制度安排;④選擇均衡結果;⑤進行評估比較2。這一基本分析框架為幾乎所有的國際經濟現象和問題提供了普遍、規范的分析方法。盡管國際經濟學理論眾多,模型不一,圖形繁雜,但都可運用這種簡單統一的分析思路。所不同的只是,需要根據具體理論不同的假設條件、推演過程、結論等,填充復雜不一的內容。比如從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到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等,就是一個不斷放寬假定前提條件的過程,相應的模型結論以及政策含義也就各不相同。將復雜不一的理論簡單化,又在簡單的分析框架中填充具體復雜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個“復雜——簡單——復雜”的分析過程。這種講解有助于學生的輕松學習和正確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掌握理解經濟現象、從事經濟學的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數學證明與邏輯推理的結合
國際經濟學在研究和探索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和利用程度問題時,自然需要使用一定的數據、圖表、數學(模型)等工具。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有助于學生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和預測經濟現象3。但是,如果一味強調國際經濟學中的數學模型、幾何圖形,不僅增加了他們理解的難度,而且往往會忽略國際經濟學本身的含義。數學僅僅是國際經濟學的一種分析工具,工具不能替代內容,工具的作用是讓內容更清晰、更科學。教師應該把數學證明和國際經濟學本身的邏輯關系結合起來,賦予數學模型以鮮活的經濟含義。比如羅伯津斯基定理的講解,不僅要把數學公式講解清楚,還要將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衍生形態——“荷蘭病”講解出來,這樣,學生既能體會到嚴密的科學分析方法,又能了解國際經濟學本身豐富的內涵。
三、圖形和案例的結合
圖形分析是國際經濟學的一大特色,《國際經濟學》中幾乎每頁都有幾何圖形。幾何圖形十分直觀,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國際經濟反應機理;同時,幾何圖形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具體的國際經濟生活有著相當的距離。在對書中圖形準確講解的基礎上,還應輔以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幾何圖形是對復雜的國際經濟現象的高度抽象,而典型案例則是對幾何圖形的一種實踐證明。例如,巴西咖啡豆的比較優勢和“悲慘增長”問題、要素稟賦理論和里昂惕夫之謎、重疊需求理論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問題、我國近年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國際經貿政策在IS—LM—BP模型中的體現等,都可以在幾何圖形中來解析經濟現實。將圖形和案例結合起來講解,不僅使圖形變得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還能鍛煉學生從復雜的經濟環境、經濟關系中,把握分析事物本質的能力。
四、理論和政策的結合
國際經濟學中的每一種理論都有它相應的政策含義,各國實行的國際貿易政策、國際金融政策都來自于相應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在國際經濟中貫穿的自由貿易政策與貿易保護政策之爭、浮動匯率制度與固定匯率制度之爭,都能在《國際經濟學》中找到理論源頭4。將國際經濟理論和各國的經濟政策結合起來:既是理論和政策本身內在聯系的要求,也是學生學習國際經濟學的目的所在。比如新自由主義、新重商主義等,它們產生的理論淵源以及現實政策中的某些混合做法等。通過講解,應使學生了解、掌握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國的國際經濟政策演變中的理論背景,從而探索國際經濟理論和國際經濟政策二者交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發展趨勢。
五、宏觀與微觀的結合
國際經濟學中的微觀部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各有一條能把各部分知識內容串連起來的主線:微觀部分的主線是國際貿易的起因,宏觀部分的主線是“內外平衡”。這兩條主線不僅能把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基本內容串連起來,而且它們也相互交叉:國際貿易中不可能脫離貨幣因素,國際金融也和國際貿易收支狀況緊密相連。比如在加入貨幣因素后,國際貿易中各國的比較優勢可能要發生改變;國際金融理論中的休謨定律、馬歇爾—勒納條件,J曲線效應等都充滿了國際貿易因素。在將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各自內容講解清楚的基礎上,還應該適當地將二者結合起來深入解析,以便全面、系統地反映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國際經濟學的全貌,形成比較完整的國際經濟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國強.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運用微、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關系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1課程理論體系龐大,眾多理論派別林立
從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主要研究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說明國際貿易的起因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依據。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外匯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與政策、國際貨幣制度等。微觀部分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諸多理論內容,宏觀部分中的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內容更是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流派。
1.2國際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
國際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由各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兩個特點使得數學在應用到國際經濟學中去的時候,能夠抽象地表述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國際經濟學中大量采用了數學模型的論述方式,這自然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高等數學知識。
1.3國際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
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常常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同時開設,這就使得國際經濟學教學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財政、金融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暫時并不熟悉,由此也給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2.當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2.2學生對數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難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大量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其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經濟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標、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是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和其經濟學涵義相聯系,從而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2.3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目前國內高校通常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對成熟理論體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即使是被認為完善的理論也需要國際經濟現實的驗證,因此,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也難以增強學生用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3.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
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1課程理論體系龐大,眾多理論派別林立
從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主要研究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說明國際貿易的起因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依據。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外匯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與政策、國際貨幣制度等。微觀部分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諸多理論內容,宏觀部分中的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內容更是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流派。
1.2國際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
國際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由各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兩個特點使得數學在應用到國際經濟學中去的時候,能夠抽象地表述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國際經濟學中大量采用了數學模型的論述方式,這自然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高等數學知識。
1.3國際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
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常常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同時開設,這就使得國際經濟學教學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財政、金融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暫時并不熟悉,由此也給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2.當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2.2學生對數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難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大量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其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經濟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標、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是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和其經濟學涵義相聯系,從而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2.3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目前國內高校通常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對成熟理論體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即使是被認為完善的理論也需要國際經濟現實的驗證,因此,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也難以增強學生用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3.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經濟學;教學案例
一、引言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與世界經濟之間的融合度越來越高,而且中國逐漸變成一個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各種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復雜。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的教育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被新的教學方法所取代,高校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當前高校的專業設置越來越全面,為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輸送專業化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經濟學教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在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對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引導學生加強對各種經濟案例的分析,從而加深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案例和應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常見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在高校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經濟學作為該專業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傳統的經濟學內容已經不能解釋當前的經濟現象,因此,為了提高經濟學的適應性,使其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趨勢,必須要加強對高校國際經濟貿易專業以及經濟學教學模式的轉變。盡管當前高校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教學模式單一傳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較多,教師教學過程中也十分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例如經濟學中有很多關于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是經濟學教學中的重點,教師只是按照傳統的方式方法,對各種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一味地進行理論教育,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二)學生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認知比較片面很多學生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認知不清楚,比較片面,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是從事國際貿易的,國際貿易該專業學生畢業之后從事的主要行業,但并不是唯一的行業,國際經濟貿易專業也不只是進行國際貿易,而更多的是要對國際經濟形勢進行掌握,促進我國經濟水平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得到提升,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該專業的認知不全面,也會導致學習效率受到影響。
三、國際經貿專業經濟學教學案例設計
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該專業中的主要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復雜深奧的理論知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對經濟學知識的內涵與本質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教學案例的設計和應用,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以新穎的教學手段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經濟思維的啟蒙,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一)合理地選擇案例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選擇的案例一般都是經濟社會中的真實事件,在這些經濟事件中往往融合了很多經濟學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案例地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理論知識。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保證時代性和典型性,例如在分析市場失靈以及帶來的各種問題的時候要選擇時間比較近的案例,以1997年至今,尤其是2008與200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為經濟失靈分析的主要題材,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可以強化學生的感受,激發他們加強對現實經濟危機的理解,并且激發他們思考如何解決經濟危機。另外,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應該要具有典型性,現實的經濟社會中有很多復雜的案例,各種經濟事件也層出不窮,但不是所有的經濟事件都可以用于經濟學教學過程,例如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涉及供求理論中的支持價格和最高限價,就可以以我國政府的農產品收購政策以及政府當前對藥品價格的強制管理政策等作為分析的對象,能夠很好地對經濟學中的供求理論進行詮釋,而且結合了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相關性和興趣。(二)加強案例分析與討論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選擇了合適的案例之后還應該要真正發揮出案例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各種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案例作為討論的主要話題,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經濟事件中涉及的經濟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并且要探討得出解決方案,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對討論成果進行分享,在全班范圍內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聯系,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和眼界,提高學習水平。
四、結語
綜合上述,隨著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教學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過程中,經濟學是一門十分基礎、重要的課程,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案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加強對各種經濟事件的理解,從而加深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坤.提高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經濟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J].中文信息,2016(03).
[2]譚麗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中案例教學的問題分析[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5(06).
高校國際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試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往來越來越為密切,在人才的選擇上,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必修課程之一。隨著各國經濟關系交往的頻繁,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跟著日益提高。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研究對象是國濟經濟關系。它運用一般經濟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研究稀缺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國際貨物、服務、資產等交易及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其內容豐富,牽涉到的數量關系及數學模型占有相當比重。可見,國際經濟學是門理論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依然采取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將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經濟類專業人才。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國際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義,對于培養高層次的經濟類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促進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其主要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而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高等數學方面相對薄弱,特別是對邏輯推導、圖示、公式、數學證明更不易于接受,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與經濟涵義相聯系,故然對理解其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國際經濟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依賴教材,過于注重基本理論、模型及數學方法的講解,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現實的國際經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使學生有學不會的感覺,以致于出現厭學的情況。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不知道學習這門課程到底有什么用處,對于用理論去分析國際經濟問題更是無從入手。另外,許多高校對教師考核的目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二是教學的科研成果。對于實踐教學方面根本不屬于考核范圍。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對實踐教學方式的忽視,使授課教師也缺乏實踐教學的動力和壓力,最終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都隸屬于應用經濟學門類。隨著國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于經濟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國際貿易專業是涉外經濟專業,不僅要求在國際經濟方面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要求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這就要求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經營管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人員,會經常與國外客戶溝通聯絡,會經常使用英語專業術語。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國際貿易人才時,依然是“黑板加粉筆”,滿堂灌的中式教學方式,忽略了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三)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包括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容陳舊、結構不合理,是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的。美國大學就特別重視核心課程設置,比如康奈爾大學每年都要對課程設置(包括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與要求等)都要進行修改。目前,康奈爾大學經濟系的新生入學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門課程,即“初級微觀經濟學”、“初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等數學”。其后再修八門課程,這八門課程中,包括三門必修課程,即“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另外五門可由學生按學校規定的范圍選擇課程。可見,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對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學不僅是實踐教學內容,也可以說屬于課程設置的內容,部分高校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就做不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缺乏興趣。
(四)實踐型教師隊伍水平有待提高。當前,從事國際經濟學教學的大部分老師中,雖說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經驗,導致老師在具體的教學授課中,只講本書中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忽略了這門涉外課程要求有較強的外語運用能力和實踐型的分析問題能力。再得,參加學術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有許多大學教師很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使自己不能與其它高校教師或同行教學進行交流與學習,僅局限于自己的教學模式,不易于教學創新。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創新途徑
(一)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由于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因此,在國際經濟學教學中,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為此,應做到以下兩方面:一是重視案例教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使經濟理論深入淺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并有助于師生互動,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社會用人趨勢。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闡釋抽象的理論和知識的要點,而且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輔助教學軟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形式,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穿插一些現實經濟中的案例和圖片,不但豐富了教學資源,而且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涉外經濟課程,有著深厚的國際化背景。所以,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還要求掌握從事國際交流活動的專門技能,而英語是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因此,要求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要高。大多學校都是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來體現對英語的重視,但忽視了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英語專業術語。這就要求在教學期間,一方面通過開設像經貿英語、外貿函電等相關專業英語課程,來強化學生的對英語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使用“漢語教材為主英語為輔”的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多使用英語,漸漸實現用英語回答問題及考慮問題,特別是用英語進行國際交流,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以適應國際化人才市場需求。
(三)科學安排課程設置。國際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其理論基礎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用比較通俗、直觀的方法,講述基本概念,介紹基本理論。因此,學習國際經濟學要有扎實的西方經濟學功底。另外,修好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學生要求具備較好的高等數學基礎。但是,自高校擴招以來,經濟類專業的大多數學生,由于數學基礎的薄弱,以至于學生對教學中講到的經濟學案例有興趣,而對邏輯熱推導、公式、數學證明難以接受。再者,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中國加入WTO對國際經貿人才的新要求,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向綜合化方向發展。所以,只有科學的安排高校學習課程,才能強化基礎性理論課、外語類課、計算機運用和專業技能課,使學生有較好的外語運用能力、計算機運用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國際經濟學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在數學、英語等方面涵養,以適應國際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發展趨勢。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9004802
國際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際經濟學屬于外向型課程,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了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將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設置為學校的優質課程,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以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基礎,以多媒體教學作支撐,以網上教學資源建設為標志,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優質課程建設,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分析渭南師范學院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效果對于促進課程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現對此基于問卷調查進行分析。
1 調查對象與問卷發放
以渭南師范學院經管學院大三、大四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調查問卷、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本次問卷共發放100份問卷,大三學生50份,大四學生50份,回收問卷84份,有效問卷94份。
2 問卷設計與調查結果
問卷從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課堂教學、學生課下學習、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考核6個方面進行設計。調查結果以問卷設計為基礎,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20%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興趣很大,49%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有興趣,31%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興趣不大。近70%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有興趣或有很大興趣,說明學生有想要學習的愿望,因此,把這么課程建設好,讓學生們真正學到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2.1 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包括:(1)你支持國際經濟學課程雙語教學嗎:A支持;B不反對;C反對。(2)你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的目的是:A提高學生英語水平;B吸收國外的先進知識;C培養國際化的經濟專業人才;D其他。(3)總體上看,你覺得現有的課程設置達到你的期望程度是:A很滿意;B基本滿意;C不太滿意;D很不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1.52%的學生支持國際經濟學實行雙語教學,45%的學生不反對,2%的學生反對國際經濟學實行雙語教學。2.25%的學生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1%的學生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吸收國外先進知識,49%的學生認為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國際化綜合人才。
3.17%的學生對現有課程設置很滿意,49%的學生對課程設置基本滿意,其他學生對課程設置不太滿意。說明將國際經濟學設置為雙語課進行教學是可行的,但是學生對于開設雙語課程的目的并不明確,這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引導闡述,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使教學過程更順利,教學效果更好。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現有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周學時為2,一學期下來只能學習國際貿易部分,學生反映對他們感興趣的金融部分沒有學到,因此,從課時上可考慮進行增加。
2.2 教材選擇
教材選擇方面:你認為國際經濟學雙語教材應選用的教材是:A純英文教材;B國內教材;C國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輔導書。
教材選擇方面:3%的學生應為應選擇英文原版教材,54%的學生認為應選用純英文教材加注釋,43%的學生認為應選擇一本英文一本中文配套。本課程一直選擇克魯格曼教授撰寫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英文版作為雙語教學的教材,該書觀點權威,設計獨特,結構清楚,闡述詳盡,語言生動簡明,易于學生理解,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系統學習和掌握國際經濟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最佳教材。另外本教材也有相應的中文譯本,因此,教材選擇比較符合學生的需求。
2.3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1)國際經濟學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2)你期望國際經濟學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3)課堂提問時,你的回答方式是:A英語;B漢語;C英漢結合。
調查顯示,32%的學生期望國際經濟學課程授課方式是英語為主漢語為輔,33%的學生期望是漢語為主英語為輔,35%的學生期望是英漢結合,不分主次。在課堂提問時,48%的學生使用中文回答,35%的學生中英文結合回答,只有17%的學生使用英文回答。由此可以對于教學過程應側重于哪種語言,學生的期望沒有一致性,因此教師應針對學校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對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采用英文教材的同時,較多使用漢語教學效果會更好。
2.4 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設計的問題是:(1)對該門課程,你的努力程度是:A很努力;B一般;C不夠努力。(2)你在課前是否會預習:A會;B不會。(3)你在課后是否會復習:A會;B不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自學方面,能夠在課前預習的學生占27%。能夠在課后復習的學生占39%。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應成為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5 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方面,設計的問題是:(1)你對該門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主觀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很差。(2)你對該門課教師的英語水平的主觀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很差。(3)你對該門課教師的總體評價是:A勝任;B水平一般;C不能勝任。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能力方面,28%學生認為該門課程教師的專業能力為優秀,44%的學生認為可到良好,其余學生認為可達到及格。30%的學生對該門課程教師的英語水平評價為優秀,49%的學生評價是良好,其余學生評價為及格。對該門課程的總體評價,69%學生認為水平一般,25%學生認為優秀。說明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還應繼續提高。
2.6 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方面:(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是:A考試;B考查;C其他。(2)你期望的考核方式是:A考試;B考查;C其他。(3)你認為,期末考試雙語課程的考核分值比例最好是:A平時和考試比例是2∶8;B平時和考試比例是3∶7;C平時和考試比例是4∶6;D其他。
課程考核方面,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試。19%的學生期望考核方式是考試,73%的學生期望是考查,另有8%的學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是其他。17%的學生希望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考核比例是2∶8,42%的學生希望是3∶7,37%的學生希望是4∶6。
3 分析總結
通過對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發現,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不甚合理,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等,因此,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提高。
3.1 明確教學目標和增加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
教師在第一次授課時就應明確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專業化的國際經濟人才,防止學生本末倒置,理解偏差,將英文教材當成閱讀理解,單純的提高英語水平,忽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也要強調學習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學習雙語教學的正確方法。
3.2 根據英語水平,實行分班授課
由于高考不劃分單科分數線,導致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將國際經濟學課程分班授課。對于英語基礎扎實的學生,采用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教學方式,對一些英語基礎弱的學生,可選擇中文講解或較低比例的英文講解。
3.3 聯系國內實際,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經常運用中國案例來闡釋相關理論,如人民幣匯率變動、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系等。這些案例使得《國際經濟學》課程具有更強的活力。教師可以選擇某個專題或個別章節作為學生自學、自講的內容,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在課前就相關內容查閱資料并研討,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報告其核心內容,其他同學提問并參與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如針對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的學術爭論,組織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在辯論中理清理論問題和政策導向,這一教學方式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4 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
國際經濟學課程包括兩大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國際貿易,另一部分是國際金融。兩部分加起來有五六百頁內容,要在幾時個學時上完難度很大。克魯格曼的國際經濟學分上下兩冊,據學生反映一學期下來只能學習上冊即國際貿易部分,因此對于教師來講,一定要突出重點,有所取舍,科學規劃授課計劃和進程,同時可考慮增加學時,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如將原來的周課時2增加為周課時4,保證學生真正學到知識,達到教學目標。